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between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美国工业结构和中国的对比

A Comparative Study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between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美国工业结构和中国的对比

A Comparative Study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between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美国工业结构和中国的对比
A Comparative Study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between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美国工业结构和中国的对比

A Comparative Study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the past several-week study, I had got a deep comprehension about the condition of US, after a series of heated discussions with my group members. What extremely impresses me i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o I compare that with China. Here are my results.

To start with, let me list the main data. In US, the percentage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services are 1.2%, 19.2% and 79.6%. In terms of China, agriculture occupies 10.1% while industry and services each share 45.3% and 44.6%.

On one hand, it is easy to see the similaritie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Firstly, agriculture in both two countries takes up the lowest percentage. Learning from the other information except the data above, the second similarity is that the percentages of services are on the increase in these two countries.

On the other hand,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do exist. On the top of list, the majority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US is services, while it is industry in China.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s in China has left behind the United States a lot. The percentage of services stands for important criteria of urbanization level in one country. The higher percentage of services represents a more developed economy and society. However, this percentage in China even doesn’t reach 50%. Compared with the 79.6%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What more, in terms of the industry itself, there are explicit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main kinds of the industries in US are high-tech industry, petroleum, motor vehicles, aerospace, telecommunications, and electronics. On the contrary, China has become a preferred destination for the relocation of global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ranging from mining and ore processing, processing industries of some kinds of mental, consumer products manufacture including footwear, toys, and electronics. The different rates of profits depend on the different technology contents. In other words,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into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

From the comparison above, we can not deny that US is one of the world's wealthiest nations, with high productivity and the most ma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fore, it deserves China, the world's fastest-growing major economy, to learn from the US to get greater progress in economy by perfecting our industrial structure. Firstly, the government of China should use economic and legal tools to strengthen industrial planning and provide effective policy guidance for improv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esides, China must make efforts in rising the percentage of services, inspi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otel and catering industry. In the meanwhile,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ut in developing new high-tech industry instead of the manufactures with low additional values. Last but not least, it is highly time that China established more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industry by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consumption or exploring and developing clear energy, discarding the way of growing economy by simply outputting the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material-intensive manufactures.

In conclusion, thoug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hare some common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y still differ a lot. The results remind us again tha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at pursuing development by taking a new road toward industrialization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serve resources and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Reference:

1.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6932394.html,/wiki/Economy_of_the_United_States#GDP_by_industry

2. “Economy of the China”.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6932394.html,/wiki/Economy_of_China#Industry_and_manufacturing

四大波谱基本概念以及解析综述

四大谱图基本原理及图谱解析 一.质谱 1.基本原理: 用来测量质谱的仪器称为质谱仪,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离子化器、质量分析器与侦测器。其基本原理是使试样中的成分在离子化器中发生电离,生成不同荷质比的带正电荷离子,经加速电场的作用,形成离子束,进入质量分析器。在质量分析器中,再利用电场或磁场使不同质荷比的离子在空间上或时间上分离,或是透过过滤的方式,将它们分别聚焦到侦测器而得到质谱图,从而获得质量与浓度(或分压)相关的图谱。 在质谱计的离子源中有机化合物的分子被离子化。丢失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正电荷的奇电子离子(M+·)叫分子离子。它还会发生一些化学键的断裂生成各种 碎片离子。带正电荷离子的运动轨迹:经整理可写成: 式中:m/e为质荷比是离子质量与所带电荷数之比;近年来常用m/z表示质荷比;z表示带一个至多个电荷。由于大多数离子只带一个电荷,故m/z就可以看作离子的质量数。 质谱的基本公式表明: (1)当磁场强度(H)和加速电压(V)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与其在磁场中运动半径的平方成正比(m/z ∝r2m),质荷比(m/z)越大的离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rm)也越大。这就是磁场的重要作用,即对不同质荷比离子的色散作用。 (2)当加速电压(V)一定以及离子运动的轨道半径(即收集器的位置)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m/z)与磁场强度的平方成正比(m/z∝H2)改变H即所谓的磁场扫描,磁场由小到大改变,则由小质荷比到大质荷比的离子依次通过收集狭缝,分别被收集、检出和记录下来。 (3)若磁场强度(H)和离子的轨道半径(rm)一定时,离子的质荷比(m/z)与加速电压(V)成反比(m/z∝1/V),表明加速电压越高,仪器所能测量的质量范

