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主要心理学流派中自我概念的比较

主要心理学流派中自我概念的比较

主要心理学流派中自我概念的比较
主要心理学流派中自我概念的比较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5, 5(12), 724-730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9208594.html,/journal/a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9208594.html,/10.12677/ap.2015.512094

The Comparison on Self Concept of the Main Schools of Psychology

Tingting Liu, Shiwu Hua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Dec. 6th, 2015; accepted: Dec. 15th, 2015; published: Dec. 22nd,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9208594.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Self” has been one of the core concepts in psychological field, but its definition in the major theo-retical schools is rather different. This paper aimed to dig the connotation of self concept of the major psychology schools’ theories. Due to the different cognitive bas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purports and goals, the theories of self concept were defined by dif-ferent emphasis, but they also had a common ground of the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

Keywords

Self Concept, The Schools of Psychology, Personality

主要心理学流派中自我概念的比较

刘婷婷,黄世伍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5日;录用日期:2015年12月15日;发布日期:2015年12月22日

摘要

“自我”作为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但各主要理论流派对其的界定却大不相同。

刘婷婷,黄世伍

本文挖掘了主要心理学理论流派中自我概念的内涵,由于认知基础、历史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旨趣和目标的不同,各理论流派对自我概念界定的侧重点不同,但同时也表现出核心特征上的共同性。

关键词

自我概念,心理学理论流派,人格

1. 引言

“自我”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随着心理学从哲学当中的独立。“自我”随后又成为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在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学者们在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上对自我的研究中极大的丰富了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延续对自我的研究发展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理论建构。各理论学派也基于各种不同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模式,对自我概念的理解的界定也表现得各不相同。

2. 主要心理学流派对“自我”的界定

2.1. 构造主义中自我的工具性

铁钦纳接受了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的重要理念,把心理现象视为可分解的经验元素进行内省观察并揭示各元素之间的联系规律。他将经验视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将个体的我作为通过观察达到对经验认识的途径,在对意识进行内省的过程,个体的我相对于意识经验而言是一种外在的机械存在物而已。虽然他要求内省是描述意识状态自身,但是,这种自我观察本身就摆脱不了自我经验的束缚,作为它所观察对象的意识经验是静态的,而观察中的个体自我却是动态的。所以,以动态“我”为工具对静态的“我的心理”进行观察得到是也许仅仅是“我心里的我”,说到底,这种意识是以依赖个体自身为前提的,然而,铁钦纳却忽略了这种个体自身的重要性。

2.2. 机能主义中自我的二元性

詹姆斯最先认识到自我的二元性,并将自我划分为纯粹的自我和经验的自我。经验的自我又由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个成分构成。其中物质自我处于最中心的地位,由我的身体和我的所有附属物(包括衣服、亲人、家、物质资产等等)组成。个体存在一种被他人注意到的本能驱力,并由此激发的社会活动及由他人反馈形成的自我意识就是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则渗透于物质自我与社会自我当中,是一种向内深化的自我,指个体的内心感受和内部心理品质等等。纯粹的自我指是的一切意识的主体,是行动中的我,它是一切其他自我的来源,是整个自我概念中的灵魂,是所有意识活动和行为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唐钺,2013)。

相对于以纯粹的意识分析为研究传统的构造主义中的虚无我,詹姆斯发展了较完整的自我理论体系,虽然他也接受实验内省方法,但他强调的是以自我存在为前提的,突破了铁钦纳仅仅将个体我作为观察中的机械工具的狭隘性。詹姆斯对自我的定义是以实际生活为视角,“自我”是作为生物实体的人的内在活动与社会生活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江琴,2012),他跳出了将自我作为意识的框架,以社会生活的视角来定义自我,使自我概念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形式、关系等。但他以这种哲学的二元性定义的自我概念,二者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并非就是完全对立的,主体可以客体化,客体也可以主体化(王昌永,1991)。经验的自我的内容完全依赖于个体的社会生活经验,可个体在接受社会经验时并非被动的,本身就有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参与,经验的存在也是以意识的感知为前提的,没有脱离意

刘婷婷,黄世伍

识的经验。而他所表达的纯粹的自我更是一个模糊而原始的状态,这种主体上的自我本身也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不可能是一个完全“纯粹”的,所以这种自我只是一种中立的,界于主客体之间的模糊的存在。

2.3. 行为主义对自我的忽视

行为主义以动物心理学中的客观研究模式,以可观察的行为为研究对象,贬低意识,反对内省,抛弃了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对主观上的心理特征都持否定的态度。他给人格的定义是:“通过对能够获得可靠信息的长时行为的实际观察而发现的活动之总和。换言之,人格是我们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李维,2012)。作为人格的载体的个体本身,是各种行为习惯的总和,这种行为习惯的集合既包括在一定刺激情境下展现的先天性反应的本能行为,也包括了个体在后天通过以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而形成的环境适应性行为。华生将生活环境和教育训练作为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个体人格是行为塑造的结果,他的这种观点不免过于消极,将个体自我视为机械而被动的行为接受者,而忽视了其主动性。他一边完全否定作为意识的“我”,一边又不可避免地使用“我”的概念,如果“我”仅仅是一个经验习惯的产物,那么这种“我”是机械的、静止的、具体的,当他在表达“我想”“我觉得”等意义时,这种“我”的意识上的主体性又如何解释呢?

