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村镇体系规划文本

村镇体系规划文本

村镇体系规划文本
村镇体系规划文本

新泰市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0)

文本

新泰市规划局新泰市规划设计院二零零九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区域发展战略 (1)

第三章产业发展规划 (3)

第四章县域人口预测 (4)

第五章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4)

第六章旅游发展规划 (8)

第七章基础设施规划 (9)

第八章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13)

第九章生态环境与空间管制规划 (15)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16)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 (17)

第十二章附则 (18)

附录1:本规划文本用词说明 (18)

附录2:图纸目录 (18)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适应新泰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指导新泰市村镇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原则

1、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2、区域协调、效益与公平并举;

3、区域整合、有机集中;

4、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资源配置;

5、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3条规划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编制方法》;

3、《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4、《泰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5、《新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6、《新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7、新泰市各乡镇已批复的总体规划;

8、国家、山东省和泰安市有关政策、法规等;

9、新泰市相关的发展政策和法规。

第4条规划期限和范围

1、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

2、规划范围

新泰市域行政管辖范围:1946平方公里。

第5条规划目标

协调已经编制的各种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等),对下位规划进行指导,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分割局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合理利用市域村镇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和建设,促进区域统筹和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第6条规划重点

(一)理清新泰与周边重要辐射源(济南、淄博、莱芜、泰安等)、重要县市区(莱钢、沂源、宁阳、泗水等)的相互关系,明确新泰在山东省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战略目标。

(二)充分挖掘新泰自身的资源优势。

(三)在合理配置社会要素、资源的条件下,确定市域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强化空间环境管制。

(四)统筹配置市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设施网络。

(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协调机制,确保规划的实施。

第二章区域发展战略

第7条功能定位

根据新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及新泰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综合分析,确定城市功能定位为:

——承接济南都市圈和半岛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成为滨州——淄博——莱芜发展轴的向南延伸段,辐射鲁南中小城市。

——山东煤电能源城市。

——发展以能源、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机械电子为代表的工业体系,发展以羊流起重机械、汶南汽拖配件、宫里玻纤玻钢等特色产业群为代表的民营经济体系。

——鲁中山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生态体验三位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一山(莲花山)一水(青云湖)一圣人(和圣)”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

第8条发展目标

1、总目标:以煤电一体、现代工业、特色民营产业为基础,发展市域经济;着力打造“山水

园林宜居城市”、“鲁中地区工业基地”、“鲁中山区枢纽城市”、“文化旅游强市”四个品牌,建设鲁中地区以煤炭和现代化工业为主导的山水园林城市。

2、经济目标:2020年,全市GDP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2%;人均GDP达到10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7:53:40,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

3、社会目标:近期总人口为140万人;远期总人口约为150万人。

4、城镇建设目标:近期城镇人口达到76万人, 城镇化水平达到54%;远期达到9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城镇职能协调、城乡发展相互促进的村镇体系。

5、基础设施目标:按照外向性、超前性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建立比较完善的、良性循环的区域基础设施系统。形成系统化的交通网络,高效率的通信网络,稳定的电力供应网络,完善的水资源供应和排水网络,反应灵敏的防灾网络等。

6、生态环境目标:保护重要的森林、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然环境,强化水环境和绿化环境两条生命线工程。严格控制“三废”污染,有重点地逐步治理危害严重的污染源。

第9条规划指标体系

表2-1 新泰市村镇建设指标体系

第10条市域总体发展战略

1、承接济南都市圈和半岛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成为滨州——淄博——莱芜发展轴的向南延伸段,辐射带动鲁南中小城市。

2、产业选择——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

(1)、围绕“煤电一体、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机械加工”四大产业集群,依靠骨干企业和大项目,实现现代工业体系的突破。

(2)、依托良好环境,搭起平台,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在引进项目时,有选择的引进成规模,具备产业支撑的大项目、大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膨胀带动全市工业企业的腾飞。

(3)、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深入研究市场、研究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像羊流起重机械、宫里玻纤玻钢等具备区域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同时发挥其机制灵活的特点,形成整个工业体系的配套与互补。强化现有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民营企业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4)、发展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科技业、农村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兴办婚庆、修理、清洁、托幼、家教、卫生、养老等家政服务服务业,发展社区服务业。

(5)、围绕“北方菩陀(莲花山)、青云湖、和圣乐圣故里”三大旅游产业品牌,建设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生态体验三位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

3、空间结构——奠定新泰长远发展的基石。

将市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三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4、完善交通——形成开放的对外交通网络。

滨枣高速公路的向南延伸,新平铁路的贯通,再辅以公路建设,全面打通与周围县市区的交通联系,形成以新泰市为枢纽的连接山东省一体与南翼的交通走廊;对205国道进行改线,将蒙馆路北迁至柴汶河以北,改线后达到一级公路标准,解决过境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冲突的问题;提升济临路、蒙馆路、新枣路、牛石路、枣徐路为一级公路标准;打造“大三环”的市域道路交通结构,使各个乡镇之间的联系道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乡镇与农村社区的联系道路达到三级公路标准。

第三章产业发展规划

第11条产业发展策略

1、农业发展的方向——特色、高效、基地。

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农业生产条件,发展高效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2、工业发展的合理选择——优选、集聚、分离。

(1)优选:优化选择工业项目,工业项目的引进和发展首先要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2)集聚:利用集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工业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布局和集群发展,合理引导工业向规划的工业园区集中。

(3)分离:限制工业项目在限制开发区域内的布置。

3、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

(1)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构建发展的新框架。充分发挥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促进与现代工业体系的有机结合、互动发展。突出发展五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科技业、农村服务业。

(2)大力推进商贸产业,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建立若干个专业化、区域性的大市场,发展流通业,形成区域的商贸中心。

(3)全面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政府引导,市场带动,社会参与”,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增强消费能力,引导消费升级。

(4)着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努力打造就业性经济。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方针,构建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以为民、利民、便民为准则,积极完善社区服务项目,大力兴办婚庆、修理、清洁、托幼、家教、卫生、养老等家政服务服务业,通过壮大服务品牌,建设组织网络化、制度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争取100%的社区都要社区服务中心,扩大就业的渠道。

4、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出路:

(1)、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体系建设,推动旅游业发展。

(2)、挖掘文化内涵,增强旅游的文化凝聚力。

(3)、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旅游吸引力。

(4)、借助市场力量,提高旅游经营服务水平。

(5)、合理定位,融入“好客山东”大旅游体系和“泰山――曲阜”旅游圈。

第12条产业发展引导

1、鼓励发展的行业

(1)农副土特产品的深加工和为农业服务的高新技术产业

主要围绕产业、特色品牌,农业深加工,运用生物、信息、标准化和新型加工技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化农业。

(2)发展以“煤电一体、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机械加工”四大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工业体系,培养产业集群,有效提升产业聚集膨胀能力。依托良好的环境,搭起平台,迎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在引进项目时,有选择的引进成规模、具备产业支撑的大项目,大产业。

(3)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深入研究市场、研究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像羊流起重机械、宫里玻璃纤维等具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同时发挥其机制灵活的特点,形成整个工业体系的配套与互补。

(4)第三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科技业、农村服务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兴办婚庆、修理、清洁、托幼、家教、卫生、养老等家政服务服务业,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

2、采取防污措施后可以发展的行业

主要包括纺织工业、传统建材、造纸包装等。

3、禁止发展的行业

包括高污染、高耗能的橡胶、皮革、炼油等产业。

第13条产业发展布局

1、工业发展区:主要在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的工业园区。工业发展区可以发展一类和二类工业,严禁三类工业项目发展。工业一般不放在限制开发区域内。

2、农业发展区:主要在优化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农业发展区可发展一些为农业服务和农产品深加工的项目,严禁三类工业项目的布局。

3、生态发展区:限制开发区域。生态发展区严禁一切工业项目发展。

4、旅游发展区:在限制开发区域内和全市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重点发展旅游业,主要发展六大景区。旅游发展区结合当地资源可以发展为旅游服务的项目,严禁二类和三类工业项目的发展。

第四章市域人口预测

第14条市域总人口预测

总人口近期为140万人,远期为150万人。

第15条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城镇人口近期为76万人,远期为98万人。城镇化水平近期为54%,远期为65%。

第16条人口地域分配

规划村镇体系等级结构分为5级,即中心城市——副中心区——重点城镇——一般城镇——新型农村社区。

中心城市:青云区(青云—开发区)、汶河连绵带(新汶区、汶南镇、东都镇、小协镇),远期人口规模64万人。

副中心区:(羊流镇、西张庄镇、果都镇、泉沟镇),远期人口规模16万人。

重点城镇:翟镇人口3万人,谷里镇人口2万人,宫里镇人口2万人,楼德-禹村人口6万人。远期人口总规模9-14万人。

一般乡镇:岳家庄乡、放城镇、刘杜镇、石莱镇、龙廷镇、天宝镇。远期人口规模4-9万人左右。

新型农村社区:137个农村社区,平均农村社区约3800人,总人口规模52万人。

第五章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第17条城乡空间布局规划

1、城乡空间布局的原则

城乡空间一体化、区域整体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突出地域自然环境特色。

2、城乡空间布局目标

以加快产业集聚为重点,合理布局市域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持续协调发展;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和质量;以构建村镇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为重点,形成城市、重点镇、镇、新型农村社区等不同层次的基础设施网络,不断缩小城乡基础设施配套的差距。到2020年,基本形成村镇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产业布局科学的新型村镇空间布局体系。

3、城乡布局发展的理念与模式

从分散建设到集约整合;从分散布局到统筹安排;从无序蔓延到组团发展;从均衡发展走向重点协调。

第18条城乡空间布局结构

形成“一核三元四点、三区三环两轴”的空间结构。

“一核”指由济新路、蒙馆路、滨湖路和牛市石路围合的区域,即重点开发区域,包括青云区、汶河连绵带(新汶区、汶南镇、东都镇、小协镇),副中心区(羊流镇、西张庄镇、果都镇、泉沟镇)、翟镇、谷里镇的核心地区,在市域内形成一个相对强大的发展密集区,打破城镇之间的行政界限,跨区域,整体发展,优先发展,集约利用资源,对城市整体发展起辐射带动作用。

“三元”,指青云区、汶河连绵带和副中心区。

“四点”指市域内的重点城镇:翟镇、谷里镇、宫里镇人口、楼德-禹村。

“三区”将整个市域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分别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三环”是指由滨湖路、济新路、翟良路、蒙馆路构成内环,由滨湖路、济新路、牛石路、

新都路构成中环,及由北连接线、09公路、楼放路、龙盘路构成外环,构成大三环的道路框架。

“两轴”指沿济新路、蒙馆路形成的两条经济隆起带,主要发展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生产加工等产业,是整个市域经济发展的东西主轴线。

