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朝赵南星

明朝赵南星

明朝赵南星
明朝赵南星

明朝赵南星

赵南星(1550—1627),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真定高邑(今河北元氏)人。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以后经历了数次起落。

赵南星性格强直,负意气,重然诺,有燕赵任侠慷慨之风,这在他早年即已为人所识。中进士后,在汝宁(今河南汝南)任推官,因治行廉平,迁为户部主事,开始任职于朝中。当时张居正当政,权赫一时,一次偶尔染病,满朝大臣遍走群望,并齐为张居正祈福,赵南星颇不以此等谄举为然,与顾宪成、姜士昌相戒这段时间不登张居正门。

后赵南星起任文选员外郎。他上了一道奏疏,陈说天下四大害:其一是干进之害。他举例说:吏部尚书杨巍请求休致,左都御史吴时来谋代杨的位子,又忌讳户部尚书宋纁的声望,恐将由宋来代杨,就连连上疏排挤宋纁。“大臣如此,何以责小臣?”①其二是倾危之害。他列举了几个正直官吏被迫自免后,还有南京礼部侍郎赵用贤在职,于是宵小就每思中伤诬陷,以逼迫正直官吏尽数远离朝廷。他沉痛地指出:“众正不容,宵小得志。”其三为州县之害。说州县官吏日益腐化,民生为之日益交瘁。其四为乡官之害,说乡官因着天高皇帝远,在地方上控制一方,甚至权力大于守令,横行无忌,也没人敢奈何。赵南星为此大声疾呼:“四害不除,天下不可得治。”

奏疏发出,朝臣议论赵南星所言极是。但由于赵南星抨击了一些朝官,引起一些不满,遂有给事中李春开起而反驳。给事中王继光、部曹姜士昌等相助赵南星,并揭发吴时来、詹仰庇等谗谄的事状,李春开为之气沮。但赵南星不久即以病去职,再次起用时,任吏部考功郎中。

万历二十一年(1593),赵南星与吏部尚书孙■、左都御史李世达主持“京察”大计。所谓“京察”,原是明廷考核京官的制度,凡六年一次,每逢巳、亥之年进行。在京察中,根据官员的政绩、品行,秉公分别给予升任、降调或罢官等奖惩,凡是在京察中被罢官的,终身不复起用。因此,京官多很紧张,又加上这次主持京察的赵南星、孙■平日常秉公行事,故自觉己职不妥的官员更加惴惴不安。果然,赵南星又一次显示了决不徇私的决心。开首就将自己姻亲给事中王三余连同孙■的外甥员外郎吕胤昌斥出,一时间公论所非议的人,贬斥将尽。王锡爵此时以首辅还朝,想对一些人进行庇护,而赵南星等人的察疏已上,王锡爵想要庇护的人都已名列黜单之中,王锡爵深为之恨恨不已。

赵南星大忤阁臣,于是就有人找机会报复他。恰在此时,言官论劾员外郎虞淳熙、郎中杨于廷、主事袁黄不称职,应予免黜,而孙■认为虞淳熙、杨于廷还可留用。于是反对者们就抓住了这件事弹劾赵南星专擅权势,培植党羽,赵南星立被贬职三级,孙■也被夺俸。孙■即接连上疏乞休,李世达因自己与赵南星同掌京察事务,上疏为赵南星辩讼,神宗不理。佥都御史王汝训、右通政魏允贞等交替上章论救;其中员外郎陈泰来言语尤切,不免对①《明史》卷二四三《赵南星传》。下引本传者不另作注。

神宗有所触动。神宗大怒,贬斥赵南星为民,将陈泰来等贬官。此次京察所引起的轩然大波遂以赵南星退居乡里而结束。

赵南星被贬回乡间闲居,名声反而更高,国人皆以他与邹元标、顾宪成齐名并称“三君”,朝里朝外举荐他复官的上疏百十回,但终万历朝,赵南星再未入朝复官。

光宗被扶上皇帝宝座后,赵南星方被重新起用,任太常少卿,不久即改右通政,又进为太常卿,擢为工部右侍郎。光宗死,熹宗即位后,他又于天启二年(1622)十一月拜为左都御史,再做监察官。赵南星此次上任,更加雄心勃勃,慨然以“整肃天下为己任”。

天启三年(1623),时为癸亥年,又一次京察大计开始。赵南星与吏部尚书张问达掌其事,以给事中亓诗教、赵兴邦、官应震、吴亮嗣在万历朝结党乱政,议废黜四人。吏科给事中魏应嘉力持不可,赵南星遂撰《四凶论》,终将四人黜去,一时天下为之大快。此年冬十月,赵南星替代张问达为吏部尚书。

当时干请之风甚嚣尘上,只要文选郎一出来,即被相邀,或为亲朋或为故旧谋求官职,不如意就相骂逐人,选郎不免要忍气吞声。赵南星素来痛恨此种弊风,特立独行,锐意澄清,贵官们有所干请,即碰一鼻子灰。久之,朝内外都惧他性严,不敢向他开口请官。

魏忠贤因赵南星严直之名远扬,对他不轻易有所犯,有时反而在皇帝前称赵南星任吏部尚书很称职,并想拉拢赵南星为己所用。他派遣自己外甥傅应星谒见赵南星,赵南星拒而不见,魏忠贤也无奈何。一次,赵南星与魏忠贤因公事并坐于弘政门,赵南星一脸肃然正气对魏忠贤说:“主上冲龄,我辈内外臣子宜各努力为善。”魏忠贤虽未答对,已怒形于色。大学士魏广微本是赵南星老友魏允贞之子,却趋附魏忠贤,

入内阁后,因着父亲与赵南星的关系,几次到赵南星门上请求谒见,都被拒之门外,赵南星叹息老友没有这种儿子,言语传到魏广微耳中,魏广微对赵南星更加恨之入骨,就与魏忠贤勾结起来谗害赵南星。

当时东林党势已大盛,叶向高、韩爌任于内阁,赵南星以掌吏部铨选之便,大举东林党人为官。一时间,众多正直官员列于朝中,高攀龙、杨涟、左光斗掌管刑部,李腾芳、陈于廷任于吏部,为赵南星副贰,余者著名的东林党人如魏大中、袁化中等皆在朝为官,因为众多官员皆素为民所称誉,朝廷气象为之一新,于是朝野望治。

