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定义

为了把人类知识传播开来和继承下去,人们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或写在纸上,或晒在蓝图上,或摄制在感光片上,或录到唱片上,或存贮在磁盘上。这种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献。

GB“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ISBD:文献(item)是指以任何实体形式出现的文献,作为标准书目著录的书目文献实体

二、文献的社会功能

1.保存文化遗产

2.存贮和传递社会信息

3.扩大人类交流

4.体现社会文明水平,实现人类知识共享

5.引导舆论,提供文化娱乐

三、文献学的定义

文献学以文献和文献工作为研究对象,对文学历史、文献工作方法、文献交流和利用规律进行概况和总结的学科、

四、档案文献

指在忠于原始档案信息的基础上,编纂、公布档案原文,或将档案信息内容经过不同形式的编辑加工后,转录到主要以纸张为载体的各种出版物上,形成我们通称的文献作品。

第二章文献类型

一、著述定义

将一切从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

的结论,而成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理论,才是“著作”

“编著”是一种综合他人的著作材料,经过编辑整理,而成为体系化、并阐述作者个人简介的著作方式,其结果称为著作。

“著述”是指作者围绕某一专门主题,全面系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陈述理论、明确概念,而自成体系的作品。

凡无独特见解的作品,均不应称为“著述”

狭义的“著述”:著作

广义的“著述”:编著、著作

二、著述的类型

1.文件

2.理论著作

3.通俗读物

4.科技报告

5.学术论文

6.杂著

三、编述的定义

凡将已有的材料,用新的体例加以改造,重新编排整理而成的图书叫做“述”,也称“编述”

四、编述的类型

1.古书编述

1)总集:按一定的体例将两家以上的作品编在一起的书,各家作品一般不是独

立的书,但基本上是整篇的著作

2)别集:按照一定体例将一位作者的作品汇编在一起的书。

3)丛书:又称丛刊、合刻、丛刻、丛编、类编、汇钞、全书等。是将若干种单

独著作汇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的出版物。

2.现代编述

1)汇编本: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方法,汇集各种著作,编选各种资料而成的图书。

2)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汇集大量的他人研究成果,或收

集有关的教学内容所编的教学类用书。

3)工具书:是广泛收集某一范围的知识或材料,并按特定的体例或方式编排的,

解答疑难,提供线索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

4)会议录:是汇集有关会议文献的图书。

5)丛书:也是现代编述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五、钞纂的定义

是指抄录总舵纷杂的文献资料,并以分类方式编排的资料性书籍。又称“纂”、“论纂”、“辑纂”。

六、古籍类型

1.写本:手抄本,采用手工钞写形成的图书。

1)稿本,作者写定但尚未付印或钞写的书稿。

稿本的类型:初稿、修改稿、定稿

2)钞本,依据某种底本传写的书籍。

2.刻本:雕版印刷术发明后采用该技术复制出的文献,称刻本,又称刊本。

1)按刻印者分

A.官刻本

a)监本:各朝国子监刻印的书称“监本”。

b)经厂本:明代为刻印诸经,司礼监专设刻印了许多其他图书。

c)内府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的书称“内府本”。

d)殿本:清武英殿刻印的书,简称“殿本”或“殿版”。

e)藩刻本:明代各地藩府刊刻的图书

f)聚珍本:即木活字本。乾隆皇帝命金简制木活字印书,因嫌“活”

字不雅,赐名“聚珍”。

g)局版:清同治、光绪年间各地成立书局,如江苏书局、淮南书局、

湖北崇文书局等,他们所刻印的书,简称“局本”或“局版”。

B.私刻本:家刻本——私人所刻,包括个人、家族和家塾刻本。

C.书院刻本:各地书院刊印的图书

D.寺院刻本:各地寺院等刊印的图书

2)按刻印时间进行区分

A.唐本

B.五代本

C.宋本

人们特别重视宋本的原因:

(1)刻印时间早,比较接近书的原貌。

(2)经过认真的校勘(程序严明)

