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七首诗-特朗斯特罗默

十七首诗-特朗斯特罗默

十七首诗-特朗斯特罗默
十七首诗-特朗斯特罗默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17首诗》(1954)

特朗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omer,1931—)李笠译

*序曲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

摆脱令人窒息的旋涡

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

万物燃烧。他察觉——用云雀飞翔的

姿势——稠密树根

那无数盏灯在地底下摇晃。但地上

苍翠——以热带风姿——站着

举着手臂,聆听

无形的抽水机的节奏。他坠入夏天,坠入

夏天眩目的坑洞,坠入

在太阳火炉下抖颤的

湿绿脉管的棋盘。于是停住

这穿越瞬间的直线,翅膀张开

急流上鱼鹰的栖歇

青铜时代的小号

不安的旋律

悬挂在深渊上空

晨光中,知觉把握住世界

像手抓住一块太阳般温暖的石头

漫游者站在树下。当

穿过死亡的旋涡

可有一片巨光在他头顶上铺展?

*风暴

突然,漫游者在此遇上年迈

高大的橡树——像一块石化的

长着巨角的麋鹿,面对九月大海

那墨绿的城堡

北方的风暴。正是楸树的果子

成熟的季节。在黑暗中醒着

能听见橡树上空的星宿

在厩中跺脚

*夜晨

月的桅杆腐烂。帆皱折一团

海鸥醉醺醺飞过水面。渡口

沉重的四边形发黑。灌木

在黑暗中悬荡

走出房门。黎明敲打敲打着

大海的花岗石大门,太阳喷吐着火走近世界。半窒息的夏神

在水烟中摸索

*复调

在鹰旋转着的宁静的点下

光中的大海轰响着滚动,把泡沫的鼻息喷向海岸,并咬着自己的

海草的马勒

大地被蝙蝠测量的黑暗

罩笼。鹰停下,变成一颗颗星星大海轰响着滚动,把泡沫的鼻息喷向海岸

*致梭罗的五首诗

又有人离开沉重的城市

那贪婪的石环。水晶清澈的盐

是海水,围攻所有真正的

难民的脑袋

寂静随缓慢的旋涡从大地

中心上升,生根,长大。用

树冠茂盛的阴影遮住男人

温暖的楼梯

脚随意地踢一只蘑菇,乌云

在天边扩散,树弯曲的根

像铜号吹出曲子,树叶

惊恐地飞散

秋天疯狂的逃亡是他的轻大衣

飘动,直到平静的日子

成群地走出灰烬和霜

在泉中洗脚

看到间歇泉逃离枯井的人

无人相信时,像梭罗一样

深深潜入内心的绿荫

狡猾,乐观

*果戈理

夹克破旧,像一群饿狼

脸,像一块大理石碎片

坐在信堆里,坐在

嘲笑和过失喧嚣的林中

哦,心脏似一页纸吹过冷漠的过道 此刻,落日像狐狸悄悄走过这片土地 瞬息点燃荒草

天空充满了蹄角,天空下

影子般的马车

穿过父亲灯火辉煌的庄园

彼得堡和毁灭位于同一纬度

(你从斜塔上看见)

这身穿大衣的可怜虫

像海蜇在冰冻的街巷漂游

这里,像往日被笑声的兽群围住

他陷入饥饿的利爪

但群兽早已走入高出树木生长的地带

人群摇晃的桌子

看,外面,黑暗正烙着一条灵魂的银河 登上你的火马车吧,离开这国家!

*船长的故事

没有雪的日子,海

是山的亲戚,披着灰色的羽毛起伏

瞬间变蓝,和惨白如山猫的波浪

长时间在沙岸上徒劳地寻找栖地

沉船在这样的日子浮出海面,寻找

没入城市警报的船主,淹死的船员

被吹向陆地,比烟斗的青烟更轻

(北方有真正的山猫,长着尖爪

梦幻的眼睛。北方,岁月

二十四小时住在矿井里

那里,唯一的幸存者必须坐在

北极光的炉旁,聆听

那些被冻死的人的音乐)

*节与对节

最后的环是神话的。那里划手

在闪耀的鱼背间下沉

离我们太远!当白天

陷入无风窒息的焦虑——

像刚果的绿影

用蒸汽罩住蓝色的男人——

当漂流的木块

在心脏缓缓延伸的河里

腾空跃起

突然的变化:被拴住的船身滑入静息着的天体下的水域

黑色之梦的船尾

无可奈何地翘起,面对

浅红的海岸,被弃的

岁月下沉,迅速

无声——森林赶来

像雪橇的狗形的巨影

穿越雪地

*愤激的沉思

风暴让风车展翅飞翔

在夜的黑暗里碾磨着空虚——你 因同样的法则失眠

灰鲨肚皮是你那虚弱的灯

朦胧的记忆沉入海底

在那里僵滞成陌生的雕塑——你 的拐杖被海藻弄绿

走入大海的人返回时僵硬

*石头

我听见我们扔出的石头

跌落,玻璃般透明地穿行岁月。深谷里瞬息迷惘的举动叫喊着

从树梢飞向树梢,在

比现在更稀薄的空气中静哑,像燕子从山顶

滑向山顶

直到它们沿着存在的边界,到达

极限的高原,那里我们

所有作为

玻璃般透明地

落到

仅只是我们自身的

深底

*联系

看这棵灰色的树。天空穿过

它的纤维,流入大地——

大地狂饮后只给留下

一朵干瘪的云。被盗的宇宙

拧入交错的树根,挤成

苍翠——这自由的瞬息

飞出我们的体内,旋转着

穿过命运女神的血液前进

*早晨与入口

海鸥,太阳船长,掌着自己的舵

它下面是海水

世界仍打着瞌睡,像水底

斑驳的石头

不能解说的日子。日子——

像阿兹特克族的文字!

音乐。我被绑在

它的挂毯上,高举

手臂——像民间艺术里的

形象

*静息,在溅起浪花的船头

冬天的早晨感到这地球

在向前翻滚。来自暗处的

风,呼啸着

撞击墙壁

被运动包围:宁静的帐篷

候鸟阵里隐秘的舵

一阵颤音

从昏暗中

飞出隐藏的乐器,像站在夏天高大的椴树下,千百张

昆虫的翅膀

嗡嗡掠过头顶

*昼变

林中蚂蚁静静地看守,盯视着虚无。但听见的是黑暗树叶

滴落的水珠,夏日深谷

夜晚的喧嚣

松树像表盘上的指针站立着

浑身是刺。蚂蚁在山影中灼烧鸟在叫!终于。云的货车

慢慢地起动

*悲歌

1

出发点!像一条战死的巨龙躺在

烟雾的沼泽,躺着

我们松林覆盖的海岸,远方:

两只汽轮从迷雾的梦中

呼唤。这是下层世界

平静的森林,平静的水域

兰花的手从松土中伸出

在另一头,远离这一航道

但悬挂在同一倒影之中:船

像云朵轻轻挂在自己的天空

围着它头部的水静止

不动,但风暴在席卷!

