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文化视角的英汉姓名分析

基于文化视角的英汉姓名分析

基于文化视角的英汉姓名分析
基于文化视角的英汉姓名分析

基于文化视角的英汉姓名分析

摘要

姓名是一种各民族都具有的语言现象, 它除了作为区别不同人的识别符号, 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积淀的载体。在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的今天,跨文化交际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中西文化除了作为人类历史发展所具有的共性之外,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让跨文化交流的进行存在阻碍,而克服这种阻碍的最初步骤就是需要我们去了解对方的文化内容。其中,姓名文化是中西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英汉姓名的文化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

本文总共分为四个章节,通过参看文献,结合身边现象与事例加以分析总结的方式,从姓与名的起源、取名的原则和姓名寓意及反映的文化现象等方面对英汉姓名文化当中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对比研究,分析隐含在英汉姓名体系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了解到英汉姓名文化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同作为人类文明的内容,它们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相似性,因而在对两大姓名体系乃至各自整体文化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求同存异的眼光来看待,相互尊重对方文化传统,使得跨文化的交流能够顺利、深入的进行。

关键字:英汉姓名相似性差异性跨文化

ABSTRACT

Name i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each nation. It not only plays the role of distinguishing different people, but performs as a carrier of a nation’s culture. At presen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ttracts growing concerns due to globalization trend. However, besides the similarities among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cultures work as a barrier in the way of English-Chines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first step to conquer these obstructions is to learn and know more about the other’s culture. Name culture which includes the traits of both sides is a specific presentation of a nation’s culture.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 The writer compares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 culture through reading Bibliography and doing observations in origin of names, principle of entitling and allegorical aspects, analyzing cultural intension behind the racial civilization so that we know more characters of English-Chinese name cul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between two kinds of name culture, we realize that as a part of human civilization content, English-Chinese name cultures share many similarities, but the different part is the major feature. If we want to promote English-Chines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need to know and respect the other culture.

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name culture, similarity, difference, cross-culture

引言

西方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是运用符号来创造文化的,而“人类的文化起于制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即人类的文化自命名开始。姓名不单单是一个用于区别人与人的符号,它还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思想道德的产物,反映出一个民族、地域的文化发展的足迹,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缩影。在跨文化交流重要性日益凸显的今天,了解英汉姓名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英汉姓名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粗浅探究。

1.英汉姓名所反映出的文化特性

姓名不仅仅是区分不同人的一个识别符号,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符号。姓与名都属于历史范畴,都是在人类长期发展中的文化积淀所产生的,是共有的社会文化现象,不论是英语姓名还是汉语姓名都有其各自的文化底蕴,并且受其所处文化环境的制约,同时反映出各自不同文化的特点。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大不同语系,语言特性的差异大且鲜明,与各自文化内容相通,因而能折射出英汉姓名的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不同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

2.英汉姓名文化差异性比较

2.1英汉姓氏的比较

2.1.1姓氏的起源时间不同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从姓氏的起源上看,人们认为中国的姓在母系氏族社会就出现了,同一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最早的姓大都带“女”字旁,如我们所熟知的上古二君,炎帝神农氏姓姜,黄帝轩辕氏姓姬,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占有主导的地位。“姓氏”,在早期有不同的所指。氏产生于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春秋之后,姓氏逐渐合二为一,统称“姓”或“姓氏”,开始全民使用。在英语民族,姓的产生要比名晚得多。英国人在历史很长时间里只有名,没有姓,直到1066年诺曼底人征服英国之后,英国人才慢慢有了姓。英语姓氏的产生是英国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它的演变经历了从兴起到相对固定的过程,历时3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姓氏的使用首先是从贵族有产阶级开始的,姓氏作为他们家族财产的标记,同财产

一起传给了他们的后代。后来普通的百姓也跟着这样做,选择自己的姓氏,于是人们逐渐都有了自己的姓”(马玉芬,2001:61)。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萨克逊人直到被诺曼人征服时,还只有个人的名字,而没有代表家族的姓氏(孟兆芬,2010:51)。可见在姓氏起源的时间上,汉语姓氏比英语姓氏出现早许多年,因而姓氏对英汉两种语言地域的文化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2.1.2姓氏主要来源的诸多差异

英汉姓氏来源不仅有相似点,更有许多差异之处:

(1)以官职为姓。汉语中有取官职为姓氏的现象,即后代以祖先的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太史等。而英语中较少有这样的来源,但英语中常见以职业作姓。据G. Fransson在其“Middle English Surnames of Occupation,1100-1350”一书中统计,纺织业的不同工作曾为英语提供了165个姓氏,金属业108个,食品商提供了107个,存下来仍在使用的仍有一定比例。如Goldsmith(金匠),Wainwright(变体为Wainright和Wainwright,车匠),Harper(变体为Harpour和Harpur,竖琴师)等。(Fransson,1935:37)

(2)以家族姓氏为姓。英语中如Johnson、Wilson,后缀—son表示某姓氏持有者是某人的儿子,此外前缀Mac—也表示父子关系,如:Macarthur就表示是Arthur的儿子;有时Mac,也会简写成Mc,如McDonald就等于son of McDonald;M’Quisten就是son of Quisten。汉语中则很少出现这样的姓氏来源,中国子女大多直接沿袭父亲的姓氏。

