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生态学期末复习 2

城市生态学期末复习 2

城市生态学期末复习 2
城市生态学期末复习 2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基本概念

1、五大自然圈是指( )

A.大气圈、水圈

B. 大气层

C.岩石圈、土壤圈

D. 生态圈

E. 生物圈

2、某地的果用银杏园最近出现了树木生长放慢、代谢率降低、产量下降等现象,多意味着有新的( )的出现。

A 限制因子

B 生活因子

C 生态因子

D 环境因子

3、菠萝等水果仅能生长在热带,其温度适应范围较狭窄,可见生物的( )对其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A 生活因子

B 生态幅

C 生态因子

D 生态环境

4、最小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提出的,是指植物的生长往往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5、地衣是藻类与真菌的复合体,二者的关系是()

A 互利共生B偏利共生C 寄生 D 半寄生

6、()是生产系统中可缺少的非基本成分。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非生物环境

7、根据林德曼效率,能量在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的传递,大约有()以多种形式消耗掉,剩下的部分能量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A. 90%

B. 60%

C. 27%

D. 10%

8、下列属于正反馈的是()正反馈:使偏离加剧负反馈:使系统保持稳定

A 湖泊污染__鱼死__再污染

B 动物增加__植物减少__动物减少

C 兔子多__草少__兔子少

D 田鼠增加__粮食减少__虫子减少

9、下列动物中属于食物链或食物网顶端的动物是()

A. 蛇

B. 狼

C. 鹿

D. 山狮

10、下列动物中属于杂食性动物的是()

A. 虎

B. 象

C. 鲤鱼

D. 狼

11、“温室效应”主要是由()引起的。

A. SO2

B. CO2

C. CO

D. O3

12、下列各项特征不属于热带雨林典型特征的是()

A. 有机质分解快,生物循环强烈

B. 具有板状根

C. 具有老茎生花现象

D. 群落层次结构分明

13、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整体的各自独立、性质不同但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下列四个选项中,()不是环境要素

A. 水

B. 生物

C. 土壤

D. 生境

1、什么叫生态因子?可分为哪几类?

生态学中一般将自然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

(1)气候因子:如光能、温度、水分、空气、雷电等

(2)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微生物活动等。

(3)生物因子:指植物、动物、微生物。

(4)地理因子:如山川、湖泊、地貌地形、海拔高度、经纬度等。

(5)人为因子:人类对资源的利用、改造和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危害等作用。

其中地理因子是间接影响植物分布和生长发育的生态因子。

插播一条: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补偿性3)因子作用的阶段性规律。

4)限制因子(这种作用叫限制作用)5)最小量定律6)耐性定律

2、简述耐性定律。

环境中一个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该植物的忍耐限度则会影响该植物的生存,这一概念被称为“耐性定律”。

3、生物间的关系包括哪些方面?

(1)竞争(为获取生存空间与活动空间,特别是为争夺营养物质而发生的生物之间相互抑制或争夺的现象。)

(2)互惠共生及附生(一种生物着生在另一种生物体上,共同生活,在摄取营养方面相互有利(共生),或仅单方面有利,但另一方不受害(附生)。)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生物)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

(4)食物网链(生物之间通过相互攫食而形成的链锁关系。)

4、什么叫生态系统?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环境(2)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1、生物生产

2、能量流动

3、物质循环

4、信息传递

5、简述生态系统的自我反馈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是由多样性成分所构成,它们之间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连锁关系,使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我反馈调节的能力。

反馈分为正反馈与负反馈。

负反馈使系统保持稳定,

正反馈使偏离加剧。

例如,在生物生长过程中个体越来越大,在种群持续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不断上升都属于正反馈;正反馈也是有机体生长和存活所必须的,但是正反馈不能维持稳态。要使系统维持稳态,只有通过负反馈控制。

6、概念:生物,环境,生态平衡,生物群落,竞争,互惠共生,附生,寄生,食物链。

生物:在自然界中由活质所构成的,具有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的物质,并能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与外界发生能量与物质的交换。

环境:围绕某中心事物的所有周围事物的总和。生态学所理解的环境是指围绕生物生存及活动空间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是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长期相互适应与调整的结果,是在一定时空尺度上各因素比较协调的总体表现。

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竞争:为获取生存空间与活动空间,特别是为争夺营养物质而发生的生物之间相互抑制或争夺的现象。

互惠共生及附生:一种生物着生在另一种生物体上,共同生活,在摄取营养方面相互有利(共生),或仅单方面有利,但另一方不受害(附生)。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生物)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

食物网链:生物之间通过相互攫食而形成的链锁关系。

7、简述信息有几种。

①物理信息由声音、光、颜色等构成。如动物叫声可以传达惊慌、警告、安全和求偶等各种信息,光和颜色可以向昆虫和鱼类提供食物信息;

②化学信息由生物代谢产物,尤其是分泌的各种激素组成的化学物质,同种动物间以释放化学物质传递求偶、行踪和活动范围现象很普遍;

③营养信息食物和养分也是一种信息。食物网链就是一个营养信息系统。

④行为信息不同的行为动作传递不同的信息。如同一物种间的以飞行姿态、跳舞动作传递求偶信息等。如不同地区的蜜蜂跳舞传递相同信息的动作不同,意大利是园形路线,奥地利是8字形,另外还有镰刀形。

8、为什么生态系统中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会逐渐减少?

能量流动特点:

①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只有0.14%;

②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可逆的,其流动方向为太阳能——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微生物;

③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掉;

④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不高,在4.5%~17%之间,平均约10%。

这即是著名的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1942)。这一定律证明了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并非百分之百,因而食物链的营养级不能无限增加。

第二章城市生态系统

1.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2.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

B.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上获得的能量越少

C. 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减少

D.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多

3.假若在一个与外界隔绝、没有食物的荒岛上,给你三只鸡(其中2只为母鸡)和40斤玉米,理论上分析,如何利用它们使你在此荒岛上生存的时间最长

A.先吃掉三只鸡,然后再吃玉米 B.先吃尽玉米,然后再吃鸡

C.交替食用玉米和鸡 D.用玉米喂养母鸡使之产蛋,吃之

4.稻田中农民要拔掉稗草,鱼塘中要不断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看,这是为了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D.使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

5.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已知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个体平均重量是M1、M2,则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A.N1·M1>N2·M2 B.N1·M1=N2·M2 C.N1·M1

A.120㎏ B.160㎏ C.60㎏ D.100㎏

7.在一定的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a,全部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为b,全部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A.a=b+c B.a>b+c C.ab=c

8.图中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1、2、3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个营养级的生物,下面哪条食物链与金字塔相符

①草②树③昆虫④兔⑤鸟⑥狼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9.请预测一段时期内,某食物链a→b→c 中,a肯定比b具有

A.更大的个体体积 B.更大的有机物干重 C.更广阔的生存区域 D.更多的个体数10.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进行

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

11.在一个农田里最好使能量流向农作物,农民除草就是调整

A.作物和杂草间的关系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D.水和肥料的使用效率

12.目前地球大气的CO2浓度增高,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也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导致CO2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剧增,呼出CO2增多 B.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大量生物物种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

13.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C.考察队将DDT带到南极 D.含DDT的动物曾经在施药地区生活过

14.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15.在一个实验中,某研究者想测算一下一只菜青虫每天用于生长和发育的能量。观察发现一只虫子平均一天吃2平方厘米菜叶。为了估算方便,又做了以下一些测量:

W:该菜叶每平方厘米平均干物质量

X:每天每只虫子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

Y:每天虫子粪便的干量

Z:每天每只虫子水和二氧化碳的排出量

根据这些数据,可估算出每天一只虫子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为

A.B=2W-Y B.B=W-Y-Z C.B=2W-X D.B=2W-X-Y

16.实验室里有一个封闭的生态球,已经维持了一年多,各类生物一直生活良好,后来仅仅移动了一下位置,生物就全死了。它原来是放在

A.恒温培养箱里 B.窗台上 C.药品橱旁 D.冰箱冷藏室里

17、下列()不是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

A.所需物质对外界有依赖性

B.物质既有输人又有输出

C.生活性物质远远大于生产性物质

D.物质循环中产生大量废物

18、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是()。

A.通过自然选择的负反馈为主

B.通过自然选择的正反馈为主

C.通过人工选择的负反馈为主

D.通过人工选择的正反馈为主

1、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有何特点?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人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主要消费者,主宰者。

(2)是容量大、流量大、密度高、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3)是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

(4)是自我维持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

(5)是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

(6)是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

(7)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2、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何不同?

