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

中国近代史复习题

1、鸦片战争以前中西力量的对比和差异(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对外关系)

政治: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国家空前统一,皇权达到顶峰;吏治腐败,清朝官吏贪污成风贿赂公行;阶级矛盾尖锐,国力衰微。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土地高度集中,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社会经济仍然是以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农业经济,构成社会经济的主体。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广大农民的生活愈加艰难。

英国------资本主义的上升期,国力强盛。工业革命使经济腾飞,成为“世界工厂”。

军事:中国------仍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队伍涣散,战斗力不强。但除京都以外,驻地高度分散。

英国------已使用火枪和大炮等新式兵器,管理先进。

思想:中国------文化专制,严酷的思想统治。

英国------思想文化繁荣活跃,近代科技领先。

对外:中国------闭关锁国,封闭保守。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天朝大国”自居,形成盲目自大、闭目塞听的局面。至十八世纪中期,西方殖民者开始对我国东南沿海进行侵扰,对此,清朝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闭关自守、限制贸易的章程设立公行制度。对外来侵略起到了有效的抵御作用。这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外交活动文化交流等政策是植跟于自然经济传统观念的,它阻碍社会的发展,没有将殖民者拒之门外,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强国的距离.使中国越来越落后于西方。

英国------在全球抢占殖民地,成为殖民强国。

2、《南京条约》

1842年8月,中英两国代表在南京议和。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割让香港给英国;

2、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600万元、商欠300万元、军费1200万元,共计21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对外通商口岸;

4、准英商携带家眷在五口居住,准许英国向五口派驻领事官;

5、英商在五口进行贸易,“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即确立协定关税制度;

6、取消公行,英商“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7、赔款分七次在1846年初付清,在未付清前,英军继续占据鼓浪屿和舟山岛。

3、《天津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主要内容:

1、外国公使驻京,两国平等往来。

2、开放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镇江、南京为通商口岸

3、英国人可以持护照赴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4、英国兵船、商船可以驶入长江和通商口岸

5、涉及英人争讼事件,由领事会同中国官员会审

6、赔偿白银400万两,英军军费和居粤英商损失各200万两

7、重修税则。

中法《天津条约》内容与中英条约类似,赔偿费为200万两。

美、俄两国条约内容虽与英国条约不同,但由于享受最惠国待遇条款,自然地取得了与英、法同等的特权。

4、《北京条约》

中英《北京条约》共9款,中法《北京条约》共10款。

这两个条约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还规定:

1、开放天津为商埠

2、准许外国人掠卖华工

3、割让九龙司地方归英属香港界

4、赔偿归还法国在华天主教教产,听任法国传教士租买田地,建造房屋

5、赔偿英、法两国军费皆增至800万两。

5、《瑷珲条约》

1、黑龙江以北,自额尔古纳河至松花江海口,为俄国所属;右岸顺江至乌苏里江,为中国所属。自乌苏里江以东至海地区,为两国共管之地。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只许中俄船只行走往来,别国船只不准驶入。

2、黑龙江左岸,自精奇里河至霍尔莫勒津屯(一名霍尔木尔锦),原居满洲人等,仍令照常居住,归中国官员管辖,不准俄国人等扰害

3、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居住两国所属之人,准其彼此贸易,两岸商人,责成官员互相照看。

6、“亚罗号”事件

“亚罗号”是一艘中国船,曾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国当局注册,但已过期。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船捕走窝藏在船上的2名中国海盗和10名有嫌疑的中国水手。不想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硬说是英国船,甚至捏造说中国水师曾扯下船上英国旗,侮辱了英国,无理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但是当22日,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连叶名琛送去的信件也拒绝拆阅。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这样“亚罗号事件”成为了英国政府蓄意挑起侵华战争的借口。马神甫事件

7、马神甫事件

所谓“马神甫事件”,是指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非通商口岸的中国内地——广西西林县传教,因其胡作非为,1856年2月在当地被地方官处死。此案当时未议结。法国为了换取英国支持它在越南的“自由行动”,并取得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合法”保证,便接受英国建议,派葛罗为全权专使,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出兵。

8、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原因:随着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陆续完成,世界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共同强烈愿望。英、法、美等国根据已经取得的在中国的特权,一起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无理要求,就是企图借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当“修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后,英法两国就立即制造借口,发动武装侵略,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9、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全方位的剧变。鸦片一、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经济上的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2。政治上的变化: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大量主权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4。社会阶级结构变化:战前,中国社会阶级主要为地主和农民两大对抗阶级,战后,五口通商区又出现列强培植的买办商人,充当列强的经济人,是近代买办资产阶级的前身,同时也出现近代中国最早产业工人。5。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人民开始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朝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使得外国列强对于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日益加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它们的附庸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2)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3)在思想观念方面,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鸦片战争首先使一些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显示了“向西方学习”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西学东渐”的趋势,开启了学习西方的脚步。

