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天台山景区

各位朋友,接下来我们将要游览的是一个古老而淳朴的村寨—天龙屯堡。进入屯堡,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滇候屯甲源出洪武十四年,下联:黔中寓兵流长华夏千秋史。这幅对联足以体现屯堡的沧桑,屯堡拥有一种自成一格的文化,它究竟是怎样的与众不同呢,我们接着往前走。

天龙以前是叫“饭笼铺”,后来人们取天台山的“天”,龙眼山的“龙”为村寨之名。明代饭笼驿最初的建设者是如今“郑、沈、陈、张”四大姓的入黔始祖们,这里还有沈万三的故居,话说沈万三当初可是富可敌国,连朱元璋也眼红了呢。屯堡人不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也不是少数民族,他们是地地道道的汉人,是明屯军的后裔。明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军出征云南,消灭梁王的地方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为巩固边防,便在安顺一带屯田戍边。

由于贵州地形封闭,交通不便,屯堡文化得以保存至今。屯堡人在语言、服饰、建设、宗教等方面,还保留着明朝的原样。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石头的世界,脚下踩着的是石头,伸手摸到的是石头,眼睛看到的是石头,屯堡建筑真是把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致。行走在这石头的世界里,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屯堡古城百年的沧桑,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有

着600多年的历史,石头上岁月的痕迹和棱角早已在百年的风雨的洗礼中变得圆润光滑了。屯堡妇女的服饰古朴典雅,当地人称之为“凤阳汉装”一般以蓝色居多,上身穿长袍,在领口,袖口,为彩色边沿,下生穿蓝色长裤,在这种繁花锦簇的装扮里,却裹着很多战火烟云的故事,当地人这样形容他们的装扮:“头上两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梢梢,脚上两个翘翘。”“头上两个罩罩”指的是屯堡妇女的头饰,从头饰我们可以看出她们是否婚嫁,年轻姑娘不绾发髻,带白色罩子代表白头偕老,这在以前是为丈夫带活孝的,毕竟战场无情。黑色罩子则代表至高无上,是家里的长辈。“耳上两个吊吊”是耳朵上的银耳环,贵州人认为带银饰能避瘴气,屯堡人也沿传了银匠的手工艺。“腰上两个梢梢”是由888根丝线做成的吊饰,是屯堡男人送给女人的定情之物,也说这吊饰是不能随便抚摸的。“脚上两个翘翘”是指鞋尖上有两个向内弯的弯钩,弯钩内藏有刀片,用来防身。

屯堡人是一个尚武的汉族群体,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地戏,以平地为舞台演出,其源于明代军傩,是一种武戏。屯堡人的祖先跳军傩不是娱人,而是娱神,作为出征前的祭典,来振奋军威,恐吓敌人。演员头戴精美的“脸子”在一锣一鼓的伴奏下边唱边跳,演的全是忠臣义士报国杀敌的英雄故事。

游玩了这里的人文风景,继而我们一起去参观天台山伍龙寺景区。沿着阶梯就到了伍龙寺,伍龙寺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被建筑学家称之为“深山明珠”是一处佛道儒合一的场所,前殿供佛祖,后殿供玉皇,清末又曾作为学馆。顶层是吴三桂悟禅地,据说,明末清初,吴三桂经过此地时曾上山拜望在此出家的叔父,并留下朝服、腰刀等珍贵物件,至今仍存于古刹之中。

好的,各位朋友,今天我们的屯堡之行到此就要告一段落了,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大家了,半小时后我在景区门口等候大家。

贵州天龙屯堡导游词_导游词

贵州天龙屯堡导游词 天龙屯堡古镇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这里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天龙屯堡古镇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下面是带来的贵州天龙屯堡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贵州天龙屯堡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平坝县,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 走进天龙屯堡,仿佛走进梦的巷子,620xx年前的战事已经随着岁月远去。春天的寨子是灵动的,我们到的当天,一个两百人的旅游团从贵阳赶来,屯堡姑娘操着地道的普通话讲解着屯堡故事、明代遗风。景区解说导游全是天龙的农村姑娘,她们成为当地农民参与办旅游的一个亮点。 屯堡村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本寨的房子,云山屯的门子,天龙的“模子”。所谓“模子”,指天龙发展旅游的模式。3月5日,天龙农民旅游协会会长郑锦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协会农民前几天跑1/ 4

到他家,要求参股办旅游。”目前公司已经有意向把农民引进门。 天龙屯堡古镇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这里就是有名的顺元古驿道,天龙屯堡古镇最早是顺元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名叫饭笼驿。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从明代开始就在这里及周边大量屯兵,时至今日依然如帮,这里仍是驻军重地。清朝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奉旨实行“改土归流”后,屯堡人由军户转变为普通百姓。天龙屯堡古镇更名为“饭笼铺”,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这里依然是清廷的驿站和屯兵重地。 天龙原名饭笼,本世纪初,天龙的几位有名乡儒感觉饭笼铺的“饭笼”二字不雅,经提议,取天台山的“天”,龙眼山的“龙”二字为村寨之名,这就是天龙屯堡镇“天龙”二字的由来。 历代的屯兵都在这块大地上留下了历史的遗迹:明朝征南军队在天台山背后的兵器加工场所(本地人呼之为“打铁坑”);烟堆山的明代烽火台残垒;围绕天台山的古城墙;清“威同之乱时”修建有垛口、炮台、瞭望哨的龙眼山屯,至今残垣尚存;在天龙屯堡古镇中,则是巷道纵横交错,遍布于巷道中的深邃抢眼,石拱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这一切无不显示出战争的遗迹,屯堡人武备的思想。 明代饭笼驿最初的建设者是如今天龙“张、陈、沈、郑”四大姓的入黔始祖们,特别是身为“通政大夫”的陈典(注:通政大夫是主管邮政的官吏),在天龙设驿站,建塘房(塘房是驿站供来往人员住宿的地方),其他三大姓入黔始祖则建“屯堡”屯扎军队。天龙屯堡古 镇是一个军事防御功能完善的屯堡建筑典范,它四周建有石拱门,巷2/ 4

