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司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郑志刚

公司治理机制是解决现代公司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既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职业关注等外部控制系统,同时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大股东治理、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

研究意义

公司治理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金的提供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它构成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显然对于提高中国现代公司的治理效率,从而最终推进企业改革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部控制系统

外部控制系统指的是尽管机制的实际实施超出了公司资源计划的范围,仍然可以用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总称,它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

1.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

①公司治理的法律途径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②此外,政治因素的考虑对一国法律的制定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而言,对雇员的保护与对投资者的保护负相关,因而,法律规定是谋求高投资者保护程度的企业家与谋求高雇员保护程度的雇员的政治妥协。

③公司治理体系的不同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因素,而不是单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

2.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

①产品(要素)市场竞争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整体经济效率十分强大的力量,同时,它在公司治理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②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监督力量对于新的和存在因量经济租或准租的活动而言十分微弱。

3.公司控制权市场

所谓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是指建立在现代放熟的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基础之上,通过包括公司舞管、杠杆收购以及公司重组等在内的公司战略而实现的公司

资产控制权力转移的各种市场行为的总称。这里的接管包括兼并、敌意和友好要约收购以及代理权竞争等。

接管实际发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接管者能够战胜目标公司经理人的“反接管”措施。

对接管的主要批评是,接管的收益来自享受的税收优惠、与原公司经理人、雇员终止合同,以及非效率的资本市场在价值评估中的错误

对以接管为代表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争论表明,公司控制权市场单独同样不是一个约束经理人的有效机制。

4.声誉市场与职业关注

市场交换的经济范式的一个隐含假设是,存在一个政府来定义产权,并执行合约。即使不存在第三方,声誉或品牌作为私人机制,同样可以向当事人提供履行合约的激励。职业关注所提供的隐性激励不仅适用于经理人,同时适用于董事。风险的规避与折旧成为市场约束激励的能力的限制。因此,对未来职业的关注可能既是有利的,同时,也可能是有害的,这要取决于企业与个人利益的协调程度。

二、内部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系统指的是机制的设计或实施在一个企业的资源计划范围内,用来实现企业的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的总称。它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外部董事)、大股东治理、债务融资等。

1.激励合约设计

激励合约设计的基础是,与经理人行为正相关的业绩衡量必须在法律上是可证实的,或者仅仅是可观察,但投资者存在可置信的威胁或承诺来采取必要的行动。一个可行的激励合约通常受到经理人的风险态度以及激励所采取的补偿形式等方面的影响。在设计激励合约时,要同时考虑正式和关系性合约的收益和成本。

设计激励合约需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是,当经理人的努力是多维,且对经理人绩效的衡量不完备时,如何协调不同激励方向的冲突问题。

2公司董事会与外部董事

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各国逐步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董事会组织模式,从以德国为代表的监事会与董事会的双层组织模式,到以日本为代表的内部人主导的董事会模式,到以美国为代表的内部和外部黄事混合的董事会模式。

然而,董事会在控制经理人问题上所表现出的低效率,长期以来受到理论界的批评。这里所谓的外部董事是美国等一些国家对除了担任公司的董事外,与公司没有任何家族、商业关联的董事会成员的总称。在英国等一些国家,则称为独立董事。担任外部董事的通常是其他企业的前任或现任经理人,会计、律师事务所的职业会计师、律师等,以及前政府官员和大学教授等。

3.大股东治理

大股东的投资相对集中,缺少多样化的资产组合,因而,与分散的股东相比,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即使大股东控制在事后是有效率的,但在事前它构成的对经理人剩余进行掠夺的威胁,将降低经理人创造力和减少经理人的企业专用性投资。特别地,当处于控制性地位的股东较少时,通常会出现所谓的监督过度现象。分权控制实际上成为在内部化企业价值之前的大股东的监督过度,与不存在控制性股东所导致的经理人挥霍过度的折衷。

分权控制所出现的折衷并非总是有效。事后的讨价还价可能会导致公司的业务瘫痪,最终使小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只有对于存在明显的投资过度,或需要大量融资的企业,分权控制才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

4.债务融资

债务的税盾价值使债务融资成为现代公司十分重要的金融工具。对作为借贷双方签订的借方以承诺在未来归还,而获得贷方贷款的债务合约能够使控制权从股东,从而经理人转移到债权人的事实的重新考察使理论界认识到债务合约同时成为解决代理问题的重要机制之一。

对债务融资公司治理角色的上述认识促使人们不仅仅关注资本结构选择可能实现的融资成本降低的“传统”功能,同时开始重视通过资本结构的选择来实现降低代理成本的公司治理目的。

若赖债不还的信号导致企业未来价值损失,具有较高信用等级的借款人则有激励维护信用等级。声誉效应成为对信用等级良好的经理人的监督的替代机制。只有信用等级居中的借贷人才选择银行贷款。有必要对公司内部控制与资本结构做出合理设计。按照这些设计包括允许债权人进人董事会,债务合约中对信贷商可以否决经理人的更换做出规定等。当股东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企业价值与债务水平呈现负相关;当债权人拥有否决权,企业价值与债务水平呈现正相关。

