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发展研究_以语用意识与语法意识为视角_何周春(1)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发展研究_以语用意识与语法意识为视角_何周春(1)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发展研究_以语用意识与语法意识为视角_何周春(1)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发展研究_以语用意识与语法意识为视角_何周春(1)

*作者衷心感谢《现代外语》编辑部及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所提出的修改建议。

2013年8月August 2013第36卷第3期Vol.36No.3

现代外语(季刊)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Quarterly )1.引言20世纪70年代,英国兴起了“语言意识运动”(language awareness movement ),旨在激发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者对语言的认知(Richards &Schmidt 2003:286-7)。Donmall (1985:7)认为语言意识是“人对语言本质及作用的敏感性与意识性”;Carter (2003)则把它看成是“学习者对语言形式与功能的敏感性与意识性”。心理学家认为,语言意识是人们对世界的整体认知。按照语言学的观点,语言意识是语言产生、运用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而从心理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意识是处理语言信息的内在能力。因此,语言意识是错综复杂的心理表征,是学习者对语言、语言学习及语言应用等综合感知与认识,反映其对语言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主动加工与思考,而非被动的“灌入式”、“等待式”学习。2.文献回顾

对语言意识与外语学习的关系主要存在两种看法:1)语言意识是外语学习的必要条件;2)外语学习是无意识的过程(Schmidt 1990)。2.1语言意识是外语学习的必要条件当今认知心理学主流认为,没有意识就没有学习,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意识水平,并对学习者进行语言意识培养。Schmidt 和Frota (1986)通过对Schmidt 学习葡萄牙语的谈话录音转写材料、课堂笔记及日记等分析发现,关注度高和输入频率高的语言材料在语言输出中的几率也高。Schmidt (1990;2001;2010)指出,“注意”(notice )是学习者对短时记忆信息的“主观感受”(private experience ),是语言意识的基本层次;对输入语言“形式”(form )的清醒意识是学习者“掌握”(intake )语言的前提;语言意识有利于学习者了解自身语言系统与目标语言系统差距,提高学习效率。Leow (2000)通过“纵横字谜”(crossword puzzle )、问卷及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发展研究*

———以语用意识与语法意识为视角

成都中医药大学何周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龚彦知

提要:本实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事后访谈方式,从语用意识与语法意识角度出发,探讨不

同学习阶段、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发展的差异性、阶段性、规律性及其成因。结果显

示:1)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的语用意识(PA )与语法意识(GA )发展整体上均呈显

著性差异;2)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意识与语法意识发展并非同步进行,其语法意识先于并高于语

用意识发展,但到了外语学习高级阶段,语用意识显著高于语法意识发展;3)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呈

直线上升发展趋势,而语法意识却呈现出由低到高再逐渐降低的发展特征;4)外语语言意识发展受

到母语语言意识、语言环境、学习者个体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意识、语用意识、语法意识、学习阶段、语言水平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13)

03-0278-08

访谈等方式,研究语言意识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语言规则“认知”(recognition)与语言规则在写作中的应用方面,有意识组显著优于无意识组(p=.0001)。另外,实验前研究数据表明,两组在语言规则的认知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实验后结果则显示,有意识组认知能力有明显提高,而无意识组无显著变化。

国内学者一致认为语言学习是有意识的过程,教师应注重语言意识培养。曾丽(2011)指出,语言意识对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产生影响。李民等(2009)通过对59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学习者性格类型对语言意识的高低产生影响,而意识程度是语法、语用能力发展的前提。

2.2外语学习是无意识的过程

有学者主张学习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也可进行外语学习。Krashen(1981;1982)提出,二语学习是无意识的过程,“真正的学习”(genuine learning)是习得,而有意识的学习对实际语言习得不产生作用。语言的获得与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有关:“习得系统”(acquired system)与“学习系统”(learned system)。前者通过习得而建立,是潜意识的,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后者通过学习而获得,是有意识的,是在注意语言特征、并努力理解与记忆语言规则的过程中形成。Williams(2005)通过两项实验发现,尽管被试在缺乏相关语言意识情况下,仍表现出较强的有关词汇“生命特征”(animacy)的偏向性;学习词的“形与意”(form-meaning)的“连接”(connections)无需意识的存在。第一项实验前后两次测试结果表明,分别有80%与66%的“无意识被试”(unaware participants)虽未意识到相关语言规则或词的生命特征,但其测试结果的正确率“高于随机水平”(above-chance level)。第二项实验前后两次测试结果显示,分别有17与14位被试虽不能描述相关的语言规则,但其测试结果的正确率仍高于随机水平。

综上所述,外语界关注语言意识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虽有多年,且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与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有一定关联。

2.3以往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首先,方法上忽略纵向研究,缺乏对被试的长期跟踪调查。例如Schmidt和Frota (1986)的研究持续时间最长,也仅仅5周。短期的研究与学习者真实的长期学习过程是否一致,关系到结果的信度与效度。正如Leow (2000)所言,如何“操作”(operationalize)与“测量”(measure)语言意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其次,研究对象单一,均是成年初学者。如Williams(2005)的两项实验中,被试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4.9岁与27.4岁。事实上,成年初学者只占语言学习者的极少数,而其他学习者类型(如中小学学习者)却被忽略,因此其结论的“生态学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有限。第三,研究选材忽视语言学习内容的差异性。纵向上,主要从语素、词、句法等语言结构层次出发,而忽略了语篇、语境等重要因素;横向上,主要从语言知识的角度(如词的构成、词形与词意的连接)出发,而忽略了对语言意识在实际语言运用、语言学习策略等方面的作用的探讨。

自语言意识运动开展以来,其讨论重点主要放在语法意识上,甚至将“语法知识”(Knowledge About Language)等同于语言意识(如:Hawkins1999),后来才逐渐延伸到语用意识、语音意识等领域。Andrews(2007)与Bourke(2008)均指出,语言意识虽具有多种类型,但语用与语法意识的发展决定着语言意识的发展。然而,国内外鲜见有关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路径、及其对外语教学产生的反拨效应等方面的研究。本文拟采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学习者日常用语为研究材料,从语用意识(PA)与语法意识(GA)角度出发,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发展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探寻语言意识发展的差异性、阶段性、规律性及其成因。

何周春龚彦知

279

组别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总数人数

126

123

131

185

565

男生

81

72

68

83

304

女生

45

51

63

102

261

年龄(M)

11.2

13.7

16.3

19.6

15.2

外语水平(M)

2.18

2.03

1.85

1.91

1.99

3.研究方法

3.1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及事后访谈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的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2)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是否同步?若不是,发展的先后顺序是什么?3)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路径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表1被试的基本情况

注:外语水平:为体现不同语言水平(低、中及高)显著性差异,在统计时剔除小学组70-75分与85-90分之间的被试问卷16份、初中/高中组60-65分与75-80分之间的被试问卷43份、大学组非英语专业400-425分与475-500分之间的被试问卷28份以及大学组英语专业55-60分与70-75分之间的被试问卷9份。小学组,学生填写2010年春季学期英语期末考试成绩(低=70分以下、中=75-85分、以及高=90分及以上);初中组以及高中组,学生填写2010年春季学期英语期末考试成绩(低=60分以下、中=65-75分以及高=80分及以上);大学组,非英语专业学生填写2010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低=400分以下、中=425-475分以及高=500分及以上),英语专业学生填写2010年3月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成绩(低=55分以下,中=60-70分,高=75分以上)。

