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府失败理论

政府失败理论

政府失败理论
政府失败理论

(1)政府的寻租性腐败现象与竞争的限制

寻租,最早的解释用于描述对某一土地使用权限所付出资金的追求。布坎南指出,寻租是私营业主借助政府的庇护对非生产性利润的寻求活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寻租的主要表现在政府特许权、关税和进出口配额、政府采购等。当一个政府所涉及的活动环节越多,寻租活动会发生于每一个层次。现代化的企业在促进自身生产利益提高的同时,利用与政府监管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政府较低的定价或较轻的费税购入产品,提高价格在市场上卖出,刺激了政府竞租、创租和设租等政府寻租的溢出效应的产生,进而导致政府私欲膨胀,滥用职权,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寻租活动是企业限制新入行业者而谋求政府的支持,形成在某一行业的政府创造性垄断,引发了政府对资源拥有者的选择上监管不力的现象,寻租费用的不断扩张,企业的资金浪费不断加剧。

政府监管的目的,在植草益看来,无非就是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企业内部效率,避免收入再分配;确保人民与社会的福利有所增进,提供一个更有效率,更多福利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市场中的自由竞争。实际上,政府在竞争环境的维护方面适得其反,往往造成一种处于国家的庇护下的垄断。哈耶克认为:“一旦赋予政府以处理垄断的自由裁量权,这种权力就很快会被用来区别‘善’的垄断和‘恶’的垄断,而且当局会很快采取各种措施去保护所谓的‘善’的垄断,而不是去努力防阻恶地垄断。结果,一些过渡的和暂时性质的垄断常在政府的关照下,变成了一种持久的垄断”1,维护垄断本不是政府的初衷,而是出于自身利益需求,与特殊的利益集团缔结连理,造成在某些领域的监管失灵。

(2)政府内部性问题及监管成本过度扩张

政府内部性问题是政府对自身利益的满足,因此导致的监管的职权泛滥或权限的扩大。基于经济人的思考角度,政府对成本——收益的分析,往往导致政府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扩大政府的规模,过多的政府官员与政府合谋职位,当双方的利益达成一致时,政府支出上“互投赞成票”的现象显而易见。相应地,监管成本费用同政府支出呈正比例的增长,监管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政府监管前和监管中,应对市场失灵所支付的相应的费用和代价;间接成本是政府监管后,针对效率低下带来损失估计的费用。2估计政府“内部性”

1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下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9页

2万建华等:《利益相关者管理》,105页,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增加的政府预算支出问题上,监管成本的扩大占其中的绝大部分,而且行政监管机构的设置引发的一系列的费用对资源浪费方面是无法估量的。

(3)政府信誉及可信度的下降造成政府危机

政府作为权力的拥有者和监管的实施者,与被监管者建立于信任的机制之上,公民作为权力的委托方,与政府、被监管者三方形成相对稳定的均势鼎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监管政策的制定上,面对公民的利益与自身利益的博弈,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实属罕见,利益的诉求导致政府利用政策的制定谋求利润,偏离了相对稳定的均势支撑,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稳定受到破坏的情况,最终导致被监管者和公民对政府信任度的下降。由此,政府面对的信任危机深化,影响其在公共事务方面的建设。

(4)委托—代理中的政府失败

“委托—代理”的方式最早起源于律师与雇主之间,律师作为代理人受雇于委托方,尽量实现委托方的利益诉求。公共选择理论是通过集体行为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物品间的分配。基于此,委托—代理被实践于公民与政府的管理,即公民的利益实现受托于政府。政府代表公民的实行集体选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自利性、监管机制不完善等缺陷,发生代理人损害委托方的利益的行为,其欲望也在自身利益的诉求下肆意地扩张,造成政府的行为的失范。