《公司治理研究的新进展:国际趋势与中国模式》

李维安邱艾超牛建波徐业坤

研究背景

国际公司治理研究呈现出新的研究态势,具体表现为:在内部治理方面,对治理特征的深入挖掘和对关系网络治理效应的细分研究;在外部治理方面,对法律环境和政治联系治理机理的持续关注;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得到动态优化与调整;研究对象特别关注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体;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对金融机构及其治理风险的研究方兴未艾等。

研究主体内容

本文对上述国际研究趋势进行了探索性的综述。同时,对国内公司治理的相关研究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治理评价、拓展研究等视角进行了梳理,并提炼和总结出中国式公司治理从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的研究主线和分析框架,以期揭示复杂背景下中国公司治理的演进逻辑与研究方向。

本文力争对此间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的新进展、新动态、主要趋势等进行探索式综述。总体来讲,公司治理及其相关的研究领域非常“庞大”,以上研究综述已经为我们勾勒出公司治理研究的基本脉络与发展趋势。在上述文献“枝繁叶茂”的基础上,本文仅致力于对十年来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要趋势或发展动向进行探索性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中国公司治理的研究主线。

一、国际研究

按照Denis 和Mc Connell 的分类,公司治理系统一般可以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方面来综述。内部治理主要体现为公司治理特征,如董事会规模、股权结构、经理层激励等;外部治理涉及政府监管、法律体系等。

1. 内部治理

内部治理方面,不同治理层级的交互效应受到普遍重视,如大小股东问题、董事会和经理层的交互机制等;同时,针对经理层和董事会关系网络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

(1) 股东治理

在公司治理机制形成的众多影响因素中,股权结构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首先,是对股权结构“双重治理效应”的再认识。

其次,是对金字塔式隧道效应的进一步深化。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决定了内部控制股东与外部分散的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公司的价值、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股东投票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作为一系列公司治理措施的基础,股东投票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公司治理一直以高管薪酬和董事会为主要研究对象,很少关注股东投票问题,不断发展的股东投票实践推动了的学术研究,该领域极具发展潜力,将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重要领域。

(2) 董事会治理

作为重要的内部治理机制,董事会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指导和监督。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董事会的作用机理以及如何提高董事会的效率展开研究。十多年以来,关于董事会的研究一直“长盛不衰”,但研究的切入点已经从初期的对董事会基本特征的分析,转向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交互效应以及董事会关系网络的研究。

首先,是对董事会基本特征及其治理效应研究的进一步细化。

其次,对交错董事会及其价值的研究逐渐增多。交错董事会中的董事由不同的层级(通常是三层)构成,只有一层董事是由某一次年度股东大会再次任命的,这种结构避免了因投票权争夺或者收购要约的保护而获得控制权,因而是一种通过增加接管的难度来保护管理层的机制。

再次,女性董事特征及其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近十余年来,董事会构成的性别多元化已经成为公司治理准则的重要议题。董事会的多元化尤其是女性董事的存在对公司价值、公司治理的作用的研究保持增长趋势。

最后,对董事会关系网络的研究受到重视。董事通常会在不同的公司任职,由于多个董事头衔,董事任职的不同董事会之间相互关联,进而形成了董事关系网络。

(3) 高管层治理

关于高管层治理的研究,涉及对高管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高管层的关系网络问题以及与其它治理层级的互动影响,但总体来讲,高管层的薪酬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回顾了高管薪酬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用以解释高管薪酬问题的最优合约理论、经理层权力理论和团队生产理论是相互补充的。首先是经理层

权力理论的研究视角。其次是董事会团队独立性的研究视角。最后是基于经济学范式的契约参照点视角对高管薪酬的研究。

2 . 外部治理机制

外部治理方面,一些传统的外部治理变量逐渐被引入到公司治理系统的研究中,侧重于发现不同的制度环境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型塑”。自对法律制度的研究之后,对政治因素的研究持续升温。从历史的视角比较了不同国家的公司治理情况,进而限制了不同时期公司治理制度设计

(1) 投资者保护及其测度研究在持续关注中受到一定质疑

(2) 政治联系的治理机理研究逐步成为“新亮点”

(3) 利益相关者治理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4) 控制权/ 产品市场/ 媒体治理机制等的研究丰富化

3. 公司治理评价的动态优化与调整

随着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比较公司治理的差异以及考察公司治理的总体效果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4. 针对转型经济或新兴市场的研究引发广泛

关注转型和新兴市场国家因为在市场体制、法律环境、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等问题上处于转型或完善当中,导致这些国家的公司治理存在诸多特殊性。对转型和新兴市场国家法律体系和政治体系的研究占据了重要部分,并引发了广泛关注。

首先,隧道效应的证据丰富化。

其次,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发展了资产特殊性研究的新视角。

再次,政治网络、婚姻网络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引起重要关注。

最后,针对中国的国际研究关注转型特征。针对转型经济中的中国,多数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5.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机构及其治理风险研究方兴未艾