3.2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是来自四川省某小学(六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及大学本科(二年级)四个组的学生,共565人(具体情况见表1)。

3.3研究工具及实施过程

调查问卷采用Bardovi-Harlig和D觟rnyei (1998)设计的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被试个人信息,如学习阶段、年龄、语言水平等相关内容。第二部分共20项测试题,其中8项无语法错误但存在语用错误(标有符号“#”),内在信度系数a值为0.71;另8项无语用失误但存在语法错误(标有符号“*”),内在信度系数a值为0.78,其余4项无错误(参照项,无标识)。在被试填写个人信息前,首先告知此次调查的目的及要求。然后,测试教师解释语用与语法错误,并分别举例说明。针对20项测试题,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理解以6级量表的形式权衡其错误的严重性,用0-5分分别表示“一点不严重”到“非常严重”。对于小学组,由于被试对问卷内容的理解有困难,因此采用“反向翻译法”(back translation method),将存在语用失误的8项测试题译成中文,具体步骤如下:首先英语教师A、B将原问卷译为中文,其次英语教师C、D将其重新译为英文,然后由英语教师E、F 将其译成中文,最后由两位专家对这两个中文版本问卷进行对比,并参照原英文问卷,最终确定语用意识的中文版问卷;而对于语法错误的8项测试题只针对其中较难的词汇进行讲解。对于其余各组,只针对个别理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由被试自己完成。在各组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下,约30分钟后,回收问卷。

事后访谈问卷仍根据Bardovi-Harlig和D觟rnyei(1998)设计的涉及语用错误(8项)与语法错误(8项)的16项测试题进行。从每个学习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低、中、高水平组中分别目的抽样3名被试进行访谈,共36人。针对每项测试题,设计二个问题:1)本题语用错误/语法错误是什么?错误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这种错误严重吗?为什么?对每位被试进行约25分钟的面对面访谈并录音,最后对访谈录音转写材料进行分析。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发展研究

280

4.研究结果4.1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31份,收回716份,剔除无效问卷55份与未显示出语言水平差异问卷96份,有效问卷共565份(见表1)。首先,分别计算出每位被试语用与语法意识总分值。然后,采用SPSS (13.0版本)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描述性统计分析及t 检验。4.1.1单因素方差分析表2显示,学习阶段与语言水平均对语用及语法意识产生显著性影响(p 值均为.000)。由于各语言水平层次(低、中及高)属于不同四个学习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因此以语言水平为因素分别对四个学习阶段进行再次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语言水平未对小学组语用、语法意识(p (PA )=.942;p (GA )=.474)以及大学组语法意识(p (GA )=.204)产生显著性影响;而对初中组语用、语法意识(p (PA )=.000;p (GA )=.000)、高中组语用、语法意识(p (PA )=.003;p (GA )=.000)以及大学组语用意识(p (PA )=.000)均产生显著性影响。学习阶段方差分析事后检验(LSD )表明,除小学组与大学组组间语法意识(p (GA )=.965)以及初中组与高中组组间语用意识、

组间语法意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p (PA )=

.173;p (GA )=.949),其余各学习阶段的组间语

用意识、组间语法意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例如,小学组语用与语法意识显著低于初中组与高中组(p 值均为.000)。尽管初中组与高中组语用意识均显著低于大学组(p 值均小于.05),但初中组与高中组语法意识却显著高于大学组(p 值均为.000)。

语言水平方差分析事后检验(LSD )表

明,不同语言水平层次的学习者在语用与语

法意识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p <.05)。语言

水平较低学习者的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整体

上均较语言水平较高学习者为低,但在高级

阶段(大学)高水平学习者的语法意识发展却

低于低水平学习者。例如,中小学阶段低水平学习者的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均显著低于高

水平学习者(p 值均小于.05)。尽管低水平与

中级水平学习者的组间语用意识与组间语法意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平均差异数(I-J )看,低水平学习者的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仍然都较中级水平学习者为低。

4.1.2描述性统计分析及t 检验

表3数据分析显示,对于小学组与初中组,其组内语用与语法意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语用意识发展显著落后于语法意识发展(t 小学=-5.362,p <.01;t 初中=-2.993,p <.01)。对于高中组,虽然其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 =-1.682,p >.05),但从均值可知,高中学习者语用意识发展仍低

于语法意识。大学组语用与语法意识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与之前语言意识发展情况(中小

F 值p 值PA 26.547.000GA 16.707.000PA 11.119.000GA 8.410.000学习阶段语言水平表2学习阶段与语言水平单因素方差分析均值t 值p 值PA 18.48-5.362.000觹觹GA 20.78PA 22.16-2.993.003觹觹GA 24.58PA 23.97-1.682.095GA 24.53PA 25.237.150.000觹觹GA 20.75PA 22.61.408

.684

GA 22.46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总体组别表3不同学习阶段学习者的语用与语法意识描述性统计分析及t 检验

注:t 值是指各学习阶段组内总体语用意识与语法意识配对t 检验;觹觹p <.01。

何周春龚彦知

281

表4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的语用与语法意识描述性统计分析及t检验

低水平组中水平组高水平组均数

t值

均数

t值

均数

t值

PA

17.88

-.563

18.41

-2.845觹觹

18.82

-3.390觹觹

GA

18.69

21.21

21.04

PA

18.25

-1.130

20.81

-.619

24.87

-2.496*

GA

20.38

21.89

28.26

PA

20.44

-.042

22.02

-.715

26.89

-.868

GA

20.52

22.98

28.36

PA

21.32

.930

23.62

2.179*

29.33

8.445觹觹

GA

19.89

21.54

19.33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组

组别

注:t值是指各语言水平组内总体语用意识与语法意识配对t-检验;觹p<.05;觹觹p<.01。

学阶段)相反,其语用意识发展显著高于语法意识(t大学=7.150,p<.01)。

由于不同学习阶段学习者语言水平在本研究中不具可比性,因此不能将所有被试统一划分为低、中、高三个语言水平层次,只能分别根据各学习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语言水平层次划分(见表1),并做相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与t检验。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低水平学习者,尽管整体上语法意识先于语用意识发展,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5)。对于中级水平学习者,除大学组的语用意识发展高于语法意识外,其他组的语用意识发展却低于语法意识,尤其是小学阶段中级水平学习者(t=-2.845,p<.01)。对于高水平学习者,除大学组的语用意识显著高于语法意识(t大学=8.445,p<.01),其他组(小学组与初中组)的语用意识均显著低于语法意识(t小学=-3.390,p<.01;t初中=-2.496,p<.01)。

4.2事后访谈调查结果

为深层次探寻学习者的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及其成因,笔者做了事后访谈,相关发现总结如下:

