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等三角形6

全等三角形6

全等三角形6
全等三角形6

O

F

E

D

C B A E

D

C B A M

E

D C B A G

F

E

D C

B

A P

A B

D E

F 全等三角形检测(六)

一.选择题( 共36分 ):

1.在△ABC 、△DEF 中如果∠C =∠D ,∠B =∠E ,要使△ABC ≌△FED ,还需要的条件是( )

A.AB=ED

B.AB=FD

C.AC=FD

D.∠A =∠F

2.如图:AB ∥CD ,AD ∥BC ,AC 、BD 交于点O ,AE ⊥BD 于E ,CF ⊥BD

于F 点,那么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 ) A.5对 B.6对 C.7对 D.8对

3.如图,D 在AB 上,E 在AC 上且∠B =∠C ,那么补充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E ≌△ACD 的是( )

A.AD =AE

B.∠AEB =∠ADC

C.BE =CD

D.AB =AC 4.在△ABC 中,AB =5,AC =3,AD 为BC 边的中线,则AD 的长 的取值范围是( ). A.1< <4 B.3< <5 C.2< <3 D.0< <5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②两角及第三角的平分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③两边及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有两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⑤腰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全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在△ABC 中,AB =5,AC =3,AD 为BC 边的中线,则AD 的长 的取值范围是( ). A.1< <4 B.3< <5 C.2< <3 D.0< <5

7.下列四个命题: ①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线;②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全等;③两内角之差等于第三个内角的三角形必为直角三角形;④腰和底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全等.其中正确的命题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8.等腰三角形周长为a ,一腰的中线将周长分成5:3两部分,则它的底边长为( ). A.

6a B.2a C.6a 或2a D.45

a 9.下列条件中,能判断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个数是( ). ①顶角和一条腰对应相等; ②一条腰和底边对应相等; ③顶角和底边对应相等; ④两条腰和底角对应相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0.已知:如图,BD 为△ABC 的的角平分线,且BD =BC ,E 为BD

延长线上的一点,BE =BA ,过E 作EF ⊥AB ,F 为垂足. 下列结论:①△ABD ≌△EBC ; ②∠BCE +∠BCD =180°; ③AD =AE =EC ; ④BA +BC =2BF .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如图:已知AD ⊥AB ,AE ⊥AC ,AD =AB ,AE =AC 则下列结论:①∠DAC =∠BAE ;②△DAC ≌△BAE ;③DC ⊥BE ;④MA 平分

∠DME ;⑤△BMC ≌△CEA ;正确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2.如图P 是等腰Rt △ABC 斜边AC 上任意一点,PE ⊥AB 于E ,PF ⊥BC 于F ,PG ⊥EF 于G ,在GP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 ,使PD=PB ,则BC

与DC 关系是( )

O

E D B A 7

6

54

3

21E D

C

B

A

A.BC =DC

B.BC=DC ,且BC ⊥DC

C.BC >DC

D.BC ⊥DC

二.填空题( 共15分 ):

13.AD 是△ABC 中BC 边上的中线,AB =4,AC =6,则AD 的取值范围是 .

14.如图△ABC 中,∠A =500,AB >AC ,D 、E 分别在AB 、AC 上,且BD=CE ,∠BCD =∠CBE ,BE 、CD 相交于O 点,则∠BOC 的度数

为 . 15.已知:如图,点A 在线段DE 上,点F 在线段AB 上,且∠1=∠2=∠3,要使得△ABC ≌△EDC ,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_____________(只需写出一个满足的条件) 16.已知△ABC 中,高AD 与高BE 交于H 点,BH =AC ,则∠ABC 的度数等于 .

17.如图,∠1=∠2=25°,∠3=∠4,∠5=∠6,则∠7= .

18.有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 若能从一个底角的顶点出发, 将其剪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纸片, 则原等腰三角形纸片的顶角为 度.

三.解答题( 共69分 ): 19.如图,已知:AB =AC ,AD =AE ,∠BAC =∠DAE . 求证:△ABD ≌△ACE .

20.如图,AB =AD ,BC =DE ,∠1=∠2,求证:(1)AC =AE ;(2)∠CAE =∠CDE

3

21E D

C

B

A F A B

C D

E

2

1

21.已知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的一点,且BE =AC ,延长BE 交AC 于F ,求证:AF =EF .

2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BAD ,过C 作CE ⊥AB 于E ,并且AE =

2

1

(AB +AD ).①求证:BC=DC .②求∠ABC +∠ADC 的度数.

23.如图,△ABE 和△ACF 分别是以△ABC 的AB 、AC 为一边在形外所作的等边三角形,BF 与CE 相交于O .①求证:BF=EC .②求∠EOB 的度数.③求证:OA 平分∠EOF .

24.已知:如图,在△ABC 中,∠A =90°,AB =AC ,∠1=∠2, 求证:BC =AB +AD .

