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洋政府出兵干涉苏俄之原因

北洋政府出兵干涉苏俄之原因

北洋政府出兵干涉苏俄之原因
北洋政府出兵干涉苏俄之原因

··一战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世界政治格局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18-1920年,列强出于种种目的,对苏俄发动了武装干涉,北洋政府也派兵参与了这一联合行动,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参与的一项重要的国际事务。北洋政府此次出兵分为海参崴沿海和吉林、黑龙江及恰克图、库伦三个方向,其出兵的原因也与协约各国有所不同。

一、中日势力的勾结与中日共同防敌协定的签订,是北洋政府出兵干涉苏俄的首要原因

一战开始后,英、法、德、俄等国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大大加强。十月革命使俄国在远东的统治力量瓦解,为日本提供了侵入中国东三省北部和俄属西伯利亚地区的机会。1918年,日本为实现称霸远东的目的,将势力渗入中国东北及外蒙,向中国建议中日两国缔结军事协定以共同对付苏俄。此时中国国内的情况也是极其复杂的:皖系军阀的亲日外交受到国内各界的反对;南方的护法军政府与北洋政府对立斗争难以调和;直皖两系军阀争权夺势,矛盾日益尖锐,段祺瑞被迫

下野。直系总统冯国璋与继任的国务总理王士珍既担心中国兵力不足,又担心日本会趁机控制中国的北满地区,所以最初没有同意日本的提议。日本为拉拢中国,一再声称对中国“实无野心”,希望中国政府“放开胸襟,勿以从前之日本相视”。而段祺瑞对此事则表示赞同,表示这是“解决中日间多年悬案,实行亲善提携的绝好机会”。[1(p269)]段祺瑞重掌大权后,

立刻与日本积极交涉共同防敌事宜。对于段氏与日本密谋共同防敌,中国国内各界表示强烈反对。旅沪国会议员发表宣言,指出日本“强要中国以共同出兵,秘订严酷条件”,其目的是“借行其垄断我国主权之危谋”。[2]4月27日,伍廷芳、陆荣廷、唐继尧等将军联名致电总统冯国璋,揭露此密约“纯由段祺瑞及其二、三武人主持”,“名为共同出兵防

御德俄,实则假外人财力兵力,以压迫护法义师”。[3]

(p547)

北京、

天津等地学生举行游行示威,留日中国学生也罢课归国,抗议政府与日本缔结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段祺瑞不顾国内各界的反对,于1918年5月与日本缔结了《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及《中日海军共同防军事协定》,以此换取了日本的大量

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人文视野·历史·文化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北洋政府出兵干涉苏俄之原因

应俊

作者简介:应俊(1975—),女,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鞍山师院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摘要:1918年北洋政府参与了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其原因主要有中国的军阀势力与日本的勾结、保护远东地区华侨、防止日本侵吞中国利益以及收回中东铁路部分主权与利权等,与协约国出兵干涉苏俄的目的是不同的。北洋政府在出兵的过程中,保护、救助了远东地区的部分侨民,收回了部分被旧俄政府侵夺的利权,维护了中国对中东铁路的主权,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日本的侵略意图,但是也延误了中苏之间关于重要问题的交涉。

关键词:北洋政府;苏俄;西伯利亚中图分类号:K2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4)08-0112-03

112

DOI:10.13660/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8510392.html,ki.42-1112/c.012770

借款,并以参战为名,用日本提供的武器和金钱装备自己的军队,巩固皖系的力量。日本的收获则更大,凭借协定,日本军队可以进入中国的东北,必要时指挥中国军队;政治上可以进一步干涉中国内政;经济上可以掠夺中国资源。亲日派势力与日本勾结,出卖国家利益而缔结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使日本势力进一步侵入东北,也为此后北洋政府出兵干涉苏俄的提供了借口。

二、保护远东地区众多的华侨,是北洋政府出兵干涉苏俄的直接原因

俄国十月革命之初,中国驻海参崴总领事陆是元即电呈外交部,指出因俄革命,海参崴形势紧张,中国侨民众多,希望政府派舰船保护。北洋政府因国内政局不稳,海军兵舰不敷分布,命令陆是元请海参崴的俄国官员帮助保护侨民。1918年上半年,俄国远东局势的复杂,使在远东的华侨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在各部官员的建议下,北洋政府派军舰赴海参崴,同时采取了多种措施,如通过使领馆保护侨民,帮助侨民自陆路、海路回国,加强绥芬河等北满地区的防务,为远东华侨提供保护。虽然由于远东局势复杂及官员的腐败无能,中国救助侨民的成效不大,曾遭到各方的批评,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部分侨民的安全。

1918年5月,协约各国就出兵问题开始商谈。为救助远东华侨,北洋政府电令中国驻英、美、日、法等国公使,令其询问各国对中国出兵的意见,表示“海参崴距我边界较近,华侨众多,该处倘有乱事,於我国极有关系。且前因救济华侨,我国也派有兵舰,在彼岸停驻。此次若协商各国公共出兵,我国对於参战应尽之义务,自应一致派遣一二千人,并以保护领馆、侨商。”[4](p210)协约各国对于中国是否出兵态度不一。日本与中国订约的目的仅在于取得在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权,为其侵略中国的行为披上合法的外衣。对于中国出兵的要求,日本表示,此次出兵与中日共同防敌之事无关;各国出兵是以援助捷克军团为宗旨,中国出兵护侨的目的与各国不一致,所以中国没有必要出兵。北洋政府随即表示此次出兵“以援助契克(捷克军团)为宗旨”。日本无奈地表示“中国出兵与否,为中国之自由,日本固无须怂恿,亦自无拦阻之理……惟兵力似无须甚多”。[4] (p223)英国担心出兵国家过多不好管理,认为中国兵力不足,无需出兵,只应“谨守本国边防”。[4](p217)而美国为限制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活动,认为中国出兵“实属善举”,[4](p211)建议中国出兵。法国也表示对中国出兵毫无反对之意。北洋政府经过交涉取得列强同意后,继协约各国之后出兵西伯利亚。在出兵宣言中,为与协约国一致,北洋政府并未将保护华侨作为出兵的公开理由,表示“中华民国政府与俄国境界毗连,邦交敦睦。现在俄乱未已,证情混沌,中欧各国,乘此时机,益加压迫,其势力逐渐东侵……爰本合众国政府之创议,特派相当军队出兵崴埠,与联合各国取一致之行动。”[5](p247)在出兵的过程中,中国军队在军事方面主要做了一些辅助性的工作,直接作战很少,在保护华侨方面却做了很多工作:军事方面,为避免战乱祸及华侨,通过水陆两方面协助愿意归国的侨胞回国,对于远东白俄匪军动乱危及侨胞的安全,尽量派兵保护;外交方面在远东部分地区设立专门人员,通过外交手段保护侨民。虽然由于财政、军事、官员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未能完全保护好远东地区的华侨,但北洋政府为保护侨民所作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三、北洋政府出兵干涉苏俄也有防止日本侵吞中国利益的想法