第一,课堂知识与母语知识是学习者判断语法与语用错误的主要来源与依据。从纵向看,关于语法错误,中小学学习者认为某题存在语法错误是因为“老师是这样讲的”、“考试就是这样”或“书上是这样说的”;而大学阶段学习者判断语法错误的依据主要源于以往课堂语法知识的积累,而非现有课堂知识,因为“大学英语教师不再强调语法,很少讲”,但“希望老师能再讲讲语法,因为以前的(语法知识)已经忘了”,从而导致大学阶段学习者对语法错误的识别率低于初中/高中学习者。关于语用错误,中小学学习者倾向于回答“不知道”、“书上没有讲”或“老师没有说这方面的,是自己猜的”等;而大学学习者的回答则更多是“阅读理解中会有这方面内容的讲解”、“英美文化课有时会讨论”等。从横向看,关于语法错误,无论低水平抑或高水平学习者,均倾向性认为“中文里没有时态、单复数形式和主谓一致等语法,所以一说到语法错误,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就会拿中文语法对照”或“特别注意中文里没有的语法”等。而关于语用错误,不同水平学习者更多套用中文语用原则或从语言形式上来判断英文语用是否失误。例如,在测试题3中,尽管被试已被告知该题存在语用错误,而仍有58.3%的被试认为“不该用would而该用will,因为时态错误”。

第二,学习者的注意力偏向及认知能力决定了其对外语语法与语用错误的判断与认识。从纵向看,中小学学习者更多关注语言形式(语法)而非内容(语用),表现为语法错误的识别率高于大学阶段学习者;而大学阶段学习者更注重如何恰当运用语言,表现为语用错误的识别率高于低阶段学习者。关于语法错误的原因,小学阶段学习者更多的回答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发展研究

282

是“不知道”、“不清楚”或“觉得是”等;而中学阶段学习者更倾向认为英语语法错误主要存在于动词时态、名词单复数或固定搭配等方面。关于语用错误的原因,小学、初中学习者的回答是“语感”、“感觉”、“应该是”或“可能是”;而大学学习者主要从礼貌原则、人物关系、语气等角度进行思考。从横向看,低水平学习者对语言形式(语法)的关注度高于语言内容(语用),而高水平学习者则与之相反。如低水平学习者认为“如果语法上存在错误,肯定理解上会出错”、“越低级的语法错误越严重”“语法错误不可容忍而语用错误可以忍受”;而在高水平学习者看来,语用错误不仅是“语气不委婉”、“表达方式不恰当”、“语气太强硬、太直接”、“违反礼貌原则”、“让人反感”,而且“有时会造成理解上的更大失误”,而“语法错误可以容忍,因为语法错误不影响整个句子理解”或“不妨碍理解”。

5.讨论

综合问卷与事后访谈调查结果表明:1)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的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整体上均呈显著性差异;2)学习者的语用与语法意识并非同步进行,其语法意识发展先于并高于语用意识,但到英语学习高级阶段,语用意识发展显著高于语法意识;3)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呈直线上升发展趋势,而语法意识却呈现出由低到高再逐渐降低的发展特征;4)外语语言意识发展受到母语语言意识、语言环境、学习者个体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上结论与以往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同时也存在差异性。5.1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存在显著差异性Bardovi-Harlig和D觟rnyei(1998)指出,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的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存在差异性,外语水平高的学习者的语用与语法意识均高于外语水平低的学习者。而本研究发现语言水平及学习阶段对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产生显著性影响,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的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整体上均呈显著性差异(见表2);但同时也指出,(高级学习阶段)高语言水平并不意味着高的语法意识。这一结论不仅与以往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与差异性,同时也在克服以往研究缺陷(过于注重横向研究而忽略纵向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语言意识不仅具有多样性与多层次性(Schmidt1990;2001),而且具有阶段性与差异性。

5.2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存在不同步性本研究发现,学习者的语法意识先于并高于语用意识发展,随着学习阶段和语言水平的提高,学习者的语用意识逐渐赶超语法意识,而后者处于相对停滞与下降的状态(见表3与表4)。这种发展的不同步性与学习者注意力分配有关。Van Patten(1990)指出,学习者注意力具有“选择性”(selective)与“有限性”(limited):不同学习者对语言形式与内容/意义的“注意力分配”(attention allocation)是不一致的;学习者不能在同一时间里既注意语言形式又注意语言内容,而只能聚焦于或偏重于某一方面。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外语输入是从词汇或语法规则开始,首先注意的是语言形式,而后随着语法知识的掌握与完善,其注意力转移到语用,关心如何恰当运用语言。这一结论与Bardovi-Harlig和Hartford(1993)的观点既存在相似性,也存在矛盾:语用意识与语法意识发展非同步进行,语用意识先于语法意识发展。究其原因,主要由研究对象与研究方式的差异造成。Bardovi-Harlig和Hartford是以10位成年学习者为被试,而本研究的被试是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不同年龄段学习者。前者是通过对“建议”与“拒绝”等言语行为研究,要求被试根据面对的实际语境立刻做出反应,由于时间因素,被试只能注重内容的表达而忽略语言形式上的完善;而本文是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被试不会因时间因素注重语言某一面而忽略另一面,而是在“自由”的状态下进行注意力的分配。

何周春龚彦知

283

5.3影响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路径的原因分析

本研究发现,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呈直线上升发展趋势,而语法意识则呈现出由低到高再逐渐降低的发展特征。母语语言意识、语言环境及学习者的个体发展是导致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路径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

第一,母语语言意识是影响外语语言意识发展的潜在因素。本研究发现,学习者的外语语法意识起源于对母语与外语形式上差异的认识,差异越明显,对其关注度越高。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形式存在巨大差异,学习者通过注意母语与目标语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学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语法意识的发展先于语用意识。另外,Felix-Brasdefer(2007)的研究表明,外语语用意识的发展受到母语语用意识的影响。本研究认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缺乏英语语用环境的情形下进行英语学习,其已建立的母语语用意识极大地影响着英语语用意识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直接套用中文语用或从形式上来判断语用是否失误,这是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意识发展相对语法意识发展滞后的另一主要因素。

第二,语言环境或教学内容是影响语言意识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正如王初明(2011)所指出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教师均存在语法情结。本研究表明,主要以语法为主的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最终导致语法意识在中学阶段具有显性地位的重要因素。而到大学阶段,虽然学习者仍希望教师对以往语法知识进行回顾与讲解,但教学实践证明,语法逐渐从课堂教学与考试中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英美文化、语言交际等内容。可见,中国英语学习环境(课堂教学内容)是导致其语用意识呈直线上升发展趋势,而语法意识由低到高再逐渐降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学习者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导致语言意识发展阶段性差异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的记忆力、学习效率及注意力分配等能力逐渐下降(Schmidt2010;Mackey&Sachs2011)。“儿童(如中小学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需要对语言进行思考”(Brown2001:16);而“成年人(如大学阶段学习者)在接触外语语用材料时,总是在内心不断地形成和测试各种法则猜想,总要有意无意地对语言材料进行分析、研究、解剖,以便从中发现和总结某种规律和模式”(肖礼权2006:53)。本文发现,低阶段/低水平学习者对语法与语用错误的判断更多依赖于直觉,而高阶段/高水平学习者更多依赖对语言材料的有意识分析。可见,学习者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是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路径存在差异的又一因素。