浅谈治理理论

浅论“治理理论” 摘要:治理理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较有影响的理论,是 关于当前政府和政府改革的研究课题。治理理论产生于西方福利国家失败和市 场机制失灵的语境中,它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和公共选择理论。治理理论 在西方一经提出,很快就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并已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 问题。治理理论虽对我国的政府改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由于社会发展阶段 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决定了我们在研究治理理论时,必须结合中国的现实,做 出正确的抉择。 关键词:治理理论;理论基础; 一.治理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西方学术界,治理理论十分流行,以治理为研究 课题的著作开始涌现,并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从1989年世界银行在分析非 洲的发展形势时,首次提出了“治理危机”,再到世界银行1992年年度报告的 标题就是“治理与发展”。“治理”一词在学术界传播的速度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与此同时,治理理论在实践上也被运用到各国的政府和政治改革上,甚至有学 者提出“没有政府的治理”。治理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因此作为舶来品的治理理论是否适应于中国,就成为中国学者争论的焦点。我国学术界开始重视这一 理论,并且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国现实的政治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强烈的人文 关怀而忽视了学者应有的学术理智,否则就会导致对治理理论的滥用和对政治 实践的误导,治理理论的中国适应性问题,仍需要我们进行探讨和大量的理论 和实践论证。本文将从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入手,以求能把握治理 理论的精髓,从而对治理理论的中国适应性问题做一个尝试性的判断。 二.关于治理概念的综述 在英语中,治理”一词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语和古典拉丁语中的“操舵”一 “

西方关于 “有限政府”的理论

西方关于“有限政府”的理论 燕继荣 2008年04月29日14:37 来源:学习时报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 “宪政有着亘古不变的核心本质:它是对政府的法律限制”。因此,宪政的要义就是“限政”,即控制国家,限制政府,约束官员。简言之,宪政就是要用宪法和法律条文来为政府编制一个紧箍咒。在我们的观念中,政府代表和维护人民的利益,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既然如此,干吗还要为它上紧箍咒?道理很简单,就是要让它有所畏惧,有所控制。 早期的判断:“政府是必要的恶” 自从英国早期自由主义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运用著名的“利维坦”比喻来论证强有力的国家和政府对于维护社会秩序、避免“战争状态”的必要性之后,有许多政治学家开始思考如何控制“利维坦”这只怪兽,想方设法为政府设置种种限制。 约翰·洛克在其重要著述《政府论》中,把政府看作是“必要的恶”,明确提出“有限政府”的概念,强调以基本人权(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来为政府行为设置“底线”,以法治和人民的“革命”权来抗击政府强权。美国思想家托马斯·潘恩对社会与政府作了区分,认为“社会在各种情况下都是受人欢迎的,可是政府呢,即使在其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件免不了的祸害;在其最坏的情况下,就成了不可容忍的祸害”,主张以宪法至上的共和制度来降低政府“祸害”的程度。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把国家称为社会的“累赘”和“肿瘤”,“最多也不过是无产阶级在争取阶级统治的斗争胜利以后所继承下来的一个祸害”,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不得不立即尽量除去这个祸害的最坏方面,直到在新的自由的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能够把这全部国家废物完全抛掉为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36页。) 近代以来的许多思想家阐述了这样一种政府观念,即,“政府是必要的恶”。之所以说政府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是必要的,是因为如果没有了政府这一制度安排,人类社会可能面临政治秩序崩溃、市场机制失灵和公共事业衰败等一系列风险。绝大多数的研究者承认,政府对高质量的公共生活来说是“必要”的:它在政治上保证公民享有平等的自由权利,维护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秩序;在经济上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科学实施宏观调控,公平分配社会资源,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在社会文化教育和公共事业上保证全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准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稳固;在国际事务中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然而,潘恩指出:政府是由我们的罪恶产生的,因为我们不是天使,所以我们才需要政府。但政府也不是天使,因而,对待政府的权力就需要时时警惕。基于这样的考虑,人们阐发了以“有限政府”为核心理念的包括人民主权、权力制衡、依法行政、司法独立在内的宪

南开17秋学期《现代政府理论》在线作业1——答案分享

17秋学期《现代政府理论》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aopopenjyfd 10. 下列国家中属于联邦制国家的是() A. 德国 B. 日本 C. 法国 D. 英国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A 20. 随着地方政府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A. 扩大化 B. 直接化 C. 微观化 D. 隐性化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D 30. ()是造成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A. 外部性 B. 逆向选择 C. 道德风险 D. 合成谬误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D 40. 现代政府内部按照严格的专业分工,实行分区治理、各负其责的原则,这是政府()的含义。 A. 主权性 B. 整体性 C. 专业性 D. 普遍性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C 50. 下列国家中地方政府的运行模式为地方自治模式的是()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日本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D 6. 现代政府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A.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 实现政治文明 C. 加强社会稳定 D. 最大限度地适应并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D 7. 恩格斯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这句话说明政府的一个功能是() A. 处理国家的阶级性与社会性关系 B. 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 C. 处理集中与分权关系 D. 处理国家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A 8. ()的管理是政府的一种责任,是衡量政府成败的标志之一 A. 社会性事务 B. 国际性事务 C. 统治性事务 D. 政治性事务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A 9. ()划分依据中充分体现了历史的承袭性和地域的整体性。 A. 地域性地方政府 B. 城镇型地方政府 C. 民族自治型地方政府 D. 特殊类型地方政府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A 10. 地方政府间的横向竞争受到一定的竞争压力驱使,下列不属于地方政府横向竞争的压力的是()

