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和美春风阡陌来

和美春风阡陌来

和美春风阡陌来
和美春风阡陌来

和美春风阡陌来

——鄂尔多斯市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本报记者张晓艳

鄂尔多斯,一路奋进,与文明同行。

新时期的鄂尔多斯,现代文明新风如和美春风拂过田野,在九曲黄河环抱的大高原上激活满目生机:诗画山水阡陌间,精神文明之花姹紫嫣红。

全市58个苏木乡镇办事处均建有文化站,其中有47个文化站室面积达到800平米以上;全市有社区文化中心15个、嘎查村文化中心和文化室1016个,其中达到200平米以上占15%;全市已建成草原书屋572个、文化信息共享管理支中心9个、共享服务点229个,公共文化活动场馆总面积达29.7万平方米,人均0.2平方米……

这些数据不过是鄂尔多斯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冰山一角,更大体量、更多内容的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蕴藏于一幅民富、民智、民安、民乐的锦绣长卷。

民富:夯基石

仓廪实而知礼节。“民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是“民富”的助推器。当“口袋脑袋同时富”的理念贯穿于鄂尔多斯精彩绝伦的科学发展伟大实践时,经济发展“满堂彩”、社会事业“满堂红”、生态环境“满眼绿”、人民群众“满心欢”漂亮地诠释了“两个文明”共建共赢的新局面。

发展,就是不断突破瓶颈,化解矛盾。在过去的几年里,二元结构、优先工业塑造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也带来了一个不均衡发展的结构。

城乡之间的分野,工农之间的鸿沟,给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设立了一个不可小觑的路障。如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鄂尔多斯积极动脑子、想点子,理念、战略、模式的相互碰撞、优中择精,最终探索出了一条成熟、科学、因地制宜的发展新路径——“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2009年,自治区将鄂尔多斯确定为全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伴随着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鄂尔多斯已稳步迈入一体化发展的轨道。城乡统筹,龙头在“城”,重心在“乡”。目前,鄂尔多斯的“城”已经具备了带动“乡”的可能和实力,带动的半径已经从物质领域延展到了精神层面。

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鄂尔多斯步履铿锵,印记清晰。“三区”发展规划、转移农牧民、现代农牧业、生态文明等一系列关键词让农村牧区呈现出一派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美好景象。

三年的“全域”实践,三年的突飞猛进,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带给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裂变效应,可圈可点。

——新农村新牧区从点到面。落实“三区”规划,优化村庄、产业、劳动力布局,将全市7个旗的417个嘎查村规划为146个中心村,按照分类指导、分批实施原则,率先在沿黄河地区启动高档次、高标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产业配套的新农村试点建设。全市共投资10.87亿元,启动建设了达拉特旗白泥井镇白泥井新村、吉格斯太镇梁家圪堵新村、风水梁新村,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五家尧子新村,杭锦旗独贵塔拉镇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打造出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适宜人居的村庄新格局;又启动建设了以白泥井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支撑型、以昂素为代表的现代草原畜

牧业依托型、以乌兰木伦为代表的物流带动型、以罕台为代表的非农产业拉动型等24个统筹城乡试点。

——农牧业从粗放到集约。除了着力培育二三产业,引导转移农牧民输出劳务、进城进镇,实现增收致富之外,鄂尔多斯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培育新型农牧民。以沿黄河一线为主战场,推进土地整理整合,打造投入集约化、耕作机械化、灌溉节水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基地150万亩;在城郊及工矿区周边,建成5.5万亩设施农业基地,温室大棚28900栋,有效地促进了农牧民就业和增收,增加了城乡居民蔬菜供应;大力推进沿河百万肉羊、肉牛基地和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建设,通过牧民插花式搬迁转移和草牧场、水浇地的有效流转,批复建设示范户1099户。全市牲畜头数稳定在1260万头只左右,畜牧业集约化、现代化程度稳步提高,生态型草原畜牧业发展水平稳中有升,新型农牧民由少到多。

——生态建设由量到质。全面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启动休牧补贴政策,着力打造生态自然恢复区,精心组织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在西部牧业四旗开展基本草原划定工作,一系列“常规动作”深入推进之后,鄂尔多斯的生态建设已由单一投入向多元投入转变、由人工分散治理向集中自然修复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重造轻管向造管并重转变,由治理向经营转变,由部门努力向全社会努力转变。在沙漠退去、沙产业崛起,“五区”绿化、“两个双百万亩”生态工程和碳汇造林工程大手笔推进之时,到2010年全市生态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以人造板、造纸、生物质发电、饲料、饮食品、药品、化妆品加工和生态

旅游为主的沙产业体系。目前,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到23.3%,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 .01%,植被覆盖度达到75%。

