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1.公共政策学科名称梳理?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

2.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初期孕育形成而于20世纪50年代初诞生的,其主要条件有:a.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b。决策科学的形成;c.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d.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3.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他是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于1936年的【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揭示了该学科的如下特点a.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b.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c.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敏感的学问;d.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e.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f.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而且认为政策科学的研究者在政策过程中可以做出三种贡献:a.确定一项政策的目标与价值b.收集和提供有关相信c.提出备选政策方案并比较器优劣,以做出最佳选择。

4.访谈对于公共政策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有:a.对于很多的公共政策,仅靠公开发表的资料是难以进行研究的,而政府档案对学者又是保密的;b.公共政策研究须掌握与特定政策相关的个人反应情况;访谈时最便捷而有效的方法。

而李凯尔教授认为有关政策的访谈调查须做到三点:a.首先提供有关政策问题的详细资料; b.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c.注意调查受访者的文化程度和个人背景资料。

5.联接公共政策的研究者与制定者之间的桥梁是政策咨询。

6.公共政策学的发展:

(1)对行为主义方法论的批评与学科发展的新阶段,

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著【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政策科学构想】的出版。他的学术背景是公共管理学做出的学术贡献主要有:a。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一些误区;b。肯定了管理科学和政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大力主张将这种方法引进公共政策学;c。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政策系统”的概念;d。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科学性质和实践性。

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显著成就:a.方法论的多样化;(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性、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博弈论)b.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和支持周期)c.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d.公共政策背景研究开始起步。

(2)学科的近期发展:

(一)。课题选择的新取向a.伦理取向(社会哲学与政治理论、伦理问题与社会道德、专业与行政伦理)b.管理取向c.政府改革取向

(二)。法论的非科学趋向;

(三)。策学的建制化。a.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b.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c.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7.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发展中严肃的学术团体的建立也是学科形成的一个标志,到90年代中期公共政策在中国已经形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其内容专业有:a.在借鉴和综述了国外和我国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大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般情况出发,以适应大学本科教学为宗旨,编撰而成的概论;b.对国外政策的研究和支持评估中广为使用的数理方法、系统方法、社会调查和量化处理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以及政府大型工程决策和大型社会治理或改革的科学性、可行性与优化中的应用,所作的研究,综述和介绍;c.真的政府部门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所做的政策性研究。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公共政策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做的开创性研究,还十分少见;

b.注重中国政治体制、结构和政策过程的经验性研究课题的成果,使符合

中国政策研究特点的定量分析方法的成果,扎扎实实地学科范式的本土化研究成果,为数也不多。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学?这一科学概念有以下内涵:a.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b.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c.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在国家、政党、政府、的职能活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今天,几乎是无所不包、面面俱到的、因为公共政策是其每一项职能活动的准则、行动路线和行动方案。(研究主线:研究政策系统的要素、结构和运行过程;对政策系统和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关系做生态学分析;研究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关系;研究政策过程诸环节与政策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d.这门学科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度改造社会与自然为研究目的。

二.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

二.公共政策学要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这种现象?a.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属性、构成与结构、特征与功能;(可以区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一般)b.政策系统;(其构成要素有: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反馈系统。)

对于政策系统的研究,从研究者来说有四个突出问题应予重视:。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单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道德结构。

C.政策过程。

三.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在内部构成上区分为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

三.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

1.科学的品格与公共政策学:(1)。为什么公共政策学具有科学的品格?a.择定的政策方案反映政策对象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及政策的执行效果与期待效果的一b.政策过程符合科学的程序与手段要求;总而言之,就是在既定的政策目标与价值体系下,与最佳途径和环节达到最佳政策效果;无论是结果取向上,还是从过程取向上来衡量多具有科学的品格

(2)。科学的品格具体有哪些?a.第一个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为这种一致须经在相同的条件子啊反复、重复进行的检验多能得到证实;b.第二个品格是在于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c.第三个品格是理论结构检验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d.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2.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1)。经验主义。其主要有:a.经验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也就是感觉经验是认识的真正源泉;b.经验主义强调人的认识须从个别、特殊的事物出发;c.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经验主义强调归纳逻辑作为认识工具而具有的根本作用,忽视真理自身的逻辑一贯性;关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培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理性主义。其主要有:a.理性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理性直观而不是感觉经验;b.在一般和个别的问题上。理性主义认为对个别的、今天的事物的认识算不上真正的知识,而对事物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认识,才是有普遍必然意义的科学知识;c.在是否有普遍的共同理性存在的问题上,理性主义持肯定的态度;d.理性主义蔑视和贬低归纳法作为人类认识工具所起的作用,认为用归纳法得出的知识完全是偶然的,尚不具有真正的知识所具有的形式,顶多只能用作一般原理的例证;e 关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理性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就是理性本身,“凡是我们清楚、极明白地设想都是真的。

(3)。逻辑经验主义。其主要有:a.经验证实原则;b.以逻辑分析来补充实证经验;c.科学主义的科学观;

(4)。后现代主义。其主要有:a.对从伽利略开始、支配西方思想三百多年的机械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科学观进行了激烈的批评;b.后现代主义主张自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c.或现代队人文的精神的呼唤;d.后现代主义重视非理性的、反理性的和超理性的的反科学主义的创造性思维;

(5)。辩证唯物主义。其主要有:a.全面性,或者说由于他综合了各种片面的认识色正确的方面,因此,他本身就最少片面性;b实践性,或者说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个别与一般、整体与部分、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3.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分析的理论模型

(1)。模型及其认识论意义。意义在那里?a.由于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所以就可能通过解释模型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对所构模事物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做出有效预测;b.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c.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收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

公共政策学模型必备的条件有:a.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b.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c.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忽然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 d.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e.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历史观察的功能。

(2)。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系统与工程理论模型:○1。理性主义模型这个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而理性人则赋予以下特征:a.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出选择;b.他会依据其价值偏好,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出优先次序;c.他的价值偏好会随着时空变换而转移;d.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择定偏好等级最高者e.面对同样的选择他会做出同样的决定。○2。渐进主义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构建的。包括两组命题a.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局部的、边际的调适;b.决策者把决策看做一个典型的一步接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3。规范最佳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是由以色列学者和美国学者埃齐奥尼分别提出者两种模型,○4。政治系统模型○5。机构——制度模型○6。集团模型

○7。精英模型

(3)。“上下来去”:基于中国经验的决策模型

○1。“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构建借助于两种资源:a.理论,特别是认识论和历史理论;b.公共政策的经验认识。

○2。“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容纳性和开放性

4.研究程序和步骤:

a.观察和实验;b。归纳结果的通化;c。假设;d。对假设的尝试验证;e。证实和证伪;f。知识。

5.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的必要性和基本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第二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应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第三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

1.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这个定义揭示的公共政策其内涵有如下几点a.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他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b.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他表征公共权力机关想干什么、为什么干、怎样干、不想干什么、为什么不想干;c.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是群众能够不能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聚合公民的愿望、意向和利益;d.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e.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f.“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2.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从形式特征上看,由于现代国家的政府在横向结构上是由立法、行政、司法三个子系统构成的,而在纵向结构上是由中央政府(全国政府)、地方政府、基层政府构成的,所以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就有差别,相应地,政策形成与实施的程序、规划、资源配置的手段以及利益分配的方案等也所不同。

(1)。美国:公共政策=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国会立法,美国总统是强有力的直接决策者,国会还“常常授予政府机构以正式权力去做具有法律效力的选择,美国最高法院也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但在美国政党决策不属于公共政策。

(2)。中国:公共政策=党的政策+人大政策+行政政策

○1.将党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有三种类型:a.中共中央与国家机构联名发布政策方案;b.中共中央提出政策创议,国家机构据此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并按照法定程序通过;c.政府决策以党提出的政策原则为依据。

○2.人大政策主要采取如下几种形式:a.宪法;b.基本法律;c. 法律;d.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e.人大决定。(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决定权的哪些行为;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人事任免权的行为;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监督权的行为。)

○3.当代中国的行政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a.行政法规;b.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c.部门规章;d.地方性规章;e.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在当代中国,人民法院和人名检察院作为司法机关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政策过程中,各级法院和检察院的功能在于政策的执行中,并不在于政策的制定,所以存在司法政策这一形式,其原因在于:a.现行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b.我国司法机关参与立法过程的情况是:最高人民法院可负责起草与司法审判以及司法审判组织有关的法律草案,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起草与检察工作和检察的组织有关的法律草案;c.我国司法机关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做出的适用法律的决定,如判决、裁定等,是把一般法律规范适用于今天的、个别的情况,形成的正式的书面文件是法律的结果,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不能作为以后适用法律的基础,是一种非规范性的法律文件;d.法律解释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具体地揭示法律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活动。

(3).纵向结构: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的具体情况:a.根据现行宪法,当代中国作为单一制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的制定须在中央政策所决定,所以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b.从形式上看,当代中国政府有两个、三个、四个层级;c.在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的中国,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仍具有一定的能动性;d.当今世界各国不管采取哪种国家结构,其中央政策为了适应全国各地方,多只能是一些原则规定,可称之为宏观政策。

3.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指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力的各项公共政策构成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政策体系。(广度与深度、时间和空间、方式和方法)(1)。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之间是否存在着涵盖和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2)。属于同一政策体系的各项政策,就其时间效力而言,可以划分为即时的、短期的、中期的、长期的政策;就空间效力而言,可以划分为局部的和全局的政策。将时间和空间者两个向度结合起来,公共政策奇偶有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分(3)。依政策的社会内容不同,公共政策可以划分成如下: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教育科技文化政策。(4)。政策内容构成的其它分类:a.以一项政策达谋求达到的目标的数量为标准所做的类型划分为:单目标政策和多目标政策;b.以政策主体在制定一项政策时有无现成的规范和原则可遵循为标准所做的类型划分:程序性政策和非程序性政策;

c.以同一项政策的始创或调整为标准所做的类型分为:初始政策和反馈政策;

d.以政策结果的课预测性,也就是一假设的政策结果与实际的政策结

果向吻合的程度为标准分:确定性政策与不确定性政策、风险性政策和竞争性政策;e.以政策主体所希望的人们行为选择的范围为标准所做的分类:鼓励性(扩大性)政策和限制性政策f.以政策主体是否行为为标准划分:积极型政策和消极型政策;g.能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 h.美国学者詹姆斯.E.按德森以政策协调社会生活的方式为标准化分:分配性政策、调节性政策、自我调节性政策和在分配政策;i.美国学者西奥多.J.洛维为分析纽约市人事任免而做的划分:分配性政策、限制性政策和在分配政策;j.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划分: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k.安德森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划分为:物质性(或实质性)政策和符号性(或象征性)政策;