6.结语

本研究从语用与语法意识角度探讨了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意识发展的差异性、阶段性及规律性。结果显示: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的语用与语法意识发展整体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法意识先于语用意识发展;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呈直线上升发展趋势,而语法意识却呈现由低到高再逐渐降低的发展特征。可见,语言意识发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动态性等特征;其发展与母语语言意识、语言环境、学习者的个体发展等诸多因素有关。教学中,应依据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发展状况采取不同教学方式。例如,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年龄越小则越可能适合隐性语法教学和语法习得,越可能依赖于直接的语言接触”(ibid.),不应有意识地注意与灌输语言形式与规则。

由于客观限制,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纵向调查并非对个体的长期跟踪调查,而是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个体间进行。其次,按学习者某一次考试成绩进行语言水平分层并不能全面反映其真实语言水平。另外,小学组采用的中文语用意识问卷会对被试的英语语用意识测试结果的信度与效度产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发展研究

284

生影响。因此,对多典型个案长期跟踪调查分析是以后研究较好的切入点,必将使研究结果更加丰满,且更具启发性。

参考文献

Andrews,S.2007.Teacher Language Awarenes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Bardovi-Harlig,K.&Z.D觟rnyei.1998.Do language learners recognize pragmatic violations?

Pragmatic versus grammatical awareness in instructed L2learning[J].TESOL Quarterly32:233-262.

Bardovi-Harlig,K.&B.Hartford.1993.Learning the rules of academic talk: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agmatic development[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5:279-304.

Bourke,J.M.2008.A rough guide to language awareness[J].English Teaching Forum1:12-21.

Brown,H.D.2001.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Carter,R.2003.Language awareness[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search in Basic Education5:42-44.

Donmall,B.G.1985.Language Awareness:NCLE Papers and Reports[M].London:CILT.

Felix-Brasdefer,J.C.2007.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the Spanish as a FL classroom: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learner requests[J].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4:253-286.Hawkins,E.W.1999.Foreign language study and language awareness[J].Language Awareness8:124-142.

Krashen,S.1981.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 Press.

Krashen,S.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

Pergamon Press.

Leow,R.P.2000.A study of the role of awareness in foreign language behavior[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2:557-584.Mackey,A.&R.Sachs.2011.Older learners in SLA research:A first look at working memory,feedback,and L2development[J].Language Learning13:704-740.Richards,J.C.&R.Schmidt.2003.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Schmidt,R.&S.Frota.1986.Developing basic conversational ability in a second language:A case study of an adult learner of Portuguese[A].In R.Day(ed.).Talking to Learn:Convers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A:Newbury,237-326.

Schmidt,R.1990.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1:129-158.

Schmidt,R.2001.Attention[A].In P.Robinson (ed.).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32.

Schmidt,R.2010.Attention,awareness,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A].In W.M.Chan,S.Chi,K.N.Cin,J.Istanto,M.Nagami,J.W.Sew,T.Suthiwan&I.Walker (eds.).Proceedings of CLaSIC2010[C].Singapor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Centre for Language Studies,721-737.

Van Patten,B.1990.Attending to form and content in the input:An experiment in consciousness [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2:287-301.

Williams,J.N.2005.Learning without awareness [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7:269-304.

李民、陈新仁、肖雁,2009,英语专业学生性格类型与语法、语用能力及其意识程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119-124。

王初明,2011,外语教学三大情结与语言习得有效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4):540-549。

肖礼权,2006,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曾丽,2011,儿童三语习得中元语言意识的发展对我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5):748-755。

收稿日期:2012-10-12;

作者修改稿,2013-03-06;

本刊修订,2013-05-13

通讯地址:611137四川省成都市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温江校区)

<lydgate@qq.com>(何)

何周春龚彦知

285

inflamed by indirect speech act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ower rel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institutional discourse.Focusing on the imbalance of power relation within discourse and in reality ,this study shows that doctors in China tend to adopt an indirect defensive response strategy when handling conflict situations ,whil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are inclined to use a direct offensive response strategy.Though the doctors seem to have more institutional power than the patients ,they are not more impolite than the patients in conflict talk.There exists an asymmetric relation between speakers ’power and the degree of politeness for their response strategies.

On the function of judgment of linguistic intuition ,by Zhou Yuhua ,p.262.

Is linguistic intuition a source of evidence for linguistic studies ?Generative Grammar holds a different stance from other schools of linguistics.Following “abduction ”and relying on linguistic data and current scientific findings ,this paper views linguistic intuition as the result of human ’s subconscious neurological operation and hypothesizes that it is a byproduct of human ’s inner biological comput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judgment.In contrast ,empiricists are confined so much to sense experiences that they would only provide a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 which is not scientific in nature.

A study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lexical inferencing procedures in reading Chinese and English ,by Fan Lin ,Yang Sai and Wang Zhen ,p.269.

This study explores Chinese EFL learners ’lexical inferencing procedures in reading Chinese and English.The think-aloud and retrospection method is herein deployed while a parallel vers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exts rendered as stimulus materials.Results show that :(1)participants resort to vario us linguistic and non-linguistic knowledge sources in the course of lexical inferencing while sentence knowledge sources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L1and L2lexical inferencing processes ;(2)success of lexical inferencing in L1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L2;(3)successful L2lexical inferencing contributes to participants ’lexical development and temporary memory of the meaning and form of target words ;and (4)L2vocabulary knowledge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uccessful lexical inferencing and word-meaning reten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n language awareness of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A and GA ,by He Zhouchun and Gong Yanzhi ,p.278.

This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ragmatic awareness (PA )and grammatical awareness (GA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language awareness among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PA and GA of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of varying language proficiency levels significantly at different stages of learning.Learners ’GA develops earlier and faster than PA in the beginning ,but is gradually overtaken by PA as English learning goes on.Learners ’PA displays a linear-rise developmental trend ,while GA develops in an upturned U-shaped trajectory.L1awareness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learners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a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se patterns.

Cognition Hypothesis re-examined in the production of predictive language ,by Liu Donghong ,p.286.