奥鹏2017秋学期《现代政府理论》在线作业

2017秋学期《现代政府理论》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政治性分权与行政性分权的最大区别在于() A. 向社会分权的程度不同 B. 地方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基础不同 C. 地方高官的人事任免制度不同 D. 属于不同的法系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B 2. 下列现代政府职责中,不属于中间层次政府的是() A. 公安 B. 卫生保健 C. 中小学教育 D. 社区服务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D 3. 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以及保护环境和防止灾害为目的,对物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伴随着提供它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一定的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规制属于()规制 A. 经济性规制 B. 社会性规制 C. 直接规制

D. 间接规制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B 4. 在多民族国家中,中央政府为处理好少数民族问题,依法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设置的是() A. 地域性地方政府 B. 城镇型地方政府 C. 民族自治型地方政府 D. 特殊类型地方政府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C 5. ()是决定一个国家政府官员规模的最关键因素。 A. 人口数量 B. 经济发展水平 C. 政府财力 D. 政府职能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B 6. 地方政府运行的政党控制模式并不是政党直接控制地方政府和直接代表政府行政,政党作用的唯一合法的渠道是() A. 地方议会 B. 司法监督

C. 人事任命 D. 财政分配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A 7. 中国政府职能在纵向上配置的总特点可以概括为() A. 上下对口 B. 左右对齐 C. 责职同构 D. 上下对齐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C 8. 政府发展主要是通过()得以实现的 A. 政策创新 B. 协商民主 C. 政府改革 D. 引进人才 满分:2 分 正确答案:C 9. 合法政府的基本条件是() A. 以宪法为基础 B. 程序合法性 C. 行为合法性

凯恩斯主义及政府干预

凯恩斯主义概论及启示 摘要:论述了凯恩斯主义的发展过程,以及凯恩斯的主要政策主张,并对中国政府的经济干预工作和手段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政府干预; 一、凯恩斯主义的发展 凯恩斯主义是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理论为基础,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一个当代西方经济学派。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尤其是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强烈震撼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也无情摧毁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在李嘉图、马克思和卡莱茨基等人思想的启发下,在“大萧条”不久就提出了救治市场经济危机的良方——政府干预主义思想。提出政府干预机制在一定时期内可作为经济政策指导的基础,政府的介入可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性。 这时凯恩斯(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顺时应势出版。他的基本政策思路是政府要承担干预经济生活、实现充分就业的责任。此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诞生以及经济自由主义占统治地位向国家干预占统治地位的巨大变革,也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由配角变成了主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60年代由于各种条件的组合,凯恩斯的处方取得明显成功,西方经济经历了长达20年的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的“黄金时代”。凯恩斯理论经过补充和修正得到迅速发展和传播,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的主流经济学。但60年代后期由于西方国家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迫使凯恩斯主义的继承者们改进原有理论,形成了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使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 二、凯恩斯主要政策主张 首先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市场缺陷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而市场的缺陷不能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能调节市场机制,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的只有靠政府的宏观调控力量,只有政府对经济积极有效的干预作用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繁荣,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五大功能:宏观经济的制衡功能、市场竞争的保护功能、整体效益的优化功能、经济结构的协调功能、公平分配的维护功能使现代政府对经济的有效干预成为必然。 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主张需求管理政策。不能仅仅靠私人经济力量的自发调节。凯恩斯全面地论述了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经常地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指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