(3)刊印精美,足为后世刻书模范

(4)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D.辽、金、元本

E.明本

F.清本

3)按刻印先后区分

A.祖本——原刻本,同书异本之中的最早刻本

B.翻刻本——重刻本,严格按照原刻本的内容、行款、版式重新付刻的本子。

C.影刻本——覆刻本,按照原刻本逐页影摹刻印而成的本子。

D.修补本——用经过修补的书版刷印的书。用屡经修补的书版印的书称递修本。

E.邋遢本——用模糊不清的书版印的书。大花脸本指墨色深浅不一,字体大小

不同,印得又模糊不清。

F.百衲本——配本,用不同的版本凑成的一部书或一套丛书。

4)按地域区分

A.浙本——浙江地区的刻本,浙本中又有杭州本、越州本、婺州本、严州本、衢州

本等。

B.蜀本——又叫川本,即四川刻本。蜀本又有成都本、眉山本等。

C.建本——又叫闽本,即福建刻本。建本之中又有建阳本、麻沙本、泉州本等。

D.平水本——平水即今山西临汾,又称平阳,金、元北方刻书中心。

5)按形式区分

A.以版式(尺寸规格)区分

a)巾箱本——版式较小,便于携带的本子。

b)两节版本——书版分为上下两栏的印本。或上图下文,或下栏为正文,上

栏为注解或批语,多为民间通俗读物。

c)三节版本——书版分为上中下三栏的印本。和两节版本相似。

B.以字体区分

a)大字本——纸幅宽大,版式疏朗,行款小于半页10行、行20字

b)中字本——框高20厘米左右,广13、14厘米,每半页11、12行,行

20字左右。

c)小字本——版框不一定比中字本小,每半页13行以上,行23、24字以上,行

紧字密。

C.以颜色区分

a)朱墨本——用朱墨二色套印而成的本子,用不同颜色分几次印刷的书称套印本。

b)朱印本——用红色刷印的本子

c)蓝印本——用蓝色刷印的本子。

6)按流通情况区分

A.通行本——俗本,流布较广,容易得到的本子。

B.残本——不完整的书。火灾后幸存的残本称焦尾本。

C.善本——学术参考价值较高的本子。

D.珍本——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甚

少的书。

E.孤本——世间仅存的书。

3.活字体

分为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锡活字等。

4.拓本

第三章文献结构与载体

一、古籍的结构(详见课本)

第四章文献生产

一、再生文献生产定义

是指通过抄写、印刷等复制方式,将原生文献批量生产,扩大原生文献数量的过程。

二、再生文献生产的类型

正式:指专门从事文献生产的单位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之内从事文献生产的活动。

非正式(内部资料):指一些单位或个人出于某种需要而复制文献的过程。具有自

发性和不规范性的特点。

三、再生文献生产的主体

人和组织

四、再生文献的生产过程

1.选择

A.选题:名人自传、名人有关、社会热点

B.组稿:完成或提取原生文献

C.审稿:三审

2.加工

3.装帧设计

4.复制

5.发行

五、再生文献的类型

1.缩微

2.印刷

3.音像

4.电子出版物

六、再生文献的特点

1.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

2.内容和形式

3.质量参差不齐

七、再生文献生产的特点

1.依赖原生文献生产

2.提高原生文献质量

3.扩大原生文献影响

八、文献生产的意义

1.文献生产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

2.文献生产质量的好坏与数量多寡,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九、非法文献及其识别(详见课本)

第五章文献整理与组织

一、钞写

图书最原始最基本的复制方法

二、注释

也叫注解,就是用文字来解释字句,对书籍、文章中的词语、引文出处所做的说明。

三、考证

1.缺脱、破乱、讹误失真

2.证明经义

3.解释文字

4.纠正古代传说之谬

5.校订古书记载之误

四、辨伪

文献学所讲的辨伪是狭义的辨伪,主要是辨识古典文献的真伪,其任务是认定图书文献的真实作者,年代,体现其原本的文献归属,而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

五、辑佚

1.通过搜寻将隐匿在各类书籍中的佚文辑录出来,使得已佚之书部分地恢复原

貌,这就是辑佚。

2.辑佚的目的是尽量把佚文找全,尽可能按原书的顺序排纂好。

第六章文献流通、典藏与利用

一、古代的文献流通

1.买卖:书肆、书籍集市、流动售书

2.租借:清代,通俗小说、戏曲唱本、鼓词

3.出口:外国使臣、留学生、僧人、商船

朝鲜、日本、

二、文献流通类型

1.图书

2.诗赋、历书、字画、书法

3.印本的书籍、日历、佛经

4.年画、绘画作品、肖像画、书画、导游图

5.八股文范文、通俗小说、宋版善本书、年画

6.年画、春联、对联

三、古代文献流通的管理

1.政府:诏令(审查:选官、内容)

2.行业组织:书行、团行、行头(服徭役、收税、定价、不正当竞争)

四、古代的文献典藏

1.官府藏书

场所:宗门、盟府、天府、藏室、大史府、龟室、明堂、石室、金匮、周室、兰台、延阁、广内、天禄、麒麟、曲台

管理:大史、史官、御史、秘书监、秘书令、秘书省、

2.私家藏书

3.宗教藏书

佛教:藏书机构、佛典目录、收藏对象、

道教:藏书机构、道藏目录、收藏对象

4.书院藏书

公共性与开放性;

制度化管理

第七章文献评价

一、登记目录:是为全面登记和反应一个时期、一定范围或某一类型文献出版或收藏情况而编制的目录。

《中国国家书目》《全国总书目》《新华新书目》

二、推荐书目:是为指导读者读书治学或普及文化科学知识,选择适合特定读者群所

需要的文献而编制的目录。

《书目问答》、《中国古籍善本目录》

三、影响书目:是以图书文献对人类历史生活的影响程度而遴选出来的图书文献目录。

《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

四、畅销书目: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以书店或书市等图书营销市场上的销售记录为依据,进行量化统计后公布的行销数量最多的图书。

畅销书排行榜

五、专题书目:是具有学科文献指南性质的数目,是为特定范围的读者对象,全面系统地揭示与报道关于某一特定学科、某一专门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的文献而编制的书目。

六、核心期刊的定义:

指在一个学科中刊载论文数量多,信息密度高,影响大,引文率高,代表该学科领域发展水平,并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前沿动态的少数期刊。

