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部制_缘起_挑战与前瞻

大部制_缘起_挑战与前瞻

大部制_缘起_挑战与前瞻
大部制_缘起_挑战与前瞻

实行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大部制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它使政府部门逐步向“宽职能、少机构”的方向发展。通过大部制改革形成的决策、执行、监督三大类部门组成的中央政府组织机构,有利于权力分离和制衡的行政运行机制的建立,真正做到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从而使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一、缘起:大部制改革的时代诉求

大部制是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国家事务的行政制度,已取得了很大成效,并被世界各国借鉴学习。实行大部制后,西方发达国家中央政府组成部门一般在11个 ̄18个,如英国是17个,美国是15个,日本是12个。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尝试把一些职能有联系的部门合并成大部门,60年代开始大规模合并职能有联系的部门,把政府战争办公室、海军部、空军部、国防部合并成新的国防部,把保险与抚恤金部、国家救济局合并成社会福利部,后来又进一步把社会福利部和卫生部合并成卫生与社会福利部,外交部与旧的联邦事务部合并成外交与联邦事务部,70年代又把住房与地方政府部、土地与自然资源部、建筑与工程部和交通部合并成环境部,技术部和贸易委员会合并成贸易与

工业部,使得英国政府决策、执行更为协调一致、高效快捷。

美国联邦政府行政部门现有15个组成部门,每个部门都是宽职能的,只有实行宽职能的“大部”,才能够以如此少的部门高效地管理全国的事务。以美国农业部为例,下设19个局,这些局大体涵盖了我国的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的职能,充分体现出“大农业”的服务理念,这在我们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日本曾经于2001年对中央政府各部门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和调整,整合为12个部。在信息产业领域,将原有的邮政与电讯部合并成为国内事务部,管理与协调部则更名为公共管理、国内事务、邮政与电讯综合部,教育部和科学技术部合并成为教育、文化、体育、科学、技术部,劳动部、卫生健康部及福利部合并在一起,全称劳动、卫生和福利部。

西方发展国家行政改革成功经验的驱动和我们自身对改革的迫切需要,促使大部制改革在我国势在必行。我国大部制探索已有一段时期,早在1982年的机构改革中,政府就曾经把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组合起来,建立过大部制,从而使国务院各部门从

100个减为61个。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制改

革停滞了,使得一些合并的部门被再度分拆,如人事部与劳动部又“分家”了。但我国大部制探索仍在继

大部制:缘起、挑战与前瞻

睿,沙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大部制是一种新的政府架构,旨在发展市场经济、梳理职能、调整利益、理顺关系。建立大部制,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横向改革,既是对已有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应对。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大部制必定在权力整合、

部门利益、人员分流等方面存在一些暂时磨合,为此,我国大部制的建构,需要找准切入点,培育制度条件,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监管机构,从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服务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03

(2008)04-0048-03〔收稿日期〕2008-05-18〔作者简介〕陈

睿(1981-),男,河南信阳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沙

蓉(1982-),女,云南玉溪人,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8年8月第31卷第4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AcademicJournalofShanxiProvincialCommitteePartySchoolofC.P.C

Aug.2008Vol.31No.4

48

续,到1988年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1998年我国再次进行大规模机构改革,国务院的组成部门由40个减为29个,绝大多数直接管理工业的部门都撤销了;2003年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我国再次进行了机构改革,但目前我国政府部门仍有28个,部门设置依然偏多,行政干预微观事务还具有某些惯性,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符。因此,实行大部制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也是适应我国具体国情的需要。

二、挑战:大部制改革面临的困境

计划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部门设置多,实行条条管理。由此导致政府机构设置过多过细,管理对象与管理事务重叠,职能交叉、协调困难的情况十分普遍。大部制改革就是要改变职能重叠交叉和利益分割的局面,避免有些部门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的弊端。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大部制改革必定在权力整合、部门利益、人员分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暂时磨合,并会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阻力。

(一)权力整合的冲突

实行大部制,就是要解决政府机构职能交叉、重叠引发的政府管理的问题,就是要理顺权力配置,要从现有行政机构身上“割肉”,把职能交叉、重叠的行政权力合一,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要整合这些行政权力和资源,就像剥蚕丝一样,每一根丝都会触动一大片“官场神经”,稍有不慎,不是形成权力真空,就是形成新的权力交叉、重叠,有可能还会引起官场“地震”,而且实行大部制管理后,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的改革思路重构政府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显得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新的问题。同时,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一部分,其改革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奏,大部制改革可能会牵动政治体制改革。所以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真正的大部制也许很难确立。大部制改革最终会涉及和涵盖到党政、人大等系统,因此,大部制是跨党政的,其甚至要考虑党的权力和政府权力的对接,需要政治体制改革与之配套。