第19条城乡职能等级和职能分工规划

全市村镇体系分为5个职能等级,即:城区——重点镇——一般镇——农村社区——村庄。

表 5-1 市域村镇体系职能等级

表 5-2 市域村镇体系各城镇职能分工

第20条小城镇用地布局规划

1、重点开发区域

(1)空间结构:城镇空间结构:三元、两点。

三元:指青云区、汶河连绵带和副中心区。

两点:指谷里镇和翟镇。

(2)人口规模预测

重点开发区域城镇人口规模将达到85万人。其中青云区32万人,汶河连绵带32万人,副中心区16万人,翟镇3万人,谷里镇2万人。

(3)、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规划以济新路、翟良路、蒙馆路、滨湖路作为内环,以济新路、牛石路、京沪北路、滨湖路作为市域中环、重点开发区域的外环;通过205国道、蒙馆路的改线,减少过境交通对城镇的影响,通过增加南北相连的道路(龙池路、孙村路、迈莱河路),打造网状道路结构,加强与市域其他区域的道路联系。

2、优化开发区域

(1)产业发展

楼德镇与禹村镇现已相连,规划将作为一个行政单元考虑。楼德镇是省重点镇,商贸流通发达,禹村镇是煤矿城镇,天宝镇是农业强乡镇,宫里镇是玻璃纤维和精细化工产业城镇,同时宫里镇、天宝镇是旅游乡镇。此区域由于离城区较远,难以受到城区的辐射带动,可以发展农业、商贸流通、服务型第三产业、旅游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并且能形成地方优势的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2)人口规模预测:天宝镇1万人,宫里镇人口2万人,楼德-禹村人口6万人。

3、限制开发区

(1)岳家庄乡、放城镇、刘杜镇、石莱镇、龙廷镇,每个乡镇城镇人口规模1-2万人。

(2)产业发展: 限制开发区域即市域南部和北部山区,乡镇受区位、地形和交通限制,发展缓慢,应以绿色、高效农业和服务型第三产业为主,积极发展旅游业,基本不再发展工业。

第21条城镇建设标准

①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不得超过120平方米。

②将生活居住、行政办公、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金融、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形成居住社区。居住社区内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环境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重点镇居住社区原则上不小于建成区面积的40%,一般镇居住社区不小于建成区面积的30%。

③道路系统由干道、支路和巷道组成,根据车流量、人流量的大小,合理确定道路建设等级,构成路网系统。干道和支路的红线宽度分别为25-35米和10-15米,道路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4-5公里和4-6公里,水泥及沥青路面比重达到90%,同步敷设排水、供水、通信、供电等管网设施。人均道路面积要达到7平方米以上。

④确立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水源地,根据规划需要建设相应规模的水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100%。

⑤分区域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场。建成区要建设垃圾中转站,形成村集、镇运、垃圾处理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集中在市垃圾处理厂处理。垃圾收集率重点镇达到85%,一般镇达到80%;生活垃圾处理率重点镇达到60%,一般镇达到50%;无害化处理率重点镇达到35%,一般镇达到30%。

⑥污染企业必须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禁止直排,必须经过化粪池、净化沼气池等设施处理后排放。在楼德镇和果都镇各增设污水处理厂。四个重点镇应建设小型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排水管网。推行清洁能源,提倡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医疗垃圾必须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

⑦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绿地率达到1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平方米以上。

⑧科教文卫、医疗保健、商业金融和集贸市场等公用设施按照《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中的镇标准进行配置。

第22条居住空间

(1)规划全市形成“中心城区-副中心区—重点城镇-一般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居住空间结构。

①中心城区:人口规模64万人。城区建设要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执行,确保城市建设合理、有序,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平台。

②副中心区:人口规模16万人。统筹原四个乡镇的总体规划,泉沟镇驻地不再安排工业用地,共设置7个居住组团:果都镇、西张庄镇、泉沟镇各设置一个3万人、3万人、2万人的组团,副中心区的西北部集中设置可容纳8万人的4个居住组团。

③重点城镇:翟镇、谷里镇、宫里镇、楼德-禹村。楼德-禹村位于城市西部,很难接受城区的辐射带动,楼德镇原是新泰市域西部的中心镇,基础设施较好,对周围地区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翟镇距城区太近,不具备成为次中心的条件。谷里镇、宫里镇各自具有特色产业。规划翟镇人口3万人,谷里镇人口2万人,宫里镇人口2万人,楼德-禹村人口6万人。

④一般城镇:分别是岳家庄乡、放城镇、刘杜镇、石莱镇、龙廷镇、天宝镇,随着乡镇改革的深入进行,这些乡镇驻地的行政功能将逐渐减弱,很大程度上是以比新型农村社区组团更高一级的居住社区面貌来出现,人口规模在1—2万人左右。

⑤新型农村社区:指经过重新调整的137个新型农村社区,总人口规模在52万,每个农村社区人口规模为3800人,代替原中心村和一般村。

第23条工业空间

在重点开发区域统一配置工业项目,在优化开发区域配置具有地方特色产业的相关配套产业,限制开发区域基本不再配置工业项目,

第24条生态用地空间

生态用地空间包括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生态恢复区、生态廊道、组团隔离绿地。

第25条农业生产用地空间

指一般农田和基本农田。

第26条新型农村社区空间布局规划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按照“资源集约、工业集聚、居住集中”的要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功能,努力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

2、布局原则和模式

结合新泰市实际,新型农村社区设置可采取“中心村辐射型、经济强村带动型、行政村整合型和村企发展联合型”四种模式。

3、新型农村社区的选址要求

新型农村社区的确定要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角度出发,使中心村真正起到镇域“次中心”的作用。确定中心村的选择主要有以下5个标准:(1)区位条件优越,与镇中心保持良好的交通、经济、社会和服务关系,在镇域中起到次中心作用的村庄。(2)镇域内的管区驻地。(3)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4)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优越,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5)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条件较好,对周边村庄有一定的吸引辐射及拉动带动作用。

第27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1、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资源集约、工业集聚、居住集中”整体要求,切实加强农村社区的道路硬化、住宅净化等工作,实现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到位的目标。

2、社区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组织建设,构建以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功能健全、运转有序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

3、公共服务建设:行政服务、农技服务、商品服务、文化娱乐服务、治安稳定服务。

4、社会保障服务:主要包括社区服务、社区救助、社区医疗、社区养老等。

5、民主法制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建立规范有序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明确村级民主决策程序和形式,引导干部群众自觉遵守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积极推行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将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村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第28条新型农村社区规划

1、按照镇级社区服务半径3公里,农村社区服务半径2公里的原则布点,远景规划确定137个新型农村社区,:

青云区新型农村社区:北师、望驾山、马庄、孤山、瑞山、驻马、上庄、北斗、西峪、三仙、旋崮河、高峪铺、墨石山、军寨、松林、双林。共16个。

汶河连绵带(汶南镇-东都镇-新汶区-小协镇)新型农村社区:南山(新汶区)、公家庄、重兴、柳平、陈粮、嶅阳、北鲍、李家楼、盘车沟、朝阳、李仙、涝坡、炭峪、南山、桥庄、东牛、三峪、西牛、卧龙、碗窑头。共20个。

第二工业园(羊流镇-泉沟镇-西张庄镇-果都镇)新型农村社区:东王庄、杨家洼、旧关、上裴、香水河、秦家庄、苏庄、东官、石棚、贾庄、董庄、石河、官桥、莲花山、张家兰子、灵崖谷、上河、高崖头、果庄、刘家上汪、谢家庄、杨家楼、三石沟、白沙、韩庄、高佐、高佐。共27个。

放城镇新型农村社区:邱子峪、丁家庄、石井、马家寨子、涝坡。共5个。

天宝镇新型农村社区:赵庄、时家庄、官庄、寺庄、东峪、黄花岭、汶西、东庄、羊城、颜庄。共10个。

石莱镇新型农村社区:木厂峪、官庄、向阳、崔家庄、北桥、孙家泉、朱家庄、卢家庄、班家庄、琵琶庄、东峪、马峪、西峪。共13个。

楼德-禹村镇新型农村社区:营里、柴城、霄岚、王庄、力里、新庄、沈村、朱家庄、田村、韩山、山东。共11个。

翟镇新型农村社区:上汪、羊城、龙泉、汶河、榆山。共5个。

谷里镇新型农村社区:高平、龟山、北佐、南王、窑沟、龟山店、麻峪。共7个。

宫里镇新型农村社区:东柳、汶城、贺庄、柳里、吕家庄、绳家峪、桃园、高峰、苏泉、灵沙。共10个。

龙廷镇新型农村社区:尚志、上庄、岙阴、栗峪、野猪汪、太公峪。共6个。

刘杜镇新型农村社区:光明、龙华、南流泉。共3个。

岳家庄乡新型农村社区:冯家村、岔河、邱家、涝南。共4个。

2、特色农村社区的保护与规划

深入研究调查分析,挖掘历史、文化、旅游特色村庄,积极保护培育特色村庄,对特色村庄内具有代表性的建、构筑物,进行不同程度的保留、维护、保护。经调查特色社区有:马庄社区、墨石山社区、南山社区、朝阳社区、盘车沟社区、莲花山社区、马家寨子社区、黄花岭社区、汶西社区、龟山店社区、柳里社区、野猪汪社区、栗峪社区(共13个)。在这些社区内建设应考虑其需保留建、构筑物及历史文化,制定紫线保护范围,并结合旅游开发,打造旅游型社区,以开发来保护,以保护促开发,使村庄特色得以传承发扬。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序

近期(2012年)内,政府做好市域农村社区布局的详细规划,乡镇级政府制定镇域内农村社区布局的详细规划,划定居民点用地位置,严禁工业在此地域发展,将产业空间和居住空间严格分开。在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首先建设137个社区服务中心,同时积极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村民向规划社区迁移。近期基本完成18%的农村社区(25个)的搬迁安置工作试点社区建设。

到2020年基本完成40%的农村社区的搬迁安置工作,争取到远景规划期末(2050年)基本完成社区建设和村民搬迁工作,完全代替原中心村和一般村。

4、村庄合并情况:参阅11#图纸《市域社区整合规划2009-2020》

5、农村社区建设标准

(1)推行“一户一宅”。在重点开发区域内建设条件许可的,住宅宜采用多层住宅形式,人均建设用地不得超过90平方米;在优化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鼓励采用多层住宅形式,建设人均建设用地不得超过100平方米;煤矿压煤区、水库库区、坡地、山区等地质条件较差的区域,可建设1、2层民居,但应集中居住,其人均建设用地可以适当放宽。

