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超个人心理学观评析

超个人心理学观评析

2003年7,筇4蛐

南京师大学报(孔会科学版)July,2003¨uⅡlulI订Nanilng

No丌n出Lnl煳itv(S∞ial如ience)No.4超个人心理学观评析

郭永玉

华qt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湖北武汉43【】(】79)

摘要:超个人d理学提出了一种最具包窑性的人性模式,拓展了。理学的研究范围在心理学的方法问题上,它提出了一种对象中心论的最具开放性的方法论模式;在。理学的任务问题上,它提出了一种最具综合性的理论与应用的模式;在m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价值取向上,它突破了科学主义的局限,不再将。理学定位于科学的架构内.而是定位于有关人性的知识的研究;在。理学的应用问题上,它发展了新的∞理治疗技术,拓展了。理学的应用领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崇尚宁静、和谐,追求超越和神圣的精神生活样式,以抗衡那种喧嚣的、浮躁的、物质利益至上的生存状态,关键词:超个人心理学;o理学观;前个人;个人;超个人

中圈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_4608(2【)【}3)04“)96旬8

西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流派——超个人心理学…2¨11.本文将进一步就超个人心理学的心理学观进行评析。它包括: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任务、学科性质姒盟心理学如何战用于实际等问题。

宇宙之谜、牛命之谜和意识之谜足人类知识要解决的二二大难题,探索宇宙之谜是物理科学的主蛰任务.探索生命之谜是生命科学的主要任务,探索意识之谜则是心理学的主要任务,然而正如一句名占所说.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是,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尚且还有那么多未知的领域.更何况人的心灵?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人类知l}{的最大的谜。心理学既以此为己任,注定它要比其他学科面临更大的圈难。心理学白诞生之日起,每一个大心理学家,每一个学派.都企罔用一种理论圭解释所有的心理现象,然『『if事实f+每一种理论都只是触眨到心理现象的荒些方面.而不是全部、每一个新的理论出现,往往都向人们揭开丁人性的一十米被重视的领域。行为主义揭示r人和动物的行为如何受环境制约的机制,精神分析向人们揭开了人性中的潜意识领域,人本心理学向人们揭|I{=r人追求健康成长的方面,超个人心理学则揭示了人的超越的精神生活。咚管超越的精冲牛活.如各种宗教体验.过去的心理学家曾经冉所探讨,但由亍这一领域的极端复杂性和神秘性.过去的心理学家或心理学派.有的采取回避和否认的态度,有的意识到其莺翼性:.但只是浅尝辄止。即使像詹姆斯、荣格和弗洛姆这些对超越的精神牛活很重视且有深人研究的心理学家,有关这个领域的研究也只是他们关四的‘芑题之一。因此,将超越的精神生活作为心理的最高层面加以专门研究的心理学派还不曾有过。超个人心理学以人的超越的精神生活作为研究的重点领域,突出了人的这一层面的重要性。如果有一天.在心理学的体系架构中,超越的精神生活也能如感知、}己忆、思维、学习、情绪、动机等

收稿日期:20【13—05一15

基金项目:教育郡尉学『呵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12(】()【)f479作者简介:郭永玉(1963一).HJ,博士,华中师人心理学系教授。96—

.样.成为心理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主题,那定士茸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功劳。实际上,在当代蓑同有关爵通心理学的敦科书中.如有中译本的《心理学纲要》(兜南岢等编)和《心理学导论》(希尔加德等编).存有是意让I的章节里,已经有r厦映静修主要属T超个人研究主题的内容“”47卜枷I[”‘””¨““’。

超越的精神生活之所以未能受到传统心理学的电视,是因为它往往带有神秘的性质,fI【f科学似乎不该或小能研究忡秘现象。其实,在科学家跟里.未知的领域都带有神秘的性质,甭则,求知的欹单从何而来,正周为神秘,才促使人盘研究;也正因为神秘,才需要去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就是一种通过研究破除神秘的过程=难道在物理学家服里.时空的问题夺神秘吗?在事物学家眼里,生命的起源问题不神秘吗?最然,神秘不能成为不该研究的理由,反而是应该研究的理由。只有研究才能破除神秘,才能促进知}}{的进步。迷信与狂热往往是缺乏研究的结果,而研究是为了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恰恰有利于消除进信和狂热。艾理斯(AlbenElli8)认为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神秘现象会导致狂热”¨”m瑚’,这种指责缺乏说服力。超个人心理学通过研究致幻剂、静修、神秘家的经验i己载以及临床上的观察,揭示了一些神秘经验的奥秘.他们是抱着研究的态度,慎重地区分和对≠手有利于健康和有损于健康的方面,并授有盲目崇尚一切神秘状态。