烟囱里的烟波涛般翻滚

太阳在风暴的手中抖动——风

狠狠地抽打登船者的脸

哦,朝死亡的左舷攀登

一阵突起的对流风,窗帘掀动

寂静如闹钟振响

一阵突起的对流风,窗帘掀动

直到听见远处的门关上

在另一个遥远的岁月

2

哦,地面灰如柏克斯登男尸的大衣!岛在昏暗的水烟中飘浮

宁静,就像找不到目标的雷达

一圈又一圈地旋转

有一条转瞬即逝的十字路

距离的音乐相互交融

万物汇成一棵茂盛的树

消失的城市在枝杈上闪耀

如同八月夜晚的蟋蟀,这里

处处都在演奏,如同

深陷的甲虫,被泥苔包围的游子

在这里酣睡。树汁

把他的思想运往星辰。山

的深处:这里是蝙蝠的洞穴

这里,挂着密集的岁月和行动

这里,蝙蝠收起翅膀酣眠

有一天它们将飞出去。这密集的一群!(从远处看像渗出洞口的黑烟)

但这里弥漫着夏天的冬眠

远处是水声。黑暗的树上

一片叶子翻转

3

夏天的清晨,农民的耙

触到一堆尸骸和烂衣——他

躺着,而泥炭已经清理

他起身,踏上被照亮的道路

每个县都有金黄的种子

围着旧债旋转。田野

石化的头颅。漫游者走在途中

山用目光追踪他脚步

每个县都有射手的箭

在翅膀展开的午夜喧响

往昔在跌落时生长

比心脏的陨石更黑

精灵的遁逃使文章贪婪

旗帜猎猎作响,翅膀

围着猎物拍打。这自豪的征程!

信天翁在这里衰成

时间嘴里的云朵。文化是

捕鲸站,那里,陌生人

在白色墙面和游戏的孩子中漫步

但每一次呼吸都能嗅到

被绞杀的巨人的气息

4

天上的松鸡来去轻盈

音乐,我们影子里的无辜

如喷泉的水柱上升。群兽

因水柱而石化成百态

带着森林模样的琴弦

带着暴雨中帆模样的琴弦——

船在暴雨的马蹄下颠簸——

但内部,万向节处,欢乐

黄昏,无人拨弄的弦

奏出万籁静寂的世界

森林在雾中静立

水的苔原倒映着自己

音乐那喑哑的一半出现,像松油香缠绕被雷击倒的松树

地底的夏天在每个人的怀里

路口处,影子脱身而去

向巴赫号角的方向奔跑

宽慰在恩赐中降临。把自我

的外衣扔在此岸。波浪

冲撞着,退回到一边,冲撞着

退回到一边

*尾声

十二月。瑞典是一艘被拖起的

破旧的船。它的桅杆

斜向黄昏的天空。黄昏比白天

更长——通向这里的路充满了石头:中午时光出现

冬天的斗兽场拔地而起

被非现实的云朵照亮。刹那间

白烟从村庄

凶猛上升。云高远地垂挂

海在天树的根旁挖掘

走神地,仿佛在聆听什么

(一只看不见的鸟穿越灵魂

那背转的黑暗的半边,用喊声

唤醒睡者。折射器

开始转动,捕捉另一个时辰

这是夏:饱食光和溪流的山

嗷嗷叫喊,举起透明手上的

阳光……然后一切消失

如同黑暗中断裂的电影胶片)

此刻金星焚烧着云朵

书、篱笆、房屋在膨胀,在

黑暗无声的雪崩中成长

那靠夜的X光底片

过着轮廓生活的隐秘的

风景,在星光下变得越来越清晰

一个阴影拖着雪橇穿过房屋

房屋在等待

18点,风

像一队骑兵,轰响踏过

黑暗中村庄的小路。哦,黑色的

焦虑在怎样地喧嚣,平息!

被绑在静之舞中的房屋

站在这梦般的骚动中。风

一阵阵地飘过海湾

飘向甩动身体的开阔的水面

星星绝望地在空中招展

飞云让它们时隐时现,飞云

只有遮挡住光,才能

获得生存,就像缠住灵魂的

旧时的云朵。我

经过马道,听见轰响中

病马在踩踏大地

这是风暴中的起程,始于一扇

甩动的破门,始于

手中摆动的马灯,山里

惊叫的动物。启程,雷霆的声音

越过牲口栅,在电话线里

咆哮,在夜的瓦片上面

尖利地打着口哨,树

无奈地扔掉枝杈

一个曲子从风笛中飘出!

一个进军的风笛的曲子

轻松。一支浩荡的队伍。一座进军的森林船头波涛汹涌,黑暗移动

陆地,水并肩行进。死者

已步入船底,他们与我们结伴

同行:一次海上游行,一次

不是逐猎而是平安的漫游

世界不停地拆卸自己的

营帐。风在夏日攥住橡树的

船帆,把地球扔向前去

小湖黝黑的怀中,逃亡的睡莲

划动着隐秘的手脚

冰川期的石块滚入宇宙的大厅

群鸟在黄昏的光中

从地平线升起。古老的村庄

正走在途中,骑着季节喜鹊般

尖叫的轮子,向森林深处挺进

当岁月蹬掉脚上的靴子

太阳摇晃上升,树摇落身上的叶子用饱满的风自由扬帆

针叶林的礁石在山脚下站着

但夏日温暖的波涛到来

缓缓地漫过树梢,作

短暂的休息,重新退回——

光秃的岸仍在。最后

上帝的精气像尼罗河,按照

不同时代文献统计的

节奏涨潮,退潮

但上帝万古不化

所以很少受注意

他从边沿横穿过进军的队伍

如船穿越迷雾

而不被雾所发现。寂静

信号是提灯淡淡的辉茫

《时间的玫瑰》读后感范文

《时间的玫瑰》读后感范文 《时间的玫瑰》收集了北岛20XX至20XX年间在《收获》杂志所撰“世纪金链”专栏里的诗论。这些文字写就于北岛云游世界的旅程中。北岛以纯粹个人化的方式、用西方新批评派精读文本的方法,评介了九位活跃于二十世纪诗歌黄金时代的诗人及其诗作和生平。这些诗人依次是:西班牙的洛尔迦、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德语诗人里尔克和策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默、俄国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艾基和英国的狄兰。北岛对他们使用了“热爱”二字。生活中我所识知的北岛平静安祥,有问必答,言行绝少夸张,即使必须控诉自己所遭遇的种种荒谬,音容亦淡定沉着,让人遗忘了他诗人的角色。有此铺垫,他的“热爱”,令我肃然。 难得北岛书写其“热爱”的笔意如此从容。字句清白得几近透明。他藏在文字的深处。一如那个暮春里立于北加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街头,引领我们看他发现的风景。他左手一指,说这边风景如何的好看;右手又一指,道出那远处缓行的人从何处来,一路承受过什么,如何写过、爱过,又如何地惨淡起伏、病老暴死……他说得沉静安然,却因拥持了以真知把握真相的能力,那沉静便显出了比喧哗更强大的力量。