有限政府理论对兵团转变政府职能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9165516.html, 有限政府理论对兵团转变政府职能的启示 作者:尚梦媛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34期 摘要:改革机构设置、优化政府机构职能配置是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兵团承接行政职权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宏观背景,有限政府理论主张政府是有限政府、服務型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理念,对于兵团转变政府职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政府职能;兵团工作;有限政府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就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做出了重要部署,兵团也必须开展转变政府职能的工作。 一、兵团转变政府职能的背景 (一)兵团特殊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 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是兵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兵团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重要基础。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将2190项行政职能和行政执法权授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自2018年2月1日起在所辖区域依法行使这2190项行政职权。兵团行政职能转变历次改革都没有解决的授权范围、授权层级不完整,授权不明的问题(齐子鉴,2011)通过这一举措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过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7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 加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的通知》,要求兵团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兵团的行政职能不健全不完善,管理不规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法治国的推行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与市场的关系难以厘清,行政职能缺位、越位、错位问题仍十分严重,及行政主体资格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缺乏法律规定的矛盾日渐突出;兵团体制的特殊性,致使兵团内部权力集中的现象严重,而权力集中又导致各行政主体责、权、利相互脱节,运作机制缺乏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顾光海,2009)。为了使这种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做过探索,师市合一管理体制是兵团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为适应环境、扩大生存空间、增强维稳戍边要素集聚力而寻求的体制创新与探索(白燕、强始学,2016)。但这种模式存在着在实际运行中,兵团这一层级不是一级政权机构。对于兵团管理的城市来说对上缺乏直接对应的上级政府对下缺少基层政权,上下相互衔接较为困难的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在实践运行中,师市、团镇的行政区划并未完全合一,只实现了部分的重叠,师大市小,师强市弱的管理体制双规问题(白燕、强始学,王娜娜,2016)。这些行政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使得兵团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出现了不相适应的情况,阻碍了兵团的发展,而问题的症结在于兵团的行政职能不健全不完善,行政主体地位不明确,通过授权解决了行政主体的合法地位这个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健全转变兵团政府职能,是推动兵团各项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础,对于兵团体制机制重塑是关键一招。

浅谈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界定

浅谈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 摘要: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两种重要方式,有效的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简要总结了经济思想史中经济学家对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界定,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界定,提出了新形势下应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政府干预;市场调节;经济发展 一、经济思想史中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界定 经济思想史中,许多经济学家对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进行了界定,对于指导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重商主义学派的观点 15世纪开始,西欧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在地理大发现、国内市场统一、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下,资本开始逐步积累起来。重商主义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以资本流通为主要研究对象,反映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学派。在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问题上,重商主义学派重视政府的作用,提出国家应制定政策来促进本国财富的积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图安·孟克列钦在其1615年发表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强调了商业的重要地位,主张防止外国商业资本侵入,通过政府的保护,促进本国对外贸易和工业的发展;晚期重商主义代表认为托马斯·孟的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指出国家应实施保护关税的政策,发展本国的工场手工业,国家还应采取措施保证贸易顺差,发展对外贸易。重商主义学者们强调了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提出通过政府的政策、措施来调控经济,而对于市场调节的作用则没有过多的提及。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 17世纪初,由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关系的主体,流通变为生产

治理理论

陈振明版《公共管理学》之治理理论第一节治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及善治概念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治理理论是在西方学术界日渐崛起的显学,而合作网络途径则是其在90年代中后期的新进展。 本节将主要从合作网络途径的角度,探讨作为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一、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处理群体生活的组织活动,就有了解决合作事务的具体实践。 公共管理就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国家产生以前。 早在国家产生前,原始人就以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为单位管理集体生产和共同防卫等事务。 这是公共管理在人类历史上的原始形态。 步入阶级社会后,国家和政府成了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组织方式。 国家除了要履行政治统治只能,还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以维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公共事务少且目标单一,国家的公共管理只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从根本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和长远利益。 同时,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也反映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对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 “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尤其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国家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社会事务被纳入政府议程,公共管理逐渐淡化阶级通知的色彩,进而获得了相对政治通知的独立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公共管理的这种发展趋势,行政力迅速扩张,大量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出现了行政国家现象。 建立在政治——行政二分法基础上的官僚行政成为这一时期管理公共事务组织工具。 它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到官僚组织的管理范围,随着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的管理只能随之增加,政府规模随之膨胀,大政府时代也就到来了。 20世纪70年代的福利国家是官僚行政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20世纪70年代末,一场质疑官僚行政有效性的运动在西方各国蔓延开来,各国开始重新调整国家和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注国家的竞争力,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部门对公众的回应能力,更少的政府,更多的治理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共同特征。 一开始,人们提倡民营化,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采用工商业的管理方式治理公共事务,重塑政府。 进入90年代后,全球化和分权化的社会趋势极大地改变了公共管理的生态环境,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扩展,政府、工商界和市民社会之间的1合作正成为民族国家竞争力和国家繁荣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这种背景下,片面依靠市场竞争机制来改造公共管理的做法捉襟见肘。 合作网络应运而生,开始成为治理公共事务的重要形式。 在网络中,各种行动者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化和分权化提出的挑战,一起处理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使公共管理开始成为真正的社会联合行动。 正如瓦尔特所言: “作为治理的公共管理,遇到的主要挑战是处理网络状,即相互依存的环境。 公共管理因而是种网络管理。

