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肝脏

肝脏

肝脏
肝脏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大小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肝右静脉为双向三波血流频谱,峰速cm/s。

门静脉为入肝单向平坦波血流频谱,峰速cm/s。

肝内血管走行自然,门静脉无增宽。

胆囊mm×mm×mm,壁厚约mm。胆总管宽约mm。

胆囊大小正常,壁不厚,光滑,内未见强回声。

肝内、外胆管未见增宽,内未见异常回声。

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大小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肝脏、胆道系统、脾脏未见明显异常。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稍大,包膜光滑,边缘稍钝。肝实质回声前半部增强,后半部衰减,肝肾实质回声比值增大。

肝静脉走行自然,管腔稍变细,壁回声无增强。门静脉无增宽。

肝右静脉为双向三波血流频谱,峰速cm/s。

门静脉为入肝单向平坦波血流频谱,峰速cm/s。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大小正常,壁无增厚,内未见结石强回声,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内未见异常回声。

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肝脏不均质改变,符合均匀性脂肪肝。

建议血脂检查。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形态正常,体积稍大,包膜光滑,边缘稍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匀,前半部呈不均匀增强,后半部轻度衰减。肝肾实质回声比值增大。

肝右前叶内肝中静脉旁见一不规则低回声区,约mm×mm,边界不清晰,内见血管穿行。

低回声区周边及内部未见异常彩流。

肝静脉走行自然,管腔无变细,壁回声无增强。门静脉无增宽。

门静脉为入肝单向平坦波血流频谱,峰速cm/s。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大小正常,壁无增厚,内未见结石强回声,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内未见异常回声。

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肝稍大。

肝脏不均质改变并局灶性异常。

考虑轻度非均匀性脂肪肝并低脂灶。

建议血脂检查。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肝右后叶上段膈面包膜下见1个实性稍强回声肿块,约mm×mm×mm。肿块周边清晰,规整,回声较强,内部回声欠均匀。

肿块周边未见环周斑点状彩流,肿块内血管呈星点状,动脉PSV cm/s,PI,RI。

肝静脉走行自然,管腔无变细,壁回声无增强。门静脉无扩张。

肝门区未见类圆形低回声团。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大小正常,壁不厚,光滑,内未见强回声,肝内、外胆管未见增宽,内未见异常回声。

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大小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腹腔未见液性暗区。

右肝实性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考虑良性肿瘤(血管瘤)可能性大。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形态失常,体积稍缩小,包膜不光滑呈锯齿状,边缘锐利,实质回声不均匀,增粗、增强。

肝静脉走行不自然,欠清晰,变细,管壁欠平整,回声增强。

门静脉增宽,管壁回声增强,内未见异常回声。

附脐静脉稍增宽,约mm,内为离肝单向平坦波形血流频谱,峰值流速cm/s。

贲门、胃底周围见蜂窝状无回声区,内见单向平坦波形血流频谱。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大小正常,壁厚,呈双层状,内未见强回声。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内未见强回声。

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形态失常,增大,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脾静脉增宽。

腹腔可见大量液性暗区。

肝缩小并弥漫性改变,符合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轻度脾肿大。

大量腹水。

建议治疗后检查。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形态失常,包膜不光滑,右下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匀,增粗、增强。

肝右后叶下段见1个不规则结节状肿块,约mm×mm×mm。肿块周边清晰,不规整,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呈块中块状,以低回声为主,可见一个不规则样较强回声结节。

深吸气加压扫查,肿块边界无变清,形态及内部回声无变化。

肿块周边见半环状动静脉彩流信号,内部见较丰富树枝状动脉彩流信号,PSVcm/s,RI,PI。

肝静脉走行欠自然,管壁欠平整,回声增强,肝右静脉多普勒频谱呈单向双峰波,波峰低矮。

门静脉无增宽,管壁回声增强,内未见异常回声,门静脉内为离肝单向平坦波血流频谱,波峰减低。

肝门区未见多个类园形低回声团。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大小正常,壁稍厚,内未见强回声。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内未见强回声。

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腹腔未见液性暗区。

右肝实性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肝实质改变未除外早期肝硬化。

建议AFP及CT检查。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形态失常,包膜凹凸不平,肝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匀,增粗、增强,内见大小不等结节状肿块,约mm×mm 至mm×mm。肿块边界不规整,内回声不均匀,以较强回声为主,大肿块内呈块中块样。

肝静脉走行不自然,不清晰,变细,粗细不一,管壁欠平整,回声增强。

门静脉未见增宽,管壁回声明显增强,管腔内未见低回声。

肝门区未见低回声团。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大小正常,壁稍厚,内未见强回声。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内未见强回声。

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腹腔内见少量液性暗区。

肝脏实质弥漫性病变并多发性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

结合临床考虑肝硬化并肝Ca可能性大。

脾稍大。

少量腹水。

建议AFP及CT检查。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形态失常,右肝增大,左肝偏小,包膜不光滑,右下缘稍隆起,肝边缘钝。

肝右叶见1个不规则结节状肿块,约mm×mm×mm。肿块周边清晰,不规整,有声晕。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呈块中块状。大结节呈混合性较强回声,内见不规则低回声区。小结节者呈较不均质较低回声。

深吸气加压扫查,肿块边界无变清,形态及内部回声无变化。

肿块周边见半环状动静脉彩流信号,PSVcm/s,RI,PI;内部见较丰富短杆状动脉彩流信号,PSVcm/s,RI,PI。

其余肝实质回声不均匀,增粗、增强。

肝静脉走行不自然,肝右静脉消失,肝中静脉弯曲绕行,变细。肝静脉管壁欠平整,回声增强。

肝右静脉多普勒频谱呈单向双峰波,波峰低矮。

门静脉增宽,管壁回声增强,内未见异常回声。门静脉内为离肝单向平坦波血流频谱,波峰减低。

肝门区见多个类园形低回声团,约5mm至7mm。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大小正常,壁厚,呈双层状,内未见强回声。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内未见异常回声。

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形态失常,增大,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脾静脉宽。

腹腔未见液性暗区。

肝弥漫性病变。

右肝增大并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

左肝缩小。

考虑肝硬化并肝Ca可能性大。

肝门区淋巴结肿大(转移可能)。

门静脉高压。

轻度脾肿大。

建议AFP及CT检查。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形态失常,包膜不光滑,肝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匀,增粗、增强,呈弥漫性小结节状,约mm×mm至mm ×mm。

肝静脉走行不自然,不清晰,变细,粗细不一,管壁欠平整,回声增强。

门静脉增宽,管壁回声明显增强,内充满低回声。

血流呈不规则线状,为入肝单向平坦波形血流频谱,波峰减低。

肝门区未见低回声团。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大小正常,壁稍厚,内未见强回声。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内未见强回声。

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腹腔内见大量液性暗区。

肝脏弥漫性结节性病变(性质待定)。

门静脉内广泛实性占位性病变。

结合临床考虑肝硬化并弥漫型肝Ca可能性大。

门静脉主干癌栓。

脾肿大。

大量腹水。

建议AFP及CT检查。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稍大,形态失常,包膜不光滑,肝缘钝,肝实质回声欠均匀,增粗、增强。

