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复习第1部分 第2章 专题2 第4节 检测

高三复习第1部分 第2章 专题2 第4节 检测

高三复习第1部分 第2章 专题2 第4节 检测
高三复习第1部分 第2章 专题2 第4节 检测

第一部分第二章专题二第四节

散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却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撒上种子。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

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舍不得离去。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女儿。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旗臶。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的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2012年12月《美文欣赏》,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描写的几种篱笆各有特点。竹林篱笆或繁密或稀疏,温馨清新;花椒树篱笆枝丫交错,香味麻酥酥;木篱笆繁花锦簇,优雅羞怯。

B.文章开篇点题,作者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由此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即表达了对乡村、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C.在第⑦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繁花掩映的木篱笆给母性乡村带来的优雅感与含蓄美。

D.作者以土墙的厚重、砖墙的高大冷漠衬托篱笆墙,突出了篱笆墙的青细柔长和温情等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

E.作品的结尾出乎意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那个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暗示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解析:选BE B.第①段借篱笆会引起“你”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来表达作者自己对篱笆、对亲人的热爱之情。作者身处篱笆与亲人之中,不能说是“怀念和敬佩”,且此情感也只是

主旨的一部分。E.结尾并非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从上文作者对乡村充满热爱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愿与篱笆、乡村相守到老是合乎情理的;不是“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而是作者愿与篱笆、乡村相守到老。

2.作者在文章的第①段中运用了第二人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在文章的第①段采用第二人称手法入题,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揣摩读者心理,在对比中表达了对篱笆墙的喜爱之情;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仿佛也感受到了篱笆墙的慈爱与温馨,撩拨起思念亲人的情绪,同时引出了下文对篱笆的叙写。(言之成理即可)

3.文章为什么以“篱笆青青”为题?

答案:因为篱笆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结构上起到串联全文的作用;是温馨、幸福、质朴的象征;是抒情的载体,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坚守心中的篱笆墙,希望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常在”的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4.请赏读文章最后两段,探究其含义及作用。

答案:这两段话在文章中含义非常深刻:①由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打扮乡村、守卫乡村的殷勤联想到自己,让自己也能像篱笆墙一样,在生命中摒弃假恶浊,坚守真善清。②与篱笆相守,实际上是守住心灵。守住心灵,就是守住内心的宁静、清洁、本真,不要让物欲膨胀了我们的内心,不要让浮躁扰乱了我们的本性。③与乡村相守,就是守住乡村的文明。守住乡村文明,远离现代城市喧嚣,在淳朴的乡村尽享人情之美、本真之美,是最大的快乐。其作用不仅点明了主题,照应了前文,还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远离污浊、虚假、丑恶,坚守心灵的宁静,永葆真诚、善良、质朴的思想感情。(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

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细细一读,果然是好。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

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

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节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陶渊明拒绝轰动,又没有故事,所以宋代以前一直不为民众和文坛接受。

B.第二段中画线处“他可能还会觉得”的内容,从字面上看是陶渊明觉得,实质上是作者觉得。

C.陶渊明虽然也断断续续地做过一些小官,但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他惦念着自己的田园,担心自己的田园荒芜了,因此辞官回到了田园。

D.中国的文化人格从漫长的古代到东晋末期出现了三次非常重要的发展变化。

E.本文采用了比较、比喻、欲扬先抑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解析:选BD A项宋代以前一直不为民众和文坛接受的说法不准确,唐代已经有人对陶渊明有好评了。C项“他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原文无据,从原文看,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到田园的原因不是“对田间劳动更感兴趣”,而是“回归自我”去“过自己的生活”。E项“欲扬先抑”错,文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

2.文章开头说:“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可能有点粗糙”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该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含义: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从大的方面看是有道理的,但从具体局部看还有许多不准确、不合理的地方。理由:二者相同的地方是对三国群雄的看法和回归自我的追求。不同的地方有:时代不同,几乎是两代人;魏晋名士没有陶渊明本真、自然,有点故意和表演;魏晋名士没有陶渊明真正彻底放达,过于依赖,过于在乎他人视线。作用: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有人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的看法,总领本段。

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

答案:魏晋名士没有得到安静,也就没有找回自我去处,或者当众而死,或者重返仕途。屈原、司马迁得到过被迫的安静,身处安静,但心仍惦念朝廷。安静使陶渊明彻底回归自我,身心解放,数百年后成为中国文化高峰。

4.作者在文末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的高峰”。从古到今很多文人都喜欢成为“土坡”,不愿成为“被遮盖数百年之久的高峰”。针对这一文化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略。可批评民众的短视帮助造就平庸;也可评价文人,赞赏那些能安静坚守终成大家对民族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也可批评那些耐不住寂寞,急功近利,终致平庸乃

至留下笑柄的人。言之成理即可。

散文阅读(二)

一、(2014·南充高三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吃太阳

吴克敬

①这是我眼见的一个故事。

②那一年,我到宁夏出差,借道游览西夏王陵,从银川城出来,不多会儿,就能看见横亘千里的贺兰山。不知是洪荒年代就有的产物,还是后来自然的变化,贺兰山下全是无边无沿的戈壁滩,那些分化成拳头般,或是碎成脚板般的各色石头,像是凝固了的大海,让人看着眼晕。可我发现,就在这不见一点绿草的地方,偏偏放牧着一群一群的绵羊,这让我睁大了眼睛,惊奇不已。

③那一群群的绵羊在戈壁滩上吃什么呢?

