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ww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二价弱毒疫苗的研究

ww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二价弱毒疫苗的研究

ww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二价弱毒疫苗的研究
ww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二价弱毒疫苗的研究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6(3):233~236,

2000

Journa l of Zheji a ng Un i versity (A gric

.&L ife Sci .) 收稿日期:2000201226

基金项目:浙江省九五攻关项目(9611021742001)

作者简介:周继勇(1963-),男,四川省开县人,博士,副教授,从事动物传染病防治及分子病毒学研究工作Λ

文章编号:100829209(2000)0320233204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二价弱毒疫苗的研究

周继勇,李建荣

(浙江大学动物预防医学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9)

摘 要:选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JD 1、NB 、H Z 1弱毒株配制成JN (JD 1+NB 毒株组成)和JH

(JD 1+H Z 1毒株组成)两种二价弱毒疫苗Λ分别在14日龄首免和28日龄二免SPF 鸡,并于一免后14

d 、21d ,二免后12d 分别用强毒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 BDV )BC 6

85株攻击;同时观察疫苗的安全性Λ结果表明JN 和JH 疫苗均能诱导SPF 免疫鸡产生优良的免疫应答反应,并能使免疫鸡对I BDV 2

BC 6 85株的攻击产生100%的保护ΛJN 和JH 疫苗的最佳免疫剂量分别为6000TC I D 50和10000TC I D 50Λ

关 键 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二价弱毒疫苗;免疫原性中图分类号:S 858.31 文献标识码:A

ZHOU J i 2yong ,L I J ian 2rong (Institu te of P reventive V eterinary M ed icine ,Z hej iang U niversity ,H ang zhou 310029,Ch ina )

Study on bi va len t a ttenua ted vacc i n e of i n fecti ous burs a l d isea se v i rus var i a n ts .Journal of Zhejiang U n iversity (A gric

.&L ife Sci .),2000,26(3):233~236Abstract :Fo r detecting their i m m unogen icity and security ,infecti 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 BDV )“JN ”and “JH ”bivalen t live vaccine w ere vaccinated in to 14day o ld SPF ch icken s at th ree differen t do ses (6000

TC I D 50、10000TC I D 50、20000TC I D 50)after the differen t ti m e of p ri m ary and secondary i m m un izati on fo r

experi m en tal challenge studies w ith a virulen t I BDV strain BC 6 85res pectively .T he results show that SPF ch icken s are secure and have better i m m une res pon ses to JH and JN vaccines ,w h ile the p ro tecti on of the vaccinated ch icken s w as 100%after challenge w ith the virulen t I BDV 2BC 6 85.T he op ti m al do se w as 6000TC I D 50fo r JN vaccine and 10000TC I D 50fo r JH vaccine

.Key words :ch icken ;infecti 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varian t ;bivalen t attenuated vaccine ;i m m unogen icity

传染性法氏囊病(I B D )是危害养鸡业最严

重的疾病之一,免疫接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手段,但超强毒株和变异株的不断出现常导致免疫失败Λ因此,研制一种广谱、高效的疫苗来预

防I B D 仍是世界各国学者一致努力的目标Λ美

国已有关于I B D 变异株多价苗的报道

[1~3]

,国内贺荣莲[4]、周蛟[5]

等分别引进国外变异株弱毒株制成多价疫苗,在局部地区使用取得了较好效果Λ我们把从浙江等地分离到的变异株直接经鸡胚成纤维细胞(CEF )致弱[6~8],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两种变异毒株二价疫苗Λ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两种试制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 B D V)弱毒株

I B DV2JD1、NB、H Z1变异株弱毒由本所培育[9]Λ

1.2 I B D V变异株二价弱毒疫苗

I B DV2JN疫苗由I B DV2JD1和I B DV2NB 病毒株配制而成;I B D2JH疫苗由I B DV2JD1和

I B DV2H Z1病毒株配制而成Λ

1.3 参考疫苗

Bursine3疫苗(批号为296041)系美国富道动物保健品公司生产ΛB87疫苗(批号为9902)为杭州万马药业有限公司兽药厂生产Λ

1.4 I B D V强毒株

I B DV2BC6 85病毒株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毒价为105.833BLD50 0.25mL,攻击剂量为100BLD50Λ

1.5 中和试验指示病毒

I B DV2JD135代细胞毒(106.167TC I D50 0.02 mL)、I B DV2Bursine3细胞毒(104.38TC I D50 0.02mL)、I B DV2B87细胞毒(105.5TC I D50

0.02mL)Λ

1.6 SPF鸡及种蛋

购自山东家禽研究所SPF鸡实验场Λ

1.7 试验分组及免疫

14日龄SPF鸡共400只,分5组,即JH疫苗免疫组、JN疫苗免疫组、Bursine3疫苗免疫组、B87疫苗免疫组及非免疫对照组,其中JH、JN疫苗组内分设6000TC I D50、10000 TC I D50、20000TC I D50三个不同免疫剂量组Λ分别于14日龄首免,28日龄二免,专人负责隔离饲养Λ

1.8 二价弱毒疫苗的安全性试验

所有免疫组鸡于首免后3、7、10、14d,二免后3、7、12d每组分别剖杀6只鸡Λ剖检法氏囊,观察法氏囊的眼观及组织学变化Λ

1.9 二价弱毒疫苗实验室攻毒保护试验

JH、JN疫苗不同免疫剂量组及Bursine、B87疫苗首免后14d、21d,二免后12d,分别点眼接种强毒株I B DV2BC6 85株(100BLD50 只)Λ接种后5d分别剖杀,观察法氏囊的眼观及病理组织学变化Λ

1.10 法氏囊组织病理学观察

免疫组、免疫攻毒组、强毒对照组、健康对照组所有雏鸡的法氏囊均用4%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法氏囊组织学变化情况Λ

1.11 疫苗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的测定

JH、JN疫苗的不同免疫剂量及Bursine、B87疫苗免疫组,分别在首免后7、11、14、17、21、26、32、40、50、64、94、124、154、184、214d,二免后3、7、12、18、26、36、50、80、110、140、170、200d每个时间点随机取5只鸡采集血样,室温下静置分离血清,56℃灭活30m in,-20℃保存;固定病毒稀释血清法测定中和抗体效价Λ

3 结 果

3.1 疫苗免疫后法氏囊组织学变化

不同疫苗于首免后3、7、10、14d,二免后3、7、12d,分别剖杀各免疫组雏鸡,所有免疫组法氏囊均无明显的眼观病变Λ组织学观察表明: JH疫苗、B87、Bursine首免后3d剖杀时各有一只鸡(1 6)的法氏囊表现为淋巴滤泡中的淋巴细胞稍有减少;首免后7、10、14d,二免后7、12d剖杀时,各疫苗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法氏囊组织学变化,这说明JN、JH疫苗对雏鸡是安全的Λ

