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是运用一定的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特定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小儿推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人类最早的医疗方法之一。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起来的一门临床科学。

推拿是一种古老的医治疾病的方法,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推拿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类在劳动及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身体的损伤,实践中发现了推拿能使疼痛缓解、减轻或消失,在此基础上便逐渐形成了推拿疗法。

早在公元前14世纪,关于按摩和儿科的知识已有文字记载。从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推拿治疗“婴儿瘈”和“癃”的记载。如“令病者北(背)火灸之,两人为靡(摩)其尻(臀),癃已”,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按摩治疗的医方。《汉书》中记载有《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此书后来散失无存。在《内经》中有不少推拿的记载,如《素问?血气形志论》:“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书中不仅记述了使用按摩疗法治疗痿证、痹证、寒证和胃痛、口眼歪斜等病证,同时初步探讨了按摩疗法作用机制及补泻手法的具体运用,也记载了用以按摩的针具,就是“九针”中的“圆针”和“银针”,它们可以在人体特定的部位或穴位进行按摩刺激。另外,还有古代名医扁鹊运用这种疗法治疗虢太子尸厥证的记载。

自汉末到魏晋时代,推拿又有了新的进展,在临床实践的具体运用中不断探索,医治新的病种,开拓了应用范围。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沦》中把按摩、导引、吐纳针灸诸法相提并论,认为其具有预防保健的意义,而且提及运用“膏摩”之法,即加入药膏作为推拿媒介物质,在按摩时,使药物渗入肌肤,发挥作用。

魏晋时代,按摩法在继续发展,一是膏摩法不断增加,二是按摩的具体手法不断丰富。在葛洪《肘后备急方》、陈延之《小品方》、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等医著中都有详尽记载。如就膏摩而言,葛洪在《肘后备急方?卷八》中就载有“治百病备急九散膏诸要方”,其中膏摩药方就有8首,藉以治疗有关病证。

隋唐时期,按摩技术取得了新的进展。隋朝开始创设了按摩科,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有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后逐渐发展成为小儿按摩专科,自成体系。该时期的医学文献中,也有不少关于推拿和儿科方面的记载,如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记载有用于小儿的膏摩方。

按摩学盛于隋唐,儿科学形成于宋朝,按摩学和儿科学的成熟,为小儿推拿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小儿推拿独特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其标志为《保婴神术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和《小儿推拿秘诀》3部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明代是小儿推拿发展历史中的发达时期,在当时政府的医疗机构“太医院”中医十三科中,成立了“按摩科”。同时小儿推拿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如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小儿推拿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又编写了不少小儿推拿著作,如小儿推拿最早的专著《保婴神术按摩经》,又称《小儿按摩经》,这本书1601年被收集在《针灸大成》之内。书中记载的手法有15种(包括小儿按摩八法),穴位40多个。基本上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特有手法和特定穴位。书内重视望诊,提出补泻方法,“视病之虚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推拿方法上强调推有定数,不可乱推等。并认为小儿之疾多在肝、脾二脏。总之,该书对小儿推拿从诊法、辨证、穴位、手法、治疗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论述,对小儿推拿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处还有龚廷贤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周岳甫的《小儿推拿秘诀》、徐用宣的《袖珍小儿方论》等。

至清代小儿推拿又有了新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明代小儿推拿的基础上,

继续推进推拿术在儿科领域的运用,二是推拿手法为骨科所采用,自我保健按摩仍然广泛存在,发明了按摩器,并应用到养生保健上。此期的专著也较多,清初,熊应雄集明代诸书之长,著有《小儿推拿广意》,是清代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著作。全书3卷,上卷总论说明推拿在治疗上的应用,次叙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强调望、闻二诊,然后结合主治病症,配合图文,分别介绍推拿部位和方法。中卷分述各种儿科常见疾病及其推拿疗法。下卷列举内服、外治应用方剂180多个,是当时最完备的小儿推拿专著。自此以后,小儿推拿专著出版渐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夏禹铸著的《幼科铁镜》,骆如龙著的《幼科推拿秘书》,夏云集著的《保赤推拿法》,徐崇礼的《推拿三字经》,张筱衫著的《厘正按摩要术》等。

解放后,在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的大力扶植、发展下,中医事业犹如枯木逢春,小儿推拿不断发展,不少院校成立了推拿系或推拿专业,小儿推拿学的教学工作不断进展和提高,不仅有小儿推拿专著出版,并有小儿推拿学的教材问世。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物理学、化学、数学等不断向生物医学领域渗透,新疗法、新技术的得到广泛应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小儿推拿加以研究,是推动小儿推拿发展的重要环节。北京、安徽等地采用现代研究手段,观察小儿推拿在临床上的运用取得可喜成果,如证实了捏脊疗法与人体的胃泌素变化,肺功能增强,血压升降以及免疫功能的提高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青岛医学院观察胃在推脾土,加运内八卦穴前后的运动以及胃液对蛋白质消化的分解情况,证明推拿能促进胃的运动和消化功能。山东中医学院还研制成功了推拿发力学信息,计算机处理系统等,对测量、分析推拿手法力学信息和由此产生的生物效应提供了便利。总之随着生物分子学、生物力学等新兴学科的建立,有望揭开小儿推拿对新陈代谢、能量转换、神经传导的影响作用,从而探明其作用机理。

小儿推拿不仅是推拿学和儿科学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推拿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以后的发展中,小儿推拿将发挥中医药学的优势,为儿童的卫生健康做出更大服务。

小儿年龄分期特点与疾病保健

儿童生命的开始,起于阴阳两精相互交结而形成的胚胎,《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新的生命产生之后,小儿处于连续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系统器官组织逐渐长大,功能亦渐趋成熟。在小儿年龄的分期中,对儿童年龄上限的认识,历代医著不一,《灵枢?卫气失常》说:“十八以上为少,六岁以上为小。”是以18岁为上限,现代则一般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大小论》的说法:“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治。”

在不同时期,小儿的形体精神、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养育保健、疾病防治等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可根据其解剖、生理、病理等特点,人为地划分为七个不同阶段或年龄期,从而有利于掌握保健和医疗工作的重点。各期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应以整体、动态的观点来考虑小儿疾病问题和保健措施。

一、胎儿期

从精子和卵子结合,新生命的开始,直到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为时40周,280天(从孕妇末次月经第一天算起,至分娩),以四周为1个妊娠月,即“怀胎十月”。第1周,受精卵从输卵管移动到子宫腔,同时细胞不断分裂;第2周,从受精卵着床到形成内胚层和外胚层;第3周,形成中胚层;第4周,形成体节,心脏开始跳动,以后器官迅速分化。在受精后第8周末各器官的原基均已形成,胚胎初具人型,故怀胎最初8周为胚胎期,是机体各器官原基分化的关键时期,此时如受到各种不利因家的影响,便可影响胎儿各器官的正常分化,从而造成流产或各种畸形,因此孕期保健必须从妊娠早期开始。从第9周起到出生为胎儿期,是以组织与器官的迅速生长和功能渐趋成熟为其主要特点。

临床上将整个妊娠过程分为3个时期:①妊娠早期:从形成受精卵至满12周,胎儿在此期末基本形成,并可分辨出外生殖器;②妊娠中期:13周至28周,胎儿各器官在此期内迅速成长,功能逐渐成熟,胎龄28周时体重约有1000g,此时肺泡结构基本完善,已具有

气体交换的功能,故常以妊娠28周定为胎儿有无生存能力的界限;③妊娠晚期:自满28周至婴儿出生,此期胎儿以肌肉发育和脂肪积累为主,体重迅速增加。

胎儿完全依靠母体而生存,这一时期的保健对于人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胎盘和脐带的异常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胎儿缺氧、各种感染、理化因素刺激,或孕妇营养不良、吸烟酗酒、心理创伤等不利因素均可使胎儿生长发育障碍,并导致死胎、流产、早产或先天畸形等严重后果,因此加强孕期保健和胎儿保健十分重要。我国古代一向重视胎儿保健,称之为“护胎”、“养胎”、“胎教”。尤其是胚胎期的护养,若有不当则易于伤胎而造成流产、死胎、先天性畸形等不良后果。

二、新生儿期

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满28天,为新生儿期。出生不满7天的阶段称新生儿早期。新生儿期,小儿刚刚脱离母体,是小儿生后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此时小儿开始独立生活,内外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由于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在发达国家约占婴儿死亡率的2/3,尤其以生后第1周死亡率最高。新生儿期保健特别强调加强护理,如保暖、喂养、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

围产期包括胎儿期的一部分和新生儿期的一部分或全部,国内普遍采用的定义是指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生后7足天,这一时期包括了胎儿晚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早期。围产期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重视优生优育必需抓好围生期保健,随着社会的进步已形成了专门的围产期医学,对促进妇女及儿童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婴儿期

自出生28天后,至满1周岁为婴儿期。此阶段小儿以乳汁为主要食品,故又称为乳儿期。婴儿期是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各系统器官继续发育和完善,身长在一年中增加50%,体重增加2倍;脑发育也很快,1周岁时已开始学走,有利于主动接触周围事物,并能听懂一些话和有意识地发几个音。由于生长迅速,对饮食营养的要求特别高,而脾胃功能尚不完善,因而称“脾常不足”。婴儿抗病能力弱,卫外未固,先天性免疫力下降,自身免疫力又未发育成熟,易患时行疾病和肺系疾病,称为“肺常不足”。婴儿期保健,要提倡母乳喂养,还需有计划地接受预防接种,完成基础免疫程序,并应重视卫生习惯的培养。重点预防脾胃病、肺系疾病和时行疾病的发病。

四、幼儿期

自1周岁以后,至满3周岁为幼儿期。幼儿期生长发育速度较前减慢,尤其在体格发育方面。但活动范围增大,接触周围事物增多,故智能发育较快,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的能力增强。饮食从婴儿以乳食为主转为普通饮食,乳牙渐出齐,学会走路后活动范围扩大。因此,幼儿期保健应注意防止营养不良和消化紊乱,注意预防营养性疾病、时行疾病和意外伤害等。

五、学龄前期

自3周岁后,到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这一时期体格发育又减慢,形成稳步增长。每年体重约增加2kg,身高约增加5cm。智能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好奇、爱问、喜模仿,知识面不断扩大。能做较复杂的动作,学会照顾自己。语言及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小儿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要注意培养他们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幼童期要因势利导,进行早期教育。幼童期抗病能力虽较前增强,但活动范围大,仍要防止时行疾病和意外事故,并易患免疫性疾病,如急性肾炎、风湿热等。因此要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六、学龄期

