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必备考试题库附答案【最新完整版】

2016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必备考试题库附答案【最新完整版】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

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作者是:B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的作者是:B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3.《批判大汉族主义》一文的作者是:A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李维汉

4.《要使各民族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文的作者是:A

A.邓小平

B.胡耀邦

C.江泽民

D.胡锦涛

二、多项选择

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原始公有制残余的有:ABC A.鄂伦春族

B.傈僳族

C.德昂族

D.羌族

2.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仍保留着不同政治制度的类型有:ABD A.盟旗制度

B.家支制度

C.民主制度

D.土司制度

3.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因其语言种类较多,大致可分为:ACD

A.汉藏语系B.乌尔都语系

C.南亚语系

D.阿尔泰语系

4.我国与周边国家接壤的跨界民族有:BCD

A.土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朝鲜族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说明理由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1、中国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文字是汉语和汉字。

错,(1分)在五十六个民族中,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亦有不少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字,约15种。除汉族、回族同语同文,满族、畲族通用汉语汉文外,其余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2分)

2、新中国建立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体制呈现多种状况。

正确,(1分)除了大多数少数民族和汉族地区一样,实行地主封建制度下的保甲制度外,在内蒙古部分地方实行的是盟旗制度。西藏地区是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是家支制度(奴隶制)等。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

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1分)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2分)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1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1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

三、材料分析(请分析下面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和观点。每题10分。)

1、根据下列材料请谈谈当代中国的民族状况:

材料1:“经解放初期科学的民族识别,在当代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大家庭里,共同生活着56个兄弟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有近13亿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5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材料2:“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公里;南北相距5500公里,全国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其中,居住着各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分布遍及全国,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在其它几乎所有地区,也有居住。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但居住很广,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五大自治区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东、海南、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山东、福建和台湾等省市部分地区;在山西、陕西、安徽等省亦有分布;即使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族际流动,也居住了一些少数民族。”

(1)当代中国民族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2)当代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1)当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结合的国家,它由56个民族组成。(2分)其中汉族是主体民族,人口众多,而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较少。(2)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等地区,但在其他地区也由分布;少数民族分布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2分)从总体上看,现在我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相互杂居、流动频繁的特点,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犬牙交错,难以分割。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

1、中国民族理论的特点?

1、(1)实践性:不论毛泽东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或是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理论和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理论新发展,都来自于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国民族工作本身就是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2分)(2)继承性:中国民族理论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乃至语言表述上,都是一贯相通、一脉相承的,都来自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经典论述。(2分)(3)创新性:中国民族理论在继承中,根据变化着的实际不断创新的。如在毛泽东的“和平过渡”的观点,就是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落后民族如何实现社会变革这一重大问题上的理论创新。(2分)(4)科学性:作为对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是科学的,是我们党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锐利武器。中国民族理论也是一套严密的科学体系。(2分)(5)世界意义:国际社会一致公认,我国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在纷繁复杂、跌宕起伏的时代背景下,保障了中国社会稳定团结、欣欣向荣的局面,这是具有国际性借鉴意义的典范。(

2、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2、(1)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在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民族理论新发展,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3分)(2)学习中国的民族理论,是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是继续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搞好当前民族工作的需要。(3分)(3)学习中国的民族理论,在当前,尤其是学习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民族理论的新发展,对我们进行各项民族研究工作,也有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五、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20分。)

1、论述中国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迄今为止,中国民族理论经历了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邓小平民族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发展之中。(2分)

(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作指导,并吸取中国历史上传统民族观的优良营养,创建了中国民族理论。其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民众的大联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一系列文章和周恩来的《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讲话,在解决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消灭民族压迫、获取民族解放和消灭民族内部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并初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等问题上作出积极的探索,为我国制定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5分)(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依据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继承科学的毛泽东思想民族问题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即邓小平民族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回答和指导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里,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如何解决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尽快赶上先进民族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问题。(5分)

(3)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推动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各个领域的深化改革。特别是从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在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上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高度。与此同时,在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问题上,也做了大量的创造性的工作,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此外,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于我国民族工作高度重视,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及时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的战略思想,分析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研究和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这大大地推动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深化和发展。(5分)

总之,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3分)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首先提出完整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时间

是 B

A、1912年

B、1913年

C、1914年

D、1915年

2、不同部落结成民族的主要因素是 A

A、物质关系和利益

B、共同反抗外来侵略

C、共同族源

D、共同心理认同

3、在民族六要素中,起基础作用的要素是 C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生产方式

D、共同心理认同

4、在民族六要素中,具有相当稳定性、历史连续性和持久性的要素是 A

A、共同心理认同

B、共同文化

C、共同生产方式

D、共同风俗习惯

5、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 A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特征属性

6、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与民族的 B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特征属性

7、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后被确认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是 C

A、土家族

B、赫哲族

C、基诺族

D、畲族

1.下列民族中哪个民族是新中国成立后更改族称的?B

A.普米族

B.德昂族

C.基诺族

D.保安族

2.下列民族中哪个是国务院确认的第55个少数民族?C

A.门巴族

B.珞巴族

C.基诺族

D.仫佬族

3.中国近现代“民族”一词的来源 B

A.中国自古固有的

B.从国外引进的

C.中国近代自造的

D.从外文中译造的

4.中国古代历史上较多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 A

A.族类 B.族种 C.种类 D.部类

5.在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翻译介绍西方的民族定义的是谁?A

A.梁启超 B.汪兆铭 C.李大钊 D.王明6.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民族基本特征的是 C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血统 D.共同风俗习惯