(2)道路按照三级标准建设,路面硬化。

(3)排水机制:有条件的社区村建立雨污分流机制,没有条件的社区采用合流制。

(4)供水机制:以附近城镇水厂作为水源,完善供水管线,采取集中供水。或者自备水厂,集中供水。

(5)垃圾处理:建立垃圾收集和运输系统,建设公共厕所,沿街配置垃圾箱。配合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立农村污水处理站。

(6)教育:设立完全小学或教学点、幼儿园、农技站。

(7)医疗:配置卫生站、计划生育指导站、养老院。

(8)文化:建立文体中心、科技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文体广场等。

(9)商业服务:银行、超市、便利店、理发店、餐饮等商业服务设施。

(10)防灾:在改善村庄供水系统时,要建立村庄消火栓或消防井。

(11)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

第29条新型农村社区整治

1、新型农村社区整治的原则

(1)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3)立足当前、适度超前。

(4)节约用地、保护环境。

(5)因借自然、传承文脉。

2、道路整治

(1)社区道路以通畅为原则,适当考虑街景要求。

(2)理顺社区内部主要道路,拆除妨碍道路通畅的建筑物、构筑物,主要道路及入户路全部硬化。

3、住宅建筑整治

(1)拆除危房、简易房、露天粪坑和简易厕所及一些影响村容村貌的农村附属用房,对布局不合理或影响景观及道路畅通的建筑予以拆除。拆除后重建的住宅按照批准的规划实施。

(2)对于一些环境较差、质量一般的建筑予以整治,近期遵循住户意愿在规划指导下进行更新。

(3)保留富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质量较好的建筑。

4、公共设施建筑整治

(1)文化科技:建社区办公楼兼老年人活动中心,内部配置文化娱乐设施,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2)教育设施:近期保证学校没有危房建筑,远期按照规划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学校。

(3)商业集贸设施:在社区内按照相对集中原则,集中设置商业集贸设施和商业街。

5、环境卫生整治

(1)社区内根据人口规模建设公厕。

(2)沿主要道路每隔150米设置垃圾箱,每个社区内设一个垃圾收集点。

6、社区绿化

每个社区必须设置一处公共绿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小于1㎡,绿化应点、线、面相结合,使社区绿化与周围山体、农田融为一体。

7、河道整治

(1)清除河道垃圾,修筑护岸,清淤疏浚,绿化两岸。

(2)河道整治与环境、景观、村民生活相结合,形成人与水之间的有机融合。

(3)严禁侵占河道建房。

8、山体整治

(1)开展山体整治复绿和保护,走多元化整治之路;对无证非法开采行为采取严厉措施,坚决制止,确保山体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2)在视觉范围内的山体应加强管理。

第六章旅游发展规划

第30条旅游发展战略

发展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生态体验三位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建设集观光、休闲度假、科学文化考察、会议商贸等功能的综合旅游胜地。具有独立、完善、丰富的旅游内容与旅游设施,又作为环泰山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31条旅游发展格局:新泰市的旅游总体规划布局可概括为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生态体验三条旅游主脉和一个特色项目:工业体验旅游。三条主脉与特色项目相互交织,构筑起新泰市的旅游网络。

1、自然风光旅游主脉:新泰市自然风光旅游主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徂徕山风景区、莲花山风景区、青云湖风景区、新汶森林公园、太平山森林公园、土门森林公园,它们是新泰市最大、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六片旅游区,包含了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在自然风光旅游的基础上打造“人文历史体验”的旅游类型。

2、人文历史旅游主脉:新泰市拥有众多人文历史旅游点,各旅游点名称、类属、位置及主要

特征见表9-1,重点打造和圣-和文化、羊氏故里、林放故里、乐圣故里等旅游产品。

3、生态体验旅游主脉:新泰市与周边县市相比较,生态环境与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4、工业体验旅游:新泰市是山东省最大的煤矿开采基地,采矿机械、煤矸石山等由于工业生产而产生的特殊景观具有旅游开发的潜力。可借鉴德国鲁尔工业区、杜伊斯堡公园、美国旧金山油库公园等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结合特色工业景观开发旅游。

第32条旅游线路组织

1、内部旅游线路组织

(1)徂徕山及其周边景区、景点游线:主要游览景区、景点:徂徕山(光化寺—梁父山—蔡石峪)—天宝镇年家峪樱桃园—柳下惠墓—和圣园—楼德镇。

(2)莲花山及其周边景区、景点游线:主要游览景区、景点:莲花山—羊流镇羊祜故里—羊流镇徐琛墓。

(3)青云山—青云湖—城区景区、景点游线:主要游览景区、景点:青云山—青云湖—新泰博物馆—师旷墓。可选择景区、景点:新泰城区杞都遗址、龙廷镇高堂生墓等。

(4)峙山、太平山及其周边景区、景点游线:主要游览景区、景点:峙山—法云山—智人化石遗址—太平山森林公园。可选择景区、景点:龟山(刘杜镇、谷里镇交界处)等。

(5)南部游线:主要游览景区、景点:石莱镇石城寺—白马山景区—放城镇林放故里。可选择景区、景点:石莱镇、放城镇清真寺。

(6)土门林场及其周边景区、景点游线:主要游览景区、景点:土门林场—龙廷镇高堂生墓—中共新泰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可选择景区、景点:苗庄新石器时期墓区、庙岭商文化遗址。

2、与山东省、泰安市旅游的结合

积极把新泰旅游文化纳入“泰山旅游圈”,依托泰山搞好泰山旅游业向新泰延伸,使新泰旅游业外发展。搞好高速公路与各景区、景点的衔接。开办旅行社或办事机构,开发泰安、曲阜、沿海地区等二日游、三日游、五日游等专项旅游线路,条件成熟时推出海外旅游专线。切实加强与有关地市的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大旅游的产业格局。

第33条保护区的划分

结合新泰市的景观资源的现状分布,将整个市域内景区划分为5种保护类型,即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

1.自然景观保护区:对需要严格限制开发行为的特殊天然景源和景观,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自然景观保护区。具体有徂徕山、莲花山、青云山、青云湖、光明水库等的大部分地域。在自然景观保护区内,可以配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控制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

2.史迹保护区:在景区内各级文物和历代史迹遗址的周围,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史迹保护区。在史迹保护区内,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设施和安全防护设施,但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严禁任何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进入。

3.风景恢复区:对旅游开发区内需要重点恢复、培育、涵养、保持的对象与地区,如森林植被、水源与水土等,划出一定的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恢复区。这类保护区主要包括徂徕山、莲花山、青云山、峙山等景区的部分地域和各个主要水库以及各个林场,如太平山林场、土门林场。在风景恢复区内,可以采用必要技术措施与设施,分别限制游人和居民的活动,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项目与设施,严禁对其不利的活动。

4.风景游览区:对旅游开发区的景物、景点、景群、景区等各级风景结构单元和风景游赏对象集中地,划出一定范围与空间作为风景游览区。徂徕山、莲花山、青云山、峙山四大景区以及其他一些景区,如白马山、法云山内的旅游项目及主要游线两侧的区域均属于风景游览区。在风景游览区内,可以进行适度的资源利用行为,适宜安排各种游览欣赏项目,可分级限制机动车交通和旅游设施的配置,并分级限制居民活动的进入。

5.发展控制区:在旅游开发区范围内,除以上四类保护区以外的其他各项用地与水面,均应划为发展控制区。在发展控制区内,可以准许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形态,可以安排同旅游开发区性质与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旅游设施及基地,可以安排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设施,但应分别控制各项设施的规模与内容。

第七章基础设施规划

第34条道路交通规划

1、规划原则

(1)对外联系畅通便捷。

(2)市域内部各乡镇之间联系方便。

(3)各乡镇与城市中心区联系便捷。

(4)市域内重要风景区之间以及与各乡镇、中心城市联系畅通。

(5)满足综合防灾的需求。

2、规划目标

(1)到2012年,县道平原地区90%以上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标准,乡道基本达到四级以上公路标准,行政村柏油路通村率达到90%以上。

(2)到2020年,县道90%以上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标准,公路面积密度达到47公里/百平方公里;行政村柏油路通村率达到100%,形成一个等级结构配置合理,桥涵和交通附属设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

3、主要线路规划

(1)、依托京沪高速公路和滨枣高速公路,积极促进滨枣高速向南延伸,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一横一纵”高速公路骨架,提高连接线的通行标准。

(2)、对205国道进行改线,将蒙馆路北迁至柴汶河以北,避免对城区的穿越,改线后达到一级公路标准,解决过境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冲突问题。提升济临路、蒙馆路、新枣路、牛石路、枣徐路、沈汶路为一级公路标准,加强主城区与各乡镇之间的快速联系。积极改善新泰同周围县市区的道路联系,使新泰成为鲁中山区的交通枢纽城市。全面改造提升现有公路网,加强各乡镇间的交通联系,使各个乡镇之间的联系道路达到二级公路标准,乡镇与新型农村社区的道路达到三级公路标准。

(3)、市域道路形成大三环的道路框架。

(4)、充分发挥磁莱铁路的货运潜力和物流配送功能。建设东都至平邑铁路,强化区域间铁路网的联系,并依托东都火车站,发展仓储物流业。

(5、站场规划

规划主城区的中心客运站达到一级站标准,积极开发通往鲁南中小城市的交通线路,使新泰成为连接山东省一体两翼的交通枢纽城市;每个小城镇建设乡镇汽车站,完善村村通工程。

第35条给水规划

1、新泰主城区实施分区供水,青云区扩建每日4万吨供水能力的日金斗水库净水厂和西周水厂。清润净水厂日供水量将达7万吨/日。完善青云区地下水源井;新汶区扩建5万吨/日光明净水厂,扩建矿业集团供水站,完善良庄地下水源井。

2、市域其他城镇给水厂包括:汶南镇完善原单位自备地下水源井,结合原汶南矿水厂,建设2.5万吨/日南部净水厂;翟镇在北石灰峪选址建设2.5万吨/日自来水厂;规划羊流镇水厂5万吨/日、楼德镇水厂4万吨/日,放城镇水厂2万吨/日,龙廷水厂2万吨/日。

第36条排水规划

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新泰第一污水处理厂(青云)远期规模扩容至10万吨/日,第二污水处理厂(新汶)远期扩容至15万吨/日。

新建两处污水处理厂,其容量分别为:果都6万吨/日、楼德3万吨/日。

第37条环保环卫规划

1、环保规划

(1)环保目标:建立起更加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城乡环境质量总体上较“十一五”期间有明显的改善,地表水完全符合要求,生态环境良好。