贵州省情

贵州省情 学生姓名:陈俊宇 学号:201409080320 年级:2014 专业班级:经济2班

我的家乡是安顺 我的家乡是漂亮迷人而又富有文化底蕴的安顺市,它既有景色迷人的特色景点又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到处充满了人文气息。又有好吃的特色小吃,在贵州有“穿在贵阳,吃在安顺。”一说。安顺素有“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西部之秀”的美誉。 安顺可以旅游的地方相当多,安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甲类旅游开放城市,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地区,全国六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和贵州西部旅游中心。风景区面积占幅员面积的12%以上,远高于全国1%和贵州省4.2%的比例。 由于地处中国华南喀斯特地貌中心,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成熟、最典型、最集中的地带,江河峡谷纵横交错,峰丛石林、森林湖泊、暗河泉水星罗棋布,100多个瀑布、1200多个地表溶洞密布,构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立体画卷。 安顺境内有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达115处,了5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龙宫、夜郎洞、格凸河、红枫湖),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九龙山森林公园),1个国家 级地质公园(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关岭花江大峡谷、普定梭筛、平坝天台山——斯拉河)和3个市级风景名胜区(安顺屯堡、安顺宁谷天落湾、镇宁普里山)以及众多的尚未纳入规划的景观多处。有国家级重点民族村寨3个,省级重点民族村寨300个;省级艺术之乡5个。安顺拥有两个国

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和龙宫风景区、两个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镇宁夜郎洞风景区和红枫湖风景区、一个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黄果树大瀑布,它是世界第二大瀑布,也是中国第一大瀑布,每年到这来游玩的人都特别多,安顺也因此迎来飞速的发展。 安顺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贵州省最早设立县治的古城之一。有着自己独有的方言体系以及自古流传的传统工艺,和人文风俗。 安顺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已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分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以其蕴含的民族意识、图腾崇拜、历史文化意韵而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族民间工艺。制作流程为选料——浆布——熔蜡、点蜡作画——染色——脱蜡——漂洗晾干。图案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手法既有写实又有写意,“冰纹”是传统蜡染的特征。安顺蜡染从古至今,代代传承,分布广泛,并不断发扬光大。在全世界都享有美誉。 屯堡花灯: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贵州西路花灯的代表。分为花灯歌舞和灯夹戏两大类,具有情意缠绵和幽默机智两大特点。上千首花灯曲调多在逢年过节时,在亮灯、盘灯、开财门、贺灯等表演程式中,以张灯结彩舞扇挥帕

屯堡文化研究评述

屯堡文化研究评述 吴羽龚文静张定贵彭菁宋吉雨 安顺屯堡,溯其源,肇始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大明初定,朱元璋诏傅友德率30万大军发动了旨在征讨云南元梁王的“调北征南”的政治军事行动。待残余势力平定,为巩固边陲,控扼云南,朱元璋在包括如今黔中安顺一带的云贵地区广置卫所,设屯立堡,推行屯田制度,令军士戍守屯耕。迨清代康熙年间屯田制废止,军人转变为民,屯军驻扎之地,遗风渐行渐远,及至今日不少地方仅存其名。而黔中地区即便屯田制瓦解及其后朝代更替,不仅地名称谓依旧,且其文化中大明遗风犹在,江淮古韵仍存。600多年来,屯堡生生不息地承袭着明代江南地区的诸多传统习俗,执着地承继着儒家忠、孝、仁、勇、礼、义、廉、耻的价值理念,形成了汉民族独特的亚文化系统。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共存发展,具有独特性、惟一性的安顺屯堡文化由于内蕴的文化丰度和厚度,使其成为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和文学等诸多学科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同时,屯堡文化随着从地域文化向旅游经济文化的提升,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对于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也日益凸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屯堡文化对贵州的一体多元文化的格局和特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黔中地区文化重要的成份和深层的底蕴。但是长期以来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80年代中期,屯堡文化才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外显特征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地方化凸现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不断升温的同时,屯堡文化也作为强势文化在迁徙环境下传承、变异、建构的典型范例而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在现代化与市场化的强劲冲击下,屯堡文化已出现衰变现象,屯堡文化研究也有可能丧失原初形态及意蕴,这些情况增加了研究的现实性和紧迫感,某种意义上甚至有抢救研究的必要。 到目前为止屯堡文化研究成果的数量不少,但大多是对屯堡文化外显事象和屯堡表浅层面的研究,并存在大量重复研究的情况,对屯堡文化研究的具体情况也缺乏系统的研究。虽然贵州民族学院孙兆霞、中央民族大学徐杰瞬教授、贵州民族研究所蒋立松等人曾经做过简单的梳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理论的分析研究。安顺财校退休教师杜应国先生对屯堡文化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但与本课题到视野也有一定的区别。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拟对80年代以来屯堡文化研究文献进行尽可能的收集和整理,将收集到的各类书籍、文章等进行分析,得出屯堡文化研究的大致情况和特点研究的总体状况,对研究特点等进行学理性的分析研究,促进研究资料、成果的相互利用,选择更好的视野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为今后的屯堡文化研究视野、方法等提供线索,为屯堡文化研究中心的发展和屯堡文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笔者通过各种方法对屯堡文化的书籍(含屯堡文化研究专著和著作中包含屯堡文化研究内容的章节)、期刊论文、学会论文、硕士或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进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和传承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和传承 【摘要】本文阐述了民俗生态旅游的定义,并以贵州天龙屯堡古镇为例,从旅游展演的崭新视角,以“生态”为主题,解读民俗生态旅游发展对民俗文化保护的积极效应。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文环境相结合的开发理念,使其既体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和生态环境,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风采与魅力,又能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增加经济效益。 【关键词】旅游展演民俗生态旅游文化保护 一、旅游展演 “旅游展演”借鉴“艺术表演”和“舞台真实”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等。旅游地文化的展演实际上是对社会态度和社会协商的展示,围绕这些展演的各种话语展示了人们对于认同、政治和社会的态度。所以,从旅游展演的视角重新审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二、民俗生态旅游 1.民俗的概念。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陶立蟠在《民俗学概论》中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我们可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

