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上古音

?上古的韵部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1、《詩經》《楚辭》等上古韻文的押韻系統。

?2、《說文》的諧聲系統

?3、古書的異文、注音等材料。

?上古韵部的研究概况

?1、恊韻(“協韻”“合韻”)、叶音說

?《詩經·北風·燕燕》:“燕燕於飛,下上其音。之子於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沈重在“南”字下注“乃林反”。

?朱熹在《詩集傳》中對凡是他感覺不和諧的韻腳字全面採用了“葉音”法,如同一“家”字,朱熹共注了四種不同的讀音:

?《詩·周南·桃夭》一章:“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古胡、古牙二反)。”

?《詩·召南·行露》二章:“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葉音穀)。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

?三章:“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葉各空反)。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

?陳第的重要論斷

?明代中葉,陳第在《毛詩古音考》中首次提出了今音不同于古音的歷史觀念,認爲“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這種認識爲古音研究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3、清代人的研究方法及成果

?研究方法

?1、係聯法,又稱絲聯繩引,研究詩韻的重要方法。

?2、谐声字归纳法

?形聲字的聲符表示形聲字的讀音,故屬于同一聲符的形聲字,其讀音必然相同或相近,必然屬於同一韻部。這一方法是段玉裁提出來的,叫做“同諧聲者必同部”。?段玉裁古韵第六部系联表及谐声系统归纳

?4、清代及其以後的研究成果

?顧炎武10部、江永13部、段玉裁17部、戴震9類25部、王念孫21部、孔廣森18部、江有誥21部

?章炳麟23部、黃侃28部、羅常培、周祖謨爲31部,王力《詩經》時期11類29部、《楚辭》時代30部。

?王力古韵30部

?王力《詩經》時期11類29部、《楚辭》時代30部。王力30古韻部如下:

?二、上古的声母

?(一)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

?1、諧聲系統

?2、古書的異文、注音等材料。

?3、方言材料等

?关于上古声母的几个重要结论

?1、古無輕唇音,清代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古無輕唇音說》;

?2、古無舌上音,清代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

?3、古音娘日二母歸泥說,章炳麟;

?4、照二歸精、照三歸定說,黃侃;

?5、喻三歸匣、喻四歸定說,曾運乾。

?古无轻唇音

?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

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並明”。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並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这项结论是清人钱大昕得出的。

?钱大昕,史学家,音韵学家,字辛楣,号竹汀,清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其“古无轻唇音”等音韵学之说散见于《十驾斋养新录》和《潜研堂文集》中。

?现将这项结论的证据简述如下:

? 1.“非”古读作“帮”

?《诗》:“东有甫(非)草。”《韩诗》作“圃(帮)草”。

?《论语》:“子贡方(非)人。”郑康成本作“谤(帮)人。”

?《论语》:“且在邦(帮)域之中矣。”《释文》:“‘邦’或作‘封’(非)。”“而谋动干戈於邦内。”

《释文》:“郑本作‘封内’。”

?《诗》:“彼(帮)交匪敖。”《春秋》襄二十七年《传》引作“匪(非)交匪敖。”?《诗》:“四矢反(非)兮。”《韩诗》作“变”(帮)。

?《释名》:“法(非),逼(帮)也,人莫不欲从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

?谐声字: 非(非)—悲(帮)分(非)—扮(帮)

反(非)—版(帮)甫(非)—補(帮)

发(非)—拨(帮)封(非)—幫(帮)

? 2.“敷”古读作“滂”

?《诗》:“铺(滂)敦淮濆。”《释文》:“《韩诗》作‘敷’。”

?谐声字: 孚(敷)—脬(滂) 覆(敷)—(滂)

?4.“微”古读作“明”

?《水经注·汉水》:“文(微)水即门(明)水也。”

?《史记·鲁世家》“平公子文(微)公”,《世本》作“湣(明)公。”

?《诗》:“周原膴膴(微)。”《文选》注引《诗》作“腜腜(明),莫来切。

?《释名》:“望(微),茫(明)也,远视茫茫也。”

?《周易·职方氏》:“其泽薮曰望(微)诸。”注:“望诸,明都也。”疏:“明都即宋之孟(明)诸。”

?《左传》:“其宰公冉务(微)人。”《春秋事语》作“其宰公襄目(明)人”。

?《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微)成。”帛书《老子》:“大器免(明)成。”

?谐声字:文(微)—闵(明) 亡(微)—氓(明)

無(微)—橅(明)未(微)—昧(明)

?以上材料说明三十六字母中轻唇音和重唇音在上古只有一类,或者没有轻唇,或者没有重唇。其所以会得出无轻唇音的结论,重要理由之一是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而没有轻唇的方言,却找不到只有轻唇而没有重唇的方言。象厦门、潮州、福州等方言中就只有重唇音而没有轻唇音,这显然是古音的遗留。例如:

?古无舌上音

?钱氏称作“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这是钱大昕所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所谓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尚未产生(钱氏没有探讨娘母的问题),大约是到了六世纪时这组音才从“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

?下面是这项结论的部分证据:

?1.“知”古读作“端”

?《后汉书·杜笃传》:“摧天督(端)。”注:“即天竺(知)国。”

?《檀弓》:“洿其宫而猪(知)焉。”注:“猪,都(端)也。南方谓都为猪。”

?《书·禹贡》:“大野既猪(知)。”《史记》作“既都”(端)。

?枚乘《七发》:“踰岸出追。”李善注:“追(知),古堆(端)字。”

?《诗》:“追琢(知)其章。”《传》:“追,彫(端)也。”

?谐声字:竹(知)—笃(端) 追(知)—磓(端)

?2.“彻”古读作“透”

?《诗》:“左旋右抽(彻)。”释文云:“抽,敕由反,《说文》作‘搯(透),他(透)牢反。”3.“澄”古读作“定”

?《说文》:“沖(澄)读若动(定)。”

?《诗》:“其鎛斯赵(澄)。”《释文》:“徒(定)了反。”

?《诗》:“实惟我特(定)。”《释文》:“《韩诗》作‘直(澄) ’,云相当值也。”

?《诗》:“俟我于堂(定)兮。”《笺》云:“堂当作‘枨’(澄)。”

?《周礼·廛人》注:“故书廛为‘壇’(定)。杜子春读‘壇’为‘廛’

(澄)。”

?《说文》:“田(定),陈(澄)也。”齐陈氏后称田氏。陆德明云“陈完奔齐以国为氏”,而《史记》谓之田氏,是古田、陈声同。《吕览·不二》篇:“陈骈贵齐。”陈骈即田骈也。

