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壤学复习辅导

土壤学复习辅导

土壤学复习辅导
土壤学复习辅导

土壤学课程辅导

绪论

一概念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上生长植物并能获得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土壤肥力研究目前有几种观点(3)。

第一章土壤形成与演变

一概念

母质——母质——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便形成了新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风化产物覆盖在地壳表面的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称为母质。

2. 矿物——岩石圈中的化学元素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出的单质和化合物。

3.成土矿物——能形成土壤的矿物称为成土矿物。

4.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二简答题:

1.写出九种主要成土矿物类型。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并举出三大类岩石的几种主要岩石类型。

3.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的类型: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大类。

第二章土壤的物质组成

一概念:

1.土壤的组成物质——土壤是由矿物质与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空气(土壤气相)和土壤水(土壤液相)三相组成的。

2.土壤质地——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称质地。

3.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泛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腐殖化过程:(Humification)——

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4.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5. 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含水量,也称为土壤全持水量。

6.土壤通气性——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通气的能力。

7. 最大分子持水量:膜状水的最大量称最大分子持水量,包括膜状水和吸湿水。

8.土水势的概念:土壤在各种力(吸附力、毛管力、重力和静水压力等)的作用下,势(或自由能)的变化(主要是降低),称为土水势。

8.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能量指标(在非盐碱土即基质吸力或基质势,与土壤水的容量指标(即土壤含水量)作成相关曲线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9土面蒸发:在干旱期间,土壤水不断以水气形态由表土向大气扩散称土面蒸发。

10.凋萎系数(临界水分):当作物呈现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凋萎系数。凋萎系数因土壤质地不同而异,粘土最高,壤土次之,砂土最低。

11.土壤水分常数:土壤从干燥到水分饱和,某种水分类型的最大含量,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数值。称之为水分常熟。

12.凋萎系数: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二简答题:

1.国际制的质地分类要点是什么?

答:根据砂粒(2-0.02毫米)、粉粒(0.02-0.002毫米)和粘粒(<0.002毫米)三粒级含量的比例,划定12个质地。以粘粒含量为主要标准,

<15%者为砂土质地组和壤土质地组;

15%-25%者为粘壤组;

>25%者为粘土组。

当土壤含粉粒>45%时,“粉质”;

当砂粒含量在55%-85%时,“砂质”,

当砂粒含量>85%时,则称壤砂土或砂土

2. 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

答:砂质土壤主要特性:

砂粒大于50%;

通气透水,

养分少,不保水肥;

易耕,

温度变化快,暖性土;

发小苗不发老苗

粘质土壤主要特性

粘高于30%,

通气透水不良;

保水保肥,

养分含量高;

升温慢,冷性土

耕性差,发老苗不发小苗,适合于禾谷类作物。

壤质土壤主要特性

粉粒大于30%

北方称为二合土;

性质介于黏土与砂土之间。

2.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答: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碳素营养:碳素循环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土壤每年释放的CO2达1.35×1011吨,相当于陆地植物的需要量氮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氮素占全氮的90-98%

磷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磷素占全磷的20-50%

其他营养:K、Na、Ca、Mg、S、Fe、Si等营养元素

2).改善土壤肥力特性

物理性质:①促进良好结构体形成;②降低土壤粘性,

改善土壤耕性;③提高保蓄性;④促进土壤升温。

化学性质:①影响土壤的表面性质;②影响土壤保肥性;③影响土壤的络合性质;④影响土壤缓冲性

生理性质:①影响根系的生长;②影响植物的抗旱性

③影响植物的物质合成与运输;④药用作用。

3.论述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即有机质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CO2、H2O、NH3等,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①不含氮有机质的转化

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的过程中,首先向外界环境中分泌出水解盐,使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可溶性物质。

②含氮有机物质的转化

植物利用的氮素主要是无机态化合物NO3-、NH4+,而土壤中的氮素主要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这些含氮化合物不断分解转化,才能变为无机氨化物,以供植物需求,而微生物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含氮有机物质的转化有水解过程、氨化过程、硝化过程及反硝化过程,掌握这几个过程的转化特点。

③含磷有机物质的转化

土壤中含磷的有机化合物有核蛋白、核酸、磷脂和ATP,在各种腐生型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磷酸,成为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养料。

即:含磷有机物质在磷细菌的作用下,水解产生磷酸:

核蛋白→核素→核酸→磷酸

卵磷脂→甘油磷酸酯→磷酸

④含硫有机物质的转化

土壤中含硫的有机物质主要为胱氨酸、半胱氨酸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硫化氢,它在嫌气条件下易积累,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但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H2S在硫细菌的作用下氧化为硫酸,成为作物养分的来源2.论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4.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掌握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对于有机质的调控和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

①有机残体的碳氮比(C/N)

禾本科秸秆C/N比=50-80:1,故分解慢。

豆科植物C/N=20-30:1,故分解快,对硝化作用的阻碍小。

②土壤通气状况

土壤良好的通气状况,有利于好气微生物的活动,使有机质进行好气分解。

③土壤水分和温度状况

有机质的分解强度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土壤处于风干状态(只含吸湿水),微生物因缺水而活动能力降低,分解缓慢;

当土壤湿润时,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作用加强,但若水分含量过多,影响土壤通气,降低其分解速率。

有机质分解的速率与温度有关。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机质分解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④土壤反应(pH)

不同的土壤反应,有不同种类微生物来分解有机质,影响有机质转化的方向和强度。

如真菌适于酸性环境(pH3-6),细菌适应于中性环境,放线菌适应于微碱性环境。

4.腐殖质具有哪些性质?

1.)腐殖质的元素组成

腐殖质不是一类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特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腐殖酸主要是由C、H、O、N、S等元素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的Ca、Mg、Fe、Si等灰分元素。腐殖质含C约55%-60%(平均为58%),所以在计算土壤腐殖质含量时,以土壤有机碳含量%×1.724作为其含量。

2.)腐殖酸分子的结构和分子量

腐殖酸的共同特点是:分子结构非常复杂,属于大分子聚合物,以芳香族为主体,附以各种功能团,主要功能团为酚羟基、羟基、甲氧基(-OCH3),并有氮环状化合物,这部分氮较难分解,只有在芳环被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

腐殖酸分子量因土壤不同而异,褐腐酸大于黄腐酸,拒南土所报道,我国黑土和砖红壤褐腐酸平均分子量为2500和2000,黄腐酸为680-1450。

3.)腐殖酸的电性

腐殖酸的组分中有各种含氧功能团,故表现出多种活性。如离子交换,对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以及氧化-还原性质,这些性质均与腐殖酸的电性有关。就电性而言,腐殖酸呈两性胶体,它表面上既带负电又带正电,而通常以负电荷为主。

4.)腐殖酸的溶解度和凝聚

胡敏酸的缩合程度高,分子量大,酸性小,易发生凝聚,可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胡敏酸有四个羧基、三个或更多的酚羟基,所以呈酸性,具有阳离子交换的性能,阳离子交换量大。

褐腐酸不溶于水,呈酸性,与一价金属离子(K+、Na+、NH+等形成的一价盐类可溶于水,而与Ca、Mg、Fe、Al多价盐基离子形成的盐类,溶解度大大降低。常以HA/FA的大小作为土壤肥力和熟化度的??