④带着疑问,我让汽车停下来,走着去看那云一般白嫩的绵羊群。对于宁夏的滩羊,我生活的关中,有着许多美好的说法,一说滩羊的肉嫩好吃,二说滩羊的皮毛柔软保暖……宁夏的客商,知道关中人对滩羊的喜爱,每年入冬时节,就会驮着滩羊肉,背着滩羊皮,到关中来做生意。我不敢说别的地方如何,但我可以说我出生的小堡子,上了岁数的人,无论男,无论女,家里情况好一点的,都会毫不吝啬地拿出积蓄来,为自己臵办一件九道弯的羊皮袄。有了这一层原因,我更有了一探滩羊秘密的好奇。

⑤探看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那一群一群的滩羊,在戈壁滩上放牧着,绝少吃得到绿色的牧草,它们一只一只,吐出红红的舌头,在被太阳晒得焦灼的石块上,贪婪地舔吮着!我不知究竟,去问放牧的汉子,身心有点慵懒的放牧汉子,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吃太阳。

⑥牧羊汉子说得很不经意,而我却听得如雷贯耳。我在想,原来太阳是可以吃的。这个道理是如此的浅显,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千千万万,哪一种哪一类,不像贺兰山下的滩羊,吃着太阳。

⑦太阳是万事万物的第一等营养。

⑧舔食着石块上太阳的滩羊,从它们的嘴巴上会发出一种香甜的声音来,在那一刻,我呆呆地站在滩羊群里,满耳都是滩羊吃太阳的声音。我感到了心热,我抬起了手,在眼睛上抹了一把,我知道,我有两行热辣辣的眼泪,珠串一般挂在我热辣辣的脸上。

⑨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康定的文学爱好者,我发现他们像我当时一样,眼里都闪烁着热辣辣的泪花。

⑩对于我的讲座,有学员递上了纸条,他们是从笔记本上撕下来的纸,一片一片,让我几乎应接不暇,我对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了自己的回答。其中一个问:“自古文人多骚客!从您的言语里,透出浓浓的人性,您是我们膜拜的神,请问您,文人的骚能到何种境界?”说实话,这个问题是不好回答的,我借着“吃太阳”的故事回答了他。我说我不知道骚客文

人可以怎样“骚”,但我知道太阳的“骚”,我知道文人怎么“骚”都比不上太阳。接着我还说,我不是神,也反对别人称神,一切装神弄鬼的人都值得怀疑。但我以为文学可以为神,神圣的文学像太阳一样,是能够温暖我们、给我们营养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我想借用古人的这句话,改两个字说:“问世间文学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神圣的文学啊!是该拥有太阳的质地才好呢!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细节是文学的生命,有时候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就可以成就一个文学艺术品。本文就因“吃太阳”这个细节,在读者心中扎下了根。

B.文章插入作者与宁夏滩羊有关的生活回忆,表面上看打破了文章的叙述进程,实际上是再一次设置悬念,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也为后文蓄势。

C.放牧汉子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吃太阳”,是因为他觉得这是生活的常态,作为一个看惯农耕生活并早已参透生活本质的人,他无须郑重其事。

D.作者之所以认为“文人怎么‘骚’,都比不上太阳”,是因为文人不仅缺乏像太阳那样持久的热情,更缺乏像太阳那样的恒心和耐力。

E.作者从一次出差偶遇的情景中获得启发,找到了文学的真谛,并化用元好问的诗句,以此表达对文学的顶礼膜拜,对文学青年的殷切期盼。

解析:既不是“农耕生活”,也未必“参透生活本质”,C项属无意拔高。“文人怎么骚,都比不上太阳”,这里的“骚”应指文人风流倜傥、豪放不羁的气质和品格,D项属曲解文意。

答案:CD(选D可得3分,选C可得2分。)

2.说一说第②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通过描写戈壁滩和各色石头,渲染了环境的荒凉;自然引出作者见到绵羊出现时的惊奇之感;也为引出下文绵羊“吃太阳”作了很好的铺垫;突出滩羊不求索取、但求奉献的精神;暗示了太阳对万事万物的给养作用。

3.当时放牧汉子轻描淡写地说出“吃太阳”时,作者为什么“听得如雷贯耳”“感到了心热”,并且“有两行热辣辣的眼泪,珠串一般挂在我热辣辣的脸上”?

答案:在牧羊汉子看来习以为常的绵羊“吃太阳”,以及“我”所见到的绵羊无草可吃仍香甜地舔食着石块上的太阳,使作者感到无比震撼。既是为滩羊不求索取、但求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也是为自己猛然间领会到太阳这万事万物的第一等营养带给世界的温暖和给养的启示而震撼。

4.从全文来看,文章标题“吃太阳”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吃太阳”表面上看是滩羊舔吮太阳从中汲取营养,实际上它还包含更加深刻的内涵:太阳是万事万物的第一等营养,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包括文学创作)都要从中汲取营养;神圣的文学应该像太阳一样,能够温暖人类的心灵,给芸芸众生带来精神的给养。

二、(2014·湖北重点高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

①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想,能否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对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②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波,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与开发,似乎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脂?

③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三月的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

④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动感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⑤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吗?河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了生长的姿态,但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

⑥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

⑦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数十座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一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

⑧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

⑨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经济、

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

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

⑩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弃儿。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

?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一条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古典情怀。

B.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了大运河诗意的消失。

C.第⑤段把“桨声帆影”喻为沙漠胡杨,意在表明桨声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征。

D.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憾。

E.作者认为文化遗产是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标志,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

解析:选CE C项“大运河生命的象征”错;E项“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错。

2.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第4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性;又把二者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今天大运河衰落的遗憾与惋惜之情;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叙写做好铺垫。

3.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

答案:因为大运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交通、城市、军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运河文明,而这一文明在今天衰落了,让人留恋的同时又满怀惋惜遗憾;“大运河”的衰落也代表着一种延续千年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恬淡闲适、与自然相融的诗意生活不再,令人惆怅失落。(意思对即可)

4.作者说:“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请根

据文意概括“优哉游哉”是指怎样的生活,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现代人再也无福消受这种

........

生活

..的体会和思考。(不少于60字)

答案:“优哉游哉”是指与自然相亲相近,能够欣赏、感受自然之美而获得心灵愉悦,

使心灵受到滋养的一种生活。(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答案略。

散文阅读(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年感

梁衡

①钟声一响,已进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不知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这个叫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②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③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的。当小学生时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当大学生时,正赶上“文革”的年代,整日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星。——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心中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切地赶走了。年,是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时间的一痕,便再没有什么。

④但在有的地方,却是重重地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爆在手里。静静的阅览室里,突然下班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眼管理员。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让她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当我和挚友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有底。而当我一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时撕成分秒,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但是年,还是要过的。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年头的岁末,我恨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散着墨香的厚礼。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划下了一笔。

⑤想来孔子把四十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明白,原来狡猾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他生命的第二十三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换了一个崭新的日心说体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却永不会失去。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生命的交易啊。假若把过去那些乱哄哄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绵,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液,假使把那寒夜的苦寂转为积极的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意;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

尺、一寸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却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岁要响的,美酒是每回都要斟满的,不过,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的胜利。