?谐声字:兆(澄)—桃(定) 盾(定)—(澄)

?以上材料证明三十六字母中的舌头、舌上音在上古也只有一类,或者只有舌头没有舌上,或者只有舌上没有舌头。为什么会得出“古无舌上音”的结论,重要根据之一是在现代方言中可以找到只有舌头没有舌上音的方言,而找不到只有舌上没有舌头音的方言。例如:

?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这是章太炎继钱大昕之后得出的结论(见章太炎《国故论衡》上卷31页)。所谓“娘、日二纽归泥”,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日二母在上古均读作泥母。其证据主要有: ?1.“娘”、“日”归“泥”

?《书》言“典祀无丰于昵(娘)”,以昵为禰(泥)。《释兽》“长脊而泥”,以泥为(泥)。

是古爾(日)声字皆如泥,在泥纽也。

?仲尼(娘)《三苍》作“仲屔(泥),《夏堪碑》曰“仲泥何”,足明尼声之字古音皆如屔泥,有泥纽,无娘纽也。

?谐声字: 奴(泥)—呶拏(娘) 尼(娘)—泥(泥)

?2.“日”归“泥”

?《白虎通·德论》、《释名》皆云:“男(泥),任(日)也。”又曰:“南(泥)之为言任也。”《淮南子·天文训》曰:“南吕者,任包大也。”是古音“任”同男、南,本在泥纽也。

?“而”(日)之声类有“耐”(泥)。《易·屯》曰:“宜建侯而不宁。”《淮南·原道训》曰:“行柔(日)而刚,用弱而强。”郑康成、高诱皆读“而”为“能”(泥),是古音“而”

同“耐、能”,在泥纽也。

?《释名》:“入(日),内(泥)也。”

?谐声字:而(日)—耐(泥)若(日)—诺(泥)弱(日)—溺

人(日)—年(泥)仁(日)—佞(泥)

?章氏的“日纽归泥说”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公认,多数学者认为“日”与“泥”

在上古是分立的。至于娘母与泥纽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二者在《切韵》时代尚且为一类,在上古自然为一类。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这是近代音韵学家曾运乾在他的《喻母古读考》一文中提出来的。所谓“喻三归匣”

是指中古的“喻三”(即云母,曾氏称于)在上古读作匣母。所谓“喻四归定”是指中古的“喻四”(即以母,曾氏称喻)在上古应读作定母。例证如下:

?1.喻三归匣(喻三称“云”,喻四称“以”)

?《春秋左氏经》襄二十七年“陈孔奂”(匣),《公羊》作“陈孔瑗”(云)。

?《诗·皇矣》:“无然畔援(云)。”《汉书·叙传》注引作“畔换”(匣)。

?《春秋》“楚公子围”(云),《汉书·古今人表》“楚灵王围”,《史记·楚世家》作“回”(匣)。

《音义》:“《史记》多作‘回’。”

?《诗》:“出其东门,聊乐我员(云)。《释文》:“员,《韩诗》作‘魂’(匣),神也。”?谐声字: 雩(云)—鄠(匣) 云—魂(匣) 爰(云)—缓(匣)

?2.喻四归定

?《易·涣》:“匪夷(以)所思。”《释文》:“夷,荀本作弟(定)。”

?《释名·释亲属》:“妻之姊妹曰姨(以),姨,弟(定)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

?《管子·戒》“易(以)牙”,《大戴记·保傅篇》、《论衡·谴古篇》均作“狄(定)牙”。?《尚书》“皋陶(定)谟”,《离骚》、《尚书大传》、《说文》并作“繇”(以)。

?谐声字: 夷(以)—荑(定) 舀(以)—稻(定) 易(以)—砀(定)

攸(以)—條(定) 也(以)—地(定) 弋(以)—代(定)

?曾氏以上两种结论的证据都是很充分的,其中“喻三归匣”说已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公认,对于“喻四归定”说学术界的看法还不够统一。

?照二归精说

?这是近代学者黄侃提出来的观点。所谓照二(庄组)归精,是指中古的照二穿二床二审二(即庄初崇生)四母在上古读作齿头音精清从心。黄侃对这一观点未著专文论证,只是在其《音略》中定古声母为十九纽,将中古的庄组分别与精组归为同纽,视精组为古本声,视庄组为变声。此举一例:

?精本声。

租则吾切。古今同。

且子余切。声同韵变,古亦读如租。

?庄此精之变声。

菹侧余切。声韵俱变,古亦读如租。

?黄氏的这一观点可以从谐声字、联绵字、现代方言等材料中得到证明。

?谐声字:

?(1) 庄、崇古读为精斩(庄)—渐(精) 宗(精)—崇(崇)宰(精)—滓(庄) 节(精)—栉(庄)乍(崇)—作(精

?(2) 初、崇古读为清刍(初)—趋(清) 仓(清)—创(初) 此(清)—柴(崇)衰(初)—缞(清) 朿(清)—策(初)

?(3) 庄、崇古读为从斩(庄)—惭(从) 齐(从)—斋(庄) 秦(从)—臻(庄) 乍(崇)—祚(从) 才(从)—豺(崇)

?(4) 生古读为心山(生)—仙(心) 辛(心)—莘(生) 联绵字:萧(心)瑟(生) 萧(心)森(生) 萧(心)疏(生)萧(心)洒(生)

?现代方言:

?在现代一些方言中,照二与精组的读音是完全相同的,例如关中一些方言的情况就是

这样。此以商州市话为例:

?这种现象说明,在上古照二组归精组是完全可能的,但是黄氏的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原因是黄氏对自己的观点没有作充分的论证,另外从精组分化出照二组的条件还没有找到。

?上古声母系统

?王力先生確定上古声母有32個,本书确定为31个:

?古汉语词类活用

?教学内容

?(一)名词、形容词、数词等用如动词。

?(二)名词作状语:

?1、普通名词作状语;

?2、方位、时间名词作状语;

?(三)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四)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五)词类活用的条件。

?一、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动词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其类型有三:?甲、普通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乙、方位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丙、名词性词组用作动词。

?甲、普通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后汉书·张衡传》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史记·刺客列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晋侯围曹,门焉,多死。《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赵旃夜至于楚军,席于军门之外,使其徒入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盐铁论·本义》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说苑·贵德》