黄腐酸有相当大的水溶性,其溶液的酸性较强,它与一价、二价金属离子形成的盐类也能溶于水。

腐殖酸可与Fe、Al、Cu、Zn等高价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络合物稳定性随介质pH值的升高而增大,随介质[H+]的提高而降低。

腐殖酸的凝聚:腐殖质是带电荷的有机胶体,根据电荷同性相斥的原理,所形成的腐殖质胶体在水中是分散的溶胶状态,增加的电解质浓度或高价离子,则电性增加而相互凝聚,形成凝胶,腐殖质在凝聚过程中可使土粒胶结起来形成结构体。

5.论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六个大方面:

1).提供作物和微生物所需的养分(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和微生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2).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腐殖质疏松多孔,又是亲水胶体,能保持大量的水分。研究表明:腐殖质的吸水率为500-600%,而粘粒的吸水力为50-60%,能大大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

腐殖质属两性胶体,带正、负电荷,故可吸附阴阳离子,又以其电性以负电荷为主,它主要吸附阴离子。养料阳离子如K+、NH4+、Ca2+、Mg2+等,一旦被吸附,可避免随水流失,与其它阳离子可以交换,故不失其对作物的有效性,所以具有保肥性。3).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腐殖质在土壤中主要以胶膜形式包被在矿质土粒表面,由于它是一种胶体,尤其是Ca2+存在的条件下,腐殖质产生凝聚作用,形成良好的水稳性团粒结构。粘结力强于砂粒,施于砂土后能增加砂土粘结性,可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它疏松、多孔、粘结力不如粘粒强,所以被它包被后,而形成散碎的团粒,使土壤变的疏松而不再结成硬块,所以,有机质可使粘土变松,砂土变紧,调节土壤透水、通气性能,提高土壤耕性,适耕期长,耕作质量相应提高。

4).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5). 促进植物的生物活性

6).减少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

6.腐殖质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有哪些类型?

土壤中腐殖质大致以四种形态存在:

1).游离态腐殖质,在土壤中占极少部分,常见于红壤中

2.)与矿物质成分中的强盐基化合成稳定盐类,主要是腐殖酸钙、镁,常见于黑土中

3.)与含水三氧化物(Al2O3.XH2O、Fe2O3.YH2O)化合成复杂的凝胶体

4.)与粘粒结合成有机-无机复合体。

以上四种形态中,以第四种最重要,它常占腐殖质的大部分。总之,腐殖质在土壤中主要是与矿物质胶体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土壤供肥能力可以反映土壤供肥性的强弱,土壤供肥能力表现的内容主要有哪些方面?

7.土面蒸发的条件

(1)有足够热量达到地面满足水的汽化热;

(2)水汽从地面移走。例如风、乱流的作用,将土面的水汽带走;

(3)土壤水传导至地面。当地表由于蒸发损失水分以后,能得到下层水分的供应,则蒸发可以持续进行。

前两个条件是受气象因素的作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自由水面)蒸发的水量称大气蒸发力(L/T)。第三个条件则决定于土壤的导水性质。

8. 土面蒸发的三个阶段:

(1)大气蒸发力控制(蒸发率不变)阶段

控制土面蒸发的因素是大气蒸发力,包括太阳辐射、温度、空气湿度、风力等。

(2)土壤导水率控制阶段

控制土面蒸发的因素是土壤导水率,发生的条件是土壤水分流向土表的流量小于大气蒸发力,因而只能导来多少水,才能蒸发多少水,蒸发量降低。

(3)扩散控制阶段

通过以上两个阶段土壤蒸发失水,使土壤表层变干,导水率几乎降为零,水分不能以液态运行到地表,而是在干土层下先汽化为水汽,再散发到大气中。

9.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因素:

1.微生物活动微生物活动本身要消耗O2,同时由微生物引起的氧化作用以氧化物为电子受体,因此微生物愈活跃,土壤的还原作用则加强。

2.有机物有机物的分解是一个耗氧过程且其E0值低,还原作用强,是影响土壤氧化还原作用的主要因素。

3.土壤中易氧化和易还原的无机物质含量氧气,只要氧气存在,可使土壤Eh维持较高水平,当土壤pH为7,O2分压0.2时,土壤中Eh可达810mv,O2分压0.1时,土壤Eh为805mv,下降较缓慢。

4.耕作栽培措施栽培作物种类不同受作物根系代谢的影响,土壤Eh 的变化有所差别。水稻根系可以分泌氧,因此根际土壤Eh 高于根外土壤;一般旱地作物则根际土壤Eh 低于根外土壤。

第3章土壤的基本性质

一概念

1、永久电荷(permanent charge)——起源于矿物晶格内部离子的同晶置换。

2、可变电荷(variable charge)——随pH的变化而变化的土壤电荷,这种电荷称为可变电荷。

3. 正吸附——凡使胶体表面层中溶质的浓度大于液体内部浓度的作用称为正吸附。

负吸附——凡使胶体表面层中溶质的浓度小于液体内部浓度的作用称为负吸附。

4. 盐基饱和度(base saturation percentage)BSP——在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中,盐基离子的数量占所有吸附的阳离子的百分比,叫盐基饱和度。

(盐基饱和的土壤具有中性或碱性反应;而盐基不饱和的土壤则具有酸性反应;)

5.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和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发生交换的这种作用称阳离子交换作用。

6.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是指土壤溶液为中性(pH = 7)时,每千克土所含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称为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mol(+)kg-1 )

阳离子交换量是评价土壤肥力的一个指标。

CEC <10 10~20 >20

保肥能力低中高

7.活性酸(soil active acidity)

土壤活性酸是自由扩散于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直接反应出来的酸度。

8.潜性酸(soil potential acidity) :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它是土壤酸的潜在来源,故称为潜性酸。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氢、铝离子所反映的潜性酸量,可用交换性酸度和水解酸度表示。

9. 水解性酸度(soil hydrolytic acidity)

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常用的为pH8.2的1mol NaOAc溶液)浸提, 再以NaOH标准液滴定浸出液, 换算为土壤酸量。

10.总酸度=活性酸度+潜在酸度

11.土壤总碱度——是指土壤溶液或灌溉水中碳酸根、重碳酸根的总量。

12. 土壤缓冲性的概念——

狭义:把少量的酸或碱加入到水溶液中,则溶液的pH值立即发生变化;可是把这些酸碱加入到土壤里,其pH值的变化却不大,这种对酸碱变化的抵抗能力,叫做土壤的缓冲性能或缓冲作用。

广义: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对营养元素、污染物质、氧化还原等同样具有缓冲性,具有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13.土壤孔隙度(孔度)——指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百分数。

14. 孔隙比:它是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其值为1或稍大于1为好。

土壤孔隙比=孔度/(1—孔度)

15.土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它是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16.

