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对实施“工业4.0”战略计划的建议(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acatech))

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对实施“工业4.0”战略计划的建议(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acatech))

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对实施“工业4.0”战略计划的建议(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acatech))
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对实施“工业4.0”战略计划的建议(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acatech))

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对实施“工业4.0”战略计划的建议

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acatech)

发布时间:2014-04-04

执行摘要

德国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其装备制造业居全球领先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德国在创新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方面以及复杂工业流程管理方面的专业化。德国强大的机械和装备制造业(machinery and pla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全球显著的IT能力及其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都意味着德国在成为制造工程业的领袖方面处于极其有利的位置。因此,德国在利用新型工业化——工业 4.0(Industrie4.0)的潜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由机械化( mechanization )、电气化(electricity)和IT化推动的。而今,将物和服务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and Services)引入制造业正在开启第四次工业革命。未来,企业将建立如下全球网络:该网络将机器、仓储系统和生产设施以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的形式整合在一起。在制造业中,信息物理系统由能够独立自动交换信息、触发行动及相互控制的智能机器、储存系统和生产设施组成。这将为制造、工程、物料使用以及供应链和生命周期管理所涉及的工业流程的根本改进提供便利。已经开始出现的智能工厂(smart factories)采用了全新的生产方法。智能产品具有唯一标识,可以在任何时候被定位,并存储了有关自身历史状态、当前状态以及实现其目标状态的其他路径(alternative routes)的信息。嵌入式制造系统与工厂和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纵向互联,并与可以实时管理的分散价值网络——从发送订单一直到出货物流(outbound logistics)——横向互联。此外,无论是纵向互联还是横向互联都要求并且能够实现整条价值链上的端到端工程(end-to-end engineering)。

工业4.0拥有巨大潜力。智能工厂能够满足单个客户的要求,这意味着即便是一次性制造项目也有利可图。比方说,在工业4.0时代,动态的业务和工程程序(dynamic business and engineering process)使最后一分钟改变生产成为可能,并使供应商能够灵活应对干扰(disruptions)和故障(failures)。在制造过程中可以实现端到端的透明化(end-to-end transparency),从而促进决策优化。工业4.0也将带来价值创造的新方式和新颖的业务模式。特别是,工业4.0将给初创企业和小型企业带来发展并提供下游服务的机会。

此外,工业4.0将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例如:资源和能源效率、城市生产(urban production)和人口结构变化。工业4.0将持续提升整个价值网络中的资源生产率和效率。工业4.0以考虑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因素的方式来组织工作。智能辅助系统(smart assistance system)将工人从不得不完成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专注于有创新性的价值增值活动。考虑到技术工人短缺的迫切形势,智能辅助系统将延长年龄较大的工人的工作年限(working lives),并更持久地保持其生产力。灵活的工作安排将使工人更有效率地将他们的工作、私人生活和持续职业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工作-生活更好的平衡。

制造工程业的全球竞争正越来越激烈,德国并不是唯一一个认识到“将物和服务联网运用于制造业”趋势的国家。此外,给德国制造业带来威胁的不仅仅是来自亚洲的竞争对手——美国也已采取措施,通过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计划来应对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sation )。

为了实现从工业生产到工业4.0的转变,德国需要采取双重战略(dual strategy)。通过不断将信息和通信技术融入其传统高科技战略中,德国应该努力保持其装备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领导地位,以便使德国成为智能制造技术的主要供应国。与此同时,德国将有必要为CPS技术和产品创造新的主要市场并为其提供服务。为了实现CPS的双重战略目标,德国工业4.0应具有以下特点:

●整个价值网络的横向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

●整条价值链中工程的端到端数字一体化(digital integration)

●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与网络化的制造系统

实现工业4.0要求德国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努力。为了实施双重战略,需要研究制造系统的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以及工程的端到端一体化(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此外,还应关注工厂中新的社会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将因为工业4.0系统和CPS技术的持续发展而出现。

若要成功实施工业4.0,那么在进行研发活动的同时还需要做出适当的工业决策和工业政策决策。工业4.0工作小组认为,需要在以下8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

●标准化和参考架构:

工业4.0将涉及到通过价值网络对多个不同企业进行整合和联网。只有在制定一套单独的共同标准的情况下,这种协作伙伴关系(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才可能实现。要提供有关这些标准的技术说明并便利实施这些标准,我们需要制定参考架构(reference architecture)。

●管理复杂的系统:产品和制造系统正变得越来越复杂。适当的规划和解释性模型(explanatory model)可以为管理与日俱增的复杂性提供依据。因此,工程师应当掌握开发这类模型所需的方法和工具。

●全面的宽带基础设施:可靠、全面和高质量的通信网络是工业4.0的关键要求。因此,无论是在德国内部还是在德国与其伙伴国之间,宽带互联网基础设施都需要大规模地扩大。

●安全与保障(safety and security):安全与保障对于智能制造系统的成功都至关重要。重要的是,确保生产设施和产品本身不会对人或环境构成威胁。与此同时,需要保护生产设施和产品(尤其是其所包含的数据和信息)不会被滥用以及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访问。这就需要,例如,有效利用一体化的安全与保障架构以及唯一标识符,以及对培训及持续的职业发展内容进行相关的改进。

●工作组织与设计:在智能工厂中,员工的角色将发生显著变化。日益增加的实时控制(real-time oriented control)将改变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以及工作环境。运用社会-技术方法进行工作组织,将为工人提供如下机会:承担更大责任,促进个人发展。为使其成为可能,有必要采取参与性工作设计(participative work design)以及终身学习措施,并启动示范参考项目(model reference project)。

●培训与持续职业发展:工业4.0将从根本上改变工人的就业与能力特征(competence profile)。因此,将有必要实施适当的培训策略,并以一种可以促进学习、并使终身学习和基于工作场所的持续职业发展(CPD)成为可能的方式来组织工作。为此,应该推进发展示范项目和“最佳实践网络(best practice networks)”,同时还应该研究数字化学习技术。

●监管框架:一方面,在工业 4.0中创建的新制造流程和横向业务网络(horizontal business networks)需要遵守法律;另一方面,也需要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调整,以考虑新的创新成果。这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包括:企业数据的保护、责任问题、私人数据的处理以及交易限制。应对这些挑战不仅需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还需要采取符合企业利益的其他举措——合适的工具大量存在,包括指导原则、标准合同(model contract)和公司协议或自我监管计划(如审计)。

●资源效率:且不说高额的成本,制造业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也对环境和供应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工业4.0将使资源生产率和效率得到提升。有必要对智能工厂所需投入的额外资源与带来的资源的潜在节约之间进行权衡。

工业4.0之路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目前的基本技术和经验需要进行调整以满足制造工程发展的具体要求,同时必须探索针对新地点和新市场的创新解决方案。如果能够成功地

做到这一点,那么工业4.0将会提升德国的全球竞争力,并使其国内制造业得到保护。

1引言

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

德国是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这要归功于德国管理复杂工业流程——即不同的合作伙伴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开展不同工作——的能力。数十年来,德国不断将信息和通信技术成功地应用于复杂工业流程的管理——而今,已经有近90%的工业制造流程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在过去三十年左右的时间里,IT革命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其影响堪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1在从个人计算机向智能设备发展的同时,还出现了另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IT基础设施和服务将通过智能网络(云计算)来提供。连同前所未有的微型化( miniaturization )以及势不可挡的互联网发展进程一起,该趋势在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即在日常用品中嵌入微处理器的发展趋势)正成为现实的世界中迎面走来。

功能强大的、自主(autonomous)微型计算机(嵌入式系统)正日益通过无线网络彼此互联以及与互联网相连。这使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与虚拟世界(网络空间)以信息物理系统的形式相融合。在2012年推出新的互联网协议IPv62后,我们拥有了足够多的网络地址,能够通过互联网实现智能物体(smart objects)的直接普遍联网。

这意味着,如今有可能实现资源、信息、物体以及人的互联,乃至建立物和服务联网,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也将感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在制造业领域,这种技术变革可以被称为工业化的第四个阶段或工业4.0(见图1)。

图1: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

1“过去三十年间,持续的计算机革命改变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这种改变可能比此前200年间的任何改

变都更具颠覆意义。计算机革命还对就业产生了深彻影响,其影响的大小只有第一次工业革命能与之相提

并论。”摘自Kornwachs, Klaus:《技术对就业的推动与替代——工程科学的一个挑战((Enhancement and Replacement of Jobs by Technology ?a challenge for engineering science)》,见Kornwachs, Klaus:《技术创新的

推力和动力(Enablers and Driver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讨论),Fraunhofer IRB Verlag,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2007,第177页。

2发布于2012年夏,第六代互联网协议(IPv6)替代了此前的第四代互联网协议,IPv6使用128位IP地址(而非此前使用的32位IP地址),可用IP地址的数量从43亿增加至3400万亿亿(340 sextillion)。

资料来源:DFKI,2011年

工业化始于18世纪末机械制造设备的采用,当时纺织机等机器的问世彻底改变了商品的生产方式。继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大约在20世纪之交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基于劳动分工的以电力为动力的大规模商品生产。接着发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一直延续到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利用电子和信息技术,实现了制造流程的进一步自动化,因为机器不仅取代了相当大部分“体力劳动”,而且还取代了一些“脑力劳动”。

