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补充:

1. 试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是“始于毛,成于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始于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率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其思想成果主要有: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毛泽东提出要以“以苏为鉴”,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方面,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监督,健全法制,反对官僚主义,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强调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等。

总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认真和富有开创性的探索。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严重曲折和重大失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损失,但是,这毕竟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步。这一探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宝贵思想财富,为后来我们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和宝贵经验。

二、成于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初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之所以说“成于邓”,理由有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最初源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最初就是邓小平理论;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元素——民族化和当代化,源于对邓小平理论的概括;三是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原创与传承关系。也说明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理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过程中的理论成果。从理论渊源关系看,邓小平理论与它们之间是原创与发展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

2. 试述道路问题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

一、中国道路内涵

1、从形态构成讲,中国道路是途径、理论和制度三种形态,在实践中有机统一。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称。中国道路的理论形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

道路的行动指南;中国道路的制度形态,包括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的体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的根本保证。

2、从宏观规定讲,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所谓总依据,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它是中国道路的出发点;所谓总布局,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整体推进;所谓总任务,就是中国道路的目标方向,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指明,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主要做什么,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去做。

3、从基本要求讲,中国道路有八个方面必须坚持的内容。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这“八个坚持”,是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来的,被确定为走中国道路夺取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4、从实践领域讲,中国道路是一个体系,由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若干具体道路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诸多具体道路构成的我国发展的总道路。全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在实践工作领域,必然延伸出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具体道路。十七大报告就曾概括出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根据十八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上讲,突出强调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同方面、不同层面的具体道路,是对中国道路实现途径的细化、丰富和发展。中国道路,是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怎么走)

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以党性教育为核心,加快思想理论建设和道德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2、进一步改进政府职能,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3、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决反对和遏制腐败

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4、坚持改革开放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3. 当前中国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路?

问题:

(1)我国工业总的特点是大而不强。中小企业数量大、产业集中度低、过度竞争。偏重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偏重基建和房地产投资。

(2)出口加工业被压在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30多年“招商引资、借船出海”,致使本国企业品牌建设、跨国营销的能力没有形成,反养成甘当世界“车间”的心态。

(3)多数行业缺自主核心技术。不少人错误地以为“中国已进入后工业时代”。实际上我们远未走出工业化追赶阶段。重要高端部件依靠进口。这还使得国民收入大量外流。

政策问题:

(1)为“入世”而放弃“限制进口、引进消化国产化”政策,大幅度降低高端工业品的进口税率。在获得低技术产品出口利益的同时损害了国内高端制造业。

(2)科研院所全部改为企业,导致基础科研荒废、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功能消亡。西方巨型跨国公司居行业垄断地位,有实力搞基础-应用科研。我国企业除少数例外,一般不具备如此实力。

出路:

根本转变发展战略思想:引资引进→自主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涉及各方面政策的调整(外经、市场、产业、科教)。

一、在指导思想层面,我们期望取得一些基本的共识。

1.独立自主的工业现代化,是经济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问题。工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结构优化和竞争力-附加值的提高,是提高人均收入的根本。

2.澄清一些流行错误意见。1>比如有人把贫富分化、大众消费水平低归罪为“国企垄断”,引起贫富分化的并非国企职工,而是老板和打工者之间。变卖国企资产充实社保基金,会摧毁国力根基,缓解贫富差距的正途,是对高收入和大额财产征收累进税,提高财政在GDP 的份额。2>城镇化也不宜再强调,因为城镇化的基础是工业及其派生的商贸运输等实业的发展,否则农民无法在城市就业,没有大工业,仅靠小微企业不能组织工业链,只能在既有工业链中刨食。而且城镇化造成地方财政亏空。

3.明确和统一经济发展战略。克服技术差距(靠经济效率和动员力)和市场障碍(靠对民族工业的政策支持),产业政策、市场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应该是一个互相配合的体系。要明确中国不能学日韩搞二次创新,因为国际环境不允许。

