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本学期在郑州市教研室的指导下,初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师,根据教育局教研室对新课程标准解读的指导精神,认真学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了《纲要》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学习领会讨论了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结合郑州市信息技术教学实际,对纲要中各模块教学内容和标准进行了深入细化解读。

郑州市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是在全市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在课标解读活动中,协作区主要负责课标解读的标准制订、主要内容与格式、小组的分配、解读活动的督促与指导。全市共分九个课标解读小组,各小组由一名组长全面负责解读任务的分配与各项活动,各参与教师齐心协力,从单元标准解读,到课时标准解读,倾注了广大教师的辛勤与智慧,总体上看,各模块的解读都做到了认真、细化、科学,符合郑州教育发展实际。

本课标解读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单元目标细化解读,第二部分是课时目标细化解读。

课程标准解读,共分为九个模块,各模块如下:

1.信息技术基础;

2.操作系统基础;

3.文字处理;

4.数据处理;

5.网络基础与应用;

6.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

7.动画制作;

8.网页制作;

9.图片处理。

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

单元目标细化解读: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

(1)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的传播媒体,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了解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1)了解计算机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测试、计算机网络辅助自主学习等。

(2)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联系生活中实际,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巨大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计算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通过身边实例,说明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了解信息安全和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规范

(1)了解计算机犯罪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编制和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黑客破坏、越权存取、窃听、传播有害信息等。

(2)明确建立震慑、检查、预防、回复、纠正等机制可以有效防止计算机犯罪。

(3)通过开展倡议大家共同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德等活动引导中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4.了解计算机发展的概况、特点和种类

(1)了解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的历史。

(2)知道计算机发展的四个发展时代,即电子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3)了解计算机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运算速度快、存储能力强、计算精度高、逻辑判断准备、高度的自动化等。

(4)根据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容量、体积大小等不同可以把计算机分为巨型机、大

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四类。我们通常所用的计算机是指微型计算机。

5.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组成及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

(1)知道计算机是由输入设备、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输出设备5个部分组成。

(2)知道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采用二进制,了解二进制数的含义和信息编码的意义,了解信息存储的单位和换算关系。

(3)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即冯.诺依曼结构,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输入设备将程序和数据输入到存储器中,控制器从存储器中读取程序,自动连续运行程序,控制计算机系统,控制器将程序所需的数据从存储器传送到运算器中进行计算,并将运算结果存储到存储器中,控制器操纵计算机将存储器中的运算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

(4)识别计算机常见的硬件并了解其作用。

(5)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和程序设计语言。

6.了解计算机病毒。

(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危害,增强文明应用计算机的意识。

(2)了解杀毒软件的作用,能应用杀毒软件进行检测与清除。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与传递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计算机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了解计算机的构成;通过对比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3.通过对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规范的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

4.通过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学习,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2.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树立协作式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感受到合作交流中同学间的浓浓深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3.让学生树立安全上网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规范。

模块二操作系统

单元目标细化解读: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Windows操作系统;

(1)了解操作系统的三个主要作用,即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设备,管理以文件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信息,实现“人机交互”;

(2)了解常见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如DOS、Windows等;

(3)熟悉Windows桌面,了解我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是通过“桌面”开始,并通过“窗口”来运行程序的;

(4)认识桌面图标,并了解桌面图标中“我的文档”、“我的电脑”、“回收站”、“Internet Explorer”的作用;

(5)熟悉任务栏中“开始按钮”、“快速启动工具栏”、“运行程序列表”、“系统托盘”

的作用;

(6)掌握通过“显示属性”对话框更换桌布的方法;

(7)掌握通过“显示属性”对话框设置屏幕保护和电源的方法,了解屏幕保护对于CRT显示器和液晶显示器的不同作用;

(8)初步了解“控制面板”的作用。

2.鼠标的设置和键盘的使用;

(1)熟悉鼠标指针的形状及其代表的含义;

(2)了解通过“控制面板”设置鼠标的方法;

(3)了解“鼠标属性”对话框中“鼠标键”、“指针”、“移动”、“按钮”四个选项卡的相关设置;

(4)了解键盘的四个分区及每个键的作用,重点掌握主键盘区的分布,尤其是26个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和排列原理;

(5)熟悉正确的指法,能用正确的指法进行中英文的输入;

(6)较熟练地输入汉字,至少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

3.熟悉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1)掌握启动程序的三种方法,即单击“快速启动”工具栏图标、双击快捷方式、从“开始”菜单”中“程序”下的选项中启动;

(2)了解快捷方式图标,掌握为一个程序创建桌面快捷方式的方法,如最方便的方

法是在程序图标上点右键,选择“发送至”“桌面快捷方式”;

(3)了解windows窗口的组成,知道“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地址栏”、“状态栏”、“工作区”、“滚动条”的作用;