通过利用物和服务联网向制造业的渗透机遇,德国需要利用其作为世界领先的装备制造供应国及在嵌入式系统方面的优势,引领工业化的第四阶段之路。

推出工业4.0计划不仅将提高德国的竞争力,还将找到应对全球挑战(如,资源和能源效率)和国内挑战(如,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解决方案。然而,在社会文化背景3中考虑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因为文化和社会变革本身也是创新的主要动力。例如,人口结构变化可

3有关创新和未来技术前景的更多信息,请参见德国国家科学和工程院(编写):《未来技术情景:规划、生

产和评估》(Future Technology Scenarios. Planning, Production and Evaluation,acatech IMPLUSE),海德堡大学等: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 Verlag,2012),第16页,该书包括如下结论:“思考未来时,应避免脱离社会文化背景考虑技术创新,这一点很重要。例如,不同能源载体的未来角色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几点:这些能源载体的社会接受度、经济状况(the state of the economy)以及国际政治形势。‘创新系统’和‘创新文化’等词汇就证明了近来更加重视广义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一趋势”。

能使我们社会的所有关键方面都发生变革,例如:学习的组织方式发生改变;因为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工作和健康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以及当地社会的基础设施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将对德国的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通过优化技术与社会创新流程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为德国经济的竞争力和生产率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4

将物和服务联网运用到制造业中

物和服务联网使创建涵盖整个制造流程的网络成为可能,该网络使普通工厂转变为智能工厂。信息物理生产系统(cyber-physical production systems)由数字化的智能机器、仓储系统以及生产设施构成,该系统的特点是,能够实现基于ICT的端到端一体化——从入厂物流(inbound logistics)到生产、营销、出货物流和服务。这不仅允许更灵活地配置生产,而且还能利用差异化程度更高的管理和控制流程所带来的机遇。

因此,除了优化基于IT的现有流程外,工业4.0还将释放如下潜力:在全球范围内对详细流程和总体影响的追踪差异化程度更高5。在此之前,这样的记录是不可能实现的。工业4.0还包括业务合作伙伴(如,供应商和客户)之间以及雇员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这就为互利共赢创造了新机遇。6

作为世界领先的装备制造供应国,德国在利用此次新型工业化潜力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7德国的许多企业都在全球市场中占有领军地位,包括提供专业解决方案的无数“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企业”——在德国的中小型企业百强中,有22家是机械和设备制造商,其中有三家位居前十。8实际上,机械和设备制造业的许多领军人物都认为,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德国国内。9除了汽车与化学品之外,机械和设备也是德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10此外,德国的机械和设备制造商有望在未来继续保持其领军地位。60%的德国机

4本报告着重讨论了工业4.0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潜力。

5而今,制造业全球化已成为现实,汽车业就是很好的见证。事实上,现如今“德国”汽车是国际产品,其所使用的零部件来自于亚洲、欧洲和美国,甚至连整车组装也在其目标市场完成。然而,迄今为止,在这种背景下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基本上未能体现出这些物流和制造网络的存在,目前IT系统仍然不会跨越企业或工厂的界限。

6回顾历史也可证明,IT技术在改变我们做事方式方面拥有巨大潜力:“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端到端的信息流(end-to-end information flow)将对未来的工厂设计至关重要,电子数据处理通过全球信息系统将工厂各个环节相互连接。计算机化工厂组织(computerised factory organisation)的最高水平体现在整合各个子系统的战略上”,Spur, Günther:Evolution der industriellen production,Spur, Günther(编写):Optionen zukünftiger Produktionssysteme,柏林,柏林学术出版社(Akademie Verlag),1997年,第23页。

7德国的机械和设备制造业的年销售额达到2005亿欧元,从业人员约931,000人(2011年的平均值),是德国经济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门。

8德国经济周刊排名(Wirtschaftswoche Ranking),WiWo,4/2013,第40-50页。

9VDMA:《当前趋势调查:德国机械和设备制造商的全球竞争地位》,2012年10月。

10德国联邦统计局,2011年数据。参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9278657.html,/statistik/daten/studie/151019/umfrage/exportgueter-aus-deuts

械和设备制造商认为,未来五年他们的技术竞争优势将增强,而只有不到40%的企业希望保持现状。11虽然如此,制造工程业的全球竞争正越来越激烈。而且,德国工业的威胁不仅来自亚洲的竞争对手——美国也已采取措施,通过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多项计划来应对去工业化。此外,制造业正变得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复杂。例如,激光烧结技术(laser sintering technology)的进展意味着,而今有可能在几个小时之内“打印”出高品质的复杂三维结构。这将引发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终端客户能够更紧密地参与其中——客户可以自行设计并且通过电子邮件提交给“复制店(copyshop)”,或者可以直接扫描物品并“复制”。

“工业4.0为德国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德国可以进一步巩固其作为生产地、装备制造供应国和IT业务解决方案供应国的地位。我们看到,德国的所有利益攸关方正在通过工业4.0这一平台密切协作,推动落实,这令我们备受鼓舞。”

——孔翰宁教授、博士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acatech)产学研联盟通信促进小组(communication promoters

group)发言人,工业4.0工作组联席主席

根据产业-科学研究联盟倡议,工业4.0平台的合作伙伴因此给自己设立了落实德国政府的战略计划的目标,以确保德国工业的竞争力。12

工业4.0计划在以下方面有巨大潜力:

●满足个人的个性化要求

工业4.0允许在设计、配置(configuration)、订购、规划、制造和运营阶段纳入个性化的标准,并使将最后一分钟的变化纳入上述过程成为可能。在工业4.0计划中,生产一次性产品以及生产的产品数量极低(批量大小为1)并且仍然能够盈利,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

●灵活性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特别网络(adhocnet working)使动态配置业务流程的不同方面成chland/

11VDMA:《当前趋势调查:德国机械和设备制造商的全球竞争地位》,2012年10月。

12见德国政府的高科技战略行动计划,战略计划工业4.0,P.52ff。见:

http://www.bmbf.de/pub/HTS-Aktionsplan.pdf

为可能,例如质量、时间、风险、稳定性(robustness)、价格和环保性。这促进了材料和供应链的持续“调整”。这也意味着,工程流程可以更为灵活,制造流程可以改变,(由于供应问题)暂时性短缺可以得到弥补,并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产量的大幅提高。

●决策优化

要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正确决策(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得至关重要。工业4.0具有实时的、端到端的透明度(end-to-end transparency,就是在互联网协议(TCP/IP)的设计中,将互联网系统中与通信相关的部分(IP网络)与高层应用(端点)分离,最大限度地简化网络的设计,将尽可能多的复杂性和控制放在用户终端上。——译者注),这就使工程领域的设计决策能够得到提早核实,并可以对过程中断进行更为灵活的应对,并且在生产领域实现一家企业的所有生产工厂的全球优化(global optimisation)。

●资源生产率和效率

工业制造流程的首要战略目标仍适用于工业4.0:以特定量的资源实现最多的产品产量(资源生产率),以及使用尽可能少的资源生产出特定的产量(资源效率)。信息物理系统使得在整个价值网络中的制造流程在个案基础上得以优化。此外,在生产期间,系统可以无需停产持续优化资源和能源消耗或减少排放。13

●通过新的服务创造价值机会

工业4.0开启了创造价值的新方式以及就业的新形式,例如,通过下游服务创造价值与工作岗位。为了提供创新型服务,智能算法可以应用于智能设备记录下来的海量多元化数据(大数据)。在工业4.0时代为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提供了发展B2B服务的巨大机遇。

●应对工厂的人口结构变化

结合工作组织和能力发展计划,人类与技术系统之间的交互协作(interactive collaboration)将为企业提供将人口结构变化转变为优势的新方式。面对熟练劳动力短缺以及劳动力队伍的多元化(在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方面的多元化),工业4.0将使职业道路更加灵活多样,这将让人们在更长的时间内得以继续高效工作。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运用信息物理系统的企业的工作组织模式将更为灵活,这意味着,这些企业在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如下需求方面处于有利位置:在工作与私人生活之间以及个人发展与持续职业发展之间实现更好的平衡。例如,智能辅助系统将为以如下方式组织工作提供了新机会:通过

13见Vogel-Heuser, Birgit等人:《“未来产品自动化”的研究问题》,(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材料),慕尼黑 2012,第28页。

采用新的灵活性标准来满足企业和员工个人的需求。随着劳动力队伍规模的缩小,这将使运用信息物理系统的公司在招募最优秀人才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仍然具有竞争力的高工资经济体

工业4.0的双重战略将使德国成为头号供应大国,并且成为工业4.0解决方案的主要市场。

然而,工业4.0给相关产业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技术或IT方面的挑战。不断变化的技术也将对组织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新的商业模式和企业模式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并促进员工提高敬业度。20世纪80年代早期,德国成功地开展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3.0”),通过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整合到制造技术中,实现了更为灵活的自动化制造,与此同时,通过一种基于社会合作的方法成功地应对这种技术对劳动力的影响。德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成功的软件业以及语义技术(semantic technology)方面的专有技术14,这些都意味着德国在实施工业4.0方面处于极为有利的位置。德国有可能克服当前种种阻碍,比如:技术接受度问题、或劳动力市场中熟练劳动力有限的问题。然而,只有所有利益攸关方通力合作,释放制造业的物和服务联网的潜力,才可能确保德国工业的未来。