7.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提出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的人是 D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8.决定民族性质的属性是 C

A.语言属性 B.族体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9.民族结构合理化、优化的标准在于 C

A.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的关系长期稳定不变

B.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的关系经常变化

C.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能够相互协调

D.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能够相互影响

10.下列有关民族素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民族素质就是民族成员的个体素质

B.民族素质不具有传承性

C.民族素质通过传承持续存在,基本不发生变异

D.民族素质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综合指标

11.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首先提出完整科学的民族定义的时间是 B

A.1912年 B.1913年 C.1914年 D.1915年

12.把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主要是侧重于民族的 A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特征属性

13. 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要是侧重与民族的 B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D.特征属性

14.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后被确认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是 C

A.土家族

B.赫哲族

C.基诺族

D.畲族

15.中国古代“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 B

A.西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唐朝时期

D.宋朝时期

16.建国后,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索伦族”更改为 C

A.土家族

B.赫哲族

C.达斡尔族

D.畲族

17.建国后,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归化族”更改为 C

A.土家族

B.赫哲族

C.俄罗斯族

D.塔吉克族

18.建国后,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将“崩龙族”更改为 C

A.土家族

B.拉祜族

C.德昂族

D.畲族

19.斯大林在哪篇文章中提出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 A

A、《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

B、《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

判》 C、《论犹太人问题》 D、《崩得在党内的地位》

20.下列哪个民族几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B

A.蒙古族

B.东乡族

C.裕固族

D.土族

21.下列哪个民族几乎全民信仰佛教 D

A.满族

B.东乡族

C.赫哲族

D.藏族

22.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B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族源

D、共同心理认同

23.在民族六要素中,具有比较稳定并最易于表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是 D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生产方式

D、共同风俗习惯

24.原则上我国公民在年满多少岁时便不可以更改民族成分 B

A.18岁

B.20岁

C.没有年龄限制

D.22岁

25.一个村集体要求更改民族成分应该报请哪一级民族工作部门审批 B

A.县(自治县、县级市) B.地区(自治州、地级市)

C.省(自治区、直辖市) D.国家民委

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

1、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 BCD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族源

D、共同心理认同

2、在民族六要素中,具有比较稳定并表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是AD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生产方式

D、共同风俗习惯

1.以下选项属于民族基本特征的有ABC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 C.共同心理认同 D.共同血统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命名少数民族名称时考虑了哪些称谓?ACD

A.自称 B.泛称 C.史称 D.他称

3.下列少数民族名称中哪些是解放后改称的?BC

A.京族 B.德昂族 C.毛南族 D.满族

4.下列少数民族名称中哪些是解放后改称的?BCD

A.朝鲜族 B.俄罗斯族 C.佤族 D.壮族

5.下列哪些是民族识别的依据ABCD

A.民族特征 B.民族源流 C.民族意愿 D.就近认同

6.民族六大特征理论的特点包括ABCD

A.内容丰富 B.表述通俗 C.归纳科学 D.符合实际

7.民族基本属性包括ACD

A.民族生物属性 B.民族精神属性 C.民族自然属性 D.民族社会属性8.民族结构的基本内容包括ABC A.经济结构 B.人口结构 C.文化结构 D.阶级结构

9.民族结构特点有ACD

A.整体有机性 B.相关同步性 C.稳定静止性 D.调控可塑性10.民族素质的基本内容包括ABC

A.人口·身体素质 B.思想·政治素质

C.科学·文化素质 D.知识·审美素质

11.民族素质特点有AB

A.群体性 B.积淀性 C.不可传承性 D.单项指标性

12.下列有关民族结构和民族素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D

A.民族素质是民族结构的反映

B.民族结构更多地表现为有形的、外化的、运动的形式

C.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D.民族素质更多地表现为无形的、内在的、凝固的特质、能量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

1、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分)。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分)。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分)。

2、共同历史源渊: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2分)、族体渊源(族源)(2分)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

3、地域渊源: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1分)。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2分)。它是民族的生产、生活、繁衍的空间场所(1分)。

4、族体渊源:就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族共同体(2分)。是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分)。

5、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1分)、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2分)、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1分)。

6、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2分),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1分),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1分)。

7、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2分)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1分),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分)。

8、共同风俗习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

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2分),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2分)。

9、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2分)。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2分)。

10、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2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2分)。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

1、民族与宗教的区别是什么?

答:(1)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共同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2分)。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括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宗教属于思想意识范畴(2分)。

(2)民族与宗教有各自的产生发展的规律(2分)。民族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社会大分工、商品交换、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以及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确立时产生的。民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阶段形态的变化而演进,到了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高度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时候,到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自行消亡(2分)。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宗教产生之后,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人类社会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科学文化高度发展、人全面发展而使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极明白合理的时候,宗教才会自行消亡(2分)。

2、民族与宗教的联系是什么?

答:(1)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宗教(2分)。宗教是某些民族重要的特点之一,与这些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1分)。

(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对维系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存在,对民族的经济生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3分)。

(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宗教节庆、礼仪、禁忌演变成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些宗教中涵有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的历程;有些民族的民族心理受宗教心理影响较大(4分)。3、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民族识别?