(3)以体形诨名为姓。英语中姓氏来源于人们的身体、生理特点或生活方式等,如一个叫William的人很矮(short),那么人们就称呼他William the short,后来简化成了William Short。另外又如Strong、Little、Long等。而汉语比较忌讳这样的方式,极少有这样的来源。

从姓氏来源中显示出,英汉姓氏来源中有不少的共同点,但是很清晰的看出,英汉姓氏来源还是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同英语国家之间,在看待姓的重视程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可以看出双方对姓所持的不同态度:中国人将姓视为家族尊严的象征,姓是不允许怠慢或随意更改的,在封建社会时期,一个姓甚至是荣耀和地位的象征;而英语国家的姓氏观念较为淡薄,单个姓氏只具有指向性和继承性,所以他们对姓氏的使用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说,姓一直是代表中国传统宗族观念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繁衍,在中华民族同化和维护国家统一上曾经起到独特民族凝聚力的作用”(王莹,吉绍锋,2009:68)。相对的,英语国家中,姓是宗教信仰的直观反映,基督教的《圣经》是英语国家姓氏的重要来源,对英语姓氏有着重大的影响。比

如在《旧约全书》中(Old Testament),人类的始祖亚当的名字最为人们所熟悉,因而各个阶层的人,不论贫富都喜欢用他的名字给孩子命名。同时,姓也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史说英国贵族菲茨哈曼(Fitz Harman)的女儿曾拒绝嫁给国王亨利一世(King Henry I)的儿子罗伯特(Robert),理由是:嫁给一个没有姓氏的郎君感到羞辱”(Smith,1950:28)。了解对方的文化,才能更好的理解对方,尽可能消除文化误会,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2.2英汉人名的比较

2.2.1取名原则有差异

中国人取名讲究字的形体漂亮,发音好听,含义丰富的原则。字形漂亮需要字形对称好看,笔画数量适度;发音好听则表示名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清晰能辨;含义丰富就是蕴涵丰富,优雅脱俗。

西方有句古语:“取一个好名字胜过任何财富”(汤灿,2008:10),可看出西方人对取名的重视。大多数西方人在给孩子起名时,会有意无意考虑很多因素,如发音美妙,家族喜好,知名人物,流行元素等等。大多数情况下西方人往往喜欢用寓意高贵,代表幸运的词来命名,比如Catherine(高雅纯洁,源于希腊语),Diana(月亮女神,源于拉丁语),Anthony (无比珍贵,源于拉丁语)等。当然,也有人选择一些寓意一般甚至不太好的词作名字,像Fox(狐狸)来驱除不好的运气。

2.2.2名字起源有区别

汉语几种主要取名方式:

(1)以生辰八字取名。这是中国人一种传统的取名方式,现在也依然流行。以小孩生辰八字与“五行”对比,有缺哪一种属性就取此行的文字或偏旁,来给孩子解难,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2)以长辈对子女的期望取名。中国俗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正是最好的写照,父母希望儿女成才就在名字中带有“龙”、“凤”。旧时乃至现在的一些农村家庭,重男轻女思想仍然存在,父母先有女儿之后便还想要个儿子,就给女儿取名招娣,有娣等予以期盼。

(3)引经据典,缩略成语取名。即从经典中选词或用成语的缩略语作为名字,以反映出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将其中美好的寓意寄托于孩子身上,如:“桓文”取自曹植《铜雀台赋》“惟桓文只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龙腾”取自龙腾虎跃,“凤舞”取自龙飞凤舞。

英语取名方式则主要有:

(1)以《圣经》中的人物名字取名。如:

Adam(亚当)———《圣经》故事中的人类始祖。源于希伯来语,意为“出自红土”。

Daniel(丹尼尔)———《旧约》中人物,因狮笼余生而著名,意为“上帝是审判者”。

John(约翰)———《圣经》中有两个约翰,一位是耶稣的四大使徒之一,晚年被流放,又称使徒约翰;另一位是施洗者约翰,他是耶稣的表兄,曾为耶稣施洗礼。John (约翰)的意思是“上帝的恩赐”。

Samuel(塞缪尔)———《圣经》中的法官和预言者。意思是“奉上帝之名”。

(2)以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名取名。如:

Apollo(阿波罗)——太阳神。

Hercules(赫拉克勒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

Athena(雅典娜)———智慧女神。

Diana(戴安娜)———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姐妹。

从名字起源上看,英汉取名都受其各自民族文化的影响颇深。中国文化中重视家庭、宗族观念,同时历朝历代文章著作中表露出的意志和寓意在社会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张乐平在《英语姓名中的文化蕴含》中指出,“西方是宗教主义盛行的社会,同时希腊、罗马文明源远流长,辐射整个西方世界,它们共同孕育出西方的文学、艺术、哲学与科学,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张乐平,2009:168)。这些种种取名方式的区别,可以展示出英汉文化上各自的特点,反映出不同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与宗教信仰。了解这些特点在跨文化交流的时候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在相互了解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深入。

2.3英汉姓名所反映价值观的比较

2.3.1“重姓轻名”VS“重名轻姓”

众所周知,汉语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例如:李白,李是姓,白是名。姓,是一个家族的代号,是共性符号;名,则是个性符号,代表个体。姓在形式上排于名前,说明中国人的宗族观念极强。“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宗法制度极其完备的社会,人们注重姓氏,以姓氏为自己的根基和归属,认为如果没有祖宗,自己就不可能存在,祖德宗功不可埋没”(王冬梅,2012:73)。“《通鉴外纪》有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生”(饶小飞,2003:58)。在中