⑥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的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人,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

1.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从虚到实,由事及理,先回忆“年”给自己留下印记的往事,然后自己对“年”的理性思考,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B.作者在文中回顾了“年”在自己生命中留下的印记,浅浅的一痕——少不更事的经历,重重的一笔——珍惜分分秒秒的收获。

C.作者举牛顿用年换“万有引力”,哥白尼用年换崭新的日心说两个事例意在阐明聪明的哲人会做买卖,用时间换取人生的成功。

D.文章开头写“我却暗暗诅咒年”,结尾又说“我不该诅咒年”,这看似矛盾,实则欲扬先抑,前后对照,突出我对“年”的思考。

E本文语文风格从整体上讲,既生动优美又诙谐风趣,如“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即为一例。

解析:选AD A.应是“由实到虚”。3分D.“本文语言风格从整体上讲诙谐幽默”理解有误。2分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不知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

答案:作者用刀比喻年,突出了时间的残酷无情,化抽象为形象(形象生动),阐明青春易逝、生命易老的道理。

3.文章的题目是“年感”,作者对“年”有哪些的感想?请结合全文分条陈述。

答案:①时间会给生命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记。②时间与生命是一种交易。③时间不讲情面却又公平。④人生若早悟,生命就会焕发出更大的价值。(答对3点即可) 4.孔子说,四十不惑,作者则认为人在三十或二十不惑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不少于80字。

答案:(示例)观点①:人生不惑的时间,因人而异。人之不同,各如其面,皆源于各自不同的天赋、经历。有年轻早慧而终成大器的杨振宁,有少时迷惑而大器晚成的苏洵,有中年不惑而流芳千古的孔子。因此,要遵循自然规律,因人而定,不必强求。

观点②:应四十不惑。人生成长自有其规律,只有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才能真正品味人生的滋味。只有经历了成败得失的考验,才能真正认识人生的意义;只有经过长年累月的德的滋养,才能有无穷的能量源泉。这时人生刚好四十。过早地不惑,只是貌似成熟,拔苗助长,其结果往往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二、(2014·成都毕业班诊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水仙

高璨

①水仙在我心中的位臵与腊梅相当,甚至觉得比腊梅更容易亲近。因为我总是不忍将任何一朵腊梅花摘下让它陪在身边。它是那么的美丽,蜡质的容颜却没有人类制作的蜡像那种苍白、虚拟感,它们开在没有一片叶子的树枝上,具有一种安静的气质。水仙花却可以买来,摆在家里,想它时就可以清晰地观赏到。

②我喜欢水仙花的样子,但几年未见我已有些淡忘,在这样的想念下我养了三株水仙。看到它们时,我才准确地忆起水仙这种天使的神态与模样,还是那样甜美的笑靥,还是那样洁白、鲜亮而温柔的黄,还是那样的随意,眼神会看到任意方向的风景。我一直以自由的原则养着它们,它们的长势令我满意,并且在新年第一天的零点绽放了,我并没有刻意希望它们在什么时候开放,但这样的开放时节照样令我惊喜。

③它是同窗外的礼花一同绽放的。由于今年的时间实在不够充裕,我也是等到去年的最后一天才点燃了第一只礼花。人们仿佛都变得忙碌了,到点了才出门,到点了才开始在地面铺展鞭炮,谁都没有闲情逸致在临近过年的时候,像以往那样扔几个震耳欲聋的鞭炮,使附近车辆受到惊吓而呼喊起来……

④天空被各种颜色的礼花映照得明亮,轰隆隆的炮声包围了一切。这个时候,人和人的交流变得很困难,好像声音挣脱着要离开我们,好像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将声音挽留。这个时候,我感到的不是喧闹,不是声音的嚣张,而是寂静,是声音的凋零!

⑤声音是最空洞的事物。即使炮声垄断了这个世界,即使所有的炮声都这般雷同,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很快地消逝,死去,不断地消逝,不断地死去。声音死去的无数间隙,就是寂静,死一般的寂静。我们耳朵听见的是炮声,心灵听见的却是那些声音死亡的空隙,它让我们在炮声中丢失了自己的声音。再加上漫天烟花的烂漫,绚烂地将我们迷醉,我们在这样的庆祝时刻,脑海往往一片空白,连祈祷都忘记了。

⑥这是声音的魔术。

⑦然而,当我看着水仙,周围的一切就都像变魔术般涣散,哑然——一朵小小的花儿才教给我们应该怎样安静地走过一年的最后一个时刻,或是怎样走进新的一年。

⑧在这样热闹、温暖与多彩的背景下,构造自己安静的思想才是最幸福的。想一想有什么要对旧年说,有什么要对新年说,相当于与自己的老朋友诀别地告别,还有一位新朋友正微笑着向你迎来,我们不说准备礼物,也应该准备一份虔诚,而不是仓促。

⑨雪花不断飘过我的瞳孔,烟花消亡时漫天彩色的硕大泪滴令我心碎。我责怪自己的仓促,以至于这一年又要与我告别时,我都没有准备好送给它的一首诗。但是它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它从不会要求我写一首送别诗,它总是说过去一年的回忆就是送给它的礼物,它说这是可以陪伴它的唯一事物。我曾说那我写一首诗,你就当回忆把它也带在身边,但我最

终没有写,你也没有为等待这样的一份礼物多停留一会儿,时光的马儿依然飞驰着将你带走。多少个你来,多少个你去。岁月的来去从来不肯停止,永远不肯停息……

⑩水仙在我身边安静地散发出清香,这与腊梅花有几分相像,它们都会在远远的空气里用香味勾勒出自己的样子,它们都会用香味在远远的空气里为所有的陌生人画一条小路,通向自己。我喜爱这种宁静和清香,甚至喜爱花儿们画出的小路,通向美好。窗外的烟花不是路,它们是同我们一起迈过门槛的脚印,是离海最近的沙滩的脚印,浪潮一抹立即就消逝了。

?不要崇拜烟火,尤其不要在过年的时候让自己的心灵陷入空洞。这是水仙花穿戴着它的安静告诉我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借水仙在新年到来之时的安静表现,表达了“我们应从容面对时光的流逝”这一中心。

B.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并以抒情和议论为主,使文章既具有抒情性,又具有哲理性和深刻性。