绿一片山川,兴一群产业,富一方百姓。当现代农牧业和生态治理日渐成为模式和经验,鄂尔多斯人期冀已久的“绿色大市”的篇目顺理成章,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互动共赢新格局华丽亮身于“乌金之地”。

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新居,植被良好的生态环境,自来水、沼气、宽带、村村通公路……几十年来,鄂尔多斯农牧民们热盼的“像城里人那样生活”的美好愿景,正在加速抵近实现。

民智:换脑子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是城市发展的“通行证”,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须路径。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的进步,社会的文明归根到底是人的文明。激发农牧民创造物质文明的积极性,实现新农村新牧区的瑰丽愿景,要从头脑、从思想开始,“启民智”不可绕过。

在物化的鄂尔多斯日渐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追求之时,思想的鄂尔多斯早已轻装上阵,并渐行渐近。把提高农牧民素质作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这是思想的鄂尔多斯的题中之义。

围绕“学有优教、劳有丰酬、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的五有新标准,鄂尔多斯把教育、医疗、居住、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公共安全等服务内容“打包”一体。再通过送服务上门,直接把科学文明素质“补”进农牧民群众的脑子。

——送“文化”给农牧民。鄂尔多斯依托“文化大讲堂”、“道德讲堂”、“村镇课堂”、黑板报、宣传栏、政务公开栏等阵地,连续15年坚持不懈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道德、治安、科技、文体、法

律、卫生“六进社区”的“文明进万家”行动。全市建立了82个“农牧民讲堂”,进行科普、文明礼仪、心理健康、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等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就业培训。“十一五”期间,共举办理论科技讲座2483场次,听众达62万人次,免费就业培训让近31万多位农牧民群众受益。“让大地丰收,让百姓微笑”、“道理惠民”、“下基层、进万家、心连心”等理论宣讲活动成为全国、全区品牌。农牧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田间地头不断提升。

——送“设施”到农牧区。鄂尔多斯创造性的探索出“政府买单、社会参与、群众免费”模式,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列入财政预算,全面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建成苏木镇综合文化站49个,建成苏木镇文博馆12处。建设草原书屋、万村书库572个,农村牧区藏书总量达到30多万册。实现了100%嘎查村有文化室,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了100%苏木镇、52%的嘎查村。全市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点达到890个,年均放映12000多场。几年来,全市农牧民出书达100多部。目前,全市农村牧区已经形成广播电视村村通、草原书屋天天开、文化信息资源天天用、嘎查村电影月月放、文化大院村村有、文化活动常常有的良好氛围,使农牧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明熏陶。

——送“教育”给孩子。文明,从孩子抓起。鄂尔多斯在自治区率先实施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近几年又新建了148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让城乡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2008年开始办宏志班,圆了500多名高中阶段优秀贫困学生的上学梦。着力推行的15年免费教育和19年免费民族教育,正在延伸着莘莘学子们的求学路。目前,全市的教育资

源、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统筹安排、均衡配置,农村牧区的教育设施日臻完善,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教学成就硕果累累。

——送“典型”到家庭。以“评”促“创”,鄂尔多斯实现了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集中连片创建,形成了文明户、文明嘎查村、文明苏木镇、文明旗县城、文明城市“五级联创”的精神文明创建格局。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身边的好人、文明标兵、和谐家庭、文明户、文化户、好媳妇、好婆婆等一系列评比活动,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标兵户、和谐文明家庭等活动。几年来共评出“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和谐户”、“五好家庭”等13万多户,共创建了各级文明镇49个,各级文明村223个,其中全国文明县城2个、全国文明村镇6个,全区文明旗县城2个、全区文明村镇9个。创建发挥了对广大农牧民的规范、约束、激励、带动作用,评比催生了文明乡风,农牧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穿沙精神”、“恩格贝精神”和乌兰其其格、殷玉珍、乌日更达赖、王果香、王中强等先进典型、模范人物。推出了全国道德模范1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名,自治区道德模范4名,自治区道德模范提名奖16名,市级道德模范20名,市级道德模范提名奖30人,80多名身边好人进入“中国好人榜”候选人行列。

另外,鄂尔多斯坚持实施“以会促创”战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由各旗区轮流承办,连续六年举办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为全市人民充分展示了各地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农村牧区群众的良好行为习惯也逐步形成。同时,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大力实施“以创促建”战略,形成了以东胜、康巴什、阿镇为中心,各旗区普遍参与的集中连片创

建新格局。东胜区建成全区文明城市(区),伊旗、乌审旗建成全区文明旗。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活动如雨后春笋,茂盛于农村牧区,农牧民整体的文明程度节节攀升。

“三送”让农牧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眼界进一步开阔、致富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据为证:一产增加值由2005年的40.6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70.8亿元,年均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4601元增加到2010年的8756元,年均实际增长13.7%。

