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嘉莉妹妹欲望的分析

对嘉莉妹妹欲望的分析

对嘉莉妹妹欲望的分析
对嘉莉妹妹欲望的分析

拉康经典的镜像理论对我的启发

拉康经典的镜像理论对我的启发 江西景德镇胡俐萍 一、介绍拉康的"镜像理论": 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 一个神秘的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 儿童的自我 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拉康对镜像阶 段的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之上的:当一 个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 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 扶持,这时的婴儿尚不具备肢体协调能力,非常无 助,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然而,一个关键时刻却发生 了:这个处于个月的婴儿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 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镜子中的形象 为婴儿展示了一个视觉存在,它不仅看起来是完整 的,而且能够用一种较一致,较协调,较连贯的姿态 运动。镜子中的这一完美形象不仅与婴儿的实际肉 体存在不同甚至相反。在这个阶段中,婴儿能从镜 子中认出自己,他虽然还不会说话,却会以不同寻常 的面部表情和兴奋状态来表现他对这一发现的喜 悦。这样一种反应,标志着婴儿认出自己的开始,拉

康把这个过程命名为"一次同化",即婴儿与镜像的"合一" 。 拉康指出,这个自我认出的过程大约经历三个步骤: (一)最先婴儿与大人同时出现在镜前,这时 婴儿对镜像与自己,对自己的镜像与大人的镜像还 不能区分;因此,人必须把镜像阶段理解为一种同化,即当他承接一个镜像时在主体内发生的那种 转化。这一转化使婴儿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自己, 如拉康言:镜像阶段是一出戏文,为主体制造了那 一系列幻影,把支离破碎的身体—形象转变为他的 一个完整的形式。但是另一方面,在镜像阶段,婴 儿与其映像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一种想象的关系,镜 中之我既是又不是婴儿自己,当婴儿企图触摸镜 像时发现它并不存在,因此发生了自我与镜中之我 的对立,这个对立用拉康的话说,就是“自我的 异化”,镜像不过是婴儿在接触社会和进入语言 之前的一个“理想的我”, 或者说虚构的自我。 (二)此后这个特殊的自我将面对他人,社会和语言,纯粹主体也将很快进入知识和经验的世界,但镜中的自我意象依然将一直影响着主体的全部心

从古典精神分析到拉康主义(11)- 情绪解析-焦虑

从古典精神分析到拉康主义(11)- 情绪解析-焦虑.txt心态决定状态,心胸决定格局,眼界决定境界。当你的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清晰到模糊的全过程。一、定义 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焦虑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人格发展及人格活动的动力状态中都起着主要的作用,焦虑即是对危险的恐惧。弗洛伊德提出三种焦虑:客观的、神经质的和道德的焦虑。客观性焦虑是对真正存在的危险的恐惧;而神经质的焦虑是对于因表现冲动的欲望而受惩罚的害怕;道德性焦虑则是由于良知的畏惧。焦虑总是引起一个人行为紧张的力量,也是促使一个人去减少这种紧张状态的动力。而自我可以发展起许多抵抗焦虑的保持性的防御,亦即所谓防御机制,例如,一个人通过自居作用(或认同)的机制,以模仿和接受某个模范人物的行为、风格和特征来增强自己,从而认为自己具有与模范人物同等的能力足以应付引起焦虑的那种特殊危险。 案例1::现在我们来看一个较为常见的自卑引发的焦虑症: 我会在感觉比自己强的人(地位、学识、金钱等方面)面前很自卑,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不敢展现自我,该说的该做的都畏首畏尾,脑子也不好使了,满脑子只想着“人家怎么这么厉害、怎么这么有水平”“我怎么这么差劲”...同时有一种很强的嫉妒感;相反,和感觉比自己弱势的人相处时,又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活跃和自大,什么话都敢说,什么都敢表现,无所顾及,跟“人来疯”似的,同时又有优越感;我这个人是不是人品有问题啊?还是心理有毛病? 这是一种自卑心理导致心理失去平衡的而采用极端方式寻求平衡的表现。由于对自卑的状态感到极度的不满,心理失去了平衡,未了保障心理平衡,在逮到可以自信的情境时,就极端地表现自我,与前者之间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向他人----更重要的是向自己证明:其实我也并不是真的那么差劲! 当事者两种绝然相反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一种典型的应对自卑感焦虑的两极化模式。之所以或有这两种极端,是因为本身心理上处于不平衡状态,而又找不到其他更好的使自我心理获得平衡的其他方式。人自动寻求心理平衡的方式有很多,而这位焦虑者恰好其经历在偶然间体验到了这种平衡的方式,于是就沿用了下来,而对于其他平衡的方式不了解、没有经验。然而,这却是一种不恰当的方式,因为这不符合理性的判断和社会一般公认的方式。于是,求助者对于两种情况都感到不满意。结果更加焦虑。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般来说,缺乏安全感是常见的原因,因为“如果自己什么方面都很优秀的话,就没有危险存在”。“自己就魔障了”是一种被自己难以接受自己比他人差的自卑焦虑情绪笼罩,而将自我的能力和心理能量给屏蔽了而无法发挥出在的结果,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自卑上,感到焦虑、

