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5.3问题研究 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教案 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5.3问题研究 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教案 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5.3问题研究 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教案 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5.3问题研究 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教案 必修2

问题研究 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北京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相应措施。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地理现象的分析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调查或借助于图书馆、网络等手段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北京交通出

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严格遵纪守法,做一个有涵养的公民。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平时是通过什么交通方式到学校来的?城市里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就围绕交通谈谈有关话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展示交通拥挤的图片)

提问:你们在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交通拥堵问题、交通环境问题以及交通安全问题都是城市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

教师点评:指出其优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而引出问题研究的一般思路:

问:为什么北京的会出现堵拥?(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小结:私人小汽车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人口、就业迁移导致机动化交通增长;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单一,轨道建设滞后于机动化发展进程;道路网体系和功能不完善;公交线路及站点设置存在问题;停车设施供应严重短缺‘道路施工加剧了交通拥堵;交通管理上还存在不科学、不到位的地方;自行车和行人过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规则

城市交通问题

北京出现的 通过实地调查、 图书馆、网络等途经收集 阅读相关资料 分析南北京交通 出现问题的原因

发表意见探究解决北

京交通问题的途经

强调:自行车多并不是造成我们北京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但在一些混合车道地段,自行车多可能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

过渡:那么我们怎么去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明确道路分工

合理规划停车场

减少出行距离

错开出行高峰

加大城市道路建设

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重视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

提问:城市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哪些?有些同学基本同意自行车多是加剧南京空气污染的间接原因,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小结:工业和交通是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而自行车是一种绿色交通工具,既环保又经济。只有当它在某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不分的地段,影响车辆行驶速度的时候,它才可能成为加剧空气污染的间接原因。

问:那我们针对交通工具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什么解决方法吗?

归纳小结: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加强道路绿化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提高车速

?制定相关法规严禁各种车辆违规鸣喇叭

?在噪音严重的地区设置先进的隔音设施

总结: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自行车过多并不是造成北京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但自行车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确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从这方面来讲,在一些混合车道地段,自行车是造成空气污染加剧的间接原因。那么在北京到底是应该鼓励自行车的发展还是限制自行车的发展呢?

学生辩论:鼓励自行车和限制自行车

北京高中地理会考说明(题目示例含答案)

北京普通高中会考考试 题目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图1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2.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A .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 B .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 C .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 .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3.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 .重力势能 B .生物能 C .太阳辐射能 D .风能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 A .诱发地震和潮汐现象 B .产生“磁暴”和“极光” C .诱发海啸和台风 D .干扰电离层和无线电长波通讯 5. 我国某地有一口井,一年中只有一天太阳可直射井底,该地位于 A .赤道上 B .北回归线上 C .北极圈上 D .南回归线上 小明同学利用暑假赴日本旅游,并拍摄了一幅富士山的风景照(图2),拍照时间为8时15分(北京时间) 。据此完成6~8题。 6.小明拍摄照片时,东京正值 A .上午 B .正午 C .下午 D .晚上 7.富士山顶部的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 A .岩浆岩 B .侵入岩 C .变质岩 D .沉积岩 8.此季节日本 A .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B .高温多雨 C .盛行西南风 D .有太阳直射 (8.此时,控制北太平洋的气压中心是 A .亚洲低压 B .夏威夷高压 C .亚洲高压 D .阿留申低压)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图3),回答9~10题。 9.图3中①表示 A .地幔 B .地壳 C .地核 D .软流层 10.岩石圈位于图中所示的 A .①顶部 B .②顶部 C .①的全部和②顶部 D .③外部 11.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4),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 ① —— 重熔再生 B. ② —— 外力作用 C. ③ —— 冷却凝固 D. ④ —— 变质作用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图5),回答12-14题。 12. 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图1 图2 ① ② ③ 图3 图4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参考) 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高中地理课每一学期要求学生至少做一次专题研究。每一研究课题,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要明确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得出结论(探究报告)。下列课题供参考,学生也可以自行选择或设计其他课题。 1.连续观测一个月(至少半个月)的月相,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尝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2.你的家乡有哪些资源优势?目前对这些资源利用的现状如何?要促进家乡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你能为此做哪些工作? 3.调查当地某一旅游景点,分析该景点的形成条件,并提出发展建议,思考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的影响。 4.当地有没有突出的环境问题?如果有,探讨该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 5.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6.针对“地球温室效应会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一问题,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你支持哪一方意见?用搜集的资料论证你的观点。 7.观察你熟悉的某交通路线(或路段)常出现的交通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 8.调查各种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会减少垃圾污染?实施这些措施需要哪些部门的参与?你计划用什么办法协调这些部门间的联系,促使其共同参与治理垃圾污染? 9.找两幅或两幅以上不同时期的家乡地图,对比地理要素的变化,结合该区域面积、人口等统计资料,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10.对比你的家乡与你所观察或通过传媒了解的地理区域,分析这两个区域在自然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及其对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11.你的家乡附近有山地或丘陵吗?如果有,目前该山地、丘陵开发和保护的现状怎样?你对此有何看法和建议?