企业的风险管理和融资策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而董事会和股东无疑在这些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中国公司治理:理论研究与提炼

中国独特的制度环境为公司治理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特殊的土壤。以建立现代公司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的深入推动了中国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公司治理研

究近年来呈蓬勃发展的态势。尽管这些文献对于理解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进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并没有评述一些新兴的治理问题如公司治理评价、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以及政治联系等问题,也未能构建中国公司治理的分析框架。

1. 中国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综述

(1) 内部治理

股权结构的研究方面,研究重点从终极产权逐步向治理效应过渡。

(2) 外部治理

股权分置改革的相关研究在某一时间内成为热点领域。以股权分置改革作为时间点,中国的公司治理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研究焦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股及其治理问题。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治理环境成为国内公司治理研究的热门话题,法律保护、政府治理、市场竞争等公司治理环境是比公司的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更为基础的研究层面。

投资者保护的研究日趋增多。

政府干预、政治联系与公司治理“异军突起”。

中国公司政治联系制度诱因方面的研究逐步增多。

对于政治联系治理效果多视角的刻画与度量也较多。

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研究丰富化。

(3) 公司治理评价研究实现长期化

公司治理评价研究是对公司治理状况和质量进行定量测度的过程,从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经理层治理、信息披露和利益相关者治理等六个维度对公司治理成本、治理风险、治理质量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一些学者利用公司治理指数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如李维安和张国萍在盈利能力、股本扩张能力、成长性以及安全性四个维度、十三个方面构建综合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南开公司治理指数中的经理层治理评价指数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4) 相关拓展研究

第一,公司治理实验研究。

第二,社会治理和媒体治理研究。

第三,公司治理的案例研究。

2 . 中国式公司治理理论提炼:从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

在上述文献基础上,提炼中国公司治理的理论及实践演进主线成为中国公司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相对于东欧国家的私有化改革及其相应的治理问题,转型经济中的中国呈现了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以行政型治为起点,逐步实现从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的转型。

改革背景下,中国公司治理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的转型是“中国式公司治理理论”的提炼与升华,中国情境下形成的行政型治理,是公司经营目标行政化、高管任免行政化和资源配置行政化的总结与归纳

构建了中国公司治理转型的分析框架。该框架既包括了宏观层面的转型的驱动因素与经济后果,又包括了微观层面两种治理模式的度量视角和转型特征。

我国当前正处于行政型治理与经济型治理演化与共生的关键时期,从公司治理评价来看,评价侧重的是对经济型治理进程的测量。因此,行政型治理及其量化研究便成为需要重点关注与补充的领域。

3. “专刊”文献综述及其理论支撑

“专刊”多篇文章的研究从“点、线、面”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公司治理转型的路径、特征与治理效率,较好地契合了本文提出的中国公司治理转型的分析框架,一定程度上又为该框架的完善提供了有效的证据。

首先,是一个“企业点”公司治理转型路径的研究。

其次,是一个“行业线”公司治理转型特征的提炼。

最后,是一个“企业面”公司治理型中治理效率等的分析。

另外,宁向东和张颖的研究比较了“集权制”、“票决制”以及“冠以‘票决

制’名义的‘集权制’”这样三种不同的董事会决策机制,其实质是探讨不同的治理模式下的科学决策问题。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近年来公司治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以期从大量的公司治理文献中寻找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提炼出中国式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

践发展的主线。

从研究对象来看,新兴市场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公司治理问题逐渐成为热门话题,研究特定制度环境下的公司治理问题成为焦点;

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极大拓展,传统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已经由面上的简单研究转向点上的深度研究;新兴的公司治理问题如公司治理评价、政治联系等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

从研究方法上看,注重研究的严密性如注重内生性问题的处理和数理模型的构建,讲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采用实验、案例等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抽象化和理论化的解释。这些趋势无疑为未来的公司治理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当前,针对中国样本的研究正成为研究的重点。

在此基础上,中国近二十年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为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与其它发达或发展中国家有着显著的重要差异?中国特有的公司治理转型路径具有哪些典型特征及其成因?这些尚无统一的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理论概念界定和运作机制。如何结合转型经济学和中国特有的制度特征阐释中国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的必然性及转型过程,如何将中国公司治理模式转型理论广泛运用于其它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中是后续的研究方向。同时,如何更好地刻画中国公司治理转型背景下,行政型治理与经济型治理的静态分布与动态演进也成为未来中国公司治理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公司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郑志刚 公司治理机制是解决现代公司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既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职业关注等外部控制系统,同时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大股东治理、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 研究意义 公司治理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金的提供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它构成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显然对于提高中国现代公司的治理效率,从而最终推进企业改革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部控制系统 外部控制系统指的是尽管机制的实际实施超出了公司资源计划的范围,仍然可以用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总称,它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 1.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 ①公司治理的法律途径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②此外,政治因素的考虑对一国法律的制定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而言,对雇员的保护与对投资者的保护负相关,因而,法律规定是谋求高投资者保护程度的企业家与谋求高雇员保护程度的雇员的政治妥协。 ③公司治理体系的不同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因素,而不是单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 2.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