C.文章①段写到了水仙和腊梅,除了表现水仙的亲近随意,更加突出了二者相同的安静气质。

D.文章⑩段说窗外的烟花“浪潮一抹立即就消逝了”,既写出了烟花生命的短暂,也说明烟花带来的迷醉是短暂的。

E.文章以“这是水仙花穿戴着它的安静告诉我的”一句结尾,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水仙花的美丽。

解析:选AE A项,“应从容面对时光的流逝”不是本文的中心;E项,这一句不是“突出了水仙花的美丽”,而是写出了它的安静、从容。

2.全文围绕“水仙”展开,请梳理文章的思路。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把握全文的内容,本文先引出话题——水仙,接着写水仙花在新年第一天的零点绽放,引出新年零点时刻的烟花和鞭炮声,最后写水仙在烟花与鞭炮声中的安静所引发的作者的人生感悟。作答时把思路理顺,再简单概括每部分的内容即可。

答案:首先将水仙和腊梅进行比较,表达出自己对水仙的喜爱之情;然后由水仙在新年第一天的零点绽放,引出新年零点时刻的烟花和鞭炮声;最后写水仙在烟花和鞭炮声中的安静,引发作者的人生感悟。

3.文章④、⑤段描写鞭炮的声音有什么作用?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从内容上来看,这两段主要写鞭炮的喧闹和嚣张,而人们在此时却是迷醉与浮躁的。从结构上来看,这两段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水仙的安静表现。正是人们的喧闹与水仙的安静表现构成对比,引出了本文的主旨:我们应该像水仙一样安静地面对人生。回答时注意考虑段落所处的位置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1)写出了鞭炮声音的喧闹和嚣张,表现了人们在辞旧迎新时的迷醉与浮躁。(2)引出下文水仙在辞旧迎新时的安静表现。(3)将人们的表现与水仙的表现进行对比,巧妙表现主旨,我们应安静面对人生。

4.文章说,“在这样热闹、温暖与多彩的背景下,构造自己安静的思想才是最幸福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自身的体验进行阐述。本文的主旨是人应该安静地面对人生,而安静是人生需要的一种最好的境界。可以谈安静的好处,还可以谈怎么样才能做到安静等。总之这类试题是有一定的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果不同意,也可以结合自身体会进行阐述。

答案:同意。因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静。安静可以让人摆脱外界名利的诱惑,重点关注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当有些人在生活中汲汲追求富贵名利的时候,我更愿意在书香中安静地生活。在书本中纵览古今,在与先贤圣哲的对话中充实心灵,以从容的心态感受安静生活的幸福。(如果从不同意的角度回答,理由充分、恰当也可)

高考复习专题1

高考专题复习讲义①:第一章~~第五章 高三()姓名号次一、基本内容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1.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___ _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技术对人所起的作用有保护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技术的性质有:、、综合性、两面性和专利性 ...........。 4.技术与科学是两个不同概念。科学侧重自然,力求有所发现;技术则侧重 利用和合理地自然,力求有所发明 ..。 5.知识产权狭义上包括著作权、专利权 .......、权三个部分。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6.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活动。 7.技术设计侧重于、结构、材料、程序、工艺等;艺术设计侧重于欣赏、审美、色彩、等。(区别结构与造型) ☆8.人机关系需要实现的目标是:高效、健康、、。 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需考虑(1)设计涉及哪些人机关系(2)这些人机关系涉及哪些因素和技术指标,还应该注意(3)普通人群与人群(4)静态人与动态人(5)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6)的交互。 9.技术试验按不同目的分.类.: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 技术试验方.法.:优选试验法、模拟试验法、虚拟试验法、强化试验法、移植试验法等第三章设计的过程、原则及评价 10.设计的一般过程:(1)发现与明确问题 (2)制定设计方案(①收集②设计分析③构思④方案呈现⑤方案筛选)(3)制作(4)测试、评估及优化(5)产品的。 11.设计的一般原则:(1)创新原则(2)原则(3)经济原则(4)美观原则(5)道德原则(6)技术规范原则(7)可持续发展原则(其中是设计的核心)12.设计的评价。从评价对象分:对设计过程的评价和对设计的评价两类。 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 13.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1)观察,(2)收集和分析信息(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询问法),(3)技术研究与技术。 第五章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 ☆14.设计产品应综合考虑“物”、“人”、“”三个方面。 (例:台灯设计要考虑的人、物、环境的因素各有哪些?其人机关系的因素有哪些?)15.方案的构思方法:(1)草图法(2)(3)联想法(4)奇特性构思法 二、习题训练 1.比尔盖茨提出计算机发展的趋势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你认为促进这种计算机技

(完整版)高三英语语法填空专项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三英语专项训练----语法填空 (1)(Topic: ) Once there lived a rich man who wanted to do something for the people of his town. But first he wanted to find out 16 _______ they deserved his help. In the centre of the main road into the town,he placed 17 ___ very large stone. Then he 18____ (hide) behind a tree and waited. Soon an old man came along with his cow.“Who put this stone in the centre of the road?” said the old man, 19____ he did not try to remove the stone. Instead, with some difficulty he passed around the stone and continued on his way.20 ______ man came along and did the same thing; then another came,and another. All of them complained about the stone but did not tried to remove 21______. Late in the afternoon a young man came along. He saw the stone, 22 _______ (say) to himself: “The night will be very dark. Some neighbors will come along later 23 _____ the dark and will fall against the stone.” Then he began to move the stone. He pushed and pulled with all his 24 ________ (strong) to move it. How great was his surprise at last! 25 ________ the stone,he found a bag of money. (2)(Topic: ) The best gift I ever received is the parents that were given to me. I could not have picked out 16 _______ (good) parents myself. My mom is smart,funny,and very artistic. She loves painting and encouraging other people to paint as well. She owns 17______ own book and art store. And at night she teaches adult 18 ________ (educate). She helps kids 19 _________ have dropped out of high school 20 _________ (get) their diploma. She always has time for me and my brothers. She hardly ever gets mad 21 ______ us and loves doing new things with us,22 _____ going to a new museum or going out onto the beach in the middle of the winter and taking pictures at the beach in the snow. My dad knows 23 _____ to fix anything and loves to play musical instruments. He helps me with my science projects and other school projects. He works hard to make money for our family and hardly ever complains. He loves skating with me and 24______ (build) us a half pipe and other cool things. So I have to say that 25 _______ gift I’m most grateful for is the one the God gave me—my parents. (3)(Topic: ) Sometimes Chinese English teachers are puzzled by such questions,“Have you got any skill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tually,many of the teachers can’t give students 16 ___ efficient way to deal with reading. Anyway,17 _____ often simply say,“Read more and practise more,and you 18 ______ (get) more experience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ankly, these teachers’ good 19_________ (suggest) are only helpful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20 ____ not helpful to deal wit h the questions in the examination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Personally,I think the skill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should be based 21 ______ the knowledge of English writing. Since the English passages are written under some rules or principles,the science of reading 22 ______understanding may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writing.