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除了自然系统本身外,还有以人类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

1.空间结构2.社会结构3.经济结构4.营养结构

3、图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4、简述信息的作用及城市的信息功能。

信息的作用:信息即消息,是指对某一事物不确定性的度量,或者说指对某事物知道、了解的程度。事物越复杂,包含的信息越多。信息虽无形但却有价值。

信息具有三个作用:

(1)传递知识:发布消息、宣传广播、输出数据等

(2)传递情报:军事、科技、经济情报的掌握往往居有利地位。

(3)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如交通、电话(手机)、电报、传真(日本有人统计可节省60%)、网络等可大大节约交通能源。

城市的信息功能:

物质基础:城市具有完善的新闻传播网络系统,因而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以高速度、大容量及时传播信息。城市具现代化的通讯基础设施,能够以信息系统连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领域和环节,高效地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

功能:输入分散无序的信息,输出经过加工、集中、有序的信息。

城市的输出物中,除物质产品和废物外,还有精神产品,这就是靠信息流完成的。

信息流也是附于物质流中的,也就是说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也是信息的载体。

信息的流量反映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

5、基本概念:原生能源、次生能源、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城市

原生能源: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量形式。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及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水力、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次生能源:为经过加工或转化,便于输送、贮存和使用的能量形式,其形式比较单一,如电力、柴油、液化气等。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居民为主体的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自然与人工复合的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指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

第三章城市气候特征

1、冬季的太阳高度角最小,又值采暖季节,城市空气污染较重,大气透明系数小,城郊间太阳辐射强度的差异( A )。

A 最大;

B 最小;

C 差不多;

D 不确定。

2、在晴天无风时,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是( B )

A.白天大于晚上; B 晚上大于白天; C 中午前后日岛强度最大;D 无季节差异。

3、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有三分之二城市缺水。解决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 B )。

A 加强环保宣传;

B 节约生活用水;

C 废水回用;

D 加强生态教育

1、与郊区相比,城市热量平衡有些什么特点?

与郊区相比,城市热量平衡的“收入”中有较多的人为热。而“支出“中的各分量中有如下特点:(1)显热交换:大(2)潜热交换:小(3)城市的贮热量:大(4)热平流量:忽略(5)光合集能:少

2、什么叫城市热岛?其强度如何表示?

城市热量平衡特征表明城市往往有更多的热量,使城市在广阔的郊区和农村中成为一个热量较多的孤岛地区。

城市热岛的强度则以城市热岛中心位置的气温与同时间同高度近郊气温的差值表示,即Tu-r

也可以同一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气温的前后对比

3、很多城市报导城市降水量多于郊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由于有热岛效应, 空气层结不稳定, 有利于产生热力对流, 当城市中水汽充足时(城市中还有一定量的人为水汽和人工管道供应的水分), 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

第二, 城市阻滞效应。城市因有高高低低的建筑物, 其粗糙度比附近郊区平原大。它不仅能引起机械湍流, 而且对移动滞缓的降水系统(如静止锋、静止切变、缓进冷锋等)有阻滞效应,使其移动速度减慢, 在城区滞留时间加长, 因而导致城区的降水强度增大, 降水的时间延长。

第三, 城市凝结核效应。城市因生产和生活强度较大, 空气中尘粒及其它微粒比周围地区多, 为形成降水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

第四,城市内及周边有较大面积水体,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4、和郊区相比,城市径流有何特点?

(1)城市地表径流系数较大;(2)流速快;(3)径流峰值出现较早;(4)城市径流水多经建筑物、道路及各种堆积物表面流入排水道,一般是难以直接利用的污水。

5、概念:街道风、乡村风、峡谷效应、热岛环流。

街道风:城市建筑物由于受热不均匀而产生局部热力环流,称“街道风”

乡村风:在近地面部分风由郊区向城市辐合

城市峡谷效应:在城市地区,由于整齐划一的建筑物的影响,使气流速度明显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热岛环流:在晴天无云、背景风速极小的情况下,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市区热空气不断上升,而郊区近地面较低温的空气则向热岛中心辐合。热岛中心上升的空气又在一定高度向郊区回流,形成缓慢的热岛环流

6、城乡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因城市建设与发展,下垫面、空气成分发生变化,增加了人为热与人为水汽,使城市内部许多气候要素发生变化,与周围郊区产生了差别,表现出明显的城市气候特征。

7、试述盛行风的类型及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季节变化型:向大气排污企业布局在城市最小风频方位对城市的污染最少;或者工业区、居民区并排而已在与盛行风垂直的方向,并用防护林隔离。山区城市建厂选南北走向的谷地。

(2)双主导风向型也属此类。

(3)主导风向型:全年吹一个风向的风。

污染企业布置在下风向,居住区布置在上风向。山区城市选与风向平行的山谷。

(4)无主导风向型:全年风向不定,应着重考虑风速。因为污染物浓度与风速成反比。

污染企业宜置于最大平均风速的风向的下风方位,或将风向风速同时考虑。

(5)小风、准静止风型:全年静风频率50%以上,年平均风速1米/秒以下的地区。

污染工厂宜置于卫生防护距离之外,距离大小需视企业有害物质的危害程度和扩散稀释条件、地形气象等因素而定。因此需要定出安全区边界,将生活区置于安全区内。也可以按国标来定。

8、简述城市地面风的总体特点。

(1)摩擦使风速减小,但有一临界风速值

(2)城区内因受热不均而产生街道风

(3)城市峡谷效应产生“急流”

(4)建筑物的阻障效应产生涡流

(5)城市风分布不均匀,时大时小,阵性大,风向不定

第四章城市的环境污染

1、粉尘分降尘和飘尘两类。飘尘颗粒粒径在()。

A 10微米以上;

B 100微米以上;

C 10微米以下;D100微米以下。

2、粉尘分降尘和飘尘两类。降尘颗粒粒径在()。

A 10微米以上;

B 100微米以上;

C 10微米以下;D100微米以下。

3、雨水中饱和CO2时其pH值为(5.6 ),因此,以pH值小于( 5.6 )作为酸雨的指标。

A 5.6以上;

B 6.5以上;

C 6.5以下;

D 5.6以下。

4、城市噪声主要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市政工程和建筑施工过程及()。

A 地震;

B 自然来源;

C 人为来源;

D 社会活动。

5、城市污水指的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的各种污水的总合,有(),还有地面的降雨径流夹杂的各种垃圾废物污泥,是一种成分极为复杂的混合液体。

A 城市生活污水、城市工业废水;

B 炊事污水;

C 粪便污水;

D 生产废水。

6、城市中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工业和城市建筑工程排出的废渣及少量废水处理的污泥。