七、特点:

1.专业性

2.代表性

3.集中性

4.权威性

5.动态性

八、核心期刊的价值

1.了解学科动态,节省时间、精力

2.评价论文质量和作者水平

3.提高办刊水平

4.有助于指导文献收藏机构的工作

语用学课程论文: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Introduction In this paper, I would like to focus on the usage of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Then what is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To clear up the theory, we should take the terms, such as face, politeness theory into consideration. Politeness theory, which is developed by Levinson and Brow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that people have a social self-image and meanwhile, people consciously project and try to protect it. This sense of self-image is referred to as “face.” And the theory holds that people use various politeness strategies to protect the face of others. Under politeness theory, there is a positive and a negative face. Positive face is the need to be concerned, reflecting the desire to have one’s self-image accepted by others. While negative face is the need to be independent, reflecting the desire not to be imposed on by others. According to a person is dealing with another’s positive or negative face,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will differ, that is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nd 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s to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t leads the requester to appeal to a common goal, and even friendship, by orienting to preserving the positive face of other people, briefly, it emphasizes the closeness between speaker and hearer in the communication. Using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make sense of what is said in communication, take my word for it,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for its potential benefits. On one hand, the usage of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s a good way to avoid being refused. To a great extent,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orients to preserving the positive face of the listener in the communication. Since the self-image of listener is concerned, he is likely 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the speaker, thus making the communication continuous. For example: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法律社会学视野中的法的本质观

第34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4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3 论法律社会学视野中的法的本质观 李小文 (湘潭大学 法学院,湖南 湘潭 410013) 摘 要:文章在法社会学的视野中,以社会利益关系为出发点,论证了法的本质——法是由社会对比力量状况决定的,对社会利益关系的权威性调节。 关键词:法本质;法律社会学;社会力量;社会利益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2-0160-02 一法的本质的法社会学探讨的逻辑起点 (一)社会的本质:社会利益关系 何谓利益?通俗的讲法利益就是好处,它能使人的某种需要或愿望得到满足。霍尔巴赫说:“所谓利益,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情和思想自身的幸福观与之联系的东西;换 句话说,利益其实就是我们所谓幸福的必需品。”[2]现实社会的利益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第一,利益的主体是人。第二,利益的客体就是所需要的满足和由这种满足所驱动的良好的心态。第三,利益的内容即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对象,它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存在形式。而个体利益总是要依靠外界才能满足,在个体利益不断满足的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人逐步与他人形成了在利益分配和占有上形成的关系,这就是利益关系。[3]人类社会的活动都是围绕利益分配和占有而展开的,因此,人类社会本质社会可以说是一种利益关系。 (二)学者们对法与社会利益关系的揭示 (1)爱尔维修的观点。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可以用利益来解释包括法律在内的所有社会现象。他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利益规律的问题,他认为正如运动规律统治了物质世界一样,利益规律掌控了人的精神世界。爱尔维修在利益规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理论,要用法律来约束掌握权力的人,使他手中的权力能够为公众服务、为多数人谋福祉;对民众的自由也要限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私人利益不能漫无边界,不能侵犯社会公共利益。他断言:利益是人快乐或痛苦的根源,利益主宰着人类对所有问题上的一切判断,利益能赋予人们快乐同样也能消除人的痛苦。他提出了要对个人利益进行正确分析,在法律完善的情况下,利己心不完全会导致罪恶的发生。 收稿日期:2012―10―29 作者简介:李小文(1985-),男,湖南新化人,湘潭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法律社会学等。 (2)边沁的观点。边沁运用功利理论说明英国的社会生活,他把英国的商人、市侩作为标准的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一种赤裸裸的互相利用、互相剥削的关系。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边沁不仅主张善是一种幸福,而且主张每个人总是追求他所认为的幸福。所以,立法者的职责是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进行调节。他认为公共利益是诸多个人利益的综合体,所以个人利益在利益体系中是居于首要地位,虽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于社会公共利益,但人们首先感受和追求的都是个人利益。一定程度上,个人利益的增加能促使整个社会利益的增加。 (3)耶林的观点。德国法学家耶林从“法是国家权力通过外部强制手段所保证实现的最广义的社会生活条件的总和”和“权利的基础是利益”这种认识出发,深入探讨了法律的目的以及法律是如何处理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耶林指出,人是有目的的动物,人的活动是有动机的,作为人类活动一部分的法律也有其自身的合目的性和规律性。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无目的法律,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平衡私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实现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糅合,从而构建起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与社会的协作关系。耶林还指出,法是不可能天衣无缝的,因此类推总是存在的,而类推不能仅靠概念和逻辑,必须根据有关的利益进行。 (4)庞德的观点。庞德认为法律能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法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平衡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法律尽最大的努力防止社会冲突的发生并保护各种社会利益,进而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求。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社会控制的方式实现的。[4]庞德将法律秩序所保护的利益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社会利益三类。他指出了某种法律制度欲达到其目的,就必须通过如下步骤:其一,对包括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在内的各种社会利益予以承认;其二,规定各种利益的边界,在这些边界之内,上述各种利益将会得到法律的承认,并通过法律规范赋予其法律效力;其三,法律为实现各种利益设置了一些保障措施,任何侵犯法 160