自2006年以来,德国政府一直以高科技战略为指导来推动物和服务联网15的发展,迄今已成功启动了若干技术计划。目前,工业-科学研究联盟正通过工业4.0项目在跨行业层面推进该计划。德国信息技术、通讯与新媒体协会(BITKOM)、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VDMA)、德国电子电气制造商协会(ZVEI)三个专业协会建立了工业4.0平台,下设一个秘书处,迈

14在“服务网络”旗舰项目的支持下,德国政府为2007-2012年间的THESEUS研究计划提供资金,以此推动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知识基础设施的发展和试用,进而更好地利用从互联网获得的知识,实现价值最大化。该研究计划着重于研究语义技术,与使用常规方法(例如字母组合)来检测内容(文字、图像、声音)不同,该技术能够识别信息的语义内容并进行分类。更多信息请参见:

http://www.bmwi.de/DE/Themen/Digitale-Welt/Internet-der-Zukunft/internet-der-dienst e,did=360458.html

15更多详情请参见:Promotorengruppe Kommunikation der Forschungsunion Wirtschaft——

Wissen-schaft(著):Im Fokus:Das Zukunftsprojekt Industrie 4.0——Handlungsempfehlungen zur Umsetzung(通信促进小组报告),柏林,2012。

出了实施工业4.0项目合乎逻辑的下一步。下一个任务将是为关键的优先发展主题设计研发路线图。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这是工业4.0平台的合作伙伴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工业4.0平台诚邀所有利益攸关方继续探索工业4.0带来的机遇,这样我们共同努力有助于确保这一革命性愿景的成功实施。

2.愿景:工业4.0是智能化、网络化世界的一部分

在“智能化、网络化的世界”中,所有关键领域都能感受到物和服务联网的存在。16这种变革会催生能源供应领域的智能电网、可持续的移动战略(智能交通、智能物流)以及医疗领域的智能健康(smart health)。在制造业领域,人们认为,在由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与系统组成的整个价值网络中,纵向联网、端到端工程和横向整合将开启工业化的第四阶段——“工业4.0”。

工业4.0致力于生产智能产品、创建智能程序和流程。智能工厂是工业4.0的一个主要特征。智能工厂能够成功管理复杂性,不太易于受到干扰/破坏,并且能够更高效地生产商品。在智能工厂中,人、机器和资源如在社交网络中那样自然地相互交流。智能产品清楚其制造的过程细节以及目标用途。智能产品主动为制造过程提供支持,并能够回答诸如“我何

“我应该被传送到何处”等这样的问题。时被制造出来”、“对我进行加工应该使用哪些参数”、

智能产品与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和智能电网的交互,将使智能工厂成为未来智能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这将重塑传统价值链,并引发新商业模式的出现。17

因此,不应该孤立地看待工业4.0,而应该将其视为需要采取行动的众多关键领域之一。这样一来,应该以跨学科的方式、以与其他关键领域密切合作的方式来实施工业4.0(见图2)。

2.1打造工业4.0的愿景

实现工业4.0所需的范式转换是一个长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确保现有制造系统的价值被保留是关键。与此同时,有必要提出从早期阶段起就可获益的迁移策略(migration strategy)(也见第三章和第五章第四节)。尽管如此,一些个别行业可能出现飞跃式创新。

162009年,产学研联盟确定了采取行动的5个关键领域:气候/能源、移动、健康、安防和通信。更多信息请见:www.forschungsunion.de。

17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不仅被用于制造业以优化成本和效率,还用于与制造业有关或重叠的过程,例如物流、诊断、质量控制、维护、能源管理或人力资源规划。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领域分别开发了不同的IT系统,与此同时,这些架构各自的发展及其显著的封闭性意味着,从技术上来说,对它们进行整合将是极为复杂的。这使得对IT系统的综合性网络整合及对制造系统的灵活再配置都异常困难,这意味着,这种方法带来的潜力根本不具有开发的可能性。但在工业4.0时代,这些限制将不复存在。

图2:工业4.0与智能工厂(作为物和服务联网的组成部分)

图中:Internet of Services=服务网,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Smart Factory=智能工厂,Smart Mobility=智能交通,Smart Logistics=智能物流,Smart Grids=智能电网,Smart Buildings=智能建筑,Smart Product=智能产品。

德国工业要想生存并繁荣起来,它需要在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意味着有必要发挥德国产业界和学界(the German research community)的传统优势:

●德国在机械和装备制造业方面的市场领导地位

●具有全球影响的IT竞争力

●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领域的领先创新者

●技能水平高且积极性高的劳动力

●距离供应商和客户较近,在某些情况下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可以密切合作

●一流的研究和培训设施

实施工业4.0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德国劳动力的技能、表现和专业技术,通过系统性的创新过程利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潜力,打造最优的整体一揽子计划。工业4.0将致力于以下重要方面:

●整个价值网络的横向一体化

●整条价值链内工程的端到端数字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及网络化制造系统

第三章将在双重战略背景下对这些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2.2工业4.0背景下的德国未来

工业4.0将提高工程、规划、制造、运营和物流过程中的灵活性和稳健性,同时将实施最高质量标准。此举将催生动态、实时优化和自组织(self-organising)的价值链的出现,该价值链可以根据各种标准(如成本、可得性和资源消耗)进行优化。这就要求建立一个适当的监管框架以及标准化的交互界面(interface)和统一的业务流程。

“物和服务联网为制造业创新创造了巨大的潜力。倘若我们能够成功地将基于网络的服务融入到工业4.0中去,那么这一空间的增长潜力将无可估量。”

——Dr.JohannesHelbig 德国邮政股份公司产学研联盟通信促进小组成员

工业4.0愿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制造过程中所有参与者和资源之间的社交-技术互动将达到新高度。这将围绕着制造资源网络(制造装备、机器人、传送和仓储系统、以及生产设施)展开,这些制造资源网络是自主运行的,能够自我控制以应对不同情况,具有自配置、以知识为基础、配备有传感器且空间上分散的特点。此外,这些制造资源网络还嵌入了相关规划和管理系统。作为该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工厂将被嵌入到公司内部的价值网络中,端到端工程是其突出特点——端到端工程包含制造流程和制成品,最终实现数字与物理世界之间的无缝融合(seamless convergence)。智能工厂将使工作其间的工人易于管理制造过程中不断增加的复杂性,并将确保生产在城市环境下具有吸引力、可持续,同时还能产生经济效益。

●工业4.0时代的智能产品具有唯一标示,能够全程被定位。即使是在生产过程中,这些产品也能掌握自身生产过程的细节。这意味着,在特定行业中,智能产品将有能力半自主地控制其生产的个别阶段。此外,确保制成品掌握其最佳运行参数、识别其生命周期中磨损(wear and tear)信号将成为可能。整合此类信息有助于智能工厂在物流、部署和维护方面的优化,并且实现与企业管理应用的整合。

●在工业4.0时代的未来,将单个客户和具体产品的特征纳入到设计、配置、订购、规划、生产、运营和回收(recycling)阶段将成为可能。甚至还有可能在制造前、或甚至制造过程中以及在运营过程中的最后一分钟的修改请求纳入到上述过程中。这将使制造一次性

且少量产品,也能实现盈利。

●工业4.0愿景的实施将使员工能够基于形势和环境敏感型目标,对智能制造资源网络和制造过程进行控制、管理和配置。员工将从不得不承担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进而得以专注于创新性、价值增值活动。因此,员工仍将发挥关键作用,在质量保障方面尤其如此。与此同时,弹性(flexible)工作条件可以实现工作与个人需求之间更大程度的兼容。

●工业4.0愿景的实施要求进一步扩大相关网络基础设施的规模,以及通过服务水平协议进一步明确网络服务质量。这将使满足数据密集型应用(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对高带宽的需求,让服务提供商保证时间敏感型应用(time-critical applications)的运行时间成为可能。

2.3新的商业机会和模式

德国工业4.0战略将催生更好满足个人、“最后一分钟”用户要求的新业务和合作模式。这些模式也将让中小企业有条件使用服务和软件系统,而这些服务和软件系统是他们在现行许可和商业模式下无法负担的。新的商业模式将提供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如需考虑到客户和竞争对手情况的动态定价,并努力确保在价值链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均分利润。更多的监管要求,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详见5.8节),应纳入到这些商业模式中,使商业网络中所有合作伙伴能同时满足这些要求(图3)。

德国工业4.0战略使用案例情境(如有关“联网制造”,“自组织自适应物流”和“以客户为中心的工程”)需要商业模式的实施主体是一个高度动态的商业网络而不是一家单一的公司。这将引发有关融资、开发、可靠性、风险、责任、知识产权及专业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就组织网络及服务差异化而言,确保商业网络中各方的责任将至关重要,需签署具有约束力的文件。

商业模式的实时详细监测,也将在记录处理步骤和系统状态上发挥重要作用,以显示其合约性。业务流程的各个步骤在任何时候都将被跟踪,并提供相应的证据(详见5.7节)。为确保有效提供个人服务,有必要精准地测算相关服务的生命周期,确保承诺的实现以及加入该商业网络的新合作方(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许可模式和条件。

鉴于上述情况,德国工业4.0战略极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全球影响,创造极富动态的环境。新技术的破坏性本质,以及它们对法律问题的影响(例如,敏感的企业数据、负债、数据保护、贸易限制、密码使用等)可能对现行立法的执行构成威胁。创新周期的缩短,要求监管框架的不断更新,也会造成执法上的不断失误。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种新方法,在技术开发之前或过程中就对技术与法规的兼容性进行测试(详见5.7节)。德国工业4.0战略成功的另一因素是安全问题(详见5.4节)。这一问题也需要一项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此外,安全设计不单纯局限于功能组件这一理念非常重要。

