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碑额志盖篆法初探

碑额志盖篆法初探

碑额志盖篆法初探
碑额志盖篆法初探

碑额志盖篆法初探

王 劲劲

摘 要要:在篆书不再作为日常书写之后,碑额、志盖就作为篆书艺术的重要载体延续不衰,两千多年来,留传下了大量精美的篆额、篆盖作品。本文按照篆法的不同对这些篆额、篆盖进行了历史分期,并分析了其发展演变的各种原因。 关键词关键词::篆额 篆盖 篆法

一 引言

从应用的角度可以把篆书分为两个时期:1.日常应用期;2.装饰用期。两个时期的分界点在西汉的“隶古定”。在第二期,篆书基本应用于庄严的场合,如印章、铜器铭文、陶器砖瓦文、书画引首题跋以及碑额、志盖等。其中碑额、志盖自汉魏形成以来至明清一直延续不衰,两千多年来,保留了大量精美的篆额、篆盖,可以说碑额志盖上的篆书的发展演变基本上可以看成是由汉魏至明清篆书的发展演变。

碑刻、墓志的形制因时而异,碑额志盖的篆法也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汉代的蔡邕在《篆势》中对篆书作了如下的描述,可以看作是汉代篆书的风格特征和汉代人篆书的审美标准: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像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扬波振激,鹰跱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

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曲,离娄不能睹其隙间。”○1而到了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对篆书作了“篆尚婉而通”的描述。再看汉《西狭颂》碑额篆书(图1)和唐李阳冰《颜氏家庙碑》碑额篆书(图2),当知蔡、孙所述可谓的评。

篆盖的历史分期

、篆盖的历史分期

二篆额

篆额、

从传世的大量作品分析,篆额、篆盖按篆法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篆法跌宕奇伟的汉魏篆额。

“汉魏碑额,笔法奇伟可喜,非后人所能仿佛。”○

“汉碑篆额,或方整、或瘦劲,多跌宕可喜,惜一额为字无多,而势各殊。”○

这是清代叶昌炽和近代商承祚先生对这一时期篆额的描述,可以说“奇特”“雄伟”就是这一时期篆额的风格特征。朱光潜先生说:“从欣赏的心理角度来说,‘雄伟’要比‘秀美’复杂得多”,“它不像平易的美,只容纳一些性质相同的单调成分。”○那么什么是雄伟所容纳的复杂成分?蔡邕在《篆势》中用“龟文”、“龙鳞”、“黍稷垂颖”、“虫蛇棼缊”、“扬波振激”、“鹰跱鸟震”等意象语言所描述者即是,反应在书法语言上就是丰富奇特的笔法、笔势。具体地说,就是:

1.善用曲笔,用笔能留。包世臣认为古帖异于后人处,在善用曲笔,古今之异处,在古曲而今直。如前所引,蔡邕对这种笔法做出了 “研桑不能数其诘曲”的描述(“研桑”是计研和桑弘羊的并称,二

人皆古之善计算者)。当然,蔡邕的描述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他道出了汉魏篆额笔法善用曲笔的客观事实。在欣赏时,这种“不能计数”的曲笔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摩擦力,它不让人的目光浮光掠影地一扫而过,而是通过目光的阻碍使其所容纳的复杂成分被感知,从而将雄伟奇特的审美特征表现出来。然而,这种“用曲”绝不是笔触漫无目的地扭动起伏,而是“行处皆留,留处皆行”○,把“留”与“行”这一对矛盾有机地统一在笔下,使每一根线都在书写者心智和神经的控制下出现,并使之合乎节奏韵律,达到“中实”的线条质量。

2.字势跌宕,为势各殊。

我们的汉字是先民对天地万物仰观俯察,近取之身,远取诸物而制,带有“随体诘诎”的艺术特点,在去古未远古法不失的汉魏篆书中,这种特点依然有迹可寻,它要求书写顺乎自然之理,各尽字之真态,不必“促长引短,务取其称”,虽讲究对称、均衡、稳定、平正,但更讲究斜中求正。将奇与正、巧与拙、疏与密、大与小、方与圆、长与扁、高与低等矛盾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达到跌宕活泼,为势各殊的艺术效果。

这一时期的篆额大致有以下几类:

a.跌宕不拘,烂漫多姿者如《西狭颂》碑额篆书,方折处挺出而轻灵,圆转处劲健而飘动,结体严谨活泼,呈现出恣肆雄伟的气象。细察之,其用笔变化多端,在书写时须横鳞战行,取逆涩之势,笔锋的行进不仅向前推进,同时也向线两边扩散,有强烈的顿挫和节律,其毛涩的线质非裹锋绞转不可为之,甚至可以使用筑锋、破锋等笔法,以增强线条的丰富性。若将毛笔的书写按运动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

类,○笔锋沿纸面的平动,○2笔锋垂直于纸面的提按,○3捻转笔管,使笔毫锥面围绕笔锋在纸面微微旋转形成的裹锋绞转。无疑,《西狭颂》篆额书的书写浑然天成地容纳了这三种笔法。

b.优美从容,圆转流丽者如《华山庙碑》碑额篆书(图3),字势取纵势长方,用笔以圆为主,辅之以方,乍轻乍重,或卷或舒,行止藏露、提挈转折皆有迹可寻。其笔画纵势者中段提细,纤劲刚韧,起笔藏锋,端庄厚重,收笔较细,旁出逶迤,势若倒韭,有悬针之势;笔画横势者纵敛合度,俯仰有法;转折处极见神采,或转或折,或提或按,或平动或绞转,不可胜计,难窥端倪。类似的还有《韩仁铭》篆额(图4)、《孔羡碑》篆额(图5)。

c.方整斩截,恣肆朴拙者如《张迁碑》(图6)篆额,其用笔方圆兼备,藏露互现,俯仰得体,常作一波三折状,得用曲之妙,如“穀”字中,“禾”的两横,取左低右高之势,而又一折再折,每折一节势渐平缓,行至末端已趋水平,有平中见奇、奇中见平之意,“又”的捺画作屈曲萦绕状,意趣盎然,又如“长”字的末笔屈曲中透出方整,律动感极强。临写此额若不将平动、提按、绞转几种笔法结合使用并以徐疾有度之节律运之,欲求形似尚不可能,求其神韵则更不可得。其结字“屈曲填满,有似印书中缪篆。”整体布局穿插避就,章法匀停,疏密得宜,浑若天成。如“城”字,敛左舒右,将“成”的撇作伸展夸张,托起“土”部,得“小在左,让右,小宜高”之理,同时伸长右边纵笔,形成密上舒下的单字结构,以便于“长”字插入,而“长”字亦用此法,密上空下,为“荡”字的插入留下空间。正如华人德先生所说:“(《张迁碑》篆额)笔势起伏屈伸,如龙行虎步,结字亦茂密诡奇,变幻莫测,堪称杰作。”○6

d.雄浑厚重,寓巧于拙者如《白石神君》篆额(图7)、《上尊号奏》篆额(图8),此类篆额笔画粗重,有重量感,其边沿粗看较光、无甚变化,但若以尺规绳之则会发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愈毫芒。”只是微妙的变化和丰富的笔法被湮没于粗重的笔画当中,就如同平静海面下的波澜一般。后世伊秉绶的书法即从此出。此类篆额镌刻极为讲究,多用双勾阳刻法,刘涛先生认为此类篆额:“雄浑圆厚,装饰性和古意兼具。”○7可谓中肯。