①产品(要素)市场竞争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整体经济效率十分强大的力量,同时,它在公司治理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②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监督力量对于新的和存在因量经济租或准租的活动而言十分微弱。 3.公司控制权市场 所谓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是指建立在现代放熟的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基础之上,通过包括公司舞管、杠杆收购以及公司重组等在内的公司战略而实现的公司资产控制权力转移的各种市场行为的总称。这里的接管包括兼并、敌意和友好要约收购以及代理权竞争等。 接管实际发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接管者能够战胜目标公司经理人的“反接管”措施。 对接管的主要批评是,接管的收益来自享受的税收优惠、与原公司经理人、雇员终止合同,以及非效率的资本市场在价值评估中的错误 对以接管为代表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争论表明,公司控制权市场单独同样不是一个约束经理人的有效机制。 4.声誉市场与职业关注 市场交换的经济范式的一个隐含假设是,存在一个政府来定义产权,并执行合约。即使不存在第三方,声誉或品牌作为私人机制,同样可以向当事人提供履行合约的激励。职业关注所提供的隐性激励不仅适用于经理人,同时适用于董事。风险的规避与折旧成为市场约束激励的能力的限制。因此,对未来职业的关注可能既是有利的,同时,也可能是有害的,这要取决于企业与个人利益的协调程度。二、内部控制系统

文献综述 英文

文献综述 大学生时间管理研究——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为例 姓名:代永寒学号:20091211205 专业:工商管理班级:工本2班 史蒂芬?柯维的《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顾名思义是指重要的主要的事情要放在第一时间去完成。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是将认为急迫的紧要的事情放在第一时间完成; 本书通过四个象限来告诉我们如何区分事情的紧急性与重要性,从而告诉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应怎样去区分事情属轻属重,以及造成事情紧急性的原因,在平常工作中要注意哪些方面以避免出现紧急事件的情况。 第一象限包括四点:A危机 B 急迫的问题C最后期限迫近的项目 D 会议准备工作等。第一象限显得紧迫与重要,但我们要知道形成第一象限的紧迫与重要主要是因被延误及没有进行计划与预测及计划所致。第二象限包含准备工作、预防、价值、筹划、建立关系、真正的再创造与赋予能力。第二象限属于质量象限,属于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但我们必须要去做,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第一象限包含的情况。第三象限包含干扰、电话;邮件、报告;某些会议;很多临近、急迫的事情及很多流行的活动。第三象限包括“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而事实上它易给人造成假象,从而形成第一象限情况。第四象限包含琐事、打发时间的工作、某些电话,解闷,“逃避”行为、无关紧要的邮件及过多地看电视;第四象限属于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它是浪费象限,第四象限中的行为是堕落行为。这四个象限告诉我们如果在办事过程中不是以重要性而是以紧要性为出发点,就会出现第一第三甚至第四象限的情况,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加以区分,日常工作生活中往往事情越是紧迫,反而说明事情越不重要!像最近存货系统因急着想能早日上线,在运作过程中被卡住,故一心想着去解决软件中存在的问题,而忽略了与其他人员的沟通协调,存货上软件固然重要,但与公司整体运作相比就稍显其次,没合理分配其他人员手头事项,这样会导致其他问题的增多,从而会出现第一第三象限甚至于第四象限的浪费情况。 “要事第一”,告诉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加以区分、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学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风险的防范、管理和化解是银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能力。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金融机构健康、持续地运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资金成本,提高其竞争力。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上,对操作风险关注较少。近几年来,国内商业银行连续发生的大案、要案使人们开始关注操作风险问题。特别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进一步引发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当然,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远未达到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仍十分薄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上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对推动操作风险管理研究的深入和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对国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进行介绍,最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提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提纲如下: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析 1引言 2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概述 2.1操作风险的定义 2.2操作风险的分类 2.2.1按业务性质分类 2.2.2按风险事件类型分类

2.3操作风险的特点 2.4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 2.4.1定性分析法 2.4.2定量分析法 2.5操作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分析 3.1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分析 3.2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对操作风险管理缺乏足够重视,认识不足及意识落后 3.2.2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仍不健全 3.2.3操作风险管理政策不统一 3.2.4操作风险管理缺乏电子化手段,手段过于单一 3.2.5尚未建立操作风险报告机制,缺乏量化管理数据 3.2.6缺乏操作风险管理人才 3.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不足 3.3.2内控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3.2.3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3.3.4外部环境因素 4国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1汇丰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2美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和经验 4.3经验总结 5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策略 5.1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意识及文化 5.2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和内部控制体系 5.3构建全面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5.4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 5.5操作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5.6创造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外部环境 6总结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与完善研究(精)