国,姓氏作为家族血亲的纽带,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将其融为家族、血缘的代码,以此区分本家与外家,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姓氏观念,体现中国人重视家族体系脉络和宗法礼教的特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两个同姓的人会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现在即使是有的改入英美等国家国籍的华人,为了方便交流而取了英文名,但是汉语姓氏却是不会改动的,如李华,取了英文名Michael,那么他的姓名就变成了Michael Lee。由此看出,姓氏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宗族观念显著,影响至今。因而中国人姓在前,名在后即是“重姓轻名”观念的体现。

相反,在英语姓名中,名是主要的部分,而姓是名的附属品。“在英语国家,由于从未出现过像中国那样的宗法社会制度和重群体的民族文化心理,这些国家的人素有重视个人、强调个性的传统。在他们看来,名是一个人的生命和灵魂,故十分珍惜;相反,对于姓倒不看得那么神圣,因此造成了先名后姓的习惯”(王冬梅,2012:73)。因而我们看到英语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比如:Michael Jackson,Michael是名,Jackson是姓。这是因为在英美文化中比较重视个性,提倡个人奋斗,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与自我表现价值。张乐平在《英语姓名中的文化蕴含》一文中提到,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而英语国家中,姓氏具有可变性,如You guess(你猜),一句戏谑的话语就能够产生Yoguess(尤格斯)这样别出心裁的英语姓氏,表现出人们喜爱标新立异,崇尚独立自由;同时,“许多英国人为了表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因为原有姓氏的贬义内涵,宁愿改姓而不改名。因为他们认为名是属于自己的,而姓氏是身外的”(王莹吉绍锋,2009:66)。表现出了英国人重视代表个人主义的名字。“个人主义即注重个体意识, 强调个人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在美国, 有1/3 的家庭是由一个人组成的,其余的家庭也是由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一旦孩子长大成人, 就会离开父母, 独立生活。英语中的“I”需要大写,而“we”,“you”,“they”都不需要大写”(张乐平,2009:169)。可见西方文化比较重视个人主义,英美人的意识形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个人意识的主线,进而发展成为个人的一种价值观念,继而在英语国家形成把代表个性的名放于代表共性的姓之前的“重名轻姓”的民族特色。

从数字上比较,根据《百家姓》所记载,中国现存的仍在使用的单姓442个,复姓61个,共503个。相比之下,英国大约有35000个姓氏,而可供选择的名却只有1000多个;美国的姓氏达到了128万个之多,其受英国文化影响颇深,名与姓相比还是少得可怜,因而英美重名的现象十分的严重。可见,西方对姓的采用具有相当的随意性,而常用名数量十分

有限则说明了西方人对名字的重视程度高(黄碧蓉,2004: 81)。

2.3.2“儒家思想”VS“宗教观念”

英语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有各自的信仰与文化意识。宗教文化的影响力,以基督教为例,早从公元3世纪开始, 基督教就成为了古罗马最有影响的社会力量, 并向欧洲其他国家传播。自此, 《圣经》成为西方文化的基础。西方社会受宗教的影响范围较广,尤以基督教为甚,西方父母在给子女选名字的时候通常会翻阅《圣经》,参看其中圣徒的名字,或是选取神的名字,如John、Adam。“由于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人们开始在基督教名的基础上添加附加成分用以区别行政职位和社会地位,尤其是16世纪在英格兰开始实行强制性的教区登记措施,使英语姓氏的普及过程得以迅速发展和完善,从而使得《圣经》中的人名极大丰富了英语的姓氏库”(常雁,2007:44)。可见宗教文化与西方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西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不像西方国家具有较为统一的宗教信仰,但是儒家思想带给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就如同宗教观念带给西方国家的影响一样深刻。儒家思想是中国宗法家族文化的核心,儒家阐述的“三纲五常”的道德观,“亲亲尊尊”的礼法观是长期以来人们的行为处世的准则。而汉语姓名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中的宗族主义对姓氏的使用与传承有着明显的影响,“汉语的姓是一个家族的象征,在宗族内部姓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是所有家庭成员的共性符号。儒家学说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内涵在取名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李宗仁,王守信,张智义等;而取名参照辈分的方式也是相当常见。这些都反映出儒家思想在汉语姓名中的影响。儒家思想极大丰富了汉语姓名文化内涵,让汉语的姓名有了独特的韵味。

3.英汉姓名文化相似性分析

3.1英汉姓名都具有性别意识

性别意识,不论是在英语姓名还是在汉语姓名中都有体现。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中,“妇随夫姓”是一种普遍文化观念。中国妇女在结婚前是用自己的姓名,而结婚之后,称呼就换成了丈夫的姓或名+尊称,如曾国藩,他的妻子则会被称呼曾夫人。西方的一些英语国家,传统观念则是结婚后要将自己的姓改为丈夫的姓,如“Rachel Green”与“Ross Geller”结婚后,女方的姓名就改为“Rachel Geller”。在当今社会看来,