第二期,雄壮丰厚、博大拙朴的从南北朝至唐初篆额、篆盖(图9、10、11、12、13)。这一时期是篆隶的低潮,“从存留的书法遗迹看,此时期纯以篆书书写的长篇作品几乎没有。所存者大多见于篆书墓志盖或碑额。”○8与第一期的篆额、篆盖相比,这一时期的篆额、篆盖泯灭了活泼跌宕的气息,显得有些程式化了,可以看作是第一期中d类篆额如《白石神君》篆额、《上尊号奏》篆额等的继承,多采用双勾阳刻法,但装饰意味更浓,有的篆盖常在笔画两端的圆头上挑出一尖锋,表示鸟头或鸟啄,典型的如《于景墓志》篆盖、《元焕墓志》篆盖等。如蔡邕在《篆势》中所描述的篆书的种种意象特征在此类篆额、篆盖中几乎找不到痕迹,叶昌炽说:“汉魏碑额,笔法奇伟可喜,非后人所能仿佛。”诚不虚也。

第三期,劲利匀净、法度森严的从盛唐至明清篆额、篆盖。篆书在经历了从南北朝至初唐200余年的沉寂之后,到李阳冰出才呈现出复兴之局面,诚如舒元舆在《玉箸篆志》中说:“呜呼!天意谓篆之道不可以终绝,故受以赵郡李氏阳冰……其格峻,其力猛,其功备,光大于秦相有倍矣。”他的篆书从殷仲容所摹《峄山碑》入手,后参以古文加以变化,写得点画匀净,瘦细伟劲而又圆融婉暢,绝无板滞

僵死之态,结字长方,端庄严谨中见活泼生动。他书写了大量的额盖篆书,至今可见者有《颜氏家庙碑》碑额、《崔祐甫志》篆盖(图15)等。吴山子认为:“凡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乃四面圆足,此少温(李阳冰)法。”这种下笔平铺笔毫所形成的简单的匀净线条和端庄严谨的结构多为人们所接受,也易于模仿,遂成为篆额、篆盖之楷模为后人效法,如柳公权所书《圭峰定慧禅师碑》篆额(图16)即是李阳冰书风流波所致。自此直至乾嘉时期,篆额、篆盖多用此法(图17、18、19、20),虽严整匀净,但总是取法单一,呆板雷同在所难免,《篆势》中所描述的篆书的意象特征在此类篆额、篆盖中消失殆尽了。此外,在这一时期的篆额、篆盖中继承第一期b类额篆的悬针篆亦具一格,多在中晚唐出现,然而与汉魏额、盖篆书相比,笔法简单的多了,结体也显得呆板,虽结体严整漂亮,但总是生气不足,代表性的作品有史惟则《管元惠碑》篆额(图21)、颜真卿《郭虚己墓志》(图22)篆盖、《高府君墓志》篆盖(图23)等。

、篆盖篆法变化的原因分析

三篆额

篆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冥冥之中世间万物总是永不停息地消长、演化,有无相生,盛衰更替,此消彼长,书法莫不如此,而每一次发展变化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以下笔者将对篆额、篆盖篆法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

1.从树碑之风大盛到禁止立碑

如第二部分所述,汉代无疑是篆额最为繁荣的一代,当时的各种社会历史因素都是有利于碑额篆书发展的。首先,汉代,尤其是桓灵

之世,树碑立传之风大盛,给书法家展示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其次,“汉代“‘以书取仕’,字写得好可以做史官”,○9这说明了当时篆额、碑刻等重要书法作品均由书法修养较高者书写的历史事实;再次,当时的美学思想和书法心理受“礼”、“乐”、“刑”、“政”、“中和为美”等思想影响和支配,是一种兼容的美学思想和书法心理,这是当时碑额篆书多样化风格的思想保障;而且,“自秦易篆为佐隶,至汉世去古未远,当时正隶体尚有篆籀意象。”○10篆书本身存有古法、有篆籀意象自不必多说。至此,不妨将蔡邕在《篆势》对篆书的描述再引一次:“或像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扬波振激,鹰跱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笔者深信,这段文字绝不是简单的文辞堆砌,而是蔡邕对他所见到的和所写的篆书的精彩、中肯的意象描述,是雄强跌宕、烂漫多姿的汉代篆书的真实写照。

然而,东汉末年,曹操“以天下凋敝,禁止立碑”,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又重申禁碑之令,诏曰:“此石兽碑表,既私褒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其犯者,虽会赦令,皆当毁坏。”于是另一种既不违法又能尽孝的方式应时而出了——将碑小型化,并与棺椁一起埋入墓中,这种小型化的碑就是墓志。墓志在经历了两晋的发展至南北朝时期其形制逐渐成熟起来。成熟的墓志,“多平放,加盖起保护铭文作用。据目前资料,墓志盖的使用约始于北魏中期。墓志盖一般刻该墓志题铭。”○11据叶昌炽考证,篆盖始见于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书刻的《元简墓志》。这时,我

们就会发现从东汉末年到北魏中期,即使是保守的算法——从公元278年到公元498年,这200多年的历史中,篆书几于绝迹,篆额形成断代,篆盖还未出现。200年!在信息传递并不发达时期的200年!尚存古意的笔法就在这200年间流失、讹传,跌宕奇伟没有了,气息凝滞了!

2.“二李”楷模的树立

宏观上所说的风格,其发展、成熟和最终确立总是以微观上具体的书法家的风格为代表的。在唐代,李阳冰以精深的篆书造诣,成为有唐一代篆书的制高点,成为唐以后学习篆书的楷模,流风所致,影响深远。而李斯的篆书,在过去的800年间基本上是少人问津的,由于李阳冰的学习与攀附,遂被尊为典范,加以学习,当然他的篆书是远胜李阳冰的,但后世仍以“二李”称之。在历史上,这种并称的力量是很大的,它足以击败其他与之成就相当的人,并使之湮没无闻。就这样,“二李”篆书楷模树立起来了,后世对篆书家及其作品的描述势必要和“二李”扯上关系,或曰师法“二李”,或与“二李”相较,试看:

鼎臣(徐铉)笔实而字画劲,亦似其文章,至于篆则气质高古,与阳冰并驱争先。——黄庭坚

篆难于小而易于大,郑子(郑文宝)小篆,李阳冰不及,若大篆可兼尔。——徐铉

赵孟还善于写精美的小篆,取法李斯与李阳冰,其面貌可从《玄頫

妙观重修三门记》篆额上看到。——惇

(吾衍)精于篆,专法李阳冰,律以石鼓,当代独步。——陶宗仪

(柳贯)善楷法,工篆籀,妙处不减李阳冰。——宋濂

(赵雍)工真、行、草、篆,篆法二李,而清劲有余。——陶宗仪

然而就是“二李”楷模的树立,造成了唐代以后篆法单一雷同、毫无生气的局面,在“二李”森严篆法的笼罩下,书法家们的个性没有了,他们的篆书作品反应的已不再是自己的“心线”,而是向人们展示自己遵守“二李”之法的本事。钟明善先生说:“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这就是:一种书体如果建立起了森严的法度,有了规矩的模式以后,这种书体其艺术的发展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甚至陷入暂时的停滞状态。”○12简明扼要,一语中的。“二李”本身的篆书艺术水平是很高的,只是他们所建立的森严壁垒,如同一堵高墙,使后世只能效法而不敢超越,正如张同印教授说:“唐代篆书家大多不出李斯玉筋篆轨辙,取法单一造成营养不良。李阳冰直法李斯有小变无大别。许多书家又直法李阳冰形成近亲繁殖,造成了面貌单调,风格雷同,内容肤浅的弊端。”○13