摘要: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与完善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问题。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模式采取的是大陆法系的“内部监控模式”,即股东会是公司的权力机关,股东会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对股东会负责。但现阶段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却出现了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失衡、经理人市场不完善以及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欠缺等问题。这就需要采取健全股权结构、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发展经理人市场与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等措施来加以解决。 关键词:公司治理;现状;完善 一、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结构 (一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的概念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学者贝里和米恩斯在1937年发表的《现代股份公司和私有财产》中提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扩张加剧,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催化下,各行各业的公司规模不断扩大,迫切需要职业化、统一化的经营者来加强对公司的控制和管理,单一的所有者或人数众多的股东都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而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又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在分权与制衡的过程中分歧不断,公司治理的问题就这样产生了。 (二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制度表现,它是指基于公司章程的规定,促使公司各组织机构相互分工合作,相互监督制衡,维持公司良好运营,在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者利益的同时,实现公司各方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和职工的利益平衡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强调公司的管理机构应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来贯彻公司经营目标,还要求不仅要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也要兼顾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它应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等内容。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

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的文献综述 1.引言 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栖息地和群体心灵的归属地。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城市是一个失败的城市,因此我们有必要探寻城市城市应该如何建立起其居民对于该城市的归属感。实质上,任何一个城市都由一个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社区构成。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社区的的均衡、良好发展。由各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位,提供给居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是城市与其居民产生联系的基本模式之一,通过对居民的归属感从而建立起对城市的归属感。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管理体制上的缺陷,我国城市归属感不高。【1】 以下,是我通过整合一些研究社区归属感的文献,总结出的目前城市社区归属感的现状和不足以及提高社区归属感的方法。 2.正文 2.1.什么是社区归属感? 通过对文献中的定义的概括,我认为社区归属感可被是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在许多研究中,社区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经常被混淆,但是必须明确这是三个同一范畴的不同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在表达的程度和层次上,社区认同感层次最低,而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层次上不断加强。通过心理学的解释我归纳出:归属感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所有属性的连续性的辨识基础上,才有归属感的追寻和建构的可能。社区归属感的高低是度量城市“心理社区”是否消亡的重要指标,探讨影响现代都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对于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并重建和发展社区,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4】 2.2中国城市归属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2.1单位制的解体造成从前有单位人本身归属感的下降

改革开放以前,单位具有很强的社会控制功能。不但职工的住房与伙食均、医疗、甚至子女幼儿园由单位提供,就连结婚与外出旅行等等也要单位批准。一个较大的单位往往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改革开放以后,单位的种种社会功能逐渐减弱消失。7这种小而全的社会,它对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它充当凝结社会成员的全部情感和心灵归属的载体。因为单位情结的存在,使得居民很少和社区发生联系,社区意识淡薄。市场经济的到来,单位制逐渐解体,所有的人一下子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和“社区人”。这使得处在转型期的人们一时找不到心灵的归属,感到茫然所失。【2】 2.2.2农村城市化及居民的大规模迁居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而这些人口转移至城市,或者农村所在地升级为城市,都会带给居民迁居从新组成新社区的结果,这些居民或远离了原来的旧社区来到了新社区;或是驻守原来的社区,原社区经过更新,大量外来居民迁入,导致原社区的变质,社区居民需要再磨合。【4】 2.2.3我国社区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又存在管理体制的缺陷 社区的概念和实践均源于西方,实际上社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由一个地域的居民所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是一个自治组织,他们参与社区事物,对社区表现出强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而我国的社区目前的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仍是自上而下传统行政管理性质,街道、居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经常存在着追求政绩,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现象,这种思维指导下的社区建设只能是单一靠政府或社区管理者们来实施的管理和提供的服务,社区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更多的是被动的。【5】 2.2.4传统血缘文化对建立社区归属感的牵制 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地域和社区人群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同必须建立在社区居民互相信任、互惠和相互间合作基础上。而我国传统以来,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乡土文化中强调差序格局,即个体对他人的信任是依据是否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为依据的。这种以血缘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才是最密切的,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开题报告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湖南工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4届) 学院(部):财经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彭瑶 班级: 103班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谢刚职称:讲师 2013年 12 月 22日 3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查阅文献资料,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部控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突破,特别是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不断发展。 吴水澎(2000)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2001)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李连华(2005)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阎达五、杨有红(2001)则将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认为内部控制外延的拓宽正是由公司治理机制变化所致。因此他们建议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走的战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认为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特别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

文献综述英文版

Title :Magnetic motor shell stamping process and die design Author:yu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Magnetic motor shell stamping process and die design" literature review Abstract摘要 By read these references and document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mporary mold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metal forming technology, a number of instances of mold design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to further study the method of stamping die design, die design and thus have a directionalguidance.As used in this design and drawing die punching die and so on,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book related to mold in-depth study, this drawing die and the punching die and so the design methods have shape.These references and documents, the design of low-cost high-accuracy die with directional guidance. Keywords: Mold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old Manufacturing Trends Drawing Punching CAE Die Materials Prices Preface前言 As China's economic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ld econom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asic industries, mol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lso developing fast.In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fficiency, product quality, cost,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ld manufacturing concern. 1.1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ld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China, as early as 2,000 years ago, China has been used to make bronze stamping dies to prove that in ancient China stamping die stamping and achievements to the world's leading.In 1953, the Changchun First Automobile Works in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established a stamping plants, the plant began manufacturing cars in 1958, cover mold.60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began producing fine blanking dies.In walked a long path of development temperature, the present, China has formed more than 300 billion yuan (not including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statistics)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various types of stamping dies. 1.2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 Die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market demand of mold growing.In recent years, the mold industry has been the growth rate of about 15%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the ownership of the mold components also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addition to professional mold factory outside of state-owned, collective, joint ventures, wholly-owned and private has been a rapid development.

