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解嗔心的方法

化解嗔心的方法

化解嗔心的方法
化解嗔心的方法

化解嗔心的方法

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可选择其中之一观即可:

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

二观:人生如梦,在此梦中我们不应沉湎快乐,不应执著痛苦,梦中我、人、快乐、痛苦等等一切皆为虚幻,当一觉醒来时,无可寻觅。正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三观: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现在是佛,未来还是佛,不增不减。惹我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妄念,我若起嗔心,则是对他的妄念发脾气,以我之妄念纠缠他之妄念,如此愚昧可笑罢了。因为自己执著我相、人相,所以才做此愚昧之事。若无我,他惹谁了?若无他,谁惹我了?我之妄念若消,他之妄念亦亡。

四观:此恶人即是以前的我,在无量劫的时间内,我做过和他一样无耻的人、和他一样愚昧的人,和他一样凶狠的人。其时纵是恶人,我也希望别人理解我,爱护我,关心我。我能理解眼前的此恶人,即是理解前世的我,我若能理解前世的我,我也应当理解眼前的恶人,虽然我不赞同他,甚至反对他,但我应当理解他、爱护他,关心他。

嗔恨心重,说明这个人的业障习气很重,很容易生嗔恚心,看人不顺眼,看事也不顺眼,这是他的业障。但是对真正修行人来说,他是善知识,为什么?没有这些人天天来找麻烦,天天来骂你、侮辱你、欺负你,你的忍辱波罗蜜到哪里修?所以遇到这些人,我们一切承受,合掌恭敬,接受教训,一句话也不回。他说完了,谢谢他,阿弥陀佛!他每一次骂,你都是这个态度,久而久之,他会觉悟,他会感动。绝对不可以对骂,对骂就没完没了。他一个人骂,骂累了就不骂了。他在那里骂,我在这里念阿弥陀佛,让他骂,这是消自己的业障。他替我消业障,我应当感谢,我念阿弥陀佛回向给他。如果别人赞叹你,也不要生欢喜心,这未必是真的。人家恭维你,要想到我哪有这个德行让人赞叹,要生惭愧心。

生气,在佛教中称为“嗔恨心”。通常,是对我们不愿听见、看见的人或事的反应。尤其是“自我”受到伤害后,我们往往条件反射般地现起这一烦恼。

阻止这种情绪的发生,主要是从平时开始预防。其关键,在于淡化自我,并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同时,积极修习爱心、慈悲心,以此化解并消除嗔恨。

当嗔心生起时,则应学会观照自己的心,而非顺着这一心理惯性继续。很多时候,事情刚发生时我们并没有那么生气。但因为不懂得及时制止,使之在心中不断蔓延、壮大。事实上,这个嗔心正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所以,当我们面对逆境或受到伤害时,应以智慧观照自己的心,而不是随着嗔心跑。那样的话,嗔心就会像星星之火般,顺着风势燃烧起来。

如何消除嗔恨

有人说,现在的世界是修罗世界。修罗的特性是什么?就是嗔心重。据佛经说,嗔心重的修罗,专喜与帝释斗争。所以斗争与嗔心有密切的关系。放眼观现实世间,不是每个角落都充满着斗争的气氛吗?因而,人心惶惶,社会不安,世界纷扰,确都由于众生嗔心重而来。真正欲得世界和平,社会安宁,人心喜乐,首当从对治嗔心起;而对治嗔心的特效药,就是佛说的忍辱波罗蜜。忍辱是对治嗔心的,所以先由一故事引发至忍辱上去。 罗睺罗尊者在家为佛之子,出家为佛弟子。未出家时,在王宫中,由于地位超越,享受优裕,因而养成他的特殊个性,每因小事而大发雷霆。及至出家以后,未证罗汉果前,习气未能尽除,仍常发动嗔心,不知什么叫做忍辱之道。佛陀明白了其中底细,觉得出家不能与道相应,实在是很可怜愍的,所以思有以感化之。 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住久了,天天所接触的是同一人物,烦恼或者容易勃发;换一环境,心情舒畅了,烦恼也许要减少些。佛很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有一天,佛命罗睺罗到贤提精舍去住。尊者奉命就离开了原住的地方祗树给孤独园。没有过几天,佛陀外出托钵,归来经过尊者住处,就进去略事休息,嘱其打水洗足(佛制不论何人乞食,均赤足出)。洗足罢,佛就藉此机会,向尊者开示道:“你的意思怎样?现在这水还能作为食饮之用吗?” “不能!世尊!此水本来是清净的,拿它煮饭固然可以,拿它冲茶也是可以,用途是很大的;但经洗脚后,已呈染污,不能再做什么大的作用了!”尊者老老实实地这样回答。 “不错,你说得一点不错!可是你只知道水是这样,却不知道自己也是如此。你的内心原本也是极清净的,可以修道证果,但因常动嗔心,垢秽充满胸怀,将成圣的清净心蒙蔽得不能明见一切,一所以现在你虽出家做了沙门,但也没有什么大用了!”佛一方面对他这样说,一方面又命他将水倒出去。待尊者倒水后,将空盆持回,佛又借这因缘向他问道:“罗睺罗!你去倒水的时候,假定不经意,失手将盆跌落在地上打破了,在你的内心,觉得可惜否?” 尊者对曰:“不论什么东西,都有它的作用,如果损坏了,当然很可借。但洗脚盆只能作洗脚用,没其他什么作用,设或损坏了。虽不能说不可惜,但还不至于太可!” “对了,你说得很对!可是你要知道,不但此盆如此,即汝本身亦复如是。一个精进向上专意求道的行人,如道未成而身先损,确实是很令人惋惜的;但是像你这样不摄身口、多所伤众的沙门,现在如果死去,甚至入于三途,佛虽起大怜愍,然因汝三毒炽然而入恶趣,不是修道的法器,不为圣贤所多惋惜!”佛又针对他的老病痛下针砭。 从上面所说的故事看来,可见做人不应随意地起嗔动怒。如罗睺罗经过佛的诃斥,受了佛的启示,生起深深的惭愧,痛改过去的恶习,使其心性终于变得非常慈和柔软!据《罗云忍辱经》说:后来他被不信佛的婆罗门打得头破血流,也不起一念嗔心。我们应向他看齐! 发火动怒,谁都知道,这是不好的恶习,可是谁都在有意无意间,或发雷霆之怒,或动无明之火,这么一来既和自己过不去,又给予别人难堪,何苦如此?实在来说,真不值得!有人说:我本不想发脾气的,可是事到临头之时,忿怒之情抑制不住。就不得不发了!于是问题一转,我们要问,由于什么激动,会使我们光火?讲到这个原因,当然是很多的,但主要的不出两种:一因人事关系而起,二因自然界所给予。对第一项能忍者叫“生忍”,对第