从6~7岁入学起到12~14岁进入青春期为止称为学龄期,也称儿童期。儿童期体格发

育继续稳定增长,至本期末,除生殖系统外,其它器官的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更换乳牙、长出恒牙。脑的形态发育基本完成,智能发育进一步成熟,由于求知能力加强,理解、分析、综合能力逐步完善,因此是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要培养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发病率在这个时期有所降低,但要注意防止近视眼和龋齿;端正坐、立、行的姿势;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炼,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睡眠;防治精神、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这一时期易于发生的肾病综合征、痹证、紫癜等疾病。

七、青春期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青春期的个体差异较大,也有种族的差异。一般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13~14岁到18~20岁。青春期开始阶段仍属于儿童范围。青春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在此阶段中由于性激素的作用使生长发育速度明显加快、性别差异显著。男性肩宽、肌肉发达、声音变粗、长出胡须;而女性则骨盆变宽、脂肪丰满;到晚期,女孩出现月经,男孩发生遗精。近几十年来,小儿进入青春期的平均年龄有提早的趋势。

青春期生理变化大,社会接触增多,易引起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不稳定,应根据这一特点,加强教育与引导,使之心理平衡。对于月经来潮、乳房发育等生理变化要有正确的认识,心理上、生活上适应这些变化。这个阶段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够稳定,可出现良性甲状腺肿、贫血,女孩出现月经不规则、痛经等病态。由于与社会接触增多,外界环境对其影响越来越大,常可引起心理、行为、精神等方面的不稳定。青春期体力增长,知识和技能增加,社会适应及机体抗病能力明显增强。在保健方面,要保证供给足够的营养以满足生长发育迅速增加所需,加强体格锻炼,同时要根据其心理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此时期也是学习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最好时期,保障青春期的身心健康,从而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小儿生长发育指标

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人体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期的整个过程。生长发育是小儿时期特有的生理现象,也是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生长是指小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以用测量方法表示其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与功能上的成熟。生长和发育两者紧密相关,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而身体、器官、系统的发育成熟状况又反映在生长的量的变化上。小儿生长发育,不论在总的速度上,或是各系统、器官的先后顺序上,都具有全人类共同的规律性,同时也表现有种族、地区、民族或个体差异,认识其总的规律性,有助于正确地判断和评价小儿发育情况。

(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

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小儿出生后处在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但又不是匀速的。小儿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如体重和身长在生后第一年,尤其在前三个月增加很快,出现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第二年以后生长速度逐

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二)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人体各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规律,有各自的生长特点,各系统器官的发育存在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2年内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期生长迅速,于青春期前达高峰,此后逐渐降至成人水平;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其他如心、肝、肾、肌肉等系统器官的增长基本与体格生长基本平行。

(三)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出生后运动发育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由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由近到远);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由粗到细);先画直线后画圆、图形(由简单到复杂);先会看、听、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再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和判断(由低级到高级)。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小儿生长发育虽按一定的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性别、营养、疾病、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作为儿科医务保健人员必须充分熟悉这些因素的作用,正确判断和评价小儿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偏离和不足,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

二、衡量生长发育的指标

处于快速生长发育中的儿童的身体形态变化较大,充分了解儿童各阶段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和正确评价其生长发育状况,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干预,对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可选用一些指标来评价小儿的生长发育状况,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有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和皮下脂肪等;发育的指标常用的有心率、呼吸、血压、肺活量等。现将一些常用的生长发育指标分述如下:

1.体重

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体重易于准确测量,是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也是临床给药、输液的根据。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其胎次、胎龄、性别和宫内营养状况有关。我国1995年九市城区调查结果显示平均男婴出生体重为3.3±0.4kg,女婴为3.2±0.4kg,与世

界卫生组织的参考值一致。出生后由于摄入不足、胎粪排出和水分丢失等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3%~9%),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3~4日达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7~10日应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生后如及时喂养可减轻或避免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发生。

在婴儿期小儿体重增长迅速,年龄愈小,增长速率愈快。出生至6足月呈现第一个增长高峰:出生后前3个月每月可增加700~800克,4~6个月时每月可增加500~600克,7~12个月时每月可增加300~400克。因此,生后3月龄的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6kg)。1岁后逐渐减缓,2岁至青春期稳步增长。12个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kg)。生后第2年体重增加2.5~3.5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馒,年增长值约2kg。进入青春期后,由于性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协同作用,体格生长又复加快,体重猛增达4~5kg/年,约持续2~3年,是第2个增长高峰期。

为便于临床应用,各年龄体重可用下列公式估算:

1~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0.7×月龄

7~12个月体重(kg)=6个月时体重+0.5×(月龄-6)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8

正常情况下,同一年龄小儿体重具有个体差异,其波动范围不应超过±10%。如体重增长过速,应注意有无疾病存在,如肥胖症、巨人症等。如体重低于标准15%以上,应考虑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及内分泌疾病等。

2.身高(长)

身高指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小于3岁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身长。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约相差1~2cm。身高(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身高(长)增长与种族、遗传、营养、内分泌、运动和疾病等因素有关,但短期的疾病与营养波动不会明显影响身高。身高(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年龄愈小增长愈快,也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2个生长高峰。

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cm,生后第1年身长增长最快,生后前半年每月平均长2.5cm,后半年每月长1.5cm,第1年平均增长25cm。第2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平均增长10cm,即2岁时身长约85cm。2岁以后身高(长)增长平稳,每年增长5cm。身高在进入青春早期时出现第2个增长高峰,其增长速率达儿童期的

2倍,持续2~3年。女孩进入青春期较男孩约早2年,故女孩在10~13岁时常较同龄男孩为高;但因男孩的青春发育期虽开始晚,而持续时间较女孩长,故男孩最终成人身高通常较女孩为高。2~12岁小儿可按以下公式估算身高:身长(cm)=80+5×年龄

组成身高的头、脊柱和下肢等各部分的增长速度是不一致的,生后第1年头部生长最快,脊柱次之;至青春期时下肢增长最快。故头、躯干和下肢在各年龄期所占身高的比例不同。有些疾病可造成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失常,这就需要测量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和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以帮助判断。初生儿上部量大于下部量(中点在脐上);随着下肢长骨的增长,中点下移,2岁时在脐下;6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位于耻骨联合上缘,即上、下部量相等。

影响身高的因素很多,在衡量小儿身长时应考虑,如遗传、种族、内分泌、营养和疾病等。身高显著异常者大都由于先天性骨骼发育异常或由于内分泌疾病所致。身长低于正常30%以上者,应考虑侏儒症、克汀病、营养不良等。

3.头围

头围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是反映脑和颅骨发育程度的指标。头围的测量方法:小儿取立位或坐位(婴儿坐于母亲腿上,由其母亲扶住头)。测量者立于被测者之前,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小儿头部右侧。软尺齐小儿眉弓上缘处(软尺下缘恰位于眉毛上缘),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软尺紧贴皮肤,左右对称。长发者应先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向上下分开。以厘米为单位读数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即读出毫米数。

胎儿期脑发育居全身各系统的领先地位,故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新生儿头围平均33~34cm,在第一年的前3个月和后9个月头围都约增长6cm,故1岁时头围为46cm;生后第2年头围增长减慢,2岁时头围48cm;5岁时为50cm;15岁时头围接近成人,约为54~58cm。头围测量值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连续追踪测量比单次测量更重要。头围过小多为小头畸形或脑发育不良;过大则可能为脑积水等引起。

4. 胸围

胸围主要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胸围的测量方法:

3岁以下小儿取卧位,3岁以上小儿取立位,不要取坐位。被测者处于平静状态,自然躺平或下垂两手,两眼平视。测量者立于小儿前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被测者胸前乳突下缘,右手拉软尺使其绕经右侧后背以两肩胛骨下角下缘为准,而经左侧回至零点,各处软尺轻轻接触皮肤(1岁以下小儿皮下脂肪松厚者宜稍紧),取平静呼、吸气时的中间读数,以厘米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即读出毫米数。

新生儿胸围平均为32cm左右,比头围小1~2cm,l岁左右胸围等于头围,1岁以后胸围应逐渐超过头围。胸围异常也是疾病的反映,如胸围过小可见于营养不良,胸廓畸形见于佝偻病、肺气肿及心脏病等。

5.囟门

囟门有前囟、后囟。后囟关闭时间在出生后2~4个月(部分出生时已关闭),前囟为额骨和顶骨形成的菱形间隙,出生时大小约1.5~2cm(对边中点连线),6个月时逐渐缩小,12~18个月时关闭。

囟门早闭见于小头畸形,晚闭多见于佝偻病、呆小病或脑积水。前囟饱满见于颅内压增高者,是婴儿脑膜炎、脑炎的重要体征。囟门凹陷常见于脱水及极度消瘦小儿。

6.牙齿

牙齿的发育与骨骼有一定关系,但因来源于不同的胚胎组织,两者的发育不完全平行。小儿出生时无牙,乳牙牙孢隐在颌骨中,上面为牙龈覆盖,出生时已骨化。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每个孩子乳牙萌出的时间,早晚不同,有的4个月开始出牙,但也有晚到10个月才开始出第一颗牙,出牙早晚和智力高低没有关系。20~30个月出齐20颗乳牙。12个月尚未出牙者可视为异常。6~24个月正常小儿牙齿数,可用下列公式计算:牙齿数=月龄-4或6

6岁后开始换为恒牙,首先萌出的不是门牙,而是第一磨牙(又叫“六岁牙”),它排在所有乳牙之后。自7~8岁开始,乳牙按萌出先后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12岁左右长出第2恒磨牙,18岁以后开始出现第3恒磨牙(智齿),但也有终身不出此牙者。恒牙共32个,一般于20~30岁时出齐。

出牙为生理现象,但个别小儿可有低热,唾液增多、流涎及睡眠不安、烦躁

等症状。较严重的营养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低症、21-三体综合征等患儿可有出牙迟缓、牙质差等情况。