Predictive language can preview and encapsulate its following context ,and promote the global coherence.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Robinson ’s Cognition Hypothesis ,three writing tasks varying in resource dispersing are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ask complexity affects English learners ’

330

语言学概论 语法练习

一、名词解释 1.语法 2.语(词)素 3.词干 4.词根 5.词缀 6.词尾 7.词 8.词组 9句子 lo.单纯词 11.合成词 12.复合词 13派生词 14.组合的递归性 15.语法单位 16语法意义 17.语法形式 18.异根 19.词类20.形态(词形变化) 21 内部屈折(语音交替) 22.语法范畴 23.语法手段或方式 24.句子成分分析法 25.直接成分分析法 26孤立语 27.粘着语 28.屈折语 29.复综语 30.句法同义和句法多义 二、填空题 1.语法的()和()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2.从形式上看,句子的最大特点是()。 3.句子里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作出组合的词组叫()。 4.从意义和作用看,词可以分成()和()两大类。 5.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分成三类:(词根)、(词缀)、(词尾),前两者又叫做(构词语素),后者又叫做(变 词语素)。 6.词的组合有五种基本类型:()、()、()、 ()、()。 7.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 8.变换常用的手段有()、()、()等。 9.根据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把复合词分成五种构造 方式:()()()()()。

10.由一个词根语素(在有的语言里加上词尾)构成的词称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叫().根据构成合成词的语素类别的不同.一般把合成词分为()和()两类。完全由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词是复合词。由()和()构成的词是派生词。 三、操作题 1、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 虚构故事吓坏人。 反对他的意见。 2、用变换分析法说明下列两个句子在语义上的差别。 这位领导我也不认识。 这种植物我也不认识。 四、选择题:参见辅导与习题集103页。 1.语法:又称文法。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语法现象,即语言的结构规律。可以分成词法和句法,包含词的构形、构词规则和词组合成句、句组合成句群的规则。它是客观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是在语言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说这种语言的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它具有抽象性、稳固性、民族性三个特点。二是指语法学,即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语法学包括词法学和句法学两部分。古今中外,语法学种类繁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个流派:传统语法学、结构主义语法学、转换生成语法学。

【英语】 中考英语语法填空易错题经典

【英语】中考英语语法填空易错题经典 一、初三中考语法填空(含答案详细解析) 1.阅读下面短文,在空格处填入一个适当的词或使用括号中词语的正确形式填空。 Strangely enough, some inventions are lost ________ people can't imagine their ________ (valuable). A use may need to be "invented" along with the invention. An example is the fax machine. The technology for faxing ________ (invent)in the 1800s. It took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however, for the fax to be seen as useful. In 1843 Alexander Bain invented a machine to ________ (electrical)transmit(传输)writing. At first, it was considered ________ (use)since few people thought there was ________ need for transmitting writing over ________ (wire). Eventually the value of the invention was realized, and it was improved ________ office use. By the 1980s, the fax machine became a piece of standard ________ (equip)in offices. The reason is ________it can very quickly transmit written documents. Who knows how many other inventions just need to be recognized as valuable? 【答案】because;value;was invented;electrically;useless;a/any;wires;for;equipment;that 【解析】【分析】主要讲了一些发明因为人们不能想象它们的价值而失去,列举传真机器的发明来说明这点。 (1)句意:足够奇怪的是,因为人们不能想象它们的价值,所以一些发明消失了。后句表示原因,所以用because;形容词修物主代词修饰名词,their它们的,形容词修物主代词,所以后面用形容词valuable的名词value,不可数名词,故填because,value。 (2)句意:传真的科技在19世纪被发明。invent发明,实义动词,主语technology是动作invent的承受者,时态是一般过去时,所以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结构是was/were+动词过去分词,主语technology是不可数名词,所以用was,invent的过去分词是invented,故填was invented。 (3)句意:1843年,亚历山大贝恩发明了一种电子传输文字的机器。electrical电子的,形容词,副词修饰实义动词,transmit传输,实义动词,所以用副词electrically,电子地,故填electrically。 (4)句意:起初,它被认为是无用的,因为很少有人认为有必要通过电线传输文字。be considere形容词,表示被认为怎么样,固定搭配,根据后文可知传真的作用后来才被认可,所以起初被认为是无用的,use使用,实义动词,其形容词是useless,无用的;原因是很少人认为有必要,few表示否定,所以用a/any;wire,电线,可数名词,前面没有表示单数的a或者one,所以用复数wires,故填useless;a/any;wires。 (5)句意:最终,这项发明的价值得以实现,并被改进为办公用途。为了办公用途才被改进,所以用for,为了,故填for。 (6)句意:到了20世纪80年代,传真机已成为办公室的标准设备。equip,装备,实义动词,形容词修饰名词,standard,标准的,形容词,所以用equip的名词equipment,设备,不可数名词,故填equipment。 (7)句意:原因是它能很快地传送书面文件。the reason is that...,原因是……,固定搭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大学英语教学是重要的,为提高当代大学生英语能力服务,但现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改变,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有一定要求。英语翻译不仅是英语能力,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认识,专业英语翻译与普通英语翻译是不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促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翻译,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认知语言学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是丰富,语言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应用,能快速提高大学英语能力,符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一、认知语言学简述 1.认知语言学含义。认知语言学已经发展到30多年,现在应用领域比较广泛,尤其在一些语言应用过程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人工智能、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学者对认知语言学提出是根据语言天赋,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都需要人类文化知识进行解释,认知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在英语

翻译中引进认知语言学,对提高学生英语的翻译能力,由于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的理论总称,对学习语言有促进作用。 2.认知语言学基本原则。 (1)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语法性辨别是有一定规律的,具有渐进性特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同一个语法与语义、语法环境有一定关系,认知语言学与其它语言的语法有本质区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渐进性、可变性的特征,根据认知语言学特征,要实现语法学家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掌握其基本原则,能更好的学习英语翻译。 (2)语言与其他认知。认知是认知语言的功能,必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进行认知,除了常规的认知,还需要具有特色的认知,以提升认知语言学的特色。认知语言学是要在常规的认知中不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性的研究成果来不断完善理论,进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具有活力。认知语言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能促进其实际应用的效果。 (3)句法的非自主性。句法是一种模式,英语在

语言学纲要作业答案

语言学纲要作业一答案 一、填空 1. 语流音变分为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加音等。 2.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又叫“小学”。 3.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4.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5.语言的功能大致分为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6.非音质音位又叫超音质音位,它分为调位、重位、时位。 二、单项选择 1.从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C)。 A.元音B.辅音C.音素D.音位 2.汉语拼音方案是以(C)字母为基础制订的。 A.英语B.法语C.拉丁D.希腊 3.汉语拼音中的ü、c、h,国际音标分别写作(B)。 A.[u]、[c]、[h] B.[y]、[ts']、[x] C.[u]、[ch]、[h] D.[x]、[y]、[k] 4.下列说法,(A)是正确的。 A.汉语中的音高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B.妇女的声带比男子要厚。 C.汉语中的音长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D.汉语“天”、“空”两个音节的音高不同。 5.下列说法,只有(D)正确。 A.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弱。 B.振幅越大,声音就越长。 C.频率越高,声音就越低。 D.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 6.对发音器官功能的描述,(B)是正确的。 A.声带在发音中的作用是次要的。 B.舌头的活动,起了调节共鸣器形状的作用。 C.口腔中最为灵活的部位是上腭。 D.声带、舌头等是被动发音器官。 7.英语中desks与pigs中s的发音不同,这主要受( A )作用的影响。A.同化;B.异化;C.弱化;D.脱落 8.从音位来说,seat与sit的区别特征在于( B ) A.音质音位B.时位C.调位D.重位 9.“水果”一词实际发音时会发生语流音变,它属于( B ) A.同化;B.异化;C.弱化;D.脱落 三、判断题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文字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动物没有语言。(√) 4.没有语言,人类照样可以思维。(×) 5.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6.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