肝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类圆形实性低回声肿块,约mm×mm至mm×mm。

最大肿块位于右前叶。

肿块边界清,规整,有弱声晕,内回声不均匀,中央回声稍强。

肿块周边见半环状动静脉彩流信号,内部见少许星点状动脉彩流信号,PSVcm/s,RI,PI。

肝静脉走行欠自然。

门静脉未见增宽,管腔内未见低回声。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大小正常,壁稍厚,内未见强回声。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内未见强回声。

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肝内多发性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

结合临床考虑肝转移性Ca可能。

建议超声增强造影。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光滑。

肝右叶见个类圆形囊性肿块,约mm×mm至mm×mm。囊壁薄,光滑,囊内暗区透声好,后方回声增强。

肿块周边及内部未见异常彩流信号。

其余肝实质回声均匀。

肝静脉走行自然,管腔无变细,壁回声无增强。门静脉无扩张。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大小正常,壁无增厚,光滑,内未见强回声。

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内未见强回声。

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右肝多发性囊性占位性病变,符合肝囊肿。

建议超声导向穿刺硬化治疗。

建议CT、MR检查。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形态失常,体积增大,以右肝明显,包膜欠光滑,右肝脏面凹凸不平。

肝内见数十个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囊性无回声区,约mm×mm至mm×mm,最大者位于右前叶。

囊肿壁薄,光滑,囊内透声好,后方回声增强。

肿块周边及内部未见异常彩流信号。

其余肝实质回声欠均匀增粗、增强。

肝内血管走行弯曲。肝静脉无变细,壁回声无增强。门静脉无扩张。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大小正常,壁无增厚,光滑,内未见强回声。

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内未见强回声。

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肝多发性囊性占位性病变,符合多囊肝。

建议超声导向穿刺硬化治疗。

建议CT、MR检查。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形态失常,右肝增大,包膜光滑,右肝下缘外凸。

肝右前叶下段见1个见类圆形液实性低回声包块,约mm×mm×mm。

包块边界清,规整,周边实质部分回声不均匀,呈较低回声,中央见不规则液性暗区,约mm×mm×mm。包块周边见少许星点状动脉彩流,PSV cm/s,PI ,RI ,内部未见动脉彩流信号。

其余肝实质回声均匀。

肝静脉走行自然,管腔无变细,壁回声无增强。门静脉无扩张。

肝门区未见类圆形低回声团。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大小正常,壁不厚,光滑,内未见强回声,肝内、外胆管未见增宽,内未见异常回声。

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大小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腹腔未见液性暗区。

右肝液实性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结合临床考虑肝脓肿。

部分液化。

肝脓肿治疗后,与1月1日对比病灶缩小。

穿刺定位见体表标记,皮肤至病灶10mm,病灶最深径线110mm。

建议AFP、CT、MR检查。

建议超声导向穿刺抽液治疗。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增大,包膜不光滑,肝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匀,增粗、增强,呈弥漫小结节状。

肝静脉走行不自然,管腔稍变细,管壁欠平整,回声稍增强。

门静脉稍增宽,管壁回声稍增强。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大小正常,壁厚,呈双层状,内未见强回声。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内未见强回声。

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形态失常,增大,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脾静脉增宽。

腹腔可见大量液性暗区。

肝轻度增大并弥漫性小结节样改变,结合临床考虑酒精性肝硬化。

未排恶变。

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

轻度脾肿大。

大量腹水。

建议治疗后检查。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形态失常,体积明显增大,包膜欠光滑,边缘锐钝,肝实质回声欠均匀,稍增粗、增强。

肝静脉走行尚自然,管腔明显增宽,管壁平整,回声无增强。门静脉无扩张。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大小正常,壁无增厚,内未见团状强回声。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内未异常强回声。

脾脏形态失常,增大,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脾脏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腹腔内见少量液性暗区。

肝中度肿大。

肝静脉扩张。

肝实质不均质弥漫性改变。

结合临床考虑瘀血肝并早期肝硬化。

轻度脾肿大。

少量腹水。

建议CT、MR、肝功能检查。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形态失常,体积增大,肝包膜光滑,肝实质回声均匀,稍增粗、增强。

肝静脉走行弯曲,管腔扩张,肝右静脉约mm,管壁欠平整,回声无增强,远端与相邻静脉形成交通。

肝右静脉内为双向三峰波频谱,波峰高尖。

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处见局部壁增厚,管腔狭窄,彩色多普勒呈五彩血流信号,峰值流速cm/s。

下腔静脉扩张宽约1mm,血流缓慢,峰值流速cm/s。

门静脉增宽,内为入肝单向平坦波形血流频谱,波峰减低。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增大,约mm×mm,壁稍厚,约mm,内未见团状强回声,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内未见异常回声。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形态失常,明显增大,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脾门静脉扩张迂曲,沿胃大弯侧走行。

腹腔内见中量液性暗区。

重度肝肿大。

肝静脉扩张。

门静脉扩张。

中度脾肿大。

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处狭窄梗阻。

中量腹水。

以上改变符合帕查氏综合征。

建议CT、MR、肝功能检查。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欠均匀。

肝静脉走行自然,管腔无增宽。

门静脉无增宽,管壁回声增强。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大小正常,壁无增厚,内未见团状强回声,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内未见异常回声。

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大小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脾静脉稍宽。

肝内未见占位性病变。

肝门脉壁改变未除外肝血吸虫感染。

建议进一步检查。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形态失常,体积增大,包膜欠光滑,实质回声不均匀,广泛增粗增强,呈大小不一弥漫性网格状,网带薄而整齐,网格小区形态类圆形,小区内呈均匀低回声。

肝静脉走行欠自然,管腔稍变细,管壁欠平整,回声稍增强。

门静脉稍增宽,管壁回声增强。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大小正常,壁无增厚,内未见团状强回声。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内未见异常回声。

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形态失常,稍增大,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脾静脉稍宽。

肝轻度增大并不均质弥漫性改变,结合临床考虑慢性肝血吸虫病可能。

轻度脾肿大。

建议治疗后复查。

建议AFP、CT、MR检查。

右肝上下斜径mm,左肝前后径mm,上下径mm,门静脉主干mm。

肝脏形态大小正常,肝左叶前面包膜不光滑,可见连续中断,断口5mm。

左叶肝包膜下见液性暗区,呈新月形,约mm×mm×mm。

肝左叶内见不规则形混合性较强回声区,约mm×mm×mm,边界欠清,不规整,内回声分布不均匀,可见蜂窝状低回声区。异常回声区周边及内部未见异常彩流信号。

其余肝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肝静脉走行自然,管腔无变细,壁回声无增强。门静脉无扩张。