北岛在书中对诗人们的作品所作出的详尽解读,我以为是对中国诗歌批评界、乃至文学批评界的一份特别贡献。多年对西方文化的良性吸收、在美国大学里常年用心教学的实践成就了北岛。他硬是坐得下来、沉得住气,为读者将那些诗作逐字逐句剖开、析解。我未必能获得与北岛一致的视界,然他所有论定,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因其自洽,从而获得说服力。这样的工作该不会比写出一首优美的诗歌更难,但它需要何等艰苦的劳作! 他对所挑选为例的诗歌,同时提供不同时代译者的诗译,最后给出自己的译作。北岛的译文相较同类应为最佳。一是因他有幸站到了前人的肩膀上,更重要的是源自他本身便是出色的诗者,再创造时,便有双重法力。我猜想若有遗憾,北岛大概会遗憾他未能识得更多它种语言文字。当一个人拥有了广阔的环球视野,定会意识到外语确是沟通人类文明的有力武器。 穿插在诗歌解读的字句间,北岛为我们记述了每位诗人的生平,这使得《时间的玫瑰》的文本体式变得富厚而复杂,难以归纳界定。书中那些北岛热爱的诗人,大多一生历经劫难,命运多舛。我原想此为北岛选择侧重点之一。然北岛告知,他之所以挑选这九位诗人,纯粹是出于对他们诗歌的喜爱。很多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还是在为写作做功课期间,阅读各种版本的诗人传记时才得知的。这使我想到北岛谈论

任真特朗斯特罗姆及其在中国的译介

任真:特朗斯特罗姆及其在中国的译介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当代瑞典著名诗人,在国际诗坛上享有重要的诗歌威望。托马斯1931年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1956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该大学心理学系任职,所以托马斯的真正职业是心理学家,但是他却是瑞典当代著名的诗人之一。托马斯在1954年,二十三岁发表了处女诗集《十七首诗》,轰动瑞典诗坛,被文学史作者扬.斯坦奎斯特称之为“一鸣惊人和绝无仅有的突破”(见李之义文)。此后,诗人一发不可收,发表了《途中的秘密》(1958)和《半完成的天空》(1962)两部诗集,获得均巨大好评。除了以上的诗集结集之外,还有诗集:《音色与足迹》(1966)、《看见黑暗》(1970)、《波罗的海》(1974)、《真理的障碍》(1978)、《野蛮的广场》(1983)、《为死者和生者》(1989)、《悲哀贡多拉》(1996)和《巨大的谜语》(2004)等十余部,到现在托马斯一共才发表了210多首诗歌,但每一首都可以称得上经典,正如北岛所说:“他写得很慢,一辈子只有一百多首,结成全集也不过一本小书而已,但几乎首首都好。那是奇迹。”托马斯先后获得了很多重要的文学奖项,如1956年获《人民画报》诗歌奖,1958年获《晚报》文学奖,1966年获谢尔格伦奖和彼特拉尔奖,1982年获促进文学事业发展奖,此外还获得过日本飞行员奖等。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曾说:“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见李笠语)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艺术魅力引起了世界各地诗歌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朗诵和研究。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已被译成了47种文字,而研究他作品的著作已经超过他作品页数的千倍。”世界各地各语种都其进行不同程度上的研究,而在英语国家尤甚。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影响着包括中国范围内的许多国家的诗人。 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人们的思想禁锢被打破,思想解放和人文精神(民间)在悄然的勃兴,国门再次打开,西方特别是欧美的哲学美学思想也陆续的被译介进来,全面性地涌入枯旱已久的中国文坛,给刚刚松动的文化土壤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思想种子资源。“朦胧诗”正是在这个时候登上文坛,在批评界的诧异和惊喜声中破土而出,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文学观念和审美震惊效果。80年代以来,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的译介与引进,给国内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论是在文学的样式上,还是在文学的审美效果上,这都与“朦胧诗潮”构成了一个很强的回应,一定程度上还形成了推波助澜之势。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在观念和创作技法等方面的引进,给刚冲破禁锢的思想界文艺界带来了种种机遇和开拓了种种的创新局面。西方一百多年走过的现代派别,在几年之间陆续的在这块崭新的土地上一一的上演一遍。西方现代派的一拥而入,使80年代的文艺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多元局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陆在接受欧美的现代派思潮的时候表现出欢呼雀跃,在开放多元的话语格局中对外来的文化接收采取了迎接的态度,无疑会表现出一定的不够谨慎或者说欠冷静的思考,呈现出过急、过快、过多而不消化等文化心态,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失却话语权(“失语症”)的尴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热潮的涌入,对大陆的文学创作和观念的更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朗斯特罗姆正是在这股热潮的涌动中被推到国人的前面来的。特朗斯特罗姆在中国的接受和研究也是从最先的零星见诸报刊到后来的系统全集翻译这个引进过程。 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国内最早接触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人是诗人北岛,1983年,诗人北岛就从当时瑞典使馆文化专员安妮卡手中接过汉学家马悦然的一部英译稿,这就是特朗斯特罗姆的新诗集《野蛮的广场》。原来,是汉学家马悦然叫北岛把这部诗集翻译成中文。

《古老的敌意》——北岛

《古老的敌意》——北岛 大约一个世纪前,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安魂曲》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 二十世纪开始的岁月,在汉堡和不来梅之间的小镇沃尔普斯韦德(Worpswede)聚集着不少艺术家和作家,包括里尔克。他们一起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在狂欢之夜乘马车郊游。其中有两位年轻漂亮的女画家就像姐妹俩,金发的叫波拉,黑发的叫克拉拉。里尔克更喜欢金发的波拉,但不愿意破坏这对理想的双重影像。在观望中,一场混乱的追逐组合,待尘埃落定,波拉跟别人订了婚。里尔克选择了黑发的克拉拉,与她结婚生女。七年后,波拉因难产死去,里尔克写下这首《安魂曲》献给她。 这段插曲,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里尔克的诗歌写作与个人生活的关系。纵观里尔克

的一生,可谓动荡不安,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四年间,他就在欧洲近五十个地方居住或逗留。里尔克在《秋日》一诗中写道:“谁此刻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这正是他漂泊生涯的写照。 里尔克的这两句诗“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对我来说有如持久的钟声,绵延不绝,意味深长,尤其在当今乱世,或许可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对于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人来说,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生活、如何写作、如何理解并处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所谓“古老的敌意”,从字面上来看,“古老的”指的是原初的,带有某种宿命色彩,可追溯到文字与书写的源头;“敌意”则是一种诗意的说法,指的是某种内在的紧张与悖论。

我们不妨设想,如果里尔克安居乐业,甚至是房地产商,挥金如土,他能写出像《秋日》和《杜伊诺哀歌》这样的传世之作吗?如果卡夫卡从未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少年得志,婚姻幸福,一本本出书,整天忙着算版税,他能写出《城堡》和《审判》这样改变世界小说景观的作品吗?如果保尔·策兰的父母没有死于纳粹集中营,他没有饱经流亡之苦,会留下《死亡赋格》、《卡罗那》等伟大的诗篇吗? 要说谁不想既过好日子,又写出伟大的作品呢?而这“古老的敌意”就是冥冥中上天的安排,两者似乎不能兼得。 也许有人会提出反证,比如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做过保险公司的高管,度过平静的一生,怎么也会写出《弹蓝色吉他的人》这样美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其实在表面的平静中,也可以找到某种潜在的“古老的敌意”。比如,他从小想当作家,