赵南星助东林党人张势,不免被小人所侧目,谗言日起。赵南星请休致,没有获准。天启四年(1624),御史崔呈秀在淮、扬任巡抚,贪赃枉法,还朝待考核。高攀龙举发他恶行,赵南星议将崔呈秀远戍。诏书下来,只将崔呈秀革职以待后效。崔呈秀夜晚径投魏忠贤门,叩头涕泣,请乞为义子,又说:“不去南星及攀龙、涟等,我两人未知死所。”魏忠贤点头以为然,就与崔呈秀商议从哪里下手。

山西缺巡抚,此事给魏忠贤等阉党一个机会。赵南星认为太常卿谢应祥可巡抚山西,将谢的名字列在拟定名单最开首。御史陈九畴受魏广微之命,说谢应祥与魏大中有师生之谊,故而魏大中在文选郎夏嘉遇面前为自己老师谋此官。原来魏大中曾参劾魏广微,魏广微忌恨不已,遂使陈九畴不利于魏大中。魏大中、夏嘉遇上疏自辩,赵南星、高攀龙又极言谢应祥素孚人望,非为魏大中、夏嘉遇徇私之故。魏忠贤大怒,遂矫旨,黜去魏大中、夏嘉遇,连带陈九畴也黜去,又责赵南星等人朋谋结党。赵南星求去职,魏忠贤又矫旨切责,放归赵南星。第二天,高攀龙也引退而去。不久,赵南星所检取的官员多因忤逆于魏忠贤,而被罢免,于是一朝尽为魏忠贤党羽。

阉党忌恶赵南星,必欲除之而后快。御史张讷弹劾赵南星十大罪,又将所谓赵南星的私党十数人并黜,赵南星削籍,赵南星以前所贬斥的官员皆得以拔用。

天启五年(1625),赵南星因汪文言狱词连及而被下抚按提问。赵南星送被戍于代州(今山西代县)。赵南星在戍所仍是赋诗饮酒,唾骂笑傲,一如平时。天启七年(1627)十月卒于戍所。终年七十八岁。崇祯帝继位后,追谥赵南星为“忠毅”。

赵南星一生为世所重,因他“不以谪居畏祸,少有贬损。人谓寇莱公、苏子瞻无以过也”①。王士祯更称“高邑赵忠毅公北方伟人,天下望之如泰山北斗。”②赵南星喜赋诗为文。曾刊行并加注《女儿经》,有《赵忠毅集》、《味檗斋遗书》、《芳茹园乐府》、《史韵》、《学庸正说》、《笑赞》等传世。

①《列朝诗集》。

②王士祯:《蚕尾续文》。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三)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三)已完成1 按照派系来分,叶向高属于: ?A、浙党 ?B、东林党 ?C、阉党 ?D、楚党 我的答案:B 2 既在《东林点将录》中提到,又属于东林书院的人物有 ?A、叶向高 ?B、李三才 ?C、全都是 ?D、都不是 我的答案:D 3 东林党人面临的政治困境如同? ?A、牛李党争 ?B、朱熹的“伪学逆党” ?C、安史之乱 ?D、五胡乱华 我的答案:B 4 朱熹在活着的时候其理学就提到官学的地位 我的答案:√ 5

李三才自认为是东林党人。 我的答案:× 6 只要有不服从魏忠贤的人都被冠以东林党我的答案:√ 7 东林党这个称号侍从对手那里得名的 我的答案:√ 8 《剑桥中国明代史》有谁参与 ?A、樊树志 ?B、顾宪成 ?C、黄仁宇 ?D、吴晗 我的答案:C 9 《东林点将录》参照哪部著作写法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我的答案:C 10 天启年间谁是阉党的首领 ?A、胡惟庸 ?B、严嵩

?C、魏忠贤 ?D、冯保 我的答案:C 11 “众正盈朝”出现在什么时期? ?A、天启年间 ?B、万历年间 ?C、洪武年间 ?D、崇祯年间 我的答案:A 12 众正盈朝是指正直的人纷纷被启用。我的答案:√ 13 天启年间的“阉党”的代表人物是()?A、王喜 ?B、魏忠贤 ?C、王振 ?D、冯保 我的答案:B 14 南宋时期谁曾被批为“伪学逆党”? ?A、王阳明 ?B、韩非子 ?C、朱熹 ?D、阮籍

我的答案:C 15 东林党在万历年间和天启年间没有发生变化。我的答案:× 16 最初,被称为“伪学逆党”的是: ?A、朱熹 ?B、程颐 ?C、顾宪成 ?D、李三才 我的答案:A 17 《东林点将录》将叶向高比作: ?A、晁盖 ?B、宋江 ?C、李逵 ?D、鲁智深 我的答案:B 18 希望调和阉党和东林党关系的是: ?A、杨涟 ?B、李三才 ?C、叶向高 ?D、魏忠贤 我的答案:C 19 崇祯初年,曾出现众正盈朝的局面。

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原文及译文解析原文及译文解析

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原文及译文解析原文及译文解析 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太祖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十年,北征还,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 二十二年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汰冗官。官吏谪隶军籍者放还乡,诏文臣年七十致仕,河溢开封,免税粮。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夏四月,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

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趣命中官具楮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庚辰,帝不豫,辛巳,大渐,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B.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C.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D.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子,指古化帝王、诸侯的妻妾妃子中所生的长子,后来泛指王侯的嫡长子。 B.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常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或重臣留守宫廷处理国事。 C.大赦,中国古代皇帝在登基、换年号、立后、立太子等情况下,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一)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一)已完成1 东林书院建立于()。 ?A、万历十年 ?B、万历三十二年 ?C、天启五年 ?D、万历元年 我的答案:B 2 一下人物中,推崇朱子理学的是: ?A、高攀龙 ?B、李贽 ?C、王阳明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A 3 东林书院的建成时的院规规定,讨论的范围是: ?A、《四书》 ?B、《诗经》 ?C、《集注》 ?D、《朱子》 我的答案:A 4 东林书院第三代领导人是: ?A、顾宪成

