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件三

课件三

课题三圆图形绘制重点:绘制圆

主要内容:绘制圆的6种方法

①根据圆心、半径绘制圆

②根据圆心、直径绘制圆

③根据圆周上3个点绘制圆

④根据直径的两个端点绘制圆

⑤根据两个切点和半径绘制圆

⑥根据三个切点绘制圆

例题

练习1

练习2

练习3

三衢道中--教案

《三衢道中》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从词句入手体会诗人的心情变化。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大意。 2.结合词句体会诗人心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入情入境。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诗人笔下的春天。 二、解释课题 三衢山的路上。 三、介绍诗人 曾几,(曾是多音字)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今江西赣县人,徙居今河南洛阳。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另外,其诗风格清淡,词意明白,语言流爽轻快,形象生动,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写爱国抗金之作。著有《茶山集》。 四、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黄莺。 3.概述全诗大意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山中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来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五、讨论探究 1.你能从诗中看出诗人心情变化吗? (1)“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2)你明白“泛”和“尽”的意思吗? 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 (3)当诗人看到山路上绿树成阴,听到树上的黄鹂清脆的鸣声,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 2.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3.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 六、总结全诗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凡生活中的意趣。 七、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八、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春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老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

现代大学英语3课件

Lesson Ten Diogenes and Alexander I.Teaching Objectives: After learning this unit,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1. get familiar with the rules of word formation ; 2. get familiar with some grammatical points; 3. retell the text as a whole; 4.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text: Diogenes and Alexander 5. get a list of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nd be able to use them freely in writing and daily conversation; II.Listening and speaking activities 1.Listen to the recording of the text and fill in the blanks about the main ideas of the article. 2. Talk about this passage with your friends ,and talk about what you think of Diogenes. III.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Language Activities 1. Pre-reading discussions: 1)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erson who lying on the street , shoeless, bearded, half-naked ? ? 2) Are you a cynic person?. 2. Background knowledge : 1) Cynic and Cynicism (愤世疾俗者与犬儒主义) :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describes a cynic as a person “ disposed to find fault “ and as one who “shows a disposition to disbelieve in the sincerity or goodness of human motives and actions, and is wont to express this by sneers and sarcasm.”In short ,the cynic is “a sneering fault-finder” The ancient school of Cynicism was founded in the fourth century BC by Antisthenes. The Cynics urged both men and women to follow a way of lif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to reject all unnecessary civilized luxuries. They also rejected all social conventions ,customs and laws. 2)Diogenes (第欧根尼) Diogenes was a famous Cynic philosopher living during the time of Plato ( the 4th century BC ). Having to flee from Sinope because of charges against him and his father for debasing the public coin , Diogenes went to Athens where he studied under comforts of civilized life , and lived an extremely ascetic lifestyle. Later on the captured by pirates and sold into slavery in Crete to Xeniades, who was so impressed by the philosopher that he made him the teacher of his children . He is said to have died of old age in the same year as Alexander the Great in 323 BC. 3. Text analysis: Part One (para.1-10) Description of Diogenes as a beggar, a philosopher and a missionary, his lifestyle and doctrine: Cynicism. Part Two (para.11-12) Description of Alexander the Conqueror, who was the greatest man of the time . Part Three(para.13-17) The dramatic encounter of the two , revealing that only these two men

《三衢道中》原文译文及赏析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三衢道中① 梅子黄时②日日晴, 小溪泛尽③却山行④。 绿阴⑤不减⑥来时路, 添得黄鹂⑦四五声。 词句注释 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í):黄莺。[1] 白话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3]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作品鉴赏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