《葛底斯堡演讲》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讲》三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讲是林肯于19世纪发表的一次演讲,该演讲总长度约3分钟。然而该演讲结构严谨,富有浓郁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即便历经两个世纪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传奇色彩和最富有影响力的演讲之一。本文通过对《葛底斯堡演讲》的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该演讲的理解。 标签:葛底斯堡演讲,翻译对比分析 葛底斯堡演讲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演讲之一。1863年11月19日下午,林肯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的落成仪式上发表献词。该公墓是用以掩埋并缅怀4个半月前在葛底斯堡战役中牺牲的烈士。 林肯是当天的第二位演讲者,经过废寝忘食地精心准备,该演讲语言庄严凝练,内容激昂奋进。在不足三分钟的演讲里,林肯通过引用了美国独立宣言中所倡导的人权平等,赋予了美国内战全新的内涵,内战并不仅是为了盟军而战,更是为了“自由的新生(anewbirthoffreedom)”而战,并号召人们不要让鲜血白流,要继续逝者未竞的事业。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成功地征服了人们,历经多年仍被推崇为举世闻名的演说典范。 一、葛底斯堡演说的创作背景 1.葛底斯堡演说的创作背景 1863年7月1日葛底斯堡战役打响了。战火持续了三天,战况无比惨烈,16万多名士兵在该战役中失去了生命。这场战役后来成为了美国南北战争的一个转折点。而对于这个位于宾夕法尼亚州,人口仅2400人的葛底斯堡小镇,这场战争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战争遗留下来的士兵尸体多达7500具,战马的尸体几千具,在7月闷热潮湿的空气里,腐化在迅速的蔓延。 能让逝者尽快入土为安,成为该小镇几千户居民的当务之急。小镇本打算购买一片土地用以兴建公墓掩埋战死的士兵,然后再向家属索要丧葬费。然而当地一位富有的律师威尔斯(DavidWills)提出了反对意见,并立即写信给宾夕法尼亚州的州长,提议由他本人出资资助该公墓的兴建,该请求获得了批准。 威尔斯本打算在10月23日邀请当时哈佛大学的校长爱德华(EdwardEverett)来发表献词。爱德华是当时一名享有盛誉的著名演讲者。爱德华回信告知威尔斯,说他无法在那么短的时间之内准备好演讲,并要求延期。因此,威尔斯便将公墓落成仪式延期至该年的11月19日。 相比较威尔斯对爱德华的盛情邀请,林肯接到的邀请显然就怠慢很多了。首先,林肯是在公墓落成仪式前17天才收到邀请。根据十九世纪的标准,仅提前17天才邀请总统参加某一项活动是极其仓促的。而威尔斯的邀请信也充满了怠慢,

四大图谱综合解析

2013/12/2四大图谱综合解析[解] 从分子式CHO,求得不饱和度为零,故未知物应为512饱和脂肪族化合物。 1 某未知物分子式为CHO,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512未知物的红外光谱是在CCl溶液中测定的,样品的CCl稀溶液它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00 nm以上没有吸收,试确定该化合物结构。44-1的红外光谱在3640cm处有1尖峰,这是游离O H基的特征吸收峰。样品的CCl4浓溶液在3360cm-1处有1宽峰,但当溶液稀释后复又消失,说明存在着分子间氢键。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4. 1处的宽峰,经重水交换后消失。上述事实确定,未知物分子中存在着羟基。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0.9处的单峰,积分值相当3个质子,可看成是连在同一碳原子上的3个甲基。δ3.2处的单峰,积分值相当2个质子,对应1个亚甲基,看来该次甲基在分子中位于特丁基和羟基之间。质谱中从分子离子峰失去质量31(-CHOH)部分而形成基2峰m/e57的事实为上述看法提供了证据,因此,未知物的结构CH是3CCl稀溶液的红外光谱, CCl浓溶液44 CHOH C HC在3360cm-1处有1宽峰23 CH3 2. 某未知物,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它的根据这一结构式,未知物质谱中的主要碎片离子得到了如下紫外吸收光谱在210nm以上没有吸收,确定此未知物。解释。CH CH3+3.+ +C CH HCOH CHOH C HC3223 m/e31CH CH33 m/e88m/e57-2H -CH-H-CH33m/e29 CH m/e73CHC23+ m/e41 [解] 在未知物的质谱图中最高质荷比131处有1个丰度很小的峰,应从分子量减去这一部分,剩下的质量数是44,仅足以组为分子离子峰,即未知物的分子量为131。由于分子量为奇数,所以未成1个最简单的叔胺基。知物分子含奇数个氮原子。根据未知物的光谱数据中无伯或仲胺、腈、CH3N酞胺、硝基化合物或杂芳环化合物的特征,可假定氮原子以叔胺形式存CH3在。红外光谱中在1748 cm-1处有一强羰基吸收带,在1235 cm-1附近有1典型正好核磁共振谱中δ2. 20处的单峰(6H ),相当于2个连到氮原子上的宽强C-O-C伸缩振动吸收带,可见未知物分子中含有酯基。1040 的甲基。因此,未知物的结构为:-1cm处的吸收带则进一步指出未知物可能是伯醇乙酸酯。O核磁共振谱中δ1.95处的单峰(3H),相当1个甲基。从它的化学位移来CH3N看,很可能与羰基相邻。对于这一点,质谱中,m/e43的碎片离子CHCHCHOC223CH(CHC=O)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核磁共振谱中有2个等面积(2H)的三重33峰,并且它们的裂距相等,相当于AA’XX'系统。有理由认为它们是2个此外,质谱中的基峰m /e 58是胺的特征碎片离子峰,它是由氮原子相连的亚甲-CH-CH,其中去屏蔽较大的亚甲基与酯基上的氧原子22的β位上的碳碳键断裂而生成的。结合其它光谱信息,可定出这个相连。碎片为至此,可知未知物具有下述的部分结构:CHO3NCH2CHCHCHOCCH32231 2013/12/23.某未知物CH的UV、IR、1H NMR、MS谱图及13C NMR数据如下,推[解] 1. 从分子式CH,计算不饱和度Ω=4;11161116导未知物结构。 2. 结构式推导未知物碳谱数据UV:240~275 nm 吸收带具有精细结构,表明化合物为芳烃;序号δc序号δc碳原子碳原子IR ::695、740 cm-1 表明分子中含有单取代苯环;(ppm)个数(ppm)个数MS :m/z 148为分子离子峰,其合理丢失一个碎片,得到m/z 91的苄基离子;1143.01632.01 313C NMR:在(40~10)ppm 的高场区有5个sp杂化碳原子;2128.52731.51 1H NMR:积分高度比表明分子中有1个CH和4个-CH-,其中(1.4~1.2)3128.02822.5132 ppm为2个CH的重叠峰;4125.51910.012因此,此化合物应含有一个苯环和一个CH的烷基。511536.01 1H NMR 谱中各峰裂分情况分析,取代基为正戊基,即化合物的结构为:23