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兼具繁衍后代的功能,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 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 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动机欲望分析表(性格测试)

动机欲望分析表 欲望面向A组非很符不 常符合符 符合合 合 指数 A B组非很符不 常符合符 符合合 合 指数 B 指数A-指数B 权力欲望你习惯在团队中争取领导者的地置 与同年龄层的人相处过程中, 你通常是主导者 3 2 1 0 3 2 1 0 与同年龄层的人相处,你的野心较小 大部份状况下,你在社交情境中是 比较服从的 3 2 1 0 3 2 1 0 独立欲望你习惯拒绝他人的建议与指导 觉得相信自己.依赖自己.是件非常 幸福的事 3 2 1 0 3 2 1 0 与同年龄层的人相较,你更重视自己 的伴侣或配偶 你不喜欢凡事必须只靠自己的处境 或能力 3 2 1 0 3 2 1 0 平静欲望你不喜欢发现自己在发抖(颤栗) 你不喜欢自己因为焦虑而心跳急促 的感觉 3 2 1 0 3 2 1 0 你是个勇敢的人 与同年龄层的人相较,你较不容易焦 虑或害怕 3 2 1 0 3 2 1 0 好奇欲望你经常会有疑问,并且发问 你常常思考:什么才是真实的 3 2 1 0 3 2 1 0 你不喜欢从事需要动脑的活动 你很少发问 3 2 1 0 3 2 1 0 接纳欲望你是个容易放弃的人 你认为,,要好好处理别人对你的评 批是困难的 3 2 1 0 3 2 1 0 你对自己很有信心 与大多数人相较,你善于处理他人对 你的批评 3 2 1 0 3 2 1 0 秩序欲望很显然的,你比大多数人更有组织 能力 你喜欢事物整齐.干净 3 2 1 0 3 2 1 0 你的办公室总是乱七八糟 你讨厌拟定计划 3 2 1 0 3 2 1 0

欲望面向A组 非很符不 常符合符 符合合 合 指数 A B组 非很符不 常符合符 符合合 合 指数 B 指数A-指数B 蓄积欲望你喜欢收藏东西 与其它人相较,你对自己的钱包看 得较紧 3 2 1 0 3 2 1 0 你花钱很大方 你不习惯记帐 3 2 1 0 3 2 1 0 荣誉感欲望别人认为你是个很有原则的人 别人认为你是个忠诚的人 3 2 1 0 3 2 1 0 你认为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其实都是 为自己 你并不是很在乎道德这件事 3 2 1 0 3 2 1 0 理想主义 欲望你会为了社会或人道的原因牺牲 自己 你对于需要帮助的人常慷慨解囊 3 2 1 0 3 2 1 0 你很少注意社会上发生的事 你不相信慈善机构 3 2 1 0 3 2 1 0 社交接触 欲望你觉得需要很多人环绕着你,才能 够快乐 别人认为你是个喜爱欢乐的人 3 2 1 0 3 2 1 0 你是个需要隐私的人 你讨厌聚会 3 2 1 0 3 2 1 0 家庭欲望生活中有小孩对你的幸福来说是必 要的 你自己认为花在小孩身上的时间比 其它父母多 3 2 1 0 3 2 1 0 你觉得为人父母是件很累人的事 你跟家人相处的时间非常短也不会 有罪恶感 3 2 1 0 3 2 1 0 地位欲望你经常买一些物品的目的是为了让 别人印象深刻 你花很多心思想取得具声望组织的 会员资格 3 2 1 0 3 2 1 0 一般而言,你不太介意别人怎么看你 上流社会的活动消息,不会引起你的 关注 3 2 1 0 3 2 1 0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朱立元《西方文艺理论》 一般认为,当代西方批评界影响最大的精神分析学批评家无疑是法国的雅克·拉康(1901- 1981)。他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又在巴黎大学学习精神分析学,后从事精神分析的教学与医疗工作。其主要著作有:《文集》(4卷,1966),《自我的语言》(1965),《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1973)等。 拉康本人作为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的贡献和其理论的局限是比较清楚的。在他看来,弗洛伊德主义固然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其理论上的不完善却有碍于它的传播与发展,必须同时从内部和外 部对它进行反驳和修正。他作为哲学家,试图借助于结构主义的“科学力量”来修正精神分析学的过分主观性和任意性。具体说来。拉康运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就与人的主体问题有关的所有方面,尤其是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改造和重新阐释,提出了自己的阅读和批评策略。他既反对精神分析学的“医学化”、“科学化”和行为主义,又反对萨特对精神分析所作的解释。 首先,拉康把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如果说霍兰德用“个人交易”的术语来阐释精神分析学的话,拉康则用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术语来解释它。拉康运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尤其是他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拉康把索绪尔的概念颠倒了过

