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危机爆发原因、具体表现,理解经济危机的影响。

2.让学生准确掌握“自由放任”政策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经济危机爆发原因。

2.经济危机的“危害”和“机遇”。

【教学时间】

1课时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本课首先要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经济虚假繁荣会导致经济的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然后要掌握“自由放任”政策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概念的能力,最后要通过对经济危机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的重要性。

二、1929—1933年经济危机结构图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3)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股票市场的这种投机活动恰好掩盖了生产与销售之间本已存在的尖锐矛盾,使矛盾最后激化。

四、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从美国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原因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一旦一国爆发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其他国家一定会深受影响。

(2)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有很大的依赖性。一旦美国经济出现危机,它们根本无法幸免。

(4)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普遍存在。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存在,所以经济危机的范围必定会超出一国,波及整个世界。

五、世界主要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对策及其教训

(1)对策

①提高关税:可以阻止、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尽可能地保护本国工业。

②实行货币贬值:可以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增加商品出口。

(2)教训

①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

②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17课 解放战争

17课解放战争 基础巩固 1蒋介石曾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蒋介石所说的“先生”是指(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 B.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 C.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 D.美国总统杜鲁门 答案A 2下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下列描述与其符合的是( ) A.“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B.“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C.“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D.“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答案D 31946年10月10日,著名爱国人士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导致“和平已经死了”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和谈 B.国民党不断扩大内战规模 C.美国等国际势力的插手 D.中间派无法左右国民政府 答案B 4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

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 A.进行战略反攻 B.进行辽沈战役 C.进行淮海战役 D.进行平津战役 答案A 5山东莱东县农民唐和恩老人使用过的一节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所经过的路线:莱东—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等地,包括了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的有关城镇和乡村的地名。从以上路线可知,老人参加了( ) A.孟良崮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答案D 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引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 B.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与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 C.“天翻地覆”是指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D.占领南京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C 7下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它在此作为历史的见证定格为永恒。这一天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 C.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二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虚假“繁荣”——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繁荣”的表现(P80①②③) 二、经济危机的爆发——虚假“繁荣”的幻灭 1.原因: ⑴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⑵具体原因: ①市场相对狭小: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都相对贫困;国民贫 富差距扩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②市场的虚假繁荣: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 ③市场上供大于求:资本家被眼前的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再生产(经济的“繁荣” 集中表现在工业生产的高涨上) ④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人们醉心于股票投机活动,金融市场不稳定。 ⑶直接原因: 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2.爆发 ⑴标志: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金融业) ⑵表现: 工商业 银行纷纷倒闭→人民生活 (P81第二段)农业 ⑶特点: ①范围广: 这场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波及)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影响世界 各国,演变成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②持续时间长: 直到1933年美国等国才陆续走出危机的阴影 ③破坏性大(大萧条、大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 万,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④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思考:这场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为何会影响整个世界? 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早已形成,世界经济联系加强。 ②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有着极 其重要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 (2)优质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宏伟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史实,如重庆谈判、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等,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宏伟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补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 图表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和概况,学生活动探究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提高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宏伟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例外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漠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严重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面临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赴重庆与国民党和谈,表明了争取和平的由衷。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命运,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详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这一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不简易理解。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内战的爆发” 教学要点: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②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③政治协商会议;④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第二目“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教学要点: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②三大战役。 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宏伟胜利” 教学要点:①北平和谈;②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教案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材 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其中某些制度脱胎于氏族社会,对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学情 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学中注意通过衔接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高中新课程。因为所学知识比较遥远和枯燥,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了困难;学生程度差异明显,同学新来乍到,一时不适应,这两点要引起高度重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 2、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3、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阅读法(包括文字资料、地图)、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 理解宗族制度对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激发对为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作出贡献的先人的崇敬之情。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显示: 通过漫画引出嫡长子继承制。