一个人的修行 (本圣法师)

一个人的修行(一) 文:本圣法师 前言 许多人一提到修行,就认为出家才是“修行”,其实我个人以为,人生旅途,我们从娘胎出来,呱呱坠地那一刻的啼哭,应该也算是修行了。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所以,我们无论怎么轮回,修行永远是“一个人的修行”,一切事相 都是给予我们历练的恩典。 即使是双胞胎,生辰八字相同,但命运轨迹却有所不同,甚至福报有天渊之别,说明他们前世的因果、今生的经历中起心动念肯定不同,只要活着,应该都在修行吧。我这里所说‘修行’二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因此,我计划讲几个孩童时的故事,以及我自己的体会,以帮助那些对“修行”二字有误会的人们。 (一)踩坏小汽车的故事 我出生在1970年代,山东省偏远地区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还好今生我的父母都是光荣的人民教师,家庭经济条件比一般农民略好一点点,但也是1984年以后才完全吃上白面馒头。父母一辈子兢兢业业的工作,考虑工作的事情比较多,对我也没有特别照顾。在7岁以前,除了推咕噜圈、女孩子的毽子之类,就没有别的玩具。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父亲有一次去县城开会,骑着自行车带着我,

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学,父亲嫌我小,因为农村孩子一般8周岁读一年级,我就没有读。结果8岁那一年我们村子的小学一年级没有招生,父亲在外地教学,就又没有上,9岁才读一年级。 不过这次跟父亲进城是在7岁的时间。进了县城开完会,父亲带我去逛百货商场,给我买了平生一辆小汽车做玩具,我非常兴奋。路上一直爱不释手,连任何好吃的零食都没有去要。那时候买点花生就算是很好的零食了。 回来以后父亲就带我到他教学的学校里边去,在他学校的大办公室里玩。过了一会大概是放学了,很多小同学到办公室交作业吧,他们更没有见过小汽车吧,大家都围着看,很多小孩儿没见过,稀罕,就拿过来玩一玩。玩了之后呢,就另一个玩。 我一开始呢,有点不舍得,(去相应小时候那种感觉的话,这种就是与生俱生的“贪”吧)。后来,后来第三个,第四个小孩抢着玩,看了之后我自己也想玩,(他们)就不让,小孩轮流传着看。传了好几个人,我心里终于忍不住了,“嗔”心生起来了,我上前几步,把小汽车一把就抢过来了(好像好大的力气),放到脚底下,一脚就踩瘪了…… 我就观察啊,小孩子也有观察力的,毕竟那时候相对来说清净。我怎么犯这种错误啊?这么美好的东西就被我一念就破坏了,爸爸过来半天也没有修好,但他也没有责怪我。 当时懊悔的心所就升起来了,那种懊恼,非常深切的印象。这也