答:(1)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2

(2)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2分)。

(3)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只有识别了民族成分,才能更好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3分)。

4、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

答:一是民族特征是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2分);二是民族源流是重要的历史源流(3分);三是民族意愿是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3分);四是实行相近和就近认同(2分)。

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一般来说,民族形成的时间是 B

A、原始社会

B、奴隶制社会

C、封建制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2、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是 C

A、经济关系

B、血缘关系

C、地域关系

D、利益关系

3、氏族与民族的根本区别是 B

A、经济关系

B、血缘关系

C、地域关系

D、利益关系

4、在民族发展中,“同源异流”现象属于 B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自然同化

D、民族强迫同化

5、在民族发展中,“异源同流”现象属于 A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自然同化

D、民族强迫同化

1.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是D

A.氏族

B.胞族

C.部落

D.民族

2.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是A

A.战争.暴力冲突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私有制的出现

D.产品交换的发展

3.民族形成的时间是A

A.原始社会末期进入阶级社会时

B.人类产生时

C.原始社会初期

D.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

4.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是(A)的分离。

A.城市和乡村

B.农业和手工业

C.畜牧部落和其他部落

D.商人阶级和其他阶级

5.人类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发展序列是A

A.氏族-部落-民族

B.胞族-氏族-民族

C.胞族-部落-民族

D.部落-胞族-民族

6.(D)是与民族最近似的人们共同体。

A.氏族

B.胞族

C.部落

D.部落联盟

7.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B

A.从氏族发展成民族

B.从部落发展成民族

C.从胞族发展成民族

D.从部落联盟发展成民族

8.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下列哪些民族属于异源同流B

A.苗族

B.回族

C.瑶族

D.畲族

9.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阶级斗争

C.民族精神

D.经济发展

10.下列实体中哪些不属于人们共同体发展序列?C

A.氏族

B.部落C.种族

D.民族

11.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个是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 C

A.氏族

B.部落

C.民族

D.种族

12.人类社会最初的民族是何时产生的? B

A.原始社会蒙昧时代高级阶段

B.原始社会末期到阶级社会确立时期

C.阶级社会确立以后

D.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13.下列民族中哪个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典型的分化.组合形成的?D A.藏族

B.蒙古族

C.日本大和民族

D.美国美利坚民族

14.下列社会现象中最先消亡的是A

A.阶级消亡

B.国家消亡

C.民族消亡

D.家庭消亡

15.民族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是C

A.经济关系

B.血缘关系

C.地域关系

D.利益关系

16.从民族的自然属性来看,民族的发展是A

A.是民族的特征发展(或民族性的发展)

B.是民族的社会发展(或社会性的发展)

C.使民族人的发展(或人口生产的发展)

D.民族的物质发展

17.在民族发展中,下列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内因A

A.民族属性

B.民族关系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

18.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是C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同化

D.民族融合

19.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的社会现象是D A.民族组合

B.民族分化

C.民族同化

D.民族融合

20.在民族发展中,下列哪个属于民族发展的外因B

A.民族属性

B.民族关系

C.民族结构

D.民族素质

21.民族结构的核心要素是B

A.人口结构

B.经济结构

C.政治结构

D.文化结构

22.世界各民族经过发展,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的现象自行消失,这属于 B

A.民族组合

B.民族消亡

C.民族同化

D.民族融合

23.在民族发展中,下列表述哪一个和民族属性无关D

A.民族的发展既是社会的发展.又是自身的发展

B.民族的发展既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又是精神生产的发展

C.民族的发展是民族自身(人口生产)的发展

D.良好的民族交往是民族加快发展的动因之一。

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

1、民族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途径是 BCD

A、中国人式

B、希腊人式

C、罗马人式

D、德意志人式

2、部落的二重性是 CD

A、血缘关系

B、地域关系

C、人们共同体形式

D、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

3、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 CD

A、问题越来越多

B、矛盾越来越尖锐

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

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日益增多

4、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ABC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跳跃式发展

D、滞后式发展

1. 以血缘为纽带的是ABC

A.氏族

B.部落

C.胞族

D.民族

2. 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是ABC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私有制的出现

C.产品交换的发展

D.军事冲突

3. 关于民族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BCD

A.民族内部结构的优化过程

B.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过程

C.不断实现民族的自身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人的发展的过程

D.本质上是民族生存和演进的质和量的提高

4. 原始社会末期三个重要的过渡是ABC

A.野蛮向文明的过渡

B.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

C.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

D.民族向国家的过渡

5.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的民族形成典型途径是BCD

A.易洛魁人式的途径

B.罗马人式的途径

C.德意志人式的途径

D.希腊人式的途径

6.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有ABC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阶级斗争

C.民族精神

D.人口发展

7.民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经济发展

B.政治发展

C.文化发展

D.人口发展

8.下列人们共同体中哪些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ABC A.氏族

B.部落

C.部落联盟

D.民族

9.下列关于民族与氏族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

A.民族以地缘关系为纽带

B.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民族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

D.氏族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

10.民族素质包括ABCD

A.科学文化素质

B.思想政治素质

C.心理意识素质

D.身体素质

11.下列属于影响民族发展的外部因素是CD

A.民族属性

B.民族结构

C.民族关系

D.自然环境

12.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CD

A.问题越来越多

B.矛盾越来越尖锐

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

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日益增多13.通过下列哪种途径可以实现民族的消亡ABC

A.民族同化

B.民族分化

C.民族融合

D.民族组合

14.下列属于民族同化的特点是ABCD

A.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B.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

C.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D.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15.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是ABC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跳跃式发展

D.飞跃式发展

16.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是ABCD

A.发生的时间不同

B.发生的范围不同

C.发生的结果不同

D.实现的途径不同

17.下列属于民族发展的社会环境的是ABCD

A.民族社会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关系

B.国家政权的性质

C.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及其建设

D.社会伦理

18.下列属于民族融合特点的是ABCD

A.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C.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