5_3课件

第五讲是“韩流”还是“寒流”? ——韩国流行音乐在大陆的风靡相信大家对这首乐曲并不陌生,对,这就是被称为鸟叔的韩国歌手朴载相演唱的《江南Style》。2012年,这首歌曲在中国内地走红。其实,早在21世纪初期,韩国流行音乐就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针对韩国大众文化在大陆流行的现象,舆论界还出现了“韩流”一词。 “韩流”一词何时在中国出现、以及是谁首创已不重要。它肯定是中国人发明的,且最初意义不能否认有“寒流”——也就是对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电视剧与演出市场形成冲击之意。 如果要对“韩流”一词有一个界定的话,那么所谓“韩流”是对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大众文化在亚洲范围内风靡、流行现象的一个统称。“韩流”在中国内地的影响主要反映在韩国流行音乐的风靡、韩国影视剧的热播、韩国饮食及服饰受到中国大众的青睐等几个方面。在流行音乐领域,大批韩国流行歌手在大陆举办各种规格的演唱会并在青少年中掀起了韩国音乐热、舞曲风音乐热以及韩国风格的服饰热等等。“韩流”不仅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带来了革新的动力和发展的经验。 “韩流”在中国的发展,最早起源于1998年韩国的电视剧《爱情是什么》的重播,而真正产生影响的则是SM公司包装推出的H.O.T组合,5位唇红齿白的小男生凭借劲爆的视觉张力、颇具颠覆性的自我表现舞曲及炫丽的舞台效果,刮起了强劲的旋风,席卷中国。由此“韩流”才真正的成为一种潮流。在电影、电视剧和流行音乐等多种构成“韩流”的主要方式中,韩剧的观众众多,影响也最为广泛。而流行音乐则特点更为鲜明,在青少年中引起的反响也最为强烈。 除了在内地最早风靡的H.O.T(1996—2001)外,其他吸引中国歌迷的韩国流行音乐组合还包括Baby V.O.X(1997—2004)、Super Junior(2005)、BigBang(2006)、Battle(2007)、神话(1997)、东方神起(2004)、XING(2006)、F.T Island(2007)、少女时代(2007)等。不仅歌手们年纪很小,大都是高中在校生,而且听众也主要集中在中学生群体。音乐大多以H i p-H o p说唱风格为主,并选择边唱边舞的形式。 除了流行音乐组合,其他韩国流行歌星如Rain、张娜拉以及郑淳元(The One)等人,均在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市场拥有众多歌迷。其中,张娜拉2005年还出版发行了中文专辑《一张》,唱片中的全部词曲都是中国内地音乐人的原创作品,这在韩国歌手中还是首例。此外,为了进一步占领中国市场,韩国唱片公司在新出的组合中吸收中国歌手加入。如Super Junior 中的中国歌手韩庚。

六年级语文下册 《三人行》作者简介:王愿坚

王愿坚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这篇小说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在丈夫随红军长征去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为保护同志和组织而献出了生命。此后又陆续写了《珍贵的纪念品》、《粮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贵的纪念品》和《党费》。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这期间,写了《后代》、《亲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个短篇,后出版有短篇集《后代》和《亲人》。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选《普通劳动者》。1972年以后,曾多次去长征路上采访。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写作了《路标》《足迹》《标准》等十多个短篇,描写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其中的《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

(完整版)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感悟、积累、应用语言 教学难点 关键: 1、理解古诗,入情入境。 2、领悟“添得黄鹂四五声”的哲理意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地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

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打开书 自己读读《三衢道中》这首诗。 三、学《三衢道中》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三衢山的道上)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 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 (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 “泛”“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泛”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 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6_3课件