?乙、方位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丙、名词性词组用作动词

?晋、郑,兄弟也。吾先君武公与晋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夹辅平王。《国语·晋语四》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史记·留侯世家》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传》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列子·说符》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也常常临时转化词义用作动词,但不像名词那样普遍。例如:?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王曰:“越国之中,疾者吾问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问其病,求以报吴”。《国语·吴语》

?夫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恶我。桓谭《新论·见征》

?(三)数词用作动词

?数词用作普通动词一般多见于个位数。例如:

?民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左传·昭公三年》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

《商君书·赏刑》

?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战国策·楚策一》

?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荀子·议兵》

?若是则功一天下,名配尧禹。《荀子·王霸》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孙子·军争》

?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韩非子·五蠹》

?二、名词、动词作状语

?(一)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甲、普通名词作状语

?其类型主要有四:

?1、比喻动作进行的状态。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3、表示动作凭借工具、依据或进行的方式等。

?4、表示动作的处所。

?1、比喻动作进行的状态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世说新语·识鉴》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李斯《谏逐客疏》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马中锡《中山狼传》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泣。《左传·庄公八年》

?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战国策·秦策一》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贾谊《论积贮疏》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回应,赢粮而景从。《史记·秦始皇本纪》

?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杰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麟杂沓。熛至风起。《史记·淮阴侯列传》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史记·项羽本纪》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史记·刺客列传》

?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史记·淮阴后列传》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自以为行弗及。《史记·游侠列传》

?陛下父事天,母事地,子养黎民。《汉书·鲍宣传》

?3、表示动作凭借工具、依据或进行方式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其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

?吾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无庆赏之劝,刑罚之威,释势委法,尧、舜户说而人辩之,不能治三家。《韩非子·难势》

?4、表示动作的处所

?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北山经》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战国策秦策》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汉书·高帝纪》

?秋,楚客聘于晋,过宋。大子知之,请野享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之于没,又郊败之。《国语·越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一》

?乙、方位名词作状语

?除普通名词作状语外,方位名词在古汉语中也经常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趋向等。例如: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战国策·齐策四》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报任安书》

?丙、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时其意义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注意:

?1、“日”“月”、“岁”置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具有“日日”、“月月”、“岁岁”的意思。例如:

?穆嬴日抱大子以啼于朝。《左传·文公七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夫良马固车,使臧获御之则为人笑,王良御之而日取千里;车马非异也,或至乎千里,或为人笑,则巧拙相去远矣。《韩非子·难势》

?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汉书·文帝纪》

?2、“日”用在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作状语,有“逐渐地”、“一天天地”的意思。例如:

?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史记·高祖本纪》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资治通鉴·周纪四》

?3、“日”单用在句首作状语,或常和“者”字结合在一起作状语,表示追溯过去,义为“从前”、“往日”。例如:

?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臣对曰:“好以众整”。《左传·成公十六年》?日我先君共王,引领北望,日月以冀。传序相授,于今四王矣。《左传·昭公七年》?晏子曰:“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左传·昭公二十年》

?日者大将军攻匈奴,斩首虏万九千级。《史记·平准书》

?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史记·李斯列传》

?(二)动词作状语

?在古汉语中,除了名词,动词也常直接用在谓语之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

?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韩非子·喻老》?于是相如前进缶瓦,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汉书·李广苏建传》?三、使动用法

?1、何谓使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何谓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某些词作谓语时其意义是使令性的。这类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施行谓语所代表的动作、具有谓语所代表的性状、成为(或具有)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等。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它实际上是用动宾式的结构去表达兼语句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以及数词的使动用法等。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充当谓语时其意义是使令性的。这类谓语和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产生谓语自身所代表的行为动作。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皆可用作使动。

?甲、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方法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此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战国策·秦策》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史记·晋世家》

?卫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贞元初,挟其能,战艺于京师,再进,再屈千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买臣见汤,坐床上弗为礼。买臣深怨,常欲死之。《汉书·朱买臣传》

?晋魏锜求公族未得而怒,欲败晋师。《左传·宣十二年》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左传·僖公三年》

?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左传·宣公十五年》

?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后食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季氏》

?予,天下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孟子·万章下》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史记·魏公子列传》

?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宾语的省略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数都带宾语,也有承前或蒙后省略而不带宾语者。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论语·季氏》

?若合诸侯之卿,以为不信,必不捷矣。食言者不病(人),非子之患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之)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之)。……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乙、及物动词的使用方法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上》

?尝人,人死;食狗,狗死。《吕氏春秋·上德》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食之,舍其半。《左传·宣公二年》

?君嗜之,则臣食之。《说苑·君道》

?员曰:“彼将有他志。余姑为之求士,而鄙以待之。”乃见鱄设诸焉,而耕于鄙。《左传·昭公三十年》

?止于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说苑·君道》?祭仲与渠弥不敢入厉公,乃更立昭公弟子亹为君,是为子亹也。《史记·郑世家》?区别及物动词使动和一般宾动结构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在形式上和一般的宾动结构没有两样,区别主要是根据语意和上下文。例如: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下》

?前句意为“武丁使诸侯朝见”。武丁是王,不可能去朝拜诸侯。后句意为“孟子将朝见齐宣王”。孟子是一个学者,不可能使齐宣王朝见自己。

?又如:

?是役也,郑石制实入楚师,将以分郑而立公子鱼臣。《左传·宣十二年》

?此句中的“入”是使动用法,表面上和普通用法没有什么不同。如不了解实际情况,仅凭字面意义很可能会误以为“入”是指石制进入楚师。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后其意义是使令性的。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如: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柳宗元《蝜蝂传》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战国策·秦策》?其达士,则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砺之于义。《国语·越语》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能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欲影正者端其表。《盐铁论·疾贫》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

?《诗》曰:“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

《战国策·秦策三》

?形容词用使动用法宾语的省略

?形容词用作使动时,其宾语也可以省略。例如: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韩非子·说林下》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后其意义是使令性的。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成为(或具有)它自身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傳·宣公二年》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記·項羽本紀》

?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史记·鲁世家》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

?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也。《盐铁论·非鞅》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夏五月,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之师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于是东诸侯之师,次于鄫以待晋师。《左传·襄公元年》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七章》

?今有马于此,如骥之状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则臧获虽贱,不托其足。《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名词使动用法中宾语的省略

?名词使动用法中宾语有时也可以省略。例如:

?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之)。《荀子·天论》

?天子不得而臣(之)也,诸侯不得而友(之)也。刘向《新序·节士》

?(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的使动用法是指,数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后其意义是使令性的。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在主语的作用下,谓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其自身所代表的数目或特点。例如:

?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左传·成公八年》

?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左传·成公十三年》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诗经·秦风·黄鸟》

?四、意动用法

?1、何谓意动用法;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何谓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事物去看待,去评价。

?和使动用法一样,意动用法也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

?意动用法的内容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这

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代表的性质和情状,它可能与事实不相符,也可能相符。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甘藷疏序》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八十章》

?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韩非子·难一》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史记.淮阴侯列传》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某些名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评价或看待。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在主观上把宾语当作谓语所表示的人、事物去看待或评价。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齐庄公朝,指殖绰、郭最曰:“是寡人之雄也。”州绰曰:“君以为雄,谁敢不雄?然臣不敏,平阴之役,先二子鸣。”《左转·襄公二十一年》

?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臣闻王者父天母地,宝有山川。《后汉书·李固传》

?五、名词、形容词活用的条件

?这里所谓的条件,是指从各种活用的情况而归纳出来的词类活用的语法条件,或者是某些词类活用时语言环境。

?这种条件或者语言环境,往往可以作为判断某些活用词的主要标志。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其中应有一个活用

?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A、形成动宾结构,前一个名词活用。例: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蠧》

?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战国策·秦策》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左传·僖公三十年》

?B、形成主谓结构,后一个名词活用。例:

?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妾请母子俱迁江南,无为秦所鱼肉也。《史记·张仪列传》

?是以令吏人完客之所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秦策》?形容词用在“所”字后面多用作意动用法。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厌其源,塞其渎,江河可竭。《荀子·修身》

?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

?则文王不足法与?《孟子·公孙丑上》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王亦能军。《左传·桓公五年》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庄公十年》

?晋灵公不君。《左传·僖公十五年》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国语·越语》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江水又东,径巫峡。《水经注·巫山巫峡》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滑稽列传》

?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然则君何不相之?《吕氏春秋·期贤》

?于是为郭隗筑宫而师之。《战国策·燕策》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既臣大夏而君之。《汉书·张骞传》

?推食食我,解衣衣我。《史记·淮阴侯列传》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

?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战国策·齐策》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晋师军于卢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氏春秋·上农》

?请句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国语·越语》

?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7、名词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

?8、形容词和名词连接,并不修饰名词,该形容词多活用为动词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而老秦师。《资治通鉴·肥水之战》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9、如果形容词和名词之间有表示领属的定语,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疏》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10、如果同一个名词连续使用,则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如果两个名词之间有表示领属的定语,则前者活用为动词。例: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使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几个概念

古诗

古体诗

近体诗,也叫做“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形成并盛行于唐代的诗体,在句数、字数、平仄、對仗和押韵等方面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律诗

绝句

排律

近体诗的要求

近體詩在格律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現在:

1、字句有定;

2、押韻嚴格;

3、講究平仄;

4、要求對仗。

近體詩字數的要求

近體詩對字數的要求非常嚴格,近體詩句數一般律詩八句,絕句四句,也有超過八句的叫長律,也叫排律。句數必須是偶數。

字數上有的每句五字,稱五言,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有的是七字,稱七言,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七言絕句簡稱七絕。長律一般為五言。

古詩和古體詩對於句數和字數則沒有具體的要求。

長律及古體詩舉例

省試湘靈鼓瑟

錢起

善鼓雲和瑟,

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聽。

苦調淒金石,

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

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湘浦,

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

江上數峰青。

蜀道難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顛。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厲井仰脅息,以手撫膺空長歎。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饒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砅厓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近體詩押韻的要求

近體詩的押韻有以下幾個要求:

1、偶數句必須押韻(首句也可押韻);

2、必須押平聲韻;

3、必須一韻到底,不能中間換韻。

古詩和古體詩的押韻要求不很嚴格,可以隔句押韻,也可以句句押韻;可以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中間換韻。

詩人用韻一般根據當時的實際語音,同韻(聲調相同、韻尾相同、韻腹相同或相近)才能相押。唐宋時期的詩人做詩時一般採用的是“平水韻”。

平水韻韻目表

近體詩平仄的要求

1、一句之中平仄相間

2、一聯之内平仄相對

3、邻聯之間平仄相粘

4、押韻句末字用平聲,非押韻句末字用仄聲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

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

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1、仄起仄收式(七言為平起仄收)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起平收式(七言為平起平收)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3、平起仄收式(七言為仄起仄收)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平收式(七言為仄起平收)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關於“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歷來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説法,説明在一定的音節上平仄可以有所變化,在一定的音節上平仄卻不可以變化。但是在以下情況下一三五不可不論,二四六也可不分明:丁種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必須是仄聲,如果用了平聲,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連續出現三個平聲,這叫做“三平調”,是古詩的特有格式,是近體詩絕對不允許的。

關於“拗、救”

所謂“拗”,是指違反了應有的平仄格式使句子變得拗口不順的情況;

拗了以後可以採用一定的手段來彌補,這種彌補的手段叫做“救”。

簡單的說,“拗”是某處該用平而用了仄,“救”就是把相應的字由仄變成平來補救。

一般要求本句能就則本句救,本句不能就則對句救,要求必須在本聯内解決。

近體詩常見的幾種“拗、救”

1、甲種句“仄仄平平仄”中,第四字(七言第六字)該用平而用了仄,句詩變成“仄仄平仄仄”,形成“拗”,補救時應把對句第三字由仄變成平,句式成爲“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暗暗书籍满,轻轻花絮飞。杜甫《宴胡侍御书堂》

客舍梨葉赤,鄰家聞搗衣。岑參《楊固店》

洛水行欲盡,緱山看漸微。岑參《楊固店》

階前短草泥不亂,院裏長條風乍稀。

杜甫《雨不絕》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黃庭堅《寄黃幾復》

2、甲種句“仄仄平平仄”中,第三字(七言第五字)該用平而用了仄,句詩變成“仄仄仄平仄”,形成“拗”,補救時應把對句第三字由仄變成平,句式成爲“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如:

揮手自兹去,蕭蕭班馬鳴。李白《送友人》

飛鳥没何處,青山空向人。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游》

照夜不知曉,入春翻似冬。李東陽《春雪》

夜色静如此,春風來未曾。徐堅《二月初五夜雪》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

這種情況也可以不救,那麽甲種句的第三字只能看成可平可仄。如:

此地一爲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劉禹錫《八月十五夜觀月》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騎长驅五六年。杜甫《恨别》