(2)大气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小于0.01mg/m3。

悬浮物年平均浓度小于0.03mg/m3。

(3)水环境质量

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城市地下水水质达到Ⅲ类以上地下水质量标准。工业废水处理率、排放达标率大于95%,污水处理率为95%以上。

(4)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90%以上,生活垃圾处理率90%以上。

(5)噪声环境质量

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噪声昼间小于55分贝,夜间小于45分贝;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的区域昼间小于60分贝,夜间小于50分贝;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昼间小于60分贝,夜间小于50分贝;交通干线的区域昼间小于70分贝,夜间小于55分贝。

(6)水体保护

饮用水水源地设置卫生防护林带,水源地保护范围和取水点上游1000米及下游200米,不得放置任何有可能污染水质的仓库、工厂;水厂周围20米不得设置生活区、厕所,不得堆放垃圾和铺设污水管道。

(7)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加强集中供热建设,取消小型锅炉房等自备热源,城市热化率达到90%,城市气化率达到90%,城市垃圾日产日清,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达到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

2、环保分区

一类环境保护区:主要包括市域内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地区,风景旅游区、水资源保护区;要求大气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体环境执行Ⅱ类标准,环境噪声昼间小于55分贝,夜间小于45分贝。

二类环境保护区:主要包括小城镇驻地,要求大气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体环境执行Ⅲ类标准,环境噪声昼间小于60分贝,夜间小于50分贝,禁止污染项目。

三类环境保护区:市城建成区中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及一类工业区和高科技产业区,大气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噪声昼间小于65分贝,夜间小于55分贝。

四类环境保护区:成片的二类工业区和热电厂等少数有污染的市政设施用地。要求大气达到国家三级标准,噪声昼间小于65分贝,夜间小于55分贝。

3、环境卫生规划

兼顾城市和乡村,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1)、废弃物处理方法:市域内按照垃圾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垃圾收集点三级收集体系进行垃圾废物回收,并按照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类进行分类投放。农村地区由镇环卫部门环卫车辆统一收集,并负责运输到市垃圾处理厂处理,市垃圾处理场规划控制用地40公顷。

(2)、废弃物收集方法:城市和镇驻地内设置垃圾转运站,占地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主要在生活区、商业区和机关集中办公区设置现代化垃圾收集转运站。

村庄内设垃圾收集点,沿主要道路每隔150米设一个垃圾收集点,以便于农村居民投放垃圾。

第38条燃气规划

1、近期以城市周边焦化厂的煤制气为气源,远期气源以国家西气东输的天然气为主、煤制气为辅,逐步建立统一的管道天然气供应系统。

2、大型火电厂的建设,为区域供暖提供热源,有效保证城区和周边乡镇的供暖需求。

第39条电力规划

根据泰安市电力系统规划,随着新汶众泰发电有限公司4x150MW、汶南坑口2x150MW及新泰大新兴4x660MW工程等大型火电厂项目的投产造营。区域供电的负荷,能充分满足市域范围内的用电需要。通过与华东电网联网,强化电网安全性。

结合电厂建设,规划220KV变电站3所,其中现有南流泉变电站进一步扩容,新建果都220KV 变电站,新建翟镇220变电站。到规划期末新泰市域范围内通过新建或扩建,110KV变电站将达12所, 35KV变电站将达15所。

第40条信息工程规划

规划2020年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为50%,设备容量占用率80%,主城区固定电话装机容量为36万门,其余各城镇的固定电话装机容量分别为:翟镇2.5万门、小协镇3万门、汶南镇2.5万门、龙廷镇0.5万门、泉沟镇1.5万门、西张庄镇0.75万门、刘杜镇0.75万门、岳家庄镇0.5万门、放城镇0.5万门、羊流镇1.25万门、果都镇0.75万门、谷里镇0.75万门、宫里镇0.75万门、石莱镇0.75万门、天宝镇0.5万门、禹村镇1万门、楼德镇3万门。

第41条综合防灾规划

1、消防

(1)消防站建设:以城市消防大队为基础,每个乡镇建设一个消防站,作为镇域范围内的消防指挥中心。

(2)消防给水设施:

消火栓建设:市政自来水管网铺到哪里,消火栓就建到那里,以满足城乡消防用水的需要。

消防给水管网:村镇建成区,建设消防供水管网,采用消防、生产、生活合一的给水管网系统。村镇的消防给水管网,其末端最小管径不应小于100mm。无天然水源或给水管网不能满足消防用水时,宜设置消防水池,冬季的消防水池应采取防冻措施。

消防水池建设:无给水管网的村镇,消防给水应利用江河、湖泊、堰塘、水渠、农业灌溉机井等天然水源,设置通向天然水源地的消防车通道和可靠的消防取水设施,以备自救消防用水和消防车取水。利用天然水源时,应保证枯水期最低水位和冬季消防用水的可靠性。

(3)消防装备建设

村镇应根据城镇规模、经济发展等因素,因地制宜建立乡镇专(兼)职消防队。加大农村消防安全投资力度,保障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力争逐步达到每个行政村有一支义务消防队或志愿消

防队,有消防机动泵和配套消防器材。暂时没有条件设置专(兼)职消防队的村镇,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应牵头组织成立由村民组成的义务或志愿消防队伍,设置报警电话,配置必要的消防装备和器材,定期组织训练。村镇专(兼)职、志愿或义务消防队装备的配备应能满足扑救辖区内一般火灾和抢险救援的需要。

(4)消防通道

城乡路网布置要满足消防车通行要求,村级道路尽量满足消防车通行。为保证火灾时消防车的顺利通行,其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米。

(5)消防通讯设施

城乡消防通信应满足集镇消防站或“110”“119”火警调度台的需要,与镇区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要有可靠的通信联络,规划设置一定数量的公用电话,方便群众报警。

2、抗震防灾

(1)、镇政府为全镇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协调本乡镇抗震救灾工作。

(2)、建设活动避开境内断裂带。

(3)、建筑物和构筑物按7度设防。

(4)、城镇和人口密集地区要预留避难场所,城市按照总体规划抗震标准执行,小城镇规划人均占有避难场地不得小于4平方米。

(5)、生命线工程:主要指交通干线中不易修复的桥梁,主要输供电设备、重点医院、广播、电话、通讯工程、供水构筑物及供水主干管道、粮食供应及消防设备等。以上重点工程今后新建时,应按照现行有关抗震设计规范、规定进行设计与施工,对已建成的生命线工程按照现行抗震鉴定标准进行技术鉴定,采取相应抗震措施,保证震时正常使用。

3、防洪

(1)规划原则

①按需设防,满足城乡发展需要。

②蓄排结合,减少下游河道泄洪压力。

③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提高防洪综合效益。

(2)防洪标准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要求,和城乡一体化规划确定的村镇发展规模和布局,综合考虑河道、水库和塘坝对城乡的影响,合理确定各种水利设施设防标准:

①河道

柴汶河、平阳河、西周河、东周河:50年一遇

凇河、岙阳河、迈莱河、光明河、羊留河、月牙河、寺山河、苏泉河、天宝河:30年一遇其他河道:20年一遇

②水库

金斗水库:2000年一遇

青云湖、光明水库:1000年一遇

小型水库:300年一遇

塘坝:100年一遇

(3)防洪工程

①扩展断面,满足泄洪要求。

目前,河道普遍存在着断面太小,淤积重、标准低的问题,不能满足泄洪的需求。必须按照设防标准、规划需要,对境内河道进行全面的拓宽、疏浚治理,满足泄洪需要。柴汶河是新泰市域内重要防洪河道,沿河两岸村镇建设要留足拓宽空间,满足河道设防的需求。

②清障清淤、恢复河道功能。

部分河道内违章种植较多,淤积严重,严重影响了河道的正常泄洪。有关部门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本次规划要求,对河道内淤积物、违章种植和违章建筑进行彻底清除,恢复河道功能,确保安全泄洪。

③搞好配套工程建设,更新、改造不符合标准的桥、闸、坝、涵。

河道提高标准后,沿线闸、坝、桥、涵工程也应搞好配套工程建设。原有闸、坝、桥、涵工程标准较低,多不能满足防洪需要,应按照规划要求,对其改造和更新。

④扩建拦蓄工程,减轻河道泄洪压力。

光明、金斗水库等加固增容,减轻下游河道的河道泄洪压力。对有扩容条件的小型水库和水塘,进行扩容,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⑤搞好水库除险加固,提高防灾能力。

新泰水库较多,应按照山东省“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认真搞好大、中型及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提高御灾能力。

⑥做好非工程建设、提高防洪综合效益。

建立强有力的指挥系统和管理系统,保证政令畅通、管理有序、调度灵活;建立洪涝预测信息中心;搞好法规建设,从法律上、制度上强化对防洪排涝工程的保护,确保防洪排涝设施不受侵害。搞好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民众自我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4、人防

(1)地下人防工程按每人1.0平方米的防空掩蔽面积设计。

(2)建筑的人防设计按国家规定执行。

5、地质灾害综合整治

(1)应根据所在地区灾害环境和可能发生灾害的类型重点防御:山区村庄重点防御

边坡失稳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矿区和岩溶发育地区的村庄重点防御地面下沉

的塌陷和沉降灾害;

(2)地质灾害危险区应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村民生命和财产

安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与地质灾害规模、严重程度以及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危

害程度相适应;

(3)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禁止爆破、削坡、进行工程建设以及从事其他可能引发地质

灾害的活动;

(4)对可能造成滑坡的山体、坡地,应加砌石块护坡或挡土墙。

6、疫情、病情等特殊防治

(1)建立应急机制。

(2)加强监管。

(3)完善疫苗储备体系。

第八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42条教育

1、规划原则

(1)坚持高中城市化原则,大力发展优质高中教育,并积极推行职业高中。重点发展城区普通高中,逐步整合、撤并乡镇高中。

(2)要求小学设置以就近、方便学生入学为原则,同时适当考虑规模效益,初中设置以相对集中为原则,一般5万人口以下设1处,5万人口以上设1—2处。

(3)坚持发展职业成人教育体系的原则,建立市场需求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并举,结构合理,功能多样的职业成人教育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中小学布点规划

(1)高中,规划三所高中:规划保留青云区新泰一中,将汶河连绵带的高中资源整合为一所高中,在副中心区新建一处高中,在郭家泉村规划一所职业高中。

(2)初中:青云区规划四所初中,汶河连绵带规划五所初中,副中心区规划四所初中。楼德—禹村保留一所初中,其余乡镇规划一所初中,其余各乡镇保留一所初中,在北师规划一所初中,共计24所初中。