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全套)

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全套) 【考纲展示】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定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4、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5、理解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 6、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7、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8、了解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常见的分散系。(1)溶液的含义,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3)了解胶体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聚沉及电泳等),并能利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与胶体有关的简单计算。(不要求识记胶体粒子的带电情况)。 【知识回扣】 知识网络要点扫描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理解的易错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有些电解质只能在水溶液里导电,如共价型电解质HCl、H2SO4等,因为液态HCl、H2SO4不导电;离子型电解质,如NaHCO 3、CaCO 3、BaCO3等,因为这些物质不存在熔融态。 3、判断一种化合物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要看起导电作用的离子是否是由该物质自身电离出来的。如SO 2、NH3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导电离子分别是H+、HSO3,不是由SO 2、NH3本身电离出来,所以SO 2、NH3均为非电解质。 4、电解质的导电性与电解质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无关。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取决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 5、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化学反应不涉及原子核,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核聚变、核裂变都不属于化学变化。同素异形体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二、胶体及其性质的知识点 1、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在1~100nm之间,而不是丁达尔效应。

高三化学专题直击(一)

高三化学专题直击(一) 1 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5.6LCO2与足量Na2O2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5N A B. 室温下,1LpH=13的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的OH-离子数目为0.1N A C. 氢氧燃料电池正极消耗22.4L(标准状况)气体时,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目为2N A D. 5NH4NO3==2HNO3+4N2↑+9H2O反应中,生成56gN2时,转移的电子数目为3.75N A 2.工业上电解法处理含镍酸性废水并得到单质Ni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已知: ①Ni2+在弱酸性溶液中发生水解② 氧化性:Ni2+ (高浓度) > H+ > Ni2+(低浓度) A . 碳棒上发生氧化 B.为了提高Ni的产率,电解过程中需保证电解质为合适的PH C. 电解过程中,B中需要不断补充NaCl D.若将图中阳离子膜去掉,将A、B两室合并,总方程式随之改变 3.已知:2FeSO4Fe2O3+SO2↑+SO3↑,用下图所示装置检验硫酸亚铁的分解产物(甲乙丙丁中的试剂是 足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实验时,先点燃酒精灯,加热;再打开K1和K2,缓缓通入N2 B. 乙、丙、丁中依次盛装BaCl2溶液、品红溶液、NaOH溶液 C. 若乙中盛装BaCl2溶液,可检验产物SO2 D. 取实验后甲中残留固体,加稀盐酸溶解,再滴加KSCN,溶液变红色证明产物为Fe2O3 4.一种香豆素的衍生物结构如图所示,关于该有机物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9H8O3 B.该有机物可以发生加成反应和消去反应 C.1mol该有机物与足量浓溴水反应时最多消耗3mol D.1mol该有机物与NaOH溶液反应时最多消耗2mol 5.在25℃时,将 1.0 L wmoI/L CH3COOH 溶液与 0.1 mol NaOH固体混合,充分反应。然后向混合液中 加入CH3COOH或CH3COONa固体(忽略体积和温度变化),引起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A.a、b、c对应的混合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a>b B.b点混合液中 c(Na+) >c(CH3COO-) C.加入CH3COOH过程中,增大 D.25℃时,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K a=mol/L 6.化学探究小组拟用铜片制取Cu(NO3)2并探究其化学性质. (一)同学把铜粉放在空气中灼烧,在与稀反应制取硝酸铜. (1)如果直接用铜屑与HNO3反应来制取硝酸铜,可能导致的两个不利因素是 (2)欲从反应后的溶液中得到硝酸铜晶体,实验操作步骤按顺序分别 过滤 (二)为了探究Cu(NO3)2热稳定性,探究小组用下图中的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铁夹和加热设备均 略去) 往左试管中放入研细的无水Cu(NO3)2晶体并加热,观察到左试管中有红棕色气体生成,;用U型管除去红 棕色气体,在右试管中收集到无色气体. (1)红棕色气体是 (2)当导管口不再有气泡冒出时,停止反应,这时在操作上应注意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一)

专题强化训练(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史记·周本纪》:“(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 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 A.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 B.先代贵族和功臣均可受到分封 C.姬姓贵族在分封对象中居少数 D.周武王认为姜尚是灭商的最大功臣 【解析】西周分封的对象有先代贵族、功臣、姬姓贵族等,其中分封的主体是姬姓贵族。【答案】C 2.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内有一副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解析】从材料中的“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等信息,可以看到居住在土楼里的人们有着血缘关系,这体现了宗法制的内涵。 【答案】C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 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解析】仔细阅读题干可知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严格的等级关系。 【答案】A 4.“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 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但事与愿违,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周带来的最不利的影响是( ) A.权力世袭制度渐渐地消亡 B.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生自灭 C.贵族普遍地转化成为庶人 D.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 【答案】D 5.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试分析秦始皇封禅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 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 C.给皇权披上神圣的外衣,以示皇权至上 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 【解析】从材料中的颂词来看,秦始皇封禅是从维护皇权的角度来显示皇帝的威严。C项