3、乙種句“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為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句式就變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韻腳字是平聲以外只有一個字是平聲這叫做“犯孤平”。

犯了“孤平”的句子可以補救,措施是把本句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由仄變平來補救。這樣句式就成了“仄平平仄平”。如: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李白《宿五松山荀媼家》

早被嬋娟誤,欲妝临鏡慵。杜荀鶴《春宮怨》

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陸暢《雪晴晚望》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杜甫《九月五首其一》

儿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回鄉偶書》

4、丙種句“平平平仄仄”中,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應用仄,如果用了平,節奏點都成了平。補救的措施是把第三字由仄變成平,句式成爲“平平仄平仄”。如:

無爲在歧路,兒女共霑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杜甫《月夜》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林逋《山園小梅》其一

西朢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满函關。

杜甫《秋興八首其五》

甲種句第4字拗和乙種句拗救結合

甲種句第四字的拗救還可以和乙種句的“孤平”拗救結合起來,形成“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的句式。

木落山覺瘦,雨晴天似高。劉敞《秋晴西樓》

暝鳥飛不到,野風吹得開。曹松《夏雲》

卷帘飞燕还拂水,开户暗虫犹打窗。

李商隐《水斋》

甲種句第3字拗和乙種句拗救結合

甲種句第三字的拗救還可以和乙種句的“孤平”拗救結合起來,形成“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的句式。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劉眘虛《闕題》

寒令奪春令,六花侵百花。

梅堯臣《十五日雪三首其一》

霧雨不成點,映空疑有無。

蘇軾《雨中看牡丹》

秀色洗紅粉,暗香生雪膚。

蘇軾《雨中看牡丹》

甲種句第3、4字拗救結合

甲種句的第四字拗、第三字拗也可以結合起來,而乙種句仍用第三字來補救,形成“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的格式。

南雪不到地,青崖霑未消。杜甫《雪》

河漢不改色,關山空自寒。杜甫《初月》

幽意忽不惬,歸期無奈何。

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其十》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杜甫《孤雁》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江南春》

甲種句三、四字拗與乙種句拗救結合

甲種句的第四字拗、第三字拗還可以和乙種句“孤平”拗救結合起來,形成“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的格式。

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李商隱《落花》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于良史《春山夜月》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李白《掛席江山待月有懷》

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陸游《夜泊水村》

詩律分析舉例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

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

況乃未休兵。

夜泊牛渚懷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

青天無片雲。

登舟望秋月,

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

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去,

楓葉落紛紛。

詩律分析舉例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檞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逥塘。

分析近体诗的格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爲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三平调、三仄调

嵗晏行

杜甫

嵗云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

漁父天寒網罟凍,莫徭射雁鳴桑弓。

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

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柚毛茨空。

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

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

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長相蒙。

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

近體詩對仗的要求

在唐代,“對仗”常單稱“對”。對於近體詩來說,對仗則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强制性的規定。

律詩中的對仗有它的規則:

(1)對句和出句的平仄是相對立的;

(2)對句的字和出句的字不能重複。

對聯是從律詩演化出來的,所以也要適合上述的两个標準。

近體詩規定,五律、七律的頷聯和頸聯要用對仗。首聯、尾聯兩聯以不對爲常。也有少數只有一聯對仗或三聯對仗、四聯全對的情況。如果只有一聯對仗,一般都是頸聯。三聯對仗一般都是前三聯或後三聯。

兩聯對仗

頷聯、頸聯

經魯祭孔子而嘆之

唐玄宗

夫子何爲者,棲棲一代中。

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宫。

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今看两楹奠,當與夢時同。

首聯、頸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爲在歧路,兒女共霑巾。

一聯對仗

多爲頸聯

送賀遂員外外甥

王維

南國有歸舟,荆門溯上流。

蒼茫葭菼外,雲水與昭丘。

檣帶城烏去,江連暮雨愁。

猿聲不可聽,莫待楚山秋。

頷聯對仗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三聯對仗

首聯、頷聯、頸聯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吴楚東南坼,

古代汉语试题6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6)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10) 1、在古汉语中有许多谦词,如:辱、敝、孤等,除此之外,下列是谦词的有:() A 不谷 B 惠 C 令 D 陛下 2、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 3、从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语言现象分析下列句子的加点词,不属于联绵词的是:() A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D子慕予兮善窈窕 4、下列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句子是:() A 制,严邑也。 B 是皆秦之罪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5、下列汉字中,形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 A 然煮烹烧 B 遵道建造 C 鄙阶阵都 D 物特牢牺 6、《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 A 贾逵 B 郑玄C许慎D 马融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之“已”的用法或意义是:() A 动词“停止”B同“矣”,语气词。C 副词“已经”D 而已、罢了 8、下列几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有:() A 迹、跡 B 知、智 C 详、佯 D 沽、酤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有:() A 王者贵乎?士贵乎?B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D 小国寡民 10、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A姜氏何厭之有?B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C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D莫之夭阏者。 二、填空题(把正确的答案写在空格上)(1ⅹ10) 1、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词义的辞典是(),它共分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等等。 2、《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所以又称为()。 3、在《北冥有鱼》一文里,庄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刻画了鲲鹏的高大形象,使之与渺小的斥鴳形成强烈对比。 4、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链条式引申和()。 5、《诗经》的语言以()为主,兼用杂言,显得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有一种形式美。 6、汉字产生的途径有记号和()。 7、“为酒甚美,縣帜甚高”的“縣”与()构成古今字。 8、《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选自(),原书本无题目,这一题目是选者后来加的。 9、尽管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是汉字的(),而不是源。 10、“離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的“離”与()构成通假字。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3、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4、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宋人有酤酒者。 6、泾以渭浊,湜湜其止。 7、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8、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0、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四、指出下列汉字属于“六书”中的哪种类型(1×10) 自:北:眉:上:莫:吠:雲:三:其:霜:

古代汉语答案

古代汉语答案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 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 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 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邻”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邻”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邻”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 ,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古汉语词汇是古汉语词的总和。词是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人们在交往中,遣词造句,既反映着外部世界,也表现着主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变化,引起主观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的词汇对于各种变化是最敏感的,它几乎处在经常变化中”,所以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别极大,是学习的难点,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古汉语词汇的学习应从两方面入手。即整体驾驭与具体掌握。 一、整体驾驭 整体驾驭古汉语词汇,就是首先要抓住古汉语词汇的特点,这对具体掌握词义有指导作用,可以使词汇的学习扎实、深入,避免初学古汉语时经常出现的以今套古的毛病。 古汉语词汇特点可以从形、音、义三方面认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和一形多词、一词多形的情况。前者是古今汉语词汇的主要差异之一,后者表现了古汉语词汇形义关系的复杂性。 (一)单音节词占优势是古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古今汉语词汇在词形上的主要差异。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两个词。例如: ①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②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许行》)