越是高级的心理现象,越带有主观色彩,越具有不可重复验证的性质,因而研究难度越犬。超个人心理学研究最高级的精神现象,特别需要一种知难而进的精神,这也是知识进步韵一种动力。心理学既然以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就不能以主观色彩太浓或太神秘或不能满足某种科学的标准为理由而将某些现象排除在外。在心理学q,,一种研究是否具有合法性应该是看它是否具有经验的依据,也就是说,它研究的是不是心理生活中确实存在的现象。即使是幻觉.也是一种真实的心理生话中的事实。超越的精神生活.既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世界各地都存在着.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问题是,这些现象虽然存在着,但具有超越经验的人在人口总体中是极少数,尤其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超个人心理学主张开放地研究一切经验,不管看上去是多么罕见的现象。爵为在超个人的观点看来.罕见的现象可能恰恰足人性极致的见证,将这些现象呈现出来并给予心理学的解释,不仅有助于拓宽

时人性的理解,也有助于增进大多数人的成长、人本t义血强凋研究不能代表大多数的个体。因为那些个体代表着健康成长的方向,超个人心理学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对意识问题的强调足超个人心理学的一大特点。心理学的创建者们本来就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意汉的科学,后来由于行为主义的崛起,意识问题在心理学中一度失去了台法性,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人本心理学恢复了意议问题存心理学中的合法地位,但【自于认知心理学更专注于具体的认知过程,人术心理学又更专注于情感、动力和价值的具体问题,都未能提出关于意识整体的理论模型。超个人心理学家不仅重视意识的研究,而且提H}了意识经体的理论模嶝,如维尔伯(Kenwnber)的意汉谱(thespectnlmof㈣s‘_iou8ness)理论57JfP“小’,塔特(c.T缸)关于意识酊系统观点”¨州。3”等,这些模型真正反映了意识的无比丰富性和广阔性。有r这样的模型,不仅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意识的结构和功能,而且有助于把握具体的意识现象在意识整体中的地位,小致于盲目地陷入具体的支离破碎的研究之中,同时这种整体模型也有利于整合具体的研究。

超个人心理学提出不但要有心理分析,还要有心理综合;不仅要有深度心理学,还要有高度心理学…旧”“”。它还把意识区分为前个人、个人和超个人三种发展水平”叫9…“,将人视为身(}lody)、心(mjnd)、魂(soul)、灵(8Pint)的统一体”I}‘””。”,并提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精神四个层面的宽广的医学模式”¨3。”,意识的各个层面之间的关系不是台阶式的.为r便于理解,可以将其视为连续的谱系,好像光谱”】‘邮h㈨。这是一种最具包容性的人性模式,它体现r一种整体的研究取向.拓宽了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整台的心理学架构.为整合心理学中的不同观点不同理论提供一个参照系。现代心理学一方面四分五裂,另一方面又趋于整合“1。整台不仅仅意味着综合已有的理论和研究,如果缺乏理论上的富于前膳性的突破,即使是一位心理学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也不能提出一种罄合的人性理论或心理学模型。超个A心理学的架构试图包容所有的心理学理论,同时叉不是简单地综合或兼容并包(这样做既费力又达不到目的),而是建立在一种具有统摄性的人性理论或意识模型上,至少可以被视为心理学统一趋势中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一97—

超个人心理学主张方法论的多元化。因为在方法论问题上,超个人心理学是持对象中心立场的,方法为对象服务,只要有助于解决超个人视野的问题,无沦定量的研究或定性的研究,“客观的”测量数据或“宅观的”自我报告,都可以采用。1研l。r(1992)认为超个人心理学是定性研究为中心的,并将定性研究视为超个人心理学的一大优点”“。实际上,只要我们翻一下《超个人心理学杂志》就可以发现,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不乏实验、测量等定量研究的报告。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从严格的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到深入的个案研究.各种各样的方法在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中都可以见到。黎黑(n咖昭H.1船hey)在论及超心理学的时候说:“……心灵学家还是能够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原则的。他们非常谨慎地控制自己的研究,运用统计学并警惕欺诈行为;他们比主流心理学更勤于重复研究;他们为如此努力工作却未赢得科学家的美誉而感到愤愤不平。”【l5]‘-僻’黎黑虽然不加区分地以否定的态度评论超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但从有关科学方法的这几句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超个人心理学并非其运用定性方法,而是既运用定量方法也运用定性方法。其是使用定量方法并非超个人心理学的特点和贡献,因而不值得特别加以评论。实际上,定性方法也不是超个人心理学的特点,人本心理学早就强调定性研究了。超个人心理学的贡献在于对象中心的多元他的方法论取向。心理学就其本性而盲,就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开放性的方法论模式,因为人的心灵是宇宙同最为广瞬丰富而叉复杂的领域.单纯采用定量研究或定性研究在该学科目前的发展阶段都会人为地限制学科的发展。