虽然后期的新行为主义者都或多或少看到了内部心理因素(如斯金纳的内驱力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影响,但不过也仅仅是基于对行为的调节作用而已,对有机体自我的主体性解释不够充分,都排斥了对自我的研究。从行为主义理论学派成立时的初衷和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当它完全将心理学对意识的研究作为对立面时,它对核心概念自我的抛弃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这一取向也将行为主义带入了另一个极端。

2.4. 格式塔中场物体的自我

格式塔心理学因受整体论和现象学的思想的影响,以整体的观察法和实验现象学的方法对直接经验和行为进行研究。考夫卡将物理学中的概念引入心理学当中,提出“心理场”的重要理论,将心理学的任务界定为“研究与心物场具有因果联结的行为”(李维,2010)。自我与它所在的环境融合为一个整体,与同样处于这个环境中的其它部分共同组成一个场,不可能作为一个特殊的系统而单独存在。对自我的觉知由异质产生,我们的感知觉提供信息,区分出自我系统与场内其它系统的界限,这种界限可以是躯体的轮廓、所穿的服饰、所有物等等,没有一定的常恒性,会随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叶浩生,2004)。

格式塔的自我是一个物我和环镜的整体,自我的存在和对它的感知是以环境为背景的,自我是镶嵌在这背景环境中的一个系统,并与同一环境中的其它系统发生交互作用,我们对自我的感知过程也就是将自我系统与其他系统相分离的过程。这种自我仅仅是格式塔知觉理论的一个运用,并未对自我做出明确的定义,这种自我没有具体的内容、形式,或者根本是一个或有或无的存在,感知它,有一定的界线,不感知时,它幻化在整个物我场中。

2.5. 精神分析自我的功能性

精神分析主要采用观察和自由联想法对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心理事实进行研究,特别强调潜意识在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弗洛伊德将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自我的形成是在本我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它从本我中获得能量对现实环境进行适应。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里,自我是意识的核心,伴随着意识的个性化的进程而成长,对意识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心灵的各个方面保持稳定和平衡。阿德勒在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观点,强调个体意识在自我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这种意识带有个体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种创造性自我虽然还是没能逃脱潜意识和

刘婷婷,黄世伍

生物本能的约束,但是阿德勒看到了意识和社会环境对自我人格形成的共同影响,并认为克服自卑和追求优越的情结是人格发展的最大的动力。这一时期的精神分析的理论里,对自我的分析都是建立在潜意识和本能对自我作用的认同上。弗洛伊德和荣格都肯定了性的作用,认为这是自我形成的一部分驱力,也都强调过去经验对自我发展的决定性影响,这种自我是被动的和受限的。而阿德勒更强调自我的主动性,将克服自卑和追求优越作为自我发展的动力,决定现在自我发展的方向的是对未来的期望,阿德勒对自我发展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视也是对精神分析中自我理论不足的一种弥补。

在随后的精神分析的发展中,安娜将精神分析的重点由对本我的分析转到对自我的分析上来,主要是自我对环境的适应过程的分析,这种自我虽然依旧和本我发生冲突,但它已经不再受本我的约束,而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力量,在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得到发展。自我的功能除了适应环境,防御功能是其最主要的功能,自我的发展离不开防御机制的发展,总是通过防御机制的活动而展现。哈特曼在安娜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即让自我切底摆脱本我和超我的限制,在他看来,自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起源和发展方式。艾里克森接受“力比多”作为生物学基础和推动力的观点,但淡化了“力比多”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将自我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视为人格发展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他的心理发展理论中,自我就作为一个不受任何约束的独立的个体克服危机,完善人格,促进个体心理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在艾里克森的观点里,自我不再是一个局限于个体内部的东西,而是将自我置于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环境外中,看到了自我发展的社会性。

相比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而言,新精神分析将自我从本我中独立了出来,更注重自我的独立自主性和功能性,同时看到了自我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自我的功能也不仅仅以自我防御以主,更强调了自我对个体适应环境的调节作用。纵观整个精神分析学派的自我理论,它就像个一步步成长的孩子,从弗洛伊德的那个完全没有自主性,无法独立的自我经历被不断赋予力量不断强大,成长为一个完全独立并对个体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起决定因素的强大的自我。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奠定了整个精神分析的自我理论的基础,后期的理论都未能跳出其生物学化的圈子,无法摆脱抽象地谈论人的发展的理论方法的束缚(傅永春,1990)。精神分析的自我理论不管是在理论构建上还是实践运用中对人们的影响都非常大,它的解释性十分强是它最突出的特点,它着重强调自我在个体发展中的功能性,直到今天,它的自我理论依旧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力。

2.6. 皮亚杰的自我中心性

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是从康德哲学的先验论、结构主义、生物学、数理逻辑学和格式塔心理学中汇集而成,更注重个体智力的发展。他将个体认知的发展分成了四个阶段,对应了自我发展的四个阶段。在感知运算阶段,主要特点是极端的自我中心性;在前运算阶段,自我有了进一步发展,开始由极端的中心向外扩延和发展;在具体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性进一步弱化,将外界事物从自我中心中分离,能理解其客观性;到形式运算阶段,个体摆脱自我中心性,个体能够认识到在对待事物的看法和态度上他人与自己的不同。皮亚杰将这种去自我中心化看成是智力发展的结果,伴随着个体与外部环境不断的平衡。这种自我是一种结构,具有自身调整性,一部分调节自我结构的内部,以保持自我结构发展中的平衡,一部分调节参与构造新的结构,以达到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倪连生,王琳,1984)。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自我中心”是阻碍个体智力发展的内部因素,在个体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呈此消彼长的状态,到智力发展成熟,“自我中心”性消退。这种观点能很好地解释个体智力发展的趁势和方式,并在儿童的行为指导与教育当中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对“自我”这一结构,皮亚杰并没有做出详细的阐述,这一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表征?当个体智力发展成熟而摆脱自我中心性后,自我这一结构显然是存在的,那它是否依旧对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产生作用呢?对于这些问题,皮亚杰并没