NMR,VU,IR,MS四大图谱解析解析

13C-NMR谱图解析 13C-NMR谱图解析流程 1.分于式的确定 2.由宽带去偶语的谱线数L与分子式中破原子数m比较,判断分子的对称性. 若L=m,每一个碳原子的化学位移都不相同,表示分子没有对称性;若L

基团类型Qc/ppm 烷0-60 炔60-90 烯,芳香环90-160 羰基160 4.组合可能的结构式 在谱线归属明确的基础上,列出所有的结构单元,并合理地组合成一个或几个可能的工作结构。 5.确定结构式 用全部光谱材料和化学位移经验计算公式验证并确定惟一的或

可能性最大的结构式,或与标准谱图和数据表进行核对。经常使用的标准谱图和数据表有: 经验计算参数 1.烷烃及其衍生物的化学位移 一般烷烃灸值可用Lindeman-Adams经验公式近似地计算: ∑ Qc5.2 =nA - + 式中:一2.5为甲烷碳的化学位移九值;A为附加位移参数,列于下表,为具有某同一附加参数的碳原子数。 表2 注:1(3).1(4)为分别与三级碳、四级碳相连的一级碳;2(3)为与三级碳相连的二级碳,依此类推。 取代烷烃的Qc为烷烃的取代基效应位移参数的加和。表4一6给出各种取代基的位移参数

四大图谱综合解析

2013/12/2
四大图谱综合解析
1 某未知物分子式为C5 H12 O,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
它的紫外吸收光谱在200 nm以上没有吸收,试确定该化合物结构。
CCl4稀溶液的红外光谱, CCl4浓溶液 在3360cm-1处有1宽峰
[解] 从分子式C5H12O,求得不饱和度为零,故未知物应为 饱和脂肪族化合物。 未知物的红外光谱是在CCl4溶液中测定的,样品的CCl4稀溶液 的红外光谱在3640cm-1处有 1尖峰,这是游离 O H基的特征吸收 峰。样品的CCl4浓溶液在 3360cm-1处有 1宽峰,但当溶液稀释 后复又消失,说明存在着分子间氢键。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4. 1处的宽峰,经重水交换后消失。上述事实确定,未知物分子 中存在着羟基。 未知物核磁共振谱中δ0.9处的单峰,积分值相当3个质子,可 看成是连在同一碳原子上的3个甲基。δ3.2处的单峰,积分值 相当2个质子,对应1个亚甲基,看来该次甲基在分子中位于特 丁基和羟基之间。 质谱中从分子离子峰失去质量31(- CH2 OH)部分而形成基 峰m/e57的事实为上述看法提供了证据,因此,未知物的结构 CH3 是
H3C
C
CH3
CH2OH
根据这一结构式,未知物质谱中的主要碎片离子得到了如下 解释。
CH 3
2. 某未知物,它的质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如图,它的 紫外吸收光谱在210nm以上没有吸收,确定此未知物。
CH2
+ OH m/e31 -2H
+ . CH2OH
H3C
CH3
H3C
C
CH 3
C+
CH3
m/e88 -CH3 m/e29 m/e73
m/e57 -CH3 -H CH 3 C + CH 2
m/e41
[解] 在未知物的质谱图中最高质荷比131处有1个丰度很小的峰,应 为分子离子峰,即未知物的分子量为131。由于分子量为奇数,所以未 知物分子含奇数个氮原子。根据未知物的光谱数据中无伯或仲胺、腈、 酞胺、硝基化合物或杂芳环化合物的特征,可假定氮原子以叔胺形式存 在。 红外光谱中在1748 cm-1处有一强羰基吸收带,在1235 cm-1附近有1典型 的宽强C-O-C伸缩振动吸收带,可见未知物分子中含有酯基。1040 cm-1处的吸收带则进一步指出未知物可能是伯醇乙酸酯。 核磁共振谱中δ1.95处的单峰(3H),相当1个甲基。从它的化学位移来 看,很可能与羰基相邻。对于这一点,质谱中,m/e43的碎片离子 (CH3C=O)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核磁共振谱中有2个等面积(2H)的三重 峰,并且它们的裂距相等,相当于AA’XX'系统。有理由认为它们是2个 相连的亚甲-CH2-CH2,其中去屏蔽较大的亚甲基与酯基上的氧原子 相连。 至此,可知未知物具有下述的部分结构:
O CH 2 CH 2 O C CH 3
从分子量减去这一部分,剩下的质量数是 44,仅足以组 成1个最简单的叔胺基。
CH 3 CH3 N
正好核磁共振谱中δ2. 20处的单峰(6H ),相当于2个连到氮原子上 的甲基。因此,未知物的结构为:
CH3 CH3 O N CH2 CH2 O C CH3
此外,质谱中的基峰m /e 58是胺的特征碎片离子峰,它是由氮原子 的β位上的碳碳键断裂而生成的。结合其它光谱信息,可定出这个 碎片为
CH3 CH3 N CH 2
1