3.“知觉简化”的倾向

“我们的知觉往往偏好于那种组织的最好的、最规则和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性的格式塔——‘完美的格式塔’……一切不规则的形体,或说是没有被很好的组织的刺激物,都会在自觉中产生一种改变他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的结构的倾向——‘简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反应在书法上就表现为追求对称、均衡、稳定、平正,将接近对称、接近均衡、接近稳定、接近平正的字势、笔势看作是对称、均衡、稳定、平正的,并有将不对称、不均衡、不稳定、不平正简化为接近

对称、接近均衡、接近稳定、接近平正。古人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其原因就在于在取法的过程中我们总有将“古法”中微妙的、不易察觉的成分简化掉。

如图24所示,a.c.两个稍微有点不对称的图形,在实际的观察当中我们总有将它们看成是b.d.那样,因为b.d.是完全对称的图形,在直觉上更易于把握。

图 24

“知觉简化”倾向作用在书法上表现为:笔画中微妙变化的笔法逐渐丢失,结字逐渐匀整呆板,意象美与自然美逐渐消失,具体地分析:

第一期的篆额、篆盖,其笔法跌宕可喜,善用曲笔,其曲处“研桑不能数其诘曲”,综合运用了平动、提按、裹锋绞转等笔法,“行处皆留,留处皆行”,使每一根线都在书写者心智和神经的控制下出现,并使之合乎节奏韵律;而到了第二期,笔画中的变化逐渐简化,裹锋绞转的笔法基本看不到痕迹,结字中动势简化了,节奏与韵律也简化了;第三期,李阳冰虽以李斯《峄山碑》为取法对象,但他所见到的《峄山碑》是“野火焚”之后“枣木传刻肥失真”的《峄山碑》——已经被传刻者“简化”过的《峄山碑》,所以李阳冰笔下就只有了“凡下笔须使笔毫平铺纸上”的简单的平动笔法,将古人一波三折、提按顿挫处“简化”为平铺而过,钟明善教授说得好:“他的

篆书没有两周金文、石鼓之朴茂浑厚,没有李斯篆书的圆融劲挺、结法险奇,更没有汉篆的方整刚劲。甚至连后代郑文宝摹刻的《峄山碑》也不如。从结字美的角度看,讲他‘破坏古法’是不为过的。”○包世臣认为: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强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共目矣。中实之妙,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以后,遂难言之。”○

真可谓是微言大义,一语惊醒梦中人,第三期额、盖篆书与第一期相比,它的线条空了!空——在由汉代至清初的篆书发展中,在“知觉简化”的倾向下,线条中微妙的笔法简化了,书写者的神经和心智控制线条的能力简化了,书写的节奏与韵律简化了,作品的意象美简化了……简化到最后,“要妙入神”的篆书艺术被简化成一种漂亮的装饰符号!

参考文献:

[1]蔡邕:《篆势》,《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2]叶昌炽:《语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3]商承祚:《说篆》,《20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历史文脉篇》,上海书画出版社。

[4]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5][15]包世臣:《艺舟双楫》,《清前期书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

[6]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7]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8] [12][15]钟明善:《中国书法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9]钟明善:《谈艺录》,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

[10]黄伯思:《东观论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11]叶其峰:《晋石尠墓志——兼谈墓志制度之演变》,《20世纪书法研究丛书·历史文脉篇》,上海书画出版社。

[13]张同印:《隋唐志盖篆书》,《中国书法》2004,12。

[14]姚宇亮:《知觉简化在后期书法史中的表现》,《首届全国书法研究生书学学术周论文集》,2005。

2 1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4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罗大伦故事方

最近看罗大伦老师《中医这样看病》,发现罗老师讲了自己许多用药经验,本想自己摘录一下,结果在网上发现有朋友已经辑录,那就不再费力了,转来大家一起参考。再此向 原创网游致谢。 1、小儿盗汗有的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有的是缺钙。如果只是伴有手足心热。 则由阴虚内热的嫌疑,可以用一些凉性的食物。 如梨汁、西瓜汁,也可用几克桑叶泡水加冰糖。 服用一两次即可。也可用六味地黄丸化水,服用一两次,药量为成人的四分之一。如果还在母乳喂养期的,可以给母亲服用六味地黄丸。 通过调治母乳来治疗孩子。 2、治疗小儿食积:焦三仙各10克熬水喝。 3、感冒后长期咳嗽验方:细辛3克。 杏仁9克(捣)。 法半夏9克,陈皮9克,瓜蒌壳9克。 枳壳9克,桔梗9克。 薄荷9克。 沙参9克,射干9克。 五味子6克,黄芩6克。 桑白皮9克。 甘草6克。药物先泡半个小时。 水开后煮十分钟。 方义:感冒后正气不足,邪伏于内,必须将邪气宣出。如果没有黄痰等热证。 可以去掉黄芩、桑白皮。一般四五服即可。之后用通宣理肺丸或金匮肾气丸善后。 4、雨天淋雨后着凉,可用葱白、生姜煮水喝,另加热水泡脚。 5、小儿咳嗽:橘子皮熬水。 水开后五分钟即可。如果有热,可以加渗透梨皮、萝卜丝。 如果痰完全是清的,白色的。 可以配合一点姜片或者苏叶。 6、小儿的病重在调理脾胃,如小儿哮喘,可以在未发作期使用八珍糕调理,药房有健脾八珍糕成药。八珍糕原方: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山药50g。 莲子肉30g,白扁豆20g。 芡实10g,薏苡仁10g。 罗大伦使用方法:太子参20g。 白术30g。 茯苓50g。 山药50g,薏苡仁50g。 芡实20g。 白扁豆20g,莲子肉50g。 生山楂30g,炒麦芽30g。 如果舌质红,去掉太子参、白术。