超个人心理学不仅在心理学的方法论范禹内主张多元化,而且主张借鉴其他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和神学等多学科的方法都可以在这个领域发挥作用.只要有助于描述和解释人的经验,有助于减轻人的痛苦。

超个人心理学还强调跨文化的方法。当然在心理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跨文化的方法是广瑟使用的。超个人心理学的特点在于,在价值论上明确反对西方优越论的倾向,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各民族文化平等的意识。在具体的踌文化研究中,是将文献研究与现场研究结合起来.以回答文化传统如何积淀于现代~98一人的心灵,以及现代人如何借助传统精神以超越日茄机械化、商业化的生活方式。

超个人心理学向长期统治心理学研究的还原论提出了比人本主义更为彻底的挑战。还原论…直是传统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石.它的基本前提是,任何高级复杂的现象都可以用较低级简单的现象来解释.如心理现象可以用生理现象来解释,生理现象义可以刚化学现象来解释。认识现象的正确方法就是将其简化、分析为基本的元素。庄心理学中华生和弗洛伊德都是典型的还原论者。华生将人的一切行为还原为刺激一反应,还原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弗洛伊德将所有心理现象都还原为性欲冲动,如创造性不过是性欲的升华。人本心理学对还原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还原论贬低r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作为整体的经验本身,而不是将其还原为生理的过程或简单的元素.强调动机的不问层次,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能力。但人本主义将人走向成长和自由的倾向视为人的自然本性,并没有完全放弃用生物学来解释人的市场。当然,这有其合理性,因为人本心理学所关切的个人层面本身就具有生物学的基础。超个人心理学所关切的超越性层面是人性中离生物基础最远的领域,因此超越论可以被视为与还原论相对的另~个极端,是与还原论具有平衡力量的~种立场。与还原论相反,超越论不是试图将较高的人性层面降低为较低的层面,而是试图将较低的层面提升到较高的层面,例如超个人的心理治疗对较坻层面的处理一方面强调采取相应水平的策略.另一方面强调将较低层次的康复纳人到超个人的背景中。

超个人学者试图消除东方与西方、宗教与科学、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与应用的界限。心理学就其本性而言就是处在多学科多文化背景之闻,单一的学科架掏(自然科学)、单一的文化背景和价值标准(西方)逐渐被抛弃,这种趋势在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早已被广泛接受,成为后现代的一种潮流。超个人心理学顺应了这种潮流,架起了东西方心理学传统的桥梁(Ha嘣,198】)”…,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啊lor.1992)”“。超个人心理学一开始就试图超越单一的源于西方的自然科学的局限,试图整合不同文化在有关增进对人性的理解,提升人的精神品质,解决各种病痛等各方面的知识和

列慧==超个人心坪学见其最视东方传统的哲学和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道家学说等=它通过埘东方宗敷哲学及lt实践体验的研究,试图在心理学的架构中融合东西方人眭理论和通向良好状态的践行策略。超个人心理学认为.充分有效的理沦与治疗系统是在昕有的发展阶段或水平上都能有效地解决病理学和衙疗学的问题,包括能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发腱。西方传统心理学主要集中丁前个人和个人水平t:,而东方的传统则侧重于超个人的水平。

超个人心理学明确指出存西方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民族优越感的问题,注重吸收东方文化传统的营养,这是其特别难能可贵之处.对非西方国家的心理学杜t化运动具有启发意义。