?C、陈献章 ?D、高攀龙 我的答案:B 5 天启五年,东林书院被禁毁。 我的答案:√ 6 《明末的东林运动》的作者是贺凯,他认为东林运动是一场改革政治的士大夫运动。我的答案:× 7 东林书院的建立跟一下的()有关。 ?A、顾宪成 ?B、戚继光 ?C、胡宗宪 ?D、A和B 我的答案:A 8 东林书院在明代的建成是在: ?A、隆庆2年 ?B、正德15年 ?C、万历32年 ?D、崇祯11年 我的答案:C 9 东林书院什么时候毁灭 ?A、洪武年间

?C、万历年间 ?D、天启年间 我的答案:D 10 创办东林书院的是几个人 ?A、1.0 ?B、2.0 ?C、3.0 ?D、4.0 我的答案:B 11 东林书院是下野的官员办的 我的答案:√ 12 我国历史上明朝的“东林书院”这个书院名字在明朝第一次出现我的答案:× 13 东林书院存在了21年。 我的答案:√ 14 东林书院的创始人是()。 ?A、顾宪成 ?B、高拱 ?C、张居正 ?D、徐阶 我的答案:A

15 高攀龙一直反对东林书院。 我的答案:× 16 东林书院毁于()。 ?A、万历十年 ?B、万历三十二年 ?C、天启五年 ?D、万历元年 我的答案:C 17 顾宪成曾以“桃花源人”自称自己在东林书院的心态我的答案:√ 18 东林书院并不注重讲学而是热心政治。 我的答案:× 19 东林书院从明朝创办开始一直存续到清雍正年间我的答案:× 20 东林书院的第二任领导人是谁? ?A、顾宪成 ?B、吴觐华 ?C、高攀龙 ?D、钱一本 我的答案:C 21

高攀龙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八君

高攀龙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八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攀龙明代文学家、政治家,东林八君子之一。初字云从,更字存之,别号景逸。南直隶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因疏论辅臣王锡爵,谪官广东揭阳县典史。后卸职归故里,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世称“高顾”,为东林学派的代表人物。天启元年,入朝为光禄寺少卿,后因弹劾宦官魏忠贤,削籍为民。天启六年因锦衣卫追捕东林党人,从容赴水而死。崇祯初年得以昭雪。 高攀龙生平 高攀龙祖父静成,被举为孝廉,曾任浙江黄岩县令。生父继成,生有五个子女,高攀龙是老二。静成的弟弟静逸无子,于是将高攀龙过继为嗣子。 高攀龙从小喜读书,非常懂礼节。

六岁开始读书,十二岁学写八股文,二十一岁中举。万历十四年,无锡知县李元冲聘请江右学派的罗懋忠和顾宪成到黉宫讲学,高攀龙受其影响,开始潜心研究程朱学说,确定了治学方向。万历十七年中进士,不久,嗣父去世,他回家为嗣父守制三年。 万历二十年,高攀龙服满,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开始了曲折坎坷的政治生涯。行人司行人执掌传圣旨、行册封等礼仪性的事务,比较清闲。高攀龙大量阅读了行人司中丰富的藏书,尤其是仔细研读了二程、朱子的著作和明朝山西大儒薛文清的《读书录》,并亲手摘抄。他尤其赞赏薛文清“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一笑不可轻假人”的处世态度,以后行事必自求无愧于这一原则。他还编写了《日省编》,将先朝大儒的语录附在《大学》章句之下,作为初学者的指南。高攀龙又将先朝大儒有关儒、释差异的言论汇集成《崇正编》,以抵制王阳明心学所提倡的儒、释、道三教合

一的主张。也就在这一时期,高攀龙感觉自己读书虽多,但心得较少,于是采取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方法,涵养德性。此后几十年,从未间断。可以说,高攀龙之所以能不以自身的进退为怀,坦然面对政治生活中的腥风血雨,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与他长期的修身养性是分不开的。 此时的明王朝已经进入了衰败期,神宗长期不理政务,朝中党派纷争,宦官横行,致使朝政混乱,国力日衰。高攀龙从政不久,就上了一道《今日第一要务疏》,提出要改变明王朝岌岌可危的形势,首先必须正本,即端正“人君之心”;其次要“除刑戮”、“举朝讲”、“用谏臣”、“发内帑”,以革新政治。但这道奏疏被皇帝留中不发。后来,首辅王锡爵等权贵在六年一度考察京官的过程中,大肆排斥异己,被贬削者总计达六十余人,朝廷上正直的官员为之一空。高攀龙的同年御史袁可立上疏针砭朝政,王锡爵怂恿明神宗将之削职为民。高攀龙

功高盖世蒙冤千古的大明汉王朱高煦

功高盖世蒙冤千古的大明汉王朱高煦

功高盖世蒙冤千古的大明汉王朱高煦 一、从“武定”地名和南京“总统府”说起 了解山东历史沿革的人都知道,山东历史上曾有个“武定府”,其辖境相当于现今除邹平、博兴之外的滨州市的大部以及今济南市的商河、德州市的乐陵、东营的利津以及已经归并于淄博高青的旧青城县等地。“武定府”设立于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由明朝的“武定州”升格而来。而明朝的“武定州”则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由乐安州改名而来。由此再加上民国年间延续称“武定府”和改设“武定道”的几年,“武定”之地名在山东延续时间长达近500年之久,因此可以说是山东历史上影响非常大的地名之一。 但要说起“武定”地名的由来,我们却不得不提起一个如今已几乎已经被人彻底忘怀的历史人物,那就是明朝永乐年间的汉王朱高煦。现在,他的名字,只有旅游者在参观南京的“总统府”时才会在导游的介绍中听得到。因为在这里,参观者会被告知,“总统府”其实是一个叠加着明、清和民国遗迹的复合景点,这里在1927年之后是中华民国“总统府”的所在,再早曾作为“太平天国”的天王府、清朝的两江总督衙门,而其肇始之建则是明朝前期所建的汉王府——“煦园”。这个“煦园”,就是在明朝永乐年间被封为“汉王”的明成祖次子朱高煦的府邸,以其名的最后一个字命名。 熟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历代王朝和王侯贵族,要营建府邸,一般都不是随意找一个什么地方就可以兴建的,都得通过看风水选定地址。南京“总统府”这个地方,应该也属于一块难得的有“天子气”的“风水宝地”,不应该是一般王爷说选就可以选到的。汉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在明初为什么能够在踞于“虎踞龙盘”的明朝京师中的如此一块“风水宝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二)