刘婷婷,黄世伍

有给“自我”做出完整的定义,这也是皮亚杰对于“自我”界定不完善的地方,毕竟,“自我”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结构,它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静止的,这就决定了“自我”定会对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外部行为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2.7. 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对人的本性、潜能、尊言和价值等具体的意识经验研究为主,既反对行为主义又批判了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者们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本能,马斯洛将人的自我实验视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会刺激人的动机,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力促使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经常产生的高峰体验,但并不是说高峰体验的出现就是自我实现的终结,自我实现是一个没有终止的状态,是人格发展中一个连续永恒的发展动态过程(许金声,刘锋,1987)。罗杰斯将自我的形成置于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我就是此过程中意识经验的产物。他认为自我概念由真实自我和现实自我两部分组成,前者是指现实中的真实的自我形象,后者是指期望实现的自我形象,这两者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了人格的健康。

同样是注重自我的动力性,与精神分析学派相比,人本主义更强调人格当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整体性,将自我现实作为人格发展的永恒动力,为心理学中自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一种本能潜力的激发,这不免带有生物决定论的色彩。不管是马斯洛还是罗杰斯的自我实现,都是只关注了个体本身的自我实现,而和社会实践相脱离,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及社会实现的需要,这不免具有偏面性,同时,这种“自我”带有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王敬春,2000),人是社会性的,而人的心理发展只有处于社会实践的大背景中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客观性是心理是否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个体能否适应社会的心理标准。当脱离这种客观性来谈个体心理的健康与自我的实现,是虚幻的,所以,人本主义强调的自我实现是难以达到的。

2.8. 认知心学理自我的计算机化

认知心理学以计算机模拟法为主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研究,将人看成是一个机械的信息加工系统,反对将意识、行为作为研究对象。Markus (1980)借用认知心理学的图式概念来理解自我,即自我图式,用以表达在以过去经验为基础并受文化、环境和教育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关于自我的认知结构。林维尔(1984)以“自我复杂性”来解释这种图式当中的自我概念,并表明,自我复杂性的程度越高,自我概念越全面,个体处理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的反应也就越不易极端。影响自我图式对当前自我表征的,是来自个体内部与外界各种因素及相互作用的共同激活,自我的表征又作用于个体的信息加工、情绪和行为。

在此之前的心理学各理论学派对“自我”概念的界定无非都是从自我的形成、内容或功能上定义的,都没有揭示自我的作用机制,认知心理学对自我的定义正好弥补了这一点,它在注重自我的功能性的同时,着重强调了自我与对其它心理现象的影响。自我图式理论为“自我”概念提供的新的视角,使我们更新楚地认识到自我的调节功能,自我作为内在的一种动态结构,作用于其它的心理活动,从而影响人的认知、行为、情绪等,认知心理学的这一理论显然是合理的,然而,它并没有有利的证据支持(李晓东,2001),也没有具体的实证证明自我是如何对其它心理活动与行为产生影响作用的,作为一个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学派,这显然是缺乏一定的说服力的。

3. 基于不同认知基础上的“自我”概念的比较

各心理学理论流派对“自我”概念的构建之所以有现出这些不同,主要在于基于的认知基础不同,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研究旨趣和目标不同,所以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和构

刘婷婷,黄世伍

建也表现得各不相同。而从各心理学派的方法论基础看,主要分为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张丽华,2004),相同的理论基础上构建的“自我”虽然形式和具体表现上各异,但本质上依旧有着共同之处,而这种本质上的相同之处,也往往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特征。

3.1. 主观与客观

以现象学的理论方法来讨论的“自我”,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它指向于内部的潜在性,在潜意识层面发挥着作用,虽然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绝大部分行为活动,但难以被观察和察觉,就连个体本身也不易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对于“我”的内涵也往往是难以具体的表征。就像我们在用“我”指代本身时,对于“我”的具体内容全凭个人经验和外界反馈而形成的认识,这种认识受到个人经验和个人理解能力的影响,所得到的信息可能是片面的,也不能进行客观的验证,所以这种概念的内涵及表达形式都具有主观性。

基于科学实证主义的“自我”强调的是其客观性。这一特点是由实证主义的中心论点所决定的:事实只能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而认识个体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这种理论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于建立知识的客观性。由于“自我”的神秘感及实证主义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界定时,实证主义完全摒弃了自我作为意识的研究内容,将“自我”作为一种客观的有形的存在,在某个范围内有具体的事物用以表征(如詹姆斯的物质自我,社会自我,认知心理学的自我图式),或者完全放弃对“自我”的构建,如行为主义。

3.2. 主动与被动

在以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为代表的基于现象学方法之上的“自我”,具有一定的能动性,作为内部心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成份,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提供动力,一方面调节和维持着个体心理各结构状态的平衡,保持个体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协调个体内心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以使个体能良好的适应外部环境。这些理论流派将这种具有能动性的“自我”的作用作为它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自身构建的过程,“自我”作为一种独立的作用机制,较少受到个体经验和处部环境的影响。

在科学实证主义的理论下的“自我”作为一种形式上的结构(如认知心理学的自我图式)或相关事物的一个集合(机能主义的“自我”概念),是被动产生和发展的,它依赖于个体自身的发展和与外界的互动,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产物,受到个体的知识经验、发展环境等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它的状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个体新的发展进程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这一点就正如皮亚杰的“自我中心”论。

3.3. 动态与静态

主观上具有一定能动性的“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一方面在自我构建和自我完善,另一方面对个体的生命状况进行调节和维持。它参与在个体的整个生命活动当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即是导致个体活动的动力因素,也是个体与外界互动的结果。作为人格的核心要素,这种动态的“自我”没有具体的形态和内容,它存在的状态就是它作用的动态过程,这种作用的结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客观上被动构建的“自我”同时也是静态的,它仅是个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个体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表征为具体的形态和内容。它不直接参与个体生命活动的过程,只是以知识经验的形式反映着个体的某一部分心理状态,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刘婷婷,黄世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傅永春(1990). 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述评.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97-104.

江琴(2012). 威廉·詹姆斯的自我理论解释.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8(5), 30-32.