中国东北与俄国西伯利亚地区丰富的资源以及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日本干涉苏俄的重要原因。通过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打破了俄国独占中国东北的格局,控制了中东铁路支线长春以南的部分,改称南满铁路,并以该铁路为工具,将势力侵入中国东北的南部。十月革命后,日本积极筹划出兵西伯利亚,并且向中国提议缔结中日共同防敌协定,以便将势力渗入远东并控制整个东北。

虽然北洋政府内部有部分军阀势力取亲日外交的态度,但是对于日本的意图,中国也是怀有戒心的。在日本提议中日缔结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时,冯国璋、王士珍等人就表示中国境内之事将会自行处理。在被迫交涉期间,北洋政府也很有顾虑:“此次事体重大,必须先与地方接洽妥协,方免将来发生误会。又前次青岛之役,日军在山东省种种违法举动,所有此次因行军发生之一切事宜,自不能不预定详细办法,以免民间受累。”[4](p25)坚持在战事结束后日军应一律撤出中国境内。虽然皖系军阀为取得日本支持,最终操纵与日本缔结《中日陆(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但是中国也非常重视维护主权。日本出兵后,将驻扎在中国南满的军队调往中

113

··

俄边境,并试图接管中东铁路。中国黑、吉等省督军纷纷电请中央,询问日本滋扰边境、干涉路政之事该如何处理,北洋政府认为此次出兵是为了防制德、奥军队,与守护中东铁路无关,积极向日方交涉,坚持由中国方面守护铁路。出兵过程中,日本还与旧俄代表密谋,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部分路权转让给日本,北洋政府积极与日本交涉,反对路权的非法转让,尽量维护了中国东北的主权,阻止了日本全面控制东北。

日本对于外蒙地区也素有野心,早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就筹划使满蒙独立,因列强和中国的反对而未果。十月革命后,外蒙局势动荡,日本扶植旧俄匪军在蒙边作乱,拉拢外蒙的部分王公,煽动外蒙独立。北洋政府对于日本的行为积极防范:一方面派兵加强了库伦、恰克图的防务;另一方面通过外交渠道,希望英美等国出面干涉,制止日本,同时对外蒙当局进行安抚,最终外蒙撤销“自治”,复归中国管辖。虽然面临内外压力,中国还是趁出兵之机,极力维护了自己的主权,抵制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四、北洋政府出兵干涉苏俄也有收回中东路部分主权与利权的动机

中东铁路有着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1917年12月,苏俄布尔什维克领导哈尔滨工兵代表苏维埃在哈尔滨中东铁路路区内发动了夺权斗争,成立临时军事革命委员会,宣布解除中东铁路局局长霍尔瓦特的职务。这一事件引起了列强及北洋政府的重视。美、英、日三国领事要求保障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沿线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北洋政府为避免他国趁机谋占中东铁路,积极行动,派吉、黑两省军队解除了工兵武装,将其押送出境,恢复了哈尔滨中东铁路路区的秩序,并任命郭宗熙为中东铁路督办,从而收回了中国对中东铁路的合法管理权。

1918年,协约国共同出兵干涉苏俄,列强通过南满铁路和中东铁路运兵,还趁出兵之机图谋控制中东铁路。法国凭借其所掌握的华俄道胜银行大部分股份,要求参与对中东铁路的管理。日本积极向东北派兵,试图接管中东铁路,还与旧俄领事密谋将旧俄对铁路的路权让与日本。虽然皖系军阀与日本关系密切,但从国家利益出发,迅速与日本交涉,表示“本国政府以东省铁路有中俄合同暨中国领土主权极重大之关系,不能任俄国私将路权一部分让与他国”。[4](p190)美国为了阻止日本独占中东铁路,建议由在西伯利亚驻军之所有盟国政府组织国际联盟委员会,监管西伯利亚铁路及中东铁路。北洋政府经过研究,决定中东铁路仍由中国自行管理,不可委诸他国。为抵制日本的侵略意图,北洋政府积极调派军队,加强东北的防务,并通过外交手段积极与列强会谈,坚持中国对中东铁路的路权。列强不顾中国的要求,坚持共管中东铁路,但是同意中国向技术、运输等部派员参与管理,北洋政府最后被迫同意。这样,美日等国实现了染指中东铁路的目的。尽管北洋政府没有完全抵御住列强的图谋,但是中国趁出兵之机,部分收回了中东铁路的部分管理权与监督权,保护了旅居俄国远东的中国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交战对中国东北地区秩序的破坏。

综上所述,1918年北洋政府出兵干涉苏俄,既有亲日派与日本勾结为其胁迫的原因,又有保护远东侨民、防范日本侵入东北及外蒙、收回中东铁路部分主权与利权的动机。北洋政府在出兵的过程中,保护、救助了远东地区的部分侨民,收回了部分被旧俄政府侵夺的利权,维护了中国对中东铁路的主权,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特别是日本的侵略意图,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北洋政府的弱势外交,没能阻住日本势力向中国东北的扩张和制止列强对中东铁路的争夺,而且阻断了中苏两国进行接触的可能性,贻误了与苏俄进行谈判,错失了收回被沙俄侵夺的主权与利权的有利时机。

参考文献:

[1][日]外务省.日本外交文书(大正七年第2册上卷)[C].1969.

[2]旅沪国会议员反对中日订立密约宣言(N).民国日报(上海),1918-04-20,(10).

