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赏析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赏析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鲍照(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人。出身寒微,在南朝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他一生备受压抑。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后子顼起兵失败,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长于杂言乐府,尤擅七言歌行,也长于赋及骈文。其内容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为主。他还写了不少以边塞生活和人民疾苦为内容的诗篇,他的诗歌俊逸奔放,感情充沛,语言遒劲,形象鲜明,在当时流于纤弱的诗坛中别树一帜,对唐代李白、高适、岑参等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所作乐府《拟行路难》十八首以及《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均较有名。所著有《鲍参军集》十卷

本篇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六首,全诗通过失意闲居的生活描述,反映了门阀统治下,出身低微的才士仕途的失意和坎坷,内心的苦闷与彷徨。表现了诗人

被压抑的激愤之情以及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的强烈不满。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让诗人面对着饮食吃不下,坐不住,激愤得拔剑击柱、叹息不已。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可叹的是大丈夫人生在世,青春易失,有才却不能为国家效力;有翅膀也只能在地上小步慢走,却不能在蓝天上展翅翱翔?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人生不得志,不被朝廷重用,闲散的小官不做也罢,回到家乡闲来无事,也好休养生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早晨与亲人告别,傍晚再回到亲人身边。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与小儿在床前嬉戏,看妻子在机上织布,尽享天伦之乐。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自古以来多少圣贤、志士困顿终身,壮志难酬,大多都能甘守贫贱,忍受得了寂寞,何况我辈身世寒微,又是孤高而刚直的人呢!

全诗感情慷慨奔放,词采新鲜流丽,音节激昂多变。格调悲怆而不颓唐,失望而不消沉,沉郁中流露洒脱,悠闲中透出不平,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自尊而

孤傲的精神状态,堪称鲍照杂言诗的代表作。

个人认为是高傲中带着深沉的无奈吧?

注释:

①本篇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六首,言自己孤直难容,只得退出仕途。表达了一个才高、气盛、敏感、自尊的诗人在贵族统治社会压抑下的无可奈何之情。

②蹀躞/xiè/:小步走路。垂羽翼:喻失意丧气的样子。

③弃置:丢开,这里指弃官不做。

④孤:孤寒,谓身世寒微。

鲍照《拟行路难·其一》鉴赏

鲍照《拟行路难·其一》鉴赏 拟行路难·其一 南北朝:鲍照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译文 即使为你献上:装在金杯里的美酒,镶嵌玳瑁的玉匣里的雕琴,绣着多彩的芙蓉花和羽毛装饰的帐幔,织着各种葡萄的锦缎被子。也挡不住年岁将老红颜衰,月光流逝夜深沉的凄凉。希望你节制悲伤减少忧愁,听我侧击行路难的歌调。君不见汉时的柏梁台,魏时的铜雀楼都早已灰飞烟灭,难道有谁还能够听到古时候的清音管乐?

注释 奉:奉送。邰希葑给。卮(zhī知):古代盛酒的器皿。一本作“匜”。这句是说把用金杯盛着的美酒献给你。 玳瑁(dàimào代冒):一种和龟相似的海中爬行动物,其甲壳黄褐色,有光泽,可用做装饰品。 七彩芙蓉:多种颜色的芙蓉花图案。羽帐: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的帐子。 九华蒲萄:以许多蒲萄组成花纹的图案。蒲萄,即葡萄。锦衾:用锦做成的被子。以上四句是写赠送给人的四件解忧之物。 红颜零落:容颜变得衰老。寒光:寒日的光辉。宛转:转移。时欲沉:时将晚。这二句是说人已容颜衰败,年岁将老,正如月光转移,夜将深沉一样。 裁悲:制止悲伤。裁,免除。减思(sì四):减少愁思。思,忧愁。抵(zhì纸)节:击节。抵,侧击。节,乐器名,又叫“拊”。行路吟:指《行路难》诗。这二句是说希望你克制住你的悲愁,听我用柑打着拍子来唱《行路难》。 柏梁:台名,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建,在长安。铜雀:台名,曹操于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建,在邺城(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北。柏梁台和铜雀台都是歌咏宴游的场所。宁:岂、何。清吹:悠扬的管乐。这二句是说如今在柏梁和铜雀台上,哪还能听到古时悠扬的乐声呢。 鉴赏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同步习题)(解析版)

