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劳动经济学(作业答案)

劳动经济学(作业答案)

劳动经济学(作业答案)
劳动经济学(作业答案)

劳动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67164】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劳动力市场理论)。

2.【92265】劳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3.【66979】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弹性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弹性相比,(后者大)。

4.【67028】根据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资本要素的(供给)弹性越

(大),那么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则越大。

5.【67171】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是(市场性要素)。

6.【67084】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重合)。

7.【67027】如果在一个坐标轴中分别划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曲线以及商品市场卖方垄断条件下的劳动

需求曲线,那么两者的位置是(前者在后者的上方)。

8.【67131】我们在劳动需求一章中讲"短期"、"长期",其真正含义是(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时间长短,来不及调整

资本要素的时段都称为短期,否则称为长期)。

9.【67085】家庭生产的等产量曲线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家庭工作时间;市场商品数量)。

10.【67055】根据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来判断,人们在哪个年龄段最不应该选择频繁地游山玩水?(中年)

11.【67011】劳动力供给等于(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12.【67167】在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诸多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市场工资率)。

13.【67144】我们在劳动需求理论和劳动供给理论中均提到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这两个名词说的是(不完全

是一回事,前者指劳动与资本替代,后者指工作与闲暇替代)。

14.【92266】(劳动年龄人口)包含的范围最大。

15.【67137】个人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是(一条先向右上方倾斜但不久又转向左上方弯曲的曲线)。

16.【66980】如果把闲暇看成一种商品,那么对于某个劳动者而言它的单位价格是(该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

工资率)。

17.【67029】工资率变化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劳动供给的作用(方向相反)。

18.【117211】特殊培训的成本其实是由谁来承担的?(雇员)

19.【67165】在知识经济时代,就业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具有知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20.【92268】普通培训的成本其实是由(雇员)来承担的。

21.【67166】狭义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人力资源的智力和技能开发)。

22.【67187】(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经济发展要素。

23.【67007】在我国当代,哪一种制度给劳动者提高自身人力资本利用率制造了巨大障碍?(户籍制度)

24.【67191】关于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实际工资不过是经过某种价格调整后的货币工资)。

25.【67006】从就业的角度来讲,下列哪类人群最有可能不欢迎流入本地的外地民工?(本地的低技能劳动者)

26.【67036】与年轻的劳动力比较而言,年老的劳动力流动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年老的劳动力流动的(心理成本

增加)。

27.【67145】教育的信号模型认为(硕士学位证书不能表明接受研究生教育能够提高生产率,但它表明拥有该证

书的人更有可能具有高生产率特征。)

28.【66958】从本质上讲,劳动力选择流动或迁移,是为了(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

29.【103265】在支配劳动力流动的内在机制中,最基本的是(工资机制)。

30.【66981】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属于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的范畴?(在读期间,如果不读书而去参加工作所能获

得的收入)

31.【67030】下列哪种在职培训模式表现为"双重学徒制"?(德国模式)

32.【66957】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是由(亚当·斯密)提出来的。

33.【67141】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合理性是指(劳动力流动的收益大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34.【67134】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率和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

35.【67168】现代劳动经济学认为,在工时固定的情况下,要实现最大的劳动供给量,最好的办法是(实行奖励

工资)。

36.【759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工资的多少取决于工资率与工作时间两个方面的因素)。

37.【92274】补偿性工资不是对(较低的家庭收入)进行"补偿"。

38.【67059】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计件工资制的优点?(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

39.【67033】解决道德风险问题的关键策略在于(建立一整套激励和约束机制)。

40.【66986】下面哪一因素,不是确定工资水平的因素(劳动者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41.【67008】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影响工资确定的外在要素?(风俗习惯)

42.【103268】下列不属于计件工资优点的是(有利于提高质量)。

43.【67106】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主要可分为(工资歧视、职业歧视)两类。

44.【67146】下列说法哪一种是错误的?(雇主对雇员的统计性歧视丝毫没有道理,政府应予以严厉打击)

45.【67062】劳动力市场歧视可以分为(工资歧视和职业歧视)。

46.【66960】可比价值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中哪一模块相对应?(工作评价)

47.【9226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不是我国存在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主要原因。

48.【66961】发表于1955年的文章《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作者是(库兹涅茨)。

49.【92273】(行业垄断)不是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合理因素。

50.【66985】在对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讨论中,最大的难点是在(统计中报酬的涵盖范围)。

51.【103269】可以解释中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原因不包括(劳动者能力因素)。

52.【67211】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为了提高就业水平,应该发展就业弹性(较高)的产业。

53.【66962】由于工业技术变化而引起的,在生产中采用了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后所造成的失业叫(结构性失业)。

54.【67083】贝弗里奇曲线与45°线相交的点表示(充分就业)。

55.【66963】在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大量国企下岗人员,他们大多数人属于普通劳动力。然而与此同

时,新兴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很大。劳动力的过量需求和过量供给同时存在。这种现象称为(结构性失业)。

56.【67194】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一般是一种(正)相关关系。

57.【67081】"工资刚性"中的"工资"一词大多是指(名义工资)。

二、多项选择题

1.【66964】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1.劳动力市场现象;

2.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

3.劳动关系;

4.人力资本;

5.劳动力市场歧视)。

2.【67219】劳动经济学的前提假设有(1.劳动力资源是稀缺的;2.劳动者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主体)。

3.【67090】下面那些情况可以导致劳动力市场互惠活动未能够发生(1.信息不对称;2.交易障碍;3.价格扭曲;

4.市场缺位;

5.职业介绍机构的缺位和不发达)。

4.【66992】劳动力需求(1.是一种派生需;2.是有效需求;3.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替代能力;4.受产品需求弹性和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的影响)。

5.【66965】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1.技术;2.企业目标;3.社会制度安排;4.时间的长短;5.对产品的需求)。

6.【70478】下面关于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的描述正确的有(1.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

越大,则劳动的需求弹性就越大;2.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大,该类劳动的需求弹性越大;3.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生产的最终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劳动需求弹性就越大)。

7.【67115】影响劳动力需求的正式制度因素有(1.就业制度;2.工资制度;3.福利制度)。

8.【66966】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1.人口规模;2.人口的自然结构;3.劳动者的工作偏好;4.工资制度和劳动

制度;5.经济周期的波动)。

9.【67143】下面关于无差异曲线的描述正确的有(1.无差异曲线具有负的斜率;2.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3.存在

一个无差异曲线组合图,离开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具有更高的效用;4.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10.【67136】下面说法正确的有(1.在劳动供给决策中,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减少劳动的供给;2.工资率的提高,

对劳动供给的最终影响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互作用)。

11.【67142】下面不属于劳动力范畴的选项有(1.在押犯人;2.在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3.16岁以下实

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

12.【103267】关于人力资本,不正确的说法有(1.人力资本和劳动力资本是同一范畴;2.人力资本是对知识资本

的拓展)。

13.【67041】下面哪些学者对人力资本的理论形成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 亚当·斯密;2.西奥多·舒而茨;3.加里·贝

克尔;4.雅各布·明塞尔;5.罗默)。

14.【67149】劳动力流动的意义有(1.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2.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3.能够保证劳动力市

场的活力和效率)。

15.【67037】教育投资的成本有(1.书费;2.学费;3.在读期间,如果不读书而去参加工作所能获得的收入)。

16.【67064】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有(1.员工跳槽;2.地区之间的流动;3.行业之间的流动;4.农民外出务工;

5.发达地区大学生支持西部大开发)。

17.【67175】下面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有(1.提高生活水平;2.上自费研究生;3.自费出国留学;4.购买健身

器材;4.参加体育锻炼)。

18.【103266】关于人力资本,正确的说法是(1.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力资本,表现为人的智力和体能;2.

人力资本是投资转化而来的,没有一定的费用投资不可能形成人力资本;3.人力资本的使用可以实现经济价值增殖;4.知识资本是对人力资本的拓展;5.人力资本是由劳动力资本转化而来,它们是不同的范畴)。

19.【67176】下列关于效率工资的说法,正确的是(1.雇主向雇员支付高于平均工资水平的效率工资时,固然会增

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但却可以有效地抵制雇员的消极怠工倾向;2.支付效率工资使雇主易于在劳动力市场上招募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类劳动力,从而节约招募培训等方面的支出;3.当效率工资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化)。

20.【81868】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内在因素有(1.员工的劳动和工作努力程度;2.职务的高低和权力的大小;3.风

俗习惯;4.工作的时间性)。

21.【67016】我国存在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原因有(1.雇主的偏见和统计性歧视;2.传统观念的影响;3.户籍制度和

城乡就业壁垒;4.社会对女性家庭角色的期待)。

22.【67133】下面哪些是属于劳动力市场歧视(1.具有同等能力的人因为信仰,性别的原因而获得差别待遇;2.

我国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出现的35岁现象;3.工作岗位对该岗位的任职者没有性别要求,但是公司在招聘时指明要男性;4.女性这一群体进出劳动力市场频繁,现在小张虽属于女性,但是却并不满足这一特征,用人单位却以女性群体特征来判断她容易进出劳动力市场,因而拒绝录用她)。

23.【67042】导致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因素有(1.种族;2.性别;3.原有国籍;4.宗教信仰;5.身体障碍)。

24.【67177】歧视造成的工资差别主要体现在(1. 性别、年龄歧视;2.种族歧视;3.地区、行业歧视;4.组织歧视;

5.身份歧视)。

25.【67197】效率工资理论认为(1.工人的努力程度正向地取决与厂商支付的工资;2. 在效率工资下,厂商一开

始处于内点最优,即削减工资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削减工资所带来的边际成本)。

26.【67150】下面哪些是属于失业者范畴(1.没有工作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2.大学生在毕业以后没有找到工作者;

3.下岗工人)。

27.【67200】产生磨擦性失业的原因有(1.市场组织不完备;2.劳动力供求信息不灵;3.行业与企业发生调整或转

移)。

28.【66990】根据失业的根本引发机制,失业可以分为(1.摩擦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3.周期性失业)。

29.【67017】在经济处于萧条时期,雇主为什么一般采用减少雇佣量而不是减少工资的方法,而雇员一般也倾向

于此法?(1.工会和最低工资法;2.隐含合同理论;3.政府的转移项目;4.相对工资比较;5.培训成本和流动成本)

30.【103270】为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可采用(1.财政政策;2.收入政策;3.货币政策;4.产业政策)。

三、名词解释

1.【67095】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

未来和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政策。

2.【66969】派生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如劳动不是为了自己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

满足"利润"的需求。即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又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3.【67374】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是由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首先提出来的。洛伦兹把社会各居民的收入按从

小到大的次序排列,然后用横坐标表示累积的人数(或户数)百分比,用纵坐标表示累积的收入的百分比,当累积是不断变化时,就可以画出坐标原点(0,0)到点(1,1)的一条单调上升,下凹的曲线,这就是洛伦兹曲线。如图所示L曲线即为洛伦兹曲线,该曲线上任一点表示相应的人口比重所占有的收入份额。

4.【66993】生产函数:表明生产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不同的生产函数也反映了各种投入

之间的配合比例关系。

5.【67069】边际产品价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增加使用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收益。表示为劳动的边际产品