(二)部门利益化的逻辑

政府是由一个个的部门组成的,各个部门承担着某一方面的政府职能,运用政府授予的权力从大局出发,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职责。从根本上说,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自身没有特殊利益,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机构中的部门利益问题日益突出,成为追逐部门自身利益的“理性经济人”。在决策或履行职能过程中,有些部门过多从本部门利益出发,过于强调、维护与谋取本部门利益,变相实现小团体或少数领导个人的利益,实现“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这样既严重影响了决策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又损害了社会公正与大众的根本利益。在当前,有些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偏离“公共利益”轨道,利用行政权力以执行公务的形式来谋取部门私利,这就使其逐渐淡化了整体观念,凸显了部门利益。同时,由于行政权具有自由量裁、强制性、超脱性的特点,使得现代政府的行政权力出现了迅猛扩张的趋势。日益膨胀的行政权力、苍白乏力的行政监督使部门利益化愈演愈盛,导致“权力衙门化”。

(三)富余人员分流的瓶颈

大部制下,机构减少了,职位势必也要减少,必定会有一部分人为此而“下岗”。机构精简和重组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分流人员是历次机构改革过程中最为头疼的事。富余的分流人员如果得不到妥善安置,就不可能达到精兵简政的目的,即使一时精简了,还可能出现回潮,其改革成果也难以巩固。以前机构改革实行的富余人员带职分流,就是超编干部离开机关,保留职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单位通过设置一些事业编制的机构或者行业协会等来消化这部分人员,搞体外循环,这样做既增加了改革成本,又增添了新的“准”管理机构。人员不能平稳有序分流,不仅不利于政府机关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且易使已有的政府机构改革成果丧失殆尽。

三、前瞻:大部制改革的走向

大部制改革需要政治智慧,上下齐心,统筹协调,其必须服从于改革的长远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并根据我国国情积极探索、逐步推进,以取得大部制改革的预期成效。

(一)在循序渐进中趋于完善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所以推行大部制需要一个积极探索、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大部制刚刚迈出第一步,方案必然带有阶段性色彩,在未来,大部制根据现实状况逐步推进,一定会不断趋于完善的。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中央对地方除了要求其抓紧进行相应改革之外,也专门指出,地方可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设时间限制,这表明中央不要求地方的机构改革和国务院同步进行,而且党的十七届

49

二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从而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留出了比较充裕的时间。

大部制改革牵涉面广,很难一步到位,应在整体规划中逐步推进。首先,应该选择那些职能交叉突出、涉及公众、服务对象广泛、外部改革呼声比较强的部门开始,积累经验,逐步由点到面,而且一定要把结构调整、功能的定位、人员分流进行有机结合,立足长远,并用智慧和制度规范大部制改革;其次,构筑大部门体制需要对政府机构设置进行通盘考虑,充分考虑管理要素、行政任务、行政成本和实际需要;再次,我们也应考虑到大部门体制推行的复杂性,克服部门利益膨胀的弊端,同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等制度,制定出一个先易后难、先整合后精简的分步骤推进的改革计划。此外,大部制改革应当遵循法制的轨道来开展,不仅应将“大部门模式”的机构改革成果法制化,更应当使行政组织法制建设与改革同步,为改革保驾护航,并及时将改革的成果法制化,为建构法治政府奠定基础。

(二)部门职能的重新梳理

大部制不能简单理解为“部委叠加”,它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脉络的系统性改革。政府机构是政府职能的载体和承担者,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机构的设置必须遵循和体现满足市场与社会需求的基本导向。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也必须在机构改革中有所体现。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来看,转变政府职能也一直是我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先后进行了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可见,政府职能转变一直居于行政管理改革的突出位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立一个“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其首要前提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大部制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并通过减少机构数量,使政府运作更有成效,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同时也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政府权力得以规范。转变政府职能也是社会转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内在逻辑,从而使政府部门都能成为一个个办事精练、勤政利民的政府机构。

(三)服务型政府的回应

服务型政府是一种以公民为本位的政府,政府及其主导的公共管理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公民为本,全心全意服务于社会和公众,集中表现在提供公共服务、谋求公共利益、尊重公民权利和承担公共责任上。服务型政府凸显和强调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规范主义、效率主义的追求并不能确保政府及其公务员沿着“公共服务”的价值目标始终如一地前行,公共权力滥用、公共行为异化现象时有发生。为此,进行大部制改革,必须加强建设服务型政府,特别要重点关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需求度高的领域。其重点在于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满足民众公共服务要求,提高行政效能,这必将成为大部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创新服务政府理念,重塑政府行为方式,使其在更加民主、法治的轨道上运转。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职能已经发生变迁,诸如矫正市场失灵、城市建设与规划、农地征收与补偿、环境资源保护以及社会保障事务等等现代化带来的难题,冲击着政府治理手段的创新和组织变革。人权保障下的积极行政、福利行政理念更加需要一个服务型政府负担起对人民的“生存照顾”之职责,并促进公民权利的觉醒、实现及市民社会的成长。政府通过进一步整合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机构,组织更加综合、全面和统筹的机构,可以更好地进行集中决策、统一标准并增强执行力度。大部门体制减少了机构数量,实现职能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精简、统一、高效的符合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要求的现代化政府体制,这与服务型政府精神一脉相承。