胆囊mm×mm×mm,壁厚mm。胆总管宽mm。

胆囊大小正常,壁无增厚,内未见团状强回声。

肝内外胆管无扩张,内未见团状强回声。

脾厚径mm,长径mm,脾静脉宽mm。

脾脏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腹腔内见少量液性暗区。

肝外伤。

左肝破裂。

左肝包膜下血肿。

左肝内血肿。

少量腹水(血腹)。

建议CT、MRI检查。

右肝上下斜径[A]mm,左肝前后径[B]mm,上下径[C]mm,门静脉主干[D]mm。

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包膜光滑。

肝右前叶肝包膜下见两个椭圆形实性低回声区,约[T]mm×[Y]mm及[M]mm×[U]mm,边界清晰,无膨胀感,内部

回声尚均匀。

异常回声区周边见少许彩流包绕,内部未见异常彩流。

肝静脉走行欠自然,管腔稍变细,管壁欠平整,回声无增强。门静脉无扩张。

胆囊[F]mm×[G]mm×[H]mm,壁厚[I]mm。胆总管宽[J]mm。

胆囊大小正常,壁无增厚,光滑,内未见强回声。

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内未见强回声。

脾厚径[1]mm,长径[2]mm,脾静脉宽[3]mm。

脾脏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PARAM={A<右肝上下斜径>,B<左肝前后径>,C<上下径>,D<门静脉主干>,T<肿块A>,Y,M<肿块C>,U,F<胆囊A>,G,H,I<壁厚>,J<胆总管宽>,1<脾厚径>,2<长径>,3<脾静脉宽>

右肝内多发性局灶性病变。

初步考虑:1,炎性坏死灶2,正常低脂灶。

建议超声导向穿刺活检。

肝脏大小正常。包膜光滑。

肝右后叶膈面下见一候不规则形实性回声团,约50mm×35mm×42mm。

结节周边清晰,不规整,无明显包膜,无声晕,无膨胀感,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匀散在斑点状强回声。

深吸气加压扫查,结节边界无变清,形态及内部回声无变化。

结节周边半环状动、静彩流。内部较丰富树枝状动、静脉彩流,PSV60cm/s,PI0.53,RI0.43。

其余肝实质回声均匀。

肝静脉走行自然。门静脉无增宽,主干约mm,内未见异常回声。

肝门区未见类圆形低回声团。

胆囊大小正常,壁不厚,光滑,内未见强回声。

肝内、外胆管未见增宽,内未见异常回声。

脾脏大小正常,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

右肝结节样病灶(性质待定),结合临床局灶性增生性结节可能。

建议造影增强超声检查。

胆道系统、脾脏未见明显异常。

肝为罢极之本论

肝为"罢极之本"论 肝为"罢极之本",出自《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气血,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古文"罢",《集韵》云:"罢或作罴",即棕熊。《尔雅。释畜》曰:"罴,如熊,黄白文。注:似熊而长头高脚,憨悍多力,能拔树木。"《尔雅。翼》曰:"罴,则熊之雌者,力尤猛。"极,《说文》曰:"栋也"。徐曰:"极者,屋人之栋,今人谓高及甚为极义也。"综上所述,罢极是指力大而耐劳之义。肝为罢极之本,是指肝为人体力量强大至极并能耐受疲劳的根本。 肝为"罢极之本"主要表现在:其一,木曰曲直,筋主屈伸,同气相求,人体关节的曲伸、肢体的运动,由乎筋之驰张,筋之运动而形成的曲伸,类同"木曰曲直"之性,故筋之功能与肝有关。其二,肝藏血,血养筋。筋,即筋膜,其附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结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包括现代医学的肌腱、韧带等。故《素问。五脏生成》曰:"诸筋者,皆属于节。"筋之功能,依赖肝血之濡养,"食气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经脉别论》),肝血充足,筋膜得养,关节运动灵活有力。故曰:"肝主筋"(《灵枢。九针论》),"肝生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藏筋膜之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由于人之运动,由乎筋力,筋之充养,源于肝血。故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且能耐受疲劳,故《素问。五脏生成》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医门法律。肝脏赋》说:"人身运动,由乎筋力所为,肝养筋,故曰罢极之本。"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中亦云:"人之运动,由乎筋力,运动过劳,筋必罢极。"若久行久动,则筋力疲惫,即所谓"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若肝血亏虚,筋膜失养,则见肢体麻木,筋力减退,甚或屈伸不利,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膝者,筋之府也。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人至老年,筋力衰退,活动不便,易于疲劳,即是年老血亏,筋膜失养之故。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肝血亏虚,血不养筋,还可引起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若邪热炽盛,侵入营血,灼伤津血,筋失所养亦可出现手足抽搐,甚至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症。以上两种病证,皆称为"肝风内动",亦名"内风"。其病机虽不相同,一为"血虚生风",一为"热极生风",但其实质相同,皆为肝之津血亏虚、筋失所养所致。清代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六经方药》中说:"血虚生风者,非真有风也,实因血不养筋,筋脉拘挛,伸缩不能自如,故手足瘛纵,类似风动,故名曰暗风,通称肝风。温病后期多见此证,以热伤血液故也。"可见肝为"罢极之本",是对肝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概括。 肝为"罢极之本"对于临床有关病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主筋,筋司运动,故由筋之运动失常而致的震颤、抽搐等症多与肝脏有关。临床上根据肢体运动、关节屈伸状况,可以诊察肝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如《景岳全书》所说:"凡阴虚血少之辈,不能营养筋脉,以致抽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凡此之资,总属阴虚之症,盖精血不亏,则虽有邪干,亦断无筋脉拘挛之症。"因此,临床所见,肢体蠕动、麻木不仁、不能不久行者,多属阴血亏虚,筋失所养。治应滋阴养血、柔肝熄风;若手足抽搐、全身颤动,甚或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者,多为热盛伤津、筋失所养,治当清热凉血、平肝熄风。