③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东方未明》) ④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孟子梁惠王上》) ⑤(吴普)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传》) 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⑦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张中丞传后叙》) ⑧(张)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同⑦) 上述例句中例①的“可以”是能愿动词“可”与表对象的介词“以”(和第二分句的“与”相同),整句的意思是“老百姓可以与他们一起为成功而快乐,不能和他们一起考虑事业的创始。”例②的“虽”相当于现代的“虽然”,“然”是指示代词“这样”,整句的意思是“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即使如此,也没有听说过道。”例③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即裙子。诗句的意思是“东方的天光还没有发亮,就急急忙忙起身,在黑暗中把上衣下衣穿颠倒了”。例④的“地”是“地域”,“方”是“方圆”,整句的意思是“有纵横各一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就可以统治天下。”例⑤的“聪”指“耳聪”,即“听力好”,“明”指“眼力好”,整句的意思是“吴普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牙齿齐整牢固。”例⑥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整句的意思是“先帝(指刘备)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三次屈尊到草庐来看我”。例⑦的“通”意思是“透彻”,“知”是“了解”,整句的意思是“(许远、张巡)两家的孩子才能智力低下,不能透彻地了解他们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郭锡良本《古代汉语》考试题库 古代汉语试题·一 一、填空(20分) 1、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第人称,尊称代替第人称。 2、文学学家主要凭来辨析本义。从造字方法上来看,最能反映本义。形声字的和本义亦有密切关系。 3、《经籍籑诂》由清代等编纂,这是一部专门收集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全书共分为卷。 4、“比类合谊,以见指为”是许慎给“六书”中下的定义。 2、“鹿、逐、鼎、甘”四字中,会意字是。 3、“难”本是鸟名,后用来表示不容易,这种情况在“六书”中属于。 4、“荆”是个形声字,它的形符是。 5、“哲一喆、奉一俸、后一後”三组字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6、把中古三十六字母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出的五个类别是__、__、__、__、__。 7、研究上古声母得出上古只有舌头而无舌上音结论的是清代的学者。 8、“从”意为“跟随”时,音cóng;用作使动词时,音 zòng 。这种改音别义的方法叫。 9、当一首七言律诗首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时,其领联对句的平仄应是。 10、三十六字母中,舌头音指,舌上音指。 二、简答题(40分) 1、同中古声母相比,上古代汉语声母的何不同特点?各举例说明。(5分) 2、什么叫“读破”?怎样看待读破?(5分) 3、下列各句中“字”的意义是怎样引申的?请用示意图表明它们之间的引申关系(5分) A、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B、仓颉之初作书,盖依声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C、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D、搜奇扶怪,雕镂文字。 E、二兄早逝,奉嫂字孤,恩礼兼尽。 F、高丽国王王治请婚于辽,辽许以东京留守萧恒德女字之。 G、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4、区别下列各组字在古书中表意上的差异(5分) (1)后:後 (2)征:徴 (3)余:馀 (4)丑:醜 5、请说明章炳麟、黄侃、曾运乾在上古声母的研究上有何特点。(5分) 6、中古声母演变为现代普通话声母,主要变化是什么?(5分) 7、古人名、字之间常有同义、近义关系,请举三例说明之。(5分) 8、《诗经·鄘风·硕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毛传:“止,所止者息也”。郑笺:“止,容止。《孝经》:‘容止可观’。”释文云:“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请说明这三家注何者为优?为什么?(5分) 三、标点下面二段古文(20分) 1、段氏說文注與桂馥王筠並列量其殊勝固非二家所逮何者凡治小學非專辨章形體要於推尋故言得其經脈不明音韻不知一字數義所由生此段氏所以爲桀旁有王氏廣雅疏證郝氏爾雅義疏咸與段書相次郝於聲變猶多臆必之言段於雅訓又不逮郝文理密察王氏爲優然不推說文本字是其瑕適若乃規摹金石平秩符璽此自一家之業漢之鴻都鳥篆盈簡曾非小學之事守也專治許書竄句增字中聲雅誥略無旁通若王筠所爲者又非夫達神恉也(15分) 2、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江南耿介之意既伤壹欎之怀靡诉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5分) 四、把下面的古文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10分) 2、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猎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附加题(可做可不做): 1、翻译下列文言文:(10分) 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迭矗,势陂陀,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东埏,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10分) 2、标点古文: 夏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孔丘相犁彌言于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侯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偪好於神爲不祥於德爲愆義于人爲失禮君必不然齊侯聞之遽辟之

古代汉语试题库含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名词解释:(10分)引申义、笺、读为、脱文、传 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本、裁、从、象、徒、泪、刃、堵、鼠、莫 三、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入括号内。) 1.许慎的“六书”解释中“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是对()所作的解说。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2.下列句子中,“及”用作本义的是()。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D.及前王之踵武。 3.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用“之”复指的是()。 A.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4.《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5.先秦汉语中宾语前置规则最严格的是()。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C.宾语前置用“之”、“是”复指 D.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7.下列句子中为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B.童子隅坐而执烛。 C.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近体诗一般在()使用对仗。 A首联、颈联B.颈联、颔联C.颔联、尾联D.首联、尾联 9.《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____稻黍稷麦菽也。”赵岐所使用的术语是()。A.曰B.为C.谓D.谓之 10.下列句子中“间”用作本义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千,从间路绝其辎重。 D.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四、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数以王命,取赂而还。 3、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4、饮于河渭。 5、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1、振长策而御宇内。 2、惟草木之零落兮。 3、君子引而不发。 4、臣伏读圣旨。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诸: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 7.贼民之主,不忠。 贼: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 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 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 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 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