浅谈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说”

浅谈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说” 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分支之一,它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交叉学科。简单地说,公共选择理论就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和分析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或公共决策(特别是政府决策)问题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主题涉及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官僚机构等等。在"经济人"假定的前提之下,公共选择理论重点分析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探讨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经济分析公共决策政府失灵寻租行政效率 前言:按惯例,首先我还是谈一下选择这个理论作为期末作业的原因:我们组讲课时选择的是维尔达夫斯基的公共预算理论,但我对这个理论话题不是太感兴趣。其实作为一个自认为是“愤青”的大学生,学了两年多的行政管理知识,对政府存在的行为问题自然有很多的义愤之词。当然作为一个温和的“愤青”,对它的不满和愤慨更多的是希望国家和政府变得更好,真正履行起政府的职责,为人民谋福利。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败说”,谈一下自己对“政府失败”问题的分析和改进的建议。 首先介绍一下公共选择理论,该理论基本出发点是经济人假设: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 ,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 ,

即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选择理论将这种假设引入分析之中 ,将其运用到对政治行为的分析 .以"有理性的经济人" 来分析政治市场交换中产生的各种弊端。而“政府失败”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重点,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以及寻找使政府最有效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系,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最高目标。 在我们看来政府的存在,就是人民把部分权力交给政府来管理。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保证人,其作用是弥补市场经济不足(市场失灵)并使各经济人所作决定的社会效应比政府干预以前高。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政府所做的事情往往不尽人意。 公共选择学者对政府干预行为局限性或"政府失败"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较具体深入的研究。在他们看来,这种局限性或失败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公共决策失误。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由于现有的各种决策体制(如直接民主制、代议民主制) ,或决策方式(投票规则)的缺陷而难以使最优化政策或理想政策被通过,或由于选民或政治家决策信息的不完全性和经济人动机以及投票人的"短见效应"使一些成本巨大的、从长远看弊大于利的政策被制定和实施。

关于有限政府的思考

关于建立有限政府的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从有限政府的历史渊源着手,探索有限政府论怎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怎样从无限政府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有限政府。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章剖析了近年政府改革趋势,并指出建立有限政府过程中的缺点与弊端,以及解决的具体方法。提出建立有限政府应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两方面入手,加快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政府职能的转变,不断完善我国的政治制度。关键词:有限政府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腐败问题 一、有限政府的政治历史渊源 国体和政体是政治学研究的一大主题,有限政府涉及的是一个管理国家的方法问题,一直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围绕着集权还是限权和分权所展开的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这是现代历史的一种伟大的律动”。 十九世纪以前,西方的思想家侧重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看待政府的权力问题,成为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主流之一。有限政府思想最早可以说始于西方“政治学之父”的亚里斯多德,他根据权力的分配方式,将政体分成三种,君主、贵族和平民政体。认为最稳定的政体应当是让权力在贵族和平民之间适当分配,这种政体是一种混合的、节制的和中庸的政体。首次提出了权力的限制和平衡,是对“有限政府”思想的最早表述。 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都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论述权力来自于社会契约和人民的委托,政府的权力是有限。卢梭主张政府仅仅“是主权者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付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潘恩认为对于政府我们不能给予更多的权力,提出了“管得最少的政府便是最好的政府”。斯宾诺沙反对无限政府,“虽然政府的权限很大,可是永远不会大到掌握此权的人的每个愿望都能实现的地步”。总而言之,大多数欧美具有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家都主张对政府权力作相应的制约和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有限政府是人类民主政治思想的政府形式的具体体现和反映。 二、有限政府理论详解 “有限政府”是指政府自身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受到法律和社会的严格限制和有效制约。有限政府是服务性政府,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政府。政府尽量不介入民间交易领域,并且积极支持民间组织的发展,鼓励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其中,政府不能直接干预公民的生活,必须尊重公民的生活自决权,而不应强行代替公民的合法权益。 有限政府的职能定位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而为实现整体福利创造外部条件,即通过法律等手段创造和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而与有限政府相对应的是无限政府。所谓无限政府是指一个政府自身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具有无限扩张、不受法律和社会有效制约的倾向。 界定有限政府与无限政府,只要是看一个政府的权力,职能,规模上是否受到来自法律明文限制;是否愿意公开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与制约;当政府权力和规模超过法律规定时,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 三、有限政府变革的趋势 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开始进行了变革,它不仅涉及政府与市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一、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主要内容 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这时凯恩斯(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由配角变成了主角。 凯恩斯全面地论述了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经常地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指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方法。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从而可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认为,政府通过扩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从而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乘数效应”。“我们称K为投资乘数,这个乘数告诉我们,当总投资量增加时,所得之增量将K倍于投资增量”。 所以,K=1/(1-b)。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b=Δc/ΔY,Δc为消费增量,ΔY为国民收入增量。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支出的乘数效应也越大。也就是说,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笔支出ΔG,经济就相应增加了K倍于ΔG的国民收入。即K·ΔG。为了达到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一定会不断扩大政府支出规模。 凯恩斯最后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为此,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二、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渊源 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国家的经济职能只存在于市场失灵的领域,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霍布斯是较早提出公共产品思想的人。他的《利维坦》一书对公共产品论产生了两点主要影响:一是社会契约论;二是利益赋税论。之后,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人们具有只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危害的弱点,这只有依靠执行正义的政府的作用才能够克服。他举了一个公共牧地排水的例子来说明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及费用承担中,人们都会存在一种“搭便车”即坐享其成的心理,结果就是无人提供公共产品而只有依靠政府。