家居风水之房屋缺角化解方法修订版

家居风水之房屋缺角化 解方法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家居风水之房屋缺角化解方法有些人问我房屋缺角怎么化解。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怎么样才算缺角。一:如果你的房型比较周正的话,可以在房型图画九宫格,如果哪个方位缺少3分之二面积的话就属严重缺角。 二:如果房型比较复杂则用辐射法,东西南北画一条对角线,找出交叉点为中心点。然后由中心点以45度角辐射。找出方位。就可算出哪个方位缺不缺角。 三:我们必须知道每个方位所代表的家庭成员及五行属性。 一:东方为震卦,代表长子,五行属木。二:东南方为巽卦,代表长女,五行属木。三:南方为离卦,代表中女,五行属火。四:西南方为坤卦,代表母亲,五行属土。五:西方为兑卦,代表幼女,五行属金。六:西北方为乾卦,代表父亲,五行属金。七:北方为坎卦,代表中男,五行属水。八:东北方为艮卦,代表幼子,五行属土。另外,要说明。如果房屋缺角不严重,不用去顾及,也不是说哪个方位缺角就不好,但是你不能没有。尤其是几个重要的方位,可以缺,但是不能没有。没有的房子不要买。 比如:根据自身情况,你没有长子,那么东方缺点角也无所谓,但是如果你东方不是缺角而是东方没有,那么你有80%的可能没有儿子,只能有女儿。即使有儿子,那么也是一个不健康的儿子。比如,你有儿子,也不想在要个儿子了,那么东北方缺角你也不必去理会。但是不能没有。比如,根据长子的命理,五行属土,那么东方缺点角还好呢。东方是震卦,五行属木,代表长子。木克土,所以如果家中长子五行属土,即使东方不缺角也要通过摆设化解。再比如,根据理气推算,你的房屋的东方为财位或者婚姻位等,那么,无论有没有长子,那个角也不能缺,而且要通过风水摆设催旺那个方位。所以,风水一定要根据房主自身的命理来安排,摆出适合自己的风水格局。

慈诚罗珠堪布:你忽略的这30种情绪才是真正烦恼的起源!

慈诚罗珠堪布:你忽略的这30种情绪才是真正烦恼的起源! 十种根本烦恼,加上二十种随烦恼,总共是三十种烦恼。这三十种烦恼都是负面或毁灭性的情绪,无论是在出世间的领域,还是世间的领域,都不能有这些烦恼,至少不能过度。如果有了这些情绪,不但不能得到解脱,而且在世间也不能过好一点的日子。 既然业与烦恼,组成了集谛,那烦恼又是什么呢? 一、烦恼 每个人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多数属于烦恼。 佛教小乘的《俱舍论》和大乘的《大乘阿毗达摩》中,讲了很多烦恼的定义与分类,我觉得大家有必要以后进一步学习。《大乘阿毗达摩》和《俱舍论》中的一部分,是佛教专有的超级心理学,虽然与现在西方的心理学也有共同之处,却完全超越了西方心理学。《大乘阿毗达摩》讲了常见的五十一种心所或心理现象,包括善的、恶的、无记的情

绪。其中二十六种是烦恼,包括六种根本烦恼,与二十种随烦恼。当根本烦恼产生的时候,会随着根本烦恼而产生的烦恼,就叫做随烦恼。 当这二十六种情绪产生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立即不开心、不舒服,内心烦乱、痛苦不安,所以叫烦恼。有些烦恼产生的时候虽然没有明显的痛苦,却会导致很多痛苦,或者会让我们去造业、犯罪,所以也叫烦恼。当我们心里产生这些烦恼的时候,立即要认识到,然后采取措施去对付、控制、断除这些烦恼, 六种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见。又可以分为见烦恼和非见烦恼。见烦恼,是见解的烦恼。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见烦恼加上五种非见烦恼,这样就是十种根本烦恼。如果五种见烦恼归纳为一体,加上五种非见烦恼,就是六种根本烦恼。非见烦恼,即不属于见解,但其本身就是烦恼。十种根本烦恼,加上二十种随烦恼,这样就有三十种烦恼。 (一)根本烦恼1、痴 六根本烦恼的第一,是痴,即愚蠢、愚昧。不懂得因果,不懂得生命轮回,不懂四圣谛,对人生、世界、内心

30种情绪是烦恼的真正起源

30种情绪是烦恼的真正起源 烦恼是什么呢? 30种情绪是烦恼的真正起源 一、烦恼 每个人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多数属于烦恼。 佛教小乘的《俱舍论》和大乘的《大乘阿毗达摩》中,讲了很多烦恼的定义与分类,我觉得大家有必要以后进一步学习。《大乘阿毗达摩》和《俱舍论》中的一部分,是佛教专有的超级心理学,虽然与现在西方的心理学也有共同之处,却完全超越了西方心理学。《大乘阿毗达摩》讲了常见的五十一种心所或心理现象,包括善的、恶的、无记的情绪。其中二十六种是烦恼,包括六种根本烦恼,与二十种随烦恼。当根本烦恼产生的时候,会随着根本烦恼而产生的烦恼,就叫做随烦恼。 当这二十六种情绪产生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立即不开心、不舒服,内心烦乱、痛苦不安,所以叫烦恼。有些烦恼产生的时候虽然没有明显的痛苦,却会导致很多痛苦,或者会让我们去造业、犯罪,所以也叫烦恼。当我们心里产生这些烦恼的时候,立即要认识到,然后采取措施去对付、控制、断除这些烦恼,