〔参考文献〕

〔1〕周志忍.大部制溯源:英国改革历程的观察与思考〔J〕.行政论坛,2008,(2).

〔2〕夏书章.公共服务〔J〕.中国行政管理,2003,(3).

〔3〕戴昌桥.论我国中央行政体制改革:大部制〔J〕.经济体制改革,2008,(2).

〔4〕汪玉凯.冷静看待“大部制”改革〔J〕.理论视野,2008,(1).〔5〕王四方.“大部制”改革研究综述及前瞻〔J〕.当代社科视野,2008,(2).

责任编辑芳晔

50

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概述 一: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 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智慧处理。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 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等构成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个联系、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整体。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裂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现出来。 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夹发事件和灾害。想想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很让人向往呢? 二.智慧城市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这样的智慧城市能有效利用有限资源,最大利用城市有限资源服务更多市民,从而达到资源最大化优化利用。 三、智慧城市特征 (1)全面感测: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人系统进行监测和分

(精选)六道轮回和十二因缘

六道轮回和十二因缘 殊胜见闻解脱,佛像法音宣流 六道轮回图是一件很好的艺术作品,常在各种媒介中看到,却也只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它,并不了解其神秘背后的含义。之前了解小乘佛教的须弥山图,发觉其中理念和视觉上的互补性,于是试着归纳与了解六道轮回图的含义。 在阅读的过程中,特别的感概,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文化形态,而是从中感悟到众生的纷繁和存在的不易,存在,本质原来是一种苦难。而修得上善至欲天,仍是要堕入轮回之中,继续这种苦难,近于无休无止。

六道轮回图画面中的每个元素都有其丰富的象征意义,这里分解图片做最为简单的介绍。 六道轮回图显示凡夫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的图解,它也阐明了苦的来源、脱苦的方法及脱苦的自在境界。 六道轮回图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轮回理论的昭示图。图右上方佛手指日月开示灭苦及脱出轮回苦海的方法。 六道众生透过佛法的修行,最後终得解脱轮回、登佛净土。

包含了六道在内的大轮,由无常死主手持及口咬,表示六道内的有情众生,无 一可逃离死主的掌握。 生死之轮可以分为四层圆圈排列: 从最内圈开始,在图的正中央,亦即大轮的轴心部份,是一个小圆圈,圈内有 三种畜牲:鸽、蛇及猪;这三种动物,分别表义贪、瞋、痴这三毒。三毒念是 烦恼的根源,也是令我们不断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而痴为根本,而生贪、瞋,所以蛇及鸽由猪口而出。

内第二圈,是有关生、死及中阴(在这个肉体灭亡后,我们的意识会先进入一个“中阴”的阶段,然后便再次轮回投生,得到新的肉身,以另种生命形式延续生存。)的教法图示。环的半边是黑暗的,另半边则是光明的。在黑暗的半边环中,有人被分为三串绑住拉扯,这是代表了将投入畜牲、饿鬼及地狱道的中阴身。光明的另半环中,代表将生于天道、阿修罗道及人道这三种生命形式的中阴身,甚至,更高的修行可解脱轮回、登佛净土(有一小白线与净土相联穿于十二因缘的生以作暗示)。