D.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19.下列属于民族异态发展的表现是ABC

A.民族发展极度缓慢

B.民族发展停滞

C.民族出现暂时倒退

D.民族协调快速发展

三、判断改错(先判断正误,然后改错。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改错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1、有了人类就有了民族。

2、在民族和国家形成的时间上,先有民族后有国家。

3、“同源异流”属于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1、错,民族不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形成的。

2、错民族和国家是在同一历史时期产生的。

3、错属于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即次生形态民族。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

1、次生形态民族: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

而形成新的民族。

2、民族结构:是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自身生产及其有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和组合。

3、民族素质:就是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在长期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

生产及人类自身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内在的和显观的能力。

4、民族同化:就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

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5、民族强迫同化:就是指丧失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的变化过程,

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6、民族自然同化: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

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

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

7、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这一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8、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

1、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是什么?

答:(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4分)。(2)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3分)。(3)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基于历史和现实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3分)。

2、民族同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分)。(2)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强迫同化是认为因素造成的;自然同化是在一定条件下自然发生的现象,是自然的社会历史过程(2分)。(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自然同化中的同化主体一定比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其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2分)。(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如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2分)。(5)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2分)。

3、民族融合的特点是什么?

答:(1)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分)。(2)民族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民族融合不是突然发生和完成的,是由量变到质变,总体量变和部分质变,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这种量变的积累是个缓慢的过程,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3分)。(3)民族融合是一个自然过程(2分)。(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辩证统一(2分)。

4、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

答:(1)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2分)(2)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2分)。(3)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2分)。(4)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2分)。(5)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2分)。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一、单项选择

1.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D

A.中央民族工作会议(1992年1月)

B.中共十五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05年5月)

2.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D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的标志是B

A.新中国的成立

B.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改革开放的开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行

二、多项选择

1.民族关系涉及的领域包括ABCD

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文化领域

D.思想领域

2.民族关系的内涵(内容)涉及到民族共同体的ABCD A.利益

B.权利

C.意识

D.情感

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有AB

A.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B.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关系

C.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D.同一民族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有ABCD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

D.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5.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内负面因素有ABCD

A.经济利益引发的摩擦

B.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

C.风俗习惯不同引发的风波

D.宗教信仰差异产生的误会

6.影响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国际负面因素有ABCD

A.民族分裂势力

B.宗教极端势力

C.暴力恐怖势力

D.民族主义

7.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ABCD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互助

D.民族和谐

一、判断正误题(先判断,然后改错。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改错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1、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

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正确

二、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

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含义及意义。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3分)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2)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4)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逐步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必然要求。(5)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途径。(6)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三、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20分。)

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8分)

(1)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2)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3)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得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4)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

(二)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6分)

(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

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三)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6分)

(1)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2)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3)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第四章民族问题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B )。

A、民族成员个人之间的关系

B、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C、民族整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D、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2、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C )。

A、民族矛盾

B、民族的社会原因

C、民族差异

D、民族交往1.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这说明发展是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其中( B)是两个重要的平行发展过程。

A.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

B.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

D.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

2.民族的发展表现于诸多方面,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C ),它既是支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

A.社会政治发展

B.社会文化发展

C.社会经济发展

D.军事发展

3.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民族人口的增长

C.民族文化的传播

D.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

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A)

A.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B.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C.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间的民族关系

D.国家与民族地区形式表现出的民族关系

5.(D )是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A.民族分化

B.民族同化

C.民族歧视

D.民族压迫

6.下列有关民族与阶级关系的看法中正确的是( B)

A.消灭民族压迫并不必然要消灭剥削制度

B.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范围内,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广泛和复杂C.民族压迫主要是由于民族差异性造成的而与阶级关系联系不大

D.阶级问题的存在时间要比民族问题的存在时间要长

7.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C )

A.民族分化

B.民族组合

C.民族差异

D.民族融合

8.下列与民族特征有关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 )

A.民族的特征与特点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民族特征会像社会阶级关系和生产方式更替那样急剧迅速地变化

C.民族特征之间的差异问题可以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解决

D.民族的特征仅在阶级社会存在并发生重要作用,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再起作用9.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C)

A.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B.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

C.民族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灭

D.各民族间在经济生活中还未实现共同富裕

10.( C)是最为直接和有力的社会组织、管理与调控系统,其运行直接影响各民族社会利益的多寡得失及至生存与发展。

A.非政府组织

B.相关国际组织

C.国家政权

D.民间社会团体组织

11.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的论述中正确是的(D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完全消失

B.社会主义时期,在一定条件下尚存的阶级斗争并不会再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

C.社会主义时期,像私有制社会那种造成民族问题的许多社会因素依然存在

D.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已经消失,民族问题的性质和以往已经不同了

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A )

A.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B.解决东部地区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问题

C.国家怎样向民族地区给予更多公共财政支持的问题

D.各民族间由于某些思想观念引起的现实的矛盾和纠纷

13.在民族问题上国内与国际问题交织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坚持(C )。

A.经济发展优先原则

B.人权优先原则

C.主权原则

D.政治优先原则

14.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每个民族至少有代表(D )人参加。

A.5 人

B.3人

C.2人

D.1人

15.在我国,凡人口在( B)以上的民族均有人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委员。

A.200万人

B.100万人

C.50万人

D.10万人

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设立的民族事务专门机构叫做(C )