从肝论治消渴

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83. 12司维柯,罗朝学,陈庆海.流式细胞术分析苦参碱诱导人肝癌细胞He pG2凋亡[J].肿瘤,2001,21(3):213-214. 13Kim D K,Bae k J H,Kang C M,et al.Apoptot ic activity of ur solic acid may correla t e wi th th e in hibit ion of ini tia tion of DN A re pli-cat ion[J].Int J C an cer,2000,87(5):629-636. 14厉红元,车艺,汤为学.姜黄素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10(6):449-451. 15刘术娟,张乃鑫,杨海贤,等.绿茶儿茶素对于人肝癌细胞的凋亡 诱导作用[J].中国肿瘤临床,2000,27(12):902-905. 16陈洪,秦叔逵,潘麒声,等.三氧化二砷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1):27-29. 17刘琳,秦叔逵,陈惠英,等.三氧化二砷选择性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 367-369. 18马靖,符乃阳,李玉梅,等.甘草提取物体外选择性诱导几种人肿瘤细胞凋亡[J].癌症,2001,20(8):806-811. [收稿日期]2004-05-31[本文编辑] 白玉金 从肝论治消渴 赵莉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中医科,上海200433) [关键词]消渴;肝;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977(2004)04-0303-03 ①消渴,又称“消瘅”、“消中”,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症的疾患。前人依其“三多”故又称为“三消’。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糖尿病基本吻合,是中西医学界比较公认的客观事实。糖尿病早期可无症状,到了症状期就出现多饮、多尿、多食、烦渴、易饥、消瘦、乏力等症状,这与消渴在临床上别无二致。对于消渴病的病机,历代各家论述颇多,较一致的任识认为“阴虚燥热”,即多基于肺燥、胃热、肾虚,治疗多从润肺、清胃、滋肾着手。近年来,从肝论治的报道时有见之,笔者结合有关文献对其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予以阐述。 1从肝论治消渴的理论探讨 消渴的发生发展与肝脏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古人对此早有认识。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肝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中进一步说:“消生于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 1.1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机体各脏腑、器官、经络功能的活动,全赖于气的运动,而肝的疏泄功能又是保障气机升降出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肺气之宣肃,心气之运血,脾气之运化,肾气之封藏,全赖于肝之疏泄正常。肝之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是保证全身气血调和,经络通利,各脏腑功能正常协调的重要条件。若肝失疏泄,不仅使人气机紊乱,还会犯肺、伐胃、耗肾、伤津、损血和夹痰。从而使人体气血津液疏布失调,发生消渴。 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主要病机是脏腑气化失调而阴血津液亏虚,燥热内生。阴血津液产生于气化运动中,气化运动又以元气为动力。元气根源于肾,借三焦经脉循行于全身,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实现新陈代谢,维系阴血津液的正常代谢活动。元气的运行依赖于肝的生理活动,肝属木,通春令,性调达,主升发,主疏泄,具有布散元气,调畅气机的作用。《研经言》云:“元阳者,升于春,应于肝。”《医学衷中参西录》又云:“元气根于肾,而萌发于肝。”肝之疏泄正常,气机通畅而不滞,元气布疏有序,气化正常。亦如《读医随笔》曰:“肝者,贯阴阳,……握气机升降之枢”;“肝和而三焦气化理矣。”“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1]若肝气亏虚,元气布散无力,则诸脏禀气不足,气化低下,阴血津液生化不足和疏布失常,发为消渴。 1.2促进脾胃的运化脾主运化水谷及水湿,而脾之升清与胃之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又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的疏泄正常,则脾胃升降功能正常,肝失疏泄,则脾之运化功能受阻,致水湿内停,进而产生痰浊;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四布,从而出现倦怠、消瘦症状。肝郁化火,郁火犯胃,胃阴被伤,胃热炽盛,消谷善饥。正如汪昂《素问灵枢类篡约注?病机第三》曰:“胃与大肠热结则消谷善饥,所谓瘅成为消中。” 1.3调畅情志肝的疏泄功能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实际上也是调畅气机功能所派生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肝气郁结,心情易于抑郁,或心情易于急躁,稍受刺激,即易于发怒。 消渴患者多有长期的情志抑郁或卒然暴怒之病因,郁怒伤肝,疏泄失职,气机郁结进而化火,伤津耗液,而引发为消渴。如《灵枢?五变》篇云:“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亦如《临证指南医 [作者简介]赵莉(1973-),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从肝论治脑病

从肝论治脑病 标签:肝;脑病;辨证论治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情志原因引起的脑病呈增多的趋势,如人情志不畅可引起肝郁等病理变化,而肝郁日久易导致瘀血,影响脑部血液循环,两者相互影响。因此,探讨肝与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对当今多发的神经系统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肝和脑的生理关联 1.1 肝主谋虑与脑思维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说明谋虑是人大脑的高级思维,肝和脑的思维有着密切关系。 1.2 肝藏魂与脑主神志 《灵枢·本神》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精血同源,故魂和神都以血为物质基础,肝血充盈则魂 如肝不藏血,可出现不寐、梦游、梦呓等神志异常症状。 1.3 肝主疏泄及肝藏血与营养脑的联系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升发脾胃所运化之清气,同时肝又主藏血,调节血量,因此,脑的血供和营养赖于肝所藏之血及肝的疏泄功能,人体气机通畅,则血气和调,脑清神聪,魂化而主司运动及内在思维。 1.4 肝肾同源与脑的联系 肝肾之间有“肝肾同源”和“乙癸同源”之说。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精血同源,能相互资生,肝血不足影响肾精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出“肾生骨髓”,髓分骨髓、脊髓和脑髓,皆由肾精所化生。因此,肾精充足,髓海得养,则脑益神足,思维清晰敏捷;反之,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会导致脑功能失常,出现思维迟钝、动作缓慢等。两者常相互影响,肝血足,肾精充沛,则有利于肝的疏泄,气机的调畅;而肝疏泄正常,也有利于肾精充足,脑聪慧机敏。 1.5 肝之相火、心之君火与脑的联系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格致余论·相火论》则作了进一步阐述:“火内

肝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

肝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肝的排毒功能减弱时,人体的毒素就会越积越重,导致长斑、长痘、脱发、油脂过多、失眠、乳房肿瘤等问题,因为肝的一大主要功能是肝主疏泄,就是疏通和发散的意思,它能保证全身的气血运行通畅,不淤不滞,气通畅情绪也顺畅。所以养护好自己的肝脏很重要。而养护自己的肝脏,从锻炼肝经入手是切实可行的办法。 下面我来介绍几个锻炼肝经的方法,你选择其中的一两种,坚持每天练习,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练习?横位拉筋? ?横位拉筋?有两种姿式:①人平躺在床上或地上,两腿尽量向两边水平展开拉10分钟,这需要别人帮助拉开腿。②仰卧在床上,双脚朝上,臀部和两条腿都贴在墙上,双脚尽量分开,如同英文字母V。 我已经练习②式将近一个月了,刚开始两腿的夹角不能分得很大,两腿内侧会非常酸痛、非常紧张,还会感觉到足底的脉博噔噔地跳动,只能坚持5分钟,现在我的两腿夹角已经比较大,而且能坚持15分钟以上,每天早中晚练习三次。 通过一段时间的拍打拉筋,我有两大收获,一是原本常年冰冷的腿脚热呼了,去年是穿毛裤过的夏天,腿脚是凉的,现在我只穿一条牛仔裤,腿脚却是热的。二是睡眠得到极大的改善,本来躺到床经常是不能马上入睡,起夜后也是翻来复去地难以入睡,现在是头挨到枕头就会睡着。 二、练习?莲花逍遥式?