2015年明史十讲课后答案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二)已完成1 牛李党争并不是两个政党之间的斗争。 我的答案:√ 2 东林党更接近于() ?A、政党 ?B、党派 ?C、派系 ?D、以上均不对 我的答案:C 3 《剑桥中国明代史》的作者是() ?A、胡适 ?B、季羡林 ?C、李约瑟 ?D、黄仁宇 我的答案:D 4 “牛李党争”出现在()。 ?A、唐朝 ?B、明朝 ?C、宋朝 ?D、汉朝 我的答案:B 5

中国古代的“党人”具有“派系”、“帮伙”的贬义。 我的答案:√ 6 政党最先出现在: ?A、美国 ?B、中国 ?C、英国 ?D、法国 我的答案:C 7 顾宪成给()写信,受到攻击,形成党争。 ?A、李三才 ?B、叶向高 ?C、石三畏 ?D、魏允贞 我的答案:B 8 《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中国古代的“党”也有政党的含义。我的答案:× 9 “东林党”中“党”的意思是 ?A、政党 ?B、Partis ?C、朋党、派系 ?D、与“牛李党争”中的意义不同 我的答案:C

10 “东林党人”在下也之后重整道德的重心为? ?A、君臣之间的道德 ?B、学术道德 ?C、社会道德 ?D、为官之道 我的答案:B 11 东林党力图整顿道德建设 我的答案:√ 12 《万历十五年》作者是谁 ?A、樊树志 ?B、顾宪成 ?C、黄仁宇 ?D、吴晗 我的答案:C 13 东林党是党派组织 我的答案:× 14 牛李党争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A、秦汉 ?B、汉 ?C、隋唐 ?D、明

我的答案:D 15 《剑桥中国隋唐史》是哪国人写的?A、法 ?B、意大利 ?C、英 ?D、美 我的答案:C 16 党的称呼在古代具有褒义。 我的答案:× 17 “东林党”是东林书院的学者对自己的自称我的答案:× 18 “东林党”是一个政治团体 我的答案:× 19 下面对朱熹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为人清正廉洁 ?B、主张修政事攘夷敌 ?C、主张北伐 ?D、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 我的答案:D

明朝11位惊世人物及其书法欣赏

明朝11位惊世人物及其书法欣赏 大明朝绵延近三百年,无数风流人物事迹震撼当时,故事传至今世。这里选取11位惊世人物试论其惊世原因,并呈献其书迹与各位共赏: 【1】见标题图朱元璋(1328-1398),惊世原因——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字国瑞。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龙凤七年(1361)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大军帖》是朱元璋写给部将的一封信。从内容分析,此时朱氏已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正全力攻打北方,战事仍频。大军所过之处,收降元朝官员甚多,就如何妥善处置告喻部下。信文明白晓畅,对研究明初军事形势和政治方略颇有参考价值。幅末有“朱”字花押。此帖书风健拔瘦劲,点画稚拙流畅,得自然生动之趣。【2】高启(1336~1374)明初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

的青丘,故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旧基,高启为此撰写了《上梁文》。因府治旧基原为张士诚宫址,有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魏被诛;高启也受株连腰斩。惊世原因有二: ——好友姚广孝因其被杀痛恨洪武朝廷,助朱棣夺取皇位。——解放后毛泽东因其两句诗“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发动身边工作人员搜寻其作者。高启《题仕女图诗》:【3】姚广孝(1335-1418),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惊世原因——助朱棣夺取皇位。 姚广孝出自显赫的吴兴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姚广孝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与文学家宋濂、高启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说他:“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二十三年(1363)于径山从愚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

明朝那些事儿 主要人物

朱元璋朱五四韩山童刘福通汤和周德兴郭子兴马皇后徐达冯囯胜(冯胜)李善长朱文正李贞李文忠 俞通海张士诚陈友谅徐寿辉彭莹玉邹普胜傅友德赵普胜丁普郎常遇春刘基(刘伯温)邓愈薛显张定边王保保蓝玉傅友德朱允炆方孝孺朱棣宋濂齐泰(齐德)黄子澄道衍(姚广孝)席应真袁珙徐辉祖朱高炽朱高煦张信宋忠耿炳文张玉李景隆朱权郑和(马三保)平安郭英瞿能铁铉高巍王省盛庸朱能胡濙解缙李贯胡广王艮金忠陈祖义张辅邱福沐英杨士奇杨荣杨溥朱瞻基于谦朱祁镇王振王祐邝埜(野)朱勇樊忠王直喜宁袁彬朱祁钰徐珵(徐有贞)陈溢马顺王竑刘球王山郭登杨洪石亨石彪孙镗罗通哈铭高斌(下有金字)也先李实皮勒马尼哈马伯颜帖木儿杨善曹吉祥张軏许彬李贤逯杲马亮吴瑾牛玉汪直张敏朱见深朱祐樘尚铭杨晔怀恩王恕马文升杨廷和刘健李东阳谢迁李梦阳唐寅(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文征明徐经徐振之(徐霞客)刘大夏杨一清焦芳王岳王守仁(王阳明)王华张彩张永蔡震钱宁江彬朱宸濠王琼孙燧伍文定杨锐张文锦李士实刘养正乔宇王艮李贽徐阶钱德洪王畿朱厚熜张璁桂萼杨慎郭勋夏言严嵩聂豹严世蕃杨博陆炳曾铣高拱张居正仇鸾戚继光沈链李春芳殷士瞻王世贞杨继盛胡宗宪俞大猷徐渭汪直徐海毛海峰王本固谭纶赵文华唐顺之李成梁李如松邹应龙何心隐蓝道行鄢懋卿罗龙文林润海瑞顾璘李时珍郭朴陈以勤胡应嘉欧阳一敬赵贞吉