[3]李新.中华民国大事记(第一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4]发驻日本章(宗祥)、美顾(维钧)公使电(民国七年七月二十日)[A].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专刊:中俄关系史料·出兵西伯利亚(民国七年)[C].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60.

[5]海参崴出兵宣言.政府公报(民国七年八月二十五日)[A].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洋政府公报132册[C].上海:上海书店,1988.

责任编辑高思新

114

··

北洋政府时期纸币流通及其特点

北洋政府时期纸币流通及其特点 北洋政府时期推行的仍是以银元为主、两元(银两、银元)并行、银元铜元和纸币并用的货币制度。关于银元、铜元的流通情况前面已作了论述,下面着重介绍纸币发行和流通中的有关问题。 民国元年(1912年)清帝逊位,各处大清银行均改为中国银行。同年12月,财政部呈准由中国银行发行兑换券,明确规定:完纳各省地丁、钱粮、厘金、关税,购买中国铁路、轮船、邮政等票及交纳电报费,发放官俸、军饷以及一切官款出纳及商民交易,皆一律通用,不得拒收及折扣、贴水,并按券内地名,由各地中国银行随时兑现。根据当时财政部1913年4月新订的《中国银行则例》规定,该行享有代理国库,经理和募集公债,特准发行钞票,铸造银币等权力,事实上已具有国家银行的性质。中国银行发行的钞票,银圆票有壹圆、伍圆、拾元、贰拾元各种,自1914年铸发"袁头币"以后,即发行有票面印明"兑付国库"字样的钞票。中国银行还曾发行铜元票,由该行北京、河南、南京、江西、张家口等分行发行,自1918年后,即逐渐并于各地的平市官钱局发行。 原由清邮传部奏准设立的交通银行,在辛亥革命以后,仍继续发行钞票。1913年初,由袁世凯命令,使交通银行按照中国银行兑换券章程发行钞票。北洋政府交通部于1914年3月另呈颁《交通银行则例》,规定该行不仅经管路、电、邮、航四项款项,并得"受政府之委托经理国库"、"受政府之特许,发行兑换券"等,因而也成为具有国家银行性质的银行。交通银行在辛亥革命后,除继续发行钞票外,还获得分理国库权利,即中、交两行大致按七三比例处理,中国银行占七成,交通银行占三成。1922年后,交通银行又增收资本,增强了经济实力。当时,中国银行增收商股,总资本已近2000万元,交通银行也拥有国币1000万元。可见中、交两行都是官僚资本为主的银行,是北洋军阀政府的两大金融支柱。 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银行也获得显著发展。其中一些商业银行,如浙江兴业、四明银行等,也都继续发行兑换券。 除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和一些商业银行发行钞票外,各地方银行及官银钱号仍与清末一样,皆继续发行各种纸币。特别是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财政无着,因而皆以发行纸币作为筹款手段。如辛亥革命后,广东省宣布独立,推举胡汉民为都督,陈炯明为副都督,成立军政府,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财政困难。为了应付当时的财政支出,除向港商借到40万元外,军政府印发通用银票1900元万,其中票面5毫的100万元, 1元的600万元,2元的200万元,5元的1000万元。此票正面印有"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通用银票"文字,中间印币值若干元,右方是陈炯明像,左方为军号、指挥刀、步枪等。背面上端印有"此票准随时换现银"八个字,中间自右至左直写"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大都督通布"。军政府在发行银票时规定:"一、凡纳钱粮饷项等,一律照纸面所列额数通用,不准留难;二、此票发行两年后,由军政府财政部备现银任由随时携票换回;三、如有伪造假票同谋行使者,均应律重罚不贷。"〔1 〕据初步统计,民国二、三年间,各省纸币发行总数约有16300万元。〔2〕纸币滥印滥发的结果,促使物价上涨,地方纸币普遍贬值,平均市价仅为面值的七折左右,不少地方的纸币贬价一半。 北洋政府曾企图对纸币发行进行整顿。1915年10月公布了《取缔纸币条例》,其中第二条规定:凡新设立之银钱行号,或现已设立而尚未发行纸币者,皆不得发行。第三条规定:已获准发行纸币的银钱行号,仍准其于营业年限内发行,但对发行数额要加以限制,要求以最近三个半月平均数目为限,不得增发等。可是这一条例公布后并未收到很大效果,仅少数商业银行(如浙江兴业银行、四明银行)暂时停止,或紧缩发行,或领用中国银行兑换券代为发行。而各省官银钱号根本不曾遵照办理。 具有国家银行性质的中、交两行发行的纸币都是银行兑换券性质,发行数额都不大,流通情况也较好。据统计,民国元年中国银行钞票发行额为1061636元,交通银行钞票发行额为793558库平银两。到1915 年,中行发行额增至38499228元,交行为24683110两。〔3 〕然而这时袁世凯为要恢复帝制,筹备即帝位的开支超过2000万元,而云南起义后,各省纷纷发动讨袁战争,北洋政府镇压起义,军费大增,遂使国库空虚,中、交两行的现银准备金也被提取,于是北洋政府于1916年5月12 日下令对中、交两行的钞票停止兑现。

