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究

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究

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究
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究

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究

【内容摘要】自中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独生子女是一群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社会群体,独生子女的的教育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群体也是教育界长久以来的研究对象。就当前了解到的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进行解读,分析独生子女独特的心理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独特心理特点的原因,引导中国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健康身心发展。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问题;表现;成因;对策

我国从1979年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现在已经产生了好几代的独生子女,这些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与心理学界研究的主题。调查发现:独生子女在性格、家庭教育和品德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所以,关注独生子女,把握其心理特点、品德问题和教育规律,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已经摆到我们面前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研究者的事更应该是当代广大教育工作者、社会和家庭的重要责任。它关系到革命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国家的发达,民族的兴旺。

一、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较主要特点在于“独”。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条件和教养环境,他们自身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优良的素质。如: 非常强的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有较强的平等、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富有激情,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等。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一)依赖成性,缺乏独立性

大部分独生子女都有对父母、家庭过度依赖的通病。在家里,父母几乎包办了所有的事,除了学习父母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同时父母过于担忧孩子,生怕出现意外而时刻跟随,这种过分的保护、关心和照顾终将导致孩子养成较强的依赖性。而从小娇惯了的孩子把享受当做理所当然,对父母的辛劳习以为常,漠不关心,从而造成了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不善交际。自主精神和自立能力都很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有的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最初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然后慢慢的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方面,成为其个性的一部分。如上下学还是家长帮忙背书包,不会做洗袜子类最简单的家务等。这类孩子由于缺乏经验,遇到事情不知如何处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愿意自己处理问题,对父母越来越依赖。

(二)性格孤僻,不善交际

当今的独生子女除了父母亲人的陪伴,同伴交往主要就是邻居伙伴、表亲兄弟姐妹和同班同学,能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而且并不能完全弥补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过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来弥补,可是由于诸多因素这种弥补也不能足够满足独生子女心理上的缺失。在这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许多父母为满足生活上的物质需求和家庭经济水平的稳定,纷纷忙于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挣钱养家奋斗中去而无暇照顾子女,在陪伴和对子女的日常教育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被落在家中孤独守着父母的电话,通过打电话的方式来排解寂寞和恐惧。有的家长将孩子交给老一辈,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随老人们成长起来的。这种隔代教育使得孩子对自己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种种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性格内向、孤僻,不敢与人交流,不愿与人交流的性格特点。

(三)忽视规则,厌恶学习

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唯一的孩子,父母和爷爷奶奶都将其视为唯一的宝贝自然宠着、顺着。经济条件较优越的家庭就更是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所以孩子的优越感很强,没有兄弟姐妹不懂分享,比较自私、霸道、骄纵,规则意识不强。一旦孩子到了学校这样的集体中去,没有了父母家人的陪伴,周围都是同龄的同学在同一间教室接收知识,被约束管理。这时独生子女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规则意识不强不轻易服从学校的规则制度和老师的管理,在同学之间不懂分享,包容性不高,同学之间容易出现矛盾,甚至打架的现象。一部分偏内向的孩子不善于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流,会有被忽视感、落寞感,从而不能在学习上集中精力,成绩越来越差,自卑感越来越强。在学校不同性格的独生子女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但大部分独生子女在上学之后多少都会表现出厌学情绪和现象。

(四)怯懦脆弱,排斥社会

现今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在成长中表现出怯懦和脆弱,一部分不适应社会的现实和竞争,排斥社会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不与外界接触。独生子女的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家庭经济负担较小,父母尽量将最好的东西都给予了子女。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于享受在家的非常优待和独尊地位,父母的宠溺让他们生活在理想世界里,在经济上给予保证,生活给安排的妥妥当当,一切应该发展和追求的道路都计划安排好了。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独生子女自己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做事没有主见缺乏坚强的独立性,不能很好的为自己的未来做出良好的规划,习惯在父母的生活安排下浑浑噩噩度日,遇到事情常常表现出缺乏兴趣、意志薄弱,遇到困难畏惧不前、手足无措,对于突发的情况或事情感到

惶恐、无所适从。独生子女在感情上也十分敏感脆弱,遇到打击或挫折容易消极堕落、一蹶不振。例如,有的独生子女与他人闹矛盾、被批评、被冤枉、考试成绩不理想等一些很小的问题都会使他们产生挫败感、悲观、颓废等消极心态,更严重的则有退学、离家出走、轻生等念头和行为,这种现象让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造成了很多不良后果。

(五)骄纵任性,思想叛逆

在父母溺爱、娇宠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比较容易骄纵任性。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父母一方面为了弥补过去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孩子顺利幸福的成长,基本上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无论这些要求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这让独生子女们变的越来越任性。不达到目的就不罢休。在部分独生子女家庭中很多父母对子女采用专制教育,对子女的爱太过沉重。这部分的父母因为只有这一个孩子所以将所有的期望都寄予在孩子的身上,将自己不能完成的理想让孩子来完成、实现,对孩子提出极高的要求,忽视孩子的真正想法和他们自己需要的成长。在这种父母的高压之下孩子不得不遵从父母的计划,走他们要求和安排好的路,这样使得独生子女在每个年龄段都承受比别的同龄孩子要多一倍或几倍的压力,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压抑、愤怒和反抗的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这种逆反情绪在青春期的表现尤为突出,孩子在成长阶段还很不成熟,他们做事容易冲动,想法幼稚简单,对待父母的严厉管教和长久的专制要求逐渐暴露出不满和叛逆思想,随之情况愈演愈烈,他们用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做出了让他们自己后悔也无法挽回的遗憾后果。如令社会震惊和反思的杀母弑父的事件,已经发生了很多起。