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民俗生态旅游的概念。由民俗的概念可以知道,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旅游是“人们通过旅游或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和获取知识的活动”。而民俗旅游从性质上说就是文化旅游的一种。 三、天龙屯堡古镇开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 2.天龙屯堡古镇的文化特征。“明代古风,江淮余韵”8个字是天龙屯堡演绎的文化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在:语言、建筑、服饰、娱乐(地戏)、饮食习俗等几个方面。 语言:屯堡人的语言经过六百年变迁而未被贵州本土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江淮母语特征,发音中翘舌音和儿化音很明显,日常口语对话中大量使用谚语、歇后语和言旨话,显得生动活泼、幽默有趣。 建筑:屯堡村寨的房屋多为石木结构并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式样,以石头营造的防御式民居构成了当地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服饰:屯堡妇女独特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坚持古朴俊俏的“凤阳汉装”,长衣大袖、系青丝腰带、穿鞋尖翘起的单钩风头绣花鞋,拔“苦发”,挽圆髻,别银钗玉簪,完整地保存了江淮古风。 地戏:是屯堡文化中最具魅力的民俗奇观,它与屯堡人亦兵亦农的生

安顺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策略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安顺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策略 学院:_人文学院__ 专业:_文化产业管理 班级:__2009级__ 学号:_0905010205_ 学生姓名:_艾政勇__ 指导教师:_刘彩清__ 2013年 6 月 3 日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诚信责任书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特此声明。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艾政勇 日期:2013年6月3日

目录 摘要.............................................................................................................................................. II Abstract ..................................................................................................................................... III 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 (一)地理位置 (1) (二)历史渊源 (1) (三)人文环境 (2) 1、屯堡人的语言、服饰 (2) 2、屯堡食品 (3) 3、屯堡人的娱乐习俗及宗教信仰文化 (3) 4、屯堡的民居建筑 (4) 5、屯堡地戏 (5)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5) 三、安顺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 (6) (一)九溪----“屯堡第一村” (7) (二)天龙屯 (7) (三)云山屯 (8) (四)云峰本寨 (9) 四、屯堡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保护政策与策略 (9) (一)屯堡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 (二)屯堡文化的保护政策与发展策略 (10) 1、屯堡文化的保护政策 (10) 2、屯堡文化的发展策略 (10) 五、结论和建议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平坝概况

平坝概况 平坝县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战国时期属大夜郎国, 蜀汉时称东溪,元代称卢唐三寨 。从设卫建县起已有600多年历史。公元1390年设 平坝卫,依山筑城。 《黔记》载:“负崇岗,临沃壤,地当要冲,城压平原,山拥村墟,水环郊垌,四野田畴弥望”。清康熙26年(公元1687年)撤卫设安平县,民国3年(公元1914年)改安平县为平坝县,县城在安平城(公元1956年改称城关镇)。城郊飞虎山人类古遗址的发现和大批古器、文物的出土, 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这块神奇隽秀的土地上。 平坝是安顺的“东大 门”,因“地多平旷”而得名。全县辖6镇4乡200个行政村(居委会、社区) , 发展中的平坝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飞虎山

总面积999平方公里。总人口35.85万,其中苗族、布依族、回族等2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7%。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以曾庆红副主席视 察 贵州特别是视察平坝 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动力, 抢抓省委、省政府把安顺作 曾庆红视察平坝黄土桥村 为“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 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围绕建设“一区三基地”和“三个率先”的目标,提速发展,实干兴平,强县升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有了较大改善,呈现出人心齐、人气旺、活力强、发展快的良好态势。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连续14年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并获全国最高荣誉“长安杯”奖。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270354万元,同比增长15.2%。财政总收入2811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547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0.50%和34.30%。人均生产总值7585元,在全市率先突破1000美元大关。