(3)小学:城区安照服务半径进行小学布点;乡镇驻地规划一所中心小学,在农村社区规划137所小学。

(4)幼儿园:每个社区至少一所幼儿园,按照3000人一所幼儿园的标准,人口规模大的社区可增加幼儿园的个数。

第43条文化

1、规划原则

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建设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2、文化事业规划

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力。文化基础设施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要加强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文广站为纽带、社区文化活动室和文化示范户为基础的城乡三级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在市城重点推进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在农村重点加强宣传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及文化示范户的培育,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衡发展。

规划近期每个乡镇设置文化站(可兼青少年活动中心)一处,重点镇设置影剧院一处,每个规划农村社区设置“六室一校一广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游艺室、报刊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农民院校;8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健全的社区服务中心。

第44条

医疗卫生

1、规划目标:以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重点,以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缩小医疗卫生城乡服务差别为目标,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康教育、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为载体,全面推进市医疗卫生城乡一体化建设。到2020年,按照“巩固市级、规范乡(镇)级,完善社区级”的发展规划思路,巩固“以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站为网底”的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卫生机构体系。

2、医疗卫生规划

表 11-3 镇卫生院布点规划表

每个社区设一处卫生站、2-6处卫生室。 3措施与建议

(1)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要严格控制规模,按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人员,卫生院的人员、业务、经费等划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管理。对其余的原乡(镇)驻地卫生院可以进行资源重组或改制。要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探索搞活卫生院的多种运营形式。

(2)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在职或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或建立县医院医生下乡轮岗制度,缓解当前乡镇卫生院高素质医生不足的局面,做好乡镇内服务。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

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到2020年,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3)建立健全卫生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低保对象医疗救助制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到2020年人口参合率达到99%。

(4)建立完善乡镇医疗急救网络系统。

随着县城建设发展,城区不断向四周扩展,急救服务的半径不断扩大,急救能力凸现不足,特

别是乡镇急救难以保障。为避免延误抢救时机,缩小急救半径,必须完善急救网络。建议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为医疗急救中心,在重点镇和边远镇设立急救分站,其他镇设急救点的医疗急救体系,扩大覆盖区域。建立和完善由急救中心、急救分站、急救点组成的三级网络体系。依托乡镇卫生院建立的急救分站,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救护车一辆,统一纳入“120”急救网络,由“120”统一调度指挥,实现“急救绿色通道”的畅通与无缝隙连接。急救网络体系布点规划如下:

表 11-4 急救网络体系

第45条

体育

1、规划目标:规划体育设施建设突出便民、利民的原则,使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都能享受到体育设施,提高身体素质;各级体育设施分配合理、布点均匀,器械设备齐全,方便各类人群使用。到2020年全县形成县、镇、社区三级体育健身场地服务网络,使社区标准化体育设施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2、建设乡镇体育健身中心18处

规划2012年前各乡镇建设体育健身中心一处,每处占地面积5000㎡左右,由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门球场、棋牌室和不少于50件的健身器材组成。

3、建设137处农村社区运动健身场地

到2020年,实现健身场地行政村拥有率100%。场地内修建篮球场、乒乓球场和部分健身器材。使富裕起来的农民能够享受休闲、健身的快乐。

第九章生态环境与空间管制规划

第46条生态环境规划

建立“山、河、水、田、园”的生态基础网架,构筑以河流和道路绿化为主的生态廊道结构,配以多条“次生态廊道”和斑块生态绿地,构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状生态结构体系。

1、基质:市域内的农田以及山地丘陵绿化。

2、斑块:由徂徕山风景区、莲花山风景区、青云湖风景区、新汶森林公园、太平山森林公园和土门森林公园等风景区和水源保护区构成。

3、廊道建设:沿京沪高速、滨枣高速公路两侧各设置宽50-200米的生态走廊,沿市域“大三环”和涉及的主要干道两侧各设置宽15—50米的生态走廊,构成网状的绿地格局。沿着柴汶河两侧各控制50-300米的绿化带,沿东周、平阳、西周河、迈莱河、光明河、月牙河、羊流河、东庄河、苏泉河、天宝河等主要河流两侧各设置20-50米的绿化带。沿磁窑-新泰天然气管道两侧各设30米的绿化带。

第47条空间管制区域划分

1、适建区:优先发展的区域,指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用地集中发展的区域。适建区包括新泰重点开发区域内的建设用地、各建制镇的规划建成区、远景战略备用地及工业发展用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用地。

2、限建区:限制建设的区域,指村庄建设用地和具有生态意义、文化或景观价值等适宜作为旅游、度假、休闲等低强度、低密度开发的地区。

(1)一般农田。

(2)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外围区。

(3)地下水源二级保护区、水源防护区。

(4)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

(5)山前生态保护区。

(6)规划新型农村社区之外的自然村。

3、禁建区:禁止开发建设的区域,主要指生态保护地,包括自然山体、基本农田、湿地、水源地、生态廊道、生态公益林等对生态环境起决定性因素的生态实体。禁建区包括:(1)地质灾害易发区(分滞洪区)、断裂带地区。

(2)基本农田保护区。

(3)地表水源地和地下水源地保护区。地表水水源地指金斗水库、青云湖、光明水库及各级规划确定的作为水源地的中小型水库;地下水水源地。

(4)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核心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包括:徂徕山风景区、莲花山风景区、青云湖风景区、新汶森林公园、太平山森林公园和土门森林公园。

(5)生态屏障区:指为城镇建设提供生态保护和环境屏障的大型生态要素和生态实体,包括河流水系和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及城市与工业区之间隔离绿带等。

(6)坡度大于30度的山体。

第48条空间管制原则

1、适建区管制原则

(1)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区内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

(2)本着“集约、节约”的原则,鼓励和促进旧城区改造,尽量少占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3)保护与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禁止建设占用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绿地,不准安排污染严重的项目,严禁随意排放、堆放未经治理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

(4)在城镇建设发展区中规划农田、林地和绿化等绿色空间,提供新鲜丰富的农产品和舒适宜人的游憩场所,改善城镇环境质量,体现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城市现代文明。

(5)在批准改变用途以前,区内农用土地应当按原用途继续使用,不得提前废弃、撂荒,对于占而不用的农用土地必须依法收回。

(6)各种民营经济园区、工业区应纳入所在城镇总体规划,统一规划管理。

2、限建区空间管制原则

对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严格限制,不宜安排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确有必要开发建设的项目应符合城镇建设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度进行开发建设。

3、禁建区空间管制原则

(1)行滞洪区

对滞洪区和行洪区应注意空间的保护,严格控制行滞洪区内城镇和村庄的发展,保证行洪畅通。

(2)基本农田保护区

①鼓励发展高效种植业,支持粮、油等农产品的合理轮作和间作,确保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高效开发。

②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规模和农村宅基地、村镇建设占地标准,禁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城镇、村庄和工业小区建设,积极推进土地整理与复垦,确保建设用地与耕地占补平衡。

③有计划引导居民向新型农村社区和镇驻地集中,积极进行村庄迁并与农田整理;鼓励本区内的非农土地、闲置土地等转为种植业和果业发展用地,鼓励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

④鼓励建设节水灌溉设施,鼓励推广节水农艺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严禁可能导致农业污染、破坏土地环境的经营活动,保护农业环境。

(3)水源地保护区

①禁止建设布局各种类型的污染源,不得向区内排放任何污染物。

②鼓励植树种草,以净化环境、涵养水源。

③严禁在区内及其附近地区进行矿产开采,保护区内的地质构造环境和生态植被。

④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区内的土地不得作为与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用地使用。

⑤统筹规划与建设沿河流域城市取水口,防止水源污染和越界危害。

(4)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核心区和文物保护单位

①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区总体规划。

②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合理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

③按有关规划和要求,逐步拆迁影响景观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鼓励零散居民点向区外迁并。

(5)生态环境屏障区

①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防止城镇、工矿企业等建设对绿化隔离带的蚕食。

②鼓励植树造林、改良草地和退耕还林还牧,严禁乱砍滥伐、过度放牧,有效提高绿化覆盖率和林(草)覆盖率。

(6)坡度大于30度的山体

①鼓励植树造林,逐步搬迁零散居民点,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②严禁采矿、挖石等侵害山体的行为发生。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49条根据发展需要,改造完善现有路网,并尽量增加新的道路,提高路网密度,搞好路面铺装,加强道路两侧绿化,初步打造市域第三环,建设新平铁路,形成良好的道路骨架雏形。

第50条城镇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对于远期规划的道路,近期不能建设的道路要留足红线宽度,严格控制河道蓝线内的用地,杜绝任何占河占路的非法用地建立“山、河、水、田、园”的生态基础网架,构筑以河流和道路绿化为主的生态廊道结构,配以多条“次生态廊道”和斑块生态绿地,构成多层次、

第51条超前建设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引导整个市域的人口、土地等资源向规划的居住、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生态、旅游区域集中。

第52条大力加快城镇建设,促进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第53条积极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同时做好产业选择,工业项目的引进和发展首先要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利用集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工业在空间上在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的工业园区内集中布局和集群发展,因势利导,合理引导工业向规划的特色工业园区集中,同时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

第54条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深入研究市场、研究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像羊流起重机械、宫里玻璃纤维等具备区域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尽可能地延伸产业链,加强配套服务,扶持主导产业,培育工业体系;同时鼓励自主创新,改变产品单一的局面,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发挥其机制灵活的特点,形成整个工业体系的配套与互补。

第55条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突出发展五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着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第56条政府做好市域农村社区布局的详细规划,乡镇级政府制定镇域内农村社区布局和具体农村社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划定居民点用地位置,严禁工业在此地域发展,将产业空间和居住空间严格分开。在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首先建设137个社区服务中心,同时积极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村民向规划社区迁移。近期基本完成18%的农村社区(25个)的搬迁安置工作

试点社区建设。

第57条在现有“一城五区”的旅游格局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加大旅游区、景点、线路的建设,积极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搞好“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建设,突出特色,抢占旅游市场。

第58条注重绿地系统和生态保护建设,充分考虑居民的休闲、游憩、娱乐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在道路、河流两侧设置防护隔离带,在水源保护地设置防护带,在城镇和农村社区之外的生态基质内注重生态涵养。

第59条加强对旅游景区、文物遗迹、古树名木、脆弱资源的保护,明确保护范围、制定具体措施。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

第60条财政政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完善中央和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第61条投资政策:逐步实行按主体功能区与领域相结合的投资政策,政府投资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内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第62条产业政策:引导优化开发区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引导重点开发区域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和旅游服务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

第63条土地政策:改革土地使用指标交易制度,提高土地效益,确保产业发展。

实行差别土地利用政策,对优化开发区域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适当扩大重点开发区域建设用地供给,严格对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改变生态用地用途。