浅谈洛克《政府论》中“有限政府”理论

浅谈洛克《政府论》中“有限政府”理论 发表时间:2016-08-22T15:14:53.900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12月作者:乔哲锋 [导读] 必须建构一种以保证基本人权为前提的政治权力运作框架,以预防可能的恶。 石家庄市政府办公厅 050000 摘要:洛克的《政府论》是人类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阐述政府理论的著作,书中论述的政府理念与原则仍然是现代许多国家民主政府建立和运行的思想基础。他从人们所处的原初状态出发,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以个人天赋的自然权利为核心,追溯了政府的起源和目的,并由此得出了政府权力有限的结论。 关键词:有限政府个人权利分权 人们一直不断地追寻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想政府模式,曾经把幸福的希望寄托于圣主名君、寄托在人性善上,但历史却反复印证着人的自私和滥用权力的天性。因此历史上的政府也不时地表现出行善和作恶的两重性。因而,必须建构一种以保证基本人权为前提的政治权力运作框架,以预防可能的恶。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古典自由主义的奠基人洛克在其著作《政府论》下篇中就着重探讨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他以自然状态为“历史”前提,以社会契约论为理论基础,详细论证了政府权力的来源,精心设计了一种理想的政府模式,即君主立宪制下,议会享有最高权力但又受到限制的、国家权力分立的有限政府模式。 一、有限政府理论的形成 有限政府理论的核心要素第一次被提炼为一套一致的知识传统,并通过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运动表达出来,是在英国内战期间以及光荣革命之后的辉格党人执政期间,其最重要的代表就是洛克的《政府论》。 尽管与其同时代及稍后时代的思想家一样,都把自由作为其核心概念,但洛克更强调现实的自由,而不是理念的自由,反映在宪政思想中,就是更重视采用何种现实的、可操作的宪政制度来保障自由,而不是沉湎于崇尚自由精神的理想主义中。一方面,洛克对财产权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使自由更具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洛克宪政学说的现实主义色彩极浓,以至于在其宪政设计中具有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他指出,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前,存在自然状态。不过,洛克对自然状态的描述与霍布斯不同。他断定自然状态并非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而是一个和平与自由的状态,这种状态应当是: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平等的状态;有秩序而不是放任的状态。同时,这种自然状态是有缺陷的,这种缺陷不可避免:虽然有自然法,但是没有一个明确规定的标准作为区分是非的规则;没有一个有权依照既定的法律来裁判一切争执的裁判;没有权力来支持正确的裁判,使其得以执行。因此,在自然状态下,人们的生命、自由、健康和财产权利实际上得不到保障,要有明确的公共权力与法律才能保障自由。 洛克在分析自然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人人享有自然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而且在这些权利的基础上,又派生了人们的反抗权和同意权,这些权利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从自然状态向政治社会或国家的转型过程中权利的留存与否是洛克社会契约论最具特色之处洛克认为人们放弃的只是部分权利,有一些权利是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既然政府的起源是为了弥补自然状态的不便,那就不得侵犯人们在自然状态中享受的“天真乐趣的自由”。人是天生自由、平等和独立的,要使任何人服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只有得到他本人的同意,而这种同意须由契约表现。因此,政府的起源只能是契约,而不可能是武力征服洛克认为,按照社会契约方式建立政治社会的原则应该是:第一,每个缔约者都不是放弃全部自然权利,而是放弃部分自然权利;第二,每个缔约者把部分权利交给整个社会而不是某个个人;第三,政治社会的行动应当取决于社会的大多数;第四,政治社会依靠社会集体的力量,仍然保护缔约者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可以认为,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与霍布斯的最大区别在于缔约者让渡权利的部分性与政府权力的有限性,因为缔约者保留了不可剥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因此,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 洛克认为,无论是立法权还是行政权都不是最本源的权力,因为它们都源于基本人权,所以它们受制于基本人权。 