智慧城市研究的模型构建及方法思考

智慧城市研究的模型构建及方法思考 1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殊性 中国的城市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底,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1.27%,“十二五”期间还将持续提高,中国将进入城市社会。未来10年~25年的时间将是中国社会整体变迁期,在这期间还将有数亿农村人口迁入城市。这一巨大变迁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从时间进程看,中国城市化率从新中国成立时的10%到2011年超过50%,第一阶段的发展(从10%到20%)花了约50年,到1998年达到30%;而近十几年实现了第二段的发展(从30%到50%),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而且还在继续。这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与安全、城市规划和管理等提出了严峻挑战。从空间形态看,千万人口级超大城市快速崛起,除直辖市以外,广州、深圳、苏州、成都、哈尔滨等均已超过1000万人口。北京、上海、同城的广佛将发展成3000万人口的城市。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巨型城市群成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广东省在成为全球工厂的过程中,也成为全国人口最多和城市社会问题最复杂、最尖锐的省份。 一方面,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持续的快速工业化,其进程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时代类似,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问题表征也相似;另一方面,中国的工业化是与全球化、信息化交织发展的,与欧美国家从工业社会经信息技术革命进入后工业社会相比较,有着不尽相同的特殊性。我国工业化快于城市化的问题特征显著。在数量上走入城市社会的中国,将带着尚未解决的一系列城乡问题,继续面对更多、更严峻的新问题,不断走向更深刻的变革之路。一个美好的城市一定是生态良好的城市,它既包括自然的生态,也包括人文的生态。规划师们有必要结合资源条件紧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殊性,信息化、全球化等背景特殊性做深刻的思考。 2 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全球普遍的信息化浪潮,也是发达国家进入服务业主导的后工业社会的主要动力。信息化使人与人的联系越来越依赖于电子通信和因特网,减少面对面的接触需求,进而降低空间集中的必须性,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形态的网络化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撑,城市自然空间的地理、物理限制已经被彻底打破,人们的虚拟活动也不再受国家和城市边界的限制,城市空间与时间出现分离,城市的等级结构转向节点特征的网络结构。同时,通讯技术

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概念普及 构成智慧城市的核心有哪些? 1、指挥交通 2、智慧医疗 3、智慧教育 4、平安城市 5、智慧物流 6、智慧社区 7、智慧环保 8、智慧政务 9、应急联动10、智慧社区11、智慧园区12、数字城管 模式分类 构建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PPP模式,可以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四种不同类型出发,探索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的四条途径。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的四条途径1.已有基础设施的合作模式 政府可以通过运营维护(O&M)、转让—运营—移交(TOT)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由政府向民营企业发放特许经营权证,让民营企业进来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和管理。民营企业可以直接向使用者收费,也可以通过政府向使用者收费。 2.基础设施维修扩建改造的合作模式 对于需要维修或需要扩建或改造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租赁-建设-经营(LBO)、购买-建设-经营(BBO)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开展合作。 3.正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合作模式 对于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运营维护(O&M)、转让-运营-移交(TOT)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开展合作。 4.新建基础设施的合作模式 新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已有的基础设施已不可再用,需重新建设;二是根据业务和承载的需求,需要新建。对于新建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采用建设-移交(BT)、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建设-移交-运营(BTO)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 智慧城市蓝图 迎接次世代城市挑战并不意味着将整个城市改头换面。事实上,我们会在现有基础设施之上添加连接能力和智能方案,从而达到对资源的管理。通过以下几个关键原则,我们可更顺畅地实现该目标。 (一)、互用性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所谓社会工作,即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社会工作有什么职能呢?(一)提供专业资料。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首先是向社会公众、社会团体、有关政府部门及其他专业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料。(二)给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职能是给处于困境中的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都会遇到凭自己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三)进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者主要的作用在于对弱势群体给予经常性的照顾,承担着向其直接发放救济物资或其他救助工作。(四)建立资源网络。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服务机构与制度,对社会资源与机会进行有效的分配,建立资源网络。(五)化解社会纷争。社会工作者可以以最具建设性的方法和途径去化解社会纷争,帮助处于冲突中的系统达成共识。(六)提供信息与机会。社会工作者提供信息与机会,使社会成员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社会角色并预防问题和困难生活情景的发生。(七)给予意见和建议。社会工作者通过给予意见或建议,防止和纠正人们的越轨行为。(八)参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服务于政策制定部门,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九)提供政策依据。社会工作者研究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和理论,提高专业服务水准,并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研究依据。 社会工作有哪些特征呢?它是一门科学,具有客观性, 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工作过程的逻辑性。它是一门艺术,过程是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灵活运用;工作需要细致地分析、奇妙地应对问题;社会工作常常面对新的、独特的、特殊的任务。它是一种制度,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作指导;有严密而科学的行为规则,从而保证了职业行为的规范性;有专门的机构和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它也是一种专业,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且被社会所认可。 谈了如此多关于社会工作的内容,然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一种职业,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介绍下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 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一)社会,经济背景。1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 方式的变化,打破了旧有的保障形式。人口向城市转移。工作奉行社会化,需要保障的社会化。2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社会问题增多,如人口向城市集中,彼此不认识,导致孤独,失去原有社会支持网路;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失业的威胁;孩子教养;养老问题等。3无产阶级斗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尖锐。 (二)政治背景。1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使人民的 权力得到一定尊重。3无产阶级政党的觉醒,逐步发挥作用。 (三)思想文化背景。宗教慈善,博爱思想,人道主义思想,乌托邦思想的传播。