A.民族事务委员会

B.民族宗教委员会

C.民族委员会

D.民族工作办公室

1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同时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政治和思想保障就是(A )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B.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D.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

1、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 ABC)

A、民族利益

B、民族权利

C、民族发展问题

D、民族矛盾问题

2、民族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 ABCD)

A、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

B、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C、国家

1.民族问题的内涵包括:ABCD

A.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B.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C.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

D.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2.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是(CD )

A.文化因素

B.经济因素

C.自然因素

D.社会因素

3.从宏观的层面来看地,民族关系主要包括(BCD )

A.军事关系

B.经济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文化关系

4.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ABCD)

A.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

B.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C.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间的民族关系

D.国家与民族地区形式表现出的民族关系

5.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BC )

A.民族认同

B.民族利益

C.民族权利

D.民族意识

6.民族与国家的关联性主要表现在(ABC )

A.民族与国家相伴而生

B.民族与国家长期相依而存

C.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民族将与国家一同消亡

7.要消灭民族压迫,就必须要首先消灭( CD)

A.民族组合

B.民族同化

C.剥削制度

D.阶级压迫

8.下列有关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论点正确的有(ABC)

A.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

B.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

C.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D.阶级问题就是民族问题

9.在现实社会中,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往往表现为( ABCD)

A.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B.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C.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D.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10.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主要与( BCD)相关

A.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

B.民族的跨国分布

C.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D.国际社会对少数民族人权的关注与保护

11.在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BCD A.必须优先解决经济利益问题

B.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C.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政治问题解决的基础

D.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辅相成

12.为了使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时代,中国共产党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同特点,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其中至少包括(ABD )等具体形式。

A.和平改革

B.和平协商

C.民族自治地方建设

D.直接过渡

1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社会制度,而(ABD )则是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代表表决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4.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含义必须把握(BCD )

A.中华复兴主要指的是经济发展

B.中华复兴是相对于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而言

C.中华复兴是相对于近代中华文明衰落与中华民族危亡而言

D.中华复兴是针对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而言。

与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D、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三、判断改错(先判断正误,然后改错。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改错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1、一切民族问题都可视为阶级问题。()

错误。只有在阶级社会中才可以这么看。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

1、什么是民族问题?

2、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3、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4、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有什么联系?

5、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有哪些区别?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

1、民族问题属于社会问题的范畴。民族问题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的关系问题,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2、民族问题的发生是以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为前提的(1分)。民族问题的产生主要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自然原因有: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间相互交流、交往中会引起的各民族的发展问题

社会原因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不团结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纠纷的根本的社会原因。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它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3、(1)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还存在,这些阶级斗争还会反映到民族问题上来。

(2)民族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消灭,是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3)思想观念的影响,会导致民族问题的长期存在。

(4)社会主义国家和执政党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认识的偏颇,也会导致民族问题并使之长期存在。

4、私有制下,阶级社会中,两者有紧密的联系,因为:①阶级关系是阶级社会中最普遍的关系。②每个民族内部有不同的阶级。③民族斗争是阶级斗争的表现。

④民族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阶级的消灭。

5、①所属历史范畴不同。②内容与含义不同。③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范围更广,

④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更复杂,⑤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五、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20分。)

1、如何理解民族问题的特性?

1、(1)普遍性:首先,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定的民族问题。其次,民族问题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三,大凡民族问题都可能会波及到众多民族成员的社会生活,牵涉到民族的利益。

(2)长期性: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是由民族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的。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要民族存在,民族问题必然存在,民族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接近,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也必将长期存在。

(3)复杂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是由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民族问题在社会问题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表明了它的复杂性。民族问题对民族生活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且是漫长的。

(4)国际性:民族问题的国际性,是指一国的民族问题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反应。

(5)重要性: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问题对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第五章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

一、单项选择

1. 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哪个朝代?A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明朝

2.在少数民族爱国主义的史诗里, D 族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故事光辉灿烂。是18世纪我国民族史上一桩重大事件,也是世界史上罕见的悲壮义举。

A.土家

B.赫哲

C.苗

D.蒙古

3.19世纪70年代,B 族人口原有5000余人,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只剩300多人。

A.土家

B.赫哲

C.苗

D.布依

4.1840年以后,是中华民族意识形成中的 D 时期。

A.起源时期

B.孕育时期

C.自在发展时期

D.从自发到自觉的联合期

5.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邓恩铭是 B 族的。

A.土家

B.水

C.苗

D.布依

6.对西藏社会生活影响很大的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是在下列哪个朝代确定的?A

A.唐朝

B.元朝

C.西汉

D.清朝

7.吐蕃在下列哪个朝代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B

A.唐朝

B.元朝

C.西汉

D.清朝

二、多项选择

1.满族建立了统一全国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对祖国疆域的开拓和巩固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历史贡献:ABCD

A.统一台湾

B.平定天山南北的叛乱

C.对西藏的社会进行了改革

D.改土归流统一了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

2.宋元明清时期,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与汉族的宋朝相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ABC

A.契丹族建立的辽朝

B.党项族建立的夏朝

C.女真族建立金朝

D.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3.新世纪新阶段各族公民要强化“四个认同”: ABCD

A.强化祖国认同,确立中国公民意识;

B.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树立民族整体意识;

C.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D.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4.国家的安全不仅包括领土安全,还包括:ABCD

A.经济安全

B.文化安全

C.科技安全

D.国防安全

5.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时的主权原则表现为:ABC

A.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排他的管辖权,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处理,他国不得插手;

B.在具体处理民族问题时政策法律、措施的独立权,不受他国的干预与制约;