4.公共政策的结构是指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时空连续区上的排列、组合的形式及各种要素间互动的相对稳定的方式,是政策系统构成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秩序。

(1).公共政策的结构类型:a.政策的塔形结构; b.政策的链形结构;c.政策的圈形结构;d.政策的网状e.政策的距阵结构;f.政策的群落结构。

(2).什么是合理的政策结构?a.合理的政策结构的显著特征是结构的有序化;b.合理的政策结构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有效的分级控制;c.严格的组合秩序,这是政策结构合理的主要条件。

5.(1)公共政策的产生须有三个初始条件:a.公共问题的形成;b.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c.公共强制结构的出现。

(2)公共政策的发展:产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力不断的获得解放,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国家形态和政治体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者公共政策在内容和形式上转变成现代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本质:一定的目标;社会资源配置;社会价值的分配。

6.公共政策的特征:政治性、阶级性、权威性、普遍性、目标取向、稳定性与变动性、预见性。

7.政策与理论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概括:理论是政策的理论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其中理论是政策的理论依据或是指导思想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a.理论的内容影响和决定政策的内容,理论依据的不同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b.理论的正确与否,决定政策的成败。

8.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概括: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政策实践就是政策执行和政策实施,其重要性具体讲有:a.政策实施是运用公共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最直接环节;b.政策实施决定着政策目标能够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c.政策正确与否,在主观认识范围内无法得到解决,只有有实践去检验;d.政策实施是完善、发展公共政策和制定新政策的主要依据。

9.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1.公共政策的的主体与客体:

(1)公共政策的主体就是在特定的政策环境中,能够把政策要求和政策支持综合、加工、改造、转化为政策产品的系统。

a.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

b.间接主体。(在野党、利益集团、选民)

(2)公共政策的客体即公共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或者说,公共政策主体就那些问题制定政策。

a.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

b.目标群体。

2.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1)信息子系统;

(2)咨询子系统;其功能和作用为:a.提供预测研究;b.帮助决策子系统发现问题,确定政策目标;c.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d.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e.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

(3)决策子系统;其功能和作用为:a.确认政策问题;b.明确政策目标;c.组织政策方案设计。

(4)执行子系统;其功能和作用为:a.为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准备;b.有效的实施政策方案,如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c.总结执行情况。

(5)评估子系统;其功能和作用是:a.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b.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c.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6)监控子系统;其功能和作用为:a.根据公共政策的目标,确立具体的监控标准或指标,并作为实施监控的依据;b.对执行子系统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包括执行子系统是否执行政策、执行得如何,以纠正执行偏差,惩罚执行不力;c.反馈执行情况。

(7)反馈子系统。其功能和作用为:a.为决策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b.客观、准确、灵敏、迅速的向决策子系统政策运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是后者能够根据所得信息与预期的目标进行比较,并作出适时的调整和补充;c.反馈子系统传输的信息也是对政策实施有效控制仪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佳手段。

七个字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公共政策的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三大子系统构成的,他具有的特点是:高度复杂性;巨大差异性;历史变异性。

(1)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如何通过对公共政策系统提出要求政策输出?a.大众传媒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b.大众传媒影响受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现实政策情形的认识,如公共政策要解决什么的问题,已具有什么条件,目前环境和条件如何等;c.大众传媒有助于决策者迅速了解政策执行情况与后果、从而及时作出延续、调整还是终止某项政策的决定;d.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影响政策对象的价值取向及其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与认识,从而使他们通过选举投票、施加压力、游行示威、直接或间接抵制等途径来支持或反对某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国际环境构成公共政策系统环境的第三种环境,他包括国际格局、综合国力、国际趋势。

3.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

制定公共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事务,因而表现出政治的所有属性:作为一种政治属性,公共政策是由国家公共权力机关直接制定的,其效能和质量取决于其生产者的能力;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公共政策受国家制度、政治体制等多种政治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作为一种政治过程,公共政策是国家权力运用公共权力。履行公共职能,对生活实施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过程。

(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机构及效力范围;a.国家的纵向组织结构规定公共政策的层次;b.国家的横向组织结构决定公共政策的效力

范围;c.不同规格的国家结构所制定的政策在权威性方面是由差别的。

(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

公共政策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服务于社会的总体发展。公共政策在本质上包括三层含义:a.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b.统治阶级推行政治统治的主要工具;c.统治阶级对社会进行政治管理的主要方式。

(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

4.国家能力、治理能力、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

(1)国家能力决定公共政策的质量,是影响公共政策的关键变量之一,其原因有:

○1国家能力首先是与其自主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主性是保证公共政策质量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之一。国家的自主性有两方面:a.作为从社会中产生有自居于社会之上的政治组织,国家权力是统一的,结构是完整的,能够免受来自国内外个别势力的干预,并在表面上作为阶级调停人、仲裁者的角色,保持某种独立性;b.公共政策应该是以普遍主义为取向,而不是一特殊主义为取向。

○2国家能力有时候抽取能力、社会规范能力、社会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四个方面组成。

(2).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挑战,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a.治理能力强调在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非意识形态的公共行政中对社会进行治理,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政府职能的专属性、垄断性、强制性和排他性也不在市其能力的前提; b.治理能力的构成要素或者说良好的治理能力包括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c.治理能力更多的强调“最小国家”、“廉价政府”的意义,良好的治理能力是一个作用范围较小、但却抢有力的政府,是以一个最小成本取得效益的政府,也是一个服务的、负责任的政府,这对政府公共政策的质量、公共政策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d.治理能力强调运用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管理手段,并以此克服传统官僚体制固有的惰性,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政府能力是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基础,有效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强政府能力是分不开的,有效的公共政策制定包括:及时发现社会政治问题、将问题提上政策日程、提出各种政策建议、做出政策决定、有效的执行政策。一个有能力的政府是能够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投入完成者五个步骤。

5.政治体制、国家结构、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种组织机制,对公共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a.政治体制规定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b.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c.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的制定民主化程度;d.政治体制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与水平。

(2)国家结构规定了决策权的纵向分布形态,进而影响到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

(3)政府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决定权的横向分布形态,政府体制不同,公共政策的决定权相应地有所不同。

6.政治结构与公共政1)立法机关与公共政策;2)行政机关与公共政策;3)司法机关与公共政策;4)政党与公共政策。

7.公民在公共政策中的地位,其中有两方面的:作为政策对象的公民,作为政策主体的公民。

公民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a.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对某种重大政策问题,如宪法的修订、国家领导人的选举、基本国策或重要的地方政策的制定,采取全民公决的投票方式,直接进行决定b.用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公民选出的代表,或制定、或修改、或执行公共政策c.适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修订或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议程;d.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定舆论和游说的方式去影响政策e.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政策结果;

f.某些公民可以通过其知识活动问哦决策过程提供思想指导;

g.某些公民通过这种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8.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

(1)公共利益的聚合与综合,这种方法有三种主要视角:a.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b.现实利益与利益;c.形式利益与内容利益。

(2)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公共政策的利益与代价既可以广为分布,也可以分布狭窄,是因为:a.公共政策是以特定的政策问题为对象,公共政策的资源调动和政策效果只有在社会大循环的交换过程中才能实现,既然公共政策是从全社会的角度统筹公共利益,其最终效果只有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才能观察到;.b.公共政策是一种非市场决策行为,决策效果不可能按照市场价格或者“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业规则来进行观察和衡量;c.公共政策的利益表达形式是多样化的,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符号的,既可以是直接的,业可以是间接的。

从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直接关系的静态分布类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四种对应关系:

a.是“宽范围的利益和宽范围的代价;”

b.是利益范围广而代价范围窄;

c.利益范围窄而代价范围宽;

d.利益范围窄和代价范围窄。

9.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诸环,公共政策不仅表现为一个系统,同时也表现为一个系统的动态运行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政策输入——政策制定——在政策输出”的不断循环往复:政策环境白各种要求和支持传导给公共政策系统——政策系统对这些输入进行内部加工、改造和转换,既政策制定——政策系统输出政策决定、对环境产生作用——环境发生变化、产生新的政策要求——新政策要求在反馈到政治系统。而这个过程由多少个环节或功能活动所组成,政策科学家的看法各不相同:

(1)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将政策系统运行分为七个功能活动环节:情报;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终止。

(2)美国学者安德森白政策运行过程视为一个有序的行动方式: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方案的通过;政策方案的实施;政策的评估。

(3)美国学者凯尔曼将政策运行过程分为五个大环节:作为政策制定“原材料”的政策思想;政治选择;实施;最后的政府的行动;现实世界的结果。

综合西方学者的看法,结合我国的政策实践,我们认为,公共政策运行一般经过五大环节完成其生命周期,或政策周期。具体为:a.政策制定;

b.政策执行;

c.政策监控;

d.政策评估;

e.政策终结。

10.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从应然的角度看,公共政策运行的各个阶段或环节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和完整性。用三个阶段、若干个政策研究范畴对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过程做一描述:第一阶段:政策问题的形成(1)政策问题(政策要求):就某一问题才能转化为政策问题,这些条件大体可以分为两组:a.从客观方面说,政策问题必须具有公共的性质;b.从主观方面说,政策问题必须明确表达出来,并且引起了政策制定者的足够重视。

(2)政策议程(政府议程);(3)政策分析(设计方案);第二阶段:政策决定(4)政策选择;(5)政策决定;(6)政策宣示(政策声明);第三阶段:政策实施(7)政策执行(政策输出);(8)政策结果(9)政策修正