O

F E

C

B

A

A

B

C

D E

F

A B

C D

E

A

2

1

C

B D

25.已知A (-4,0),B (0,4),C (0,-4),过O 作OM ⊥ON 分别交AB 、AC 于M 、

N 两点。

①求证:OM =ON ;

②连MN ,MN 交x 轴于Q ,若M 点的纵坐标为3,求M 与N 的坐标。

26.已知,如图Rt △ABC ,∠BAC =90°,AD ⊥BC ,D

点,EF ∥AC ,求证:AE =EF .

27、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AB=AD ,∠B =∠D =90°. (1)如果BE +DF =EF ,求证:①∠EAF =45°;②FA 平分∠DFE . (2)如果∠EAF =45°,求证:①BE +DF =EF .②FA 平分∠DFE . (3)如果点F 在DC 的延长线上,点E 在CB 的延长线上,且DF -BE =EF ,求证:①∠EAF =45°;②FA 平分∠DFE .(画图并证明)

A

B

C

D

E F

A B

C E

D F

全等三角形边边边说课稿

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判定)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方面谈谈我对这一节课的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前后联系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要素和性质、全等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它与前面学习的全等三角形的特征及后面将要学习的三角形全等的(“SAS”、“ASA”、“AAS”)判定方法作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核心 内容,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 2、教学目标 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习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结论,还要领略到数学的精神和思想方法,这应该是数学学习所追求的目标。具体来说,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SSS”)条件的内容; ②能初步运用“SSS”公理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探索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②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有关三角形全等的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感受数学美。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探索三角形全等的“SSS”的判别方法进行的,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 ..我确定为: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并能利用它判定两三角形是否全等。由于本课时是探索两三角形全等的起始课,学生以前未曾接触,一时难以确定探究方法而感到经验的局限,加之多次使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对学生理解有一定的 困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难点 ..确定为探索思路的选择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SSS”条件的过程。 4、教学用具:三角尺、圆规,三角支架、硬纸板、大头针。 二、说学情

经典全等三角形各种判定(提高版)

H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SSS ) 1.如图,AB =AD ,CB =CD .△ABC 和△ADC 全等吗?为什么? 2.如图,C 是AB 的中点,AD =CE ,CD =BE . 求证△ACD ≌△CBE . 3.如图,点B ,E ,C ,F 在一条直线上,AB =DE ,AC =DF , BE =CF . 求证∠A =∠D . 4.已知,如图,AB=AD ,DC=CB .求证:∠B=∠D 。 5.如图, AD =BC, AB =DC, DE =BF. 求证:BE =DF. 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SAS ) 1.如图,AC 和BD 相交于点O ,OA =OC ,OB =OD .求证DC ∥AB . 2.如图,△ABC ≌△A B C ''',AD ,A D ''分别是△ABC ,△A B C '''的对应边上的中线,和A D ''有什么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已知AC ⊥AB ,DB ⊥AB ,AC =BE ,AE =BD ,试猜想线段CE 和DE 的大小和 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4.已知:如图,AD ∥BC ,AD=CB ,求证:△ADC ≌△CBA . 5.已知:如图AD ∥BC ,AD=CB ,AE=CF 。求证:△AFD ≌△CEB . 6.已知,如图,AB=AC ,AD=AE ,∠1=∠2。求证:△ABD ≌△ACE . 7.已知:如图,点B,E,C,F 在同一直线上,AB ∥DE,且AB=DE,BE=CF. 求证:AC ∥DF . 8.已知:如图,AD 是BC 上的中线 ,且DF=DE .求证:BE ∥CF . 9.如图, 在△ABC 中, 分别延长中线BE 、CD 至F 、H, 使EF = BE, DH =CD, 连结AF 、AH . 求证:(1) AF =AH ; (2)点A 、F 、H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3)HF ∥BC. 10.如图, 在△ABC 中, AC ⊥BC, AC =BC, 直线EF 交AC 于F, 交 AB 于E, 交BC 的延长线于D, 连结AD 、BF, CF =CD. 求证:BF =AD, BF ⊥AD. 11.证明: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 等.(提示:首先分清已知和求证,然后画出图形,再结合图形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12.证明: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第三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13.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 ,BE =CF ,求证:(1)AE =BF ; (2)AE ⊥BF . 14.已知:E 是正方形ABCD 的边长AD 上一点,BF 平分∠EBC , 交CD 于F ,求证BE=AE+CF.(提示:旋转构造等腰) 15.如图,△ABD 和△ACE 是△ABC 外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BAD=∠CAE=900.(1)判断CD 和BE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2)探索DC 和BE 的夹角的大小.(3)取BC 的中点M ,连MA ,探讨MA 和DE 的位置关系。 C D A B D A C B E A C E D B A E B C F D A B C D 2 A C B E D 1 A B C D E F A D E F G F E D C A B A D C

初中数学三角形全等常用几何模型及构造方法大全(初二)

初二数学三角形全等 常用几何模型及构造方法大全 掌握它轻松搞定全等题! 全等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一般会在压轴题中进行考察,而掌握几何模型能够为考试节省不少时间,这次整理了常用的各大模型,一定要认真掌握~ 全等变换类型: (一)平移全等:平行等线段(平行四边形) (二)对称全等模型:角平分线或垂直或半角 1:角平分线模型; 2:对称半角模型; (三)旋转全等模型:相邻等线段绕公共顶点旋转 1. 旋转半角模型 2. 自旋转模型 3. 共旋转模型 4. 中点旋转

