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年最新教育学_山香版本_山东 必读

2017年最新教育学_山香版本_山东 必读

2017年最新教育学_山香版本_山东 必读
2017年最新教育学_山香版本_山东 必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二字作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不同时期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3)继承性。不同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但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

(7)民族性。在各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特征。

5.

6.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主导性因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2)受教育者(“学习者”,学习的主体,主动地接受学习)

(3)教育媒介(又称“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

在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7.(简单,论述)教育的功能

(1)按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预期)和隐性功能(非预期)。

8.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

(其中,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1)原始社会教育的核心特征:

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生产资料公有;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为生产劳动服务。

主要三个特征:1)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产生了学校教育——正规奇偶碍于制度诞生。

古代社会教育(中西方共同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象征性

奴隶社会:①学校的产生,在奴隶社会的初期;②奴隶社会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封建社会:①封建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②“二馆”: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国学”和“乡学”。

古代中国:学校萌芽:五帝时期有名为“成均”和“痒”,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夏:序(面向奴隶主贵族),校(面向平民甚至奴隶)。

商:正规的教育场所——瞽宗。

西周: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国学和乡学之分。

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教育对象扩展到平民。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影响最大,成为当时的显学。稷下学宫是养士的缩影,学术自由。

两汉: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东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汉代地方官学成为:郡国学或郡县学,发展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儒道佛并重的文教政策。采用科举制。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官学体系,六学和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宋元明清:宋——程朱理学。宋代书院盛行,著名的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明代:八股文是科考的固定形式。

科举制度废除——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古代印度:其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其种姓制度把人从高到低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首陀罗——奴隶或者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希腊、罗马:贵族聘请家庭教师,社会较低层次的弟子进私立学校。

古代欧洲: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斯巴达以军事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西欧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艺”。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维多利诺,尼德兰的艾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3)近代社会的教育(16世纪至19世纪末)

近代社会教育表现:1)教育的国家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脱离出来。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4)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社会教育: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表现: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

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简答,论述)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问法2: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

1)教育的终身化;提出者:法国的保罗·朗格朗,代表作是《终身教育引论》。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包含教育机会均等、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方式的民主化、教育内容的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等。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现代教育注重科学指导,并由此使得教育科学研究获得重视。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内在动力),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也是与“教育价值”相对而言的。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毛段和理论疑难。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2.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1)宏观角度: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2)微观角度(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简答)①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套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②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③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④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知道教育实践;⑤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3.教育学的发展概况(大体可以分成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一个人”(孔子及其主要思想)、“一本书”(《学记》)

【孔子及其主要思想】:①核心思想:仁和礼②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③教育内容:重道德、人事、文事,轻科技和劳动。修订六经,奠定儒家教育的基础。④教学原则:启发诱导;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温故知新。

【孟子的教育思想】“性善论”,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

【荀子的教育思想】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①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②学习过程是:闻-见-知-行

【墨家和道家】墨家的教育思想:墨翟——“兼爱、非攻”,知识来源于亲知、闻知和说知。(说知最重要。)

道家的教育思想:道法自然,提倡怀疑、用反、虚静等辩证法思想。

【《学记》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1)论教育的功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②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③论教育教学原则:a.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b.尊师重道:“师严而后道尊。”c.藏息相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课内外相结合);d.豫时孙摩:预防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学习观摩原则;

e.启发诱导:开而弗达;

f.长善救失。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苏格拉底:“产婆术”,或者“问答法”,即“讽刺、定义、助产术”。揭示了启发性原则。

柏拉图《理想国》,其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政治学》①追求理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②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分阶段教育;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昆体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教育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步教学法论著。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3.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培根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夸美纽斯】:观点:太阳、大教学论、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

《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泛智”教育,体现普及教育思想。

班级授课制: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

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原则

【卢梭】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坚定“性善论”,《爱弥儿》,自然教育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都是好的,一旦到了人手里都变坏了”。

【康德】:重视人的理性。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

【洛克】《教育漫话》,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

(2)【赫尔巴特】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建立,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主要观点:奠基——原则——过程

①奠基:科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②教育性教学原则: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③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想)、系统、方法。

旧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成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理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又译为《民本主义与教育》)。观点:1)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2)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3)“从做中学”。中国的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4)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阶段(代表人物)