北洋军阀时期历史汇总

近纲报告第一章节--北洋军阀时期 引子--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渊源 事情还得从十九世纪末期说起。甲午战争爆发后,袁世凯被李鸿章派赴东北前线,负责筹拨粮饷并联络各军。由于清军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朝野人士在战后交章上奏,争相向朝廷献言练军之法。 袁世凯的运气也实在是好,恰好这时编练定武军的胡燏棻被调去督办津芦铁路,袁世凯 翁同龢和荣禄等人随后便联名保荐袁世凯接替胡燏棻前往小站练兵。有了这些朝中大佬的保荐,事情当然好办。由此,袁世凯便屁颠屁颠的跑到天津小站练兵去了,这也成为他一生事业的发迹之始。 1895年12月,袁世凯到小站正式接管了已初具规模的定武军,在将原定武军的兵额招足到7300人后,袁世凯将之改名为新建陆军。为了把新建陆军建成一支模范军,袁世凯重金聘请了包括退役军官沙尔在内的十几位德国教习,并规定全军使用统一的新式步枪、马枪和快炮,其中大都为德制或奥制的标准化枪械,这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时的袁世凯,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这支军队上,几乎连吃奶的劲都用上了。袁世凯的努力没有白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新建陆军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袁世凯用人还是有一套的,后来北洋军阀的这批风云人物大都是在袁世凯的提拔任用下才脱颖而出的,譬如“北洋三杰”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原定武军的各级军官如曹锟、卢永祥、段芝贵等人,就连那些被朝廷革职的甲午败将如张勋、姜桂题、田中玉等人,他们也都纷纷投靠到袁世凯的麾下,为之卖命。 由于清廷在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中惨败,扩大新军的规模也就成为朝野中的共识,这对袁世凯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机遇。1903年11月,经过一番努力后,慈禧太后终于同意了袁世凯设立练兵处的建议。由此,袁世凯甩开膀子大干,北洋陆军六镇也在两年之后大体编练完成,这也是后来北洋军阀的发轫期。 当时的北洋六镇,除第一镇因是旗兵不能控制外,其余五镇都是袁世凯一手带出的嫡系部队。各镇的主要将领也几乎都是由袁世凯一手选定,个个都是小站出身:第一镇统制先为凤山、后为何宗莲;第二镇统制先为王英楷,后为张怀芝;第三镇统制先是段祺瑞,后为曹锟;第四镇统制吴凤岭;第五镇统制为吴长纯,后改为张永成;第六镇统制先是王士珍,后改为赵国贤。下面担任协统、标统的中上层军官也都是袁世凯的人,比如雷震春、陈光远、李纯、王占元、卢永祥、鲍贵卿、王怀庆、田中玉等。 看到日益成长的新军和权势日渐加重的袁世凯,那些满族亲贵不免有些养虎为患的不寒而栗了。的确,袁世凯是很能干,但他又太能干了,而且是个汉人哪。袁世凯那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已经渐渐如脱缰之马,清廷的缰绳似乎有点套不住他了。特别是军队方面,清廷虽然计划编练三十六镇,但除了袁世凯的北洋六镇练成外,其它各省大都没有练成;即使练成的,战斗力也远不如北洋陆军六镇。 袁世凯毕竟不是曾国藩那样忠君爱国、科举出身的读书人,这万一他……哼哼,后果不

北洋政府历史

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至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 1912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临时宪法,南京为临时首都。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宣统帝溥仪的母亲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一大中华民国”;至此,中华民国正式取代与继承大清帝国。1912年4月孙中山辞职,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首都迁至北京;此后至1928年间称为“北洋时期”,该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也称为“北洋政府”。代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的即是北洋政府。北洋时期的中华民国国旗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国歌为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的《卿云歌》,其中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北洋政府 1912~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政府的通称。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3月10日在北京就职,又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标志着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北洋政府对外依靠帝国主义支持,对内主要代表国内封建势力,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镇压人民,排斥异己,在全国建立起军事化的统治。北洋政府与北洋军阀各个派系的兴衰关系很密切,以时间划分,大致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皖系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四个阶段。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袁世凯上台后,临时政府进行改组,唐绍仪首任内阁总理,不少北洋官僚入阁。袁世凯为了清除革命势力,逼迫主张调和南北矛盾的唐绍仪辞职,换其亲信赵秉钧组成御用内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袁并无约束力。但此时政治形势仍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其主要表现是资产阶级民主形式得以保留,国会中同盟会员居多数,南方多数省政权也掌握在同盟会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有与北洋派一争高下的实力。1912~1913年上半年,由于两大政治势力的对峙,形成了民国史上一个短暂的特殊时代。政党林立,舆论活跃,全国大小党派团体上百个,报刊几百家,表现出难得的资产阶级民主气氛。众多政党中,最重要的是以同盟会为主体改组的国民党,以前清立宪派旧官僚为支柱的进步党。国民党领导人希望通过和平方法建立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发展实业,具有进步意义。但他们在理论上的主张脱离了以土地问题为核心的广大农民的现实需要,行动上组织松散,缺乏强有力的行动手段,对袁的野心也认识不足。相反,袁世凯暗中集聚力量,文武并用,扩军备战,寻求列强财政支持,实力雄厚。1913年初,大选揭晓,国民党获胜,袁立即摘下和平假面具,指使暴徒暗杀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挑起战争。革命党人意见纷纭,仓促中在7月发动二次革命,终因不敌早有准备的北洋军而失败。这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一次重大挫折。

北洋军阀及北洋军阀政府性质

什么叫北洋军阀?北洋政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权? 要解释北洋军阀,必须先解释北洋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增多。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改称北洋通商大臣,加“钦差”名义,按惯例由直隶总督兼任,管理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山东三省通商、交涉事务,兼督海防和其他“洋务”。历史上,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达28年,专办清政府外交,兴办北洋海军,经办洋务,权力炙手可热,他的继任者袁世凯也同样,以至于北洋大臣的地位远高于同级的南洋大臣。 军阀是指拥兵割据一方的军人或军人集团。北洋军阀就是由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阀集团。1895年,清政府命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李鸿章死后,袁世凯继任北洋大臣,所建军队称为北洋军。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就任大总统,进一步培植党羽,扩大势力,形成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军事集团,是为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从1912年3月至1928年12月,长达16年之多。关于北洋政府的性质,尤其是它的阶级属性,史学界颇有争议。 (1)封建专制政权。北洋军阀是封建军阀,北洋政府名为共和,实为专制,从废除《临时约法》到袁世凯复辟帝制,对内独裁,对外卖国,北洋政府的本质与清政府并无二致。 (2)带有买办性的封建政权。北洋政府的社会基础复杂,不仅有封建余孽,而且有君主立宪派,其中还不乏带买办性的大商人。大资产阶级。北洋军阀各派分别投靠各帝国主义国家,成为各国在华代理人。 (3)带有封建性的大资产阶级政权。由于辛亥革命的伟大影响,推翻了清朝政府,不仅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北洋政府也继续推进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年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除了客观的国际原因以外,与北洋政府的政策也不无关系。当然,由于北洋政府带有严重的封建性,所以,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有限。 关于北洋政府的性质,建议查看一些相关的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金融政策 “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但明朝中叶之后我国就已出现比较广泛的金融活动,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更是经历了动荡与混乱、统一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总结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正确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从明末到1949年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以及前赴后继的民族抗争,中国金融也经历了重大波折与艰难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由盛而衰。钱铺和票号是旧式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钱铺产生于明代,在清代成为当时的主要金融机构,但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未能发展成真正的银行。票号产生于明末,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在鸦片战争后发展到极盛,但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败并最终消亡。 外商银行在华特权由小渐大,但最终被取缔。由于清政府的软弱与退让,外商银行于1845年进入中国,逐渐控制了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控制中国金融与财政。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商在华银行的势力出现新变化,美国在华银行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特权被彻底取缔。 中国现代银行业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现代银行业诞生于1897年,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南京政府建立后逐步实现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而民族资本金融业却趋于衰落。在外部挤压、内部争夺以及阶级斗争以至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现代银行业始终在曲折中发展。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业由无到有,并最终掌握了全国金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合作金融机构始创于1924年,其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与壮大。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成立,在边解放、边接管、边建行和边办业务的过程中使中国金融从混乱走向统一,从动荡走向稳定。 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