2.4工作场所的新型社会基础设施

德国工业4.0战略将为正处于人口变化的德国带来众多创新。德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许多德国制造公司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四十多岁。年轻员工的

数量在不断减少,已经出现熟练劳动力和学徒工短缺的现象。为了确保人口的变化不以牺牲当前生活水平为代价,德国应更好地利用现有劳动力,同时保持和提升劳动力生产效率。增加就业人口中的老年人和妇女比例尤其重要。

最新研究表明,个人生产力不在于一个人的年龄,而和他们在一个岗位上所呆的时间长短,他们的工作组织方式和他们的工作环境有关。如果在延长工作时间的过程中要保持和提高生产率,就有必要协调和改造工作场所的方方面面,包括健康管理和工作组织,终身学习和职业路径模式,团队结构和知识管理。这一挑战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还特别需要教育系统的努力。

因此,决定德国未来竞争力的,不仅包括新技术、商业和法律因素,还有工业4.0工作场所中的新社会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能让工人更广泛地参与到创新过程中。

此外,工业4.0战略所带来的人类技术和人类环境互动的范式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新形式的协作工厂让虚拟工作和移动工作场所成为现实。多模式、用户友好界面的智能辅助系统将协助员工的工作。

除了全面的培训和进修,工作的组织和设计模型将成为受劳动者欢迎的成功转型的关键。这些模型应与高度自我调节的自主领导和管理方法相结合,员工应该有更大的决策自由,更加积极地参与和调节自己的工作量。

在进一步认识到创新过程中人类活动重要性的基础上,工业4.0战略中的社会技术方法将为亟需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潜力。

2.5新型的以服务为基础的实时CPS平台

德国工业4.0战略将催生新型CPS平台,旨在支持协作工业流程和智能工厂以及智能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业务网络。这些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和应用程序将把人、物和系统相连接(图4),并具有以下特点:

(1)服务和应用业务流程的快速和简单带来灵活性,包括CPS软件

(2)参照应用商店模式对业务流程的简单分配和部署

(3)对整个业务流程提供全面、安全、可靠的支持

(4)从传感器到用户界面,100%的安全可靠

(5)支持移动终端设备

(6)支持业务网络中的协同制造、服务、分析和预测流程

在业务网络中,共享CPS平台特别需要服务和应用业务流程的IT开发工作,因为这是工业业务流程中CPS、应用、服务水平和垂直一体化具体要求的体现(见5.1节)。对德国工业4.0战略来说,“业务流程”一词的定义比在网络服务中更宽泛。

它应明确包括公司间协作流程和业务网络中共享服务和应用的建立。安全、保密、可靠性、使用、操作者模式趋同、实时分析和预测等问题都需进行审查,不仅为了业务流程,也为后续高效、可靠、安全地操作协同制造和服务流程,以及CPS平台上动态业务流程的执行。这还包括应对大量不同数据源和终端设备所带来的挑战。

上述要求当前只在普通云计算基础设施得到一个基本的满足。IT、软件及服务提供商和用户所形成的公司间CPS平台将需要一个德国工业4.0战略架构,能考虑到ICT和制造业等不同方面(见5.1节)。为这些CPS平台开发新的应用和服务将需要模型化的方式,以管理日益功能化、个性化、动态化和合作化所带来的复杂性(见5.2节)。一个安全高效且高带宽的网络基础设施将成为安全数据交换的必要保障(见5.3节)。

2.6德国工业4.0战略实现之路

德国工业4.0战略愿景的实施,将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不同公司和行业演进的速度各不相同。今年初,BITKOM、VDMA和ZVEI开展的关于“德国工业4.0战略前景”的调查再次证实了德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以及对更全面和有针对性信息的需求(图5)。在调查中,47%的公司表示它们已经积极参与到工业4.0战略中;18%的公司表示它们正参与德国工业4.0战略的研究工作;而12%的公司声称它们已把该战略付诸实践。

实施工业4.0战略愿景中碰到的三大挑战,分别是标准化、工作组织和产品可用性。

除了积极参与工作组,参与调查公司所提出的扶持措施还包括举办有针对性的研讨会,他们可以在研讨会上分享经验和获得信息。

专业协会将在确保顺畅沟通,与社会合作方、学术圈和公众的紧密联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约50%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已经从专业协会收到有关工业4.0战略的相关信息。

此外,工作组认为以下措施有助于企业平稳向工业4.0转型:

(1)实时CPS解决方案的实施,将在空间、技术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对服务可用性和网络基础设施提出很高要求。为了确保德国的国际竞争力,应呼吁出台服务规范和商业模式的国际标准(见5.1和5.3节)。

(2)目前,制造业的业务流程往往是静态的,并仅通过极不灵活的软件系统实施。不过,不能在一夜之间将它们替换成服务型系统。在旧系统上融入新技术(反之亦然)非常重要,旧系统需要通过实时功能系统进行更新。

(3)在物联网和服务化的背景下,制造业新商业模式的发展速度将接近互联网本身的发展速度和活力。

(4)员工将参与到工作组织、CPD(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和技术开发的创新性社会技术设计的早期阶段工作中(见5.5节)。

(5)为了成功过渡到工业4.0,ICT产业(习惯上认为创新周期短)应和机械、设备制造商以及机电系统供应商(倾向于认为创新周期较长)密切配合,以开发出所有合作伙伴都能接受的商业模式。

应用例子1:在车辆组装流水线不开工时减少其能源消耗

目前,机械对于能源效率的要求很高。能够达到这个要求的一个促成因素是在生产间歇期间把不工作的部分断电。工业4.0通过将生产设备的计划和操作更系统地整合来实现这个功能。

现在:

目前,许多生产线在其他部分没有生产任务时,如生产间歇期间,或在周末持续运转,消耗大量能量。例如:一条使用激光焊接技术的车辆组装线的全部能源消耗的12%都是在生产间歇期间消耗的。生产线一周运转5天,轮3次岗。虽然这个复杂的机器在周末不工作,但是它还是保持电源的开启状态以便在周末结束后能够立即投入生产。

在生产间歇期间,90%的电力消耗中:遥控装置(占20%到30%),抽烟机(占35%到100%),激光器及其冷却系统(占0到50%)。

在未来,遥控装置(robots)在生产的间歇期间将被断电。在生产的较长的间歇期间,遥控装置将进入一种叫做Wake-On-LAN的待命模式。抽烟机将使用可以按照需求进行调节速度的发电机,而不再使用不能够按照需求进行调节的发电机。对于激光器(laser sources)来说,只有使用全新的系统才是唯一的提升途径。

未来:

总的来说,这些措施能够减少12%的总的能源消耗(大约从45000kWh/w降到40000kWh/w),并且在生产的间歇期间能够减少90%的能源消耗。在设计物理网络系统的初级阶段就应该把能源效率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3.双重战略:成为领先的市场和供应商

第四次工业变革对于德国制造业意义重大。CPS能够提高国内生产效率,它在工厂的逐渐部署将加强德国制造业。与此同时,物理网络系统技术的发展将为出口技术和产品提供无限机会。工业4.0的执行,应该致力于通过采用双重战略来释放市场潜力,这个双重战略包括在制造业中部署物理网络系统,另外一个是物理网络系统的营销,以便加强德国制造设备产业。

3.1领先的供应商战略

领先的供应商应从设备供应产业的视角,强调工业4.0的潜力。德国设备供应商提供制造业与世界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所以在工业4.0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国际营销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选出一个明智的方法,将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同信息技术提供的新潜力融合在一起,以便实现创新的巨大突破。就是这种信息通信技术和传统的高技术战略的系统融合,才使得市场迅速变化、使得管理越来越复杂的全球市场变为可能,企业才能够为自己在其中开拓新的市场机遇。

现有的基础电子信息技术需要被改进,以满足制造业的特殊需求,并且在继续开发的过

汽车工业发展战略思考

汽车工业发展战略思考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思考 2002-05-29 1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企业综合实力增强,生产集中度提高,主要车型的生产能力接近或达到《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的经济规模,主要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目标基本实现,缩短了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九五”年均增长率为8%,全国14家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达到90%。2000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911亿元,利润177亿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80%和107%;生产汽车207万辆(全球年产量排名第八位),其中轿车60.5万辆,比1995年分别增长43%和86%汽车工业出口额为25亿美元,进口额为36亿美元。 2 中国汽车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汽车工业已取得的进步与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主流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散、乱、差”,缺乏国际竞争力,尤其是能代表一个国家汽车工业水平的轿车工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然是所谓的“幼稚工业”。 2.1 产业结构 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在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之后才能赢利。按照国际流行的轿车厂的经济规模的起点为年产30万辆这一标准(即MES)来衡量,中国轿车工业达到MES的厂商总产量的百分比(即D值)现今仍为零,美国为100%,韩国为98%。严重的规模不经济,不仅使企业固定成本居高不下,抵消了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也使总体社会效益变差。