.土壤物理机械性——土壤的物理机械性是土壤多项动力学性质的统称,它包括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以及其它受外力作用(如农机具的切割、穿插、压板等作用)而发生形变的性质。

17.土壤耕性的概念——土壤耕性是指土壤在耕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18.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由于不同原因相互团聚成土壤团聚体,在土壤中表现出相应的孔隙状况。

19土壤热容量(soil heat capacity,soil thermal capacity)

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20.土壤导热率heat conductivity,thermal conductivity

在单位厚度(1厘米)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厘米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 )。其单位是J.cm-2.s-1.℃-1。

21.土壤生产性能——是指土壤在耕作、栽培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性能。

二简答题:

1.土壤的吸附性能类型

分为五种类型:

具有多孔体系的土壤,能够机械的阻拦进入土壤的比其孔隙大的固体颗粒,保留而不致流失的作用,叫做机械吸收;

土壤能保留分子态物质的作用叫物理吸收;

土壤能保留离子态物质的作用叫做物理化学吸收,

土壤溶液中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难溶性沉淀化合物的作用叫做化学吸收

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作用叫做生物吸收。

2.可变电荷的成因:

答:A. 含水氧化硅的解离

B. 粘粒矿物的晶面上的OH和H的解离

C. 腐殖质上某些官能团的解离

D. 含水氧化和水铝石表面的分子中OH的解离;pH< 3.2

3.影响交换离子有效度的因素

(1)盐基饱和度:离子的饱和度越大,被解吸的机会就越大,有效度就越大

(2)土壤中的互补离子效应

(3)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

(4)由交换性离子变为非交换性离子的有效度问题

4. 土壤含水量对土壤pH的影响

土壤的pH值随土壤含水量增加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在测定土壤pH值时,应注意土水比。土水比愈大,所测得的pH 值愈大。

5. 土壤结构体形成机制:

胶体的凝聚作用;

水膜的粘结作用;

胶结作用;

干湿交替;

冻融交替;

耕作措施;

生物作用

6.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调节作用(重点)

(1)协调土壤水、气矛盾

团粒结构的土壤,大小孔隙比例适当,在团粒内部为小孔隙,而在团粒之间是大孔隙,能同时供给植物以水分和空气,水、肥、气、热协调,能同时满足作物的需要。具体来讲:在水分方面,当降雨或灌水时,十分很快通过大孔隙进入土层,又能较快的进入团粒内部的小孔隙内,使团粒结构充满水分,减少了地表径流和侵蚀,由于通气孔隙占有一定的比例,不致因水分过多排挤空气而造成通气不良。

当土壤干燥时,表土层团粒结构的水分蒸发,慢慢变干,干燥后,团粒的体积收缩,与下面团粒间空隙加大:毛管联系点减少,破坏了与上层的联系,形成隔离层,水分不能源源不断地自下层土壤上升蒸发,使下层团粒内的水分仍被保存着,因此,对于团粒结构多的土壤而言,无论是多雨还是干旱,土壤下层团粒内总保持有一定的水分,可以满足根系的需要,所以,每个团粒就是一个“小水体”,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水和空气是协调的。

(2)协调土壤有机养分消耗与积累矛盾

在养分方面,由于团粒结构大孔隙内有空气存在,故团粒结构表面的有机质能被微生物进行好气分解,成为植物可以利用的养分。

团粒内部则一方面因为由水分充塞,另一方面,因为外部进行的好气分解消耗了O2,而造成嫌气环境,腐殖质得以累积,养分可以得到保存,因此,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能源不断地供给作物需要的养分,有“小肥料库”的作用。

(3)能稳定土壤温度,使温度状况适宜

(4)改良土壤耕性,有利于根系伸展

因此,团粒结构是改进土壤固、液、气三相比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团粒结构的土壤中,水、肥、气热比较相互协调,被称为土壤肥力调节器。

7.土壤结构的改善与恢复

1).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料

精耕细作结合施用有机肥料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创造良好结构的主要方法。

在耕层的浅土壤上,采用深耕,加深耕层,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加速土壤熟化。当时施用有机肥料必须与精耕细作相结合,是土粒与有机质混合均匀,做到土肥相融,才能充分发挥腐殖质的胶结作用,我国各地的高产肥沃土壤也都是通过这种措施来创造优良结构的。

2).2.合理轮作倒茬、扩大绿肥及牧草的种植面积

各种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点和相应的耕作管理制度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

如小麦、谷子等密植作物,根系密集,本可以创造较多的团粒结构,但因中耕次数少,非水稳性团粒结构不多,土壤易板结,形成坷拉。

而棉花、玉米等中耕作物,由于植株密度小,根系数量少,形成水稳性团粒结构少,但由于中耕次数多,能创造较多的非水稳性团粒结构。

豆科和(禾本科绿肥作物)不仅根系密集,而且还能够吸收大量钙质(前者),留耕层,这对创造水稳性团粒结构优良好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绿肥和牧草在轮作中的地位。

3)科学的土壤管理

喷、滴灌、地下灌溉,酸性土施用石灰,碱性土施用石膏。

4)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

土壤结构改良剂是用来促进土壤形成团粒,提高土壤肥力和固定表土、保护耕层、防止水土冲刷的矿物质制剂、腐殖质制剂和人工合成聚合物制剂,它是根据土壤中团粒结构形成的客观规律,提取腐殖质、木质素等物质作为团粒的胶结剂。

5.土壤蒸发三个明显的阶段的特点及防治措施?

(1)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蒸发率不变阶段):特点:土壤水较多,向土面的导水率高,足以补偿土面蒸发消耗水量,所以蒸发率不变,一般可持续几天,丢水量也大。

雨水或灌水后及时中耕或地面覆盖是减少土壤水损失的重要措施

(2)土壤导水力控制阶段(蒸发率降低阶段)特点:土壤蒸发的强度取决于土壤的导水性质,即导水率的大小。该阶段维持的时间不长。当土面的水气与大气压的水气达到平衡时,土面就成为风干状态的干土层。除地面覆盖外,中耕结合镇压,具有良好的保墒效果。

(3)扩散控制阶段:土面形成干土后,土壤水向干土层的导水率降至近于零时,液态水已不能运行至地表,在干土层下稍微湿润土层的水分汽化,形成水气分子通过干土层扩散到大气中去。只要土表有1-2cm的干土层,就能显著减低蒸发率。这一阶段,通过镇压以防止蒸发,抑制水气向大气扩散。二阶段初。

从以上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保墒重点应该在第一阶段末和第二阶段初。

6.土壤含水量及松紧程度对导热率有何影响?