译文对比分析

话说宝玉在林黛玉房中说"耗子精",宝钗撞来,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三人正在房中互相讥刺取笑。 杨宪益:Pao-yu,as we saw, was in Tai-yu?s room telling her the story about the rat spirits when Pao-chai burst in and teased him for forgetting the “green wax” allusion on the night of the Feast of Lanterns. 霍克斯: We have shown how Bao-yu was in Dai-yu?s room telling her the story of the magic mice; how Bao-Chai burst in on them and twitted Bao-yu with his failure to remember the …green wax? allusion on the night of the Lantern Festival; and how the three of them sat teasing each other with good-humored banter. 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在翻译“耗子精”采用来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前者使用了异化”rat spirits”,后者用的是归化法”magic mice”,使用归化法更受英美读者的亲乃。但是二者同时采用了增译法,增添了the story,原文并没有。在翻译“宝玉不知绿烛之典”的“不知”,英文1用的是“forgetting”,而译文2用的是“with failure to ”,显然译文2更符合英美的表达习惯。 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或夜间走了困,皆非保养身体之法。幸而宝钗走来,大家谈笑,那林黛玉方不欲睡,自己才放了心。 杨宪益:Pao-yu felt relieved as they laughed and made fun of each other, for he had feared that sleeping after lunch might give Tai-yu indigestion or insomnia that night, and so injure her health. Luckily Pao-chai?s arrival and the lively conversation that followed it had woken Tai-yu up. 霍克斯: Bao-yu had been afraid that by sleeping after her meal Dai-yu would give herself indigestion or suffer from insomnia through being insufficiently tired when she went to bed at night, but Bao-chai?s arrival and the lively conversation that followed it banished all Dai-yu?s desire to sleep and enabled him to lay aside his anxiety on her behalf. 对比分析:译文一对原文语序进行了调整,先说了“放心”,再说“担心”,但并不如不调整顺序的逻辑强。译文二只是用了一个“but”就把原文意思分层了两层,逻辑更加清晰,符合西方人注重逻辑的习惯。原文中的“谈笑”是动词,而两个译文版本都是译的“the lively conversation”,是名词,体现了汉语重动态,英文重静态的特点。 忽听他房中嚷起来,大家侧耳听了一听,林黛玉先笑道:"这是你妈妈和袭人叫嚷呢。那袭人也罢了,你妈妈再要认真排场她,可见老背晦了。" 杨宪益:Just then, a commotion broke out in Pao-yu?s apartments and three of th em pricked up their ears. “It?s your nanny scolding Hai-jen,” announced Tai-yu.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Hai-jen, yet your nanny is for ever nagging at her. Old age has befuddled her.”

《傲慢与偏见》译文对比分析

《傲慢与偏见》(节选一) 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 (An Except from Chapter One) 译文对比分析 节选文章背景:小乡绅贝内特有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贝内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新来的邻居宾利(Bingley)是个有钱的单身汉,他立即成了贝内特太太追猎的目标。 1.It’s a truth u 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译文一: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道理。译文二: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2.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译文一: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是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译文二:这条真理还真够深入人心的,每逢这样的单身汉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的人家尽管对他的性情见识一无所知,却把他视为某一个女儿的合法财产。 3.”My dear Mr. benne” 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 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 译文一:有一天班纳特太太对她的丈夫说:“我的好老爷,尼日斐花园终于租出去了,你听说过没有?” 译文二:“亲爱的贝特先生”一天,贝纳特太太对先生说:“你有没有听说内瑟费尔德庄园终于租出去了:” 4.Mr. Bennet replied that he had not. 译文一:纳特先生回答道,他没有听说过。 译文二:纳特先生回答道,没有听说过。 5.”But it is,” returned she:” for Mrs. long has just been here, and she t old me all about it.” 译文一:“的确租出去了,”她说,“朗格太太刚刚上这来过,她把这件事情的底细,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我。” 译文二:“的确租出去了,”太太说道。“朗太太刚刚来过,她把这事一五一十地全告诉我了。”