江苏高考英语语法专题复习知识点汇总

江苏高考英语语法专题复习知识点汇总 一、冠词The Article 知识要点: 冠词是一种虚词,放在名词的前面,帮助说明名词的含义。冠词分不定冠词(The Indefinite Article)和定冠词(The definite Article)两种。a (an) 是不定冠词,a用在辅音之前:如a book, a man; an用在元音之前,如:an old man, an hour, an interesting book等。the是定冠词。 一、不定冠词的用法 1、指人或事物的某一种类(泛指)。这是不定冠词a (an)的基本用法。如:She is a girl. I am a teacher. Please pass me an apple. 2、指某人或某物,但不具体说明何人或何物。如:He borrowed a story-book from the library. A Li is looking for you. 一位姓李的同志正在找你。 3、表示数量,有“一”的意思,但数的概念没有one强烈。如: I have a mouth, a nose and two eyes. 4、用于某些固定词组中。如: a bit, a few, a little, a lot of, a piece of, a cup of, a glass of, a pile of, a pair of, have a good time, for a while, for a long time等。 5、用在抽象名词前,表具体的介绍——a + 抽象名词,起具体化的作用。如: This little girl is a joy to her parents. 这女孩对她父母来说是一个乐趣。 It is a pleasure to talk with you. 跟您交谈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It is an honour to me to attend the meeting. 参加这个会,对我来说是一种荣誉。 二、定冠词的用法: 1、特指某(些)人或某(些)事物。这是定冠词the的基本用法。如: 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 The pen on the desk is mine. 2、指谈话双方都知道的人或事物。如: Where is the teacher? Open the window, please. 3、指上文提过的人或事物(第二次出现)。如: There was a chair by the window. On the chair sat a young woman with a baby in her arms. The baby was thin. 4、用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前。如: the earth, the moon, the sun. 5、用在序数词和形容词最高级前。(副词最高级前的定冠词可省略)如: He is always the first to come to school. Bob is the tallest in his class. 6、用在某些专有名词前(由普通名词构成的专用名词)。如: the Great Wall, the Summer Palace, the Science Museum, the Children’s Palace, the Party等。 7、用在一些习惯用语中。如: on the day, in the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 the day after tomorrow,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the next year, by the way等。 8、用在江河湖海、山脉前。如: the Yellow River, the Pacific Ocean, the Alps, the Himalayas 9、用在报刊、杂志前。如: the People’s Daily, the Evening Paper, the Times 泰晤士报。 10、表示某一家人要加定冠词。如: The Browns are at home to receive visitors today. 布朗一家今天要接待客人。 11、用在形容词前,表某一类人。如: the poor, the wounded, the living, the dead, the rich, the sick等。 12、定冠词可以表示一事物内部的某处。如: The driver always sits in the front of the bus(car). 三、零冠词(即不用冠词): 1、专用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前。如: China, America, Grade One, Class Two, milk, oil, water, paper, science等。 2、名词前已有作定语用的this, that, my, your, some, any等代词。如: Go down this street. 3、复数名词表示一类人或事物时。如: We are students.

2018年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计划

2018年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计划 1.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二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化学知识具有“繁、杂、散”的特点,考生对此存在“易懂、难记、用不好”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应特别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存在的规律,形成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抓点、连线、建网,加强复习的系统性。 抓点是从具体代表物入手,掌握其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其中物质的性质是核心,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物理性质可按色、态、味、水溶性、密度、熔沸点及特性来划分;化学性质可按与非金属、金属、水、酸(或酸性氧化物)、碱(或碱性氧化物)、盐等反应来划分。在注意共性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特性。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在与金属的反应中还表现出特性--强氧化性,即与活泼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与铁发生钝化、与不活泼金属也可发生反应等;需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阴暗处保存,则又反映出了硝酸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连线是将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连成一条线,即以元素价态变化为主线,这样在主线中该元素的各种价态及对应代表物的关系就会十分清晰。 建网是通过对知识的横向、纵向的梳理将头脑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如有机化学复习中,要重点把握几组关系: ①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

②取代关系; ③氧化还原关系; ④消去加成关系;⑤结合重组关系等。通过这一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物质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二轮复习的方法是以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网络为中心的复习方法,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学科知识是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将这种联系形成网络,便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激活和提取;从能力层面上讲,知识的整理、归纳是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2.重视实验,提高探究性能力 每年高考题中实验题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重要题型。实验试题有利于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创新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考查,从更深层次看,实验试题还能对考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进行有效的测试。在二轮复习中,一定要给实验复习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实验复习匆匆走过场,必要时可以以实验为主线来带动其他知识块的复习。 ①紧扣课本,深挖实验材料内涵 高考化学实验题大多源于教材,实验方案的“根”都植于教材中。教材是根本,是每一位师生都有??轨,开放性和学科内综合是化学学科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Ⅰ卷选择题以考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知识为主,涉及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气体摩尔体积、阿伏加德罗常数、电解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电离平衡、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溶液中离子

(完整版)初中数学二次函数专题经典练习题(附答案)

二次函数总复习经典练习题 1.抛物线y=-3x2+2x-1 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情况是( ) (A) 没有交点.(B) 只有一个交点. (C) 有且只有两个交点.(D) 有且只有三个交点. 2.已知直线y=x 与二次函数y=ax2-2x- 1 图象的一个交点的横坐标为1,则 a 的值为( ) (A)2 .(B)1 .(C)3 .(D)4 . 3.二次函数y=x2-4x+3的图象交x轴于A、B两点,交y 轴于点C,则△ ABC的面积为( ) (A)6 .(B)4 .(C)3 .(D)1 . 2 4.函数y=ax 2+bx+ c 中,若a> 0,b< 0,c<0,则这个函数图象与x 轴的交点情况是( ) (A) 没有交点. (B) 有两个交点,都在x 轴的正半轴. (C) 有两个交点,都在x 轴的负半轴. (D) 一个在x 轴的正半轴,另一个在x 轴的负半轴. 5.已知(2 ,5) 、(4 ,5)是抛物线y=ax2+bx+c 上的两点,则这个抛物线的对称轴方程是( ) a (A) x= .(B) x=2.(C) x=4.(D) x=3. b 6.已知函数y=ax2+bx+ c 的图象如图 1 所示,那么能正确反映函数y=ax+ b 图象的只可能是( ) 7.二次函数y=2x2-4x+5 的最小值是_____ . 2 8.某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 -1,0) ,(4 ,0) ,且它的形状与y=-x2形状相同.则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 . 9.若函数y=-x2+4 的函数值y> 0,则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 10.某品牌电饭锅成本价为70 元,销售商对其销量与定价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2017届高三化学有机化学专题复习