土壤导热率主要受含水量及松紧程度的影响。土壤导热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因为含水量增加后不仅在数量上水分增加易于导热,而且水分增加后使土粒间彼此相连,增加了传热途经。,所以湿土比干土导热快。在低温时,导热率与土壤容重呈正

比关系。因为容重小,孔度高,因为孔隙中空气可被认为不传热途径,所以导热率低;容重大,土粒彼此接触紧密,易于导热。一般而言,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导热率增大的影响比容重增加的影响要显著的多。

7、如何调节土壤空气、热量状况?

土壤空气状况的调节

①耕作

土壤耕作不仅可以蓄水保墒,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热量状况,有利于土壤肥力的调节。

②轮作

合理轮作,巧妙地利用不同茬口的土壤水分条件,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减轻旱害有重要的意义。如小麦生长前期需水量多,遇干旱极易受害,应安排在底墒较好的茬口上,如玉米、马铃薯、大豆等作物上,有利于农田的水分平衡。

③排水

在平原的低洼地区,由于地下水位高或地表积水形成内涝,造成通气不良,土温降低。此时,应挖沟排水以提高地温,有利于调节通气状况。

2.土壤热量状况的调节

①垄作

垄面与地面成30°—40°角,增大阳光入射角,垄面吸收的热量多。

中耕、深翻、镇压、培土等耕作措施通过改变土壤孔隙度实现调节土壤热量状况的。

②以水调温

水分具有较大的热容量、导热率和蒸发潜热,调节土壤的水分状况对土壤热状况有较大的作用。

③覆盖

是调节土壤温度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包括透明覆盖和非透明覆盖。

如秸秆、化学覆盖剂等,此外还有铺砂盖草等,可以起到保墒增温的效果,塑料薄膜进行地表覆盖不仅有明显的增温作用,也有一定的保墒效果。

④设置风障

寒冷多风地区设置风障能降低风速,减少地面乱流和蒸发耗热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地温。

8.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a. 离子电荷数量的影响

在离子浓度相同的情况下,溶液中离子的电荷价越高,阳离子受胶体的吸附能力越大。

b. 离子的半径及水化程度对于同价离子而言,原子量越低,离子半径越小,单位面积上的电荷密度越大,对水的吸引力在增加,水化程度越高,在阳离子周围包被着相当厚度的水膜,增加了阳离子与胶粒表面的距离,减弱了胶粒与离子的引力,而离子半径大的,水化膜薄,易于胶粒接近,所以彼此的引力较大。所以一价阳离子交换能力大小为Rb+>NH4+、K+、Na+>Li+。

c. 离子浓度

由于阳离子交换作用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所以能力较弱的离子,如果有较高的浓度,NH4+、K+等,也可将交换能力强的Ca2+、Mg2+离子从土壤中交换下来。所以根据这一原理,酸性土壤通过试用石灰,从而改良土壤酸性的目的。

③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

是指pH值为7时每kg干土所吸收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一般用CEC表示。它直接反映了土壤的保肥性、供肥性能和缓冲能力。

9土壤盐基饱和度反映土壤肥力特征

盐基饱和度>80%的土壤,一般认为是肥沃土壤。

盐基饱和度在50%~80%为肥力中等的土壤。

盐基饱和度<50%的土壤被认为是肥力较低的土壤。

11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

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是一个对立矛盾的发展过程,如土壤中缓效养分的分解释放和化学固定的矛盾,土壤胶体上养分元素的释放和吸附保存的矛盾。实现作物高产的前提之一是在加强土壤养分积累的同时,不断地促进其分解和释放,增强土壤的供肥能力,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

11影响土壤胶体吸附离子有效性的因素有:

1.离子的饱和度

2.互补离子的影响

3.粘土矿物的种类

12 土壤酸碱反应

①土壤酸碱性和土壤养分

土壤中的有机态养分要经过微生物参与活动,才能转化为速效养分以供植物吸收,而适合大多数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土壤酸碱度微弱酸性至弱碱性,因此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一般以pH6-8的范围内有效性最高。

②土壤酸碱性与作物生长的影响

不同作物,由于其生物学特性有差异,对土壤pH值的要求也不同,当对大多数植物而言,以pH为6.0-7.5。

13土壤的缓冲作用及其重要性

土壤的缓冲性(缓冲作用)是指将酸或酸性盐,碱或碱性盐施入土壤后,在一定限度内土壤具有抵抗这些物质改变土壤酸碱反应的能力。

重要性:由于土壤具有缓冲性,使它可以稳定土壤溶液的反应,使土壤的酸碱变化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土壤没有这种特性,那麽微生物和根的呼吸,施用肥料,有机物质的分解等过程均会引起土壤反应的剧烈变化,同时也会引起养分形态的改变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使作物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14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土壤中存在着一系列参与氧化还原反映的物质,并不断地进行着包括化学的和生物化学的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过程对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生长带来深刻的影响,是土壤溶液中一种重要的化学性质。

氧化还原电位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作物生长的关系

作物所需的矿质养分有些需要是呈氧化态是才能被植物吸收。如磷以H2PO4-或HPO4-形态被吸收,硫以SO42-形态被吸收。有效养分则需要还原态才能被吸收,如铁、锰分别以Fe2+、Mn2+形态被吸收。而对于氮素而言,无论氧化态(NO3-)或还原态NH4+都能被植物吸收,然而旱地以NO3-N为主,水地以NH4+为主。所以氧化还原电位的高低能影响到各种变价养分元素的有效性,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到作物的生长

15 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①土壤的通气性

土壤通气状态直接确定了土壤中氧的浓度,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土壤与大气间气体交换迅速,使得土壤中氧浓度较高,En值高。在排水不良的土壤中,通气空隙减少,使得大气与土壤交换缓慢,O2的浓度降低,再加上微生物消耗氧,Eh下降,所以同一土壤,Eh可以作为土壤通气状况的相对指标。

②土壤中易分解的有机质

土壤中许多易分解的有机质可作为微生物需要的养分和能量的来源。在嫌气分解的过程中,微生物夺取有机质中所含的氧,形成多种还原性的物质,所以在淹水条件下,施用新鲜的有机肥料,使土壤的En值急剧下降,这种现象在保肥田旱稻苗期经常发生。

③土壤中易氧化物质或易还原物质

土壤中易氧化的物质如Fe2+、Mn2+等含量多,说明该土壤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并且抗氧化能力也强;反之,易还原物质如Fe3+、Mn4+较多时,抗还原能力也大。含铁、锰较多的土壤,灌水后Eh不易迅速下降,其原因是具有这种“缓冲能力”。

④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

植物根系在其生命活动中,能分泌有机酸物质,降低根际pH值,对于一般旱地植物,根际土壤En较根外低数十mv,而水稻根系能分泌氧,使根际土壤En值较根外(非根际土壤)为高。