经典英语语法讲解解析

三天搞定英语语法 英语语法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词法,即词的构成和词的使用规律。另一个部分是句法,即句子的组成和句子的使用方法。 英语语法的特点可以用三句话来表示:1、每个词都有词性;2、每句话都有动词(实意动词或系动词);3、每句话都必须符合五个基本句型。 三句话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标出句中每一个单词的词性,找出句中所有动词,并标出其种类和相应的句子成分。理解,掌握,运用好这句话,按照一:词性;二:动词种类;三:动词相对应的句子成分;四:从句;五:非谓语动词方法就能透彻理解英语语法体系。 词的分类 词类又叫词性,英语单词根据其在句子中的功能,可以分成十个大类。 词类词义英语名称缩写形式例词中译 noun n. student 学生 1、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 称。 2、代词主要用来代替名词。pronoun pron. you 你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adjective adj. happy 高兴的 4、数词表示数目或事物的顺序。numeral num. three 三 5、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verb v. cut 砍、割 adverb adv. quickly 迅速地 6、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说明时 间、地点、程度等。 7、冠词用在名词前,帮助说明名词。article art. a 一个 preposition prep. at 在... 8、介词表示它后面的名词或代词与其他句 子成分的关系。 9、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conjunction conj. and 和 10、感叹词表示喜、怒、哀、乐等感情。interjection interj. Oh 哦 词性的分类: 修饰: 形容数冠代词名词 (red)(one)(a/the)(my)wood 1.名词 代替: 代词it 形容词the red 数词one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练习1参考答案 (导言、第一章、第二章) 一、填空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 2、现代语言学的标志性著作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3、印度最早的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梵语。 4、文字、音韵、训诂是中国“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5、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6、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7、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8、说出的话语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词和规则组装起来的。 9、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10、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11、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和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12、语言系统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形式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层的最小单位。 1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14、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理基础看是不具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说语言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 从语言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语言学首先深受哲学、逻辑学等历史悠久的人文学科思想方法的影响,后来语言学摆脱对传统人文学科的附庸地位成为独立的学科后,受到许多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比如,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语言观念和研究方法深受生物学的影响;20世纪初的语言结构思想与科学的整体论思想密切相关;生成语言学受数学、逻辑学影响;等等。与此同时,其他学科也开始从语言学理论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观念。20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批评等都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一些学者甚至提出语言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另一方面,语言学又从未割断与传统人文学科的联系。语言学的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语言现象的独特性。语言既具有社会属性,又是人类天赋的能力,既是贮存人类已有文明的宝库,又是人类新的精神创造的依托。语言是联系人类主观世界和外在客观世界的中介,是认识人类自身和外在世界的必要途径。所以说,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它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语言学需要并正在成为一门领先的科学。 2、如何看待语言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满足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的需求; (2)语言研究协同其他学科研究一起,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3)语言学研究为国家语文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持。 3、语言功能的生理基础是什么,有哪些体现?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是人的各种行为的指挥中枢,也是人类语言思维能力的生理基础。人的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控制着语言功能及相关的计数、分类、推理等功能。

从认知视角探析汉语词类的划分

从认知视角探析现代汉语词类的划分 摘要:笔者对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使用进行梳理比较,并从思维认 知角度提出自己对此的一些认识,根据相关知识试对一些语言现象作 出解释。 关键词:词类;划分;使用;认知 Abstract:The author has compairs and combs about cassification and use of modern Chinese part of speech .And purposes own suggestions to the questions from the view of congnition.At last tries to explain some language phenomenons according to related knowledge. Key words: part of speech cassification use congnition 学习了现代汉语语法后,经常发现汉语的词性定类问题很复杂。 汉语不像屈折语如英语可利用词形的变化表明不同的词性,在汉语中,经常是一个词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词性,如“红”,它可以表示事 物的状态,如“红太阳”“红头发”;可以表示事物发生了动作,如:“脸一红”“没红过脸”;还可以表示事物的名称,如“红是一种颜色”“红和黄不一样”。意识到汉语词类的兼用和活用现象非常多,有时 会对一个词类的特征及其用法感到困惑。如:“很”作为一个典型的

副词,只能修饰谓词性词语,但现在出现“很”修饰名词,如“很男人”“很娘”“很阳光”“很青春”等等,这是“很”活用成形容词还是后面的名词活用成形容词,大家有不同见解。 对于汉语词类的划分,人们从意义标准、形态标准、句法成分、语法功能各个角度进行多年讨论,现在人们的共识是汉语划分词类主要应该依据语法功能。如袁毓林老师的《词类范畴的家族性》以原型理论为角度分析汉语的词类,就是以语法功能为依据对汉语词类进行划分。针对汉语同一类词中经常出现与其某些语法功能标准不符的词的问题,作者指出这是因为词类属于一种原型范畴,同一词类不一定共有一项或一组不同于其他词类的分布特征。并且由于不同词类的非典型成员在分布上的差别比较模糊,造成了汉语的词可以分类但有难以分类,一个词类中的词却可以符合另一类词的某些语法功能标准的现象。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作者认为根据词类的优势分布和典型成员的分布特征可以给词类下两个定义:宽泛定义和严格定义。这样可以较好地满足实践的需要。作者以原型理论为依据对汉语词类现象的分析和汉语划分词类存在的问题的解释使我们对汉语词类有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对汉语从语法功能上进行类别的归属有了更清楚地认识,对汉语词类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作者借鉴心理学的原型理论来阐释汉语词类问题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思维过程,对问题的解释较有说服力,据此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根据此理论提出的关于词类的定义和划分,有人也有类似的认识,如黄伯荣、廖

【英语】 中考英语语法填空易错大盘点

【英语】中考英语语法填空易错大盘点 一、初三中考语法填空(含答案详细解析) 1.阅读下面短文,在空格处填入一个适当的词或使用括号中词语的正确形式填空。 Strangely enough, some inventions are lost ________ people can't imagine their ________ (valuable). A use may need to be "invented" along with the invention. An example is the fax machine. The technology for faxing ________ (invent)in the 1800s. It took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however, for the fax to be seen as useful. In 1843 Alexander Bain invented a machine to ________ (electrical)transmit(传输)writing. At first, it was considered ________ (use)since few people thought there was ________ need for transmitting writing over ________ (wire). Eventually the value of the invention was realized, and it was improved ________ office use. By the 1980s, the fax machine became a piece of standard ________ (equip)in offices. The reason is ________it can very quickly transmit written documents. Who knows how many other inventions just need to be recognized as valuable? 【答案】because;value;was invented;electrically;useless;a/any;wires;for;equipment;that 【解析】【分析】主要讲了一些发明因为人们不能想象它们的价值而失去,列举传真机器的发明来说明这点。 (1)句意:足够奇怪的是,因为人们不能想象它们的价值,所以一些发明消失了。后句表示原因,所以用because;形容词修物主代词修饰名词,their它们的,形容词修物主代词,所以后面用形容词valuable的名词value,不可数名词,故填because,value。 (2)句意:传真的科技在19世纪被发明。invent发明,实义动词,主语technology是动作invent的承受者,时态是一般过去时,所以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结构是was/were+动词过去分词,主语technology是不可数名词,所以用was,invent的过去分词是invented,故填was invented。 (3)句意:1843年,亚历山大贝恩发明了一种电子传输文字的机器。electrical电子的,形容词,副词修饰实义动词,transmit传输,实义动词,所以用副词electrically,电子地,故填electrically。 (4)句意:起初,它被认为是无用的,因为很少有人认为有必要通过电线传输文字。be considere形容词,表示被认为怎么样,固定搭配,根据后文可知传真的作用后来才被认可,所以起初被认为是无用的,use使用,实义动词,其形容词是useless,无用的;原因是很少人认为有必要,few表示否定,所以用a/any;wire,电线,可数名词,前面没有表示单数的a或者one,所以用复数wires,故填useless;a/any;wires。 (5)句意:最终,这项发明的价值得以实现,并被改进为办公用途。为了办公用途才被改进,所以用for,为了,故填for。 (6)句意:到了20世纪80年代,传真机已成为办公室的标准设备。equip,装备,实义动词,形容词修饰名词,standard,标准的,形容词,所以用equip的名词equipment,设备,不可数名词,故填equipment。 (7)句意:原因是它能很快地传送书面文件。the reason is that...,原因是……,固定搭