7.呼吸、脉搏

正常脉搏和呼吸次数是随年龄而改变的,年龄越小,呼吸、脉搏越快。新生儿有时可出现节律不均匀。心率较快的原因是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身体组织需要更多的血液供给,但心脏每次搏出量有限,只有增加搏动次数来补偿不足。另外,婴幼儿迷走神经未发育完臻,中枢紧张度较低,对心脏收缩频率和强度的抑制作用较弱,而交感神经占优势,故易有心率加速。心率的测定应在小儿安静时测定才为准确。婴儿为腹式呼吸。幼儿为胸腹式呼吸。此后,以立位为主的年长儿以胸式呼吸为主。脉搏、呼吸的变化还受体温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体温上升1℃,脉搏加快10~15次/分。睡眠时脉搏可减慢10~20次/分。正常情况下,不

8.血压

血压是反映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其高低主要取决于心搏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血压的变化可以提示某些疾病。不同年龄小儿的正常值有所不同,小儿年龄越小,血压越低。新生儿血压较低,不易测定,采用触诊法或皮肤转红法也只测到收缩压的近似值。新生儿收缩压在53~71mmHg(7.05~9.44kPa)之间,平均为65mmHg(8.65kPa)。各年龄小儿的血压数值有一定规律,所以一个小儿的血压是否正常可以根据以下公式来判断。

1岁以内小儿的血压:收缩压=68+月龄×2(mmHg)

1岁以上小儿的血压:收缩压=80+年龄×2(mmHg)

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1/2~2/3

小儿血压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哭闹,体位变动,情绪紧张皆可使血压

暂时升高。故应在安静时测量血压。当哭闹或运动后以及精神过于紧张时血压测得的数值常偏高。儿童血压升高大多是继发性的。多见于肾脏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先天性肾脏发育不良、先天性肾动脉狭窄等。其他原因还有心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缩窄,各种原因引起小儿颅压增高,如脑肿瘤、内分泌疾病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等。

三、动作发育

动作的发育直接与肌肉的发育,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发育顺序是由上到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地进行。

孩子生后1个月时,下巴能离开床面,但时间很短。到8周时,下巴离开床面的时间长些,面部和床面的角度可达到45度。3个月时,胸部也可以部分地离开床面,上肢可以支撑部分体重。4个月的时候,胸部可以完全离开床面,用腹部承受身体的重量。5个月的时候,坐在母亲身上,头就稳当多了。6个月时扶着两个前臂可以站得很直。7~8个月时,自己可以坐着玩耍并可以向前爬动。8~9个月的时候,扶着栏杆能站立。到了10个月,能推着小车走几步。11~12个月会自己站立,牵着一只手会走。13个月的孩子,能自己行走。1岁半的时候,会双脚同时跳。2岁时能自己上下楼梯。3岁时可以单脚站立数秒钟。5岁时能跑。

新生儿的手常常表现为握拳的形状,偶尔能张开。3个月,手便经常呈半张状态了。4个月,小儿的双手能够凑到一起玩,定位较差。5个月能主动取物品并愿意往嘴里放,但动作不协调,不准确。6个月能双手握奶瓶,可以有意识地去取面前的物体。7个月,孩子知道拿着食品放到口中。9个月的孩子能用拇指和食指捏起比较小的东西。1岁的孩子喜欢把东西往地上扔,当你拣给他后,他还会再次扔到地上。1岁3个月后就不再乱扔东西了。此时孩子的手已比较灵巧,可以搭简单的积木。2岁的孩子可以将6~7块积木搭起来,能旋转圆的盖子。3岁的孩子可以用笔画一个圆形,会自己脱衣、穿衣、扣扣子。4岁的孩子会用笔画“十”字形。

动作的发育固然受神经、肌肉发育的制约,同时也与社会条件、锻炼、教育、营养等外界条件密切相关。小儿动作发育情况详见下表。

四、语言发育

语言是表达思想、观念的心理过程,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随着脑发育和社会生活发展而发生、发展的,与智能有直接联系。小儿语言的发育,除了与神经发育有密切关系外,还需有正常的听觉和发音器官,并与后天教养有关。语言发育的顺序是发音阶段、咿呀作语阶段、单语单句阶段、成语阶段。

出生时会哭。1~2月,哭声分化并具有简单含义,饥饿、不适和疼痛的哭声在时间、音调及音量上均有不同。2个月,发a、i、u元音。6~7月,发唇音,如“ba”、“ma”。8个月,会合并两个相同的音节,如“baba”、“mama”等。9个月,对大人要求有应答,喜欢模仿发音。12个月,听懂几个以上的词,包括自己的名字,呼亲人。18个月,听懂50个词,指出身体部位,会说几句1~2个字的简单话。2岁,说的话50%~60%能被听懂。3岁,说的话70%~80%能被听懂,但有语法错误。4~5岁,说话能全被听懂。6岁,说话流利,语法正确。小儿语

五、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小儿后处在不断地生长发育过程中,小儿的生长发育不论在速度上,或是各系统、器官的先后顺序上,都具有全人类共同的规律性,同时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因素遗传是很重要的内在因素,父母的种族、身材、外貌等特征都会影响子女的生长发育,父母身材高大的,子女往往也较高大。

2. 性别因素女童一般比男童稍矮、稍轻。除青春前期外,男童的平均身高、体重均超过女童。女童青春期比男童提前约两年,所以在11~12岁以后的2~3年中,女童的身高、体重增长均较快,超过男童的标准,但以后还是被男童赶上且超过。女童成骨中心出现得早,骨盆较宽,肩距较窄,而男童则肩宽,肌肉发达,这是性别对体格外形的影响。

3. 内分泌因素甲状腺、垂体和性腺的功能都对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婴幼儿甲状腺功能低下时,骨骼发育阻滞,长骨停止生长,小儿显得就矮小。垂体功能低下时,出现垂体性侏儒。性腺促进骨骺接合,使身体停止生长,所以青春期

较早的小儿,最终身高往往落后于青春期较晚的同龄小儿。

4. 母亲的健康状况母亲妊娠期患病毒性疾病、X线照射、服用某些药物、中毒等均有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

5. 营养因素营养对小儿的生长很重要,且年龄越小影响越显著。乳儿期营养不足可影响脑的发育。因此,在婴儿出生后头4个月最好用母乳喂养,4~6个月要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幼儿的膳食必须供给足够的能量,同时合理分配非产能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6. 疾病影响感染性疾病与营养不良可互为因果,二者协同损害小儿的生长发育与健康。慢性疾病也如此。

7. 其他因素日光、新鲜空气、游戏、锻炼均有利于生长发育。若缺乏这些因素,生长发育就不能达到最佳状态。环境污染则有害于生长与发育。

小儿生理特点

生长和发育是小儿时期特有的生理现象,也是不同于成人的基本特点。生长指小儿形体的增长,发育表示各种功能的演进。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形态和功能的不断成熟、完善。小儿的生理特点可归纳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两个方面:

一、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是小儿生理特点之一,用来比喻小儿时期生长发育非常迅速。以形体发育为例,小儿体重,从出生到1周岁增长3倍,身长增长1.5倍,头围增长1/2倍。动作功能、智力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也是快速增长,不断地向完善、成熟的方面发展,年龄越小,生长速度越快。

古代医家把小儿这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称之为“纯阳”,如《颅囟经》中首先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末散。”小儿从先天所禀肾中元阴元阳尚未耗伤,所以生机特别旺盛,生长发育速度迅速。“纯阳”的理论,高度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阳充阴长的过程,有如旭日东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同时也说明因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的需求量大,为适应各阶段生长发育的要求,所以常常相对地感到阴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加以补充。“纯阳”不等于阳胜阴衰,也不是有阳无阴。

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小儿生理的另一特点,脏腑是指五脏六腑,形气是指形体结构、气血津液、气化功能。小儿出生后,五脏六腑都是娇柔嫩弱的,其形体结构、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气血津液、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和相对不足的。古代医家对小儿的这种生理特点早有论述,如《灵枢?逆顺肥瘦》中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颅囟经?病证》提出:“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小儿病源方论?养子十法》则云:“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脑髓、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皆未坚固”,清代吴鞠通则进一步指出小儿时期的机体柔嫩,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是“稚阴稚阳”的表现,并指出小儿生长发育的过程是阴长阳充,进一步说明了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上,还是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主要表现在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等几个方面:

肺常不足:肺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肺脏娇嫩,则卫外不固,易为外邪侵袭。肺之气赖脾之精微充养,脾胃健旺,则肺卫自固,而小儿脾胃不足,则肺气亦弱。

脾常不足:脾胃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发育迅速,生机旺盛,对营养精微需求较成人相对为多,但小儿脾胃薄弱,饮食稍增,即易引起运化功能失常,故曰脾常不足。

肾常虚:肾为先天之本,肾中元阳元阴为生命之根本,各脏之阴取之于肾阴的滋润,各脏之阳依赖于肾阳之温养。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以及骨髓、脑髓、发、耳、齿的正常发育和功能都与肾脏有关。小儿出生后处于生长发育之时,肾气未盛,气血未充,肾气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充盛,此即小儿肾常虚之意。

此外,小儿五脏功能生理特点,还表现为肝常有余、心常有余,所谓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而主要是指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心常有余同样不是指心火亢盛,而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机蓬勃之象。

小儿病理特点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性,其病理变化亦具有特色,归纳起来,小儿病理特点主要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两方面。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一)发病容易

吴鞠通指出小儿“其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说明小儿易于发病,且发病之后易于传变。从小儿常见疾病来看,时行疾病及脾、肺疾病多见。这符合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肺为娇脏。小儿肺常不足,卫外功能不固,对外界适应能力较差,外邪不论从口鼻而入,或由皮毛侵袭,均能影响肺的功能,而损及肺脏。小儿易患呼吸道疾患,如感冒、咳嗽、哮喘、肺炎喘嗽等,其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

脾为后天之本,小儿脾常不足,消化吸收功能较差,易为饮食所伤。脾气伤则清不升,胃不和则浊不降,所以小儿脾胃疾病为多,如积滞、呕吐、腹泻、疳证等。

肾为先天之本,小儿容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疾患,如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

小儿脏腑经络嫩小,内脏精气不足,感邪之后,邪气易于枭张,从阳化热,由温化火,邪热内蕴易引动肝风,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小儿心神怯弱,心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易发生烦躁惊乱、神志昏迷、啼哭无常,或痰蒙心包,出现昏迷。

除此之外,小儿时行疾病亦较多见,如麻疹、奶麻、丹痧、暑湿、小儿麻痹症等,发病率远较成人为高。

(二)传变迅速

小儿患病以后,又有变化迅速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疾病的寒热虚实相互转化上。

寒热者,指判断疾病性质。虚实者,判断正气的强弱、邪气盛衰。小儿疾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转变远较成人迅速。