李维(译) (2010).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Koffka, K., 1935)

李维(译) (2012). 行为主义.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Watson, J. B., 1930)

李晓东(2001). 自我图式理论——关于自我的信息加工观.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 106-110.

倪连生, 王琳(译) (1984). 结构主义. 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Piaget, J., 1970)

唐钺(译) (2013). 心理学原理.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James, W., 1890)

王昌永(1991a). 论主体的客体化. 求索, 6, 42-47.

王昌永(1991b). 论客体的主体化. 江汉论坛, 5, 6-11..

王敬春(2000). 试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的“自我”观. 健康心理学杂志, 8(2), 126-129.

许金声, 刘锋(译) (1987). 自我实现的人. 北京: 三联书店. (Maslow, A. H., 1969)

叶浩生(2004). 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丽华(2004). 两大方法论下的自我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7(5), 56-59.

Markus, H. (1980). The Self in Thought and Memory. In: D. M. Wegner, & R. R. Vallacher (Eds.), The Self in Social Psy-chology (pp. 189-234).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心理学三大流派简介

心理学三大流派简介 一、精神分析学派 对弗洛伊德大家都比较了解,他的学问很深,我在这里说一个最简单一点,就是人的现在是由过去所决定的,人的很多心理活动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理解的。(小提示:人的现在是由过去所决定的,人的心理现象是可以理解和分析的)我这里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四川灾区我做过一些灾后心理援助的工作,那么在这个地震的废墟里面你呆的时间很长的人,比如说48小时或者72小时才被救出来以后。那么他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没有及时的得到心理援助的话,未来如果有机会他进到大城市,到了48层的这种电梯、那个高楼大厦去工作,他是不敢坐电梯的,为什么?就是因为他这个过去的经历会决定他未来会有很多障碍。就是人的现在的状态会受到过去的影响,因为你曾经在密闭的空间呆的时间太长,所以你就很害怕去面对这种密闭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负性的心理能量”,一定要去释放,一定要去表达。所以我们讲碰到这样的人,就要用多鼓励他参加活动,多跟人交流。那么如果真正要帮他改变的话,就要看到他这个现象背后是有原因的。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 它认为人之所以出现压力,容易碰到压力,就是因为他有不好的习惯。(小提示:人们常常遇到压力是由于人们习以为常的习惯所导致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容易拖延,是吧,很容易形成很多坏毛病,生活方式不健康,所以他容易使得生活很乱,所以容易有压力。那么

大家就可以去体会一下这么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故事,就是说这个跟我们这个干部的社会管理也有关系,是理解人性。

案例:从前有位老人家门口有一片公共草地,他非常喜欢在这安静的草地上享受阳光。可是某一天开始,一群小孩来到草地上玩,非常吵闹。老人想将小孩赶走,可他知道越赶他们,他们会玩得越开心。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对小孩说:“孩子们,你们明天继续来玩吧,我给你们一人1美元”,这群小孩喜出望外,于是第二天真的来了。这样几天之后,老人说“孩子们,我不能再给你们1美元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0.5美元。”孩子们有些不悦,但是也接受了。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从明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每人5美分了。”孩子们说“5美分太少了,以后我们再也不来了!” 那么这是一个心理学的一个小实验,在这个过程当中老人家就觉得人的行为是不好控制的,是吧,不好控制的,就像我们现在做管理的时候,有很多老百姓的行为是不好控制。但是,他可以,他所能控制的就是控制他自己口袋里的钱,他的智慧的地方就在于把他口袋里的钱和这个人的行为挂起钩来,通过控制钱来控制人的行为,这里面就是行为主义就强调的是要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人的行为习惯也是可以控制的,关键是要找到这个行为的背后受到哪些东西的一些影响,那么形成一个很好的管理机制。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那么人本主义强调的人是有他的动力的,特别强调要以人为本哪,关注人的感受。它强调的是有两种倾向性,第一种倾向性就是说每个人都想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的去贡献自己的这种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但是他同时还会受到一种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五.名词解释 1.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3.心境: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4.感觉后象: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 1、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3、创造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5、道德感:个体根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 的一种情感体验。 6、能力: 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六.简答题 1.为什么说注意不是心理过程?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2.简述情绪、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具有喜怒哀乐等主观体验形式,又有千姿百态的表情行为,并且伴随着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显著变化,此外,情绪情感还在多维度层面上表现出两极性。情绪情感虽然也是脑的机能,但它并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它是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反映。 3.简答色光混合的三条定律. 1854年,格拉斯曼把颜色混合现象归纳出3条定律:补色律、中间色律和代替律。补色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色光同它相混合而产生非彩色,即白色或灰色。中间色律:两个非补色的光混合,可产生一个新的混合色,介乎两色之间的中间色。代替律:在颜色混合中具有相同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代替。 4.什么是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二者的关系如何?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二者关系成反比,阈限低表明感受性高,感觉敏锐,反之,阈限越高,感受性越低。 1、心理学研究的几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及其应用。遗忘先快后慢,不均衡,所以要经常复习,先密后疏。 3、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4、感觉和知觉的有什么异同? 同:感觉是对个别属性反映,知觉是对整体属性反映,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知觉是对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异:感觉介于心理生理之间,知觉是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是个别属性,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 5、能力与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力知识技能分别属于不同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不断积累,能力会产生发展停滞和衰退的阶段能力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能力,离开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不可能发展;掌握知识又是以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史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彼此互促进相互系。 七.论述题 1.试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及联系.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2020年(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情绪管理)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考试试题