为了实现土地的足量开发和有效保护,在整个区域内实现土地利用平衡的基础上,允许各乡镇之间土地利用的不均衡。结合工业集中布局,各乡镇之间可以交换用地指标。着眼全市,根据实际情况核定和分配建设用地指标,增加重点发展区域的工业用地指标,降低其他乡镇工业用地指标。通过建立土地使用指标交易制度,使其他乡镇放弃开发权后获得必要的补偿。有效缩小一些乡镇的用地规模,促进城区做大做强。

第64条人口管理政策。按照三类区域的划分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向流动。鼓励重点开发区域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优化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

第65条环境保护政策。根据三类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提出分类管理的环境保护政策。优化开发区域要实行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环保标准,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重点开发区域要保持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增产减污;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依法严格保护,确保生态功能的恢复和保育。

运用“财政转换支付”形式,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投资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和计划,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造成的财政减收,应作为计算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在加强排污收费力度的同时,逐步实行费改税,征收国家生态补偿税。环保部门应会同财政、经贸、税务等部门,加强有关税费调研,尽快出台新的征收办法。

第66条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针对三类区域的不同定位,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政绩考核办法。优化开发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评价,弱化经济增长评价;重点开发区域要对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以及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等实行综合评价;限制开发区域要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评价。

第67条行政管理体制。民政部门要针对新泰市实际情况,实行新的城乡管理体制,以适应其经济空间布局的创新。将汶河连绵带、第二工业园、楼德-禹村分别作为一个行政单元(必要时再成立一个副县级单位)。

第68条强化空间管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强化建设区域的空间管制,对区域生态环境破坏或影响较大的城乡建设活动,实施严厉的空间管制措施。

第十章附则

第69条本规划由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70条文本中划线文字及★表格均为强制性内容。

第71条本规划自泰安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

第72条本规划由新泰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附录1:本规划文本用词说明

1、为便于执行本规划文本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图表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附录2:图纸目录:

1、区位分析

2、市域村镇体系现状(2009)

3、市域城镇发展现状分析(2009)

4、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9-2020)

5、市域空间结构规划(2009-2020)

6、人口与职能体系规划(2009-2020)

7、市域综合交通规划(2009-2020)

8、市域基础设施规划(2009-2020)

9、重点开发区域规划(2009-2020)

10、市域空间管制规划(2009-2020)

11、市域社区整合规划(2009-2020)

12、社会服务设施规划(2009-2020)

13、市域旅游规划(2009-2020)

14、近期建设规划(2009-2012)

乡村旅游平时作业一(电大)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实务平时作业1 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文本编制一般分哪几个结构()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背景篇 b. 现状篇 c. 规划篇 d. 构思篇 e. 保障篇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解析:村旅游发展规划整个规划内容以背景篇和现状篇为基础,以构思 篇和规划篇为主体,以保障篇为补充,脉络清晰,层次合理。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背景篇, 现状篇, 规划篇, 构思篇, 保障篇题目2 标记题目 题干 乡村旅游与社区乡村经济联动发展的最终目标均是为了( ) 选择一项: a. 丰获农业资源 b. 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c. 社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d. 产生效益,扩大影响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解析:乡村旅游与社区乡村经济联动发展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社区政 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效益的全面提升,不是单纯的旅游或经济 的发展。 正确答案是:产生效益,扩大影响 题目3 标记题目 题干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b. 有利于实现均衡发展 c. 有利于促进农村就业 d. 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反馈 你的回答正确 解析:乡村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产物,淡季时可以农业生产为主, 旺季时转为以旅游接待服务为主,从而克服了传统旅游业的季节差异问 题。发展乡村旅游,可充分发挥农业本身的观光旅游等功能,促进农业

结构调整、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目 标。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有利于实现均衡发展, 有利于促进农村就业, 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题目4 标记题目 题干 差距分析评价模型中的差距五是指() 选择一项: a. 游客对乡村旅游服务的期望与管理者对游客期望认知之间的差异 b. 管理者对游客期望认知和服务质量规范标准之间的差异 c. 服务质量规范标准和旅游企业提供的服务之间产生的差距 d. 旅游者的服务期望与服务感受之间的差距 反馈 你的回答不正确 解析:游客实际感知的服务质量与游客服务期望之间的差距就是差距五, 它反映了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高低,当游客对乡村旅游服务的期望与管 理者对游客期望认知之间的差异到差距四累加的差距越大,差距五也就 会越大,游客的满意度也就越低。 正确答案是:旅游者的服务期望与服务感受之间的差距 题目5

河南某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崔庙镇经济发展及崔庙镇工业园区建设的需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崔庙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崔庙镇村镇体系规划是镇域内村镇发展与布局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实现镇域村镇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逐步使镇域形成以镇区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 第三条:崔庙镇总体规划是崔庙镇各项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管理的法律依据,镇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四条:本次规划的主要依据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08)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09) 《建设部工程技术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河南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1.1) 河南省实施《矿产资源法》实施办法(1998.7.01)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 25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豫发[2003]9号) 《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规划》 《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 《荥阳市村镇体系规划》(2009—2020) 《崔庙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崔庙镇总体规划》2000年 《崔庙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崔庙镇区建设现状、发展构思 崔庙镇其它社会经济发展资料 第五条:本文本应与规划图纸和说明书结合使用,在规划实施和管理过程中,除应遵循本文本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第六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 第七条:强制性条文 文中使用加下划线的部分为强制性内容,该部分内容是对崔庙镇规划实施及监督检查的依据,必须依据规划严格执行。 第二章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2020)【模板】

临武县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2020)·文本目录 第一篇总则 (1) 第二篇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2) 第一章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与战略 (2) 第二章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 (3) 第三章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4) 第四章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4) 第一节村镇空间结构 (4) 第二节村镇等级与规模结构 (4) 第三节村镇职能结构 (5) 第四节重点村镇发展指引 (5) 第五节村庄建设与发展 (5) 第六节土地利用与村镇建设用地规模 (5) 第五章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6) 第一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6) 第二节给水工程设施规划 (6) 第三节排水工程设施规划 (7) 第四节供电工程设施规划 (7) 第五节邮电通讯工程设施规划 (8) 第六章县域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8) 第一节教育科技事业发展规划 (8) 第二节文化体育发展规划 (8) 第三节医疗卫生发展规划 (9) 第四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9) 第五节保险、社会福利及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9) 第六节市场服务体系规划 (9) 第七节公安派出所和警务室规划 (9) 第八节社会服务设施配制规划 (10) 第七章县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11) 第一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11) 第二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利用 (13) 第三节旅游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 (13) 第四节水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规划 (14) 第五节耕地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规划 (15) 第八章县域综合防灾规划 (15) 第九章县域空间管制规划 (16) 第十章近期发展规划 (17)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政策与措施 (17) 第三篇县城区规划 (18) 第十二章城市发展战略与建设目标 (18)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 (18) 第二节城市建设目标 (18) 第十三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 18第十四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19) 第一节城市总体布局 (19) 第二节城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20) 第三节城市居住用地规划 (21) 第四节城市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22) 第五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22) 第六节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 (23) 第十五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23) 第一节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23) 第二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23) 第十六章绿地系统规划 (24) 第十七章景观系统规划 (25) 第十八章环境保护规划 (26) 第十九章市政设施规划 (26)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26)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27) 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27) 第四节通信工程规划 (27) 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 (27) 第六节环境卫生规划 (28) 第七节殡葬设施规划 (28) 第二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28) 第一节防洪工程规划 (28) 第二节防震工程规划 (28) 第三节消防安全规划 (28)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29) 第二十一章空间管制与“四线”控制规划 (29) 第二十二章城市空间发展时序 (30) 第一节近期建设规划 (30) 第二节城市远景规划构想 (31) 第二十三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实施建议 (31) 第二十四章附则 (32) 附表1:XX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目标指标体系汇总表 (33) 附表2:各乡镇城镇人口规模表 (33) 附表3:县域村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一览表 (33) 附表4:县域行政区划调整一览表 (34) 附表5:县域村镇体系职能类型结构一览表 (34) 附表6:XX县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34) 附表7:县城区规划用地汇总表 (34) 附表8:县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35) 附表9:县城区主干道一览表 (35)

云南省永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文本 精品

云南省永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文本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总体发展目标及战略 (2) 第三章县域规划 (3) 第一节县域城乡统筹规划 (3) 第二节产业发展规划 (3) 第三节镇村体系规划 (4) 第四节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4) 第五节县域环卫设施规划 (6) 第六节县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7) 第七节县域农村基础设施规划 (9) 第八节县域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0) 第九节县域旅游发展规划 (10) 第十节县域综合防灾规划 (11) 第十一节城乡空间管制规划 (11) 第十二节自然生态及环境保护规划 (12) 第四章规划区规划 (13) 第五章中心城区规划 (14)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14) 第二节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15) 第三节旧城更新规划 (16) 第四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 (16) 第五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8) 第六节城市绿地与开敞空间系统规划 (20) 第七节中心城区特色景观风貌规划 (22) 第八节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23) 第九节中心城区四线控制规划 (25) 第十节中心城区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 (25) 第十一节中心城区环卫设施规划 (26) 第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 27第七章附则 .. (28) 附表一: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一览表 (29) 附表二: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一览表 (29) 附表三:中心城区城乡用地汇总表(2030年) (29) 附表四: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平衡表(2030年) (29) 附表五:规划区农村居民点规划一览表(2030年) (30) 附表六:中心城区近期城乡用地汇总表 (30) 附表七:近期土地利用平衡表(2015年) (30) 附件一: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永平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纲要和发展规模的审查意见 (31) 附件二:云南省永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修编专家技术评审意见 (36) 附件三: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永平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的批复37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远景近年来也不断丰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也认真学习,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拓展休闲农业园区策划、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特色采摘度假区、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规划、乡村会所、温室建筑设计等等。 国外案例: 一、法国普罗旺斯,拥有最丰富的乡村度假地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胜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普罗旺斯的特色植物——薰衣草机会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其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合薰衣草的成长,因此,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花海,还带动了一系列格式薰衣草产品的销售。除了游览,其特色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也是享誉世界。还有持续不断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艺术氛围,不断吸引来自全球的度假游客。 二、澳洲葡萄酒庄园,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完美结合

澳洲乡村葡萄酒庄园已成为澳洲本地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最具特色的当然还属其葡萄酒酿造业,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蜚声海内外,以口感好、甜味始终,价格实惠著称。游客不仅因葡萄酒而来,也因其特色壮丽的葡萄种植园和庄园城堡的特色景观。葡萄酒庄园还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参观葡萄酒酿制过程、参加酒艺培训学校等,完美的结合了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远景案例: 一、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