易虚易实是指小儿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实证可以迅速转为虚证,或者虚实并见;虚证亦可以见实象,出现错综复杂的症候。这是因为小儿生理发育未成熟、脏腑功能活动不稳定的缘故。例如小儿外感风邪,肺卫不和致感冒发生,如果失治误治,或正气虚弱,外邪易化火化热,灼伤肺经,炼液成痰,闭阻肺络,转为肺炎喘嗽,出现发热、咳嗽、气急鼻煽、涕泪俱无等实证。肺气闭阻,心血运行不畅,可见唇青紫绀等淤血实证。正不敌邪,心失所养,造成心气不足,可导致心阳虚衰之变,甚至阳气暴脱,出现咳喘痰盛,颜面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的虚象。又如婴儿泄泻,原为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

在病变发展的过程中,若因暴吐暴泻,津伤液脱,病情可急剧转变,出现目眶凹陷、小便短少、口渴舌燥、舌绛无津的伤阴虚证。阴阳本为互根,由阴伤及阳,又见肢冷面白、表情淡漠、冷汗出的阳伤症候。最后导致阴阳两伤。尤其暑温病程中,由实转虚、由闭转脱的变化势如奔马、急如掣电。

易寒易热是指疾病过程中,疾病性质转变之快。如小儿患风寒外束之表寒证,初起邪在卫气,未及时疏解,风寒之邪可迅速化热传里,转为里热证。又如急惊风在出现高热抽搐等风火相煽之实热证时,又可因正不敌邪,转瞬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微欲绝的气阳外脱之虚寒证。

小儿由于“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所以不仅发病容易,而且发病以后,其寒热虚实的变化,也较成人更为迅速、更错综复杂。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

二、脏气轻灵,易趋康复

是指小儿疾病的在病情发展传变的过程中,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织器官修复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疾病的过程中,情志因素干扰和影响相对较少。所以疾病容易治愈。小儿疾病虽然多见,但大都病程较短、恢复亦快。正如《景岳全书?小儿则》指出:“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这是有利的一面。

小儿诊法概要

中医诊断小儿疾病,同样采取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通过四诊,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作为辨证、立法、用药的依据。

小儿有其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病理反应均与成人有不同之处。且婴儿不会言语,有时较大儿童也不能正确反映病情,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影响脉息气息,给诊断带来困难,所以历代儿科医家都十分重视望诊。但是重视望诊,不等于单凭望诊就可以诊断疾病,而是应该四诊合参。

一、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通过对患儿全身或局部的观察,获得与疾病有关辨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儿科望诊可以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总体望诊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分部望诊包括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

(一)总体望诊

1.望神色望神色是指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通过对小儿的目光、神态、表情、动态、语言反应等方面综合观察,了解五脏精气盛衰和病情轻重及预后。凡精神振作,二目有神,表情活泼,面色红润,呼吸调匀,反应敏捷,均为气血调和,神气充沛无病的表现,或虽有病,也多轻而易愈;反之,精神萎靡,二目无神,面色晦暗,表情呆滞,呼吸不匀,反应迟钝,均为有病的表现,且病情较重。

面部望诊是小儿望神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望面色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以及邪气的所在。面部望诊中主要根据五色主病,即从小儿面部的色泽变化来诊断小儿疾病。

五色主病可归纳为:

青色——主惊、主风、主痛、主寒、主积。

红色(或赤色)——主热、主痰、主惊悸。

黄色——主疳、主虚(脾虚)、主湿、主疟。

白色——主寒、主虚(肺虚)、主吐泻、主疳。

黑色——主寒、主惊、主中恶,为恶候。

另外,还有五部配五脏的方法,就是根据小儿面部不同部位出现的各种色泽变化,结合所属脏腑来推断病变的部位与性质。五部指左腮、右腮、额上、鼻部、颏部。

五脏与五部的关系最早见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证治准绳?幼科》中对五脏配五部加以补充,提出:“左颊属肝,东方之位,春见微青者平,深青者病,白色者绝”,“右颊属肺,西方之位居右,秋见微白者平,深白者病,赤色者绝”,“额上属心,南方之位,火性炎上,故居上,夏见微赤者平,深赤者病,黑色者绝”,“鼻上属脾,中央之位,故居中而四时见,微黄者平,深黄者病,青色者绝”,“下颏属肾,北方之位,水性润下,故居下,冬见微黑者平,深黑者病,黄色者绝”。五色主病与五部配五脏可互为参照。

2.望形态形指形体,态指动态。望形态包括观察病儿的形体和姿势动态等变化,以推断疾病的性质,主要包括观察头囟、躯体、四肢、肌肤、毛发、指(趾)甲等几个方面。凡形体充满,筋骨强健,姿态自然,活动随意,均为健康的表现;若筋骨软弱,肌瘦形削,皮肤干枯,毛发萎黄,表情呆滞者,为先后天不足,多属病态。如头方发稀,囟门迟闭,可见于五迟证;头大颌缩,前囟宽大,头缝开解,眼睑下垂,多见于解颅(脑积水)。肌肉松弛,面色萎黄,多为脾虚气弱。前囟及眼睑凹陷,皮肤干燥,多见于婴幼儿泄泻之气虚液脱;腹部膨大,肢体瘦弱,发稀而枯,额上青筋显现,多属疳证;毛发枯黄,发竖稀疏,容易脱落,为气血虚亏的表现;指甲菲薄,苍白质脆,为血虚之重证;指甲青紫或呈杵

状,为心阳不足,气血淤滞。

正常小儿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活动自如,无痛苦或不适的表现。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姿态。若小儿喜俯卧,常为乳食积滞;仰卧少动,二目无神,多为久病、重病的表现;若项强肢搐,甚则角弓反张,多属惊风;若翻滚不安,哭叫吵闹,两手捧腹,多为腹痛;若呼吸气急,咳逆鼻煽,多为肺炎喘嗽;若端坐喘促,痰鸣哮吼,多为哮喘。

(二)分部望诊

1.审苗窍苗窍是指口、舌、目、耳、鼻及前后二阴,苗窍与脏腑关系密切,脏腑有病往往从苗窍中反应出来。

(1)口察口时应仔细观察口唇的颜色、润燥、和外形的变化。口唇淡白为脾虚气血不足;唇色青紫为血淤或寒证;唇色樱红为暴泻伤阴;口唇干燥为上津之证;齿为肾之余,齿龈属胃,齿龈红肿多属胃火上冲;牙齿逾期不出,多为肾气不足;婴儿牙龈有白色斑点,一般不影响吮乳,俗称马牙;咽喉是呼吸和饮食的通道,与肺胃相连,咽红发热,为外感风热;咽红乳蛾肿大,为外感风热或肺胃之火上炎;口舌黏膜破溃糜烂,为口腔炎症;若满口白屑,状如鹅口,为鹅口疮;若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黏膜斑。

(2)舌正常小儿舌体柔软;活动自如,舌质淡红润泽,舌面有干湿适中的薄苔。舌红绛,舌体短缩,多为热盛伤津,阴液枯涸,筋脉失养而挛缩;舌色青紫肿胀为中毒;舌淡为气血两亏;舌质绛红,上有芒刺多为温热病邪入营血;舌红少苔为阴虚火旺;热病后苔剥多为津伤阴亏,苔白为重,苔黄为热;舌质紫暗为气滞血淤;舌苔白腻为寒湿内停;舌苔厚腻为宿食内滞;若舌体胖大,舌边齿痕,多为脾肾阳虚,水饮痰湿内停;舌苔花剥,经久不愈,状如地图,多为胃之气阴不足;舌上溃疡多为心火上炎;舌体肿大,板硬麻木,舌色深红,多为心脾积热;舌吐唇外,立即收回为吐舌,多为心经有热所致;舌吐唇外,舔口唇上下左右,挥动不停为弄舌,多为大病之后,心气不足之象,也可见于小儿智力低下者。

(3)目健康小儿黑睛圆大,神采奕奕,为肝肾气血充沛之象。反之,目无光彩,两目无神或闭目不视,均为病态表现;若见瞳孔缩小或不等,或涣散无反应,病必严重。此外,还应观察眼睑、白睛、瞳仁的变化。

(4)鼻察鼻主要观察鼻内分泌物和鼻形的变化。鼻塞流清涕,为风寒感冒;流黄涕,为风热感冒;长期流浊涕,气味腥秽,为肺经有伏热;鼻翼煽动,伴呼吸急促,为肺气郁闭,见于肺炎喘嗽;鼻孔干燥,为肺经燥热,或外感燥邪;鼻衄为肺经郁热,迫血妄行;麻疹患儿鼻准部出现疹点,为麻疹向外透发,顺证的表现。

(5)耳察耳的外形是判断小儿体质强弱的一个标志。小儿耳壳丰厚,颜色红润,是先天肾气充沛,为健康的表现;反之,则肾气不足或体质较差,如早产儿耳壳软而紧贴两颞,耳舟不清。耳内流脓,为肝胆火盛;耳背络脉隐现,耳尖发凉,兼壮热多泪,常为麻疹之先兆;以耳垂为中心弥漫肿胀,则是流行性腮腺炎的表现。

(6)二阴男孩阴囊不松不紧是肾气充沛的表现。若阴囊松弛,多为体虚或发热;阴囊时肿时复,啼哭时肿大加甚,是疝气的表现;阴囊阴茎均肿,常为肾炎水肿的表现。女孩前阴红赤而湿,多属下焦湿热;潮湿瘙痒,应注意饶虫病。小儿肛门潮湿红痛,多属尿布皮炎;大便坚硬带鲜血,常为肛裂;便后直肠脱出,多属中气虚亏,见于脱肛。

2.辨斑疹斑和疹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体征。凡形态大小不一,不高出皮面,摸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称之为斑。凡形如粟粒,高出皮面,压之褪色,称之为疹。斑色紫黑,密集融合成片,多为邪入营血;若斑点大小不一,隐隐稀少,色多淡红,发无定处,出没无常,多为内伤气血亏虚;小儿发疹,疹色暗红,从头到胸腹四肢,先稀后密,多为麻疹;疹形细小稀疏,稍稍隆起,色淡红,瘙痒不安,时发时止,多为风疹;疹色玫瑰红,疹细稠密,热退疹出,可见于奶麻;疱疹遍于头身,疹子此起彼落,则为水痘;如见白色小颗粒,晶莹如粟,多为湿邪内郁,汗出不彻所致。