第四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

一概念

1.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土壤带经度、纬度、垂直高度不同所发生的变化规律。

2.土壤水平地带性规律:土壤类型分布随着经度和纬度一样的分布规律,称为土壤水平地带性规律

3.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发生的土壤演变规律。因为地形高低差异,水热条件存在差异,植被分布亦不同,从而土壤形成发育及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有规律的分布。

4.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在广域土壤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由于受中小地形、水文地质、母质、人类活动等地方性因素影响,在广域土壤基础上分布着中域土壤和微域土壤,表现出土壤分布的中域规律和微域规律。

5.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

这主要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分布规律。

由于热量的差异,从而引起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以及气候自赤道向两极的变化,相应地也引起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

6 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生微生物着生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土壤的过程。

原始土壤形成过程多发生在高山区。

7 有机质积累过程

是在木本或草本植被下,土体上部进行有机质积累的过程,各种土壤中都有存在。

8 盐渍化过程

是由季节性地表积盐与脱盐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构成的。

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滨海地区,可分为盐化和碱化两种过程。

9 钙化过程

钙化过程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碳酸盐发生移动和积累的过程。

10.粘化过程:是土壤剖面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1.土壤白浆化过程:在季节性还原淋溶条件下,粘粒与铁、锰淋溶淀积的过程。

12.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成土母质:矿物岩石经风化作用后,形成的大小不等的碎屑物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称之为成土母质。

13 富铝化过程

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风化和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水解作用,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流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14 潜育化过程

土壤长期渍水,受到有机质嫌气分解影响,而使土壤中的铁、锰遭强烈淋溶。

多出现在沼泽土和还原型水稻土中。

五实验、实习内容

1.土壤水解氮:也称土壤有效氮。它指的是土壤中的无机氮以及易水解的有机态氮的总和。

2.土壤剖面:自地表到母质层的垂直切面,称为土壤剖面。

3.潮土:是发育在河流冲积母质上,经过人们的耕种熟化,同时受地下水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半水成的土壤。

二简答题:

1.挖掘土壤主要剖面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1)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向阳,便于观察。但观察面不可正好直对太阳,因为观察者阻挡光线,光线反而不能射到剖面上。最好稍偏15°~20°角度。此外,也要考虑太阳的偏转方向,使剖面挖好后,观察面与太阳处于合适角度。

在特殊情况下,采用不向阳的阴面。如在森林中,日光穿过树冠射入呈网斑形,反而阻碍观察,选择背阳面更适宜。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剖面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而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用地更加重要。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坍塌,破坏表层结构,影响观察和采集标本。

(4)观察面要垂直、平整。挖坑时先在地面划出坑的范围(如图1-3)。然后逐层向下挖,每挖完一次即在观察面以土铲垂直下剁,以保证垂直。观察面对面可窄些,使呈阶梯状下降至坑底,如此既可省挖土时间,又可在坑内观察、采土。

2.潮土的形成过程特点是:

1)母质沉积过程的特点:由于河水的流量和流速在不同的时间发和季节各不相同,母质沉积的厚度和沉积的颗粒粗细有很大的差异。一般为上游粗、下游细;近河岸粗、远河岸细;在垂直分布上出现砂、壤、粘厚薄不一的相互间层,为潮土复杂的土体构型奠定了物质基础。

(2)潮化过程特点:地下水升降活动规律——地下水受降水和开发利用的影响,处在经常变化当中;土壤中的氧化还原过程——随着地下水位频繁升降,使土壤剖面中下部经常处于氧化和还原交替进行的过程中,使得土体中既有棕色的铁锈斑纹(氧化),又有蓝灰色的铁锈斑纹(还原)。

(3)熟化过程特点:潮土是在河流冲积母质上,经过开垦利用而形成的一种耕作土壤,人们在耕种、施肥、管理过程中,使表土层的一些理化性状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壤中的养分增多,物理性状变好,肥力提高。人们对熟化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开垦利用阶段;改造利用阶段;培肥熟化阶段。

3.河南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界限:

从豫西伏牛山主脉至豫东南淮河干流为分界线,该线以北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其地带性土壤是褐土;该线以南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其地带性土壤是黄褐土和黄棕壤。

4 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的系统分类原则

1. )发生学原则

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分类要综合分析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以成土条件为前提,成土过程为基础,土壤属性为依据,其中土壤属性集中反映为不同土壤单元的诊断层次和诊断特征,以其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可以体现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的综合分析。

2. )统一性原则

土壤是统一的整体。耕作土壤是在自然土壤基础上,经过垦殖、耕作、改良、培肥而形成的,土壤分类应把耕作土壤与自然土壤纳入统一分类系统。

3.)规程化原则

为确保土壤普查同级成果及逐级成果间的可比性和可汇总性,土壤分类系统坚持规程化。

5.褐土主要的成土过程是什么?褐土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1)褐土主要的成土过程有粘化过程、钙化过程和有机质积聚过程;

2)褐土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干旱和水土流失。

6.简述土壤剖面观察中性态的描述和记载。

剖面性态特征应从以下9点加以描述和记载:1.土体构造2. 土壤颜色3.土壤质地4.土壤湿度5.土壤结构6.松紧度7.新生体8.石灰反应和酸碱度9.其它(根系分布、裂隙、动物活动侵入体等)。

7.论述土壤酸碱性对土壤养分元素有效性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本题可归结为6个知识点。

答:1)pH6~8时,氮的有效性最高;

2)pH6~7时,磷的有效性最高;

3)钾、钙和镁在酸性土上易淋失,在中性和碱性土上有效性最高;

4)硼是在pH4.7~6.7时,的有效性最高;

5)微量元素除钼在碱性土壤上有效性高以外,其它的铁、锰、锌、铜、钴等在酸性土上

有效性高。

6)大多数作物适宜在微酸——中性——微碱性环境下生长。

4.简述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

本题可归结为2个知识点。即胶结物和成形动力!

答: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首先必需有胶结物的存在的粘结团聚过程,第二必须有成形过程。粘结团聚过程包括:凝聚作用、无机物胶结作用、有机物胶结作用、土壤小动物作用;成形过程包括:根系切割、干湿交替、冻融交替、耕作。

5.解释土壤生产性能的概念及土壤生产性能包括哪些内容?

本题可归结为2个知识点,即生产性能的概念和内容!

答:生产性能的概念:土壤肥力的高低,通过土壤和作物的相互关系体现出来,即土壤的

生产性能,即土壤耕作、栽培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性能;

土壤生产性能包括:发棵性、宜种性、宜肥性、抗逆性等.