潘季驯殷正茂王崇古赵全冯保陈洪 朱翊钧朱载垕刘台王锡爵申时行张四维张敬修丰臣吉秀岛津义弘李舜臣宋应昌石星沈惟敬吴惟忠骆尚志 李如柏查大受祖承训麻贵刘綎陈璘 邓子龙雒于仁朱常洛王家屏汤显祖 赵志皋张位顾宪成沈一贯叶向高努尔哈赤李三才赵南星杨涟熊廷弼王化贞孙承宗袁崇焕汪文言邹元标魏忠贤客印月朱由校朱由检左光斗许显纯周顺昌颜佩韦杨念如沈扬周文元马杰顾秉谦张傅皇太极多尔衮祖大寿张嫣张维黄宗羲范文程赵率教何可纲毛文龙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周延儒温体仁钱龙锡钱谦益柳如是吴襄孙元化徐光启朱大典吴三桂杨鹤李自成张献忠杨嗣昌洪承畴曹文诏左良玉卢象升孙传庭熊文灿郑芝龙郑成功黄道周

晚明东林党研究综述

晚明东林党研究综述:1991—2004 东林党既是一起历史事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虽然发生在晚明时期,但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曾产生过深远影响。许多年来,学界一直把它视为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备加关注,有关撰述也络绎不绝。对于1949年10月至1990年12月间的主要成果,笔者撰有《建国以来明末东林党研究述评》一文已予介绍。该文署名“黄兆”,刊于《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1期上。本文的时限,上承前文,始自1991年1月,止于2004年6月。取材的范围,仍以所见之大陆出版物为限。笔者依能力之所及,共收集到此期内相继面世的涉及本课题的学术著作25种,散见于论文集和各类刊物的文章93篇。现分专题对这些著作和文章中有争议者与有发明者作一概述,以期有助于展示近十余年来本课题研究的风貌。 一、东林党正名 东林党正名讨论的是东林党这个称谓的本身。它与本文的几个专题:东林党议、东林书院、东林学派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故另辟一节,置于文首。 “党”字在《周礼》、《尚书》、《论语》、《左传》等先秦典籍中已见之。许慎《说文解字》训为:“不鲜也”。段玉裁注:“《释名》曰:五百家为党,党长也,一聚所尊长也。此谓党同尚”。党的本义为周代一种地方基层组织。后引申为“族党”、“党类”、“党附”等。“朋党”一义是由“党附”衍生而成的。在后来的使用中,此义渐居主项。所谓“朋党”,与“政党”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政党”必须具备政纲章程、组织机构等一整套严密的构成要件,它是近代社会的产物。而“朋党”只是因亲谊、地缘关系或共同的利益、政见等结成的政治派别和集团。东汉的“党锢之禁”、中唐的“牛李党争”、北宋的“元祐党人”,均属此类。最先将“东林”与“党”联系起来的是万历三十九年五月御史徐兆魁参劾顾宪成的疏文。天启五年十二月,魏忠贤矫旨颁示天下的《东林党人榜》给“东林党”这种提法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而在清代所修的《明史》中直接称用“东林党”一名,则使这个出自一方当事人的罗织的名目变成了世之“公论”,270年来相沿成习。 但是,这一称谓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呢?应该说,多数论者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陈宝良《论晚明士大夫》(《齐鲁学刊》1991年第2期)说:“‘东林党'其实不是一个党派,但将它归结为一个士大夫群体则是恰如其分的。”美国牟复礼等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2月版第575—578页)一书说:“东林党不是这个用语的现代意义的政治党派。翻译为‘党派'的‘党'字有贬义,在意义上更接近于诸如‘派系'、‘宗派'或‘帮伙'一类的词。成员的身份没有固定的标准,……任何知名人物仅仅由于他们政治上的同感及他的社会联系,就能取得成员资格”。“东林党人保持一种组织相对松散的文职官僚等级制度的倾向。”张安奇《晚明激烈“党争”中的“东林党”》(《好学集》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5月版第545页)说:“本来,在封建社会时,所谓的‘党',就并非是近代和现代意义的党。只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松散地聚集在一起,所谓的同气相求而已。……其立场观点和态度的不同乃至品行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东林党就是这种“派别”。蓝东兴《明中后期朋党特点及形成原因》(《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说:“‘东林党'这一概念

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

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 (经济学院国贸1001 吴昊天一1011110112) 摘要: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关键词:晚明政治东林党宦官当政病态的政治 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从历史上看,东林党并不是一个政治团体,更不是一个“党”,所谓“东林党”实际上是政敌把它诬为“朋党”之后的一种称呼。历代朝廷大臣权贵,凡是要攻击政见不同者,往往攻击为“朋党”,由此引起党争、酿成党祸的事情是很多的:东汉的党锢之祸,唐代的牛、李之争,北宋的新旧两党,以及本文要说的明代东林党争,都是比较重大的党争党祸。 明代党争出现于宦官专权之后。洪武初年,朱元璋为防止宦官专权而令“寺人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与政事。”英宗朝以后,宦官势力的膨胀,干预政治的能力遂滋长。比如英宗朝王振、宪宗朝宦官汪直、武宗朝宦官刘瑾、熹宗朝宦官魏忠贤等,都曾干预朝政、打击士人官僚。其中最激烈、最残酷的当数熹宗朝魏忠贤集团与东林党人之争。 东林党人因东林书院而得名。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顾宪成、高攀龙等在书院讲学的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为匡正时弊讽议朝政、评论官吏,既有鲜明的学术思想见解,又有积极的政治主张。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