来,强调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分裂,使能指成为这个体系中的主要成分——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主义,把侧重点放在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概念上。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先于语言这一观点。他不仅认为这二者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而且还把无意识看作是语言的产物;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混乱的、任意的、无规律可循的,而拉康则认为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有规律或有结构的,这种结构的规则受制于语言经验,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通过“压缩”和“移置”来表现其内容的,而拉康则认为这两个概念与隐喻和转喻的修辞过程是相似的。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代表;而在拉康的理论体系中,无意识则是语言的一种特殊作用,是语言对欲望加以组织的结果。反映在梦中也是这种情形:“梦具有句子的结构,或者用弗洛伊德书中的话说,是一种猜字画谜的结构,也就是说,梦具有某种文字形式的结构。儿童的梦反映了原始表意文字学的特征,而对成年人来说,它同时再现了符号成分的语音用途和象征用途。”①显然,拉康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进行了一次“语言革命”。 拉康从结钩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弗洛伊德主义的重新阐释,使我们有可能探讨无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他使我们认识到无意识并不在我们身体的“内部”,而在我们的“外部”,或者说在我们“之间”,是我们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果。无意识之所以难以搞清楚,倒不是因为它处于我们的意识深处,而是因为它是一种巨大的、错综复杂的网络,把我们包围在其中。而能说明这种网状体系的最好手段就是

人应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欲望

人应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欲望 生死根本,欲为第一 欲望世界上所有物质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是一切物质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切物质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 “人是欲望的产物,生命是欲望的延续”。一个人的生命在诞生之前,本来什么都没有。然而由于男女之间的性欲驱动,性交之后,导致了受精卵的产生,进而发育,分娩,形成了人。也就是说,人其实就是性欲望驱动下的产物,而新的生命则是这种欲望的发展和延续。 欲望——一半天使,一半恶魔 一部人类史,就是欲望牵引着人类不断进化、不断发展的历史。人的欲望主要有生理的与精神的两方面构成,满足正常的欲望,是人类文明的表现。人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问题是看追求什么。若是追求获得更多的知识,追求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就是一种崇高的追求;追求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追求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也是人之常情。正是有了想要飞翔的欲望,人类才会发明飞机;正是有了对美的追求的欲望,才会有如此多的艺术形式的诞生;正是有了沟通的欲望,才会形成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欲望的实体化形式。不得不说欲望这个虚无却又飘渺的精神思想,构筑了世界的丰富多彩。 然而,欲望一半是天使,另一半却是恶魔,一旦失控,就会把人引向邪恶。古人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都是欲望惹得祸。所谓欲壑难填,一旦陷入金钱、权利、美色追逐的旋涡,就很难自拔。这两年告破的几起特大腐败案中,几乎都与女色牵连为了满足无止境的情欲,就得不择手段地捞钱。欲望绳索的两端,一端是享乐,另一端是死亡;从享乐开始,以死亡结束。正如段义和爆炸事件,最初让他的人生轨迹发生重大转折的便是他和情人发生关系的开始。一步错步步错,走进欲望的大门,就如同堕入五百里深渊。 正确把握欲望 纵使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出一整套伦理道德、法律法规,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束缚邪恶的欲望,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在于自己的心境。当我们萌发出一种新的欲望时,该考虑考虑是否伤害了别人,不要让自己的欲望成为别人痛苦的枷锁。有了一种自爱及爱人的博大胸怀时,才能言行得当,不被欲望引向歧路。不想,不要,不是没有欲望,而是有“不”的欲望。所谓“清心寡欲”、“无欲”,其实又是另一种欲望。正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 印度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说过:“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所以我们要正确审视自己的欲望,做欲望的主人而不是罪人。

建筑工程施工优秀案例图文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优秀案例图文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优秀案例图文分析 一、地基与基础工程优秀体现:地下室侧墙与底板交接处的薄弱部位砼振捣密实,不渗漏。 控制措施:1、模板拼接必须严密、固定牢固,对地下室剪力墙和底板交接处(包括设置止水钢板位置)砼浇捣必须采用一次浇注二次振捣工艺;2、及时安排连续14天养护。优秀体现:地下室底板钢筋绑扎平面间距和上下皮间距均匀,钢筋顺直,感观质量好。 控制措施:1、钢筋绑扎前,必须在基础垫层、砖胎模上弹线放样,严格控制每根钢筋搁置位置的准确性;2、钢筋连接接头应现场取样测试,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好接头设置的位置、错开间距和长度;3、在设计要求厚度范围内确保钢筋保护层,迎水面保护层厚度、间距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执行,应选用和加工制作具有一定刚度的马凳(或撑筋),间距、尺寸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4、绑扎完的基础钢筋应加强成品保护。优秀体现:地下室砼观感良好:1、表面平整、密实,无蜂窝麻面;2、阴阳角方正、顺直; 3、梁、板、柱节点位置砼密实、方正,几何尺寸准确(无胀模、无吃口)。 控制措施:1、确保内模架整体刚度、稳定性和强度满足要