北京林业大学土壤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解释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不间断地、相互协调地提供植物生长全过程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二、什么是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的。 三、理解土壤的特征。 1、土壤是一个三相系统 2、土壤是特殊的自然体。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共同作用的产物。 3、土壤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就是可以与气体或液体相接触的面积。 4、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 5、空间位置:土壤在地壳上位于岩石圈的最表层,是独立的自然体,自成一圈即土壤 圈。 6、土壤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7、土壤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 四、理解土壤和土地的区别? 1、土地包括土壤,土壤是土地的主体部分 2、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垂直立体空间, 土壤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土地具有强烈的“社会经济”属性,而土壤的“社会经济”属性较弱。 第一章 一、矿物的概念、分类及鉴别特征。 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二、岩石的概念、分类及鉴别。 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 岩浆岩(火成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由原来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三、三大类岩石形成、结构、构造的区别。 第二章 风化作用的定义及类型。 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土壤形成的因素及其影响。 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完整版)土壤学复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容重 3.土壤退化 4.土壤养分 5.BS 6.同晶替代 7.富铝化作用 8.土壤圈 9.粘化作用 10.土壤肥力 11.CEC 12.土壤质量 13.土壤结构性 14.可变电荷 15.土壤呼吸强度 16.有机质腐质化 17.田间持水量 18.土壤热容量 19.土壤污染 20.有机质矿质化 (二)填空题 1.土壤肥力因素有、、和。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 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和三种。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等。 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等。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 7.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为和,其中,Al3+为,NH4+和Ca2+为。 8.土壤养分元素根据植物的需要量可以划分为和。 (三)简答题 1.制备1mm和0.25mm的土壤样品时,为什么必须让所称取的土壤全部通过1mm和0.25mm 孔径的筛子? 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

3.为什么土壤的水解酸一般大于交换酸? 4.今有一容重为1.2g/cm3的紫色土,田间持水量为30%。若初始含水量为10%,某日降雨30mm,若全部进入土壤(不考虑地表径流和蒸发),可使多深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5.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 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 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有何关系? 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9.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 10.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1.砂土和粘土肥力水平有何差异? 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13.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 (四)问答题 1.试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谈谈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灌溉都要考虑土壤质地状况? 3.“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热”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为什么?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3.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4.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5.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6.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7.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8.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9.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0.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11.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 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 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土壤学实验--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教学文稿

实验一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3课时)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 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2米、宽1米、深2米(或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般耕种土壤长1.5米,宽0.8米,深1米。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A、B、C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描述。 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 (1)根据土层过渡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显过度和逐渐过度。 (2)过渡层的命名,A层B层的逐渐过程可根据主次划分为A B或B A层。 (3)土层颜色不匀,呈舌状过渡,看不出主次,可用AB表示。 (4)反映淀积物质,如腐殖质淀积B h,粘粒淀积B t,铁质淀积B ir等。 四、土壤剖面描述

土壤学重点试题库

名词解释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生发展起来的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下产生的肥力。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因受环境条件以及土壤管理等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那部分肥力称为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一部分肥力在当季生产上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部分肥力称为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或称土地潜力,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既反映土地质量的好坏,又表明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壤圈:地球表面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相交界并进行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圈层 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 原生矿物: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同晶替代:矿物结晶时,有些原子(离子)可被性质相似大小相近的其他原子(离子)替换并保持原来的结构。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腐殖质:不是一种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由此可知,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土壤矿质化过程:是指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是单位重量有机物质形成的腐殖质数量值。 土壤腐殖化过程:是在土壤微生物所分泌的酶作用下,将有机质分解所形成的简单化合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产物合成为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周转 矿化率:每年因矿质化作用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腐殖化作用 激发效应

环境土壤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 物。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19、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可以分为_有机质的矿化过程_、_腐殖化过程_、_有机残体的矿化_、__有机残体的腐殖化过程__。 20、禾本科秸秆C/N比值较高,在还田时,应同时向土壤补施_氮__肥,以防植物发生缺素症状。

3、农业土壤有机质来源包括( A B C )。 A. 作物根茬 B. 各种有机肥料 C. 工农业废水、废渣 D. 农田深井灌水 4、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是( A B D)。 A. 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B. 呈胶体状态 C. 结构简单,分子量小 D. 黄色或棕黑色 5、矿质化过程特点( B D )。 O B. 分解产生矿质养分 C. 吸收能量 D. A. 最终产物只有H 2 微生物参与 6、蛋白质组分特点( A B D )。 A. 分解难 B. 好氧条件下,分解快

C. 嫌气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很快 D. 氨化过程形成的氨能够全部被吸收利用 7、下列土壤微生物最适于酸性条件下活动的是( C )。 A. 细菌 B. 放线菌 C. 真菌 D. 以上都不是 8、胡敏酸的特性是(D)。 A. 棕黑色 B. 分子量高,溶于碱 C. 结构复杂,溶于酸 D. 芳香族结构比例小 9、土壤容重是指(D)。 A.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风干重B.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烘干重 C.单位容积不包括孔隙土壤的风干重D.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土壤的烘干重 10、下列土壤孔隙所吸附的土壤水,有效性最高的是( C )。 A.非活性孔隙B.通气孔隙 C.毛管孔隙D.无效孔隙 11、土壤耕作目的是( A B C D)。 A 改良土壤结构 B 增厚犁底层 C 翻压残茬和肥料 D 控制杂草生长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特点是( B D)。 A.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 B.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C.与土壤质地无关 D.与土壤质地有关 13、土水势特点( A B)。 A.一般情况下负值 B.土壤水由土水势高处流向低处 C.土壤水由土水势低处流向高处 D.表示土壤水分的能态 14、下列土壤水分类型属于无效水的是( D )。 A.毛管水 B.毛管上升水 C.吸湿水 D.重力水 15、下列引起土壤水自由能降低的土水势分势为( C)。 A.重力势 B.压力势 C.溶质势 D.基质势 16、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有( A B C D )。 A 胶核 B 决定电位离子层 C 非活性补偿离子层 D 扩散层 17、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是( B D )。

土壤学试题库

一、名字解释 土壤: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土壤学: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理化和生物学形状、利用和改良的一门科学。 土壤肥力: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植物生长的能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 土壤剖面:从地表向下垂直挖掘后露出的一个切面。 土壤发生层:土壤形成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土壤堆积层:由于地质作用或人为活动而造成的堆积层(幼年土) 地质学: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科学。 矿物:(狭义)岩石圈中化学元素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包括地壳矿物、宇宙矿物、人造矿物等。 岩石: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浆岩: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各种地质作用的沉积物,在地表和地下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下,经过压紧、硬结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由原来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一定放行平行裂开的性能为解理。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是指由于温度变化、风力、水流等物理因素引起的岩石疏松等机械破坏过程。 化学风化: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及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变化。土壤动物: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 土壤微生物:生活在土壤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根际: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根际效应(R/S):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的现象。 根际微生物:植物根系直接影响范围内的土壤微生物。 菌根:某些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 根瘤:原核固氮微生物侵入某些裸子植物根部,刺激根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包括土壤中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积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腐殖质: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在一定作用下,转变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单位质量有机物质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碳量。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 土壤质地: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学复习