MP与既定产品价格P的乘积(VMP=MP.P)。

6.【67070】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

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我们将这种效应称为规模效应。

7.【67043】可变技术系数: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变动的。

8.【67179】替代性生产要素:替代性生产要素是指,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将会导致生产要素B的边际

生产率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9.【66994】劳动力: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特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

10.【67097】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

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工作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工作年龄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工作年龄人口×100%

11.【67044】劳动力资源总数:指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

数。劳动力资源又划分为: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

12.【66970】收入效应:指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A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AH)的比例。

(收入效应=AH/Ay)

13.【92276】内部收益率:内部收益率的定义:未来收益现值之和恰好等于成本时的贴现率,用符号表示。内部

收益率是下面方程的解内部收益率是投资净获利程度的一个简单计算方法,

而且可以用来评价那些投资。一般的规律是越大,投资就越好。为判定投资实际上是否值得,就要把内部收益率与可以借到的资金利率作比较。如果内部收益率较大,进行的投资就是明智的。

14.【66971】内部收益率法:内部收益率指未来收益现值之和恰好等于成本时的贴现率。把内部收益率与可以借

到的资金利率作比较,如果内部收益率较大,则进行的投资就是明智的。

15.【66995】净现值法:把未来收益与成本按预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后,比较两者的差额,如果差额为非负值,

那么作为追求效用最大化并抱有终身观点的决策主体而言,就有激励投资的意愿;如果差额为负值,则投资中止。

16.【67071】人力资本:指包含在人体中的被生产出来的生产手段;它体现了劳动者身上,并以劳动的数量和质

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17.【67121】特殊培训:如果它使提供训练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得多,它就要被当作特殊训练,即它

的价值在某些方面是专门属于那个企业的职业的。这种技能对别的企业工人的生产率毫无价值,极端的情形叫做完全特殊训练。

18.【67099】雇佣合同:雇佣关系可以看成是委托人(雇主)和代理人(雇员)之间的一种合同。雇员被雇主用

来帮助其实现自己的目标;雇员获利工资和福利作为劳动报酬。一位雇员为了在当前和未来获利工资而答应为一位雇主完成工作任务的这种协议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合同。

19.【67230】差别补偿性工资:差别补偿性工资:为吸引潜在职员到一个不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所要支付的额

外工资。

20.差别补偿性工资的两个重要效果:第一,该工资可以吸引人们来完成令人不愉快的工作。接受这些令人不愉快

工作的个人通常是那些可以按照最低成本完成这些工作的人。第二,运用差别补偿性工资吸引职员从事令人不快的工作提高了人工成本,雇主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来降低人工成本。

21.【67046】职业隔离:某一人口群体内部的职业分布与另外一种人口群体内部的职业分布极为不同。

22.【67021】差异指数法:衡量职业隔离的一种方法。它所代表的含义是,假如某一性别的工人留在他们现在的

工作岗位上,那么为了使两种性别的工人在各种职业中的分布是相同的,另外一种性别的工人中有多少比例的人将不得不变化职业。

23.【67122】统计性歧视:把群体信息作为个人信息的一种补充,有可能把群体特征强加给那些虽然属于某一群

体,但其自身群体特征并不十分明显的个人身上。这样产生的歧视就称为统计性歧视。

24.【67182】劳动力市场歧视: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在所有经济方面都相同的个人之间的报酬差别。这些有相同

的生产率特征,只是因为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原有国籍、宗教或偏好等,从而引起了待遇上的差别。换句话说,歧视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者与生产率无关的个人特征的估价。

25.【66996】职业歧视:雇主有时会故意将与男性雇员具有相同教育水平和生产率潜力的女性雇员安排到低工资报

酬的职业上或负较低责任水平的工作岗位上,而把高工资报酬的工作留给男性雇员。这种形式的歧视称为职业歧视。

26.【66997】贝弗里奇曲线:表明在劳动力市场的任一给定结构下,职位空缺与失业人数怎样在经济周期中变化

的一条曲线。利用贝弗里奇曲线可以对各种类型的失业作出区分。

27.【67202】摩擦性失业:失业类型是摩擦性失业。它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以及有

职位空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都要花时间去寻找产生的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间的持续流动过程。

即使当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是平衡的时候,失业仍然会发生,因为企业和工人都在寻找最佳匹配。

28.【67073】工资曲线:如果其他要素保持不变,不同地区的平均工资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地区

失业率越高,平均工资率越低,反之则反是。工资曲线就是反映地区失业率和地区实际工资率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的曲线。

四、简答题

1.【84275】简述实证分析法及其步骤。

答案:实证分析,实际上是一种行为理论,它回答的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将是什么(将做什么选择,将是什么结果)的问题,它不能回答这种后果的好坏问题。实证分析法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一系列前提决定的,前提变了,行为就会变。同理,相同类型的人(类型的划分是多样的)有同样的考虑,所以在同样的条件(环境)下,他们在行动上会上一致的反映。这种一致性就是"规律"存在的依据,就是实证分析方法的科学性的依据。

实证分析的基本步骤是:

第一步,建立预测行为用的数理模型。

第二步,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检验数理模型所表达的理论是否符合现实。

第三步,用被检验过的数理模型,预测经济行为人的行为。

2.【84276】简述规范分析法对劳动市场分析的三条基本价值标准。

答案:规范分析是以某种价值观为基础的,它试图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即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影响劳动市场的政府政策常常以普遍接受的,但非一致同意的价值观为基础,第一个价值观是社会应当努力促进互惠交易的完成。第二个价值观就是社会应该使收入分配更加均等。福利计划、最低工资法和移民限制等政策,就是基于分配角度来考虑的。第三个价值观就是不允许工人置自己和家庭处于对身体或经济有害的境地。例如旨在改变或规范工人在取得效用最大化选择时的劳动市场政策等。

3.【66998】简述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答案: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包括厂商所使用的技术、厂商的经济目标、时间的长短以及社会制度环境等。

4.【6710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

答案:劳动是一种生产要素,对劳动的需求是在生产要素市场进行的,由于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对劳动的需求不同于对产品的需求。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不是来自消费者,而是来自厂商。厂商购买生产要素如劳动不是为了自己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即满足"利润"的需求。例如,厂商增加雇佣劳动者并不能提高厂商的效用,而是增加生产的产品数量,从而增加厂商的利润。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直接需求,而是一种"间接"需求,也叫做派生需求。

从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目的来看,企业是希望利用所购买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将所生产的产品出售给消费者而从中获得收益。企业实现其收益的目的显然部分地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其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则厂商就无法从生产和销售中获得收益,从而也不会去购买生产资料并生产产品。例如,如果没有人去购买汽车,就不会有厂商对汽车工人的需求等。由此可见,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又是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5.【67048】简述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的因素。

答案: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是在三种力量(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它们决定了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最终结果。这三种因素分别是: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

(1)市场性因素指,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供求对比状况所决定的劳动资源配置及其价格。

(2)制度性因素指,工会、政府和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对工资和劳动力配置的影响。

(3)社会性因素指,社会群体以及社会规范在工资确定和劳动力配置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

6.【67075】简要阐述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区别。

答案: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为陡峭,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则较为平坦。换句话说,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这是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重要区别。

在上图中,我们假定点的工资率是,在产品价格和资本价格既定时,企业选择使用的劳动数量为和资本数量为,此时企业处于利润最大化的状态。点既是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上的点,又是短期劳动需求曲线上的点。当工资率从上升到时,短期内企业将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上的点调整到点,此时企业将因调整产量规模而调整劳动使用量;长期内企业将会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上的点移动到上的点,原因是企业有充分的时间调整其资本的使用量以替代劳动。同样,当工资率从下降到时,短期内企业将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上的点调整到点,此时企业将因扩大产量而增加对劳动使用量;长期内企业将回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上的点移动到上的点,原因是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其资本使用量,用劳动替代资本。以上两种情况下,一旦企业调整完毕,就再次处于新的短期劳动需求曲线上。

应该注意的是,工资率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幅度要大于短期调整。换句话说,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总是要比作为其基础的短期劳动曲线更平坦。

7.【67077】试分析劳动-闲暇模型的局限性以及与家庭生产决策模型的异同。

答案:劳动闲暇模型的局限性(分析了其中两条局限性即可)。

第一,个人选择的约束。在劳动-闲暇选择模型中,劳动者对收入(就业)和闲暇的选择,其实并不是自由的,而是面临着许多体制上与经济运行上的障碍。特别是在社会保障不充分的情况下,当工资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保障的时候,工人并没有选择工作与闲暇的自由,不得不拼命干活,这势必影响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经济学家往往忽视人们作出时间分配决定的时机选择,而这个时机的选择可能会影响某项特定的活动中,对于时间的估价"。以Shaw 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这个角度质疑该模型的实用性。"劳动-闲暇模型"中关于个体可以随意地在不同的"闲暇-工资"组合中选择的假设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人们往往是不得不在失业和一份有固定工作时间规定的工作之间进行选择。而无论人们最终作出何种选择,他的工资率和他对闲暇的评价之间的关系都不可能在最终的选择中体现出来。持这一论点的代表经济学家有博克斯戴尔等人。

第二,在劳动--闲暇模型中,处于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切点时的一小时闲暇的机会成本被认为是在此时间放弃的工作的工资。然而有观点认为这一小时工资应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雇员所付出的一小时时间的报酬;另一部分则是用来补偿他在这一小时内所承受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我们称之为"劳动成本"。因此,由劳动引起的负效用必须从这一小时的报酬中扣除,剩下的这部分才是工作时间的净报酬,所以,一小时闲暇的机会成本并非等于工作一小时

所获得的工资,而是应该小于这个数目。

第三,一些人从工作中获得乐趣。而劳动闲暇模型中隐含着这样的假定,即工作会带来负效用。然而事实上,工作本身给劳动者可以带来正效应。

第四,存在着家庭范围内的生产活动(比如家务)和生产部门内的消费者活动。而劳动供给的基本模型,只把劳动供给看成是生产部门提供的,把家庭只看成是消费部门,这还有待改进。在家庭内部,关于劳动供给决策是如何作出的,模型中并没有作出分析,这也有待于深化。

8.【67049】利用劳动供给理论简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答案:我们假定工伤补偿计划规定如下:当受工伤之后,工人只要未工作就可以获得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如果工人找到工作,无论他工作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续享受津贴。我们利用下图分析这一计划对工人工作激励效应。

如图所示,假定受伤前的预算约束线是,工资是,并且假定工人的"市场"预算约束(即无工伤补偿计划情况

下的约束)不变,所以康复之后仍然能得到受伤前的工资。在上述条件下,受伤后的预算约束是;个人的最大效用在点,即不工作。预算约束包括段,段看上去像一个"钉子",正是这个"钉子"造成了严重的工作动机问题。

原因有两点:第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即处于点(不工作点)的人重新工作小时,发现因为

工作其收入大幅度下降,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这一计划造成的替代效应显然妨碍人们工作。

第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如果工人看重闲暇(正如标准的向下倾斜的无差异曲线,所假定的),那么他可以既得到原工资水平的津贴,同时又享受更多的闲暇。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点比在点(受伤前的工资与闲暇的组合)境况更好,因为他处于无差异曲线而非上。在这种情况下,收益者不工作时的境况比工作时更好,显然会产生强烈的收入效应,阻碍收益人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9.【66976】简述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答案:(1)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因素(A)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B)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C)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另一个自然因素。

(2)影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A)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B)经济周期波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3)影响劳动供给的社会制度因素。(A)劳动制度;(B)工资制度。

10.【67102】简述生命周期理论是如何解释劳动力供给的?