(4)掌握窗口的关闭,最大化,最小化,拖动等基本操作;

(5)了解“文件”、“编辑”、“工具”菜单中的常用命令,知道图标的五种显示方式,即缩略图、平铺、图标、列表、详细信息;

(6)知道当前窗口和其他窗口的区别,掌握单击“运行程序列表”中的按钮或窗口的任一处就可以切换窗口的方法。

4.认识文件和文件夹;

(1)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知道文件是一组信息的集合,文件夹是一组文件或子文件夹的集合;

(2)知道一个文件的名字是由文件名和扩展名组成,掌握通过“工具”菜单下的“文件夹选项”中的“查看”选项卡来设置显示文件扩展名的方法;

(3)了解常见文件扩展名所代表的含义,如jpg代表图片、mp3代表声音、doc代表Word文档、avi代表视频等;

(4)掌握Windwos资源管理器的启动方法,知道Windows资源管理器左右窗格的作用,即左窗格显示系统可访问的所有文件夹,可以方便地查看磁盘上存放的所

有文件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右窗格显示左窗格中当前选中的文件夹的内容;

(5)掌握选定一个文件、选定一组相邻的文件(使用Shift键)、选定一组不相邻的文件(使用Ctrl键)的方法;

5.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1)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都是先选定,后操作;

(2)掌握常用的新建文件夹的方法,如通过右键菜单选择新建文件夹命令、通过Windows窗口文件菜单下的新建文件夹命令、通过资源管理器中文件菜单下的

新建文件夹命令;

(3)掌握常用的文件和文件夹的重命名的方法,如选中文件或文件夹按F2功能键、选中文件或文件夹后在右键菜单中选择重命名、在资源管理器中使用文件菜单

下的重命名命令;

(4)掌握常用的文件和文件夹的复制的方法,如使用Ctrl+C、Ctrl+V快捷键、使用鼠标右键的复制粘贴命令、使用资源管理器中的“编辑-复制”“编辑-粘贴”

(5)掌握常用的删除文件和文件夹的方法,如使用Del快捷键、使用右键菜单中的删除命令、使用Windows窗口中文件菜单下的删除命令;

(6)掌握通过回收站中的还原命令恢复删除的文件和文件夹的方法,了解通过Shift+Del组合键删除的文件和文件夹是无法恢复的;

(7)掌握搜索文件和文件夹的方法和使用通配符搜索文件和文件夹的方法,如“*”

代表任意多个字符、“?”代表任意一个字符、“te*.txt”代表前两个字符为

“te”扩展名为“txt”的所有文件。

6.了解画图工具

(1)熟悉画图程序的界面,了解菜单栏、工具箱、颜料桶和画布的作用,了解画图的顺序是先选颜色和工具,然后画图;

(2)能应用画图工具绘制图形;

(3)通过“PrintScreen键”和“Alt+ PrintScreen键”与画图工具的配合使用,掌握获取屏幕截图和活动窗口截图的方法。

7.了解音视频播放器;

(1)了解Windows Media Player的界面,熟悉视频区、控制部件、状态栏等组成部分的作用;

(2)了解通过“录音控制”对话框设置录音模式的方法;

(3)了解使用录音机录制声音的方法;

(4)了解使用录音机插入声音和混合声音的方法;

(5)了解常见的视频格式和音频格式,如avi、wmv、mpg、rmvb、mp4等视频格式和mp3、wma、mid、ape等音频格式。

8.软件的安装与卸载

(1)了解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通过应用软件来实现的。人们使用计算机,主要使用的就是应用软件;

(2)认识常用的软件,如解压缩软件winrar、播放器、办公软件Office、杀毒软件等;

(3)掌握软件安装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知道如何在安装过程中修改目的地文件夹;

(4)掌握通过控制面板中的“添加/删除程序”卸载软件的方法;

(5)了解恶意软件和恶意插件的危害,如用360安全卫士清除恶意插件和卸载软件

9.操作系统的简单工作原理;

(1)了解操作系统指挥和管理硬件设备的基本方式,了解设备管理器的功能,掌握通过设备管理器停用和启用硬件设备的方法;

(2)掌握操作系统是通过对文件系统的管理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管理的这一基本原理;

(3)了解操作系统通过窗口实现“人及交互”的基本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主题活动,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2.围绕学习目标,以任务驱动式进行操作系统的相关操作;

3.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体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强大功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具备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

2.在操作与练习中,感受操作系统的作用与价值;

3.协助他人完成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合作交流的意识。

模块三文字处理

单元目标细化解读:

一、知识与技能

1.熟悉Word2003的工作环境。

(1)能够利用快捷方式或双击等方法启动与退出WORD2003;

(2)熟悉WORD2003窗口的组成,灵活应用菜单、工具按钮和格式按钮;

(3)能够熟练地在word2003中建新、打开、保存与另存文档,知道文件保存格式后缀名为doc;