10、《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分八批交款。(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时,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可在内地设栈寄存。(5)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条约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

一、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领土大量丧失,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野心。清政府无力支付大量的战争赔款,被迫大借外债,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借此控制中国的税收,既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通商口岸的开放和投资设厂,帝国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内地,直至长江上游地区,中国大量的资源、市场、劳动力逐渐为外国所控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日益“畸形”。总之,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马关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深重,由此也促使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这些革命和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对日本和远东局势的影响

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得到了巨额赔款,控制了台湾等战略要地,取得了在中国投资设厂等特权,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伴随日本迅速发展,取得了与欧美帝国主义平起平坐的地位,跻身侵华强国的行列。《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获得在华众多的侵略权益,引起了其他西方列强的高度关注,首先是以俄国为首的三国干涉还辽。《马关条约》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其次,《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掀起了对中国的瓜分狂潮,《马关条约》的订立引起了中日关系以及欧美列强与中国和日本相互关系的新调整,远东各国的历史和远东国际关系史由此进入一个新时期。

11、什么是官督商办

所谓官督,根据李鸿章的历次表述,实际上包两层意思,一是官对企业进行监督、稽查,二是官对企业进行保护和扶持,即所谓“官为维持”。这里所谓的官督,包含着两项权利一项义务,即用人决定权、经营监督权和扶持维护义务。所谓商办,就是“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也即“商务应由商任,不能由官任”,“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

清政府中的洋务官僚与力图向民族资本转化的民间私人资本怀着各自的目的走到了一起,在官督商办企业中实现了结合。实际情况是官权压倒了商权,官权吃掉了商利,官督商办企业蜕变成了官僚垄断资本。

“官督商办”体制实际上是对传统制度和行为方式的一种妥协,它提供了一种媒介,是帝国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意识---其基础是建立在前科学的集约农业之上的社会---的压倒优势的惰性可以借以适应于不得不需要的新式工业和交通工具。

12、丁韪良

字冠西,美国印第安纳州人,公元1850年,丁韪良在长老派神学校毕业后,派来中国,在宁波传教。随后为美国政府提供太平天国情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任美国公使列维廉的翻译,并参与起草《中美天津条约》。公元1862年回国,不久又来华,在北京建立教会。1865年为同文馆教习,1869-1894年为该馆总教习,并曾担任清政府国际法方面的顾问。公元1885年,得三品官衔。1898年又得二品官衔。1898-1900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丁韪良仇视义和团运动,主张列强划分势力范围,“以华制华”和由美国割据海南岛,以加强奴役中国。继返美国,寻复来华,协助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筹建大学堂,未成。随又去北京,除翻译有关基督教、自然科学、国际法方面书外,还著有《花甲忆记》、《北京之围》、《中国人对抗世界》,并曾第一次正式地、全面地将国际法著作介绍到中国。

13、维新派与顽固守旧派的争论

第一,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

第二,要不要变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第三,要不要变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14、教案

指来自西方的宗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教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冲突事件,据中国官方统计,“从1840年至1900年,中国各地共发生‘教案’400余起。”

教案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治外法权凌驾中国法律;仇外心态;谣言;守旧势力煽动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天主堂发生虐死婴儿案,法国领事丰大业开枪射击天津知县刘杰,引起民教冲突。事发后,法国军舰开到天津进行威胁,英、美、德、意等六国军舰亦结集天津一带示威。曾国藩、李鸿章赴津查办,力主委曲求全,避战求和。结果地方官被处分两人,民众被判死刑二十人,徒刑二十五人,赔银49.7285万两,北洋通商大臣崇厚赴法国道歉谢罪。

15、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1)从容现上分析,主要由于太平天国发生在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时代,它所要对付的敌人,不但有掌握全国政权、作为封建势力中心的清朝统治者,而且还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因此所遇到的敌人相对来说比较强大。

(2)从主观上分析,由于太平天国还只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但是农民毕竟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制定明确的革命纲领并用这个纲领来团结所有的革命群众;他们缺乏用科学的方法总结革命经验并用这些经验来指导革命实践的能力。可以这么说,在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大年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3)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历史的一个必然结果。它灭亡的几点原因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因为农民阶级思想存在的较大局限性,才使得有腐败、有权利争斗。因为宗教在太平天国史中的特殊性,才使得有天京变乱、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产生。因为治国无方,才使得有怨声载道、有物质极度匮乏和粮荒日益严重。因为腐败严重,才使得有天京变乱、有大失人心。因为军事上存在较大失误,才使得有疲于防备、有被敌人各个击破。因为有了领导人的不和与权利相争,才使得有由盛转衰、有实力锐减。因为领导人的个人政策的失误,才使得有治国无人、有实力得不到有效地补充。总之,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原因,才使得有太平天国的最终灭亡、有太平天国的最终失败。