土壤学 绪论: 本章重点: 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 生态上不同的植物,它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即植物只有种植在适宜它生长的土壤中其肥力才是高的,种在不适宜它生长的土壤,即使该土壤肥力水平很高,对该植物来说也是不高的。在林业生产上,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2、试述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 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 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2、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1.土壤形成的时间长 2.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 3.土地退化日趋严重 4.人口剧增 3、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1.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 2.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4、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1.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 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2.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3.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第一章 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及粘土矿物的结构与性质。 根据矿物的结晶状态,矿物可分为:结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一般常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①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绝对优势。 ②土壤中原生矿物类型和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矿物的稳定性,如长石和石英。 ③土壤原生矿物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和榄橄石以及其它硅酸盐类和非硅酸盐类。硅酸盐矿物的结构 1、基本构造单位: Si-O四面体 2、结构类型 a 岛状构造 b 孤立环状构造 c 连续链状构造 d 连续层状构造 e 架状构造 2.本章的重点是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认真理解和掌握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对学习好以后各章有重要的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2、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3、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14、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15、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6、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cmol(+)/kg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一、目的意义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土壤是一个不均一体,受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高度、坡度、母质等)和人为因素(耕作、施肥等)影响,土壤养分分布不均匀。正确的采样方法是保证少量分析样品正确反映一定范围内土壤的真实情况的前提条件。 土壤样品的采集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和代表性的土壤,避免一切主观因素的干扰,根据采样目的及分析项目确定采样方法。土壤形成与土体发生研究,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土壤物理性质研究,需采原状土样品:农业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状况研究,则应选择代表性田块,在耕作层多点采取混合样品。 采集到的土样,应当场记好标签,带回室内后要逐袋进行登记,立即进行风干处理。处理样品的目的是:(1)使分析样品可较长期地保存,以防止微生物作用引起土壤生化性状发生变化;(2)挑去非去部分,使分析结果能代表土壤本身组成;(3)将样品适当磨细和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取的称样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减少称样的误差;(4)将样品磨细,增大土粒的表面积。使制备待试溶液时分解样品反应能够完全和匀致。 二、仪器设备 (1)土样采集使用工具 铁锹、小铁铲、小钢卷尺、剖面刀、样品袋(布袋、纸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 (2)土样制备使用工具 牛皮纸、硬木板、木棒、台称、镊子、玛瑙研钵、广口瓶(或纸袋)、标签、土壤筛(孔径2mm、1mm 和0.25mm)等。 三、实验步骤 (一)土壤形成发育与土壤分类研究(土壤剖面样的采取) 1.采样点确定 在野外首先确定区域地形部位,及具体剖面位置,除在调查范围的草图上注明采集位置外,并在样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基本概念 .土壤.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潜在肥力.经济肥力(有效肥力) .农业.农业生产.再生作用.农业生态系统.历史自然体.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土被.风化壳.光合作用.养分库.矿质营养学说.腐殖质学说.归还学说.土壤肥力递减肆.发生学学说.土地生产力.土壤生产力.土壤剖面.土宜.土壤基本物质 组成。 (二)填空题 . 土壤是指固态地球具有能够生长的物质层。 . 土壤与自然界其他物质实体的本质区别是。 .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以及的能力。 . 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和。 . 一般土壤是由、、、和五种物质构成。 . 土壤物质组成中,矿物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占土壤容积的。. 土壤孔隙总量占土壤容积的,其中水分占,土壤空气占它们二者是同处于之中,而随外界条件变化而相互。 . 土壤生产率的大小主要是由、和共同决定的。 . 土壤固相部分是由、和组成的。 . 土壤空气成分主要有、、和。 . 地球表面的一个圈层,主要由铝硅酸盐物质构成,称为或。 . 地壳表面以上是圈,以下是圈,其中表面有圈圈和圈。 . 土壤圈位于、、和的。 . 农业土壤是、和综合作用的产物。 . 大农业包括、和三大部分,主要由和所组成。 . 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生活因子有、、、 和。 . 绿色植物的生活因子中由土壤直接提供的因子是间接提供的因子是、 和土壤以外提供的因子是。 .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绿色植物利用把从空中的和从土壤吸收的 和合成转化成的过程。 .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是、和。 .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是由、和三个环节组 成的,又称为的三个库。 . 土壤在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它是和的分界面,是 和进行和交换和转换的。 . 人类已开垦利用土壤资源,种植作物几千年,但土壤肥力并未衰竭,这是因为的结果。 . 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的盲目性,造成环境恶化,土壤资源遭到破坏,其造成的 后果是①②③④⑤。 . 世纪中叶(年)德国化学家()创立了学说,指出只有不断地向土壤和矿质养分,才能维持地力。 . 世纪末世纪初,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和威廉斯以观点,认为土壤是在、、、和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土壤学》实验指导

《土壤学》实验指导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资环系

目录 实验一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 实验二土壤吸湿水含量的测定——室内烘干法 (5) 实验三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丘林法 (7) 实验四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测定 (10) 实验五土壤多种理化性状分析 (11)

实验一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样品的采集,是决定分析工作是否可靠的重要环节。由于耕地土壤、肥料(尤其是有机肥料)、作物的不均一性,很容易造成采样误差,而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即使室内分析结果再准确,也难以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因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则是土壤农化分析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土壤是一个不均匀体,同一地块上这一点和那一点土壤有差异,垂直剖面上不同土层之间也有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气候、地形、母质、土壤中的生物活动、人们的生产活动等等。对于农业土壤来说,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不同的施肥方式和耕作制度等)造成土壤的局部差异尤为显著。因此耕地土壤的不均匀性远比未耕种土壤大。要使分析结果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所采集的土壤样品就必须有代表性、均匀性和典型性。 1、划分采样区 为使土壤样品真正具有代表性,采样前首先需要了解全区土壤类型、地型部位、作物布局、耕作施肥、历年产量等情况,然后根据土壤的差异划分若干采样区,每一个采样区的土壤尽可能均匀一致。在每一个采样区内取一个混合土样。采样区的面积,视研究目的和要求的精确度而定。试验区采样,每一个试验小区为一个采样区。生产田一个采样区面积可为10ha。 2、采样 土壤农化分析一般只采耕层(0~20cm)土样。传统农业采样时,通常采取蛇形线或对角线等距离布置样点,精准农业通常采用网格法采样。采样点应避开特殊的地点,如粪底盘、地边、沟边等。采样点数根据采样区的面积而定,一般为15~20个。 采样方法随采样工具而不同。常用的采样工具有小土铲和土钻。用土铲取土时是在采样点上根据采土深度斜向采取上下一致的薄片。用土钻取土则是将土钻钻入土中,在一定土层深度处,取出一均匀土柱。各样点样品集中混匀,一个混合样品量为0.5~1kg。若土量太多,可将土样放在塑料布上,用手捏碎混匀,用四分法取出一部分,装入样品袋,内外附上标签,注明采样地点、深度、前茬或施肥情况、采样人和