09年11月三级考试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试题 单选: 32、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 (A)真性幻觉(B)假性幻觉 (C)主观幻觉(D)脑内幻觉 33、人于经历压力事件时且不感到孤独无助,这可能是()。 (A)认知支持系统的作用(B)心理调节能力强 (C)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D)压力适应能力强 53、正常和异常的心理活动是()。 (A)能够互相转化的(B)无法进行分析的 (C)能够直接测量的(D)无法间接测量的 54、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壹种常见形式是()。 (A)思维奔逸(B)思维散漫 (C)被洞悉感(D)妄想心境 74、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各类()。 (A)心理不健康状态(B)异常心理状态 (C)功能性机能失调(D)神经过程紊乱 多选: 90、焦虑性人格障碍的特点是()。 (A)总是感到不安(B)对他人意见过分敏感 (C)壹贯猜疑偏执(D)习惯性夸大潜于危险

104、正常心理活动能保证我们()。 (A)顺利适应环境(B)维持生理机能 (C)进行人际交往(D)认识客观世界 107、对症状的自知是指求助者()。 (A)能否提供和咨询密切联系的资料 (B)能否认识到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 (C)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异常怎样解释 (D)对自己经历的重大事件怎样解释 117、意志缺乏者的临床症状包括()。 (A)精神活动不协调(B)自知力不完整 (C)缺乏应有的主动性(D)生活极端懒散 技能考试部分案例四: 壹般资料:刘某,女性,l9岁,大学壹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刘某由其父母带到心理咨询室,他们反映自己的孩子总说上大学后追求者不断,受此影响,现已不能正常学习。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刘某的壹段鉴别谈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说说是些什么人追求你吗?。 刘某:太多了,我均受不了,无论上课仍是走于路上男同学均盯着我见,均喜欢我,说我漂亮,连老师也喜欢我,我们班的辅导员对我特别好,均结婚了,仍说要和我谈恋爱。 心理咨询师:你怎么知道辅导员对你特别好? 刘某:我去教室,他就到教室等我,有时仍专门于路边等我,我有时没下课,他

最新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简答题答案

简答题 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的进行 (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发展具有阶段性 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个解放是什么? 陶行知在了解儿童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主张“六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 (2)解放儿童的双手。 (3)解放儿童的眼睛。 (4)解放儿童的嘴。 (5)解放儿童的空间。 (6)解放儿童的时间。。 谈谈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 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是: (1)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2)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3)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 对幼儿实施批评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实施批评法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1)要根据不良行为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批评方法。 (2)批评要有针对性,实事求是,注重事实和儿童的态度。 (3)批评必须做到公正合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原则。 (4)批评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5)批评要注重实效。 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是什么? 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是: (1)培养全面素质 (2)重视培养竞争意识、竞争道德、竞争能力。 (3)重视培养幼儿开阔的眼界、宽阔的胸怀、开放性的思维习惯。 (4)重视培养创新精神 简述幼儿园应担负的教育幼儿的责任。 幼儿园担负教育幼儿的责任有: (1)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2)早期发现幼儿的身心障碍,进行早期治疗。 (3)对处境不利的幼儿进行补偿性教育,使广大幼儿接受教育。 怎样帮助幼儿处理好同伴关系? (1)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 (2)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 ①正确引导幼儿的竞争行为 ②对幼儿的攻击行为的矫正 ③对幼儿说谎行为的纠正 ④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纠正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健康心理学》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作业 一、单选题 1、20世纪80年代,谁提出了三级健康水平模式?(D) A、格林伯格(Greenberg) B、美国学者马丁(Matin) C、弗洛伊德 D、汤纳特尔(R.J.Donatell) E、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2、健康心理学诞生于哪一年?(B) A、1980 B、1978 C、1982 D、1990 E、1991 二、多选题 1、健康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有哪些?(ABCDE) A、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 B、研究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促进健康行为。 C、研究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措施。 D、研究心理干预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E、研究如何改进社会健康和医疗保障机构的管理。 2、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宪章中首次提出健康的三维概念,这一概念从哪三个方面评价人们的健康状态?(BCE) A、生活条件 B、生理 C、心理 D、职业 E、社会功能 3、健康水平的评价方法,目前主要有:(CDE)

A、自我评价 B、医生评价 C、社会常模评价 D、专家评价 E、综合评价 4、汤纳特尔(R.J.Donatell)将健康分为三个级别,即:(ACD) A、疾病 B、死亡 C、一般人的健康状况 D、最佳生理心理健康水平 E、情绪和精神水平的提高 5、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区别 A、生物医学模式认为致病原因是病毒入侵获躯体变化,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致病原因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起作用; B、谁对疾病负责?生物医学模式认为个体自身无法控制,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个体自身对健康好疾病负有责任。 C、治疗方法: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应采用疫苗、手术、化学和放射疗法。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则认为应采用行为矫正、鼓励改变信念和应对策略。 D、谁对治疗负责?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医生对治疗负责,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病人对治疗负有部分责任。 E、身体与心理的关系上,生物医学主张身心二元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身体与心理功能互相影响。 6、下列关于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的表述正确的是?(ABC) A、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B、身体健康的标准为“五快”,即,吃得快、走得快、睡得快、说得快、便得快。 C、心理健康的标准为“三好”,即,个性好、处事能力好、人际关系好。 D、血压在80—120/60—90mmHG之间 E、心率在60—100次/分 7、哪些原因导致了亚健康?(CDE) A、规律运动 B、低脂膳食 C、环境的恶化 D、社会竞争的压力 E、个体不良的生活方式

社会心理学与我

社 会 心 理 学 与 我 姓名:葛丁铭 学号:214109056 院系:国际教育学院 指导老师:孟凡锐 上课时间:周六7 8节

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那么,社会心理学是如何在社会背景中探索我们的种种行为的呢?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自我审查社会交往准则从众一、社会心理学与自我审查 审查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言行的查禁,而自我审查查禁的是行动者本人。如我们担心遭到反对而决定压制自己对所处环境不满意行为的了解情况,这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审查。 这就说明了人是规范的遵从者和认识意义的追寻者。 作为遵从规范的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和做什么,并不简单取决于情景下的感受和想法,而是取决于我们认为怎样说和怎样做才是合适的。一个有趣的例子,我们虽然心里不认可他人的言行和态度,但在行动上通常都会附和他人。 作为追寻意义的人,自我审查揭示了人民寻找社会生活意义的过程。比如,除非我们认为一种情景附和正义规范的言行,否则是不会去寻找自己的冲动行为的;我们看到一种关系,犹豫再三都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 所以,可以总结如下:我们是为了维护自己在个体和群体的地位,为了增强自己对他人的吸引力,为了避免余人对立,