1)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代表著作:《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

2)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著作《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教育与文化》。

3)实用主义教育学:兴起于美国。杜威、克伯屈。代表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两个第一”: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30年杨贤江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批判教育学: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不厄迪尔。代表作:《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与权力》《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5)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赞可夫出版《教学与发展》,他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美国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提倡和谐教育思想。

保罗·朗格朗:1970年法国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本章课后题:1.列举三个以上教育学独立形态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 (简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权利)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权利)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

1)人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舆论: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民主: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注意: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源理论。经推算,1929-1957年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多选)

两个“再生产”: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改变,三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教育与文化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3)校园文化

概念: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组成部分: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单选)

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学生文化概念: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氛围、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学生文化的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多选)

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主题统揽策略、个性塑造策略、传统拓展策略和重点突破策略。

5.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发展的动因→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简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论述)

1.个体身心发展概念: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不可能,但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王安石的《伤仲永》就是一个例子。“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会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而逐渐发生变化。“遗传决定论”夸大了遗传的作用,把遗传看作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唯一因素,是不正确的。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智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格塞尔通过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

(2)环境——制约作用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迁”)

(3)教育(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1)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b)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3)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出淤泥而不染”)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即社会实践活动。(单选)

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

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这一点。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不能“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一刀切”。

3)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

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因此,心理学家提出了“关键期”,即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就是关键期(也叫敏感期、最佳期)。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要及时施教。

4)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

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5)个别差异性;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少年得志”和“大器晚成”);另

外,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因此,教育必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因材施教)

【补充】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其教育意义: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用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名词解释)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教育方针包括以下三个部分: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

2010年7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特点】: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功能)(多选)

1.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一句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具体要求)和教师的教学目标(预期达到的标准)。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简答)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①只有明确了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才能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又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②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注意1)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注意2)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

代表人物:孟子、卢梭、马斯洛、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郝钦斯、奈勒、萨特。

卢梭:“人生下来是好的,可是一到了人的手中就变坏了。”

2.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荀子、涂尔干、孔德、巴格莱。

孔德:“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涂尔干:“人实际上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3.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杜威曾经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真正主张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注意)根据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可以将教育分为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1、1957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2、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四有两爱两精神”。即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3、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

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5.我国当前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6.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内涵:“两全、一个性、一重点”(简答)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注意)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3)素质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任务是:1)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2)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3)培养学生的社会任务。

(4)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

①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②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③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注意)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准备好劳动者和人才资源。

(5)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念3)加大教育改革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节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和。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一)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二)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建立学制的依据(多选)(简答)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情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2、1903年的“癸卯学制”: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男女不准同校。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承袭日本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我国第一个将拥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1922年的“壬戌学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②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2、1993年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单选)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与类型

结构:层次结构上来看,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类别结构上来看,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

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类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沿革(选择、填空)

2010年6月21日,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根据这一纲要,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迈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五、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1.双轨学制欧洲现代教育的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大学——中学;另一轨自下而上:小学——职业学校。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

2.单轨学制

3.分支型学制

六、教育制度的发展

1.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

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典型特征:学制的形成。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形成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双规学制:英国、法国、德国、俄国。

单轨学制:美国。

分支型学制:前苏联。

非制度化教育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由低到高”(简答)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6)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7)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国家要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教师的职业性质:教师是一个专门职业。

(一)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1、非职业化阶段。教师作为一门职业出现于奴隶社会。

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

3、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

4、专业化阶段。

(二)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的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简答)

(问法:教师职业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主要有那些角色?)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②教学任务的多样性;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因材施教;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机智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理解教育机智的内涵,需要理解三个关键词:一是教学的“复杂性”,二是教学的“情境性”,三是教学的“实践性”。

从教育机智的动因与情境来分析,教育机智主要是由于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境而产生的,这一情况大多都是学生引

起的。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方面)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最佳阐释。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教师所使用的教具、教材也必须为教师自己所掌握,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才能向学生传授。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个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的。

四、教师劳动的价值

1.社会价值;2个人价值

五、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研权;3.管理学生权;4.获得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培训进修权。

义务:略。

六、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四爱”)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学生、集体、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具体来说就是: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热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教师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做到(教师如何热爱学生?):①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②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③要全面关怀学生;④要关爱全体学生;⑤理解和宽容学生;⑥解放学生;⑦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