3.察二便观察大小便的变化,对小儿疾病的辨证有重要意义。新生儿及较小乳儿大便可呈糊状,一日3次左右,正常小儿的大便应色黄而干湿适中。大便燥结,为内有实热或阴虚内热;大便稀薄,夹有白色凝块,为内伤乳食;大便稀薄色黄秽臭,为湿热内滞;下痢清谷,洞泻不止,则为脾肾两虚;大便赤白有粘液,为湿热积滞,常见于痢疾;大便灰白,为脾阳不振,多见于梗阻性黄疸;大便果酱色,且阵发性哭闹,多为肠梗阻、肠套叠等病。正常小儿的小便为淡黄

色。小便黄赤、短频而痛为湿热下注;小便色深红或呈褐色,为下焦热盛或阴虚内热;尿色深黄多为湿热内蕴;尿混浊如米泔,为脾胃虚弱,饮食失调;小便清长,夜尿频多,为肾气不足,下元不固的表现。

4.看指纹指纹是指食指桡侧的浅静脉,可分为风、气、命三关,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看指纹是对3岁以下的小儿用以代替脉诊的一种辅助诊法,可辨别婴幼儿疾病的病因、性质、以及估计预后等。诊察时用手指轻轻地从小儿食指的命关推向风关,使指纹易于显露。观察时应将小儿抱向光亮处,以便于观察指纹的变化。正常小儿的指纹多数应该淡紫隐隐而显于风关以内。若发生疾病时,指纹的浮沉、色泽、部位等可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察指纹对小儿疾病的诊断辨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察指纹的辨证方法,可归纳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指纹浮露者,主病在表,多见于外感表证;指纹沉滞者,主病在里,多见于内伤之里证;指纹色紫红多为内热证;指纹色鲜红,多为外感表证;色青主风及各种痛证;紫黑为热邪深重或气滞血淤;指纹现于风关,病多轻浅而易治;指纹现于气关,病情较重;指纹现于命关,病情危重;指纹“透关射甲”病多危重。

二、闻诊

闻诊是运用听觉、嗅觉来辅助诊断疾病的方法,闻诊包括听语言声、啼哭、咳嗽、呼吸及嗅气味等方面。

1.语言声正常小儿语言以清晰响亮为佳。语声低弱,为气虚;呻吟不休为身有不适;高声尖叫,常为剧痛所致;谵语狂言,为邪热入营,常见于温热病过程中;语声嘶哑,多为咽喉和声带疾患。

2.啼哭声正常小儿哭声洪亮而长,并有泪痕。健康小儿啼哭,要注意尿布潮湿和饥饿思食,饥饿哭声多绵长无力,或口作吸吮状。若哭声尖锐,忽缓忽急,时作时止,多为腹痛所致;哭声嘶哑,呼吸不利,多为咽喉水肿所致;久病体虚及疳证,哭声延绵而低微。小儿哭声以响亮为实证,哭声低微为虚证;哭声清亮和顺为轻,哭声尖锐或细弱无力为重。

3.咳嗽声咳嗽以声音畅利,痰易咳出为轻。咳声清扬而流清涕,为外感风寒;咳声重浊,痰稠色黄,为外感风热;干咳无痰,多属肺燥,或为咽炎所致;咳嗽阵作,并有回声,常为百日咳;咳声嘶哑,如犬吠声,常见于喉炎或喉白喉。

4.呼吸声呼吸气粗有力,多为外感热证;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痰邪壅肺,如哮喘;呼吸急促,气粗鼻煽,多见于肺炎喘嗽;呼吸窘迫,面青不咳,常为呼吸道阻塞;呼吸低微及吸气如哭泣声,为肺气将绝之危证,如呼吸衰竭;乳儿呼吸稍促,用口呼吸,常为鼻塞所致。

5.嗅气味包括嗅口气及大小便的气味。口气臭秽,多为肺胃之热上蒸,浊气上升所致;口气臭腐,牙龈肿胀溃烂,则为牙疳;口气酸腐而臭,多为伤食;口气腥臭,见于血证;大便秽臭,为湿热积滞;大便酸臭而稀,多为伤食;下利清谷,无明显臭气,为脾胃两虚。小便短赤,气味臊臭,为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少臭,常为脾肾虚寒。

三、问诊

问诊是采集小儿病情资料的一个重要的方法,由于小儿不能正确叙述自己的病痛,乳儿不会语言,因此儿科的问诊主要是向家长或保育员询问。

1.问年龄许多疾病与年龄有关,详细询问患儿年龄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用药有重要意义。如诊断脐风、胎黄、脐疮等多见于一周内初生儿;而鹅口疮、夜啼、脐突又以乳婴儿为多;遗尿则发生在3岁以上的小儿;麻疹发生在出生6

个月后的乳婴儿;水痘、百日咳则在幼童期多见;12岁以后,小儿所患疾病,基本上接近成人。

2.问寒热寒热即指发热和怕冷而言。小儿发热可通过体温表测量,或通过接触的感觉来判断,如手足心热,额头热、授乳时口热等。小儿怕冷可从姿态改变来判断,如依偎母怀,蜷缩而卧等。发热恶寒无汗为外感风寒;寒热往来为邪在半表半里;午后低热,常伴盗汗,为阴虚之证;发热持续,热势嚣张,舌苔厚腻,为湿热内蕴;小儿怕冷,纳呆神疲,多为里寒或阳虚之证。

3.问汗小儿肌肤薄弱,较成人容易出汗,一般不属于病态。若白天出汗较多,或稍动即出,称为“自汗”,是气虚卫外不固的表现。若夜间睡后汗出,称为“盗汗”,是阴虚或气阴两虚。汗出热不解,为热病邪气由表入里的表现。

4.问头身较大儿童每能述说头痛与眩晕,一般见于高热、贫血等。发热肢体疼痛,常为风寒湿热之邪外束之象;此外,一些发疹性疾病和荨麻疹,常有皮肤瘙痒。

5.问饮食如小儿能够按时乳食,食量正常而无吐泻,为正常现象。若小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 1 推法 (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2 揉法 (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 按法 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5 掐法 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6 捏法 (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7 运法 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二、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 1 攒竹(天门) 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 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 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

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 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 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 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 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9 七节骨 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 用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下七节骨;用拇指桡侧缘自下而上直推称推上七节骨。 10 龟尾 位于尾椎骨端。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11 脾经 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亦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两者统称推脾经。 12 肝经 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两者统称推肝经。 13 心经 位于中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两者统称为推心经。 14 肺经 位于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两者统称推肺经。 15 肾经 位于小指末节罗纹面。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

小儿推拿教学计划

《小儿推拿》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划分了对口升学和就业两个方向,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本课程开设主要针对于在三年级就业班。现阶段就业班学生总人数94人,由于是第一次教2014级的专业课程,所以对大部分学生的情况不很熟悉,主要是从班主任和以往带成人推拿实训课程中总结的一些情况,对于2014级就业班学生总体来说在学习方面还是比较认真,动手能力比较强,再加上就业目标明确,学习的动力更足。当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学生在学习水平方面参差不齐,就业班人数较多,对于之后实训课的开展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态度不够认真,在平时的理论和实训过程中,眼高手低,不能够自觉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学习,针对这些问题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亟待改善。 二、教材简析 《小儿推拿》教材选用为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主编佘建华。此版本教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教学重点,知识点明确,有与之匹配的教学大纲。本教材是第二次使用,对于教材中的内容更加熟悉,书中的一些纰漏及时予以标注更改。 三、教学任务 《小儿推拿》是推拿专业得而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用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穴位,用来预防和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一门临床科学,是我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必修课。《小儿推拿》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知识,阐述用推拿手法防治小儿推拿常见疾病的基本规律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小儿推拿手法操作技能及运用辨证施治,整体观念指导小儿推拿临床工作的能力;介绍相关儿科学的基本知识。在本课程结束时,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推拿相适应的病种,对于就业班的学生更好地指导就业。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小儿推拿手法和特定穴位的操作及应用、小儿推拿禁忌证、小儿推拿疗效显着的常见病症的诊治。 熟悉: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诊断方法、小儿推拿特点、影响手法的补泻因素、小儿推拿常用介质、小儿推拿治疗有效的常见病证的诊治。 了解: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生长发育一般规律、小儿喂养方式和保健措施、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小儿推拿辅助治疗有效的常见病症。 (二)、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熟练地手法技巧,并能根据临床具体病症,从辨证、辨证论治入手拟订治疗原则、推拿处方,合理组合推拿手法。通过系统的学习,能运用所掌握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一定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对症处理的能力,并能将熟练地手法和合理的操作步骤,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基础到临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生理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长壮实,古人把处于这种发育迅速阶段的小儿称之为“纯阳之体”。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器柔弱,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说。稚阴稚阳,是指小儿形体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活动上均未臻完善,需要特别呵护。 【小儿病理特点】 小儿病理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大,但经过正确医治,易趋康复。小儿因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加以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对于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现惊恐状态。在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调的情况下,常可引起发育障碍,表现有五迟、五软等病态。又因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特别易患麻疹、腮腺炎、百日咳等传染病。小儿患病后病情往往比成人为重,当发热较高时,易于抽搐、惊厥;感受风寒之后极易导致肺炎、喘咳。总之小儿病情来势急,变化多而迅速,可并发严重病症,但如能诊疗及时,护理得当,也容易痊愈,较快地恢复其生理功能。

【辨证特点】 首先小儿不会诉说病情,问诊常是间接的,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实际情况。较大孩儿虽能自述,也多是言不达意。其次,婴儿气血未充,脉象难凭,尤其在诊察时哭闹不安,更易影响气息脉象。闻诊虽能反映一些情况,但也不够全面。只有望诊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应予以重视。此外,从八纲辨证来看,由于小儿阳气偏盛,感受外邪后易寒随热化,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居多。 下面着重介绍几项小儿特色的诊法。 1.望小儿指纹指纹是浮露于食指桡侧缘的脉络,是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所以望指纹与诊寸口脉有相似的临床意义。由于小儿切脉部位短小,诊脉时常啼哭躁动,影响脉象的真实性,而指纹处皮肤薄嫩,脉络易于暴露,故对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诊断。 指纹分“风”、“气”、“命”三关,即食指掌指纹为“风关”,近节指间纹为“气关”,远节指间纹为“命关”(图194)。 (1)望指纹方法:在自然光线下,暴露患儿小手,医生用左手拇、食二指握住小儿食指远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从指端向指根部轻推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更为显现,便于观察。 (2)望指纹内容:主要从指纹色泽、长短和浮沉三个方面来分析观察。