太平天国作为一次农民战争,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农民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16、“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合作又对这一学制进行了修改,于1904年1月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基本结构:癸卯学制包括各级各类学堂章程,还附有学校管理法、教授法等。整个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段,与中间三级并列的还有同级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内容涉及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及学务管理等。这一学制突出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对以后学制的组织形式影响颇大。其施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止。尽管癸卯学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新学制的范畴:它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的教科书。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7、清末新政的内容、评价、实施的背景

实施的背景: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剧,国内革命运动兴起;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阻止革命形势发展,清政府实行新政;由于新政增加捐税,激化了矛盾,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遭到中国人民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为了达到占领中国的目的,开始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

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

经开始动摇.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

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主要内容有:

一、行政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1)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2)设商部、后与工部合作,改为工农商部,在国家政权机构中第一次建立了专门负责经济发展的机构。(3)巡警部随军事改革而设立。设立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间,先后又对过时的衙门进行裁撤,着力消除腐败。

二、改革经济。在中央建立一个负责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专业机构,着手制定商律,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提倡奖励实业,振兴商务,鼓励私人出资兴办企业、交通,保障工商业者权益和提高工商业者地位,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改革教育。主要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改革科举制度三项内容。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近代学制,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最后为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清政府最后废除了科举制。四、改革军制,使用西法编练了新建陆军和自强军两支部队;编练新军。清廷废除武科举。于北京成立练兵处,颁布《陆军学堂办法》。北洋军阀就此形成。

五、改革法律。光绪二十八年起,清廷参照西方各国法律,修改《大清律例》。光绪三十一年,清廷废除枭首、凌迟、黥面等酷刑。此外,还颁布了禁缠足、禁鸦片以及允许满汉通婚等法令。并开始编纂新法典。

评价:政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方面,较大程度改革旧的封建体制,推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纯的封建专制制度已不存在,民主政治及有关法律有些在试行,有些在准备和确立之中,整个政治制度正在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演变迈进。清末新政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非常可贵的开端。从统治阶级内部来看,“新政”是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巩固自己的地位。学习英国的统治方式,想保持皇族的利益,但是到了清末,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统治已经确立,并且民主程度大大增强,清政府在这时候提出建立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共治的国家是不合时宜的,所以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是外部原因,内部则是中国的统治力量过于复杂,难以形成一个统一力量领导中国走上资本主义。而民众参政,议政意识淡薄,无法对政府形成有效监督,新政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只具形式不具内涵,无法得到民众的支持。没有基础,注定失败。

18、百日维新的过程和影响

(1)过程: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从此正式开始,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诏令。

经济方面主要有:设立农工商总局;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

军事方面主要有:严查保甲,实行团练;裁减绿营,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编练陆海军。

文教方面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政治方面主要有:广开言路,准许各级官员及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撤消重叠闲散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2)结果: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改革派被迫害,出京师大学堂保留以外,其他的全部被废除,维新变法运动宣告失败。实施新政,打击了腐败的官僚和社会势力必然会遭到他们的攻击和反对,新政的诏书大多变成一纸空文,新政在绝大数省份难以推行。

(3)影响:维新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改革封建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他们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顺应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维新变法不仅是一场政治变革运动,而且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文化运动。维新派宣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维新运动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以此为起点,资产阶级文化打破了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并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主流,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结构才开始发生新的根本变化。维新

派及所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经验,维新变法中未能注意讲求斗争策略,从而导致失败。他的失败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与顽固,从而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革,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革命的道路。

19、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对中国的影响

失败的原因

客观: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主观上: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这个阻力是维新派无法克服的。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改良道路走不通。

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影响: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戊戌变法是一次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是对腐朽封建制度一次猛烈的冲击,开创了中国近代政治改革先河。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20、“天京事变”

发生于中国清朝后期的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内人心开始涣散,军事形势逆转,清军陆续在各战场得胜,太平天国的控制区大为缩小,即使后来太平军攻下江浙一带,形势上一直处于下风.以抹平的,这是天平天国的致命内伤。为此,人们对远离自己现实生活的诸王深感神秘,而且尤其感觉洪杨与上帝一样无处不在。天京事变使这些披着神秘外衣的领袖显露出普通人的行状,他们神的伪装被相互撕破了。为了争夺权力,他们摧毁了兄弟、父子、君臣等神际和人际关系的伦理网络,自相残害,甚至不惜诛戮广大无辜将士,诸王和广大将士的鲜血使幸存者幡然猛醒,对洪秀全竭力宣传的拜上帝教产生厌倦和怀疑的社会心理,太平天国面临严重的信仰危机。

21、洪秀全的早期思想及其著作

个人性格及形象:“士”和“农”的双重结合。一、文化观念:基督教、儒学、皇权思想的结合体。二、社会、政治思想:平均和平等主义。三、革命思想:反清。四、洪秀全学习西方的反侵略思想