论述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特点

论述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特点 摘要本文通过简要概述贵州安顺地区屯堡聚落历史成因和由军事移民所产生的特殊社会形态以及传统风水思想等方面,分析它的建筑空间组成、建筑类型、结构和构造等特点。 关键词:“安顺、屯堡建筑、屯堡居民、本土化” 1.屯堡聚落的历史成因 屯堡聚落集中于贵州中部及西南部,此地可北通四川,东连湖南。自元 代开设驿路以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战略地位逐渐显现。明初平定云南 的30万大军在此安营扎寨,在明朝的卫所制度下屯田驻守。逐渐形成了今 天的屯堡移民聚落。黔中地区特有的战略地位及自然地理环境是屯堡这种聚 落形式落户于此最根本原因。 屯堡人生活习俗世代相传,不仅语言、服饰、长期保留明代的特征,而 且有演地戏、跳花灯、抬汪公、祭五显等习俗,建筑风格也保持了古代江南 遗风。屯堡移民在完成护路任务的同时,面对恶劣的环境必然寻求自我保护 及随时调节自我适应机能,形成一个个在当地民族环绕之下的移民孤岛,在 各种因素的促成之下最终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屯堡聚落及其文化,也形成了与 当地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2. 安顺屯堡的建筑特点 2.1屯堡建筑最直观的特点是对建筑材料的选用。 屯堡建筑中对石材运用极广,基础、地面、墙体、外窗、石库门、排水、屋 面,几乎所有室外部分都用石材建成。在当地有这样的说法:“石头的路面 石头墙,石头的瓦盖石头房,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板凳石头的缸”, 置身其中,目光所及几乎完全是一个石头的世界。 2.2.1安顺一带多石山,少茂林。石材薄厚多样,岩石开采不需十分复 杂的技术,所以当地居民多以石筑居。屯堡军民涌入后,直接传承并带动了 这种以石筑居的形式。屯堡建筑也采用当地的石材,以代替砖、瓦,甚至木 料部件,再以传统的木结构体系支撑,形成了在营造思想上与江淮民居一脉 相承,但外形上却风格迥异的屯堡建筑。

最新2020年贵州天台山导游词范文_203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贵州历史名镇,天龙屯堡古镇旅游,我是你们此次旅行的导游XXX,大家也可以入乡随俗叫我一声小孃孃,小孃孃就是还未结婚的小妹妹,结了婚的就称为大孃孃;那当然对没有结婚的小伙子叫小“爷爷”,结了婚的叫大“爷爷”。 天台山是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的亮点,据天龙古镇1.5公里,从古镇东西面即可眺望。天台山的山名有一个小小的传说,传说是天空中的伍条龙将天上一个蜡烛台偷至凡间化成的山,所以城为它天台山。天台山高60米,海拔1400米,总面积为1200平方米左右,除西部连着一座小山外,四面几乎均为悬崖峭壁。如一岭石崖兀立天畴,山虽不高,其势陡峭,直插云天,又似一座登天高山。天台山依山而建,为木石结构,易守难攻,有着极强的军事防御特征,被誉为“石头的绝唱”、“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轻推山门,拾级而上,满目的绿色,古藤倒悬,山道两旁随处可见参天古树,据专家鉴定,国家级的珍惜植物就有20多种,形成了一个纯天然的绿色氧吧,所以游客朋友可以多做一些深呼吸。在主峰悬崖下有一珠植于明代的古银杏树,要四五个人才能将主干围住。这棵树被当地的屯堡人称为神树,大家都将自己愿望写在红布上然后栓在树枝上,当地人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红绳栓得越高,许的愿也就会越灵。 天台山还有一怪就是在岩石中看到一些撑起来的小柱,当地人叫他们将军柱,当地一些腰酸腿疼的人都会到财神庙的门口求取一棵小柱子来撑在岩石中间,据说撑上以后,腰不酸、腿不疼了,这就暗喻做人要顶天立地,这样才能承担重任。 天台山的石头建筑,它是用大小不规则的石块垒砌上去,而且石块与石块之间不掺杂任何粘合剂和掺杂物,经过四百多年的历史,它还是这样屹立,实属罕见。峰顶依山顺势建有一座寺庙,即“伍龙寺”,始建于明万历18年,被我国古建筑专家张开济、单士元学者称为山地石头建筑类型的代表。庙宇主体梁架高大,气势恢宏,其建筑因形就势,设计独具匠心,规模宏伟,造型奇特,被古建筑专家们称之为“古寺庙建筑奇迹”。伍龙寺建造奇特,远看就如古城一般,构思巧妙,整体建筑与奇峰、林木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现在天台山的五龙寺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台山伍龙寺,这种建筑就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四合院的寺庙建筑,它有大殿、东西厢房以及殿前倒座,台阶还有一至三尺高这种说法,大家抬头看到两边的厢房比大殿要稍稍矮一截。西厢房白色的这面墙壁,它就是导致上面这个四合院是一个假的四合院,假如关上门和窗,就是像真的一样,一打开门,其实就是填补西厢房的一处假基脚。伍龙寺上方有块匾,写着“恩沾北阙”。这就要从天台山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谈起,由于天台山位于滇黔古驿道,是重要的关隘,所以历年被委任到这里驻守的官员都是享受皇恩的意思,北阙:就是指北方的宫殿。再往下看这口石缸,上面刻有“水月清华”,它的两旁还有一对明朝的吉祥物——麒麟,下面还雕刻一些吉祥如意的花纹,有龙和鱼,因为在屯堡人的意念里,龙和鱼都是生活在水里,这样就能预防火灾。