这样的姓氏文化体现出的是男女不平等的实质,是长时期女性遭到社会歧视的产物,是女性地位低下的体现。目前已有不少夫妇开始采用两人的合姓作为婚后妇女的新姓,男女两姓之间用连字符相连,如“Rachel Green”与“Ross Geller”结婚后,两人的姓名为“Rachel Green-Geller”和“Ross Green-Geller”。可见姓名文化的改变蕴含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此外,中西方家庭在给孩子命名时大都会以性别为一定依据。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我们知道汉语名字和英语名字大多都分为男性和女性。男性的名字透露出阳刚勇猛之气,女性的名字折射出阴柔优雅之美。汉语中如:“强”、“威”、“雄”等字常被取作男性的名字;“秀”、“雅”、“蕊”等字则常被用作女性的名字。英语中如:“William”、“George”、“Charles”等常作为男性的名字;而“Diana”、“Jenny”、“Alice”等则常用于女性名字中。由此可见,性别意识在英汉取名的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元素,名字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定位一个人,而名字所带有的性别意识的属性让人们能在未见其人先见其名的时候就能了解到关于这个人的一部分信息,姓名的意义因而得到了大大丰富。

3.2英汉姓名都具有特殊寓意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西方出现了诸多的富有特殊寓意的姓名,这些姓名超出了一个普通姓名的功能局限,已经扩大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在汉语环境中,如果我们提及“孙悟空”,几乎所有人脑海都会浮现出那位灵活多变、能力非凡的齐天大圣;提及“诸葛亮”,一个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军事家、指挥家的形象就跃然眼前;提及“雷锋”,不会有人想象不出“我是一颗螺丝钉”的、为人民服务的战士形象。这些姓名,单单拿出他们的姓或是名出来,与其他的姓名并无差别,但是当这些字组合在一起之后就多出了新的特有的文化含义。我们说一个人像雷锋一样,是想表扬这个人乐于助人;我们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想表达团结力量大;我们说“这人和孙悟空一样”,是形容这个人机智灵活。

在英语环境中,也有和汉语类似的情况。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Shylock”,如今成了贪得无厌的放贷者的代名词;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Quasimodo”现在指代心地善良的平凡人。这些特殊的姓名,现在有着附带的特殊寓意,给姓名增添了艺术文化的色彩。

这种以各自文化为基础,从文学、戏剧、社会生活中定位素材,使得姓名的文化层面得以拓宽的现象,使得姓名由名词的词性,具有了改变成其他词性的能力,如形容词,这是人类历史的积淀与发展在姓名文化上的具体表现。这不是中西方某一个国家、民族特有的,

而是中西方姓名文化都具有的特性,代表的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内容,从而使这些姓名都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3.3英汉姓名中都体现出人对自然的崇拜心理

在远古时代,劳动生产力还极其低下的时候,人类无法深入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许多事物或者现象都成为人类所无法了解的谜题。比如那时候,人类把这些猛兽、江河、雷电等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奉为神,一方面为自然界的力量所震慑,另一方面又为自然界的壮美而赞叹。因而在英汉姓名的姓氏和名字起源中有着许多来源于自然界的因素,影响着人类的姓名文化。汉语中以山川、日月、草木、动物的字用于姓名中,如雷、江、桂、牛、马、竹、菊等。英语中也有使用这些自然之物作为姓名,如Bush(灌木)、Bull(公牛)、Rain(雨水)、Snow(下雪)、Fox(狐狸)、Tiger(老虎)等。这些都体现了在一定历史阶段,人类群体对自然的认知在姓名文化上的直接反映,因而我们可以看出,英汉姓名中都体现出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拜心理,也同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一定历史时期,不论东西方,不论民族与地域差异,在某些共同问题上,常常达到惊人的、历史的相似。这也是人类文明恒久的魅力所在。

4.总结

姓名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际称谓,代表着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反映了一个民族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和宗教习俗,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文化缩影之一。综上对英汉姓名文化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汉英姓氏文化各自生长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经过漫长的历史洗刷,各自张扬着迥异的文化个性,迸发出独特的历史魅力。

本文通过对英汉姓名的文化分析,看出英汉在姓名的起源、来源\原则上有所差别。汉语姓氏起源比较早,受到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影响比较深,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英语姓氏起源较晚,但是发展很迅速,受到诸多种类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其具有自身特色的姓名文化。从姓名文化中反应出的民族文化方面,可以看到汉语姓名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且有“重姓轻名”的特点,透过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强调宗族家庭主义,突出宗族的传承和家族的延续;而英语姓名所体现的“重名轻姓”、“宗教至上”文化特点,与其提倡民主自由,崇尚个体意识紧密联系。除了存在着差异性;英汉姓名之间的相似性又突出表现了人类文明的共同魅力,说明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虽然路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但是所具有的内涵很多时候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共性,终会成为人类文明中一块绚丽夺目的瑰宝。通过分析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两种不同的姓名文化,能让我们进一步认知两

种不同语言的国家在民族心理、价值取向、尊卑观念等方面的内涵,如此一来便能加强彼此的相互理解、尊重和沟通,促进跨文化交流顺利而深入的进行。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9228652.html,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作者:张俊娜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12期 【摘要】对比分析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正确揭示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文章通过大量典型的实例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层面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英汉;对比;句子结构 【作者简介】张俊娜,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对比分析理论概述 归纳对比分析时Theo Van Els指出:对比分析有助于分析母语和所学外语的异同,从而能解释和预测外语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以便为语言教学提供教学材料以迁移理论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重视语言之间的对比,强调的重点在于母语和外语的差异上,正如Lado所言:如果目标语中的知识与母语相似,那么学习者学起来会感到很容易;如果与母语不同,则学习者学起来会很困难。本研究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帮助英语学习者找到英汉语之间的差异,有利于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对比分析理论和方法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不仅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了解其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在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找到学习重点,而且有助于他们排除母语的影响,提高学习效果。 二、英汉语言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从词汇、句子结构方面对英汉语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大量实例,使英语学习者意识到英汉语言的差异,促进英语的学习。 1.词汇层面对比分析。在学习英语词汇时,因为英汉语义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不能按照汉语逐字翻译为相应汉语。英汉词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 (1)词语搭配。英汉两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固定词组和搭配用法,翻译时要注意词语搭配,避免两种语言词语搭配的混淆。例如,“看书”的看应翻译成“read”而不是“watch,look”,又如汉语的“开”,通常翻译为“open”,但“开”同时有很多含义:开始,举行,等,如:开门( open the door),开会( hold a meeting),开业( start a business),开公司( form a company)。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掌握单词的意义与应用,总结英语的搭配规律,整体记忆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