(4)知道工具栏显示与隐藏的修改方法与文本的显示方式;

(5)了解word2003的多种视图的不同之处。

2.熟练掌握输入、编辑文本的方法。

(1)能够熟练地在WORD2003中输入文本;

(2)能够利用鼠标、文本选定区域快速选定文本;

(3)灵活运用文本对象的移动和复制、查找与替换、撤消与恢复、删除对象的方法,编辑文本;

(4)了解插入项目符号和编号,美化文本的方法;

(5)灵活运用文本的各种修改方法,快速编辑文本。

3.掌握文本格式的设置方法。

(1)能够熟练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型、字号、颜色、效果;

(2)能够根据场合,设置字符间距、缩放和动态效果;

(3)了解文字设置的特殊效果的意义,如首字下沉,带圈字等;

(4)会使用字数统计方法来统计文档字数。

4.掌握段落格式的设置方法。

(1)了解段落调整、对齐的应用场合,能够简单快捷地对齐文本;

(2)能够运用段落行间距、段间距的设置,完成段落合适的调整;

(3)灵活运用左右缩进、首行缩进、悬挂缩进等格式修饰段落。

5.掌握文章页面设置排版的各种技巧。

(1)能够灵活选择纸张、调整页边距等页面设置;

(2)会对文档进行分栏、分页、加页码的操作;

(3)了解页眉页脚的定义,并能够插入页眉页脚来修饰文档。

(4)了解边框、底纹及页面边框底纹的不同设置方法及应用范围,简单利用边框底纹美化文档。

6.掌握Word中图片的插入方法和图文绕排方式的设置。

(1)了解图片文件的格式,如bmp/gif/jpg等;

(2)熟练掌握插入剪贴画,插入指定位置的图片的方法,能够对图片位置进行调整;

(3)应用图片工具栏进行颜色、透明、亮度等设置;

(4)能够灵活设置图片与文字的环绕方式,如嵌入型、四周型、紧密型、浮于文字上,衬于文字下;

(5)能够调整图片的层次关系。

7.掌握Word中绘图工具的应用,图形叠放次序以及组合。

(1)能够调出绘图工具栏。

(2)熟练运用自选图形工具,绘制图形,修饰图形,如大小、形状、填充颜色,添加文字等操作;

(3)会合理设置图形的叠放与组合效果。

8.掌握艺术字的插入与修饰。

(1)能够合理选择艺术字样式,插入艺术字;

(2)灵活运用艺术字与正文的各种围绕方式,修饰美化文档;

(3)了解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能够简单修改艺术字。

9.掌握文本框的插入与修饰。

(1)理解文本框的意义;

(2)会熟练地在文档中插入文本框,并向文本框中输入文字;

(3)利用绘图工具栏有效设置文本框的格式,如大小、填充颜色、行距、字体、方向、阴影等操作。

10.掌握在Word中创建及修饰美化表格。

(1)了解表格的概念及生活中表格的应用;

(2)会熟练地在Word文档中创建表格;

(3)能利用表格与边框工具栏,编辑表格,如橡皮、绘制单线、边框线、底纹填充等操作;

(4)能够简单美化表格。

11.了解Word模板的作用,能够利用适当的模板快速完成任务;

12.理解超级链接的概念,能够创建、修改、删除超级链接及书签;

13.了解邮件合并的功能,及简单应用方法。

14.能够独立完成图文并茂的电子报刊作品;

(1)合理规划布局电子报刊;

(2)有效获取、简单加工、科学管理素材;

(3)自主完成图文并茂的电子报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样例分析,任务驱动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协作的能力。

(2)通过学生策划电子报刊作品的过程,培养学生根据需求选择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学生实践、制作电子报刊作品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作品赏析,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传递信息的能力。

(5)通过课堂评价、反馈矫正等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们在动手制作、欣赏、品味作品的过程中体会作品内在美,培养同学们欣赏美、鉴赏美的艺术素养。

(2)使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的作风。

模块四数据处理

单元目标细化解读: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电子表格在处理数据方面的优势,知道数据处理是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2.熟悉Excel 2003的基本概念和窗口界面;

(1)能用多种方法启动关闭Excel 2003;

(2)了解Excel 2003的窗口布局以及其与Word2003窗口的区别;

(3)熟悉工作薄、工作表、单元格的概念和插入新工作表的方法和重命名的方法,(4)掌握连续单元格和不连续单元格的选取方法;

(5)知道如何输入、修改单元格数据,插入、移动、复制、删除单元格,调行高和列宽等宽的设置方法。

3.了解向电子表格输入数据的方法;

(1)熟练掌握向工作表输入文字、数字、日期和时间的方法;

(2)掌握提高数据输入速度的方法——快速填充即shift和Ctrl的用法;