四大谱图综合解析

3 待鉴定的化合物(I)和(II)它们的分子式均为C8H12O4。它们的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见图。也测定了它们的紫外吸收光谱数据:(I)λmax223nm,δ4100;(II)λmax219nm,δ2300,试确定这两个化合物。 未之物(I)的质谱 未之物(II)质谱

化合物(I)的红外光谱 化合物(II)的红外光谱 化合物(I)的核磁共振谱

化合物(II)的核磁共振谱 [解] 由于未知物(I)和(II)的分子式均为C8H12O4,所以它们的不饱和度也都是3,因此它们均不含有苯环。(I)和(II)的红外光谱呈现烯烃特征吸收,未知物(I):3080cm-1,(υ=C-H),1650cm-1(υ=C-C) 未知物(II)::3060cm-1 (υ=C-H),1645cm-1(υ=C-C) 与此同时两者的红外光谱在1730cm-1以及1150~1300 cm-1之间均具有很强的吸收带,说明(I)和(II)的分子中均具有酯基; (I)的核磁共振谱在δ6.8处有1单峰,(II)在δ6.2处也有1单峰,它们的积分值均相当2个质子。显然,它们都是受到去屏蔽作用影响的等同的烯烃质子。另外,(I)和(II )在δ4. 2处的四重峰以及在δ1.25处的三重峰,此两峰的总积分值均相当10个质子,可解释为是2个连到酯基上的乙基。因此(I)和(II)分子中均存在2个酯基。这一点,与它们分子式中都含有4个氧原子的事实一致。 几何异构体顺丁烯二酸二乙酯(马来酸二乙酯)和反丁烯二酸二乙酯(富马酸二乙酯)与上述分析结果一致。现在需要确定化合物([)和(II)分别相当于其中的哪一个。 COOEt COOEt COOEt EtOOC 顺丁烯二酸二乙酯反丁烯二酸二乙酯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所提供的信息,上述问题可以得到完满解决。由于富马酸二乙酯分子的共平面性很好,在立体化学上它属于反式结构。而在顺丁烯二酸二乙酯中,由于2个乙酯基在空间的相互作用,因而降低了分子的共平面性,使共轭作用受到影响,从而使紫外吸收波长变短。

《乡愁》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乡愁》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曹菊玲 (川外2013级翻译硕士教学1班文学翻译批评与鉴赏学期课程论文) 摘要: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广为人知的诗歌,曾被众多学者翻译成英文,本文将对赵俊华译本和杨钟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原作的分析、译文的准确性、译文风格以及对原文意象的把握入手进行赏析,指出两译本的不足和精彩之处。 关键词:《乡愁》;原诗的分析;准确性;风格;意象的把握 1.原诗的分析 作者余光中出生于大陆,抗战爆发后在多地颠沛流离,最后22岁时移居台湾。20多年都未回到大陆,作者思乡情切,于上世纪70年代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但是当时大陆与台湾关系正处于紧张时期,思而不得的痛苦与惆怅包含于整首诗中。 全诗为四节诗,节与节之间完全对称,四句一节,共十六句,节奏感、韵律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这首诗语言简洁,朴实无华,但是却表达了深刻的内涵。从整体上看,作者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以时空的隔离和变化来推进情感的表达,最后一句对大陆的思念,一下子由个人哀愁扩大到国家分裂之愁,因而带有历史的厚重感。 【原诗】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译诗】 (1) 赵俊华译 Homesick As a boy, I was homesick for a tiny stamp, —I was here, Mom lived alone over there. When grow up, I was homesick for a small ship ticket. —I was here,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落花生》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摘要】本文对张培基先生和刘士聪先生对《落花生》的英译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原文的写作目的,风格和语言特点从而对翻译的分析打下良好基础。举例对翻译的段落进行了对比分析,反映了译者的期待视野影响翻译目的,职业经历和翻译的基本观点影响期待视野。这一点对于文本不确定性和语义空白点的具体化十分重要。 【关键词】《落花生》;张培基;刘士聪;接受美学;翻译对比 一、原文的介绍 《落花生》是中国著名作家许地山创作的一篇具有深远意义的散文。他回忆了童年时发生的一件小事。父亲通过一件关于花生的小事讲述了生活哲理。 原文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1、信息功能:它描述了童年发生的一件事及花生的特点和用途。 2、审美功能:文章的语言简单朴素清新自然。语言特点,内容和风格相得益彰,形成了浓厚的艺术吸引力。 3、表达功能: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崇高的思想,即便是在动荡浑浊的旧时代,还应保持个人节操。 4、祈使功能:虽然描写的是不起眼的花生,却在字里行间向大家传递了人生哲学。那就是“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 二、两英译本对比分析 张先生和刘先生在翻译时都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特点。但他们的翻译风格还是有些不同的。 他们的期待视野影响其翻译目的。他们的职业经历影响他们翻译期待视野。张先生和刘先生都曾在出版社做过编辑,都潜心研究翻译事业。但是不同的是刘先生还有翻译教学的经历。和张先生相比,他更算的上是一个翻译教育学者。他投身于翻译教学和其他英语相关的学科研究中。从以上可以推断出,可能刘先生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的规则更加严格,并且会更加的客观,也就是说学术的客观性会比较多,在翻译中自己主观理解的加入可能较少。这里有一个例子。原文:“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刘先生译文:“The weather was not very good that night but,….”张先生译文:“It looked like rain that evening,….”而“天色不太好”并不代表就是要下雨了。虽然对于这一句的翻译并不影响整体,但是作为一个翻译来说,并不应该加入过多的理所当然的想象。 除了翻译家的职业经历会影响他们的翻译表现和态度,他们对于翻译的基本看法,也会影响翻译工作。刘先生认为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对原文韵味的再现。译作“韵味”就是原作的艺术内涵通过译文准确而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时所蕴含的艺术感染力,这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共鸣。除此之外,刘先生还强调要把译文作为独立的文本来看待。具体说来就是对译文美感和韵味的展现虽是从词句入手的,同时还应注意译文包括内容和风格的整体效果。当两者有了矛盾,要变通前者来适应后者。从以上不难看出,刘先生在翻译时非常注重两方面,一是对原文韵味的保留,也就是原文内容中所蕴含的艺术吸引力的保留,另一方面就是对翻译整体效果的追求要超越对词语句子的效果的追求。