北岛的诗歌翻译观

北岛的诗歌翻译观 【摘要】本文对诗人北岛外诗汉译的12个诗歌翻译观从原文理解层面、译入语表达层面、较高层面和更高层面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结合相关诗歌翻译观点,对北岛的诗歌翻译观进了阐释和分析,指出北岛诗歌翻译观的独特之处,以及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北岛;诗歌;诗歌翻译 引入 诗人北岛认为二十世纪(尤其上半叶)的诗歌“它冲破了国家种族和语言的边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视野和与之相应的国际影响,正是在此意义上,才有所谓的国际诗歌”(北岛,2009:346)。从1999年起,北岛在美国大学教授创作课,编写教材之际,对他所热爱的几位国际诗人诗作的汉译本进行了细读,发现“近些年来国内出版的大量译作粗制滥造,带来了进一步误导,使本来在批评缺席、标准混乱的诗歌中晕头转向的读者更糊涂”(北岛,2009:347)。他将自己撰写的九篇文章发表在《收获》杂志的“世纪金链”专栏,自2004年第一期起连载,至2005年第三期,最终这九篇文章被收录在了他散文集《时间的玫瑰》当中。 《时间的玫瑰》收录的九篇“诗歌传记”,分别介绍和述评了国际诗人洛尔迦、特拉克尔、里尔克、策兰、特朗斯特罗默、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艾基、狄兰•托马斯九人的生平、诗歌创作和代表性诗歌。此外,北岛还对不同译本进行了评论,发表了自己对各译本以及诗歌翻译的看法。北岛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受瞩目的新诗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现代汉语诗歌、外诗汉译本的感觉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独特之处,对他散见于《时间的玫瑰》中的诗歌翻译观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不管是对诗歌翻译、翻译批评、翻译研究,能起到某个侧面的丰富作用。 笔者将散见于该文集、体现北岛诗歌翻译观的十二个小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原文理解层面、译入语表达层面、较高层面、更高层面。 一、原文理解层面 1.诗歌细读 北岛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细读”,“诗歌翻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除其他

两百首诗搞定世界,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选

两百首诗搞定世界,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选 两百首诗搞定世界,托马斯. 特朗斯特罗姆诗选——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作者/非墨今年初,我囫囵吞枣,翻完李笠翻译的《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却突然传来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去逝的消息一一2015年3月26日因中风在医院离世,享年83 岁。这消息着实吓了我一大跳,怎么我刚读完他的诗集,就死了,好像是我把他读死了似的。“诗人被读死了”,这当然是玩笑话。诗人即便能被读死,也不会被像我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读死,我没这能耐,我不是巫师。其实,我接触特朗斯特罗姆还算是比较早的,很早就读过湖南人民出版社在1987 年出版的,由诗人北岛译的《北欧现代诗选》,其中收录有特氏的九首小诗。我是因他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功利驱使,又购得《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来啃,啃得一嘴夹生饭,肠胃不适。说实话,我读不太懂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没有很多评论家、国内著名诗人们说得玄乎其玄的阅读感受。我不知道造成此原因,究竟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风格的缘故,还是翻译的问题,或者是我智商的问题。而最大的可能是第三者,我这个人有一个好处,就是善于找自身差距和原因。当年读北岛译的,我就没读懂,印象不深,不愿重读。多年以后,重新读李笠从瑞典原文翻译的特朗斯特罗姆诗歌,仍然没读懂,并没有因诗获大奖,和我年龄的增进,有什么改变,这让我的自信心倍受打击,内心倍受煎熬。把诗歌写得像谜,读诗像猜谜,诗写得不让人读懂其实是诗人的一种能力和本事。但我也明白,能否读懂,并不是评价

诗歌好与坏的标准。汉董仲舒曾说“诗无达诂”,你怎么诠释诗歌都不能完成解释明白,最多只能无限靠近,或者诗歌本身就暗藏“杀机”,有很多种“可能”,“言有尽而意无穷”。好的诗歌,并不一定因为能读懂才好,很多好的诗歌,流传广远,倍受争议,被反复解读,一再被诠释,往往因读不懂而妙趣横生,堪称经典,比如《古诗十九首》,比如李商隐,比如吴文英。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之所以不好懂,与其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的写作手法有关。但也有人并不认同此论断,认为“特朗斯特罗姆与其说是一个面向未来诗歌美学的大师,不如说是一位整合现代主义诗歌美学,并做出自己独特诠释的巧匠。”北岛在1984 年写的《北欧现代诗选》译序里是这样评价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他的作品把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印象主义与传统的欧洲抒情诗结合了起来,并体现了他的宗教信仰所带来的某种宁静。20 世纪60 年代初,他开始打破这种宁静,并逐渐放弃了早期的形式主义。他十分推崇法国诗人艾吕雅的那种明快的风格和经济的手法……他和他同时代的许多诗人反对他们前辈的作品中那种过于夸张、过于伤感和过于强调自我意识的隐喻,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并不排斥隐喻,而是试图使它们更准确、更敏锐、更坚实。” 先将特朗斯特罗姆的《17 首诗》中的《序曲》摘出来,让大家体会一下他的诗歌风格:《序曲》醒,是梦中往外跳伞。摆脱令人窒息的旋涡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万物燃烧。他察觉——用云雀的飞翔姿势——强大的树根在地下甩动着盏灯。但地上苍翠——以热带风姿——站着高举手臂,聆听无形抽水机的节奏。他沉入夏天,慢慢沉向夏天