答案:劳动-闲暇模型和家庭生产模型的的共同缺陷就是,这些模型都是静态分析或者是"一个阶段"分析。这些模型没有考察人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从事市场劳动、闲暇和非市场活动的最优时间安排。

近年来,经济学家已经通过建立动态劳动供给模型进一步拓宽了劳动供给理论。这些动态劳动供给模型能够预测个体在整个成年的生命周期内的最优时间配置,同时也对已婚妇女的市场劳动参与模式、退休年龄选择以及男性参与率的下降原因等问题做出了合乎常识的解释。

为什么超过65岁以后人们很少从事市场工作?在生命周期的背景下,两个有关的事实可以对之做出解释。第一,人们实际工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是一个典型的倒U形,实际工资率从生命周期的中期到后期迅速上升然后下降,原因是人们拥有的技术已经过时,并且在职培训减少。由于存在这种收入模式,在一个人的黄金工作年龄内(24-54),额外一小时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对生命周期的后期要高得多。其含义是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中期有强烈的动机运用市场工作替代闲暇,并将闲暇推迟到生命周期的后期。因为在生命周期的中期市场工作报酬是最大的,而在生命周期的后期闲暇的机会成本最低。第二,实际工资因为经济增长在长期是上升的,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工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导致倒U的年龄/收入结构对于下一代的同年龄组的人而言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向上移动,分离出来的对生命周期内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非常类似于家庭联合劳动供给模型在静态下的情况。假定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那么增加一单位闲暇的最优时间是什么时候呢?生命周期模型预言最优的时间是一个人市场工作年限结束的时候,因为那时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因此,较早的退休是对于因收入效应而导致的闲暇需求增加的理性反应。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考察一个人的时间配置,也有助于解释18-24岁年龄之间的年轻人中市场劳动参与率的下降现象。对于这些人来说,较少的市场工作时间支出很少与闲暇有关,它反映了从市场工作到教育和培训投资即所谓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时间配置。以美国为例,在1998年,21%的人口完成了4年制或者更高以上的大学教育,而完成同样教育的人口数在1950年只有6%。同1950年相比,现在的工作要求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才能完成。由于大学教育是一项全日制的活动,因此人们面临的问题是在生命周期的什么时候从事市场工作,什么时候从事市场劳动之外的教育学习。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优时间是在一个人生命周期的早期,原因有二:第一,由于一个人年轻,因此将时间资源用来投资教育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由于工资率随着一个人的年龄而上升,因为随着年龄增加一个人的经验和在职培训都会增加,因此当一个人年轻时投资于人力资本的代价是最低的,因而从经济上来说是合理的。第二,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其投资于教育的时间越早,则教育投资的收益就越大。大学教育的直接货币支出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他是在25岁还是45岁都是一样的。然而,年轻人有20年的时间可以收回教育投资,从而使得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大上升。

11.【67185】简述文凭的信号模型。

答案:模型由迈克尔?斯本斯提出。在此模型中,作者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具有更高的生产率不是因为他们上了大学,相反,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关于工人生产率的信息,尽管它不一定使工人的生产率得到提高。

我们可以考虑这样的情况:雇主可能无法知道任何求职者的实际生产率,那么他依靠什么对求职者作出雇佣的判断呢?一般来说,雇主所能观察到的是他们认为与生产率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的某些标记,比如年龄、经验、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特征。其中有些特征是个人不可改变的,例如年龄;而另外一些特征则可以通过劳动者个人的努力争取到,如正规的学校教育程度。那些能够被个人争取获得的特征就可以作为判断求职者的生产率的代表,我们将之称为信号。

如果教育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生产率是否高的依据,即教育起信号作用,那么获得教育这种信号的成本和真实生产率之间必定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要获得相同的教育程度,生产率较低的工人所花费的成本要比生产率较高的工人所花费的成本多。因此,如果那些能够以低成本达到相应教育水平的人同时也是在工作中有更高的生产率的人,那么,雇主在雇佣人员时对求职者的教育信号提出要求就是有用的。

对于个人来说,无论学校教育只是信号或是能够提高生产率,都不是太重要的问题。事实是学校教育年限的增加确实提高了一个人的终身收入。信号问题的重要之处在于它的社会方面。

12.【66977】简述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与类别

答案:加利贝克尔在《人力资本》一书中指出:"这一学科研究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资收入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就叫做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形式。投资活动的成本与收益不是同时发生,成本在目前发生而收益在未来。消费活动能力的利益和成本两者都是与消费几乎同时发生。经济学界往往强调下述活动符合人力资本的投资:(1)各级正规教育;(2)在职训练活动;(3)各种健康投资;(4)父母用于照看孩子的时间;(5)工人寻找工作的活动;(6)工人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这些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之间有许多差别。前四项投资是增加一个人所掌握的人力资本数量,而

后两项则涉及最有生产效率和最能获利地利用一个人的人力资本。

13.【67025】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有何区别?成本和收益如何分摊?

答案:一般培训是指所培训的技能适用于多个企业。由于一般培训的技能对多个企业有用,培训的结果不仅可以使拥有该员工的企业增加边际产出,而且也可以使其他的企业增加边际产出,也就是说,一般培训具有外部经济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支付小于受训后员工的边际产出的工资水平来弥补其培训成本的话,员工就很可能辞职到其他单位工作,因为调入企业没有支付培训成本,他们愿意支付与其边际产出相等的工资北,所以,在一个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上,受训职工在接受培训后可以得到与其边际产出相等的工资率。

显然,如果得不到任何收益,理性的企业是不会提供这种培训的,除非企业不承担任何费用。因此,企业一般让受训员工支付的全部培训费用。由于培训会提高他们未来的工资,并增加其就业机会,接受一般培训的员工愿意支付这些费用,并从中受益。

而特殊培训与一般培训的重要差别在于:技能是否是某些特定职业所独有的,或者技能是否易于变换。完全的特殊培训可定义为:它只是对提供这种培训的企业提高生产率有用,而对其他企业生产率则是没有影响的培训。由于专门培训只有在提供培训的企业中有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员工在别处所能得到的工资也就不取决于他所受到的培训,也不存在企业以边际产品价值去支付经过培训员工的竞争性工资的情况。这样员工就对自己花钱参加培训缺乏积极性,不会像一般培训那样,起初员工以得到较低工资的方式支付全部的培训费用,以且又以得到等于边际产出的工资获得全部收益。这种利润的增加来源于专业培训所带来的更高的生产率。

显然,由企业支付全部培训费用的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如果一个由企业支付了全部特殊培训费用的员工离职去从事其他工作,或者企业解雇一个支付了特殊培训费用的员工,企业就得不到其投资的收益,从而无法弥补培训成本,而且还得再支付费用培训其他员工,增加新的培训成本。同样,一个支付了特殊培训费用的员工也会由于被解雇而蒙受损失,因为他在别的地方无法找到同样报酬的工作。因此,最佳的办法是企业与员工共同参与特殊培训投资,分摊费用,共担风险并分享培训收益。这样企业就可以较有有效地减少受训员工的辞职的可能性,又可以把培训成本收回。对受训员工而言,既分享部分投资收益,了民减少了被解雇的可能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员工愿意分担专门培训的成本,并由此分享投资收益,从而建立起长期的雇佣关系。至于企业与员工各处的份额,则取决于离职率与工资、解雇率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资金成本对风险的责任、流动的愿望等。一般而言,受过专门培训的员工,比没有受过专门培训或只受过一般培训的员工更不愿意辞职,而企业也不愿意解雇这些员工,也就是说,离职率和解雇率所受的专业培训的多少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14.【67076】简述效率工资理论的要点。

答案:一是工资提升会产生刺激效应和惩罚机制。工资的提升提高了员工因偷懒而被解雇的代价,因此员工会提高他工作的效率,避免其因偷懒而被解雇。

二是逆向选择效应和筛选机制。那些在本企业个人生产率高于现行工资的员工,将会向高工资企业求职。

三是流动效应和效率机制。提高了工资,表面上是增加了劳动成本,实际上它降低了辞职率,最终降低了企业的准固定劳动力成本,提高了效率。

四是社会伦理效应和认可机制。在劳动力市场上,工作的条件、雇佣合同的决策过程,以及一个人相对其他人的报酬水平的高低,对雇员的心理感受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员工感到不公平,他将会采取辞职、降低努力水平等一系列行为,以便自己的努力与报酬对等。相反,而当员工感到他们受到公平待遇时,他们不但会增加对企业的忠诚度,而且会努力工作,回报企业。因此,吸纳和维系优秀的人才,就有必要将收入维持在一定的高度,这样才有利工作效率的提高。

当然,效率工资的办法只是在员工与企业保持长期的雇佣关系的情况下,才会有效。

15.【67127】简述结构性失业特点以及减少结构性失业的公共政策。

答案: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不匹配所产生的。这种不匹配可能与个人的技能、学历、地理位置或年龄相关。

结构性失业的特点。结构性失业不像摩擦性失业,它倾向于集中在确定的群体,即那些受技术改变,所在企业衰退或在整个国家内的工作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群体。而且,结构性失业是长期的。在一个区域内那些被新技术替代或工厂倒闭的工人很少找到可选择的其他就业资源。而且这种寻找工作可能要持续好几个月。这表明一条直线被频繁的分为摩擦失业和结构失业,因为二者都包括了搜寻工作的过程。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搜寻工作的过程的完成速度,摩擦失业相对短一点,而结构失业要持续长一些。

结构失业的特点表明了减少结构失业可以采用的几种公共政策。其一是政府对培训项目的提供或资助。例如,将联邦项目提供给为难以就业的年轻人提供就业技能服务的职业公司,为目标群体提供培训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其二是通过提供再次安置津贴鼓励失业者流动,走出经济不景气地区。其三是通过提供给长期失业者的公共服务工作作为政府最后雇主的应对措施。

16.【67051】简述工资和薪水的区别。

答案:首先是支付方式不同。工资通常则是雇主以现金的方式直接支付给雇员一种报酬形式。而薪水通常是雇主通过银行再转支付给雇员的报酬形式。其次是支付时间不同。薪水通常是以月或年为单位,固定定期支付给雇员,而工资则以日或周,对雇员劳动或者服务的一种支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支付对象不同。一般而言,对以工作品质要求为主的报酬支付称之为薪水;而以工作数量要求为主的报酬支付称之为工资。换言之,劳心者的收入为薪水,而劳力者的收入为工资。