11.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政策过程的理性化,完全理性决策过程包括;a.自己设定明确的政策目标(目标为复数时定出优先顺序);b.设想实现这一政策目标的各种政策手段,考虑每一手段选择所带来的后果;c.通过成本核算,进行通盘思考,挑选成本最小、最有效达到政策目标的方案(2)政策过程的专业化;(3)政策过程的科学化;(4)政策过程的民主化与公共选择的民主规则,就形式而言,政策过程的民主化主要包括:a.在政策目标确立后,直接决策者要及时征求各部门、各地方的意见与建议,尤其要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

b.在征求意见时,力求广泛而全面;

c.在实际决策过程中,要有一个反复研究和拟定、修改政策方案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完善决策。

第五章公共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1.问题、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问题的概念理解。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a.客观的社会现实;b.问题的察觉;c.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d.团体与组织活动e.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3.公共政策的基本属性或基本特征:a.关联性; b.主观性和人为性c.历史性与动态性。

4.公共问题的形成因素:

(1)从国内和国际的视角看,国内的原因有自然灾害、非预期的人文事件、社会的变迁;国外的原因有战争或军事行动的爆发、武器的革新与发展、国际关系以及国际联盟形态的变更。(2)从客观和主观的视角看,客观因素有:自然灾害、社会变革、体制转型。

5.公共政策的提出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a.政治领袖b.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c.民意代 d.大众传媒:e.各类政策研究组织;f.政府部门本身。6.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通常包括政策问题分析、政策方案分析和政策执行与结果分析等方面,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应是政策分析过程中的首要的环节,政策问题的分析与其他阶段的政策分析既有共性也有区别,共性在于都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区别在于政策问题的分析侧重于对现实与人们的价值理念、期望值、固有规范等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以及对人们油然而生的强烈不满足感和支持行动需求等问题,进行界定性的分析,其宗旨是按照社会公共利益标准弄清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为政府和有关组织决策议程做准备,

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有很多,主要有:

(1)边界分析方法就是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边界分析的三个步骤是:a.饱和抽样;b.诱导性问题;c.边界估计。

(2)多角度分析即一种通过系统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

(3)类别分析法,它通常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在运用类别分析法是应注意如下五个原则:a.实质的相关性;b.穷尽性;c.相互排斥性;

d.一致性;

e.层次分明性。

(4)原因层次分析法,将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可行的原因。

(5)类比分析法,是旨在从类似的问题确认中推导出某种问题的成因、特质与类别的一种分析方法,具体有四种类比形式可资利用:a.人的类比;b.直接类比;c.符号类比;d. 想象类比。

(6)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该法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他在政策问题分析中通常包含一些阶段:a.组建团体;b.意见产出;c.意见评估;d.意见排斥。

(7)假设分析法,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的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这一方法主要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弄清分析人员、决策者、利害关系人各自对问题所做的基本假设、比较和评估这些假设、检视假设以及假设推论的政策问题在逻辑上的推演性、获得一项崭新的政策。具体基本步骤有:a.确定利害关系人;b.呈现假设;c.评比假设;d.汇集假设;e.综合假设。

7.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政策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在现代您住国家中,政策议程通常分为以下两类:(1)系统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过程。有称公众议程。(2)政府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又称正式议程。按照议程项目的新旧状况,分为旧项目和新项目;按照其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分为界定议程、规划议程、磋商议程、循环议程。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两者有本质上的差异,前者仅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组成,其概念和范围兜还模糊;仅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发生和提出阶段;他可以不涉及可行性解决方案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众说纷纭的特点,后者则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组成;处于政策问难题的最后阶段;主旨在最终认定与政策问题有关的种种事实。

(3)最近国外有学者将公共政策议程按政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分为: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议程。

实质性议程是指认定哪些影响深远和潜在意义重大的政策问题的议程,有三个必要因素:相当数量的公共资源的分配已岌岌可危;问题一定引发公民和公共政策制定者的广泛注意;问题必定蕴藏着巨大变化。

象征性议程则指一些政策问题虽然是象征性的,但引起社会和决策者政治上的关注的议程。

8.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a.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b.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的预测性发动。c.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

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a.与上述几方面正向条件向对应的反向条件均可构成政策议程的障碍因素;b.有学者就专门研究过导致非政策的一些障碍:社群的价值规范;制度或程序上的限制。c.还在一定程度上与对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等有一定的关系。

9.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每一个政策议程通常主要经过四个阶段:创始、说明、扩散、进入。人们根据政府在议程建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直接提出或间接提出政策问题)以及创始者扩散问题的程度和方向,提出三种模型:外在创设模型、动员模型、内在创始模型。

第六章公共政策的制定

1.公共政策的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了解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1)关于公共政策目标的特征:a.问题的针对性;b.未来的预期性;

(2)关于公共政策的目标分类:a.根据公共政策目标所着眼的时间范围,可以有长期政策目标、近期目标和其他的政策目标类型;b.依据政策目标的地位,有政策元目标和政策次目标之分;c.根据公共政策目标所服务的地域和空间范围,可以分为全国性政策目标和地方性政策目标、国内政策目标和对外政策目标、全局性政策目标和局部性政策目标。d.依据政策本身所属的社会领域或空间范围有政治统治性和管理性目标、经济政策目标文化政策目标、社会政策目标等;e.依据政策所服务的主体是普遍社会大众还是社会少数人群体有公益性政策目标和特殊性中目标。

2.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就其价值意义主要体现为如下两点:a.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b.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3.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主要遵循:a.实事求是;b.面向未来;c.系统协调;d.明确具体;e.伦理考量。

4.政策规划,也称政策构建,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参考国内外学者的论述,我们认为对政策规划的特征应强调两点:a.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和政府主导并存;b.从实践进程上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抉择之间。

5.政策规划的主体,主要强调以下两方面;a.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 b.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

6.政策方案的设计

(1)设计的原则:紧扣政策目标、规划多重方案、方案彼此独立、方案要有创新、方案切实可行。

(2)设计的阶段:轮廓勾画、细节设计。

7.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注意:

(1)评估和择优的标准: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的少;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地小;政策实施的副作用尽可能地小;(2)方案的评估和择优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和选择,

(3)为了尽可能地做到判断和选择的正确,要注意使用“逆向政策”的方法;

(4)方案的评估和择优,还须对择定方案进行审查和评定,即进行系统地、周密的论证。审定的结果又三种:通过、生效、付诸实施;否定或终止;搁置。

8.评估和择优的两种主要方法:

○1.预测性评估,其步骤是:a.方案调查;b.详细研究c.进一步的分析e.试验式证实。

预测性评估的依据有:理论假说、价值体系、分析方法。

预测性评估的方法:a.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法 b.时间序列分析。这是归纳式无外推或后推与预测法,其分析步骤为;收集过去的资料;分析资料;根据时间和事物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来构建数学模型;利用所建立的模型推测事物未来的长期趋势并进行适当修正。 c.投入——产出分析○2.可行性评估

9.公共政策的抉择就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相关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程序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做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其主体有:国家元首、行政首长、民意代表、法官。

10.现代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我们认为,根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要求应该注意: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

11.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主要涵盖强调三方面的内容: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1).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在当代中国,行政决策一般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这项制度把决策权主要赋予行政首长,但同时又要求行政首长应在行政领导集体会议集体讨论决定的基础上行使决策权,具体的行政决策程序如下:法制部门的审查、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2).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虽然各国在立法机关抉择程序的复杂性程度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它们都包括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公布政策。

(3)政策的法律化就是由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政策立法的主体是:一是立法机关;二是有权将一般的行政决策上升为行政法规的那些行政机关。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1.公共政策执行时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支持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公共政策执行本质上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是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公共政策执行是支持过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有其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特点,主要有:a.目标的导向性; b.内容的务实性;c.实施上的灵活性;d.时间上的阶段与连续性;e.影响的广泛性。

2.政策执行过程中应该把的原则(1)计划周密;(2)执行准确;(3)灵活创新;(4)全局与局部兼顾

政策执行应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贯彻准确原则:a.执行机关和人员要正确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精神,完整把握其内容实质; b.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能随意歪曲,不能搞土政策,是政策走样;c.要准确的掌握反馈信息,不断地了解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加以解决。3.政策变通就是原则性、时效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实践表明,政策变通的正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政策目标是否顺利实现,因此探讨政策变通的实现途径,显得尤为重要,要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必须注意如下三点: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摸清实践情况、上情、下情有机结合。

4.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主要有:a.美国学者T.B.史密斯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过程模型;b.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在其《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中的互适模型;c.当代美国公共政策学者M.雷恩和F.拉宾诺维茨在1978年构建了一个以循环为特色的政策执行分析框架————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d.博弈模型;e.综合模型;

5.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试验、全面实施等阶段。其中(1).制定执行计划的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一致性原则。(2).组织准备包括:确定政策执行机构、选人用人、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这些法规应包括:目标责任制、检查监督制度、奖励处罚制度)(3).政策实验一定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老进行,其步骤大致包括:选择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方案、总结实验结果。

6.政策执行在决策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和修正。

(1)包含了以下几方面的规定性:a.它发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而非执行任务完成之后;

b.它属于政策微调和政策变通的范畴,它意味着对政策方案的个别补充或修正;

c.它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同一个政策问题

d.它是实施过程的中断,仿佛又局部的回复到了政策制定的初始阶段,结果是现行政策方案变得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更强的可行性。

(2)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依据: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政策环境的变化、人们认识的深化、政策偏差的产生、政策付作用的产生。

(3)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分类:现场再决策和反馈在决策、常规再决策和非常规再决策、突破型在决策和跟踪型再决策。

(4)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时效性原则、信息原则、民主原则、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原则、宣传解释原则、动态原则。

(5)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同时兼有政策执行和制定的双重特征,它属于既有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部分活动,其目的是直接为既有政策的对象服务。a.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b.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的效果;c.再决策有利于后继政策的科学制定。

(5)政策执行的资源是指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既定的政策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与主观条件,包括以下几方面: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保护。

(6)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执行机关和人员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落实政策方案的措施和方法的总和。主要有以下几类:行政手段(权威性、强制性、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法律手段(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经济手段(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思想引导手段。6.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效果的政策现象。

政策偏差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象征式中政策执行、附加式政策执行、残缺式政策执行、替代式政策执行、观望式政策执行、照搬式政策执行。