为了保持真实的自我形象,才会对自己进行自我审查。 自我审查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部分,以下将继续论述。二.社会交往准则 从一个例子说起: 斯坦利曾在纽约地铁上做了一个研究:当一个人走到乘客身旁说:“对不起,我能坐一下你的座位吗?”时,乘客会有怎样的反应。这是一个违背了社会规范的请求,可结果如何呢?实际上有56%的人让出来自己的座位,12%的人愿意侧身让出一些地方。怎样解释这些违反社会规范的同谋的成功呢?最简洁的回答是,乘客不想显得没有礼貌。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社会准则是一些我固定的仪式化的事情,实际上,这些社会准则可以控制所有社会情境中的行为。 还是同意条件下,那个同谋者提出:“对不起,我能坐一会你的座位吗?我站着没法看书。”结果只有42%的乘客顺从了这一请求。原因是同谋者解决了定义他们计划情景的含混不清,这就使乘客将其是为一个没有礼貌的请求,实际上是提出请求的那个人违背了社会准则。 可以说,只有当请求者的揭示被接受时,人们才会表现出顺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公交车上,一个女同谋者坐着,另一个女同谋者上车后做出认出老朋友的表情进行交谈,其中一个说她在逛商店时买了一个飞盘,另一个让他拿出来瞧

七大心理学流派简介

七大心理学流派简介 1、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研究方法:内省法 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其他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评价:构造心理学的诞生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这个学派所从事的纯内省分析,严重脱离实际。 2、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 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意识的作用于功能,强调意识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的整体,即“意识流”,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评价:机能主义是在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其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的发展。 3、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以观察的行为,遵循S-R的公式,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应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行为是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学习的结果。 评价:行为主义学派的主张过于极端,否定意识研究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但他们对于研究客观性的强调,有利于心理学沿着客观科学的道路走下去。 4、格式塔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该学派主张心理学的整体性,著名观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心理学是一个整体,一种组织完型。

评价: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他们强调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 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且他们对于知觉、学习及思维等的研究成果至今还具有积极的意义,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5、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 研究方法:自由联想、个案法等 主要观点:理论来源于临床经验,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无意识会表现在人的 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评价: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但是他们过分强调无意识 的作用,早期的理论具有泛性论的特点,这些都是错误的。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精神分析学 派修正了弗洛伊德原有的理论,更强调其他因素对精神疾病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6、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重视人格,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各种需要的实现,以建立完善的自我, 并追求建立理想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评价: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去研究人性,冲淡了心理学纯科学的色彩,被誉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第一势力是行为主义,第二势力是精神分析),但其理论 体系仍不完备,其人性本善的观点也有待商讨。 7、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皮亚杰、西蒙等 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机模拟等 主要观点:认为人脑中进行着积极地对所接受的信息认知加工的过程。他们将人与计 算机进行类比,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评价: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使得科学家相信,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特别是认知 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才能真正揭示脑的秘密;了解人的心理功能的特点,在新世纪,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历年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历年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 分)。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A、集中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集中性 C、集中性和紧张性 D、选择性和稳定性 2、具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机能。 A、小脑 B、大脑 C、丘脑 D、网状结构 3、新生儿生下来遇冷就会哭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操作性条件反射 4、人的感受性的大小是用的值的大小来度量的。 A、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 C、差别感受性 D、绝对感受性 5、读了《西游记》后,在头脑中出现孙悟空形象,这种想象是()。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科学幻想 6、()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尝梅止渴” B、“望梅止渴” C、“谈虎色变” D、“谈梅生津” 7、一位小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完成各项作业,反映了其意志的什么品质 A、果断性 B、自觉性 C、坚持性 D、自制性 8、心理学实验证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解决问题效率最佳时的动机强度应是() A.最强B.较弱C.适中D.极强 9、既想涉足爱情,又怕因恋爱影响学习,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10、坚定沉着、稳重忍耐,但反应缓慢呆板是()的特点。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______。 2、______和______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二种基本过程。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______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反射弧由、、、和五部分构成。 、有明确的目的,但又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 三、判断正误(正确在题后括弧内打“”,错误打“×”。每 小题1分,共10分) 1、人的心理成熟水平是与其年龄完全成正比的。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1.【单选题】心理学是在( )模式下研究人的问题的。 A、简单 B、健康 C、通约 D、一般 我的答案:C得分 2【单选题】学习心理学要追求( )、不要苛求( )。 A、正确有效 B、有效正确 C、真理逻辑 D、逻辑真理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3【单选题】心理学学科的发展迄今是( )的局面。 A、稳步向前 B、曲折坎坷 C、百花齐放 D、停滞不前 我的答案:C得分:0.0分 4【判断题】心理学的研究跟其他学科不一样,是因为它研究的是复杂多面的“人”。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判断题】科学不代表真实,只是行走在逼近真实的道路上。 我的答案:√ 6【多选题】我们能理解美国人“嗷嗷”是在学狗叫,是因为( ) A、美国人养大狗 B、关于狗叫声形成了通约 C、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标准 D、中国人较聪明 我的答案:ABC得分:16.6分 7【判断题】你理解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身。( )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8【判断题】客观是被所有人都能够感知的那个现实。 我的答案:√ 9【判断题】心理学认为人过分强调表达自己某种特质时恰恰说明这个人缺少这种特质。(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0【判断题】马丁·布伯的前半生主要致力于用哲学的方法研究宗教。(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1【判断题】不要用对别人的感受去评价对方,也不要用别人对你的感受评价自己。(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2【判断题】完全凭自己的好恶去评价一个人,就失去了社会的客观标准。(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3【判断题】心理学史研究人类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幸福的科学。(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4【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哲学奠基者的是( )。 A、柏拉图 B、德谟克利特 C、苏格拉底 D、普罗泰戈拉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15【单选题】毕达哥拉斯认为()是人类高级智慧的体现。 A、文字 B、情感 C、哲学 D、民主 我的答案:D得分:10.0分 16【单选题】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是( )。 A、德谟克利特 B、希波克拉底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我的答案:B得分:10.0分 17【单选题】马丁·布伯是( )家 A、政治 B、历史学 C、宗教哲学 D、军事 我的答案:C得分:10.0分