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实用的小儿推拿大全 很实用的宝宝家用推拿指南,包括夜啼、吐奶、退烧、增高、强体、腹泻、开胃等等12个症状的简易解决方法。小儿推拿效果非常确切有效,爸爸妈妈要收藏!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耳后高骨】[别名] 【高骨】。 [位置]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 疏风解表。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天柱骨】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功用] 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 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肩井】 [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 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肾顶】 [位置] 在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功用] 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小横纹】 [位置] 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 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小儿推拿课程学习

小儿推拿课程学习 小儿推拿课程学习,金职伟业职业培训学校由中国母婴健康服务领域发起人之一彭英女士率领一批母婴职业教育精英共同创办于2013年,总部位于湖南长沙。金职伟业恪守“让千万妇幼老实现实现健康幸福生活”的使命,立志打造中国高端母婴服务技能人才培训领先品牌,帮助中国女性、婴幼儿及老年人实现更健康幸福的人生。 长沙市金职伟业职业培训学校集产、学、研于一体,拥有教学、办公和实训场地2000平方米,24人的专职师资,6人的专家级兼职师资团队。学校依托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女子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委员会等机构专家研发新职业,同时面向全国培训、输出高技能服务人员(母婴保健师、母乳喂养指导师、小儿推拿保健师、产后康复师、育婴师、养老护理员、养老健康管理师、失智老人护理师等)、管理人员(家政门店店长、家政培训师、家政职业经理人、养老职业经理人等)。 经过4年的发展,金职伟业职业培训学校在广西、广东、江西、山东、山西、青海、甘肃、宁夏、湖南娄底等多个省市开设分校。小儿推拿课程学习, 金职伟业现已牵头成立湖南健康养老学会,并在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及中国妇幼保健院等机构专家委员会的支持下,筹建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产后康复指导分会。金职伟业将不断提升学校教学、研发、管理、就业实力,为职业教育和服务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小儿推拿课程学习, 金职伟业小儿推拿保健师课程 小儿推拿课程学习,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经过长期的发展,小儿推拿已经形成多种派别,金职伟业小儿推拿课程理论体系以湘西小儿推拿为基础。 金职伟业小儿推拿课程包括中医理论、手法学习和真人实操、实习四大版块,学习期间老师将通过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法的教学,带领0基础或者由一定基础的学员进入小儿推

小儿推拿不传之秘手法篇

小儿推拿不传之秘之手法篇 基本的原则是:沉肩垂肘,上身微微前倾,手臂一定要放松。手指不需要用力,按摩的时候基本是靠前臂自然推动或手腕甩出去的力量。这样就不会觉得吃力。 谈下推拿介质的问题,这个往往说法众多,有些书上写根据不同的病情宜采用不同的介质,比如生姜汁,茐白汁,薄荷水,橄榄油,滑石粉,还有白酒呀,不一而足。当然这也是前辈的经验总结,都无可厚非,但我想对于普通家长来说,准备如此多介质实在是件烦琐的事。从易渗透性和舒适的角度,我觉得最好用的就是滑石粉,滑石粉有润滑皮肤,干燥除湿的作用,对于婴幼儿及皮肤娇嫩者,一年四季均可使用,特别是夏季或手汗多的家长,滑石粉特别适宜。但有个需要注意的事项做头部四法时,切记不能让滑石粉弄到孩子眼睛,做头部四法时我一般不用介质(只是个人经验)。 再说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揉法:比如说一窝风,外劳宫这种,指肚一定要像蚂蝗一样吸住穴位,揉的幅度不要太大,大了力量就不能集中。一般书上会说顺逆

同数,顺主升,逆主降,其实对于点性穴位,不用那么讲究,很多人往往对于一会顺一会逆不习惯。可以单用顺揉,不会影响效果。 关于五经穴的推法:五经穴就是五个手指上的穴位,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推拿的时候手指末节的力量一定要足,不能指根处有力量而到有指尖那节就没力了,这很会影响效果。像大肠穴,小肠穴,道理也一样。 天河水的推法注意事项:这个一定要注意从头到尾都得固定推在中线上,不能偏。初学的往往推久了就偏离了中线,这点要注意。 六腑推拿注意事项:这个穴位三字经和其它派的不大一样。三字经的六腑位处在手太阳小肠经的路线,其它派的一般是在前臂正尺侧。推拿的时候如果想两个位置都照顾到,有个很简单的办法,用除母指外四个手指去推,末节自然弯曲,这样不仅尺侧面可以按摩到,手太阳小肠经的路线也按摩到。效果会非常好。 三关推拿注意事项:这个穴位三字经和其它派的也不大一样,三字经中的三关是在手太阴肺经的路线,其

小儿推拿教材

下篇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是指运用手法(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的穴位(特定穴)起到调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来达到防治小儿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包括手法、穴位、操作、次数、时间)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出生后,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完善。脏腑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中医学谓之“稚阴稚阳”之体,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小儿另一个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迅猛,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着完善成熟方向发展,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欣欣向荣,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纯阳”。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等营养物质需要迫切,因而常见“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若治疗及时易趋康复。由于小儿脏腑功能柔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外易为六淫侵袭,见易为饮食所伤,更不能耐受突然的强烈刺激,易受惊而病。小儿患病后病情变化迅速,邪气易盛,正气易虚,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调治不当,易生他变,使轻病变重,重病转危。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且病因单纯,又少七情的所害,在患病之后,若能调治及时,则好转也快,容易痊愈。 小儿推拿临床辨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将临床所获四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在四诊当中,以望诊为主,闻、问、切诊为辅。新生儿不会说话,较大小儿也不能全面准确地诉说病情,因此儿科又有“哑科”之称。在临床上问诊大多是通过患儿家属间接进行的。闻诊虽然反映一定的病情,但也不够全面。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就诊时多哭闹,气息易乱,造成切脉不易准确。只有望诊不受各种条件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 从八纲辨证来看,小儿属“纯阳”之体,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热,因而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为多,虚实夹杂次之,纯虚证较少。临诊时应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仔细观察、辨证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由于小儿的肌肤娇嫩,故在治疗操作时,一般要借助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这些介质不仅有润滑皮肤、防止擦破皮肤,还有助于提高疗效的作用。临床选用介质时也宜辨证应用。 小儿推拿手法应用着重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年稍长的可参照成人推拿手法的要求。小儿推拿治病在辨证的基础上强调手法的补泻,常用的补泻方法有手法轻重补泻、快慢补泻、方向补泻、经络补泻(又称为迎随补泻法或顺逆补泻)、次数补泻及平补平泻法等。临证时要根据病证选择应用、以达功专力宏,方能体现补泻。 小儿推拿穴位大多数为小儿所特有,称之谓小儿特定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且以手掌手背居多,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在小儿推拿穴位上,采用适当的操作次数、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则能使疾病尽快痊愈。若次数、时间、力度太过,则可损伤皮肤或加重病情;若不及则无济于事。故在临床上可根据患儿病症的虚实、年龄的大小等,酌情增减、灵活掌握。 由于小儿发病方面的特点,临床上以外感、饮食内伤、热性病居多,故在治疗上多采用解表、

周尔晋小儿推拿法常见手法介绍

周尔晋小儿推拿法常见手法介绍 一、头部按摩四法 二、开天门:两手拇指交替从眉心推至发际,用于头痛、发热、感冒等。 三、推坎宫:两手拇指从眉心同时分推向眉梢,适用于外感发热,多与开天门、揉太阳合用,也适用于眼疾。 四、揉太阳:眉梢后凹陷处即太阳穴,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眼疾,也可以消除疲劳、安神健脑、对偏头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五、揉高骨: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凹陷中,用于头痛、感冒、惊风、烦躁不安,多与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合用,称之为头 部按摩四法。 手穴: X形法中讲的上、下、左、右、中,也即是心、肾、肺、肝、脾。周尔晋老人大刀阔斧,将小儿推拿法加以简化, 精化,通俗化,大众化,深化,即以小儿左手的脾、肝、心、肺、肾为基础,去掉一些繁琐难记认的穴位,普遍用之于常见病与多发病。更可贵的是用之于疑难病甚至是白血病。 二、周尔晋小儿推拿术的手法介绍

小儿百脉汇集于掌,适宜于5岁以下小儿的推拿法有多个版本,而以周老的最为简单、实用。今将周老小儿推拿法的有关内容从《火柴棒医生手记》中单独抽出,并参考其他版本作了少量补充,供人们试用。 一、小儿推拿手法 1 ?清、补脾土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面)。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土”,中医功 效等于吃人参、白术;从螺纹面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心方向一一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土”。脾土多用 补,而少用清。 2 ?清、推大肠部位:食指外缘(即食指桡侧一一编者注),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从食指端直推至虎口,名“推大肠”,为补,止泻;从虎口推向食指端,名“清大肠”,治便秘。 3 ?揉板门部位:手掌大鱼际平面。操作:用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揉法为补,自掌根推向 指根(即离心方向一一编者注)为“清”,作用同清推大肠。 4 ?清肝木部位:食指指腹。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木”。注意:“肝木”宜清不宜补,补 之恐动肝火。 5.清心火部位:中指指腹。操作:直推为清,名“清心火”。注意:“心火”也宜清不宜补, 补后恐动心火。清肝木与清心火有清火、降热功能。 6 .清、补肺金部分:无名指指腹。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金”;旋推为补,名“补肺金”。“肺 金”实热症用清法,虚症用补法。 7 .补肾水部位:小指脂腹。操作:肾水与肝木、心火、肺金的手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水”。 注意:“水”宜补不宜清,补肾水相当吊盐水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用 8.揉外劳宫 部位:第三掌骨背侧,腕横纹至掌骨小头连线之中点。操作:用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有清热、 镇静、止痛作用。 用自己的双手救助自己。小儿推拿交流园地(Q群):107917431