1845—1846年,洪秀全先后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百正歌》和《改邪归正》。在这些著作里,洪秀全吧儒家思想和基督教义糅合起来,宣传宗教救世和道德救世的思想。《原道救世歌》宣称天父上帝是古今中外共同的独一真神,人人都有同拜上帝的权利,不拜一切邪神。《原道醒世训》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批评了相互仇恨、欺诈、和欺凌的世道人心,提出天下男女都是平等的,应遵循“公”

的原则改变原来的世界,建立一个公平的新世界。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在这些著作中,洪秀全着力宣传其宗教教义,并没有提出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要求。他号召人人“循上帝之真道”,试图通过宗教力量和道德力量拉力拯救邪恶和黑暗的社会。

建立拜上帝教,并开展了一些列活动扩大了拜上帝教的影响。在这期间,洪秀全又著有《原道觉世训》和《太平天日》。《原道觉世训》除继续宣传拜上帝教外,还提出了反清的主张。《太平天日》中,洪秀全被指为上帝的次子,被称为“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是“真命天子”初步表露了洪秀全的反清思想。

22、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代表作

(1)早期维新思想家对封建顽固派的守旧思想,进行了相当尖锐的批判。(2)他们大胆揭露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论证了变革的必要性。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3)他们揭露了西方列强的种种侵略罪行,损害了中国主权。(4)早期维新思想家谴责洋务派对近代工商业的垄断、控制,反对清政府对民族资本的压制,批判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5)早期维新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西方富强的根本在于其政治制度。主张改革封建政治制度、实施君主立宪制度。(6)在教育、军事、外交等方面提出不少改革意见。他们的思想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前的心态和要求。(7)突破了洋务思想的藩篱,反映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代表了时代的方向。由于他们的呼吁,改革中国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社会政治思潮,为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思想先导作用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王韬---《文录外编》、薛福成-----《筹洋刍议》、马建忠---《适克斋纪言纪行》、

郑观应----《盛世危言》

23、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6~1878年间左宗棠指挥清军驱逐侵占新疆的阿古柏侵略军,维护领土完整的战争。

战争起因: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斗争加剧,英俄两国在中亚地区的角逐激化,对中国西部边疆安全构成直接威胁。此同时,中国东南、西南和南部边疆也面临列强侵略威胁,边疆危机日益严重。1875年,清廷采纳左宗棠等人当务之急是出兵收复新疆的主张,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过程:左宗棠根据新疆敌情及地理特点,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同时,筹运粮饷,整顿军队,改善武器装备,加紧进行战争准备。

收复北疆1876年8月,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出敌意外地迫近乌鲁木齐北面重地古牧地。挺进南疆1877年4月,左宗棠指挥清军三路并进,收复南疆。至此,整个新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外,全部收复。

清军收复新疆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英俄企图利用阿古柏肢解和侵吞中国西北领土的阴谋。沙俄迫于阿古厍致允力已彻底失败、左宗棠正积极部署进军伊犁的形?,同意与清政府举行谈判。经过长期反复交涉,于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从而使新疆各族人民免遭殖民统治,重回祖国怀抱。

24、孙中山早年的努力(所创的团体、思想<三民主义>)

(1)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2)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3)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

25、戊戌变法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几种方式)

一、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1.争做中国债主

2.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

3.开采矿山

4.开办工厂

二、帝国主义直接的殖民统治――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列强在租借地实行殖民统治。德国胶州湾山东

俄国旅顺、大连长城以北、新疆;法国广州湾两广云南;英国新界、威海长江流域;日本台湾福建

三、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此政策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它要求六国政府承认以下三项原则:

(1)对于在中国的所谓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一概不加干涉。(2)中国现行条约税则适用于所有势力范围内一切口岸所装卸的货物,不论其属何国籍。此种税款由中国政府征收。(3)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任何口岸,对他国入港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修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对他

国臣民运输的货物,应与对本国臣民运输同样货物、经过同等距离所征收的铁路运费相等。

26、严复

字又陵,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留学期间,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回国后,严复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主办《国闻报》。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1921年10月27日去世,终年68岁。著作有《严几道诗文钞》等。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刑》、《严译名著丛刊》。

27、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文献,是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1年应慈禧改革上谕所奏。庚子事变后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献计献策。在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倡导下,先有各省督抚的联衔会奏的动议,后演变为由刘坤一领衔与张之洞一起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张之洞是该奏折的主稿者,但《三折》稳健、不宜过激的基调则是由刘坤一确定的。

主要内容为:育才兴学、整顿中法、吸收西法

它的影响甚大,得到清廷的批准.实际上规划了新政的基本框架,对新政的启动和实施起了重要的作用

28、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四川总督奎俊、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东南互保”的提出使得当时的中国已近分裂,一方面是北方的清军浴血抗敌,一方面却是富庶的南方各省保持“中立”,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抗击八国联军的战争以失败告终。