2020年北京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科目考试说明

地理

Ⅰ. 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 15 题,45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约 4-6 题,每道试题由数目不等的小题组成,共55分。 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组成,总体难度适当。

Ⅱ. 考核目标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 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以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考生的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注重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以评价考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状况为总目标。 试题设计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科本质与价值,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和学术等各类情境,强调考试内容的整体结构和相互关联,突出地理思想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运用,促进考生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考核要求 (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考查 考查要求主要包括: 1. 人地协调观: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具备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和理 念。 2. 综合思维: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分析地理要素的相 互关系,正确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 3. 区域认知: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环境,把握区域空间 格局,运用地理科学方法认识区域特点,评价区域状况和发展。 4. 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依据给定情境的相关数 据与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地理实践活动经验,体现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

(二)地理学科能力考查 考查要求主要包括: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结合试题情境,获取、辨识和提炼文字、地图、图表等包含的地 理信息,发现信息之间的关系,明确不同信息的重要程度。能够从要素、时空和区域等角度,准确解读情境所包含的地理信息。 2. 描述和解释地理事象 对给定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运用综合比较、因素分析和区域关联等 方法,概括、描述事物和现象的主要特征,客观、全面分析和解释 现象的形成原因。 3. 理解和运用地理原理 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等所体现的地理规律, 运用地理原理,把握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 4. 评价和探讨现实问题 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 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过程和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提出合理的对策或建议。

2015年北京市夏季普通高中会考地理试卷(含答案)

2015年北京市夏季普通高中会考 地 理 试 卷 考生须知 1. 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 本试卷共8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50个小题(共50分)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5个小题(共50分)。 3. 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4. 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按要求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50分)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日全食是指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球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北京时间2015年3月20日15时41分,挪威朗伊尔城(78oN,15oE )出现罕见的日全食奇观。据此完成1~3题。 1.形成日全食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A .太阳系 B .地月系 C .总星系 D .银河系 2.此次日全食导致 A .地球公转速度变快 B .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左偏 C .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D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3.观测日全食时,挪威朗伊尔城正值 A .上午 B .黄昏 C .午夜 D .凌晨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据此完成4~5题。 4.图1中热力环流的正确画法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现象是 A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B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C .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D .滨海地区的海陆风 2015年4月15日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大风黄色预警、沙尘暴黄色预警。读图2“该日20时中国局部地面天气形势图(单位:百帕)”,完成6~9题。 6.北京市大风、沙尘(暴)预警级别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 图1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野外地貌认识的开放性教学 摘要 地理是以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传统地理学科教学主要在课堂中言传身教,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实地地理环境进行教学,这使得地理学习枯燥无味,且让人感觉地理科不具实用性。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多次开展实地教学,在此把其中一次以野外地貌认识的综合实践课整理,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教学探究野外地貌综合实践 第一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一、地理综合实践课的设计背景 大自然是最好的地理教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零距离向自然环境学习,这样既直观又能激发想象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充分体验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同时满足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情感态度价值观中也强调:“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国情,关注环境,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今年高一是我省课程标准教材第二届学生,在高一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们开展过四次野外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还进行当地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测量的实验记录,还有观察日出并据日出时间及当地经纬度计算昼夜长短等一系列室外的地理课的教学。在此我把第三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做了整理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二、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地貌随处可见,很多学生却视而不见,因此完全有必要结合实地情况进行教学。基于“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对不同地理的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地理新课程理念,我设计了利用身边的丰富的地理素材进行教学的思路。通过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问题的认识,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获得知识,通过拓展应用使知识内化。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才牢靠扎实,而且印象深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学科观测、地理实验。 (2)结合实例分析探究具体地貌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对地貌形态进行描述。 (2)让学生对地形的成因做简单分析。