(六)自我自尊,抗拒批评

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优越,他们的优越感很强,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父母认为自己的子女是最出色的,即使孩子做错事情家长也舍不得批评,百般维护,常常给孩子戴高帽子,表扬多过批评。在学校中仍将这一状态持续下去,不能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和批评,表现的很自我,自尊心很强,对于自己不好的评价和批评做出强烈的反应和抗拒心理。这一类孩子虚荣心较强,只喜欢别人对自己的称赞和表扬,不喜欢反对和批评,在这种性格中也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缺少朋友,心灵缺失。如:当一些独生子女犯错时,老师批评了他,他就会觉得很不服气,觉得自己没错,甚至某些家长会包庇孩子的一些错误,不愿意在他们面前承认孩子的错误。久而久之,部分独生子女就越来越觉得自己没错,自尊心特别强,抗拒他们的批评。

二、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地位的特殊

目前部分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轴心,给予其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都围绕着独生子女转,把子女照顾的无微不至。有的家庭独生子女就是家中的“小皇帝”、“小霸王”,颠倒了家庭关系中的主次地位。这种特殊的的家庭地位使独生子女养尊处优,觉得高人一等,逐渐变得骄傲自满、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助长了“自我中心”意识,扭曲了性格,从而形成骄纵跋扈、自我自私的心理。

(二)管教方式不一致

家长管教子女不单是惩罚,主要在于对期望的行为给予鼓励和赞扬,使之建立起分清是非好坏的标准,建立自我控制机制。为了提高管教效果,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行为检点,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教育合力。但是某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管教孩子时,总是一方批评,一方袒护;一方严格,另一方放纵,管教态度极不一致。有的甚至当子女的面相互指责或争吵,不但在子女心目中难以树立威信,也使孩子无从适应,是非不辨,好坏不分,以及养成看人行事的不良品行。如:有些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一方过于宠溺孩子,而另一方认为应该严格管教,遇到同一件事,一方通常会一味的打压,另一方会一味的纵容,使孩子在面对不同的管教方式时出现混乱,不知该听谁的,或者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一方。

(三)家长的期望过高

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是愿望。但是,如果目标定得过高或是过低,都不会使人因产生兴奋而启发内部动力。适当的期望会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期望过高、过低都不能达到期望的最佳效果,因此处理好家长的期望与独生子女身心特点的关系就非常重要。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独生子女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众人眼中的优秀的人而加大学习压力。父母的过高期望对于独生子女而言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天长日久会导致子女性格扭曲、心理变态或产生反社会行为。如有些独生子女不喜欢弹钢琴,可家长总觉得弹钢琴是一件很高雅的事,硬逼着孩子去学,导致孩子每次去上钢琴课都觉得是一种痛苦,又没有能力反抗家长,久而久之,心里感觉压抑,厌恶父母的安排,造成心理疾病。

(四)家庭教育不当

人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同,然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宠溺型。家长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孩子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们会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心理缺陷,给孩子过度的享

受、保护,恶性循环,造成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二是专制型。有些独生子女父母不能做到客观的要求和评价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方面,家长单方面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就想去培养他们。另一方面,孩子的某些缺点一旦被发现,父母们就用各种方法压制,给孩子造成各种心理问题。这种教育方式,轻者加重孩子的心理重负。重者自暴自弃,对生活也丧失了信心,仇视父母、社会,这些都是很危险的,是家庭教育应该避免的。

三、解决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言:“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术划,毋宁展个性。”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固然给予他很高的教育投入和热情,也希望他有个好的未来,但是家长应该明确“儿童自然发展观”,不能把成年人的意愿强加在儿童身上,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给孩子充分自主权。比如,家长希望孩子学习弹钢琴,孩子却喜欢画画,家长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支持孩子去学画,而不是强迫孩子去学钢琴。孩子在积极的环境中学习,能最大程度的展现他的创造力,有益于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

(二)确立孩子适当地位

疼爱孩子并不完全是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玩的、花多少钱,而是指孩子在家长心中的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让他变成一个特等公民,孩子必定觉得自己很特殊。因此家长要把孩子放在普通的成员的位置上,让他学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如从小培养孩子要学会尊敬他人,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懂得与他人分享,愿意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小朋友;爱劳动,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从小就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劳动。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为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就是对孩子的爱,理所当然的认为也不能让孩子承担任何劳动和责任。却不知道这种爱只会使孩子没有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缺失劳动技能。因此,家长在平时就应教育独生子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并让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从点点滴滴的家务劳动中体验劳动的乐趣,理解劳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家长才会教育出这样的孩子。长辈特别是爸爸妈妈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熏陶和带动子女的进步和发展,在家里建设一种讲学习、求向上、助快乐、促幸福的文化氛围。从而训练、培养孩子具有高智商、

高情商的品味,将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直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如家长爱读书,孩子也会爱读书;家长孝顺长辈,孩子也会懂得孝亲敬长等。在民主和谐的家庭中,成员间相互尊重,彼此平等,互尊互爱;孩子自己有独立自主的空间,遇事可以选择互相协商;孩子可以与父母共同经营家庭,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四)传达家长合理期望