2017届高三化学有机化学专题复习 考点1:通过计算推出分子式或结构式 例题1:A的蒸气密度为相同状况下氢气密度的77倍,有机物A中氧的质量分数约为41.6%,则A的分子式为_________。 例题2:某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在90到100之间,1molA完全燃烧可以产生4molH2O,则A的分子式为。例题3: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C18H26O5,1mol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mol羧酸和2mol乙醇,该羧酸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 方法小结:1.看清组成元素2、先确定原子量较大的原子数目 3.分子式中:C:H>=n:2n+2 强化训练1: 1、已知有机物B中含有C,H,O元素,其与H2的相对密度为23,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1: 3 有机物B的分子式为。 2、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4,1 mol A与足量NaHCO3反应生成2 mol气体,其结构式为________。 3、1mol丁二酸和1mol丙二醇反应生成环酯类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 考点2:分子式和耗氧量、核磁共振氢谱、官能团名称和性质判断 例题1:化合物I()的分子式为,1mol该物质完全燃烧最少需要消耗molO2。 例题2: 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含有的官能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1mol该有机物

可以消耗______molBr2,________mol NaOH。 例题3:化合物I()的分子式为,其核磁共 振氢谱有组峰,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为。 强化训练: 1、化合物A结构如下图所示,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______,1mol该有机物燃烧需要 消耗______molO2, 最多可以消耗______mol H2和_________mol Br2。 2、香兰素()除了醚键之外,还含有的官能团名称 .. 是,1mol香兰素最多可与molH2发生加成反应。 3、化合物含有的官能团名称为__________,1mol该有机物最多消耗_____molNaOH, _____mol Ag(NH3)2OH, ______mol H2.

【高考第一轮复习数学】专题一

专题一:集合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1、集合的概念 一般的,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集.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字母a、b、c、····表示. 2、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1)确定性 设A使一个给定的集合,a是某一具体的对象,则a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不重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的元素都认为是一个元素,在用列举法表示时也只能写一个.例如方程x2+2x+1=0的解组成的集合A,必须写成A={-1}. (3)、无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不考虑顺序,对于元素相同而排列顺序不同的集合认为是相同的集合.例如集合{1,2,3,4}与集合{4,3,2,1}是相同的集合. 3、集合的分类 集合可以根据它含有的元素的个数分为两类: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4、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 使用列举法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①元素间用分隔号“,”;②元素不重复;③元素无顺序;④对于含较多元素的集合如果构成该集合的元素有明显规律,可用列举法,但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才能用省略号.如:由方程x2-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 (2)描述法 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件写在花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即{x∈A│p(x)}. 对于描述法,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竖号“│”右边“p”适合的条件,还要对竖号“│”左边的形式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所有的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x是直角三角形}. (3)图示法 为了形象的表示集合,我们常常画一条封闭的曲线, 用它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 如图所示,表示集合{1,3,5,8}. 5、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φ. 注意:(1)空集中没有任何元素,要区分φ和{0},集合{0}中有1个元素0,而φ中没有任何元素,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2)空集在实际问题中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如在实数范围内方程x2+1=0的解集和不等式x2+1<0的解集都是空集.

高三英语语法专题总结

高三语法专题总结 序号课题课时教学要求 冠词 3 1.熟知冠词的基本用法、习语和固定搭配 2.掌握冠词的一些灵活用法和特殊用法 1.冠词的基本用法 1 冠词的泛指、特指、类指、专指 2.冠词的习惯用法 1 1.定冠词的习惯用法 2.不定冠词的习惯用法 3.零冠词的习惯用法 3.冠词的活用 1 1.被具体化的抽象名词前的冠词用法 2.被普通化的专有名词前的冠词用法 3.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和序数词前的冠词活用 高考重点冠词的基本用法及冠词的习惯用法 高考难点冠词的活用 专题二代词 3 熟练掌握不定代词、反身代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 以及it的灵活运用 1、不定代词 1 1、both,all,either,any,neither,none的用法 2、one,ones, the one,that,those的用法 3、one,another, the other, some ,others, the others的用法 4、复合不定代词及其他不定代词 2、反身代词 1 1、反身代词的基本用法 2、与反身代词构成的介词短语 3、与反身代词构成的动词短语 3、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和it的用法1 1、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的基本用法 2、It的用法 高考难点语境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语义较丰语法复杂的不定代词的考查 专题三形容词和副词 2 了解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及常用句 型 1、形容词、副词的基 1 1、形容词、副词比较等级的基本用法

本用法2、对形容词、副词顺序的考查 2、形容词、副词的辨 析 1 在语境中学会形容词副词的用法 高考难点对于形容词副词比较等级的考查倾向于“淡化语法,注重深层语义的特点” 专题四语义辨析(名词、介词 及介词短语)3 1、在真实语境中能恰当的使用意义相近的介词,掌 握表示时间及空间的介词的用法 2、在语境中能恰当的使用介词的一些习惯用法和 介词与名词的固定搭配 1、名词辨析 1 1、名词的数和名词所有格的用法 2、名词的句法功能,尤其是名词作定语的用法 2、介词辨析 1 1、表示方位的介词 2、表示时间的介词 3、表示工具、手段、方式的介词 4、表原因、目的的介词 5、易混介词辨析 3.介词短语解析 1 1、与名词构成的介词短语 2、与某些形容词固定搭配的介词 高考难点介词短语的辨析,题干结构复杂 专题五动词和动词词组 2 1、掌握动词的及物和不及物性 2、掌握被动形式中英汉表达的不同 3、掌握感官动词作系动词:feel/look/sound 1、动词辨析 1 考纲中出现的动词及动词辨析 2、动词词组辨析 1 考纲中动词词组及辨析 高考难点同义词及词组辨析 专题六动词的时态及语态 2 1.建立“时”和“体”的概念 2.掌握一般将来时的各种形式及区别 3.掌握易混时态的用法: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 的区别 4.掌握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形式

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全套)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考纲展示】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定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4.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5.理解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 6.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7.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8.了解浊液、溶液和胶体都是常见的分散系。 (1)溶液的含义,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3)了解胶体的性质(如丁达尔效应、聚沉及电泳等),并能利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与胶体有关的简单计算。(不要求识记胶体粒子的带电情况)。 【知识回扣】 知识网络