生产集中度偏低。在产业组织学中,生产集中度是反映市场竞争程度的一个(标志性)指标。据20世纪90年代后期统计,中国汽车产量前三位的企业生产集中度约为38%,同期,日本为80%,美国为90%,法国和意大利基本是100%。2000年,中国前三家汽车企业(一汽、东风和上汽)的生产集中度虽然上升至44%左右,但与上述国家相比仍然偏低。 汽车工业投资少、见效慢。我国汽车行业固定资产净值不足2000亿元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固定资产就达360亿美元。我国重点工程建设周期为10年左右,而韩国投资18亿美元建设的现代汽车公司,18个月建成,4年收回全部投资。我国汽车工业投资规模小,建设效率低,导致了成本过高,加大了项目风险。 零部件发展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八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投资力度,但投资总量仍显不足,占整个汽车工业总投资的比例不到30%,而欧美和日本对汽车零部件与整车的投资比例一般超过1:l,甚至3:1。由于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零部件企业,也未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 2.2 产品技术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企业设备大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即使一汽集团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这样的国家特大型企业,20世纪80年代水平的机器设备也只占20%—30%,其工艺、监测和试验水平距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在产品方面,我国汽车产品的总体水平只能达到国际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通过引进新型产品达到20世纪80年代水平的占30%,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达到80年代水平的占30%,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平的产品仍占40%。我国汽车的整车质量比国外汽车大10%——20%,汽车排放污染程度高出数倍至数十倍,首次故障里程约为1000——2000km,是国外汽车的1/10,经济使用寿命一般只及国外的一

解读德国工业战略2030

2019年2月5日,柏林,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und Energie)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旨在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工业领域,提高工业产值,保证德国工业在欧洲乃至全球的竞争力。 该战略将钢铁铜铝、化工、机械、汽车、光学、医疗器械、绿色科技、国防、航空航天和3D打印等十个工业领域列为“关键工业部门”,认为这是德国制造的核心。 它强调打造德国及欧洲龙头企业的重要性。德国政府将持续扶持这些部门,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廉价的能源和更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并放宽垄断法,允许形成“全国冠军”甚至“欧洲冠军”企业。 这份文件的始作俑者是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表示,通过合理的能源价格、降低税收、将企业负担降低到40%以下,可以增强德国企业竞争力,保证德国的就业岗位以及富裕。 已经存在的问题 《国家工业战略2030》草案回顾了德国经济诸多已经存在的问题。 1970年代,德国就失去了彼时在消费电子行业的领先地位,将领导权拱手让给了日本和韩国。自那时起,这一损失再无回头之路。

随后,它引起了连锁反应,使得欧洲无法在电信技术和计算机、消费电子(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新兴领域站稳脚跟。 新型碳纤维材料主要在德国境外生产。 汽车工业的成功对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基地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德国的汽车业也陷入了对未来的忧虑,这些尚未成功克服的重大挑战来自:要求越来越高的废气排放水平、电动汽车、自动驾驶,以及全新移动出行的概念所可能造成的颠覆性运行模式。那些代表平台经济的互联网公司,几乎完全在美国和中国发展,而不是在德国和欧盟国家。这种局面,几乎毫无改变的苗头。 在人工智能(AI)领域中,尽管德国的基础研究仍然强大,但是商业化却完全没有跟上。德国与领先的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差距目前似乎在扩大,而不是缩小。 在新生物技术的发展上,欧盟企业似乎没有拿到入场券。 全球各种的新型、大型公司几乎出现在所有创新的领域,尤其是数字化和人工智能领域。这些领域都得到了巨大的资本和市场力量的助力,远超过了德国DAX指数的任何一家公司。 德国和欧洲成功的初创企业,越来越多地由美国的风险资本基金提供资金,逐渐也就成为美国公司。

河北省汽车工业发展战略

河北省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汽车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汽车工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汽车开始成为推动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产品。河北汽车工业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系列问题。本文从河北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河北汽车工业在全国汽车工业中的地位、产品结构,对比周边地区汽车工业发展状况,提出河北省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与对策措施。 关键词:河北汽车工业分析对策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高速发展,汽车产销量持续快速增长,产品结构不断改变且日趋合理。货车比重逐步降低,乘用车产量明显增长,从1985年占汽车产量不到1成,发展到2005年6成以上,乘用车比重越来越向发达国家结构接近。“截止 2002 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 2053 万辆,其中载货车812 万辆,载客车 1201 万量。按 12 亿人口计算,每千人民用汽车拥有量为 17.11辆,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每千人 125 辆,日本和欧洲大约为每千人 500 辆,美国为每千人 830 辆。按世界平均水平计算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应为 1.5 亿,大约是目前保有量的 7.5 倍”。汽车市场是非常巨大的……。[1]汽车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汽车工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汽车开始成为推动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产品。1990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96%,此后总体上逐年上升,2003年该比值达到5.91%,;汽车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总体上也逐年上升,从1990年的0.65%上升到2005年的1.20%;汽车产量从1991年708820辆上升到2005年5707688辆。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的大众化消费趋势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历史性标志,也成为世界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汽车产业已经融入一体,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市场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部分。面对国外汽车巨头的进入,我国的汽车工业仍存在技术含量低、规模小、自主研发差、缺少自主品牌等问题,2004年以来,我国出台了新的汽车产业政策,一直强调自主创新和塑造自主品牌。中国汽车三大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主要生产国外品牌汽车,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少,尚未形成竞争优势。这种局面对河北是机遇、更是挑战。 近几年来,上海、江苏、吉林、天津、山东等省市汽车工业迅猛发展,河北汽车工业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系列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汽车产业调整期的竞争白热化,河北汽车工业发展的压力和挑战与日俱增。面对汽车这一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如林强手,河北应从多方面推进汽车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一、河北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1、河北汽车产业概况 (1)主要经济指标 2005年河北省汽车工业总产值219.07亿元,占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10223.34亿元)的2.14%,;汽车工业增加值40.6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27.84亿元;工业利润总额为14.76亿元;全年完成投资总额10.21亿元。 [1] 余学东,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对GDP的影响研究及市场需求预测,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学位论文,2004:6

德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和特点.(DOC)

德国汽车及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和特点[zt]

1、德国汽车工业现状: 德国汽车工业是德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德国七分之一的就业岗位、四分之一的税收收入依赖于汽车工业和相关产业。2004年全年销售再创新高,达2277.66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9.1%;国内汽车生产连续第七年超过500万辆大关,巩固了其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的地位;在巩固国内生产的同时,德国各大汽车厂家继续加紧实施全球化战略,加大在全球尤其是汽车市场增长较快的亚洲和东欧地区的投资,扩大海外生产规模。中国是德国汽车工业海外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大众和奥迪公司早已扎根中国,宝马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也纷纷在中国投资生产高档系列轿车。2003年宝马公司在中国的工厂正式投产,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与中国合资生产高档轿车和商用车两个项目即将投产。目前中国生产的轿车中,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约占30%,居首位。 2004年全球汽车市场形势良好,但原材料价格飞涨,全年欧元持续走强,对德国汽车出口产生很大影响。德国汽车工业再次经受住了考验,出口再创新高,全年出口汽车392.4万辆,比上年增长了0.8%。其中,轿车出口366.65万辆,增长了0.3%;商用车出口25.75万辆,增长了8%。2004年德国汽车出口率为70.5%,比上年下降了0.7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国内需求增加。 海外市场对德国汽车工业日益重要。欧洲,特别是西欧,仍是德国汽车最主要的销售市场。德国汽车在欧洲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将近一半,柴油汽车表现尤为突出。在竞争激烈的高档车领域,德国汽车占十分之七,大众公司在欧洲仍稳居第一。 2、中德汽车配件市场状况: 德国汽配行业在2004年一如既往,发展态势良好。德汽车工业海外布局强大,汽车配置越来越高,汽车电子配置不断增加,这些都使德汽配行业大受其益。2004年汽配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54亿欧元,比上年增长了10%,也达到新的历史水平。其中,国内销售381亿欧元,增长8%,出口273亿欧元,增长11%,均明显超过上年的水平。2004年德汽配出口占行业销售总额的41.8%,为历史最好。 2004年德国汽车生产企业的加工深度进一步降低,更多的加工和研发任务转移给了汽配企业。过去6年里,德国汽配工业的销售增长幅度均超过汽车生产厂商,但销售额主要集中于少数大型或跨国汽配企业,如博世、大陆、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巴斯夫、及Hella等。 2004年德汽配行业销售增长了9%,达654亿欧元,取得了新的最好成绩。其中,国内市场销售约381亿欧元,增8%;出口273亿欧元,增11%,占整个销售额的42%,比上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汽配行业从业人员32.93万人,占整个汽车工业从业人员的40%;其中新增2000人,基本上平衡了汽车生产企业2004年裁减的人数。 德汽配行业成功的基础是企业不断的技术创新,灵活并注重实施全球化战略。特别是全球化战略方面,德国汽配行业扎根市场、贴近用户,全球布局,充分利用各地有利资源,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 自1996年以来,德国汽车工业几乎在全球所有主要地区的生产基地都增加了一倍以上。至2004年底,汽配行业在全球74个国家设立了1758个生产厂和许可生产厂。西欧作为德国汽车工业的重点区域,始终保持在34%的比例。而中东欧(如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的