六种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见。又可以分为见烦恼和非见烦恼。见烦恼,是见解的烦恼。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见烦恼加上五种非见烦恼,这样就是十种根本烦恼。如果五种见烦恼归纳为一体,加上五种非见烦恼,就是六种根本烦恼。非见烦恼,即不属于见解,但其本身就是烦恼。十种根本烦恼,加上二十种随烦恼,这样就有三十种烦恼。 (一)根本烦恼 1、痴 六根本烦恼的第一,是痴,即愚蠢、愚昧。不懂得因果,不懂得生命轮回,不懂四圣谛,对人生、世界、内心的本质一无所知,都是痴,也叫做无明。无明是所有烦恼的来源和基础,所有的烦恼都离不开无明,都包含了无明的成分。不但是所有的烦恼,包括整个轮回的根源也是无明。无明会产生烦恼,有了烦恼就会造业,造业以后,就出现了恶趣的现象,轮回就因此而生。所以,十二缘起支的第一支,就是无明。 虽然所有的生命都不愿意接受痛苦,但所有的生命体都离不开痛苦,这就是源于无明。因为有了无明,追求方法就出了问题,所以会南辕北辙,求幸福反得痛苦。所以,轮回的第一推动力,就是无明愚昧。因为愚昧,产生了我执,有了我执,就有了我所执,这样一来,贪心、嗔心、傲慢等等就应运而生。

禅修的主要障碍

禅修的主要障碍——创古仁波切 禅修的两种主在障碍是昏沉及亢奋。昏沈是禅修的状态变得非常沈重、不清、混浊、呆滞,有时候行者会昏昏欲睡,并感到很沉重及缺乏明性,这就是禅修的第一种障碍。第二种障碍是亢奋(或掉举),亦即行者的心太过于兴奋,有太多过去的念头,或是思绪不断且极为强烈,以致于心无法收摄。 比较详细地讨论起来,禅修有六种困难或障碍。 第一是欲求过多。当行者在想:[啊,我想要快乐,我一定要快乐。我要去娱乐自己,我要去看这个或那个特定的节目]时,第一种障碍就产生了。或者,行者觉得自己应当是某种情况,或觉得深深被某种事物所吸引,这种情形本身不见得是禅修的障碍;但是,当它变得非常强烈,以致于行者的心一再地被它所盘据时,它就会妨碍禅修。例如,我们在想:[我想要拥有一栋很漂亮的房子],然后不断地在想像那栋房子的样子,以及是如何建造的……等等。 第二种障碍是具有嗔恚心。嗔恚心就是想要伤害别人、设想如何反击伤害自己的人、想说一些真正使人受挫的话……等等。这些念头不一定是禅修的障碍,但是当它们变得顽强,且心时常被它所牵引,使得行者的禅修因而变得不稳定时,那么它就成为一种障碍。 显然,这些障碍是行者必须由内净除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每一座禅修开始时,我们都要先念诵<噶举传承祈请文>。祈请文中说道:[厌离轮回是禅修之足。][厌离]的藏文是[贤洛(克)(shen lok)],意思是[转身离弃贪欲]或[弃欲求及贪欲于不顾]。如果行者想要奠定禅修的基础,那么,他就必须离弃盘占自心的贪欲。 有些人一听到[贤洛(克)](通常带有对轮回的厌恶感)这个观念时,就以为佛教徒必须穿著破旧的衣服、吃粗糙简单的食物、住在破烂的屋子里,并选择到穷乡僻壤之地生活。事实上,身为佛教徒并不意味著穿破衣服、吃粗劣的食物……等等。这意味没有强烈的贪欲及[我真的必须拥有那样东西,没有它我就活不下去]、[我有权利拥有它,没有它的生活是不合理的]的想法。这也表示没有[这对我太重要了,我不能把它给别人,因为它对我的意义太大了]的想法。当欲望如此强烈时,它便成为修行的一种障碍。[贤洛(克)]或[厌离轮回]的原义是[离弃贪欲],它的意思是摆脱那些欲望和执著,因为它们是使我们放不下、离不开的障碍。佛陀说过: 若没有贪欲,拥有千层的大屋也没有什么不对; 若持有贪欲,纵使是对一间破旧的小泥屋的执著也必须放弃。 若没有贪欲,拥有千两的黄金也没有什么不对; 若持有贪欲,纵使是对一文不值的东西的执著也必须放弃。 所以,重点不在于外物本身或它们的价值,而是我们对这些外物的贪执及态度。

己于不可意境断嗔之方便分二于所断思惟嗔恚过患

己三、于不可意境断嗔之方便分二:一、于所断思惟嗔恚过患而断;二、于能断思惟安忍功德而断。 不可意境,是能引起凡夫不悦意感受的境。凡夫贪著悦意的感受,而对一切阻碍悦意感受生起的境,都视为是对“我”的损害,为维护这个虚妄所执的“我”以及“我所”,而生起了嗔恚。 断除嗔恚,可以有众多的方便,如以修习胜义空性、慈悲及菩提心等。这里,圣天菩萨给我们开示嗔恚的过患,以及安忍的功德,使学法者认识到,面对不可意境的时候,生起嗔恚,不但没有利益到自己,恰恰是对自己的巨大损害,而保持安忍,断除嗔恚,并不会使自己受到损害,反而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 庚一、于所断思惟嗔恚过患而断 无能而嗔恚,唯使自己丑, 有能亦无悲,说此最下等。 颂文直解 对强者生起了嗔恚,因为没有能力去损害,只能咬牙切齿,黑着脸,皱着眉,但是这只会使自己变得很丑陋;而对于弱者,自己有损害的能力,并且毫无慈悲地嗔恚和损害的话,这种人被称为是最下等的人。 释义 这个偈颂指出了嗔恚不但不能利益自己,反而对自己有损害。面对力量强的人,虽然心中生起了嗔恚,但是又不敢