只有以孩子的愿望和兴趣为出发点,父母的期望才可能是合理有效的。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们的小心愿,尊重他们的天性和个性,爱护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开发和培养孩子的潜能,给予方法上的帮助,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怎么叫高,怎么叫低呢?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如果这种压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就会给孩子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这就是标准。父母需要了解的是,孩子天生就有上进的精神,不管环境有多恶劣,孩子都会想尽办法找到自己的出路,而且,孩子都是希望让父母高兴的。如果父母一味给孩子施压,不给孩子喘口气的机会,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问题。

(五)及时互通家校共育

家庭和学校是对孩子的教育活动最主要的场所,因此家长要和学校密切配合。父母应主动联系学校,与老师沟通学生在校的情况,发现优点及时给予赏识和鼓励,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配合学校的各种教育工作。如有些独生子女在学校犯错了,老师联系家长到学校来沟通情况,结果家长故意隐瞒实情,造成沟通困难。然而,事实是家长比老师更了解学生的情况,尤其是缺点,只是不愿意承认,包庇学生。如果家长能和老师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而不宠、养而不骄才应该是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应学会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正确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在学习上,对他们张弛有度,严而慈;在劳动上,适当的锻炼他们,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和科学方法,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崔伊薇.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

[3]万传文、范存仁.独生子女的心理及教育.] [J].工科学出版社.1991

[4]王强.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报.1997

[5]赵忠心.家庭教育学. [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关颖.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家庭因素. [J].津社会学科.1996

[7]谢雪梅.论独生子女的成长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报.2004(8)

[8]骆风.成才与家教. [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刘云凤.《谈小学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载《教育探索》,2005年第7期。

[10]沈文.《独生子女现象和家庭教育》,载《独生子女》,2005年第8期。

[11]周艳.《独生子女教育》,载《小学时代》,2003年第3期。

致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我的指导导师蒋平老师的悉心指教。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蒋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蒋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谢谢!

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习的压力、青春期的烦恼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1.社会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外的各种或先进或腐朽的东西也都随之传了进来,加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本土所滋生的各种不良现象,使中国的社会发生了骤变。我们很多成年人面对这个社会变化有时也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更不用说这些还未成年的中学生。他们这个年龄段对许多现象是无法理解的,也是无法分辨的,导致他们所受的教育与现实发生冲突,使他们的心灵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很有可能因此而产生某些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教育与其子女的思想观念相差比较大的情况很多,特别是农村。这些家庭中很多父母的文化层次并不高,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从而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也有部分家庭,父母的这个时期正好是创业期或事业有成之时,工作压力大,对子女的教育无法顾及,形成如“留守学生”现象,造成了对子女教育 的“真空时段”,这种状况下的子女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偏差。另外,现代社会单亲家庭为数不少。这种离异家庭的学生很多可能会成为“问题少年”。 3.学习的压力 中学生的学业任务重,但父母期望值高,社会价值观念偏颇,唯“分数”论成败。虽然国家的教育改革始终在进行,但最终的评价机制、选拔机制没有多大的改变。这就必然会在客观上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承受如此沉重的心理压力,肯定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出现偏差。 4.青春期的烦恼 青春期教育目前在我国还相当薄弱,学生在这方面缺乏正确的系统的青春期知识。还有现在的影视节目、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提供的生理和心理知识很不健全。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刺激来源增多,学生们的青春期有普遍提前的现象。他们的心理成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生理的成长步伐。我们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还没有提前跟上学生的成长。由于缺乏系统的教育引导,以至学生在懵懂之中偏离了正常的航向。学生中各种各样的早恋(也说交往过密)、非正常交往等情况就应运而生,还导致学生的不良性倾向、性格忧郁、自闭等恶性结果。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

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

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

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 目录 正文 (1) 一、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行为 (1) (一)学生过分自我,不懂感恩 (1) (二)性格胆小孤僻,缺乏热情 (2) (三)依赖成性,经受不起挫折 (2) (四)营养过剩,良好品德欠缺 (2) 二、独生子女问题行为的成因 (3)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3) (二)学校教育的影响 (3)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3) 三、解决独生子女问题行为的对策 (4) (一)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家庭教育要严格与爱相结合 (4) (二)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坚持教育的一致性 (5) (三)重视子女品格的养成和家长的榜样作用 (6) (四)有意识的锻炼子女坚强的意志 (6) (五)从小培养子女良好的心态 (7) (六)给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 2010级教育学番禺班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然后分析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学校教育原因和社会原因。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家庭教育全面关心独生子女;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关键词:问题行为原因对策 Only child problem behavior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Abstract: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s.Ignore the child's moral cultivation.Then it analyzes the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s,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reasons.Finally,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put forward modern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Raise awareness,Newer idea;Family education of only child care;The improvement of parents' quality, enhancing family education guidance. Key words:Problem behavior Reason Countermeasures 独生子女的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据调查,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都存在不同的问题行为,如自私、说谎、任性等。专家分析认为: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有不同的影响,一些陈旧的传统家庭观念会使孩子出现胆小,过于内向等情绪问题。有些家长把独生子女作为家庭中心处处宠爱,则会助长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变得傲慢、自私甚至性格扭曲。由此不难看出,独生子女存在着种种的问题行为。