第六讲“网络流行音乐”与“网络上的流行音乐” ——互联网给流行音乐发展带来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在21世纪初的迅猛发展对众多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流行音乐领域,针对电脑和互联网而研制出的一系列新型音频处理设备和音乐制作软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流行音乐制作方式。尤其是伴随着中国宽带用户的迅猛增加及宽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各类音乐网站的出现使人们对流行音乐的听赏渠道、方式发生了巨变,更多的音乐爱好者也加入到流行音乐创作的队伍之中,一种新型的流行音乐——“网络流行音乐”出现。 2001年,雪村创作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并被众多网友制作成Flash动画,单是大陆地区就有Flash版本5个之多,影响很大,雪村也被称为“中国网络音乐第一人”。这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流行音乐。它开辟了原创流行音乐推广的新途径:歌手没有签约唱片公司更没有进行商业包装,作品没有版权协议,不通过音像商店售卖发行,仅仅依靠互联网就得以迅速而广泛的传播。 2002年,小鸣为国内首部网络音乐剧《爱你是个错误》创作的主题曲《当我再爱你的时候》轰动互联网,创下了八千万的收听记录。 2003年,郝雨创作的《大学自习室之歌》以轻松搞笑的风格走红网络。 以上作品或突出地方色彩,或借鉴和改编已有歌曲的曲调,重新创作歌词,创作手法简单但富有新意,并且大多配以Flash动画,吸引网民的眼球。 从2004年开始,网络歌手及其作品大量涌现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如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庞龙的《两只蝴蝶》。 2005年,舜文齐的《特务小强》、赵英俊的《刺激2005》、香香的《猪之歌》、玄子的《醉清风》等。 2006年,《求佛》、《秋天不回来》、《不要再来伤害我》、《香水有毒》等网络歌曲走红。 网络流行音乐是21世纪中国当代流行音乐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流行音乐,他们基本都具备如下特征:这些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尤其是作品的初传阶段)都依赖和借助于互联网,与传统的流行音乐有形的音像制品相比,网络流行音乐是以虚拟的音乐介质为传播源,最为典型的是,此类型音乐的创作具有明显的非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课件大全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课件大全 【茎越长越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学生准备)三周前凤仙花生长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 1、师:(活动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活动指导)①带领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②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学生在教P12页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讲述柱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③指导学生分析柱状统计图,引领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预测未来几周的时间里凤仙花植株高度将如何变化? 二、植物茎的作用 1、师:(活动因入)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将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2、师:(活动指导)①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思考茎的作用的问题。②引领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③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 得出结论(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生: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 4、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提醒学生注意 1、师:提醒学生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做好观察记录。 2、师:引导学生关注凤仙花开花前的征兆。 【作业布置】:

三衢道中

三衢道中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识“减”1个生字,会写“梅、溪”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 1.搜集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景色。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读懂课文。 3.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最后获得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学习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激发爱美的情感。 【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想象、观察图片,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 【学习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节课学习一首宋朝诗人曾几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2.诗人曾几简介: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méi xīfàn jiǎn 梅溪泛减 自由读。 注意:“泛、减”是前鼻音。 2.划出朗读节奏。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3.作者的心情怎样? 4.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 5.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 6.“不减”“添”分别解释成什么?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课《三人行》拓展阅读:灯光

灯光 王愿坚 阅读提示:阅读下面的文章,说说“灯光”在文中的含义。 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物,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1947年的初秋,当时我是当地的记者。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民党军57师紧紧地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天黑的时候,我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交通沟里找到突击连,来到郝副营长的身边。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22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开歼灭敌军的道路。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书。书上有一副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耳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我不由得一愣,摇了摇头,说:“没见过。”我说的是真话,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会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了一个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了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进去。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暗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了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了。战士们靠着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三人行 ▎冀教2001课标版 (3)

8*三人行 教材分析: 《三人行》是王愿坚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它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背景,描写了三位受伤的战士互相救助、艰难前进的一段情景。本文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描写人物性格,而是通过一个个转瞬即逝的情景塑造人物形象。全文以“行”为线索,展示了一个虽微小却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感人的场面,表现出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品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及过草地的艰难困苦。 过程与方法: 1.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情节,体会人物形象与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 2.体会文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反映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在严酷的环境考验下,英雄的儿女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创造了人间奇迹。 2.教育学生学习红军战士为了救助战友、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通过品析结尾处的“群燕南归”图,体会“三人行”的深刻含义。 课前准备:课前查找资料了解红军长征。多媒体课件。 一、视频导入,营造氛围。 1、(出示课件视频)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先看一段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视频。 看完这段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预设:(环境恶劣、历尽艰辛、艰难、不容易) 师: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等都催人泪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一个感人的长征故事。 板书: 8、三人行(齐读课题) 2、学生反馈预习情况 师:我们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来读读这些词?(出示课件)指名读。词语读得很好。那我要考考你们对词的理解。谁知道匍匐的意思?(爬行)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无所畏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预习的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开始。 2、汇报交流。(指名回答)课文描写了三位受伤的战士在茫茫的草地中互相救助,艰难前