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其统治特点

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等北洋军阀,这是中国人民革命的一次伟大胜利。但是军阀却并没有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消失,1927年背叛了大革命的国民党军事实力派,组成了国民党的新军阀。 (一) “军阀”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拥有武装部队,并能控制政权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由此可见“军阀”大体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拥有武装,自成派系,割据一方(或控制中央政权)。 在《新华词典》中有关“中国近代军阀”的解释是“拥有军队,霸占一方,为害人民,充当买办阶级、豪绅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走狗。” 这表示中国近代军阀,除了具备了过去的军阀的性质之外,还兼有“充当买办阶级、豪绅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这“近代”的特色。 对于“国民党新军阀”,张同新提出,这是“对1927年叛变大革命后,霸据一方,实行反动统治,互相争权夺利的国民党军事实力派的总称。”①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并由此推动了全国工农运动的开展,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武装力量和旧军阀系统中的军阀,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他们都有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发展自己势力的要求,但又感到缺乏力量,于是纷纷带着自己的私家军队投靠国民党,并改编军队,于是这些武装力量成了国民党新军阀的主要来源。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大部分是从旧军阀系统中分化出来,整建制地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如南方的原国民革命第二、六、八军(即谭延派,程潜派,唐生智派等湘军),第三军(即朱培德的赣军),第七军(即李宗仁,黄绍,白崇禧的桂军),第九、十军(即彭汉章,王天培的黔军),北方冯玉祥统属的国民联军,阎锡山统属的晋军。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而改变为国民党旗号的原北洋系统的地方小军阀则更多,如夏斗寅,周凤岐,陈调元等。?来自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组建的所谓“党军”,我党虽曾在这些军队中作过大量工作,但由于这些军队的首领不允许对其军队进行改造,同时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军队的领导权,因此这些军队仍是旧式雇佣军队的性质。② 这些武装力量参加北伐大革命,主要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这些武装力量受到大军阀的压迫,希望借革命力量的庇护来保住自己的势力;

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知识网络] 北洋军阀的统治 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先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来北洋军阀的历届统治者都实行专制统治;镇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和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镇压国民革命运动;杀害国民党人宋教仁和共产党人李大钊;实行军阀割据, 各派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对外:和沙俄签订《中俄声明》;承认日本出兵山东,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各派军阀分别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并以此为靠山进行军阀混战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的官僚资产阶级和国民政府的统治 概况形成:1928年宁汉合流,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逐步建立起官僚资本以国民经济的控制,官僚资产阶级形成 发展:抗日战争前,官僚资产阶级的势力迅速发展 膨胀: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官僚资产阶级实力大增 顶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掠夺人民,使官僚资产阶级的实力发展到顶峰,造成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 灭亡: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后,官僚资产阶级灭亡。其大陆的财产被人民政府没收,直接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政治上: 1928年,国民政府进行北伐,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 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排除异己,军阀混战,蒋介石取胜 “围剿”红军;镇压人民革命 镇压人民的抗日运动和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抗战时期,同中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而片面的抗战 进入相持阶段后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战争最终失败 经济上:抗战前,实行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政策 抗战中,推行统制经济政策

略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

略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但1912-1928年中国社会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农业方面 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条例共为8条,规定了凡扩充或改良农产畜牧,可依本条例获得奖励;同年11月3日,北洋政府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更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具体规定了给奖办法,对造林在200亩至3000亩以上者,分五级给予荣誉奖励,对"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这些奖励政策,不仅旨在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而且旨在为轻工业开发原料,为农业改造生态环境。以上这些奖励政策的出台,刺激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这一点从当时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和在出口货物中所占比重的消长情况可以看出。在经济作物中,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作物为棉花、蚕桑、烟草、大豆、花生等。由于经济作物的发展与粮食作物的商品化,在中国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带,逐步形成了若干农业专门化区域。如棉花多产于江苏、湖北、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省;蚕桑多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省,农业专门化的发展,表现了中国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的程度。 二、工矿业方面 1911年以前的中国工业,除少数兵工厂外,大约有75个制造业和33个煤矿、金属矿,而且这些厂矿均建于1872年至1894年期间。从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但从绝对数量上看与1918-1922年时期开始生产的新企业相对地大量涌现的情况相比也不算多。 从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例由7%上升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1912-1920年工矿业为稳步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其资本都有大幅度稳步增长。据统计在1913年前,全国登记的工矿企业有698家,资本为33082元,工人有20万多。到1920年,全国工矿企业增加到1759家,资本额50062万元,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万多,增长了167%。这一时期年工业平均增长率高达13.4%。1921-1928年企业数仍然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企业资本总额增加不多,中国工矿业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三、金融业方面 随着近代商业的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商业在往来流通中,通常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运作。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就把原大清银行和成立于1908年的交通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和新的交通银行。 中国银行创建伊始实际资本不过300万元。后来通过招商股扩充资本,到1920年已有资本1229万元,此后,总行又在地方省市陆续设立分行。