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关系研究综述

2012/04总第420期商业研究 COMMERCIAL RESEARCH 文章编号:1001-148X (2012)04-0030-07 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关系研究综述 谢 梅1 ,李 强 2 (中国矿业大学1.管理学院;2.财务处,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市场竞争被经济学家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它与其他各种治理机制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且对公司绩效和股东回报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对二者关系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并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市场竞争;公司治理;委托代理理论;公司控制权市场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1-11-17 作者简介:谢梅(1981-),女,江苏淮安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师,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治理、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李强(1965-),男,内蒙赤峰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战略管理、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产品市场竞争与最终所有权结构— ——基于股权分置改革背景的经验研究》 ,项目编号:0J091177。一、引言 从Berle 和Means 提出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问题起,中外学者纷纷开始转向公司治理机制对解决股东与管理层之间代理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然而公司治理机制在现实中并没有起到预期的减少代理成本的作用,相反许多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的企业却可以经营良好,并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其强大的竞争力。如Toyota 和Honda 等日本企业,这些企业董事会成员的数量一般是同类美国或英国企业的至少三倍,但是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较低,日本资本市场也较少发生公司接管事件(Allen 和Gale ,2000[1];Chou ,2008[2])。 按照传统观点,由于日本企业缺乏董事会和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监督,其公司治理机制并非十分完善。但是,就是在这种治理机制的作用下却可以发现现实中的日本企业在世界市场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这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未必是企业提高绩效不可或缺的条件,市场竞争同样也可以作为经营管理的监督机制。那么,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又会对公司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学者对公司治理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观点,李维安和张维迎认为公司治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也有学者认为公司治理是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总和(Denis 和McCon-nell ,2003[3];白重恩等,2005[4])。白重恩等(2005)[4]认为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主要包括董事会、高管薪酬、股权结构、财务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等;外部机制包括公司控制权市场、市场竞争,以及法律基础和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等。借鉴白重恩等的观点,本文所指的公司治理是指除了市场竞争以外的其他内、外部治理机制。本文以此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梳理和总结了市场竞争与其他各种公司治理机制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并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二、关于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理论研究公司治理机制是解决Berle 和Means 提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导致的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的第一类代理问题,以及La Porta 等(1999)[5]所提出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的第二类代理问题(即大小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系列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财务管理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研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信息披露质量关系密切、双向互动。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从而最终增强资本市场的效率。 1 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质量相关理论综述 1.1 概念界定 1.1.1 公司治理结构概念 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在《公司治理理论与启示》认为,只要有以下两个条件存在,公司治理问题就必然在一个组织中产生:“第一个条件是代理问题,确切说是组织成员(可能是所有者、工人或消费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第二个条件是交易费用之大使代理问题不可能通过合约解决。”哈特是将代理问题和合约的不完全性作为公司治理存在的条件和理论基础。 另一种对公司治理的基本解释是Phlip L.Cochran和Steven L.Wartick (1988)在书《公司治理—文献回顾》中指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利害相关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1)谁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2)谁应该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 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会出现。” 钱颖一(1995)教授在他的论文《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中提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制度安排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应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即内部治理结构是指主要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的设置,明确各机构的权责分配,形成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的机制。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限于以治理结构为基础的内部治理,而是利益相关者通过一系列的内部、外部机制来实施共同治理,治理的目标不仅要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也要保证公司各方面

社区养老文献综述

郑州轻工业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 题目: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 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学生姓名:张飞 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11级1班 学号: 541109040144 院(系):政法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杨岚(讲师) 完成时间: 2015 年 4 月 25日

郑州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减弱、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不断凸显,而像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等依托于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则日渐展现出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养老服务模式在国外较为盛行,并且发展已成规模,然而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像在郑州等这类二线城市中,发展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近些年很多学者也对此做了很多研究,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国家日间照料中心的发展总结,结合国内实际经验,大胆的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养老事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日间照料中心监督机制对策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老年人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在国外的学术界定中也称为社会福利服务、个人社会服务或社会照顾服务。老年人社会服务是当代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说,现代各国老年服务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由政府、社会组织向老年人家庭提供各种形式的支助,如提供现金支持、组织服务人员、提供咨询等;(2)向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3)向老年人提供环境和住房支持,如为老年人家庭或为照顾老年人的家庭提供一定住房补贴,在社区建设养老院等;(4)提供教育服务,包括制订老年教育方案,建立老年人课堂等;(5)建设老年人文体娱乐设施;(6)提供老年人培训再就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1]。 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走访调查,认为我国现阶段老年服务还是以机构照顾为主,服务对象更多的是城市老人,面对不断加剧的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趋势,[1] 姜向群,郑研辉.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及其经济保障问题分析[J].人口学刊, 2007(3):18-25.