北京市2020春季普通高中地理毕业会考

北京市xx年春季普通高中毕业会考 地理试卷 第I卷(机读卷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分)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每小题1分、多选、错选、漏选该小题均不得分。) 1.下列天体系统中与河外星系处于同一级别的是: A.太阳系B.银河系 C.地月系D.总星系 2.下列行星中距离太阳最远的类地行星是: A.金星B.土星C.火星D.冥王星 3.在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A.云层的厚度B.太阳高度角 C.太阳常数D.日地距离 4.下列措施中能够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是: A.植树造林B.修建水库 C.跨流域调水D.人工降雨 5.板块学说认为,太平洋西部边缘深海沟是由于: A.两个大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B.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 C.两个大洋板块张裂形成的 D.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 6.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庐山B.汾河谷地 C.泰山D.塔克拉玛于沙漠 7.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之为:A.地质构造B.地质作用 C.内力作用D.外力作用 8.当地震发生时,甲地是震中,乙地距甲地300千米,一般情况下是: A.两地震级相同,甲地烈度比乙地大 B.两地震级和烈度相同 C.甲地震级和烈度都比乙地大 D.两地烈度相同,甲地震级比乙地大 9.生物的出现使大气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表现为: A.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B.有机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从水中吸收和释放化学元素与化合物 C.现代地球大气的成分,是生物生命活动长期参与的结果 D.大气中的氮,主要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 10.在“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图1)中,与热带荒漠带相邻的自然带主要是: A.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 B.热带雨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草原带 D.热带草原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青岛2011居民出行调查

青岛2011居民出行调查 每天在路上超过半小时 本次居民出行调查范围为市内七区的城市常住人口,采用均匀抽样方法,采取家访入户调查方式,被调查户约3.7万户,调查人数约11万人,平均抽样率达3%。主要分析结论如下: 家庭小汽车拥有率:被调查家庭的小汽车拥有率达到20%,而2002年(第一次调查时间)家庭小汽车拥有率只有4.1%,年均增长率25.4%。同时,约10%的被调查户有购车意愿,家庭小汽车拥有率仍将保持高位增长。 人均出行次数和出行总量: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包括6岁以下儿童)的平均出行次数为2.13次/日,比2002年的1.98次/日提高了0.15次/日;常住人口一日出行总量为778.2万次/日,比2002年的538万人次增加了44.6%。 出行方式结构:2010年,中心城区居民常规公交出行方式比重为22.1%,小汽车出行比重达28.4%,出行分担率上升了17.8个百分点,小汽车出行分担率过快增长。同时,摩托车和自行车出行比重呈下降趋势。 出行时间分布:居民出行的早高峰时段为7:00-8:30,早高峰时段出行量占全天的27.8%;晚高峰时段为17:00-18:00,晚高峰时段出行量占全天的20.2%,中午小高峰不明显。7:00-19:00的12小时全方式出行量占全天的87.5%。从几种市民主要出行方式时间分布来看,市民乘坐公交、开车的高峰时段一般都重合在一起。 出行时耗中心城区居民出行平均时耗为31.8分钟,较2002年的25.5分钟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城市空间范围扩大和交通拥堵加剧。 在青外地人半数是“省内” 根据流动人口分布特征,本次调查采取分层的随机抽样调查,以把握典型、掌握特性为目的,共调查流动人口5000余人次,主要调查地点为机场、火车站和汽车长途客运站等交通枢纽。流动人口出行特征如下: 来源地分布:流动人口来源以省内为主,占54.8%,其中来自青岛郊市(即墨、平度、胶州、胶南、莱西)的占20.6%,本省其它地区的占34.2%;来自外省市及其他地区的占45.2%。 来青目的:流动人口来青岛的目的以旅游娱乐为主,占24.3%,务工、公务、探亲访友出行目的分别占19.2%、15.9%、15.1%。