A 废纸及包装材料;

B 砖头瓦块;

C 粪便;

D 城市生活垃圾。

7、根据环境污染物的物质性可将环境污染物分为三类即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和()。

A 生活污染物;

B 生态污染物;

C 环境污染物;

D 生物污染物。

8、根据人体的中毒程度和病症显示的时间长短,可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三类

A 远期影响;

B 生态影响;

C 环境影响;

D 生存影响。

9、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提出接近有机体耐性限度的几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在质和量上的不足和过量,都可以引起有机体的衰减或死亡,这一定律称为()

A. 最小因子定律

B. 耐受性定律

C. 贝格曼定律

D. 阿伦定律

10、有机体生命过程中,属于微量元素的是()

A. 碳

B. 氧

C. 钙

D. 锰

11、当今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的挑战,其核心问题是()

A.环境污染 B.粮食短缺 C.人口爆炸 D.能源不足

12、不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

A.果园 B.农田 C.城市 D.湖泊

13、目前中国酸雨的主要类型是()

A. 硫酸型

B. 硝酸型

C. 碳酸型

D. 有机酸型

14、物质和能量越接近食物链末端越少,由此形成的营养级呈()

A. 倒锥形

B. 金字塔形

C. 圆柱形

D. 线性

1、试述影响城市大气污染的环境因素

粉尘、SO2、燃烧煤及石油排放的其他有害气体、氟化物和氯、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酸雨

2、名词解释:声压、听阈声压、痛阈声压、声压级、A声级

声压当声源在媒质中辐射声波时,声场中的大气压力就产生一定的波动,空气压力超过静态大气压力的部分就叫声压(P),常用单位为微巴(μb)。声压越大,对人耳鼓膜产生的压力越大,声音听起来就越响,故声压是衡量声音强弱的尺度。

听阈声压:正常人耳听到的最小声压为2×10-4μb。

痛阈声压:当声压达到2×102μb 时,人耳产生疼感。

听阈声压与痛阈声压之间相差100万倍。为了计算方便,在环境噪声中声压级作为噪声物理量度的指标,即:声压级(dB)=20lg(P/P0)

P0:基准声压(听阈声压),

P:实际声压,声压级的单位称“分贝”(dB)

A声级:在声级计上,按照人耳对低频不敏感,而对高频声音敏感的特性修正后的声压级称为A声级。实践证明,这一声级对听觉的相关性较好,以dB(A)表示。

3、城市污水主要有哪些?固体废物分哪几类?

城市污水指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的各种污水的总合,有生活污水、各种工业废水,还有地面的降雨径流夹杂的各种垃圾废物污泥(径流污水),是一种成分极为复杂的混合液体。

城市的固体废物污染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和城市建筑工程排出的废渣及少量废水处理的污泥。

4、概念: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

水污染: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造成水质恶化,从而破坏了水体的正常功能。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由天然或人为释放的物质,其数量能对人体、动物、植物和物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大气状况。

土壤污染土壤环境中污染物的输入、积累和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是两个相反而又同时进行的对立、统一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一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这种平衡状态下,土壤环境是不会发生污染的。当土壤环境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当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积累量超过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时,即为土壤环境污染。

5、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哪几类?各有何特点?

1.急性中毒污染物的浓度、毒性大,短期内超过人体耐受限度,并出现明显的症状。

2.慢性危害污染物浓度较低或毒性较小,但长期反复作用于人体,短期内无明显症状。由于慢性中毒潜伏期较长,病情进展不明显,容易被人们忽视,但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很难恢复健康。

3.远期影响这是慢性危害的特殊情况。它的潜伏期及危害后果的显示往往要很长时间,有的甚至通过遗传影响子孙后代,例如致癌、致畸胎等。

6、环境质量评价有哪些类型?

(1)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

7、试述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步骤。

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条件是要了解环境污染的背景;要有合理的评价标准;要有适当的评价原则和方法。

(1)城市环境污染源调查

(2)主要污染要素和污染因子的确定

(3)污染指数与质量指数的计算

8、简述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基本形式。

物理性迁移转化(稀释作用和沉淀作用)、化学性迁移转化(中和作用、氧化还原反应和光化学反应)、生物迁移转化(生物降解作用、生物转化作用和生物积累、浓缩和富集作用)

第五章生态因子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1、冻害对生物是一种伤害,它发生的温度条件是()

A. 摄氏零度

B. 摄氏零度以上

C. 摄氏零度以下

D. A、B、C都不是

2、水生植物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通气组织以适应水中的()

A. 弱光环境

B. 缺氧环境

C.酸性环境

D. 碱性环境

3、坡向会影响森林的生长,对于森林来说,坡向因素是一种()

A. 直接因素

B. 限制因素

C. 主导因素

D. 间接因素

4、一年生作物春化阶段的主导因素是()

A.氧 B.湿度 C.温度 D.营养物质

5、以下哪些因素会减少光合作用生物量()

A、光、CO2、水和

B、营养物质

C、温度

D、食草动物的捕食

6、生存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和生存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比较,其体型()

A.一样大 B. 没有规律 C.大 D. 小

7、光合作用中,植物所需要的光是可见光,下列光中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是( )

A 红光

B 蓝光

C 绿光

D 橙光

8、阳性植物在强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健壮,在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它的特点是()

A光的饱和点高,光的补偿点低 B光的饱和点高,光的补偿点高

C光的饱和点低,光的补偿点低 D光的饱和点低,光的补偿点高

9、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形成的根瘤,它们的这种关系属于()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负相互作用

10、紫茎泽兰原产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现在我国已成蔓延趋势,这属于() A周期性波动 B种群爆发 C生态入侵 D季节性消长

11、“旗形树”是由于()造成的。

A光照 B水分 C风 D温度

12、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B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C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13、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子是()

A热量和光照 B热量和水分

C水分和土壤 D热量和土壤

1、名词解释: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周期现象,生物气候定律。

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增加到某一点后,再增加光照强度,光合强度也不增加,这一点的光照强度称光饱和点。

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昼夜周期变化发生各种生理、生态反应的现象。

生物气候定律:阐述生物物候期与环境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其地理分布的规律。

2、如何提高植物的抗寒性?

3、植物对水分有哪些适应类型?

根据植物对水分的依赖和适应程度,可将植物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两大类。

(一)水生植物:这类植物的植株全部或部分地着生于水体之中。根据它们在水中着生的特点,可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二)陆生植物:这类植物皆着生在陆地上,根据适生环境的水分状况,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及旱生植物。

4、风对树木有何影响?