《拟行路难(其四)》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其四)》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 B.作者运用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C.诗人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D.“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拟行路难(其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错在“因为诗人即使大声呼吁,也于事无补”这个地方。选项对原因的分析错误。诗人“吞声”“踯躅”其实是因为社会政治的黑暗。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迫,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 故选D。 2.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从而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拟行路难》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拟行路难》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拟行路难》 ■鲍照:迷者之歌 鲍照是和谢灵运齐名的诗人,我这样说好像是鲍照沾了谢灵运的光,其实,在“元嘉三大家”里,若按诗歌创作的成就排名,应该是鲍照第一,谢灵运第二,颜延之第三。但谢灵运是多么有身份的人啊——他是康乐公康乐侯,是有爵位的。那时代,皇帝都轮流做,走马灯似的,但王、谢两大家族,却是常青的不老松,谁当皇帝谁都要依赖着这两个家族。所以,谢灵运生前虽不得意,或者说,不如他的意,但他却仍然是煊赫的,为人注目的。由于他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在文学史上他也是不断被人提及而脸儿特熟的。鲍照则出身庶族,“才秀人微”,“取湮当代”(钟嵘《诗品》)。当谢灵运的诗篇万众传诵,贵贱莫不传写之时,鲍照写完诗,还要谦恭万分地“贡诗言志”,冒着“轻忤大王”的风险,把诗献给临川王刘义庆,才有可能得到赏识。好在他的诗还真的得到了爱好文学的刘义庆的称奇,然而这哪里能比得上谢灵运的风光?这正是鲍照所愤愤不平的——“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瓜步山揭文》)。

有了这样大的生活上的差异,思想上的差异也就在所难免。比如谢灵运是豪奢的,对贵族化的东西往往是生活在其中享受在其中,而又流露出不屑与否定的;鲍照却是“身地孤贱”,对贵族的豪奢生活流露出无限艳羡而又不加掩饰的,这使他与左思又划出了界限。左思出身庶族,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则宛然是士族的,虽然骨子里十分热衷仕进,追名逐利,但嘴上却不断地说着淡泊,鼓吹着功成身退。而鲍照则真正是庶族思想与价值观的代表:不满所处的地位,迫切地要求改变,热切地追逐富贵。这是鲍照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典型意义之所在。因此,他也就显得比左思更为真诚而实在,在“诗言志”的基本原则下,鲍照的诗,也就有了更加充沛的激情——因为他是写他内心真实涌动的情感与追求,而没有矫情。事实上,如果说在那个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大行其道的时代,陶渊明以田园诗与之对抗,谢灵运以山水诗与之对抗,而鲍照,则是以自己的激情重现了文学的本质,重现了文学的魅力。相对于陶渊明、谢灵运的以题材胜,鲍照的激情,才是当时文学最为缺少的东西。 我们来看看他写自身的潦倒: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鲍照《拟行路难 其四》原文、译文及赏析(通用)

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 “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泻,

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zhú):徘徊不前。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断绝:停止。 断绝:停止 【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门阀】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中国可追溯的门阀最早起源到春秋时期,如晋国六卿中的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等。门阀制度是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也是魏晋时期世家大族控制朝政所依附的制度。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形成了中国特点的

拟行路难学案(学生)

一、鲍照简介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分别提取2—3个关键词或短语,并说明关于作者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一)鲍照的生平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关键词:、、。 (二)鲍照的人生道路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关键词:、、。 (三)鲍照的诗歌创作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关键词:、、。 二、诗歌学习 (一)整体感知 诵读提示:(1)此诗为歌行体,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长短相间,交错、回环,注意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第四首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难怪钟嵘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人的冷眼,像铅似的乌云笼罩着诗人敏感的心灵,而在精神压抑中迸发出来的愤懑之情,也往往在他的笔端化为警世的闪电,直指黑暗的现实。上面提到的《拟行路难》第四首,即是鲍照此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人们习见的现象,真实而又平常。诗人拈出这一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比兴,以引出他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这就使他的感慨也来得那么自然。它发自真实的生活感受,并非故作惊人之语:“人生