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分析

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分析 当今社会,人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面对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事业、家庭以及社会,谁又能游刃有余?因而许多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变得郁郁寡欢,终日愁眉不展。大学生也是这一群体里的一员。 大学生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开始走向社会,走向社会岗位。有许许多多问题都得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会选择逃避。我曾经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说某某高校的学生自杀,而且听过不止一次。当时我就在想生命是最可贵的,是什么让他们放弃生命选择死亡呢?后来我又听说了马加爵事件。 二零零四年二月二十三日,云南昆明市云南大学六幢三一七宿舍发现四具男尸,他们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此时马加爵已经失踪数天。他还不到二十三岁,杀人手段却很残忍。尸体死亡原因都是脑部钝器击打所致。他为什么杀死他们呢?因为那四个同学为了打发时间约马加爵打牌,他很乐意的接受了。他的智商很高所以打牌经常赢。那几个同学便怀疑他作弊,他坚持说没有,他们就把他以前的许多伤疤都揭开了。马加爵感到自己的人格被侮辱并且受到了巨大的歧视,因而杀了他们。 这件事令许多人都感到惋惜,为了国家失去马加爵这样的人才而惋惜。他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二等奖;他曾因为没有鞋子穿,在助学贷款没发的日子里光脚和逃课;他曾把自己辛苦挣来的一百元丢在过道里让丢钱的母亲捡到;他上大学的钱也都是他自己挣来的。是什么让这么一个品学兼优、吃苦耐劳、淳朴孝顺的他成为杀人犯呢? 首先得从他的同学说起,这四名同学是他自以为平时没有歧视过他的,一直平等对他的人竟然恶语中伤他,蹂躏他的人格,还揭开了他的伤疤。使他认为每个人长期以来都一直凶悍的歧视他,残忍的嘲笑他,他的尊严被无情的践踏。他在这种氛围下再也难以立足了,所以他决定了玉石俱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无情践踏和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因而他杀了他们。这四个同学实在太让他失望了,他们没有对穷苦人的同情,有的却是嘲笑。他们的心里十分好强,不服输,因而他们选择了污蔑他作弊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试想如果他们的心里有的不是优越感也不是虚荣感,而是一种深切的同情和默默的支持与帮助,他们还会被杀吗? 从马加爵方面讲,他宿舍的同学曾在他的被子上撒尿,也曾在冬天温度较低的时候给他一两块钱让他帮自己洗衣服。在那时他的心里就已经十分不平衡。他感到了别人的侮辱与歧视,也感到了自己的尊严被无情的糟蹋,但在那时他并没有释放出来,于是打牌成了导火线。再者马加爵生性比较粗暴,平时打球只要有人踢得不好或者无意间踢到他身上,他便会动怒,有时甚至翻脸骂人。一开始马加爵有几个广西老乡常来找他玩,后来渐渐不来了。还有以前他经过别人宿舍,只要听到里面的音乐声音大一点就会破口大骂。由此可以看出马加爵不希望自己处于弱势,不想被别人欺负。他的心里极度不平衡,也开始有点扭曲。但他不懂得理智的调控情绪,也不懂得用音乐来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他只知道在事情不合自己心意的时候就发泄到别人身上,因而他渐渐开始孤独了,就连老乡也不想理他。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动了他的东西,他发现后便一直记恨在心,从此不再理睬那位同学。这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十分计较的人,他不懂得容忍与包容,更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所以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是心理问题,是他强烈、

引发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引发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来源:吉林安定医院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18209181.html,/ 人为何有压力?压力为何能引发心理上的障碍?从古至今,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心事,这些都是恒久性的问题。学生为考试苦恼、青年人为恋爱折磨、白领为工作奔波、中年人为养家糊口苦干、老人为疾病烦忧.......身为情感性的人,我们都具有自己的思维和个性,生活中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解决这些烦忧的时候,难免不会不波动到人的情感,由此而引发心理上的问题。 引发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一、心理原因 人的性格不同,处理事情的态度也不一样。一般问题发生在常人身上所产生的影响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没有对正常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危害。然而,心理素质差的人情感脆弱、神经敏感,遇到一些小事就会久久不能忘怀,感情易受伤害,继而引发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产生系列的身心障碍。如:考试焦虑、升学就业、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等问题,它是心理咨询所要解决的主要对象。 二、生理 有的人先天存在某些机能的缺陷,如脑功能不完整等。这类人是心理疾病的易发人群,需要长期的服药抑制病情。除此之外,遗传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问题,如果某人的直系长辈中

有人曾经患过精神类的疾病,那么他患上精神病的几率要比常人高的多。 三、行为方式 不良的作息时间和行为方式如抽烟、酗酒、好逸恶劳等也可能引发心理疾病。 四、超负荷的压力 现正的都市群体被高强度的学习、工作压力所围绕。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得不到喘息,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心理上的疲劳,重则诱发精神类疾病。 五、生活所迫,加重心理压力 家庭生活的重担,工作上的激烈竞争,在双重重担的作用下,极易诱发心理疾患。 六、学习压力过重 近年来,大中小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案例越来越多,不得不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这些学生每天要面对做不完的习题、家长和老师不停的唠叨、考不完的试...身负重望的他们,不得不加快脚步、绷紧神经的学习。重压之下这些学生难免不出现心理上的障碍。 七、缺乏关爱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课题。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老人都达到了温饱水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想和矛盾对在校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正直成长中的中学生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之中学生独立意识的觉醒和集中于青春期的各种冲突,使中学生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有些心理问题甚至是非常严重的,为此我们对在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由于是不记名的问卷,因此学生的答卷坦白、明晰:在学习上存在自卑、惧怕、焦虑、厌学等心理,在生活上有攀比、贪图享乐的心理,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有严重的逆反心理,在交往中存在偏执、惟我独尊的心理。以下是对中学生中常见的6种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对策的分析。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贪图享乐心理 现在有不少中学生认为“享乐主义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艰苦奋斗是上一辈人的事,与我们这一带人毫不相干”。于是就追求享乐、贪图安逸,追时髦、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越来越严重。这种思想在行为上具体表现为:不爱劳动,怕脏怕累;好吃零食,花零钱多;衣着讲究,互相攀比。 2 惟我独尊心理 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愿望的实现中,处处都得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世中,只能别人