面硬一点的床上、或就在地上铺块毯子,坐下来,把右腿伸直,左腿弯曲平放在地面上,左脚心贴在右大腿的内侧。然后身体向弯曲的左腿方向扭转,右手去抓右脚尖,而左手臂向天空的方向伸展,尽量使身体保持在一个平面内。 刚开始练习时,很难完全展开,你就靠着墙,背、腿和手臂都贴着墙,这样很快就找到平面侧展的感觉了。持续了1分钟,就会感觉有一股暖流流向肋部,真的好像阳光照进来一样。不论男女老幼,每天练习几分钟?莲花逍遥式?,就可以增强肝经的解郁能力,让你乐得逍遥在人间。 三、推肝经 坐在床上,右腿向前伸直,左腿弯曲平放,双手交叠,压在大腿根部,沿着大腿内侧肝经的位置,稍用力向前推到膝关节的,反复推动,四五十遍,然后换另一只腿同样的手法。可以隔着衣服,如果是在皮肤上的话就涂些润肤油,效果更好。每晚推一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去肝火,保养妇科,改善面部气色。 大腿的内侧有三条经络,中间是肝经,靠近正面的是脾经,靠近后面的是肾经。你坐下后,曲膝,大腿内侧朝上,正中的就是肝经,推中间就是推肝经,当然推偏一点,推到脾经或肾经,那也没有关系。

肝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故称之为“刚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肝与胆,相为表里。肝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乃元代医家朱震亨,他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明确提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目前对“肝主疏泄”功能的认识,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肝气的疏泄作用,调畅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肝气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全身气机的疏通、畅达,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气的疏泄功能,对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维持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形体、官窍等的功能活动也稳定有序。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称为肝失疏泄。根据其所致病证的不同表现,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肝气的疏泄功能不及,常因抑郁伤肝,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形成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称为“肝气郁结”,临床表现多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二是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常因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称为“肝气上逆”,多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常走窜胀痛,或使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卒然昏厥,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 肝气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及肝气主动、主升的生理特点,是维持肝脏本身及相关脏腑的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肝气疏泄调畅气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有赖于气机的调畅。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说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若气机郁结,则血行障碍,血运不畅,血液瘀滞停积而为瘀血,或为★癥积,或为肿块,在女子可出现经行不畅、经迟、痛经、经闭等。若肝气上逆,迫血上涌,又可使血不循经,出现呕血、咯血等出血,或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故说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若肝气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结,亦会导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水肿、痰核等病症。因此,疏肝理气是治疗瘀血内阻和痰饮水湿内停的常法,而相对于健脾升陷是治疗下出血的常用方法,平肝降气是治疗上出血的首要方法。 (2)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全身气机调畅,胆汁才能够正常的分泌与排泄。如果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出现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

从肝论治月经病

从肝论治月经病 【摘要】从肝主疏泄,主藏血的生理功能论述肝与月经病的生理病理关系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肝;月经病;辨证论治 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的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闭经。以行经期异常为主的有经期延长。以经量异常为主的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周期、经量均异常的有崩漏。其中月经后期和月经量少临床多并见,月经先期和月经过多多并见,亦有月经先期伴量少和月经后期伴量多。 《河间六书》谓:“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叶天士在《叶氏医案存真》、《临正指南医案》中都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正常的月经有赖于冲脉的充盈及任脉的舒畅,而冲脉隶属于肝脏,因此,肝藏血及主疏泄功能的正常是月经正常的基础。冲脉之气盛,肝气疏泄有序,血脉才能流畅,月事才能以时下,因此,从肝论治月经病,是一重要治疗法则。 1肝与月经病的生理病理关系 肝藏血,为血海,是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冲脉起于胞中而通于肝,亦称血海。肝血不足,冲脉无以充盈,可见月经过少,闭经。肝气虚弱,收摄无力。可见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等。朱震亨《丹溪心法.头眩》“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摄荣气,使诸血失道妄行”。肝火亢生,灼伤脉络,破血妄行,亦可见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等。 肝主疏泄,朱震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气疏泄功能正常,冲任气血调和,月事以时下。反之肝失疏泄,则月经异常。肝之疏泄功能不及:如抑郁伤肝,肝气不疏,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肝气郁结,气行则血行,气结则血滞,冲任气血阻滞,可见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等。肝气疏泄功能太过:如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肝气亢逆,血随气行,可见月经过多,月经先期、崩漏、经行吐衄等。 肝主疏泄,其用为阳,肝主藏血,其体属阴,即“肝体阴而用阳”。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郁遏,则血脉得畅”。 2从肝论治月经病的常用法则 2.1疏肝解郁

对肝脏有损伤的中药

对肝脏有损伤的中药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对肝脏有损伤的中药一般认为,中药大多是植物、动物、矿物药,性平毒性小,流传着中药“有 病治病,无病健身”、中药治疗属“自然疗法、安全、药食同源”等观点。然而,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药也不例外。俗话说:“是药三分 毒”,中药既能防治疾病,同样也能损害人体,导致生理机能的紊乱,甚至组织 结构的改变。所以,应用中成药或中草药治病疗疾时也应谨慎,必须在医生的指 导下使用,以确保用药安全。药店药师在工作中也应严格审方,防止医生开错药 给患者带来用药安全隐患。下面是一些较常见的对肝脏有损害的中药,药店药师 在销售这些药物时,应向顾客做出提醒。 克银丸、复方青黛丸主要作用是治疗银屑病。这些中成药中含有土茯苓、青 黛等对肝脏有毒性作用的成分。治疗剂量可致皮肤瘙痒、小便发黄、皮肤巩膜黄

染、转氨酶升高等药物性肝损害的表现。可导致此类肝损害的中药还有葛根素和 复方丹参。 川楝子此药具有疏肝理气、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楝子、苦 楝皮中的苦楝素对肝脏有毒性作用,正常剂量既可导致药物性肝炎,出现黄疸、 肝肿大和转氨酶升高。 苍耳子、雷公藤这两种药是治疗鼻炎、头痛和肾病的常用药。苍耳子所含的 毒蛋白和毒甙能引起肝损害,甚至引发肝功能衰竭。雷公藤或雷公藤多甙片可致 可逆性转氨酶升高及肝肿大,还可引起肝炎。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与 苍耳子、雷公藤合用,有可能加重药物对肝脏的损害。老年患者要谨慎使用苍耳 子和雷公藤。 五倍子、石榴皮这些中药含有的水解型鞣质,对肝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长 期使用可引起脂肪肝,甚至肝硬化。 蝮蛇抗栓酶该药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常用药。一般患者在用药10~14天时,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妙法莲花的BLOG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39415921.html,/amtf[订阅] 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故称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 五液属津液范畴,皆由津液所化生,分布于五脏所属官窍之中,起着濡养、滋润以及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五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是在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的气化过程中完成的,是多个脏腑,特别肺、脾、肾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五脏是脏象学说的核心,故又将汗、涕、泪、涎、唾分属于五脏。故曰:“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质疑录》)。“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五脏与五液的关系是津液代谢过程中,整体调节与局部调节的统一。 1.汗为心之液:什么是汗?“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阳”,是指体内的阳气;“阴”,是指体内的阴液。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是说汗液为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孑L)排出的液体。汗液的分泌和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因为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血又为心所主,汗为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正如李中梓所说:“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医宗必读·汗》)。由于汗与血液,生理上有密切联系,故它们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就汗与血液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可耗血伤津。反之,津亏血少,汗源不足。故临床上出现血虚之候时,应慎用汗法。“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道理就在于此。就汗与心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耗伤心的气血,则见心悸怔仲等。由于汗出是阳气蒸发津液的结果,故大汗淋漓也会伤及人的阳气,导致大汗亡阳的危候。反之,当心的气血不足时,也会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气虚,表卫不固而自汗;心阴虚,阳不敛阴而盗汗。 2.涕为肺之液:涕是由鼻内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之窍,五脏化液,肺为涕。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时,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感风寒,则鼻流清涕;肺感风热,则鼻流浊涕;如肺燥,则鼻干涕少或无涕。 3.涎为脾之液: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涎具有保护和清洁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涎分泌较多,还可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4.泪为肝之液: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的阴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常现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