发泄,只能强忍下来。于是这股怨气,就表现在了身体上,使得五官变形,呈现出丑陋之相。而且如果这股怨气长时间郁结在心中的话,还会损伤内脏,对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 而对于力量比自己弱的人,如果去发泄怒气,恃强凌弱的话,则会被社会舆论谴责,说为是下等人的做法。而如果在欺凌他人中害死了他人的话,则更是会被谴责,说为是下等中的下等了。 因此嗔恚,无论如何都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那么如何能让人息灭嗔恚呢?圣天菩萨通过接下来的教导,使人们自己明白嗔恚是毫无理由的,这样就能主动去息灭嗔恚。 说不悦意声,能净昔作恶, 愚蒙不善士,不乐自清净。 颂文直解 据说粗恶语等的不悦意声,能够清净自己往昔所作的罪业,而那些愚昧不善的人,却并不乐意以此来清净自己的罪业。 释义 佛法经论中说,听到不悦意的声音,是自己往昔所造的恶业成熟的结果,这是自作自受的事情,并没有可以生气的理由。而且,这些骂声,能够净除往昔的罪业。净除往昔的罪业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今后违缘减少,顺缘增加,这是对自己极为有利的事情,是送上门来的一个加持。但是不知

欢喜心的修炼

不一样的欢喜心 作者:紫空居士文章来源:药师山通讯第十二期点击数:1903 更新时间: 壹、前言 在药师山通讯第八期,紫虚居士写的“慈悲喜舍的意义和修习方法”中,提及“喜心”分为“自心喜”和“随心喜”。本文从“欢喜心”的角度,思考人生中很难起欢喜心的一些问题。 在面对“顺境”、“美好的事物”时比较容易产生“喜心”,但是面对“逆境”、“不美好的事物”、“伤害我的”、“不顺我意”、“令我害怕恐惧”时,就不容易产生“喜心”。但是学佛要学习“四无量心”,“无量喜心”在面对“顺逆二境”,也一样能保持欢喜心,进而对宇宙万事万物,各种缘起,各种善恶,也都一样保持欢喜心。 本文不从理论上探讨,而是从实际的问题来讨论。在面对各种顺境逆境皆要生起欢喜心,毕竟是“违反人性”——如何叫我面对死亡时能欢喜呢?如何叫我事业失败时能欢喜呢?如何叫我面对夫妻恶缘时能欢喜呢?但是面对各种顺境逆境生起欢喜心,的确是“符合佛性”,谁叫我们太执著世间呢? 笔者面对这些问题时,也有人性的挣扎,内心有大大小小的伤口,及各种心态的转折。但是以向佛之心的体会,学习遇到逆境时,努力地转排斥心为欢喜心。以下是目前的看法,提供各位参考。 贰、以欢喜心看待一些问题 一、行菩萨道者,必须保持欢喜心 行菩萨道者总是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并不一定每件事都能迎刃而解。当面对自已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有时不知如何面对。有时会退缩,或恐惧,怕惹事,怕麻烦,怕看到不好或悲惨的事。如果因为自己没有处理好,造成他人的不便,心中便常怀有愧咎和遗憾。或者面对有些事,因为和自己的个性、成长环境有所不同,也有可能会没有勇气去行菩萨道。 问题可能在“恐惧”,怕自己面对不好的结果,或是怕别人伤害,想要保护自己。“恐惧”来自对自己没信心。这时的恐惧心,会造成心理的障碍,也很难起欢喜心了。 如果我们愿意行菩萨道,也能事先知道将会面对有解决不完的事,也承认自