(1)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a.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执行者的认识缺陷、执行者的利益驱使、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组织结构

不合理、领导的管理水平低、执行机构中的沟通和协调差、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执行准备不充分;b.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政策质量低劣(政策目标错误或模糊不清、政策内容混乱、政策标准不合理)政策环境的变化、利益集团的压力、政策资源的不足、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c.我国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分析:转型时期的政策环境、领导体制方面的原因、民主、法治知识淡薄。

(2)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是指自己吃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

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a.矫正的对象:政策本身、政策执行组织、政策目标群体。 b.矫正的途径:政策修正、政策增删、政策更新。c.矫正的方法: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执行人员素质、科学诊断问题、及时跟踪评估、强化监督控制、加强舆论宣传、采取相应强制措施、对待政策执行偏差,要采取防范和矫正向结合的方法,重点在于防范,要善于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7.(1)一项公共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还取决于如下因素:

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的质量;执行机关的效能;政策对象的情况;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等。

(2)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随着问题的产生需要调节的行为量的大小。

(3)政策质量的高低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素来衡量:

政策的可行性程度、政策的合理性程度、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3)公共政策的执行主体是指负责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和组织。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被赋予执行权的其他公共机

关以及供职于这些机关的公职人员。执行者的素质要求: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较高的管理水平。

(4)公共政策对象就是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所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政策对象的特点:政策规定性、一定的能动性、受动

性、主观差异性。政策对象对自己吃执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政策对象的数量上、其次是政策对象的类型、政策对象的行为调节和变化的幅度。

(5)外部环境与政策执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政治文化、民众的支持与大众传播媒介、国内政局和国际社会)、经济环境、

社会心理环境。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1.公共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果、效能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2.如果把政策评估作为政策运行的重要环节,那么他的用途主要有哦哪些:a.政策评估是检测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b.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c.政策评估是合理有效的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 d.政策评估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e.政策评估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3.公共政策的评估者为保证政策评估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政策评估主体必须有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专业机构和人员、政策对象等构成的主体系统。政策评估的目的就是取决于政策过程、政策效益和支持效率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分配政策资源、改进政策系统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4.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适后评估。

政策效果的内涵须包括: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政策非预期影响、与政策行为相关的环境的变化、投入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政策效果评估的主要内容:考察和研究政策运行中所产生的全部结果、解释政策运行好坏的原因、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政策执行中的差别,以及与国外同类政策执行情况的比较,说明在什么情况下能达到最佳的执行效果、政策目标受阻并产生负效果的原因,如何克服执行障碍,消除负效果等等。

5.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与步骤:

(1)评估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评估对象、制订评估方案、准备评估条件。a.确定评估对象; b.制订评估方案,主要包括无个方面:阐释评估对象;明确评估的目的、意义;确定评估标准;选择评估的具体方法;确定评估目标。c.准备评估条件,主要包括设立评估组织,选定和培训评估人员,分解并下达评估任务,落实评估经费。(2)评估实施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过程中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3)评估总结阶段,即是出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的阶段。

6.公共政策的评估标准是指依据政策目标设立的可供比较的指标或准则。政策评估既要设立价值标准也要设立事实标准。

价值标准是建立在伦理、道德、文化、利益、政治、社会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它在政策评估活动中的应用,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价值上锁造成的影响。

事实标准一般用数量、比率、统计结果来建立,也可以确定以某一特定事物或既成事实作为标准,事实标准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事实上产生哪些效果和影响。

从政策评估的具体内容来说,事实标准大致有以下几方面:a.政策效率,即政策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直接的比例关系;b.政策效能即某项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政策的成本与效能之间的比例关系;c,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d,回应的充分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以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e.执行力,即政策执行机构实际具有的整体政策能力与它投入某项政策的执行过程的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

价值标准大致有以下几点: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社会健康发展;c.社会公正,即政策结果所表现出来的与该项政策有关的成本——收益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正地分摊——分享,以及政策追求的价值偏好对社会期望的适应回应。

7.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4)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政策评估归根结底要涉及对政策结果的评判、对政策过程的独占心理也驱使他们反对他人介入,以免影响这个过程按照既定计划和规范进行、评估往往要伴随着批评和变革)(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6)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7)政策评估所需经费获取不易;(8)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

8.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1)过程对比法是指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他具有两个特点:评估的对象是支持执行过程中各阶段的效果,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评估采用前后对比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将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判定政策价值,提出政策建议的一种新思路。a.始——终对比分析(前-后对比分析、投射-实施后对比法、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法)b.始-中对比分析;

c.有-无对比分析;(2)价值分析法就是对政策方案进行功能——成本的比较研究,力图以最低的政策成本,获取政策方案的最大功能。a.这种方法有以下几种内涵:价值分析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总成本,获取政策方案所能达到的最大功能;价值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功能分析,即从政策方案所能达到的功能出发,进行“回溯式分析”,以寻求实现执行功能的最佳途径;价值分析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他的主要手段是充分调动主体在政策研究、制定、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上的积极性与主观性,尽可能的提高政策方案的价值和功能。 b.价值分析的三个步骤:分析对象的选择;功能分析和功能评价(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必要功能和自扩功能);制定和实施改进方案;(首先针对功能评价的结果拟出具体改进方案;对改进方案进行评价;选出最优方案)

9.公共政策监控的主体是从事监控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大众传媒、利益集团以及政党和公民等;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既调整的不同层次,政策监控的主体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1)在政策监控的构成中,监控主体的活动内容与方式主要有如下一些表现:

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一般行政监控和专门机关的监控);政党对政策的监控;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

(1)政策监控作为政策过程的一个特殊环节,贯穿于政策全过程,其主要功能为:保证制定合法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保证政策内容尽可

能广泛地综合各种利益要求,使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政策的贯彻落实,尽可能地避免政策过程中发生对政策的误解、曲

解、滥用、消极抵制甚至反抗;及时、准确、真实地发现政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便及时地设想政策的调整、完善或者终结。

公共政策监督是指政策监控主体以一定的制度、法规为依据,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终结等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政策监督由三个步骤:建立必要的制度、法规,明确监督职责;监督系统的运行情况;对违背、践踏现行行政政策的行为予以惩处,纠正政策偏差。

(2)公共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者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达到特定的政策目标,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支持执行

过程的偏差的发现和纠正的行为。政策监控的程序由三个步骤组成: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a.政策控制按照发生在政策过程中不同的阶段来划分,可以分为预先控制、同步控制、反馈控制。b.按照政策控制的对象来划分有目标控制、界限控制、效力控制和效应控制之别。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和周期

1.政策均衡的特征:

a.政策均衡意味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势均力敌;

b.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具有高度的合法性;

c.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体系内外的协调均衡;

d.政策均衡状态时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2.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政策持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a.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仍未解决;

b.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

c.目标具有长期性;

d.执政者的长期稳定。

由此可见,政策持续的确会带来很多积极的效果,其主要表现在:

a.政策的持续有助于将决策者的思想贯彻到底,从而取得明显成效;

b.政策的持续有助于保持社会和政治稳定;

c.政策的持续可以有效的降低政府的成本。

3.政策变动的断裂性和渐进调整型为政策的变动类型,政策调整的三个基本内容:政策补充、政策修正、政策终止。

(1)政策调整的原因有:决策者的价值取向、政策环境、政策资源。

(2)政策调整的内容:主体调整、客体调整、目标调整、方案调整、关系调整。

(3)政策调整的矛盾中要求绝大部分的政策变动都要遵循渐进调整路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a.利益刚性的限制;b.现行政策的制约;

c.公共意志的趋中;

d.变革成本的约束;

e.人类理性的局限;

f.社会稳定的需要;

4.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哪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1)政策终结的对象有:功能、组织、政策、计划。

(2)政策终结的方式:替代、合并、分解、缩减。

(3)政策终结的作用:a.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b.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绩效;c.政策终结可以避免政策僵化;d.政策终结可以促进政策优化。(政策人员的优化、政策组织的优化)

(4)谁要求终结?谁反对优化?推动政策优化的力量:反对政策者、明智领导者、锐意改革者、政策评估者)阻碍政策终结的力量: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政策受益者。

(5)怎样克服阻力,顺利完成政策终结?a.重视说服工作,消除抵触情绪b.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c.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d.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e.通过试探试点,避免矛盾激化;f.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5.(1)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有客体及作为它们之间的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过的一个循环。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阶段性政策周期、功能性政策周期、反复性政策周期。

(2)政策周期的研究不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是因为:

a.政策周期研究是完善政策科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

b.政策周期研究是促进公共政策决策科学化的需要;

c.政策周期研究是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的需要;

d.政策周期研究是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需要。

综述政策周期是政策运行中的一种基本现象,它反映了经济发展周期性循环对政府的公共政策的不同的客观要求,也与政府权力的周期性更迭密切相关,反映着不同的政府领导人管理社会事务的不同思路。对政策均衡。政策变动以及政策周期的科学考察,是辨证的把握政策运行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统一关系,因而也是准确地理解政策运行规律,提高政府政策能力和支持绩效的基础。

第十章公共政策的研究及其应用

1.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科学的研究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和政治和社会活动者共同活动的场所,受融科学、知识和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政策研究和政策咨询组织形式。

(1)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有:

a.从组织功能上看,政策研究组织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包括对政策制定系统的功能与组织机构进行改进,从而为产出高质量的支持方案服务;(首要特征)

b.从人员及其知识结构上看,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前政治活动家、前高级公务员组成的智囊型群体;

c.从体制构成上看,政策研究组织实行学科分类与课题研究向结合的管理体制;

d.从组织运行上看,政策研究组织坚持研究、教学(包括培训)、开发(包括咨询)三位一体;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并重。

e.从价值追求和道德要求看,政策研究组织尤其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

f.从组织环境上看,政策研究组织必须尽可能的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2.改进政策制定、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政策研究组织的宗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a.帮助决策者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b.为决策者拟制、评估备选方案;c.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测和反馈;d.构建分析模型和相关理论,发现公共决策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或相关性。