小儿推拿

周尔晋小儿推拿法 周尔晋著湖北省东风轮胎厂郑树安整理 小儿百脉汇集于掌,适宜于5岁以下小儿的推拿法有多个版本,而以周老的最为简单、实用。今将周老小儿推拿法的有关内容从《火柴棒医生手记》中单独抽出,并参考其他版本作了少量补充,供人们试用。 一、小儿推拿手法 1.清、补脾土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面)。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土”,中医功效等于吃人参、白术;从螺纹面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心方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土”。脾土多用补,而少用清。 2.清、推大肠 部位:食指外缘(即食指桡侧——编者注),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端直推至虎口,名“推大肠”,为补,止泻;从虎口推向食指端,名“清大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揉法为补,自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心方向——编者注)为“清”,作用同清推大肠。 4.清肝木 部位:食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木”。 注意:“肝木”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火。 5.清心火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心火”。 注意:“心火”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心火。清肝木与清心火有清火、降热功能。6.清、补肺金 部分:无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金”;旋推为补,名“补肺金”。“肺金”实热症用清法,虚症用补法。 7.补肾水 部位:小指脂腹。

操作:肾水与肝木、心火、肺金的手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水”。 注意:“水”宜补不宜清,补肾水相当吊盐水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用。8.揉外劳宫 部位:第三掌骨背侧,腕横纹至掌骨小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用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有清热、镇静、止痛作用。 9.推上三关 部位:小臂前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两指自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用。 10.清天河水 部位:小臂内侧,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侧推或用食、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水”,是退热重要手法,还有宁心与安眠作用。 11.退六腑 部位:小臂后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两指指腹自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注意:退六腑大寒,相当于中药之犀角、羚羊角,非40℃以上之高热,不可轻用。 12.分推肩胛骨 操作:沿肩胛骨骨缝从上向下推如弯月,名“分推肩胛骨”(如箭头所示),本手法宣肺止咳,对久咳急气患儿适用。 13.揉肺俞 部位:第三、四胸椎间,正中线旁开1.5寸处。 操作:用双手拇指指尖作揉法(右手为顺时针,左手为逆时针)。 14.推脊柱 部位:上起大椎穴,下至尾骨之间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指指腹由上而下直推,名“推脊柱”,为退热重要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很实用的宝宝家用推拿指南,包括夜啼、吐奶、退烧、增高、强体、腹泻、开胃等等12个症状的简易解决方法。小儿推拿效果非常确切有效,爸爸妈妈要收藏!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耳后高骨】 [别名] 【高骨】。 [位置]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 疏风解表。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天柱骨】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用] 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 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肩井】 [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 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肾顶】 [位置] 在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功用] 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小横纹】 [位置] 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 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周尔晋小儿推拿法常见手法介绍

一、头部按摩四法 开天门:两手拇指交替从眉心推至发际,用于头痛、发热、感冒等。 推坎宫:两手拇指从眉心同时分推向眉梢,适用于外感发热,多与开天门、揉太阳合用,也适用于眼疾。 揉太阳:眉梢后凹陷处即太阳穴,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眼疾,也可以消除疲劳、安神健脑、对偏头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揉高骨: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凹陷中,用于头痛、感冒、惊风、烦躁不安,多与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合用,称之为头部按摩四法。 手穴: X形法中讲的上、下、左、右、中,也即是心、肾、肺、肝、脾。周尔晋老人大刀阔斧,将小儿推拿法加以简化,精化,通俗化,大众化,深化,即以小儿左手的脾、肝、心、肺、肾为基础,去掉一些繁琐难记认的穴位,普遍用之于常见病与多发病。更可贵的是用之于疑难病甚至是白血病。

小儿百脉汇集于掌,适宜于5岁以下小儿的推拿法有多个版本,而以周老的最为简单、实用。今将周老小儿推拿法的有关内容从《火柴棒医生手记》中单独抽出,并参考其他版本作了少量补充,供人们试用。 一、小儿推拿手法 1.清、补脾土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面)。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土”,中医功效等于吃人参、白术;从螺纹面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心方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土”。脾土多用补,而少用清。 2.清、推大肠部位:食指外缘(即食指桡侧——编者注),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从食指端直推至虎口,名“推大肠”,为补,止泻;从虎口推向食指端,名“清大肠”,治便秘。 3.揉板门部位:手掌大鱼际平面。操作:用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揉法为补,自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心方向——编者注)为“清”,作用同清推大肠。 4.清肝木部位:食指指腹。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木”。注意:“肝木”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火。 5.清心火部位:中指指腹。操作:直推为清,名“清心火”。注意:“心火”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心火。清肝木与清心火有清火、降热功能。 6.清、补肺金部分:无名指指腹。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金”;旋推为补,名“补肺金”。“肺金”实热症用清法,虚症用补法。 7.补肾水部位:小指脂腹。操作:肾水与肝木、心火、肺金的手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水”。注意:“水”宜补不宜清,补肾水相当吊盐水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用 8.揉外劳宫 部位:第三掌骨背侧,腕横纹至掌骨小头连线之中点。操作:用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有清热、镇静、止痛作用。 用自己的双手救助自己。小儿推拿交流园地(Q群):107917431

小儿推拿学考试复习题带答案

小儿推拿师复习题 间:2016-08-2 一、单选题: 1.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C )A.阴经 B.阴维脉 C.阳经 D.奇经 E.带脉 2.髓海位于( C )A.项部 B.胸部 C.头部 D.背部 E.腹部 3.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B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 E.十二经筋 4.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C )A.足太阴脾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5.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寸处的穴位是( D )A.少海 B.小海 C.少泽 D.少列 E.中冲 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C )条条条条条 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A )A.胃 B.胆 C.脾 D.肝 E.大肠 8.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B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太阴肺经 9.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 E )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阴肺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10.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E )A.天泉 B.少列 C.中冲 D.少府 E.天池 11.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 D )A.肝 B.耳 C.胆 D.胃 E.胁 12.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 B )A.百会 B.大椎 C.风府 D.神庭 E.水沟 13.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D )A.下脘 B.水分 C.建里 D.中脘 E.上脘 14.心的募穴是( A )A.巨阙 B.鸠尾 C.中庭 D.膻中 E.华盖 腰俞 D.长强 C.中极 B.会阴( C )A.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的穴位是15. E.曲骨 16.手厥阴经的络穴是( C )A.列缺 B.通里 C.内关 D.支沟 E.偏历 17.任脉起于( B )A.会阴 B.小腹内 C.神阙 D.承泣穴 E.目眶下 18.百会穴前后左右各l寸的穴位是( D )A.四满 B.四渎 C.四缝 D.四神聪 E.四关 19.两眉头的中间是( B )A.攒竹 B.印堂 C.鱼腰 D.太冲 E.球后 20.捏脊在小儿推拿临床上常用于( C ) A.惊风 B.发热 C.疳积 D.腹泻 E.便秘 21.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上肢、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分别在( B ) A.耳垂、耳甲 B.耳舟、耳甲 A.耳垂、对耳轮体 D.三角窝、耳甲 E.三角窝、耳垂 2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D )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病论治 D.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辨病论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D 23.七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称为 ( C )A.青春期 B.幼儿期 C.学龄期 D.学龄前期

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 1.清、补脾土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面)。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土”,中医功效等于吃人参、白术;从螺纹面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心方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土”。脾土多用补,而少用清。 2.清、推大肠 部位:食指外缘(即食指桡侧——编者注),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从食指端直推至虎口,名“推大肠”,为补,止泻;从虎口推向食指端,名“清大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用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揉法为补,自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心方向——编者注)为“清”,作用同清推大肠。 4.清肝木 部位:食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木”。 注意:“肝木”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火。 5.清心火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心火”。 注意:“心火”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心火。清肝木与清心火有清火、降热功能。 6.清、补肺金 部分:无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金”;旋推为补,名“补肺金”。“肺金”实热症用清法,虚症用补法。 7.补肾水 部位:小指脂腹。 操作:肾水与肝木、心火、肺金的手法不同,直推为补。 注意:“水”宜补不宜清,补肾水相当吊盐水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用。

8.揉外劳宫 部位:第三掌骨背侧,腕横纹至掌骨小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用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有清热、镇静、止痛作用。 9.推上三关 部位:小臂前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两指自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用。 10.清天河水 部位:小臂内侧,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侧推或用食、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水”,是退热重要手法,还有宁心与安眠作用。 11.退六腑 部位:小臂后侧,自腕横纹至肘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两指指腹自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注意:退六腑大寒,相当于中药之犀角、羚羊角,非40℃以上之高热,不可轻用。

小儿推拿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 第二章项目市场 第一、小儿推拿行业概述 第二、小儿推拿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国家政策支持: 第四、自我保健意识 第五、小儿推拿的功效与特点 一、小儿推拿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二、小儿推拿有哪些主要特点? 第六、市场需求量极大 第三章项目内容 第一、客户 第二、方案 第三、利润 第四、计划 第四章竞争 一、产品竞争 二、模式竞争 第五章风险 一、政治风险 二、法律风险 三、市场风险 四、运营风险 第六章、总结

第一章项目概述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国家、国民对医疗健康的重视,使得医疗健康业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为我们提供了进入健康领域最佳时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西药给人体带来的负作用太大,国家政策出台禁输抗,发展中医 第二、目前全国中西医比例差距太大,很多西医面临必须转型。 第三、国民健康意识增强,开始追求绿色健康保健疗法。 第四、计划生育政策放开,儿童数量增加,市场前景一片美好。 最关键的是所有西医诊所大夫面临必须转型,他们绝大多数不懂得中医疗法,我们正抓住时机,以免费培训中医推拿、部分中医治疗技术来锁定客户,通过合同形式销售我们的产品,从而实现多赢。 第二章项目市场 第一、小儿推拿行业概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要求也在进步,14岁以下小儿接受专业的推拿保健后,不仅仅能改善小儿机体的内能和环境,调节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达到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保健身体及防治少儿亚健康的目的,还具有益智的特殊功效,社会需要巨大,但由于医院小儿推拿医疗资源的短缺,已远远不能满足患儿家长的需求,并且小儿推拿其中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防病保健,如果到医院进行小儿防病保健推拿不但浪费医疗资源,而且增加家长经济负担.因此,在目前中国滥用抗生素、小儿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背景下,小儿推拿保健完全符合家长和患儿的需求,必将有广泛的前景和社会价值。 第二、小儿推拿行业发展历程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2年成立了中医医疗技术协作组,其中就包括“小儿推 拿技术协作组”。 2、小儿推拿于2013年正式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0-36个月儿童 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是中医药项目第一次进入“公卫”项目,是进入“公卫” 项目的、仅有的2个中医药项目之一。 3、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 康服务业发展。