17.【67126】简述工资的概念和结构。

答案:工资是雇用劳动的报酬。这一表达强调了工资与"雇用"联系的本质特性。谈到工资的概念,还有一点值得讨论,这就是工资概念的外延问题。如果说我们从雇用劳动的报酬形式这一点,清楚地理解了工资这一概念的内涵,那么对工资的外延,则经常引起争论,甚至在日常经济生活中使用的有些混乱。一般说来,工资这一范畴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加以理解。广义工资是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它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他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的福利收入而狭义的工资(basic pay)是指员工因从事雇用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也即狭义的工资不包括奖金、津贴,更不包括其他福利性收入了。在下述两种情况下,狭义的划分和使用有着存在的价值。一是从薪酬管理,特别是薪酬设计的角度上讲,它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就不同的部分而言,不同类型和不同职位的员工,其结构有所不同。在一个组织中如何借助薪酬结构设计解决员工的行为导向,是薪酬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另外,对传统的国有计划经济体制而言,显得十分重要。

概括起来,国内目前对工资的结构理解和使用大体有如下4个内容:

W1=基本工资等级表部分;

W2=W1+奖金+津贴;

W3=W2+福利(医疗、住房、培训等);

W4=W3+延期支付(养老金、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

18.【67208】简述内部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答案:内部劳动力市场一般建立在公司与员工具有长期合同关系的基础上。内部劳动力市场所具有的确定的职业路线和未来晋升希望对于员工激励起了重要作用。

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率和工作分配常常是由内部管理规定和内在的相互理解确定的。一个公司可以有不止一个内部劳动力市场。

内部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原因:三个原因

?公司专用的人力资本:长期雇佣关系的存在可以促使雇主和职员投资于针对公司业务的特殊培训。

?职员的动力:在期望与公司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情况下,职员有强烈的动力来代表雇主工作,并激发有益双方的活动。

?公司可以更加熟悉职员的特征,可以减少用人的决策失误。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确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可以根据雇员的终生职业生涯支付工资报酬。即,与标准模型不同,企业不必在每一个时期都付出市场工资率,企业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安排工资报酬,只要保证在每一个时点上,剩余工资流量的价值在市场上是有竞争力的就可以。为提高雇员的工作动力,一般有三种方式可以灵活确定雇员的工资水平及其分布。这些方法包括:支付效率工资、收入递增计划、工资增加与晋升相结合。

19.【67233】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中的歧视概念?

答案:歧视是指在所有经济方面都相同的个人之间的报酬差别。这些有相同的生产率特征,只是因为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原有国籍、宗教或偏好等,从而引起了待遇上的差别。换句话说,歧视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者与生产率无关的个人特征的估价。

歧视是可以衡量的劳动力市场行为结果,如同工资、就业水平、晋升机会等。

歧视概念应该略去偶然性的随机误差,它只包含有规则而不相互排斥的差异。

歧视的概念提出了一个区分引起工资差异的劳动力市场歧视与前市场差别的方法。例如,由于具有某一标志(如性别)的群体,平均生产率水平不同的所产生的差异,在性质上可归结为前市场差别;如果生产率水平相同,仅仅由

于某一标志(如性别)而产生的报酬或工作机会的差异,可以作为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证据。

一般来说,歧视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主要形式:工资歧视和职业歧视。

20.【67026】简要评价一下当前的歧视理论。

答案:歧视理论认为:当前劳动力市场歧视是由各种阻碍竞争的力量或阻碍劳动力市场向竞争性力量进行调整的因

素所造成的一种结果。有些理论假设非竞争性要素一开始就是存在的。"个人偏见"理论却没有作出这样的假定,但

是它却无法解释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当前劳动力市场歧视是如何维持下来的。然而,在考虑歧视的成本是极

高的同时,应注意的是要消除这种歧视行为同样也是要付出较大成本的。

所有的歧视模型都赞同:劳动力市场歧视之所以能够持续存在,要么是由于非竞争性力

量或非竞争性动机所导致的,要么是劳动力市场向竞争状态进行调整的速度过于缓慢所造成的。尽管没有一个模型

可以证明自己比其他模型更能解释现实,但是这些理论以及它们所要解释的事实却表明,在消除非竞争性影响方面,政府干预可能是有用的。

21.【66974】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经济增长与发展;制度或体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劳动力市场因素。合理因素:(1)经济增长为职工收入

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2)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提高。(3)各种相关政策因素的影响。

不合理因素:(1)国有企业本身的经营目标和行为所导致的不同单位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2)价格结构、垄断

经营和对生产要素占有的初始不平等所造成的收入差距。(3)劳动力市场远未形成。

22.【67372】简述失业的存量与流量模型。

答案:为了了解一国经济的真实失业水平及决定失业水平的因素,不仅要对劳动力市场的存量进行分析,即对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的人口进行划分,而且要分析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状态之间的流量,这就是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分析。在图1中,EU表示从就业状态进入到失业状态,可能是因为解雇、临时解雇或辞职;UE 表示从失业状态进入到就业状态,包括新就业者和重新就业者,例如大学毕业进入劳动市场者;EN表示从就业状态到退出劳动力市场,例如退休或上学中途退出劳动力市场者;NE表示从非劳动力进入到就业状态,即新进入或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者;NU表示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失业状态;UN表示失业者退出了劳动力队伍。

23.

如果劳动力市场大体上处于均衡状态,流入和流出失业状态的流量基本相同,那么某一群体的失业率(u)就取决于下列各种劳动力市场流量,它们对失业率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为此我们将各种流量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构成如下函数关系,并就各种流量如何失业率进行分析:

上式中,u为F中各种流量的函数,其中为就业者中脱离劳动力队伍的人员所占的比例;为非劳动力中进入劳动力队伍并且找到了工作的人员所占的比例;为失业者中脱离劳动力队伍的人员所占的比例;为

非劳动力中进入劳动力队伍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所占的比例;为就业者中成为失业者的人员所占的比例;

为失业者中成为就业者的人员所占的比例。我们通常将该式称为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

在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中,各变量顶部的加号意味着该变量的增加将提高失业率,而减号则意味着该变量的增加将降低失业率。因此,该等式表示,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那些自愿或非自愿离开工作岗位,从而成为失业者或退出劳动力队伍的人员所占的比例的上升将会提高该人口群体的失业率,而那些从非劳动力队伍进入劳动力队伍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员所占比例的上升,也同样会提高该人口群体的失业率。类似的,那些脱离失业状态,从而成为就业者或脱离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越大,则该人口群体的失业率就会越低。最后,那些进入劳动力队伍之后马上找到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越大,则该人口群体的失业率就会越低。

24.【67373】试简述斯蒂格勒(Stigler)模型如何解释工作搜寻的?

答案:第一个工作搜寻模型是由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提出的。根据Stigler的说法,工作搜寻最优次数的决策同其他经济问题一样由边际收益法则决定,即只要求职者增加一次搜寻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会增加其联系企业的数目。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就达到了工作搜寻的最优次数。如图10-4所示,

其中的搜寻曲线的边际收益为,边际成本。

搜寻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意味着增加搜寻次数将增加边际成本。搜寻成本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其一是直接成本,如乘车费、邮寄费、给求职中介的费用等等;其二是机会成本。如果求职者在较早的工作面试中是

成功的,并且面试的结果是可预料的,那么他继续寻找其他企业并进行面试时的成本就是他在较早时面试成功的企业所提供的收入。机会成本的大小取决于提供工作的企业能否为求职者保留那份适合他的工作。如果一个人不断的去寻找工作,尽管这个人可以根据搜寻的情况了解所有可能提供的工作状况,并从中挑选一个最好的,但先前提供的那些工作就可能会被其他人接受,从而导致搜寻的边际成本将会很高。此外,不断地搜寻可能会增加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因为工作搜寻涉及的范围越大,导致直接的搜寻成本也就越大;同时,从可预料到的可接受的工作机会被其他人占有的角度看,收入损失的机会成本也可能上升。

另一方面,工作搜寻的边际收益受报酬递减规律的约束。从搜寻的边际收益曲线来看,其形状是向右下倾斜的。增加搜寻次数的边际收益是求职者认为多联系一家雇主所获得的收入增加的现值,即增加额外一次搜寻所获得的收益,等于求职者可能获得的更高工资工作在整个工作期内增加部分的收益的贴现值。在即定的边际收益曲线斜率为负的条件下,由于求职者很可能在最初的面试中成为最有可能被录取者,因此,继续寻找更高工资收入工作的机会将会随着搜寻次数的增加而递减。

那么,求职者应该联系多少家企业以求职呢?答案是家企业,即当时。求职者很有可能只联系家企业就结束其工作搜寻,并接受所联系企业中提供最好工资条件的那份工作。然而,那样并不会使收入最

大化,因为增加额外一次搜寻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点大于点。同样,求职者也可能搜寻比更

多的企业以便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但这也不是最佳选择,因为获得更高工资工作的可能性太小而有可能不能抵消额外增加一次搜寻的搜寻成本。

25.【67001】简述失业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第一种失业类型是摩擦性失业。它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因为职业市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以及有职位空缺的雇主和寻找工作的人互相之间都要花时间去寻找产生的在工作和进出劳动力之间的持续流动过程。

第二种失业类型是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不匹配所产生的。这种不匹配可能与个人的技能、学历、地理位置或年龄相关。

第三种类型的失业是周期性失业(有时叫需求不足失业)。这种失业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经济中总需求不足以为求职者创造足够的工作。在摩擦和结构失业中,问题是工作空缺与求职者不能互相匹配,而周期性失业的发生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工作去做。

五、论述题

1.【67236】利用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分析技术工人数量的变化对非技术工人以及劳动力市场上女性的增

多对男性就业的影响。

答案:在经济中,我们常常发现如下一些问题:技术工人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妇女参加工作影响男性工人的工资等。这些问题都被称为劳动之间的替代或者互补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劳动需求理论对之进行分析。

为了分析以上问题,我们引入两个新概念作为分析的基础,即互补性生产要素和替代性生产要素。我们根据增加或减少一种生产要素是否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增加或减少的关系,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划分为互补性生产要素和替代性生产要素。所谓互补性生产要素是指,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的,或者称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互补性生产要素。相反,替代性生产要素是指,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将会导致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如果生产要素A的增加对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没有任何影响,那么,这两种生产要素就被称为独立的生产要素。

利用上述假设,我们分析当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作为互补性生产要素和替代性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发生变化。在互补性生产要素的条件下,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则会增加对A的需求,由于生产要素A的增加,则提高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将会促使企业增加对B的需求,从而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生产要素B的价格将会上升。在替代性生产要素的条件下,生产要素A的价格的下降将会导致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下降,从而导致企业减少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使得生产要素B的价格下降。

我们运用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可以分析本部分开头提出的问题。首先分析技术工人数量变化对非技术工人的影响。一般来说,技术工人同非技术工人是互补性生产要素的关系,因此,当技术工人的工资率下降时,企业将增加雇佣技术工人,因而对非技术工人的数量也将增加,导致非技术工人的工资率上升。

其次,我们分析女性进入劳动市场对男性工资率的影响。如果男女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工作,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就是独立生产要素,故女性对劳动市场的参与不会对男性的工资率造成影响。如果男女劳动者在同一工作中,其中男性劳动者处于管理地位,女性劳动者受到男性劳动者的管理和指挥,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为互补性生产要素。此时,女性劳动者的进入将增加对男性劳动者的需求,因而提高了男性劳动者的工资率。一般来说,由于女性劳动者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是替代性生产要素,因此,女性劳动者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率。