3.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政策研究组织是学术研究和实际决策有机结合的部门,其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服务对象个有不同。就其性质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隶属于国家和政府最高长官的支持研究组织、隶属于最高政治或政府机关的决策咨询机构、隶属于政党的政策研究机构、直属于政府和国家某一部、委的政策研究机构、各级地方政府直属的政策研究组织。)

b.半官方的支持研究组织;(政府资助建立的决策咨询机构、与政府有合作合同关系的政策研究组织、与政府部门对口挂钩的研究咨询机构与组织)

c.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研究经济和国内挂钩政策问题、研究对外政策问题、研究军事问题、研究国际性公共问题)

4.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有以下几种模式:直线型、职能型、直线参谋型。内部管理体制:政策研究组织一般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研究所一般实行所长负责制。对外管理体制主要负责对外交流工作。

5。政策研究组织现已深入生活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其最主要的职能和作用就是为决策者或掌权者服务,一方面是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是间接起到政府职能作用,为政府机构的有效运行服务。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作为咨询性参政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向政策者提供政策建议;

b.作为知识的积累着和创造者,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新的思想和观念;

c.作为评估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有关政策结果的信息;

d.作为人才成长、储备的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源源不断的向政府输出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

e.作为宣传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可以通过制造舆论的方式来传播其思想和观念。

6.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风格主要是指政策研究组织在其运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目的、学风、方法等方面的特点,主要是指其研究工作中表现的特点。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风格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价值取向上的科学诉求;研究成果的文本化、研究方法上的多元化、跨学科研究。

7.政策研究组织在研究方法上注意强调如下几点:

a.促使研究人员熟悉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或核心思想;

b.鼓励研究人员从社会、政治、经济的宏观角度出发,理解政策制定过程,把直接的专题研究同整体性研究结合起来,拓宽研究思路,拓宽视野和专业知识;

c.经常对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总结,鼓励不断创新,不断构建新的方法;

d.重视人的因素,认为政策研究最终要靠“人的要素”。

8.公共政策分析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和决策者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政策的选择和实施问题的解决,是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复杂的社会过程。其目的在于寻找解决公共问题的适当方案。

(1)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通过整合性和科学性的分析,发现问题的要害和症结所在;b.减少决策失误;c.改善公共部门在决策上的低效状态;d.增强决策的预期性和取向性。

(2)政策分析的要素与政策的内容和政策过程的构成要素是一致的。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问题、目标、方案、模型、评估标准、实施效果、环境和信息。

(3)政策分析的原则有:民主化原则、系统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分合性原则、预测性原则。

9.公共政策的过程政策模式:

a.美国学者麦靠尔和韦伯的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认为政策内容研究与政策过程研究在中政策分析的差别是常见的。政策内容包括政策将要影响的特定的目标或目标集合,期望的特定事件过程,选择的特定的行动路线,提出的说明意图的特定的陈述,以及采取的特定行动。政策的过程则包括:一些行动和相互影响,这些行动和相互影响导致了对一个最好的特定内容作出的权威性的最终选择。还包括政策的实施结果和政策的评价。

b.沃尔夫分析模式;

c.邓恩分析模式。解决了三类问题:事实、价值、规范。

10.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需要处理好的关系有:a.应然与实然的关系;b.宏观与微观的关系;c.定性与定量的关系;(在选择方面要求注意:要做好数量化分析,要求拥有合格的专业人员、充足完备的数据资料、相对稳定的分析模型等分析基本的、必要的条件,否则数量化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就值得怀疑;不能忽视定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其中包括超理性思考、价值分析的重要性;在大部分政策分析过程中,理想的做法是将定性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互为补充、相互印证。)d.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现有知识、信息和经验与未来发展情势的不对称和矛盾;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是关于资源或利益的合法分配形式问题,而资源或利益的分配有现实利益和未来利益之分)

11.公共政策分析的系统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公共政策客观具有的系统特征,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以及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求得优化的整体目标现代政策分析方法。

(1)作为一种决策工具,系统分析方法具有几点很明显的特征是:a.系统分析把所研究的对象看做一个具有内在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即系统;进而确定系统的边界,使之独立于周围的系统;同时对该系统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确定个各子系统;b.系统分析重视所给定的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作用,以及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c.虽然系统分析大力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入公共政策分析领域,借助这一工具是公共政策逐步走向定量化、精确化、但系统分析分析并非计量因素的研究,而是将是其作为分析的“难点”来对待。

(2)系统分析的内容:a.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b.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c.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

(3)系统分析是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他的主要作用有:a.系统分析帮助政策分析人员从整体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政策系统加以比较;b.系统分析鼓励分析人员同时对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政策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c.系统分析强调并突出对未知事物和状态的探索,使人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d.系统分析引导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善于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e.系统分析促使政策分析人员在考虑政策目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要求和条件是,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制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并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

12.公共政策分析的现代定性方法是指人们依据直接的经验和知识,综合运用逻辑思维,通过多研究对象的性质的分析、判断、进行政策分析和决策的一种技术方法。(1)对现代定性方法的基本评价:主要是将其与传统的定性方法以及定量方法进行比较来实现的。○1a.现代定性方法是在科学的理论和一序列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的;b.传统定性方法主要建立在个人(决策者)或少数专家、参谋的经验和知识上;

c.现代政策分析中定性方法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规范化,序化特征的基本理论和具体方法,以充分利用专家群体的创造

力;

d.现代政策分析中的定性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硬技术)日益先弄个结合。

○2与政策分析的定量分析相比,定性软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者主要表现在:

a.定性方法弥补了定量方法存在的不足;

b.定性方法通用性大,尤其适用于战略性分析以及非规范化的公共政策的分析;

c.定性方法有利于调动专家、智囊集团的积极性,促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2)价值分析是研究人员考察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及价值规范,并确定准则的分析过程与方法。是政策分析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又是政策研究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1价值分析的作用是:

a.价值规范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心理诸因素所决定的既成力量,它是政策分析的指导准则,而不是政策过程的结果;

b.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社会需求与行为方向,因此运用价值分析方法,可以了解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与趋向,从而有助于我们把握某种新的观念以及价值规范的形成过程,并在政策分析与政策制定中确立新的价值准则;

c.社会的价值观念并不因为公共政策系统中个别的决策行为而改变,但随着整个社会政策系统的展开,人们的价值观念将随之而发生改变。○2价值分析的方法,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a.对作为价值观念外在表象的行为方式和需求结构进行研究,调查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公共政策所支持的态度与可能的行动;

b.对价值观念的各个方面,如人生态度、道德风尚、审美标准、生活方式等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识别社会公众、公务人员和社会团体等不同层面的价值观的含义、范围和变化趋势;

c.对规范的价值体系即价值规范,如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伦理规范、精神文明规范,以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等诸方面的规范(包括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进行分析,寻求价值规范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d.价值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

(3)可行性分析力求回答的是“我们能够做什么”的问题。公共政策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以下内容:经济上的可行性、政治上的可行性、行政上的可行性、法律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

(4)超理性分析或模糊的分析方法,而非理性和反理性的方法使用次数还较多,注意以下两方面:超理性分析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超理性的过程。

(5)创造性分析方法:

a.个人判断法是指依靠专家个人对政策问题及其所处环境的现状和未来趋势、政策方案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等做出自己的判断的一种创造性政策分析方法;

b.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常用的专家会议法,它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并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策略的方法。

c.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工具。它坚持的原则有匿名原则、循环往复原则、控制反馈原则、团体回答统计原则、专家共识原则。

d.脚本写作原则。

e.运筹博弈又称对策论,是研究多人决策问题的理论,他设计用来帮助我们理解所观察到的决策主体相互作用时的现象。

f.辩证分析方法包括:

○1两面思维方法是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观察和处理政策问题的方法。

○2模糊分析方法,

○3灵活变通的分析方法指的是从各个角度,通过多种途径,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的起伏跳跃,不拘一格,以考察政策问题变化的长期变化趋势、波动特点、随机干扰因素的思维方法。它产生了一些有效的政策分析方法类型。具体如下:蜕变型政策分析、流变型政策分析、出奇制胜型政策分析。

13.公共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构成定量分析方法之基础或根据的理性概念。理性分析方法是一种强调逻辑推理和精确的数学计算的方法,其最典型的体现和发展就是定量的分析方法及其技术的形成。

政策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即政策分析的“硬”技术就是根据调查研究、资料收集以及预测所获得的信息情报,运用运筹学、统计学、数学、计量经济学、系统工程理论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建立政策分析的数学模型。

1定量分析在现代政策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a.它能使有关的知识条理化、专门化,能对一些变量进行历时的比较,并将这些变量与其他一些特殊的变量进行比较;

b.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可以为政策分析和决策问题提供比较全面的方案;

c.它为规定系统的输出提供了判断标准,从而使政策分析人员更容易把握公共政策所面临的复杂而又不确定的问题;

d.它比其他的政策分析方法更加严密、客观。从而有助于政策分析人员更好地界定问题、明确目标、设计方案、也有助于对政策执行和评估。

(2)定量分析方法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的限制,它不能取代政策分析的定性方法,更无法处理所有的政策问题和政策问题的所有方面。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定量分析方法的工具基础是数学,即运用数学方法获得最优解;

b.定量方法借助的数学模型在建立时,往往也是依据一定的靠主观判断的假定和研究框架而完成的;

c.数学方法运用于常规性问题解决十分有效,但对于大量的非常规问题,定量方法的应用至今尚不尽如人意;

e.定量方法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易被大多数人接受或掌握,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定量方法过于依赖特定的符合和话语;

f.定量分析方法处理不好过去的政策和价值标准对公共政策制度化的影响问题,因此可能妨碍政策分析人员做出合理的分析结论。

(3)定量分析方法的种类:确定性的定量模型、方法和技术;随机定量模型方法和技术。

14.公共政策预测就是政策研究人员运用预测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已有的信息,对未来各个政策领域和各个阶段政策的需求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对未来产生影响的过程。

(1)公共预测的必要性:

a.避免或减少政策失误是政策预测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由;

b政策预测可以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c.政策预测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

(2)公共政策预测的分类:

a.按照时间尺度,可以将政策预测分为短期、中期、长期预测;

b.按照方法的不同,可以将政策预测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c.政策预测按其功能与性质的不同,可以政策预测分为目标性预测和探索型预测;

d.按自己吃涉及范围来划分,政策预测可以分为宏观政策预测、中观政策预测和微观政策预测。

(3)公共政策预测的内容:

公共政策的系统性及其结构性特征,决定了政策预测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a.公共政策实施的总体环境和具体条件预测;

b.公共政策的绩效预测;

c.公共政策实施的社会心理因素预测;

d.对政策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的互动、配套和协调情况进行预测。

(4)公共政策预测的步骤:

a.确定政策预测的目标;

b.进行政策环境的现状调查;

c.确定公共政策的合理结构(总体比例结构;政策系统内部的各种比例结构);

d.选择政策预测方法;

e.对政策预测的结果进行论证。

(5)公共政策预测的方法:

趋势外推法、专家评估法、模型预测法、动态分析法。

15.公共政策咨询是指咨询人员根据政策主体或对象的需要,以其专门的知识,运用现代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和评估,客观地、独立地提供最佳的或几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为咨询者提供服务的活动。

(1)政策咨询的类型,按照政策咨询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决策咨询与政策信息咨询两个主要类型。

决策咨询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思维角度而进行的政策咨询。

政策信息咨询采取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

(2)政策咨询的主要作用:

a.帮助决策者准确地判断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

b.帮助决策者科学的择定政策方案,并对政策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控;

c.有效地保证政策效果,减少政策政策失误。

16.公共政策咨询是自上而下的视角进行的政策咨询,是政策咨询中最重要、最受关注的类型。

(1)政策咨询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导致的社会政策问题的日益专业化、复杂化,客观上要求实现“谋”与“断”的分离,由公共政策咨询结构充当决策者的参谋和助手,聪其耳目,扩其视野,以制定科学、正确的公共政策。

b.变化多端、竞争激烈的社会发展形势,使得大量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政策应变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c.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决策的需要;

d.公共政策民主化的需要。

(2)决策咨询的功能:研究咨询功能、参与决策功能、政策协调功能、培训人才功能。

(3)决策咨询的特点:综合性、法制化、公共性、时效性、相对独立性。

17.政策信息咨询是自下而上的视角进行的支持咨询,是公共政策咨询中更能体现其社会性的类型。

(1)政策信息咨询的基本原则:a.准确全面的原则;b.客观公正的原则;c.最小努力的原则;d.优势放大原则。

(2)政策信息咨询的功能,主要体现社会大脑功能、信息传播功能、决策支持功能(确定目标、拟定方案、选择方案、反馈调查)。

(3)政策信息咨询的程序和方法:

a.政策信息的收集,这是咨询工作的第一道工序较为单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策决策信息、政策案例、社会发展状况方面的信息。同时咨询信息的收集还存在一些障碍:信息爆炸和信息垄断,导致信息收集的难度加大,信息费用提高;传递交流的渠道部畅通;信息服务水平及其技术手段的限制;信息收集的主观障碍。

b.政策信息的存储;

c.政策信息的加工,是整个政策咨询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咨询质量的关键所在,分为初步加工和深加工。

初加工主要是指文字加工、信息提要、信息分类。

政策信息的深加工是指咨询人员根据客户的特定要求和情况,在初步加工的基础上,对有关政策信息从宏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分析、判断和归纳整理,从中挖掘出隐蔽在文字面中的诸政策信息之间的深层次信息来,使之为特定的客户服务。

d.政策信息的利用与反馈。

政策信息的利用是指咨询人员将特定的政策信息传递给客户,使其根据这些信息及其他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或采取一定行为,进而达到一定的目的,获得一定的效益。包括两个方面:原始信息的利用和加工信息的利用。

政策信息咨询中的信息反馈包括两个方面:客户接受和利用咨询产品过程中向咨询机构所作的反馈;咨询机构向政策制定机关反馈有关政策运行的情况及咨询客户和其他接受主体对政策的反应。

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学 一、政策研究、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随着公共权力机关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公共政策的产生和发展,也就开始有了人们对于公共政策的观察和思考。当这种观察和思考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也就有了如何给这门学科命名的问题。这门学科的诞生地美国,其英文名称有很多,对应的中文译名有:政策学或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学或公共政策科学、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研究等。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名称是用不同的话语表达同一概念。然而,在学科发展的现阶段,主流的人士倾向于认为政策研究或政策分析或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这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政策研究或公共政策研究: 含义:政策研究主要是由学术社群所发动,其目的是希望了解公共政策过程与公共政策本身,最终目标则是建构政策理论,呈现出政策的描述性与诠释性倾向。内涵:1、研究的主题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3、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构建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政策分析或公共政策分析: 提出:其学术术语由林德布罗姆在《政策分析》中首先提出的。作为学科,其产生的标志是由奥斯丁兰尼编辑的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及的出版。 内涵:1、研究的主体或者政策分析这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2、研究活动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其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3、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4、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学: 发端:拉斯韦尔、勒纳《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5分,计30分) 1.政策链 答: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同一系列的决策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但其中一、二项政策在形态上更具有完整性,在内容和功能上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起着统摄全系列的政策的作用,从而使得同一系列的政策环环相扣,如同一个链条。政策链这一概念源于列宁,他在1921年写的一篇文章中把新经济政策看作“历史事变发展的链条”,而把在国家的正确调节或指导下发展商业看作这个链条中的一个基本环节。 2.政策过程 答: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的决策行为使政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成为一个整体,而决策行为是一个从政策问题的认定到政策目标的达成这样的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政策过程研究就是分析哪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政策主体的选择行为的,是怎样影响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怎样。 3.元政策 答:(1)元政策,或者叫作总政策(又作总路线、总方针),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2)元政策的基本功用在于保障其他各项政策遵循同一套政策理念、谋求实现统一的政策目标。因此,它是关于政策的政策。认识到元政策或总政策的这一功用,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是至关重要的。 ①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②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③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4.渐进主义 答:渐进主义者认为,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决策者要依据现有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对以往政策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的调适,逐渐把一项旧的政策转变成为一项新的政策。 5.政策议程 答: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政策议程强调公共问题得到决策主体的深切关注,感觉有必要由公共权力机构来解决,并纳入了政策的讨论过程等几方面的因素。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有:①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②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③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6.危机决策 答:危机决策一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决策,具有显而易见的不可逆转性,它要求在相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宁骚版笔记

《公共政策学》宁骚(2010最新版)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第十章公共政策学知识的应用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①研究对象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政府组织即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一)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1)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2)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3、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 的本质和属性。 (二)政策系统。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①线性结构②职能结构③线性—参谋结构④矩阵 结构 (三)政策过程: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做什么;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的设计: 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二)政策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 1、一手资料的收集: (1)定量的一手资料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2)定性的一手资料收集方法:①无结构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参与观察法 2、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法

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2009.4~2013.7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1.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一些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生活过程进行的观察称为 C A.实地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参与观察法 D.无结构访谈法 2.标志着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著作之一是 A A.《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B.《政策方向》 C.《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D.《逆境中的政策制定》 3.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是 B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部门政策 D.总政策 4.1977年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决定废止大学招生实行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属于政策类型中的 D A.风险型政策 B.竞争型政策 C.不确定型政策 D.确定型政策 5.在政策支持系统中,被称为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的是 A A.信息传播系统 B.政策支持系统 C.政策监控系统 D.政策评估系统 6.实行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国家是 C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加拿大 7.在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中,采取委员会制的国家是 B A.俄罗斯 B.瑞士 C.法国 D.中国 8.在政策过程模型中,由林德布洛姆构建的政策过程模型是 B A.理性主义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 C.规范最适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9.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是 A A.机构—制度模型 B.集团模型 C.精英模型 D.“上下来去”模型 10.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是 D A.政党组织 B.大众传媒 C.政治人物 D.政府部门 11.在问题认定的方法中,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 B A.边界分析 B.多角度分析 C.类别分析 D.层次分析 12.公共政策的政府议程又称为 A A.正式议程 B.政策议程 C.公众议程 D.系统议程 13.科珀等人认为,外在创始模型通常出现在 C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九章 公共政策执行【圣才出品】

第九章 公共政策执行 1.试述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答:(1)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 公共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公共政策执行的本质是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所有行动的总和。 (2)政策执行的特点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它具有如下特点: ①目标的导向性 公共政策是以公共政策目标为行动方向的,政策目标是政策执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②内容的务实性 公共政策执行要面对具体的公共问题,因此其计划、步骤、措施、手段等必须务实,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③行为的能动性 执行者必须在全面领会政策内容的前提下,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情况,能动地执行公共政策。 ④手段的权威性 公共政策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规范,其执行具有强制性。 (3)政策执行的作用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它在政策过程中具有的地位和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②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 ③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 2.试分别论述第一代、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的优缺点?试述执行研究整合路径的主要模型的变量关系以及施柏丽划分的府际运作关系类型。 答:(1)第一代、第二代政策研究路径各有其优缺点,主要表现为: ①第一代政策研究的自上而下路径 a.这种政策执行研究的优点: 第一,正确地指出了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存在的鸿沟,强调了政策制定者所处的核心地位,要求政策执行者必须秉承上级的意志,忠实地实现上级的意图和目的,拓宽了政策研究的视野,提高了行政效率; 第二,指出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多元参与者联合行动的复杂性,因而也为后来府际间关系研究视角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b.自上而下政策研究路径的缺点: 第一,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过多地关注与中央或高层决策者的目标设定和方案规划,容易忽视其他基层组织、地方执行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自上而下研究路径要求完美的、天衣无缝的政策方案,这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第三,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区分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且在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难以实现; 第四,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偏重于个案研究,存在着局限性; 第五,自上而下研究路径强调层层节制的科层制,不易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也容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政策产生于两种需求即(),或者是()。 2.()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是司法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3.公共政策的功能是()、()、()和()。 4.传统理性模型的实质是()。 5.渐进主义模型的实质是()。 6.政策问题的确认是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和()的过程。 7.事实前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和( ) 三个方面。 8.()和()是政策议程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9.触发机制作为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其作用的发挥源于()、()和()这三个影响因素的互动。 10.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是()、()和()。 11.()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是司法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12.政策终结心理方面的障碍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者;二是();三是()。 13.费斯廷格提出了()理论。 14.政策合法性包括()、()、()以及() 15.政策评估都需要经过()、()和总结与报告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以下哪种触发机制属于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 ①自然灾害②经济灾难③生态变迁④经济对抗 8.“凡是政府选择作的或选择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①伍德罗.威尔逊②哈罗德.拉斯维尔③戴维.伊斯顿④托马斯.戴伊 9.下面哪一种不属于政治行动的类型() ①控制②命令③交易④博弈 10.在我国,行政法规通常以()形式加以发布。 ①国务院文件②总理令③国务院办公厅文件④部长令