传播民族志

传播民族志 摘要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得益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推动。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ofcommunication)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在此,阐释者试图理解的是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所采用的传播方式。总体说来,民族志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受到包括新闻传播学界的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民族志研究方法未来有何转变,目前还没有一下定论,不过一部“好”的民族志应该有如下特点:首先,它应该通过描写田野工作环境,解说日常生活的意义,关注微观过程来暗示人类学者“曾身历其境”;其次,它应该通过对异乡他族的文化和语言进行跨越界限的翻译,显示民族志作者的语言功底,并表现他对土著文化的意义和主体性的掌握;第三,它应该赋予文化以整体观的意义。关键词民族志文化人类学传播民族志研究方法Abstract:ethnographyisthemosttypicalexplanativeresearchmethod,anditwas benefitedbythepromotionfromcultureanthropologyresearch.Ethnog raphyofcommunicationisanewbranchofcommunicationevolvedfromcul tureanthropologyandsociallinguisticstudy.Theauthortriedtounde rstandthecommunicationmethodadaptedbyacertaincultureofgroupme mbers.Generallyspeaking,althoughethnographyresearchmethodhasb eenfocusedbyscholarsfrom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study,itsti lldidnothaveanychanges.Althoughthereisnotacleardefinition,but aniceethnographyshouldcontainfollowingcharacteristics: first,itshoulddescribethefieldworkingenvironment,explaintheme aningofdailylife,focusonmicroprocesstohintanthropologyresearc herthattheyhavebeentherebythemselves.Second,itshouldshowtheli nguisticabilityofethnographywritersbytranslatingthelanguagean dcultureofanothernationandexpressedhismeaningtonativeculturea ndhiscontrollingtothemainbody.Third,itshouldendowcultureamean

教育人类学讲义整理

《教育人类学引论》 第一节课 一、人类学对教育学有什么贡献? 1.对研究方法的忽视: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你的论文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①方法和你的选题有什么对接?②你的选题有该法(理论)与不用又有什么不同? ③你的论题最适合用何种方法、何种理论? 2.人类学对教育学的贡献: (1)打破我族中心主义,获得一种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人类意识,进而强化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自我意识; 可以有民族情怀,但是不能有民族中心主义;视野和眼光的全球性——从西方看中国、从周边看中国;中国无哲学,但是有思想,中国的语言文字不适合表达哲学,在这方面印度就好于中国,表达哲学的文字需要严谨、逻辑、严密;孟子:见幼童落井而起恻隐之心,但是有人便反驳:见幼童落井,汝之子,汝友之子,汝仇家之子,救孰?冯友兰,中国哲学浑然天成。 (2)打破坐在摇椅上玄想人类的历史; 人种志研究、民族志研究、田野研究、将先前的由业余学者或其他人的研究进行实证化。 (3)引发问题意识,提供对问题的解答; 人的本质与教育的关系(陆有铨说没有什么本质,反对本质主义,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人类进化与教育的关系;人的体质与教育的关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4)改变提问方式,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成尚荣:尊重与倾听;①从旁观者转为具有主体色彩的我②将教育问题由“人的教育”转为“人的认识”问题,只有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的情况下,教育才能真正展开和充分实现,会读人、能读人;③教育问题存在的理论基础,使教育人生活的表层进入到人的存在深层,使教育和人类存在、世界存在、宇宙存在联系起来。 (5)提供了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重心下移,开放、互动生成,学生立场;习惯用一种学科、一个人物、一个理论来阐述你的问题。 《孩子的宇宙、最后20年、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实验时代》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范式(1) 所谓研究范式是在一定研究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体系。我们主要介绍四种典型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人文主义研究范式、社会批判研究范式、复杂系统研究范式。这四种研究范式各具优势和弊端。目前,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和辩证化的趋势。 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范式”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史家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必要的张力(The Essential Tension)》(1958年)一文中首先引用的,后经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的出版而广为流传并逐渐应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中。什么是范式?范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应明确的一个概念。 “‘范式’一词的原文是Paradigm,原意是‘词尾变化’。在语法书中,词的变化是有规则的,库恩借用语法上的Paradigm这个词来说明范式具有‘范例’、‘模型’、‘模式’等意义。’范式尽管是库恩首创,但他并没有对范式下过定义,但从他的使用上看,这一概念与科学家集团或“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密切相关。“范式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是常规科学研究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简言之,范式代

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范式不是理论,但它对理论的形式起着很大的作用。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2)共有的信念;(3)某种自然观(包括形而上学假定)。 在库恩看来,科学发展就是从一种科学研究传统过渡到另一种科学研究传统,常规科学的研究活动是由范式来指导的,科学革命其实就是范式的“格式塔转换”。虽然库恩有关“范式”的这个概念最初指涉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对自然科学史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但是近年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对这个概念的借用十分广泛。 (一)科学主义研究范式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产生于近代。又可称作唯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作为一般的科学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培根的经验哲学和牛顿—伽利略的自然科学方法。该范式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取得了卓著成就,随之对社会科学产生深刻影响。通过孔德等的努力,科学实证分析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于教育教学研究来说,则主要通过冯特、桑代克等人在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努力,并取得巨大成就后,而逐渐确立了一种注重实证和分析的研究范式。

感悟“提壶揭盖”治法

【摘要】“提壶揭盖”作为中医传统治法,由于历史变迁及传承经验所限,目前临床应用十分局限。文章通过追溯该治法之源而正其本意,并对之加以引申及提出新观点,另附一运用此法之验案予以总结。 【关键词】提壶揭盖; 中医治法 “提壶揭盖”作为中医传统治法之一,其概念是属于在学习基础理论时就已被讲授的内容,以往教科书多解释为:肺处高位,喻为“华盖”,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故肺气闭阻,肃降失职,可影响其他脏器气化失司,可出现小便不利、浮肿等症,故治疗应宣发肺气。肺气得宣,小便即得利,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提壶揭盖”。这个说法将病位局限在肺与膀胱,甚至可简单理解为肺对应壶盖而膀胱对应壶嘴,显得形象而直观,有利于初学者理解。然而笔者指出,这种说法不可避免的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病位的局限、拘泥会导致临床思路的狭窄与手段的单纯。 溯本求源,“提壶揭盖”法最早出自于金元名医朱丹溪的医案:“一人小便不通……此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以药大吐之,病如失。”另又在其著作《丹溪心法》论治小便不通时具体阐述了该法:“气虚,用参、芪、升麻等,先服后吐,或参芪药中探吐之;血虚,四物汤,先服后吐,或芎归汤中探吐亦可;痰多,二陈汤,先服后吐,以上皆用探吐。若痰气闭塞,二陈汤加木通、香附探吐之。”可知“提壶揭盖”一法,朱氏其初意是专为探吐而设,将之比作滴水之器,闭其上窍则下窍不通,开其上窍则下窍必利。而后世专将之局限于宣肺乃离乎其本意了。 当然后世为将治法验证于临床,具体到肺脏,本也无可厚非,事实确也证明通过宣肺能达到利小便的效果。但若一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仅满足于机械照搬不求甚解而非灵活变通,则舍本逐末了。笔者认为,“提壶揭盖”治法应当加以引申,具体在病位与手段两方面可适当扩展。首先,病位上之“盖”并非独指“华盖”之肺,其定位或可泛指“上焦”,笼统点就是一个气机的问题。揭盖之目的是开启气机。此气机具体到脏腑当然肺脏首当其冲,但一旦限定于脏腑,顿感失色而不能举一反三。毕竟周身之气为一整体,故乃有启上焦之塞而下焦自开的道理。启上焦不止于宣肺,还可以探吐,可以搐鼻取嚏,开下焦不止于利小便,还可以通大便,临证可治疗癃闭、水肿、淋证、便秘等。其次,手段也绝非宣肺之唯一途径,启塞之法亦有多种,不可等同、均一、简单看待。如通常所见有3种情况:①外感邪气闭塞,如常见寒邪束表,气不得宣,治当宣气祛邪;②内生病理产物壅塞,常见痰邪阻挡,气无以上达,治当豁痰顺气;③上气不足,气无力上达,窍不得通故塞,治当补气升提。故虽都是揭盖,治法也由病因不同而相应更改。 笔者虽提出治有3法,但囿于经验浅薄,仅曾应用一法,治验一例,特撰写如下,望抛砖引玉,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斧正。