安顺民族文化

安顺民族文化 工艺 安顺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已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分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以其蕴含的民族意识、图腾崇拜、历史文化意韵而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族民间工艺。 屯堡花灯: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贵州西路花灯的代表。此外还有安顺苗族服饰、安顺布依族服饰、安顺木雕艺术、安顺石雕艺术、歪寨藤甲胄等。 安顺曲艺 屯堡地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古老民间戏曲。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跳成为安顺屯堡文化的有形载体之一,有历史学、文化学、戏剧学、民俗学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屯堡山歌: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屯堡人喜爱的民间艺术之一。屯堡山歌多以七言为句,四句成调。用词遣句宽泛自由,见物抒情,见事生意,善用比兴夸张手法,类型有四句歌、盘歌、疙瘩歌、飘带歌等。 安顺民俗 跳花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举行。安顺苗族跳花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月八:是苗、布依、仡佬、侗、彝、土家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六月六:农历六月六日是布依族传统节日,有的称之过小年,布依族六月六节庆活动,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吃新节:是仡佬族、苗族和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尤以仡佬族为盛。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仡佬族吃新节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抬亭子:又叫抬汪公、迎神、迎菩萨,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端午游百病:端午节是全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安顺除吃粽子,佩香囊,家家户户洒扫庭除,挂菖蒲、艾条于门首外,游百病是具有代表性的又一民俗活动。 开斋节: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按回族习俗实行斋戒。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开斋节。 夜郎竹王崇拜:在安顺市镇宁、紫云、西秀区三县(区)交界处,居住一支神秘的苗族,有独特的头饰、服饰,至今老百姓家里都还供奉着夜郎竹王的偶像。竹王崇拜所沉淀的文化现象,已纳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放河灯: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传统中元节,安顺俗称“七月半”,是祭奠祖先和已故亲人的节日。 三国文化 三国文化遗迹遍布安顺市境,原因源于历史上蜀汉时期闻名于世的诸葛武侯南征史事。后主建兴元年(223)夏,牂牁太守朱裦反。“闻孟获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纵使还复战,七纵七擒”、“获等心服,击牂牁余寇于漏江之南,又去之于磐东、皆克之,南土平定。”这即是历史上著名的诸葛亮七擒孟获事。 关岭即关索岭的简称,是全国唯一用三国历史人物命名的县。至今,关岭布依族人家供奉的神像仍是关羽大帝。中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的“红崖天书”,亦有研究者考为“诸葛武侯碑”。屯堡文化 屯堡(bǔ)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安顺府志——风俗志》《叶氏家谱》有详细记载。屯堡是明代耕战经济在贵州安顺的历史遗存,它所演绎的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杜应国 屯堡文化研究概述 屯堡文化——作为黔中安顺所独有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浮出水面,进入研究视野以来,就一直保持着持续升温的势头。其间,安顺地戏于1986年赴法国和西班牙的演出及演出所引起的社会轰动,可以说是形成屯堡文化研究热的一大契机,越来越多的地方文化学者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射于其上。多年来沉寂无闻的屯堡文化迎来了它的第一波研究热。不过,如今已鲜为人知的是,地戏出国及其所引起的轰动,这本身就是贵州学术界、文化界人士努力推动的一个结果。(1)学术研究能够引出如此出人意料的社会效应——这样的结果,不仅扩大了屯堡文化的影响,而且也反过来鼓舞了学者研究的热情。于是,自地戏出国前后的八十年代中期起,一批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版,如沈福馨先生的《贵州安顺地戏面具》、《安顺地戏》,高仑先生的《贵州地戏简史》,以及由沈福馨、帅学剑等编著的《安顺地戏论文集》,顾朴光先生的《中国傩戏调查报告》等。这是贵州学术界在屯堡文化研究方面最早收获的一批果实。正是在这批奠基性成果的基础上,包括地戏在内的屯堡文化研究迎来了九十年代之后的热闹局面,地方文化学者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本土研究队伍大幅扩展。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末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迅猛到来,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紧张、冲突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具有强烈地方性特征的屯堡文化现象,也吸引了一些非本土学者(海外、省外及台湾地区)的注目。在他们的参与和推动下,一批以屯堡村落及其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内容的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先后在安顺展开,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格局,那就是有关院校及专业研究机构人员的参与、介入和与地方文化学者的有机结合。这样的研究格局,不仅使内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而且还带来了方法的更新和视野的开阔,既丰富了相关的学术背景和学理资源,又提高了专业研究的水准,因而大大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其主要学术成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2) 第一、通过对史籍典册和现存地方文献的梳理、考证,追溯屯堡现象及其风尚习俗的来源、形成。其中,包括对一些文献涉及的指称、描述如“屯堡人”、“屯田子”、“里民子”等等的称谓,以及对“凤头鸡”、“凤头苗”、“老汉人”等他称与自称的来源、蕴涵等具体问题,进行考证、辩析,力图从现代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屯堡人的族属身份作进一步的确认。同时,研究者们还对安顺屯堡的分布格局及其人文地理特征、明代军屯官兵的籍贯和屯堡移民主体的来源及其文化渊源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尽管由于年代久远,文献匮乏,有关屯堡人的来源、形成与流变过程等等的记载,基本上属于空白,几无可供征引的第一手资料,但通过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还是颇令人瞩目的。这方面的代表性著述有: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屯堡人”专节)、黄才贵《影印在老照片中的文化》、琢田诚之(日)《对于民族集团应该怎样研究——以贵州“屯堡人”为例》(黄才贵译)、陈训明《安顺屯堡人主体由来新探》、蒋立松《从汪公民间信仰看屯堡人的主体来源》、范增如《明代普定卫戍屯官兵原籍考》、《安顺屯堡分布格局及其原因》、万明《明代徽州汪公入黔考》、袁本良《关于安顺屯堡方言研究之我见》等。 第二、典籍文献和研究材料的收集、整理、汇编。在这方面,地方文化学者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本土学者特有的优势。九十年代以前,有关屯堡文化的研究多以本土学者为主,研究材料大多散见于各种地方文献和地方媒体中。但随着外部学者的介入和屯堡文化研究热的兴

2018-2019学年河南省镇平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3月月考地理试题(平行班) 解析版