29、《盛世危言》的作者、主要内容、影响

作者:郑观应

主要内容:此书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书中封面题:“首为商战鼓与呼”,内容包括了建设现代国家和解决当日危难的所有问题。其内容明确提出仿照西方国家法律,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指出国弱民穷根源乃在于专制政治。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

影响深远

《盛世危言》问世之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之时,国内的民族危机感极重,该书出版后随即轰动社会及以极快的速度传播。该著作被当时人称为“医国之灵柩金匮”,推动洋务运动的张之洞亦评“上而以此辅世,可为良药之方;下而以此储才,可作金针之度。”由此,可窥见该书对治理国家之价值。《盛世危言》乃中日甲午战争前著名的政治改良论著。

除清朝社会外,著作对其后的社会亦产生广泛影响。《盛世危言》的出版,其中对清末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具承先启后的作用,亦为1898年开始的百日维新奠下重要根基。受郑观应和《盛世危言》影响的著名人士,其中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盛世危言》所提出的革新观念和“以商立国”的商战理论,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及商业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30、京师同文馆

清末自强运动期间中国政府官办的外语人才学校,以教授西方语言为主的官办教育机构,也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机构。同文馆于1862年8月24日成立于北京,该校的倡始者是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桂良和文祥的奏请下成立的,其主要目的一之是为回应天津条约中未来条约需以英语、法语为正本的规定,因此必须培育足够的外语人才来应付外交事务。初设英文馆,后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格致、化学等馆,1866年时又增设天文及算学等课程。学制分五年、八年两种。八年制又分前馆、后馆。后馆学有成效者升入前馆。学员兼学天文、算学、格物、化学、医学、机器制造、西洋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同文馆除了教授西方语言之外,亦供西方人学习汉语。但同文馆不被传统中国的精英所认可,很少人愿意送子弟来就读,许多学生都是因其较好的补贴才进入同文馆。同文馆除了作为教育机构外,其教习也从事翻译工作,1873年开设了一所印书处,可说是中国最早大学出版社的雏型,该处共出版了各领域的译著17部。同文馆于1900年因庚子事变被迫停办,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而结束。

31、洋务运动的成绩

(一)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1)安庆内军械所1861安庆曾国藩

(2)江南制造总局1865上海曾国藩李鸿章

(3)福州船政局1866福州马尾左宗棠

(3)天津机器局1867天津崇厚

(4)金陵机器局:1865年李鸿章创

(5)湖北枪炮厂:1890,张之洞创建

(二)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

A、上海轮船招商局1872 李鸿章(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B、开平矿务局1878 李鸿章

C、天津电报总局

D、上海机器织布局1890 郑观应

E、汉阳铁厂1890张之洞(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F、湖北纺织四局

(三)创办近代海军;

(四)创力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

32、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人物

洋务派是在第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

当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

在中央是以奕 、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

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33、洋务派和顽固派论战的主要内容

洋务派和顽固派在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场上是相同的,而在对待西方事物和先进科技的问题上态度各异。从6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两派斗争开始激化。洋务派: 主张利用外国先进技术.西方的武器装备、科学技术都远远超过了中国,为了富国强兵,战胜西方,就必须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顽固派:主张因循守旧,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因而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坚决抵制各项洋务运动。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争论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变革与守旧的不同政见之争。和顽固派比,洋务派的主张顺应了世界潮流,符合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具有先进性。34洋务运动的主要思想“中体西用”的内容、影响

一、“中体西用”的提出:鸦片战争后“师夷之长技”的提出

二关于“中体西用”的内涵

中体(“道”、“本、“主”)西用(“器”、“末”、“辅”)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

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

三、影响: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根本上是中国人寻求变革的的一种方式。它在洋务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的、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它以“体用”、“本末”的关系,努力论证着中西文化可以相容、可以互补,努力论证着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因此,可以说,“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是起着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的。实事也证明,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起了积极作用的“中体西用”文化观,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内在的矛盾,无法构成一种严整的新兴的文化观念体系。

35、“西学东渐”的过程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

西学东渐的两段时期。

第一段是明清之际,以西方耶稣会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为标志。

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大量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当时对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只在少数的士大夫阶层中流传,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第二段时期是晚清,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开眼看世界。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而由于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的刺激,推行了洋务运动,也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当时的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面对西学,而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的先进武器以及相关的器械运输等。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

36、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出现(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一)革命思想的传播

(1)、章炳麟与“苏报案”

1903年,在上海《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论康有为驳革命书》号召人们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把中国变成一个独立、民主的国家。他的言论较为明确地表述了资产阶级革命满腔热情的观点,对于当时清保皇派的影响,推动革命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2)邹容与《革命军》

坚定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意志,后因积极参加留学生的爱国活动而遭迫害,被迫离开日本。1903年,邹容回国后参加了“爱国学社”,五月发表了脍炙人口的《革命军》一书。