晚明76岁老将孙承宗,最终全家战死

晚明76岁老将孙承宗,最终全家战死 本文导读:孙承宗大器晚成,万历三十二年(1604)考中进士时,已经42岁,才算正式步入政坛。 在殿试中,他得到第二名,俗称“榜眼”。如今,在他的老家,河北高阳,当地人仍以“孙榜眼”来称呼这名晚明英雄。 他是文官出身,但后来以武将闻名,被史学家誉为明代仅有的三位能够出将入相的人物之一(另外两人是徐达与杨一清)。 这与他早年十分注重研读兵法有关。进入官场以前,他趁着赴大同任私塾教师的机会,孤身一人背剑徒步,登恒山,走飞孤峪,行程千里。沿途访问戍边将士,绘制防御地图。 在大同期间,他协助地方官员,平息了一场士兵哗变事件,彰显出不凡的才干。 进入官场后,孙承宗同样表现出老练的政治智慧。 晚明三大宫廷疑案之一的“梃击案”发生时,大学生吴道南咨询孙承宗的意见。孙承宗给了一个处理意见:“事关东宫,不可不问;事关皇宫,不可深问。”暗示事件本身水很深,处理宜点到为止。 党争是晚明政局逐渐败坏的原因之一。孙承宗一直被认为是东林党,事实上,他在很多大事上的态度,只问是非,不问党不党。 他曾说,“附小人者为小人,附君子者未必为君子。吾辈

当斩钉嚼铁,自立人间”,“不当偕人,亦不当为人偕”。 对东林党鱼龙混杂,小人伪装成君子,制造舆论裹挟士大夫的状况,孙承宗是颇为不屑的。他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判断和道德修为。 他公开力挺东林党,是在东林党最艰难的时候。 天启四年(1624),东林与阉党矛盾白热化,东林党领袖杨涟、左光斗等人被下狱。孙承宗当时为辽东督师,听闻消息,想赶回帝都,当面向天启皇帝揭露魏忠贤的罪行。阉党十分恐慌,遂散布谣言,说孙承宗领兵数万将进京“清君侧”。 孙承宗抵达通州,圣旨下来,要他回关外去。营救杨、左的努力失败了。 不久,东林党35人遇难。孙承宗作《三十五忠诗》,在诗中公开表达:“东林饶善士,予敢附东林。”坚定地站在处境危难的东林党一边。 东林党得势时,他并不攀附,甚至公开唱反调;但当东林党失势时,他却选择站在弱势一边,不惜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 在孙承宗眼里,没有党争与意气之争,只有是非与节气。 天启五年(1625),孙承宗从督师辽东的位子上被撸下来,就是因为得罪了阉党。阉党群起上疏弹劾他,居心险恶地将孙承宗比作历史上的王敦、李怀光。 当孙承宗面对恶意中伤,被迫解甲归田时,阉党以为他

东林党人的政治思想

东林党人的政治思想 【摘要】:明朝神宗万历年间,有一批学者在无锡东门外的东林书院讲学,并逐渐形成一个反贵族大地主的团体,他们被政敌称为东林党。其中,顾宪成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书院讲学的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东林党人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党人为匡正时弊,讽议朝政,议论官吏,有着积极的政治主张。 【关键词】:东林党人;东林党建立;政治思想;开放言路;惠商恤民,反对矿、税之弊。 东林党建立 1368年,朱元璋创立了明朝。明朝前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但明中叶以后,政治日益败坏,封建压榨变本加厉,人民不断起而反抗,明神宗时期尤甚。以皇帝、宦官、王公、勋戚、权臣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最反动腐朽的势力,操纵朝政,政治黑暗,苛征暴敛日益繁重,在这种形势之下,一些政治头脑比较清醒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发出了关心国事、改革弊政的呼声。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因争立皇太子之事被神宗削去官籍,于是回到家乡,决定从事讲学活动,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与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他们在讲学中经常触及社会现实问题,议论如何改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状况。东林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吏。东林书院实际上成了一个舆论中心,这里的人们逐渐由一个学术团体成为一个政治派别。但是,他们的主张却遭到宦官及其附依势力的强烈反对,两者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及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开放言路 在《万历疏钞》中,顾宪成、吴亮主张“开言路”,这里所指的言路一开始是指言官的言论之意。言官,在明代是指给事中以及御史。在唐宋,给事中属于门下省,明代废除了门下省,作为六部而独立。因而其权限变得非常大。《明史》七四《职官志三》关于其执掌的范围,有曰: 六科,掌侍从、规谏、补缺、拾遗、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复奏、