《三衢道中》原文译文及赏析

三衢道中① 梅子黄时②日日晴, 小溪泛尽③却山行④。 绿阴⑤不减⑥来时路, 添得黄鹂⑦四五声。 词句注释 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í):黄莺。[1] 白话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3] 创作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作品鉴赏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2] 诗人资料 曾几(jī)(1084——1166),南宋朝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州市)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

曾几《三衢道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曾几《三衢道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三衢道中① 【宋】曾几 梅子黄时②日日晴,小溪泛尽③却山行④。 绿阴⑤不减⑥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江区,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译文】 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却连日晴和,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又走上山路。绿色的树阴还和来时的路上差不多,此时又在山林中增添了几声黄莺的叫声。 【阅读训练及答案】 这是一首记游小诗,写初夏时节诗人在三衢山中旅行的情景。第一句写天时,第二句写_____,第三句和第四句介绍沿途景象。 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写梅子黄时天天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的诗意。 概括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作者在诗里描述了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山行时______的心情。 这首绝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种心情的?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诗人是通过景物描写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先说写景,首先是睛宇,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其次是一路的绿阴。日日晴则必然骄阳当空,有了绿阴就凉爽得多,走起路来也轻松得多,此二可喜也。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诗人的泛尽却山行这一活动不但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还表现出诗人欢快的心情。 有人评价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耐人寻味。试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两句,描写了旅途中的新鲜感受:山路上,夹道绿阴,似乎和不久来时所见没有什么两样,但绿阴丛中。时而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啭,却是来时路上未曾听到过的。这不减与添得的对照,既暗示了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变化-一-已经从春天进入初夏。也细微地表达出旅人归途中的喜悦。本来。在山路上看到的绿阴繁翳。听见黄鹂鸣啭,可以说是极平常的事。如果单就这一点着笔,几乎没有什么动人的诗意美,但一旦在联想中织进了对来时路的回想和由此引起的对比映照,就为本来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诗趣。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三衢道中阅读答案

三衢道中阅读答案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衢道中》的文章阅读以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三衢道中》原文阅读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道中》阅读习题(1)诗人此次行程看似平淡却路遇惊喜,却字,和这几个词突出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喜出望外之情。(2分) (2)联系全诗,赏析第一句的妙处。(2分) 《三衢道中》阅读答案(1)(2分)不减添得 (2)(2分)交代了作诗人行路的时间,而这一年的黄梅季节很特殊,不是阴雨绵绵,而是天气晴好,这为下文诗人充满惊喜的行程做铺垫,也烘托了诗人愉悦、轻松的心情。 《三衢道中》阅读赏析梅子黄的五月,正是江南的雨季,却是遇上天天晴朗的日子。坐着小船游到了小溪的尽头,回程正好走山路,现在看到的是一路绿荫浓浓并不比以前看到的少,而绿荫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

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三衢道中》阅读注释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江区,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三衢道中

三衢(qú)道中 (宋)曾畿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诗人资料 曾畿(ji)(1084~1166) 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 注释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黄莺。 析: 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次句写出行路线。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 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诗意 梅子黄的五月,正是江南的雨季,却遇上天天晴朗的日子。坐着小船游到了小溪的尽头,回程正好走山路,现在看到的是一路绿荫浓浓并不比以前看到的少,而绿荫深处传来的黄鹂的声声啼鸣,更增添了不少游兴。 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凡生活中的意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