作文素材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喧嚣时代的隐居炼金术士 瑞典著名诗人、84岁的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于2015年3月26日在斯德哥尔摩去世。 他很早就和死神跳过贴面舞——15岁那年冬天,他得了抑郁症,从黄昏到清晨都被恐惧缠绕,因焦虑而绷紧的神经时时提醒他:头顶上空,有死神俯身。面对绝望,他选择读书。后来他回忆说:“我每天睡得很少,坐在床上,面前通常放着一本很厚的书。我在那段时间读很多厚书,但我不能说我读了那些书,因为那种阅读没有留下任何记忆。” 多年后,他回忆最早引发他恐惧进而导致抑郁的是一部讲述酒鬼混乱悲哀生活的电影,名叫《虚度光阴》。这似乎是个隐喻——早熟少年在人生画卷刚刚展开之时,就已窥见生命本身的虚空、荒诞,并为之痛苦。此后,他一直在寻找有力方式与自我和解,与死亡对抗。写诗便是他找到的方法之一。诗人北岛评价他“写得很短、很慢也很少,几乎每首都好,如同奇迹”。 像打磨钻石一样写诗 2011年,80岁的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凭借诗歌作品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是一个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结果。在此之前,诺贝尔文学奖已有15年没有青睐过诗人。而且他又是瑞典人——或许是为了避嫌,诺贝尔文学奖一贯很少颁给瑞典本土文学家。颁奖词称他的诗歌“通过其凝练、透彻的意象,给予我们通往现实的崭新途径”。这和他本身对诗的理解完美吻合。他说:“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 在他的诗歌里,你会读到各种奇诡的隐喻和梦一般的画面。他因此被人称为“隐喻大师”,“象征主义大师”。和生活在现实世界的常人不同,他仿佛居于梦中,偶尔“跳伞”降落真实人间,向读者传递他梦中所见。和很多诗人也写诗评不同,他选择做“诗歌的禁欲主义者”——只写诗歌这一种文体,且只写短诗,平均一年写两三首,四五年出一本诗集。他一生共发表200多首诗,归拢结集也不过薄薄一本。有人说,他大概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里,作品总字数最少的人。 于苦难中凝注 诗人之外,特朗斯特罗姆的正式职业身份是心理医生。之所以选择这条分析、治疗人心的道路,显然和他少年时曾被抑郁症困扰的经历有关。 如果说15岁那年,他只是因抑郁有轻生念头,59岁的他则遭受了死神的正面袭击——他突然脑溢血中风,右半身瘫痪,语言能力严重受损,只能吐出婴儿般咿咿呀呀的音节。不幸之中的幸运是,他的头脑依旧运转如常,思维清晰。他并未因此放下笔。他说:“写诗时,我感觉自己是一件幸运或受难的乐器,诗找到我,逼我展现它。”他原先赖以写作的右手已不再受他的大脑支配,他便改用状况稍好的左手写字,因为手抖,字迹凌乱如震后灾区,妻子莫妮卡一一辨认后,帮他整理录入电脑,他再在她的打字稿上逐字修改。 在1996年,他中风后出的第一本诗集《悲伤的凤尾船》中,你可以读到和疾病同行的诗人内心所承受的那份挫败、屈辱和疼痛:“那巨大的羞辱∕裹住你的脑袋,胸部,膝盖∕你的身体偶尔活动∕但并不因春天而欢悦。” 中风后,莫妮卡成了他和外界沟通的“翻译”。当特朗斯特罗姆说话时,莫妮卡会靠近他,凝视他的眼睛,解读他的意思。他会用手势、画画等方式帮她理解。即使是在病后的日常交流里,特朗斯特罗姆也依然喜欢玩隐喻游戏,这导致他们夫妻间的对话在外人看来如猜谜一般神秘。 相比以往,病中的他更频繁地描绘死亡。在《黑色明信片》中,他写“生活中,死亡有时会登门∕丈量人体∕拜访被遗忘∕生活依然在继续∕但寿衣在无声中做成。”

诗歌集:特朗斯特罗姆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获得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mer)1931年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著有诗集十余卷,作品曾被翻译为三十多国文字,曾获得多次国内外文学奖。195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引起瑞典诗坛轰动,成为五十年代瑞典诗坛上的一件大事。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的诗 许多脚步 圣像被埋在地里,脸朝上 而践踏泥土的 是车轮和鞋子,是千百个脚步, 是千万个怀疑者沉重的脚步。 梦中我走入地下一个闪光的水塘, 一次波澜壮阔的礼拜。 多么焦灼的渴望!多么愚蠢的期待! 我头上是几百万怀疑者的践踏声。 (李笠译) 树与天空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匆匆走过 我们身旁,在这片倾洒着的灰色中, 这棵树有急事。它从雨中汲取生命。 犹如果园里黑色的山雀。 雨歇了,树停住了脚步。 它挺拔的躯体在晴朗的夜晚闪现,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着那瞬息—— 当雪花在天空中绽开。 (李笠译·以上选自《欧美现代诗歌流派诗选》)黑色明信片 一 日历被文字填满,未来难测。 电缆哼唱着一支没有祖国的民歌 雪落在海上,铅一样注沉静。阴影 在码头上搏斗。 二 生活之中,那死亡偶然选中 测量的人,那拜访会被遗忘

生活在继续,而衣服 从容地裁制而成。 (北岛译) 记忆看见我 醒得太早,一个六月的早晨 但回到睡梦中又为时已晚。 我必须到记忆点缀的绿色中去 记忆用它们的眼睛尾随着我。 它们是看不见的,完全融化于 背景中,好一群变色的蜥蜴。 它们如此之近,我听到它们的呼吸 透过群鸟那震耳欲聋的啼鸣。 (北岛译·以上选择自《北欧现代诗选》)挽歌

时间的玫瑰小说读后感

时间的玫瑰小说读后感 《时间的玫瑰》收集了北岛xx至xx年间在《收获》杂志所撰“世纪金链”专栏里的诗论。这些文字写就于北岛云游世界的旅程中。北岛以纯粹个人化的方式、用西方新批评派精读文本的方法,评介了九位活跃于二十世纪诗歌黄金时代的诗人及其诗作和生平。这些诗人依次是:西班牙的洛尔迦、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德语诗人里尔克和策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默、俄国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艾基和英国的狄兰。北岛对他们使用了“热爱”二字。生活中我所识知的北岛平静安祥,有问必答,言行绝少夸张,即使必须控诉自己所遭遇的种种荒谬,音容亦淡定沉着,让人遗忘了他诗人的角色。有此铺垫,他的“热爱”,令我肃然。 难得北岛书写其“热爱”的笔意如此从容。字句清白得几近透明。他藏在文字的深处。一如那个暮春里立于北加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街头,引领我们看他发现的风景。他左手一指,说这边风景如何的好看;右手又一指,道出那远处缓行的人从何处来,一路承受过什么,如何写过、爱过,又如何地惨淡起伏、病老暴死……他说得沉静安然,却因拥持了以真知把握真相的能力,那沉静便显出了比喧哗更强大的力量。 北岛在书中对诗人们的作品所作出的详尽解读,我以为是 ___诗歌批评界、乃至文学批评界的一份特别贡献。多年对西方文化的良

性吸收、在美国大学里常年用心教学的实践成就了北岛。他硬是坐得下来、沉得住气,为读者将那些诗作逐字逐句剖开、析解。我未必能获得与北岛一致的视界,然他所有论定,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因其自洽,从而获得说服力。这样的工作该不会比写出一首优美的诗歌更难,但它需要何等艰苦的劳作! 他对所挑选为例的.诗歌,同时提供不同时代译者的诗译,最后给出自己的译作。北岛的译文相较同类应为最佳。一是因他有幸站到了前人的肩膀上,更重要的是源自他本身便是出色的诗者,再创造时,便有双重法力。我猜想若有遗憾,北岛大概会遗憾他未能识得更多它种语言文字。当一个人拥有了广阔的环球视野,定会意识到外语确是沟通人类文明的有力武器。 穿插在诗歌解读的字句间,北岛为我们记述了每位诗人的生平,这使得《时间的玫瑰》的文本体式变得富厚而复杂,难以归纳界定。书中那些北岛热爱的诗人,大多一生历经劫难,命运多舛。我原想此为北岛选择侧重点之一。然北岛告知,他之所以挑选这九位诗人,纯粹是出于对他们诗歌的喜爱。很多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还是在为写作做功课期间,阅读各种版本的诗人传记时才得知的。这使我想到北岛谈论曼德尔施塔姆时所指说的:“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是要多少受苦的,必然要与外在命运抗争,并引导外在命运。”——如此的性格成就如此的诗歌;如此的性格导致如此的命运,果