C.在因民族问题引发冲突时的自卫权,对内外部势力借民族问题发难、对国家构成威胁时,有权采取必要的一切手段加以自卫。

D.对国外民族问题的干涉权,有权插手别国的民族事务

6.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1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ABC

A.国家的长期统一

B.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

C.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体戚与共关系

D.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7.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ABCD

A.进行反动的舆论宣传,歪曲历史,混淆视听

B.建立恐怖组织,进行恐怖活动

C.三股势力内外勾结,相互支持、配合,共同进行破坏活动

D.制造事端以引起国际关注,寻求国际支持等

8.在反对分裂、渗透,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统一的斗争中,必须高举的旗帜。ABCD

A.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

B.坚定地维护民族的团结

C.坚定地维护法律的尊严

D.坚定地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

9.为什么说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ACD

A.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

B.国家统一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

C.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的可靠保障

D.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尊严的前提

10.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积极践行以下几点:ABCD

A.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继承和发扬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

B.继承和发扬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C.继承和发扬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

D.继承和发扬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总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经具有了一个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休戚与共、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个民族的总称,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各民族一百多年梦寐以求的神圣目标,也是凝聚了深厚民族感情的庄严口号,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极大地激励着全国各个民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地回复到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古代的辉煌,而是一方面要“回复”到那时曾经有过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辉煌地位,另一方面要“回复”出崭新的时代内容。它代表着各民族的共同意志,关系到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各民族的发展和未来。

二、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

1、简述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1)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在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辅相成。民族问题的解决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如果在现实中,我们只是强调经济问题的解决,忽视政治问题的解决,那么就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同样,如果只是一味的抓政治问题的解决。忽视经济问题,那么民族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

(2)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在现实中,很多民族问题的产生都是有这深远的历史根源的。同时、由些历史因素在现实问题中有重要的影响。这不仅使民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也给民族问题的解决带来巨大的难度。所以,解决我国当代民族问题时,不仅要看民族问题的现实表现,也还要看到其中蕴含的历史因素和引发其产生的历史根源。

(3)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交织。这在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现象,两者的交织往往加剧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也增加了民族问题解决的难度。

(4)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民族问题一般是指一国内部的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纯属一国内部事务,但种种原因致使民族问题国际化。在我国民族问题中,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国外敌对势力的勾结,以及西方某些大国以人权为幌子干涉中国内政往往导致民族问题呈现除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交织的特点。

2、在民族问题中,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系如何?

(1)政治平等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解决民族问题的本质就是实现民族之间的平等,而民族之间的平等首先要从政治上解决,只有实现各个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才能为各个民族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2)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政治问题解决的基础。民族经济的发展会进一步消除民族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从而巩固民族关系向融洽和睦的方向发展。

(3)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相辅相成。有时经济问题上的矛盾和纠纷会以政治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会转化为政治问题。民族问题的解决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如果在现实中只是强调经济问题,忽视政治问题,那就不能真正解决民族问题,难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抓政治问题的解决,忽视经济问题,那么民族问题同样不能很好地解决。

3、如何正确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含义?

正确理解其含义必须把握三个方面:(1)它是相对于古代文明的繁荣昌盛而言的。从春秋战国时代到“康乾盛世”,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曾走在同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前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的是通过和平发展,再次让中华民族走在世界前列。

(2)它是相对于近代中华民族文明衰落与民族危亡而言的。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与扩张,古老的中华文明逐步走向衰落。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主权遭践踏,领土被分割,跌到了文明发展的谷底。

(3)它是针对文明发展的历史延续性而言的。民族的繁荣昌盛必须保持自己文明的历史延续性,灿烂的古代文明是今天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但是后来因为发展的缓慢,曾经陷于“亡国灭种”的悲惨境地。因此,激发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为中华民族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当前历史时期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和目标。

三、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20分。)

1、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促进了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点的高度集中概括,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途径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正是有了这一思想的指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巨大发展。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障了各个民族平等地位。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反映了人民意志,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最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实现形式。充分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为各民族繁荣发展。

(3)中国的历史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可以有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条由近代百年历史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正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获得了民族独立解放;正是社会主义从根本上使中国各民族人民摆脱了剥削社会制度的枷锁,走上了经济文化繁荣的康庄大道。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就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进程的必由之路。

同时。“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解决中国少数民族的繁荣发展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是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第六章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哪个朝代? A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明朝

2、史传黄帝居于“昆仑之丘”,其祖先活动于羌戎民族居住的地方,那里是 D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陕甘宁一带

D、青藏高原东部

3、麦类的种植技术,首先产生于 B

A、新疆盆地

B、青藏高原

C、黄河流域

D、松嫩平原

4、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包括了各民族地区许多次英勇的反帝斗争,终于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彻底破产;并终于在 A 年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A、1911

B、1917

C、1919

D、1949

5、 B 族的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位代表之一。

A、土家

B、水

C、苗

D、布依

1. 从民族平等观念的形成过程看,民族平等观念是在 B 的斗争中首先提出来的。

A.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B.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

C.封建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阶级

D.无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

2.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思想是在批判地吸取了 A 的平等和民族平等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之后的产物。

A.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

C.奴隶主阶级

D.封建地主阶级

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B 年合著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一文中,对唯心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批判。

A.1840

B.1844

C.1855

D.1848

4.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合著的 C 一文中,对唯心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批判。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神圣家族,或对批判所作的批判》

C.《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5.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是在 C 一文中。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神圣家族,或对批判所作的批判》