社会心理学答案

1.心理学不属于以下哪门课程的分支学科?生理心理学 2.中国的心理学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立研究自己的观点的?80年代 3.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层面研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正确 4.社会心理学是生理心理学的下级学科否 5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社会动机 6心理学可以分为几大分支?2 7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分支之一是 8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只有一种是标准的错误 9生病引起脸色发红,那么生病是自变量 10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不包括普通社会心理学和群体行为 11由于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入学,所有学校不影响人的社会化。错误1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包括考试法 13影响结果的因素一定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错误 14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观察的方法是一般观察法 15现场实验法不同于实验室实验法,不需要控制变量。错误 16相关就可以解释因果。错误 17观察法根据主体参与情况不同分为几种类型? 2 18访谈法和问卷法统称为什么? 调查法 19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正确 20群体心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爱的关系 21麦孤独的观点至今看来都是非常合理的。错误 22现场实验法对任何条件都不用控制。错误

23观察法中除了一般观察法还有参与观察法 24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25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正确 26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证实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由“社会分析论”阶段进入“社会经验论”阶段。错误 27社会经验论时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哪个时期?形成 28卢梭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来自教育 29人类的遗传基因提供了个体社会化的可能性。正确 30调查法可以分为几类?2 31婴儿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害怕感是在什么时期?8-10个月 32人生来就会有“我”的概念。错误 3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和自我的相互作用决定l人格的发展方向。错误 34在社会化过程中,5-6岁孩子产生的情感不包括骄傲 35性行为从社会生物学角度来看是为了繁衍后代。正确 36罗曼蒂克激情是在5-6岁产生的感情。错误 37控制有余,爱心不足是哪种父母教养方式的表现? 专制型 38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39婴幼儿的情感发展不是同步的,是有固定顺序的。正确 40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依附期的变化趋势是变长 41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是角色学习 42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价值取向,在20世纪20-60年代逐步发展和确立。正确 43研究发现,人的一半以上的人格特征是通过遗传得来的。正确

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一、构造主义 科学的心理学创始于十九世纪末,1879年是现代心理学创始的一年,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1823~1920),他作为独立科学的心理学的创始人,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该学派从1879年开始,兴盛了二、三十年。 构造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现象是简单的“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复合体”,它致力于心理意识现象“构造”的研究;分析心理意识现象的“元素”,设想心理元素结合的方式。所以该学派又称为“元素主义心理学”。 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其学生铁钦纳(1867~1927)。冯特及其心理学体系的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2)元素分析与创造性综合;(3)实验内省法。铁钦纳一方面继承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修正和发展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冯特认为内省法只能用来研究简单的心理过程,而铁钦纳则把内省法用来研究思维、想象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冯特把心理元素分解为纯粹的感觉和简单的情感,铁钦纳则把意识经验分析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和感情。感觉是知觉的基本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总之,铁钦纳把心理过程分析为感觉、意象、感情,并认为感觉、意象有四种属性,即性质、强度、持续性和清晰性。感情有前三种属性而缺乏清晰性,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混合形成知觉、

观念、感觉、感情、情绪等心理过程。 二、行为主义 现代心理学的第二个派别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对冯特学派不满意,认为心理学不能研究意识,认为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处于同样的地位,应该象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也就是行为。 行为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精神活动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接近的,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行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行为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1878~1958)和斯金纳(1904~)。华生的主要观点:(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面对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这表明知觉具有(理解性)。 2、威尔尼克中枢所指的是(言语听觉)中枢。 3、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情景记忆)。 4、意识是 ( A:对外界事物的觉知 B: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C:心理反映形式 )。 5、( A:诱因 B:需要)是可以引起动机的条件。 6、知觉的基本特性有(A: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7、心境是一种 ( ABCD ) 的情绪状态。 A:影响主体对事物态度的体验 B:具有弥散性 C:比较微弱 D:比较持久 8、 (错觉 )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9、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心境)。 10、遗忘是指( BC )。 A: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B: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的现象 C: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的现象 D: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1 1、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是思维(概括性)的一个特点。 12、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情绪)。 13、(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有效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ABCD )。 A:人格是个体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 B:个体的人格结构相对稳定 C:人格会影响个体的情感 D:人格具有独特性 15、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位于( 丘脑 )。 16、表象具有(直观性 B:概括性 C:可操作性)的特征。

17、( A:感受性 B:耐受性 C:情绪兴奋性)是气质的特征。 18、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给以反映的特性被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19、(A:诱因 B:需要)是可以引起动机的条件。 20、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要采用(:及时复习)。 2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原型)。 22、情绪与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23、(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是意志的品质。 24、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A:线条透视 B:相对亮度 C:双眼视差 D:运动视差)。 25、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26、人的听觉主要受(颞叶)的控制。 27、、"触景生情”是一种( A:无意回忆)。 28、、"一题多解”是要培养学生的(B:求异思维 C:发散思维)。 29、对于人的举止行为是否合乎一定的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 D:道德感)。 30、关予痛觉,正确的说法包括(最难适应的感觉 D:具有机体保护的作用)。 31、下面活动属于意志行动的包括(B:背诵古文D:小学生登山)。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智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美国心理学家贝利(Bayley,1969)用贝利婴 儿量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等为工具,对同一群被试从其出 生开始进行了长达36年的追踪测量,把测得的分数转化为可以互相比较的“心理能力分数”,绘制成了图15-6所示的智力发展曲线。从中可见,智力在11、12岁以前 是快速发展的,其后发展放缓,到20岁前后达到了顶峰,随后即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水平状态直至30多岁,之后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另有研究者(Schaie & Strother,1968)根据5种主要能力对成人进行测量,发现一般人的智力到35岁左右发展到顶峰,以后缓慢下降,到60岁左右迅速衰退(见图15-7)。另外,研究显示,智力优异者不仅