风是重要的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生长、繁殖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1)很多植物包括大多数树种是风媒花,依靠风力传粉。

(2)很多植物的果实与种子也是靠风力传播。这些植物种子一般小而轻,具有飘浮的辅助结构。

(3)风可以调节植物周围空气中的水汽、温度和CO2含量。

(4)风能加强蒸腾作用,大风往往会使植物失水,破坏体内水分平衡或使气孔关闭。长期处于强风下,树木易矮化,产生旗形树冠。

(5)强风可使树木受损伤。木材脆软或有病虫害的树木则易遭风折。散生的、浅根性的、生长在潮湿、粘重土壤上的树,或大雨后土壤松软多水的条件下,在强风中易发生风倒。

5、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1)较强的蒸腾作用(影响根细胞与土壤间的水势梯度,加速离子吸收)。

(2)较强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够能量驱动根细胞对养分的主动吸收)。

(3)较强的光合作用(保证充足的糖类底物)。

(4)植物的营养、生长状况。

(5)土壤溶液的pH值(高则吸阳离子,低则吸阴离子,另外也影响微生物种类、繁殖和活动从而影响土壤的有效养分)。

6、试述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根系生长需要一定的土温。

根系生长最适的土壤温度约为20-25℃。

土温低则根系生长速度缓慢。

一般,土壤温度在0℃以下根系生长基本停止。

适当的土温可以:

1增强根部细胞的代谢活动,

2加快根部细胞的增殖和伸长速度,

3减少水分的粘滞性,加快水分通过土壤的移动速度,

4可提高细胞膜对水分的渗透性,

5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为植物生长提供较多养分。

但土温超过一定限度,根系吸收速度将下降。

7、森林营养元素循环对保持森林土壤肥力有何重要意义

森林营养元素循环包括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循环。

地球化学循环是由大气、土壤及母质中的养分向森林输入并通过淋溶、侵蚀等林内养分的输出而实现。

生物循环则是通过林木与土壤之间的吸收、存留、归还的反复过程而实现,对保持森林土壤肥力有重要意义。

树木每年有较多凋落物归还土壤,包括枝、叶、花、果等,其中叶子约占60-70%。树叶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氮素及约占干物质重3-4%的矿质元素。森林每年的凋落量与树种组成、结构、林分密度、年龄、气候、土壤及母质性质等有关。

8、为什么城市树木长势不及森林树木?

(1)缺乏完整的自然发育层次,土层中含较多的垃圾、瓦砾、灰渣以及其他污染物

(2)土壤板砖,通气不良,与地面的空气、水、热交换受限制

(3)肥力差

(4)微生物活动受抑制

第六章环境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1、大气污染物伤害植物的方式和类型各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污染物沉积在植物表面,当有害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使植物的部分器官受到伤害,其中植物的幼嫩部分、花柱、裸芽、果实表面等最易受害。

二是有害气体进入植物体内,造成细胞和组织伤害或引起生理失调。

二者常同时发生,有害气体进入植物体的伤害是主要的。

两种类型:急性伤害、慢性伤害

2、什么叫植物对大气污染的抗性?根据抗性原因可分为几类?确定抗性强弱有哪些方法?常用的划分抗性强弱的等级标准是几级?

指在一定条件下,植物能忍耐大气污染的特性。

根据抗性原因分三类:

1.生物学抗性。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地上部分受大气污染后易于恢复。

2.形态学抗性。有较好的叶子形态结构,对有害气体有一定的阻挡作用。

3.生理学抗性。在生理特性上具有抗某些有害气体的能力。如细胞的氧化能力低,pH值高等都可提高其抗性。

确定植物对大气污染抗性强弱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是野外调查。在相似的污染条件下,调查不同植物种所受伤害的程度,并据此划出不同抗性等级,是确定植物抗性最基本且实用的方法。

二是定点对比栽培法。在污染源附近载种若干种植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熏气后,根据各种植物受害的程度确定抗性强弱。

三是人工熏气法。把试验的植物放在熏气箱内,给熏气箱内通入有害气体,并控制在一定的浓度,经过一段时间后,比较各种植物的受害程度,以确定其抗性强弱。

常用三级抗性标准:

3、(1)抗性弱。不能长时间生活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污染环境中,受污染时,生长点常干枯,叶片伤害症状明显,全株叶片受害普遍,长势衰弱,受害后生长难以恢复。

4、(2)抗性中等。能较长时间生活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环境中,受污染后,生长恢复较慢,植株表现慢性伤害症状,如节间缩短,小枝丛生,叶形缩小,生长量下降等。

5、(3)抗性强。能较正常地长期生活在一定浓度的有害气体环境中,基本不受伤害,或受害轻微,慢性伤害症状不明显。在高浓度有害气体袭击后,叶片受害轻,或受害后生长恢复较快,能迅速萌发新枝叶,并形成新的树冠。土壤中重金属是如何对植物产生危害的?

主要表现:

(1)土壤中积累过多重金属因拮抗作用妨碍植物对铁的吸收,植物营养缺乏,出现退绿症,叶子黄化,新叶最易受害。

(2)植物根生长点的细胞分裂受抑制,影响植物根的伸长。一般细胞可以将吸收的重金属附着在细胞壁上,若进入细胞则排入液泡内。但生长点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与成熟细胞不同,且液泡不发达,因而缺乏解毒能力。有些重金属如铝,妨碍生长点细胞DNA的合成而影响细胞分裂。

(3)吸入植物体内的重金属过多,在叶子中积累后,可致局部细胞坏死,在叶尖和叶缘形成褐斑,即褐斑病。

6、与大气污染相比,土壤污染的特点有哪些?如何防治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土壤污染

发生特点偶发性持续性和积累性

污染物扩散、稀释较快较慢

对植物作用时间相对较短暂较长

伤害症状可在地面局部器官上观察到在地面上较难判断,一旦出现,已及全株

影响的因素不确定性比较确定

污染范围除控制污染源外,很难控制易于管理和控制和采取防范措施

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1)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

(2)充分利用土壤具有的强大的净化能力;

(3)对已经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使其最终不能进入食物链。

总之,在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上,必须考虑到因地制宜,采取可行的办法,既消除土壤环境的污染,也不致引起其它环境污染问题。

7、影响城市大气环境的绿色植物散发物有哪些?

在绿色植物正常生长和代谢过程中常释放出一些颗粒物和挥发性碳氢化合物。

植物发生病虫害以及在防治植物病虫害过程中可能间接地引起大气污染。

第七章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动态

1、植物群落发生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A繁殖体传播→定居→群聚→竞争 B繁殖体传播→定居→竞争→群聚

C定居→繁殖体传播→竞争→群聚 D定居→繁殖体传播→群聚→竞争

2、单元顶极学说中的“顶极”是指()

A气候顶极 B偏途顶极 C土壤顶极 D地形顶极

3、原生演替的速度比次生演替的速度()

A快 B慢 C相等 D依具体情况而定

4、某一物种的个体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这属于群落数量特征中的()

A多度 B密度 C频度 D优势度

5、植物群落的植物环境是指()

A群落内部环境 B群落外部环境

C群落的内环境和群落的外环境 D群落的生物环境

6、植物群落内的相对湿度比群落外湿度()

A稍高 B相等 C稍低 D三者都不是

7、由于人类的生产及其他活动所导致群落发生的演替,这种演替是()

A原生演替 B水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旱生演替

8、甲乙群落各有100个个体,其中甲中90个属于种A,10个属于种B,而乙中种A种B各占一半,甲乙

群落均匀度的比较结果为()

A甲高 B 乙高 C一样 D无法比较

9、分布在南亚热带的一些马尾松林,其乔木层中占优势的是()

A桃金娘 B马尾松 C芒萁骨 D狗尾草

10、逻辑斯谛方程中的修正项(K-N)/K,是逻辑斯谛系数,其意义是()

A环境压力的度量 B环境负荷量 C增长量 D常量

11、动物间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动是()

A反馈调节 B协同进化 C遗传调节 D非密度制约

1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A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分子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组织多样性 D分子多样性,组织多样性

13、生态位指一个种的功能、适应和()特征

A相对位置 B多样性 C 生态幅 D分布

1 概念:种群、群落、植被、单体生物、构件生物、多度、密度、盖度、频度、存在度、恒有度、确限度、重要值、群落系数、立地指数、生态位、生物多样性。

种群:同一物种生长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称

植物群落是与环境条件有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植物群居形式,是多物种结合的结构单元。

植被是生长在一定地域内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泛称。表明分布在任一地域范围内的植物及群落的总体。

单体生物:一个合子经胚胎发育成熟后的生物体,其器官、组织各个部分的数目在整个生活周期中各个阶段均保持不变

多度:指群落内每种植物的相对数量

密度:单位面积上植株数的一个实测数据,根据植物数目与一定面积之比求得

盖度:植物地上器官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频度:即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表示某一种群个体在群落中分布的均匀程度

存在度:某种生物在属于同一群落类型且空间上彼此分隔的各个群落中出现的百分率。

恒有度:在样地面积大小相同时某一种出现的样地占全部样地的百分率。

确限度:是一种植物局限在某一类型植物群落的程度。

重要值:研究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是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的总和。其值一般介于0~300之间。

群落系数: 在群落生态学研究中,要把特征相似的群落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似程度,即为群落系数,也叫相似度系数

立地指数:立地指数是指林分在基准年龄高峰时的优势木高

生态位指一个种的功能、适应和分布特征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形形色色的生物有机体及其生命过程的总称。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 写出种群增长的逻辑斯梯方程,并说明方程及其中各参数的含义.