3.2 JN和JH疫苗免疫效果及最佳免疫剂量

法氏囊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I B DV2 BC6 85攻击后,JN疫苗6000TC I D50、10000 TC I D50和20000TC I D50免疫剂量均可使免疫雏鸡得到100%的保护,而JH疫苗只有10000 TC I D50和20000TC I D50免疫剂量才可使免疫鸡得到100%保护(表1)Λ说明JN、JH疫苗的最佳免疫剂量分别是6000TC I D50和10000 TC I D50Λ

3.3 疫苗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

JH、JN两种疫苗6000TC I D50、10000 TC I D50和20000TC I D50的免疫剂量首免和二免后均能刺激机体产生很高的中和抗体,但两种疫苗不论是一次免疫还是两次免疫,所产生

43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第26卷 

表1 二价苗一次免疫后14d 、21d ,二免后12d 攻击BC 6 85的病理保护率

Table 1 P rotecti on of chickens vaccinated by the attenuated vaccines against I BDV 2BC 6

85as evaluated by histopathol ogical changes

组 别剂量(TC I D 50)

病理保护率(%)

一免后14d

一免后21d

二免后12d

6000

100(5 5)100(5 5)100(5 5)JN 疫苗10000100(5 5)100(5 5)100(5 5)20000100(5 5)100(5 5)100(5 5)6000

83.33(5 6)83.33(5 6)100(6 6)JH 疫苗310000100(6 6)100(6 6)100(6 6)20000

100(6 6)100(6 6)100(6 6)Bursine 3推荐量50(6 6)83.33(5 6)100(6 6)B 87

推荐量66.67(4 6)66.67(4 6)100(6 6)攻毒对照

0(0 6)

0(0 6)

0(0 6)

图1 JH 疫苗一次免疫后的抗体消长规律

F ig .1 A ntibody res ponses to the attenuated bivalent

variant vaccine (JH )after p ri m ary i m m unizati on

的抗体滴度与免疫剂量成正比,即20000TC I D 50>10000TC I D 50>6000TC I D 50ΛJH 疫苗的三个免疫剂量一次免疫后于40d 达到最高峰,至94d 开始下降,其中以6000TC I D 50免疫剂量下降最为明显;三个免疫剂量均在二免后26~32d 达到高峰,至80d 无明显下降ΛJN 疫苗6000TC I D 50免疫剂量于首免后26d 达到高峰,10000TC I D 50和20000TC I D 50免疫剂量于首免后32d 达到高峰,至94d 开始下降;JN 二价苗两次免疫后,三个免疫剂量均于二免后26d 达到最高峰,至200d 三个免疫剂量的中和抗体滴度仍维持在很高水平Λ与B 87和Bursine 3疫苗比较,JH 和JN 两种疫苗于免疫

后26~32d 抗体水平达到高峰,Bursine 3于32d 达到高峰,B 87则于首免后40d 才达到高峰期,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以JN 疫苗最

高,JH 疫苗次之,Bursine 3疫苗最低[图1、2、3、

4]

Λ

图2 JN 疫苗一次免疫的抗体消长规律

F ig .2 A ntibody res ponses to the attenuated bivalent

variant vaccine (JN )after p ri m ary i m m unizati

on

图3 JH 疫苗二次免疫的抗体消长规律

F ig .3 A ntibody res ponses to the attenuated bivalent

variant vaccine (JH )after secondary i m m unizati on

5

32 第3期 周继勇 李建荣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二价弱毒疫苗的研究

图4 JN疫苗二次免疫的抗体消长规律

F ig.4 A ntibody res ponses to the attenuated bivalent

variant vaccine(JN)after secondary i m m unizati on

3 小结与讨论

3.1 疫苗免疫后法氏囊形态学观察表明,I B D2 JH疫苗和JN疫苗不引起法氏囊的明显损伤,说明上述疫苗对雏鸡是安全的Λ

3.2 联用标准型或变异型毒株制成的多价苗,有利于拓宽抗原谱,以获得尽可能高的保护[4、10、11],为此我们分别进行了含变异毒株JD1株和NB株二价苗(即JN二价苗)以及含变异毒株JD1株和标准毒株H Z1株(JH二价苗)的研究,并与B87和Bursine3两种常用的经典疫苗作了对比Λ攻毒试验表明JN和JH疫苗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Bursine3和B87两种经典I B D 疫苗,四种疫苗中以JN疫苗的免疫效果最为理想Λ这些结果初步显示变异毒株多价疫苗的综合保护效果优于变异株与标准型毒株多价疫苗及传统的经典疫苗,与Is m ail[11],周蛟[5]等报道的结果一致Λ因此,作者认为在I B DV变异株和超强毒流行的地区应推广应用变异毒株疫苗,以提高I B D疫苗的免疫效果、减少免疫失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Λ

参考文献:

[1] Is m ailN M,Saif Y M,W igleW L,et al.Infecti ous bur2

sal disease virus variant from comm ercial leghorn pullets

[J].A v ian D is,1990,34:1412145.

[2] Gia m brone J J,C l osser J.Efficacy of live vaccines a2

gainst serol ogic subtypes of infecti 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J].A v ian D is,1990,34:7211.

[3] H assan M K,AL2N atour M Q,W ard LW,et al.

Pathogenicity,attenuati on and i m m unogenicity of in2

fecti ous bursal disease virus[J].A v ian D is,1996,40:

5672571.

[4] 贺荣莲,吴健敏,兰美益,等.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二价细

胞弱毒疫苗的研究[J].中国兽医科技,1998,28(7):23

~24.

[5] 周 蛟,刘 爵,刘有昌,等.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二价活

疫苗对蛋用鸡的免疫效力试验[J].中国兽医科技,

1998,28(3):25~28.

[6] 周继勇,叶伟成,于 涟.浙江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

毒变异株分离及鉴定[J].畜牧兽医学报,1999,30

(6):567~573.

[7] 周继勇,叶伟成,于 涟.浙江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野毒株的鉴定及理化特性[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9,25(1):99~102.

[8] 周继勇,于 涟、叶伟成.浙江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野毒株的血清亚型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99,

21(1):53~55.

[9] 周继勇,李建荣.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弱毒的遗

传稳定性与免疫原性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2000,20

(4):430~434.

[10] 刘 爵,刘有昌,姚伟光,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二价活

疫苗对商品肉鸡免疫效力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

1998,24(1):44~45.

[11] Is m ail N M,Saif Y M.I mm unogenicity of infecti ous

bursal disease viruses in chickens[J].A v ian D is,1991,

35:4602469.