2.【67078】运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对上大学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

答案: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凡是通过增加的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资收入的各种活动就叫做人力资本投资。一般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各级正规教育、在职培训活动、健康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培养、寻找工作的活动、劳动力迁移等。由此可见上大学是一种典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此时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这个模型主要通过分别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并进行贴现来比较成本与收益的大小来进行

人力资本决策。对于上大学的成本和收益如下:

1.个人成本

①个人为受教育而支出的各种费用和劳务,即个人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它包括学生的学费、书籍费和交通费等。如果个人因为接受教育而额外增加的这部分开支,如到一个物价水平较高的地方求学而引起的生活费用方面的额外支出,也可列入教育的直接成本之内。

②个人因为受教育而放弃的收入,是教育投资的间接成本。对于一个达到一定年龄的个人来说,如果决定接受某种教育,就面临着一个重新分配时间的问题。原来的或工作时间被用于教育活动,不管放弃的是闲暇还是工作时间,对他都是一种确定的成本。闲暇可以给他带来效用,放弃闲暇就包括一种效用的丧失,显然包含着一项成本,工作是一项有薪金或工资作为报酬的市场活动,为求学而放弃工作就意味着放弃一笔收入。所以,为求学而的工作收益或闲暇的效用就是教育投资的间接成本,也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

2.个人收益。

①直接收益。教育投资可以明显改善劳动者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他们的个人收入。这种增量收入是受教育者提供的劳动数量的质量变化所引起的产品和劳务增加的结果,或者说是人力资本中知识增量价值的体现,它构成了教育投资的主要经济收益。

假定影响收入的其他条件相同,那么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之现值为:

②间接收益

个人教育投资的经济收益并不全部表现为直接的收入提高,有的表现为就业机会的增多。一般来说,受过教育的人与未受过教育的人相比,可能有更多的变换职业的机会,以获取较多的收入;或者有较大的工作适应能力,减少失业的可能。

同时,教育培训投资的间接收益还表现为决策效率的提高和开支的节省。

实际上,个人的教育投资还包含部分非经济的心理成本和心理收益。一般来说,个人实际的教育投资决策,是由经济性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和心理性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共同决定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方面的考虑是个人教育投资的主要方面。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出几点与大学教育决策有关的结论:

(1)其他条件不变,上大学的总成本降低,对上大学的需求将增加;反之,总成本上升,对大学教育的需求下降。(2)其他条件不变,大学毕业生与无大学学历的劳动者的收入差别差别扩大,则要求上大学的人数增加,即收入流的规模会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

(3)年龄是影响决策的因素之一。由于年轻人未来工作时间长,因而其总收益的现职要大于老年人。因此,多数大学生是年轻人,即收入流的长度会对教育决策也有影响。

3.【67002】分析我国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对我国城镇居民就业的影响。

答案:在我国现有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对我国城镇居民就业的影响有两种相反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这剥夺了城镇居民的工作机会。另一种观点认为,进城务工农民干的是城镇居民所不愿意干的重体力活,如果没有农村劳动力的供给,那么这些粗活就没有人干。

事实上,上述两种观点都未免太简单化,因为它们忽视了供给和需求曲线的斜率。当市场工资为时,进城务工人员比城市居民从事这项工作的要多。在这个工资水平下,只有个城市居民希望从事这项工作,而其余的供给(N2-N3)全然由进城务工农民填补。当然,如果没有进城务工农民,工资率为时,有名城镇居民被雇用于重体力劳动。由此可见,只要工资足够高,城市居民也会干重体力活的。如下图:

由以上图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进城务工农民确实会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与城市劳动供给产生竞争,但并不是1:1的挤出效应,而且认为必然有害于整个城市居民的结论却是错误的。

第一,"廉价"劳动的移入显然有利于这类劳动的消费者。随着工资的减少和就业的增加,由这类劳动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数量增加,价格下跌。

第二,重体力劳动的雇主显然收益,至少短期如此。

第三,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的消费为更熟练的工人创造了工作机会或更高的工资。

总体而言,在流动自由假设前提下,农民进城务工对农民自身有利,当地居民人口也受益。劳动力流动能够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经济增长,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我们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进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4.【67103】试分析影响劳动力流动的成因有哪些?

答案:对劳动力流动的研究表明,70%-80%的人移动是由于经济原因,其中大约30%的人是为了改变职业和工作。也就是说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动因是最直接、最主要的,这种动因是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

1.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

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供给需求状况在各国或不同地区之间有很大差异,影响劳动力供求的不仅有各国或不同的人口和劳动力的自然因素,比如人口的绝对密度及数量,也有国家或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直接影响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赶不上生产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会出现所谓劳动力短缺,就业相对容易,于是就会对劳动人口相对过剩的地区的劳动力产生吸引力,导致这些地区劳动力的流动。

2.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劳动力供求的不同。在发达地区,农业过剩人口释放已经接近完毕,剩余劳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被逐步吸收,庞大的经济规模与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吸收能力同时存在,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远高于不发达地区,劳动力自然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流向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3.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因为同一质量的劳动力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工资收入不同,造成劳动力的国际或地区间迁移,即从低工资地区向高工资地区移动,正如马克思所讲"在世界市场上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相比,生产率越高,它的工资就越高"。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有些地区的工资报酬分配结构比另外一些地区的工资报酬分配结构要更为平均,在这些国家中,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之间的平均工资报酬差别要小一些,这意味着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在这些国家要比在另一些国家要少。这些国家的一部分劳动者就会有移动或迁徙的愿望,以求在新的国家或地区获得最大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相对而言,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工资报酬分配一般较为平均,所以更多、更经常地发生由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短期流动甚至移民的现象。

4.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

一般情况下经济繁荣或高涨时,企业开工率高,对劳动力需求大,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这样的劳动力市场对外来工人既有吸引力又具备一定容量,将会有较多劳动力向其中流人,反之经济衰退时,劳动力市场急剧收缩;失业

率大幅上升,受失业的威胁,工人不得不接受较低工资,不仅劳动力流人暂时会停止,还会引起劳动力外流和外来工人的倒流。此外一些局部性危机、战争、灾难等因素也可能极大地造成经济波动,同样也都会对劳动力地区流动产生深刻影响。

此外,劳动力市场周期对流动也同样产生影响。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如果工人们能够相对容易且较为迅速地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的话,那么他们辞职的可能性就会很高。也就是说,工人的辞职率在劳动力市场较为宽松的时候比劳动力市场较为紧张的时候要高。当劳动力市场宽松的时候,辞职率趋于上升;当劳动力市场紧张的时候,辞职率趋于下降。因为,一方面当工作空缺较少而找工作者很多的时候,雇主手中的每一个空缺工作都有许多求职者,因此,雇主在答应提供工作之前可以进行更为仔细的挑选。在衰退期,对雇主而言,工作匹配的质量会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工人可以得到的工作为数不多,因此,他们在衰退期间可能更倾向于首先抓住第一个到手的工作机会,由于工人们进行的选择较少,对工人来讲,工作匹配的质量可能会受损。

5.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当一个国家的跨国公司建立之后,要在国外建立分公司、子公司,除雇用当地工人以外,总要带去一些本国职工,以承担管理、培训等工作,正如马克思所说"过剩人口的这个要素随着大工业的扩大而增大,其中一部分移居国外,其实不过是跟着外流的资本流了出去"。对于移人国来说,迁移到此的劳动力实际上增加了所在国的人口,而这些人既是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他们为该国增加的总产量与所消费的总

产量比值决定了流人国的原有公民从总体上看变得更富有,还是更贫穷了。如果劳动力到达迁移地之后继续工作,雇主支付给他们的工资不会超出其所带来的边际产品的价值,他们仅仅依靠工资报酬来支撑自己的消费,因此,并不会减少接受国原有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如果迁移劳动力的工资报酬并不等于或大大低于(这是通常存在的现象)他们为所在国所创造的产出的全部价值,则当地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会增加,接受国的资本存量会随之逐渐增大。如果某些老年人因要与其已经成年的儿子团聚而获准迁移,他们将不再工作,并且要依靠自己的孩子或者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纳税人来维持消费,那么无疑,当地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降低,但是,当这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降低因为团聚家庭综合经济效用的增加而被抵消时,对于接受迁移者的国家来说,人均收入的降低就是一个他们所愿意承担的代价了。当精力旺盛的迁移劳动者将其收入的一部分汇回原所在国时,对劳动力输出国来说,即获得了宝贵的外汇收入,对劳动力流入国来说,该货币构成了它们的外汇支出,正是这样的"支出"和"获得"使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得以保持蓬勃的朝气。

6.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

从单个工人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变换工作是一种有成本的交易,这种交易只有在预期收益相对较高的情况下才会被当事人自愿采取。因此,工作流动被工人看成是改善自身福利的手段之一。从更为全局性的角度来看,劳动力的流动在执行着一种有用的社会功能,即使得工人与那些对他们的技能评价最高的雇主匹配起来的功能。每个工人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技术和兴趣,从雇主的角度来说,不同的雇主对于各种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工人特征存在着不同的需求,由于工人和雇主最初拥有的关于对方的信息是不完善的且获取的成本都比较高,因此一个工人与一位雇主达成的最初"匹配"很可能并不是最优的,并且也不会永远保持在最优的水平上。因此,最初的匹配实现之后所发生的流动在改善工人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匹配状况方面就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雇主们则希望解雇那些实际生产率比他们雇用时所预期的生产率要低的工人;而如果工人所具备的素质足以使他们能够在别的地方提出更高的工资要求(假如这是因为他们在那里具有更高的生产率),那么他们会希望离开现在的雇主。这样,在经过了一定过程之后,通过流动就会逐步接近雇员与雇主达到良好匹配的目标。当一位工人与一位雇主之间的匹配出现了不吻合之后,他们的雇用关系就会结束,流动就会出现,而如果两者之间达成了一种良好的匹配关系,那么这种雇用关系就可望得到较长时间的延续。

5.【67376】

6.运用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工作条件的好坏是如何影响工资水平高低的。

答案:差别补偿性工资:为吸引潜在职员到一个不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所要支付的额外工资。差别补偿性工资的两个重要效果:第一,该工资可以吸引人们来完成令人不愉快的工作。接受这些令人不愉快工作的个人通常是那些可以按照最低成本完成这些工作的人。第二,运用差别补偿性工资吸引职员从事令人不快的工作提高了人工成本,雇主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来降低人工成本。

工资决定的标准模型没有考虑各种工作条件的差别。现实中,工作之间存在很多的差别:工作环境的质量,工作的地区,工作地点距离,工作的危险性,同事的特征等。补偿性工资差别的最终原因是员工的主观偏好。显然,我们知道这些偏好是什么,但目前还没有科学的方法判定它们应该是什么。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借助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工具,来详细地分析一下偏好相同,或者偏好不同的补偿性工资的影响。