东方与西方的间距,在很大意义上就是宗教与科学的问题,讲束方,主要是说东方宗教;讲西方,主要韪指西方科学。町是东方也有科学.西方也有宗教,周此.东方与西方的问题币等于宗教与科学的问题,醛管主要还是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宗教与科学的蔓系.是一个很大的理论问题,不可能在这里展开探讨。具体到心理学与宗教的关系,心理学要研究宗教,遗不是超个人心理学的独创,冯特、詹姆斯、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等许多伟大的心理学家都研究宗教。超个人心理学的特点在于:第一.注重从宗教文献特别是宗教领袖的事迹和思想中寻求精神营养,试图从中获得启迪,获得有关宇宙人生的智慧。第二,注重研究宗教体验,用马斯洛的术语.兴奋的宗教体验是一种高峰体验,指一种强烈的舍一和忘我的状态;沉静的宗教体验是一种高原体验,是指一种持续的空灵或神圣的体验。这些宗教体验隐含着超越“小我”的局限而融人到“大我”的无限商永恒之中的意义可是,很多宗教体验包含着狂热、攻击、破坏、仇恨、盲目等反理性的色彩,导致巨大的灾难。如何将健康的宗教体验与不健康的宗教体验区分开来,是一个壅要的心理学课题。弗洛伊德否认一切宗教,认为宗教体验不过是神经症或精神病的发作。荣格则相反,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可能恰恰是缺乏宗教体验的结果。弗洛姆则将宗教区分为人本主义的和权威主义的,前者与健康的宗教体验相联系,后者与不健康的体验相联系“TI幢3弘””。超个人心理学将宗教体验置于人的意识发展的背景上去判断,将不健康的宗教体验置于前个人、前理性的水平,将健康的宗教体验置于超个人、超理性的水平。应该说这是对宗教心理学的一大贡献。第三,超个人心理学注重从宗教的仪式性活动中寻求通向超越的途径和策略。例如将各种宗教的静修都置于研究的重要地位,可是并不将特定的教义与特定的静修相联系,也就是说,在临床上并不要求当事人接受特定的教义,只是寻求从静修中获得良好的状态。无沧在静修的宗教背景还是在静修过程和策略l:,都持开放的综合的态度,这就将心理治疗与宗教区分开来。

超个人心理学还主张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该将人_芷学科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这里说的人支=学科,主要指哲学、文学、艺术和历史学。自心理学成为一f1独立的科学以后,心理学家就特制注意与这些学科划清界限,因为人文学科要研究价值,而自然科学只研究事实。可是,自从人本心理学兴起以后,心理学不研究价值,已经成为陈词滥调了。心理学既要研究什么是真的,也要研究什么是好的。人文学科既描述了丰富多采的心灵生活的事实(现象、经验),也包含着许多好的坏的、美的丑的价值判断;既包含生命与生活目的的探讨,也包含如何通向目的的手段的知识和智慧,因此这是一个事实与价值、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丰富的心理学宝库.一种以完整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要善于将物理学的、化学的和’卜物学的知识与人文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

超个人心理学还注重吸收社会科学的成果。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主要是指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这些领域的研究者试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态度研究社会行为。超个人心理学所关注的超越的精神生活尤其具有文化的差异,所以它特别关注社会科学领域的进展,主张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应该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

最后,在超个人心理学中,不存在理论与应用、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分离。学术研究与实际廊用,理论上讲是统一的.但在实际的活动中往往是分离的.这种分离有时导致尖锐的矛盾,如导致美国心理学会(APA)的分裂uo幛”1‘””。超个人心理学本来就与心理治疗实践息息相关。马斯洛当初提出超越自我实现的理论,几乎同时义提出了这种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即z理论)。现在超个人心理学广泛应用于治疗、管理和教育领域,同时在理论的刨新方面也具有很强的活力。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造似乎足勿庸置疑的。翻开任何一本心理学教科书,无不将心理学定义为一¨科

一99—

学至十是一门研究刊么的科学则说法不一,如“研

究卣接经验的科学”(冯特),“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厦其条件的科学”(詹姆斯),“研究行为的科学”(华牛J,“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斯腾伯格)”¨””,等译。,奠qJ.斯腾伯格的定义是当今最广为接受的定义、立u果有人说心理学不是一门科学,很可能会遭到“人人喊打”的厄运。不过.学术界总还是一个讲理的地方,靠“喊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州题t:,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兴起,近年来就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如有些后现代心理学家明确提出“非科学的心理学”,并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而超个人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维尔伯则根据心理学知识的来源将其区分为感官的、理智的和移C思的,其中只有来

自感官观察的心理学知识属于严格意义E的科学:驯‘叫㈧8”。看来,关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问题,有必要进行重新检视。

什么是科学?这是一个难下定义的概念。广义地说.凡是有系统的知识,都是科学。这样看来,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称为科学,因为既然是一门学科,它就一定是由系统的知识组成的。这就意味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外,文学、史学、哲学、神学等都是科学。除了系统性这一特征,日常概念中,我们常将科学理解为“台理”,我们说某件事或某种观点“科学或不科学”,是说它“合理不合理”。这样科学就包含系统和合理两个特征。根据这个定义,科学基本等同于知识或学科。那科学这一概念自身的规定性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进行一番分析:第一.我们通常所讲的科学,其最贴近的意义是近代以来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科学,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第二,当我们讲到科学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可以作为科学这一概念的典型例证,显然也是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第三,当我们讲到科学家的时候.我们想到的一些典型人物是哪些?我们说伽利略、牛顿、达尔丈是科学家,说康德、黑格尔是哲学家。尽管康德、黑格尔懂科学,甚至对科学有很大贡献,但我们在举例说明哪些是科学家的时候,通常不会提到他们。至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我们更小会称他们为科学家,文学评论家、艺术评论家和神学家等.我们通常也不称他们为科学家。显然这里不存在高低之分。科学并不见得是最好的东西.说一些学科不是科学,也不意味着它们小如科学重要,甚至也不意味着它们不科学(就科学的合理性这一含义而吉.“科学”在这里做形容词用)。人文学科有那么悠一一100一

久的历史,对人类的生活有那么犬的影响,难道一定要将它们说成是科学才显出其重要性吗?