英汉姓名翻译

阿克巴?阿巴斯(Ackbar Abbas) 安?道格拉斯(Ann Douglas)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当代西方著名社会学理论家 安托南?阿尔托(Antonin Artaud)法国20世纪上半叶著名诗人、评论家、翻译家、戏剧演员。艾伦?伯格(Alan Bodger) 阿尔夫?吕德克(Alf Lüdtke) 阿尔弗雷德?博鲍姆(Alfred Birnbaum) 亚历山大?克鲁格(Alexander Kluge) 艾丽丝?卡普兰(Alice Kaplan) 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 安妮?弗莱伯格(Anne Friedberg) 安东?凯斯(Anton Kaes)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 安德里亚斯?胡赛恩(Andreas Huyssen) 阿巴?杜瑞(Arjun Appadurai) 艾森卡?奥克斯洛夫(Assenka Oksiloff) 余乐(Audrey Yue) 布兰奇?楚(朱颖琪?)(Blanche Chu) 布莱斯?桑德拉尔(Blaise Cendrars)20世纪法国诗人、小说家。 凯利?尼尔森(Cary Nelson) 查尔斯?缪塞尔(Charles Musser) 裴开瑞(Chris Berry) 朱耀伟(Chu Yiu-wai) 克里斯汀?葛兰希尔(Christine Gledhill) 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etz)

柯林?麦凯布(Colin MacCabe) 柯蒂斯K.徐(Curtis K. Tsui) 乔德?基里科(de Chirico)希腊裔意大利超现实画派大师,形而上派艺术创始人。达纳?波兰(Dana Polan) 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 大卫?德赛(David Desser) 大卫W?伊伍德(David W. Ellwood) 恰克拉巴蒂(Dipesh Chakrabarty) 多纳德?克拉夫顿(Donald Crafton)电影历史学家。 达德利?安德鲁(Dudley Andrew) D.N.罗德韦克(D. N. Rodowick) 埃德蒙德?杰夫科特(Edmund Jephcott) 爱德华?蒂门伯格(Edward Dimendberg) 艾莲?鲍瑟(Eileen Bowser) 丘静美(Esther C.M. Yau) 恩尼斯?荣格尔(Ernst Jünger)德国小说家 艾力克?伯奇勒(Eric Rentschler) 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 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eger) 芙娜 A.维利纳(Fiona A. Villella)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G?威尔-史密斯(Geoffrey Nowell Smith) 乔治?西德尼(George Sydney)

浅谈英汉问候语对比

青岛科技大学 英汉语言对比课程论文 浅谈英汉问候语对比 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eeting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辅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院(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年 ___月 ___日

摘要 问候语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维持关系而说出的一种具有寒暄功能的语言,它一般不承载信息,就是为了打招呼,也就是说,它只具有感情功能而不具有信息功能。问候语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是交谈得以实现的基础。不管哪种语言团体,问候语都是人与人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不同的语言团体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问候语的表达习惯及使用方法也不同。如果不了解这其中的差异,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英语和汉语问候语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了解英汉问候语在内容,意义,结构和称谓方面的差别,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问候语,在以后的使用中更加灵活自如。 关键词:问候语交际差异内容结构称谓

Abstract Greeting is a kind of phatic language which is used to sus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t is emotive rather than informative since it is just for greeting each other. Greeting is the first step for communication and is what the communication is based on. No matter which language community is, greeting is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language. However, the means of presentation and usage of various languages differ sharply due t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If we do not know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m, we will inevitably cause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each other. Hence,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rast, we will be familiar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ent, meaning, structure and appellation, which is of great help for us to use them freely and flexibly. Key words: greeting communication difference content structure title

汉英语言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时间:2009-05-17 00:00 来源:.yingyulunwen. 点击:956次 摘要:因为民情风俗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语言的通约性给不同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可以实现沟通。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摘要:因为民情风俗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语言的通约性给不同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可以实现沟通。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 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 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 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信仰、 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 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 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