明朝音乐家朱载堉

明朝音乐家朱载堉 第一节家世和主要著作 朱载堉是明宗室在学术上卓有成就的人物。 朱载堉(1532—1611),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仁宗朱高炽第六代孙。仁宗第二子朱瞻埈被封为郑王,宣德四年(1429)就藩凤翔(今属陕西),正统九年(1444)迁往怀庆府(今河南沁阳)。第四代郑王为康王祐枔,早卒无子,依宗法关系,郑藩郡王盟津王朱见濍之子朱祐橏应嗣王,而朱见濍此前因罪被废为庶人,遂以郑藩郡王东垣王朱见濍之子朱祐橏嗣郑王。朱祐柽即朱厚烷的父亲、朱载堉的祖父,正德十六年(1521),朱厚烷嗣封郑王,即郑恭王,朱载堉被封为郑王世子。 朱厚烷曾向明世宗上《居敬》、《穷理》、《克己》、《存诚》四箴及《演连珠》十章,以土木神仙之事相规谏,其语切直为世宗所怒。朱祐橏久欲恢复郡王爵,而怨朱厚烷不为奏请,这时遂乘世宗之怒,罗织朱厚烷四十罪,诬其叛逆。经调查,朱厚烷叛逆无证据,但世宗以其“讪朕躬,在国骄傲无礼,大不道”,将其削去王爵,囚禁于凤阳(今属安徽),朱载堉也被剥夺世子冠带。 朱载堉因其父无罪被囚而发愤,筑土室于宫门外,席藁独处,潜心学问,自十五岁起,前后十九年。明世宗崩,穆宗即位,大赦天下,朱厚烷被释还。隆庆元年(1567),明穆宗下令恢复朱厚烷王爵,旋复朱载堉世子冠带。次年,朱载堉迁回郑王府居住。 朱载堉岳父的祖父,南京都御使何瑭,为官正直不阿,任官修撰时,尝因忤宦官刘瑾被迫致仕。何瑭长于音律,著有《乐律管见》等书。朱厚烷与何瑭往来甚密,也长于音律,著有《操缦谱藁》等书。他们的为人治学,对朱载堉影响甚大。 朱载堉著述很多,主要有《瑟谱》、《律历融通》、《律学新说》、《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律吕精义》、《历学新说》,这些著作大都收入《乐律全书》,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进呈明神宗。明神宗有旨:“览奏,具见留心乐律,深可嘉尚。”朱载堉还著有《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圜方句股图解》等。这些著作广泛涉及音律、历法、数学、物理、计量、乐器制造各学科。 第二节创建十二平均律 朱载堉最大的贡献是在中国律学史上创建了十二平均律,他称之为“新法密率”。由于千余年来在音乐中所使用的三分损益律无法实现“旋宫”,即用十二律中的任何一律“相旋为宫”——轮流充当宫音(今称转调),朱载堉“潜思有年,用力既久,豁然不用三分损益之法”①,“创立新法,置一尺为实,以密律除之,凡十二遍”①。“盖十三黄钟为始,应钟为终,终而复始,循还无端”。“各律皆以黄钟正数十寸乘之为实,皆以应钟倍数十寸零五分九厘四毫六丝三忽零九纤为法除之,即得次律也。”②而朱载堉称:“《律吕精义》乃臣父遗志,而臣愚所述也”,十二平均律的思想最早由朱厚烷提出,而由朱载堉完成了十二平均律的数理方法和全部理论。朱载堉十二平均律全部理论的创建在1567—1581 年之间完成并刊印传布,但有关十二平均律的思想在此前即已传播。在欧洲,荷兰数学家斯特芬于1585 年(一说为1600年;一说为1695—1696 年)创立了十二平均律的数学表示,但其手稿迟在1884 年才得以发表。法国数学家默森对十二平均律于1636 年也作出了和朱载堉完全相同的数学表示。一般认为,由于明末清初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使东学西传,曾经在巴黎地方修道院担任副主祭、神父的默森,有可能受到朱载堉著作的影响。十二平均律是现代音乐赖以存在的基础理论,三百多年来,深刻地影响了音乐的发展。 ①朱载堉:《进乐律奏疏》。 ①朱载堉:《律学新说》卷一《密率律度相求第三》。 ②朱载堉:《律吕精义·内篇》卷一《不用三分损益第三》。

朱高炽简介

朱高炽简介 徐氏地阻挡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此后由于他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成祖将他留在后方,这样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与成祖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与危难之际,成祖也曾许愿说“你大哥多病,将来皇位必将是你的”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成祖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但是最终成祖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文臣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在和平时期,掌握了文臣就相当于掌握了国家,武将的本嘴拙舌怎么也抵不上文臣的笔和嘴,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成祖终于下定了决心。这与清代雍正皇帝的即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高煦并没有就这样屈服,他迟迟不肯就番,留在京城伺机行动,他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后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番乐安。高煦与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谁知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成祖,然后矫召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成祖总算没有再追究。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六十五岁的永乐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成祖的遗体装入棺材中,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皇帝也在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n_r 朱高炽即位后,改元洪熙,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他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他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

皇帝的风流事 明献陵之谜

皇帝的风流事明献陵之谜 皇帝的风流事明献陵之谜 十三陵内,紧邻长陵的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在长陵高大的身躯衬托下,献陵显得破旧矮小。更令人称奇的是,献陵中间至今还保存着一个小山包,将祾恩殿和明楼隔断。有人说小山包是替仁宗遮羞,有人说小山包是龙脉的一部分……按照“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昭穆制度,明仁宗 的献陵被安排在其父亲明成祖长陵的西面。然而只要到十三陵参观过的人马上会发现,和气势不凡、规制严整的长陵相比,明仁宗的献陵显得十分寒酸,陵墓既小又简单,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明成祖朱棣死后,长子朱高炽登上皇位,他就是明仁宗。即位后,他重用当时口碑较好的杨荣、杨士奇等大臣,遣使分巡天下,予民休养生息,整肃朝纲,严惩贪官,罢采办,减织造,停宝船。仁宗不能像他的父祖那样有许多雄才大略,但在文治武功上还是有一些建树的。他登基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追回第七次下西洋的郑和远洋船队,召回在交趾采办珍珠的特使和在西域买马的官员。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0个月后,仁宗突然崩于钦安殿宫中,新即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是好。仁宗之死十分可疑,后代有人说他是被太子朱瞻基害死的,有人说他是色欲过度死掉的,也有人说他是服用了金石之药中毒死亡

的。但不管怎么说,上任才10个月,他不可能料想到自己 会这么快就离开人间,也没有时间来为自己安排后事。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一般会用很多年的时间为自己死后的寝宫作好周密的准备,陵墓可以建得很气派,而明仁宗就无法做到了。保存在《仁宗实录》中的仁宗临终遗诏说:“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丧制用日易月,皆以二十七日释服,各处总兵镇守备御重臣,悉免赴阙行礼。”大概仁宗死时,山陵制度还从未考虑过。仁宗的献陵是其子明宣宗在正式上台后才开始营造的,史书说他是遵照遗诏,亲定献陵规制,仅仅三月而陵成,就将仁宗下葬了。表面上看,宣宗是不敢违反仁宗遗诏,但总给人有点草草了事的感觉,这样献陵建筑就根本无法与长陵相比了,后者毕竟是一个建了18年的陵墓。史书说宣宗上台后,召 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商量,他说:“国家以四海之富葬其亲,哪里怕什么劳费?不过古代的圣明帝王都主张节俭,我作为孝子也只是想使亲人的体魄永久地保存下去,并不想厚葬。皇考有遗诏让从俭建陵,这是天下共知的,现今建山陵,我认为应该遵照皇考先志。你们认为如何?”蹇义等一听,就赶紧说:“圣见高远,发于孝诚,从俭建陵对千秋后代都是有好处的事情。”群臣意见一致,于是宣宗亲定陵园规制,选派官员负责修造。洪熙七年七月兴工,九月玄宫正式落成,仁宗落葬。英宗正统七年(1442)十二月建成明楼,次年三月陵寝