求,确保柱、梁构件模板支设的准确性、牢固和严密,不漏浆,梁板柱节点不得用碎小模板拼凑;2、控制砼塌落度和 浇捣质量以及后期的砼养护;3、严格控制拆模时间和拆模 方式。优秀体现:1、地下室后浇带模板及其支撑单独支设; 2、地下室底板砼浇筑完成后,后浇带位置必须用废模板及 时做临时封闭,有效防止垃圾掉入和后浇带钢筋受踩变形。控制措施:1、后浇带位置的梁、板模板必须单独加工下料,支模架单独搭设,且模板应拼接严密、内模架固定牢固;2、后浇带在未达到设计及规范规定时间不得提前封闭:3、后 浇带砼封闭前,应采用旧模板或其它材料做临时封闭,以防施工过程中后浇带位置钢筋锈蚀有垃圾掉入或受踩变形。二、主体工程优秀体现:柱模板根部用小模板闭缝,有效防止柱砼浇筑时根部出现漏浆、烂根,保证柱根部砼密实。 控制措施:1、模板下料尺寸要准确,柱模根部位置楼面抄平,浮浆必须清除干净;2、对柱模根部空隙应用小模板或 双面胶或砂浆封堵严密,小模板尺寸要准确,固定牢固且应与柱模内侧齐平;3、浇筑前应先用水泥浆对根部进行扫浆 处理;4、浇筑时要控制好砼坍落度,不得过大或过小,振 捣棒应伸至柱根部振捣密实,不得少振、漏振或过振。优秀体现:1、首层内模架立杆底部铺设了槽钢,避免立杆直接 支设在回填的土基上造成二层梁板严重下挠现象出现;2、 立杆间距均匀且大小符合规范要求,底部设置了扫地杆。

关于拉康欲望理论阐释

关于拉康欲望理论阐释 [论文关键词]拉康;欲望理论;隐喻;换喻;客体小a [论文摘要]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欲望理论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现象与本体的二元对立上,也体现在欲望的表达方式上。需要(need)和要求(demand)属于现象层面,欲望(desire)属于本体层面。隐喻和换喻是欲望表达的最常见方式。客体小a是欲望表达的实质性内容。 一 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拉康的欲望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需要(need)、要求(demand)和欲望(desire)三个层面。需要和要求属于现象层面,之所以属于现象层面在于需要体现为可满足性,要求虽然打开了欲望不得满足的缺口,但要求仍然可以部分地得到满足,因而这两个层次属于现象层。而欲望由于具有绝对条件性,所以属于本体的形而上的层面。 可以将欲望的三个层次和三界图的形成对应起来来看。这样看的话,需要就存在于实在界,也就是婴儿出生之后的六个月之内,即前镜子阶段,要求产生于镜像阶段,即6—18个月之间,欲望(desire)发展于象征阶段,即18个月之后。当然,这种划分和镜像阶段的三界图的划分一样,只是权宜之计,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也就是说,需要、要求和欲望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具体讲来,需要是生理需要,具有明确的对象性和有条件性,它表现为可满足性。要求是对于爱的需要,属于中级需要,它打开了欲望不得满足的缺口。拿婴儿来说,需要就是对乳汁的需要,他饿了就要吃奶,渴了就得喝水,这些是就需要而言的具体内容。等到他长大一些时,就有了爱的需求,希望母亲经常抱着他、大人在身边爱护着他,宠着他,这是对要求而言的内容。在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像想象界的认同一样,主体总认为爱的对象越多越好。要求如果不能得到满足,主体就会产生焦虑。而要求的对象却总是缺席的,比如孩子爱的要求对象—母亲。母亲的缺席,会引起孩子的焦虑。为什么呢?因为给于自己爱的对象不在了。为了减缓这种缺席而造成的焦虑,儿童用玩缠线板游戏的方式来抵御焦虑和恐慌,他(或她)借助把线球一放一收这样的重复性动作,来象征母亲的不在与在,从而为爱的缺失建立起防御机制。儿童玩缠线板这一游戏,其意义引申开来意指要求的实现过程其实是一种话语的言说方式。这种话语的言说方式表明,从需要到要求,主体的欲望发生了一个扭转,从原来的本能需要转为现在的文化需要。需要是个体的,而要求却已经是主体与他者之间相互反馈的交往行动,交往行动为主体提供了要求的诸多可能性和对象的多样化。尽管这些对象也许只是爱的缺失的替代品和弥补焦虑的象征品,但是比起需要来,要求的意义已经层出不穷。 那么欲望是什么呢?“在要求从需要那里分离出来的地方欲望开始成形。”欲望处在要求与需要分离的地方,也就是处在要求与需要的裂缝处。这个分裂意味着一种浑然的整体性的缺失,浑然整体性也正是欲望所企图达到的目标。那么这种目标为什么在需要和要求那儿达不到呢?因为需要满足的是一种个体性的目标,不具有黑格尔意义上的普遍性,而要求虽然相对于需要来说,其满足的目标具有普遍性,但是要求的对象却也是一种幻象,而欲望既是对需要对象个体性的否定,也是对要求对象一幻象的否定。因此,欲望既有前两者的因素,又不是前两者的任何一方,“欲望产生于要求之外,因为当要求将主体的话语联结到它的条件上去时,它精简了需要”。因此欲望实际是要求减去需要之差,它的目标不可能在需要与要求的任何一方那里得到实现。欲望在消灭了需要的个体性和要求的幻象性之后,达到了一个本体性的境界,但是欲望的本体仅仅是一种乌托邦状态。尽管欲望演变的过程也经历了前面所说的两次异化或者否定,但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欲望的途程最终并没有迎来柳暗花明,而仍然处于否定、缺失的状态之中。