特朗斯特罗姆一年只写三首诗

特朗斯特罗姆:一年只写三首诗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坐在桌前,桌子上放着一块他最爱吃的提拉米苏蛋糕。尝了一口之后,他侧过脸望向窗外,刚刚还是倾盆大雨,这会儿已有几缕阳光洒落进来。这就是10月初斯德哥尔摩的天气,说变就变,让人难以捉摸。托马斯目光温和,脸上最突出的是他高高耸起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坐在桌前,桌子上放着一块他最爱吃的提拉米苏蛋糕。尝了一口之后,他侧过脸望向窗外,刚刚还是倾盆大雨,这会儿已有几缕阳光洒落进来。这就是10月初斯德哥尔摩的天气,说变就变,让人难以捉摸。 托马斯目光温和,脸上最突出的是他高高耸起的鹰钩鼻。透过玻璃窗,托马斯看不见等在楼下的众多记者,但他知道他们一定在那里。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时,他们都会提前聚在那里,连托马斯自己都不再期盼获奖时,他们仍然相信可能会是他。不过,托马斯知道,一会儿他们不会像往年一样默默地离开,而将摁门铃走进来,因为刚刚托马斯接到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电话:他获奖了。 一份迟来的礼物 “喔,今天这里真是一团糟呀!”刚进门的女儿珀拉给了托马斯一个大大的拥抱,看着满屋子的记者,开玩笑说。的确,数个摄像机和太多的记者让房间显得拥挤零乱。只有托马斯安静地坐在那里,妻子莫尼卡坐在他旁边,向记者们解读他的语义。自1990年中风后,托马斯就有了语言障碍,当记者问到想过自己会得奖吗?他说“Ja”(瑞典语:是的),这是他能清晰说出的少数几个单词之一。“不,我们从未想到会得奖。”莫尼卡几乎同时回答。托马斯微笑着,抬起左手,优雅地在空中挥舞了几下。 作为瑞典国宝级诗人,几年前托马斯已从韦斯特罗斯搬到首都斯德哥尔摩,住在市政府特拨的、大约90平方米的公寓里。房子虽然不大,但从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海。 作为公认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托马斯被誉为“西方最后一个诗歌巨匠”。而记者为此专访瑞典文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时,他说:“这样的评价,对托马斯来说是实至名归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圣卢西亚诗人德瑞克·沃尔科特10年前就说过:“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 一首诗能写10年 托马斯13岁就开始写作。1955年,24岁的托马斯甫一出版处女诗集《17首》便技惊四座,四年后第二部《途中的秘密》更是轰动诗坛,年纪轻轻便成为瑞典诗歌的代表人物。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摆脱令人窒息的漩涡/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带降落/万物燃烧。”“蟋蟀疯狂地缝着缝纫机”,“孤独的水龙头从玫瑰丛中站起,像一座骑士的雕塑”,“桥:一只飞越死亡的巨大铁鸟”……都是标准的托马斯式的诗句。 他的诗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通过精准的描写,让读者进入一个诗的境界。他的诗被称为“小孩子都能读懂的诗”。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称:特朗斯特罗姆“通过其凝练、通透的意象,给予我们通往现实的崭新路径”。 诗人于坚认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之于瑞典语,犹如在汉语中出现了唐诗。他的诗,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与保罗·瓦莱里的“纯诗”相近;和20世纪的叶芝、里尔克、艾略特、聂鲁达、希克梅特等大诗人一样,他的诗,具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东西。 其实,托马斯的作品并不多。他一年最多写三首诗,而且往往一首诗要花几年时间才完成,长诗《画廊》几乎用了10年时间,而短诗《有太阳的风景》也历经七年。迄今为止,包括他中风后所写的所有作品加起来只有200多首,但“大部分都是精品”。 莫尼卡曾说:“有人以为托马斯的作品少,是因为他上半天班的缘故。但即使他不上班,

儿童文学概念

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的成年年龄低于18岁。——《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1989年11月20日大会通过 儿童的分类: 0——6岁:幼年 7——12岁:童年 13——18年:少年 西方儿童概念的出现 1、叶永俐 欧洲各国在16世纪前没有儿童这个概念 2、夸美纽斯《世界图解》 1568年《世界图解》——儿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读物 儿童读物应属于一个特殊的级别,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 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把儿童当作特别的值得关注的人始于18世纪下半叶 中国的儿童概念出现在五四时期,约比西方晚1个多世纪 周作人《儿童的文学》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质疑: 儿童崇拜——赤子之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战国孟轲《孟子离娄下》 能婴儿说——"含德之厚,比于赤于。"——《老子》第55章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第10章 童心说——"夫童心也,真心也。"——(明)李贽《童心说》 但这些并不是主流的儿童观 儿童本位不是唯一的标准,具有两面性,不能完全由儿童自给自足。 中国儿童文学概念发展的脉络 1、古代:"经史子集"中的儿童形象, 2、"儿童文学"这一名称始于五四——茅盾 3、1922年,冰心儿童散文集《寄小读者》(但是过于简单化了) 4、1922年,郑振铎《儿童世界》(杂志) 5、1923年,叶圣陶短篇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第一部短篇童话集) 6、1923年,魏寿镛《儿童文学概论》(中国第一本儿童文学概论) (三)定义 儿童文学是为0——18岁未成年人服务的一种文学形式,包含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 它既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审美),又蕴含了独特的审美品格:"以儿童为本位"、承担着"寓教于乐"的功能。

时间的玫瑰读后感

时间的玫瑰读后感 《时间的玫瑰》收集了北岛xx至xx年间在《收获》杂志所撰“世纪金链”专栏里的诗论。这些文字写就于北岛云游世界的旅程中。北岛以纯粹个人化的方式、用西方新批评派精读文本的方法,评介了九位活跃于二十世纪诗歌黄金时代的诗人及其诗作和生平。这些诗人依次是:西班牙的洛尔迦、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德语诗人里尔克和策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默、俄国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艾基和英国的狄兰。北岛对他们使用了“热爱”二字。生活中我所识知的北岛平静安祥,有问必答,言行绝少夸张,即使必须控诉自己所遭遇的种种荒谬,音容亦淡定沉着,让人遗忘了他诗人的角色。有此铺垫,他的“热爱”,令我肃然。 难得北岛书写其“热爱”的笔意如此从容。字句清白得几近透明。他藏在文字的深处。一如那个暮春里立于北加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街头,引领我们看他发现的风景。他左手一指,说这边风景如何的好看;右手又一指,道出那远处缓行的人从何处来,一路承受过什么,如何写过、爱过,又如何地惨淡起伏、病老暴死……他说得沉静安然,却因拥持了以真知把握真相的能力,那沉静便显出了比喧哗更强大的力量。 北岛在书中对诗人们的作品所作出的详尽解读,我以为是 ___诗歌批评界、乃至文学批评界的一份特别贡献。多年对西方文化的良性