关心他(她),他(她)却不知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 逆反心理 中学阶段由于年龄的特点,不少学生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思考,对榜样和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纪律要求消极抵抗。 4 自卑心理 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低人一等,不可救药,变得心灰意懒,消极颓废,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还有部分中学生没有某些缺陷与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不被喜欢的位置,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快乐。 5 惧怕心理 就中学生群体而言,存在着优等生惧怕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的现象;就中学生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语文或英语、惧怕使父母希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现象。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形成性格上过于羞涩和胆怯,从而产生心理问题。他们会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会随大溜,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

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帮扶措施

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帮扶措施 针对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身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所致;通过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参加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等策略, 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 心理学家指出:“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到学生中间去,做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养人自觉的健康生活,成为健康的生活者,既为学习服务,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生活的养成,使学生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小学生自身因素所致 小学时期,小学生之间的交往渴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扩大,但由于他们阅历浅,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从而使他们的交往,往往处于初级水平,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比如:人际关系焦虑就是因同学之间的矛盾没有及时得到正确处理而造成的暴力对抗、恐惧症等不良心理状态。所以,小学阶段个别学生很容易出现不合群、逆反心理现象,进而导致离家出走、逃学,甚至绝望、自杀行为。 2.家庭教育的偏差 父母过度溺爱和放任,是导致小学生心理疾患的直接因素。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大多只注重让孩子高兴、满意,孩子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父母任从孩子的摆布,百依百顺。逐渐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致使孩子性格偏执,自私狭隘,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当家长的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往往就会使孩子感到压抑和不满,进而使孩子产生疑惑、犹豫等心理疾患。 3.学校教育的误区 就目前的评价制度而言,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追求升学率,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小学生面对“升学”及择校就读的原因,不得不放弃自己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苦苦地追求考试分数。由于思想过度紧张、

青少年心理问题8种成因及应对

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少年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思维形式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地位。好奇心、模仿力强,情绪化较强,情感、理智水平较低,言行易受情绪和情境影响。自我意识发展较快,个人评价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近几年来,在少年儿童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一些专家调查发现,所有问题的出现,无一例外地与少年儿童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这使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们感到不安。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他们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全民族的素质,如何加强和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已成为家长和所有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少年儿童处于快速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身心变化急剧,内心的冲突和矛盾频繁迭出,因此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自卑心理 部分少年儿童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不可救药、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懒、委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还有部分少年儿童并不是本身有某些缺陷和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喜欢的位置上,并由此心灵笼罩上愁云。他们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没有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二)逆反心理 很多少年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影响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三)孤独心理 一些少年儿童很少和别人交往,爱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郁闷。有人调查少年儿童的孤独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境遇型。由于家庭迁移、升学、转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适应能力较差,缺乏主动交往的能力和意向,变成一名孤独者。(2)自我封闭型。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便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个人天地里。(3)行为方式型。现在的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到大总是以独处的方式生活、学习,难于了解别人,也难于让别人了解,因而感到孤独。(4)性格自傲型。有的学生自高自大、自命清高、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因而滋生孤独。 (四)嫉妒心理 在学校里,一部分少年儿童因漂亮的容貌、优异的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教师的宠爱,也会引发另一部分少年儿童的嫉妒之心。具有嫉妒心理的少年儿童,一旦在学习和其他方面不顺利时,就会怨天尤人,而不能冷静地自我反思。在极端的情况下,有些少年儿童甚至发生人身伤害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五)惧怕心理 就少年儿童群体来说,存在着优等生惧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现象;就少年儿童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或作文、惧怕使父母的希望落空、惧怕记忆力忽然衰退等现象。一旦惧怕惯了,就容易产生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广泛实行,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力度在不断加大,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在不断增多,对孩子的照顾更为周到、细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但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或期望值过高、教育方法不当,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这方面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家长的高度重视。 一、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1、唯我独尊。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精心抚养和无微不至的呵护,父母甘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这份爱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下去,无意中就使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意识。从他们懂事开始,就知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始终在为他服务,感觉生来就应该受到最好的待遇,凡是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全属于他。一旦不能满足,他就大哭大闹。长此以往,后果就可想而知。 2、性格孤僻。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平时家长担心孩子出门受欺负,又不让孩子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孩子就只能一个人呆在家里独自玩。这样的环境容易使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由于失去了和同龄孩子玩耍的机会,失去了社会交际锻炼的机会,孩子长大后多半就不善于和别人交际,要么显得娇惯任性,要么显得愚笨呆板。 3、依赖性强。独生子女在家里很少动手做家务,通常由父母包揽。慈爱的父母对孩子的吃、穿、住、用、行早就料理好了,甚至孩子读中学、上大学了,家长还像个保姆似的,为他洗衣,为他做饭。孩子无形中就产生了依赖性,什么事都希望别人为他安排好,一旦离开父母便不知所措。 4、性格懦弱。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成人的保护圈里,当父母的总担心孩子会发生意外。孩子稍有些特殊的举动,总会发出警告:“千万别上去,掉下来会摔伤的!”“这东西不能碰,会砸伤脚的!”由于过分的干涉、限制、无形中压制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扼杀了孩子处于萌芽状态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多数孩子也就形成了胆小、懦弱、怕事、墨守成规的性格。 5、自私冷漠。独生子女周围充满了父母、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而他们自己却没有关爱别人的体验。多数只知道自己吃喝玩乐,而没想到为父母分忧解难,没有学会关爱父母,关爱他人,显得自私冷漠。这一代孩子由于过多受到家庭、社会的关爱,而使他们多数丧失了自力更生的能力,也失去了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出现这些心理特点其主要原因是家庭的“宠爱症”和学校的“片追症”所导致。其根源是家庭和学校的指导思想不够端正。教育正处于转轨时期,即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面转变。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其实很多学校仍是瞎子摸石头过河,还没有体现素质教育,因为最终还要看成绩,比分数,这样就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还是把成绩放在首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共青团中央开展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反映了党和政府对跨世纪一代的亲切关怀,为学校、