如图,在△ABC的边上取两点D、E,且BD=CE,求证:AB+AC>AD+AE 分析:将△ACE平移使EC与BD重合。B\D,上方交点,左右两个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1:角平分线模型: 说明:以角平分线为轴在角两边进行截长补短或者作边的垂线,形成对称全等。两边进行边或者角的等量代换,产生联系。垂直也可以做为轴进行对称全等。 2:对称半角模型 说明:上图依次是45°、30°、45+ 22.5°、对称(翻折)15°+30°直角三角形对称(翻折)30+60+90直角三角形对称(翻折) 翻折成正方形或者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对称全等。

1. 半角:有一个角含1/2角及相邻线段 2. 自旋转:有一对相邻等线段,需要构造旋转全等 3. 共旋转:有两对相邻等线段,直接寻找旋转全等(共顶点) 4. 中点旋转:倍长中点相关线段转换成旋转全等问题(专题七) 1、旋转半角模型 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成对称全等。 2、自旋转模型 构造方法: 遇60度旋60度,造等边三角形遇90度旋90度,造等腰直角 遇等腰旋顶点,造旋转全等遇中点旋180度,造中心对称

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四种方法”_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学习要求 1 ?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 1―― “边边边”, 2?能把证明一对角或线段相等的问题,转化为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课堂学习检测 一、填空题 1 ?判断 ____ 的 _____ 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 2?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 1―― “边边边”(即 ________ )指的是 _____ 3?由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 1―― “边边边”可以得出:当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一定时,这个 三角形的 _____ 也就确定了. 在厶 ______ 和厶 ______ 中, RP RQ(已知), PM _______ , _____ _______ (), 二 _____ 也 ______ ( )? / PRM = _______ ( ______ ) ? 即RM ? 5. 已知:如图 2 — 2, AB = DE , AC = DF , BE = CF. 求证:/ A =Z D . 4. 已 知: 求只要证_ 证明:如图 2 —〔,△ RPQ 中, RM 平分/ PRQ . 要证 RM 平分/ PRQ ,即/ PRM = M 为PQ 的中点(已知),

分析:要证/ A =Z D,只要证_________ 也 ______ 证明:??? BE = CF ( ), 二BC = ____ . 在厶ABC和厶DEF中, AB _______ , BC _______ , AC _______ , 二 _____ 也______ ( ). ???/ A=Z D ( __________ ). 6. 如图2- 3, CE = DE, EA = EB, CA = DB , 求证:△ ABCBAD . 证明:??? CE= DE , EA= EB, ? 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即 _____ = _______ . 在厶ABC和厶BAD中, = ______ (已知), _____ _______ (已知), (已证), _____ ( ), ? △ ABC◎△ BAD ( ). 综合、运用、诊断 一、解答题 7. 已知:如图2 —4, AD = BC . AC= BD .试证明:/ CAD = /DBC . &画一画. 已知:如图2 —5,线段a、b、c . 求作:△ ABC,使得BC = a, AC= b, AB = c .

全等三角形的经典模型(一)

作弊? 漫画释义 三角形9级 全等三角形的经典模型(二) 三角形8级 全等三角形的经典模型(一) 三角形7级 倍长中线与截长补短 满分晋级 3 全等三角形的 经典模型(一)

D C B A 45°45° C B A 等腰直角三角形数学模型思路: ⑴利用特殊边特殊角证题(AC=BC 或904545??°,,).如图1; ⑵常见辅助线为作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决问题.如图2; ⑶补全为正方形.如图3,4. 图1 图2 图3 图4 思路导航 知识互联网 题型一:等腰直角三角形模型

A B C O M N A B C O M N 【例1】 已知:如图所示,Rt △ABC 中,AB =AC ,90BAC ∠=°,O 为BC 的中点, ⑴写出点O 到△ABC 的三个顶点A 、B 、C 的距离的关系(不要 求证明) ⑵如果点M 、N 分别在线段AC 、AB 上移动,且在移动中保持 AN =CM .试判断△OMN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⑶如果点M 、N 分别在线段CA 、AB 的延长线上移动,且在移动中保持AN =CM ,试判断⑵中结论是否依然成立,如果是请给出证明. 【解析】 ⑴OA =OB =OC ⑵连接OA , ∵OA =OC 45∠=∠=BAO C ° AN =CM ∴△ANO ≌△CMO ∴ON =OM ∴∠=∠NOA MOC ∴90∠+∠=∠+∠=?NOA BON MOC BON ∴90∠=?NOM ∴△OM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⑶△ONM 依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BAC =90°,AB =AC ,O 为BC 中点 ∴∠BAO =∠OAC =∠ABC =∠ACB =45°, ∴AO =BO =OC , ∵在△ANO 和△CMO 中, AN CM BAO C AO CO =?? ∠=∠??=? ∴△ANO ≌△CMO (SAS ) ∴ON =OM ,∠AON =∠COM , 又∵∠COM -∠AOM =90°, ∴△OMN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2】 两个全等的含30,60角的三角板ADE 和三角板ABC ,如 图所示放置,,,E A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D ,取BD 的 中点M ,连接ME ,MC .试判断EM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解析】EM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典题精练 A B C O M N M E D C B A