拟行路难鲍照

拟行路难 【南朝】鲍照 其一 奉君金巵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其二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其三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①。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②。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③踯躅④不敢言。 ①泻:倾,倒。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不一致的。 ②断绝:停止。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③吞声:声将发又止。 ④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其五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其七 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其八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其九 锉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作业: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3课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拟行路难(其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人生亦有命”句诗人想用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B.“酌酒以自宽……”句写诗人借酒自我宽慰,以歌声来排遣悲愤,终于使自己忘却了苦闷和悲伤。 C.“心非木石岂无感”是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社会的黑暗,人间的不平,岂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 D.“吞声踯躅不敢言”含蓄地说明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 【答案】B(“最终使自己忘却了苦闷和悲伤”说法有误) 2.下列各项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鲍照,字明远,唐代著名诗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 B.《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 C.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D.起首两句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答案】A(鲍照为南朝诗人) 二、文本阅读 阅读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完成后面的题。 3.“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结合全诗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这是什么样的愁。 【答案】“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含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的大事。 4.第七、八句在整首诗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表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答案】第七句是对前几句的总结,诗人驱不散的愁苦,实际上是对世事的感慨,用反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中语文《拟行路难》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

《拟行路难》 ■鲍照:迷者之歌 鲍照是和谢灵运齐名的诗人,我这样说好像是鲍照沾了谢灵运的光,其实,在“元嘉三大家”里,若按诗歌创作的成就排名,应该是鲍照第一,谢灵运第二,颜延之第三。但谢灵运是多么有身份的人啊——他是康乐公康乐侯,是有爵位的。那时代,皇帝都轮流做,走马灯似的,但王、谢两大家族,却是常青的不老松,谁当皇帝谁都要依赖着这两个家族。所以,谢灵运生前虽不得意,或者说,不如他的意,但他却仍然是煊赫的,为人注目的。由于他开创了山水诗的先河,在文学史上他也是不断被人提及而脸儿特熟的。鲍照则出身庶族,“才秀人微”,“取湮当代”(钟嵘《诗品》)。当谢灵运的诗篇万众传诵,贵贱莫不传写之时,鲍照写完诗,还要谦恭万分地“贡诗言志”,冒着“轻忤大王”的风险,把诗献给临川王刘义庆,才有可能得到赏识。好在他的诗还真的得到了爱好文学的刘义庆的称奇,然而这哪里能比得上谢灵运的风光?这正是鲍照所愤愤不平的——“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瓜步山揭文》)。 有了这样大的生活上的差异,思想上的差异也就在所难免。比如谢灵运是豪奢的,对贵族化的东西往往是生活在其中享受在其中,而又流露出不屑与否定的;鲍照却是“身地孤贱”,对贵族的豪奢生活流露出无限艳羡而又不加掩饰的,这使他与左思又划出了界限。左思出身庶族,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则宛然是士族的,虽然骨子里十分热衷仕进,追名逐利,但嘴上却不断地说着淡泊,鼓吹着功成身退。而鲍照则真正是庶族思想与价值观的代表:不满所处的地位,迫切地要求改变,热切地追逐富贵。这是鲍照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典型意义之所在。因此,他也就显得比左思更为真诚而实在,在“诗言志”的基本原则下,鲍照的诗,也就有了更加充沛的激情——因为他是写他内心真实涌动的情感与追求,而没有矫情。事实上,如果说在那个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大行其道的时代,陶渊明以田园诗与之对抗,谢灵运以山水诗与之对抗,而鲍照,则是以自己的激情重现了文学的本质,重现了文学的魅力。相对于陶渊明、谢灵运的以题材胜,鲍照的激情,才是当时文学最为缺少的东西。 我们来看看他写自身的潦倒: 湮没虽死悲,贫苦即生剧。长叹至天晓,愁苦穷日夕。 盛颜当少歇,鬓发先老白。亲友四面绝,朋知断三益。 空庭惭树萱,药饵愧过客。贫年忘日时,黯颜就人惜。 俄顷不相酬,恧怩面已赤。或以一金恨,便成百年隙。 心为千条计,事未见一获。运圮津途塞,遂转死沟洫。 从此穷百年,不如还窀穸。(《代贫贱苦愁行》) 鲍照存诗二百多首,乐府诗有八十多首,而这首诗名曰“代……”,初一看,还以为又是乐府旧题,其实“贫贱苦愁行”并不见《乐府诗集》,可见这是他的自创;自创而曰“代”,又可见“贫贱苦愁”是他心中耿耿不能忘怀的人生之痛。开首“湮没虽死悲,贫苦即生剧”,结尾“以此穷百年,不如还窀穸”,全是申述人生贫贱苦愁,还不如一死了之。而中间所写的贫苦尴尬之状,也“非身历者不能道”(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可见虽然他也偶然以儒家思想自慰:“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拟行路难》其六)但他是不甘的,不愿的,不服的: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拟行路难》其四) 心非木石,岂能无感于人生穷愁,无感于世道不公?只是因为“不敢言”,而“吞声踯躅”而已! 我们再看看他在诗中表现出的对富贵的艳羡和贪恋——这是一般人都要加以掩饰而他却肆言宣扬的: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二年从车驾,斋祭甘泉宫。