认知语言学翻译

两种语言,两种思维:由语言操作驱动的灵活认知处理 摘要 人们通过划分周围的物体和事件为可识别的不同类别来了解它们。语言影响这个过程的程度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的行为有所不同吗?在这里,我们表明,流利的德语和英语双语根据其操作语言的语法限制自动分类运动事件。首先,正如在运动编码中的跨语言差异所预测的那样,在德语测试环境中运作的双语参与者更愿意在英语完成的基础上比双语参与者更大程度地匹配事件。第二,当双语参与者在英语中遇到语言干扰时,他们的分类行为与德语的预测一致;当双语参与者在德语中遇到语言干扰时,他们的分类与英语的预测一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语言的影响是上下文绑定的和短暂的,揭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认知的可塑性。 关键词:双语,认知,认知过程,语言,心理语言学 查理是弗朗柯斯国王,自诩为罗马人的皇帝,发现讲另一种语言就是拥有另一个灵魂。有没有像人类之间能够互相区分的一种基础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在变化的语境中进行转化?语言可以为世界有意义的划分随时提供信息依据(露西,1997;沃尔夫,1956)。例如,在面孔,颜色,事件,和人工刺激上加上特定的语言标签,那么人们就会更快地区分和学习这些概念(罗伯逊,汉利,2008;lupyan& Ward,2013)。接触不同语言的婴儿一旦能说出母语的颜色,就会颜色分类上出现差异(罗伯逊,大卫杜夫,戴维斯,&夏皮罗,2004)。这种影响已经扩展到低层次的感知(蒂埃里,Athanasopoulos,wiggett,绘制,与Kuipers,2009)。在这里,我们通过操纵操作在双语者语言和测量在一个分类任务绩效的方式,探索使用特定语言在认知加工中表现出的差异性。 在两个实验中,我们要求德国的英语学习者提供视频剪辑三合会描绘目标导向运动事件的相似性判断(例如,一个女人向一辆车走)。先前的研究表明,不同语言的人对运动事件的目标或终点有不同的看法。德国、南非语、和瑞典往往提到终点,看看终点,终点在相似性判断和青睐,而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这样一个较小的程度上(athanasopoulos&拜兰,2013;拜兰,Athanasopoulos,&工作,2013;flecken,卡罗尔,和Stutterheim,2014;Stutterheim,Andermann,卡罗尔,flecken,与schmiedtová,2012)。这些跨语言的差异是因为端点偏好语言观方面的差异,一种语法手段,表达的是一个动作,状态,或事件涉及时间的流动:英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一个事件的持续期是动词标记(例如,强制性的渐进的-ing形式的英语),和这些语言的使用者更容易查看事件正在进行,不强调端点。相比之下,德国,南非,瑞典缺乏观点,因此不把注意力转向运动进行性。相反,演讲者采用整体事件的看法,终点也包括在其中(详情见拜兰et al.,2013;冯斯塔特海姆et al.,2012)。 在我们的第一个实验中,我们得出在英语和德语语境中的德语和英语的单语和双语德语英语事件分类模式。如果不同的语言与事件分类的差异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任务中的性能将根据语言上下文而变化。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打乱了口头介导的分类,要求不同组的双语者在第一和第二语言重复串的数字。发现只要动词一出现,单跨语言的差异在言语之间存在的干扰就会消失。然而,当双语者使用他们的母语语言的时候,其他语言仍然活跃和被充分利用,影响者与之有所关联的话语形式(abutalebi和绿,2007;Boutonnet,Athanasopoulos,&蒂埃里,2012;吴和蒂埃里,2010)。

语言学纲要简答题及答案精编版

语言学纲要简答题及答 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A、语言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身势、表情等,在一定场合使用,可以弥补语言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些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B、其次这是由语言的自身特征决定的,语言即是声音的传播,是所有工具当中使用起来最简便快速,容量最大,效果最好的工具,其它任何联系沟通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所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和思维有怎样的关系? 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表达自己思想都和理解别人思想的工具,是思维存在的物质形式;思维活动的成果依靠语言得以巩固和存在,思维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要依靠语言;人脑半球的实验依据证明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 语言和思维又相互区别; 二者的功能不同: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能相互交际;思维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二者的规律不同:语言具有民族特性;思维是客观现实规律的反映,具有全人类共同性 二者的范畴不同:语言的单位主要是字词句等,思维的单位表现为概念、推理等3、什么是符号?符号应具备哪些条件?举例说明。 符号: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例如:信号灯、旗语、上课铃、盲文等 符号应具备三个条件:符号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组成 形式和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符号对于符号使用者来说具有强制性 4、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不是说我们可以任意运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事物?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内容的即音和义的结合是约定成俗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 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客观事物现象这个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对语音的形式作随意更改。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它对人们就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乖乖地接受它,个人绝不能随意更改,也无权更改,各个成员都只能接受社会已经约定的符号。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约定俗成前可以说有任意性,约定俗成后则具有了强制性。假如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来使用语言,如果这种任意性没有任何规定性,没有强制性,各人可以自说自话,乱说一套,比如把“死”说成“活”,把“高”说成“矮”,把“香”说成“臭”,等等,那么结果是谁也听不懂谁的话,语言交际就无法进行,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了。 5、语音有哪些属性?什么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语音具有生理属性(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和社会属性,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6、什么是音位?怎样确定音位?