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皇帝列表(1368-1644) 276年16任皇帝 一、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濠州人。1368年----1398年,年号洪武。终年70岁,葬于南京明孝陵。 二、明惠帝(1377---1402?)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1399年----1402年在位,年号建文。无陵墓。 三、明成祖(1360~1424年)朱棣,明太祖朱元璋之四子,1403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终年64岁,葬于明长陵。 四、明仁宗(1378~1425)朱高炽,成祖朱棣的长子,生母徐皇后。1425年在位十个月即病死,年号洪熙。终年47岁,葬于明献陵。 五、明宣宗(1398年—1435年)朱瞻基,明仁宗朱高炽长子。1426年----1435年即位,年号宣德。在位十年,终37岁,葬于明景陵。 明英宗(1427-1464)朱祁镇,为朱瞻基长子,1436---1449年,年号正统。1457-1464年,复辟,改年号天顺。

明代宗(1428~1457)朱祁钰,宣宗皇帝朱瞻基次子。1450年---1457年景泰。 明宪宗朱见深,原名朱见浚,英宗土木堡之变后,两岁的朱见浚就被孙太后立为太子 。 明孝宗朱佑樘,宪宗皇帝之子,生母纪氏。 明武宗,朱厚照,孝宗长子,生母张皇后 。 明世宗朱厚骢,年号嘉靖,明代第11位皇帝。 明穆宗朱载后,年号,隆庆,世宗皇帝的三子,三十岁登基,是为明朝的第十二位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穆宗皇帝长子,6岁立为太子,10岁即皇帝位,年号万历。 明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在位一个月。明熹宗朱由校,明代第十五位皇帝,在位七年,年号天启

功高盖世蒙冤千古的大明汉王朱高煦

功高盖世蒙冤千古的大明汉王朱高煦 一、从“武定”地名和南京“总统府”说起 了解山东历史沿革的人都知道,山东历史上曾有个“武定府”,其辖境相当于现今除邹平、博兴之外的滨州市的大部以及今济南市的商河、德州市的乐陵、东营的利津以及已经归并于淄博高青的旧青城县等地。“武定府”设立于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由明朝的“武定州”升格而来。而明朝的“武定州”则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由乐安州改名而来。由此再加上民国年间延续称“武定府”和改设“武定道”的几年,“武定”之地名在山东延续时间长达近500年之久,因此可以说是山东历史上影响非常大的地名之一。 但要说起“武定”地名的由来,我们却不得不提起一个如今已几乎已经被人彻底忘怀的历史人物,那就是明朝永乐年间的汉王朱高煦。现在,他的名字,只有旅游者在参观南京的“总统府”时才会在导游的介绍中听得到。因为在这里,参观者会被告知,“总统府”其实是一个叠加着明、清和民国遗迹的复合景点,这里在1927年之后是中华民国“总统府”的所在,再早曾作为“太平天国”的天王府、清朝的两江总督衙门,而其肇始之建则是明朝前期所建的汉王府——“煦园”。这个“煦园”,就是在明朝永乐年间被封为“汉王”的明成祖次子朱高煦的府邸,以其名的最后一个字命名。 熟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历代王朝和王侯贵族,要营建府邸,一般都不是随意找一个什么地方就可以兴建的,都得通过看风水选定地址。南京“总统府”这个地方,应该也属于一块难得的有“天子气”的“风水宝地”,不应该是一般王爷说选就可以选到的。汉王朱高煦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在明初为什么能够在踞于“虎踞龙盘”的明朝京师中的如此一块“风水宝

朱高煦名字为何不是火字旁他的后人被杀尽了吗

朱高煦名字为何不是火字旁他的后人被杀尽了吗 朱高煦名字为什么不是火字旁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儿子,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还有一个弟弟叫做朱高燧。有心者可以发现,明成祖朱棣这三个儿子,分别叫做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其中大哥朱高炽和三弟朱高燧名字中的第三个字都是火字旁的,伴儿朱高煦名字为什么不是火字旁? 关于“朱高煦名字为什么不是火字旁”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明朝皇子们的名字辈分讲起。这是即使到了现在仍然存在的传统,在一些村子里,每一辈人都会有一个表示辈分的字来安插在名字之中,明朝的皇族自然也不例外。在明朝的皇室,每一代皇子的名字之中都有“金木水火土”这样的五行规律存在,而且是以“木火土金水”这样相生的顺序轮转的,比如朱元璋的儿子们叫做朱标、朱棣,名字中的第二个字都是木字旁,那么他们儿子的名字中都必须是带有火字旁的,比如朱高炽、朱高燧。那么身为二弟的朱高煦名字为什么不是火字旁呢? 因为朱高煦名字中的“煦”字,其底下的偏旁“灬”在古代是与“火”同音的,当然,在现代“灬”在不做偏旁的时候也是念做“火”,因此朱高煦的名字其实是合乎明朝皇子姓名规律的。还有一件事,除了朱元璋的儿子以外,他的孙辈之后包括孙辈名字都是三个字的,最后一个字是出于因为五行的缘故,那么第二个字是出于什么呢?原来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定过“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这样的辈分轮转,而他的孙辈便是“高”字辈。 朱高煦轶事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二儿子,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后,朱高煦便一直跟随着朱棣南征北战,是朱棣的得力干将之一,在朱棣登上皇位这件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后世有没有什么流传下来的朱高煦轶事呢? 根据后代史料上的记载,作为明朝的一位皇子,他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一些令人发笑的事,朱高煦也不例外,关于朱高煦轶事典故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发生在朱高煦和自己

明朝皇帝列表(16位皇帝)

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诡谲的王朝。从太祖朱元璋立国的那天起,明朝注定就不会安生,因农民起义而生,也因农民起义而灭,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太祖朱元璋又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人物,下面出国留学网的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篇明朝历代皇帝列表,来细数一下明朝的诸位皇帝们。 一、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在位31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在位期间,废除行省制,打击贪官。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二、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年即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在位5年,年号“建文”。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

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三、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6月1日—1424年8月12日),安徽凤阳人,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

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杀方孝孺等人,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死于1424年,时年65岁。在位23年。 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cong)改为“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四、明仁宗朱高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