二、政府权力的目的是生命、财产、自由等个人权利的保障 洛克政治思想的核心和归宿是财产权。也就是说财产权是洛克思想的核心。在此,洛克首先对政治权力进行了界定,即认为政治权力“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分的权利,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公众的福利。”他认为,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权利,国家权力的限度是由于个人权利的不可取消性。即是说由于个人权利的不可剥夺性,国家权力具有一定的限制。接着他指出,最重要的个人权利是财产权,财产权是所有权利的核心,而作为个人权利的保护者的国家必须把保护个人的财产权作为自己的天职。但他是怎样得出这些结论的呢? 第一,他用劳动价值理论为财产权作了深入的辩护,洛克把个人的财产权利推崇到神圣以致可侵犯的地位,把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主张土地和其中的一切,都应该归人类所共有,但必须得借助某种拨归私用的方式,才能为人类所用。而这种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劳动。财产权不仅是属于人的权利,而且是其他个人权利的基础。生命权和自由权都是为保障财产权而设置的。人们只有拥有了财产权才是拥有了最基本的自由。由此,洛克得出政府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财产。 第二,洛克主张只有取得人民的同意才能征课赋税,即征课赋税的前提是基础是人们的同意。税收是任何政府得以保存的基础,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但是,政府的赋税权力决不是以政府对财产权的某种占有为基础的,而应该成为人们为了维护自身权利自愿付费的公共权力。 第三,洛克主张当财产权受到侵犯的时候,人民有权解散政府,重新组织和建立立法机关。人们就是为了保护各自的财产权才决定成立政府,也就是说政府的成立是基于财产权的保护。政府一旦侵犯了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的时候,政府就没必要存在了。可见,政府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的财产权这一理论从根本上形成了政府权力扩展的边界或底线,或者说对政府权力提出了,一定的限制,政府权力的行使必须控制在为公众的福利服务的范围之内,只要一超出这个范围,人民就有权罢免旧政府建立权力受到限制的政府,即有限政府。

什么是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什么是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字体大小:大中小2010-07-13 11:59:29来源:智库百科 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指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方法。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从而可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认为,政府通过扩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从而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乘数效应”。“我们称K为投资乘数,这个乘数告诉我们,当总投资量增加时,所得之增量将K倍于投资增量”。 所以,K=1/(1-b)。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b=Δc/ΔY,Δc为消费增量,ΔY为国民收入增量。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支出的乘数效应也越大。也就是说,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笔支出ΔG,经济就相应增加了K倍于ΔG的国民收入。即K·ΔG。为了达到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一定会不断扩大政府支出规模。 凯恩斯最后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为此,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渊源

领导理论论文

内蒙古医学院计算机信息学院实习论文 关于管理学基础之领导理论的论文 题目领导理论 作者------------ 系别------------------------- 专业--------------------------------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教师职称