二、系统考虑工业化战略,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

1. 产业升级、发展战略转型,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历史过程。这不仅是培养几个“高技术战略产业”的问题。不能不要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比如原材料产业是工业的粮食,是国家的基干产业),而去盲目搞新技术,不顾地域特点和工业需要。所有的行业要全面提升它的技术竞争力,最重要的短板要补上去再搞新的。

2. 从科研(基础-应用-产品开发)-产业化(产业政策)-占领市场(市场鼓励/保护政策)全程配合。

3. 改革要为工业化战略目标服务,谨防私有化,坚守命脉产业和战略产业。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政府要帮助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作用不仅在于公共品的提供和解决外部性,还要规划国家产业发展的选择、速度、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分寸。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基础性的资源行业等都需要政府。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简单创新的问题,而是整个的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度的转型问题。

4.马恩社会主义观是空想的还是科学的?为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是认识的方法论,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科学的。其所以科学,因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征的看法,不像空想社会主义那样表现为从理性、从人的头脑中构造出来的东西,不是什么主观的设计,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

第一,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而紧紧抓住资本剥削雇佣劳动这个基本事实,抓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步激化这个基本过程,从理论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这些“确切结论”,是通过科学研究所得出的逻辑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考察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从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发现了未来社会主义的征兆,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态度是辨证的。一方面,他们把揭示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质和一般目的,当作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目标,试图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的种种物质因素。另一方面,他们坚决拒绝象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人类公平和正义等理性的原则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构想未来的理性王国。他们既不想制造乌托邦,也不是不可知论者。马恩从来都不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做具体地详细地描述和规划,这样做,在资本主义拥护者看来只能陷入空想。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未来社会的态度是:一方面,它们否定了不可知论,把人类社会当作了一种具有内在规律的并能够为人们所认识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它们拒绝对未来社会进行详细地预测,承认未来地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因此,马恩的社会主义观科学的,既不是空想,也不是设计;“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5.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有何差异?如何解释二者之间的差异?

从哲学上说,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就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同一和差异、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选择的道路、方法和经验总结;是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实践和制度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相联系、相比较而存在。

1、马恩社会主义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继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它将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差别、没有商品货币,没有政治国家,即人们说的四无。第一,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或者公有制;第二,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实行有组织的计划生产;第三,实行按劳分配或按资分配:按劳分配,等量劳动获等量报酬,劳动券方式分配;第四,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消灭了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

2、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第一,经济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第二,经济运行方式与机制(商品经济或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或按资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第四,阶级与国家: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剥

削阶级依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3、区别方面:

第一,是经济基础(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区别。马恩认为应该实行生产资料的全社会所有或者公有,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而中国社会主义奉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第二,是经济运行方式与机制的区别。马恩认为社会主义是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则奉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第三,是分配方式的区别。马恩社会主义观遵行按劳分配,等量劳动获等量报酬,劳动券方式分配。中国社会主义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四,是阶级与国家的区别。马恩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下,人们之间不再有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因而阶级和阶级差别归于消失,作为阶级统治机器的国家不再存在。中国社会主义认为目前社会的阶级成分主要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等,剥削阶级依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中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与马恩社会主义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不能游离于马克思主义,不能游离于科学社会主义,不能飘忽不定或随心所欲。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历史的教训是不能将任何一方绝对化。不能搞教条主义,不能把“中国特色”简单化、庸俗化。

6.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2013年6月7日-8日,习近平在加利福尼亚安纳伯格庄园同奥巴马总统会晤时强调,我们应该深入审视两国关系。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习近平在会晤中用三句话作了精辟概括:

一是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

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

三是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关于如何将新型大国关系的精神贯彻到中美关系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提出了四点建议:一要提升对话互信新水平,把两国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场合会晤的做法机制化,用好现有90多个政府间对话沟通机制。

二要开创务实合作新局面,美方应在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等问题上采取积极步骤,推动两国贸易和投资结构朝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

三要建立大国互动新模式,双方应在朝鲜半岛局势、阿富汗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保持密切协调和配合,加强在打击海盗、跨国犯罪、维和、减灾防灾、网络安全、气候变化、太空安全等领域合作。

四要探索管控分歧新办法,积极构建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相适应的新型军事关系。奥巴马总统对此作出了积极反应,表示美方高度重视美中关系,愿在互利互尊基础上与中方构建国与国之间新的合作模式,并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7. 什么是新型大国?