(责任编辑 邓君奇)

632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第26卷 

脊髓灰质炎疫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9074524.html, 脊髓灰质炎疫苗 作者:邱五七 来源:《大众健康》2002年第09期 脊髓灰质炎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儿麻痹症,是继天花之后又一种在全球即将消灭的传染病。本病多发于婴幼儿,主要在五岁以下的儿童中传播。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咽和肠壁生长繁殖。此病毒分为Ⅰ、Ⅱ、Ⅲ型,均可以引起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和流行,其中Ⅰ型最为多见。该病毒在人体外生活力很强,污水及粪便中可存活4~6个月,低温下可长期存活,但对高温及干燥甚敏感,煮沸立即死亡。 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世界各国都有发病。肠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易感者可通过与患者及带毒者(携带脊髓灰质炎病毒但未患病)的密切生活接触被传染,如接触了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水、食物、双手、玩具、衣物等,再经口传染。在发病的早期,也可经飞沫传播。 人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绝大部分表现为隐性感染,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一部分人可以发热、咽痛、乏力或恶心、腹泻等类似感冒样症状;有少数感染者因病毒毒力强或机体抵抗力低,导致肌肉特别是肢体肌肉发生不对称弛缓性麻痹。个别重症病例病变累及脑干或大脑,危及生命。此病麻痹后最初6个月恢复较快,1~2年内可有不断的改进。若长期肌 力不能恢复,则可能留下肌肉萎缩、肢体畸形等后遗症。 预防此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脊髓灰质炎疫苗的预防接种。接种方法为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我国现在使用的疫苗均为三价(含Ⅰ、Ⅱ、Ⅲ型)疫苗,糖丸剂型每剂1丸,液体剂型每剂2滴。由于脊髓灰质炎发病主要在婴幼儿,故服用疫苗对象主要为5岁以下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2月龄开始服用,连续服用3剂三价疫苗,每次至少间隔4周;4周岁时加强免疫1次;部分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1.5周岁时加强免疫1次。强化免疫是指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全国、一个省或一个省的一部分)、在同一时间内,对规定年龄组人群不管是否有服苗史一律投服疫苗。应急免疫主要针对一些常规免疫工作薄弱地区。这些地区一旦发生可疑脊髓灰质炎病例,可迅速在一个大的范围内(一个县及其邻近地区),对特定人群进行免疫。婴幼儿服用脊灰疫苗后只有极少数发生一过性腹泻,可不治自愈。该疫苗只供口服,切勿加在热开水或热的食物内服用。凡发热、腹泻(一日大便>4次)、患急性传染病期间、妊娠期间或有免疫缺陷症或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者均禁止使用。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剂型疫苗,可服液体疫苗。 我国对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接种非常重视,国家领导、卫生部长、各级领导亲自到街道、基层给幼儿喂服脊髓灰质炎糖丸,提高了幼儿对脊髓灰质炎的免疫力。此外,对于此病的预防应

脊髓灰质炎疫苗常识

脊髓灰质炎疫苗常识 【导读】脊髓灰质炎疫苗剂型有糖丸、液体、糖浆和胶囊4种剂型。常见的有糖丸和液体疫苗,但以糖丸疫苗应用最为广泛。每剂疫苗中都含有脊髓灰质炎疫苗Ⅰ型、Ⅱ型、Ⅲ型减毒活病毒抗原。 脊髓灰质炎活疫苗是由人工进行组织培养而制成,它作为脊髓灰质炎的自动免疫剂,服后血液中产生抗体,在肠道组织也产生局部抵抗力。第一个成功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出现在1953年。 在小儿麻痹症全国基金会的支持下,索尔克医生(Dr. Jonas Salk)在实验室里成功地培育出了全部三种脊髓灰质炎毒株。索尔克把病毒杀死制成疫苗,并于1952年在患脊髓灰质炎康复的儿童身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被实验者血液中脊髓灰质炎抗体增加了。接着,索尔克在自己、妻子和孩子身上进行了接种实验,结果他们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并且没有患上脊髓灰质炎。 1954年,美国有200万儿童接受了索尔克的疫苗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疫苗保护儿童免受脊髓灰质炎侵害的有效率在80%到90%左右。随后,这种所谓的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成为了对脊髓灰质炎标准的预防手段。

索尔克的疫苗效果很好,但还不是足够好,它还不能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1950年代,辛辛那提大学的萨宾(Albert Sabin)同样也在小儿麻痹症全国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疫苗的研究。与索尔克的疫苗不同,萨宾把脊髓灰质炎病毒在猴子的肾脏细胞中一代又一代的培养,直到筛选出不能致病的毒株。得到的疫苗称为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OPV)。 1960年代,萨宾的疫苗得到了许可证。这种疫苗采用口服滴剂的形式,比索尔克的疫苗的针剂注射方式简单,并且能够有效阻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它很快取代了索尔克的疫苗,成为了预防脊髓灰质炎的主要手段。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剂型有哪些? 脊髓灰质炎疫苗剂型有糖丸、液体、糖浆和胶囊4种剂型。常见的有糖丸和液体疫苗,但以糖丸疫苗应用最为广泛。每剂疫苗中都含有脊髓灰质炎疫苗Ⅰ型、Ⅱ型、Ⅲ型减毒活病毒抗原。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对象有哪些? 主要是小于5岁的儿童、新生儿出生后即可服用。 脊髓灰质炎疫苗为什么要连续服3次? 在初次免疫脊髓灰质炎疫苗时,2月龄,3月龄和4月龄各服1次,连服3次是因为每剂疫苗中都含有Ⅰ、Ⅱ、Ⅲ型病毒,尽管在制造的过程中,三个型之间的病毒量配比已考虑到它们在肠道中的竞争感染能力,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型间的干扰作用。尤其是Ⅱ型对Ⅰ、Ⅲ型的干扰作用更为明显。所以在服用3次TOPV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后有什么反应? 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后一般无任何不良反应,它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疫苗。但极个别儿童服用可能出现发热、呕吐、皮疹或轻度腹泻等反应。一般持续时间都很短,症状便可消失。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等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附件2: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 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为及早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疫苗衍生病毒循环(cVDPVs)病例,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和循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WS294-2008)、《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高危AFP病例和聚集的临床符合病例调查指南》、《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以下简称《监测方案》)、《甘肃省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甘肃省应急预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一)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s)、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cVDPVs)和脊灰野病毒,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和循环。 (二)规范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脊灰临床符合病例以及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的调查处置。 二、适用范围 本技术方案适用于高危AFP病例、脊灰临床符合病例、VDPVs、cVDPVs和脊灰野病毒的报告、调查和处置工作。 三、脊髓灰质炎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脊灰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Ⅰ、Ⅱ、Ⅲ 3个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流行病学资料表明,Ⅰ型野病毒引起的传播约占80%~90%,其次为Ⅲ型野病毒,目前世界上已无Ⅱ型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脊灰病毒在遇热、甲醛、氯和紫外线时迅速失去活力。对乙醚不敏感,对热和干燥甚敏感。使用甲醛、2%碘酊、升汞和各种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脊灰的传染源为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由于病毒携带者、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和无麻痹型患者不易被发现,因此在传播该病上起重要作用。本病的潜伏期为2~35天,一般为7~14天。患者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4周都有传染性,发病1~2周排毒率最高,可从70%以上的患者大便中分离出病毒,退热后传染性减小。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脊髓和脑部,在鼻咽部、肠道粘膜与淋巴结内亦可查到。 2.传播途径 感染者一般通过大便排出病毒,数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周至数月;粪—口途径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