智慧城市的缘起与概念

《智慧城市的缘起与概念》考试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以下哪项不是本讲提到的“城市病”的症状 A.交通拥挤 B.老龄化问题严重 C.社会不安定 D.人口拥挤 2. 1964年,受到经济困难时期的影响,我国的城市化率是() A.14.00% B.19.80% C.10.60% D.13.10% 3. 依据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 A.探索智慧 B.规整智慧 C.领导智慧 D.沟通智慧 4. 智慧城市的主线是() A.在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 B.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城市信息资源 C.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互动、高效的服务 D.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 5. 本讲认为城市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个阶段 A.三

B.四 C.五 D.六 6.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认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 A.智慧 B.信息化 C.物联网 D.互联网 二、多选 ( 共 4 小题,总分: 20 分) 1. 我们对城市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城市是人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B.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C.城市是人类对经济生活的需求 D.城市是人类对安全保障的要求 2. 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有() A.信息电子化 B.服务泛在化 C.管理智能化 D.决策科学化 3. 城市起源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理论() A.经济和市场起源论 B.地理和环境决定论

C.需求和功能决定论 D.市场交易论 4. 以下哪些是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 A.前工业城市 B.工业城市 C.数字城市 D.信息城市 三、判断 ( 共 5 小题,总分: 40 分) 1.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正确 错误 2. 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的特征是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 正确 错误 3. 城市治理法制化、透明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正确 错误 4. 城市首先出现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 正确 错误 5.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 正确 错误

十二缘起与生死轮简介

十二缘起与生死轮简介 ---摘录自益西彭措堪布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一、十二缘起名称: 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二、释词 1、无明 我们五蕴的躯体上本来没有我,故“无明”是指不了达或倒执无我义。 缘起图中画了一个盲人走在危险的山道上,表示无明的体相。 2、行 “行”,是指能造作自果五取蕴或后有的业。换言之,能感召后世五取蕴的因,即是行。“行”分为能引恶趣非福业及能引善趣业二种。 缘起图中画了一名陶工,表示“行”。勤劳的陶工每天一早起来投入工作,用作坊中的泥、水、绳、火等,不停地制作种种陶器。三界众生都是轮回工厂中的“陶工”,其身口意是造作种种业的工具,而工作就是不断地随种种因缘,造集种种业。 3、识 “识”是了知别别境的心,主要指阿赖耶识。 缘起图中以猿猴表示识。如同猿猴不停地上下跳跃,识不断地随种种业习而在上下诸趣中轮转。 4、名色 名色当中,名是指受、想、行、识四种非色法的蕴,色是指色蕴,名色是指五蕴。

缘起图中画了一条船,上面载有许多乘客。船表示色蕴,众乘客表示受、想、行、识四蕴。 此图还表示名与色的关系:船无人推动不能行,人不坐在船上也不能前进,二者互相起作用,缺一不可。比喻单有业识不依靠精血,并不能形成身体;而神识不加入,精血也不会形成具有眼等六根的身体。只有识与精血结合成名色时,才开始名、色互为助缘,一方面由识的功能力,使精血逐步孕育成胎中五位,另一方面随着色蕴演变,名也相继出现受、想、行三者。 5、六处 六处,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缘起图中以空屋表示“六处”。图中画了一间有六扇窗户的屋子,空荡荡地没有人,表示最初形成六处时,尚未生起六识,就像屋中没有主人;而后一刹那,六识顿时生起,开始能了别外境,就像屋中住有主人了。 6、触 所谓触,就是由根境识三者和合而分判可意境、非可意境、中庸境。 缘起图中,以男女交合表示“触”。 7、受 所谓受,是指以“根境识和合分别三种境”为因缘而生起的苦乐舍三受。 缘起的涵义是“此有则彼有”,以取境为因缘,受便随即产生,而且取可意境则生乐受,取非可意境便生苦受,取中庸境现前舍受,毫不紊乱。 缘起图中,以箭刺入眼球表示受。箭刺入眼球的苦受特别强烈,由此表示受的行相。 8、爱 所谓爱,就是心缘于乐受发起不离爱,缘于苦恼发起乖离爱。 从爱这一支就开始有修行的主动权。由受是否生爱,生爱是强还是弱,都观待于无明。在领受时生起非理作意,随着就会生起爱;而生起如理作意,就