古代汉语试题(下)评分标准以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下) 一、解释术语(20分) 古无舌上音三十六字母叶音说四库全书总目 二、分析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翻译该句(10分) 1.(苏天爵)进为师长,端已悉心,以范学者。(《元史·苏天爵传》) 2.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史记·孝文本纪》) 3.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4.欲影正者端其表。(《盐铁论·疾贫》) 5.圣人甚祸无故之利。(《史记·赵世家》)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说明它们前置的条件,并翻译全句(10)。 1.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史记·孔子世家》) 2.旁无介绍,惴惴然疑先生之未必我见也。 (袁枚《徐灵胎先生传》)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4.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国之将乱也? 以其不嗜贤也。(王符《潜夫论》) 5.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报任安书》) 四、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其主语和谓语。(10分) 1.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论语·雍也》)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战国策·魏策四》) 3.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率善人也。(《史记·孝文本纪》) 4.角抵者,相扑之异。又谓之争交。(《罗梁录》卷二十《角抵》) 5.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梁传·僖公二年》) 五、根据古汉语中的被动表示法,给下列句子填上适当的表示被动意义的词(10分)。 (1)兵败()陈涉,地夺()刘氏。(《汉书·贾谊传》) (2)秦城恐不可得,徒()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4)吏当广所失亡多。()虏()生得,当斩。(《史记·李将军列传》) (5)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天下笑。 六、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代词,并说明其类别和语法功能(10分)。 1.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2.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史记·陈涉世家》) 4.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荀子·天论》) 5.是叶公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新序·杂事》) 七、注出下面这首诗的平仄,如有拗救,请指出:(10分,要求一律划在字的上方,用一代表平,用|代表仄。用△代表拗,用*代表救。注:加点的字是古入声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杜甫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八、给下面一段《诗经》经文的注疏加上标点,并将毛传(下画——)、郑笺(下画~)、孔疏(下画=)及《经典释文》的注释(下画····)表示出来,最后回答问题(20分): 交交黄鸟,止于棘。兴也交交小貌黄鸟以时往来得其所人以寿命终亦得其所笺云黄鸟止于棘以求安已也此棘若不安则移兴者喻臣之事君亦然今穆公使臣从死则刺其不得黄鸟止于棘之本意谁从穆公,子车奄息。子车氏奄息名笺云言谁从穆公者伤之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乃特百夫之德笺云百夫之中最雄俊也临其穴,惴惴其栗。栗栗惧也笺云穴谓塜圹中也秦人哀伤此奄息之死临视其圹皆为之悼栗○惴之瑞反栗音栗圹苦晃反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歼尽良善也笺云言彼苍天者天诉之○歼子廉反徐又息廉反诉苏路反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笺云如此奄息之死可以他人赎之者人皆百其身谓一身百死犹为之惜善人之甚○赎食烛反又音树[疏]交交至其身○毛以为交交然而小者是黄鸟也黄鸟飞而往来止于棘木之上得其所以兴人以寿命终亦得其所今穆公使良臣从死是不得其所也有谁从穆公死乎有子车氏名奄息者从穆公死也此奄息何等人哉乃是百夫之中特立雄俊者也今从穆公而死秦人悉哀伤之临其圹穴之上皆惴惴然恐惧心悼栗乃诉之于天彼苍苍者是在上之天今穆公尽杀我善人也如使此人可以他人赎代之兮我国人皆百死其身以赎之爱惜良臣宁一人百死代之…… ①毛传是如何解释“交交”一词的? ②郑笺是如何解释毛传的“兴也”? ③“圹”字的反切是什么?读什么音?

古代汉语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上册) 练习一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切: 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 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 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 “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 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 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 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 “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 13、拗救: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二、简答 1、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拥有几种不同的词性,经常性地具有几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兼类是词

古代汉语翻译练习及答案

翻译练习答案: 1、卫懿公有臣曰弘演,远使未还。狄人攻卫,其民曰:“君之所与禄位者鹤也;所富者宫人也。召使宫人与鹤战,余焉能战?”遂溃而去。狄人追及懿公于荥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至,报使于肝毕,呼天而号,尽哀而止,曰:“臣请为表。”因自刺其腹,内懿公之肝而死。齐桓公闻之曰:“卫之亡也以无道,今有臣若此,不可不存。”于是救卫于楚丘 2、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偃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活人,得恶药则杀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 【译文】 古代的圣王主张正义战争而没有废止过战争

3、卞庄子好勇,养母,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及母死三年,齐与鲁战,卞庄子请从,见于鲁将军曰:“初与母处,是以三北。今母死,请塞责而神有所归。”遂赴敌,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一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再北。”又入,获一甲首而献之,曰:“此塞三北。”将军曰:“毋没尔宗,宜止之,请为兄弟。”庄子曰:“三北,以养母也,是子道也。今士节小具而塞责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返敌,杀十人而死。君子曰”三北已塞,又灭世断宗,于孝不终也。”

4、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壁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确,其取弥确。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古代汉语:词汇讲稿

第二章詞彙 第一節古今漢語詞彙的異同 一、古漢語的字和詞 對於古漢語詞彙的學習,一個首要的問題是分清楚字和詞。字是用來記錄詞的。漢字雖然有音有義,但音義是有聲的語言賦予它的,它本身只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已。脫離了漢語,漢字便失去了文字的性質。例如“日”,對於不懂漢語的人來說,絕對不會把它讀作rì,也不會跟空中的太陽聯繫起來。 但是由於上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爲主,單音詞書寫時,一個詞就寫成一個漢字。再加上字形所反映的本義往往與詞義有關係,所以,古人一般把一個字當成一個詞,用“字”稱呼詞,用“字義”指詞義。這樣一來,造成了這樣一種錯覺,仿佛漢字是直接記錄概念的,不自覺地將字和詞混同了起來。例如《顔氏家訓·書證》: 《禮》云:“定猶豫,決嫌疑。”《離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釋者。案:《尸子》曰:“五尺犬爲猶。” 《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吾以爲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 “猶豫”本來是一個聯綿詞,“猶”、“豫”只是記錄兩個音節。但《顔氏家訓》中過分注重字形,混同字詞,把聯綿詞“猶