关于管理学基础之领导理论的实习论文 ——领导理论的学习心得 作者:王智会所在单位:内蒙古医学院计算机学院邮编:010110 关键词:领导理论领导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图领导寿命周期曲线图 领导者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应处于核心位置,是组织内一切事物兴衰成败的关键。因此,人们十分重视对领导者的素质、性格、行为、修养、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领导理论。 一、领导理论 早期的领导倾向于采用任务中心式领导风格,后来批判者提出了与之对立的人员中心式的领导风格。从表面上看,任务与人员结合式应是最可取的,但是在复杂的现实中真正实现关心任务和人员的高度结合又谈何容易。事实上领导者态度方面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在行动上就一定表现出这样的倾向。因此提出了领导方式与特定情境相结合的问题,认为有效的领导方式是由情境不同而权变的,这样就形成了权变领导理论。从管理学角度出发,研究领导理论可分为: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与领导权变理论三类。 (一)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领导者与非领导者、有效地领导者与无效领导者之间的素质差别上。该理论认为只要找出成功的领导人应具备的特点,再观察某个组织的领导人是否具有这些特点,就能断定它是否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特质理论对领导的特质来源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传统特质论。另一种是现代特质论。传统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所具有的特质是天生的,是由遗传决定的,甚至将人的相貌、体型作为评价领导者是否称职的标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赞同这样的观点。现代特质理论则认为领导者的特质和品格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的。最具代表性的领导者应该具有的特质和品格是由谢里和洛克共同提出成功领导者的六项核心特质: 1.进取心 2.领导愿望 3.诚实与正直 4.自信 5.智慧 6.工作相关知识 当然领导特质理论也有它的缺陷,首先,领导特质理论无法解释有效领导的真正原因,一个领导者的成功是其恰当行为的结果,而非内在本质的结果。其次,领导特质理论否定了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来进行有效管理。 (二)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行为理论主张,考察领导好坏的标准是他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他的内在素质。领导特质理论试图用领导者是什么人来识别领导,而领导行为理论则用领导者做什么和怎么做来识别领导,特质理论主张只有挑选“合适的人”才能胜任领导岗位,而行为理论认为由于领导取决于行为,所以人们通过培训、训练即可成

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 一、公共治理理论产生背景 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危 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 2、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政府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 规模不断扩大,公共行政获得了相对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地 位。 3、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 4、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5、西方学者的努力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 二、治理的含义 1、治理的基本含义: “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 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 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 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 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 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 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 用。 2、罗茨(R.Rhodes)关于治理的六种不同定义: a.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 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 b.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 行的组织体制; c.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 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 d.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 服务体系; e.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 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f.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

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3、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关于治理的五种观点 a.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 机构和行为者。 b.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 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c.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 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d.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e.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 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4、治理与统治的区别 a.本质性区别: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 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 b.主体的区别: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 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 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 c.权力向度的区别:治理的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统 治的权力向度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 三、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治理的主体多元化 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包括有: a.政府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其他公共权威)现实中 的政府具有复杂的结构,地方、中央和国际层面的政府及不 同部门构成了多层级、多中心的决策体制,众多权威交叠共 存是这一体制的主要特征。 b.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 但又不限于政府。只要各种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行使的权力 得到公众的认可,这些部门就可能成为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中 心,即可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2、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 治理主体间的责任界限存在一定的模糊性。这与治理主体

政府失灵

百度首页|登录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文库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红楼梦 欧冠 核心用户 政府失灵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政府失灵 英文名称: government failure 定义: 政府由于对非公共物品市场的不当干预而最终导致市场价格扭曲、市场秩序紊乱,或由于对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公开、非公平和非公正行为,而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所属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管理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

的决策。 目录 简介 主要类型 表现形式 原因 出路 补救措施 治理措施 对中国的启示 借鉴意义 全面辩证看待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灵论 简介 主要类型 表现形式 原因 出路 补救措施 治理措施 对中国的启示 借鉴意义 全面辩证看待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灵论 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编辑本段 主要类型 (1)短缺或过剩。如果政府的干预方式是把价格固定在非均衡水平上,将导致生产短缺或者生产过剩。如果把价格固定在均衡水平之下,就会产生短缺。反之,则产生过剩。 (2)信息不足。政府不一定知道其政策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也不十分清楚其政策的后果,难以进行政策评价。 (3)官僚主义。政府决策过程中也许高度僵化和官僚主义严重,可能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和繁文缛节。 (4)缺乏市场激励。政府干预消除了市场的力量,或冲抵了他们的作用,敢于就可能消除某些有益的激励。 (5)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如果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变化得太频繁,行业的经济效率就会蒙受损失,因为企业难以规划生产经营活动。 编辑本段 表现形式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