(全英文论文)英汉人名比较及翻译

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讨论式教学法在英语专业泛读课中的应用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的双关语的翻译技巧 怎样提高英语口语 中英习语文化及翻译的研究 论灰姑娘中神力的象征意义 中美商务谈判中通过“面子观”分析恭维语 从对照艺术看羊脂球的人物形象塑造 英语新词的特点与翻译 解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里夫性格形成的原因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 外交翻译中的语言的准确性探讨 珠三角企业的诚信危机与信誉重建 坏消息商务英语函电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从逍遥骑士看美国反正统文化-嬉皮士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原因分析 XX学院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调查 中国古诗春怨英译对比赏析 本题目是全英文原创论文,需要完整可以联系QQ:805 99 0749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玫瑰”的象征意义 无名的裘德中裘德悲剧原因分析 探析西方洋节在中国流行的原因 在跨文化的视野下看英语商业广告的语言特色 英汉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影响直译与意译方法选择的因素 影响中学生英语听力的因素 解读飘中斯嘉丽的个性和命运 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小说秀拉中的存在主义探析 中英禁忌语比较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理想主义的破灭 埃德加爱伦坡一桶蒙特亚白葡萄酒中的恐怖气氛 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解决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 爱默生论自助中的个人主义 迷失的美国梦--解读夜色温柔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 简?爱的爱情观 翻译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英文)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medium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Greeting, as a component of language, plays a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It is one kind of speech act that frequently occurs in everyday life. Greetings are words used to start an everyday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 or acknowledge of the presence of other. Therefore, proper greeting behavior is crucial for the found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owever, since China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both in its history and its culture, it is undoubtedly that greeting,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culture, will b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Misusing the greeting may easily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o acknowledge 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in the greeting is the first step to achiev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This paper, with some related theories presented, aims at making a contrastive study of greetings in English and in China. Some researches are also done with the greeting on its level, its functions and the elements influencing it. Key Words:Greeting; English;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摘要】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媒介。问候语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交礼仪的重要部分;它是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言语行为之一,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在商务英语的日常交际中,适当的问候举止是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然而,由于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存在于文化之中的问候语也随之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引起误解。因此,为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相互沟通,有必要深入了解中西文化中问候语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背景中一些典型问候语的对比研究,阐述了两种文化中关于问候语的相关理论,在层次、功能、根源等方面对问候语进行研究。 【关键词】 问候语;英语;汉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 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 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 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 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 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 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 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 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 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 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差异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差异 〔摘要〕姓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化现象,本文从形式、起源、功能等方面对中英(讲英语国家) 姓名文化进行比较,总结了中西方姓名几方面的特点,反映出两国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的差异。 〔关键词〕中英文;姓名;文化差异;讲英语国家; 姓名是一种符号,它是社会上人们藉以相互区别的标志。我们每个人自出生起,就会获得一个姓名,从此,姓名就会与我们生死相伴,荣辱与共,有的人用姓名表达愿望,有的人赋予它某种精神,有的人用姓名象征某种事物。因此,姓名必然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古今中外,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历史、宗教、语言、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英姓名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着显著差异,对两国姓名文化加以比较,饶有趣味,使人深思。 一、中、英姓名在形式上的差异 中国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英语国家姓名,名在前,姓在后。比如,中国人的姓名:王健(姓+ 名) ;英国人的姓名:LindaJones (名+ 姓,林达·琼斯) 。其实,这种差异有它本质原因;在中国,姓氏的起源先于名字的产生;而在英国名字的产生则先于姓。 二、中国的姓与英语国家的姓在词义、起源、来源等方面的比较 (一) 姓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 许慎《说文解字》载:姓“, 人所生也。??从女,从生。”〔1〕由此可见“, 姓”的起源跟女子生育有关,同一母亲所生的后代有相同的姓。据说,在中国从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那时,姓是一个部族的族号或标记,代表的是母氏血统,它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比如,尧、舜、禹等。从上古时代,部族或人都以姓为标志符号,此时没有名字。 姓在英语中的意义,英语中的“姓”为“surname”即“名字之上的(名字) ”。在法语、德语、罗马语、拉丁语等西方语言中,姓均表示“家的名字”,从这些词义我们可以看出,“姓”或者从它与家族的关系出发来定义;或者描述它同名字的关系,并不强调家族血缘关系。英语国家的姓(surname ) 属于后者,即名字之上的名字。〔2〕 (二)“姓”在中英两国起源的差异 在中国“, 姓”起源于上古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那时用来“明世系,别婚姻”。〔1〕可见,从中国的母系氏族社会起“, 姓”一直是一个血缘关系的标志。在英国,姓的起源要比中国晚得多。古时候,英国人的祖先盎格鲁·撒克逊人只有名字,没有姓,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4期 SUN Y ATS EN UNIVERSITY FORUM,V ol125 N o14 2005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Ξ 刘晓玲 (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8021) 摘 要:“跨文化交际”是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热点。中英文交际中的称呼和问候语的 差别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这种文化差异容易引起的交流障碍,提倡进一步加强常规称呼和问 候的规范,从而正确选择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称呼;问候语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2005)0420139206 常规称呼和问候语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手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正如莱佛(1981)指出: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话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场合,误语和误解的可能性显得很大,这一阐述体现得更为突出。例如,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误会和误解可能导致有关人员产生冒犯、侮辱和猜疑的感觉。为使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认识到这种潜在的威胁,就必须对恰当使用语言至关重要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和剖析。因为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历史与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和更深入地了解讲该语言的人,才能与他们进行经验和思想的交流。外语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际的人才。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学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交际工具。 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和问候的礼仪,无论是人际的、社会的以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因此必须了解中英交际中称呼和问候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称呼的差异 在交往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选择正确的、适当的称呼,既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又体现着对他人的重视程度,从中还表明了双方的亲疏关系。一个得体的称呼,会给对方印象良好,为以后的交往打下基础,否则,不恰当或错误的称呼,可能会令对方心里不悦,影响彼此的关系乃至交 Ξ收稿日期:2005-01-26 作者简介:刘晓玲(1967-),女,贵州人,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外语部讲师。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摘要: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比较英汉两种问候语的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可以得出二者在问候语使用中的差异,并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关键词:英汉语言;问候语;差异问候语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它们也是一种常规用语,构成了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同一语言内部,其成员对问候语的使用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社会习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本文将从语言学不同角度对英汉招呼语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通过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不同语言的问候语在表达形式和实际使用方面的差异。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接下来本文就将逐一从五个方面对英汉问候语的差异进行对比。 1 内容差别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作为问候语。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 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不是吗?)。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例如。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中文问候语的内容可以根据说话双方的关系、场合、心理状态等进行变化。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在英语文化中,一些个人信息被视作隐私,只有和非常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时才会说起。而且英语问候语的内容也有很大的约束性。汉语中的“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在英语文化中就会被作为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曾经有一位外籍教师向学校领导抱怨经常会有人询问他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甚至陌生人也会这样发问。他认为他在中国没有人身自由。直到外事人员给他做出解释才罢休。由此可见一种语言中的问候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适合。 2 意义差别英汉问候语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表达意义上的差别。汉语和英语有时使用相同的问候语,但是由于语义场的不同,两者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English Chinese Good morning! 早上好!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Good evening! 晚上好! 从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一些表达在汉语中都能找到对应。但是汉语的“早上”指的是8点以前,而英语的早上指的是从太阳升起到中午的这段时间。所以英语的“Goodmorning”比汉语的“早上好!”在一天内可使用的时间范围要长。而“Good afternoom”则是中午到下午6点之间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Good evening”也是用于下午6点