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防控措施

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防控 孙海龙 1 宫天国2孟凡金3 ( 1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洛阳471000,2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普兰店 116200 ,3 瑞普(保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河北保定 071000)前言 该病1962年由Gosgrove首先发现,同年,Winterfield分离到病原。1970年,Hitchner提议将该病定名为IBD。1985年,美国出现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变异株;1987年欧洲又出现了所谓的IBDV超强毒株(vvIBDV )。我国也有类似的报道,1992年,我国学者幸桂香、李德山等报道了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vvIBDV,并认为是目前引起鸡法氏囊病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IBDV毒力不断增强,即使是高母源抗体的鸡只也能感染发病,死亡率从10%-50%不等,给养鸡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针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防控?本文将结合其致病机理分析简述如下。 1 致病机理 IBD通过消化道途径感染。实验研究发现攻毒感染后4~5小时,即可以在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尤其是肠道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检测到病毒。在感染后5小时,形成初期的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肠道进入门静脉系统再进入肝脏,能在枯否氏细胞中检出病毒,一部分病毒则进入主循环系统,随后病毒通过心脏,并由此扩散到法氏囊。在感染后11~13h,即可在法氏囊检测到病毒。IBDV主要在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内复制,由此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切除法氏囊,或者破环B淋巴细胞的化学试剂处理法氏囊,鸡感染IBDV的几率减少约1,000倍,说明IBD主要是发生于幼龄鸡(主要是12周龄以前的鸡)。一旦发生病毒血症,病毒扩散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尤其是脾脏、胸腺和二级淋巴组织,在感染后16小时,即可以在各个脏器检测到IBDV,最终导致鸡只发病产生免疫抑制或死亡。 2 法氏囊病变 急性感染时法氏囊极度肿大,呈冻胶样。在感染后3天,法氏囊开始变大,重量也增加。通常在感染后第4天,法氏囊的重量为原来的两倍。感染后5天,法氏囊开始萎缩,恢复到原来的正常量。到感染后8天,法氏囊已萎缩,其重量仅为原重的三分之一。

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的意义

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的意义 众所周知,今年在新疆等地发生了脊髓灰质炎暴发流行,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也为我国彻底消除脊髓灰质炎病毒制造了一定的坎坷,为进一步控制脊灰病毒的传播、感染,我国各省市相继开展了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有效地设立免疫屏障,以保证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说到这,一些家长就要问了,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预防脊髓灰质炎,那什么是脊髓灰质炎那?什么又是脊髓灰质炎疫苗?有什么作用和相应的注意事项那?在这里简单介绍下此病及最常应用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 什么是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一旦患病,如不能及时救治,将会造成严重不可逆的后遗症,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痛苦。 什么是脊髓灰质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顾名思义,就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用以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控制手段,现在有两种疫苗可以使用,一种是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糖丸”,也是此次脊灰强免活动所使用

的疫苗,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而另一种名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是一种用死病毒制成的疫苗。是儿童在2、3、4个月及4岁时常规接种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注意事项 自20世纪50年代,口服脊灰疫苗研制成功,便大量、普遍的应用于脊髓灰质炎的预防中,也是广大群众印象比较深的疫苗,或许有人为了吃颗糖丸,乖乖的进入了分外抵触的医院;或许有人将糖丸含在嘴里,品其香甜,不愿咽下;或许有人趁人不备,多吃一粒,而格外满足;这些都是儿时美好的回忆,可又有几人记得口服糖丸的注意事项那。首先,对牛奶、庆大霉素过敏的孩子是禁用脊灰疫苗的;其次,正在发热、急性传染病患者、免疫缺陷症患者、肛周脓肿、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儿童禁止服用脊灰疫苗;最后,脊灰糖丸应在37℃一下的温水服用,口服脊灰糖丸前后1小时内不能喂奶及热食,就是这最后一点,往往是各位家长所忽视的,这也是影响脊灰糖丸效价的常见原因。口服此疫苗一般没有接种反应,个别儿童可能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一过性皮疹,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为了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保持我国无脊灰状态,开展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便是有效设立免疫屏障的措施。正所谓“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古人亦知道此道理,我们更有对此充分重视,防患于未然,将脊灰病毒扼杀在萌芽之中。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相关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相关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河北省2008-2011年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相关病例(VAPP)发生情况。方法估算河北省VAPP发生率并进行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VAPP发生率为0.28/100万,首次服苗后发生率为1.45/100万;服苗至麻痹平均间隔时间为20.2d,12例VAPP 均集中在8月龄及以下婴儿,男女之比为5:1。麻痹以单肢和双下肢为主,病毒分离以Ⅲ型为主。结论河北省2008-2011年由OPV引起的VAPP发生率较低,但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严格掌握VAPP的诊断标准。适时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减少和/或避免VAPP的发生。 脊髓灰质炎(脊灰)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 是预防乃至消灭脊灰的有效控制手段。河北省自1963年开始使用OPV进行预防接种,对控制和消灭脊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应用的同时,由OPV引起的疫苗相关病例(VAPP)也时有发生,虽然发 生率很低, 但VAPP作为一种严重的接种副反应对儿童可能造成终生残疾,应采取措施减少和避免发生。现将河北省2008-2011年VAPP的发生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信息管理系统。 1.2VAPP诊断标准按卫生部颁布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诊断依据及治疗参考意见》(WS 294-2008)中有关规定[1]。 1.3VAPP发生率的计算方法VAPP发生率用疫苗实际接种数量计算[2],为某阶段VAPP发生数除以同期OPV接种量。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分母按接种首剂OPV儿童数计算。 1.4病毒分离自1992年起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标准方法用Hep-2和RD细胞,1996年后用L20B和RD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的脊灰病毒(PV)标本送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定。 2 结果 1.1VAPP发生率的估算2008-2011年全省AFP监测系统报告1 578例AFP病例,同期全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共报告VAPP病例12例,占总报告AFP病例数的0.76%。其中首次服苗后发病7例,第2次服苗后发病3例,第3次服苗后发病2例。2008-2011年全省0~5岁儿童共接种OPV 4351.14万人,VAPP发生率为0.28/100万。2008-2011年全省共接种首剂OPV儿童414.47万人,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为1.45/100万(表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自1988年发现并确诊首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以来,该病的发生从来没有间断。给养鸡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几年来,虽然养殖户对该病的认识逐步提高,防治措施也有多加强,但仍时有发生。给病仍然是养鸡业生产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传染病之一。 1 流行病学 本病是由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自然感染主要发生与2~15周龄的鸡,3~6周龄最易感。本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感染。发病率为3%~3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60%以上。另外,由于法氏囊发炎,使其免疫功能受到破坏,因而雏鸡经接种过马立克氏病、新城疫等疫苗后不能产生理想的免疫反应,甚至免疫失败。该病常与大肠杆菌、新城疫、支原体混合感染,从而增加鸡群的死亡率。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1 临床症状潜伏期2~3天,易感鸡群感染后发病突然,采食量急剧下降,腹泻,排出米汤样稀白粪便或拉白色、黄色、绿色水样稀便。发病1~2天后的病鸡精神萎靡,随着病情发展,在第3~4天开始死亡。食欲减退,精神沉郁,腹泻厌食,中后期触摸病鸡有冷感,此时因过度拉稀脱水严重,最后极度衰竭而死,病程6~7天,呈“一过性”,死亡高峰集中在感染后的5~6天,一般情况感染后的第7天进入恢复期,鸡群逐渐恢复健康。 2.2 病理变化病鸡脱水,肌肉发干、淤血,胸肌、大腿外侧有时可见点状、条状出血;法氏囊外观肿大,有胶冻样物附着,充血或质地较硬,色苍白,剪开后可见黏膜出血、坏死,囊内有灰白色或血色分泌物;发病初期法氏囊肿大,后期萎缩,肝胀呈条文状,苍白色;肾脏常见苍白、肿大,有尿酸盐沉积,输尿管苍白、肿大、变粗;少数病例可见到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条纹状出血。