古诗拟行路难其四翻译赏析

古诗拟行路难其四翻译赏析 《拟行路难》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鲍照。其古诗全文如下: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前言】 《拟行路难·其四》是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拟行路难》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 【注释】 (1)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 (2)“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泻,倾,倒。 (3)“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断绝,停止。 (4)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翻译】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在行走,坐着而叹息又哀愁呢?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人心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再说什么了。 【赏析】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确士(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如此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

拟行路难鲍照

拟行路难(其一) 【宋】鲍照 奉君金巵zhī之美酒,玳dài瑁mào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qīn。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拟行路难(其二) 【宋】鲍照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斫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shè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拟行路难(其三) 【宋】鲍照 璇闺玉墀chí上椒jiāo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huò。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qín爵jué。 含歌揽lǎn涕tì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fú ,不愿云间之别鹤。 拟行路难(其四) 【宋】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zhí躅zhú 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五) 【宋】鲍照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míng 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fū腴yú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zhú帛bó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拟行路难(其六) 【宋】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dié躞xiè 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拟行路难(其七) 【宋】鲍照 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zūn樽。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kūn。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拟行路难(其八) 【宋】鲍照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bò荡落西家。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xǐ倚yǐ至夜半。

《拟行路难》赏析

作品赏析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

《拟行路难(其六)》读后感

《拟行路难(其六)》读后感 成茂泉心泉意读书会 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南朝宋鲍照 感悟: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他出生贫寒,在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南北朝时代里,即使他有着满腔的热血及报复,也有着满腹的经纶及才华,但寒门的身份让他终身无法在南北朝的历史舞台上有着过于亮眼的发挥。他也曾步入过仕途,却终生不能得志,反而做着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在文学领域上,其创作成就甚至高于同时期的谢灵运和颜延之,并于颜、谢二人并称为“元嘉三大家”,然,史书上却无其传。或许是上天的不公,也或许是命运的玩笑,鲍照有着常人难以具备的才华,却因身份的卑微而无法得以施展,正如钟嵘在《诗品》中所说:“才秀人微,故取湮与当代。”仕途的艰难,待遇之不公正,长期刺激着

鲍照,使他握笔急书,笔锋直指黑暗如磐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可分三段,前四句描写诗人激情愤慨的内心活动,也表现出自己的愤怒到极点的呐喊:大丈夫生与世,难道要窝囊的度过一生吗!此四句慷慨激昂,为全诗第一段;从“弃置罢官去”到“看妇机中织”为全诗第二段,诗人要归返乡里,享受天伦之乐,以终其天年。但在此刻能看出,鲍照决定归隐时,心中仍有不忿,笔锋间充满怒气。诗的结尾两句为第三段,“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以圣贤自比,以旷语自解,旷中含有激愤。 生不逢时,鲍照的一生充满着遗憾,但也为后世献出了许多的经典。他用尖锐的笔锋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目,也给后世诗人的创作带去了许多灵感。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每个人都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纵观鲍照的一生,我们应当庆幸。提起鲍参军,世人所想皆是“可惜”二字,然“可惜”之人又岂止鲍照一人。与其为之可惜,不如将“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两句牢记于心,时刻勉励自己,不让自己的人生出现太多的遗憾。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编者王耀宁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一、背景 鲍照(412?-466),字明远,南北朝时期东海(今江苏涟水北)人。鲍照出身于平民家庭,社会地位卑微,曾做过王府参军,统治集团内乱时为乱兵所杀。后人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都有较大影响。 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及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主要抒发诗人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寒门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本组作品成于群雄割据、社会动荡的南北朝时期。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是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助于诗歌创作来抒发其心中建功立业的愿望,倾吐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表达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流露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和抗争。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篇,抒写的是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十分切合乐府诗原题《行路难》。 二、解题 拟行路难:“行路难”,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松山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作十八首,题为《拟行路难》。“拟行路难”中的“拟”应为“模仿、模拟”之解,是鲍照模仿原“行路难”的风格而作。例如:拟作、拟音、拟古等。 三、译文 将水倾倒在水平地,水会自然地向四处流淌。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哀叹抱怨呢?想要借喝点酒、唱几句《行路难》来宽慰自己,可是却因举杯饮酒而唱不下去。人心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然而想说又不能说,还是不说了吧。 四、赏析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作品开篇便巧妙地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那流向“东西南北”的“水”,恰似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由此可见,这两句开篇语,通过“泻水”这一寻常物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当时社会门阀等级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悲愤、抑郁的心情一泻无余。 接下来四句,诗人转向对自己心态的剖白。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拟行路难(其四)》赏析 泻水置平地①,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②。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③。 【注释】①泻:倾,倒。 ②断绝:停止。这句是说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③踯躅(zhízhú):徘徊不进。 《拟行路难十八首》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