(3)掌握单元格的编辑方法,包括插入、删除、移动、复制、合并与拆分以及数据的自动换行;

(4)了解保护工作数据的方法;

(5)了解输入”编号”如“001”之类的数据的方法;

4.掌握常用函数的应用;

(1)了解单元格中公式的使用方法,“=”的用法;

(2)熟练掌握函数SUM、AVERAGE和IF的使用方法(能熟练应用sum、average等函数求和与平均数);

(3)掌握利用自动填充进行公式的复制的方法;

(4)知道进行数据复制时选择型粘贴的用法;

(5)知道一个工作薄各个工作表之间数据的关联方法;

(6)了解公式中“:”“,”的区别;

5.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

(1)熟练掌握数据表数据的排序方法;

(2)知道标题行排序和无标题行排序的区别;

(3)了解主次关键字排序的方法;

(4)了解筛选和分类汇总的使用方法;

(5)知道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的区别,知道条件“与”“或”的区别。

6.了解应用图表;

(1)知道图表的概念,了解各种类型图表的特点;

(2)使用“图表向导”创建、编辑、修饰图表;

(3)能从图表中获取数据信息;

(4)能选择适当类型的图表表示数据;

(5)会选择合适数据源制作图表;

7.学会美化表格;

(1)掌握单元格的合并及居中的方法,了解设置字体、字号和颜色的方法;

(2)掌握数据的设置方法包括数据对齐方式及保留小数位;

(3)了解为表格加边框及底色方法;

(4)了解用对话框修饰表格的方法;

8.显示和打印

(1)掌握工作表的页面设置的方法;

(2)了解工作表的打印预览;

(3)了解标题行、页眉页脚等的设置方法;

(4)了解网格线的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主题活动,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2.围绕主题活动,收集、加工、管理数据;

3.通过主题活动,体验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过程与方法;

4.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利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的能力。

5.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处理数据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作用与价值;

2.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3.培养协作式学习意识,激发探究新知的兴趣;

4.通过反复克服困难,逐步解决问题,树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

模块五网络基础与应用

单元目标细化解读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

(1)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能举例说出至少一种网络的分类方法。

(2)了解IP地址的书写方法和域名地址的含义:能分辨合法的IP地址;域名地址的含义以及常用的域名地址。

(3)掌握利用“网上邻居”在局域网中共享信息的方法。

2.了解因特网及其提供的服务

(1)了解因特网的作用。

(2)了解Internet提供的信息服务。知道即时通信(IM)、博客(BLOG)、电子公告板(BBS)、网上聊天、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s)、网络电话(IP Phone)、网络电视(IPTV)、网络娱乐、电子商务、电子政务(e-Government)等服务方式。

3.了解因特网上信息的浏览方法。

(1)了解常用的搜索引擎。如:百度或谷歌搜索引擎等。

(2)掌握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的方法。使用关键字、分类查找等。

4.掌握因特网上信息的下载方法。

(1)能够下载文字:选中——复制——粘贴;

(2)能够下载图片:右击图片-选择“图片另存为”;

(3)能够下载声音:进入百度网站mp3-输入文件名-单击搜索出的文件——右击弹出的链接地址-选择“目标另存为”命令;

(4能够下载动画:进入百度网站mp3-输入文件名-单击搜索出的文件(其扩展名为swf或flash)——右击弹出的链接地址-选择“目标另存为”命令;

(5)了解使用专业软件下载的方法,如:“迅雷”、“网际快车”等等。

5.掌握电子邮件的使用方法。

(1)能以“网易”网站为例,掌握申请免费电子邮件的方法。

(2)掌握电子邮件地址的书写方法。地址分为两个部分,中间以“@”隔开。

(3)掌握发送电子邮件的方法。如了解成功发送的提示。

(4)了解设置电子邮箱的方法。能修改个人资料、设置密码、改变邮件的参数设置,设置自动回复等。

(5)能够在自己的电子邮箱中建立通讯录。

(6)能够发送带附件的电子邮件。

(7)能够使用“收信”或“收件箱”查看接收电子邮件,能够将电子邮件中的附件下载到计算机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师所预设的电子作品活动,让学生体验信息的获取、存储及应用的过程,使他们了解信息处理的知识,体会以前学过的文字处理系统Word的实际应用。

(2)通过上网搜索、网络词典、网络电视、网上购物等网络在学习及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体会了解网络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网络在信息社会中对人类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影响。

(3)通过电子邮件的收发练习活动、申请个人博客,使用学生掌握一种网上交流的工具和方法,了解网上交流的意义,学会通过网络传输信息,发表个人意见。

(4)通过软件下载及浏览器的设置等,提高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的技能,为他们更好地使用网络打好基础。

(5)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整合,进行课程整合的实验和探讨,让网络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训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开展网上交流的兴趣和意识。