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防控措施

传染性法氏囊病及其防控 孙海龙1 宫天国2孟凡金3 ( 1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洛阳471000,2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普兰店 116200 ,3 瑞普(保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河北保定 071000) 前言 该病1962年由Gosgrove首先发现,同年,Winterfield分离到病原。1970年,Hitchner提议将该病定名为IBD。1985年,美国出现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变异株;1987年欧洲又出现了所谓的IBDV超强毒株(vvIBDV )。我国也有类似的报道,1992年,我国学者幸桂香、李德山等报道了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vvIBDV,并认为是目前引起鸡法氏囊病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IBDV 毒力不断增强,即使是高母源抗体的鸡只也能感染发病,死亡率从10%-50%不等,给养鸡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针对这样的情况,该如何防控?本文将结合其致病机理分析简述如下。 1 致病机理 IBD通过消化道途径感染。实验研究发现攻毒感染后4~5小时,即可以在十二指肠、空肠和盲肠,尤其是肠道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检测到病毒。在感染后5小时,形成初期的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肠道进入门静脉系统再进入肝脏,能在枯否氏细胞中检出病毒,一部分病毒则进入主循环系统,随后病毒通过心脏,并由此扩散到法氏囊。在感染后11~13h,即可在法氏囊检测到病毒。IBDV主要在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内复制,由此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切除法氏囊,或者破环B淋巴细胞的化学试剂处理法氏囊,鸡感染IBDV的几率减少约1,000倍,说明IBD主要是发生于幼龄鸡(主要是12周龄以前的鸡)。一旦发生病毒血症,病毒扩散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尤其是脾脏、胸腺和二级淋巴组织,在感染后16小时,即可以在各个脏器检测到IBDV,最终导致鸡只发病产生免疫抑制或死亡。 2 法氏囊病变 急性感染时法氏囊极度肿大,呈冻胶样。在感染后3天,法氏囊开始变大,重量也增加。通常在感染后第4天,法氏囊的重量为原来的两倍。感染后5天,法氏囊开始萎缩,恢复到原来的正常量。到感染后8天,法氏囊已萎缩,其重量仅为原重的三分之一。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时间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时间 为防止小儿麻痹症的发生,新生儿在出生之后都被要求要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那么最佳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我们一步步来说。之所以要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因为小儿麻痹症对于孩子的危害比较大,但是这是可以预防的,所以父母们都会帮孩子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控 制手段。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本病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现在有两种疫苗可以使用,一种是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

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糖丸”,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 病毒制成;而另一种名为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是采用脊髓灰质 炎病毒I型(Mahoney株)、II型(MEF-1株)、III型(Saukett株)分别接种于Vero细胞培养并收获病毒、经浓缩、纯化后用甲醛 灭活,按比例混合后制成的3价液体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都是从宝宝满2个月后开始接种: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在宝宝满2个月、3个月、4 个月大时各接种1次,每次间隔4~6周。等到宝宝4岁时,会 再加强免疫1次。如果你的宝宝已经大于2个月了,但是还没有吃过糖丸,你可以随时带宝宝去补种。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在宝宝满1个月、3个月、4个月、18 个月时各注射1剂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都知道了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时间是什么时候了,作为准爸爸和准妈妈千万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不会得小儿麻痹症,所以也就不帮他们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否则在孩子患上小儿麻痹的时候就后悔也来不及了。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s Bursal Disease,IBD),又称甘布罗病(Gumboro Disease)、传染性腔上囊炎,是由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的禽类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法氏囊位于泄殖腔的背侧,也称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在70-80日龄时体积最大,以后逐渐消退,性成熟时消失。该病引起雏鸡免疫抑制,故对马立起氏病和新城疫疫苗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也使病鸡对球虫、大肠杆菌、腺病毒和沙门氏杆菌更易感,造成养鸡业的巨大损失。病原是双核糖核酸病毒。病毒抵抗力强,对一般酸性消毒药能耐受,碱性消毒药能较快杀灭。本病由1957年前后开始在美国东海岸的特拉华、马里兰以及威吉尼亚为中心开始发生。我国在1979年首次在广州发生。1980年在北京分离到病原,1982年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传播开来,但当时都以局部地区散发或以亚临床型发生。然而最近几年来在全国呈爆发形势发生。症状病变明显严重,发病率死亡率高,造成由本病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传染性法氏囊病- 病原学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为双RNA病毒科。电镜观察表明IBDV 有两种不同大小的颗粒,大颗粒约60nm,小颗粒约20nm,均为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病毒粒子无囊膜,仅由核酸和