2020北京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题

2020年北京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卡西尼号”太空探测器对土星及其卫星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探测。据此完成1-2题。1.与“卡西尼号”探测的天体系统级别相同的是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总星系 2.为推断土星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需要寻找的最关键证据是该卫星 A.体积适当B.质量适中C.有大气层D.有液态水 北京时间2017年9月6日20时,太阳爆发了强烈耀斑。据此完成3-5题。 3.本次耀斑爆发时,伦敦正值 A.上午B.中午C.下午D.晚上 4.本次耀斑爆发对地球的影响有 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水循环的动力增强③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④极地地区出现极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除耀斑以外,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还有 A.太阳黑子B.太阳风C.日冕D.日洱 诗句“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是古人对霜降时节景观的描述。据此完成6-7题。

6.诗中描述的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A.晴朗的凌晨B.晴朗的午后C.多云的黄昏D.多云的 夜晚 7.霜降时节,北京地区适宜的农事活动是 A.播种水稻B.收获白菜C.采摘西瓜D.收割小麦 2017年10月16日,台风“卡努”在广东省南部沿海登陆。 据此完成8-9题。 8.台风“卡努”属于图1天气系统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9.台风“卡努”登陆时,当地的天气现象是 A.狂风暴雨B.风和日丽C.阴雨连绵D.风雪交加 当地时间2016年11月14日,新西兰南岛发生了7.5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

读图2,完成10-12题。 10.本次地震震源位于 A.软流层B,岩石圈 C.下地幔D.外地核 11.新西兰地震多发,是因为其位于 A.板块内部B.海陆交界处 C.海洋内部D.板块交界处 12.影响新西兰南岛降水特点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A.中纬西风带B,赤道低气压带 C.东北信风带D.极地高气压带 1519年至1522年,麦哲伦船队实现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读图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局部路线图”,完成13一15题。 13.出发地的气候特点是 A.全年炎热干燥

北京市2017夏季普通高中会考地理试题

北京市2017夏季普通高中会考地理试题

————————————————————————————————作者: ————————————————————————————————日期:

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 2017年夏季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50分)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北京时间2017年3月30日19时左右,一场特殊天象“火星合月”美丽上演。据此完 成1~3题。 1.下列天体系统中,同时包含火星和月球且级别最低的是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C.太阳系?? D.地月系 2.出现此次“火星合月”天象时,英国伦敦 A.旭日东升??B.日近中天?C.夕阳西下? D.夜幕深沉 3.火星和地球具有相同的 ?A.自转周期 B.大气成分?C.表面温度 D.公转方向《汉书·五行志》中记载:“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完成4~5题。 4.文中记载的现象是 A.黑子 B.日食 C.日珥 D.耀斑 5.该现象增多时,对地球的影响是 A.提供光热资源B.干扰有线电短波通信 ?C.产生极光现象 D.增强了水循环的动力 2017年2月,印度尼西亚的锡纳朋火山持续喷发,炽热岩浆倾泻而出,火山灰遮天蔽 日。读图1“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6~8题。 6.锡纳朋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A.地壳?B.岩石圈? C.软流层D.地核 7.火山灰弥漫空中,会导致该地区的 ?A.①增加?B.②减少 ?C.③增加 D.④减少 8.印度尼西亚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其位于 A.板块交界处 B.板块内部 C.海陆交界处?D.海洋内部 图1 读图2“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9~11题。 9.图中甲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D.副极地低气压带 10.常年受乙风带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最新北京市普通高中地理合格考试资料

2018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地理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地壳、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六个圈层。读图1 “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3题。 1.与地幔相邻的地球圈层是 A.地核、地壳 B.大气圈、水圈 C.生物圈、水圈 D.地壳、大气圈 2.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B.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 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3.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能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 A.太阳辐射 B.海陆变迁 C.热力环流 D.水循环 1859年9月1日,英国天文爱好者卡林顿观测到日面上出现两道极其明亮的白光,其亮度迅速增加,远远超过光球背景,明亮的白光仅维持几分钟就很快消失了,这是人类第一次观测到该现象。据此完成4、5题 4.卡林顿观测到的现象是 A.黑子 B.耀斑 C.磁暴 D.极光 5.该现象剧烈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是 A.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B.全球发生大规模强烈地震 C.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D.大气逆辐射作用显著增强 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读图 2 “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两幅景观图",完成6、7題。 孤山寨景区石花洞景区