方程:dN/dt=rN(1-N/K)

R 内禀增长率 N起始种群数量 K环境的最大负荷量 1-N/K环境阻力

3 试述林内光照的特点。

光照强度减弱、光谱成分改变、光照分布不均及光照时间缩短。

4 和林外相比,林内空气的温度有何不同?

湿度大温度低

5 简述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一)、植物群落的发生

繁殖体的传播——定居——群聚——竞争——反映——稳定

(二)植物群落的发育

(1)群落发育的初期(2)发育盛期(3)发育末期

6 旱生演替发展过程所经历的阶段。

发展过程中按顺序的主要阶段有:

(1)地衣阶段。最初通常是壳状地衣,继而有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

(2)苔藓阶段。因有较强的固土能力,可促使母质向土壤转化。

(3)草本植物阶段。初期是一、二年生的矮小耐旱草本,并为多年生中草得高草群落准备了生长条件。(4)木本植物阶段。生境的改善,出现较耐旱的灌木,若气候适宜,将逐渐发展乔木群落,由喜光耐旱的阳性树种过渡到耐荫树种。

第八章城市绿地的环境保护作用

1、防风效果最好的林带是()

A透风结构林带 B紧密结构林带 C疏透结构林带 D以上都不对

2、 1965年在伦敦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主要是由于()循环失调造成。

A碳 B氮 C硫 D磷

3、林带走向与风向成()时,防风效果最佳。

A >90°

B 90°

C 60~90°

D <60°

4、动物间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动是()

A反馈调节 B协同进化 C遗传调节 D非密度制约

5、植物对大气产生的抗性原因包括形态学原因、()

A生理学原因、遗传学原因 B生理学原因、生物学原因

C遗传学原因、生物学原因 D经济学原因、遗传学原因

6、下列()物质循环失调都有可能水体富营养化。

A碳氮 B磷氮 C磷硫 D氮钾

7、影响绿化树种滞尘能力的有叶片大小、叶片总面积、叶片性质、()和风速大小

A逆温 B云量 C大气稳定度 D降雨量

8、林带防风的有效范围与林带高度有关,风速减弱的范围一般在迎风方向3倍树高距离至背风方向()倍树高距离之间。

A18 B 20 C25 D15

9、减弱风速最有效距离是林带后()倍树高处。

A10-15 B10 C20 D 5-10

10、在交通频繁的宽阔道路或其他噪声源两旁的绿化隔音带宜采用立体配置,为兼顾观赏效果,靠路一侧可种植花草、灌木,林带中心则以枝叶浓密的乔木为主,高度不低于() m。

A18 B20 C25 D 10

11、对于较窄的街道或不宜采用宽带的情况下,可选用枝下高较低,枝叶浓密的单行树木,在向声源一面增加配置密枝的灌木,带宽约()m即可有效“滤过”汽车噪声。

A5-10 B15 C 6-7 D50

12、对于点声源,如车间、工地等,为取得较好的隔音效果,宜选用枝叶浓密的常绿小乔木如珊瑚树等或灌木,通过修剪使之成为密集的隔音林墙。林墙应尽量靠近声源。由于声音是呈同心园向四周传播,故林墙的长度应不少于()倍由林墙至声源的距离。

A 1

B 2

C 3

D 4

1.为什么盛夏季节有行道树的街道上行人感觉特别凉爽?

行道树发育良好,可对街道发挥有效的遮荫降温作用:

(1)树冠能反射部分太阳辐射,透入树冠的太阳辐射有一部分为树冠所吸收,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

(2)减弱地面长波热辐射对行人的高温影响。

(3)阻挡街道两旁建筑物对地面的热辐射,特别在晚间可以减少建筑物散发的辐射热。

(4)树木的蒸腾作用可以消耗大量热量,气化热大约2428.3KJ/l。不仅可降低气温还可增加空气湿度。2.为什么林带具有防风效果?哪些因素影响林带的防风效果?

原因:风经过林带时,一部分因树冠的阻挡越过林冠,与高低不平的树冠形成起伏乱流;

另部分进入林带,受到枝叶、树干的阻挡和摩擦产生涡流;故风经过林带将消耗部分动能而减低风速。但林带的防风范围是局部的,经过一段距离后风速将恢复。

影响因素:林带防风的有效范围与林带高度有关,风速减弱的范围一般在迎风方向3倍树高距离至背风方向20倍树高距离之间。减弱风速最有效距离是林带后5~10倍树高处。

林带结构、风速大小、风向与林带夹角、林带网格大小等也有影响。

3.消音防噪树种应具有什么特点?在规划时如何选择配置?

特点:(1)树冠浓密,枝叶多而厚,枝下高较低,树干上下部枝叶分布较均匀,叶片大而厚,富有弹性。(2)一般,阔叶树叶片较大,优于针叶树,常绿树可终年发挥效益优于落叶树。

配置方法:在交通频繁的宽阔道路或其他噪声源两旁的绿化隔音带宜采用立体配置,为兼顾观赏效果,靠路一侧可种植花草、灌木,林带中心则以枝叶浓密的乔木为主,高度不低于10 m。对于较窄的街道或不宜采用宽带的情况下,可选用枝下高较低,枝叶浓密的单行树木,在向声源一面增加配置密枝的灌木,带宽约6-7m即可有效“滤过”汽车噪声。

对于点声源,如车间、工地等,为取得较好的隔音效果,宜选用枝叶浓密的常绿小乔木如珊瑚树等或灌木,通过修剪使之成为密集的隔音林墙。林墙应尽量靠近声源。由于声音是呈同心园向四周传播,故林墙的长度应不少于2倍由林墙至声源的距离。

4.为什么近郊森林能对城市气候起调节作用?