无限的酸辛与愤慨。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 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 可是,他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 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这首诗在音节上有独到之处。它采用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诗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作品】对案不能食①,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②?安能蹀躞垂羽翼③!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④,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⑤! 【注释】①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又,案,即古“椀”(碗)字。②会:能。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③安能:怎能。蹀躞(diéxié叠谢):小步行走的样子。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④弄儿:逗小孩。戏:玩耍。⑤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象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 【赏析】 鲍照是宋代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思想内容较丰富,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有些诗直接反映了人民在战乱和徭役压迫下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要求保卫国家的热烈愿望,和对士族门阀的揭露和愤怒抗议。但也有的作品流露了乐天安命、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和感伤情绪。 鲍照的七言诗和杂言乐府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又有所发展,具有感情慷慨奔放,词采新奇丰盛,音节激昂顿挫的特点。尤其是他的七言诗,对于当时诗体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南齐书·文学传论》说他“发言惊挺,操调险危”,这种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对于唐代诗人产生过重要影响。这首诗也是反映的仕途失意与坎坷。和前一首相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述情怀似亦更为直切。 全诗分三层。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备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如果根据这几句话,径自考断此诗作于诗人三十来岁一度辞官之时,不免过于拘泥。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进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难道不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吗?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还可注意的是,

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

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 《拟行路难》是南北朝鲍照的作品,下面给大家整理了拟行路难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拟行路难十八首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斵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锉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拟行路难赏析》

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第四首赏析 韦凤娟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 ) ,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 ! 难怪钟嵘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 ” ( 《诗品》 ) 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人的冷眼,像铅似的乌云笼罩着诗人敏感的心灵,而在精神压抑中进发出来的愤懑之情,也往往在他的笔端化为警世的闪电,直指黑暗的现实。上面提到的《拟行路难》第四首,即是的照此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人们习见的现象,真实而又平常。诗人拈出这一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比兴,以引出他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这就使他的感慨也来得那么自然。它发自真实的生活感受,并非故作惊人之语:“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 ”人的命运就像那“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泻地之水一样,漂泊到何处 ? 流逝到何方 ? 是平坦无阻 ? 还是一路颠沛 ? 这都是安排定了的,苦恼也没有用。乍读之下,似乎诗人是在不动感情地叙述一个客观的道理,似乎他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不然。只要深研诗意,就可以体会到诗人故作恬淡的语言中蕴含着多少愤慨 ! 地,岂是平的 ? 泻水置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 ? 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于地,不也是被他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 纵使你有出众的才华,又如何能越过这“地势”的沟堑,又如何能冲破这门阀的藩篱呢 ! 如果我们结合鲍照的另一篇作品《瓜步山褐文》就更能体会到“泻水置平地”的内在含意。他在褐文中借山川景物来发议论,抨击凭借势利、窃踞高位的垣赫之辈。他指出,瓜步山之所以能“凌清瞰远,擅奇含秀,是亦居势使之然也,故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诗人在这里,也是借“泻水置平地”这一自然现象来含蓄地抨击“人生亦有命”这一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拟行路难》教案

《拟行路难》教案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分析文中“比兴”手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肆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诵读、讨论、讲解与点拨结合 一课时 多媒体课件 一、导语设计: 诗人作诗与母鸡下蛋时的鸣叫一样,都是痛苦使然。文人有不平之时,喜用诗文来鸣不平。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体会诗人心中的不平之气。 二、课题介绍: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的《拟行路难》,共18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的第四首。 三、作家与作品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