健康心理学复习题.doc

健康心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适应:有机体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与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交互的、有弹 性的历程,不仅是单向的,而且是双向的或多向的历程。 2.合理化:即歪曲现实,指对自己的失败,以一种表面合理的借口为理由,以减轻内心紧张的方法,如 功课不好而诡称教师给分不公,假艺术为名,行色情之实等,有可分为:投射、酸葡萄、甜柠檬。3.心理健康:只能高度发挥、心情感觉愉快、生命充满活力、用于面对人生的和谐状态,而不仅是免于 心理疾病而已,比较性多于绝对性,可以持续努力使个体更臻于健康。 4.压力:个体面对不能处理或破坏其生活和谐的刺激事件所表现得行为模式,其身心历程包含压力来源、 认知评估及焦虑反应三部分。 5.分析式心理治疗:又称领悟式心理治疗,即对患者作精神分析,找出病因及根据,以达心理重建的治 疗目的。 6.环境治疗: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干预,来消除对病患的正常生活造成损害的社会因素,并联合有 效的人力资源,以共同处理有关病患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建立和维持对病患有益的环境条件。 7.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及心理距离,它反应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之心理状态, 因此,人及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8.月晕效应:对他人作错误判断,将人们少数的优点或缺点,以偏概全地当他是好人或坏人。 9.休闲:远离工作的自由时间,可从事任何户内或户外活动,包括任何我们自由选择想做的活动,除了 工作与卫生活动以外,休闲的目的在于自我狡猾,并追求人生崇高境界与陶冶。 10.生涯发展:以自我概念为核心的一连串的计划、选择与发展的历程,强调个人经验的整合、对工作的 认同,并规划有目标的人生。 11.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我的一切,包括自我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人际关 系。简言之,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由于个人能洞察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与调节,并形成对自己固有的态度,如自尊自爱或自卑自怜。 12.单对型核心家庭:新婚夫妇尚未生育。 13.夫妻关系:以性爱为基础,同时包括经济、法律、伦理、道德、精神及心理等关系,其维系不能单靠 法律等社会因素加以保障,更主要的是基于爱,要靠双方共同的感情、道德、心理因素及社会舆论约束等,以增进和谐。 14.自我评价: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库及答案(精选)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简答题库 及答案(精选) 1,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学习动机的种类(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4,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 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7,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2020年心理咨询师《健康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0年心理咨询师《健康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二) 1.继时性压力是指()。 A.同一时间有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 B.经历某种不足以使个体崩溃的,并可以努力适应的事件 c.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 D.极为严重和难以应对的压力 答案:C 2.下列事件中属于破坏性压力的事件是()。 A.空难 B.恋爱 C.旅游 D.迁居 答案:A 3.“失魂落魄”的状态,意味着个体处在灾难综合征的()。 A.初始期 B.惊吓期 C.恢复期 D.康复阶段 答案:B经受破坏性压力的个体,出现逢人就述说自己遭遇的行为,可推断其处在()。 A.初始期 B.惊吓期

C.恢复期 D.康复阶段 答案:C 5.()描述了适应压力所付出的生理学代价的特征。 A.勒温 B.坎农 C.塞利 D.米勒 答案:B 6.塞利提出的适应压力的第三阶段是()。 A.警觉阶段 B.搏斗阶段 C.衰竭阶段 D.恢复阶段 答案:C 7.个体处在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或消除和适应压力抑或退却,这一阶段是()。 A.警觉阶段 B.搏斗阶段 C.衰竭阶段 D.恢复阶段 答案:B

8.个体表现出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等促进新陈代谢的状态时,表明该个体处于适应压力的()。 A.警觉阶段 B.搏斗阶段 C.衰竭阶段 D.恢复阶段 答案:A 9.塞利提出的压力适应三阶段又被称为()。 A.战场疲劳综合征 B.一般适应综合征 c.创伤后应激障碍 D.灾难综合征 答案:B 10.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这种对压力引发疾病机制的解释是()。 A.器官敏感论 B.体质、压力论 c.心身转化论 D.心身一体论 答案:A 1.女性求助者说,某夜她骑自行车下班,突遇一流氓,吓得大叫,流氓逃跑,但再次便喊不出声,此后说不出话,耳鼻喉科检查声带,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科学 代表性的观点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三)期待效应 (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三、社会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二)档案法 (三)调查法 (四)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五) 实验室实验 观察法(obervational method)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进行直接而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观察法常常伴随着细致而准确的测量,如运用录音、录像、摄像头监控等方法。 优点: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 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的紧张情绪 缺点: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 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 档案法为档案分析法的简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 优点:不引人注目、觉察,排除了特殊反应。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缺点: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量大、耗时。有赖于分析者的样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不能排除社会现象的多因性,不够准确客观。 调查法是运用各种数据或事实搜集方法,对所关心的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类方法的总称。常有问卷法、量表法和访谈法等。 优点: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 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的验证 缺点: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往往会受条件限制 现场研究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 优点: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进行研究,资料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真实的人,因而真实可靠;现场研究还可以获得其他干扰被试真实生活的方法不可能获得的资料。现场研究获得的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