盖挖法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1.编制依据 (1) 2.编制范围及原则 (1) 2.1.编制范围 (1) 2.2.编制原则 (2) 3. 工程概况 (2) 3.1.工程概况 (3) 3.2.地质概况 (3) 4.施工方法 (5) 4.1.格构柱施工工艺流程 (6) 4.1.1格构柱施工程序 (6) 4.1.2格构柱施工注意事项 (14) 4.2.止水帷幕施工 (16) 4.3.冠梁施工 (17) 4.3.1冠梁施工工艺 (17) 4.3.2冠梁施工注意事项 (17) 4.4.基坑开挖 (19) 4.5.顶板和挡土墙施工 (20) 4.5.1钢筋工程 (20) 4.5.2模板及支架工程 (24) 4.5.3防水工程 (24) 4.6基坑回填和硬化 (27) 5. 质量保证的技术措施 (28) 5.1.严格按审定的施工方案施工 (28) 5.2.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28) 5.3.实行必要的施工作业令制度 (30) 5.4.严格对工序管理点的管理 (30) 5.5.严格工序质量监控 (30) 5.6.严格工序之间的交接制度,保证工序质量 (30) 5.7.做好审核验收阶段工作 (31) 6. 具体质量保证措施 (31) 6.1.成孔质量措施 (31) 6.2.预防孔斜措施 (31) 6.3.预防缩径措施 (32) 6.4.确保钢筋笼制作及质保措施 (32) 6.5.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措施 (33) 6.6.主要施工质量标准指标 (33) 6.7.钻孔灌注桩质量通病的防治 (34) 6.8.主体结构耐久性设计要求和措施 (36) 7.文明施工 (37)

白云路站盖挖法专项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 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04-2008); 2)《昆明轨道交通首期工程详勘白云路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3) 昆明市轨道交通初步设计技术性专家预评审会专家评审意见(2009年8月); 4)有关会议纪要、公文及政府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 5)相关规范、规程: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6)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 6)昆明市轨道交通首期工程合同段工程施工招标文件、施工图纸及后续更改文件; 7)昆明市轨道交通首期工程《沿线电子地形图》; 8)昆明市轨道交通首期工程十三标《沿线地下管线图》; 2.编制范围及原则 2.1.编制范围 白云站为昆明市轨道交通首期工程的第8个车站,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右ⅡDK8+166.000。该站位于北京路和白云路路交叉路口处,沿北京路布置,北京路延长线红线

10浅埋段盖挖法施工技术详解

浅埋段盖挖法施工技术 1 前言 现阶段,我国隧道工程的浅埋段开挖方式主要分为明挖、盖挖和暗挖三大类。但具体采用何种开挖方式需从施工技术可行性、质量安全、工程造价及环境保护等角度分析比较。一般而言, 明挖适用于覆盖层较薄的情况,开挖基坑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及基坑的排水是明挖考虑的主要问题。当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裂隙发育, 地下水丰富时, 深基坑开挖很容易引起山体滑坡。盖挖法主要适用于松散的地质条件及隧道处于地下水位线以上的情况。暗挖是目前隧道施工的一种主要方法,覆盖层较厚时主要采用此法。本工法主要根据云桂铁路石林隧道的施工经验编写,介绍盖挖法。石林隧道DK652+110~DK652+205段为浅埋段,采用盖挖法施工,不仅在工程质量、施工安全上得到了保障,而且通过该浅埋段的施工进度比计划进度快。 1.1工艺概况 浅埋盖挖法是地铁施工中比较常用的施工方法,近年来在铁路和公路隧道施工中也被灵活运用,为隧道施工安全、施工进度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1.2工艺原理 盖挖法是明挖地表一定深度以后,先施工暗洞顶部防护结构,暗洞在顶部防护结构作为安全防护结构下施工。浅埋段采用拱部明挖法施工,基坑采用台阶法放坡开挖,坡面采用喷锚支护,基坑内采用明沟排水。明挖设护拱后洞身暗挖施工,洞身暗挖部分采用台阶法开挖。 拱部明挖过程中尽量减少挖方,边坡采用锚喷防护。同时,建立围岩支护结构监控量测系统,随时掌握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沉降变化稳定后及时施做二次衬砌,合理安排作业工序,调整施工工艺和优化设计参数,确保施工安全。 2 工艺特点 1)盖挖法相比于明挖,因其开挖面和开挖深度小,既可避免大面积明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又可确保边仰坡稳定。 2)盖挖法相对于暗挖,降低了施工难度,保障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3)浅埋段隧道盖挖法施工具有操作简单,缩短工期、减少投资的优点。

人种志研究法:内涵、特征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中教用

人种志研究法:内涵、特征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中教用

————————————————————————————————作者:————————————————————————————————日期:

人种志研究法:内涵、特征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中教用- 中教数据论文 人种志研究法:内涵、特征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中教用 王志强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广东广州510035) 摘要:人种志研究法来源于人类学研究,目前已成为质的研究方法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其特征表现为现象学、自然主义。人种志研究法以其独特的优点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青睐。什么是人种志研究方法,它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怎样运用这种方法,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本研究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具体介绍这种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人种志研究法;教育研究;应用 doi:10.16083/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9279146.html,ki.1671—1580.2016.04.03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4—0110—03 收稿日期:2015—10—09 作者简介:王志强(1984—),男,河北邯郸人,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高等教育。 研究方法的创新是教育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引入,以实证为核心的量的研究逐渐兴起,但由于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其“机械化”“客观性”“价值中立”等缺陷备受批判。在这种情况下,衍生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新范式逐渐得到重视并被引进到教育研究中。这种新的研究范式倡导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从整体、全面的角度真正融入到教育情景中,从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人种志_关系定位及特征诠释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人种志:关系定位 及特征诠释 蔡宝来1,王旭升2 (1.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200234;2.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研究方法与一门学科的学科性质有关,它必将贯穿于该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人 种志与比较教育研究有着原始且稳固的方法论关系。由于受比较教育学科性质的内在规约,人种志以其自身范式的演变绵延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进程之中。[关 键 词]人种志;比较教育;范式转换;历史演进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8)01-0016-05[收稿日期]2007-06-19 [作者简介]蔡宝来(1965-),男,甘肃会宁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旭升(1976-),男,宁夏固原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 一、人种志与比较教育研究:关系定位与范式转型 从西方词源学的角度来看,人种志(ethnogra-phy)一词源于希腊文的ethno,意为民族、 种族或人们,而graphy是描绘的意思,所以人种志意指对民族、种族或人们的描述,也称之为“民族志”和“民俗志”。 人种志的方法是人类学所最早采用的。滕星教授认为:“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一个看家本领,也是它的学科标志。人类学有它的一套严谨的研究方法,这就是田野工作,民族志的撰写和文化理论建 构三者缺一不可。”[1] 通常所说的人种志方法是将 这三者融为一体的,田野工作是撰写民族志的基础和前提,而文化理论建构则是人类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田野工作的方式方法不同,如观察对象可能是随机抽样的,也可能是非随机抽样的,访谈设计可能是半结构的,也可能是非结构的;在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的关系上,可能是客位研究方式,也可能是主位研究方式,还可能是客位主位交互使用等等。在撰写人种志的要求方面也不相同,如科学人种志强调描述的客观性,尽量避免描述者个人的种种偏见。而解释论者认为“前见”是不可避免的,更强调研究者与文本的对话与协商, 注重意义的建构等等。在文化理论建构上,由于不同时期受不同理论流派、哲学思潮的影响,其表现也迥异。但无论有多么不同,田野工作、民族志撰写 和文化理论建构贯穿于人种志发展的全过程。任何方法都是针对它的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本身的性质而言的,本文之所以认为人种志与比较教育有着更原始更稳固的缘际关系,是由于人类学和比较教育在学科属性上都具有跨文化研究的特征,在研究对象上表现为交叉互补,在研究策略上都注重真实性、客观性和睿智性,在研究方式上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交融与协商,而人种志方法恰恰体现了以上特征。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性质 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无不打上文化传统的烙印。同时教育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传承文化、选择文化、传播文化、改造文化、创造文化的功能。要认识、理解他国的教育,就不得不研究该国的文化,因此,比较教育始终面临着对文化的理解、选择、改造、吸收与创造,从而必须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100多年以前,比较教育学家萨德勒(M.E.Sadler)指出:“当我们倡导研究外国教育制度时,我们注意的焦点一定不能只集中在有形有色的建筑物上或仅仅落在教师与学生身上,但是 2008年第1期外国教育研究 No.1,2008 第35卷总第211期 StudiesinForeignEducation Vol.35GeneralNo.211

从芝加哥到伯明翰受众民族志研究

从芝加哥到伯明翰受众民族志研究 受众是传播与媒介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传媒业界和学 界经常通过定量方法来研究受众,获得相应群体的人口统计信息(如性别、年龄和职业分布等) ,了解其收视习惯、偏好,并预测其收视行为。而在采取批判视角进行研究之时,学者们往往不通过抽样调查方法,而是采用民族志 (Ethnogra phy)等方式,记录和阐释受众文化的丰富性,从 而反思现实、发掘理论。 何谓受众民族志在马林诺夫斯基的特罗布里恩岛土著研究之后,民族志 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强调通过田野调查和田 野工作(Field work )对一个族群的文化进行资料获取和记录, 进而展开对该文化的理解与分析。“在民族志研究中,作者 便是他的年代记录者,同时又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材料无疑很容易就可以获得,却又是无比令人困惑而且复杂费解的;这些材料并不收录于固定的、物质性的档案内,而是存活在活生生的人的行为与记忆之中。”(马林诺夫斯基,2009:3) 民族志并非一套系统的方法,反而由于它对研究过程的 改造成为一种方法论,进入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并呈现

出新的面貌。对于传播与媒介研究而言,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从芝加哥学派到伯明翰学派,致力于对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做深入探究的学者,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类似的方式。 新中国第一个民族学(人类学)博士庄孔韶(2006)论 及民族志时指出:“民族志是田野工作的结果之一,是人类学的主要展示手段与形式。人类学家经过田野工作想要做的就是把直接观察到的事项进行转述、分析和解释,最终书写出所理解的某种文化给读者。这无疑是一个转换的过程。” 2006:6)民族志最重要的工作是两个:首先是进行直接 观察,对日常行为做充分记录,有时这种观察还是一种参与 式观察;其次是采取各种形式的访谈,从日常闲谈到小组座种文化仪式和个人生活史的材料,如照片、族谱、图腾、装饰物、日记、信件等。在田野工作中,找到关键报道人 谈,从而获得丰富的资料。此外,民族志方法还可能搜集各 Informant )至关重要。 受众民族志借用这种方法对媒体的使用者进行观察和 访谈,从而理解其传播实践。当然,它与人类学家的工作并不完全相同。例如,传统的人类学的民族志要在固定的“田野”里进行至少为期一年的调查(从而涵盖农业社会的一个周期),而受众民族志调查时间相对缩短,且地点更倾向于都市。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类学研究学者们开始提出“虚拟

教育人类学练习及答案

作业 1.第1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关注() A.人的存在 B.人性是什么 C.文化的发展 D.文化的意义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人的未特定化使人具有人的()与可教育性。 A.群体性 B.可塑性 C.民族性 D.求生性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3.第3题 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是文化之间的() A.相互歧视 B.相互排斥 C.相互承认和尊重 D.相互对抗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4.第4题

文化教育人类学关注() A.人性是什么 B.人是什么 C.文化对人形成的作用 D.人的社会责任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5.第5题 以下哪种不属于教育人种志的世界观特征?() A.注重本地人作用 B.重视教育机构的文化联系 C.强调个人主观意见 D.重视学校文化功能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6.第6题 ()是濡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A.社会 B.经济 C.教育 D.政治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7.第7题 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策略首先应考虑的是() A.学生的学习策略 B.学校的发展远景 C.家长支持策略 D.社会协调计划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8.第8题 以下属于民族基本要素的有() A.语言 B.土地 C.房屋 D.体质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9.第14题 教育是人的()。 A.人生观 B.自我定义 C.世界观 D.价值观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0.第15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主要以()的学者为代表。 A.欧美 B.太平洋地区 C.德语系等欧洲国家 D.东亚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1.第16题 ()是文化构成要素的核心。 A.事物 B.法律 C.语言 D.学校

三大研究范式

解读教育研究三大范式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潘茂明 内容摘要在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中,研究范式随着教育本身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革,同时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发展。不可否认,实证主义、批判主义和解释主义这当今教育研究三大范式所着眼于教育的不同角度和层面,它们各自擅长于解决不同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三大范式的特点,理顺它们的共性,旨在于使读者能理解并合理使用这三大范式。 关键词实证主义批判主义解释主义 一、前言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的教育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从融于哲学之中到自成体系的风雨历程,在25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研究范式的发展与革新始终是推动教育研究向前迈进的基础动力,而在教育科学日益分化和融合的今天,对教育研究中最基础的构成——研究范式做一番历史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无疑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教育研究范式的界定 “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即为学科的科学群体所认同,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须形成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具体科学研究,它的研究范式即是指教育科学的研究群体对本群体所从事的教育研究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的共同认识。需明确的是,本文所涉及的教育研究范式是与教育研究活动相关的范式,不包含与具体学科内容有关的方面,仅对教育研究过程、方法意义上的范式进行探讨。 (二)当今三大研究范式 毋庸置疑,自西方教育教育理论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各个时期的关于教育研究范式的观点有很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Popkewitz(1984)的教育研究科学研究范式分类:经验分析科学、符号科学与批判科学,这是直接受Hanbermas(1968)的认识兴趣分类的启发的结果。当代一些学者则主张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实用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研究教育研究范式。Cohan等人建立在人们的“知识的质疑,认识,获得途径,传播方式的研究”这一认识层面上的,等分化出:实证的,规范的,解释的,自然的及批判的这三个进行科学研究的范式。但若从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观点及影响范围来看,笔者认为教育研究范式形成至今主要有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三个占主导地位的研究范式。 二、教育研究三大范式的特点 (一)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是圣西门的学生兼秘书孔德。孔德不仅建立了实证哲学体系,而且致力于将实证的科学精神贯彻到一切知识领域之中。他主张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诸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等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认为只有将实证精神贯彻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才能为社会改造和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证主义的推动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也开始引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是统摄一切科学的“科学哲学”,主张用实证方法取代抽象思辨,认为可观察的事实是唯一不证自明的知识。这种以追求自然科学化为特征,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范式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一大批学者投身于教育实验、教育测量,使得传统的哲学——思辩的理论教育学改变为科学的教育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本体论上,