(2)培训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传输、应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了解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从而自觉地学习和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4)了解网络的应用,从而负责任地、安全地使用、熟练地使用网络。

模块六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

单元目标细化解读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多媒体含义,知道多媒体素材的有关格式;

(1)了解图片的浏览方式,知道看图软件Acdsee,会在资源管理器中用缩略图/幻灯片方式查看图片;

(2)能说出常用播放器的名字,如realplayer/mediaplayer等,能用播放器播放声音/视频文件;

(3)理解文件扩展名意义,知道多媒体素材常见格式,如图片格式bmp/gif/jpg,声音格式wav/mp3,视频格式avi/mpg,动画格式swf,知道doc/ppt/xls属于什么类型

的文件;

(4)了解多媒体的应用,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应用多媒体的例子。

2.亲历获取多媒体素材的过程与方法,了解多媒体素材的简单加工处理方法;

(1)掌握在素材库中检索与获取素材的方法,能在素材库中浏览、选择、复制、应用素材;

(2)能应用互联网搜索与获取素材的方法,根据需求下载图片、文字、声音素材;

(3)了解用数码相机等数码设备获取素材的方法;

(4)能有效选择软件对图片、声音等多媒体素材进行加工处理。

3.熟悉PowerPoint2003的工作环境;

(1)掌握PowerPoint2003启动与退出方法;

(2)了解PowerPoint2003主窗口、视图与任务窗格;

(3)熟悉“插入”、“格式”和“幻灯片放映”等菜单的应用;

(4)熟悉常用工具、格式工具和绘图工具的应用;

(5)能有效应用“普通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和“幻灯片放映”三种视图。4.熟悉演示文稿基本的编辑方法;

(1)应用启动PowerPoint2003或“新建”工具,创建新演示文稿;

(2)能通过“插入”菜单插入新幻灯片;

(3)了解幻灯片副本的意义,学会插入幻灯片副本的方法;

(4)掌握幻灯片的选择、插入、复制、删除及调整幻灯片的顺序。

(5)能熟练对演示文稿进行打开、编辑、保存、放映等操作;

5.掌握幻灯片背景的设置

(1)了解背景的应用意义;

(2)掌握设置幻灯片背景的方法,如通过幻灯片设计或幻灯片背景来设置;

(3)了解背景的应用范围,一张幻灯片或全部幻灯片;

(4)熟悉渐变、纹理、图案、图片等填充效果;

6.掌握幻灯片中插入文本方法;

(1)理解文本框的意义;

(2)掌握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并向文本框中输入文字;

(3)有效设置文本的格式(大小、颜色、行距、字体、方向);

(4)掌握文字的选择、复制、粘贴与删除;

7.掌握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方法;

(1)有效应用图片来增加幻灯片的感染力;

(2)熟练掌握图片的插入方法,能够将网上图片粘贴到幻灯片中;

(3)应用图片工具栏进行剪切、透明、亮度等设置;

(4)能够改变图片的大小和位置;

(5)合理选择艺术字样式;

(6)有效应用剪贴画美化幻灯片。

(7)了解自选图形的应用;

8.掌握幻灯片中插入声音、视频的方法;

(1)有效应用声音与视频增加幻灯片的感染力;

(2)熟练掌握插入文件中的声音与视频的方法;

(3)了解幻灯片中声音与视频的启动方式(自动、手动);

(4)能够改变视频的大小和位置;

(5)知道可以将swf动画插入到幻灯片中;

9.合理选择幻灯片动画效果与幻灯片切换效果;

(1)知道动画效果与切换效果的区别;

(2)能够在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上设置动画效果;

(3)掌握添加、删除动画效果的方法;

(4)了解声音的循环设置方法和意义;

(5)掌握幻灯片切换效果、范围、方式的设置方法。

10.了解超链接,应用超链接改变播放顺序;

(1)了解超链接的意义;

(2)掌握创新与取消超链接的方法;

(3)了解超链接与动作设置的区别;

(4)能够在图片、文字、文本框等对象上设置超链接;

(5)了解创建上页、下页、主页等动作按钮;

(6)通过超链接实现人机交互;

11.理解幻灯片版式,合理应用幻灯片版式;

(1)了解幻灯片版式的意义;

(2)合理选择文字版式、内容版式等;

(3)掌握改变幻灯片版式

12.掌握幻灯片设计模板的应用;

(1)了解幻灯片设计模板的意义;

(2)合理选择幻灯片设计模板;

13.认识图表,并能将数据转换成图表。

(1)了解幻灯片可图表的意义;

(2)了解图表的类型;

(3)知道向幻灯片中插入图表的方法,并通过导入电子表格数据插入图表;

(4)了解图表选项,知道图表的修饰方法。

14.了解幻灯片放映方式的设置;

简单了解几种幻灯片放映方式;

了发幻灯片放映方式的设置方法;