古典文献学题库

古典文献学概要 中国古代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孔子修“六经”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始于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当时叫“校雠” ?近代受西方学术影响,一些传统学术被冠以“××学”之名,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即传统上的字书、韵书、训诂“校雠学”,“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之名的提出 ?梁启超1920年《清代学术概论》:“全祖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 ?1923年《中国近三百学术史》:“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1928年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例言》:“本编亦采其谊,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成为高等教育的独立学科 ?建国后标点整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50年代末翦伯赞等教授建议建立文献学专业 ?在魏建功先生领导下,1959年在北大中文系创建国内第一个古典文献学本科专业?上世纪80年代初张舜徽先生提出招收文献学研究生,于是在历史系设置历史文献学专业 ?从此就形成了古典文献、历史文献两个专业并存的局面 古典文献学是怎样的一门学问 ?传统的文献学包括文献形态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编纂学、典藏学;文献标点、注释翻译、考证、文献检索、出土文献等?古典文献学的功用 ?传统上即明道,教化,娱情,考辨,经世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 程千帆:文献学学不好,将来会被人欺负的 平时说话要负责任进行学术研究不能不顾学术常识 ?他曾就读于复旦、柏林、苏黎世、哈佛,通晓八国语言,先为清华大师,后教于牛津,学贯中西。家学深厚,全唐诗10万首都可倒背如流,晚年目盲后,全靠口述,出口成章,学生整理其听课笔记便成国学巨著。号称500年才出的一个教授,蒋介 石称之为国宝,他就是陈寅恪,死于文革。(有种人叫天才,惊采绝艳啊。) ①全面认识文献,进入古代文化、学术宝库的钥匙。“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秦观?“楼观”“寺观”;“观看”“观瞻”。 ?元韦居安《梅涧诗话》:陆放翁名游,字务观。“观”字系去声。或云其母梦秦少游至而寤,遂生放翁,因以其字命名,而名为字。《后村诗话》载史相力荐放翁,赐第,其 去国自是台评。王景文乃云“直翁未了平生事,不了山阴陆务观”。放翁见诗,笑云:“我 字务观乃去声,如何作平声了?”近时方蒙仲有《奉题刘后村文稿》数首,内一绝云:“昔闻秦七与黄九,后有幼安与务观。”“观”字亦作平声。想后村见之,亦发一笑。 ?陆游《题秦少游像》“我名公字正相同” ②指引读书治学、寻检资料。通过目录、类书、索引等工具书,用较少的时间,尽可能全面地找到所需资料,并鉴别、确定可靠的版本 ?陈垣:“不懂研究的方法,会读一辈子的书终不能入门。” ?程千帆:“今天中文系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融会贯通,不会收集和整理材料,当然也

论《两京新记》的文献学史意义

论《两京新记》的文献学史意义 与文本整理研究问题 辛 德 勇 能够来到这里和诸位交流有关《两京新记》的想法,我感到很荣幸。这不仅是因为日本是保藏《两京新记》使其得以存留于世的国度,这更是由于妹尾达彦先生是整个国际学术界利用《两京新记》来研究隋唐东西两京即长安城和洛阳城最优秀的的权威专家,并且同时还领导着一个卓越的研究团队,组织一批年轻的学人,在不断深入拓展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比之下,我对《两京新记》和隋唐东西两京的了解都很肤浅,因此,和诸位在这里交流,荣幸之馀,未免惶恐,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教。 一、《两京新记》在中国古代城市志书中的地位 首先我想和诸位简单谈一谈《两京新记》是怎样性质的一部书。这对我们把握和理解书中所记述的内容,我想会有一定帮助。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城市史志类书籍发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这一类书籍演变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按照我的粗略划分,中国古代城市志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下面这样几个阶段: 1)以《国朝》和《宫宅地形》为代表的秦汉以前的城市著述 2)《三辅黄图》与汉末三国时期的城市志 3)西晋时期的城市著述与城市志内容的现实化 4)唐代韦述的《两京新记》与城市志内容的世俗化 5)北宋宋敏求的《长安志》与城市志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大家可以看到,其中至少有三个阶段的代表性著述,都与长安这座城市有关。 中国古代专门讲述城市状况的历史典籍,根据目前所知见的记载,可以上溯到《国朝》和《宫宅地形》这两部书,这两部书的成书年代,至迟也要在西汉末年以前。《国朝》和《宫宅地形》都早已佚失不存。 从清朝中期起,中国的学者一直普遍将《国朝》视作记述一国地理状况的地理总志,这已经成为研治舆地的学者、特别是地方志书研究者的定论。 然而,在《汉书·艺文志》中,《国朝》和《宫宅地形》这两部书,是列在数术略“形法”类项下,而所谓“形法”,乃是古代揭示自然存在状况之表征意义的一种学术。由此基点出发,我认为,《宫宅地形》,顾名思义,应当是为建筑宫室选择适宜的地点。《国朝》的“国”字在上古本多指都城,“朝”即宫廷,故所谓《国朝》,就应该是讲述都城和宫廷的位置选择等技术方法的书籍。《国朝》和《宫宅地形》这两部书,虽然都已佚失无存,但是,却有一部含有同类内容的重要书籍,流传下来,这就是今收录在《周礼》一书当中的《考工记》。《考工记》中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部分内容,分别讲述了建设城邑时确定方位的方法和城邑布局形式,所谓“匠人营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有国有朝,正与“国朝”之书名相应。由《国朝》和《宫宅地形》这两部书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关于城市