全等三角形边边边说课稿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判定)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方面谈谈我对这一节课的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前后联系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要素和性质、全等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它与前面学习的全等三角形的特征及后面将要学习的三角形全等的(“SAS”、“ASA”、“AAS”)判定方法作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核心内容,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 2、教学目标 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习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结论,还要领略到数学的精神和思想方法,这应该是数学学习所追求的目标。具体来说,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SSS”)条件的内容; ②能初步运用“SSS”公理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探索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②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有关三角形全等的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感受数学美。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探索三角形全等的“SSS”的判别方法进行的,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 ..我确定为: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并能利用它判定两三角形是否全等。由于本课时是探索两三角形全等的起始课,学生以前未曾接触,一时难以确定探究方法而感到经验的局限,加之多次使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对学生理解有一定的 困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难点 ..确定为探索思路的选择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SSS”条件的过程。 4、教学用具:三角尺、圆规,三角支架、硬纸板、大头针。 二、说学情

全等三角形常见的几何模型

1绕点型(手拉手模型) 遇600旋60°,造等边三角形 遇90°旋90°,造等腰直角遇等腰旋 顶角,造旋转全等遇中点旋1800,造中 心对称 (2)共旋转(典型的手拉手模型) 例1、在直线ABC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 (1)△ ABE ◎△ DBC (2)AE=DC (3)AE与DC的夹角为60。 (4)△ AGB ◎△ DFB (5)△ EGB ◎△ CFB (6)BH 平分/ AHC (7)GF // AC 变式练习2、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 ABD和厶BCE,连接AE与CD,证明: ("△ ABE ◎△ DBC (2)AE=DC (3)AE与DC的夹角为60。 (4) AE与DC的交点设为H,BH平分/ AHC [D山3 Vi壮-U (I) ? 变式练习1、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和厶BCE,连接AE与CD,证明 (1) △ ABE ◎△ DBC (2) AE=DC (3) AE与DC的夹角为60。 (4) AE与DC的交点设为H,BH 平分/ AHC (1自旋转:自旋转构造方法 ABD和厶BCE,连接AE与CD,证明:

3、(1)如图1,点C是线段AB上一点,分别以AC, BC为边在AB的同侧作等边△ ACM和厶CBN ,连接AN , BM .分别取BM, AN的中点E, F,连接CE, CF, EF.观察并猜想△ C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将(1)中的“以AC , BC为边作等边△ ACM和厶CBN”改为“以AC, BC为腰在AB的同侧作等腰△ ACM和△ CBN,”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那么(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B 例4、例题讲解: 1.已知△ 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直线BC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AD为边作菱形ADEF(按A,D,E,F 逆时针排列),使/ DAF=60 ° ,连接CF. (1)如图1,当点D在边BC上时,求证:① BD=CF 宓AC=CF+CD. (2)如图2,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结论AC=CF+CD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AC、CF、 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⑶如图3,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AC、CF、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2、半角模型 说明:旋转半角的特征是相邻等线段所成角含一个二分之一角,通过旋转将另外两个和为二分之一的角拼接在一起, 成对称全等。 D A D A M x N rt B D 例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 AB,AD上各存在一点P、0,若厶APQ的周长为2, A P

全等三角形判定公开课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公开课教 案 授课教师:乐山市市中区关庙中学雷万建 一、背景介绍与教学资料 本教材强调直观和操作,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教材的编排淡化概念的识记,强调图形性质的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必要基础。在教学呈现方式上,改变了“结论——例题——练习”的陈述模式,而采用“问题——探索——发现”等多种研究模式。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数学说理,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说理的必要性,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学会初步说理。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以及利用“判定基本事实证明三角形全等。学生通过自己实验,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方法。由于本节课是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第一课时,所以对学生来讲是一次知识的飞跃,也为下面几节课的探索做铺垫。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 探索、领会“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的过程,能灵活地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简单推理,并能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感悟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 2、会正确运用“判定基本事实,在实践观察中正确选择判定三角形的方法。同时 通过作图,论证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既是难点也是关键点。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操作---结论—运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因铺设电线的需要,要在池塘两侧A、B处各埋设一根电线杆(如图),因无法直接量出A、B两点的距离,现有一足够的米尺。怎样测出A、B两杆之间的距离呢。(图见课件)

(完整word版)经典全等三角形各种判定(提高版)

F E D C B A 1.如图,AB =AD ,CB =CD .△ABC 与△ADC 全等吗?为什么? 2.如图,C 是AB 的中点,AD =CE ,CD =BE . 求证△ACD ≌△CBE . 3.如图,点B ,E ,C ,F 在一条直线上,AB =DE ,AC =DF , BE =CF . 求证∠A =∠D . 4.已知,如图,AB=AD ,DC=CB .求证:∠B=∠D 。 5.如图, AD =BC, AB =DC, DE =BF. 求证:BE =DF. C A A C E A D C B