百病从肝论治

亚健康与肝脏的关系 亚健康状态与疲劳、精神情志异常和睡眠障碍是其最突出的症状,而中医肝脏与这些症状都有密切联系。 肝脏现眼睛的关系? 肝开窍于目:《灵枢〃脉度篇》日:“肝通气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点。”如肝血不足,则有视物模糊、夜盲等;如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等。 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除了视力下降引起的问题,也可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肝和眼睛有密切关系,养肝保护眼睛,肝养好了,眼睛自然好使! 肝脏与便秘的关系? 肝主疏泄:肝脏有疏通、畅达、宣泄的功能,如肝气郁抑,气机不畅,则气滞血淤,对大肠传送糟粕的运动有着较大的影响,容易引起便秘。 肝脏与睡眠的关系? 《类证治裁〃不寐》谓:“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医林改错》中说:“夜不安者,将卧则起……此血府血瘀也”,“血瘀日久,血不行则心失所养,亦致失眠。”中医认为血是睡眠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虚血瘀都可引起失眠,而血虚血瘀均与肝有关,很多失眠是由肝气不足或肝阳上亢等肝脏的问题引起的,因此,调理肝脏对治疗失眠尤其重要。 肝脏与头发的关系? 中医五脏学说认为:肝主疏泄、肝主藏血,具有调畅全身气机和血液的运行作用。因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本同源”故肝血不足发何生矣!所以头发、指甲的健康也不能轻忽,它们跟肝脏的新陈代谢、人体的时间记录都有绝对关系,是反应肝脏化学系统的重要指标,肝脏化学一乱掉,体质就会跟着乱,事实上皮肤病、疲劳、免疫系统衰弱等问题产生,都跟肝脏化学有关。 肝脏与疲劳的关系?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说明筋的功能受肝的调节。其实肝尚可通过脏腑气血等多个途径,影响疲劳感的产生和调节疲劳程度的轻重。肝失疏泄必然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筋脉失养,从而产生疲劳。同时,肝病及他脏也能引起疲劳等症状。 肝与脾的关系? 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思想,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肝与脾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生血与藏血的关系。脾的运化有赖于肝气的调达,而肝的疏泄、藏血,又需脾胃化生精微来供养。若脾失健运,生血乏源,可致肝血不足,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脾胃升降,运化失司,引起消化功能下降,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妙法莲花的BLOG .cn/amtf[订阅] 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故称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 五液属津液范畴,皆由津液所化生,分布于五脏所属官窍之中,起着濡养、滋润以及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五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是在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的气化过程中完成的,是多个脏腑,特别肺、脾、肾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五脏是脏象学说的核心,故又将汗、涕、泪、涎、唾分属于五脏。故曰:“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质疑录》)。“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五脏与五液的关系是津液代谢过程中,整体调节与局部调节的统一。 1.汗为心之液:什么是汗?“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阳”,是指体内的阳气;“阴”,是指体内的阴液。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是说汗液为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孑L)排出的液体。汗液的分泌和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因为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血又为心所主,汗为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正如李中梓所说:“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医宗必读·汗》)。由于汗与血液,生理上有密切联系,故它们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就汗与血液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可耗血伤津。反之,津亏血少,汗源不足。故临床上出现血虚之候时,应慎用汗法。“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道理就在于此。就汗与心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耗伤心的气血,则见心悸怔仲等。由于汗出是阳气蒸发津液的结果,故大汗淋漓也会伤及人的阳气,导致大汗亡阳的危候。反之,当心的气血不足时,也会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气虚,表卫不固而自汗;心阴虚,阳不敛阴而盗汗。 2.涕为肺之液:涕是由鼻内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之窍,五脏化液,肺为涕。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时,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感风寒,则鼻流清涕;肺感风热,则鼻流浊涕;如肺燥,则鼻干涕少或无涕。 3.涎为脾之液: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涎具有保护和清洁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涎分泌较多,还可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4.泪为肝之液: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的阴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常现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

对肝脏有损伤的中药

对肝脏有损伤的中药 一般认为,中药大多是植物、动物、矿物药,性平毒性小,流传着中药“有 病治病,无病健身”、中药治疗属“自然疗法、安全、药食同源”等观点。然而,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药也不例外。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既能防治疾病,同样也能损害人体,导致生理机能的紊乱,甚至组织结构的改变。所以,应用中成药或中草药治病疗疾时也应谨慎,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用药安全。药店药师在工作中也应严格审方,防止医生开错药给患者带来用药安全隐患。下面是一些较常见的对肝脏有损害的中药,药店药师在销售这些药物时,应向顾客做出提醒。 克银丸、复方青黛丸主要作用是治疗银屑病。这些中成药中含有土茯苓、青黛等对肝脏有毒性作用的成分。治疗剂量可致皮肤瘙痒、小便发黄、皮肤巩膜黄染、转氨酶升高等药物性肝损害的表现。可导致此类肝损害的中药还有葛根素和复方丹参。 川楝子此药具有疏肝理气、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楝子、苦楝皮中的苦楝素对肝脏有毒性作用,正常剂量既可导致药物性肝炎,出现黄疸、肝肿大和转氨酶升高。 苍耳子、雷公藤这两种药是治疗鼻炎、头痛和肾病的常用药。苍耳子所含的毒蛋白和毒甙能引起肝损害,甚至引发肝功能衰竭。雷公藤或雷公藤多甙片可致可逆性转氨酶升高及肝肿大,还可引起肝炎。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与苍耳子、雷公藤合用,有可能加重药物对肝脏的损害。老年患者要谨慎使用苍耳子和雷公藤。 五倍子、石榴皮这些中药含有的水解型鞣质,对肝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长期使用可引起脂肪肝,甚至肝硬化。 蝮蛇抗栓酶该药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常用药。一般患者在用药10~14天时,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铅丹、铅粉、密陀僧常用于治疗癫痫、银屑病、精神病等。因含有氧化铝等物质,可致铅中毒,表现为腹痛、肝肿大、黄疸及转氨酶升高等。 黄药子黄药子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常用中药,但却含有薯蓣皂甙等毒性物质, 使用两周后有可能引起黄疸(或无黄疸)型肝炎,也可出现腹水或肝昏迷。 蓖麻子是常用的泻下药,因其含有蓖麻毒蛋白,易伤害肝脏而致中毒性肝炎。 千里光、农吉利、天芥菜因含有吡里西啶类生物碱而具有迟发性肝毒性,长期使用可导致肝静脉闭塞,出现黄疸和腹水。 望江南、马桑、广豆根内服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并致肝细胞损害。 半夏、蒲黄、桑寄生、天花粉、山慈菇如长期服用可致肝功能损害。 土荆芥、石菖蒲、八角茴香、花椒、蜂头茶、千里光这些中草药中含有黄樟醚、青木香、淮木通、硝石等硝基化合物,如使用不当,不但损害肝脏,还有诱发肝癌的可能。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妙法莲花的BLOG http: 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故称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 五液属津液范畴,皆由津液所化生,分布于五脏所属官窍之中,起着濡养、滋润以及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五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是在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的气化过程中完成的,是多个脏腑,特别肺、脾、肾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五脏是脏象学说的核心,故又将汗、涕、泪、涎、唾分属于五脏。故曰: “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质疑录》)。“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五脏与五液的关系是津液代谢过程中,整体调节与局部调节的统一。 1.汗为心之液: 什么是汗?“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 “阳”,是指体内的阳气;“阴”,是指体内的阴液。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是说汗液为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孑L)排出的液体。汗液的分泌和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因为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血又为心所主,汗为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正如李中梓所说: “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医宗必读·汗》)。由于汗与血液,生理上有密切联系,故它们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就汗与血液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可耗血伤津。反之,津亏血少,汗源不足。故临床上出现血虚之候时,应慎用汗法。“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道理就在于此。就汗与心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耗伤心的气血,则见心悸怔仲