中英颜色,动物,数字文化差异原则(中西差异)英语版

文化差异原则 1. 2、 3、黄色 4、蓝色 5、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英汉颜色词语的词义有时对应 有时相佐,有时无对应。译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不仅要掌握两国的语言 文字,而且要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翻译时应该仔细推敲,谨慎处 理。 2. 动物差异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不同民族的语言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白特定的文化内容。如果某一民族的人们不了解某一特定民族的文化因素,则不可能进行有效与顺利的交流。因此,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专家赵贤州先生 (1992)说:“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人类享有某些共同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英汉这两种各具特色却大相径庭的语言形式,其表达方式与文化习惯存在一定差异。这些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与纷繁复杂的习惯差异是由于汉民族文化与英美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道德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等差别。 只有充分了解英汉文化的背景知识,才能进行更有效、更顺利的交际。在英语文化中把人的某种特点与动物相比较并不常见,但汉语言中却

有很多这种比喻的例子。通过上面这个小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 在翻译中遇到这种与动物有关的比喻性句子时,我们一定要考虑西方文化的因素,避免用中国人的习惯说法代替西方人的习惯说话。 这里还有这些搭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bull(公牛)这种动物,经常跟angry(愤怒)搭配,但它也可以跟mad腕 狂)、strong(强壮)等搭配,因此千万不要搞教条,一定要灵活运用。古代原始人与动物为伍,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捕鱼狩猎,以野生动物为食,繁衍生长。直到今天,动物仍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人类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动物的存在。正因为人类与动物相依相存,频繁接触,因此在人类语言中必然存在着大量以动物为喻体的隐喻性词语,并依据动物的外貌、习性等特征赋予它们特定的情感和喻义。同时,又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地域生态、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文化各个方面的差异,隐喻中所含有的文化内涵也大不相同。 英语国家都把狮子比喻成“百兽之王”,比喻勇敢、威严、权势、凶猛等。当比喻一个人勇猛时,会描述他为“ He is a lion. ”英国历史上查理一世因其“勇武善战”被誉为“the lion-hearted king ” (狮心王),史称“狮心查理王”。正因为英语词汇lion 的这种语义,在学术界有“威望”的人,也被称为“ a literary lion ”,同汉语的“执牛耳”、“泰斗”。[11] (P219-222)英国白豪地以狮子作为白己国家的标志,英国国徽的中心图案是lion ,因此英国又被称之为“ the British Lion ”,所以to twist the lion ' s tail 意为“向英格兰挑战” 。“ Lion and Unicom "(“雄师” 代表英格兰,“独角兽”代表苏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报告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镜像折射。任何一种语言都体现该语言群体独有的特征。词汇是语言中的最敏感、最活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上。动物词汇几乎是所有语言的一个重要的词汇组成部分,英语和汉语中许多动物词汇都反映各自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具有明显文化差异的动物词汇不仅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成为语言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把动物和自然现象、性格、情感联系起来。动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动物词汇在语言中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许多动物已经在人类思维中形成某种象征,并且体现在语言中。动物词汇不仅丰富了语言,也成为文化的重要一部分。由于文化差异,中西方的一些动物词汇有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分析英汉动物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探讨了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动物词汇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产生不同的意义。 关键词:动物词汇;文化差异;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引言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动物词的文化意义是指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产生的意义。这种文化是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隐喻义、借代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