3)陈天华与《警世钟》、《猛回头》

1903年,他用激昂悲愤和血泪交织的韵文,写出了《猛回头》、《警世钟》。揭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和清政府的卖国罪行,强调了爱国与革命、反帝反封建紧密不可分的关系,透彻地阐明了救国救民的民主革命道理,热切地希望人民迅速觉醒,和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进行斗争。

(二)革命团体的建立

1、华兴会(知识分子、会党、新军)是两湖地区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科学补习所(青年知识分子、军队、会党)科学补习所的宗旨是“革命排满”。

3、光复会(封建士大夫、会党)是蔡元培、章炳麟、陶成章等人于1904年11月成立光复会,以“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为宗旨,其核心是“光复”二字。

湖南—同仇会上海—爱国协会湖北—群学社

4、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纲7月30日,孙中山等在东京召开筹备会议,有各革命团体的代表和各省留学生70多人出席,根据孙中山的提议,经过讨论确定将革命组织定名为“中国同盟会”,并决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个字为纲领。37、革命派与保皇派思想论战的主要内容

1905年到1907年间,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保皇派以《新民丛报》为喉舌,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归纳起来,主要围绕同盟会三大纲领进行的。

(1)即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2)关于要否建立资共和国的问题

(3)要不要改革命封建土地的所有制度的问题

38、革命派早期的一系列武装起义(1905---1911)

从1906年起,同盟会主要是在西南地区发动了多次起义。除上述的武装斗争外,四川、贵州等地的革命党人也策划了一系列起义。由于缺乏充分的群众基础,发难条件不够成熟,以及领导不力和其他原因,多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但是,革命党人和群众的英勇战斗无疑促进了广大人民的觉醒,在政治上打击了清朝统治者,从而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准备。1906年,萍浏澧起义爆发;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

1907年5月,革命党人在广东潮州府饶平县黄冈镇举义。

1908年3月,黄兴于钦、廉地区举义。

1908年3月,黄兴再次于钦、廉地区举义。

1908年,长江流域岳王会的熊成基发动安庆新军起义;

1910年,广州新军首次举义。

1911年4月27日发动了黄花岗起义,同盟会成立后影响最大的起义。

1911年10月,革命者在武昌的军事起义取得成功,全国各地先后响应,推翻了清政府。

39、立宪派为传播思想的活动和组织

(1)立宪派的基本主张是: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一下,召开议会、建立责任政府,以使上层民族资产

阶级能参与政权。

(2)清末立宪派的主要活动有:①鼓吹君主立宪,与革命派论战②参与清末“预备立宪”

③领导保路运动④投机革命,加入革命阵营,客观上造成了清政府的孤立。但立宪

派反对革命,又决定了他们在革命阵营中起到破坏作用。

(3)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以后,发起组织立宪团体。

A预备立宪公会:清末立宪派的政治团体。1906年12月16日成立于上海,以“奉戴上谕立宪,开发地方绅民政治知识”为宗旨,进行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筹备立宪事宜,推动朝廷立宪,提人民宪政知识为中心。

B政闻会:梁启超发起组织的。要训练国民具有促进政府改革的能力。纲领:.实行国会、制定法律、确定地方自治等。

C 宪政公会:由杨度在日本东京建立。杨度初倡革命、后主立宪。政治目的是实行君主立宪。

D 康有为的保皇派改为帝国宪政会

E 汤化龙在湖北成立的立宪筹备会

F丘逢甲在广州成立的自治会

40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制度及主要政治纲领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临时约法》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法令。

(1)在政治方面,根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原则,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人民,人民享有选举、参政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的自由。通令保护华侨,禁止买卖华工。为保护人民权利,命令官府焚毁刑具,禁止刑讯;

(2)整顿军纪,严禁违法乱纪。

(3)在经济方面,宣布振兴实业的方针,颁布了保护工商业、鼓励发展民族工业的法规,废除清代的一些苛税,欢迎华侨在国内投资;

(4)文化教育方面,宣布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教育方针,提倡男女同校,废除小学读经,教科书“务合于共和民国宗旨”,禁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教科书。

(5)南京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同样说明了它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

资产阶级的早期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41、为反对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孙中山所做的努力

二次革命:目的是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

"二次革命”是指在宋教仁案发生后,孙中山、黄兴号召南方各省反对袁世凯,掀起的“二次革命”。第一次是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是因为两次革命的目的都是推翻封建专制、反帝反封。护国运动:目的是反对袁世凯卖国和复辟帝制。

在窃取了中央政权后,袁世凯倒行逆施,对外卖国,对内独裁。令中国人民发指的是,1915年12月12日竟然宣布复辟封建帝制。1915年底至1916年云南等省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制度,这就是“护国运动”。发起人是名将蔡锷。护法运动:目的是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又称护法战争。