森林内气温振幅较小,空气相对湿度较大,风速较小。

较大面积的近郊森林,因林区与市中心温度的差异可产生较大规模的空气局部环流,对城市的空气温湿度将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市内无较大面积绿地的情况下,保持近郊大面积森林对调节气候有重要意义。5.试述森林的保土、涵养水源作用。

因为森林具有对降水再分配的一系列特征,使得在大雨时,森林可延长径流时间、降低洪峰,在枯水期能继续补充水分,发挥保土、涵养水源、净化水源的作用。同时由于森林大量的蒸腾量以及林内空气湿度较大,又可发挥湿润空气的作用。此外,在陡峻地形上,如有大量松软固体物质,在暴雨下易发生泥石流,而森林有多层次的大量根系固着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或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6.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概念:基于自然资源又为保护自然资源作出贡献的旅游业。具体来说,生态旅游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特色为目标,通过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地方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等方面有助于自然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内涵:

生态旅游的分类:农业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海洋与湿地生态旅游草原与荒漠生态旅游

三个功能:旅游功能保育功能环境教育功能

四个特点:保护性多样性专业性精品性

土地生态学复习题

土地生态学复习题 填空题: 1、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2、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对物理环境,包括(能量环境)和(物质环境)。 3、生物的物质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 4、(水)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参与地表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5、(拮抗)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6、因其大小、数量或活动上起着主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即优势度大而成为(优势种)。 决定群落中各个成员重要性程度,即(优势程度)。 7、(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物种的个体数。(盖度)植物枝叶所覆盖的土地面积。(频度)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8、土地生态类型包括(土地生态类型的划分)、(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 9、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种群)不仅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 10、世代不相重叠种群的离散增长模型:世代不相重叠,是指生物的生命只有一年,一年只有一次繁殖,其世代不重叠。 11、单种种群增长模型包括四个假设:种群增长是无界的。世代不相重叠。种群没有迁入和迁出。种群没有年龄结构。 12、评价内容:(1)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13、加拿大于(1969)年成立了土地生态分类委员会,形成了一套用生态学原则和标准对土地分类的方法。 14、1990年8月在日本横滨举行第(5)届国际生态学大会。 15、(土地系统生态层次)从区域和地理概念的高度来观察土地生态系统本身。 16、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在系统的形成与演变主要受人为调控。构成简单。食物链较短。许多空间、时间及副产品、废弃物的利用不充分。 17、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光能的利用率不及森林的(六分之一)。 18、森林每年固定太阳能的总量为草地的(3倍多),农田的(6倍多)。平均单位面积上的净第一性生产力为草地的3.6倍,农田的6.3倍。 19、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产功能、能量功能、物质功能、信息传递功能。 20、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转化为脂肪和蛋白脂。 21、没有(物质),信息无法形成。没有(能量),信息无法传输。 22、(信息)是生态系统平衡与发展的最有生命活力的流动体。 23、土地生态系统问题的实质是(在该系统中人类和其他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不平衡)。 24、仅世界最贫困国家中,每年因环境质量引起的疾病就使5个孩子中的一个丧命。 25、我国沙漠化面积扩大了(60公顷以上)。全球气温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的下降趋势转变为以(上升)为主。 26、地球上土地退化严重地区集中分布在三个大陆:非洲、亚洲、大洋洲。 27、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地图重叠法。因子加权评分法。生态因子组合法。生态因子的组合法可以分为(层次组合法)和(非层次组合法)。 28、(人地共生思想)是土地生态设计的理论核心。 29、系统动力学是(结构法、功能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什么是生态学?近代生态学有哪些特点?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学科,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 近代生态学的特点: 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扩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许多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生态学不仅要研究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更需要研究人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3)人类既是一种生物,必然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但是人类生活在特殊的社会中,具有不同于一般生物的社会属性。 4)生态学的研究不仅要阐述生物(包括人)与其环境间的一般相互关系,更要揭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理,生态学不能满足于描述自然,而要用生态学理论去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2.何谓生态系统?在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中各举一例,并说明其中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1)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化学—生物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2)水生生态系统:浮游动物(初级消费者)→草鱼(次级消费者)→鲇鱼(三级消费者)分解者:细菌,真菌。生产者:植物微生物(藻类) 3)陆生生态系统:土拨鼠,兔子,昆虫(初级消费者)→狐,蜘蛛,鹰(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真菌,霉菌,细菌。生产者:庄稼,草 5.假定某块土地上所产的农作物可供100人食用,如果人们吃掉地里的一半农作物,另一半用来养牛,然后吃牛肉,那么这块地可供养多少人?(假设第二性生产效率为10%) 50+50*10%=55人 8.何谓生态演替?举一个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例子。 1)生态演替: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2)举例:原生演替:火山造成的大片裸地;流水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重力侵蚀的陡岩 次生演替:从以前曾经生长过植物的地方,由于火烧、砍伐、洪水、干旱、局部毁灭了植被而成为裸地的地上开始。 9.何谓种群?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种群:也译为居群,人口学上就是人口,它是在一定的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2)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第二章 1.何谓城市化?我国城市化的标准是什么?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或城镇地带集中的过程。 2)我国城市化的标准:市的人口一般应该在10万人以上,镇的人口应在2000人以上。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10万—20万人口的城市为小城市。 2.试述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前工业社会手工业生产集中地农产品集散地市政设施简陋生活条件落后规模较小 数量很少城乡分离相对封闭 工业社会机器大工业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市政设施完备生活条件改善规模扩张数量猛增城乡对立差距拉大 后工业社会第三产业中心功能多元化市政设施现代化生活条件较优越规模数量稳定 形成大都市连绵区城乡融合差距缩小 信息社会信息流通、管理和服务中心城市信息化、园林化、宜人化超级城市裂解中小城镇崛起城乡一体化

城市生态学试题

一、选择题(20×2分) 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为标志,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 A、《执行计划》 B、《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C、《我们的共同未来》 D、《21世纪议程》 2、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采取()的方法。 A.多变量分析B.统计分析C.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D.统计描述 3、城市时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和生态环境发展与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A政治B经济C科学D文化 4、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后称为二次能源,下列不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电力 B、石油 C、煤气 D、柴油 5、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内容深度的是()。 A.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 B.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C.估算分区用水量 D.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 E.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6、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两部分组成。 A湖水B地下水C降水 D 江水 7、普通环境按环境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下面不属于的一类是() A、人文环境 B、半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8、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 A干扰斑块B残余斑块C环境资源斑块D陆地斑块 9、城市热岛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一般会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下面热岛效应最不明显的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五指山 10、城市消防站与医院建筑应保持()m以上的距离。 A.120 B.100 C.80 D.50 11、在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区和农田区一般占总土地() A、10~50% B、25~30% C、10~30% D、50~60% 12、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A.职能单位B.门槛人口C.中心度D.K值 13、( )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A自然环境B原生环境 C 再生环境D人工环境 14、城市土地总供给是()。 A.完全弹性的B.非弹性的C.弹性的D.不完全弹性的 15、()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A城市B乡村 C 群落 D 物种 16、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论述,下列()项不妥。 A.城市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城市生态学可分成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2016期末考试答案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期末考试(20)姓名:xxx班级:2班成绩:92.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现代城市生态设计原理不包括()。(1.0分) 0.0分 ?A、 遵循合理的生态位 ? ?B、 生态审计设计原理 ? ?C、 经济与自然相容原理 ? ?D、 民众广泛参与 ? 我的答案:D 2 影响种群密度的四个基本参数为()。(1.0分)

1.0分 ?A、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 ?B、 出生率、死亡率、低龄率、老龄率 ? ?C、 流动率、固定率、迁入率、迁出率 ? ?D、 流动率、固定率、低龄率、老龄率 ? 我的答案:A 3 游憩空间定额法提出,城市绿底的人均规划指标不低于没人()平方米。(1.0分)1.0分 ?A、 3 ? ?B、 6 ?