公共政策3学习资料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哪些环节?有哪些基本因素会影响政策有效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 、政策宣传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执行者只有在对政策的意图和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有明确认识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执行政策。因此,各级政策执行机构要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宣传政策的意义、目标,实施政策的方法和步骤。 2 、政策的分解 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路途。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 1 )客观性原则。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积极可靠,排除臆断;计划的各项指标,不保守也不冒进:既不是唾手可得的,也不是经过努力仍然高不可攀的;对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含糊笼统。 ( 2 )适应性原则。编制的计划要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应对意外情况发生的防范机制。 ( 3 )全面性原则。编制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切忌顾此失彼。计划前后衔接、轻重缓急有层次,不同管理层次的计划各有侧重。 ( 4 )一致性原则。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做到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以增强组织上的统一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 3 、物质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设备)两方面的准备。执行者应根据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开支编制预算。预算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算落实了经费。必要的设备,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技术机械设备、办公用品等,是政策执行的物质手段。只有具备了必不可少的设备条件,政策执行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4 、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组织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决定着政策目标的实现方式。 确定政策执行机构。这是组织准备中首要的任务。常规性、例行性政策的执行,应由常设的执行机构承担,不必另建机构,但有时也可用提高常设机构地位的方式或者改组机构的方式来保证政策顺利进行。如果遇到非常规性或者是紧急而重大的牵涉面较广的政策,则可组建临时执行机构,但应在政策目标实现后予以撤销。 选人用人。从政策执行者的素质来说,要求具有专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政策理解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善于用人,做到人尽其才;具有宽广的胸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讲求工作效率,善于从实际出发,采取机动灵活、随机应变的方式方法,有步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简答题全解.docx

公共政策学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与基本功能: ( 1)基本特征:阶级性、目标性、强制性、相对稳定性 ①阶级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一定的公共政策总是要为一定的统治阶级的利益 服务的,超阶级的公共政策是不存在的。 ②目标性:在公共政策中,目标集中体现了社会成员的需要和利益追求。 ③强制性:公共政策作为社会公共权威所选择或制定的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有其 合法性基础并且具有权威性,因而它对于社会成员特别是目标团体具有约束 力和强制力。 ④相对稳定性:只有保持政策一定的稳定性,才能有利于特定社会问题的最终解决和 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但是其稳定性又是相对的,需要根据具体事实进行 调整。 ( 2)本质属性:公共性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判一切公共政策的基 准性价值,成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念和核心精神。 ①阶级性和社会性:这两方面是紧密相联的,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②超前性 ③系统性:即公共政策往往不是孤立的,它们应是一个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是一个整体 ④合法性:这是极其重要的政治要求。 (3)基本功能:指公共政策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功效与作用。从其对社会 所起到的基本积极作用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配社会资源;规范社会行 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2、公共政策学产生的背景: 公共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学科而出现,既是当代世

界中社会、经济和政治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与战后美国特殊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虽然导致公共政策学科产

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更直接的原因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问题的压力;政府管理的需要;政治科学的发展;其他学科的发展。 4、经验决策模型的基本观点: 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非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决策者要依据现有方案,通过与以往政策的比较,考虑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对以往政策进行局部的、小范围的调适,逐渐把一项旧的政策转变成一项新的政策。①决策者不必企图调查与评估全面的政策方案,其只要着重于那些与现存政策只具有渐进性的差异者就可以了。 ②决策者只要考虑几个有限的政策方案就行。③决策者对每个方案,只评估几个可能产生的重要后果而已。④决策者所面对的问题,一直在重新的界定。渐进主义斟酌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调适,其结果使得问题较易处理。 ⑤社会问题没有单一的解决方案,而是透过分析与评估的过程,永无休止地对所面对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指正。 ⑥渐进决策是补救性的,其适应于减轻现行的具体的社会问题,但较少着重于将来社会目标的增进。 5、传统公共政策过程模型的成就与局限: (1)过程模型的主要贡献 首先,过程模型简化了复杂的政策过程。 其次,过程模型带来了众多关于公共政策过程各阶段研究的成果,加深了人们对政策过程的认识,丰富了政策科学理论和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 第三,过程模型为全面了解现实的政策运行提供了一种有用的概念框架,尤其是它与常识相一致,易于被接受、把握和运用于实践之中。 第四,对于政策过程的强调,使研究不再严格地依附政治科学中逐渐增多的公共行政和制度的研究,以及在经济学偏好中的准市场研究。 (2)对过程模型的主要批评 第一,“阶段模型并非真正是一个因果关系模型”,也就是说,它并不适合预测,或者甚至指示一个阶段怎样导致另一个阶段。

2014年4月公共政策学自考真题及其答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公共决策者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是(B )1-69 A.政策群 B.政策链 C.政策一般 D.个别政策 2.提出政策执行博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7-328 A.西蒙 B.德洛尔 C.泰勒 D.尤金·巴达克 3.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C )2-122 A.战略、战术、策略 B.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 C.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D.单目标政策和多目标政策 4.当代中国不具有政策制定一般功能的一级政府是(B )2-144 A.省政府 B.乡政府 C.市政府 D.县政府 5.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B )2-129 A.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D.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6.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A )5-249 A.公共问题 B.社会实践问题 C.公共政策问题 D.私人问题 7.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特性指的是政策问题基本属性中的( D )5-253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历史性 D.动态性 8.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的群体是(B )5-257 A.政党组织 B.利益集团 C.政府部门 D.政治人物 9.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方法是(B )5-263 A.边界分析 B.类别分析 C.层次分析 D.假设分析

公共政策学试卷三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3 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学考试形式: 学习中心:_________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 一、多项选择题(共计10分,2分/小题)(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 1、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包括() A.政治原则的偏离 B.价值体系的排斥 C.政治体系的封闭 D.承受能力的超重 E.表达方式的失当 2、政策目标的特征是() A.层次性 B.多样性 C.科学性 D.系统性 3、群体决策的形式是() A. 群体参与决策 B. 领导群体决策 C. 非理性决策 D. 理性决策 4、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人具有更大的冒险性,其原因是() A.责任分散 B.领导者为表现自己而做出高风险的选择 C.社会比较的作用 D.领导者为表现自己而做出低风险的选择 5、一票否决规则的特点是()

A.决策者的决策权不平等 B.决策者平等分享决策权 C.决策者至少有一方会受到利益损害 D.决策者中没有人利益受损 二、名词解释(共计10分,3分/题) 1、公众议程 2. 政府议程 3.触发机制 4.政策规划 5.头脑风暴法

三、简答题(共计40分,10分/小题) 1、简述社会问题的特征。(10分) 2、简述政策议程的类型。(10分) 3、简述政策规划的原则。(10分)

4、简述政策目标的作用。(10分) 四、论述题(共计40分,20/小题) 1论述政策议程建立的影响因素。(20分)

2、论述政策规划程序。(20分)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3答案 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学考试形式: 学习中心:_________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 一、多项选择题(共计10分,2分/小题)(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 1、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包括() A.政治原则的偏离 B.价值体系的排斥 C.政治体系的封闭 D.承受能力的超重 E.表达方式的失当 答:ABCDE 解释: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包括:政治原则的偏离;价值体系的排斥;政治体系的封闭;承受能力的超重;表达方式的失当。见教材P186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 2、政策目标的特征是() A.层次性 B.多样性 C.科学性 D.系统性

宁骚《公共政策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1~7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试述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答: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的三个重要概念。在学科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这些名词使用不同话语表达的同一概念,而在现阶段,主流认识倾向于认为这三者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明显差异的三个概念。 (1)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主要为: ①从对象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关注重点尽管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三者的研究对象都是公共政策; ②从研究目的上来看,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都是为了获得更高效、优质的政策,达成预期的政策目标。 (2)这三个概念的区别主要为: ①主体不同 a.政策研究的主体是学术取向的职业学问家; b.政策分析的研究主体者政策分析者是应用取向的政府机构和其他公共组织内部的专业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人员;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学科,它的研究主体既包括学术取向的政策研究学者,也包括应用取向的公共组织内部人员以及民间智库的政策研究者。 ②关注的重点不同 a.政策研究关注的重点和研究范围是政策内容、政策过程和政策产出,发现和验证政策与其主体和客体之间、与有关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b.政策分析关注的重点或研究范围是“为了政策而分析”,即分析是一个基于政策、

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研拟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方案,以及对政策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的过程; c.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研究重点或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③目的或目标不同 a.政策研究的目的或目标是建构政策理论,创设研究方法,推动学科发展; b.政策分析的目的或目标是为了公共组织特别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决策者规划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政策蓝图; c.公共政策学的目的或目标主要是探索公共决策的固有规律,明确地以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为研究目的。 ④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不同 a.政策研究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获得学术界同僚的肯定; b.政策分析对研究成果的社会反响的期待是被决策者采用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c.就应用研究、政策实践、权力运作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以有效地控制和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诉求,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 2.试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哪些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公共决策行为? 答: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研究公共决策的学问,公共政策学即研究不同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又研究公共决策行为的不同方面。 (1)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包含以下类型:

公共政策学X-2习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X-2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5.0 分)1. 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属于() A.横向监控 B.纵向监控 C.外部监控 D.自下而上的监控 得分:5 (5.0 分)2. 公共政策指()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企业 B.政府 C.第三部门 D.个人 得分:5 (5.0 分)3. 制定政策的政策指()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具体政策 D.实质性政策 得分:5 (5.0 分)4. 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对利益如何分配、利益究竟分配给谁等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的()范畴。 A.事实分析