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pdf

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 思想·创新·增长 近几年德国创新领域有着较大的发展。2005-2008年间德国企业研发投资增加了19%;2008年研发人员的数量比2004年增加近12%;2008年德国研发总体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7%,成为东、西德重新统一以来最高的年份;2009年德国工商总会创新报告表明,至2008年底,约30%企业将自己的创新归功于联邦的研发和创新政策。 而今,鉴于金融危机的重创、国际竞争加剧和全球挑战日益严峻,德国政府决议,进一步发展高技术战略,使德国成为解决全球挑战的先行者,不仅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更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潜力。 2010年7月,德国联邦政府正式通过了《思想·创新·增长——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这是继2006年德国第一个高技术战略国家总体规划之后,对德国未来新发展的探求。新战略指出,德国面临着几十年来最严峻的经济与金融政策挑战,解决之道在于依靠研究、新技术、扩大创新,目标明确地去激发德国在科学和经济上的巨大潜力。为此,联邦和各州政府一致认为:至2015年,用于教育和科研投入占GDP比重增至10%。而经济—科学研究联盟将始终伴随高技术战略的实施过程。新战略还提出以5大需求领域开辟未来新市场,并重点推出11项“未来规划”,积极营造友好创新环境。 五大领域 为应对未来挑战,德国新战略聚焦在五大领域:气候/能源、健康/营养、交通、安全和通讯,并在这五大领域提出各自行动计划和措施。新战略希望通过这五大领域开辟未来的新市场,提高关键技术并改善创新相关条件,最终促进进步。 (一)气候/能源 新战略提出应当扩大知识基础,有针对性地运用气候保护技术和调整措施,来改进政治、科技、经济和社会行动方案。联邦政府将深化政府同工业和金融之间的合作,依靠创新,倡导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有针对性地运用气候保护技术和调整措施,同时扩大国际合作。具体行动详见表1。

(发展战略)一汽集团发展概况最全版

(发展战略)一汽集团发展 概况

中国第壹汽车集团X公司发展概况 中国第壹汽车集团X公司(原第壹汽车制造厂)简称“第壹汽车”,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中国汽车工业从这里起步。52年来,第壹汽车肩负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重任,经历了建厂创业、产品换型和工厂改造、上轻型车和轿车三次大规模发展阶段,产品生产由单壹卡车向轻型车和轿车方面发展。 壹、简介 中国第壹汽车集团X公司简称中国壹汽或壹汽,总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前身是第壹汽车制造厂,毛泽东主席题写厂名。壹汽1953年奠基兴建,1956年建成且投产,制造出新中国第壹辆解放牌卡车。1958年制造出新中国第壹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第壹辆红旗牌高级轿车。壹汽的建成,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历史。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壹汽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集团之壹。 截至2009年10月,中国10’000’000辆自主轿车在长春下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强国。 壹汽现有职能部门18个,全资子X公司28个、控股子X公司18个。其中上市X公司4个,分别是壹汽轿车股份有限X公司、长春壹汽富维汽车股份有限X公司、天津壹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X公司、壹汽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X公司。主营业务板块按领域划分为:研发、乘用车、商用车、毛坯零部件、辅助和衍生经济等六大体系。现有员工13.2万人,资产总额1340亿元。 壹汽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培育了以“学习、创新、抗争、自强”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竞争需求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了东北、华北、西南三大基地,形成了立足东北、辐射全国、面向海外的开放式发展格局。改造且建设了壹汽解放卡车新工厂、壹汽轿车新工厂、壹汽-大众轿车二工厂、天津壹汽丰田轿车二工厂等新工厂,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制造阵地。自主研发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卡车、轿车、轻微型车、客车多品种、宽系列的产品格局。拥有解放、红旗、奔腾、夏利、威志等自主品牌和大众、奥迪、丰田、马自达等合资合作品牌。 壹汽产销量连续多年居中国汽车行业之首,2004年企业年销量率先突破100万辆,树起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07年,壹汽实现销售143.6万辆,实现销售收入1885亿元,列世界500强第303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4位;世界机械500强第49位,中国机械工业500强第1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2位和2007年度“最具影响力企业”第2位。“中国壹汽”以605.7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国内汽车

浅谈德国的汽车工业布局

学术探讨 浅谈德国的汽车工业布局 李广聪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大众汽车集团作为世界十大汽车集团之一,在进入中国汽车市场20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兴盛、衰退、复兴过程。通过研究其在中国的品牌布局策略得失,我们发现它所具有的独特产品策略是其成功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探讨分析其品牌策略,并为现今激烈的汽车市场指出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大众汽车、品牌布局、汽车市场、营销 目前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已初步完成了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在2008年第一季度,德国大众汽车各项销售指标都名列榜首,大众在中国市场开始了“全面复兴”。所以,研究其发展进程,揭示其复兴的谜团对当今汽车行业有这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汽车品牌营销 品牌是汽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过程中,品牌的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品牌意味着市场定位;意味着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意味着汽车产品的质量、性能、技术,并最终体现汽车企业的经营理念。 品牌策略是汽车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支柱和基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他营销策略,对于汽车市场营销的成败关系重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汽车企业都应致力于汽车品牌的开发、汽车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汽车市场的需求,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世界汽车巨头无一例外的采取了品牌扩展和多品牌策略。所谓品牌扩展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名称,推出改进或换代产品;多品牌策略一直是世界汽车市场采用的重要策略,指汽车生产企业同时生产经营多个汽车品牌,根据品牌的特性,进入不同的细分市场。 品牌定位要准确。品牌定位是指在消费者心中确立产品及品牌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德国的经验,就意味着学习行业最先进的经验。”厦门金龙汽车座椅有限公司总经理方真群如是说。德国是世界上主要汽车品牌集中的国家。据德国一位参加展会的业内人士介绍,2005年德国前20位最有价值的品牌中,戴姆勒-克莱斯勒、奔驰、宝马、大众、奥迪等汽车品牌都榜上有名。德国的一家研究所从十几年前开始对汽车品牌进行专门评估。主要评估依据是市场占有率、产品形象和企业经营状况等。 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德国各大汽车厂商无一不重视品牌价值。这使得德国汽车在竞争激烈的全球高档车市场中占据7/10的份额。 同样,德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也有自己的品牌,如博世、大陆、ZF、蒂森?克虏伯、西门子VDO、巴斯夫等。在过去六年里,德国汽 配工业的销售增幅均超过整车工业,但市场主要被少数大型汽配企业占据。 二、德国大众(中国)多品牌布局成败分析 1.品牌产品开发重视其深度和宽度。德国大众进入中国市场表现了先驱者的勇气和睿智,并有着清晰的指导战略。与上汽合资,大众选择了专心制造,解决生产环节的大量问题,把市场的重任与风险留给了中方合作者。 这一时期,德国大众在中国投放的汽车品牌有:大众、奥迪。品牌产品由:桑塔纳、捷达和奥迪100组成。德国大众在中国轿车市场的份额高达90%以上,赢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和中国消费者的感情。 但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德国大众并没有巩固自己市场领导者地位,通过引入更多的汽车品牌,像最早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一样,率先占领中国汽车的细分市场。而仅仅依靠三个品牌产品,在那个汽车市场竞争不饱和的大好环境下,玩弄南北大众之间的博弈。所采取的品牌扩展策略和多品牌策略,在深度和宽度都不够,在如此长的时间里,热衷于对老车型的技术改进。然而,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又被德国大众牢牢控制,中方并没有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导思想下,占到任何便宜。 2.分析市场需求,重视品牌布局。在竞争不饱和的前提下,德国大众采取的两家公司的品牌错位布局使得大众享受了在华十多年的繁华。 德国大众汽车中国市场份额的急剧滑坡,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大众本身品牌策略的失误。首先在品牌布局上,一汽大众的奥迪、开迪、宝来、高尔夫、捷达都分别与上汽大众的帕萨特、途安、桑塔纳3000、POLO和桑塔纳交错重叠,在市场竞争中左右互搏。其次在引进新品牌缺乏市场调查。欧洲热销的高尔夫,到了中国水土不服,两门版的高尔,市场定位不准的开迪,这些车型的滞销,让德国大众更加难以抑制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有率的下滑。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变化,通用、丰田、福特等世界汽车工业巨头陆续进入中国,中国汽车升温并且“井喷”,新车倍增,价格日低,而德国大众汽车车型冲突与品牌分布矛盾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之前的成功也令德国大众产生了市场错觉,对引进新产品、研发本土化、分析中国消费者需求等方面重视不足,这种市场错觉导致了大众近年来在市场策略上的进退失据。 客观的分析,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细分,单一品牌市场保有量会有所下降,但是如果自身内部的品牌协调好,采取宽度差异化战略、品牌深度战术,可以起到减缓下滑的作用。 3.品牌分布同企业形象联系起来,优化结构组合。在引入德国大众旗下另一个品牌———斯柯达后,并将其交由上海大众生产,我们可以看到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的功能有了重新定位,即一汽大众未来将生产典雅型和精英型的车型,而上海大众的定位是经典型和时尚型的车型。也可理解为:一汽大众将生产高端车型,上海大众将生产大众化的车型。 德国汽车行业注重贴近市场,全球布局,利用各地有利资源,提高竞争力。自1996年以来,德国汽车厂商几乎在全球所有主要地区的产量都增加了一倍以上。至2004年底,该国汽配行业也在全球74个国家设立了1758个生产厂和许可生产厂。 德国汽车业在“老家”西欧始终保持着30%以上的占有率,其在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市场比重也明显上升。同时,德国汽车厂商在北美地区设立了333个生产基地,汽配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德国汽车业近年还特别关注亚洲市场,中国是不少厂商海外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大众和奥迪公司早已在中国扎根,宝马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也在中国投资设厂。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生产的轿车中,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车型占30%左右,居首位。对于大众、奥迪、斯柯达三个品牌,德国大众巧妙的采用了:“双塔”战略,即“奥迪+大众”形成一汽大众,“大众+斯柯达”构造上海大众。在未来的大众(中国)格局中,上海大众将形成:高尔、法比亚、波罗、朗逸、明锐、帕萨特领驭及速派的布局,产品价格主要覆盖6万~30万元之内。 一汽大众则日益成为中国汽车制造商中产品最完备的合资公司,除了现有的A级车新宝来、速腾、高尔夫(六代),豪华车奥迪系列,全新上市的帕萨特B6(迈腾),还有即将在一汽大众生产的帕萨特CC。由此,一汽大众将实现A级车到C级车的全线覆盖,实现15万~60万元的价格区间。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是汽车制造企业的必思课程。通过德国大众(中国)的复兴之路,我们可以得出:第一,应该在全局意识指导下规划其品牌布局,品牌定位应该是互补而不是互斥。第二,品牌布局应该与市场细分相结合,适当的调整其产品线。第三,任何时间都应该具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 参考文献: [1] 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0[2] 刘志迎:市场营销十八讲[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5[3] 王宁.市场管理与营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335?