如今的鄂尔多斯农村牧区,明礼诚信、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口袋和脑袋同时装满的新型农牧民神采奕奕,他们耕作在碧草蓝天的阡陌田野,更是行进于新农村新牧区的康庄大道上。

民安:促和谐

民安,则和谐,和谐,则天下兴。鄂尔多斯,既要在转型中“富民”,还要在升级中“福民”,既要“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让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落差再小一些,让农牧民的幸福指数再高一些,其路径和方式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要先从农牧民的切身利益出发。

“天下之大,民生最大”。鄂尔多斯市在着力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推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统筹转型,推动粗放经营方式向集约化经营转型的同时,把发展的目标锁定在“财富共创、成果共享、和谐共建”的改善民生上。“百姓利益唯大”成为鄂尔多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天字号”标准,藏富于民的鄂尔多斯既要安“民”,又要安“心”。

——“移民”既无近忧也无远虑。鄂尔多斯把“移民工程”作为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纵向深入、横向覆盖,投资68.3亿元,规划建设了18处

精品小区。同时,以居住城市化、管理社区化、服务一体化、农牧民市民化为目标,全面加强和改进精神文明建设,保障生态移民、矿区移民、扶贫移民、产业移民走出去、稳得住、能致富。将生态恶劣、不宜人居的区域内农牧民整体迁出后,全面落实“四个一”配套工程,为其提供一套住房,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对工矿采掘区范围内的农牧民实施搬迁,引导企业出资对其进行补偿,使转移农牧民在住房、就业、社保等方面实现了妥善安置;结合整村推进、移民扩镇和少数民族转移扶持项目,对贫困农牧民实行“无土”转移,促进其脱贫致富;围绕城乡产业体系,对农牧民劳动力提供免费的培训和就业服务,使之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充分就业。通过努力,几年来全市累计转移农村牧区人口41.7万人。农牧业人口的大量转移,为农牧区发展腾出了空间,既促进了生态的恢复,又促进了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广大农牧民由传统农业文明一步跨入现代城市文明。

——农牧区既要宜业还要宜居。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鄂尔多斯为农牧民倾力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提升农牧民“幸福指数”。针对发展区和限制开发区的农牧民,鄂尔多斯以引导农牧民致富增收为前提,以农牧民一家一户得实惠为根本,以村容村貌整治和农牧民康居工程为载体,以“六通四改七建三配套”和“八个一”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居住集中化、产业现代化、创建常态化、活动多样化,使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在新的形势下焕发新的活力。从2006年开始,鄂尔多斯在境内国道、省道、县道、铁路等交通道路沿线全面实施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的“千里国道文明线”创建工程,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幅射全市。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制定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标准,实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亮化、环境净化、

整体美化“五化”工程,拆除危旧土房、塌墙破院、违章建筑,启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全面治理村庄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五乱”现象。仅2010年拆除危旧土房4961户,新建改建房屋9697户,整治商业网点1396户,4万多农牧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在整治过程中,不仅重视民房外观的改善,更注重功能性的改善。全面推广使用清洁能源,6.7万户农牧民用上了天燃气、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昔日脏乱差的村庄变成了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农牧民既是“富民”又是“福民”。要提高农牧民的幸福指数,在增收致富的同时还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农牧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除了教育事业的大手笔推进,鄂尔多斯在内蒙古率先推行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标准提高到292元,农牧民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达到10万元;率先推行了农牧民低保制度,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300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率先启动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44.5万农牧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260元;农牧民政策性补贴分别提高到490元和510元。同时,着力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助推农牧民致富。推进黄河堤防、引黄供水、水权转换、蓄滞洪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优化调整城乡、工农业用水结构,切实缓和了水资源供需矛盾。2010年,全市投资22.4亿元,新增供水能力1.5亿立方米,加固黄河堤防288公里,解决了8.4万农牧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强化区域电网建设与改造,新建11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406公里,有效保障了城乡用电需求。公路、铁路通车总里程分别达到1.7万公里、120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构筑起了较为完善的交通体系,贯通了城乡资源要素流通渠道。

除此之外,平安鄂尔多斯建设、“关爱农民工、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万名大学生就业行动计划”,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等种类繁多的民生项目既温暖了农牧民又和谐了农牧区。由此,鄂尔多斯100%化解了中央、自治区交办的信访案件,使96%的社会纠纷和矛盾化解在基层,有效预防了群体性上访事件。

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鄂尔多斯在重槌响鼓地推进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既建新农村、新牧区,又育新型农牧民,一个民安、心暖、政和、景美的新农村新牧区正如高原奇葩,大放异彩。

民乐:好生活

精神文明,以物质文明为基,又全面彰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折射了一个地区的内生力和后发力,它是一个地区和谐发展的隐性支撑,也是衡量老百姓幸福指数的显形标尺。