谈《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中的研究方法

音乐与影视学院霍鹏09515398 谈《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 到了什么》中的研究方法 最近浅读了著名学前教育学者刘晶波的著作《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这本书,我对这本书感触很多,并且被书中深入浅出的理论和方法所启发。 在其中第三章讲到了其研究方法,首先第一节是确定研究对象,将范式的概念运用到师幼互动研究中,运用人际互动的范式原理细化了研究对象,将结构范式的师幼互动研究归为师幼关系,将过程范式的师幼互动研究归为师幼互动行为研究。 第二节的标题中说到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一节先说到了关于研究方法选择上的问题,作者根据实际情况排除了测验法、量表法、调查研究等方法,而作者倾向于现场观察法却又有一定的制约。由此我们可以反思出:每一种研究方法并非适用于任何情况;在进行研究前应该充分计划并全面考虑,这样才能提高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继而介绍了作者采用的人种学的研究方法,它主要包含了确定研究现象、确定研究对象、假设的概括、收集资料、分析、形成研究报告等6个环节。 第三节是人中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也是作者在这一章里着重讲解的一节。首先对于研究对象所采取的方式是抽样,这一部分从理论到实际操作方法过度,包含了三个步骤:明确研究对象的总体、确定样本行为发生的地域范围与行为主体、确定具体师幼互动行为事件。当研究对象确定以后,作者将现场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阐述:观察者的身份界定、观察内容与记录方式和观察时间的安排。这一部分包含了详细的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如:将观察者的身份界定为非参与者,在客观记录师幼互动时还要注意到教师对于部分研究的敏感;记录方法采用了时间取样与时间取样的办法,以5分钟为一个记录时段,并根据具体情况顺延等等。这一节中还讲到了访谈法的运用,作者也详细的讲解了其作用、分两类阐述各类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第四节,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首先将原始资料分为师幼互动行为事件一类和研究过程中突显出的问题与家长、幼儿教师的访谈记录两种类型。然后分四步进行整理:初步整理是补全资料,对资料调整保证其完整、准确;第二步是将其分类,作者将收集来的资料分成大班和小班两部分,并仔细阅读访谈记录进行筛选;第三步是分析资料,旨在整体把握师幼互动行为事件的基础上,寻找适当的分析单位,对其进行概念化处理,并相应地确立起原始观察资料进行下一步细化分析工具与分析框架;第四步是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并与要研究的问题相结合。 从这一章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敏锐的观察视角,对于我们在研究方法这方面受益匪浅。

文献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献学 2、课程性质:专业 3、周学时/学分:2/2,实训部分,1学分 4、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 5、使用教材: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修订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9. 二、课程简介 中国历史文献起源极早,而形成为专门之学则较迟。以“文献学”为专门学科者,晚近始有所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部分高等院校历史系开设以来,逐渐列入了历史学科教学体系,目前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文献为对象,考察它的载体形式与文献类别,叙述其历史发展与成果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总结整理利用它的方法与理论。任务是探讨和阐述历史文献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形成过程、表现形式、流传过程、结集编纂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总结整理历史文献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评介。 教学分四部分进行:一、概论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诸多理论问题。二、介绍文献载体形式与文献类别。 三、以重要文献学家、重要历史典籍和重大事项为线索,阐述从先秦两汉到20世纪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史。四、系统介绍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方法与基本知识,了解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传注等若干方法的原理和内容。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目的是认识文献的演变过程,扩展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和利用中国历史文献的能力,为从事历史学研究或古籍文献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中国历史文献学”这门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批判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实用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文献整理工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进度表 (注:此计划,可视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变动。)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笔试与其中作业、实训成绩相结合 2、成绩评定办法:实训成绩10%,期中作业20%,期末考试70%。 六、理论部分 第一章概论(教学时数2)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语用学期末论文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语用学与英语教学课程考核 (研究报告) 题目:An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wi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学号(准考证号):1230100054 姓名:焦凯丽 专业:英语(教法方向) 年级:2012级 学院:外国语学院 完成日期:2015年 1 月10日

Introduction The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is a relatively young linguistic branch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and Structural Modern Linguistics.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of cross-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analyzing of different kinds of pragmatic failures in ou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giving reflections and feedbacks on our English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Being in the rapid developed century of our human society, we should heighten the awareness of appropriating use of pragmatic language in ou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法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官造法.