响。人们常常借动物词汇来寄托和表达人们的情感。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些是一致的,如fox(狐狸)都用来表达“狡猾”。但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制约,有些会有偏差,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以下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比较分析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相似与不同。 2.文献综述 每个词汇都有它自身的含义,当我们使用其隐含或比喻意义时,这些可被称之为词汇的内涵。许力生(2006:129)曾给出定义:内涵指的是单词或短语超出其中心含义所具有的附加意义。他认为这些附加意义显示出人们对单词或短语所指代含义的态度和感受。隐含的反应要更基本、更深刻,而且比外延意义更能决定我们对不同词汇该做出何种反应。因此,内涵体现了理解过程中的价值。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整个语言系统的骨干。当然,它也是反映文化差异最明显且最广泛的要素。胡文仲(1999)说过,在语言系统的要素之中词汇是最灵活、最直接的一个,它包含了最大量的文化信息,如历史、地理、宗教、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动物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它们可以折射出人类生活的历史发展。由于文化背景,英汉动物词的意义差异较大,比较容易造成理解和表达上的困难。在东西方文化中,动物词汇作为语言重要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廖光蓉(2000:17)提出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

最新-透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精品

透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摘要因为民情风俗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 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 语言的通约性给不同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可以实现沟通。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一、引言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 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 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 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 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 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 ,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

汉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汉英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2010-05-15 18:19来源: 作者:网友评论0 条浏览次数294 摘要本文拟通过分析问候语的社会功能和使用,探讨汉英两种语言问候语的文化差异,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价值观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有必要对语言交往进行跨文化研究,这类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关键词:汉语英语问候语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交际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问候语普遍存在。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用语的一部分。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国外学者关于礼貌的研究,已经有了 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on(1978)的面子理论以及作为这些理论基础的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等影响较大的理论,国内学者顾曰国(1990)也提出了中国社会的礼貌准则。布朗与莱文森(1978)指出,问候语存在于各语

言中。高夫曼(1971)认为问候语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比如说汉语常用的问候语有:“吃了吗?”“去哪儿?”“忙什么哪?”“上班去?”、“下班了?”“上街去?”“回来了?”等等,问话具体,种类繁多,形式灵活,不拘一格,主要是根据见面时的具体情况而定。与汉语相比,英语的问候语则简单得多,也抽象得多,而且往往是模式化的套语,如“Hello”、“Hi”、“How are you?”、“Good morning”等。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汉语中的文后语,大都脱离了他们产生初期那种对人表示关心、讲究具体实用的特点。人们见面时说出这些应景式的问候语,其实并不要求对方明确回答,即使对方答非所问也不会计较,只要发出的信息被对方知道了,就算实现了打招呼问候表示友好和礼貌的目的。但来自英语国家的朋友,常常会产生误会。比如把“吃了吗”误解为对方要请他吃饭,把“到哪儿去”误解为对方在打听、干涉他的行动自由等等。还有的外国朋友认为,既然你已经看到人家“回来了”、“上班去”、“正忙着”,却还要问,这不是多余的吗?很显然,他们是把虚化的问候语跟字面完全一样、实义的询问语等同起来了。其实汉语中的“吃了吗”、“到哪儿去”这类招呼语,和英语中的招呼语“How are you?”其语用功能并没什么两样。这说明汉英问候语在其功能及使用方面是相同的,但其文化内涵及其所可能涵盖的侧重点存在差异。一种语言中认为有礼貌的说法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不认为有礼貌,不同的问候语方式,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规范。 就内容而言,汉语问候语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常常以对方的切身生活作为话题,如多大年龄,干什么工作,收入多少,是否结婚,有几个孩子,身体如何等等。而英语国家的人却决口不谈这些话题,这与人们不愿涉及对方隐私的文化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内容摘要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中数字是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规模、大小的数和量,而由于各自语言中所包涵的文化传统、思维观念、以及对数字的感知取向不同,故而赋予数字的社会文化涵义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针对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语言中数字包含的内涵意义以及在英汉文学及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便利。 关键词:英汉数字;内涵意义;翻译;实指义;虚指义;词汇空缺 Abstract Every language in the world takes root in a spe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language reflects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e. Figure is the count and quantity which reflects the scope and siz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social meanings of figure are different becaus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tradition, the concept of think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of the figure among all kinds of languages.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ig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the meanings of the figure and the translation with figur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 aim from which is expected to make an advant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fig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mplied meaning; translation; grammatical meaning; false meaning; vocabulary vacancy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人,而人又离不开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 [1](p477)“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2](p480)数字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蕴涵的不同意义及英汉文学中和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英汉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一、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差异 在古老的传统中,数字具有神圣的意义,还具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不同的民族对数字的选择性和不同的偏爱,都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下面就几组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对比分析。 (一)、“三”与“九” 1、“三” 汉语中带“三”的习语有很多,如“三思而后行”、“垂涎三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句话不离本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头六臂”、“三教九流”、“三令五申”等。中国人对“三”的垂青是有因可循的。《说文解字》云:“三,天地人之道也”,可见“三”的本义就是代表天、地、人,即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在历史进程中,人们还逐渐认识到:时间有昔、今、未之分,空间有上、中、下之分,方位有左、中、右和前、中、后之分,似乎有三就能代表全部,“三”因此隐含完全、完美之意在内,并且积淀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从而人们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三”来归纳事物,指导行动。在古代,“三”的运用更是奥妙无穷,甚至带有某些神秘意味。在政制结构上,有“三公”(西周时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时指太尉、司徒、司空);军事编制上,有“三军”(海军、陆军、空军);教育上有“三学”(述学、评学、考学);科举有“三试”(乡试、会试、殿试);录取有“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祭祀要供“三牲”(牛牲、羊牲、猪牲);敬酒要“三献”(初献、亚献、终献);行礼要“三跪”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