【教师专门的教育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一定的研究能力。(多选、简答)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七、教师威信

概念: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教师威信有两种: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2、教师威信的内容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三个方面。

3、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多选)①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③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⑤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八、教师专业发展

(一)概念: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

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历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多选)

1)专业理想的建立。2)教师的专业人格。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4)专业能力的提高。5)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6)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多选)

①“非关注”阶段;②“虚拟关注”阶段;③“生存关注”阶段;④“任务关注”阶段;⑤“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多选)

①师范教育;②入职培训;③在职培训;④自我教育。

(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多选)①善于学习;②恒于研究;③勤于反思;④勇于实践。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单选、简答、案例分析)】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有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教师爱国守法的内容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教师爱岗敬业包括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关爱学生包括: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教书育人包括: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核心的职责和任务。为人师表包括: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容包括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

学生的自身特点:可塑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依赖性、向师性。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自觉性,也叫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

独立性,也叫自主性,这是自觉性的进一步发展;

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二、现代学生观(案例分析)

【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简答)】(或简述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现实发展—不成熟—犯错误—教师应理解、帮助其改进

②未来发展—无限可能—潜能—教师应学会期望)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与众不同—有个性—教师应因材施教)

1、学生是完整的人

(认知、情感两方面都需要—具有情感需要—教师应更加关注情感)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学习能力和学习要求—教师不可代替、支配学生)

1、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在于建构学生主体。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三、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略)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一)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二)关于师生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

1、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2、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杜威、卢梭,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进行。

二、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三、师生关系的内容(选择、判断)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四、师生关系的类型

(一)专制型师生关系:教师主控、学生被动。

(二)放任型师生关系:对学生放任不管,顺其自然。

(三)民主型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这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类型。

五、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简答、偶有论述)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②教师的领导方式;③教师的智慧;④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学生、环境三个方面,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重点是第1、2、3、4、5、7条)

1、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要与学生去的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既要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又要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既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指导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教师要热爱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是学生心悦诚服。

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老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

5、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能以“权威”自居。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教师要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与技巧。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分析矛盾,正视自身的问题,敢于自我批评;要能与学生心理互换,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理解、帮助、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启发学生自省改错。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教师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切实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学生方面: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老师。

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完整性和纯洁性。

六、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多选)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第五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判断、名词解释)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综合,她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的意义:(论述)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二、课程的类型

(一)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二)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三)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四)根据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五)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显性课程(计划性)与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三、制约课程的几个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此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的因素。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叫儿童中心课程理论,又称活动课程理论,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当代西方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活动课程理论是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

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巴格莱。

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主张把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想象,以及社会改造与社会计划等方面。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第二节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育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特点。

二、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是具体的;课程目标旨在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具体的。

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就要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

从教育目的到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再到教学目标,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上一层次目标制约着下一层次的目标,而下一层次目标是上一层次目标的落实与具体化。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

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四、“新课改”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

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第三节课程内容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这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一)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单选)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强制性。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制定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法》,它是《义务教育法》的实施计划,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因此,它具有强制性。

2、普遍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多数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

3、基础性。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作用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项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门类要齐全,各门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恰当。

【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的概念: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和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五部分组成。

课程标准的意义与功能:(1)在国家层面,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2)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3)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4)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注意:)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

三、教材(教学用书)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教科书是教材

的主体。

新课程将教材视为“跳板”而非“圣经”,倡导课程资源应关注为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视教材为案例,开放教材,鼓励教师充实并超越教材。教师应将教材视为教学活动的“跳板”,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论述)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教科书的内容首先必须是科学、可靠的知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教科书的科学性是基础,思想性应寓于科学性之中。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社会需要、适于学生学习、难易适度。编写教科书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编写教科书必须把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法的要求统一起来,使科学知识在叙述和逻辑上得到合理的安排。4、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要处理好理论与事实、观点与材料、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教科书的内容要更加接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加强实用性,使学生能较好地学习和运用知识。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要表达确切)

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精练、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和符号,使之鲜明醒目。

第四节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的概念

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与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简单了解)

课程结构可以分为横向结构(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的比例关系以及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和纵向结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学校开发的必修课,在义务教育阶段课时占6%~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注意:)高中课程要求学生三年内的总学分达到144分,其中,必修学分116分)