吸收、在美国大学里常年用心教学的实践成就了北岛。他硬是坐得下来、沉得住气,为读者将那些诗作逐字逐句剖开、析解。我未必能获得与北岛一致的视界,然他所有论定,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因其自洽,从而获得说服力。这样的工作该不会比写出一首优美的诗歌更难,但它需要何等艰苦的劳作! 他对所挑选为例的诗歌,同时提供不同时代译者的诗译,最后给出自己的译作。北岛的译文相较同类应为最佳。一是因他有幸站到了前人的肩膀上,更重要的是源自他本身便是出色的诗者,再创造时,便有双重法力。我猜想若有遗憾,北岛大概会遗憾他未能识得更多它种语言文字。当一个人拥有了广阔的环球视野,定会意识到外语确是沟通人类文明的有力武器。 穿插在诗歌解读的字句间,北岛为我们记述了每位诗人的生平,这使得《时间的玫瑰》的文本体式变得富厚而复杂,难以归纳界定。书中那些北岛热爱的诗人,大多一生历经劫难,命运多舛。我原想此为北岛选择侧重点之一。然北岛告知,他之所以挑选这九位诗人,纯粹是出于对他们诗歌的喜爱。很多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还是在为写作做功课期间,阅读各种版本的诗人传记时才得知的。这使我想到北岛谈论曼德尔施塔姆时所指说的:“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是要多少受苦的,必然要与外在命运抗争,并引导外在命运。”——如此的性格成就如此的诗歌;如此的性格导致如此的命运,果真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集锦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集锦 1、我来这里是为了/和一个举着灯/在我身上看到自己的人相逢——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2、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3、我像一把梯子倾斜着,把脸伸进樱桃树的第一层楼我在被阳光敲响的色彩的钟里我比四只喜鹊更快地消灭了殷红的果子突然我被一阵远方的寒流击中瞬息发黑如树干上的斧痕坐着不动一切已为时太晚。失去面目的我们开始慢跑下去,进入古代的下水道隧道。我们在那里漂游了几个月一半是工作,一半是逃亡短时的祈祷。一只盖子在我们头顶上打开幽暗的光束洒落我们抬头仰望:星空穿过阴沟的盖子——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冬天的目光》 4、二月,活着的静静站立。鸟懒得飞翔,灵魂磨着风景,像船磨擦着停靠的渡口。——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5、我来这里是为了和一个举着灯,在我身上看到自己的人相遇,我们必须相信很多东西,才不至度日时突然掉进深渊。——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6、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摆脱令人窒息的旋涡——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 7、有一颗树在雨中四处走动/在倾洒着的灰色中匆匆掠过我们/它有一件差事/它就像果园中的一只黑鸟/从雨中汲取生命/雨停歇时/树也止住了脚步/它在那里/在清晰之夜静悄悄的等待着/就像我们等待那雪花在空中绽开的时刻。——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8、人在拥挤中出生活着死去想引人注目----生活在眼睛的海洋——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 9、像做孩子,一个巨大的羞辱如麻

袋套住脑袋袋子的眼孔闪耀着阳光你听见樱桃树的哼吟但无济于事,那巨大的羞辱裹住你的脑袋,胸部,膝盖你的身体偶尔活动但并不因春天而欢悦闪光的帽子,就让它蒙住你面孔并从里面向外张望海湾处涟漪在无声地拥挤绿叶让大地变暗——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像做孩子》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丽水学院16级中文系必读书目

丽水学院16级中文系必读书目 第一部分中国文学(古代部分) 《诗经选》 《楚辞选》 《魏晋南北朝诗选》 《汉魏六朝诗选》 《唐诗三百首》 《宋诗选注》 《宋诗三百首》 《唐宋词选释》 《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 《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封神演义》、“三言二拍” 《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长生殿》现代部分 《鲁迅全集》 《周作人自编文集》 《子夜》 《寒夜》 《憩园》 《家春秋》 《半身缘》 《画梦录》 《九叶集》 《骆驼祥子》 《围城》 《曹禺选集》 《艾青诗选》 《戴望舒诗选》 《冯至诗选》 《徐志摩诗选》 《雅舍小品》 第二部分中国文化 《论语》 《墨子》 《孙子兵法》 《孟子》 《老子》 《庄子》 《荀子》 《论衡》(王充) 《神灭论》(范缜)

《四书集注》(朱熹) 《传习录》(王阳明)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读通鉴论》(王夫之) 《严复集》 《仁学》(谭嗣同) 《孙中山选集》 《多余的话》(瞿秋白) 第三部分外国文学 《伊利亚特》(荷马) 《奥德修记》(荷马) 《神曲》(但丁) 《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浮士德》(歌德) 《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红与黑》(司汤达) 《悲惨世界》(雨果) 《高老头》(巴尔扎克) 《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玩偶之家》(易卜生) 《母亲》(高尔基)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 《泰戈尔诗选》 《雪国》(川端康成) 《老人与海》(海明威) 《百年孤独》(加西亚) 《铁皮鼓》(格拉斯) 《喧哗与骚动》(福克纳)(李文俊译)《心灵的焦灼》(茨威格) 《特朗斯特罗默诗选》(董继平译)《大教堂》(卡佛) 《十一种孤独》(耶茨) 《魔山》(托马斯曼) 《纳尔齐斯与格尔德蒙》(黑塞) 《玻璃珠游戏》(黑塞)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交叉小径的花园》(博尔赫斯) 《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 《洛丽塔》(纳博科夫)

最新任真特朗斯特罗姆及其在中国的译介

任真:特朗斯特罗姆及其在中国的译介 1 2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当代瑞典著名诗人,在国3 际诗坛上享有重要的诗歌威望。托马斯1931年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1956 4 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该大学心理学系任职,所以托马斯的真5 正职业是心理学家,但是他却是瑞典当代著名的诗人之一。托马斯在1954年,6 二十三岁发表了处女诗集《十七首诗》,轰动瑞典诗坛,被文学史作者扬.斯坦奎7 斯特称之为“一鸣惊人和绝无仅有的突破”(见李之义文)。此后,诗人一发不8 可收,发表了《途中的秘密》(1958)和《半完成的天空》(1962)两部诗集,获9 得均巨大好评。除了以上的诗集结集之外,还有诗集:《音色与足迹》(1966)、10 《看见黑暗》(1970)、《波罗的海》(1974)、《真理的障碍》(1978)、《野蛮的广11 场》(1983)、《为死者和生者》(1989)、《悲哀贡多拉》(1996)和《巨大的谜语》12 (2004)等十余部,到现在托马斯一共才发表了210多首诗歌,但每一首都可以13 称得上经典,正如北岛所说:“他写得很慢,一辈子只有一百多首,结成全集也14 不过一本小书而已,但几乎首首都好。那是奇迹。”托马斯先后获得了很多重要15 的文学奖项,如1956年获《人民画报》诗歌奖,1958年获《晚报》文学奖,1966 16 年获谢尔格伦奖和彼特拉尔奖,1982年获促进文学事业发展奖,此外还获得过17 日本飞行员奖等。 18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19 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曾说:20 “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21 人。”(见李笠语)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艺术魅力引起了世界各地诗歌爱好者和22 研究者的朗诵和研究。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已被译成了47种文字,而研究他23 作品的著作已经超过他作品页数的千倍。”世界各地各语种都其进行不同程度上24 的研究,而在英语国家尤甚。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影响着包括中国范围内的许多25