15.了解幻灯片母板的含义;

(1)了解母板的组成;

(2)能将图片、文字等放入到母板中;

16.能够独立完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文稿;

(1)能将多个演示文稿组合成一个演示文稿;

(2)合理布局演示文稿;

(3)有效获取、简单加工、科学管理素材;

(4)自主完成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主题活动,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2.围绕主题活动,收集、加工、管理多媒体素材;

3.通过主题活动,体验计算机处理多媒体的过程与方法;

4.通过主题活动,掌握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具备应用幻灯片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意识与需求;

2.在作品制作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作用与价值;

3.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制作演示文稿展示个人才能;

5.协助他人(师、生)完成教学课件或学习资料。

模块七网页制作

单元教学目标

1.熟悉Frontpage2003的工作界面;

(1)知道Frontpage2003的功能与作用;

(2)至少知道一种方法启动Frontpage2003;

(3)认识Frontpage2003的工作界面,如:网页的四种视图形式;

(4)与同学们讨论网站的种类,建立利用网站整合信息、交流观点、传递信息的意识;

2.理解站点的作用;

(1)知道什么站点,并能举例说明站点的作用;

(2)能够根据网站主题的需要说出建立站点的基本步骤;

(3)能够借助网站模板会建立只有一个网页的站点;

(4)能够使用导航视图建立站点结构;

(5)会将网页保存到指定的位置上,并将站点关闭;

(6)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站点的作用;

3.掌握网页布局的操作方法;

(1)知道网页布局的几种方法,并至少能用一种方法如:表格对网页进行布局;

(2)尝试利用共享边框的方法为网页设置统一外观,知道其基本操作步骤,如:“格式”—“共享边框”;

(3)尝试在网站中添加链接栏,观察并体验链接栏的作用,知道利用链接栏可以快速地切换到所选的页面;

(4)联系word2003中关于表格的基本操作方法,归纳出表格布局网页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单元格的合并与拆分,行列的增加与删除等;

(5)知道表格布局网页的技巧,如边框为0像素等;

4.掌握编辑网页的方法;

(1)知道编辑网页时能够添加的元素种类,如:文字、水平线、日期和时间等;

(2)能够联系word2003中文字输入及编辑的方法,如复制与粘贴,文字大小、颜色、字体等,并将其编辑方法应用到网页编辑中;

(3)知道水平线的作用,能够插入到指定位置,会对水平线的颜色、线型、位置进行设置;

(4)知道插入时间和日期的方法,比较两种日期显示方式的不同从而选择使用(5)知道网页背景的作用,能够使用“格式”—“背景”为网页添加背景;

5.掌握美化网页的方法;

(1)观看其他网站,如:风景网站,体验图片在网页中的作用,知道应用于网页中常见的几种图片格式,能描述三种图片格式( gif,jpeg,bmp)的不同;

(2)能够根据网页内容选择需要的图片,在网页制作中通过“插入”——“图片”

操作实现图片的插入;

(3)知道图片与文字的三种环绕方式,能够合理地进行设置;

6.掌握建立超级链接的方法;

(1)浏览多个网站,观察网页之间相互访问的方式,分析其连接方法,归纳出超级链接的特点;

(2)在具体的例子中,利用“插入”——“超级链接”的操作来实现超级链接的建立,如利用文字、图片建立超级链接;

(3)知道对超级链接进行编辑的方法,如:删除超级链接,修改超级链接等;

(4)区分外部链接和内部链接,并能够在实际创作中合理地利用;

7.掌握制作动感网页的方法;

(1)观看教材光盘中的样例,体验横幅广告对增加网页浏览效果的作用;

(2)知道横幅广告管理器的制作方法,能够利用“插入”——“横幅广告管理器”

操作实现横幅广告的插入;

(3)能够对横幅广告管理器中的图片进行宽度、高度、过渡效果等各项进行设置,从而创作一幅图片完整,符合网站主题的广告;

(4)欣赏含有滚动字幕的网页,体会其在突出重要信息等方面的作用;

(5)使用“插入”—“web组件”操作,实现滚动字幕的插入;

(6)能够合理地选择字幕的几种滚动方式,并对字幕的字体、颜色、大小进行编辑;

8.掌握添加网页特效的方法;

(1)浏览样例网站,观看网页过渡效果,总结出网页过渡效果有的种类;