首先我们假定:所有员工偏好都是相同的情况。即大家都同等程度地喜欢或厌恶一种工作的特征。假设和两种工作、两者没有人力资本要求的差别。假如工作特征上也不存在相应的差别,和的工资相等。如图5-3所示。

此图表明对甲种工作的员工的供给,是与相对工资的函数。供给曲线代表偏好相同而且没有工作特征差别的情况,因为在所需技能或工作特征上没有相应的差别,曲线位于相对工资为1的地方;又因为偏好同一,是水平的。如果大家都认为工作不满意,供给曲线就较高(但仍旧是水平的),如所示。高出的那部分工资是吸引人们接受不愉快工作条件所必需的差别补偿。如果工作更令人愉快,则结果正好相反。此时,的供给曲线位置较低,补偿性工作差别则由工作中的工人获得。

现在假设所有的员工都讨厌工作的某一方面,但讨厌的强度彼此不同。这时员工对工作的供给曲线将向上倾斜,如图5-4所示。曲线开始处相对工资大于1,其幅度刚好达到足以满足那些对工作讨厌程度最低的员工。劳动力需求曲线肯定会影响均衡工资率,要吸引更多的员工,必须有较高的相对工资。其作用的是边际工人的偏好而不是偏好较弱员工的偏好。图5-4中两条可能的需求曲线,对均衡工资构成了明显的影响。

还有一种可能性。假设偏好不同,但现在有些员工不讨厌工作,即供给曲线在相对工资为1的地方是水平的。然

而,对后来的另一些员工来说,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如果劳动力需求曲线为,那么如图5-5所示,包括那些不必给予额外补偿的员工在内的所有员工都获得了补偿性工资差别。如果需求小得多,比如在,则显然可以

不存在补偿性差额。假如员工对夜班工作、经常出差或各种危险毫不在乎,对带有这些特征的职业就不必支付补偿性工资差额。

上述我们对补偿性工资差别的分析所建立的前提是,工人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问题的关键是,偏好相等、偏好不同、需求曲线的位置。关于在需求曲线不变的前提下,工作的非货币特征的变化,也会导致补偿性工资差别的变化。如图5-6。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将得到一个清晰的预见:如果一种工作的有关特征发生了变化,例如变得不很危险了,补偿性工资差别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分析的基本机制是供给曲线的移动。图5-6展示了这个思想。假定在工作的现

有特征和工人偏好给定时,相应的供给曲线为,相对工资为。如果不愉快的工作特征有所减少,曲线将外移到,在每一相对工资水平上,沿着需求曲线,现在在中寻找就业的劳动力比以前增多,相应的均衡工资也降到。当然,如果的不利特征日益严重,则情况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实证研究证实,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死亡事故危险程度较高的工作所获得的工资,的确也较高。按照罗伯特·斯密斯等的研究,"死亡概率每增加十万分之一,每年的补偿性差额在200-3500美元之间。"补偿性工资理论能够成立,即在员工的特征不变的前提下,从事较差工作的员工得到的工资高于那些在较舒适的条件下工作的员工,源于三个设定的理论前提:

一是员工追求效用(而不是收入)最大化。如果选择能得到的工资为最高的工作,最终这将达到不同员工工资的均等化。这就是说,有一些员工宁愿从事低工资但更愉快的工作,就必然出现补偿性工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工资

虽然不等,但员工的工资和工作心理方面的总效用,倾向于均等。

二是员工了解对他们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征信息。如灰尘、肮脏、噪音、严格的工作纪律、危险性等。如果不了解信息,或者工作特征模糊,补偿性工资的差别就很难产生。

三是员工的流动性。即员工可以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如果员工只能从事危险性质的工作,工伤危险的补偿性工资差别就不会出现。选择安全工作而不是不安全工作的行为,必然使得提供不安全工作的雇主增加工资。关于这一点,在我国2003年4月北京等地爆发的"非典"传染病流行时,所发生的医院护理工工资的急剧上升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7.【67186】试分析中国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政策对策。

答案: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理论和实践部门便加大了对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政策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和设想。

首先是国内加强了对收入分配与再分配领域政策设计出发点和重点的探讨。占主导的观点是,在初次分配领域,应坚持在公平基础上的以效率为主的分配原则;在再分配过程中,坚持效率基础上的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在现阶段,收入再分配政策不应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应造成市场的扭曲,不应以牺牲效率为代价,不应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应违背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①。

初始分配应继续坚持主要由市场调节,再分配要强化政府调节,而初始分配和再分配都要依靠法律和制度建立秩序。初次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垄断问题,整顿初次分配秩序的核心就是反垄断。再分配的核心问题是贫困问题,作为再分配的主要手段

的财税政策,其调节重点应该是反贫困,通过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和政府转移支付,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在收入分配的各个环节,都或多或少存在腐败问题,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应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集中的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此,注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是重点。为此,应加大推进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大力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有计划地发展大城市,创造条件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使一部分农民转移到城镇,享有城镇居民同样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报酬;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使农产品转化为工业品,获取更高的收入;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升国民素质;改变以往扶贫基本是项目扶贫的情况,不断提高知识扶贫的比重;认真研究和做好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创造公平的环境;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税收制度的改革,对于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也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税收实质是一种累退税,这种税制只会扩大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税收制度的改革。

由于我国目前高收入的来源与市场发育程度不高有关,因此,推进市场化的改革,也成为控制分配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打破不必要的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建立规范的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对经济活动中垄断成分的限制和管理。对垄断企业,设置特别的税费,将超额利润的大部分收归国有。最大限度地消除垄断行业或垄断企业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得的垄断利润,从而调节因垄断造成的不合理的行业收人差距;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寻租"行为,调节因权钱交易而造成的不平等;加快国有经济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从而提高国有经济的效率,调节因不同所有制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创造比较公平的市场机会,从而推进人们的机会平等,调节因机会不平等造成的收人差距;形成比较规范的市场秩序,从而堵住各种市场漏洞,调节因获取不合法收入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出台严格、透明的法律规定,严厉打击以各种方式获取非法收入的行为;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进和创新,从体制上堵住凭借"事实上"占有国有资产,而谋取各种非法收入的黑洞等。完善和加强我国的税收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这主要涉及加快个人所得税的改革。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规范初次分配,使收入分配显性化;实行收入进入实名制的个人账号的制度;实施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加强税收征管,加大税务人员的责任,改进税收征管的方法和手段,严厉打击各种偷、漏、逃、抗税的行为;加快消费税的改革,适当降低税率和调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及早出台综合与单向相结合的征收办法等。

在救助社会贫困层、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方面,提出调整分配政策。保护贫困户的基本生存需要和发展权利,要通过调整分配、再分配的政策,使一部分财富从富裕层流人贫困层,从而为贫困者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全社会建立一个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存的"安全网",如最低生活收入保障制度;建立以反贫困为基准的福利体制。应以反贫困为基准,建立健全福利补偿制度;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扶贫救困"的功能;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扩大社会保障调节手段;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减少因失业导致的贫困;制订最低工资法,从法律上保障低收入阶层的权益等。

对缩小收入差距,在总体结构方面,国内也开始引人非政府组织的调节主体,如各种基金会、慈善组织、民间团体

等,充分发挥它们的调节作用,缓解政府的调节压力;在各个主体的内部结构上,也开始积极发挥各级主体的作用,如政府扶贫,既要发挥中央政府的作用,也要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促进公平竞争,完善劳动力市场,也成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为此,提出了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平等,反垄断和打破城乡分割,建立全国范围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流动,通过流动使得报酬平均化,发挥市场力量对收人差距的收敛作用;应普及和发展各类教育,消除城乡户籍制度导致的身份不平等,促进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身份的平等;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和健全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消除引起不合理收入差距的制度性障碍等。

8.【67052】 9.分析如何利用贝弗里奇曲线对失业类型进行区分?

答案:尽管在理论上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概念十分清楚,但在实际中要区别这几个类型并不容易。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用的方法就是所谓的贝弗里奇曲线,利用该曲线可以对各种类型的失业做出区分。如图所示,纵轴测量的是经济中职位空缺的数目,横轴测量的是失业人数。45度角的那条直线表示的是职位空缺数目与寻找工作的数目相等的线--一般意义上的充分就业。在45度线以上的点表示劳动的需求过大,45度线以下的点表示劳动的供给过大。

即使在充分就业下,一定数目的失业仍然存在,这是因为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在45度线上的点表示

充分就业的点,如图中的点,存在着的失业人数,这种失业是摩擦性失业还是结构性失业呢?我们从图3中

是看不出来的。职位空缺在总量上等于求职者人数,但这个图并没有表明职位空缺与求职者是否会很快的匹

配,如果能够很快的匹配,则是摩擦性失业;如果这种情况会持续一段时间,则表明是结构性失业。最有可

能的是两种失业类型的结合。而且,注意到仅仅是与充分就业相等的多个可能失业水平的一种。摩擦性失业或

结构性失业的人数越多,在整个经济中45度线向外延伸的就越长,这样在K点的失业率上升到,然而求职者与

职位空缺数保持相等。职位空缺与求职者数目的同时增加表明有可能存在更大的劳动力流动量,或者是失业者寻求工作的时间更长,或者可能是雇主要求的技能与失业者所拥有的技能之间的结构不平衡在加大。通过政府干预和各种培训项目以及改善工作安置服务等方式可以减少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这使得45度线上的点向下移动。

显然在45度线上的每一点都位于某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上,如、上,该曲线就是贝弗里奇(Beveridge)曲线。该曲线的名称取自威廉.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他是一位英国的经济学家。对于劳动力市场的任一给定结构,贝弗里奇曲线表明职位空缺与失业人数怎样在经济周期中的变化。从任一充分就业状态如点开始,在经济上升时期,整个经济状态在曲线上移至点,点的劳动需求大于劳动供给,说明职位空缺相对于失业过量(甚至在最密集的劳动力市场也会因为流动的原因存在一些失业)。相反地,在经济衰退时,随着企业减少雇用,职位空缺减少,这时企业解雇人员将会使失业人数增加,反映在曲线上就是点向右下方的移动,例如移到点,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题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4)行为的适应性。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个:

劳动经济学重点

影响企业劳动力需求因素:1.技术。技术系数:生产单位产品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2.企业规模和产品需求量3.资本价格和产品价格4.短期和长期。短期:只调整劳动力数量。长期:可以调整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5.企业目标:利润最大化和就业最大化6.制度:规则、程序和道德伦理规范,以约束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 劳动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某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化1%而引起的就业量变化的百分比。表示的是劳动力需求量对工资变化的敏感程度。(1)曲线缺乏弹性:|E|<1,陡峭(2)曲线富有弹性:|E|>1,平坦 劳动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某种劳动力K工资变化1%所引起的对另外一种劳动力J需求变化的百分比。 两种劳动力的关系:1、若E>0,总替代:工资上升引起另一种劳动力需求量增加2、E<0,总互补:工资上升引起另一种劳动力需求量减少。是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青年工资下降,替代效应就会少用成年人;规模效应会促使企业增加所有投入要素,包括成年人。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研究的是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四个因素以及这四个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1. 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规模效应。工资上升导致产品成本和价格上升,若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大,一定幅度价格上升导致的产量下降就大,就业量减少就多。企业比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大。企业之间产品替代性大,导致其产品价格弹性大。行业之间产品替代性较小,行业产品价格弹性小。长期弹性大。长期可以开发生产替代品,增大价格弹性。2. 其它生产要素替代性: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越容易,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就越大。替代程度的制约因素:a、技术b、政府规定(游泳池救生员)c、时间因素:短期不可行的替代在长期就变得可行(减少泳池数量扩大规模)长期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更富弹性。 3.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弹性:若弹性大,意味着无需大幅度提高价格就可以增加要素使用量。工资率上升,设备替代劳动,若弹性小,设备价格会大幅度上升,限制了企业用设备对劳动力的替代,长期供给价格弹性大。4. 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大,企业被迫更多地提高产品价格,就业量下降更大。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1、目标:整个家庭效用最大化; 2、决策:配置每个家庭成员时间于市场工作、闲暇和家务劳动中; 3、约束条件:(1)家庭非劳动收入:家庭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可能导致家庭所有或部分成员工作时间的减少,可能是市场工作时间,也可能是家庭劳动时间。(2)每一成员的市场工资率:假设初始状态:丈夫市场工作,妻子全职太太。◎如果妻子可能的市场工资上升,影响如何?提高了妻子家务劳动和闲暇的机会成本,增加市场工作欲望——替代效应导致妻子参加工作。◎妻

劳动经济学试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试题集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将你选定的答案编号英文大写字母填入括号内) 1、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B、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2、在远古时期,在()著作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 A、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日》 B、色诺芬的《经济论》 C、色诺芬的《雅典的收入》 D、柏拉图的《理想国》 3、产业革命后,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配第 B、斯密 C、李嘉图 D、萨伊 4、()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独立发展阶段。 A、索罗门·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著作出版 B、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 C、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进行的“劳动经济学革命” D、我国朱九通教授所著的《劳动经济学概论》出版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 A、劳动力市场理论 B、工资理论 C、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 D、个人职业生涯与职业选择 6、在知识经济时代,就业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 A、健康的身体 B、忠实于雇主 C、身怀一技之长 D、具有知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7、按照行为科学家的研究,人的行为链条为()。 A、动机→需要→行为→目标 B、需要→行为→动机→目标

C、目标→需要→动机→行为 D、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8、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 A、安全、生理、尊重、社交、自我实现 B、生理、安全、尊重、自我实现、社交 C、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D、生理、尊重、安全、社交、自我实现 9、在人力资源所包括的几个素质中,()是基础。 A、科学文化素质 B、思想道德素质 C、身体素质 D、技能能力素质 10、狭义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指()。 A、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 B、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 C、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 D、人力资源的智力和技能开发 11、在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诸多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 A、市场工资率 B、非劳动收入 C、家庭性因素 D、个人偏好 12、现代劳动经济学认为,在工时固定的情况下,要实现最大的劳动供给量,最好的办法是()。 A、实行奖励工资 B、实行计时工资 C、实行固定工资 D、进行道德刺激 13、劳动力供给等于()。 A、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 B、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效率 C、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D、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14、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非经济因素有()。 A、市场工资率的高低 B、非劳动收入的多少 C、家庭因素的强弱 D、个人偏好 15、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是()。 A、市场性要素 B、组织性要素 C、社会性要素 D、工会、政府 16、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主要可分为()两类。

劳动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经济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劳动力需求中的长期,意指() A.三年以后的时期 B.五年以后的时期 C.与时间长短无关,是根据资本要素可否调整为依据的 D.十年以后的时期 2、若劳动力需求弹性为E D=1,则表示工资率上升1%,劳动力需求量将() A.增加1单位 B.减少1单位 C.增加1% D.减少1% 3、资本供给弹性越小,其价格的上升速率越快,则() A.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B.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C.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D.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4、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有() A.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B.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C.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D.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5、在劳动者的效用曲线中,通常得到满足时可有如下结论成立() A.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递减 B.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停止变动 C.最大总效用出现在边际效用为0时 D.边际效用始终是递减的,从没有任何递增的阶段 6、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经济含义是保持主体效用不变的情况下() A.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B.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C.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D.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7、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是() A.局部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 C.静态分析 D.动态分析 8、某一时点受雇劳动者的人数和一定时间段内的总劳动时间分别是() A.存量和流量 B.流量和存量 C.都是流量 D.都是存量 9、费尔德斯坦和弗莱明把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当作不同的要素代入生产函数中,得到结论认为劳动时间对生产的影响比劳动者人数对生产的影响() A.要大 B.要小 C.一样 D.不能确定谁大谁小 10、若劳动者根据期望总工资收入来决定是否流动,可以预期一般情况下() A.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B.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C.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D.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11、在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的理论中,他们将子女看做是父母的() A.耐用消费品 B.投资品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曾湘泉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劳动: 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 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劳动力: 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劳动力市场: 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 4.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人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 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 运动的规律性。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 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 5.劳动经济学: 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6.人力资源管理: 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7.派生需求: 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 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8.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整理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 A.向前弯曲 B.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D.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 A.有正向 B.有负向 C.没有 D. ( )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A.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 C.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

(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4. A.大,陡峭 B.大,平缓 C.小,陡峭 D. (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5. A. B. C.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D. ( )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A.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

C.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 A.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增加,减少 D.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 A.企业 B.员工 C.政府 D. ( )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9.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 10. 技术进步对( )

A.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技工 D. 11.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 A.“互益”基准 B.“互惠”基准 D.“互利”基准“互助”基准C. 12.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 1 A.生产费用 B.教育费用 D.社会公共支出C.工时损失费用 13.对于等效用曲线特征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曲线离开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低 B.等效用曲线的斜率为正 C.同一个人的两条等效用曲线可以相交 D.等效用曲线凸向原点 14.E>1是表示劳动力供给弹性如何?( ) S A.供给无弹性 B.供给有无限弹性 D. 供给富有弹性 C.供给缺乏弹性15.长期劳动力需求调整与短期相比幅度更大,是因为下列哪个效应也开始起作用?( ) A.规模效应 B.收入效应 D.外在化效应 C.替代效应 16.下列哪个选项属于个人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 ) A.学费 B.由于上学而放弃的收入 D.书籍费C.超出不上学时的部分生活费用 17.下列哪个选项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 A.劳动力本身所具有的技巧能被许多企业利用 B.铁路机车司机 C.石油工人 D.整个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下降的一些行业 18.下列哪个选项属于延期支付?( ) A.小时工资 B.养老金 D.免费午餐住房C. 19.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造成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因素?( ) ...A.种族 B.性别 D.民族传统劳动技能 C.20.下列哪个选项属于垄断力量造成的市场歧视?( ) A.男雇员不愿意在妇女领导下工作 B.企业以5分钟打字测试为依据,拒绝得分低于55分的所有申请者 C.雇主由于既定偏好,不愿意雇佣女性 D.二元劳动力市场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十一及参考答案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试卷十一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潜在利润为正的非营利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比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更() A、平坦 B、陡峭 C、无差别 D、不确定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决定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因素 A、劳动生产率 B、产品收益率 C、劳动投入费用 D、产品质量 3、、工资差异是指各类人员()的差异 A、工资形式 B、总收入 C、工资水平 D、劳动成本 4、下列不属于劳动力流动的市场机制的是() A工资机制B供求机制C竞争机制D政府调节机制 5、集体谈判的双方为() A、雇主和员工 B、雇主和工会 C、雇主和政府 D、政府和工会 6、蛛网稳定条件是指() A、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劳动力供给弹性 B、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劳动力供给弹性 C、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劳动力供给弹性 D、劳动力需求弹性为1 7、效率合约是指() A、工会效率最大化 B、用人单位效率最大化 C、用人单位的等利润曲线与工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些点 D、工人效率最大化 8、在家庭劳动力供给中,引起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因素是() A家庭收入的下降B家务劳动时间的增加 C制度劳动时间的下降D教育培训投入的下降 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征税使工资率上升,则会使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A减小B增加C不改变D不确定 10、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斯密 B、配弟 C、李嘉图 D、斯图加特·穆勒 11、把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引入家庭经济行为领域,为人力资本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的经济学家是() A、舒尔茨 B、贝克尔 C、明塞尔 D、卢卡斯 12、由于农村各产业和农村各部门不能容纳的劳动力所形成的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 B、广义农业剩余劳动力 C、农民劳动力 D、狭义农业剩余劳动力 13、内部人控制形成的工资收入具有()的特征 A、补偿性 B、竞争性 C、垄断性 D、平均性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延期支付方式的是() A、带薪休假 B、免费工作午餐 C、折价优惠商品 D、失业保险 15、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A. 向前弯曲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B ) 的。 B. 向后弯曲D.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B ) 影响。 A. 有正向C. 没有 B. 有负向D. 不确定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C ) A. 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 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4.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B ) A. 大,陡峭 B. 大,平缓 C. 小,陡峭 D. 小,平缓 5.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B ) A.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B. 边际技术替代率数值为正 C.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D.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C ) A. 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 新增加的工人工资较高 C. 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 资本变得相对过剩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C ) A. 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 增加,减少 D.增加,增加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B ) 来支付。 A. 企业 B. 员工 C. 政府 D.社会 9.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B )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不相关 D.不确定 10. 技术进步对( C )的就业影响较大。 A. 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 技工 D.女工 11. 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B ) A. “互益”基准 B. “互惠”基准 C. “互助”基准 D. “互利”基准 12. 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D ) C. 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 工资率

劳动经济学鲍哈斯版重点复习题总结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总结(自) 第二章 1.当非劳动收入减少时,工作时数会发生什么变化?(P68) 答:(P38-39) 在工资保持不变的情形下,非劳动收入的变化对工作时数的影响称为收入效应。 (1)如果闲暇是一种正常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减少,导致预算线下移,预算线和效用曲线交点右移,闲暇减少,导致工作时数增加; (2)如果闲暇是一种低档商品,那么非劳动收入减少,导致对闲暇需求增大,工作时间反而减少。 2.为什么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妇女的劳动力参与率提高的幅度如此之大?(P68) 答:(P54-55) (1)女性真实工资的明显提高; (2)生育行为的变化:①生育观念变化(不愿生);②市场工资的提高也使得抚养孩子成为一种昂贵的家庭活动,因而成为家中孩子数减少的原因之一——③致使妇女的保留工资的下降,更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 (3)家庭生产过程中技术变革的影响。①生产家庭产品所需要的时间数量被大幅度削减,解放女性劳动力;②缩小夫妻之间边际产品的差距,减缓对专业分工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 第三章 1.什么是新增工作者效应?什么是受阻工作者效应?(P107) 答: (1)新增工作者效应:指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家中主要劳动力失去工作(家庭收入下降),次级劳动者不得不寻找工作弥补家庭收入损失。因此新增工作者效应意味着次级劳动力参与率具有一种逆(反)周期趋势。 (2)受阻工作者效应:a.指很多失业者在衰退时期感觉找不到工作,于是干脆放弃了(暂时退出);b.隐性失业者——存在受阻工作者效应的结果是劳动参与率具有一种顺应周期趋