C.《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

D.《德意志意识形态》

6.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认为私有制是造成民族剥削和压迫关系的制度根源,马恩曾在 C 一文中提出“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

A.《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C.《共产党宣言》

D.《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

7.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根本区别在于 A 。

A.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

B.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的平等

C.主张和坚持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D.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8.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具有特定的阶级内容,其核心是 A 。

A.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团结

B.同一民族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团结

C.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团结

D.同一民族的无产阶级的团结

9. 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 A 。

A.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B.奴隶主阶级的民族平等观

C.封建地主阶级的民族平等观

D.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观

10.国家制定了少数民族节日放假制度,建立了每 D 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制度。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1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 C 年举办一次。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12. 《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者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

指示》是在 B 年颁布的。

A.1950

B.1951

C.1978

D.1979

13.权利和义务最根本的区别是 A 。

A.权利可以放弃,义务必须履行

B.权利必须享受,义务可以放弃

C.权利具有广泛性,义务不具有广泛性

D.义务具有广泛性,权利不具有广泛性

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

1、满族建立了一统全国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对祖国疆域的开拓和巩固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历史贡献:ABCD

A、统一台湾

B、平定天山南北的叛乱

C、对西藏的社会进行了改革

D、统一了西南地区的行政管理体制

2、新世纪新阶段各族公民要强化“四个认同”:ABCD

A、强化祖国认同,确立中国公民意识;

B、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树立民族整体意识;

C、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D、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3、国家的安全不仅包括领土安全、国防安全,还包括: ABC

A、经济安全

B、文化安全

C、科技安全

D、家庭安全

4、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定,一个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主权原则表现为:ABC

A、对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排他的管辖权,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处理,他国不得插手;

B、在具体处理民族问题时政策法律、措施的独立权,不受他国的干预与制约;

C、在因民族问题引发冲突时的自卫权,对内外部势力借民族问题发难、对

国家构成威胁时,有权采取必要的一切手段加以自卫。

D、对国外民族问题的干涉权,有权插手别国的民族事务

5、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 ABCD

A、进行反动的舆论宣传,歪曲历史,混淆视听

B、建立恐怖组织,进行恐怖活动

C、三股势力内外勾结,相互支持、配合,共同进行破坏活动

D、制造事端以引起国际关注,寻求国际支持等

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有 ACD 。

A.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

B.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不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C.主张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

D.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2. 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有 ABD 。

A.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一律平等

B.法律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

C.允许少数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D.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

3.民族平等的意义包括 BCD 。

A.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内容之一

B.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

C.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D.民族平等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准

4.联合国关于种族和种族关系的三个公约反映了民族平等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这三个公约是 ACD 。

A.《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

B.《防范种族歧视、种族灭绝公约》

C.《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

D.《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5.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一般原则包括 BC 。

A.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法律原则

B.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普遍原则

C.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特殊原则

D.少数民族平等权益保障的行政原则

6. 我国法律保障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益,其中包括 BCD 。

A.允许各民族公民进行各种集会、游行、示威活动

B.允许民族地区享受国家在税收方面提供的优惠政策

C.允许各民族公民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D.允许在高等学校举办民族班

7. 我国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享有的经济权利包括 ABD 。

A.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的权利

B.民族自治地方在对外经济贸易中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权利

C.民族自治地方无条件地要求上级财政进行照顾的权利

D.民族自治地方为国家生态平衡做出贡献的,国家给予一定利益补偿的权利

8.我国对少数民族平等权益的保障机制具体包括 ABC 。

A.政策保障

B.司法保障

C.行政保障

D.立法保障

9.1979年以后,为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我国采取了多项行动,其中包括 BCD 。

A.“上去下来”

B.“对口支援”

C.“少数民族地区扶贫专项行动”

D.“兴边富民行动”

10.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存在着以下权益关系 ABC 。

A.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权益

B.作为民族成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平等权益

C.民族的集体权益与作为民族成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平等权益

D.民族的集体权益与作为民族成员的公民个体之间的不平等权益

11.用法律手段调整民族关系,在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 ABC 。

A.强化各民族公民的法律意识

B.自觉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C.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应强化法制观念、依法办事

D.使用所有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判断正误(每题2分。)

1、国家利益是各民族利益的根本所在,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对

2、维护祖国的荣誉,还包括去努力赢得祖国的荣誉。对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团结奋斗的结果。对

4、利用民族问题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打开缺口,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

是国外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渗透、和平演变、干涉威胁的主要手段。对

5、我国的民族问题不仅是我国的内部事务,欢迎一切外部势力帮助我国解决民族问题。错

四、判断改错(先判断正误,然后改错。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改错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1、台湾本是中国领土,荷兰殖民者趁明王朝衰落之机侵占,郑成功将其收复。郑成功逝世后,其子郑经割据。郑经死后,台湾政局不稳,人心惶惑无定。乾隆收复了台湾,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和建设。

2、从康熙起,历经雍正到乾隆的70年间,清王朝先后在新疆进行了多次捍卫国家统一的战争,平定了准噶尔的叛乱、大小和卓的叛乱,进一步巩固了新疆的统一局面。

3、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模式,已具备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溶合,已由多元的原始族群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华夏民族共同体。

4、当西方许多国家还在中世纪农奴制的时候,我们已进入封建社会繁荣阶段,被称为“天朝”的统一祖国声名远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这种尊严又成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力量。

5、我国是世界上边界线最长、相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共有邻国13个,陆地边界线22000多公里。维护国家安全就必须是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让,边疆应成为铁壁铜墙。