金属 非金属(包括稀有气体)单质 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 根据酸根分为含氧酸、无氧酸 根据电离出H +数目分为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根据电离程度分为强酸、弱酸 根据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碱、微溶性碱和难溶性碱根据电离程度可分为强碱、弱碱 根据电离出OH — 数目可分为一元碱、二元碱等酸 碱 根据阳离子可分为钠盐、钾盐等根据酸根分为硫酸盐、硝酸盐等 根据组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复盐等 根据成盐的酸碱性可分为强酸弱碱盐、弱酸强碱盐等盐 化合物 无机物 有机物 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醇、酚醛、酮羧酸、酯卤代烃 烃 烃的衍生 物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要点扫描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理解的易错点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有些电解质只能在水溶液里导电,如共价型电解质HCl 、H 2SO 4等,因为液态HCl 、H 2SO 4不导电;离子型电解质,如NaHCO 3、CaCO 3、BaCO 3等,因为这些物质不存在熔融态。 3.判断一种化合物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要看起导电作用的离子是否是由该物质自身电离出来的。如SO 2、NH 3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导电离子分别是H +、HSO 3—、NH 4+、OH —,不是由SO 2、NH 3本身电离出来,所以SO 2、NH 3均为非电解质。 4.电解质的导电性与电解质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无关。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取决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

秒杀二次函数综合问题(高考专题)

秒杀二次函数综合问题(高考专题) 二次函数是中学代数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既简单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作为最基本的初等函数,可以以它为素材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最值等性质,还可建立起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为抛物线,可以联系其它平面曲线讨论相互之间关系. 这些纵横联系,使得围绕二次函数可以编制出层出不穷、灵活多变的数学问题. 同时,有关二次函数的内容又与近、现代数学发展紧密联系,是学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重要知识基础.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关二次函数的问题在高考中频繁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学习二次函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解析式,二是图像特征. 从解析式出发,可以进行纯粹的代数推理,这种代数推理、论证的能力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从图像特征出发,可以实现数与形的自然结合,这正是中学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研究涉及二次函数的一些综合问题. 1. 代数推理 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简捷明了,易于变形(一般式、顶点式、零点式等),所以,在解决二次函数的问题时,常常借助其解析式,通过纯代数推理,进而导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1.1 二次函数的一般式c bx ax y ++=2 )0(≠c 中有三个参数c b a ,,. 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三个独立条件“确定”这三个参数. 例1 已知,满足1 且 ,求 的取值 范围. 分析:本题中,所给条件并不足以确定参数b a ,的值,但应该注意到:所要求的结论不是()2-f 的确定值,而是与条件相对应的“取值范围”,因此,我们可以把1 和 4)1(2≤≤f 当成两个独立条件,先用()1-f 和()1f 来表示b a ,. 解:由()b a f +=1,()b a f -=-1可解得: ))1()1((2 1 )),1()1((21--=-+= f f b f f a (*) 将以上二式代入 ,并整理得 ()()??? ? ??--+???? ??+=2)1(2122x x f x x f x f , ∴ ()()()1312-+=f f f . 又∵ ,2)1(1≤-≤f , ∴ ()1025≤≤f . 例2 设 ,若 ,,, 试证

2020年高考化学专题复习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

专题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 【母题来源】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母题题文】水煤气变换[CO(g)+H 2O(g)=CO 2(g)+H 2(g)]是重要的化工过程,主要用于合成氨、制氢以及合成气加工等工业领域中。回答下列问题: (1)Shibata 曾做过下列实验:①使纯H 2缓慢地通过处于721 ℃下的过量氧化钴CoO(s),氧 化钴部分被还原为金属钴Co(s),平衡后气体中H 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250。 ②在同一温度下用CO 还原CoO(s),平衡后气体中CO 的物质的量分数为0.0192。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判断,还原CoO(s)为Co(s)的倾向是CO_________H 2(填“大于”或“小于”)。 (2)721 ℃时,在密闭容器中将等物质的量的CO(g)和H 2O(g)混合,采用适当的催化剂进行 反应,则平衡时体系中H 2的物质的量分数为_________(填标号)。 A .<0.25 B .0.25 C .0.25~0.50 D .0.50 E .>0.50 (3)我国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的反应历 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金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 可知水煤气变换的ΔH ________0(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E 正=_________eV ,写出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Shoichi 研究了467 ℃、489 ℃时水煤气变换中CO 和H 2分压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所 示),催化剂为氧化铁,实验初始时体系中的2H O p 和CO p 相等、2CO p 和2H p 相等。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广州仲元中学高三数学专题训练测试系列(数列) 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已知等差数列{a n }满足a 2+a 4=4,a 3+a 5=10,则它的前10项的和S 10= ( ) A .138 B .135 C .95 D .23 解析:由a 2+a 4=4,a 3+a 5=10可得d =3,a 1=-4,所以S 10=-4×10+10×9 2 ×3=95. 答案:C 2.若{a n }是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则{a 2n -1+2a 2n }是 ( ) A .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 B .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C .公差为6的等差数列 D .公差为9的等差数列 解析:设{a n }的公差为d ,则d =1,设c n =a 2n -1+2a 2n ,则c n +1=a 2n +1+2a 2n +2,c n +1-c n =a 2n +1+2a 2n +2-a 2n -1-2a 2n =6d =6,选择C. 答案:C 3.在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1=1 3 ,a 1+a 2+a 3+a 4+a 5=20,那么a 3等于 ( ) A .4 B .5 C .6 D .7 解析:a 1+a 2+a 3+a 4+a 5=5a 3=20,a 3=4. 答案:A 4.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d ≠0,a 1≠d ,若这个数列的前40项和是20m ,则m 等于( ) A .a 1+a 20 B .a 5+a 17 C .a 27+a 35 D .a 15+a 26 解析:S 40=40(a 1+a 40)2 =20(a 1+a 40)=20m , m =a 1+a 40=a 15+a 26. 答案:D 5.在等比数列{a n }中,若a 5+a 6=a (a ≠0),a 15+a 16=b ,则a 25+a 26的值是 ( ) A.b a B. b 2 a 2 C. b 2 a D.b a 2 解析:记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为q ,依题意得a 15+a 16=a 5q 10+a 6q 10=(a 5+a 6)q 10,q 10=a 15+a 16a 5+a 6=b a ,a 25+a 26=a 5q 20+a 6q 20=(a 5+a 6)q 20 =a ×(b a )2=b 2 a ,选C. 答案:C 6.在等比数列{a n }中,若a 1+a 2+a 3+a 4=158,a 2a 3=-98,则1a 1+1a 2+1a 3+1 a 4 =( ) A.53 B.35 C .-53 D .-3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