走在鄂尔多斯的农村牧区,伊旗乌兰木伦新村、达旗五股地村、准旗五家尧子村等一大批“明星村”竞相登台,“文明嘎查村”、“百佳农牧民”等荣誉称号遍披乡野,陈玉莲、武金山等致富能手名扬草原,这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震撼。当农牧民唱起来、跳起来,他们展现的不仅仅是对“好生活”的感叹,更是现代农牧民的一种“精气神儿”。

——文化阵地为“面”。在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中,鄂尔多斯始终将“政府搭台、群众唱戏”作为基础工程来抓,让农牧民拥有属于自己“永不落幕的文化舞台”。

除了政府大力度建设的乡镇的文化站、图书室、活动室和农村文化大院,各村嘎查的文化室和图书室,各地还通过结对帮扶、结对共建和以企带村、村企共建等形式,加大了对农村牧区文化产品和公共活动设施的投

入。同时,组建了农牧民秧歌队、文艺队、文化独龙贵宣传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利用消夏广场文化活动、“我们的节日”和家庭那达慕等本地传统节日,每年开展近2000场(次)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主题活动,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乌审旗组建了马头琴剧团、马头琴培训学校,每年培训农牧民1000多人。而每到农闲时间、农牧民的传统节日,该旗的50多个文化独贵龙小组(文艺队)就会为牧民演出,每年为牧民演出2000多场次。

——文化传承为“线”。鄂尔多斯把文化传承保护列为精神文明的主线,再串线为网,使文化传承与文明进步的张力保持一致,两者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和谐状态。

鄂尔多斯的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率达到95%,“成吉思汗祭祀”、“鄂尔多斯婚礼”等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型民族舞蹈诗《鄂尔多斯婚礼》等文艺精品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荷花奖、金鹰奖、飞天奖等国家级大奖。准格尔旗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漫瀚调艺术之乡”,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之乡”、“鄂托克乃日文化之乡”,乌审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中国马头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我市制定出台了《文化强市建设纲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全市文化企业1203家,产值达80多亿元。2011年,鄂尔多斯被文化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被自治区确定为文化生态保护区。

——青少年教育为“点”。关注青少年就是关注鄂尔多斯的未来,这个“点”,是亮点更是重点,只有做好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才有了源头活水。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鄂尔多斯勇于探索。建成了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综合性素质教育训练基地、少年宫等一批大型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召开了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评选表彰了一批创新案例;综合实践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教育、家庭美德教育、艺术特色教育等“六大素质教育工程”,扎实开展“一校一品”建设;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中华经典诵读、美德少年评选在全市各中小学全面开展;举办了美德少年颁奖晚会,展示了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就;始终保持社会文化环境监督治理的高压态势,开展了净化网络信息、手机短信、荧频声频、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强化网吧管理、“扫黄打非”工作;聘请了455名“五老人员”为网吧、游戏厅等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的义务监督员,许多群众自发加入监督网吧和网络环境的行列;全市所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

当然,衡量“好生活”的指标绝不仅限于此,鄂尔多斯的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之路也绝不止走了这几程。但如果“点”、“线”、“面”一气呵成、水乳交融,那对文明的主体——人的“改造”必是成功的,文明的因子自然也是由内而外、由小到大、由少变多,一幅农村牧区精神文明的锦绣之作也就水到渠成,亮点频现:种植花草树木、清理垃圾、整治环境成为农牧民的自发行为,业余时间喝酒、赌博的少了,看书学习、锻炼身体的多了,求助封建迷信的少了,相信科学的多了,旅游、健身、当志愿者成为鄂尔多斯农牧民追捧的新时尚。

毋庸置疑,鄂尔多斯的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满足了广大农牧民“求知、求富、求乐、求健康”的新需求,还使新农村新牧区处处呈现出一派“村风正、民心顺、干劲足、社会安定和谐、经济快速发展”的蓬勃景象。

时至今日,秉持着“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鄂尔多斯精神和“崇尚文明、崇尚荣誉、崇尚创新”的鄂尔多斯品格,伴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起跑令,冲刺于城乡文明一体发展的轨道,鄂尔多斯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更有了“看点”:跨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行列,2009年在全国114个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位列地级市第12名,2010年在全国117个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位列地级市第10名;先后获得中国最安全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技术创新示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等荣誉称号,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发展模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开拓成功发展之路的18个典型地区之一和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5个典型经验地区之一。

和美春风阡陌来,百业文明人开怀。“十二五”,国家启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央出台《中央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自治区强力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沿黄沿线经济带,鄂尔多斯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迅猛,有了解决城乡反差和发展短板的基础和条件,如此“天时、地利、人和”,又逢鄂尔多斯被确定为自治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东风”。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在鄂尔多斯如黄河在壶、长江在峡,必定是波澜壮阔,激荡人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