盖挖法施工方案

“盖挖法”施工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严格执行设计文件,FK24+885.3~FK24+900.3局部拱顶外露没有覆盖层的15m 段落,采用“盖挖法”施工;FK24+875~FK24+885.3,FK24+900.3~FK24+910采用回填反压,暗挖通过。FK24+845~FK24+885,FK24+900~FK24+940各增设40m 长管棚超前支护。 二、盖挖法施工工序 1、开挖FK24+885~FK24+895边仰坡,挂网、喷射砼临时防护;同时在FK24+897位置开挖临时水沟,将原冲沟顺接排水; 2、预留核心土开挖FK24+885~FK24+895套(护)拱拱脚,施做套(护)拱基础砼; FK24+890 施工便道 FK24+895套拱 临时改沟 1 1 FK24+900 FK24+885

3、FK24+885~FK24+887架立4榀I18套拱钢拱架并在拱脚处设置【20槽钢底梁,焊接纵向连接筋; 4、挂模浇注C25套拱砼; 5、施做FK24+885~FK24+845段长管棚; 6、立拱架、挂模浇注FK24+887~FK24+890段护拱砼; 7、FK24+885~FK24+890段回填土,将FK24+897临时排水沟改移至FK24+887拱顶通过; 8、开挖FK24+895~FK24+900段边仰坡、挂网、喷射砼临时防护; 9、预留核心土开挖FK24+895~FK24+900套(护)拱拱脚,施做套(护)拱基础砼; 10、FK24+898~FK24+900架立4榀I18套拱钢拱架并在拱脚处设置【20槽钢底梁,焊接纵向连接筋; 11、挂模浇注C25套拱砼; 12、施做FK24+900~FK24+940段长管棚; 13、立拱架、挂模浇注FK24+890~FK24+898段护拱砼; 14、洞顶回填碎石土并夯实; 2 2 FK24+890 套拱 FK24+885FK24+900 11临时改沟 FK24+895

地铁车站半盖挖法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冯静收

地铁车站半盖挖法主体结构施工技术研究冯静收 发表时间:2019-04-11T09:19:53.047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4期作者:冯静收[导读] 采用半盖挖法可以有效减小城市交通与车站施工之间的相互干扰。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半盖挖法的关键施工技术。 冯静收 中铁五局电务城通公司 摘要:采用半盖挖法可以有效减小城市交通与车站施工之间的相互干扰。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半盖挖法的关键施工技术。并就钢管支撑施工、盖明挖结合段不均匀沉等问题提出控制建议。实际监测证实,盖挖与明挖段因变形与受力都有规律性变化。但盖挖法相对形变较小。 关键词:地铁车站;主体施工;半盖挖法;监测 1工程概述 1.1工程概况 边家村站位于友谊西路与太白北路交汇处,站位跨路口设置,与远期7号线换乘T型换乘。本站为地下二层岛式站台车站(主干道交叉口段为三层),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右DK31+576.310,车站总长222.4m,标准段宽22.7m,轨面埋深约15.15m。车站设4个出入口、1个紧急疏散出入口、2组风亭。车站主体采用半盖挖法施工,主体围护结构采用Φ1000@1500灌注桩+Φ609钢管内支撑。出入口、风道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围护结构采用Φ600@1200灌注桩+Φ609钢管内支撑。 1.2周边环境 边家村站位于友谊西路和太白北路十字交叉路口处,站位所处地周边多为居住区。友谊西路为双向8车道外加2条非机动车道,道路中间设有约2m宽的绿化隔离带,规划道路宽60m,已基本实施规划。太白北路为双向8车道,道路中间设有约2m宽的绿化隔离带,规划道路宽50m,现状道路宽30m。 2地铁车站施工方法的选择 2.1明挖法 本方法由地表开始挖至设计标高,再由下至上的顺序进行主体和防水施工。完毕后进行回填。该方法具有施工便捷、经济性较高、技术成熟等多种优势。其主要缺点为:占用场地时间长,且需迁改施工范围内的所有管线,如开挖区域为交通干道则综合比选优势不足。 2.2盖挖法 本方法充分利用了围护结构与相关支撑体系。首先,采用军便梁系统进行临时铺盖,并恢复正常路面交通。然后在铺盖系统下部开挖土方,施工主体结构。从施工顺序上来看,盖挖法可分为顺作或逆作两种方法。盖挖法同样属于成熟施工方法,相比于明挖法可有效缩短道路占用时间。 2.3施工方法 本项目选择半盖法施工是结合了明挖与盖挖两种方法的优势。本项目位于主干道交叉口位置,且车站在其中一整条主干道下方,道路交通车流量大,既要满足车站施工条件,又不造成交通断流。因此选择半盖法。除去车站所在交叉路口及车站半侧行车的铺盖系统段,其余部分则选择了明挖法施工,既减小了交通压力,又最大限度开创了敞开明挖施工条件,保证了结构施工受外部干扰最小化。 3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选择半盖挖法施工不仅需要处理钢管支撑施工技术,还需考虑明挖盖挖两种开挖基础部位的不均匀沉降问题。 3.1土方开挖 本项目开挖主要分五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从干道交叉口铺盖系统东西两侧分别进行表层土及车辆行走槽开挖,东西两侧采用大小挖机配合的方式,开挖出车辆行走槽及挖机在基坑内部工作的空间;第二阶段从干道交叉口正中间分为东西两个工作面放坡开挖,随着开挖深度加深退格开挖;第三阶段干道交叉口负三层土采用挖机翻倒至东端,由东侧外运至渣土场;第四阶段东侧、西侧采用顺坡退格开挖;第五阶段西侧开挖至结构端头,剩余土方采用码头吊垂直运输的方式进行开挖。东侧顺坡退格开挖,开挖至结构端头,剩余土方采用码头吊垂直运输的方式进行开挖。开挖基底预留10~30cm土方采用人工配合吊车进行清底。 纵向拉坡开挖,纵向分段长度不大于8m,段间土坡坡比为1:0.5。其次采用水平分层,分台阶分步开挖,随开挖随支护。 3.2钢管支撑施工技术 本项目采用壁厚16mm的钢管支撑,支撑于基坑两侧C35钢筋混凝土钻孔桩,两者之间支垫钢围檩进行传力。 (1)桩基施工技术 由于桩基础影响着主体结构净空,因此需通过精确定位及复核后方可进行施工。 为保证桩基承载力及沉降满足要求,钻孔完成后应清孔并保证孔底沉渣厚度≤150mm。若沉渣厚度过大,会导致桩基承载力下降,引起桩基沉降量较大,盖挖明挖段受力不一,进而引起不均匀沉降,车站结构易出现裂缝。桩基施工前施作试桩并进行静载试验确定基桩的变形特征,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采取桩端或桩侧后注浆的方式以提高桩基承载力,减小桩基沉降。 (2)钢管支撑定位施工技术 凿除支撑锚固面桩基础混凝土后,进行定位器安装与重新复核。固定需按照上下两端同时定位,下端依靠定位器上端则采用钢板焊接。钢管支撑需按照一次吊装完成的要求施工,保证其稳定的落于定位器上钢板上,并高度吻合。 3.3明挖与盖挖结合部位不均匀沉降控制技术 由于采用了半明挖半盖挖施工方法,其基础部位的土层受力具有明显差异,多会造成该部位的不均匀沉降。由此造成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后出现裂缝,进而为车站防水带来负面影响。 考虑到施工方法的差异出现沉降,本项目采用SAP2000对盖挖和明挖的沉降进行分析,从而获得顶板和底板最大沉降值。如不考虑加固明挖段,则盖挖最大沉降幅度为4.5mm。如增加加固因素,其沉降值能控制在1.2mm左右。因此,施工中明挖段采取了地基加固方案,加固范围为明挖段基底1m土层进行水泥搅拌土换填。