第五节课程管理

一、新课程的管理政策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二、三级课程管理

(一)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二)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三)学校课程(名词解释、判断)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选用的课程。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校本课程由学校自行决定,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4、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从未考过)

1.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2.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六个步骤。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1、合作开发(多选)

合作开发有多种形式,如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校内合作、校际的合作、学校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等。

2、课题研究与实验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五)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小问答)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4、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第六节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

(一)概念: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1、目标模式(重点,二级简答)

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他于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①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②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③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④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课程评价/评价结果)

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山香版教育学教师和学生

精心整理 第四章教师和学生(特别重要) 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非常重要) 一.教师的概念 1.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 2.二.1. 19942. 3. 1.2.3.4.1.2.私学 3.4. 专业化阶段:质 1986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国家要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得到确认。 1995你那,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 最大的特点: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理解后的选择题) 管理类型:强硬专断、仁慈专断、放任自流、民主管理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 6.“研究者”和“学习者”、“学者”——教师应该反思自己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和创造性 (二).连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 (三).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时间长、见效慢 (四). (五). 1. 2. 3. 五.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四)职业心理健康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四个“对”)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职业道德的和核心) 3.对待他人:团结协作

2017高校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6套题)

2017高校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六份试卷) (第一卷)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 早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1-山香教教育学重点总结教师招聘---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概述 1. 教育概念: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 传递生产与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 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起源 3.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教育中诸多矛盾中,受教育与教育内容这一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4. 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 教育特征:①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物等机型、无 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二)古代社会 ①奴隶社会 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②古代中国 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主要有两类“序”“校”)。西周的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隋唐时期: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③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人分为四个等级最高的是婆罗门即僧侣。婆罗门以家庭教育为主。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一大特征。 ④古代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史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雅典教育目的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教育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 ⑤中世纪西欧 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良好总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⑥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表现:⑴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身心和人格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⑵在培养对象上,扩大了教育对象,反对体罚和羞辱儿童,强调尊重和爱护儿童。⑶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⑸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 (三)近现代社会教育

山香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得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 (一)教育得概念 教育就是人类有H得地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得一种途径。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从两种角度来对教育得定义: 1 ?从社会得角度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得定义分为三个层次: (1)广义得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 (2)狭义得教育: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得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得身心发展规律,有11得、有机会、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得方向发展变化得活动。 (3)更狭义得教育:德育 2、从个体得角度来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得过程。 兼顾社会与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展得促使个体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也有个体得个性化) (二)教育得属性 1、本质属性: 教育得本质属性就是育人,即教育就是一种有U得地培养人得社会活动。这就是教育区别与其她事物得根本特征,就是教育质得规定性,也就是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 具体而实在得规定性体现在: (1)教育就是人类所特有得一种有意识得社会活动;(H得性) (2)教育就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得活动;(社会性) (3)教育就是以人得培养为直接L1标得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性) 2、教育得社会属性 (1)永恒性。人类社会——教育 (2)历史性。古与今——不同 (3)继承性。古与今一一不同 (4)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相对独立性。超前”或“滞后” (6)生产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7)民族性。国与国-不同 (三)教育得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就是构成教育活动得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II得地影响她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得人,统称为教育者。 广义得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

山东2017年本科一批首次志愿院校投档情况统计表

山东2017年本科一批首次志愿院校投档情况统计表 原标题:山东2017年本科一批首次志愿院校投档情况统计表 19日晚上,山东省招考院公布2017年山东省高考一本投档情况统计表,其中:山东大学:在山东省一批已投档,文史最高分614分,最低分592分(一本线530分);理工最高分681分,最低分640分(一本线537分)。录取正在进行中,预期在21日结束。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在山东省一批已投档,普通文史最高分606分,最低分581分(一本线530分);理工最高分645分,最低分619分(一本线537分)。中外合作文科最低分577分,理科最低分611分,威海走读文科最低分569分,理科最低分611分。录取正在进行中,预期在21日结束。 山东财经大学:文科545,理科577。走读文科537,理科571。地方农村专项文科532,理科541 。山财扩招215。位次降1000 曲阜师范大学:文科539,理科551 山东建筑大学普通本科一批投档情况: 文史类计划数30,投档数33,最高分562,最低分542。 理工类计划数2209,投档数2320,最高分621,最低分544 地方专项计划数30,投档数7,最高分561,最低分537。 武汉大学:文史类最高624,最低611(一本线530);;理工最高681,最低663,(一本线537) 中国海洋大学理工类最高分671分,最低分632分,最低分高出一本线95分;文史类最高分608分,最低分587分,最低分高出一本线57分。文理最低分高出一本线分值再创历史新高,文理最低分位次分别约为全省2100和10200左右,也属近年较好水平。 另外,海大在山东省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文理投档最低分分别为565分和595分,分别高出一本线35和58分,亦为近年最高。