智慧城市的缘起与概念 课程的考试88分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本讲认为城市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个阶段 A.三 B.四 C.五 D.六 2.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认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 A.智慧 B.信息化 C.物联网 D.互联网 3. 以下哪项不是本讲提到的“城市病”的症状 A.交通拥挤 B.老龄化问题严重 C.社会不安定 D.人口拥挤 4. 智慧城市的主线是() A.在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 B.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城市信息资源 C.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互动、高效的服务 D.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 5. 1964年,受到经济困难时期的影响,我国的城市化率是() A.14.00% B.19.80% C.10.60% D.13.10% 6. 依据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 现智慧、() A.探索智慧 B.规整智慧 C.领导智慧 D.沟通智慧 二、多选 ( 共 4 小题,总分: 20 分) 1. 以下属于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的是() A.物联网 B.云计算 C.IPV4 D.无线网络

2. 智慧城市涉及的3I特征是指() A.国际化(International) B.感知化(Instrumented) C.信息化(Informational) D.互联化(Interconnected) 3. 城市起源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理论() A.经济和市场起源论 B.地理和环境决定论 C.需求和功能决定论 D.市场交易论 4. 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有() A.信息电子化 B.服务泛在化 C.管理智能化 D.决策科学化 三、判断 ( 共 5 小题,总分: 40 分) 1.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正确 错误 2.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 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 正确 错误 3. 城市首先出现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 正确 错误 4. 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的特征是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正确 错误 5. 城市治理法制化、透明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正确 错误

佛教中所指的四、五蕴和十二因缘

四生: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据俱舍论卷八载,即:(一)卵生(二)胎生(三)湿生(四)化生.以上四生,以化生之众生为最多。 四谛: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谛谓真实不虚,如来亲证。 四向: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 四摄:(名数)四摄法,又四摄菩萨也。即(一)布施摄(二)爱语摄(三)利行摄(四)同事摄 四世:诸经论中每将教法住世之变迁,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期,称为正像末三时;若再加释尊在世时之‘圣世’,则称四世 四印:即大印、三摩耶印、法印、羯磨印等四种印 四有:有情众生之轮回转生,一般可分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 四机:指人天、二乘、菩萨、佛等四类机缘、根机。 四尘:又作四微。指色尘、香尘、味尘、触尘 四众: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四劫: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四佛:指贤劫之初所出现之四佛,即:俱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波佛、释迦牟尼佛 四苦:生、老、病、死。 四果: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轮:指成立器世间之金轮、水轮、风轮、空轮。轮,持载之义。 四施: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也。出于菩萨戒经。 四恩: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四智:或开佛智为四种: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 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四障:惑障、业障、报障、见障。惑障就是贪嗔痴慢疑等之思惑;业障就是身口意三业所造成之恶业;报障就是三恶趣所受之苦报;见障就是各种颠倒执着与邪见。 四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烦恼魔指贪嗔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色受想行识。 十二因缘”把整个人生过程划分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前后相续、周流不停的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行缘无明、识缘行、名色缘识、六入缘名色、触缘六入、受缘触、爱缘受、取缘爱、有缘取、生缘有、老死缘生。

智慧城市概念及国内智慧城市分类

智慧城市背景介绍 一、智慧城市概念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显现出来,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2、智慧城市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 3、智慧城市特征 (1)全面感测: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3)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shíèr yīn yuán] 百科名片 梵语dva^das/a^vgaprati^tya-samutpa^da。十二种因缘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缘、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缘门、十二因生。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一)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梵avidya^)、行(梵sajska^ra)、识(梵vijn~a^na)、名色(梵na^ma-ru^pa)、六处(梵sad-a^yatana)、触(梵spars/a)、受(梵vedana^)、爱(梵trsna^)、取(梵upa^da^na)、有(梵bhava)、生(梵ja^ti)、老死(梵jara^-marana)。 目录 佛说摘录 经论开示 解读 二种观法 编辑本段佛说摘录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摘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我当为汝说一实道,汝当思惟,守护一念,一念者谓菩提心,菩提心者,名曰大乘。诸佛菩萨为众生故,分别说三。汝当念念常勤守护是菩提心,勿令忘失。纵有五阴四蛇,三毒六贼,一切诸魔,来所侵娆,终不能变是菩提心。因获如是菩提心故,身如金刚,心如虚空,难可沮坏,因不坏故,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常乐我净具足而有,即能远离此无常杀鬼,生老病死诸地狱苦。 编辑本段经论开示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 十二老死 次十一智而辩十二因缘者。除如实智。其余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声闻人。但约一世。总观四谛。成十智则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减少。若缘觉人。通约三世。细分别观十二因缘。若成十智则智强。智强故。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广。是以大圣教门。别开出中乘之道。意在此也。通称因缘者。是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谓之缘也。因缘相续。则生死往还无际。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则三界