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案例分析之厌学 【案例呈现】:有一位母亲很苦恼,儿子从小就懂事听话,和同学关系融洽,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但自从上了初中就开始情绪不稳定,正在上初二,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做作业时也磨磨蹭蹭,拿块橡皮也能拿半天。妈妈让他把第二天的书看一看,他就冲妈妈说一句:“没什么好看的。”妈妈追问了半天,他才冒出一句:“学习真没意思,真累!” 【案例分析】:对于这位初二学生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我认识这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学生对学习烦躁、厌烦、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学,于是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速度和质量下降。厌学主要分为三个程度。轻度厌学,学生不喜欢学习,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后作业偷工减料等;中度厌学,学生开始将情绪付诸行动,经常性逃课,逃避学习,不想面对学校老师、同学。重度厌学,从心理问题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厌学症,将学习中的问题夸大泛化,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极度自卑心理等。由案例中这位学生的表现来看,他目前属于轻度厌学状态。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有些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正常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第三,学生自身的因素,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失去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

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______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讲:杨培凌时间:2017.3 地点:五楼会议室 1.生理因素 (1)遗传因素。这主要是指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导致的身心发展异常。如多动症、癔病、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都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2)孕期卫生。母亲孕期卫生会对胎儿的脑发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心理功能的正常发展。 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 第一,孕期营养不良。胎儿脑内DNA含量的多少对胎儿脑组织发育的影响极大,因此,我们现在国家推出了孕妇服用叶酸的工程,让各社区负责本社区内孕妇叶酸的补充工作。 第二,孕期的情绪状态。有关研究表明,母亲孕期的情绪不好,使血液中产生一种损伤神经系统的生化物质(卡泰霍洛明),从而导致畸形胎儿。 第三,孕期患病及服用药物,会导致儿童某些方面心理功能的异常。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患有高血压、肾炎、贫血、关节炎、经常性感冒等,都可能使孩子患有多动症的可能增加。 第四,分娩时,生产过程顺利和否也对孩子将来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调查表明:通过产道正常分娩的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要比非正常分娩(难产或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发生率要低得多。难产儿童暴

力倾向问题多,剖腹产儿童耐挫力弱。 (3)生理疾病 学生的身体疾病和外伤、中毒等因素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不利作用。研究发现,和正常小学生相比,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中,早期患有高热惊厥、头颅外伤和其它严重疾病的所占的百分比更大些,且差异明显。随着生理疾病的消除,一些心理症状会完全消失。但是,随着疾病的继续进展,心理障碍也会加剧,甚至会出现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幻觉、记忆障碍、躁动和攻击行为等。 2、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幼年或童年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一项12至16岁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和行为问题发生有关的因素包括:父母文化水平低;缺陷家庭(父母不合或离婚);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养教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严厉惩罚等)。 (2)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教育活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①学校给学生较大的压力虽然党和国家在减负方面尽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各种原因,应试教育仍对学校具有极大的影响。依靠死记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13-18岁)

13-18岁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目录 一、厌学 (4) 【案例】 (4) 【行为表现】 (5) 【产生原因】 (5) 【专家支招】 (7) 二、学习疲劳 (11) 【案例】 (11) 【行为表现】 (12) 【产生原因】 (12) 【专家支招】 (13) 三、考试焦虑 (15) 【案例】 (15) 【行为表现】 (15) 【产生原因】 (16) 【专家支招】 (18) 四、焦虑症 (19) 【案例】 (19) 【行为表现】 (19)

【产生原因】 (20) 【专家支招】 (21) 五、挫折心理 (22) 【案例】 (22) 【行为表现】 (22) 【产生原因】 (23) 【专家支招】 (23) 六、逆反心理 (24) 【案例】 (24) 【行为表现】 (25) 【产生原因】 (25) 【专家支招】 (26) 七、社交恐怖症 (27) 【案例】 (27) 【行为表现】 (28) 【形成原因】 (29) 【专家支招】 (29) 八、孤独心理 (30) 【案例】 (30) 【行为表现】 (31) 【产生原因】 (31) 【专家支招】 (32)