衣壳组成。核酸为双股双节段RNA,衣壳是由一层32个壳粒按5:3:2对称形式排列构成。国际病毒病名委员会将本病 毒分类属于单股RNA病毒科。过去有的学者将本病毒划分 为呼肠孤病毒,也有的学者分类为腺毒科。然而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结果表明本病毒比上述俩类病毒都小。与腺性病毒不同:他在感染细胞的细胞浆内复制,沿着某些病毒颗粒的边缘排列着四个结构单位;与呼肠孤病毒不同之处在于病毒体只有一层而不是双层衣壳,病毒RNA为单股。所以有人把本病毒称为双股、核糖核酸病毒也是不对的。1985在美 国特拉华州分离到4株血型,A、D、E、G株。经交叉试验、统计分析,将IBDV1型分为个6亚型。在我国广东李树根等1990年分离到6个变异毒株,李德山1991年;辛国香1992年报道,从死亡率高达55%的鸡发病群病例中分离到强毒,可以在健康鸡36小时发病,发病率100%,死亡率60-80%[1]。病鸡舍中的病毒可存活100d以上。病毒耐热,耐阳光及紫 外线照射。56℃加热5h仍存活,60℃可存活0.5h,70℃则迅速灭活。病毒耐酸不耐碱,pH2.0经1h不被灭活,pH12则受抑制。病毒对乙醚和氯仿不敏感。3%的煤酚皂溶液、0.2%的过氧乙酸、2%次氯酸钠、5%的漂白粉、3%的石炭酸、3%福尔马林、0.1%的升汞溶液可在30min内灭活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 流行病学IBDV的自然宿主仅为雏鸡和火鸡。从鸡分离的IBDV只感染鸡,感染火鸡不发病,但能引

脊髓灰质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

脊髓灰质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呈小的圆球形,直径为24~30nm,呈圆形颗粒状。内含单股核糖核酸,核酸含量为20%~30%。病毒核壳由32个壳粒组成,每个微粒含四种结构蛋白,即VP1~VP4。VP1与人细胞膜受体有特殊亲和力,与病毒的致病性和毒性有关。 1.抵抗力脊髓灰质炎病毒对一切已知抗生素和化学治疗药物不敏感,能耐受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70%乙醇及5%煤酚皂液。0.3%甲醛、0.1mmol/L盐酸及(0.3~0.5)×10-6余氯可迅速使之灭活,但在有机物存在时可受保护。加热至56℃ 30min可使之完全灭活,但在冰冻环境下可保存数年,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周,在室温中可生存数日。对紫外线、干燥、热均敏感。在水、粪便和牛奶中可生存数月。氯化镁可增强该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故广泛用于保存减毒活疫苗。 2.抗原性质利用血清中和试验可分为Ⅰ、Ⅱ、Ⅲ三个血清型。每一个血清型病毒都有两种型特异性抗原,一种为D(dense)抗原,存在于成熟病毒体中,含有D抗原的病毒具有充分的传染性及抗原性;另一种为C(coreless)抗原,存在于病毒前壳体内,含C抗原的病毒为缺乏RNA的空壳颗粒,无传染性。病毒在中和抗体的作用下,D抗原性可转变为C抗原性,失去再感染细胞的能力。加热灭活的病毒即失去VP4和核糖核酸,而成为含有C抗原的病毒颗粒。应用沉淀反应与补体结合试验可检出天然D抗原及加热后的C抗原。 3.宿主范围和毒力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天然宿主和储存宿主,猴及猩猩均为易感动物。病毒与细胞表面特异受体相结合并被摄入细胞内,在胞质内复制,同时释出抑制物抑制宿主细胞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天然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称为野毒株,在实验室内经过减毒处理的病毒株称为疫苗株。疫苗株仅当直接注射到猴中枢神经系统时才能引起瘫痪,而对人神经细胞无毒性。疫苗株病毒,特别是Ⅲ型病毒,在人群中传播时可突变为具有毒性的中间株。对野毒株和疫苗株的最可靠鉴别方法是进行核酸序列分析。 原先存在于肠道内的其他肠道病毒(柯萨奇和埃可病毒等),可对口服疫苗株病毒产生干扰现象,使之不能定居于肠黏膜上及进入血液循环,从而降低其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能力。 (二)发病机制 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原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其他肠道病毒的发病原理相似,病毒首先在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组织,包括扁桃体、回肠集合淋巴结、咽部深层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至一定程度,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血流到达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再度繁殖,然后再引起第二

鸡的法氏囊病及防治

鸡的法氏囊病预防及治疗 作者:紫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甘波罗病,是由呼肠弧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由于该病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率高,且可引起鸡体免疫抑制,目前仍然是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几年来,经过科研部门及广大兽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该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从去年以来,我县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在一些规模饲养场(户)中,尤其是已经免疫过的鸡群又时有爆发,造成鸡只大批死亡,使饲养场(户)对法氏囊病疫苗产生疑虑。 【临床特征】由于雏鸡体状况、饲养管理和病毒致病力的强弱不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可见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高潮在3~6周龄,因母源抗体在3周龄前可保护雏鸡不感染本病,若雏鸡来自传染性法氏囊病阴性的种鸡群,则雏鸡的发病日龄可以提前。潜伏期约24小时,易感的鸡群中,初发的法氏囊病多呈急性型,一旦流行之后,常呈隐性感染。病的初期症状之一是部分鸡有自啄肛门羽毛现象。有的会引起鸡的啄肛,病鸡厌食,无神,羽毛松乱,无光泽,皮肤干燥,沉郁,嗜眠,排出白色或黄色水样粪便,肛周羽毛常被污染,颈部躯干震颤,步态不稳,头下垂,眼睑闭合,脱水,眼窝凹陷,最后衰弱而死亡,或者恢复,个体鸡的病程为5~7天,整个鸡群的病程为2周左右。急性病鸡可在出现症状后1~2天死亡,3~6天为死亡高峰期,6天后死亡逐渐下降,9天后死亡迅速平息或停止。病死率0%~60%,较为常见者为2%~8%之间,但雏鸡病死率有时可高达60%以上。由于法氏囊被破坏,产生免疫抑制现象,对疫病的抵抗力减弱而易患其他传染病,给鸡群造成严重危害。 【病理变化】病死鸡尸体脱水,胸肌颜色发暗,胸肌与股肌常有出血。腺胃及其与肌胃接合部黏膜以及肠黏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肾脏苍白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扩张,尿酸盐沉着。脾轻度肿大,表面散在细小的坏死灶。肝脏表面带黄色条纹,边缘常表现坏死变化。胸腺和盲肠扁桃体有时肿大、出血。最显著的病变表现在法氏囊,在感染早期,法氏囊由于充血、水肿稍肿大。感染后3~4天法氏囊的水肿和充血更为明显,并有出血,其体积和重量增加达正常的2倍左右。此时法氏囊外形变圆,呈樱桃大、榛子大不等,浆膜覆盖有淡黄色胶样渗出物,法氏囊本身由正常的白色变为奶油黄色,黏膜散布点状或斑状出血和坏死灶,囊腔内蓄积胶冻样或果浆样渗出物。感染第5天法氏囊开始缩小,到第8天仅为正常大小的1/3左右。此时法氏囊呈纺锤状,因炎性渗出物消失,而变为深灰色。有些病程较长的鸡法氏囊内积存灰黄色干酪样坏死物。据统计,本病各种常见病变的出现率为:法氏囊淡黄色胶冻样水肿占95.1%,法氏囊出血为17.5%,胸肌、大腿肌出血为74.4%,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为53.2%,胸腺肿大、出血为47%,肾肿大、苍白为56%。组织病理学变化为法氏囊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固有层的淋巴小结、小梁和黏膜下层明显充血、水肿,伴发出血和异染性细胞浸润。淋巴滤泡髓质部的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常被异