(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1前言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社,是经济环境和历史下的特殊产物。除了国内,其他国家基本没有农村商业银行的概念,更没有农村信用社的概念。面对特定的服务地区和特殊的服务群体,以及受历史因素、发展规模、公司治理、人员素质等客观情况的影响,使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方面相对滞后,其操作风险管理的形式更加严峻。从操作风险本身来看,其表现形式多样、分布及发生范围广,农村商业银行面对宏观经济转型、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加大、风险集中爆发的情况下,新的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及队伍建设未能跟得上,更加容易爆发操作风险。在新的形势下,有效防控农村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是提升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核心工作之一,也使促进农合机构提升竞争力,有效服务农村供给侧改革、服务三农的关键。 2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2.1国外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上世纪30年代,以walterStwart在《制造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一文当中,涉及到了操作风险,不仅仅从理论角度进行了阐述,而且从实证角度,使用了计量的方法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但是,由于操作风险在当时并没有凸思出太多的问题且造成影响,因此操作风险的研巧也一度受到了搁浅。1997年,英国银行家协会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认为失误以及犯罪活动和不完善的控制程序所导致的风险事故。这一定义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于操作风险的认识有所提升,并为日后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到2003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逐步将操作风险纳入到银行风险当中,并在《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的稳健原则》一文中提出了操作风险的影响和危害,并完善了操作风险管理的体系和框架。同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也提出了操作风险的分类,主要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佣活动与经营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及业务操作;实体资产损坏;业务异常和系统失误;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交易认定、传递和程序管理失误。 2.2关于操作风险管理 此后,由于银行金融机构操作风险问题频发,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更加关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是指关于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 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从广义角度理解,是研究企业权力安排的一门科学。从狭义角度上理解,是居于企业所有权层次,研究如何授权给职业经理人并针对职业经理人履行职务行为行使监管职能的 科学。 (一)各界学者对公司治理的解释 张维迎(2000)认为公司治理有两层含义(广义公司治理和狭义公司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这样一些问题,并认为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狭义的公司治理概念则是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一种制衡与监督机制,狭义公司治理的特点是指由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其它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葛家澍(2001)认为公司治理就是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与制度,正确处理好股东、董事和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所有者既能有效地监督经营者,而又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同时使公司经营者(经理层)的个人利益同公司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能主动维护股东利益,以公司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杨淑娥和金帆(2002)指出公司治理是规范和处理公司各种契约关系的制度安排。张先治和袁克利(2005)对公司治理的解释是:外部索取权人为了

保障他们在公司的索取权不受侵犯而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对整个公司 进行的控制。张兆国、刘晓霞、邢道勇(2009)认为公司治理是解决各种代理问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称,包括法律制度、产品与要素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等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以及董事会、高管薪酬、股权结构、债务融资、信息披露等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李维安、戴文涛(2013)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司治理起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其实质是解决因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公司治理的目的是减少代理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各界学者对公司治理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总体来说公司治理就是当公司的所 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始研究如何从各个方面提升公司收益的方法。 (二)从会计与审计角度理解公司治理 张立民、李琰(2017)认为公司治理是解决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导致的各种问题的机制的总称。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通过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而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内部治理,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以求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刘爱东、万芳(2016)认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改善是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制度基础公司治理能够提高企业 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其中主要是股权结构治理与监事会治理两种治理机制的影响明显,董事会治理及管理层治理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三)从投融资角度理解公司治理

英语专业文献综述

英语专业文献综述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Y i b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_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介词汉译策略研究 二级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学生姓名简汝梦 学号年级 2011级 指导教师徐文英职称讲师 年月日 文献综述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介词汉译策略研究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 Based on Skopos Theory 摘要:英语介词使用频率高,搭配能力强,含义灵活,因此在翻译中属于比较难以处理的一种词类。目的论论者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在译者的作用