基于眦上分析,可知科学与人文学科之划并无商低上下或重要不莺耍之分.其区别主要在于研究方法或遵循的研究规则不同。因此,在定义科学的时候,必须包含方法。科学的特征,主要是由科学方法表现出来。因此.这里所说的科学,是指实证科学,不包括人文学科,并且认为“人文科学”这一说法是小恰当的6J‘’““’。

科学又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虽然有自身的特点,但它们要遵循科学研究的共同的方法论原则,耐塞些方法论原则来自自然科学。根据杨国枢的论述,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人类学(不包括体质人类学)、社会学、大众传播学、精神医学、经济学的一部分、政治学的一部分、历史学的一部分、食管学的一部分等。

在西方,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是真理的主要裁判者。科学被视为具有无限力量和价值的东西而得到广泛崇拜,成为科学主义,成为一种新的宗教。科学主义及其哲学代表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只有科学才能发现有效的知识。结果,那些不能用感官观察和不能用科学方法处理的现象,经常被排除在研究之外,或有关的研究不能得到承认。在这些被排除或被拒绝的领域中+包括有关心灵、意义、目的和超越的体验。因为科学强调感官的观察、测量和分析,它对于理解物质世界非常有效,但对于主观现象渚如意义和目的.却几乎无能为力。科学既然不能处理主观现象,而心理学又“必须”是科学,所以,心理学不研究主观现象。黎黑说得很明确:“心理学与任何一门科学一样可“包含手段,但它永远不可能包含目的叫”]fp7州。然而意义和目的是人的最重要的关怀,作为研究人的心理学.能绕得开吗?

人本心理学家的回答是否定的。作为人本主义者的马斯洛把科学区分为机械主义科学和人本主义科学,相应地心理学也可以区分为机械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他对机械主义心理学的方法中心论、还原论和客观性原则等都进行了全面的清算,为人本主义扫除了方法论上的障碍。然而,另一方面马斯洛又将科学视为寻求真理的任何研究。他说,一个会做实验的化学教师,可能终身无所发现,因而小能算是科学家。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家、哲学家、人道主义作家,甚至一个于工劳动者,都可能成为真理的发现者,因而他们也是科学家。但这里的疑问是:第

一,如果科学可以区分为机械主义的和人本主义的,

那么,现代物理学以及生物学中的非机械主义的研究

属于机械主义的科学还是人本主义的科学’它们是

机械主义的科学吗?不足。它们是人本主义科学吗?

也不是。第二,如果撇开方法论的规范来定义科学

家,将有所创造的艺术家、文学家和哲学家都称为科

学家.将所有的知识都称为科学,那科学和科学家的

具体含义是什么?文学家的创作也可以说是追求真

理,也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可是我们不认为文学作古占4是科学,不认为文学创作是科学研究,也不将文学家视为科学家。马斯洛在批判实证主义的狭隘的科学