2020年(发展战略)我国汽车零部件业新发展世态的策略分析

(发展战略)我国汽车零部件业新发展世态的策略分析

我国汽车零部件业新发展世态的策略分析 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汽车产业新的变化,世界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首先,自20世纪80年代末尤其是90年代以来,于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世界汽车工业加快了资产重组的步伐。全球有实力的企业从1980年的30家减至目前的12家,整车企业的兼且重组打破了原有的全球配套体系,也促进了零部件企业的重组整合。有专家预测,为有效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到2010年,全球汽车工业壹级零部件供应商的数目,将从目前的六百余家减5525-30家;世界二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将由当下的壹万多家减55600-800家。 其次,汽车零部件企业逐步从整车生产企业中剥离出来。为降低成本,集中精力搞好整车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提高产品于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以美国三大汽车XX 公司(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为首的整车制造商逐步将自己所属的零部件企业予以分离,且按质量、服务、价格和技术的要求于全球范围内比较选择所用零部件。而零部件企业为有效进行专业化生产,增强产品的开发能力,扩大配套范围,减少对整车企业的依赖,更好地吸收外部资本和技术,也主动从整车厂家脱离出来。例如,1998年5月,德尔福汽车系统XX公司从通用汽车XX公司中分离出来,从壹个单纯为壹家XX公司供货的零部件厂商变为面向全球的零部件XX公司。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汽车产业日益国际化,汽车整车厂逐渐于全球范围内以性价比比较选择采购零部件。于汽车零部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成本是

汽车零部件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差不多只相当于美国劳动力成本的10%,甚至更低)对全球各大汽车整车企业来讲是极富诱惑力的。采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建立新的全球供应链,所能节省的成本是相当可观的。因而,目前大多数跨国XX公司已将零部件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低工资成本国家和地区大量转移。德尔福XX公司自1994年进入中国,到当下已经于中国投资4.5亿美元,拥有14家企业、壹个技术中心和壹个培训中心。 再有,汽车零部件技术向通用化、智能化和环保化方向发展。为给更多整车车型提供配套服务,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始把汽车构成中不变的总成、模块、零部件整合为壹个平台,匹配各种可变的总成、模块和零部件,极大地提高了零部件的通用化。随着电子智能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上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纷纷将汽车电子智能技术用于汽车零部件,电子智能化零部件比重越来越高,据统计,电子智能产品占整车价值的比例已由80年代末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5%。为适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始开发新型替代材料,使汽车零部件轻质化,减少燃料的消耗,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之上这些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无论从应对全球采购挑战仍是从壮大我国汽车产业本身来见,零部件产业均应该得到更快的发展,行业水平应得到更大的提高,应先于整车产业实现国际化,积极融入全球采购体系。值得高兴的是,随着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长

2021年[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5]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状况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5]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 状况 目录第一章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分析 5 一、世界汽车整车产业竞争格局 5 (一) 整车产品结构 5 (二)主要国家生产格局 6 (三)厂商生产格局 7 (四)主要国家消费格局 8 二、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特点 9 (一)汽车产业高度全球化 9 (二)市场成为决定汽车工业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 10 (三)世界汽车销售市场的重心逐渐东移 10 (四)生产经营集团化及跨国公司、寡头垄断格局已经形成 11 (五)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 11 (六)跨区域、跨国界的企业兼并与联合 11 三、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趋势12 (一)产品发展趋势 12 (二)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12 (三)大力采用通用底盘 12 (四)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选购零部件来降低成本 13 (五)广泛采用新技术 13 (六)零部件向模块化供给方向发展 14 (七)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方向发展 14 四、结语 14 第二章中国轿车整车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15 一、中国轿车整车产业发展现状 15 二、中国轿车整车竞争格局 16 (一)上汽集团 17 (二)一汽集团 18 (三)东风集团 18 三、中国轿车市场发展前景 19 四、中国轿车整车行业利用外资分析 20 (一)跨国公司在中国轿车整车产业中的地位 20 (二)跨国公司的进入历程 21 (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一般规律 24 五、结语 25 第三章中国加入WTO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26 一、汽车产业与WTO的相关条款 26 (一)关税方面 26 (二)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 26

(三)外商投资管理方面 26 (四)服务贸易方面 27 (五)加入WTO协议中没有承诺的保护措施 27 二、入世后的主要影响 27 (一)对整车制造厂商的影响 27 (二)对零部件业的影响 29 (三)对汽车服务贸易业的影响 31 (四)对外资开放的影响 32 三、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33 (一)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水平 33 (二)生产效率及生产经营成本 34 (三)研究与 ___ 34 四、结语 35 第四章汽车产业链及配套模式分析 36 一、汽车产业的产业链概述 36 (一)整车制造业 36 (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37 (三)汽车相关工业 39 二、国外汽车生产配套模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39 (一)几种典型配套模式介绍 39 (二)国外汽车产业配套模式的发展趋势 42 三、国内汽车产业配套模式现状分析(轿车) 44 (一)上汽配套模式 45 (二)一汽的配套模式45 (三)东风汽车公司的配套模式 46 四、结语 46 第五章国内外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状况分析 48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48 (一)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现状 48 (二)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趋势 49 二、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52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 52 (二)国外汽车公司进入中国情况 57 (三)未来几年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走势分析 60 三、结语 61 第六章天津 ___区及环渤海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2 一、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2 (一)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业总体状况 62 (二)天津 ___区汽车零部件产品配套能力分析 62 二、天津汽车

德国宝马公司的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

营销102 王婷(16) 德国宝马公司的企业使命与战略目标 1.企业使命 1.1德国宝马简介 宝马公司的历史始于1916年,在中国大陆早年翻译为巴依尔。公司最初是一家飞机发动机制造商,1917年还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1918年更名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股份公司并上市。 BMW是德文Bayerische Motoren Werke的缩写,英文则是Bavarian Motor Works, 即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股份公司。在初创阶段,公司主要致力于飞机发动机的研发和生产。BMW 的蓝白标志象征着旋转的螺旋桨,这正是公司早期历史的写照。但是现任的宝马总裁却更正说,人们总以为蓝白标志是螺旋桨,其实应该是,宝马的总部在慕尼黑,德国的巴伐利亚州,而巴伐利亚州的州旗是蓝白相间的,宝马的名字又是巴伐利亚发动机公司,宝马就代表了巴伐利亚,代表了德国最精湛的发动机技术。1923年,第一部宝马的摩托车问世。五年后的1928年,BMW收购了埃森那赫汽车厂,并开始生产汽车。之后,BMW将许多汽车制造史上的杰作推向市场,这些产品不断激发出强烈的感情和人们的渴望,铸就了BMW公司作为一家汽车制造商的杰出声誉。 1.2宝马的生存 宝马从何而来,将向何处去? 有位业内有士说:"讲到我们的汽车发展史,更准确的一种说法应该是德国汽车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史"。钟爱宝马的人未必都知道宝马的诞生时代及其发展史。宝马公司总部设在慕尼黑,以生产高级轿车为主导,并生产飞机引擎、越野车、摩托车和汽车发动机。要问