傲慢心的危害及对治方法

傲慢心的危害及对治方法 傲慢心是一种骄傲自大的心理。是佛法中讲的五毒情绪之一。是基督教中讲的人类七种罪恶行为之一。 傲慢心来源于分别心。从分别自己和他人开始,然后执著自我的名、利、观念等等而产生的。目前我们的社会环境、教育,已经让我们习惯于思维自己是独特的,鼓励发展自我,这种环境助长了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傲慢。傲慢心的产生一定会伴随其他负面情绪如嫉妒心、嗔恨心等,由于它隐藏在其它情绪背后,所以很难被发觉并根除。 当我们生起傲慢心时,脸部有时会显露出坚硬、尴尬的表情,行为和语言上也会表现出十分别扭,不能够放松、敞开地同别人交流。傲慢心强大的人处处想表现自己,希望获得别人和公众的认可、赞扬;不愿意与别人合作;不愿意将利益众生的事分享给他人;喜欢掌控别人,不愿意采纳别人的意见,更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有傲慢心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但对他人的不足之处却观察得十分仔细,喜欢了解和谈论他人。由于傲慢心十分细微,有时我们对别人的赞扬和随喜,表面上是善业,但其背后却是傲慢心。当我们与他人对比,他人失败时,内心感到满足,这时我们内心已种下了深深的恶因。傲慢心能够滋生出嫉妒心,而造种种身口意恶业,自己常常会有失落感,渐渐会产生自卑、挫败的感觉。 傲慢心对修行人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障碍。特别是一些悟性比较高、有点学问的修行人,即使具德上师在他们身边,也由于自己的傲慢心而错过求法的机会;有些人求了法,过一段时间后,又会产生怀疑"上师给我传的法是否正确?是不是一定要按照上师的教法和仪轨来修?"还有些人自以为从理论上懂了,自己很了不起了,已经根本不需要修行了;有些人做了少许善业就看不起没有做善业的人;刚入门学佛就看不起不学佛的人;禅修有一点觉受就看不起不禅修的人。有傲慢心的人很难生起对众生真正的慈悲心,内心积累不了任何功德。藏地有句谚语“在骄傲的山上存不住功德的泉水”。 但傲慢心中有一种自信的傲慢是属于正面的能量,傲慢心同自信的傲慢比较难区分,需要有个标准来衡量。傲慢心建立在外界无常的事物上,比如金钱、地位、能力、学问等,夸大对自我的评价。自信的傲慢则建立在内心正知正念的基础上,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有自信的人内心快乐、充实,对自己的财富、地位、修行有满足感,不需要同别人宣讲,更不需要同别人对比。 我们需要放低自我,这样修行境界才会提高,内心的智慧和慈悲才能真正的开展。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我们的恭敬心来调伏傲慢心。处处想到诸佛的功德,并生起欢喜心;处处发现自己的过患,并生起忏悔心、惭愧心;看到众生的痛苦,我们立即放下自我的想法,利益他人;身口意礼拜,恭敬诸佛。五加行中的大礼拜是调伏我们傲慢心最好的方法。 如果是没有学佛的人有傲慢心,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修行人看不到自己的傲慢心,那是对佛法的玷污。我们好好想一想,自己现在还没有证悟,有什么值得傲慢的?过去的证悟者都那么地谦卑,我们凭什么傲慢?

嗔心的对治方法

嗔心的对治方法 可以说,每个人都知不生气好,但却找不到赶走嗔的方法。下面末学例举的这些方法在对末学来说皆很受益,但对某些人来说,其中的一法或几法共用就可对治嗔心,而对某些人可能有其个人自己对治嗔心的其它方法就也很受用。因此末学列出的调伏嗔心的方法仅供诸网友参考。 1、修忍辱法在南传的《法句经》说:“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忍是很不容易的,心上一把刀,唯有难忍能忍,才能成为大丈夫。佛教说我们的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这娑婆是堪忍之意,因此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世界。这修忍辱的方法就是佛教我们的六度波罗密中的修忍辱波罗密,但是佛教讲的忍辱与世间上说的忍辱完全不同。这与社会上讲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完全是两回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把嗔恨心深深地埋藏在内心,等待机会来报仇。这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一般都认为他很能忍辱,其实这种忍辱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是冤冤相报,无法了结的。佛教讲的忍辱是建立在因果观、慈悲观这个基本观点上的,是从三世因果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对待别人无缘无故的侮辱我们、加害我们,是以偿报和悲心来看待的。我们应该受,甚至愿意牺牲自己。佛教最好的典型就是佛对歌利王砍了他的膀子,第一个念头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我们遇到别人给我们难堪、过不去的时候,应该想一想,他还没有砍我的膀子嘛,砍膀子都要度他,给点难堪算什么?这样一想,心量一下子就扩大了,就包容下去了。 2、修观幻法如果我们深入观察这嗔心,会发现我们平时都是太在乎自己的利益、面子、得失心,使得即使是芝麻点的小事,为了自己这个面子,也要和人一争短长。就会发现它其实是我们的执我之心在做怪,我们的色身是四大假合的产物,因为放不下自我,总会认为我们的身体是实在的。虽然我们的嗔心很多是由贪引起来的,但我在这里只先谈去嗔的方法。以观幻的方法就是对治我们嗔心的方法之一,只要我们学会了这种观法就会得到受用。当我们遇到违缘之事而心里刚要不平静时,我们就问一下自己“是谁在生气、生气是我吗?”经过如此层层观照,因为心念不再执着烦恼,所以嗔火就不再生起。 3、修缘起法修佛教我们的十二因缘观,也会很好的对治我们的嗔心。长阿含卷载,“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缘”。在此十二支中,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所以经中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之语,说明其相依相待之关系。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缘所成立。如果我们对外境的一切不受不取,那后面我们的嗔心就不会生起了。当我们听到我们不想听的话时(如挨骂),如果听到的是熟悉的中文,我们马上就会感到不舒服,如果听到的是我们不熟悉其它方言或外语,因为听不懂或看不懂,就不会起情绪反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听到的是熟悉的中文,就会与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相对号,这就是受取,而对听不懂的就不会受取。如果我们这样来观察,语言是由一个个字组合而成,而我们的生命也是五蕴组合成的“假我”,那么就不会因为执着语言,而将骂人的话不当做实话,当成是他只在骂这个假我色身、只在骂这个假网名,与我何干,就不会对“假我”产生伤害,这样嗔心就不会起了。有人会说,这不与自欺的阿Q精神胜利法差不多吗?这是否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样,请大家自己观察分析。 4、修空见法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凡学佛之人皆在理上明白。在我们生气的过程里,身心的变化速度非常快,会发现到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都知气总有消的时候,当我们情绪有转时这个嗔心就不在了,当我们在不生气时观一个我们生气的原因,就会发现生气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从种种形成生气的原因中,找出最主要的问题去对治,下回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该如何处理,不需要再生气了或再生气了也没有原来的火气大了。 5、持名号法观察我们平时在生气时是越想越气,这是因为我们专注在了生气上,而我们在平时中却是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心念是散乱的。这时如果提起一句佛号,不管是念阿弥陀佛还是观世音菩萨或是其它佛菩萨名号,就能让心由外境回到内心,意识到自己在生气,并且以心的力量截断生气的念头。或因一时之气而要恶口时,想到圣号心中就会生起惭愧,火气就会减小或者消失了。 5、修禅定法 有些人知道上面的忍辱、观幻、灭缘、空见、持名五种对治嗔心的方法,但还是遇境时起嗔心,或是当时能压下火气而不发作、离开这个境、忍住先不说或生气就想对别人诉说进行缓解等等,但还是常感到我这样做多亏的心之不甘,虽然是暂时的调伏了自己的嗔心,但会感到这些方法不是能让人心底恢复平静。这个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定力不够,修习禅定也是调伏嗔心的方法之一。凡是定力修的好的人,外境来时而不动其心,就是动一下也能