老师:嫡长子继承制是从何时起的呢?让我们通过本课来一探究竟。 我们这节课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夏商时期政治的特点。 ?2.周分封制、宗法制实行的目的、内容、影响。 ?3.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关系。 ?4.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和老师一起开始学习。 【板书】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师:所谓“早期”,是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前的夏、商、西周政治时期,也就是先秦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其基本特点在课前提示讲了:王权与神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那么他们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马上进入新课的学习来加以了解。 新课: 一、夏商政治形式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知识点:夏商政治形式。 【板书】一、夏商政治形式 师:在讲夏商政治制度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国家这一概念。这个“国家”不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远古社会组织发展演变的结果,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 在本课整体设计思路上用以美国的《时代》杂志封面对苏联领导人及苏联改革的追踪报道为线索,跟着《时代》的脚步,重新审视苏联的改革历程。 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本人主要运用历史建构主义理论,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本课采取情境创设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 学情分析 本课知识线索清晰,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苏联的经济改革,但本课内容理论性强,与政治学科中的计划经济、价值规律等知识联系比较密切,高一年学生还无法从学科渗透的角度运动政治中某些知识来认识历史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 3. 教材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是必修(Ⅱ)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与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介绍了苏联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本课即苏联三个主要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三大改革起到了承上的作用。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因此,这三大改革也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 教学难点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4.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结果和影响。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难点 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 新课学习 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现在抗战胜利了,苦难应该到头了吧,应该可以在民主和平的环境建设家园了吧。然而遗憾的是,一个人却在磨刀霍霍,积极准备发动内战。这个人就是蒋介石。当然蒋介石也知道民心不可违。正当他为了战争借口冥思苦想的时候美国特使赫尔利向蒋介石献计:“蒋委员长可否给毛泽东发个电报,邀他来重庆共商国是。如果他拒绝,你可以接二连三地发电报邀请他,充分显示你的诚意。如果毛泽东明确表示不来重庆,拒绝和谈,你就可以向全世界宣布,共产党不要和平。你就可以大加讨伐,而不负任何责任。”蒋介石闻听此言,眼前一亮,觉得此计甚妙。决定采取这一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连续三次电邀“特请毛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同时摆出一副“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这样一种关心民生疾苦的嘴脸。 【问题探究】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历史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 A.1949年B.1956年 C.1966年D.1978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D 2.下图所体现的内容() A.推动了中国广大农村人口迅速增长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处分权 C.有利于中国农产品的市场化 D.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解析:题干图片反映了“包产到户”的实施,在之后迅速扩展到全国,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得到极大提高,出现了大量剩余产品,所以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化,故C项正确。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一直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故A项错误;B项发生在21世纪以来,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故农村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变化,D项错误。 答案:C 3.(2018·金华十校高一联考)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推动”主要体现在农村改革() A.逐步地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极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C.使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得以改变 D.突破了“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 解析: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说明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变化,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一、夏商社会的政治制度 1.基础知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其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的政治制度如何? 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官职。 地方封侯、伯,他们要定期向商王纳贡, 并奉命征伐。 二、商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1、商王的权利是有限的; 2、附属国的自主权相对大; 3、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高于皇权,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定义:又称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统治 ③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内容: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另一方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影响: 积极: 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 C.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D.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⑥分封制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 A.原因: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表现;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 2.宗法制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

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小儿子。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④内容: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 2、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⑤作用:1、宗法制度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宗法制史分封制的基础。 3、礼乐制度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实行了宗法制,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定了礼乐制度。(表示等级制度的规定,即周礼。九鼎)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商的政治制度中央、地方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定义 2、宗法制定义 目的目的 对象核心 内容内容 影响作用 破坏分封与宗法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

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17.1 内战的爆发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内战背景的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识 【学习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学习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1)背景:①国民党: ②共产党: (2)成就: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 ①内容: ②不足: 2、政协会议: (1)召开: (2)内容: (3)结果: 3、内战爆发: (1)爆发:

(2)战略防御:①战术: ②战果: 二. 小组合作探究: 1.抗战胜利后的各方态度 材料一:(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美国外交文集》(1)问题:美国在二战后对中国抱有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 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谋士陶希圣原话 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 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 (2)问题:蒋介石所发出的和谈邀请到底隐含着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 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 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的一封读者来信(3)问题:饱经战火摧残的中国老百姓的希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 ……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 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4)问题:注意时间,请问在抗战胜利以前,中共就已提出什么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