42、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

北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土崩瓦解,中国就此陷入了混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进入一个持续十余年的“军阀混战时期”。北洋军阀各派开始了争权夺利,比较著名军阀战争包括,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洋军阀在不同帝国主义支持下,形成直、皖、奉三系,直系军阀头子先后为冯国璋、曹琨、吴佩孚,皖系军阀头子为段祺瑞,奉系军阀头子为张作霖。各系的相同点:一是都由袁世凯的北洋军分出来的;二是都投靠帝国主义,其中直系投靠英美帝国主义,皖、奉两系均投靠日本帝国主义;三是它们之间既有矛盾,但在镇压人民革命时又互相勾结起来。其实在本质上,这些军阀实质上就是列强在华的代言人,是列强维护在华利益的工具。军阀之间的混战也就是各国列强在华的争夺,造成中国内局势的进一步混乱,加深了中国人民的灾难。同时在军阀混战当中,小军阀势力不及逐渐衰弱,大军阀吞并小军阀,军阀的数量日益减少。后来国民党与共产党联合,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为首的皖系军阀,晋系军阀归附国民革命军,滇系军阀也归附国民政府,奉系军阀在张学良改旗易帜下归附中央,一九三零年,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

直皖战争

1920年7月,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吴佩孚、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京津地区进行的战争。

直奉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在中国北方进行的两次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从4月28日开战到6月15日停战,奉系军阀张作霖打了个大败仗。

43、康梁的变法思想及著作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为了给变法维新寻求理论上的支持,一方面致力于中国传统思想的重铸与改造,另一方面第一次吸收西方的人道主义、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思想。

康有为的变法主张:用“知时从变”、“用新去陈”的观点,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康有为比较全面地从政治上、经济上提出一套实现“变”的方案,并明确主张要以俄国彼得和日本明治的变政为榜样。

梁启超的变法主张:“救亡图存”是变法维新的出发点,“变法维新”是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首先,变法“必先变人”。其次,变法“必兴民权”。再次,变法必须变专制政权的为立宪政体。第二,制定宪法。第三,实行“三权分立”。著作:康有为:(1)《新学伪经考》康有为的变法著作。辩古文经为伪经,斥恪守祖训信条。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2)《孔子改制考》借用孔子名义,“托古改制”思想梁启超:1896年,任上海《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为传播变法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

44、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的辨析和评价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具有爱国主义性质,对义和团和广大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有鼓舞和动员作用。但是,这个口号并不是义和团经过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来的。是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2)“扶清灭洋”口号继承了人民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了不代表新生产力的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封建思想束缚,而只能停留在把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认识阶段。

(3)“灭洋”虽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具有爱国主义和保国的含义,但是,又把“中国”与“大清王朝”等概念等同,这在主观上反映出义和团不反对清政府和封建制度。

(4)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动组织农民参加斗争和壮大声势的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口号也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未能识破清朝统治的阴谋诡计,致使后来上当受骗。

45.军事近代化的表现(北洋军阀为代表)

军事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军事装备生产、军事体制以及军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由古代向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第一,北洋海军成军和北洋海防建设成就,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实现“船坚炮利”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

第二,北洋海军集中展示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教育训练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第三,北洋海军首开清末军制变革的先河,其制定的章程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制变革的初步成果。

第四,北洋海军甲午战争中的作战是清末中国军队作战方式革新的重要体现。

46、甲午中日战争的边疆危机

(1)东南边疆危机

A:美侵犯台湾:美国对台湾早有侵略野心,1847年和1849年先后两次派舰到台湾勘察。1854年,建议美国政府占驻台湾为海军基地和“商业的集散点”,1856年,建议美、英、法联合侵略中国,分别占领台湾、舟山和朝鲜的计划,因美国内战爆发和台湾人民的反抗而未能得逞。美国以“罗沸号”事件借口,派海军在台南琅登陆,被高山族人民奋勇打退,粉碎了美国企图侵占台湾的阴谋。此后,美国改变策略,转而怂恿和支持日本侵略台湾。

B:日本对中国台湾垂涎已久,特别是明治维新之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1869年,,制订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19世纪70年代后,美国遂与日本勾结,共同侵台。1879年3月8日,日本公然出兵吞并琉球。日本吞并琉球后,

又把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列入其扩张范围。1894年,日军取得朝鲜、辽宁战役胜利,将北洋舰队包围于威海卫后,日本政府认为时机成熟。中国的钓鱼岛、赤尾屿等就这样被日本侵占了。

(2)英国侵犯西南边疆

1852年英国占领缅甸后,严重危胁中国云南边疆的安全。英国为了实现侵占中国西南地区的野心,力图开辟一条由缅甸通往中国的陆上通道。1874年初,开拓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商业路线。 1876年8月21日,中英烟台谈判正式开始。通过《烟台条约》,英国获得入侵我国西南边疆的条约权力,实现了它多年来扩大在华通商特权的野心。《烟台条约》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中国边疆危机加深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此,中国西南的大门终被英国打开了。