分别心

分别心 分别心——恰如其分,把事情做得更美好。 Z:什么是分别心? 师:你们理解的分别心是什么? Z:不管任何一个事情,没有分别心。 师:是什么意思呢?怎么不管任何东西没有分别心呢? Z:没有好、坏,没有丑、俊,没有你、我、他,对每一个事情、每一个人不能有分别。 师:那比如一个人杀人了和一个人救人哪个好哪个坏呀?有没有啊? Z:也有啊。 师:那你刚才不是说没有吗?呵呵~

Z:应该是没有。可是我昨天听你讲的是有分别、有好坏,分别但不起嗔恨心 师:佛经是这么说的,不记得哪部经了。佛陀说不起分别心,是因为你由于分别心产生许多烦恼,去伤害了自己,伤害了众生,造了很多业。这样使自己或让别人下地狱,在六道轮回不能解脱,所以说不要起分别心。这句话不是绝对说你就不能分别了,而是说你的分别心太重了,由于你分别你、我、他,分别好人、坏人,你会造业。比如,你好人、坏人分别后,看到好人欢喜,看到坏人就想杀死他。佛针对你这种烦恼太重,就告诉你,不要有这个分别心嘛,好人、坏人不都是人嘛,你都要救度他们。好人要救,坏人也要救。所以,不要有分别心,不是好人、坏人都一样了,是去掉你这太重的分别心、这种执着——好人欢喜,坏人要杀掉。你看别人不顺眼,这不是嗔恨心吗?你的心不清净了嘛。因为这样,所以说你不要有分别心。不是说我们能分别这个东西是红色、绿色这种分别,而是你的分别心太严重,产生嗔恨,心不清净而造业,由此杀人。心中总是愤怒。这是不是一种烦恼啊?佛陀为了让你去掉这种烦恼,就像昨天我和他们讲的,修行其实很简单,就是消烦恼,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些内在的不好的情绪。因为这些不良情绪,会造伤害别人、伤害自己的业,造业之后必然受报——恶报。所以,要把这种能引起贪嗔痴慢疑的分别心去掉,不是把一切分别心去掉。有些分别心是好的。比如,看到一个小孩听话了,要好好教育他,非常柔和地和他说话,经常鼓励他。因为你能分别这是好的。有时候小孩不听话,你柔和地说他怎么都不听,跟你对着干,由于你溺爱他,他