观的同时,犯了“泛科学主义”的错误,实际上还是一

种唯科学主义的倾向。

超个人心理学主张.彻底放弃将心理学视为科学的立场.而将心理学定位于关于人性的知识的研究,

包括科学的研究,但不仅仅是科学的研究。超个人心

理学提出了一种整合有关人的知识的途径和架

构””。维尔伯提出了一种开放的知识论.他认为感

官、理智和沉思是获得知识的三只眼睛,分别借助于

感觉信息的输入、心智一现象学的观察和沉思的观察

一质询。每一种眼睛都能发现知识,但从不同的眼睛

获得的知识是不同的,因此,知识可以分为感官的知

识、理智的知识和沉思的知识。每一种知识都有它自

己的严格标准.不能用感官知识领域的标准来衡量理

智的知识和沉思的知识,也不能用理智知识领域的标

准束衡量沉思的知识。在心理学中,不同的心理学知

、戗也是通过不同的眼睛获得的。例如,传统的行为主

义研究强调必须以感官可观察测量的数据为根据.避

免假定不可直接观察的心理变量,如动机、表象等等,

所以,行为主义是从肉体的眼睛所获得的心理学知

识。然而,他们避免论及心理事件的逻辑理由是不充

分的.连斯金纳自己也不得不偷运心灵主义的假设,

以便为他的哪怕最简单的实验做出判断。从心智的

眼睛所获得的心理学知识包括各种内省心理学、心理

分析和各种动力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等。从沉思的眼

睛所获得的心理学知识.是关于超越现象的,包括有

关宇宙人生的各种领悟和智慧,以及获得超越体验的

知识。这j种心理学的知识对于一种包含人的经验、

本性、潜能和发展的完整谱系(spec咖m)的心理学都

是重要的Ⅲ‘9“’…。

因此,超个人心理学不再仅仅在科学的架构中定义心理学.而是将心理学定义为关于人性的知识的研

究。这在心理学界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声音.例如有人指出:心理学所想摆脱的最大的绊脚石,便是它想成为自然科学的野心.心理学最大的福祉便是山这种束缚中解脱出来,重新探讨它所能贡献的知识一唯冉彻底地改变研究方向,才能结束心理学缺乏自己的范式的阶段。

当然,维尔伯的知、烈沧概念并没有被广泛接受.而且他的所谓“二只眼”理论确实让人感到有贬低科学知I}l的意味,用为从他的表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所说的“三只眼”之间有高低之分。而我认为,不同的知识之问不存在高低之分,因此,我习惯使用一种常用的知识划界法,也就是将人类知识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和人文学科。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总体上讲处于三者之间.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更有社会科学的性质,还有人文学科的性质。因此心理学的研究既有科学意义上的研究,也有人文学意义上的研究。心理学的知识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人文的知识。我不同意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眼里的心理学》一文中第一句所说的,心理学是一个纯粹自然科学的分支,也不同意将心理学视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或者将心理学视为自然科学Ji社会科学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而是要看到心理学还具有人文学科的性质。这样,就可以在心理学研究中较好地处理事实与价值、描述与评价、客观与主观、科学与人文等矛盾。显然,这里没有反对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也授有反对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只是说还应该考虑到心理学的人文学科的性质。这是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一种拓展。正如人文学科不仅不反对科学,而且十分尊重科学并且要从科学中吸取营养,但人文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立性.人文取向的心理学研究不仅不反对科学取向的心理学研究,而且十分尊重科学取向的心理学研究并且要从中吸取营养,但人文取向的心理学研究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不能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人文取向的心理学研究。科学是心理学研究最重要的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不科学”、“不能重复验证”或“不可证伪”,不应成为评价所有心理学研究的唯一的或悬高的标准。波普尔批评精神分析学说不可证伪并没有动摇这种学说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人文取向的心理学家对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家要比后者对前者尊重得多。即便人文心理学家不尊重科学心理学家,也不会对其有任何损害;但科学心理学家对人文心理学家,过去、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都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承认,而这种不尊重和不承认,对人文取向的心理学

一10l一

就会造成损茸,凶为它处于弱势的地位。

超个』、心理学是f】理论与应J千I密切芰联的学派.E在心jli力阿的贡献首先在{二拓展丁人的心灵生活审问.有且打F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提出的枣物一一-娌一礼会一精神的l《学模式,增进r人们埘健康的认识,即r一个健康的人小仅仅意味着良好的身体、心理功能的实现.良好的社会适应和发展状态,而阻坯患昧着一种趟越的精神生活。这种医学模式向人们展现r一个新的领域,尽管这一个领域广泛存在着,但人耵J并没有蘸识到它与健康J11i完整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这种心理学致力于促进精神成长的选径的探讨.已拦使心理学应用的范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因为超个人的治疗已经不仅仅是治病和康复意义卜的,也不仪仪是潜能的开发,而是参与到人们最高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之q,,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迹象。超个人心理治疗将较低层面的康复与成长置于精神生活的宽阔背景中,有利于较低层面身心机能的发展。它进一步丰富了整体的人性观,因为在超个人心理学家看来,_-打商健康的精神生恬要以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厩的良好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健康的精神生活也有助于较低层面的发展。例如静修训练.有助1二联治身心疾病,提岛身心健康水平,增进长寿,以及开发人的牛理、心理潜能,促进心理机能的发展等。

超个凡心理学的应用不只限于治疗领域,在管理和教育领域,超个人心理学也有广泛的应用.马斯洛的z理论就是将超个人心理学应用于管理的著名例证。这罩仅就救守学的应用举例说明。Ro辨rwaIsh认为,当今两方的教育遵循的是市场的法则,它只是受教育者适戍未来商品经济社会的工具.匿此智育被置于教育的首要地位。如何使受教育者在其他的方