1.如图,AC 和BD 相交于点O ,OA =OC ,OB =OD .求证DC ∥AB . 2.如图,△ABC ≌△A B C ''',AD ,A D ''分别是△ABC ,△A B C '''的对应边上的中线,AD 与A D ''有什么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已知AC ⊥AB ,DB ⊥AB ,AC =BE ,AE =BD ,试猜想线段CE 与DE 的大小与 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4.已知:如图,AD ∥BC ,AD=CB ,求证:△ADC ≌△CBA . 5.已知:如图AD ∥BC ,AD=CB ,AE=CF 。求证:△AFD ≌△CEB . 6.已知,如图,AB=AC ,AD=AE ,∠1=∠2。求证:△ABD ≌△ACE . A C E D B A E B C F D A B C D 2 A C B E 1

H F E D C B A 7.已知:如图,点B,E,C,F 在同一直线上,AB ∥DE,且AB=DE,BE=CF. 求证:A C ∥DF . 8.已知:如图,AD 是BC 上的中线 ,且DF=DE .求证:BE ∥CF . 9.如图, 在△ABC 中, 分别延长中线BE 、CD 至F 、H, 使EF =BE, DH =CD, 连结AF 、AH . 求证:(1) AF =AH ; (2)点A 、F 、H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3)HF ∥BC. 10.如图, 在△ABC 中, AC ⊥BC, AC =BC, 直线EF 交AC 于F, 交AB 于E, 交BC 的延长线于D, 连结AD 、BF, CF =CD. 求证:BF =AD, BF ⊥AD. 11.证明: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提示:首先分清已知和求证,然后画出图形,再结合图形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A B C D E F

全等三角形判定基础练习(有答案)

全等三角形判定基础练习(有答案)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如图,已知AD=AE,添加下列条件仍无法证明△ABE≌△ACD的是() A.AB=AC B.∠ADC=∠AEB C.∠B=∠C D.BE=CD 2.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给出如下四组条件:①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②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③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④三个角对应相等;其中能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A.①和②B.①和④C.②和③D.③和④ 3.如图,下列各组条件中,不能得到△ABC≌△BAD的是() A.BC=AD,∠ABC=∠BAD B.BC=AD,AC=BD C.AC=BD,∠CAB=∠DBA D.BC=AD,∠CAB=∠DBA 二.解答题(共6小题) 4.如图,AB=CB,BE=BF,∠1=∠2,证明:△ABE≌△CBF.

5.如图所示,有两个直角三角形△ABC和△QPA按如图位置摆放C,P,A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BC=PA.当QP与AB垂直时,△ABC能和△QPA全等吗,请说明理由. 6.如图,BE⊥AC于E,CF⊥AB于F,CF、BE相交于点D,且BD=CD.求证:AD平分∠BAC. 7.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BC=90°,点D在BC的延长线上,且BD=AB,过B作BE ⊥AC,与BD的垂线DE交于点E.求证:△ABC≌△BDE.

8.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且BD=CE. 求证:△ABE≌△ACD. 9.如图,已知点D在AB上,点E在AC上,BE和CD相交于点O,AB=AC,∠B=∠C.求证:△ABE≌△ACD.

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四种方法

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四 种方法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 学习要求 1.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1——“边边边”, 2.能把证明一对角或线段相等的问题,转化为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课堂学习检测 一、填空题 1.判断_____的_____ 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 2.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1——“边边边”(即______)指的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1——“边边边”可以得出:当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一定时,这个三角形的_____也就确定了. 图2-1 图2-2 图2-3 4.已知:如图2-1,△RPQ中,RP=RQ,M为PQ的中点. 求证:RM平分∠PRQ. 分析:要证RM平分∠PRQ,即∠PRM=______, 只要证______≌______ 证明:∵M为PQ的中点(已知), ∴______=______ 在△______和△______中, ∴______≌______(). ∴∠PRM=______(______). 即RM. 5.已知:如图2-2,AB=DE,AC=DF,BE=CF. 求证:∠A=∠D. 分析:要证∠A=∠D,只要证______≌______. 证明:∵BE=CF(), ∴BC=______. 在△ABC和△DEF中, ∴______≌______(). ∴∠A=∠D(______). 6.如图2-3,CE=DE,EA=EB,CA=DB, 求证:△ABC≌△BAD. 证明:∵CE=DE,EA=E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______=______. 在△ABC和△BAD中, =______(已知), ∴△ABC≌△BAD(). 综合、运用、诊断 一、解答题 7.已知:如图2-4,AD=BC.AC=BD.试证明:∠CAD=∠DBC.