土壤学复习题含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1.325g.cm3,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 , 空隙比为 1:1 ,三相比为固:液:气=50:26.5:23.5 。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总孔隙大 而且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硅氧烷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总碱度,固相指标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蒙脱,非胀缩型如伊利石。 20、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是离子饱和度、互补离子和粘土矿物种类。 21、酸性土的指示植物有茶树、映山红、铁芒箕、石松。 22、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是土壤质地、 PH 、粘土矿物类型。 23、评价土壤质量的参数指标应符合的条件是代表性、通用性、灵敏性和经济性。 24、我国将土壤退化分为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不包括以上各项的土壤性质恶化和耕地的非农业占用。 25、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是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土壤质地。 26、土体内物质的移动按机理可分为溶迁作用、还原迁移、螯迁作用、 悬迁作用、生物迁移。 27、水田土壤中的有效氮以铵态氮为主,而旱地土壤中的有效氮则以硝态氮为主。 28、土壤团粒形成的粘结团聚过程包括凝聚作用、无机物质的粘结作用、 有机物质的胶结及复合作用和有机-矿质复合体、蚯蚓和其它小动物的作用等过程。 29、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异养型。 30、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有水溶态、交换态、专性吸附态、有机态、铁、锰氧化物包被态、矿物态。 三、简答题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3*10=30分)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P240 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 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有机污染物的光解作用:有机污染物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将光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分子键,使分子变成激发态而裂解或转化的现象。 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硒的生物甲基化:金属硒和硒离子等无机硒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转化成甲基硒和二甲基硒。 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 N2O、 N2的过程. 同晶替代: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相互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并造成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质量退化、生态与环境恶化的现象。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中心位置,既是它们所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这些圈层的支撑。 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4年土壤学考试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土壤肥力: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持续、适时、适量的提供,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空气、养分、热量及无有害物质存在的能力。 同晶置换:在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土壤矿物晶体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半径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同晶置换的结果往往是土壤胶体带负电荷。 土壤缓冲容量:使土壤pH值升高或降低1个时,所需要的碱或酸的量。ESP:即碱化度= Na+交换量/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百分数的范围。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2,NO等的过程 土壤质量:在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界面内,土壤具有保持水和空气质量,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以及支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的能力。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阳离子代换量:土壤交换和吸附阳离子的量,一般转化为1kg土壤能吸附和交换的一价阳离子厘摩尔数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所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组成。 一、填空题(20分) 1.土壤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2.土壤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氧体系,氢体系、__有机碳体系___、 __铁体系__、_锰体系___、__硫体系__等。 3.高岭石矿物是1∶1型矿_物,晶层间以__氢___键相连;蒙脱石是_2∶1____ 型矿物,晶层间以分子间引力相连;伊利石是2∶1_型矿物,晶层间以离子_键相连。 4.一般土壤的有机含量___小___于5%,有机C折算成有机质的经验系数是 _1.724__。 5.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包括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和__生物稳定性__方面。 6.团粒结构大小为 0.25-10 mm,而 0.25 mm以下的简称为微团粒。 7.土面蒸发过程可分为不随土壤含水率改变的稳定蒸发阶段、随含水率下 降而蒸发减弱阶段和气体扩散三个阶段。 8.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有质流和__扩散___,在一般情况下是 以_气体扩散__为主要交换方式。 9.蚯蚓在土壤肥力的作用有:__改善土壤结构_、___消灭病菌__、_分解有机 质__。 10.常见的土壤质地种类有_砂土_、__砂壤_、__轻壤_、__中壤__、__重壤___、 _粘土__。 11.阳离子交换反应的特点有:__可逆反应__、_遵循等价原则__、_遵循质量作 用定律_、_反应迅速__。 12.土壤氮素的无效化的过程有:_氮素淋失_、_反硝化作用__、_氨挥发 _和__

完整word版,土壤学试题及答案7,推荐文档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 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 形成的矿物。 3. 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 土壤粘闭现象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 减少,毛管及无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 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单位m2/g 9. 盐基饱和度(BS) 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 11.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 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2.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13.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14.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15.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17.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8.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9.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 20.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有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 光能无机营养型。 2.土壤矿质颗粒大小粒级由小到大划分为石砾、砂粒、粉砂粒、粘粒。3.土壤中的不良结构体种类有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 三、简答题: 1.简述农业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答: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代表人物:德国土壤学家李比希。 提出三个学说:

东北农业大学 土壤学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力是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肥力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土壤肥力高,土壤生产力不一定高;土壤生产力高,土壤肥力也高。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有效肥力: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肥力只有一部分在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简答题及论述 1.土壤学包含的主要分支学科 答: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土壤生物化学、土壤地理 2.土壤在农作物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答:①营养库作用。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除了 CO2 主要来空气外,氮、磷、钾及中量、微量营养元素和水分则主要来自土壤。 ②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在地球表层系统中通过土壤养分元素的复杂转化过程,实现着营养元素与生物之间的循环和周转,保持了生物生命周期生息与繁衍。 ③雨水涵养作用。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多孔结构的介质,具有很强的吸水和持水能力。 ④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使绿色植物根系可以在其中生长和穿插,获得机械支撑,保证了绿色植物地上部分能稳定的站立于大自然之中。土壤中还孕育和滋养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微生物。 ⑤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交界面,是各种理化作用最为频繁和活跃的地带,它具有对温度、湿度、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变化的缓冲能力,同时也具有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为地球上的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着一个稳定的环境。 3.写出四种国家级土壤学期刊的名称 答: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土壤通报,水土保持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生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农业环境保护学报4.土壤肥力的主要内涵 答: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其中营养条件是指水分和养分,为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环境条件指温度和空气,对植物生产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称之为环境因素或环境条件。“协调”是指土壤中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的。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四大肥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协调。 5.土壤肥力因素包括哪些?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如何?答: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四大因素同时存在,而且要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 第一章粘土矿物 名词解释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次生矿物:土壤按矿物的来源分类,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同晶替代作用: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简答题及论述 1.高岭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1:1型非膨胀型粘土矿物,南方热带亚热带土壤 中大量普遍存在。 1)1:1型 2)无膨胀性,氢键作用0.72nm,膨胀性小于5% 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弱或无,负电荷来源断 键,3-15cmol(+)/kg 4)胶体性较弱,较其它粘土矿物粗,可塑性,粘 结性,粘着性,吸湿性弱。0.2-2μm 2.蒙脱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2:1型膨胀型粘土矿物,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分布广泛。 1)2:1型 2)膨胀性 3)电荷数量大,同晶替代普遍 4)胶体性突出,可塑性,粘结性,黏着性吸湿性 突出。 3.粘土矿物对肥力的意义 答: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矿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如何对土壤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及生物化学性均有深刻影响,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含丰富的Ca、Mg、K、N、P、S等常量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经风化作用释放供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一些硅酸盐粘土矿物发声同晶替代作用,吸附离子防止流失)。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名词解释 - 1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