6.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A.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地表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7. 与房山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植被 B.植被、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农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读图3 “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8—10题 8.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9.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A.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 C.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 D.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10.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B.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C.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D.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通过阅读和绘制示意图了解地理事物的关系和变化过程,是重要的地理学习方法读图4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图中②表示大气的 A.保温作用 B.吸收作用 C.反射作用 D.辐射作用 读图5 “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3—15题。 13.图中序号①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A.降水 B.蒸发 C.下渗 D.径流

2013年北京市夏季普通高中会考地理考试卷

图3 2013年市夏季普通高中地理会考 读图1“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 .二级 B .三级 C .四级 D .五级 2.甲是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它 A .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 B .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 C .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 .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 A .产生磁暴和极光 B .维持地表温度 C .增强大气逆辐射 D .减少旱涝灾害 读图2“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4~5题。 4.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B .生物圈位于水圈与岩石圈之间 C .大气圈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 .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5. 联系图中四大圈层,并促进各圈层间物质 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 A .太阳辐射 B .大气环流 C .水循环 D .海陆变迁 读图3“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6~7题。 6. 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 .① —— 重熔再生 B .② —— 外力作用 C .③ —— 冷却凝固 D .④ —— 变质作用 7.下列地表形态主要由①作用形成的是 A .火山 B .风蚀蘑菇 C .溶洞 D .冲积平原 2013年4月20日,省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据此完成8~9题。 8.造成芦山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A .变质作用 B .地壳运动 C .火山喷发 D .人类活动 9.对芦山地震灾情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应用的是 A .全球定位系统 B .遥感技术 C .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球 10.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现象是 A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B .滨海地区的海陆风 C .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D .春季多沙尘暴天气 读图4“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1~13题。 11.图中表示东北信风带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①控制下的气候特点是 A .高温多雨 B .炎热干燥 C .温和多雨 D .寒冷干燥 13.大陆西岸受③、④交替控制的典型气候类型是 A .温带季风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图1 图2 图4

(完整)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内容提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和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还普遍较低。本文结合地理教学实践,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 还从营造和谐课堂融洽师生关系、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倡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科学布置作业注重建构拓展等几个方面叙述了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具体目标就是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这是新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中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提出的背景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当前,课堂教学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这就要求我们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使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强调学习者过程的体验,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性与开发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个性发展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特点。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和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象仍很普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低下仍很突出。如:课堂教学中缺少恰当的师生对话、师生互动和师生互相尊重的民主氛围;学生的学习强度大,教师教学任务重,课堂教学手段与技术滞后等情况也还没有得到改变。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正确理解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北京市2018届高三春季普通高中会考地理试卷word版 含答案

2018年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 地理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卡西尼号?太空探测器对土星及其卫星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探测。据此完成1-2题。 1.与“卡西尼号”探测的天体系统级别相同的是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总星系 2.为推断土星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需要寻找的最关键证据是该卫星 A.体积适当B.质量适中C.有大气层D.有液态水 北京时间2017年9月6日20时,太阳爆发了强烈耀斑。据此完成3-5题。 3.本次耀斑爆发时,伦敦正值 A.上午B.中午C.下午D.晚上 4.本次耀斑爆发对地球的影响有 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水循环的动力增强③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④极地地区出现极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除耀斑以外,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还有 A.太阳黑子B.太阳风C.日冕D.日洱 诗句?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是古人对霜降时节景观的描述。据此完成6-7题。 6.诗中描述的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A.晴朗的凌晨B.晴朗的午后C.多云的黄昏D.多云的夜晚 7.霜降时节,北京地区适宜的农事活动是 A.播种水稻B.收获白菜C.采摘西瓜D.收割小麦 2017年10月16日,台风?卡努?在广东省南部沿海登陆。据此完成8-9题。 8.台风“卡努”属于图1天气系统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9.台风“卡努”登陆时,当地的天气现象是 A.狂风暴雨B.风和日丽C.阴雨连绵D.风雪交加 当地时间2016年11月14日,新西兰南岛发生了7. 5级地震, 震源深度15千米。 读图2,完成10 - 12题。 10.本次地震震源位于 A.软流层 B,岩石圈 C.下地幔 D.外地核 11.新西兰地震多发,是因为其位于 A.板块内部B.海陆交界处 C.海洋内部D.板块交界处 12.影响新西兰南岛降水特点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A.中纬西风带B,赤道低气压带 C.东北信风带D.极地高气压带 1519年至1522年,麦哲伦船队实现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读图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局部路线图?,完成13一15题。 13.出发地的气候特点是 A.全年炎热干燥 B.全年高温多雨 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14.船队沿南美洲东海岸南下时,主要 A.逆寒流航行B.逆暖流航行 C.顺寒流航行D.顺暖流航行 15?船队途经非洲西海岸,沿岸自然景观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 北京市从2017年12月开始对洗车等高耗水行业征收水资源税。据此完成16~ 17题。