2019.3.17-18高二月考地理试题(平行班) 一、选择题(30小题,共60分) 1.下列事物或现象中,不是旅游资源的是( ) A. 旅游饭店 B. 西安兵马俑 C. 黄果树瀑布 D. 陕西华山【答案】A 【解析】 【详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旅游饭店的主要功能是为旅游者提供食宿,不属于旅游资源。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概念,难度低,根据常识即可解答。 2. 绿岛旧名火烧岛,位于台东市东方约33千米的海面上(121°29′E,22°40′N),面积16.2平方千米,由火山集块岩构成,风景优美,是我国台湾省著名的旅游胜地。在该岛旅行可能看到的风光有( ) ①独特的海底温泉 ②多彩多姿的珊瑚礁 ③曲折幽深的峡湾风光 ④形形色色的热带海洋生物 ⑤热带雨林风光 ⑥奇岩巨石、平坦的沙滩等多变的海岸景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⑥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⑤【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 【详解】 ③峡湾风光属于冰川侵蚀地貌;绿岛为火山岛;不可见;⑤当地的主要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故不可能见到热带雨林风光;错误。①②④⑥正确,故选B项。

读某旅游线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 a处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冰川侵蚀作用 B. 流水溶蚀作用 C. 流水侵蚀作用 D. 流水沉积作用 4. 游览庐山—路南石林段的景点,所经过的铁路干线依次是( ) A. 京广线、湘黔线、焦柳线、南昆线 B. 京九线、浙赣线、湘黔线、贵昆线 C. 襄渝线、焦柳线、京广线、浙赣线 D. 陇海线、宝成线、成昆线、贵昆线 【答案】3. C 4. B 【解析】 【3题详解】 a处为著名的长江三峡,是流水的侵蚀形成的。故C正确。 【4题详解】 庐山在江西九江附近,处在京九线上,由此向南经浙赣线到长沙,再由浙赣线向西到贵州观赏黄果树瀑布,最后由贵昆线到云南观赏路南石林。故B正确。 近年来,地处沂蒙山腹地的沂水县的“地下画廊”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据地质学家考证,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堪称“江北第一长洞”。洞内流水潺潺,钟乳石奇形怪状,石笋、石瀑布、石花等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地下奇景扑朔迷离……。 据此及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贵州安顺屯堡文化

浅谈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建筑文化 摘要:安顺屯堡文化系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随着岁月的变迁,安顺一带的屯堡人仍奇迹般地保存着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其民居、服饰、饮食、民间信仰、娱乐方式无不具有600 年前的文化因子,这种屯堡文化为古代汉民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安顺屯堡文化也是贵州特有的一种文化资源。这样的文化,既蕴藏着无穷尽的谜底,也就散发出无穷尽的魅力。探之弥远,究之弥深,成为了一门多学科、全方位的“安顺屯堡学”。目前,屯堡研究正方兴未艾,日渐趋于深入和系统。 关键字:贵州安顺屯堡,屯堡文化,建筑文化,建筑风格 正文: 一、安顺屯堡文化由来: 安顺屯堡文化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明朝军队征服南方过后,为了统治南方,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中原,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以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 安顺屯堡文化是贵州的。乃至全国文明中的奇葩。他既执着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屯堡人的语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屯堡人的宗教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人的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人的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生,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木为主营造的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民居建筑构成安顺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二、安顺屯堡建筑风格 1. 安顺屯堡建筑材料 安顺屯堡建筑材料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居民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

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地戏面具造型艺术概述

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地戏面 具造型艺术概述 王义 明朝初年,为巩固西南边陲,朱元璋派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步骑三十万出征云南。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到达鲁定(今安顺)之后,安顺一带便成为明王朝军队的大本营。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第二次南征后,又从江南诸省大量移民来黔。这样,由屯军和移民便构成了安顿一带独特的屯堡。尔后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 据《安顺府志——风俗志》记载;“屯军堡子,皆奉武教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根据《安平县志——民生态》记载:“屯堡者,屯军居之地名也”。“以其住居地而名之屯堡人”。由此见,生活在这一社会区域的人,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生活环境,特别的习俗民风,特有的艺术文化,他们所居住的村寨又特以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官、哨、卫、所、关、卡、旗等命名,故此,“迨制既废,不复能再以军字呼此种人,惟其住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其住居名而名之屯堡人”(《安平(平坝)县志——民生志》)。除史书记载外,众多家谱的记载,足证安顺屯堡人实系“明代屯军之裔嗣”。随着时代的变迁、屯田的废除、移民的涌入,本来意义上的屯堡有所扩大,在以安顺为中心,东到平坝,西到镇宁和关岭,南到紫云,北到普定,方圆1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屯堡村寨达数百个,人口有约30万人。明朝皇帝“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的举措,不仅实现了明王朝镇压反叛、 巩固统治的军事目的,而且屯军移民带来的江南先进耕作技术,也促进了安顺的发展。当时这部分进驻大军并非是心甘情愿千里迢迢地来贵州的,而是被采取抽丁的方式强迫进军贵州的(有的兵士还携带着家眷)。同时,这也是贵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这批江南水乡汉族移民的到来,无论是对贵州的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到了贵州后就被分为几个移民集团,并分别被安置在不同的民族地区。现在贵州的一些“湖广人”、“南京人”、“穿青人”、“屯堡人”等就是那时划分在不同区域内屯军后裔的称谓。 屯堡人虽然来自中原和江南各省,但同一目的、同一命运、同一生存的需要,人众聚族而居,村寨连缀成片,逐渐形成有别于当地民族和其他汉族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屯堡文化,构成安顺多元文化中耐人寻味的一元。 安顺屯堡文化包罗万象、内容纷繁、底蕴深厚,很值得深入研究,由于研究层面有限,本文仅以屯堡文化中的地戏面具艺术作一简介: 傩(音NUO)是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原始社会先民对图腾、鬼魂及祖先的崇拜,属世界性的文化范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用以驱疫病之鬼或“驱邪纳吉”的祭祀活动——傩仪、傩舞、傩戏。在民间主要是靠口头传播和行为传录下来的一种民俗事象,统称为傩文化活动。 在整个傩戏文化(祭祀)活动中,傩仪、傩舞、傩戏也不断地完善,其中的傩戏也基本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傩文化艺术表演流派,即宫庭傩(喇嘛傩;现流存于西藏地区)、乡人傩(民傩)、军傩(地戏)的表演艺术。 作为一种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面具,是傩文化(傩戏)的一种载体,是区别于其它祭祀活动中祭祀舞蹈与面具戏的界定,是宗教和艺术相结合、酬神和娱人相结合的原始戏曲形式,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富矿。贵州的“傩戏”面具,作为一种待开发和研究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来说,既是古老的,然而又是新奇的。它蕴含着古老的习俗,体现着一种原始的浑厚与粗犷,有些面具甚至体现出惊心动魄的美。在那千姿百态的面具中,都是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各种不同 1