榆树下欲望 剧本分析

《榆树下欲望》剧本分析 作者介绍: 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著名剧作家。奥尼尔出生于纽约一个演员家庭,父亲是爱尔兰人。1909年至1911年期间,奥尼尔曾至南美、非洲各地流浪,淘过金,当过水手、小职员、无业游民。1911年回国后在父亲的剧团里当临时演员。父亲不满意他的演出,他却不满意剧团的传统剧目。他学习亨利克·易卜生和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914年到哈佛大学选读戏剧技巧方面的课程,并开始创作。1929年耶鲁大学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居住在美国佐治亚州一个远离海岸的岛上专心写作。 一生写作45个剧本,题材广泛,戏剧风格多样。由于他的努力,美国的戏剧事业得以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成为美国文化领域中堪与小说、绘画、音乐作品相提并论的艺术形式。因而被公认为美国最重要的戏剧作家。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四次获普利策奖的剧本有《天边外》(1919)、《安娜·克里斯蒂》(1922)、《奇妙的插曲》(1928)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1967年在他逝世后上演)。 晚年,奥尼尔患上帕金森氏症,并与妻子卡罗塔爆发矛盾。从30年代起,奥尼尔就想构思一部包括11个剧本的连续剧,描述家庭悲剧的自传式剧本《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原本是交托给他的独家出版社兰登书屋务必于他死后二十五年才可发表,但奥尼尔逝世后,卡罗塔接手此稿交由耶鲁大学出版社立即出版。 剧本梗概: 七十五岁的凯勃特拥有一片田产,和两任前妻生了三个儿子,但对田庄占有的欲望让父子间相互痛恨。小儿子伊本恨父亲夺了母亲的财产,用计诱使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偷了父亲的钱离家出走,好独占产业。而老凯勃特为了再生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继承人,从城里娶来一个叫爱碧的年轻女人。爱碧与伊本相互吸引,同时又无法停止争夺财产。爱碧为了得到继承权,与伊本通奸生子。老凯勃特大喜过望,宣布婴儿将是田庄的主人。这让伊本认为爱碧仅仅是为了“借种”而跟自己在一起,而此时已经真正爱上伊本的爱碧,在无法解释的痛苦中,为表真心,竟将两人的孩子杀死。惊怒之下伊本向警局报案,但事后又因无法忽视自己对爱碧的真情,于是在警察到来时自承同谋与爱碧共赴刑场。老凯勃特还是没有继承人,只能一边埋怨上帝,一边继续耕作。 主题思想:

拉康: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

拉康: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 作者:张一兵原载:《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拉康哲学中的伪欲望理论。作者首先探讨了拉康的需要-需求-欲望的分层理论,突出解析了以无为对象的不可能的欲望。其次,论文分析了拉康提出的大写他者的欲望逻辑是阉割式的不可能,这却是欲望最真的内驱力。人的欲望总是他者欲望的欲望,因此,个人主体之“要”永远是伪“我要”。 我们知道,本能之欲望在弗洛伊德的学理逻辑中,是本我的本质。相对于文化之我和社会之我,欲望之我是居有本真性的。固然这种欲望会受得阻碍和曲解,但它总会千方百计地设法得到满足。可是,拉康不仅消解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还进而提出,那个作为无意识基础的本能原欲在人的存在层面并不具有合法性。在拉康的哲学视域中,人的欲望总是虚假的,你以为是自己的需要,而其实从来都是他者的欲望。人的欲望是一种无意识的“伪我要”。依拉康的观点,个人主体的欲望从镜像异化以后就不再是主体本己的东西,特别是在进入象征域之后,在能指链的座架之下,我的欲望永远是他者的欲望之欲望。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他就是要让人们揭开意识(文化)的帘子,以发现背后隐匿着的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可是拉康的回答也干脆:“以为欲望的

问题不过是个揭开恐惧的面纱的问题的人,就将他指导的人们都蒙在这层裹尸布中了”。问题的关键在于,那裹尸布中并没有任何东西。呵呵,说得多阴毒。可是,拉康还关心人的欲望,“你到底要什么?”是他心目中的精神分析学所真正想弄清楚的最终问题。 1、本真的需要与异化的要求 我们已经知道,弗洛伊德区分了现实的对象性需要和心理性的愿望(欲望)。但拉康进一步说,欲望(désir)不是希望或愿望(wunsch/wish),弗洛伊德试图在梦中发现欲望,但“梦不是欲望”。拉康总在与弗洛伊德作对。在拉康看来,愿望是人有意识追寻的东西,而欲望则是无意识发生的。请一定注意,这里的无意识要解读为“他者的话语”。愿望是有可能通过幻想得到满足的,可欲望却是永远不可能满足的。在拉康这里,被指认为欲望的东西不再是现实中的真实需要,甚至不是弗洛伊德所讲的心理性的愿望,而是一种在语言的象征域中,伪主体对本体论意义上的缺失之物永不可能实现的欲求。为什么?我们来看拉康的解释。 拉康否定包括弗洛伊德在内的一切感性的生物主义需要-欲望观,也不赞同皮亚杰一类建构主义的经验需要论。他自己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个需要-要求-欲望的三元逻辑。拉康承认,人的需要可能源发于生物性的匮乏,它总是以具体的缺失对象为欲求指向,一旦获得对象,需要则得到满足。