法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官造法 2008-01-20 内容提要:立足于立法中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分析立法中根深蒂固的缺陷,比较和区分两大法系中法官适用法律的不同方法与结局,系统阐释司法实践中法官解释和适用法律的几种状况,探析法官造法的必然性与限定性。 关键词:立法,造法,自由裁量权,法官 在法治进程中,把法律发展得重心压在立法上,完全指靠立法机关开动立法机器,出台、制定或批发大量的法律、法规,希冀法官被动、机械地依赖和服从法律,这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当法官面对法律的漏洞和缺陷时,他将如何适用法律?是成为机械运用法律的法匠,还是通过法律解释,自我创设可适用的法律和规则?[1]法官能否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法官将“法外”因素-带进或“插入”司法中时,其造法的依据和局限是什么?这是本文思考的主要问题,本文的写作方法多少运用了法律社会学[2]和现实主义法学[3]的方法,文中有很多不足或偏激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有为与无为:立法中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 自近代以来,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以笛卡尔和卢梭等人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生来就具有智识和道德的禀赋,这使人能够根据审慎思考而形构文明”[4]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17、18世纪盛行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对成文法规则采取绝对的信奉,他们相信:法律是一种理性的社会秩序,法律是人在其理性和智识的作用下精心设计的结果,是人类可以驾驭的人为创造的产物,是人类能够积极、主动扩展的策略。只要人类制定出完善、周密、清楚的法律,把一切社会关系都置于法律的调整之下,构建出健全的法律体系,就能规范和奠定社会秩序。于是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非常重视立法工作,开动立法机器,指望通过大规模的立法活动,作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带动或推动社会的发展。这种观点被19世纪欧洲大陆的德、法等国非常推崇,概念法学或法典万能主义就是这种思想影响的结果,后来发展到极端,欧洲大陆国家无不希望制定一部完美的法典,巴不得写下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法条,比如法国民法典的制订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预见一切,简化一切”,再如1794年的《普鲁士地方普通法典》就有17000多条,1832年俄国法律汇编也竟达42000多条,从那时开始,国家制定法或法典化极为普遍,法规的数量之多,内容之庞杂真是令人叹为观之。 概念法学秉持理性主义信念,对人类的理性能力和语言力量深信不疑,他们强调法律的逻辑理性,坚持“成文法至上”和“法典之外无法源”。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构建一个上下之间层次分明,层属关系结构严谨的.“法律体系”是完全可能的,这一法律体系可以把世间万物需要法律规范的东西涵盖进去。成文法体系或法典是“被写下来之理性”,它不存在任何漏洞,人类制定

社会学视野中的白领阶层

第29卷第1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29 No.12 2008年12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c.2008 社会学视野中的白领阶层 郑锐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社会学系,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白领阶层虽然已为众多研究者们所瞩目,但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仍然是一种众说纷纭的局面。文章分析了西方白领阶层研究的历史和中国白领阶层的发展。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白领阶层是一个其成员具有中高等教育程度、拥有专业性和脑力劳动性的职业,形成了独特生活方式(或品味)、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收入水平在特定社区内处于当地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 关键词:社会学;白领阶层;职业性质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8)11-0157-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们对新的社会阶层更加关注,白领阶层作为“新的社会阶层”的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白领”一词起源西方。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完成,资本主义社会向着以工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为标志的“管理社会”转变。伴随着这一转变,出现了一个不具有资本所有权但却有管理权的管理阶层,和一个由技术人员、办公室工作人员以及一般行政人员、宣传专家等薪金雇员所构成的专业技术群体。这些职业人员不同于老式中产阶级:小农场主、店主和小企业主,美国社会学家莱特?米尔斯在1951年所著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中,将其称为“新中产阶级”或“白领”。