译文对比评析从哪些方面

译文对比评析从哪些方面 匆匆英译文对比赏析 (1)匆匆 译文1:Transient Days 译文2:Rush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译文1: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 译文2: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to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

(3)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译文1:But, tell me, you the wise, why should our days go by never to return? Perhaps they have been stolen by someone. But who could it be and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Perhaps they have just run away by themselves. But where could they be at the present moment? 译文2:Now, you the wise, tell me, why should our days leave us, never to return? ----If they had been stolen by someone, who could it be? Where could he hide them? If they had made the escape themselves, then where could they stay at the moment? (4)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译文1: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对《匆匆》的三个译本对比分析

对《匆匆》的三个译本对比分析 翻译大家常说好的翻译作品要忠于原文,完全了解原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并把握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挖掘作者原作中的内涵,捕捉原作里的神韵之美,以及丰富的感情。为了对比散文《匆匆》的三个不同译本我他特意查了一下《匆匆》的写作背景,然后读了几遍原文,深深地体味了一下朱自清的写作情感。顿时,感受到了朱自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焦急和惋惜之情。再读《匆匆》,似乎在听一首好听灵动的音乐,那朴素平淡的抒情气氛,优美的了律动美,委婉流畅悠远的的音律美油然而生。然后再欣赏三个不同的译本,我或多或少感受到了三个译本各自不同的特点。 乍眼一看,我特别喜欢张培基先生的译本,我觉得他译的真好。因为我看他的译文时,感受到了原作丰富的思想感情,浓厚的感染力,以及原文的美和意境。但是经过仔细品味,我发现其实三个译本各有千秋,不能单单说谁译的好与不好,只能说谁翻译的比较准确,更能符合原文之美,原文之意,原文之味。 以下是我对三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欣赏:(朱纯深,张培基,张梦井先生的译本) 对比一:题目。 朱纯深译文:Rush 张培基译文:Transient Days 张梦井译文:Days Gone By Rush的意思是快速移动;急促;有仓促之意。我认为时间虽然短暂,但也不至于仓促过往,rush 没有美感,也不符合原文所表达匆匆之意,不太妥帖。 Transien t的意思是转瞬即逝的,短暂的(continuing for only a short time )把时间匆匆流逝,时间短暂之意表达的淋漓尽致,似乎让人觉得时间犹如过往云烟,捉不住,摸不着,与原文匆匆之意相符合,且具有美感。 Go b y的意思是流逝,过去(to past)多指时间的推移,不能表达匆匆之意。 综上所述,Transient Days更为贴切,而其他两个就欠妥帖。 对比二: 朱纯深:Swallows may have gone, but there is a time to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om again. 张培基: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了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以一个实例指出,实际翻译过程是一个决策过程,对比功能分析可以为分析在翻译中可供选择的各种语言选项及其形式、语义特征和篇章、语用使用条件提供一个总体描述框架,因而对指导具体翻译和分析译文所作选择的得失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1. 引言 对比语言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方法问题。虽然从事语言对比的研究者很多,但是思考和提出系统的、专门用于语言对比的理论模式和框架的研究者却屈指可数。波兰格但斯克大学的Krzeszowski教授是其中的一位,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Chesterman教授是另一位这样的学者。如果说前者(1979, 1980)提出的“对比生成语法”模式(简介见许余龙1992: 180 -181; 2002: 163 -164)主要适用于句法结构对比的话,那么后者(1998)提出的“对比功能分析”模式的适用范围则要广泛得多,不仅可以用于词汇、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对比,也可以用于话语分析、文体、修辞和社会语言学对比(关于其研究方法以及在英汉对比中的应用,见许余龙2005)。而且,由于Chesterman是一位多语交际和翻译研究专家,出版过多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方面的专著(如Chesterman, 1997; Chesterman & Wagner, 2002; Williams & Chesterman, 2002/2004),因此他更加强调对比研究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将从翻译和对比功能分析的性质和特点出发,讨论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以一个实例来说明对比功能分析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2.