平坝县介绍

平坝县介绍 平坝县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战国时期属大夜郎国,蜀汉时称东溪,元代称卢唐三寨。从设卫建县起已有600多年历史。公元1390年设平坝卫,依山筑城。《黔记》载:“负崇岗,临沃壤,地当要冲,城压平原,山拥村墟,水环郊垌,四野田畴弥望”。清康熙26年(公元1687年)撤卫设安平县,民国3年(公元1914年)改安平县为平坝县,县城在安平城(公元1956年改称城关镇)。城郊飞虎山人类古遗址的发现和大批古器、文物的出土,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这块神奇隽秀的土地上。 平坝是安顺的“东大门”,因“地多平旷”而得名。全县辖6镇4乡200个行政村(居委会、社区),总面积999平方公里。总人口35.85万,其中苗族、布依族、回族等2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7%。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曾庆红副主席视察贵州特别是视察平坝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动力,抢抓省委、省政府把安顺作为“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围绕建设“一区三基地”和“三个率先”的目标,提速发展,实干兴平,强县升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有了较大改善,呈现出人心齐、人气旺、活力强、发展快的良好态势。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连续14年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并获全国最高荣誉“长安杯”奖。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270354万元,同比增长15.2%。财政总收入2811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547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0.50%和34.30%。人均生产总值7585元,在全市率先突破1000美元大关。 平坝是“黔中大通道”。为滇黔必经之地,交通四通八达。东距贵阳市48公里,西距安顺市38公里,处于贵州省“井”字型交通骨干网络的核心区域。贵昆铁路、株六铁路复线、滇黔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清(镇)镇(宁)高速公路和即将修建的厦蓉高速公路横贯全境,乡乡通油路,村村组组通公路,境内有5个铁路客货站,6条铁路专用线。 平坝是“黔中大粮仓”。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全省47个万亩良田大坝,平坝就占6个。境内有17条河流,流域面积775平方公里。贡皇米、平坝灰鹅、林卡辣椒、清真牛肉等名优土特产品久负盛名,享誉省内外。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涌现出了“村美、民富、风气好”的羊昌乡黄土桥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天龙镇天龙村等一批先进典型,得到了曾庆红同志等中央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平坝是“贵州大宝藏”。县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煤炭、铝土矿、硫铁矿等矿产资源30多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15种,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是黔中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2003年在斯拉河上建成发电的引子渡水电站装机容量36万千瓦,是贵州省首批“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之一。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特点

那么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怎样的一些特点?我们知道,民族民间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而言的,是贵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所以我们说贵州民间文化,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实际上这也是贵州民间文化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保护价值的部份;当然,同现代化不相适应的内容,在民族民间文化中也有集中的体现。可以说,贵州各民族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习俗风情、传统节日及宗教信仰等等,其中不但有古文化尤其是夜郎文化的若干遗存;有贵州本土文化与周边文化如巴蜀文化、滇文化、楚文化等交融的遗迹:有明清之际“调北征南”、“调北填南”大规模进行汉族移民所形成的屯堡文化;更有苗、布依、彝、侗、仡佬、水、瑶、土家等民族历时久远、个性独特的民族文化……多种文化类型在这块土地上长期相处,共生共荣,不少村寨甚至有两个以上的民族杂居,交往密切,却保持着各自的文化范式。这同贵州自古即为边鄙之地的地理环境有关,同历代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羁縻政策有关,也与各民族文化自身的凝聚力有关。这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下述特点: 其一是多元性。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多元共生,丰富多彩,文化生态的保存较好。由于地理位置及文化环境都是边缘的边缘,即双重边缘,历史上中央政治权力常鞭长莫及,控制较小,贵州民族民间文化遂有了保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可能,具有相对自由的色彩及其自在的原始形态,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许多物质性文化内容,以及非物质性的价值观、道德观乃至文化精神,成为贵州各族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其二是二重性。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是在喀斯特山地上生长、发育起来的文化,因为生存环境及生活条件艰难,贵州人凡做一事,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更大的代价,遂养成了夜郎人吃苦耐劳、敢打硬仗、坚韧诚朴的性格特点。又因为地处僻远,环境闭塞,致使贵州各族人民一方面渴望了解外间情形,另一方面,作为弱势文化群体,对外来文化又不免高度警惕,有拒斥心理。这就造成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心理中既开放又封闭的二重性。因为开放,贵州人一般不排外,可兼容,历来能与各种外来文化和平共处,对先进文化有向往、渴慕之心,自古便有好学、兴教的传统。因为封闭,则容易产生盲目的自大情绪;而在面对强势文化时,又容易转化为自卑。因自卑而盲从,对外来文化缺少择取,容易导致民族民间文化的流失。 其三是道德性。贵州民族民间历来以习惯法约束个人行为,但最主要的则是通过文化承传的方式,实行传统道德的影响与教化。道德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起到法律强制与经济手段所起不到的教育、示范作用,所以在贵州民族民间,无论政治权力如何更替,历史风云怎样变幻,他们的道德规范、道德理想诸如惩恶扬善、敬老爱幼、互助互爱、扶危济困、崇尚勤俭、反对好吃懒做、偷盗行为等等大部份都能通过习俗或口述史保存下来,并给后世以影响,一方面维持着正常的社会秩序,也显示出传统道德伦理在社会发展中不断适应、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生命活力。 其四是自娱性。贵州每一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赫章汉墓出土的铜摇钱树残片上,有