米尔斯分别就白领的经济地位、社会声望、权力地位进行了分别描述:就财产而言,白领雇员的地位和雇佣劳动者相当;就职业收入而言,他们“大致处在中间位置”;从事白领职业的人要求获得高于雇佣劳动者的声望,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即使低等白领雇员的大多数也依旧享有中等的声望;在工作过程中,白领职业者行使着一种派生性的权力[1](P57-P59)。米尔斯指的“白领”阶层涵盖了很广的范围,白领职业者在现代美国社会中的生产部门、服务部门、分配业、协调业中都有分布,同时,白领行业本身在增长,而且在每一行业内部白领职业也在增长。在美国的现代职业中增长最快的是白领阶层。构成美国白领阶层中最大的三个职业群体分别是学校教师、商店内外部的推销人员和各式各样的办公人员。这三者形成了美国白领人群的主体。在19世纪50年代,白领职业已经覆盖了美国中产阶级总体的一半以上[1](P50-P51)。同时,米尔斯认为在白领世界中是分层次的:那些年老的工业收稿日期:2008-10-10 作者简介:郑锐(1978-),男,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界巨子将日常工作移交给了企业的经理们,这些经理们在顶层,这些顶层的管理者对不同层次中的中层管理者发号施令,其中包括商店的接待人员、工薪领班、州或联邦政府雇佣的农业和家政顾问、联邦调查员,以及受过法律训练的警方调查员[1](P1)。他在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白领”这一社会阶层的特征:1.依附于庞大机构,专事非直接生产性的行政管理工作与技术服务;2.无固定私产,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分配权,较难以资产论之;3.靠知识与技术谋生,领取较稳定且丰厚的年薪或月俸;4.思想保守,生活机械单调,缺乏革命热情,但为维持其体面与其地位相称的形象而拒绝流俗和粗鄙的大众趣味[2](P90-111)。根据1982年出版的New Coolins Concise English Dictionary中词条的界定:“白领”是指在办公室中从事非体力劳动、按月领取报酬、具有专业性职业的工作人员(nonmanual and usually salaried workers employed in professional and clerical occupations.)[3](P1345)。 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白领”首先是职业具有专业性特点的脑力劳动者;其次,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再次,收入水平在特定的社区内处于当地收入水平的中等层次。 “白领”,这一名词在中国大陆的走红与1987年米尔斯的著作《白领:美国的中产阶层》以中文版本的出版有着一定的关系。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一些变化,许多新兴行业的兴起造就了社会变迁时期新群体的出现,“白领”为这些群体提供了一个现成的身份坐标[4](P261)。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社会生活宏观和微观的变化背景下,西方“白领”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城市得到传播和产生影响。正如米尔斯曾感叹20世纪由于白领大众化的生活方式,白领已经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气息和人生体验一样,在现实中,中国白领阶层正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中国学术界对于“白领”概念的界定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各有其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主张[5](P125-P127):(一)以不同的劳动方式所做的界定。“白领”是脑力劳动 157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是为历史文化学院历史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限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以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为对象的学科就是中国历史文献学。通过本课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历史文献的各类载体形式的发展、历史文献的内容类别、总结整理利用历史文献的经验和方法,叙述和评价历史文献的历史发展和成果。 (三)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文献的载体类别、历史典籍文献的类别和编纂体例,历史文献的整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时数 一学期14周,每周2课时,共28课时。 (五)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讨论。 二、正文 第一章载体类别文献 教学要点: 从文献的载体和制作技术的角度,考察文献的产生、发展、传播和表现形式,开拓学生的文献视野,略知各类载体文献的制作过程。 教学时数: 共用四周8课时讲授。 教学内容: 一、印刷术通行以前的文献形式 1、甲骨文文献 2、金石文献 3、简牍文献 4、缣帛文献 5、抄本文献 二、印刷文献形式 1、雕版印刷的方法 2、册页制度的发展 3、书籍的几种演变形式 考核要求: 能够了解各种文献的特征,系统掌握文献发展的各个时期及步骤。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献的类别 教学要点: 通过系统介绍历史文献的类别、各类文献的编纂体例,揭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献内容。教学时数: 共用6周12课时讲授。 教学内容: 一、经、史、子、集四部典籍文献 二、类书、丛书文献 三、佛教、道教文献