雅各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

雅各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 【作者】:陈永国 【原文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原刊期号】:199804 【原刊页号】:34~38 【内容提要】:拉康在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阐释弗洛伊德的过程中,不但丰富发展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实践,而且对当代西方哲学、尤其是法国哲学发生了深远影响。他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阐释了自我的构成,把人类主体看作不但是可以构造的,而且是具有非理性欲望的一个结构。他继承了结构主义者对语言的解析,把言语或书写的意义视作一种功能,是说话者或书写者的无意识思想和动机的流露,而非词语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他还以自身实例展示了思想是寓于时间之中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只有承认思想的不完整性,才能不断发现真理。这也许是他对解构主义发生的最深刻影响。 【作者简介】:作者陈永国,1955年生,现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西方文论博士生、吉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正文】 一、解读弗洛伊德 正如柏拉图解读柏罗丁、亚里士多德解读迈蒙尼德、马克思解读黑格尔是为了通过理解后者的理论而发展自己的理论,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解读是为了正确理解弗洛伊德从而还他一个本真的面目。他的使命是“回归弗洛伊德”。拉康认为弗洛伊德对人类的最重要贡献是发现了无意识,这主要见于弗氏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对拉康来说,重要的不在于无意识的存在与否,而在于无意识具有结构,这个结构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人的言行。 弗洛伊德原本是依据生物学原理来思考无意识的,即将其看作原始的动物本能的储存。拉康则从语言结构的角度来认识无意识。非但如此,即便“意识的自我”也要从语言的角度来理解。抛开了语言,人的主观性便不存在。(注:埃里克·马修:《二十世纪法国哲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142页。)拉康认为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结构的,后来干脆认为是语言创造了无意识。这种观点蕴含着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人作为主体并非独立于其他主体而存在,而总是处于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之中,因为语言是不能从这种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中分离出来的。在“镜像阶段”一文中,他指出:“这种识别行为,如在猴子的例子中所示,远没有穷尽,婴儿一旦掌握了那个镜中像、发现镜中空无影像时,便

对嘉莉妹妹欲望的心理解析

对嘉莉妹妹欲望的心理解析 ◎魏京京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小说《嘉莉妹妹》描述了一位女孩从农村到城市谋生直至后来成为纽约百老汇著名演员的故事。文章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女主人公嘉莉妹妹的心理进行解析,从纵横两方面阐释其欲望背后的驱动力。关键词欲望本我自我超我需求 一、引言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上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先驱。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主要以欲望为主线,描述了女主人公嘉莉妹妹从一位农村姑娘变成纽约百老汇著名演员的整个过程,并对其生命沉浮中的种种心理变化进行了细致刻画。小说不仅揭露了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道德沦丧,而且反映的道德观念也一反传统,因为嘉莉妹妹最终非但没有为其堕落行为受到惩罚,反而却红极一时。因此,在1900年11月一经问世便激起轩然大波,曾一度被列为禁书,也从而引发了文学界长达三十余年的激烈争议,直至最终获得公众认可被推崇为经典之作。但是,小说诞生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嘉莉妹妹的性格特点及行为方式,尤其是她的无止欲望,仍然颇有争议褒贬不一。 诚然,欲望是支配嘉莉不择手段向上流社会攀登的巨大动力源泉。但是,为什么她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是什么因素支配着她不惜代价实现欲望?在揭示这些问题的原因时,由于受小说大量自然主义描写的影响,评论者多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来分析,认为是外部因素主宰着她,使她在当时的社会与自然背景下,要想获得自我愿望的满足,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然而,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本文试从嘉莉妹妹自身特点和心理因素着手,运用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心理学角度对她的行为方式进行解析,探寻其不惜堕落而满足欲望的内在原因,以期对她的欲望有更深刻全面的了解。 二、嘉莉的人格结构分析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中提出“人格三部结构说”,即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构成。本我,是指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像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具有强烈的非理性心理能量,按照快乐原则,追求一种绝对不受任何约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自我,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的任务是在本我和现实环境中起调节作用,奉行现实原则,既防止过度压抑造成精神伤害,又避免与社会道德公开冲突;超我,则代表道义方面的要求,它要努力达到的是完善而不是快乐或现实,受道德原则支配,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构成。在弗洛伊德看来,上述三者保持平衡,才能实现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平衡遭到破坏,就会精神崩溃。所以,只有在本我的引诱和超我的监督达到和谐状态,自我才能正常地发展。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嘉莉妹妹18岁只身离开农村老家,怀揣着几块现钱和她的梦想,踏上了驶向芝加哥的列车。这个时候,她“在观察和分析能力方面思想都很不成熟,她很关心自己的利益,但是不太强烈…不喜欢书本…简直还不会仪态万方的把头一甩…”;但是,她“已经懂得顾影自怜,很快就领会人生中还有进一步的乐趣,渴望着获得物质享受…”。 小说拉开帷幕便将嘉莉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她年纪轻轻,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也没有多少社会阅历,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还很不成熟。但是,她的心中却充满了对城市繁华生活的渴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寥寥几笔,却入木三分,为以后她的经历作了很好的铺垫。 这就决定了她此次芝加哥之行的