全等三角形证明中的基本模型

把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它们的位置虽然变化了,但是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我们把平移、翻折(轴对称)、旋转称为几何变换. 这一讲我们就来学习基本变换下的全等三角形. 常见平移模型 【引例】如图,A E F B 、、、四点在一条直线上,AC CE ⊥,BD DF ⊥,AE BF =,AC BD =. 求证:CF DE = 模块一 平移型全等 知识导航 知识互联网 夯实基础 全等中的基本模型 F E D C B A

【解析】 ∵AC CE ⊥,BD DF ⊥ ∴90ACE BDF ∠=∠=? 在Rt ACE △和Rt BDF △中 AC BD AE BF =?? =? ∴()Rt Rt HL ACE BDF △≌△ ∴CE DF =,AEC BFD ∠=∠ ∴CEF DFE ∠=∠ 在CEF △和DFE △中 CE DF CEF DFE EF FE =?? ∠=∠??=? ∴CEF DFE △≌△ ∴CF DE = 【例1】 如图1,A 、B 、C 、D 在同一直线上,AB CD =,DE AF ∥,且.DE AF = 求证:AFC DEB △≌△ 如果将BD 沿着AC 边的方向平行移动,图2,B 点与C 点重合时;图3,B 点在C 点右侧时,其余条件不变,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选择一种情况请予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图1 F E D C B A 图2 F E D (C ) B A 图3 F E D C B A 常见轴对称模型 知识导航 模块二 对称型全等 能力提升

【例2】 ⑴如图,△ABC 中,AB =AC ,BD ⊥AC 于D ,CE ⊥AB 于E ,BD 和CE 交于点O ,AO 的延长线交BC 于F ,则图中全等直角三角形的对数为( ) A.3对 B.4对 C.5对 D.6对 ⑵如图,ABE △和ADC △是ABC △分别沿着AB ,AC 翻折到同一平面内形成的.若1:2:315:2:1∠∠∠=,则4∠=________. 【例3】 如图,AB AC =,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AM CD ⊥于M ,AN BE ⊥于N . 求证:AM AN =. 常见旋转模型: 夯实基础 能力提升 知识导航 模块三 旋转型全等 E D N M C B A 43 2 1 E D C B A D O F E C B A

全等三角形证明判定方法分类归纳

全等三角形(一)SSS 【知识要点】 1.全等图形定义: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 (1)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图形的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1)表示方法:两个三角形全等用符号“≌”来表示,读作“全等于” 如 DEF ABC ??与全等,记作ABC ?≌DEF ? (2)符号“≌”的含义:“∽”表示形状相同,“=”表示大小相等,合起来就是形状相同,大小也相等,这就是全等. (3)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4)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与成“边 边边”或“SSS ”. 【典型例题】 例1.如图,ABC ?≌ADC ?,点B 与点D 是对应点?=∠26BAC ,且?=∠20B ,1=?ABC S ,求ACD D CAD ∠∠∠,,的度数及ACD ?的面积. 例2.如图,ABC ?≌DEF ?,cm CE cm BC A 5,9,50==?=∠,求EDF ∠的度数及CF 的长.

例3.如图,已知:AB=AD ,AC=AE ,BC=DE ,求证:CAD BAE ∠=∠ 例4.如图AB=DE ,BC=EF ,AD=CF ,求证: (1)ABC ?≌DEF ? (2)AB//DE , BC//EF

例5.如图,在,90?=∠?C ABC 中D 、E 分别为AC 、AB 上的点,且BE=BC ,DE=DC ,求证:(1)AB DE ⊥; (2)BD 平分ABC ∠ 【巩固练习】 1.下面给出四个结论:①若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则它们形状一定相同;②若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则它们一定是全等图形;③若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则它们一定是全等图形;④若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则它们的大小一定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2.如图,ABD ?≌CDB ?,且AB 和CD 是对应边,下面四个结论中 不正确的是( ) A 、CD B ABD ??和的面积相等 B 、CDB ABD ??和的周长相等 C 、CB D C ABD A ∠+∠=∠+∠ D 、AD//BC 且AD=BC 3.如图,ABC ?≌BAD ?,A 和B 以及C 和D 分别是对应点,如果 ?=∠?=∠35,60ABD C ,则BAD ∠的度数为( ) A 、?85 B 、?35 C 、?60 D 、?80 4.如图,ABC ?≌DEF ?,AD=8,BE=2,则AE 等于( ) A 、6 B 、5 C 、4 D 、3 D 第3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B 第6题图