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位于彭镇沿河坝村,紧邻成新蒲快速通道。占地约929亩,地势平坦,土壤质量较好。气候温和,发展条件较好。远景将康绿鲜以打造集示范、教育、生产、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园区为设计理念。立足生态原则,结合国内庄园的发展形势与优秀范例来进行布图与设计。此次设计灵感主要来自“田园地方”这一传统文化。设计以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为两条主要景观轴线,外轮廓形似卵圆形的多功能体验区是农庄的核心,象征“天圆”,内部道路系统围绕两条轴线分布,象征“地方”,以此实现外圆内方、天圆地方的分布方式。农庄的种植区栽植模式围绕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两条轴线来分布,道路系统围绕整个园区穿插分布,使整个园区感官上更具规模,操作上更科学合理,同时有利于作物接受充足光照,良好的生长。 二、仁寿清见开发示范园

村镇规划课程设计

工作大纲

一、设计前言 通过三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城乡规划体系,村镇规划知识,以及 其他的一些专业知识的认识与掌握有了一定的把握。并且认真学习了国 家和地方对城乡建设所提出的建设要求和设计规范,如《城乡规划法》 和《镇规划标准》等。在思想上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做好本次实际项目 设计,秉持严谨、认真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例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次 规划设计的所有内容,并培养锻炼团体合作能力。 二、规划原则 1、保护耕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节约与集约用地,合理布局。确保乡镇空间布局紧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既要保证乡镇各项功能有效运转,又要节约土地资源。 3、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小乡镇的规划与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居住环境的改善,防止生态环境恶化,为乡镇居民创造舒适、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实现乡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完善配套,强化服务功能,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向集镇区适当集中,以满足乡镇居民及周边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5、因地制宜,塑造特色。小乡镇规划应根据乡镇本身的特点,重视乡镇特色的塑造,避免乡镇个性的丧失。 6、因势利导,分期建设。正确处理好“远期合理和近期现实,普遍提高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以“长远合理布局”为战略目标,兼顾分期目标的实现,因势利导,分步实施。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3、《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4、《四川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5、《四川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6、《四川省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 7、《四川省规划区建设(治理)规划编制试行办法》 8、《XXX市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9、《XXX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0、《X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1、《XXX土地利用规划》 四、规划层次 五、规划工作内容

文本-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卫星生态城长松园片区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总体规划 (1) 第一节规划期限、范围及依据 (1) 第二节规划目标及原则 (1) 第三节发展战略及定位 (2) 第四节总体规划布局 (3) 第五节分区功能策划 (3) 第三章专项规划 (5) 第一节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5)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 (5) 第三节人口规模 (7) 第四节旅游规划 (7) 第五节道路交通规划 (8) 第六节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9) 第七节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10) 第八节市政基础设施系统规划 (10) 第九节防灾工程系统规划 (13) 第十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5) 第十一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16) 第四章项目开发与实施 (16) 第五章附则 (18)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统筹安排长松园片区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土地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优化用地布局,全面发挥片区的功能和作用,按照嵩明县党委、县人民政府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旅游规划通则》以及国家、地方等相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等有关规定,制定《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卫星生态城长松园片区总体规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专项研究五部分组成,规划文本与规划图纸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说明书是本规划的说明性文件。 第3条本规划是指导长松园片区资源保护、建设利用及旅游开发的纲领性文件。片区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一切建设行为格按照本规划执行,各项建设均应依据本规划编制详细规划、设计,并符合本规划的相关要求。因特殊原因需要对本规划内容进行局部更改时,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修订,经审批同意后方可更改。 第4条本规划经批准后,即成为长松园片区规划、管理和实施的法定性文件,由嵩明职教基地管委会负责实施与管理。 第二章总体规划 第一节规划期限、范围及依据 第5条规划期限 本次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11~2030年,按三期实施,其中:近期2011~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第6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将长松园区的山地、丘陵、盆地、村庄、水库均纳入规划区内,总面积为80.93平方公里。 第7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旅游规划通则》 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10、《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1、《云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2、《昆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 13、《嵩明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 14、《嵩明生态卫星城概念性总体规划》 15、《嵩明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策划》 1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文件等 第二节规划目标及原则 第8条规划指导思想

东阿镇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与战略 (2) 第三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3) 第四章镇村体系规划 (3) 第五章镇区用地总体布局规划 (4) 第六章镇区道路交通规划 (5) 第七章镇区绿地景观规划 (6) 第八章历史文化名镇保护 (7) 第九章镇区环卫环保规划 (7) 第十章镇区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8) 第十一章镇区防灾规划 (9) 第十二章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10) 第十三章镇区远景构想 (10) 第十四章规划实施措施 (10) 第十五章附则 (10) 附录A:本规划文本用词说明 (11) 附表 (11)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适应平阴县东阿镇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科学合理地开发建设现代化中心镇,进一步完善城镇的综合功能,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统一,特编制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指导东阿镇各项城镇建设活动的法规性文件,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应参照本规划执行。 第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4、《国家重点文物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6、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7、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 8、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 9、《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0、《平阴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11、《平阴县镇村体系规划(2008——2030年)》; 12、《平阴县统计年鉴》(2005——2007年); 13、《东阿镇总体规划(2005——2020年)》。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2009年——2015年; 远期总体规划:2009年——2030年; 远景构想规划:2009年——2050年; 第5条本规划涉及的地域名词界定 1、东阿镇、镇域:指现状(2008年)东阿镇的行政区划范围,面积95平方公里。 2、镇区:平阴县东阿镇镇政府驻地。 3、城镇规划区:城镇规划区是指城镇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 划控制的区域。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东阿镇城镇发展总目标:2030年把东阿镇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旅游古镇及平阴县西南部次中心。 第7条城镇发展分目标: ①经济目标 发展成为济南市的经济实力较强,产业结构合理的中心镇,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高效、协调、持续的城市运作机制。 ②生活目标 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初步形成较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和高效、安全的城镇交通服务系统,建立充足的城镇供应基地,为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休憩的城镇生活空间。 ③环境目标 逐步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镇景观,创造良好的城市风貌,形成优美的城市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④社会事业目标 提高城镇的综合管理能力,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安全、便捷、多层次、多文化和多功能的城镇机能。 第8条量化指标体系: 分 类 目标名称单位2030年发展目标 山东省2010 年城市现代 化发展目标 济南市“十一五” 期间小城镇建设 指导性标准经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9.4(年递增8%计)- - 一、二、三产业比重- 20:45:35 - -

建设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建设部关于印发《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的通知? 建规[2006]183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划局,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规划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进一步加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我部制定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执行中的问题及建议,请及时告我部城乡规划司。 二○○六年七月二十五日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统筹县域城乡健康发展,加强县域村镇的协调布局,规范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县、自治县、旗,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适用本办法。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与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总体规划一同编制,也可以单独编制。 第三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调控县域村镇空间资源、指导村镇发展和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四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和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村镇体系发展目标与战略,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第六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以经批准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直辖市、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七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第八条承担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以上的规划编制资质。 第二章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组织 第九条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具体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承担。 第十条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按照以下程序组织编制和审查: (一)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向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 (二)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先编制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当提请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三)依据对规划纲要的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成果,并按程序报批。 第十一条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具备县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基础资料以及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资料由承担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负责收集,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提供。 第十二条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中,应当在县级人民政府组织下,充分吸取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和专家的意见,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征求包括村民代表在内的社会公众的意见。对于有关意见的采纳结果,应当作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报送审批材料的附件。

衢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衢州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衢 州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任务以及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总体目标,积极呼应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立足“大衢州、 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为衢州市的支柱产 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山水 名城,神奇衢州”为特色,生态保护为根本,先进文化、科学技术为支撑,大 力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的转化,产品结构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 延伸,产业链由单一的观光接待向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扩展,把衢州建 设成为形象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辐射长三角、驰名全国、具有一定国 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华东地区新兴的都市休闲旅游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省边际的旅游集散中心。 第二条规划范围 衢州市域范围,东经118°01′~119°20′,北纬28°14′~29°30′之间, 总面积为8836.52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5年至2020年,分近、中、远三期。 近期:2005年—2010年;中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第四条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法》、《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2000.12.28)。

2、国家标准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旅游 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规划通则》 (GB/T18971—200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3838—200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GB12941—199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旅游业 卫生标准》(GB9663)、《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33—9673,16153 —1996)、《城市区域环境嘈音标准》(GB3096—1993)、《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检查标准》(国家旅游局)。 3、相关规划文件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 目标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旅游1998—2002年发展规划和 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浙江省旅游“十五”与至2010 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思路暨五年行动纲要 (2003—2007)》(2003.12)、《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基本思路与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衢州市城市总体规 划》、《衢州市城镇体系规划》、《衢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衢州生 态市建设规划》(2003.12)、《衢州市旅游资源普查资料》。 第五条规划编制原则 规划编制坚持五大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 产品继承创新的原则; 区域联动的原则; 可操作性的原则。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两篇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两篇 篇一:乡村旅游规划方案研究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是一种集乡村产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的休闲度假产品,具有乡土气息浓郁、投资较少、带动面大、旅游空间大、发展规模大、经营方式灵活等特点。乡村旅游旅游吸引物包括保护完好的自然资源、美丽的风光和宁静的环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住宿、土风十足的手工艺品和不可多得的物产、风味餐馆、传统民俗文化等等。 (一)规划原则 乡村旅游规划除了依据旅游发展规划的一般性原则之外,还需强调以下原则: 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交通、用水、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任务,乡村旅游规划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乡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好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有了基础。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把旅游乡村的住宿、餐饮、旅游公厕、停车场、农产品购物点等配套设施与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村容整洁卫生、村民文明友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从各地的实践看,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容村貌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通过新农村建设,极大促进和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交通、通信、卫生和饮水等条件的改善,使乡村旅游业的设施条件和自然环境大为改观。 2、突出优势 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种类多样,但是同时由于乡村产业的相似性,带来了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相近。因此,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进行横向资源类比分析,突出区域优势,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突出优势,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乡村风光和山水景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

马当镇总体规划文本

彭泽县马当镇总体规划(2003 2020) 文 本 江西师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彭泽县马当镇人民政府 二零零三年七月 目录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技术经济依据 第三章发展战略及总体目标 第四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五章镇区性质与规模 第六章镇区建设规划 第七章园林绿地规划 第八章专项工程规划 第九章环保环卫规划 第十章防灾设施规划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十二章规划建设控制