新大国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中国已经是当今世界的大国,是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二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很落后,发展很不平衡。显然,中国已经正视自己的世界大国地位,毫不回避自己所应承担的国际责任,不再仅仅强调寻求中国自身的和平发展,也努力推动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新理念从中国外交自身发展的纵向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三十年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服务“世界革命事业”的需要,而是强调“突出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大国外交思路不是“联合一个大国,反对另一个大国”,而是强调“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绝不是仅仅从中国自身战略利益出发,而是从整个世界整体利益出发,中国外交既是中国国家利益的执行者,也是人类共同利益的捍卫者。从世界各大国外交发展的横向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明显区别于以往传统大国外交强调权力角逐和争夺霸权的外交,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更看重和平发展。

中国更看重的是在寻求自己和平发展的同时,推动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将中国打造成为一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强大力量,意味着中国在继“革命”与“发展”之后,将“合作共赢”和“公平正义”作为新时期外交理念的核心。新外交首先,在与大国的外交关系上,中国积极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路。中国要维护和巩固崛起的势头,在与其他大国开展外交关系中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就一定有信心赢得新型大国关系的未来。其次,在与周边的外交关系上,中国致力于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

再次,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此外,在与国际社会的外交关系上,中国继续扩大开放,承担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最后,在与国内外民众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理念,切实维护好中国公民的海外合法权益。

8. 中国新型大国外交

首先,在与大国的外交关系上,中国积极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新型大国关系之所以走得通,核心在于坚持互利共赢的新理念,关键在于中国保持和平发展的势头。其他大国要不要走新型大国关系之路并不重要,甚至有的大国依然无法放弃冷战思维,为一己之私不惜将地区搞乱。但只要中国维护和巩固崛起的势头,在与其他大国开展外交关系中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就一定有信心赢得新型大国关系的未来。

其次,在与周边的外交关系上,中国致力于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只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繁荣稳定的方针,致力于推进周边互联互通,扎扎实实地推进与周边地区的互利合作进程,夯实睦邻关系的社会基础,耐心周旋,妥善处置各种争端,就一定能够找到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地区的道路。

再次,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发展中国家,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这既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立国之基。

此外,在与国际社会的外交关系上,中国继续扩大开放,承担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特别是在事关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问题上,既坚定维护当代国际秩序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又更加积极有为地推动国际体系的变革与完善,充实和完善国际治理体系,充分体现出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有的担当和应有的胸怀。

最后,在与国内外民众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理念,切实维护好中国公民的海外合法权益。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所以有前途,并不取决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大国政府之间的关系,而是取决于中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中国外交获得中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9.试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

联系:

1、本质上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体现,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标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制度安排和实践运动提供科学、完整的价值合理性依据。

3、发展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体系,其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加强和提升的过程,因而对于“核心”这个概念应当有更深入的理解。“核心”要坚持、要加强,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除了“核心”部分外,还有许多外围的、非“核心”的部分,也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范畴,并且有些也会不断融入、充实、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中。因此,只有用发展的观点、开放的观点,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科学、更加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重视“外围”部分,又要重视“核心”部分,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实践,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但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

区别:

1、内涵不同

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文化类型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它既包含自身文化的特质,又应具有超越自身的人类文明共有的内涵,代表一种文化类型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十八大报告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地位作用不同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

3、范围不同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一方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体系,既有其核心价值,又有其基本价值、具体价值。其中,核心价值以基本价值、具体价值为基础,是对基本价值和具体价值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对基本价值、具体价值起着统领和支配作用,并蕴涵在基本价值、具体价值之中,通过基本价值、具体价值表现出来;而基本价值、具体价值又体现着核心价值,以核心价值为指导和灵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既包含着理想性的价值诉求,又体现着现实性的价值要求。

从实质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联,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偏重于横向解析的话,即偏重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宏观领域方面的内容的话,那么核心价值体系则更倾向于纵向解构,即更倾向于理论、理想、精神、道德等意识层面。只有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供稳固深厚的价值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追求和实现提供坚强保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