而也得到有效的发展,包括情绪、道德以至超个人的层面?他尝试将超十人心理治疗的思想和技术应川于救审的情境中=.他在大学本科生t和做超个^、主题的报告,并配合相应的体验练习,实验长选4斟:刊问,在开始的几个星期.许多学生感到困惑不解,f【}i到学期结束的时候,有过半的学生声称实验对他们的!卜活有帮助,有近10%的人认勾这是他们一生中抬』JJ舶摄重要的教育体验。还有人提出事先11r以小}片述fF何超个人的理论和体验,H是将超个人的理念和技术贳彻到教育过程中,这也是当前超个人教育应用研究的课题。

超个人心理学还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崇尚7积、和谐,追求超越和神圣的精神生活样式,以抗衡那种喧嚣的、浮躁的、物质利盏至上的牛存状态。现代人习惯于生活在~种机器的世界巾.机器对于现代人变得像水和窄气一样不可缺少。几乎人的所有需要的满足,从农食住{『、信息的获得.人际交流,划刨造r}的工作,都离术外机器。无论在那里.只要醒着.就不能没有声音或机械操作,随身听、移动电活、笔记本电脑似乎成了身体的一部分。电视也无处不在.人们吃饭要看着电视,乘车要看蔚电视,只要没有非做不可的事就坐在电视机前。人们习惯于生活在充斥着噪音的世界里.宁静反而台导致恐慌。这种对机器的依校在心理上导致一种结果,就是害怕独处,害怕宁静,害怕面对自己。人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心情始终是浮躁的,总是被永无止境物质利益吸引着,直到生命力被消耗殆尽。超个人心理学则提醒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之余使身心放松下来,使浮躁的心情沉静下来,回归刊自然的和谐状态,回归到自我,进入内部的精神世界.去关怀生命的意义,去追求某种超越的、神圣的价值。这正是超个人心理学对当今时代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参考文献:

!i]郭永玉超个人心理学的界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6)

[2]郭永玉.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5),

i3]郭永玉.超个人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1,(3).

14J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下册)【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f5]希尔加德,等心理学导论(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1‰.An№o曲bm舭fm∞如甜细n帆chr^ok4淞f:7№∞川m耐如琳矿s湘“批coⅡr蒯i曙Ⅱ耐p妒^o一{胁印yJ0umalofC0unsd幛柚1dD州elopment,1986,65(11),146一150

。7)wl¨州,KR础。妇m雕舢心:f胁tp皑fmm矿洲啪㈣.InRwalBh&F.V跏gh8n(ed8)。hc^s6e’口r一昭o:}k£Ⅲ’印cMoMh,曲lun.NewYurk:Je陀myPTarch廿/Putn帅,1993.2l一25.

一102—

8。ran.c.Thesystems8ppmachIocoll宴cjousJn

R.walsh&F.Vaugh明(eds.).胁6州昭o:£kIm,Es—peM帆一口拓110R.NewYork:Je碑myP.Tarcher/pu{nam,1993,34—37

91B叭Iista.JR.舶Ⅲh啪^^州删Ⅱ州舶6enoA55Ⅱ∥硪:pi帆ee乃o,£rⅡ“肆"HoM2弘"h020∥lnBw.scmton,Ha1(eds.),,h£60靠0,lm7印。瑚∽f伊”触”叫8一一"^oz昭yBasicB00k9:A

subsidiary“Pe删sB呻ks?I..LC.1996.52—61.

101walsh,R&vau曲an,F.TkwoddviewofKenwllber.InB,wscot幻n,et

aI.(豳),7t埘600^。,£m肿’胛“o,】Ⅱfp驴^imvⅡ甜聊℃b如缈B蚰越Io。ks:AsubsidiBryufPer8eusB00ks+LL.C,1996,62~74-i11]wllb}r,K^岍f芦y幽,垤y:co珊c如wn跚,印im,芦”^ofo甜,£k‘印”Boston:sha耐Jh8laPublicanon,Inc20()o.‘

|J2Js。oll棚,B,w如舯妣f面n删d如砌帕n矿n口,删伽耐py曲j删讲hB,w.scoIl叩,e£m.(eds.),TexphookdtmnspersonaIp8ychiatry蚰dpsychology.B船icB00k8:ASubsidi8ryofnfseusⅨok8,L“LC,1996,3—8

[1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分裂及其整合[J].心理学报,1999,(3)

[14]1aylur,E.m“印们。衄lP郴矗幽盯:缸j删一"iH嘣.TheHumanisticPsycholo豳t,1992,(20,2锄d3),285—300.