全等三角形常见的几何模型

全等三角形常见的几何 模型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1、绕点型(手拉手模型) (1)自旋转:?????? ?,造中心对称遇中点旋全等遇等腰旋顶角,造旋转 ,造等腰直角 旋遇,造等边三角形旋遇自旋转构造方法00 00018090906060 (2)共旋转(典型的手拉手模型) 例1、在直线ABC 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 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 △ABE ≌△DBC (2) AE=DC (3) 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 △AGB ≌△DFB (5) △EGB ≌△CFB (6) BH 平分∠AHC (7) GF ∥AC 变式练习1、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 △ABE ≌△DBC (2) AE=DC (3) 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 AE 与DC 的交点设为H,BH 平分∠AHC 变式练习2、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ABE≌△DBC (2)AE=DC (3)AE与DC的夹角为60。 (4)AE与DC的交点设为H,BH平分∠AHC (1)如图1,点C是线段AB上一点,分别以AC,BC为边在AB的同侧作等边△ACM和△CBN,连接AN,BM.分别取BM,AN的中点E,F,连接CE,CF,EF.观察并猜想△C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将(1)中的“以AC,BC为边作等边△ACM和△CBN”改为“以AC,BC为腰在AB的同侧作等腰△ACM和△CBN,”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那么(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例4、例题讲解: 1. 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为直线BC上的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AD为边作菱形ADEF(按A,D,E,F逆时针排列),使∠DAF=60°,连接CF. (1)如图1,当点D在边BC上时,求证:①BD=CF②AC=CF+CD. (2)如图2,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结论AC=CF+CD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AC、CF、CD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当点D在边BC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AC、CF、CD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2、半角模型

全等三角形常见的几何模型

1、绕点型(手拉手模型) (1)自旋转:?????? ?,造中心对称遇中点旋 全等遇等腰旋顶角,造旋转 ,造等腰直角 旋遇,造等边三角形旋遇自旋转构造方法00 00018090906060 (2 )共旋转(典型的手拉手模型) 例1、在直线ABC 的同一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 △ABE ≌△DBC (2) AE=DC ( 3) 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 △AGB ≌△DFB (5) △ EGB ≌△CFB (6) BH 平分∠AHC (7) GF ∥AC 变式练习1、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 △ABE ≌△DBC (2) AE=DC (3) 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 AE 与DC 的交点设为H,BH 平分∠AHC

变式练习2、如果两个等边三角形△ABD 和△BCE ,连接AE 与CD ,证明: (1)△ABE ≌△DBC (2)AE=DC (3)AE 与DC 的夹角为60。 (4)AE 与DC 的交点设为H,BH 平分∠AHC (1)如图1,点C 是线段 AB 上一点,分别以AC ,BC 为边在AB 的同侧作等边△ACM 和△CBN ,连接AN ,BM .分别取BM ,AN 的中点E ,F ,连接CE ,CF ,EF .观察并猜想△CE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将(1)中的“以AC ,BC 为边作等边△ACM 和△CBN”改为“以AC ,BC 为腰在AB 的同侧作等腰△ACM 和△CBN ,”如图2,其他条件不变,那么(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例4、例题讲解: 1. 已知△ 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D 为直线BC 上的一动点(点D 不与B,C 重合),以AD 为边作菱形ADEF(按A,D,E,F 逆时针排列),使∠DAF=60°,连接CF. (1) 如图1,当点D 在边BC 上时,求证:① BD=CF ? ②AC=CF+CD. (2)如图2,当点D 在边BC 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结论AC=CF+CD 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请写出AC 、CF 、CD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3,当点D 在边BC 的延长线上且其他条件不变时,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AC 、CF 、CD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SS)。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4、有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1 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SSS ) 2.证题的思路: ???????? ?????????????????????????????)找任意一边()找两角的夹边(已知两角)找夹已知边的另一角()找已知边的对角()找已知角的另一边(边为角的邻边)任意角(若边为角的对边,则找已知一边一角)找第三边()找直角()找夹角(已知两边AAS ASA ASA AAS SAS AAS SSS HL SAS 基础: 题一:如图所示中,F 、C 在线段BE 上,若BC=FE ,AB=DE ,要利用SSS ?证明△ABC ≌ △DEF ,补充一条边相等的条件是________. 例1:如图,在ABC ?中,M 在BC 上,D 在AM 上,AB=AC , DB=DC 。 求证:MB=MC

变式:如图10所示,P 是正三角形ABC 内的一点,且PA=6,PB=8,?PC=10,若将△PAC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后得到△P ?′AB ,?则点P ?与点P ?′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APB=________. 2:边角边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 ) 基础:如图所示,已知∠1=∠2,AB=AC ,求证:BD=CD .(要求:写出证明过程中的重要依据) . 例题:AD 与BC 相交于O,OC=OD,OA=OB,求证:DBA CAB ∠=∠ 变式:已知,△ABC 和△ECD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B ,C ,D 在一条直线上求证:BE=AD E D C A B

(完整word版)全等三角形题型归纳(经典完整)

一,证明边或角相等 方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如果这两条线段或角在两个三角形内,就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这两条线段或角在同一个三角形内,就证明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如果看图时两条线段既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也不在两个全等三角形内,那么就利用辅助线进行等量代换,同样如果角不在同一个三角形内,也不在两个全等三角形内,也是用等量代换(方法是:(1)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2)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此类型问题一般不单独作一大题,往往是通过得出角相等后用来证明三角形全等,而且一般是在双垂直的图形中) 1.已知,如图,AB⊥AC,AB=AC,AD⊥AE,AD=AE。求证:BE=CD。 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是AC上的一点,∠1=∠2,∠3=∠4,求证: ∠5=∠6. 3.已知:如图△ABC中,AB=AC,BD⊥AC,CE⊥AB,BD、CE交于H。 求证:HB=HC。 2、如图, 已知:AB⊥BC于B , EF⊥AC于G , DF⊥BC于D , BC=DF.求证:AC=EF. A E D C B 6 5 4 3 2 1 E D C A F G E D C B A F M N E 1 2 3 4