(2)使用“格式”——“网页过渡”为网页设置过渡效果,如:混合、盒状展开、圆形展开等;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完整版)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 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 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 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 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 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 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 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目录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三、教学评价 四、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正文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课时安排: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难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捑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培养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公民 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 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作者:————————————————————————————————日期: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适用对象:物流管理专业三年全日制高职学生制定时间: 课程代码:所属系部:经济系 学分:3 学时:54 制定人:批准人: 二、课程的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了解物流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会协助项目组实施物流企业信息化; (3)会在各类企业中使用条码; (4)会使用RFID手持终端进行入库、盘点、出库管理; (5)在物流软件系统中完成日常业务操作; (6)会调试和管理运输部门的GPS监控软件; (7)会在电子商务网站上完成网络交易; 2、方法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解决问题,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 (2)具有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技能、技巧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4)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运用的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有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具有沟通与交流能力。 (4)具有组织、协调能力。 (5)具有适应环境开拓创新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 《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其前续课程有《物流管理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商务实务》等,后续课程有《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市场营销原理与实操》等课程。 2、课程开发思路 本课程按照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满足客户需求为主线,详细介绍了各种改善物流业务操作的信息技术。其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技术特点和解决的问题: 1) 条码解决数据重复输入问题; 2) 数据库解决存储问题; 3) 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系统解决数据的加工和传输; 4) EDI解决单证和数据传输; 5)GPS/GIS解决定位、信息查询; 6) RFID解决小范围内追踪以及不接触扫描; 7) 电子商务解决交易问题。 所以本课程按照:现代物流企业运作流程―――分析采用的物流信息技术――掌握其业务流程,并详细分析三个步骤进行教学设计 按照上面三个步骤,针对课程情况设计出了七个教学情景: 1) 现代化物流和信息技术; 2) 数据库与网络技术; 3) 条码技术与应用与RFID技术与应用; 4) GPS/GIS技术与应用; 5) EDI技术与应用; 6) 电子商务应用; 7) 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综合模拟(综合运用各种技术)。 四、教学内容 1、学时分配 学习情境(单元)名称子学习 情境1 子学习 情境2 子学习 情境3 子学习 情境4 学时分 配 学习情境(单元)1 现代化物流 和信息技术 现代化物 流 信息技术 4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解读一: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小学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真机、电视机、磁盘、光盘、照相机、雷达、计算机等。(2)从外观上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作用。(3)比较熟练地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4)初步了解承载信息的几种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5)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方法。(2)学会一种汉字输入方法。(3)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学会使用基本的绘图工具;(2)学会绘制图形。(3)学会给图形着色。(4)学会编辑修饰图形。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2)学会文章编辑、排版和保存的基本方法。(3)学会插入图片、艺术字(美术字)和表格。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了解有关网络的基本常识。(2)学会使用浏览器浏览信息、下载并保存有用信息。(3)学会收发电子邮件。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了解多媒体素材类型。(2)学会一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编辑简单的多媒体作品。(3)学会展示多媒体作品。*模块七LOGO绘图(1)学会用LOGO基本绘图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并组成组合图形。(2)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限定选修课 学时数:32学分:2 适用专业:公路运输与管理 一、课程性质 《物流信息技术》是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一门限定选修课程。它是根据现代物流 的动作模式、技术与方法、流程设计,针对物流员、货代员、助理物流师所从事运 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管理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 结出其所需的综合能力要求而设置的,由于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的基础和灵魂, 学好这门课对学生就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设计思路 1、本课程的授课以培养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注 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以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的基 本思想、方法、概念,了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开发的基本方法,具有对管理信息系统 开发的初步认识,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要求在保证讲授、讨论、作业、考试考核和教材等 诸要素并重的前提下,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展示课程的前沿性和时代性,重视课程的 实践性,紧密加强实践操作、课堂教学大纲结合的原则,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的 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还可以尝试和职业资格考试相 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三、课程总体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物流信息技术概述、数据库技、条码技、物流edi技术、GPS/GIS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物流企业网络建设。 (二)能力目标 (1)能运用EDI、GPS、GIS等物流信息应用及手段;(2)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跟踪、处理、以及管理物流信息;(3)能熟练使用网络资源与物流公共信息平台;(4)熟悉仓储、运输、货代、客服等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构架以及开展业务活动的信息流程;(5)达到国家职业资格《物流师》、《国际货运代理》等标准中有关信息化管理的基本内容,为职业资格考试提供支持; (6)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学会制订策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基本能力。 (三)素质目标 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析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曹红霞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其中《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按计划,我省将于 2006年秋季开始实行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即《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 术)》(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那么,新课标与现行的指导纲要(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相比有哪些不同呢?下面 我着重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评价三方面对二者作以比较。 关于课程目标,《指导纲要》将小学、初中、高中合在一起,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 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 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