B.价值分析 C.规范分析 D.利益分析 得分:5 (5.0 分)5. 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执行 C.公共政策评估 D.公共政策分析 得分:5 (5.0 分)6. 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A.利益表达 B.利益综合 C.政策制定 D.政策执行 得分:5 (5.0 分)7. 将旧的公共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公共政策,从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类型讲,属于()。 A.替代 B.分解 C.合并 D.缩减

得分:5 (5.0 分)8. 系统议程又被称为() A.政府议程 B.行政议程 C.正式议程 D.公众议程 得分:5 (5.0 分)9. 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政策思想的思想家是() A.管仲 B.孔子 C.孟轲 D.荀况 得分:5 (5.0 分)10.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创始公共政策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 A.政策科学 B.公共政策学 C.政策学 D.政策分析 得分:5 二、多选题 (6.0 分)1. 3、公共政策的终结方式有()。 A.替代

公共政策学第3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0年下半年第三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公共政策学》第九章至第十一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内。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政策实施的(A)是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据 A、效果 B、影响 C、效率 D、反馈 2、(D)是公共政策的执行者,研究者和责任的承担者 A、政策研究机构 B、政策执行机构 C、利益团体 D、政府官员 3、政策评估核心是集中关注(A)的活动及其对社会影响 A、公共部门 B、决策者 C、决策机构 D、民间组织 4、政策终结过程要重视交流与沟通,消除(A) A、心理抵触情绪 B、主观臆断 C、社会影响 D、领导权威 5、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如果得到政策实施对象的支持和遵守,政策效能就(B) A、低 B、高 C、不变 D、都不是 6、政策实施中把政策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这是政策实施的(C) A、原则性 B、灵活性 C、整体性 D、建设性 7、对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进行判断是(B) A、政策形成 B、政策评估 C、政策修正 D、政策终结 8、下列哪些属于内部评估者( A ) A、政府机构的政策研究室 B、民间研究组织 C、压力集团 D、公共利益组织 9、从政策作用的对象的感受出发来对政策效果予以评定称为(A) A、对象评定法 B、自评法 C、对比法 D、德尔菲法 10、当一项政策终结威胁到组织自身的存在时,我们称这个因素为(B) A、心理抵触 B、组织惯性 C、认知的局限 D、法律延迟 二、多项选择(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四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后面的括号内。答案未选全者得1分,选错,该题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15分) 1、政策实施可以概括为(ABC)过程 A、政策实施 B、政策结果 C、政策纠正 D、政策检验 2、下列(ABCD)属于政策评估的机构 A、政府内部评估 B、民间的研究组织 C、压力集团 D、公共利益组织 3、政策评估的类型包括(ABCD) A、政策过程评估 B、政策影响评估 C、政策效果评估 D、元评估 4、政策终结是(BCD)的新起点 A、政策变革 B、政策更新 C、政策发展 D、政策进步 5、政策创新的内容包括(ABCD) A、政策内容的创新 B、政策运行过程中环节的创新 C、技术手段的创新 D、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的创新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规范了具体的客体、 指向目标、 制定程序, 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 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 (事) 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 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 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1) 1)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 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 (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第三章 1、官方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司法机关。 2、非官方政策主体包括利益团体、公民(选民)、大众传播媒介(是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3、行政机关在政策规划中起主导作用。 4、公共选择理论如何分析立法机关(或立法者)的行为的? 该理论分析了西方代议民主制条件下立法或政治家的行为特征及模式,并指出,政治家或立法者在政策过程中是以“经济人” 的面目出现的—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最大化的利益表现为在选举中当选或再次当选。所以政治家的行为是为了在选举中获得更多的选票或支持率。而为了回的选民的支持就必须许诺制定并执行某些能够给选民带来利益的政策或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近几年自学考试公共政策学试题与答案

2001年4月全国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 2001-10-12 〖次〗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25分) l、“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 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③〕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上政策”是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主要表现为() ①象征式政策执行②残缺式政策执行③替代式政策执行④附加式政策执行 8、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①政策效率②政策效益③政策效能④国应的充分性 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①阶段性周期②功能性周期③反复性周期④结构性周期 10、以下组织院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③) ①学校②工会③行政机构④妇联 11、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①脚本写作②头脑风暴法③博弃论④个人判断法 1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 ①政策评估②政策制定、③政策执行④政策终结 13、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这是() ①利益表达②利益综合③政策制定④政策执行一人一 14、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①立法决策②行政决策③司法决策④政党政策 15、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 ①政策执行②政策研究③政策制定④政策分析 16、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①沟通功能②管制功能一③监督功能④平衡功能 17、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①林德布洛姆②西蒙③德洛尔④戴伊 18、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

公共政策学3.

公共关系学(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参与政策规划的主体通常是多元的,但起主导作用的是()。 A、政府 B、立法机关 C、公众 D、司法机关 2、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前期重点是()。 A、政策的制定 B、政策的执行 C、政策的监控 D、政策的评估 3、政治政策的核心价值是()。 A、维护阶级统治 B、保卫国家安全 C、增加民族团结 D、获取巩固、防卫与增益国际权力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4、划分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的主要依据是()。 A、是否参与并主导公共政策过程 B、主体是执政者,客体是制定的政策 C、是制定政策还是执行政策 D、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 5、在下列几种环境中,公共政策系统的基础环境是()。 A、社会环境 B、自然环境 C、人文环境 D、科技环境 6、政府议程指的是政府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又被称为()。 A、政策议程 B、行政议程 C、公众议程 D、正式议程 7、下列中实属政策问题界定,其宗旨是按照社会公益标准弄清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为政府及有关组织决策议程做准备的是()。 A、政策方案分析 B、政策问题分析 C、政策执行分析 D、政策结果分析 8、行政系统的决策特点是快捷、高效,因此,行政决策体制在决策上的()都会较立法机关要高。

A、集中化程度 B、分散化程度 C、民主化程度 D、公众参与程序 9、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构想是()的范例。 A、政策变通 B、政策创新 C、理想化政策模型 D、政策执行再决策 10、从组织功用看,政策研究组织与()为目标,这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主要特征。 A、改进政策制定 B、提高政策效率 C、保障社会公正 D、发现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在进行政策宣传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A、个性化原则 B、强制性 C、适时原则 D、说服原则 2、影响公共政策的因素大致分为()。 A、决策者的直觉因素 B、政治系统的自身因素 C、内部环境因素 D、外部环境隐私 3、政治制度包括()。 A、政体制度 B、决策制度 C、政治文化 D、舆论控制制度 4、当代公共政策的特征有()。 A、统治政治进一步强化 B、政策问题日益复杂 C、政策的合法性受到重视 D、政策预期和政策结果趋于一致 5、政策方案类型包括()。 A、直接的货币方案 B、间接的货币方案 C、直接的非货币方案 D、间接的非货币方案 6、多元的政策评估标准包括()。 A、经济可行性标准 B、技术可行性标准 C、政治伦理可接受性标准 D、行政可操作性标准

公共政策学第2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公共政策分析》第五章至第八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公共政策的核心目标就是( A ) A、公共利益 B、集团利益 C、个人利益 D、部门利益 2、从评价组织活动形式上瞧,公共政策评价可分为正式评价与( D )。 A、内部评价 B、外部评价 C、执行评价 D、非正式评价 3、下列不属于公共政策评价的消极目的就是( B )。 A、拖延决策时间 B、作为重新分配政策的依据 C、夸大工作难度 D、规避责任 4、公共决策体系中可以称为“思想库”或“智囊团”的就是( C )。 A、决断子系统 B、执行子系统 C、咨询子系统 D、信息子系统 5、威廉·N·邓恩认为政策规划过程包括二大基本要素,即政策相关信息与( B )。 A、政策相关资源 B、政策价值取向 C、政策选择方式 D、政策分析方法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就是( C )。 A、要保证公共政策的合法化,前提就是决策程序的合法化 B、我国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一般要经过法制工作机构的审查、领导决策会议决定与行政首长 签署发布政策等程序 C、政策法律化的主体为享有委托立法权的行政机关 D、政策内容的合法性主要就是指公共政策不能与国家宪法与现行法律相抵触 7、下列不属于古典行政模式特点的就是( C )。 A、行政组织的结构特征就是集权的、层级制的、金字塔型的 B、政治家负责制定政策,行政人员负责执行政策

C、行政组织结构呈扁平化发展趋势 D、行政管理必须依据客观的科学管理原则,以提高行政效率 8、以整体焦点而言,自上而上与自下而上政策执行研究的区别在于( C )。 A、前者强调从中央到地方、从公共部门到私营部门;后者强调从地方到中央、从私营部门到公共部门 B、前者强调焦点为中央政府;后者则强调某一政策领域中的地方执行机构 C、前者关心政策控制系统如何达成政策制定者所预期的政策结果;后者强调政策网络中多元行动者的策略互动。 D、前者强调正式目标的完成,后者的评估标准则较不清楚 9、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主要包括两个环节:绩效评估与( B )。 A、全面推广 B、追踪决策 C、指挥协调 D、政策实验 10、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行为称作( C )。 A、政策优化 B、政策放弃 C、政策终止 D、政策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公共政策终止的对象可以分为以下哪些类型( ABCD )。 A、功能 B、组织 C、政策 D、计划 2、从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瞧,可分为( ABC )。 A、事前评价 B、执行评价 C、事后评价 D、正式评价 3、公共政策评价效果一般可分为( ABCD )。 A、直接效果 B、附带效果 C、潜在效果 D、象征性效果 4、政策执行手段中,经济手段具有以下哪些特性( ABC )。 A、间接性 B、有偿性 C、关联性 D、稳定性 5、政策制定主体采用的基本决策规则主要有( AB )。 A、全体一致规则 B、多数裁定原则 C、少数剥削多数 D、个别领导拍板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决断子系统又叫中枢子系统,就是公共决策体制的核心部分。(√) 2、公共决策多数规则虽然大幅度降低了决策成本,但可能出现“多数剥削少数”与“周期多数”等弊端。(√) 3、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一般要经过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与通过议案、公布政策等程序。(√) 4、公共政策自上而上的研究路径关注的就是具体的执行结构或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 5、经济手段就是政策执行的最基本手段。(×) 6、从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瞧,可分为事前评价、执行评价与事后评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