?C、 9 ? ?D、 12 ? 我的答案:C 4 当特定区域的总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达到(),该区域已进入了老龄社会。 (1.0分) 1.0分 ?A、 5% ? ?B、 7% ? ?C、 10% ? ?D、 13% ? 我的答案:C

5 城市水环境是一个城市所处的地球表层的空间中水圈的()的总称。(1.0分)0.0分 ?A、 所有水体、水中悬浮物、水体周围环境 ? ?B、 所有水体、水中悬浮物、溶解物 ? ?C、 地表水、水中悬浮物、水体周围环境 ? ?D、 地表水、水中悬浮物、溶解物 ? 我的答案:A 6 在一个生态系统里面,功能的大小决定于最弱的系统,这个体现了()。(1.0分)1.0分 ?A、 生态位的原理 ? ?B、

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原理 ? ?C、 食物链的原理 ? ?D、 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的原理 ? 我的答案:D 7 居住小区绿化的原则中,()强调重视小区环境的文化内涵。(1.0分)0.0分 ?A、 实用性 ? ?B、 独特性 ? ?C、 经济性 ? ?D、 艺术观赏性 ?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2、城市生态位——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3、城市辐射逆温——城市在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 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称为城市辐射逆温 4、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居民以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5、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环境——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 常称其为客体) 7、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8、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9、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10、城市灾害——指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 11、生态城市——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12、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 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13、城市植被——指城市范围内全部植被,包括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各种植被类型 14、地震前兆——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 15、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16、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7、伦敦型烟雾——指燃煤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碳与自然雾混合在一起积聚而形成的烟雾, 最早发生在伦敦而得名。 18、洛杉矶型烟雾——指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具有 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城市生态期与城市环境期末考试整理

1,生物的生存环境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生物栖息地周围与之相关的理化因素总和,即物理环境(又称非生物环境);二是生物环境,包含活有机体的环境,由影响动植物生存和繁衍的其他生物所组成。对物理环境,可以将其概括为能量环境和物质环境两部分,它们是生物生存环境的重要基础。 2,生物的物质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组成,它们具有两个明显特征:其一是空间性,即提供了生物栖息、繁衍、生长的场所;其二是营养性,即提供了生物生长发育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 3,生物圈是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岩石圈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组成的。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所以称为生物圈。 4,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简答):一,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二,主导因子作用。诸多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成为主导因子。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四,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五,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5,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简答):一,限制因子规律。在诸多因子中使生物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生殖、活动及分布等直接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成为限制因子。二,最低量定律。与系统论中的水桶原理涵义一致,即一个由多块木板做成的水桶,木桶的装水量由最短的那块板限制。三,耐受性定律。不同生物对一个相同因子有不同的耐受极限,同一生物在不同阶段对同一个因子也有不同的耐受极限。 6,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式:一,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增长。二,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图P20 7,生态位(名词):生态位生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既表示生存空间的特性,也包括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的特性,如能量来源、活动时间、行为及种间关系等。 8,边缘效应(名词):交错区或两个群落的边缘和两个群落的内部核心区域,环境条件往往有明显的区别,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群落有所增加,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9,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指系统内所包括的若干类相互联系的各种要素。生态系统由两大部分、四个基本部分组成。两大部分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也称之为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或生命成分和非生命成分;四个基本部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和非生物环境。其中前三者属于生命成分部分,后者为非生命成分部分。 10,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简答)。一,生物生产。包括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过程和次级生产过程。二,能量流动。三,物质循环。四,信息传递。 11,一般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填空)12,芝加哥学派的城市模型图解。a,同心圆理论;b,扇形理;c,多核理论。P53 13,生态学的一般规律。(简答)一,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二,微观与宏观协调发展规律。三,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四,物质输出输入的动态平衡规律。五,互相适应与补偿的协调进化规律。六,环境资源的有限规律。 14,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简答)。一,城市生态位原理。城市生态位是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找良好的生态位是人们心理生理的本能,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客观规律。二,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越多样,其抗干扰能力越强,越容易保持动态稳定状态。三,食物链(网)原理。四,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五,最小因子原理。六,环境承载力原理。包括资源承载力、技术承载力和污染承载力。 15,能源类型及特点。 一次能源又称原生能源,指太阳能、生物能、核能、矿物燃料、风能、海洋能、地热能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 , 以社会进步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1人口向城镇或城市集中2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3农民转变成市民;4农业人口减少,其他产业人口增加 城市生态学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1. 城市中心人口的减少和郊区城市化的新趋势卫星城市建设,组成城市群,城市发展巨型化 3. 区域城市带的建设。 1.城市化的特点(1人口集中;)产业集中;能源结构改变;)资源消耗量增加,特别是水资源消耗量;交通便捷,物流和信息传递快速;不透水地面增加;绿地增少;居民生活方式改变 (四)城市化的生态后果全球生态问题,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突出显现; 2. 2. 大量挤占农田,农田面积减少,非农业人口增加,对提高其它土地农业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其它土地农业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源消耗量增加,水资源、电力、燃油等资源紧缺;4.环境污染加剧、生态条件恶化;城市用地紧张交通不畅、住房短缺、基础设施滞后;;6.社城市社会问题,人口高度集中,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社会压力加大,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犯罪问题7.失业率增加和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现代城市病 (五)城市化的好处1.便于组织大生产;人口集中;劳力集中;产业集中2.交通发达,贸易便捷,有利于繁荣经济;3.通讯便捷,信息集中,有利于文教卫生科技的发展。4.生活服务实施完善,文化生活丰富,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提高;5.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城市生态学的特点1.系统性;对象的系统性,工作的系统性。2.综合性;内容的综合性、因素的多样性(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关系的复杂性。关系的复杂性。 3.应用性;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城市的要求,需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指导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调控的基础。 4.决策性;平衡性选择、取舍性选择、综合平衡、生态对策。 (5)城市生态学的社会文化性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城市发展和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3.城市生态系统的系统生态学4.城市生态系统与周边生态系统的关系;5.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 4.城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城市人口研究:城市居民变动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城市人口的生物、行为、社会特征研究;生态系统研究:城市物质代谢和能量流动及其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城市物流、能流及经济特征研究;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城市自然生态变化与城市环境影响——城市生物及非生物环境变化;城市生态城市规划方法、规划体系、规划依据;城市生态管理与调控:城市物质、能量利用、废物处理,,系统动态调控研究;城市生态评价和承载力研究:城市特质征指标体系及城市合理容量。 .5.城市生态学分支 城市社会生态学( urban socioecology )城市经济生态学( urban economical ecology )城市自然生态学( urban natural ecology ) 城市景观生学( urban landscape ecology) 第二章 .城市是以人为中心,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从系统的观点来看,这个综合体就是城市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人口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1)以人类为主体,以人为核心,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建设,消极破坏。(2)消费型、开放型生态系统,需要大量物质、能量、信息输入,流量大、运转快。(3)人工生态系统,依赖性大、独立性差,自我调节能力差,分解功能不强,废弃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4)文明的产物和文明的异化,显著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1)城市人口(人群):城市居民数量、构成、分布、流动、迁居等;(2)城市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1、试述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1)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工业资源短缺的矛盾。(2)城市工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3)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日益增加同水源紧缺、水域污染的矛盾。(4)城市建设迅速扩大和城市郊区耕地迅速减少的矛盾。(5)城市大量抽取地下水及地面建筑密度过大,引起城市地面逐渐下沉的矛盾。(6)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环境污染加剧的矛盾。(7)城市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滞后的矛盾。(8)城市建设用地扩大,侵占森林、绿地的矛盾。(9)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居住环境日益拥挤的矛盾。 2、环境承载力原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的条件而变化。(2)环境承载力的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3)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它是城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的演化称为正向演替,反之称为逆向演替。(4)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是与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时,城市生态系统可表现为正向演替,反之为逆向演替。 3、系统具有哪些特征? (1)整体性或称集合性。(2)关联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5)反馈机制。 4、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有哪些区别? 正向演替:结构的复杂化;以低级小型植物为主朝着高级大型植物发展;物种多样性有增加趋势;生活型多样化;窄生态幅种在增加;种群趋向中生化;群落生物趋向增加;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增加;土壤剖面的发育成熟;种群生境的优化。 逆向演替:结构的简单位;从大型植物为主趋向于小型植物占优势;物种多样性有减少趋势;生活型的简化;生态幅宽的种增加;群落趋向于旱生化或湿生化;群落生物量趋向减少;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减少;土壤剖面弱化;种落生境的恶化 5、如何理解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复杂性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这是因为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变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多样、复杂的生态系统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也总是会自发地通过群落演替,恢复原先的稳定性状态,重建失去了的生态平衡。 6、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无生命成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O2、N2 、CO2、H2O 等)、有机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生命成分:生产者(进行初级生产,即光合作用。)、消费者、分解者(分解)。 7、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有哪些?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 3、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拮抗作用;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净化作用 9、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及其它生物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的? (1)地质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栖息场所和活动空间,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丰富营养元素,故人类和生物的物质组成及其含量同地壳的元素丰富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2)地质环境向人类提供矿产和能量。