高中关于地理的研究性课题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 地理(一) (1)新闻联播与“地理” (2)山谷风的形成 (3)(某地)公交线路现状与规划设计 (4)“三圈环流模型”制作 (5)地球温室效应会不会导致海平面的持续上升 (6)(某地)旅游景点的开发 (7)自然带与旅游特色 (8)城市功能分区 (9)地域气候变化的“蝴蝶效应” (10)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 (11)月相变化观测 (12)读(某地)地图和照片研究(某地)的变化(13)我的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 (14)火山模型的制作 (15)利用GIS信息技术制作(某地)人口分布特征图(16)(某地)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7)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18)(某地)人口分布与学校的布局 地理(二) 1、月相成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

2. 对于时间和日期变化的研究 3. 关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 4. 关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研究 5. 地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研究 6. 世界大洋洋流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影响 7. 地震发生时如何逃生 8. 太阳与地球关系的研究 9. 地球自转意义的研究 10. 时区划分与日界线的意义研究 11. 对黄赤交角的研究 12. 地表形态成因的研究 13.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4. 某地区人口结构调查 15. 自然灾害对人类危害的研究 16. 人与资源的关系研究 17. 旅游区的环境保护研究 18. 莘县人口分布与学校的布局 19. 莘县使用一次性制品的调查与研究 20. 城市光污染现状调查与危害分析 21. 城乡结合部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 22. 互联网对聊城旅游业的影响 23. 莘县商业现状调查

交通出行方式统计

表一:部分特大城市平均出行时耗(摘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特大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表二:部分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构成的变化(摘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特大城市居民出行特 资料来源:各城市公布的总体规划和交通调查数据。

据调查统计,北京市居民短距离出行次数占居民出行总量的68%。短距离出行中,居民大 多采用步行、自行车,共占70%以上,公共交通仅占9%,另外还有7%的居民会选择小汽车。有车家庭成员在短距离出行中,驾驶或乘坐小汽车出行占28%,乘坐公交车出行仅占6%;而家庭车辆主要使用者在短距离出行中,驾车出行比例则高达70%。 据统计,2005年北京全市居民出行总量是2920万人次,人均出行率为2.64人次/日,平均出行距离9.3公里,出行周转量为20180万人·公里/日,公交出行的平均时耗为63分钟,小汽车出行的平均时耗为40分钟。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为:自行车占30.3%,公共交通占29.8%,小汽车占29.8%,出租车占7.6%,其它方式占2.5%。截至2006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87万辆,其中私人机动车为206万辆,小汽车日均出行3.16次/车,平均单次出行距离14公里,平均 单次出行时耗40分钟,平均载客1.26人/车。预计2010年机动车总量将达到380万辆。 表三:北京2005年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构成 (城市居民短距离出行行为研究) 北京市2000年和2005年居民出行方式构成情况:从2000年和2005年北京市的出行调查可以发现,北京市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为自行车、步行、公交车和小汽车,这四种出行方式分担率之和分别占总出行的91.89%和90.52%。对比2000年和2005年交通结构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2005年自行车出行比例大幅下降;公交出行比例增加,在各种机动化交通方式中位居第一;非机动化方式出行比例也由71.80%下降到58.25%。可见,北京正在逐步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模式,但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以广州为例,其公交分担率在1995年为17.49%,2003年为26.85%。 表四:2000与2005年北京市居民出行方式构成 (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特征研究)