势。 2.中国老年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如何解决老龄化?(P107) 答:(P86-89) Ⅰ.影响因素: (1)法定退休年龄; (2)继续工作的工资率; (3)退休的福利水平 ①高工资的工作者其替代效应占据优势,他会将退休生活的时期长度削减;②养老金福利的增加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这两种效应会沿同一方向变化发生作用,养老金福利的增加确定无疑会导致持续时间更长的退休生活。 Ⅱ.老龄化的解决: ①延迟退休(具体对策如雇佣老年人单位给予减税优惠等);②提高生育率;③纳入移民 3.为什么说马尔萨斯有关:“随着收入的增加,家庭会生育更多的孩子”的预测是错误的?/影响女性生育孩子的因素?(P108) 答:(P102-104) (1)假定孩子是正常商品: A.如家庭收入的增加,使得预算线向上移动,孩子数量也会增加; B.但,生育孩子的价格(成本)的增加也导致家庭想生育的孩子数的减少——拥有孩子的成本有:①尿布、奶粉价格;②住房价格;③教育价格等。这些成本的加总使得生育孩子尤其昂贵,远超收入增加部分。 (2)另外还有: ①母亲的工资:(与教育有关)工资越高,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越大,生育率较低; ②企业是否提供育儿场所等。 第四章 1.论述一个存在着两部门的经济中,最低工资对被覆盖的部门和未被覆盖的部门的影响。(P175)

劳动经济学试卷和答案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A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级(普本)《劳动经济学》 期末考试试题(A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D ) A 工资与社会保障 B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C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D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 2、工资水平上升了3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10%,证明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状况(A ) A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B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C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D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3、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不移动,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变大,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则劳动力供给曲线向移动,均衡工资率。( A ) A 左,上升 B 右,上升 C 左,下降 D 右,下降

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居民家庭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6、按照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个人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是( A ) A 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B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C 劳动力参与率不变 D 与工资水平上升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方向相同 7、下列关于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的描述正确的是(A ) A 为补偿由于某些职位劳动环境恶劣而给劳动者带来的精神损失、健康损失 B 为补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负效用

历年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9年7月自考劳动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年龄在下列哪个区间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 ) A.16-55岁 B.16-60岁 C.18-55岁 D.18-60岁 2.下列哪个公式表述是正确的?( ) A.MRP=MR·P B.MR=MRP·MP C.MR=MRP·P D.MRP=MR·MP 3.劳动力买方独家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 A.MRP L<ME L B.MRP L=ME L C.MRP L>ME L D.MRP L≥ME L 4.下列哪位学者的主要贡献是用人力资本解释个人收入的差别?( ) A.贝克尔 B.明塞尔 C.舒尔茨 D.马歇尔 5.下列哪种工资理论认为:如果工资和购买力高,需求则强烈,生产则可持续发展?( ) A.工资基金理论 B.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C.均衡价格理论 D.购买力工资理论 6.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 A.实际工资=货币工资 B.实际工资=货币工资/物价指数 C.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指数 D.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 7.新《工会法》规定:所有用人单位一律按工资总额的多少拨缴工会经费?( ) A.1% B.2% C.3% D.4% 8.用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佣标准,往往会产生下列哪种歧视?( ) A.雇主歧视 B.雇员歧视 C.统计性歧视 D.垄断歧视 9.下图中哪条曲线表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习题参 考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劳动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思考题 1.如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价值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民工荒、政府要求增加最低工资、劳动生产率下降、农民工工资急剧上升、工资增长不均等、工作培训、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高工资受到质疑、收入分配不平、农村移民增加、劳动力市场全球化扩大等等。 (2)数量上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中,大部分国民收入并不是来源于资本收入(利润、租金和利息),而是来源于工资。绝大多数居民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提供劳务。从数量上看,劳动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3)独有的特性。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完全不同于产品市场的交易。劳动力市场是一个极有意义和复杂的场所。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概念在应用于劳动力市场时必须做出重大的修改和调整。在供给方面,劳动者“出售”给雇主的劳务与该劳动者不可分离。除了货币报酬,工人还关注工作的健康和安全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机会等,这类非货币因素也许与直接收入同样重要。这样,工人的供给决策要比产品市场的供给概念复杂得多。 (4)收益的广泛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从劳动经济学中得到许多启示和教益。从劳动经济学得到的信息和分析工具有助于人们做出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决策。从个人角度看。大量内容将直接与我们有关,如工作搜寻、失业、歧视、工资、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从对劳动经济学的理解中所得到的知识背景和分析方

法,对做出有关雇用、解雇、培训和工人报酬等方面的管理决策也应该是十分有用的。从社会角度看,了解劳动经济学将使人们成为更有知识、更理智的公民。 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明确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它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另外其它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 (4)行为的适应性。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有两个: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进 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作为需 求方的雇主和作为供给方的员工对于工资等货币 因素以及雇佣关系中的非货币因素等所作出的反 应。 2、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相对的,是 指在大型企业组织内部存在的,由一系列规则和 程序指导组织内部的雇佣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有序 的内部人力资源机构。 3、优等劳动力市场:与次等劳动力市场相对的,就 业条件好,工资福利水平高、工作环境良好、职 业保障性强的一种劳动力市场。 4、人力资本:劳动者所具有的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 性资本储备的知识、技能以及健康等的存量总和。 其价值取决于内含的知识、技能以及健康在劳动 力市场上所能够得到的报酬数量。 5、特殊培训:仅能导致受训者在提供培训的企业中 提高生产率的人力资本投资。 6、竞争性工资差别:指的是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可 以充分流动的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所存在的 工资差别。 7、职业歧视:是指对具有相同的受教育水平和其他 生产率特征的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加以区别对待, 将其中某一类或者某些类别的劳动者有意安排到 那些低工资的职业当中,或者是有意让这类劳动 者去承担工作责任要求较低的工作,而把那些高 工资岗位留给某些特定类型的劳动者。 8、工资歧视:是指雇主针对既定的生产率特征支付 的价格因劳动者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呈现系统 性的差别。 二、简答 1、悲观性劳动参与率假说的内容:悲观性劳动参与 率假说认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 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 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 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 做为失业者。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 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 降。 灰心丧气的劳动者效应:是在衰退时期出现的, 一些本来可以找到工作的劳动者由于对在某一可 行的市场工资率水平下找到工作变得悲观,因而 停止寻找工作,临时成为非劳动力参与者的情况。 2、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律:若其他条件相同, 则劳动力需求在以下四种情况时会具有较高的自 身工资弹性:①消费者对于此类劳动力所生产出 的产品的需求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②可以很容易 用其他生产要素来替代此类劳动力③其他生产要 素的供给是富有弹性的④此类劳动力的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3、最低工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A点为未实行最低工资制度的均衡点 最低工资W1﹥W0,劳动力供大于求E2﹥E1 如果劳动力需求曲线富有弹性,劳动者整体福利水平下降,相反则福利改善。 实施最低工资立法的结果:在受到影响的劳动者中形成了一部分劳动者以另一部分劳动者的工作岗位被牺牲为代价换取工资上涨的局面,者导致这些劳动者中能够继续就业的那部分人获得了最低工资制度所带来的利益,但是另一部分人却会因此失去工作,这就在同一类劳动者中造成了更大的两级分化。 4、计算题(第二章): ①劳动力参与率 LFPR =实际劳动力/潜在劳动力×100% =(就业人口+失业人口)/16岁以上人口总人数×100% 潜在劳动力指16岁以上非被监管人口(罪犯、 精神病院人员等)。 实际劳动力是指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经 济活动人口)。 ②工资率 W'=△Y /△H (工作时间的变化值与闲暇时间的变化值在绝对值上是相等的,工时增加1小时,闲 暇时间就减少1小时)。 ③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工资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1.劳动力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 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并分析。 3. 完全竞争市场下,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4.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阶段。 第二阶段:平均产量递减、总的产量继续增加阶段。 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阶段。 5.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有递减倾向。 6. 长期生产下,最优的要素投入的组合条件

7.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原则等价于企业生产的均衡条件: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工资率之比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和资本价格之比。 8. 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工资的变化:上升、下降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 规模效应 9. 需求工资弹性、需求交叉工资弹性(计算题) 第二章 1.劳动力供给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精品资料

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丛雇用个体到国家)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2.劳动力参与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比率。 3. 男女的劳动参与率 4.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简答) ?教育制度与教育规模 ?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工资水平 ?个人非劳动收入 ?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 ?宏观经济状况 ?其它因素 5. 效用的概念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一种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或劳务是否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6. 收入约束线

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劳经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表述的理解: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 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一: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是怎样的。两个假设前提:稀缺性;理性第二:规经济学研究方法: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衡量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分析经济行为人的选择该是什么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第一: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的工作围 第二:研究劳动经济问题的时候,不能脱离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孤立的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 2、举例说明运用实证经济学或规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规经济学: 从本质上讲,它的根本价值尺度是以互惠原则作为基础的出发点,互惠原则有三点:第一:市场交易活动所涉及的各方均受益,无人受到损失。例如:企业高薪聘用经验丰富,能力足够强的外籍主管,对企业方来说此人将给企业带来相当大的价值,对个人来说将获取丰厚的回报。第二:市场交易活动中,部分人受益但无人受到损失。正如上例所说,在企业和个人双方均获得收益时,对于其他那些企业或者市场上的高管应聘者来说,并未因此受到损失。第三:最为常见的既有受益者又有损失者,但总体上来说,受益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或数量。例如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劳动立法反对招聘中的学历歧视,对有的企业带来招聘成本的上升,但是对总体而言提高了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利大于弊。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派生需求(简答题):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 又称“引致需求”,即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2.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 3.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量的劳动力所增加的收益,即劳动边际产品价值 4.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5.竞争性劳动市场: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 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 6.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7.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 8.替代效应: 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9.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

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劳动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得重要分支,就是一门研究( )得学问. A、劳动生产率 B、劳动得人 C、劳动资料 D、劳动要素 2、劳动力就是指() A、人得劳动能力B、具有劳动能力得人“人” C、简单得生理劳动 D、劳动 3、劳动供给得无差异曲线向原点凸起,当左边比右边陡峭,这种形状说明……() A、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少 B、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多 C、货币收入越代,闲暇时间越低 D、货币收入高、低,对闲暇时间无影响 4、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存在以下关系( ) 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B、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D、替代效应小于改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5、人力投资收益就是( ) A、劳动生产能力得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得收益; B、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得收入; C、国家与家庭收回用于劳动力生产得全部费用; D、劳动生产能力得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得收益与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得收入 6、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劳动力需求应符合() A、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大于工资率 B、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小于工资率 C、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 D、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等于产品生产成本 7、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 A、上市B、不变C、难以确定D、下降 8、周期性失业产生得直接原因就是() A、生产过程得周期性B、劳动力再生产得周期性 C、经济周期中萧条阶段得经济下降所造成得劳动力需求不足 D、失业得周期波动 9、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 A、增加B、减少 C、不变 D、难以判定 10、水平形状得劳动力供给曲线得弹性为() A、0 B、1 C、正无穷 D、不确定 11、长期劳动力需求行为不同于短期得劳动力需求行为在于() A、企业可以调整其资本数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