金融历史题

金融历史题

单选: 1、刀币(B) A、起源于农耕地区,由农耕工具演变而来 B、起源于渔猎地区和手工业地区,由实用的刀演化而来 C、起源于渔猎地区和农耕地区,由农耕工具演变而来 2、环钱(A) A、大概是由纺轮演化而来,圆形、中心有孔 B、是由布币演化而来的 C、是由刀币演化而来的 3、“爰金”(A) A、是楚国的货币 B、是赵国的货币 C、是齐国的货币 4、半两钱(A) A、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后发行的铜钱 B、是秦始皇统一货币前发行的铜钱 C、是春秋战国时各国普遍流行的铜钱 5、汉武帝改革币制,铸造(A) A、五铢钱 B、三铢钱 C、八铢钱 6、南北朝时典质(A) A、由寺庙经营 B、由政府经营 C、由民间经营 7、唐高祖币制改革是(A) A、废除五铢钱,铸通宝钱 B、废除三铢钱,铸通宝钱 C、废除五铢钱,铸三铢钱 8、唐朝办理抵押放款的机构是(B) A、典质 B、质库 C、当铺 9、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业务的称之为(A) A、钱庄 B、票号 C、当铺 10、专门从事货币汇兑业务的称之为(B) A、钱庄 B、票号 C、当铺 11、元朝纸币(B )本位,是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变革。 A. 黄金 B. 白银 C. 金银 D. 金铜 12、( D )年成立中央合作金库形成合作金库网。 A. 1945 B. 1947 C. 1 948 D. 1946 13、抗日胜利后( A )成为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保管库。 A. 大通银行 B. 花旗银行 C. 汇丰银行 D. 友邦银行 14、法币恶性膨胀,人们纷纷现购黄金( C )年酿成“黄金潮”。 A. 1945 B. 1946 C. 19 47 D. 1948

北洋军阀集团的特点

北洋军阀集团的特点 来新夏 本文认为北洋军阀集团具有如下六个特点:一、它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其主要的社会基础,但某些部分在一定时期带有不同程度的资产阶级性质。二、它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为指导。三、割据称雄,拥兵争霸。四、各树派系,荣损与俱。五、纵横捭阖,制造政潮。 六、卖国媚外,残民以逞。文章在深入分析这些特点的同时,对学术界的一些观点提出了商榷。 中图分类号:K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59 (2000)02—0055—08 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近代军阀是以一定军事力量为支柱,以一定地域为依托,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以封建关系为纽带,以帝国主义为奥援,参与各项政治、军事及社会活动,罔顾公义,而以只图私利为行使权力之目的的个人和集团。从上述的军阀共性出发,本文对北洋军阀集团的特点作出如下分析: 第一,它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其主要的社会基础,但某些部分在一定时期带有不同程度的资产阶级性质。 过去有一种意见认为北洋军阀的阶级基础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注:荣孟源:《要重视西南军阀史的研究》,见《西南军阀史研究丛刊》第二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关于大地主阶级方面有具体史料可证,但所谓“买办”似指北洋军阀集团代表了帝国主义的权益,我认为这是强调了它的政治内涵,而作为社会的阶级基础应该根据经济地位来判断。因此,可以认为北洋军阀集团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是政治买办;而买办阶级似乎不能作为北洋军阀集团的社会基础。 另一种意见是以地主资产阶级为基础。北洋军阀含有资产阶级性质这一点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却应注意时期与阶段问题。它之带有资产阶级性质大体说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始,所以不能把二者并列。北洋军阀集团的专制统治和连年混战,对于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有所伤害和触动的。商人在混战中由于运输物资被扣,厘捐关卡勒索,市面不稳,币制混乱等等而感到不便,甚至蒙受损失。即使如既是实业资本家,又是政府官员和资产阶级政治代表的张謇也都怨叹其处境是“若乘漏舟在大风浪中,心胆悸栗。”(注:1914年12月家书,见《张季子九录·专录》卷9。)所以北洋军阀集团代表资产阶级的比重是值得研究的。 还有一种意见是通过对45个军阀官僚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考察,认为“军阀官僚中的一部分人基本上已与封建生产关系相脱离或转化,这是与他以前的统治阶级很大的不同点。”而且这些军阀官僚私人资本的性质,亦应“属于民族资本”(注:魏明:《论北洋军阀官僚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见《近代史研究》,1985年2月。)。这一意见似乎过于强调了资产阶级性质方面而忽略了北洋军阀集团的封建性,对于“军阀官僚私人资本”的来源也没给予应有的注意。 近年来,更有人认为清朝被推翻后,旧地主已不是军阀割据的拥护者和支持者,真正的社会基础乃是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因为“这是旧中国社会病态的反映”(注:唐学锋:《试论军阀割据的社会基础》,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这是比较新颖的见解;但是,一则辛亥革命以后农村没有什么大的变动,旧地主在易朝换代之际究竟受到多少冲击值得考虑;二则有不少遗老遗少,沐猴而冠,与袁世凯积极合作;三则即使旧地主被新兴军阀官僚所取代,那对地主阶级是一种强化,而不是削弱;四则破产农民和无业游民只是军阀利用和驱使作为炮灰的无辜牺牲者,难以成为社会基础。 我们认为:北洋军阀集团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的社会基础。它的某些部分在一定时期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这种变化发生的时间大致在1914年以后。 北洋军阀的大小军阀普遍地霸占土地、广置田产房舍,进行封建性的榨取和剥削。它的总首脑袁世凯在河南彰德、汲县、辉县等地占有土地400顷左右,其家族占有彰德全县田产