疫苗楼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bin株车间

疫苗楼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bin株)车间 半自动二级超滤系统(配中间罐)URS 目录 1.目的 (2)

2.范围 (3) 3.职责 (3) 4.内容 (3) 4.1概述 (3) 4.2法规要求 (3) 4.3安装要求 (4) 4.4运行要求 (7) 4.5电气、自动控制要求 (8) 4.6安全要求 (9) 4.7文件要求 (9) 4.8服务要求 (10) 5.附件 (11) 1.目的 本URS是一份用于从用户的角度定义疫苗楼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bin株)车间超滤系统的法规要求、安装要求、运行要求、电气和自动化控制要求、安全要求及文件要求等各方面要求的关键文件。用于指导用户方、供应商、施工方等各方面人员在超滤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各项活动按要求进行,使所购买的超滤系统满足本URS的要求。

2.范围 本URS仅用于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疫苗楼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bin株)车间半自动二级超滤系统(配中间罐)的购买。 3.职责 4.内容 4.1概述 疫苗楼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bin株)车间需要购买1台0.7㎡*10的半自动二级超滤系统(配中间罐),用于收获液的浓缩、透洗操作。 4.2法规要求 4.2.1 GMP要求 本设备的设计、制造、材料选用、所有部件的供应以及配置必须基于并符合中国GMP(现行版)及其附录 《中国药典》(现行版) ASME BPE—2009 生物加工设备 国家标准及欧盟现行版GMP相关法规要求和准则,符合FDA 的要求 4.2.2安全及环保要求

所有的电气设备和电缆必须根据IEC标准。 4.2.3其他法规要求 4.2.3.1 GAMP5 4.2.3.2 21CFR Part 11 符合数据完整性相关法规要求 4.3安装要求 4.3.1 安装位置 该超滤系统需安装在疫苗楼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bin株)车间二楼后处理有毒区超滤间。 4.3.2安装尺寸 4.3.2.1设备的形式及尺寸应符合制造商说明书及技术文件规定的要求。 4.3.2.2供应商必须给出设备设计选型方案及相应附件设计选型方案,并交给我公司使用部门及工程类部门审核。 4.3.3可用的公用系统 4.3.3.1正压空气 4.3.4洁净级别及房间环境要求 4.3.4.1现场安装必须满足C级洁净区域要求。 4.3.4.2房间环境条件见4.4.3.2所述。 4.3.5可用的能源配置 4.3. 5.1交流电电源:220/380V 4.3.6外观及材质要求 4.3.6.1超滤系统外观应端正、整齐,不得有明显的偏歪、毛刺和锈蚀等缺陷。 4.3.6.2超滤系统内部表面不得有凹陷、毛刺和锈蚀等缺陷。 4.3.6.2.1材质:与物料接触的金属部分材质为316L不锈钢,非金属部分为EPDM/PTFE,可以耐受消毒剂消毒,符合FDA、欧盟及美国药典要求,非物料接触部分为304不锈钢,文件支持,提供材质证明。 4.3.6.2.2抛光:物料接触表面电抛光小于0.4μm,外表面小于1.2μm,提供管道抛光证书,以及系统实测抛光报告(随机抽取10点)。 4.3.6.2.3焊接:所有管道采用自动氩弧焊,提供焊样及焊样的焊接参数,焊接报告及焊工资质等,自动氩弧焊随机抽样提供30%管道内窥镜检查报告及照片,手工焊接部分100%提供。 4.3.6.3超滤膜包要求: 4.3.6.3.1材质为进口聚醚砜超滤膜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一、历史与分布 19571957年首先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年首先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年首先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Gumboro Gumboro))镇的肉鸡群中发现的鸡群中发现的,,又称甘布罗病 19701970年世界禽病大会正式定名为传染性法氏囊病年世界禽病大会正式定名为传染性法氏囊病 我国于我国于197919791979年首先在广州报道年首先在广州报道 目前本病仍然是世界大多数地区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疾病之一 19621962年年Winterfield Winterfield和和Hitchner Hitchner成功分离到病原成功分离到病原

1、分类分类::双股双股RNA RNA RNA病毒科病毒科病毒科,,禽双股禽双股RNA RNA RNA病毒属病毒属病毒属。。 二、病原学 3、血清型血清型::有两个 血清血清I I 型为鸡源毒株型为鸡源毒株,,只对鸡致病只对鸡致病,,他可以分为他可以分为66个血清亚型清亚型。。 血清血清II II II型为火鸡源毒株型为火鸡源毒株型为火鸡源毒株,,无致病性 2、基因组基因组::为双股为双股RNA RNA RNA,,两个两个RNA RNA RNA片段长度分别为片段长度分别为32003200--3400bp 3400bp和和2800bp 2800bp。。共编码共编码55种结构蛋白种结构蛋白,,其中VP2VP2为主要的保护性抗原蛋白为主要的保护性抗原蛋白

4、毒株的差异毒株的差异:: 4.1 IBDV 4.1 IBDV标准强毒标准强毒标准强毒::在鸡群中自然感染发病后在鸡群中自然感染发病后,,其发病率可达率可达100%100%100%,,但是死亡率只有但是死亡率只有202020--30%30%。。 4.2 IBDV 4.2 IBDV超强毒株超强毒株超强毒株::临床症状更加的严重临床症状更加的严重、、死亡率更高,一般在一般在60%60%60%以上以上以上,,易感鸡龄区间扩大易感鸡龄区间扩大,,包括母鸡的整个生长期整个生长期,,且能够突破高的母源抗体而感染鸡只