2018年地域文化《贵州地域文化》全部详解

填空 1.贵州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行政区划变更过程中逐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2011年全省共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和250个民族乡。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贵州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创作、演出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其中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花灯剧《七妹与蛇郎》,舞剧《蔓萝花》等,在省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4.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5.构建和谐贵州,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公平正义的、诚信友爱的、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贵州。 6.贵州的农产品分布,黔西南主要有茶叶、甘蔗、柑橘、芭蕉。 7.中共贵州省委高度重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认真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8.贵州的史前文化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 9.贵州的农产品分布,黔东南主要有水稻、油菜、椪柑、西瓜。 10.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省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 11.贵州目前已建立的自治州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2.山地草地资源也较多。草山草坡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最少的是贵阳和六盘水。 13.贵州民族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普通话、苗瑶、壮侗、藏缅等语族。各民族不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在本民族内部进行交流,而且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还通晓和使用汉语普通话,并作为交流的基本工具。 14.贵州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是从农村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 15.贵州工业的结构比例1978年是资源开发型的重工业占优势,到2011年从轻重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来看,重工业仍占优势。 16.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7.贵州境内的国防科技工业,以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和国防电子工业三大工业为主,并有航空机械、军需军械、核燃料等工业部门组成。 18.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根据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体力和智力,从而成为为社会服务的人。 19.贵州西部有乌蒙山,为北盘江、乌江、赤水河和牛栏江的分水岭,最高峰是韭菜坪,其景观被称为“天上石林 20.明初,元宵唱灯、跳灯、说书、唱书等娱乐形式以及地戏、花灯舞、傩舞等扎根贵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屯堡文化”。 21.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2.贵州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碳酸岩总厚度占沉积盖层总厚度的70%。 2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贵州共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18个民族为贵州的世居民族。在全省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6.11%。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苗族。 24.中共贵州省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 两大战略,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奋力后发赶超,贵州的发展必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而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25.贵州森林资源丰富,2011年,森林覆盖率达41.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26.贵州的黄果树景区和龙宫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旅游景区。 27.目前贵州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8个民族。 28.20世纪60 年代初,周恩来用“山川秀丽”来评价贵州的“地”,用“气候宜人”来评价贵州的“天”,用“人民勤劳”来评价贵州的“人” ,不仅对贵州省情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还看到了贵州“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的美好开发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 29.贵州北部有大娄山,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东北部有(武陵)山,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为梵净山,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0.1955年2月,贵州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贵州省人民委员会。这是贵州省级国家行政机关,又是省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除了履行相应的职能外,还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管理。 31.1964-1978年贵州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投资近百亿元建成了航天、航空和电子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 32.在贵州目前自治州中唯一的一个自治县是三都水族自治县。 33.在思想建设上,中共十五大以后,贵州重点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 34.贵州中部有苗岭,山脉呈东西走向横亘贵州中南部,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主要山脉是雷公山,被誉为中亚热带宝贵的“物种基因库”。 35.毕节市管辖的1个自治县是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36.贵州日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西部多、东部少,最少的在北部大娄山区。在时间分布上,日照时数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37.明代王阳明在贵州悟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学术思想,形成“阳明文化”现象。 38.1949年11月28日,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报《新黔日报》正式出版发行。 39.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以上;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以下。 40.贵州省2011年常住人口为3469万人,人口密度为240人/平方千米。 42.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已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旅游业的产业形态已由单一的观光型转向多元化的度假型、休闲型、探索型、商务型;自然生态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节庆旅游、赏花旅游、探险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颇受旅游者欢迎。 43.开宝七年(974年),矩州彝族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朝廷,宋太祖敕书:“惟尔贵州,远在要荒……”,这是“贵州”名称首次见于文献。 44.贵州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按三次产业的排序在1999年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 45.贵州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根据山区实际,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小城市建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46.贵州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技术起点和技术水平较高,技术工艺先进,生产设备精良,已形成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结合,机、电、光一体化,科研、生产、经营综合化的科技工业体系。 47.目前遵义市管辖的2个自治县是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48.贵州的气温年变化幅度较小,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在3~之间,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多在22~之间,为典型的夏凉地区。 49.《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已发展成为“耕田,有邑聚”的农耕社会。 50.截至2010年,贵州共有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工商联7个民主党派贵州省地方组织和1个工商联贵州地方组织。 51.战国时期,贵州已形成包括青铜、陶瓷在内的独特“夜郎文化”。 52.贵州解放后全省工业加快发展,形成了许多特色行业。主要是以西电东送为标志的能和资源深加工工业、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以民族药品开发为代表的医药制造业。 5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