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简介

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简介 一、何为教育人种志? 教育人种志研究旨在对教育领域中的教育现象、教育过程进行记录与解释。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研究从原先的以仿效自然科学的、定量化的研究原则为指导,转为注意定性研究。其中,以定性方法为主的人种学研究(Ethnography)在教育研究中愈来愈被广泛地使用①。在《莱敦出版社英语词典》中,利用“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来描述教育人种志的研究。该方法遵循归纳的逻辑,即从对某一特定教育情境的观察及分析中得出结论,从事实出发,进行整体探究,结果的陈述主要采用描述性语言。与针对个别变量进行研究的,以实验法为主要代表的定量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区别。 人种志研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 (1)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研究者长时间深入到教育情境中,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研究者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三种角色: A、作为某一学科的学者; B、作为某一群体所在文化群的参与者; C、在田野生活一段时间后,可能作为该文化的代言人。 (2)参与观察,进行较长时间的田野作业(Fieldwork)。研究者需要参与到被研究者所在的生活中进行参与观察,亲自去听、去观察教育现场中人们所说、所做、所用的一切。尽管,一些日志或档案资料也能帮助研究者去了解教育现象,但现场的观察和涉猎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田野作业的进入原则是远足,而不是“偶尔的观察”或“仅仅是旅行”。 (3)强调对成果的解释和描述。人种志研究不仅强调研究的过程,参与观察,全方位收集资料,而且还强调对资料的描述和解释。这种被描述和解释后的资料被称为人种志研究的产品(Product),它是研究的产物,典型的以一本书呈现。该产品多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进行描述。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

癌症: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气虚弱的基础上,外邪侵入,痰湿气淤毒等搏结日久,积渐而成。 不寐: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鼻衄:凡不因外伤或女性不因逆经所致血以鼻腔溢出者。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病证。 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闭证:属实,骤起,邪气内闭清窍所致。临床以神智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等为特点。 喘症: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症。 齿衄:血自牙龈齿缝间溢出,并可排除外伤所致者。 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癫狂:癫与狂,都是属于神智失常的疾病,皆因谈迷神窍、气机逆乱而致。(癫)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狂)或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的一类病症。 癫病:因情志所伤,或先天遗传,致使痰气郁结,痰迷心窍,阴阳失调,精神失常所引起的精神病。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肺痈:是指由于热毒血於,壅滞于肺,以致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 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 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痰淤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胸膺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反胃: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而成。 感冒: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鼓胀: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表现的病证。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 汗症: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或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厥证:是由阴阳失调,气极逆乱所引起,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积聚:是指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 痉证:是指经脉失养或热盛风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急黄:湿热挟毒,热毒炽盛,迫使胆汁外溢而迅速发黄如金,壮热烦渴,神昏烦躁,设置红绛

左线 浅埋段盖挖法施工技术交底

前山隧道浅埋段施工技术交底 一、施工段落: 左线ZK55+330-ZK55+394.5 二、施工方法:盖挖法 三、施工工艺: 1、护拱上部开挖。 2、边坡防护(打设长3.5米,φ22早强砂浆锚杆,间距@=1.2米 ×1.2米,挂网喷射混凝土,厚度为10cm,网格为φ8钢筋,迟寸为120c m×120cm)。 3、护拱施作 4、施工大管棚 ①在前山隧道左线ZK55+330~ZK55+300(30米)、ZK55+394.5~ ZK55+424.5(30米)段暗洞口段施工30米长的φ108×6超前大管棚。 ②在盖挖段套拱基坑开挖前先按照盖挖段设计图纸进行边坡防护, 并做好排水系统。 ③为了保证开挖套拱基坑不被水淹没的局面该段采取一半施工一半 排水的方法施工;先施工大桩号段ZK55+394.5~ZK55+362.5;在开挖盖挖套拱基坑之前,先从ZK55+394.5向小桩号方向施工长2米的管棚护拱,并预埋好φ133×4的导向管。 ④管棚护拱完成后,可进行管棚和盖挖套拱施工;管棚施工参照洞 口段管棚护拱设计图。

⑤在ZK55+394.5~ZK55+362.5段管棚和盖挖套拱完成后立即进行 ZK55+362.5~ZK55+330段的管棚和盖挖套拱的施工。 5、土石回填 6、粘土隔水层、片石铺砌 7、护拱下部开挖、初期支护、二衬施作 四、技术质量要求: 1、护拱采用Ⅰ16工字钢,C25模筑混凝土,厚度为60cm。上铺1.2mm 厚改性LDPE防水板、350g/m2土工布。 2、护拱基础开挖后,打设长度为4m、纵向间距为0.75m的φ22早强砂浆锚杆,然后浇筑C25模筑混凝土。护拱基础锚杆对称布置,起稳定基础的作用。 3、C20喷射混凝土先喷拱架与轮廓之间间隙,再喷拱架周围,然后再喷拱架之间。 4、下部洞身开挖施工必须在上部边坡、护拱施工、土石回填、片石铺砌完成后进行。 5、洞身开挖根据周边围岩情况采用全断面或半断面开挖,施作初期支护后,及时浇筑仰拱,闭合成环。 6、保证系统锚杆长度、数量以及打设角度,系统锚杆必须与钢拱架焊接牢固。 7、在洞外盖挖套拱加固施工和管棚施工完毕后才能进行洞内开挖施工,主洞开挖时尽可能采用机械开挖或弱爆破,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施工中时刻注意围岩情况,做好监控量测,围岩变化较大时及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