第十三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二条规定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第四条及《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要求,特制定彭泽县马当镇总体规划文本(以下简称“文本”)。 第二条本规划是彭泽县马当镇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和《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要求,并按本规划执行。 第三条本规划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城镇,控制城镇规模,使之成为本省现代化的新型小城镇。 第四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四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图纸是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的整体,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五条本规划文本与国家、本省和本地区的其它相关法律、规章(如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建筑设计、文物保护、交通、卫生、消防通讯、公用工程等)配套实施,对城镇建设进行管理和控制。 第二章规划技术经济依据 第六条法律条例、技术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4、《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5、《江西省城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2001年) 第七条规划年限 近期2003年—2007年5年 远期2007年—2020年13年 第八条全镇人口规模 近期36000人,远期39000人 第三章发展战略及总体目标 第九条发展战略 把马当镇建设成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贸型城镇。 1、乡镇企业为马当镇发展的支撑点。规划应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稳步发展建材、油化生产加工业,创立马当镇支柱龙头产品,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多门类综合体系,建成乡镇企业相对发达的工贸型城镇。 2、积极利用区位优势,以商贸交易为重点,积极营造市场氛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精心组织城镇建设,进行城镇统一综合开发。

XX县XX村乡村振兴规划方案

XX县XX村乡村振兴 战略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村民增收、脱贫致富为目标,按照农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最终达成:农村产业—强、乡村环境—美、乡风文明—淳、乡村治理—安、农民增收—富的乡村振兴蓝图。 二、发展原则: 1.尊重现状·合理布局 2.整体推进·重点先行 3.设施配套·技术可行 4.传承历史·突出特色 5.注重文化内涵 三、发展目标: 搞活农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早日实现村民脱贫奔小康。实施村庄土地环境整治,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和生产生活条件。最终将李家源、阿东村建成布局合理、

产业突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文明和谐、安居乐业的幸福乡村,成为陕西省深度贫困村整治振兴的示范村。 四、资金来源:整合各种项目资金,捆绑使用。 1.移民搬迁工程:XX万元×300户=XXXX万元 2.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收益约XXXX万元 3.旱改水项目:XXXX元×XXXX亩=XXX万元 4.乡村道路建设项目 5.城乡发展建设项目 6.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 7.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8.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扶持项目 9.乡村教育文化体育发展项目 10.其他政策性扶持项目 五、特色产业: 1.建立万亩新品种苹果基地 2.美丽生态乡村体验基地 3.种植业 4.养殖业 六、乡村新格局: 新农村居住区、村民委员会、乡村超市、医疗站、文化站、接待站、食堂、幼儿园、图书馆、公共浴室、文化体育广场、

3A级公厕、沼气池、涝池、养殖场等。 村庄道路、居民区实现绿化、美化。 七、创新机制: 1.建立村民股份机制,成立股份合作经营公司,实行所有权、产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土地、宅基地、房屋、规模生产资料等评估入股,经营公司全权负责各项经营活动,优先使用村里人才和劳动力。 2.经营公司与投资商建立联营机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产品销路与市场问题。 3.经营公司与科研、大专院校建立协作机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问题。 八、规划方案: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18】1号文《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精准扶贫的政策精神,依据省、市、县扶贫总体规划,结合XX村的实际现状,编制《XX村乡村振兴规划方案》。 规划提纲: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规划背景 第二节村庄自然与经济社会条件 第三节村庄建设现状 第四节现状问题

01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文本

控规文本标准化文件 注意:若地方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定,则文本形式与内容深度按照地方规定来。 注意:不同规划项目会有相应表达重点及增减内容。如旧城改造、工业园区要突出其特殊性。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文本第一条一般应阐明规划编制目的。 范例: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一步深化完善××××××(如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明确本编制区未来发展方向及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协调各专业、各部门的需求和规划管理的要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规定,结合××××××的实际情况,特编制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国家规范,城乡规划法及道路交通规范等,二是地方规范,编制区所在省、市、县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三是与编制区相关的上层规划,如总规、分区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注意:1、下位规划、同级控规不能作为规划依据 2、规划依据应注明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时间,政府文件应注明文号,相关规划应注明规划期限 3、上层次规划须经法定程序批准 范例: 本规划涉及的控制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现有的相关标准、规范,针对编制区的开发、建设、管理而制定的,对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省及××××××市有关的 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2)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版) 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黟县乡村旅游规划文本A3

前言 一、规划背景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确定为“城乡和谐游”,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将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撑。 黟县旅游总体上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 乡村旅游的特点是: ?乡村性 乡村旅游的空间、活动、规模以及社会结构和文化都具有乡村的特点。 ?文化性 乡村作为传统农业文化的保留地,具有“原始、古朴、真实、自然”的独特性,不仅契合了现代旅游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和愿望,而且在当今城市国际化、信息化和飞速发展的激流中,乡村传统文化愈发显示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和归宿。 ?生态性 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纯朴的民俗文化,使乡村保持着人与自然的真实接触,体现了传统农业社会“天人合一”的精神本质和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精神需求。 ?体验性 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乡村旅游适合于在生活中去感受和体验。“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绿色度假”是乡村旅游的核心。 基于以上认识本次规划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 ?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明确旅游业发展对于黟县社会经济和城乡建设的重要作用; ?从旅游业发展现状、资源与市场、区域竞争与合作等方面综合比较分析,客观评估黟县 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机遇与挑战; ?摸清家底,客观分析评价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条件; ?从市场细分的角度分析、判断和预测黟县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 ?结合大黄山旅游圈和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的发展,明确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定位、目标、 发展战略与发展思路,确定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形象; ?合理进行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明确各片区的功能定位; ?按照资源——市场双重导向原则确定黟县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体系; ?策划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 ?制定黟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目的地营销推广战略和具体措施; ?从旅游大产业的发展观出发,提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服务提升规划; ?围绕战略目标,制定规划实施的五年行动计划和保障措施。 二、规划理念 2.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业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实事求是地从乡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不脱离发展阶段,培育乡村旅游产业,促进黟县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2.2以科学实证的方法调研细分市场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需求是旅游地发展的真正驱动力。必须依靠实证的科学方法,对客源结构及其旅游行为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为选择和开拓旅游目标市场,改进旅游地产品的适合性和适度性,提高旅游地的市场营销和服务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某某镇总体规划(修编)

某某镇总体规划(修编)

第一章总则 1.0.1条为贯彻新修编的《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科学 合理的指导哈木呼提镇的城镇建设,提出规划管理及相关的总体 控制标准,特制定本总体规划文本。 1.0.2条 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镇区规划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 建设活动均应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其他有关法 规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1.0.3条《XX团部所在地(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2007年-2020年)是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哈木呼提镇发展需要,在编制批准的原 《XX(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1992年-2010年)的基础上修订 编制的,本规划批准后,原规划停止执行。 1.0.4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规划附件(规划说明书和规划基础 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与图纸同时使用,二者不可分 割。 1.0.5条文本所涉及的规划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国家标准、规范,结合目 前哈木呼提镇的实际情况和考虑今后发展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 应符合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兵团的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1.0.6条本规划文本和说明书中,哈木呼提镇镇区是指XX团部所在地,哈 木呼提镇镇域是指XX团域。 1.0.7条团域村镇体系规划范围:同XX行政区划范围一致,总面积773.33 平方公里。团部规划范围:北部至国防公路,南端原XX园林路 为界,南北长1400米;西临近原XX四支渠,东至原XX六支渠, 东西宽1700米;总面积210.59公顷。 1.0.8条规划编制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家建设部)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年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 6.《镇规划编制办法》(执行),建设部建村[2007]36号文 7.《X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8.《XXXX(哈木呼提镇)总体规划》(1992年-2010年) 9.《XX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深度规定》 10.《关于加快兵团团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新兵党办发 [2001]41号 11.《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23 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2. 《兵团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规划》 1.0.9条规划期限 基期2006年

池州市贵池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 文本

目录 一、总则 (1) 二、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 (1) 三、旅游资源分析与开发评价 (1) 四、旅游市场潜力与定位分析 (2) 五、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3) 六、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3) 七、旅游形象战略规划 (4) 八、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与项目建设规划 (4) 九、旅游产品开发与线路规划 (5) 十、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规划 (6) 十一、旅游商品开发规划 (7) 十二、李白诗词旅游产品专项规划 (8) 十三、旅游解说系统规划 (8) 十四、旅游产业信息化规划 (9) 十五、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10) 十六、旅游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规划 (10) 十七、贵池旅游区与“两山一湖”旅游区的战略对接 (11) 十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互动性创建规划 (12) 十九、旅游规划实施的管理保障体系 (13) 二十、附则 (13)

一、总则 第1条为促进贵池区旅游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通过后,将成为贵池区旅游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以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契机,以国家“十五”旅游规划精神为指导,根据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发挥贵池区旅游资源、区位条件优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管理与利用并重、硬件与软件并重,运用科学方法,塑造贵池旅游良好形象,构建贵池大旅游框架,以旅游带动贵池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贵池现代化建设。 第3条规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2)适度超前原则。(3)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原则。 第4条规划依据。国家、安徽省、池州市制定和颁布的相关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和重要文件、文献。此外本规划还参考了贵池区及各乡镇、街道已经编制的社会经济、旅游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规划、文物保护、水利、生态等方面的基础文献和规划资料。 第5条规划范围。贵池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范围为贵池区行政管辖的范围,包括4个街道办事处,13个镇,8个乡,总面积2516Km2。 第6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时段为2004—2020年,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段。(1)近期:2004—2010年,重点项目启动运营期。(2)中期:2011—2015年,全面启动配套建设期。(3)远期:2016—2020年,纵深发展提高层次期。 第7条本规划在执行中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相互协调。 二、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 第8条优势分析。贵池区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生态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特色明显。目前,拥有千古杏花村、国家生态示范村——霄坑、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秋浦仙境、“戏剧活化石”傩戏、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谷潭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金湖,这些资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是打造贵池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优势品牌。同时,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第9条劣势分析。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景区(点)单体规模较小,各景区(点)之间的联动性差;旅游产业化水平较低;景点之间的交通不便捷;旅游人才缺乏。 第10条机遇分析。入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持续升温。安徽旅游业发展喜人,省旅游局预计,2020年全省入境游客将达160万人次,旅游创汇10亿美元,国内游客1.2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84亿美元,全省旅游总收入194亿美元。“两山一湖”旅游规划及其旅游经济的启动,为贵池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近年来,池州市政府确立了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贵池区经济结构调整、“十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建设。区政府也高度重视旅游业。贵池区旅游局作用加强,加大了对旅游发展的支持、监管和引导。这一切为贵池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此外,交通将助池州旅游走进“圈时代”,贵池区外部交通将更加顺畅。 第11条威胁分析。周围自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竞争激烈;部分景区景观破坏较严重;旅游人才缺乏,旅游投入较少。 三、旅游资源分析与开发评价 第12条旅游资源类型结构。贵池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共拥有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生物景观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商品类、人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