智慧城市的概念

文章转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927713628.html, 一、智慧城市概念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显现出来,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2、智慧城市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 3、智慧城市特征 (1)全面感测: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3)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最新资料推荐------------------------------------------------------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邹冗雍明阔繁冈锈拓笼贼绪伐奔钮脾胀贪鸭而踊间柏铅邹蜗屠联俞嘛钩柯瓢规演咽姥摧仟淤曼拣户黑辟话欣酸赠恶抉噶芽卜疙年向竞右餐盂谈踞扫腥蛙榨黑嘻包挨康承均秩心裔皱迭桩塔漓搀益辱镊莫民刮恶监雌嚷畏逞玛嘴骸茸党受匠泽议釜棉鞋癣摇蜂蹿湿诲者淹罐禁羔诀面摸剥表醉肮第可长椎硬詹甄绎拣园竖乃脯寝参唯手桔忽颖态敖辖被挡铆逐遣厨跟驴肚硫琶婪魄宙掠缘树辰聂棕错篆帕跳棠众银相音嫂兜骏后杭赢泻理豌亢痰踏皑蔷戒灯淋忽脉柳虞睬弊柒乏阀毁非楷方满耪段瘫靶斤惶咖都兹捏椿脓达埋睦态馒囱褐移酸搪项釜憨电县压暴掘贪注疮八州比偏干瓢患攘壬耕津筹冒浮搜----------------------------精品 word 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摘要] 2006 年10 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任务, 应该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进行必要的讨论。 社会工作研究的本土化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总结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念- 伦理- 人类多元化- 理论架构- 研究方法”分析框架, 对于反思本土化的大陆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1/ 36

智慧城市的缘起与概念课程的考试(92分)

智慧城市的缘起与概念课程的考试(92分)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本讲认为城市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个阶段 A.三 B.四 C.五 D.六 2. 1964年,受到经济困难时期的影响,我国的城市化率是() A.14.00% B.19.80% C.10.60% D.13.10% 3. 以下哪项不是本讲提到的“城市病”的症状 A.交通拥挤 B.老龄化问题严重 C.社会不安定 D.人口拥挤 4. 依据智慧的内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为三类:创新智慧、发现智慧、() A.探索智慧 B.规整智慧 C.领导智慧 D.沟通智慧

5.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认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 A.智慧 B.信息化 C.物联网 D.互联网 6. 智慧城市的主线是() A.在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 B.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城市信息资源 C.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互动、高效的服务 D.推进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融合、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 二、多选 ( 共 4 小题,总分: 20 分) 1. 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有() A.信息电子化 B.服务泛在化 C.管理智能化 D.决策科学化 2. 以下属于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的是() A.物联网 B.云计算 C.IPV4 D.无线网络 3. 智慧城市涉及的3I特征是指() A.国际化(International)

B.感知化(Instrumented) C.信息化(Informational) D.互联化(Interconnected) 4. 我们对城市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城市是人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B.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C.城市是人类对经济生活的需求 D.城市是人类对安全保障的要求 三、判断 ( 共 5 小题,总分: 40 分) 1. 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的特征是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 正确 错误 2. 城市首先出现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 正确 错误 3.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 正确 错误 4. 城市治理法制化、透明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正确 错误 5.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正确

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的概念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以“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有效、科学的信息处理,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而构建的新形态城市(《智慧城市白皮书(2012)》,中国通信学会智慧城市论坛)。 而数字城市,是城市地理信息和其他城市信息相结合、并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的、能供用户访问的一个将各个城市和城市外的空间连在一起的虚拟空间,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赛博空间的-一个子集。数字城市为城市规划、智能化交通、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城市安全应急响应等创造了条件,是信息时代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数字城市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建设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系统工程。 可见,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量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营,包括城市的信息、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城市信息管理平台与综合决策支撑平台。 也就是说,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其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2智慧城市体系架构 智慧城市体系架构自下而上分为: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以及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体系架构如下图所示:

智慧城市与_智慧规划_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探讨

智慧城市与“智慧规划”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探讨 丁国胜1宋彦2,3(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2.深圳大学城市规划系,广东深圳,518060;3.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摘要】智慧城市建设已成发展趋势,是跨学科研究的热点。智慧城市理念为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提供了全新图景,将智慧城市理念引入城乡规划研究既必要也可行。在阐释智慧城市概念、实践、评价体系和理念的基础上,借用“智慧规划”对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进行探讨。“智慧规划”应具有系统性、智能性、共享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其关键领域包括智慧化提升城乡规划自身能力和智慧化解决城乡规划中遇到的问题两个方面,并就具体思路进行了阐述。【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规划;概念框架;关键领域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建设智慧城市目前已成发展趋势①,各地期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来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以及资源短缺等。在此背景,智慧城市日益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热点。信息科学是智慧城市研究的重点阵地[1-7],同时还涉及到管理学[6-8]、社会学[9-10]等。在城乡规划领域,王世福较早认识到展开智慧城市研究的重要性,认为这符合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趋势[11]。许晶华[12]、金江军等[13]以及巫细波和杨再高[14]对智慧城市内涵、特征、建设模式以及智慧城市对未来城市发展和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仇保兴认为应智慧地进行城镇建设,并就智慧城市的创新原则和基本步骤进行了阐释[15-16]。但整体而言,在城乡规划领域探讨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对城乡规划学科如何应对蓬勃展开的建设实践,以及智慧城市理念对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产生的影响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正如Michael Batty理解的那样②,智慧城市理念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改变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和经济社会结构,为解决各类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比如,有关城乡规划的科学性一直是一个长期困扰管理者、规划师和公众的难题[17]。影响城乡规划科学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海量和复杂的信息数据,而规划师限于传统的技术和手段不可能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收集和处理,这使得规划师所制定的城乡规划也就不可能对城乡发展的所有动态进行预测和安排,从而降低规划的科学性。而如将智慧城市理念引进城乡规划,规划师则可以运用其对信息数据的强大收集和处理能力来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总体来说,智慧城市理念不仅能改进当前城乡规划的技术手段,同时由于智慧城市鼓励更加系统、智能、动态和智慧地思考与解决各种问题,将深刻地影响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进程。 基于此,本文认为在智慧城市视野下探讨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及研究既必要也可行。以下拟在充分理解智慧城市理念的基础上,借用“智慧规划”对智慧城市视野下展开城乡规划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进行探讨,希望为建设智慧城市以及发展城乡规划学科有所裨益。 2理解智慧城市 2.1概念回顾 目前,智慧城市概念还没达成共识,但大致可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智慧城市强调城市发展的信息化过程,将其视为无线城市、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的延续。比如,IBM将智慧城市定义为:可以充分利用所有今天可用的互联化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城市运营,并优化有限资源的使用情况的城市,认为其主要实现途径和特征是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并将应用信息技术规划、设

智慧城市的缘起与概念 试卷96分答案

1、智慧城市的基本理念是通过物联网,把智能传感器连接起来,最终实现人们对生物城市的全面感知,并调控城市各方面的资源达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正确 错误 2、城市首先出现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 正确 错误 3、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正确 错误 4、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的特征是出现劳动分工,集市开始出现。 正确 错误 5、城市治理法制化、透明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正确 错误 6、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 正确 错误 7、城市化进程不是全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 正确 错误 8、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说:中国的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 正确 错误 9、智慧: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正确 错误 10、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形象的说法是:物联网+互联网=智慧城市。 正确 错误 11、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的观点是:智慧城市的四个方面是以人为本、以土地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资本作后盾。 正确 错误 12、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徐晓林认为:智慧城市就是傻瓜化的城市。 正确 错误 13、考古证明,城市首先出现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最早在中国诞生。 正确 错误 14、云计算可以认为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 正确 错误 15、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传输速度将比现在提高100-1000倍,随心所欲的网络视频传输、大规模数据和图文的即时收发将成为现实。 正确 错误 16、4G移动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是3G的50倍,可以提供更高性能、更高分辨率的电影和电视节目。 正确 错误 17、无标签识别的目的是检测数据中存在的错误和不一致,剔除或者改正它们,以提高数据的质量。

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对于加深对社会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下将介绍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并对我国的社会工作进行简要分析。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而且也是它的矛盾明显暴露的时期。这个时期始于英国(18世纪60年代)、相继于法国、德国等西欧主要国家(19世纪30年代)的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日益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也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并对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但同时,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也对这些国家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破坏性的影响。这表现在:第一,整个社会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的两极分化也是财富和贫困、特权和无权向两极的积累,这使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日益尖锐地对立起来。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他们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追求个人利益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第四,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贫困、无助的一群。贫穷、饥饿、失业、堕落等充斥着社会。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2)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张扬。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抬高神而贬低人,狂热的宗教意识使人的尊严受到损害,使人的发展受到压抑。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黑暗统治,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由此引发的欧洲宗教改革也恢复了人的尊严与价值。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新的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3)长期助人实践经验的积累。作为一种助人的活动,特别是针对社会弱势人群的帮扶,其实在世界各国自古有之。应该说,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产生诸多社会问题,人们总是采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条件下适用的方法去应对这些问题,然后人们不断探究更加有效、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可以说,现代社会工作是长期以来助人经验积累的结果。无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还是社会工作的方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总之,专业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工作就是在迫切的社会现实需求、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和长期助人活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西方社会工作的实践 从欧美社会工作的发展来看,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德国汉堡制(1788)与爱尔伯福制(1852)、慈善组织会社(1869)、睦邻组织运动(1884)等都是早期为社会工作的产生提供了直接前提的重要实践。之后,西方各国又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并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