考核要求: 了解四部最基本文献,知道这些书的作者、内容、版本流传情况、学术价值、如何利用它们研究历史。 第三章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总结和概述历史文献整理的方法和经验,为当代的古籍整理和文献工作服务。它包括对传统文献目录、版本、校勘、考据、辨伪、辑佚、注释等各学科知识和经验的条理和运用。教学时数: 共用四周8课时。 教学内容: 一、古代对图书目录整理 二、古代版本学概况 三、古籍校勘知识 四、考据、辨伪、辑佚 考核要求: 大致了解整理历史文献所应具备的知识、古代对图书目录的整理情况、校勘四法的内容及运用。 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 1、谢玉杰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版1版 2、黄永年著《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月版1版 3、黄永年著《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2003年9月1版 4、陈垣著《校勘学释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7月版1版 5、柴德赓著《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版1版 6、刘国钧著《中国书史简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10月版1版

语用学 莱文逊 读书笔记

《语用学》读书笔记 法1401 赵涵 1404000116 莱文逊(Levinson)所著的《语用学》一书,由英国剑桥大学1983年出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教材系列中的一种。它是第一本比较全面地对语用学这一领域作出阐述的教科书和专著。这本书的价值除出版早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写得好。作者对语用学研究的几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题目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和比较深人的论述。 本书的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作者在这一章里谈到了语用研究的起源、它的实质、它和语言学研究尤其是和语义学研究的关系等等。读者期待在这一章里能看到语用学的定义,但在这一节的开头,莱文逊却说道“给语用学下一个定义决非易事,我们将探讨一系列可能的定义,其中的每一种至多勾画出这一领域可能的研究范围。”直到这一章的结束,莱文逊确实没有给出一个语用学的定义,他只是对一系列可能的定义作了讨论。但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十分有益,这是十分值得细细一读的一节,读一下他对各种可能的定义发表的高见,远比仅仅看到一个很宽泛的定义有帮助。在对各种可能的定义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莱文逊涉及到了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中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一些重要关系,例如语言的功能观、语境、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及其语法化等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语用学是对语义理论未能包含的那些意义侧面的研究”这一定义的讨论。莱文逊还谈到了语用研究和语义研究的关联和差别,谈到了句子和话语的区别,诸如格莱斯(Grice)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等各种类型的意义,以及相互知识在意义理解中的作用,所有这一些概念和关系十分有利于加深对语用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指示》是在导论之后进行讨论的和话题,莱文逊把指示作为第一个题目的理由很明确同时也很充分:“语言和语境的关系通过指示这一现象在语言结构得到反映;”在已出版的多种语用学专著和教材中,大多数作者都把指示列为第一章或第一个论题,这是有道理的。指示这一现象是使语言哲学家和传统的语义学家感到头痛的问题,因为只从真实值这个角度无法解释指示词语的意义,指示词项的“编码”和“解码”都得依赖语言使用的语境,而语境正是语用研究的基础。传统对指示的研究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三种,莱文逊在此基础上又加了篇章指示和社会指示两种。对各种指示的论述莱文逊大体上是对莱昂斯(Lyons)和菲尔莫(Fillmore)七十年代初有关指示的论文和专著中有关章节的综述,书中提到的“手势型指示”、“象征型指示”、“编码时间”、“解码时间”等概念均借自菲尔莫七十年代初所作的一系列关于指示的讲座。 在谈到指示时,重要的是对指示这一现象的语用性质的认识,然后才是对指示词语的意义的语用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有趣的是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指示词语,尽管它们的意义是由语用决定的,如“来、去”之类,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语用反常的情况,如“我马上就来”这样的话,而这样的语用反常的情况则又只能从语用的角度加以解释。在人们充分认识到指示的语用本质,并从语用的角度对指示进行解释之前,指示这一现象和指示词语的使用和理解通常被作为篇章内部的语法—语义关系来解释,也就是认为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一)名词解释 1、文献:所谓的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后发生变化,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辞海》定义文献为: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辞源》则定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续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 3、总集: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 4、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5、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作单行本。 6、丛书: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名称,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抄”等。按内容来分,丛书主要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两大类。综合性丛书是指包罗各种各类著作的丛书,如《四库全书》;专科性丛书是指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的丛书。 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又分为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在古代,类书还有帮助人们应付科举考试的功用。如《皇览》《北堂书钞》《初学记》《太平广记》等。 8、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它可以说是“地方史与地理的结合”。其种类很多,有府志、州志和县志等。如《元和郡县图志》《大清一统志》《浙江通志》。 9、目录:目、录两词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也称书录或序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将目与录二者结合在一起,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换言之,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它分为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前者如《诗》《书》之序,《周易》之《序卦传》;后者如《别录》和《七略》。 10、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与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它也是编次群书目录,介绍图书主旨,说明学术源流,指导求书治学的专门学术。 11、叙录:又称解题、提要,列于书后,是用以提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如《别录》《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等。 12、六分法:“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它创始于《七略》。据〈汉书〉载,刘向等进行大规模校书工作时,其分工在一开始就按学术性质分为六类,即经传类、诸子类、诗赋类、兵书类、数术类和方技类。这六类分别对应于〈七略〉中的六艺略、诸子类、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 13、四分法: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于东晋时的李充。曹魏时期,秘书郎郑默制成国家内部藏书目录

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读书笔记)

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 纯粹法学理论、纯粹社会学 纯粹法社会学 法社会学,专注于研究法律的效能,将法律现实与某种标准进行比较。总会发现在标准与现实、理论上的法律与实施的法律之间存在着差距,因此法律程序总是不断地表现出低效能而需要改革。 法律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但无论何处都遵从于同一个主题,即社会空间的结构。 一、案件社会学 1、观点:法律原则本身不足以预测或解释案件是如何处理的。 论证:无数研究表明法律上相同的案件—关于同样的问题,拥有不同的证据支持,常常的得到不同的处理。换句话说,法律是可变的。它因案件的不同而不同。它是因情况而定的。总之它是相对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都存在类似的情况)。 那么究竟什么可以很好地预测或解释案件呢? 1、观点:每一个案件的社会结构可以预测和解释案件的处理方法。 论证:研究发现每一个案件有其社会特征,谁控告谁?谁处理这一个案件?还有谁与这个案件有关系?这些人的社会性质则决定了案件的社会结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的社会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案件的走向趋势。很多案件情况类似,适用法律相同,但是判决却很不一样,仔细观察这些案件,会发现他们仅仅区别于当事人的关系不同。因此认为案件的社会结构对于案件处理方法的预测和解释起到着关键作用。

二、法律量的变化 案件的社会结构与每一项法律行为都有关系,而这些法律行为对于案件的影响,我们可称之为“法律量的变化”。 所谓的法律量,是指施加于个人或群体的政府权威的数量。针对被告的每一项法律行动是案件所引起的法律总量的一个增量。(可以理解为正式的起诉、控方或原告的胜诉、对被告的惩处) 1、对手效应(谁告谁) 列举两个因素:两造的社会地位、两造的亲密程度。 两造的社会地位: 模式一:同等地位的人之间的侵犯(a低犯低、b高犯高) 模式二:不同地位的人之间的侵犯(a低犯高、b高犯低) 两造的亲密程度:“引起法律量的不同” 2、律师效应 律师虽然降低了许多案件打官司的可能性,但在其他一些情况下他们的作用下恰好相反。“引起法律量的不同” 3、第三方效应 法官等人、权威性、其自身的社会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权威性不是完全来自于社会地位,而是从第三方与对立双方的关系中产生的。 第三方与对立双方的距离越远,案件的解决越容易越具有权威性。 4、讲话的方式 证人的叙述方式、以一种社会地位高的人的方式作证,可以提高他们在法庭上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