小儿推拿学学习重点总结学习资料

推:拇指或食指的罗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环旋移动(直,旋,分,合) 直:腕部发力,带动着力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220~280次/分 旋:拇指主动运动,带动着力部分做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移动,160~200次/分 分:双手或双掌稍用力附着在所需治疗部位上,腕部或前臂发力向两旁做直线推动 合:肘臂发力,带同着力部分自两旁向中间做相对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 揉:以手指的指端或罗纹面手掌大鱼际掌根着力吸定于一定的治疗部位,做轻柔和缓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指:以拇指或中指的指面或指端,或食指中指无名指指面着力 鱼际:以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上,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前臂主动运动,腕关节带动掌根:以掌根部着力,吸定,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运动按:以拇指或中指的罗纹面,或掌根着力,附着在一定的部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按而留之或一压一放持续进行 拇指: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我空拳,食指中节桡侧轻贴拇指指间关节掌侧,以协同用力中指:中指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略屈,稍悬腕以中指罗纹面或指端着力,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掌按:腕关节背伸以掌面或掌根着力,吸定,垂直用力向下按压 摩:以四指的指面或掌面着力,吸附在一定部位上,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运动 指:四指并拢指掌关节自然伸直腕部微悬屈指面着力前臂主动运动 掌:指掌自然伸直腕部微背伸掌面着力腕关节放松前臂主动运动 捏: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或食指中指两指或拇指与四指的指面做对称性着力,夹持住患儿的肌肤或肢体,相对用力挤压并一紧一松逐渐移动 1,患儿俯卧,医者双手陈半握拳状,拳心向下拳眼相对,用两拇指指面的前1/3处或指面的桡侧缘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旁的肌肤,食指中指的指面前按,三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皮肤夹起并稍提起,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松一紧的挤压,向前推至大椎穴处 2,患儿俯坐或俯卧,医者双手陈半握拳状,拳心相对拳眼向下,食指半屈曲,用其中节的桡侧缘及背侧着力,吸定并顶住患儿龟尾穴旁的肌肤,拇指端前按,拇指食指同时用力将该处皮肤夹起并稍提起,双手交替用力自下而上,一松一紧的挤压,向前推至大椎穴处 3,患儿坐位或卧位,以一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的指面前1/3处相对着力,或用拇指指面与食指中节掌侧的桡侧相对用力,稍用力将治疗处的肌肤夹持住,一紧一放挤压,并在该肌筋上下端之间做缓慢移动和挤压 运:以拇指的螺纹面或食指中指的罗纹面在患儿体表做环刑或弧形运动(60~120次/分)注意:1着力部分轻贴体表2,宜轻不宜重,作用力仅达体表,只在皮肤表面运动不带动皮下组织运法较推法和摩法轻而缓慢,幅度比旋推法大3宜缓不宜急 复式手法 黄蜂入洞:以一手轻扶患儿头部使患儿头部相对固定,另一手食指中指指端着力紧贴患儿两鼻孔下缘,以腕关节为主动带动着力部分作反复揉动(发汗解表宣肺通窍) 双凤展翅:医者先用两手食指中指夹患儿两耳,并向上提数次后,再用一手或两手拇指端按掐眉心太阳听会人中承浆颊车诸穴每穴按掐各3~5次提3~5次(祛风寒温肺经止咳化痰)开璇玑:医者先用两手拇指自患儿璇玑穴处沿胸肋分推,并自上而下分推至季肋部,再从鸠尾处向下分推至脐部,再由脐部向左右推摩患儿腹部,并从脐部向下直推至小腹部,最后再做推上七节骨50~100次(宣通气机消食化痰) 按旋搓摩:患儿坐位,将患儿两手交叉搭在对侧肩上,医者面对患儿坐其身前,用两手掌面着力,轻贴在患儿两侧胁肋部,呈对称性搓摩,并自上而下搓摩至肚角处50~100次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及禁忌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及禁忌 1、小儿推拿适用对象为9周岁以内的小儿。 2、给小儿推拿时,应选择避风、避强光、噪音小的地方;室内应保持清静、整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推拿后注意避风,忌食生冷。 3、推拿时家长要保持双手清洁,摘去戒指、手镯等饰物。指甲要常修剪,刚剪过的指甲,一定要用指甲锉 锉平。冬季推拿时双手宜暖。 4、小儿过饥或过饱,均不利于按摩疗效的发挥。在小儿哭闹之时,要先安抚好小儿的情绪,再进行推拿。 5、小儿皮肤娇嫩,按摩时切勿抓破小儿皮肤。家庭推拿一般可使用按摩油或爽身粉等介质,以防推拿时皮 肤破损。 6、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顺序:一般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也可先重点,后一般;或 先主穴,后配穴。“拿、掐、捏、捣”等强刺激手法,除急救以外,一般放在最后操作,以免小儿哭闹不安,影响治疗的进行。小儿推拿手法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情、体质而定,因病因人而异。在临床实践中 推法、揉法运用较多,做摩法用的时间较长。运用掐法、按法时,手法要重、少、快。如果仅按摩一侧手 部穴位,可不论男女,均按摩左手。 7、一般情况下,小儿推拿一次总的时间为10—20分钟。但是由于病情和小儿年龄的不同,在推拿次数 和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年龄大、病情重,推拿次数多,时间相对长。反之,次数少,时间短。一般每 日1次,重症每日2次。需长时间治疗的慢性病7天至1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数日,然后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做保健性按摩,针对不同的系统,可以进行每日1次或隔日1次的规律性按摩。推拿时穴位可以相对治疗时少取,刺激程度应略低,时间可以保持在15分钟左右。 8、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均匀、柔和、轻快、持久。 9、在施行手法时要注意小儿的体位姿势,原则上以使小儿舒适为宜,并能消除其恐惧感,同时还要便于操作。 10、小儿推拿的禁忌证有:骨折、创伤性出血;皮肤破损、皮肤溃疡;烧伤、烫伤;急性、烈性传染病;癌症及危重病症等。 11、每次给孩子推拿最好只针对一个毛病,如果保健和治疗目的太多、推拿的穴位太杂,会影响最终效果。 12、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小儿推拿治疗前,必须有明确的诊断。如果家长不能肯定,请先送 医院就诊!小儿疾病,瞬息万变、刻不容缓,请家长不要疏忽大意。此点切记切记啊! 摩腹法——健脾开胃 腹部按摩能保健养生,这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记载。我国唐代名医、百岁老人孙思邈也曾经写过“腹宜常摩,可祛百病”。

小儿推拿材料

1. 张席珍原青岛盲校教师。中医世家,相传其祖父是早年燕赵地区名医。张席珍自幼跟随祖父刻苦学习,深得祖父真传。年青时便能熟练运用针灸、推拿医术为百姓治病,是百姓眼中“颇有本领”的草根医生。五十年代,张席珍被派往北京参加全国首届盲人按摩培训班。结业后,因其在小儿推拿方面表现出来的天赋和技能,被青岛市盲人按摩学校聘为讲师。他全身心扑在小儿推拿事业上,创立了张氏小儿推拿流派。为岛城小儿推拿临床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2.张寄岗张席珍之子。从小耳濡目染了父亲的小儿推拿,认真学习中医和小儿推拿,18岁即开始独立行医,亦被聘为盲校教师。在40余年的小儿推拿临床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教学临床相长,深受家长和学生爱戴,目前日门诊量平均在200人次左右。他明确提出张氏小儿推拿流派,总结出流派“三快”(操作频率快、时间短、疗效好)特点。将张氏小儿推拿流派推向新高度。 3.张寄青张席珍之子,毕业于青岛医学院,现任青岛市济青中医院院长,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医学部性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名医理事会副理事长。张寄青学识渊博,理论水平高,早期曾协助父亲张席珍整理出版《张氏小儿推拿》一书,是张席珍小儿推拿流派的理论奠基者和手法传承人。其在不孕不育症治疗方面也颇有成就。 【学术思想】 1.切而知病,切推结合:由于该流派的创始人张席珍老师本人为盲人,其教学对象就是盲人(许多流派骨干也是盲人,如张淑华老师等),传统四诊的望闻受限。张席珍根据盲人的特点(识记性强,手感强,触觉灵敏)确立了以切诊为主的学术思想。临床上,该流派只简单了解相关病情,就开始推拿。边推拿,边体味手下感觉,如手脚、额头皮肤的干湿与温度,颈部及寸口动脉的搏动,脘腹的膨隆与凹陷,丹田与命门的冷暖等。通过触觉发现病变所在部位、经络和异样点,确定推拿重点。将切诊发挥极致,将切诊与推拿有机融合一体。同时,也重视问诊,通过问诊了解主要病情,了解发病经过,了解治疗效应。 2.百病归宗,阴阳为本,建立二元论。该流派认为,小儿形气未充,体属稚阴稚阳。阳易耗散,阴易消亡。疾病千变万化不离阴阳,任何病变都可以用八纲来概括,而阴阳则是八纲的总纲,因此,只要把握住了阴阳两纲就把握住了疾病的本质。本于此,该流派从阴和阳立论,创立阴阳二元论。分别针对阳证(纲)和阴证(纲)特别

4种常见小儿推拿手法

4种常见小儿推拿手法 一、保健四大手法 小儿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末节的罗纹面分别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 摩腹即是用掌面摩小儿腹部3-5分钟。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 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相当于小儿四个手指的宽度),胫骨外旁开1寸(相当于小儿中指的宽度)。按压足三里具有健胃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的作用。 脊柱穴位于背部的正中线,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自下而上捏脊柱穴3-5遍,即为捏脊。每捏三下将脊背提一下,即为捏三提一法。 作用:以上四个手法合称为小儿推拿保健四大法。合用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强体魄、促发育的作用。常用作于小儿日常保健推拿,尤适合身体脾胃虚弱或病后脾胃失运的宝宝。 注意事项:一般早上或饭前进行,每日1次。急性感染病期可暂时,病愈后再进行。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二、固表止汗四大手法 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 循无名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肺经。补肺经有补益肺气的作用。 循小指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指末节罗纹面即为 补肾经(注意,是指根向指尖直推),300次。补肾经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 肾顶,即小指顶端。按揉小儿小指顶端即为揉肾顶。揉肾机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作用:以上四手合用,能达益气固表止汗之功。用于自汗、盗汗、多汗。 注意事项:自汗或多汗者,一般早上进行,盗汗可睡前1小时进行。每日一次。外感、发热时可暂停。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三、通便四大手法 用食指或中指揉脐旁开2寸(约宝宝2个手指的宽度)的位置即为揉天枢。揉天枢能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