[15]黎黑.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i16]HaⅢ,c.7k,‘口婶Bo,矗肛灿。I蛄y:^抽妊b薛似睫ne础细wn一矸kfem芦"树og弘joum日lofIndi叭Psy’chology.198l(2),31—36

f17]郭永玉.孤立无援的现代人——弗培姆的人本精神分析[Mj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i999

[18]艾森克,M.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9]郝琦,乐国安“非科学的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方法论的启示[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6)[20]WiIber,K.跏幻掣:w诧we∽d妇唧邮咖以咖嘶InR.w甜sh&F.hu曲an(Eds.),Pa她bpyonde90.the

t舯8pe培onalvision,l鹏A“gele8:T眦her,1993,l};4一189.

(责任编辑:蒋永华)Tm璐pers∞mPsycholo留:ALiterat叫eReview

GUOYong?y“

(D8panmentofPs)cllol0盯,cenⅡalChinaNo册alunive培ity,wuh肌43c帅9)

Ah吐憎ct:Inthjspaper,thecont曲uti伽80f

transpersonalpsycholo科arepresented.Asforthe

0h。

ject0fpsychology,itprovide8amo就co哪henBiVeHIodel0fhum叭n咖re,whichexp8ndstherealmofpsychology;asfort11emethodology0fpsycholo盯,itproVides聃object—centr刊openmod。el;asforthet8skofpsycholo盱,it

inte胖lestllewisdomoflheworld毫spiritualtradi60聃wilhmod。empsychology;聃forthev日lue—orientedpsyehology,n伊esbey叫ld

thelimiⅢionofscientism;asfortheBpplic鲥0nofpsych010盯,itdevelopsnewpsyehothempytechnique8;and6nally,itpmVidesa】涵s£yle汕ichadvocatespe8ce,h跗nony,tr龃scendenee,anddi“n时fo00n£朗dagainst出8甜aleofexistencewhiehisn击8y,blunded“g硼dm砒erialis石c.

Keywords:b船icpsychologic81view;tm“spersonalp8ychology;prepeTsonal;personal;tra“sperso衄l

103

超个人心理学观评析

作者:郭永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湖北,武汉,430079

刊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3,""(4)

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20条)

1.郭永玉超个人心理学的界说 2000(06)

2.郭永玉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期刊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5)

3.郭永玉超个人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期刊论文]-国外社会科学 2001(03)

4.克雷奇心理学纲要 1981

5.希尔加德心理学导论 1987

6.llis A Fanaticism that may lead to a nuclear holocaust: The contributions of scientific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1986(11)

7.Wilber,K Psychologia perennis: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 1993

8.Tart,C The systems approach to conscious 1993

9.Battista,J.R Abraham Maslow and Roberto Assagioli: pioneers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1996

10.Walsh,R.Vaughan,F The worldview of Ken Wilber 1996

11.Wilber K Integral psychology: consciousness,spirit, psychology, therapy 2000

12.Scotton,B.W Introduction and definition oftranspersonalpsychiatry 1996

13.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分裂与整合 1999(03)

14.Taylor E Transpersonalpsychology: Its several virtues 1992(20,2-3)

15.黎黑心理学史 1998

16.Harari C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A bridg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sychology 1981(02)

17.郭永玉孤立无援的现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 1999

18.艾森克 M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2001

19.郝琦.乐国安"非科学的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方法论的启示 1999(06)

20.Wilber,K Eye to eye: science and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1993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董俊花.DONG Jun-hua超个人心理学及其与中国传统心理学的联系-河西学院学报2006,22(1)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提出了一种最具包容性的人性模式,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与中国传统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心理学的应用问题上,它发展了新的心理治疗技术,拓展了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崇尚宁静、和谐,追求超越和神圣的精神生活样式.

2.学位论文方双虎整合与分化——威廉·詹姆斯与现代心理学2007

本文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整合——分化——整合”的视角,重点探讨了詹姆斯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探讨了詹姆斯对实验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现代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对精神分析心理学、存在—现象学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以及对生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等当代心理学新取向的影响。

詹姆斯之后心理学百年发展的分化和分裂现象引起了心理学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再次提出了心理学的整合问题。詹姆斯的心理学整合思想是解决当前心理学整合问题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揭示了詹姆斯的心理学整合思想的当代意义。詹姆斯的心理学整合思想是一种“星丛观”,即坚持“有差别的统一”,也就意味着心理学的整合是一种多元的整合,而不是一元的整合。詹姆斯的心理学整合思想对当前心理学整合工作的启示表现为:(1)树立大心理学观;(2)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大整合;(3)大力发展理论心理学,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有机结合;(4)面向生活世界,大力加强应用心理学的研究。

引证文献(2条)

1.董俊花超个人心理学及其与中国传统心理学的联系[期刊论文]-河西学院学报 2006(1)

2.詹伟鸿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思想与佛教涅槃说的相通之处[期刊论文]-甘肃社会科学 20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9709389.html,/Periodical_njsdxb-shkxb200304014.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1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