E D C B A 二.证明线段和差问题 (形如:AB+BC=CD,AB=AD - CD) 证明两条线段和等于另一条线段,常常使用截长补短法。①截长法即为在这三条最长的线段截取一段使它等于较短线段中的一条,然后证明剩下的一段等于另一条较短的线段。②补短法即为在较短的一条线段上延长一段,使它们等于最长的线段,然后证明延长的这一线段等于另一条较短的线段。 证明两条线段差等于另一条线段,只需把差化成和来解决即可。 1.如图,已知AD ∥BC ,∠PAB 的平分线与∠CBA 的平分线相交于E ,CE 的连线交AP 于D .求 证:AD +BC =AB . 2、如图,已知:△ABC 中,∠BAC =90, AB =AC ,AE 是过A 一直线,且点B 、C 在AE 的异侧,BD ⊥AE 于D ,CE ⊥AE 于E . 求证:BD =DE +CE ; 3、如图,AB ∥CD ,DE 平分∠ADC ,AE 平分∠BAD ,求证:AB=AD - CD P E D C B A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的常见模型总结(精选.)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常见模型总结 要点梳理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类型一:角平分线 模型应用 1.角平分性质模型:(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 辅助线:过点G 作GE ⊥射线AC 例题解析 例:(1)如图1,在△ABC 中,∠C=90°,AD 平分∠CAB ,BC=6cm ,BD=4cm ,那么点D 到直线AB 的距离是 cm. (2)如图2,已知,∠1=∠2,∠3=∠4,求证:AP 平分∠ BAC. 图1 图2 【答案】①2 (提示:作DE ⊥AB 交AB 于点E ) ②21∠=∠Θ,PN PM =∴,43∠=∠Θ,PQ PN =∴,BAC PA PQ PM ∠∴=∴平分,. 类型二:角平分线模型应用 2.角平分线,分两边,对称全等(截长补短构造全等)

两个图形的辅助线都是在射线OA上取点B,使OB=OA,从而使△OAC≌△OBC. 例题解析 例1:在△ABC中,∠BAC=60°,∠C=40°,AP平分∠BAC交BC于P,BQ平分∠ABC交AC于Q,求证:AB+BP=BQ+AQ。 证明:如图(1), 过O作OD∥BC交AB于D, ∴∠ADO=∠ABC=180°-60°-40°=80°, 又∵∠AQO=∠C+∠QBC=80°, ∴∠ADO=∠AQO, 又∵∠DAO=∠QAO,OA=AO, ∴△ADO≌△AQO, ∴OD=OQ,AD=AQ, 又∵OD∥BP, ∴∠PBO=∠DOB, 又∵∠PBO=∠DBO, ∴∠DBO=∠DOB, ∴BD=OD, 又∵∠BPA=∠C+∠PAC=70°, ∠BOP=∠OBA+∠BAO=70°, ∴∠BOP=∠BPO, ∴BP=OB, ∴AB+BP=AD+DB+BP=AQ+OQ+BO=AQ+BQ。 解题后的思考: (1)本题也可以在AB上截取AD=AQ,连OD,构造全等三角形,即“截长法”。 (2)本题利用“平行法”的解法也较多,举例如下: ①如图(2),过O作OD∥BC交AC于D,则△ADO≌△ABO从而得以解决。

全等三角形证明判定方法分类总结

全等三角形(一)SSS 【知识要点】 1。全等图形定义: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2.全等图形的性质: (1)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图形的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1)表示方法:两个三角形全等用符号“≌”来表示,读作“全等于" 如 DEF ABC ??与全等,记作ABC ?≌DEF ? (2)符号“≌”的含义:“∽”表示形状相同,“=”表示大小相等,合起来就是形状相同,大小也相等,这就是全等. (3)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4)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4.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与成“边边边"或“SSS". 如图,在ABC ?和DEF ?中??? ??=== AC BC AB ABC ?∴ ≌DEF ? 【典型例题】 例1.如图,ABC ?≌ ADC ?,点B 与点D 是对应点, ?= ∠26BAC ,且?= ∠20B ,1=?ABC S ,求 ACD D CAD ∠∠∠,,的度数及ACD ?的面积. 例 2 . 如 图 , ABC ?≌DEF ?, cm CE cm BC A 5,9,50==?=∠,求EDF ∠的度数及CF 的长。 例3.如图,已知:AB=AD,AC=AE ,BC=DE,求证:CAD BAE ∠=∠ 例4.如图AB=DE ,BC=EF ,AD=CF,求证: (1)ABC ?≌DEF ? (2)AB//D E,BC//EF ?例5.如图,在,90?=∠?C ABC 中D 、E分别为AC D E=DC ,求证:(1)AB DE ⊥; (2)BD 平分ABC ∠ (角平分线的相关证明及性质) A D 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