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 2. 1翻译的性质和特点 著名捷克学者Levy (1967/1989: 38)指出,“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翻译是一个交际过程:翻译的目的是将原文表达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外国读者。而从译者在进行实际翻译工作时的任何一刻来看,翻译是一个决策过程:一系列的情景需要译者在一组(通常可明确定义的)选项中作出某种选择”。 翻译的这两个基本性质和特点在以后的一些研究中,特别是功能主义取向的研究中(如见Hatim, 1997/2001; Hatim &Mason, 1997; Nord, 1997/2001),得到了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也正是翻译的这两个基本性质和特点,使得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分析和翻译成为两种具有密切联系的研究。正如Hatim (1997/ 2001: 1)所指出,“要知道对比语言学是如何运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翻译;而要了解翻译的过程,一种有趣的方法是看译者在处理篇章时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2. 2对比功能分析的性质和特点 所谓对比功能分析,广义而言是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一对比分析模式的特点是从察觉到的两种(或多种)语言可表达的相似意义出发,致力于确定这种相似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是如何表达的,不同表达方式的句法、语义、篇章、语用、语境的使用条件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会优先选用哪种形式,等等。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表现为:两者都旨在确定哪种形式在什么样的使用条件下是表达某一意义的最佳形式。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则在于:翻译的任务是要确定,在某一特定使用条件下的一种源语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在目标语中的最佳表达形式是什么;而对比功能分析则致力于探

阐释学视角下《茵梦湖》三个中译本对比研究分析

阐释学视角下《茵梦湖》三个中译本对比研究分析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理论方法来探究与文学翻译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对文学翻译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的文本来自德国著名诗意现实主义小说家特奥尔多·施笃姆的重要代表作品《茵梦湖》的三个中译本。通过对比分析郭沫若、巴金和杨武能三个中文译本,证明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三大哲学原则对文化翻译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标签:阐释学三大哲学原则茵梦湖对比分析 一、引言 阐释学理论要追溯到“语言一历史传统”(Hohn,1998:91)这一翻译理念中,因为它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形成并被记录在Storig(1963)的选集中。它强调翻译活动的理解特点,并在文学翻译领域中体现得特别明显。阐释学翻译理论的基本假设之一是认识到两个文本之间没有等价关系。这被认为是语言翻译理论的第一次进步;另一方面,翻译也被理解为是一个决策过程,并确定译者的责任。对整部作品、作家以及写作动机理解的越多,对单一文本的理解就会越好。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郭沫若、巴金和杨武能对德国中篇小说《茵梦湖》的三个不同译本,介绍伽达默尔诠释学的三个哲学原则及其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 二、中篇小说《茵梦湖》以及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阐释原则 (一)《茵梦湖》文本 《茵梦湖》是德国作家汉斯·台奥多尔·沃尔特森·施托姆创作的中篇小说,1849年首次出版问世,此后共出版30余次。通过这部小说的成功问世,施托姆在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群中也迅速收获了知名小说家的美誉。这部中篇小说在19世纪下半叶仍然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小说源于一次回忆:一位名叫莱因哈德的老人在一个黑暗的小房间里思考了他年轻时的爱情;孩提时代,青梅竹马的伊丽莎白和他一起度过。为了外出求学,莱因哈德被迫离开了伊丽莎白。莱因哈德回来时,发现伊丽莎白变了。莱因哈德的学校朋友埃里克似乎对伊丽莎白表现出兴趣。莱因哈德再次离开,后来他通过母亲的书信获悉,伊丽莎白與埃里克已经结婚了。几年后,莱因哈德受邀来到茵梦湖畔探望这对已经拥有独立庄园的埃里希夫妇,但再次的重逢变得无法忍受,他决定永远离开伊丽莎白。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德国南部。这部小说在国内外都非常受读者欢迎,所以有关这部作品的研究也有很多。国内对《茵梦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用一些文学理论来分析这部作品;借用不同的翻译理论来探究这部作品的中文译本。《茵梦湖》在国内比较受欢迎的译本有三个,本文基于郭沫若、巴金和杨武能的三种译本进行研究。