城市生态学试题补充和答案(复习资料).doc

什么是城市化 ? “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篇) 城市 集中居住人口达两万以上的地点?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集中居住区域 城市居民 城市化包括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转变 城市的优越性和人们的认识 ?城市的密度越大,多样性越丰富,对机动运输的依赖性就越小,对资源的需求越小,对自然的影响就越小。。。。效率就越髙。。。。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生态系统也如此。 ?人类的聚集和追求:食物、住所、安全、好奇心、爱情、性、繁衍后代、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实现(金钱地位)、娱乐的动力和时空距离的影响: ?城市提供了最好的场所,大城市机会更多?城市化是人类的进步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特别创造物,综合体,有机体、幽灵和复合机器 ?“城市是人类为实现最大交换量和最小交通的创造物”(David Engwight);交换的内容包括一切:观念、商品、食物、金钱、友谊、希望、恐惧、基因一人类文化、经济、遗传和进化的一切东西。是一个交换中心和集散地。--还包括科学技术、信息, 还有文明和犯罪。 城市化的几大过程 一、城市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二、城市化是地域产业结构转换的过程 三、城市化是城市物质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扩散过程 四、城市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空间过程 城市化的动力 一、产业的空间集聚与结构转换 二、城市间的相互作用 ?1、大城市的辖射作用 ?2、城市间交通线的导向作用 ?3、小城市的向心作用 三、技术的进步 ?1、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转换与演进的主要力量 ?2、技术进步改变了劳动力职业结构 ?3、技术进步促进了城市经济増长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 1、人和人类活动占主导地位的人工生态系统 2、服从人类滯要为第一性的人工环境建设

城市生态学重点

什么叫生态系统?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构成系统至少应具备3个条件:①有许多成分;②各成分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③系统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述生态系统的自我反馈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是由多样性成分所构成,它们之间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连锁关系,使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我反馈调节的能力。反馈分为正反馈与负反馈。负反馈使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偏离加剧。 为什么生态系统中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会逐渐减少?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掉;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不高,在4.5%~17%之间,平均约10%。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 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有何特点?1.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人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主要消费者,主宰者。2.是容量大、流量大、密度高、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3.是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4.是自我维持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5.是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6.是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7.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简述信息的作用及城市的信息功能。传递知识:发布消息、宣传广播、输出数据等 传递情报;军事、科技、经济情报的掌握往往居有利地位;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功能:输入分散无序的信息,输出经过加工、集中、有序的信息。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何不同?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因而其组成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除了自然系统本身外,还有以人类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营养结构 与郊区相比,城市热量平衡有些什么特点?与郊区相比,城市热量平衡的“收入”中有较多的人为热。而“支出“中的各分量中有如下特点:1.显热交换:大2.潜热交换:小3.城市的贮热量:大4.热平流量:忽略5.光合集能:少 很多城市报导城市降水量多于郊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一,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由于有热岛效应, 空气层结不稳定, 有利于产生热力对流, 当城市中水汽充足时(城市中还有一定量的人为水汽和人工管道供应的水分), 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第二, 城市阻滞效应。城市因有高高低低的建筑物, 其粗糙度比附近郊区平原大。它不仅能引起机械湍流, 而且对移动滞缓的降水系统(如静止锋、静止切变、缓进冷锋等)有阻滞效应,使其移动速度减慢, 在城区滞留时间加长, 因而导致城区的降水强度增大, 降水的时间延长。第三, 城市凝结核效应。城市因生产和生活强度较大, 空气中尘粒及其它微粒比周围地区多, 为形成降水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第四,城市内及周边有较大面积水体,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和郊区相比,城市径流有何特点?城市地表径流系数较大;流速快;径流峰值出现较早;城市径流水多经建筑物、道路及各种堆积物表面流入排水道,一般是难以直接利用的污水。简述城市地面风的总体特点。摩擦使风速减小,但有一临界风速值。城区内因受热不均而产生街道风。城市峡谷效应产生“急流”。建筑物的阻障效应产生涡流。城市风分布不均匀,时大时小,阵性大,风向不定 在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变化的规律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为什么?1.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造成的增温没有地面辐射造成的增温显著,所以在正常条件下,近地面的温度比上层为高。2.由于低层大气中含有更多的吸收地面辐射能较强的水蒸汽和固体颗粒物。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生态文明试题答案

生态文明试题答案 1. 过度强调均衡发展,将(A)市场竞争力。(单选) A削弱 B增强 C不改变 D不确定 2. 气体废弃物的特征有(D)。(单选) A来源广泛,成分复杂 B空间层次性 C造成多种典型污染 D以上都是 3. 属于二次能源的有(D)。(单选) A海洋能 B小水电 C地热能 D氢能 4. (B)年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2008年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也都着眼于环境污染的溯源式预防。(单选) A2000 B2002 C2004 D2008 5. 在生态公正前提下的社会公正,就是(ABCD)。(多选) A财富不能为少数人积累和占有 B不能光考虑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C要考虑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D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6. 新疆资源税改革的主要内容有(ABC)。(多选) A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以其销售额为计税依据,实行从价计征 B对稠油、高凝油和高含硫天然气和三次采油实施减征资源税的政策 C对开采稠油、高凝油、高含硫天然气和三次采油的纳税人暂按综合减征率的办法落实资源税减税政策 D对有色金属从价计征 7. 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有(ABCD)。(多选)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气候资源 D生物资源 8. 有经济学家称:“现在新能源企业没有一个可以不靠补贴生存,这样的行业要想成为主流是不可能的。”(判断) 正确 9. 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是现代政府采用市场竞争的逻辑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发明。(判断)

正确 10.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判断) 正确 11. 社会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发展包括所有的发展方面,广义的社会发展是指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发展。(判断) 错误 12. 新能源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简答) 答:(1)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 (2)资源丰富,可以再生。 (3)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 (4)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 (5)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 13.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填空) 14.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带来许多重大投资机会,高能效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这五个方面将会产生重大投资机会。(填空) 15.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整体,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填空) 1. (A)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与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等绿色理念相关的,以绿色行为为表象的,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共荣共发展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单选) A绿色文化 B绿色富国 C绿色惠民 D绿色发展 2. (B),指个人或群体之间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单选) 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征服自然 3. 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雾幕,使水平能见度大于等于(C A1;2 B1;5 C1;10 D2;5 4. (C)可以通过影响大气污染的光化学反应来影响大气的污染程度。(单选) A相对湿度 B地理位置 C日照强度 D大气运动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 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 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 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 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 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 现象(不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 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 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 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 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 态效应,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 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