BMW从何处来得先了解BFW。BFW始创于1916年3月7日,并且合并了Otto-Werke工厂。BMW集团于1922年收购了BFW,但是BMW一直以来都在沿用BFW的创建实践作为其始创年代。时至今日,宝马已有近100年的历史,它已经成功地发展成为当今汽车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成为消费者钟爱的品牌车也是有目共睹的。 据相关统计数据指出:在世界40家大的汽车制造商中,目前只有10家赚钱,世界汽车生产能力过剩30%,约为1800余万辆......。宝马的一些经销商表示进口宝马车的一些系列都已经断货了。我们并不难想象宝马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钟爱程度,从一些媒体的报道或是身边爱车一族的讲述,这一品牌车确实让让消费者很慷慨地掏了腰包。从媒体对于此事的关注程度也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对于宝马品牌的钟爱程度。目前,德国宝马汽车与华晨集团的全线产品已经上市,我们都清楚宝马的工厂已经开到了中国市场,而在全球市场也采取直销措施。 1.3宝马的经营哲学 宝马的经营哲学是:在任何一个地区,只要其高档产品有长期发展潜力,宝马都会在那里开展业务。德国的《基本法》规定,德国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进来还调整为"社会环境市场经济(social-eco market economy)".意思是社会整体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高于群体竞争的市场利益,而且这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德国宝马作为一个重要德国民族品牌,其遵循了这一民族精神,其品牌战略从属于公司整体战略,公司战略则依从于企业的愿景、使命和目标等价值观内容。品牌战略下的品牌精髓,即品牌DNA,是品牌绝对和独特的核心,是一种清晰的指路明灯,归于企业价值观这个原点。然后,品牌精髓再指导品牌宣言(口号),进而影响品牌个性的表现。 去年下半年开始,宝马紧密围绕品牌精髓"JOY",在德国率先推出"JOY IS BMW"的品牌运动并大获成功。今年4月宝马在中国启动"BMW之悦"品牌战略宣传,与中国文化融合,进一步向当地老百姓表述宝马的核心价值主张,同时也丰富了一直在用的品牌口号"纯粹驾驶乐趣"。表明价值观的宝马品牌形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晰而丰满了。更让人激动的是,此举也丰富了宝马的品牌内涵:驾驶乐趣之悦、成就梦想之悦、责任和分享之悦......之后,宝马正在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践行自已的承诺。这种源于价值观的品牌战略使品牌在不断完善中健康成长。 1.4宝马的企业形象 长期以来,宝马在中国的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虽然非常知名,Joy is BMW"被改为中国特色的"BMW之悦",并对之赋予本土化系统化的阐释,这是全球统一品牌诉求"JOY"的丰富内涵在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提炼。 悦,兑现心意,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悦,也是动词,悦人悦己,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史登科博士说,"BMW之悦"涵盖了身心感受之悦,成就梦想之悦,责任和分享之悦多个层次的情感。 宝马希望藉此三"悦",向中国消费者传达它不仅代表着高性能和有着纯粹驾驶乐趣的汽车产品和技术,而且代表着创新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以及关心社会和关注未来的公益心与责任心,它代表着宝马在中国强调的"天人合一,驭车而悦"的消费追求。但却经常与一些同样非常知名的社会案件挂上钩。种种迹象表明,宝马集团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一轮宝马企业社会公民形象重塑的工程,特别是在宝马中国内部,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改变其在中国消费者眼中的宝马品牌和宝马企业形象。 1.5宝马的愿景陈述 (一)用最好的技术为客户提供最优秀的解决方案 ? 开发和原型设计,改进生产和包装流程。 ? 最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和厂房。

_德国“工业4.0”的战略意义与主要启示

一、什么是德国“工业4.0” 德国“工业4.0”的概念最早提出于2011年。此后,由德国相关行业协会牵头,来自行业协会、企业、政府和研究机构等产官学专家组成“工业4.0”工作组,进一步开展了对“工业4.0”的研究。2013年4月,该工作组向德国联邦政府提交了最终报告《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得到联邦政府的高度认可。在德国联邦政府推出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工业4.0”被列为十大未来项目之一,表明“工业4.0”已经成为德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括地说,“工业4.0”是基于对整个工业发展过程重新划分而提出的一个新颖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德国产业界和学术界人士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迄今工业发展已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可以将其分别对应于“工业1.0”“工业2.0”和“工业3.0”时代,而未来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必然推动工业发展进入智能化阶段,亦即“工业4.0”时代。智能化阶段的核心技术特征是“虚拟—实体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或称为信息—物理系统)。“虚拟—实体系统”是指,在传统的互联网、信息系统基础上,加入物联网、服务网,使现实世界与信息网络紧密衔接、融为一体。在工业领域,“虚拟—实体系统”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智能工厂”,主要包括智能机器、数据存储系统,以及能够实时传输信息、进行交互控制的生产设施。“智能工厂”的控制系统连接了原料、制造、物流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可以收集各环节传来的信息,以人工智能加以分析判断,决定具体的生产方案,并自动完成加工制造。这样,就形成了精准按需生产、高度个性化制造的模式,达到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的目的。 着眼于推动“工业4.0”战略的有效实施,上述报告提出了八个领域的重点任务。 建立标准化的技术体系。在同一价值链(价值网)的不同企业,应当加强合作,制定一套公开的技术标准,而后进行智能化软硬件的建设。 掌握复杂系统的管理技术。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从研发设计一直到客户服务的“全覆盖式”系统,并同时管理大量的产品条线。 建设工业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企业必须拥有传输能力强大、满足各类通信需求的宽带网络,还要能与德国以外的地区高速连通。 确保生产安全与信息安全。需要建立整体化的安全保障体系,防止网络入侵、信息盗用,保证自动化生产设施的安全稳健运行。 重新设计工作岗位与内容。机器替代部分人工劳 德国“工业4.0”的战略意义与主要启示文 _ 吕 铁 李扬帆 Chinese Cadres Tribune DOI:10.14117/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9278657.html,11-3331/d.2015.03.010

汽车企业发展战略

摘要:对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谈起,分析了目前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大趋势,从而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汽车工业企业的战略选择。希望能够给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对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也能提供借鉴之据。 1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 1.1 发展速度快,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 从我国乘用车市场的发展情况分析: 从销量方面分析:从2000年至今,自主品牌同合资品牌一样呈现出总体上升的态势,自主品牌并没有因为加入WTO后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而出现销量下滑。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有上升,说明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有所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 从同比增速上分析:从2000年到2007年的八年中2000年、2003年和2004年自主品牌的同比增长速度低于合资品牌,对汽车工业平均增长速度的贡献不相上下;从同比增速之和分析:自主品牌总增占速度高于合资品牌,说明自主品牌过去七年的递增速度大于合资品牌,呈现出较为迅猛的发展态势。 1.2 自主创新成为发展主流 十五届六中全会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奇瑞、吉利、华晨等企业在上海、北京车展的强势亮相备受国人瞩目,也为中国民族汽车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了希望。2008年的北京车展,面对跨国汽车巨头强大的参展阵容,一汽、上汽、东风、奇瑞、吉利、长城和比亚迪等国内汽车企业毫不示弱,纷纷携最新研发的自主品牌汽车高调亮相北京车展,其数量接近890辆展车的三分之一。数量之多超过历届北京车展。 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等合资企业也制定了未来五年的自主创新目标: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上汽集团将投资100亿元,新增自主品牌汽车5万辆,形成车身自主开发能力,2010年自主品牌占总量的30%,并具备整车和发动机开发集成能力;一汽集团2008年推出以顶级红旗概念车HQD为原型的红旗旗舰车型,初步形成较完整红旗产品系列。 1.3 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 虽然自主品牌在2006年在发展速度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欣喜,但是我们从市场和产品方面分析一下是不是自主品牌真的走出困境实力大增了呢?从销量排名中可以看出自主品牌的含金量不足,虽然夏利、QQ、旗云销量都达到10万辆以上,但是单车价值量都在5-6万,只相当于捷达、伊兰特的1/2,雅阁、领驭的1/4。所以销量大,销售价值量却很低。另外,对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经济型轿车,价格成为其市场竞争中的主导因素,上述车型的销量又是通过杀价换来的,众所周知,每次降价潮几乎都出自夏利,而奇瑞更是标榜每款车都成为同级别车的价格标尺,专家估计QQ的单车利润在500元左右,利润率为1.25%低于国际汽车行业平均3-4%的利润率,更远远低于目前国内车市的20%的一般利润率。也就是厂家是以牺牲利润来换取市场的。 2 目前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大趋势 2.1 汽车企业的重新整合趋势 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汽车工业掀起一股跨国兼并和改组狂潮,自1998年德国的奔驰和美国的克莱斯勒合并后,美国福特收购了瑞典的沃尔沃的轿车部,并扩大了对日本马自达公司的控股权到法国雷诺控股日本日产、美国麦克重型货车。形成了所谓的“6+3”格局。但是由于国家间管理理念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并没能给合作带来预期的效益。所以新一轮的更富理性的整合以及集团内部的磨合将继续进行。像韩国大宇那样通过盲目扩张而自我发展的

德国汽车工业 英文

Relocation, Offshoring and Labour Market Repercussions: The Case of the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in Central Europe By Peter Nunnenkamp* Abstract: The paper raises the proposition that Central Europe’s integration into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has added significantly to competitive pressure in the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Based on production and trade data, we trace two dimensions of competitive pressure: relocation of assembly operations and offshoring of automotive parts production. The knowledge-capital model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provides the analytical basis for the discussion of labour market repercussions. Vertic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entral Europe may have helped the relatively favourable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record of the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compared to other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Yet recent industrial disputes can be attributed, though not exclusively, to the emergence of Central Europe as an attractive location for assembly operations and autoparts production. Employment and wages diverged considerably within the German automobile industry. Relative to skilled workers, the labour market situation of less skilled workers deteriorated significantly. JEL codes: F14, F23, L62 Keywords: vertical FDI, trade in intermediates, relative wages, employment * The 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 Kiel, Germany. E-mail address: peter.nunnenkamp@ifw-kiel.de. This paper is a substantially revised and updated version of Nunnenkamp (2005). Comments by Joergen Ulff-Moeller Nielsen and Konrad Pawlik from the Aarhus School of Business are gratefully acknowledged. The author also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discussant, PD Dr. André Jungmittag, and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69th Annual ARGE Meeting for critical comments and useful suggestions. The usual disclaimer applie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