大学英语语法大全_太经典了

大学英语语法 学习提纲 一、词类、句子成分和构词法: 1、词类:英语词类分十种: 名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冠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感叹词。 1、名词(n.):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如:boy, morning, bag, ball, class, orange. 2、代词(pron.):主要用来代替名词。如:who, she, you, it . 3、形容词(adj..):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如:good, right, white, orange . 4、数词(num.):表示数目或事物的顺序。如:one, two, three, first, second, third, fourth. 5、动词(v.):表示动作或状态。如:am, is,are,have,see . 6、副词(adv.):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等。如:now, very, here, often, quietly, slowly. 7、冠词(art..):用在名词前,帮助说明名词。如:a, an, the. 8、介词(prep.):表示它后面的名词或代词与其他句子成分的关系。如in, on, from, above, behind. 9、连词(conj.):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如and, but, before . 10、感叹词(interj..)表示喜、怒、哀、乐等感情。如:oh, well, hi, hello. 2、句子成分:英语句子成分分为七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表语、宾语补足语。 1、主语是句子所要说的人或事物,回答是“谁”或者“什么”。通常用名词或代词担任。如: I’m Miss Green.(我是格林小姐) 2、谓语动词说明主语的动作或状态,回答“做(什么)”。主要由动词担任。如:Jack cleans the room every day. (杰克每天打扫房间) 3、表语在系动词之后,说明主语的身份或特征,回答是“什么”或者“怎么样”。通常由名词、 代词或形容词担任。如:My name is Ping ping .(我的名字叫萍萍) 4、宾语表示及物动词的对象或结果,回答做的是“什么”。通常由名词或代词担任。如: He can spell the word.(他能拼这个词) 有些及物动词带有两个宾语,一个指物,一个指人。指物的叫直接宾语,指人的叫间 接宾语。间接宾语一般放在直接宾语的前面。如:He wrote me a letter . (他给 我写了一封信) 有时可把介词to或for加在间接宾语前构成短语,放在直接宾语后面,来强调间接宾 语。如:He wrote a letter to me . (他给我写了一封信) 5、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通常由形容词、代词、数词等担任。如: Shanghai is a big city .(上海是个大城市)

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聚合关系:聚合关系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语言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符号 之间形成的纵向关系。 2.语用学: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殊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语言交际 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 3.菲尔德: 4.索绪尔: 5.音素: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一个音节,往往可以从音质的角度去划分,划分到不能再 分析为止,分析出最小的语音单位,得到的就是音素。 6.音位:音位是某种具体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词、语素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7.条件变体:具有互补分布关系的各音素对它们分布的环境总体来说是相互补充的,而对其中某个因素所能出现的特定位置又是相互排斥的。它们彼此间不能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所以并归并为一个音位,这些因素就是这个音位的若干变体。这种变体都有各自出现的条件,所以叫做条件变体。 8.超音段音位:在语流中,音高、音强、音长这样的非音质要素也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因此也能归并成音位。由于这些音位不是局限于一个音段音位,而是常常是添加到音段音位的序列(包括音节、词等)上面,它们具有超音段的性质,音位学上把它们叫做超音段音位,也叫非音质音位。超音段音位包括调位、重位、时位。 9.音位的区别特征:一个音位之所以区别于别的音位,是因为它有某种特殊的不同于别的音位的语音特征,这种能区 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 10.复辅音:一个音节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辅音的组合叫做复辅音。 11.肌肉紧张度说: 12.语流音变:人们说话时,具体的因素组合在一起,形成长短不一的一段段的语流。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 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 这种现象教语流音变。 13.理性意义:理性意义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反映,也叫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

最新 中考英语语法填空易错点汇总及练习测试题经典

最新中考英语语法填空易错点汇总及练习测试题经典 一、初三中考语法填空(含答案详细解析) 1.阅读下面短文,在空白处填入一个适当的词,或填入括号中所给单词的正确形式。 About ten years ago when I was at university, I worked at my university's museum. One day ________ I was working in the gift shop, I saw two old people come ________ with a little girl in a wheelchair (轮椅). As I looked closer ________ this girl, I realized she had no arms or legs, just a head, neck and body. She was ________ (wear) a little white dress. When the old people pushed her up to me, I was looking down at the desk. I turned my head and gave ________ (she) a smile. As I took the money from her grandparents, I looked back at the girl, who was giving me the cutest, ________ (happy) smile I had ever seen. Just at that ________ , her physical handicap (生理缺陷)was gone. All I saw was this beautiful girl, whose smile just impressed me ________ almost gave me a completely new idea of what life is all about. She took me from a poor, unhappy university student and brought me into her world, a world of smiles and love. That was ten years ago. I'm a ________ (success) business person now and whenever I feel frustrated and think about the trouble of the world, I will think of that little girl and the unusual lesson about life that she ________ (teach) me. 【答案】when/while;in;at;wearing;her;the happiest;time/moment;and;successful;taught 【解析】【分析】文章大意:大学期间遇到的一个坐轮椅的小女孩,她的可爱的乐观的微笑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十多年以来,她的微笑始终激励着我。 (1)句意:有一天,我在礼品店工作时,看到两个老人带着一个坐轮椅的小女孩进来。分析句式结构可知,I was working in the gift shop是一个时间状语从句,要用when或while 来引导;第一空格故填when或while;因I was working in the gift shop,因此two old people需要进来,我才能看到。固定短语come in,进来,第二个空格故填in。(2)句意:当我走近这个女孩时,我发现她没有胳膊或腿,只有头、脖子和身体。根据后面语句I realized she had no arms or legs, just a head, neck and body. 可知,我近距离地看到了这个小女孩。固定短语look at,看到,故填at。 (3)句意:她穿着一件白色的小裙子。wear,穿,动词,根据前面的was可知,此句要用过去进行时,故填wearing。 (4)句意:我转过头对她笑了笑。she,人称代词主格,她;固定短语give sb. sth.给某人某物,人称代词作give的宾语要用宾格,故填her。 (5)句意:她给了我一个我所见过的最可爱、最快乐的微笑。happy,开心,快乐。根据语句中的the cutest与I had ever seen可知此空要用最高级,故填the happiest。 (6)句意:就在那时,她的生理缺陷消失了。固定短语at that time,at that moment,在那时,故填time或moment。 (7)句意: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她的微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乎让我对生活的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分析句式结构impressed me与almost gave me a,……是小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2008年1月第24卷 第1 期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Jan.,2008 Vol.24 No.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吴 波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上海 200062) 提 要: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译者的认知活动和翻译能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8)01-0056-05 A Cogn iti ve L i n gu isti c Perspecti ve on Tran sl a ti on and its En li ghtenm en t On the D evelop m en t of Tran sl a ti on Ab iliti es WU B o Abstract: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on translati on p r ovides a ne w outl ook on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teaching:the core of translati on teaching is t o devel op translati on abilities which are cl osely related t o the translat or’s cognitive activities.A translati on teaching mode with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will hopefully facilitate the devel opment of translati on 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eli m inati on of p r oble m s in current translati on teaching. 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translati on abilities;translati on teaching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这是有关翻译活动的一个本质现象,却一直以来在翻译研究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相比解构主义、阐释学和文化学派的翻译观等强调译者(即解构者或阐释者)本身的视域、经验和立场等主体性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的发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即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它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王寅,2007: 581),因而它是一种追求平衡的翻译观。换言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承认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它既是看待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整合性视角,同时又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鉴于翻译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译者,而认知语言学直接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重视认知所产生的结果,笔者认为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的翻译教学,将会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和教师在翻译教学相关的一些问题上有新的发现,比如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模式,翻译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的标准等。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模式和支持。 二、翻译能力: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全面介入以及译者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在翻译研究中已获得广泛承认。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吴波,2006),笔者认为翻译教学的总体远景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译者,而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但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