一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一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 山西省黎城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雷晓峰 山西省武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刘卫平刘晓东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严重受损为特征。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其发病率高,几乎达100%。死亡率在30%--50%之间。是目前养鸡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2010年5月10日,我县一鸡场雏鸡群突然大批发病,2~3天内波及60%~70%的鸡,发病3天后死亡达到高峰,经我县技术人员的诊断,初步判定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技术人员在对发病鸡群注射了双价卵黄液2天后,死亡停止。 一、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于20-30日龄雏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该病发病率高、快,易与新城疫、支原体、大肠杆菌等并发或继发,增加死亡率。病毒主要随病鸡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和环境,使同群鸡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各种用具、人员及昆虫也可以携带病毒,扩散传播;本病还可经蛋垂直传染。 二、临床症状 病初发病鸡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饮水增多,有些自啄肛门,排白色水样稀粪,重者脱水,卧地不起,极度虚弱、最后死亡。耐过雏鸡贫血消瘦,生长缓慢。 三、病理变化

1、剖检可见法氏囊肿大、出血、坏死、有粘液或蛋清样、血样分泌物,浆膜黄蜡样,法氏囊粘膜肥厚;发病初期法氏囊肿大,5~6天后法氏囊萎缩,内有干酪样分泌物,整个囊体呈紫黑色,俗称“紫葡萄”; 2、肌肉出血,病死鸡表现脱水,在胸肌、腹肌、腿肌斑状出血; 3、肾脏肿大,苍白,有尿酸盐沉积呈“花斑肾”; 4、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 四、诊断 本病在高度易感鸡群中急性爆发时,诊断并不困难,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等作出初步诊断。若需确诊,尚须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以及血清学试验。 五、病因浅析 1、免疫方法不当目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免疫方法有3种,即饮水、滴鼻和点眼。但有的饲养户怕麻烦、图省事,将滴鼻与点眼改为头浸;有的饲养户在饮水时,不注重水的质量,随意使用自来水稀释疫苗:也有的将2次免疫改为1次免疫。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2、消毒不彻底发生法氏囊病的用户,大部分是利用饲养过几批鸡的鸡棚、鸡舍,每批出栏后,没有按正规的方法进行消毒,疫源很难彻底消灭。 3、药物及饲料添加剂的影响各种抗生素与磺胺类药物及其制品都有抑制和杀死疫苗弱毒的作用。有的饲养户为促进家禽的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预防疾病,而在免疫接种前后仍然用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甘波罗病,是由呼肠弧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由于该病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率高,且可引起鸡体免疫抑制,目前仍然是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几年来,经过科研部门及广大兽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该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从去年以来,我县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在一些规模饲养场(户)中,尤其是已经免疫过的鸡群又时有爆发,造成鸡只大批死亡,使饲养场(户)对法氏囊病疫苗产生疑虑。 1 发生鸡法氏囊病的原因 1.1 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是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抗体,对外来病源有一定的抵御作用。由于引进鸡雏来自四面八方,种鸡在开产前是否免疫,在没有抗体监测的情况下,雏鸡母源抗体存在与否不详。过早接种疫苗被母源抗体中和而失去免疫作用,过晚接种又易被野毒感染而发病。 1.2 病毒毒株与疫苗的抗源性差异 目前,畜禽疫苗购销渠道比较混乱。外地科研部门新生产的产品流入到各地,一些饲养户都是按照疫苗经销商所提供的免疫程序实施免疫,而忽略了当地传染病流行特点,往往出现法氏囊病毒毒株和疫苗毒株的抗原性不符,这样,难免出现免疫失败。也可能有变异毒株的存在,仍然会发生法氏囊病。 1.3 免疫方法不当 目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免疫方法有3种,即饮水、滴鼻和点眼。但有的饲养户怕麻烦、图省事,将滴鼻与点眼改为头浸;有的饲养户在饮水时,不注重水的质量,随意使用自来水稀释疫苗:也有的将2次免疫改为1次免疫。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1.4 药物及饲料添加剂的影响 各种抗生素与磺胺类药物及其制品都有抑制和杀死疫苗弱毒的作用。有的饲养户为促进家禽的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预防疾病,而在免疫接种前后仍然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或含此类药物的饲料添加剂,结果减弱或抑制了疫苗的免疫效果。 1.5 消毒不彻底 发生法氏囊病的用户,大部分是利用饲养过几批鸡的鸡棚、鸡舍,每批出栏后,

鸡病的主要症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病的主要症状 疾病名称:传染性法氏囊炎 疾病类型:传染病 疾病概述: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名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法氏囊肿大、肾脏损害为特征。该病于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布罗地区的肉鸡群中首次发现,因此又称甘博罗病。目前本病作为危害养禽业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呈世界性分布,该病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因此该病对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一)病原 病毒属于双核糖核酸病毒,能在鸡胚及鸡胚成纤维细胞、肾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及幼素领猴肾细胞等各种细胞上生长良好,并产生病理变化。病毒抵抗力强,能耐受乙醚、氯仿、高温及胰酶的处理,对紫外线有抵抗力,56℃5小时、60℃30分钟均不能使其失活,耐酸(pH2)但不耐碱(pH12)。1%石炭酸、甲醇、福尔马林或70%酒精处理1小时可杀死病毒,3%石炭酸、甲酚或0.1%汞溶液处理30分钟也可灭活病毒,0.5%氯化铵作用10分钟能杀死病毒。病毒分为两个血清型,即Ⅰ型和Ⅱ型。血清Ⅰ型对鸡致病,Ⅱ型对火鸡致病。Ⅰ型又存在不同的亚型,两型之间交叉免疫保护性极差,但亚型之间有一定的

交叉保护性 (二)流行病学 3~6周龄的鸡对本病易感,3周龄以下的雏鸡受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火鸡和鸭也能自然感染。该病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能持续存在于鸡舍的环境中。饲养过病鸡的鸡舍在清除病鸡之后的54~122天,对其它鸡仍有感染性。病鸡舍的小粉甲虫、蚊子、鼠等均有感染性。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种蛋可感染本病,经常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粪便、尘土、鸡舍用具、人员衣服、昆虫等途径而传播。各种品种的鸡均可感染,来航鸡尤为易感,在易感鸡群中,感染率高达几乎100%,发病率为7%~10%,有时达30%以上,死亡率不定,但在来航鸡可能高达50%。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三)临床症状 在易感鸡群中,本病往往突然发生,潜伏期短,感染后2~3天出现临床症状,早期症状之一是鸡啄自己的泄殖腔现象。发病后,病鸡下痢,排浅白色或淡绿色稀粪,腹泻物中常含有尿酸盐,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污染或沾污泥土。随着病程的发展,饮、食欲减退,并逐渐消瘦、畏寒,颈部躯干震颤,步态不稳,行走摇摆,体温正常或在疾病末期体温低于正常,精神萎顿,头下垂眼睑闭合,羽毛无光泽,蓬松脱水,眼窝凹陷,最后极度衰竭而死。5~7天死亡达到高峰,以后开始下降。病程一般为5~7天,长的可达21天。本病明显的发病特点是突然发生、感染率高、尖峰死亡曲线、迅速康复。但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