豫”中的“猶”和“豫”看作兩個詞來解釋,這是不正確的。對此,清代學者黃生批評說: 猶豫猶容與也。容與者,閒適之貌;猶豫者,遲疑之情。 字本無義,以聲取之爾。俗人妄生解說,謂獸性多疑,此何異以蹲鴟爲怪鳥哉。考諸傳記,惟《文帝紀》作“猶豫未定”,《楊敞傳》(“猶與無決”)、《陳湯傳》(“將卒猶與”)、《後漢來歙伏隆傳》皆作“尤與未決”。蓋以聲狀意,初無一定之字,妄解獸名者,眼縫自未開爾。(《義府》卷下) 在古代文獻中,大多數情況下一個字記錄的就是一個詞,字和詞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但並非所有字和詞都是一對一地對應。在不少情況下,古代漢語的字,不等同於詞。具體表現爲:同一個字形記錄不同的詞;同一個詞用不同字形記錄。這就是“同字異詞”和“同詞異字”。 (一)同字異詞 造成同一個字形記錄不同的詞的原因大致有下面幾種: 1.假借 (1)本無其字的假借。例如: 夫——夫1(成年男子)、夫2(指示代詞)、夫3(語氣詞)“夫”字本爲表示“成年男子”的這個詞造的字。例如《詩經·秦風·黃鳥》:“維此奄息,百夫之特。”(特:傑岀者)即其例。漢語中表示“指示代詞”和“語氣詞”的詞,本無其字,但人們並沒給它們造字,而借用表“成年男子”的“夫1”記錄。例如《戰國策·齊策四》:“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此爲夫2(指示代詞)。《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此爲夫3

大学《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大学《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选择题1、下列字具有相同义符的一组是(A)A、條脩倏修B、福视神祈C、脾胡肺胃 D、颖颍顿颈2、下列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D)A信——伸B遁——遯C说——悦D距——拒3、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C)A矜——鳏B歌——謌C辟——避D昏——婚4、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做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B)A姜氏何厌之有?B敢问何谓也?C夫执舆者为谁?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5、下列句子具有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的一句是(D)A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B上帝临女,无贰尔心。C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6、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C)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B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D盍各言尔志?7、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一句是(B)A象有齿以焚其身。 B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C 空自苦无人之境,信义安所见乎。D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8、下列句子为判断句的一句是(B)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是非君子之言也。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9、下列句中,“于”引进比较对象的一句是(D)A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B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C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0、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工具的一句是(C)A惠等哭,舆归营。B文人相轻,自古而然。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D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二、填空题(共20分)1、《说文解字》的编排方式是按照部首,全书共分540个部首。2、《经传释词》的作者是王引之。3、近人张相所编,汇集唐宋元明清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并加以解释的一部工具书是《诗词曲语辞汇释》。4、古书旧注中见到“东,德红切”的注解,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其中“东”和“红”两字在语音上具有叠韵的关系。4、根据“四书”分析,“綱”字的构造类型是形声,本义是鱼网上的总绳。5、根据“四书”分析,“亦”字的构造类型是指事,本义是腋窝。6、《说文解字叙》关于“六书”中的“象形”的解释是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7、从造字结构分析“之”字的本义,可以知道在“姜氏欲之,焉辟害”句中,“之”用的是它的假借义;至于在“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句中,“之”字用的是它的本义。8、在《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句中,“之”的词性是代词,其语法功能是复指前置宾语无贿无令名。9、在“文以五月五日生”句中,“以”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凭借某种原因。10、在“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句中,“与”的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或意义是介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11、在“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句中,“其”的词性是代词。三、释词题(共30分)(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20分)1、收族陵家,为世大戮。戮:羞耻2、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3、载玄载黄,我朱孔阳。阳:鲜明4、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贿:财物5、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故捷。肃:敏捷6、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焚:毁灭7、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物故:死亡,“物”通“殇”,死8、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绝:穿过9、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则:效法10、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贳:赦免,宽大(二)说明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无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共10分)(1)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莫: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2)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结合构成的习惯格式表示用来……的方式、手段(3)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乎:表示处所(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介词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被”。(5)吾孰与徐公美?孰与:疑问代词“孰”和介词“与”组合,表示比较,“哪一个更”。四、古文标点题(共10分)给下面一段短文加上新式标点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

古代汉语练习二答案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

古代汉语试题以及答案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 ___ 一、选择题(共20分) (以下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入题后的括号里) 1、1、下列各组字,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 ) A、條倍脩休 B、特牧福祈 C、盆簋益孟 D、颖颍顿颈 2、2、下列各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组是( D ) A 说——悦 B 矜——鳏 C 歌——謌 D 昏——婚 3、3、下列各组字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A ) A 遁——遯 B 脩——修 C 辟——避 D 罢——疲 4、4、下列句子,有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 C ) A A 姜氏何厌之有? B B 敢问何谓也? C C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D D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5、5、下列句子,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句是(D) A A 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 B B 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C C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D D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6、6、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A ) A A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B B 从左右,皆肘之。 C C 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 D D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7、7、下列句子,属于双宾语句的一句是( B) A A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B B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 C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 D 盍各言尔志? 8、8、下列句子,“于”为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一句是(B ) A A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B B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C C 克于先大夫,无能为役。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

古代汉语复习(二)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四运动”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分界线。 2、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独体字,是汉字发展的基础。 3、形声字的声符起到表音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声符来读准该字。 4、“望洋兴叹”可解释为“望着汪洋大海而叹息。” 5、“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句中“责”的意思是“责令,命令”。 6、词义缩小的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7、“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意为“用箕畚”。 8、“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活用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9、“不亦……乎”表委婉的反问句式,意在肯定,可翻译为“不也……吗”。 10、“朕皇考曰伯庸”中的“朕”属于代词,表示第一人称“我”。 二、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选择下列各组字中全是象形字的是() A、鸟羊果 B、人手寸 C、木山北 D、大泉章 2、下列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 A、休息依靠 B、采取寻找 C、册封冰雹 D、礼堂电影 3、“塞向墐户”中的“向”用的是本义,意思是() A.向北的窗户B.方向C.朝着,对着D.从前 4、下列同义词中不属于轻重程度不同的是() A、饥,饿 B、疾,病 C、惊,恐 D、征,伐,侵,袭 5、下列句子中的“鄙”是表示其本义的一句是 (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C、四鄙之萌人。 D、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6、下列句子无使动用法的是() A、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B、庄公寤生,惊姜氏。 C、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D、项伯杀人,臣活之。 7、下列加点字中,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鲁欲将.吴起。 D、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下列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是()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D、风吹草低见牛羊。 9、下列否定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是() A、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B、我无尔诈,尔勿我虞。 C、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D、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0、比较下列句子中“而”,其词性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D、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古代汉语答案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 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篆文毛字倒写),认为是会意字。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英,形声字,从艸,央声。本义是花。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义。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 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是本义。 惊,形声字,繁体字“驚”从马,敬声。本义是马受惊。这里用于形容波浪,为引申义。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集,会意字,从木从隹。本义是鸟聚集,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义。 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这里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水经注·巫山、巫峡》) 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早晨。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义。 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惹等特点,故引申出“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