九、羞怯心理 (34) 【案例】 (34) 【行为表现】 (35) 【产生原因】 (36) 【专家支招】 (37) 十、嫉妒心理 (39) 【案例】 (39) 【行为表现】 (39) 【产生原因】 (40) 【专家支招】 (41) 十一、猜疑心理 (42) 【案例】 (42) 【行为表现】 (43) 【形成原因】 (44) 【专家支招】 (44) 十二、中学生的过分依赖问题 (45) 【案例】 (45) 【行为表现】 (46) 【形成原因】 (46) 【专家支招】 (48) 十三、中学生的倔犟固执问题 (48) 【行为表现】 (48)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目录 摘要 (1) 关键 (1) 引言 (1) 1.独生子女 (1) 2.调查目的 (1) 3.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2) 4.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3) 5. 教育策略 (4) 6.结论 (5) 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

【摘要】近几年,独生子女犯法的事接连不断,如刘海洋伤熊、马加爵杀人。面对这些事件,身为教育一线的教师,不能不感到: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不可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对小学3-6年级部分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便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其心理问题的成因,寻找合适的教育对策,让独生子女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一、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是指独生子或独生女,无同胞兄弟姐妹,或无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收养的兄弟姐妹。独生子女除了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外,没有兄弟姐妹这层关系,因此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带有自身的特点。独生子女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才思敏捷,观察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更易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就。因此, 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必须解决的前沿课题。 二、调查目的 独生子女日益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流,成为在校中小学生的主体。因而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热切的关注。最早研究独生子女的教育是美国学者博汉农,他在1898年发表的论文《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中认为:“在特殊儿童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很大,这些孩子既有温和、正直、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冷漠、固执的一面”。的确,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环境相对特殊,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养尊处优,一帆风顺,好比温室里的花朵,往往经受不住任何风吹雨打。有的属于“留守孩子”,父母疏于管理,耽于教育,出现情感断层。有的生活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感情冷漠,人格异常,行为古怪等等。 普遍现象:小学教育中有些现象教育工作者司空见惯。例如,一个学生与同学合作中表现“唯我中心”;一个学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用金钱雇佣其他同学来帮助自己完成;一般学生去野炊,结果什么东西都没有煮成,只好吃泡面填饱肚子,等等事件。分析的必要性;而寻问详情,其中的这些学生都是家中的小公主或小皇子,好奇的原因一次在班级中统计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居然是三份占两分,因此我有个感悟小学生的教育要从独生子女的教育做起,而独生子女的教育,首先要弄清楚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影响他们心理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的各种变化与联系。探讨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规律,使教育,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理论基础上有成效的进行。 三、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心理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因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社会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和学生个体因素,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于个体的结果。 1.社会环境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会环境往往对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评价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上的经济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误区和“精英主义”情结压迫着学生的心灵;泥沙俱下的大众传媒内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都给大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暗中潜滋学生不健康的心灵;各种观念的碰撞、各种文化的差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都使他们感到困惑、混乱、矛盾、茫然、紧张、不知所措;观念动荡的压力、经济危机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贫困学生的生存压力、学业压力——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从不同方面向学生压过来,特别是就业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上述原因如块块巨石压在他们的心头,又如一张无形的网将他们死死缠住,在这种负担下,他们的心理很难承受。当心灵被压得扭曲变形时,他们也就走上了偏邪的心理历程。 2.家庭环境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会产生很大影响。人的先天素质只为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健康长。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数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关。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往往影响子女的身心发育,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甚至武力相加,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经常冲突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胆小忧郁,对人缺乏信任,而且具有敏感多疑心理,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气氛过于沉默或严厉,缺少民主环境,使孩子从不敢大声讲话、自由说笑或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这样的孩子自信心不足,过分抑郁;而放任式的家庭又导致子女任性散漫、无组织无纪律、顽皮的个性;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一味的娇惯、纵容、满足子女的一切愿望和要求,使他们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很弱,稍有磨难便一蹶不振;还有的学生离开父母生活无法自理而痛苦不堪,甚至想退学,或心理失衡走向极端;还有的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通过高期望值来施加压力,让儿女实现其光宗耀祖的理想,易使子女产生压抑,一旦受挫,心理防线便崩溃,导致心理障碍。 3.青春期因素 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心理的发展正在完善过程中,他们所处年龄阶段正是一个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也是最富特色,最具矛盾性充满好奇与渴望的心理转折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处于家庭和社会二者若即若离的关系中。然而青春初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对学习、考试、人际交往、家庭等方 面存在的问题心理上准备不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小学生心理问题已非常迫切,不容忽视。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1?家庭原因。 (1)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从一些问题学生的 家庭背景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 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使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 (2)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造成负面影响,带坏了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

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 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于奏效,致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 2?学校原因。 (1)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有 的学校应试教育”主宰、统揽一切,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 (2)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教师一味抓所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对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工作方法简单、 粗暴,常常为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大动肝火,甚至去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学生神情恍惚、精神紧张,给学生心灵造成了严重伤害,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 3?社会原因。 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尽人意,歪风邪气尚有一定市场。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文艺出版界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拳头+枕头”,学生接触多了会起到负