以拉康的欲望理论解读《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之“无名林”

○李红梅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摘要] 欲望问题是拉康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拉康认为,欲望本质上是一种对缺乏或缺场的欲望,主体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本文通过拉康的欲望理论来解读《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无名林”,着重分析“无名林”中爱丽丝和卡罗尔的缺乏的欲望,从中得出反映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 缺乏欲望;他者欲望 中图分类号: 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8-0046-02 一、《爱丽丝镜中奇遇记》创作的时代背景 《爱丽丝镜中奇遇记》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作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以笔名刘易斯·卡罗尔于1871年出版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与《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姊妹篇。 维多利亚时代童话小说的崛起是在英国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这一社会历史语境中完成的。工业革命一方面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激发了新的社会矛盾。布莱恩·奥尔蒂斯(Brian Aldiss)在论及工业革命和进化论对科幻小说的影响时指出:“工业革命和进化论都给人类带来了一种显著的隔绝感:人与人之间的隔绝,还有人与自然的隔绝——它如此频繁地在科幻小说里作为必须被征服的敌人而出现,似乎我们不再是自然世界的一个部分了。”卡罗尔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备受成人和儿童喜欢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 卡罗尔在《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第三章中将爱丽丝置于“无名林”中。“无名林”是一片树林,在那里,任何东西都没有名字。爱丽丝走进“无名林”后,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一只小鹿漫步跑来,它也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小鹿带着爱丽丝在树林里穿行,她们来到树林外面的另一片开阔地。小鹿挣脱了爱丽丝的搂抱,惊慌逃奔,因为她知道爱丽丝是人类的娃娃。而爱丽丝因为突然失去小鹿黯然神伤。本文试图从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入手,依托雅克·拉康的欲望理论来解读“无名林”,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欲望理论 什么是欲望?拉康认为,欲望本质上是一种对缺乏或缺场的欲望。简言之,欲望的真正对象就是缺乏。缺乏是一种存在的缺乏,它超越了任何能表现它的东西。更进一步说,缺乏绝对不是存在的一种简单的相对物,它可以说是存在的基础,或者说,存在依赖于缺乏而存在。就如拉康所说:“存在是作为缺乏的一种功能而开始存在的。”鉴于拉康把欲望视为对缺乏的欲望,区分欲望与需要(besoin)就变得非常必要。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拉康,他们都把需要与满足放在一起来讨论。具体地说,需要代表着一种生物的倾向,或者说,一种生理上的倾向。如在动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基本上就是这种需要—满足的关系。而在人类身上,情况明显不同。人除了有生理上的需要以外,还有需求(demand),即通过言词向他人表示自己想要的东西,其根本上表现为对爱的需求。拉康指出,“在需要与需求的裂缝边缘处,欲望形成了……”所以,欲望不但有需要的特征,即它总是朝向对象,寻找对象、以求满足;而且它又有需求的特征,即它总是面向他人的,希冀得到他人的认可。然而,欲望不可能是需要。因为它的对象不是一种具体对象。它的对象根本上是一种缺乏,即它是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同样,欲望也不可能是需求。因为需求必须借助于语言,而欲望只要求他人的认可,它本身是一种绝对物。 (一)爱丽丝的缺失的欲望 爱丽丝在镜中保有的唯一身份痕迹是:她知道自己的名字。没有名字,她就会真的成为一个“小对形”,因为她失去了她在符号中的最后一个身份标识。因此,爱丽丝进入“无名林”后,