肝为罢极之本

肝者,罢极之本 “肝者,罢极之本”,乃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一句名言。长期以来,指导着人们对各类肝病,特别是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治疗与康复。对此,我们也深有体会。 所谓“罢”,念“罴”声,古通疲劳的“疲”。意为肝主一身筋肉肌腱,人之运动,有赖于肝,故肝有病,易见疲惫,乏力。而过度劳累,不管是体力上、精神上或情绪上的,都特别容易伤及肝,易致不测。这实属至理名言。 小凌是江西来沪的白领,是位IT行业的博士,因为打拼过度劳累后,肝区胀痛,确诊为肝硬化伴肝癌,手术、介入等都用过了,加上中药调整,康复得不错。半年后,原有的少量腹水也已消失,甲胎蛋白均已正常。由于事业刚起步,生活压力较重,故想尽快康复,每天除接受中医治疗外,就是练康复功不止,希望帮助康复。每次就诊时,我发现他总有疲劳之象,体力透支。好言相劝,表面应允,实则不从。坚持大运动量康复训练,经常大汗淋漓。我规劝其“欲速不达”,“肝乃罢极之本”,也许他过于自信,仍我行我素。年轻的妻子劝他也无用。终于有一天,训练中诱发气胸、胸痛胸闷,很快出现胸腔积液,这才恐惧万分,连忙住院治疗。这一治疗不打紧,用药后却又诱发了肝损,好一阵折腾,才慢慢恢复,情志再也无法恢复到原先状态了,整天病恹恹的……。其实,这类例子很多,又如,70多岁顾老太太,特要强,本身在东北老家就算是个人物,五年前确诊为巨大型肝癌。手术、介入了,稍有恢复,即逞能管事干活,很快又趴下了。女儿在上海上班,把她接来同住。来时情况很不好,整天肝区作痛,已无法再作介入与治疗了。我们给予中医药零毒抑瘤之法治之,佐以柔肝止痛。三五个月后病情稳定,已无不适。却又习性不改,任何大小事均欲过问。一气一急之下,又见肝区剧痛,病情恶化,又是一番针对性地调整,好了不少。老太闲不住了,国庆定要去逛南京路,去时打的,神采奕奕;一圈下来,略感疲劳,想回家,却打不上的,走回了家。当晚即肝区痛甚,一宵未睡,第二天又来求我,要求速速止痛…… 其实,所有肿瘤患者中,肝癌是最需注意保存体力、不可疲劳的。这疲劳包括体力上的,也包括精神心理上的和情绪上的。有时也涉及性生活方面的。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几个月前,曾有一位康复了三年的男性患者复发了,病情稳定后,其妻子悄悄地询问我,复发前半年左右,丈夫的性生活要求频繁,会不会与复发有关?我无法从正面作出回答,但古代医籍中早已明确指出:房劳复发是许多虚痨及肝病复发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肝癌及肝病患者不可不慎。 总之,肝癌患者,保存体力,不可疲劳,仍需切记。因为中医理论认为:“肝者,罢极之本”。