材料作文“信仰”写作指导与示例

材料作文“信仰”写作指导与示例 【仿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说:“人总要相信些什么,才不会度日时,跌入未知的黑洞里。”信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更是支撑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力量之源。有人说,中国人目前没有信仰,所以速成鸡、毒胶囊、毒生姜才会泛滥;也有说,中国人目前有明确的信仰,民主、公正、法制、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无数人反复践行;也有人说,我们正走在寻找信仰的路上……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请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本试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信仰,所以考生只需以“信仰”为话题,紧扣材料的三个观点任选其一作辩证分析,立意均属切合题意。如以第一句为切入点,考生可批判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现状,进而分析其实质与危害,呼唤信仰的回归;如以第二句为切入点,考生可讴歌信仰的力量,呼唤人们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社会,发现生活的美;如以第三句为切入点,考生可采取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信仰的状况,即既没有丧失,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同时,在文体的选择上,考生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 【推荐素材】 认为艺术家的自由在于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是错误的。这是胡作非为者的自由。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信仰是精神的劳动,动物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和原始人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只有高尚的组织体,才能达到信仰。 ——契诃夫 屠呦呦PK黄晓明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研究成果拯救了、拯救着、还会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9日,演员黄晓明在上海举办结婚仪式。媒体报道,这场盛大婚礼席开了上百桌,来了“大半个娱乐圈”,堵了市中心的半条延安中路。 当电视、广播、APP新闻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黄的婚礼,铺天盖地的全是他的消息的时候,关于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很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 于是有网友评论: 当黄晓明婚礼因参加的大牌太多,导致浦东和虹桥两机场几近瘫痪,婚礼现场比诺贝尔颁奖典礼都要隆重的时候。让我不禁以为难道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不是屠,而是黄吗? 当黄晓明挥金如土,婚礼奢华,费用达两亿的时候,而诺奖得主屠呦呦呕心沥血,一生奉献,奖金却只能在北京买半个客厅,所获报酬远比不得baby一季

时间的玫瑰读后感

时间的玫瑰读后感 《时间的玫瑰》北岛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时间的玫瑰》收集了北岛2004至2005年间在《收获》杂志所撰“世纪金链”专栏里的诗论。这些文字写就于北岛云游世界的旅程中。北岛以纯粹个人化的 方式、用西方新批评派精读文本的方法,评介了九位活跃于二十世纪诗歌黄金 时代的诗人及其诗作和生平。这些诗人依次是:西班牙的洛尔迦、奥地利的特 拉克尔、德语诗人里尔克和策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默、俄国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艾基和英国的狄兰。北岛对他们使用了“热爱”二字。生 活中我所识知的北岛平静安祥,有问必答,言行绝少夸张,即使必须控诉自己 所遭遇的种种荒谬,音容亦淡定沉着,让人遗忘了他诗人的角色。有此铺垫, 他的“热爱”,令我肃然。 难得北岛书写其“热爱”的笔意如此从容。字句清白得几近透明。他藏在文字 的深处。一如那个暮春里立于北加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街头,引领我们看 他发现的风景。他左手一指,说这边风景如何的好看;右手又一指,道出那远 处缓行的人从何处来,一路承受过什么,如何写过、爱过,又如何地惨淡起伏、病老暴死……他说得沉静安然,却因拥持了以真知把握真相的能力,那沉静便 显出了比喧哗更强大的力量。 北岛在书中对诗人们的作品所作出的详尽解读,我以为是对中国诗歌批评界、 乃至文学批评界的一份特别贡献。多年对西方文化的良性吸收、在美国大学里 常年用心教学的实践成就了北岛。他硬是坐得下来、沉得住气,为读者将那些 诗作逐字逐句剖开、析解。我未必能获得与北岛一致的视界,然他所有论定,

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因其自洽,从而获得说服力。这样的工作该不会比写出一首 优美的诗歌更难,但它需要何等艰苦的劳作! 他对所挑选为例的诗歌,同时提供不同时代译者的诗译,最后给出自己的译作。北岛的译文相较同类应为最佳。一是因他有幸站到了前人的肩膀上,更重要的 是源自他本身便是出色的诗者,再创造时,便有双重法力。我猜想若有遗憾, 北岛大概会遗憾他未能识得更多它种语言文字。当一个人拥有了广阔的环球视野,定会意识到外语确是沟通人类文明的有力武器。 穿插在诗歌解读的字句间,北岛为我们记述了每位诗人的生平,这使得《时间 的玫瑰》的文本体式变得富厚而复杂,难以归纳界定。书中那些北岛热爱的诗人,大多一生历经劫难,命运多舛。我原想此为北岛选择侧重点之一。然北岛 告知,他之所以挑选这九位诗人,纯粹是出于对他们诗歌的喜爱。很多关于他 们生命的故事,还是在为写作做功课期间,阅读各种版本的诗人传记时才得知的。这使我想到北岛谈论曼德尔施塔姆时所指说的:“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是要 多少受苦的,必然要与外在命运抗争,并引导外在命运。”——如此的性格成 就如此的诗歌;如此的性格导致如此的命运,果真成败皆萧何。北岛的气质该 是与他们相通的,若莫如此,“热爱”无可凭生。

北岛海外散文创作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时间的玫瑰-----论北岛海外散文创作 学院:人文学院 学系: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史 学生姓名:吴俐瑢 学号:2011052317 指导教师:冯晖 2013年6 月3日

摘要:90年代中期,北岛开始创作散文,先后出版了共6本散文集。这些散文作品用语内敛、平和、简洁,感情抒发节制,北岛创作散文的渊源和其散文作品的特点对解释诗人北岛的文体转型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也更有助于读者去了解作者和作品。漂泊语境下的北岛用散文筑起回忆的长廊,与诗歌形成互文,流露出诗歌特有的气质,北岛这种新的言说方式成为中国文学散文领域一道别致的风景。 关键词:北岛、漂泊、散文创作、诗性气质、言说方式 北岛作为中国80年代的重要诗人,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生活际遇等原因,北岛从90年代开始了近20年的迁移和漂泊,这也赋予诗人更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也使得北岛开始崭新的文体写作-----散文。至今,先后出版了散文集《蓝房子》、《午夜之门》、《失败之书》、《时间的玫瑰》、《青灯》以及《城门开》。诗人北岛的散文创作成为中国当代散文领域一道别致的风景。幽默、简洁又不乏警示的语言,内敛、诗意的情感让北岛的散文为更多的读者所喜欢,而这种新的文体写作也成为北岛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在漂泊语境中,诗人的创作,尤其是转型创作,不论是中国经验还是世界体会,以及对民族提出的新的历史命题,都是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散文文体“文如其人”的特征能让读者更为真实、更全面、具体地去了解作者。 一、漂泊语境下的“中年写作” 在谈及散文创作初衷时,北岛说自己是因为生计开始写散文的,茫然中动笔。“散文与漂泊之间,按时髦说法,有一种互文关系:散文是在文字中的漂泊,而漂泊是地理与社会意义上的书写。自一九八九年到一九九三年四年内,我住过七个国家,搬了十五次家。这就是一种散文语境。这些日子你都去哪儿了?干了什么?这是诗歌交代不清的。”①海外的漂泊、近乎绝望的孤独,“中国人在西方,最要命的是孤独,那深刻的孤 ① 《失败之书》序言,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