1、错,将乾隆改成康熙

2、

3、

4、对

5、错,邻国15个

五、判断并说明理由(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题3分,其中判断1分,说明理由2分,若判断错误则全题不得分。)

1、民族问题的国际关注或者来自邻国,或者来自大国,或者来自国际组织。邻国或者大国的关注,直接代表着关注国的国家利益、立场。国际组织的关注,往往是在某些大国操纵下发生的,因而也往往是代表一些拥有话语权的国家的利益、立场。

2、国内任何民族、任何公民的正当权利都受到国家的保护,国家在具体实现这种保护的同时也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因此,公民个人和民族单元的利益就是国家利益。

3、19世纪70年代,赫哲族人口原有5000余人,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赫哲族只剩300多人。

4、“国际干预”往往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进行,但这种干预并非是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合法与正当的解决之道。

5、国家主权可能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和加强,也可能在错误处理民族问题中受到削弱,甚至完全丧失,我们应顺其自然。

1、对。由于一些国家的利己行为,国际关注往往加剧他国内乱,不仅未能有效地保护和促进少数民族的人权,反而导致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2、错。国内任何民族、任何公民的正当权利都受到国家的保护,国家在具体实现这种保护的同时也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但是,无论公民个人还是国内民族单元,都不是国家的全体。因此,公民个人和民族单元的利益都只是国家的局部利益。由各民族共同利益构成的国家利益至高无上。

3、对。说明侵略战争对我国民族的伤害,也说明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安全统一做

出了巨大贡献。

4、对。实际上,“国际干预”有时能收到一些客观效果,合法的干预是需要的,但有时却成为西方大国借以干涉他国内政、谋取政治军事利益的一种手段,因而适得其反。无论是对国际秩序的稳定,还是对被干涉国的利益,都有着负面影响,有的甚至造成更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很多时候,西方式的“人道主义干预”违背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那些不尊重国家主权的强制干预,不仅不能解决事端、缓和冲突,反而大大激化矛盾,使局势火上浇油,致使世界民族问题更加复杂化,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多不安。这些也说明坚持民族问题是一国的内部事务,说明坚持在民族问题上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5、错。国家主权可能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和加强,也可能在错误处理民族问题中受到削弱,甚至完全丧失。我们必须在处理民族问题的过程中坚持和捍卫国家的主权。

六、名词解释(每题4分。)

1、“华夏”

2、“四裔”

1、发源于中原地区、以黄河和长江为摇篮的古老民族,是中国文明时代的重要开创者。公元前21世纪,夏禹的儿子夏启打破由各部落首领推举共主的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史称夏朝。由部落联盟向民族过渡的过程也已基本完成。在夏朝的基础上,商人、周人相继建立了本族统洽的王朝:夏、商、周。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模式,已具备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溶合,已由多元的原始族群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华夏民族共同体。

2、先秦及春秋战国时期,周边的民族史称“四裔”。东边的民族被称为“夷”,西边的民族被称为“戎”,南边的民族被称为“蛮”,北边的民族被称为“狄”。“四裔”与“华夏″相应,逐渐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方之民共称“天下”、号为“四海”的格局,为后世中国发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材料分析(请分析下面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和观点。每题10分。)

1、“17世纪初期至18世纪后期的150年间,原生活于我国伊犁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人曾经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在饱受沙俄奴役和欺凌之后,思念家乡,思念故土,土尔扈特人毅然在渥巴锡汗率领下返回祖国。1771年1月5日,他们击溃了平时欺凌他们的沙俄殖民军,焚毁了不能带走的全部物产,33000多户169000多人一起踏上回归的征程。前有拦截,后有追击,还要受严寒和饥饿的煎熬。经过半年艰苦历程,回到祖国,只剩下15000多户,7方多人,牺牲过半。土尔扈特人不畏难险万里迢迢回归祖国,是18世纪我国民族史上一桩重大事件,也是世界史上罕见的悲壮义举。”

“锡伯族原生活在东起吉林、西至呼伦贝尔、北自嫩江、南至辽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清朝,锡伯族被编入八旗。1764年,为守护祖国的西部边疆被派遣至新疆戍边。他们在新疆一边练兵习武,一边开挖水渠引伊犁河水,在大渠两旁开荒种田。19世纪初,张格尔入侵新疆煽动叛乱。英勇善战的锡伯营官兵奉命随同清军平定了叛乱。19世纪中叶,锡伯族人民配合清军收复新疆,英勇地捍卫了祖国的西部边疆的安全。”

答:这段材料说明,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巩固起来的一种对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是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纽带和精神长城。居住于我国辽阔疆域的各族人民,通过爱国主义精神世世代代凝聚在一起,共同为祖国的统一与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爱国主义发挥了重大作用。(2分)

纵观历史,历经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而且愈发充满生机和活力,原因就在于那种始终能够把全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贯穿中华民族精神从古至今的一条极其鲜明而清晰的主线,所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主线而发展和丰富的,各种民族精神现象都建立在爱国情结这一共同点上。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分)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继承和发扬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捍卫国家主权的民族自尊品格;继承和发扬同心同德、万众一心的民族团结意识;继承和发扬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继承和发扬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和振兴国家的民族自强信念;继承和发扬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继承和发扬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民族奉献精神。(2分)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继续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用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感情团结凝聚各族人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各族公民要强化“四个认同”:强化祖国认同,确立中国公民意识;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树立民族整体意识;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2分)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通过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发挥爱国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巨大力量。(2分)

八、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