疑难杂病的从肝论治

疑难杂病的从肝论治 发表时间:2012-09-27T10:36:02.2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9期供稿作者:刘振华[导读] 后嘱每逢经期来潮前4天煎服本方,连服半年,后随访,至今未发作。 刘振华(白银市会宁县郭城驿镇中心卫生院甘肃白银730726)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9-0336-01 疑难杂病是指一类病因未明,病机复杂,症状纷繁,治疗较棘手的一大类难辨难治性疾病。涉及的病因有外感六淫,七情内伤、痰饮瘀血等,病机方面可表现出千奇百怪的病症和病理,如气滞血瘀、痰凝、水饮、食积、肝郁、风动、湿毒、络阻以及虚实夹杂,寒热转化,损阴动血等。牵涉的部位十分广泛,大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小到轻巧络脉无一不及,加之脏腑相传,甚至内脏已病,而外象尚未显露;或大实有赢状,至虚有盛候等虚虚实实之假象,造成了疑难杂病病机的复杂性,多变性。 疑难杂病因其病的特殊性、复杂性,治法上非一般辨证论治所能奏效,究其因,多由辩证偏误所致。对于疑难杂病,我们须洞察细微,在临床辩治无效时,希能从治策之门另辟蹊径,启迪思维,或许疑点引刃而解。历代名医对疑难杂病从不同角度探讨其治法,古有“百病生痰,痰生百病”“怪病多痰”,“诸般怪症皆属于痰之说”,提倡治怪病从治痰着手,不失为对治疗学的一大贡献。著名医家朱曾柏对治痰理论应用于疑难杂病的治疗,每获良效。有的医家主张从医论治,如清代医家王清任便是,的确,“久病必瘀”,笔者对疑难杂病从瘀而治,其效如桴鼓。另有“疑难杂病从肝经论治”之说,故有医家对于疑难杂病的治疗主张从肝经入手,笔者将此理论应用于实践,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籍对肝的失调与疾病的关系论述颇多,且对肝的失调在疾病发病中的地位相当重视。如“善治肝者,乃治百病”,所以治肝是治病的关键所在。“诸病离不开郁,诸郁离不开肝”,“气血冲和,万变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说明肝气郁结乃是诸多疾病的主要病机。由于“肝木犹龙,变化莫测”,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郁日久,气滞导致痰凝,血瘀,而疾瘀多怪病,所以肝郁致病,病情复杂。且肝经与其他经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肤毛窍、筋骨爪甲等均有关系。肝脏有病,极易传变,而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症状。此即为肝的失调易致疑难病的原因之所在。叶天士曰:“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延及郁劳沉疴……”,说明肝郁日久易致顽疾。对于其治疗又有“肝气郁结乃病理之一,善调肝以治其病,有事半功倍之效,肝病之多皆因气不周流,治疗以顺气为先……”,说明治肝应以调气为主。另外,肝风亦是肝之失调的病理之一,也易致疑难病症。肝风内动,形成肝风,“风为百病之长,风善行而数变”等说明肝风亦是多种疾病的病因,且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肝风致病多表现为筋、目和精神异常,多属难治病,笔者认为许多顽疾沉疴都与肝风有关。虽然大多数并不表现出肝风的症状,但在治疗上我们仍可酌加平肝熄风之品。大多为虫类药物,具有搜风刮骨之效,张锡纯认为:“此类药物通达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甚于它药”。对于顽痰怪病,疗效显著。 历代医家对肝经与疑难症的关系论述虽多,医者皆知,但后世医家姜此理论真正应用于临床的并不多见。当我们在临床上对某一疑难杂症治疗无效时,不妨从治肝着手。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对于疑难杂病在常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合疏肝解郁,平肝熄风二大法则治疗,疗效甚佳。现举例如下: 1.王某,女,32岁,1996年5月初诊,每逢月经期前1——3天至经后2天左右,前额及眉棱骨疼痛,反复发作3年余,加重半年,疼痛程度较剧烈。常伴有心烦易怒,乳房胀痛,月经量少,色红。曾在多家医院诊为“月经期紧张综合症”,神经性头痛等病,经中西医调治,效果不佳。笔者便用逍遥散加减,处方:柴胡、白术、薄荷、牡丹皮、白芷各10g,白芍、茯苓各15g,当归12g,甘草3g,每日一剂,共七剂,症状全无。后嘱每逢经期来潮前4天煎服本方,连服半年,后随访,至今未发作。 2.李某,女,50岁,右下肢小腿部自感灼热10年余,且伴有心悸、失眠、焦虑、纳差、身体消瘦等,但无盗汗,潮热,局部亦无红肿等,查其舌脉,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数。笔者便用“清骨散”加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桃仁、红花等治疗,效果欠佳,于是思量再三,考虑疑难怪病从肝经论治,且病人有肝郁之象,遂在前方中酌加柴胡、香附、川楝子等疏肝理气之品,七剂之后10年顽疾迎刃而解。 3.刘某,男,48岁,因乏力,心悸来我院治疗,观其舌苔,薄白,舌质黯,倦怠无力,脉结,给予补气、宁心通阳。处方:红参8g,炙甘草8g,麻子仁12g,桂枝8g,干姜4g,阿胶10g(烊化),麦冬10g,生地12g,五味子10g,红枣12g,连服七剂,其它症状明显好转,但仍有心悸症状,便就有了“心悸久治不愈可从肝风考虑论治”,心悸亦为肝风的特殊表现,于是在前方基础上酌加平肝熄风之药,僵蚕12g,全虫10g,生龙牡各30g,又给七剂而愈,随访至今未发。 总之,疑难杂病从肝论治,笔者主要采用了疏肝解郁,平肝熄风二大法则。临床上对一些疑难病如顽固性痹症、久治不愈心悸、怔忡、脑部疾病、不明原因的长期低热、顽固性呃逆、久痢久泻、乳房肿块、甚至不孕症等,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均可考虑从肝论治,酌加疏肝解郁,平肝熄风之品,疗效甚佳,比单纯的对症治疗效果更好。

谷丙转氨酶高有什么危害,对肝脏损害大

谷丙转氨酶高有什么危害,对肝脏损害大 能够引起谷丙转氨酶高的因素有很多,常见的有服用了一些对肝脏损伤的药物、急性的肝炎、经常酗酒等,谷丙转氨酶高对肝脏的损害很大,严重的会引起肝硬化的现象。 ★一、谷丙转氨酶高有什么危害 (1)、酒精肝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升高:大量饮酒的酒精肝患者可以导致转氨酶一过性升高,对已受损的肝脏带的的损害是十分严重的,肝脏的不断受损有可能导致肝硬化的发生,出现肝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2)、如果是肝硬化、肝癌患者谷丙转氨酶高的话,常提示病情正在恶化,如果不及时治疗,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 (3)、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起谷丙转氨酶高时常提示肝脏有炎症活动,并伴有肝损伤,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否则会导致其

代谢和解毒能力也在逐步降低,进而使得药物代谢和身体毒素得不到及时的排出,导致受伤的肝细胞进一步加速受损。 ★二、病因 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脏、心脏和骨骼肌中。肝细胞或某些组织损伤或坏死,都会使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升高,临床上有很多疾病可引起转氨酶异常,必须加以鉴别—— 1、病毒性肝炎这是引起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最常见的疾病,各类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均可导致谷丙转氨酶ALT偏高。 2、中毒性肝炎多种药物和化学制剂都能引起谷丙转氨酶ALT 升高,但停药后,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可恢复正常。 3、大量或长期饮酒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

4、肝硬化与肝癌肝硬化活动时,一般都会出现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应该积极治疗。 5、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时,常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黄疸、血胆红素及谷丙转氨酶ALT升高。 6、心脏疾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力衰竭时,可使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患者常有胸痛、心悸、气短、浮肿。心脏检查有阳性体征及心电图异常。

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39415921.html, 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 作者:何纲 来源:《家庭医学》2005年第10期 肝豆状核变性病又称Wilson病(WD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病,过量的铜常沉积在肝、基底核、肾、角膜后弹力层等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症状。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以肝损害为首发症状者称为肝型WD,其患病率约为1.0~6.8/10万人。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率在我国很高,统计资料表明高达 51.04%。误诊的主要原因是本病可累及许多脏器,出现多脏器损害的复杂表现,有锥体外系症状、精神障碍、肝脏损害症状、肾脏症状、急性溶血性贫血、骨关节症状等,给正确及时的诊断带来一定难度。由于该病以往归属为神经内科疾病,所以脑损害、锥体外系症状者往往能被确诊,而以其它症状尤其肝脏损害为首发症状者常被误诊。 文献报道,50%~60%肝豆状核变性病患者以肝病开始,10%以骨关节症状起病,1%~2%以肌病起病,2%以溶血性贫血开始。/瞳期肝型WD最常见。儿童肝型WD常于6~12 岁起病,占50%~80%。肝型WD可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反复发作、肝硬化及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种形式,以慢性肝炎反复发作为最常见形式。国外报道肝脏损害症状要先于其他系统损害5~10年,可有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肝功能异常、肝脾大、肝硬化、腹水,严重者肝功能衰竭。随着病程延长,神经、精神改变渐增多。但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时已是疾病晚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青霉胺、锌剂等驱铜疗法的应用,使患者获得了与正常人相似的寿命和社会生活能力。但如果诊断不及时或延误诊断,仍会错过适时治疗机会,造成不可逆的脏器损害,引起严重伤残和死亡。这就要求提高对肝豆状核变性病的认识,在病症早期正确诊断,及早治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