真实界的回归_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看_黄墙纸_中的疯女人

[收稿日期]2009-03-12 [作者简介]张莉萍(1981-),女,汉族,广东韶关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职业教育、商务英语教学。 《黄墙纸》是美国早期女性批评作家夏洛蒂·吉 尔曼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1887年,著名医师希拉斯·威尔·米契尔对吉尔曼采用的疗养法不幸失败促使她写下了《黄墙纸》,———一个描述一名患精神衰弱症的女性如何变得疯狂和如何获得女性意识的悲惨故事。”(Grade Saver )在故事中,叙述者“我”尝试与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规范做斗争,最终走向疯狂。在父权社会的压迫下,叙述者疯狂的意义何在?通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讨论叙述者的疯狂过程,笔者旨在揭示叙述者为回归真实界而疯狂,从而得出结论认为叙述者的疯狂不仅是对象征界的脱离,更是觉醒的妇女对父权社会的反抗。 依照拉康的理论,人类的精神发展有三个阶段:真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从婴儿的出生到8个月是真实界。在真实界里“没有语言,因为那里没有缺失(loss),没有缺乏(lack),也没有缺席(absence);只有完整,需要和需要的满足。(Klages )在这个阶段,婴儿愉悦地与母亲融为一体,接受母乳和母亲的关怀与照料。这是人类最接近自然和纯物质存在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想象界也就是镜像阶段,发生在婴儿8个月到18个月———婴儿“终于能够在镜子中认出自己的形象”。(Lacan Mirror 178)此时,婴儿错把镜中的形象当成自身,因此感觉到了意味着缺乏(lack)和缺席(absence)的他者(the other)的存在。为了满足完整的需要,在错认拉康称为“镜像”(imago)的基础上,婴 儿创造了一个“完美自我”(Ideal-I),(—179)一个“没 有任何不充足的完美的完整的自我”。(Klages )对拉康而言,完美自我的幻象是对“已经失去的原有的与母亲一体的完整的代偿”(Lacan Mirror 179),是主体为了进入第三个阶段象征界而故意忽略自身缺失的自然现象。 如果真实界是主体狂喜地与母亲合为一体的天堂,想象界是主体开始分裂的过道,那么象征界就是主体受尽父亲之名符号阉割的折磨的地狱。“正是父亲之名使我们必须认识到符号功能的支撑在历史的最初就把符号与法律对等起来”。(Lacan Ecrits,转引自Felluga )因为语言本身就是“建立在缺失和缺席的前提上”(Eagleton 174),进入了象征界就等于进入了语言。“语言总是先于我们,等待着指定我们在语言中的位置。”(—174) 总的来说,真实界是母亲的,是在父权社会的主体永远不能回归的地方,是“在语言中的人类主体不能到达”(Klages )的地方。这意味着要回归真实界,主体必须“放弃使自身被识别”(Lacan Symbolic 187)也就是必须放弃语言。同时拉康认为放弃语言也是疯狂的一种情形,因此,除了死亡,疯狂是重新进入真实界的唯一途径。 在故事《黄墙纸》中,叙述者尝试在父权社会中寻找出女性的出路,却总是逃不开象征界的压迫。在这种情况下,她无法与象征秩序直接对抗。她所做的是 真实界的回归 ———从拉康精神分析理论看《黄墙纸》中的疯女人 张莉萍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1483) [摘 要]在父权社会的压迫下,夏洛蒂·吉尔曼《黄墙纸》中的叙述者最终成为了疯女人。叙述者的疯狂意义何 在?通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讨论叙述者从真实界到象征界的疯狂过程,本文旨在揭示叙述者为回归真实界而疯狂,从而得出叙述者的疯狂不仅是对象征界的脱离,更是觉醒的妇女对父权社会的反抗。 [关键词]女性批评;精神分析;疯狂;《黄墙纸》 71

人类的十五种欲望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15种基本的欲望和价值观所控制的。 研究人员还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他们发现﹐不同的人对这15种基本欲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拿性来说﹐性几乎对每一个人都是愉悦的﹐但对每一个人的驱动力却并非一致﹐有的人终其一生沉溺于其中﹐而有的人则在这方面投入甚少。其他欲望也是这样﹐有的人追逐成功﹐有的人淡薄名利﹐有的人重视亲情和家庭﹐有的人则是"工作狂"。 而对于我们游戏设计者来说,我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游戏需要包容这些不同性格和追求的人,需要给他们足够的活动空间,更重要的是要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各种欲望。可以说无论是哪一类的游戏产品,只要我们所提供的乐趣能够满足这15种欲望的大多数,或者是充分强调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欲望的话,就足以吸引大批玩家,同时也要注意的是这15种欲望之中有些指的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感觉的排斥,所以在游戏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尽量避免此种不良因素的加入。 以下是我个人对这15种欲望和游戏策划的关系的理解。如有不足和错误的地方万望海涵 1,好奇心﹕游戏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未知事物,需要玩家自己去探索,显然,他们也很喜欢这样做,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所以适当的隐藏一些区域或功能其实是明智的。 2,食物﹕很可惜,目前还没有可以生产面包的游戏平台出现,所以游戏还暂时无法提供这种服务。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两个玩家在玩实况足球,他们约定输得一方就要请吃麦辣鸡腿堡,这样一来赢得那一方就可以得到食物方面的满足了,呵呵~ 3,荣誉感﹙道德﹚﹕一种用户对公平的环境的需求与游戏设计者对以正当手段获得利益的玩家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同时也是我们惩罚那些利用非正当手段获得利益的人的主要原因。现在有的个别同行为了吸引玩家故意设计一些BUG或挂机的功能,看似玩家的热情高涨了许多,可是伤害的却是更多人的利益。其结果必然是灭亡。 4,被社会排斥的恐惧﹕被社会排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各种不备社会肯定的行为,初此之外那就是“软弱”了,所以让用户们较快的脱离菜鸟行列是明智的。另外无法与其他人有效的沟通也会产生被社会排斥的感觉,所以鼓励玩家多多交流其实是明智的。 说句题外话,其实游戏本身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玩家寂寞的感觉,但此种做法本人并不提倡,游戏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奉劝沉迷于游戏中的人,健康游戏,健康生活才能体验到活着的乐趣,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没事多到太阳底下晒晒,哼个小曲,看看美女什么的,有益身心健康。 5,性﹕人类最原始也是最强烈的欲望,这也是种种成人游戏火爆的原因,无须多说。 6,体育运动﹕胖子们也许体会不到人们对运动的渴望其实是天生的,很遗憾目前多数游戏平台并不需要玩家做剧烈的运动,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局限性,不过体育类游戏永远是电子游戏产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外也许手指的运动也可以起到局部减肥的效果,呵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