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目的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目的论的提出为英语介词的汉译提供了可靠的指导。本文将目的论引入到介词翻译中,认为在目的论原则的指导下,英语介词的汉译可通过加词、减词、分译、转译等策略来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以及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 关键词:英语介词;翻译;目的论 导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中国入世的大好形势的出现,汉语与英语在世界上似乎显得同等重要,所以将这两种语言互相转化是我们越来越重要的任务。在英语中,英语介词数量不多,但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在英语中的出现频率很高,功能多样且位置灵活,对构成句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英语介词的翻译策略问题一直深受广大翻译学者的关注。目的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即“目的决定论”。目的论的提出为英语介词汉译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因此,译者若能熟练掌握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则能译出高质量的译文。鉴于此,本文先是阐述各大专家对于英语介词翻译以及翻译目的论的已有研究和探索,并结合笔者自己的观点加以评述;然后以此综述在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研究英语介词的汉译策略是个切实可行的手段;最后预测此观点的发展前景一定是光明受欢迎的。 历史发展:对于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历程,笔者在总结各前辈的资料中得出:在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四大代表性人物及其理论是: 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摘要: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在企业制度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在梳理了国内外一些重要的研究文献后,发现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在学科归属特征上都不明显,在产生上具有同源性,在研究内容上具有交叉性,在关系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应放在同一框架中研究,有必要建立一门新的学科。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学科特征委托代理 在我国,李连华,聂海涛(2007)是最早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思想极其演变进行梳理的,他们的研究发现,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比较大。这项研究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在1985年到2005年间,我国学者发表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务与会计》和《财会通讯》四大杂志上的内部控制方面的文章中,关键词公司治理频数达到17,而最高是24[1]。可见,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研究是不能相互孤立的。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学科特征不明显。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学科归属目前都尚无定论。Ali El Mir 和 Souad Seboui从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EVA)具有一定的关系[2]。这条研究线路出了很多成果,特别有利于开展实证研究,国内外的研究文献非常多。但是也有从审计的角度,会计学的角度开展研究,如Richard G. Sloan研究了财务会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3],Robert M. Bushman, Abbie J. Smith梳理了财务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的研究,事实上各国的公司治理政策法规就是源于审计与会计。那么公司治理是归于管理学还是审计与会计,并没有一致的说法。 内部控制的学科归属也同样陷于了公司治理一样的困境。首先在国外从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有法约尔、韦伯、赫伯特A·西蒙、罗伯特·西蒙斯等学者,如从组织设计、权力分配、科层组织、激励理论研究过内部控制问题。特别是ERM发布之后,这个方向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响应。再就是从审计的角度进行研究,特别是制度经济学出现后,对审计学的影响直接反映到内部控制上。在我国的研究中其学科归属也不明确,同样根据李连华,聂海涛(2007)的统计,取自样本169篇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文章,属于管理学34篇,财务与会计学64篇,审计学50篇,信息与计算机学科18篇,法学3篇。 因此,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学科特征都不明显。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具有同源性。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研究都是源于委托代理理论。根据代理理论,股东与董事会存在代理关系,董事会与经理层存在代理关系,经理层与执行经理间存在代理关系,执行经理与一般员工之间存在代理关系。在公司内,代理关系存在着层级关系。所以,在公司内部,除了代理的源头与源尾外,各个主体既是代理方又是委托方,既存在信息优势有存在信息劣势,都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以公司需要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

社区文献综述

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原因与对策浅析 ——有关大学生村官流失问题的文献综述 课程:社区分析 姓名:孙文博 学院: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 学号:09124544

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原因与对策浅析 ——有关大学生村官流失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一政策实施以来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突出贡献,但是近年来,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极为严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大学生村官流失的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流失新农村建设 因为比较宅在上海,也因为我来自外地农村,所以我的社区分析论文调查选取了农村的大学生村官这一特殊的社区群体,文献综述从大学生村官流失问题着手,问卷也在河南省襄城县塔王乡的大学生村官入手,因为老姐就在这里做村官,所以做问卷比较有资源。下面开始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文献综述。 2008 年3 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从2008 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 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难免让人想起七十年代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虽然时代背景截然不同,所以做来比较毫无意义,但这一政策究竟是否合理,我们看一下数据。四川省自1999年通过志愿者服务、下派等形式先后选派了8600多名大学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然而,截至2007年7 月,仍在村(社区)工作的不足3000 人,流失率高达70%以上。(肖隆平.2009)大学生村官在乡土实践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门槛,根据我姐的描述,村官的日常例会和业务都是些几乎没有意义的,而且大把时间都浪费在办公室的麻将桌上和领导的各种饭局上。 一,大学生村官流失的一般特征 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献资料比较少,根据塔王乡的9名村官的出路分析,大致有三个一般特征,以供参考。 1,从农村返回到城市: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使农村更多地被排斥在改革发展的成果之外。很多人把进入城市当作跳出农门的重要目标。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还有一部分人对自己到农村服务感到脸上无光,认为自己到农村服务是“大材小用”,农村缺乏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创业环境,不但无法体现出自身价值,更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此,一些大学生村官通过人际关系等途径,想法设法离开农村。更有甚者,干脆辞职,另谋职业到城市寻求发展机会。 2,从低学历到高学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不是出自对农村和农民的热爱,而仅仅是在现实严酷的就业环境下的无奈选择和权宜之计。他们认为自己在农村呆不长久,只是到农村来镀金而已,一旦服务期届满后就会离开农村,因而在工作中不认真负责,得过且过,整天只是暗暗盘算着离开农村的日子和路径,不愿全力以赴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尤其是一些学历层次低、综合素质差的大学生村官往往通过考取研究生、提升学历层次想办法离开农村。从这两年报考研究生的构成来看,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所占比例呈增长的趋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