第十五章 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

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 【学习建议】: 北洋政府的法律活动主要集中在制定宪法和援引清末法律方面。三部宪法和《暂行新刑律》是我们学习本章应掌握的重点。在司法制度上,“县知事兼理法院”是其主要特点。 【本章知识点】 1.北洋政府各时期制订的宪法和宪法性法律。 2.北洋时期立宪的特点。 3.北洋时期主要的立法活动。 4.北洋时期司法制度的特点。 第一节北洋政府的立宪骗局 【基本内容】: 一、“天坛宪草”。在北洋袁世凯统治时期,以国民党为主的国会和袁世凯之间的斗争是当时的主要政治矛盾。其结果是,意在限制袁世凯权力的“天坛宪草”虽被制定出来,但国会被袁世凯解散,“宪草”成为一纸空文。 二、《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独揽大权后,开始炮制《约法》。他组建“约法会议”,提出七条约法大纲,使最后制定出来的《约法》彻底否定了《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民主共和制度,而代之以个人独裁。 三、《中华民国宪法》。北洋政府在直系军阀统治时期,曹锟以贿选的方式当上了大总统,炮制出了《中华民国宪法》,其内容较为民主,在国权和地方制度上,要求国家统一和地方自治,但其“贿选宪法”的名声,暴露出北洋军阀假民主、真独裁的本质。 【概念辨析】: 1.《天坛宪草》 1913年4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成立,开始宪法的起草工作。宪法起草完毕后提交国会审议,由于当时国会已经被袁世凯解散,此宪法草案未能通过法定程序成为正式宪法。因宪法的起草工作是在天坛祈年殿进行的,所以,这部宪法草案被称之为《天坛宪草》。 《天坛宪草》11章113条。它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将总统置于虚位,强化国会对内阁的控制。《宪草》还规定了独立于行政机构之外的审计制,明确了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由不同部门分别行使的权力分立体制。 《天坛宪草》是在以国民党占多数的国会与袁世凯争夺国家政治权利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制定的。国民党试图用宪法来约束袁世凯的权力,保护辛亥革命的成果,保卫共和制度。《天坛宪草》渗透着民主精神,对共和政体、民主政治作了详细规定,它成为以后历次制宪活动的基本依据。 2.《中华民国约法》 1914年5月,袁世凯颁布、实施《中华民国约法》,确立起独裁政治。作为近代宪法,《约法》虽然保留了“主权在民”等与共和政体相适应的有关条款,并规定了与《临时约法》相同的人民的权力和义务,也确立了三权分立体制,但它仍然是对民主共和政治的背叛。这表现在它极大的扩大了总统的权力,使之凌驾于三权之上,“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内阁制被废除,改行总统制。《约法》虚化了对总统权力的制约。在选举方式上,使总统终身制成为可能。

浅谈对北洋军阀集团的认识

浅谈对北洋军阀集团的认识 摘要:北洋军阀之始——新建陆军的建立是中国新式军队的开端,由此至新军阀出现前,这支军队在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应当给予怎样的估计,是需要进一步了解。以及政治军事集团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通过本文浅要的概括了对北洋军阀发展阶段的认识。 关键词:北洋军阀军事史政治派系民国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它的发展阶段分为: 第一阶段:从1895年袁世凯的小站练兵起到1916年袁世凯死。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北洋军阀的兴起和扩大。 在这一阶段中,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攫取权力的活动,不仅使自己成为北洋军阀集团的首脑,而且还“培植”了一大批军阀、豢养了一大批政客,成为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袁世凯正因为手中有了这样一个军事集团才轻易地窃取到辛亥革命的成果。 第二阶段:从1916年袁世凯死起到1926年北伐前夕。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北洋军阀派系斗争与混战的剧烈化。 从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起,至1916年洪宪帝制失败、袁世凯自毙止。这是袁世凯从获取中华民国政权到帝制自为、终而自毙的历史。它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利用手中掌握的武装作为支柱,获取更大私利,摧残民主,复辟封建专制制度的阶段。这一阶段,袁世凯一直领导和维系着北洋军阀集团而居于总首脑地位。他掌握着一个比较松散的全国性统一政权。 第三阶段:从1926年7月北伐出师起到1928年张作霖退往关外。这是北洋军阀的衰亡阶段。 从1916年袁世凯自毙后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这一阶段的北洋军阀集团由于总首脑袁世凯的死而在内部明显地分立为直、皖、奉三个主要派系。它们之间既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相互纷争混战,又为共同反对革命、镇压人民而彼此“联合”勾结。它们翻云覆雨,把中国拖入到一个极为黑暗困苦的境地;而北洋军阀集团也自食恶果———因同室操戈而自我削弱。这是北洋军阀集团走向衰落的阶段。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并未能阻止新事物的破土萌芽,滋长繁衍。以“五四”运动为转折而兴起的人民革命潮流滚滚而来。它有力地冲击着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给中国带来新的曙光。这一阶段先后由皖、直、奉三个派系更迭和联合执掌着形式上的全国政权。从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起到1928年6月奉系军阀首脑张作霖被迫放弃对北洋政府的控制权退往东北,并在皇姑屯被日本炸死止。这是北洋军阀集团的覆灭阶段。由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北洋军阀集团的各种势力在各地相继溃败,国民党政权代替了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北洋军阀集团至此覆灭。 从各级北洋军阀史的研究资料中了解到:1.北洋军阀集团在清末是维系晚清十余年统治的一个支柱。2.北洋军阀集团是辛亥革命时期转移政权的主要力量。主要表现为:如果不是这支军队在搞纵横捭阖,清朝政府是

中国近代军阀产生的原因

1.背景 1912年4月,袁世凯取得政权后,由于同盟会的内部分化,于是袁世凯便趁机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实现了中国短暂的“稳定”与统一。1913年的“宋案”和“善后大借款”后,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先后独立。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二次革命”被北洋军打败。 袁世凯取得“二次革命”胜利后,便开始了发展实业的计划,同时也加紧复辟帝制的步伐。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为了避免国家分裂,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2.形成原因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从国内看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从形势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由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支持。于是袁世凯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并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 3.中国近代军阀的特点 以上是我们简单介绍了近代军阀产生的原因,那么,中国近代军阀有些什么特点呢?因为学界的认识不一,我们择其比较传统的一种重点介绍,再把其它观点简略介绍。 他们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的军队 中国近代政治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毛泽东所说的:有枪则有权,枪多即权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特点在北洋军阀身上反映的淋漓尽致。袁世凯能一箭双雕,使清帝退位和孙中山把政权交给他,就是因为他有一支北洋军。 但是,由于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共和制,使军阀的统治也披上了民主、共和的外衣,他们极力利用一些民主手段,使自己的统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建国初期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央政府与政治时期中国洋务运动源头天津成为北洋时期中国的北洋中心。北洋派于这段时间里在中华民国政府的权力格局中占优势地位,因而得名。北洋派领袖袁世凯及其后继者先后担任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直到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后被国民政府替代为止。北洋政府曾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国对外蒙古领土完整作出过重要贡献。主流观点则以1912年3月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后、或1913年10月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作为起始点。 1简介 北洋政府北洋政府,也称北京政府。北洋是指位于渤海、黄海,朝鲜半岛附近的一个地域,因这一地带出现了近代新1926年的中华民国全图民国元年(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后,中华民国政府从南京北迁至前清故都北京,临时政府进入北京时期。1912年12月初至1913年3月,北京临时政府举行第一届国会大选。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段时间里,中华民国的中央政府体制逐渐确立,但国家政权也落入袁世凯等北洋派人士的掌握之中。至1913年10月6日,中华民国国会选举袁世凯为第一任大总统,但袁世凯日后意图恢复帝制未果。当时在各省设置的都督掌握了地方的政经与军事大权,成为日后军阀养成之温床。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猝逝后,无人有统御整个北洋派的能力,北洋派