四大谱图综合解析6

11 某一未知化合物的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见图2-16. 2-1'l和2 18。也测定了它的紫外光谱数据:在200nm以上没有吸收。试确定该化合物的结构。 质谱数据 [解] 根据M+1=7.8, M+2=0.5,从Beynon表找出有关式子,然后排除含有奇数个氮原子的式子(因为未知物的分子量为偶数),剩余的列出: C5H14N2 72

和C 6H 14O 也较为接近。考虑到未知物的紫外光谱在200 nm 以上没有吸收,核磁共振谱在芳环特征吸收区域中也没有吸收峰等事实,说明未知物是脂肪族化合物。根据这一点,上述三个式子只有C 6H 14O 可以作为未知物的分子式。从分子式可知该化合物不饱和度为零。 在未知物的红外光谱中,没有羰基或羟基的特征吸收,但分子式中又含有氧原子,故未知物为醚的可能性很大。在1130cm -1~ 1110 cm -1之间有一个带有裂分的吸收带,可以认为是C —O —C 的伸缩振动吸收。 另一方面,核磁共振谱中除了在δ1. 15处的双峰和δ3.75处的对称七重峰(它们的积分比为6:1)以外没有其它峰,这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未知物存在着2个对称的异丙基。对于这一点,红外光谱中的1380 cm -1和1370 cm -1处的双峰,提供了另一个证据。 根据上述分析得到的信息,未知物的结构式可立即确定为: CH H 3C H 3C O CH CH 3CH 3 按照这个结构式,未知物质谱中的主要碎片离子可以得到满意的解释: CH H 3C H 3C O CH 3 CH 3 +· C H H 3C CH 3 O C H CH 3 ++ 基峰 m/z 45 CH H 3C H 3C CH H 3C H 3C O H C CH 3 +++O CH CH 3 CH 3 ·m/z 43 m/z 87 +·CH 3 CH 3CH=OH 12 某一未知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 10H 10O 。已测定它的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KBr 压片)以及核磁共振谱,见图确定该化合物结构。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6年第4期(总第113期)  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 许余龙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上海 200083) 收稿时间:2006206210 作者简介:许余龙(1950-),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英汉对比,篇章回指。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讨论了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然后以一个实例指出,实际翻译过程是一个决策过程,对比功能分析可以为分析在翻译中可供选择的各种语言选项及其形式、语义特征和篇章、语用使用条件提供一个总体描述框架,因而对指导具体翻译和分析译文所作选择的得失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功能主义;对比分析;对比功能分析;翻译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6)04200032061.0引言 对比语言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方法问题虽然从事语言对比的研究者很多,但是思考和提出系统的、专门用于语言对比的理论模式和框架的研究者却屈指可数。波兰格但斯克大学的K rzeszowski 教授是其中的一位,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Chesterman 教授是另一位这样的学者。如果说前者(1979,1980)提出的“对比生成语法”模式(简介见许余龙1992:180-181;2002:163-164)主要适用于句法结 构对比的话,那么后者(1998)提出的“对比功能分析”模式的适用范围则要广泛得多,不仅可以用于词汇、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对比,也可以用于话语分析、文体、修辞和社会语言学对比(关于其研究方法以及在英汉对比中的应用,见许余龙2005)。而且,由于Chesterman 是一位多语交际和翻译研究专家,出版过多部语言学和翻译研究方面的专著(如Ches 2terman ,1997;Chesterman &Wagner ,2002;Williams &Chesterman ,2002Π2004),因此他更加强调对比研究与 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将从翻译和对比功能分析的性质和特点出发,讨论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以一个实例来说明对比功能分析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2.0对比功能分析与翻译之间的密切联系2.1翻译的性质和特点 著名捷克学者Levy (1967Π1989:38)指出,“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说,翻译是一个交际过程:翻译的目的是将原文表达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外国读者。而从译者在进行实际翻译工作时的任何一刻来看,翻译是一个决策过程:一系列的情景需要译者在一组(通常可明确定义的)选项中作出某种选择”。 翻译的这两个基本性质和特点在以后的一些研究中,特别是功能主义取向的研究中(如见Hatim ,19972001;Hatim &Mas on ,1997;Nord ,1997Π2001),得 到了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也正是翻译的这两个基本性质和特点,使得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分析和翻译成为两种具有密切联系的研究。正如Hatim (1997Π2001:1)所指出,“要知道对比语言学是如何运作的, 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通过翻译;而要了解翻译的过程,一种有趣的方法是看译者在处理篇章时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2.2对比功能分析的性质和特点 所谓对比功能分析,广义而言是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一对比分析模式的特点是从察觉到的两种(或多种)语言可表达的相似意义出发,致力于确定这种相似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是如何表达的,不同表达方式的句法、语义、篇章、语用、语境的使用条件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会优先选用哪种形式,等等。对比功能分析与 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