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分析

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已占我国儿童总数95%以上,进入21世纪后,独生子女成为在校中小学生的主体,他们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娇宠,养尊处优,有的出现情感断层,感情冷漠,有的人格异常,行为古怪。据调查,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自私、说谎、作弊、任性、焦虑、抑郁等问题。以下是对独生子女的一些心理问题的分析。 1.自负心理。由于父母和家人的过分溺爱和娇宠,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对孩子取得一点点成绩,就到处乱吹,让孩子自我陶醉,迷失自我,结盯孩子往往心高气傲,目空一切,自以为是。在他们眼里,只有自己行,别人都不行。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所以,我们一定要理智地、科学地爱孩子,有意的制造一些挫折,锻炼孩子的意志,磨练孩子的品质,增强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教育孩子正确清醒地认识自己,明确前进方向,确立奋斗目标。 2.享乐心理。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极少参加劳动,体会不到劳动的苦与乐。结果形成了好吃懒做,学习怕累,劳动叫苦,上学逃课,干活偷懒,只知索取,不求贡献。家长和老师应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激发劳动乐趣,训练提高劳动技能。 3.孤独心理。在现代社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家长往往无暇顾及孩子,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需求与心理感受,结果孩

子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多愁善感,严重甚至离家出走、自杀等。作为家长,平时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应多陪陪孩子,问问孩子的学习,跟孩子谈谈心,与孩子一起玩玩,联络联络感情。 4.冷漠心理。大部分独生子女一生下来没有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嬉戏、吵闹、帮助、照顾的手足亲情,缺乏集体生活的亲身感受,形成冷漠心理,不懂得情感表达的重要,对别人的困难、痛苦、不幸,往往表现出无动于衷,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缺少知心朋友。对于冷漠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应有意识地让他在集体生活中接受磨练,加强情感教育,引导并帮助他发展成为一个热情、活泼、开朗、助人、可爱的好孩子。 5.自私心理。长期以来有家长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是在物质生活方面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地给予满足,宁愿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要让孩子吃好玩好。让独生子女发展形成自私心理。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自己独享,不让他人动。作为家长和老师,利用平常小事经常对孩子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注意培养孩子谦让的美德。 6.嫉妒心理。独生子女在家里地位独特,从小生活在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里,享受着来自父母的娇宠,家人的呵护,亲友的奉承,容易优越感十足,自视甚高,发展成为不可一世的霸王、高傲无比的公主,自鸣得意,沾沾自喜。他们一旦发现别的小朋友有比自己更好吃的食物,更好玩的玩具,更漂亮的衣服,或是遇到比自己更强更厉害的对手,就无法接受,还原接受,从而产生嫉妒心理。爱嫉妒的孩子往往自己不努力,不求上进,也不让别人努力、求上进。不承认己不如人,

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及分析

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及分析 一、性意识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一名初一女生喜欢并希望一高二男生保护她。她自己也知道并非是交男朋 友。但她仍然想知道这名高二男生的电话号码,却又害羞说不出口。同时,她不知 道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否是正常现象。因此,很害怕别的同学知道了自己的想法而 被笑话。她很迷茫,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请老师为她解答。 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我国青少年儿童性意识萌发成熟的平均年龄在11、12——16、17 岁,近几年来还有提前的趋势,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以及性器官的成熟促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又因为对两性知识的缺乏而有一种强烈的神秘感。他们能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慢慢长大,但在异性面前却显得很拘谨腼腆。到后期出现一种表面回避而内心憧憬的背反现象。一些男女同学虽然感情很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但却害怕它会招来大部分同学的议论,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喜欢一个人包括异性并没有错,这都是人很正常的想法。 2. 当你对一个人有强烈的喜爱念头时,就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他的优点和不足,然后他在你心中的神秘感会逐渐消失的。 3. 直接对他说自己很崇拜他并且希望能得到他的关心和保护,如果不敢面对面的说也可以间接接触,例如可以采用写信或者让自己信赖的老师和同学转告的方式等等。 4.表达不愿意影响他,希望能共同进步的想法。5.当有人评论时,要理直气壮的接受这一切,因为大多数人都因为不了解而进行各种猜测。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也不要因此而气愤。 6.为了双方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则应该做好每天该做的事。作为一名学生应该首先把自己的成绩搞好,从而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中来。 二、社会性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一名初二女生来询问,她和她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吵架,她不知道两人还是不是好朋友?为了保住友谊,他们不敢相互指出对方的对与错,甚至在她的好友有偷盗自己东西的行为时,也不敢多说,近来,好友还被一群品行不良的人恐吓威胁着让陪着他们玩玩,而且让好友去干坏事,她们两个都害怕不服从会招到报复,而服从了又害怕自己变坏。因此,徘徊不定,也不知道怎么办。 案例分析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少年由于缺乏辨证而全面的看事物的经验,往往会把朋友之间的友谊神圣化。他们会把小集团中的一些人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常常为了所谓的“义气”而包庇同伴,或者为对方打抱不平,也不管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就很冲动的做出一些造成较大不良后果的行动。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 首先明确真正的好朋友不仅仅是讲“义气”。好朋友就是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2.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要敢于接纳与自己不同的合理观点,保留自己的正确观点,最好能够采用一切合理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3. 真正的好朋友应该为对方的健康成长着想,对方的不当行为我们都应该勇敢而委婉的提出,引导他们改正错误。如果不方便直接说也可以通过他信任的老师或者同学来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