遂形成直系、皖系、奉系等三大派系为首的军阀势力;而自护国战争后,各地军阀也开始成型。各地军阀在名义上仍受北京的中央政府支配,但北京的中央政府实际上成为北洋军阀相互争夺权力的舞台。这也成为后世以“北洋”称之的主因。 在这段时间里,北洋军阀等各派势力操控下选出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与国务总理所领导,以五色旗为国旗,以《卿云歌》为国歌,作为代表中国的符号和象征。在北洋政府主导下,中华民国加入协约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 1925年,中国国民党成立国民政府,并且由蒋介石领军北伐。1928年12月29日,奉系领袖张学良除下五色旗、改挂青天白日满地红,并通电南京,表示接受国民政府管辖,史称东北易帜。至此,北洋政府被迫结束运作,自然瓦解,北洋派退出历史舞台。 北洋政府对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支持,对内主要代表国内汉族官绅势力,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发展民族经济和教育,实行舆论自由,在全国建立起自治化的统治。北洋政府与北洋军各个派系的兴衰关系很密切,以时间划分,大致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皖系统治时期、直系统治时期、奉系统治时期四个阶段。 2历史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1916年) 袁世凯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3月10 日在北京就职,又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标志着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 袁世凯上台后,临时政府进行改组,唐绍仪首任内阁总理,不少北洋官僚入阁。袁世凯为了清除革命势力,逼迫主张调和南北矛盾的唐绍仪辞

近代史第三章 题

第三章辛亥革命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心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 )。 A.八国联军侵入北京 B.镇压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戊戌政变 2.“人民无法再照旧生活下去、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下去”这句话,描述的是( )的中国社会情况。 A.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来临前 B. 义和团农民运动来临前 C. 戊戌变法来临前 D.辛亥革命来临前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 )。 A.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B.民族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 D.农民阶级 4.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的一部所谓宪法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明定国是诏》

D.《商律》 5.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 A.兴中会 B.国民党 C.中国同盟会 D.华兴会 6.1895年春,兴中会设总部在( )。 A.广州 B.上海 C.香港 D.东京 7.1904年,孙中山发表的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 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 )。 A.《革命军》 B.《警世钟》 C.《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D.《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8.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光复会 D.国民党 9.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A.兴中会的成立

B.广州起义 C.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D.三民主义的提出 10.同盟会的机关报是( )。 A.《新民丛报》 B.《民报》 C.《时务报》 D.《国闻报》 11.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 )。 A.广州 B.上海 C.香港 D.东京 12.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是( )。A.兴中会的革命纲领 B.三民主义学说和纲领 C.中国国民党章程 D.《钦定宪法大纲》 13.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 A.保路运动 B.武昌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中华民国成立 14.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北军政府推举的都督是( )。

中国阶段特征

中国阶段特征 古代中国各阶段特征 ——高考历史 ? 古代中国各阶段特征总汇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距今170万年前前221年) 阶段特征: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此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经济: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牛耕的逐渐推广,兴修水利(都江堰、)井田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手工业,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时期。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政治: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夏朝-王位世袭制,天下为公变天下为家。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严重破坏,出现“春秋五霸”;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周王室和诸侯权进一步衰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商鞅等)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映。科技文化取得很高成就。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 阶段特征 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

北洋政府法律制度

北洋政府法律制度 一、制宪 (一)1913《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天坛宪草》 1.背景 二次倒袁失败,宋教仁被刺,善后大借款以及宪法委员会几名成员被捕杀,使国民党人占有优势的宪法起草委员会认为袁即将实行专制独裁,民国危在旦夕,而以军事手段无法取胜,故要利用国会尽快制定宪法,以维护民国的民主共和体制,用合法手段约束袁,进行法律倒袁。 2.内容 体现了企图以法律对袁进行限制的要求。 (1)继续肯定责任内阁制,对总统权力进行了较多的限制。国务员赞襄总统,对众议院负责;总统发布命令及国务文书须国务员副署。 (2)继续扩大国会权力。规定国会不仅有立法权,还有弹劾乃至审判被弹劾的总统、副总统、国务员的权力。 (3)对严格限制总统的任期,规定总统任期5年,只可连选连任一次。 部分规定有所倒退,体现国会内各派政治力量的政见和力量的对比。 (1)总统有紧急命令权; (2)政府有紧急财政处分权; (3)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体。 3.结果 一心独裁的袁无法容忍,公开宣布草案谬点甚多,借二次革命之机,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导致议会所剩议员不足半数,国会解散,《天坛宪草》未及审议通过、正式颁布。 (二)1915《中华民国约法》即《袁记约法》 1.背景 国会解散后,袁为以形式上合法的手段达到独裁的目的,清除《临时约法》的妨碍,组建约法会议作为增修约法案的立法机关,修改约法,扩大总统权力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约法会议一经成立,袁即向其提出增修约法案,内容如下: (1)外交大权归总统,宣战、媾和、缔约,无须参议院同意; (2)总统制定官制,任用国务员、驻外大使、公使,无须参议院同意; (3)采用总统制; (4)宪法由国会以外的国民会议制定,起草权由总统和参议院行使,公布权由总统行使。 (5)公民权的褫夺与恢复,由总统行使。 (6)总统有紧急命令权和紧急处分财产权。 约法会议接到议案后即制定出了“新约法”,废除了《临时约法》。 2.内容 形式上保留与民主共和政体相适应的条文,实际上确认袁的独裁专制统治,极大扩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