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课程标准》专门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沿着 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纬度,将信息素养进 一步分解和细化为11条,这11条从不同的方面对信息素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诠释。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标准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物流信息管理 课程编码:310126 课程类型:B(理实一体化) 开课部门:工商管理系 规定课时:32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吸收和运用物流管理科学、信息技术科学有关成果,研究物流管理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具有内容丰富、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与时俱进的特点。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以及赖以实现的数据库技术、EDI技术、Intranet 技术、GIS技术、GPS技术等。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开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 本课程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不仅要强调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方法,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 2.课程定位 《物流信息管理》这门课程是根据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以及市场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而设定的。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实践课程,侧重于实践的操作。本课程以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为基础,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原理、应用情况以及国内外发展概况进行阐述分析,使学生理解现代物流的实际内涵,以及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在现代物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实训操作,加强学生对每一个主要物流业务岗位作业的了解和掌握,理解整个物流业务流程,能迅速适应物流企业基层岗位的工作。 3.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图1《物流信息管理》课程设计理念 以培育创业意识为导向,以岗位任职资格为标准,以校内实训软件为平台,

以提升职业素能为根本,其中课程内容方面,以物流信息的数据流动形式为主线。 (2)课程设计思路: 与物流行业的七大岗位方向密切结合,在内容的具体设计上按照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将模块进行细分,明确了各个岗位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状况。共整合成为五大模块,如下图所示: 图2《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内容整合 本课程教学计划内安排总共32学时,五个模块又细分为九个子项目:有理论有实践,其中实践部分包括九项操作任务。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物流网络技术 (2)掌握GPS、GIS、RS技术 (3)掌握条形码、无线射频技术 (4)掌握物流信息系统技术 2.能力目标 (1)具备岗位群的共性能力 (2)具备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 (3)能够利用EDI的能力 (4)会运用常见物流信息技术 3.素质目标 (1)懂得诚实守信 (2)懂得爱岗敬业 (3)懂得团队合作 (4)懂得职业抗压 三、课程内容及参考学时

(完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二)结构 (三)学分与选课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 (三)选修课程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水平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附录 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基本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课程标准面对网络和数字化工具不断普及的现实,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适应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利用信息社会中的海量信息、丰富媒体和多样化技术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课程标准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与社会关系、思考信息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技术使用者、创新的技术设计者和理性的技术反思者。 2.设计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程结构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个性化学习需要,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次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程的必修部分致力于构建我国高中阶段全体学生信息素养的共同基础,关注系统性、实践性和迁移性;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部分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问题情境的复杂度,为学科兴趣浓厚、学科专长明显的学生提供挑战性的学习机会。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课程内容紧扣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等学科大概念,结合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沿知识与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感悟信息技术学科方法与学科思想;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在课程中嵌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和情境;结合数据加工、问题解决和信息系统操作的真实过程,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增强他们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4.培养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中小学信息课程标准(完整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现代物流基础物流课程标准

现代物流基础物流课程 标准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大连电子学校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物流一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现代物流基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能力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熟练地、系统地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相关方法和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电子商务工作打好基础。 (二)设计思路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讲授关于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物流相关方面知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物流,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目标既要明确知识点,更要突出能力点。 (2)课程内容主要是“是什么”和“怎么样”。 (3)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动脑、动手、动口。 (4)在教学方法上,为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流出充分的时间。 三、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这些知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具备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能有效解决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形成经险的能力;具有爱岗敬业、 吃苦耐劳和与他人合作的意志品质,逐步建立创业就业自信;具备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意志力,养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知识点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课程结构如下表: 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选择性必修: 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 模块2:网络基础; 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 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 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 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 选修:模块1:算法初步; 模块2:移动应用设计; 二、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2.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4.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5.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 四、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五: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评价原则: 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应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4.评价应科学合理,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七、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过程) 1.确定评价目标与内容 2.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的具体指标

卓顶精文2019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激发兴趣保 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 件/工具的应用 技能 体验信息活 动形成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 问题意识敢于尝 试的创新精神 ↓↓↓↓↓ 初中巩固兴趣发 现特长 拓展+提升 初步具备一技之 长 自主选择综 合运用 创新能力培 养,改进方案, 动手创新 ↓↓↓↓↓ 高中专业学习和 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 业发展 信息→知识 →智慧 某一技术门 类的设计、制作、 创造

现代物流基础物流课程标准

大连电子学校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物流一直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现代物流基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能力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熟练地、系统地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相关方法和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电子商务工作打好基础。 (二)设计思路 现代物流基础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讲授关于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物流相关方面知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物流,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理念: (1)课程目标既要明确知识点,更要突出能力点。 (2)课程内容主要是“是什么”和“怎么样”。 (3)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动脑、动手、动口。 (4)在教学方法上,为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流出充分的时间。 三、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总体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熟悉这些知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具备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能有效解决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形成经险的能力;具有爱岗敬业、 吃苦耐劳和与他人合作的意志品质,逐步建立创业就业自信;具备探索未知的兴趣和意志力,养成崇尚科学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运输配送、储存保管、装卸搬运、现代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基本业务 (2)基本掌握物流信息、物流系统、物流网络系统、企业物流 (3)初步会知第三方物流、城市物流、区域物流、国际物流、绿色物流 (4)了解消费者物流、物流政策、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组织管理原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