2016-2017教育学心理学最新题库含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4、教育起源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

2017最新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最新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3、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4、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2017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教师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 约 2.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C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3.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 础的教育家是(B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 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D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B)。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 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A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B)。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D )。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1)本质属性是育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是: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7)生产性8)民族性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近代社会教育的表现(公立十一)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四、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生产性、公共性、国际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终身性

五、20 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各国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民主化。 1)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2)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 4)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六、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七、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6、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7、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八、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6)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九章 课外校外教育工作

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工作 第一节至第三节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课外教育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自习课、选修课不属于课外教育 与教学一样都是正规教育且方向一致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 (1)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任务; (2)都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属于正规教育 两者在教育过程中是互相配合的 (3)课外、校外教育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而是必要的补充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 (一)社会政治活动(参观、考察、访问、宣传、游览) (二)社会公益活动(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三)科学技术活动 (四)学科活动(主体) (五)文化艺术活动(“五小活动”) (六)体育活动 (七)课外阅读活动 记忆推荐:两社两科问题课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二)小组活动:(基本组织形式) (三)个人活动

四、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自愿性 2.广泛性 3.自主性 4.灵活性 5.实践性 记忆推荐:自愿领饭食 五、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一)要有明确目的性、计划性 (二)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三)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 (五)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 (六)要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

第四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一、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一)社区对学生的影响 (二)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 (三)报刊、广播、电视、电影、戏剧等传播媒介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与年幼者实施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 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1.环境和谐 2.以身作则 3.方法科学 4.严慈相济 5.要求一致 6.全面关心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一)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二)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三)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联系 互访、建立通讯录,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

教师之路,从山香起步! 新郑协议班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70小题,每题0.8分,共56分)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A.社会性 B.相对独立性 C.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D.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4.()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5.学校教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中世纪 6.“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7.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8.提出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巴甫洛夫 B.蒙台梭利 C.利托尔诺 D.孟禄 9.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古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 10.“六艺”中的“礼”为()教育内容。 A.艺术 B.基础文化知识 C.文字 D.政治伦理 11.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12.下列不属于骑士七技范围的是() A.骑马 B.投枪 C.音乐 D.吟诗 13.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处于最高级的是() A.首陀罗 B.刹帝利 C.吠舍 D.僧侣 14.主张“兼爱”的是以下哪种学派()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15.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德国 16.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的著作是() A.《吠陀》 B.《圣经》 C.《心经》 D.《楞严经》 17.汉语中最早将“教”和“学”连用的是在战国时期的哪本著作() A.《说文解字》 B.《礼记·学记》 C.《孟子·尽心上》 D.《论语》 18.我国古代,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 C.《思想图》 D.《孟子》 19.“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等级制度() A.隋唐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秦汉时期 D.明清时期 20.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教育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21.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进入基督教和封建世俗专权紧密相连的时期,当时最受重视的教育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和()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简答论诉) 1.与政治经济制度 2.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3.与科学技术 4.与文化(学校文化)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结构——比例关系)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5.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人力资本理论: 由美国舒尔茨提出,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的能力。他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是人的资本形态。 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简答)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变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推荐记忆:倒过来记忆,看到科学技术,就一个动字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2.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3.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确立 4.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5.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能够活化、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 2.教育能够传播和交流和融合文化 3.教育能够选择、提升文化 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学校文化(理解有印象就好)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细的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1)本质属性是育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是: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 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7)生产性8)民族性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近代社会教育的表现(公立十一)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四、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生产性、公共性、国际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终身性

五、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各国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化。 (1)教育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2)师生关系的化 (3)教育方式、教育容等的化 (4)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教育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教育。 六、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七、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6、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7、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八、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6)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曾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