[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2020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导语】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一、学习设计思路 德国有一位的教学学家曾经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本次教学设计将以学生为主体,我将以“走进希腊——感悟希腊——理解希腊”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即通过基础性的探究展开对希腊的了解,接着通过感受希腊的民主政治来进一步了解希腊,最后通过对希腊公民的认识达到对古代希腊为何被称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希腊地理条件、城邦特点和公民素质,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过程与方法】 从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有关知识,分析希腊独特的海洋性自然环境对于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 利用图示法,演绎法等方法,引导深入探究希腊公民的素质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相关素材,合作探究古代希腊作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造就一种文明制度。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作用 难点:理解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 四、学习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神入历史,结合多媒体演示法充实课堂内

历史必修一第17课

第17课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学法指导】 1.合作学习:在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分成小组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 预习案 【预习内容】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原因:国民党,内战准备未完成,采取 “”的策略;共产党,为 了。 2.结果:10月1 0日签定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二、解放战争 1.战略防御:(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2)1946夏-1947春人民解放军采取方式粉碎国民党的全 面进攻(3)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和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2.战略反攻:1947.6,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1948.9-1949.1中共连续发动 了、、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4.胜利:北平和平谈判: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 出“求和”声明,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但为 了,减少人民的痛苦,4月,中共在北平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双方达成 《》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和谈破裂。 5.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 得。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标志着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世界:改变了世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力量,鼓舞了世界 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探究案 【探究内容】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1929_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测试题

第17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 1933年6月,资本主义各国在伦敦举行的世界经济会议无果而终。这突出的说明经济大危机() A 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空前紧张 B 瓦解了国际金融体系 C 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 D 中断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1933年,正是大危机时代。各国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导致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各国关系渐趋紧张。 2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极其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场主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 A 经济危机来势猛烈 B 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 C 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 D 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历史上极其严重”“100亿美元”“农场主”等信息,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巨大的破坏性和广 泛性,选B。 3 右图是1935年一个描述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 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的镜头。一个罢工 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几名昏迷的男子 躺在地上。这反映经济危机() A 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B 关税壁垒严重 C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 D 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解析:A。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1935年”“工会罢工者与试图穿越工厂警戒线的无赖打斗在一起”“一个罢工者打着‘法西斯主义’的标语”等

信息可知,受大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4 1929年,中国的入超额由以前的每年3亿美元增加到8 16亿美元,1932年入超增加至8 67亿美元,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C 四大家族垄断的影响 D 美国加紧侵华的影响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大危机发生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故选A。 5.1929年夏,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价格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这种“牛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A.社会财富再分配,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B.社会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分化严重 C.资本主义“黄金时代”来临 D.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 解析:D。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929年”“牛市”,再联系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导火线是10月24日股价狂跌可知,D项与题意相符。 6.“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这可以用来说明1929~1933年经济危机( ) A.破坏性严重B.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C.持续时间长 D.加剧各国之间矛盾 解析:B:根据题干材料“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可知,这说明国际贸易的增长落后于工业生产的增长,反映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本质,故选B项。 7.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最能说明这次危机( ) A.对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B.使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C.引起了政治危机D.促进政府调整政策 解析:C。由“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可知,经济危机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一些人要求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这说明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册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 m 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教学对象:时间: 课题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1.1、知识与能力: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 2.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3.2、过程与方法: 4.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先填后背——写出从夏至清的朝代顺序名称。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辽、、西夏、、清 【教学过程】 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10分钟)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点 ①第一个国家政权 ②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③王位继承传子制度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点 ①商王具有支配内服外服的实际权力 ②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对象: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姻亲、附属国、

殷商降族 (2)内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 受封诸侯有政治、经济、军事义务 (3)影响:①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②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大宗(嫡长子传宗继统)小宗(嫡长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①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起其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 25 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历史必修一是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新高中课程计划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出了探索。所以教学中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确保高考的顺利推进,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教学中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高中历史必修一 8 个学习专题,共 27 课。主要是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的基本史 实。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 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 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