2018年北京高中春季会考地理卷

2018年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 地理试卷 2018.1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 “卡西尼号”太空探测器对土星及其卫星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探测。据此完成1-2题。 1.与“卡西尼号”探测的天体系统级别相同的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2.为推断土星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需要寻找的最关键证据是该卫星 A.体积适当 B.质量适中 C.有大气层 D.有液态水 时间2017年9月6日20时,太阳爆发了强烈耀斑。据此完成3-5题。 3.本次耀斑爆发时,伦敦正值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晚上 4.本次耀斑爆发对地球的影响有 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水循环的动力增强 ③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④极地地区出现极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除耀斑以外,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还有 A.太阳黑子 B.太阳风 C.日冕 D.日珥 2017年10月16日,台风“卡努”在省南部沿海登陆。据此完成8-9题。 6.台风“卡努”属于图1天气系统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7.台风“卡努”登陆时,当地的天气现象是 A.狂风暴雨 B.风和日丽 C.阴雨连绵 D.风雪交加 当地时间2016年11月14日,新西兰南岛发生了7.5级 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读图2,完成10-12题。 8.本次地震震源位于 A.软流层 B.岩石圈 C.下地幔 D.外地核 9.新西兰地震多发,是因为其位于 A.板块部 B.海陆交界处 C.海洋部 D.板块交界处 10.影响新西兰南岛降水特点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A.中纬西风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东北信风带 D.极地高气压带图2

201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必修课程与选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埂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习探索扑克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

北京市高中地理 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 、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 “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P17、P19图) 二、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

地形:丘陵、平原 欧洲的三圃制条件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石太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2019年北京普通高中会考地理真题及答案

2019年北京普通高中 会考地理真题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图1 2019年北京普通高中会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考 生 须 知 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本试卷共10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50个小题〔共50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5个小题〔共50分〕。 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按要求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以下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按规定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第1~50题的相应位置上。〔每题1分,选对一项得1分,多项选择那么该小题不得分。〕 读图1“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位置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天体系统有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2.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 上的位置。北半球夏至时,地球位于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北京时间2018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州九号”飞船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约100°E 〕发射成功。据此完成3~4题。 3.最有可能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联系的是

图2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 C.月球引力 D.流星现象 4.卫星发射时,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所在地的地方时为 A.18时37分 B.未到18时37分 C.已过18时37分 D.次日18时37分 2018年10月23日“重阳节”,北京空气清新,能见度极高,非常符合人们登高祈福的心情。据此完成5~6题。 5. 图2所示天气系统中反映上述北京天气状况的是 6.假设该天气系统发生在北京的冬季,可能造成的自然灾害是 A.滑坡 B.洪涝 C.寒潮 D.台风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图3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7~9题。 7.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与图中所示因素有关的是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 ④增强 图3

小课题研究题目参考(教师)高中地理

小课题研究题目参考(教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课程资源研究 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使用教材的差异与修改完善研究 2.地方性地理高程资源与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 3.新课程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4.高中地理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设计研究 5.课程标准要求与课程教学内容细化的对比分析 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1.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 2.“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行为化策略研究 3.地理课堂实施探究学习的策略与案例研究 4.地理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案例研究 5.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 6.地理读图能力的培养的策略研究 7.地理课中有效问题的设计与展开的研究 8.优化组合教学媒体,提升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的研究 9.地理课中探究活动设计与探究思维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10.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地理阅读的策略研究 11.地理有效复习课型的实践与研究 12.高中地理课堂有效讨论的策略研究 地理教学评价研究 1..“三维”教学目标达成有效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2.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与成果评价研究 3.高中地理作业设计与评改方式的研究 地理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方略研究 13.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编制研究 14.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结构分析研究 15.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整合研究 16.“3+文综”高考模式下的地理试题特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1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化研究 18.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地理教学模式的研究 19.初中地理课堂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 20.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典型课例研究 21.普通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关系的研究 22.普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 23.初中(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方法与能力形成的研究 24.初中(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25.初中(高中)地理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研究 26.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方法研究 27.地理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方略研究 28.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研究与实践 29.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方式的研究 30.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选修教材的研究与实践 31.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题编制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