(4)俄国侵略西北边疆

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世界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俄国与英国在我国新疆展开激烈争夺。1864年俄国割占我国西部44万平方公里领土之后,又力图染指新疆、侵占帕米尔地区。在1871年打着“维持边境安宁”的旗号,抢在阿古柏之前强行占领伊犁。47、《伊犁条约》

1881年2月24日,中俄签订

《伊犁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一、沙俄归还其强占的新疆伊犁地区,但仍割去伊犁西部霍尔里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的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斋桑泊以东一带中俄边界“有不妥之处”,两国派员“勘改”。所有尚未设界碑的中俄各段边界都要派员“勘定”,并安设界碑,这为沙俄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制造了依据。

二、赔款增至900万卢布,限两年内偿清。

三、俄商在天山南、北两路各城贸易“暂不纳税”,在蒙古免税贸易,俄货由陆路运至嘉峪关者,照天津办法减税三分之一;

四、沙俄在嘉峪关、吐鲁番增设领事。五、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籍者,均听其便”。这为沙俄武力逼迫中国各族居民迁入俄境获得了根据。

《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俄又根据该约中关于修改南、北疆边界的原则规定,于1882年到1884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5个勘界议定书,分段重新勘定了中俄西段边界。沙俄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和上述这些勘界议定书,共割占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48、中日近代化的原因、为什么背景相同,结果却不同

中日两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社会状况相似。政治上都是封建专制国家,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社会的落后,同时封建专制统治面临着危机;经济基础相似,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产生和发展;民族命运相同,西方的殖民扩张,导致国门被打开,民族危机加剧。(二)相似的历史任务,即富国强兵,实现民族振兴,同时对统治者而言,巩固自身的统治。(三)两国解决社会困境的方式相同。两国几乎同时期实施了学习西方的“新政”,开始了两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的清政府从19世纪60~90年代进行了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政府从1868年开始了维新运动,两者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校和近代军队用以实现民族自强和巩固统治。

结果不同的原因:

(1)从政治方面看,两国虽然都是封建国家,19世纪中期时都面临着统治危机,但又有着自身的特点。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而日本在政治体制上一直是由幕府和藩国共同构成的封建统治的国家,封建的中央统治相对薄弱。这种体制是日本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如此,19世纪中期幕府统治面临着全面危机,幕府已成为日本社会各阶层的众矢之的,、而民族危机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幕府的统治危机。

(2)从经济方面比较,日本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相对强大,因而在社会阶级分化方面日本更具优势;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致使其不可能在当时起领导作用。

(3)从运动的领导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核心是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武装倒幕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而领导中国洋务运动的是以洋务派为主的封建势力。

(4)从改革的目的看,日本明治维新是为了:一方面巩固资产阶级和军阀官僚政权;另一方面,向西方学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争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而中国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巩固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目的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者改革层次、学习内容的不同。日本明治维新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系统改革;而中国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其学习西方只停留在表层。

(5)从国际环境看,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在亚洲侵略的主要对象是中国而不是日本,这为日本改革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也是导致19世纪中期中日近代化同时起步,但结果却一败一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9、《天朝田亩制》和《资治新篇》内容及异同点

《天朝田亩制度》

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太平天国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资治新篇》

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文教方面,反对迷信,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

相同点:

a它们都是都具有反封建的历史作用;b它们都缺乏实行的社会条件;c它们是为了巩固农民政权;

不同点:

a背景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

b主张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

生活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主要分为“用人”和“设法”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即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c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资政新篇》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d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这一纲领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但《资政新篇》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行。e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但这一纲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资政新篇》则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50、什么是幕府

幕府是中国封建社会久已存在的一种政治现象。从具体的制度层面来看,它并无"立锥之地",而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则是另一码事,它是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的补充。晚清幕府是在清王朝陷入内外交困的窘境中产生的,经历了发轫、形成、发展和蜕变四个时期,陶澍、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幕府分别为晚清不同发展时期的典型代表。本书通过对上述四大幕府的研究,得出了下面几个结论:首先,晚清幕府是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凸显出其制度特征。其次,晚清幕府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第三,晚清幕府成为晚清人才渊薮。第四,晚清幕府造成清末外重内轻的局面,导致清王朝逐渐走上灭亡之路。第五,晚清幕府也给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

51、湘军是如何建立的、特点、结果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除了镇压太平天国时期的曾国藩创建的湘军,还包括该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队。直到何键下台,蒋介石才把湘军改造为半中央军。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军全部被解放军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湘军的主要特点:(1)严格的封建个人隶属关系,改世兵制为募兵制(2)将士的选择,“选士人、领山农”利用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士兵(3)水陆相依

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政府一方面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另外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湘军及其他地方军虽然挽救了清王朝,但是重权落入汉族重臣,客观上加快了其灭亡。

52、晚清湘、淮势力的崛起及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湘、淮势力是指以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为头子,主要由湖南人和安徽人组成的一股军事、政治、经济势力。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之中,逐渐发展壮大,到七十年代全面崛起。它登上历史舞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