清净烦恼的四种方法

清净烦恼的四种方法 出处:中国佛教文化网录入:管理员上传时间:2008-4-18 密咒乘有许多的方便法门,这是它的特色之一。但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我们陷于轮回之中最主要的原因在哪里?不净的身语意,也就是不净的外相,不净的语言、不净的心念等,均属一种不净的习气。能抑止的是众生,而所依止的则是器物世间。不净的能依有身语意等三门,所以不净的能依习气所显现的是其身语意是不清净的。而不净的所依习气所显现出来的器世间也是不清净的。但若要将不净所显的染垢消除时,其方法又是什么呢?所以佛陀传下了种种不同的法门,可以将不净所显,包括不净的能依,也就是有情世间,以及不净的所依,也就是器物世间等完全清净。但若我们仔细去分析的话,那么情器世间所显示的不净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主要它是从烦恼五毒而来。因烦恼的缘故,而造作恶业;因恶业的缘故,一切所显的果也都是不净的。 在佛所讲的教法中,经教部分又分为大小二乘。其中小乘的法道是什么呢?小乘与大乘均以“因”为道,故又称为“因乘门”。其道理是将“因”——也就是烦恼五毒等消除后,“果”就自然消失不见。所以在小乘中,我们要将烦恼当成仇敌,并修四谛法以为对治。小乘的空性仅限于能执空性,观修能执者,也就是自己的心是空性(人无我),以此见地将无毒烦恼消除。这是小乘的方式。而在菩萨乘的大乘,其断除烦恼的方式比起小乘更加殊胜。首先,在断除粗重的我执上,我们要观修菩提心。籍由菩提心的生起,彻底断除烦恼。就烦恼障而言,最严重的是我执。譬如以嗔恨心而言,它的生起都是我们在心里想着某人伤害了我,因此,我要如何去报复、去伤害他等。这个说起来就是因为我执的关系。又譬如嫉妒心,我们在心中想着自己的学问最好、学习能力最佳、最有地位、最有钱财、最有福气等。由于这个我执而产生了嫉妒心。当菩提心生起时,它的力量可以彻底地粉碎我执,然后再进一步进入空性的观修。大乘的空性涵括了能执与所执(人、法皆无我)两个层次。虽然大、小二乘在对治烦恼上所用的方法不完全一样,但均以“因”为道,故又称为因乘门。 一般而言,清净烦恼的方法有四种,即短处、转化、了解以及归入大自性。小乘的法道仅包含了第一种的方式——断除,而外密续则有第二种的转化。譬如嗔恨心的出现,我们自己知道正在忿怒当中时,便可念观空咒,将嗔恨心化成空性。嗔恨的本质具不动佛的体性,因此,我们在空性中观想不动佛的身形、法器等,而在贪欲生起时,可念观空咒,并在空性中观想阿弥陀佛。这是个以果为道的实修法门,所以密咒乘有称“果乘门”。 成佛之因是什么呢?成佛之因是空性与慈悲。因此,将成佛之因作为法道便是大乘经教的传规,行者要修空性与慈悲。而成佛之果又是什么呢?成佛之果乃是佛身与佛智之成就。观想佛身与佛智就比如将嗔恨之心转化成不动佛,我慢之心转化为宝生佛等,行者直接观想成佛之果。佛身与佛智的观想可以改变不净的习气等,所以密咒乘是一条以果为实修的道路。这种改变在密咒乘中就是一种转化——它不仅断除,同时也是一种转化,将不净的情器世间的习气转化成清净的。譬如说,人之所以会投生在轮回六道乃是由于执着于情器世间的不净所致。这种执着是一种错误的任职,而把不净的执着转化为清净的,便意味着认识外在的器物世间都是清净的无量宫。不净的身语意三门是众生一个不净的执着和染垢。若欲将其转化为清净时,便意味着观想自身为本尊的清净身,一切所发出的言语是本尊咒语的清净音,而自心里面心念和想法都是本尊智慧的清净意。所以,这是一个以果为道的修行法门。譬如,将嗔恨之心或者身语意三门的染垢转化为三本尊的本质。 因此“果”乘门比“因”乘门的力量强大,同时加持力也更迅速。这是前二项的方式,也就是断除和转化之后呢?便是了悟其本质或体性,也就是嗔恨的体性是大圆镜智,我慢的体性是平等性智,贪欲的本性是妙观察智等。若能了悟其体性,我们便不必采取断除和转化的方法。前者属于内密,而后者属于外密的法门。所以内密的法门是利用了悟其自性的方式成办。举例而言,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器物世间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本质是空性,也是佛的法身。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净土是为了利益一切有缘众生所显化而出的一种现象。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说净土的瓶子就比世间的瓶子殊胜。其二者之间的空性有何差别呢?净土的瓶子本性为空,我们娑婆世界的瓶子亦如是,这两者的空性并无任何差别。所以就显现而存有的一切诸法而言,其体性或本质都是法身,这一点我们一定要了解。了解它也即是了解一切诸法的自性。而此时,我们也才能了解一切众生都具有佛的身语意,也才能了解一切烦恼的体性。烦恼的体性亦为空,这种了解乃是消除烦恼最殊胜的方式。它的力量更加迅速,加持力也更大。 第四种的归入大自性意为一切诸法的自性乃是自在解脱的,若能安住其中的话,便不必作任何的改变。若我们能了悟一切诸法的法性,便知它其实就是佛性。若我们能自然安住其中的话,首先,我们便不必刻意去断烦恼,而当烦恼生起时,也不必去改变它。其次,

愤怒与忍辱 第一讲 认识愤怒

愤怒与忍辱第一讲认识愤怒 愤怒与忍辱 界文法师主讲,慈云记录 开场白 阿弥陀佛!今天下午的讲座主题是《愤怒与忍辱》。 忍辱,一般人不太喜欢,因为“忍字心头一把刀”,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一个让人不舒服的话题。但是在菩萨道修习的六波罗蜜里边,忍辱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愤怒的情绪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但是学佛的人与不学佛的人有差别。作为佛教徒,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愤怒情绪,应该如何善巧地处理这样的情绪,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佛法修学之后,遇到种种不如意的境界时,我们的反应还是跟没有学佛时差不多,愤怒情绪带给我们和周围人的痛苦还和以前差不多,那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反思了。 有时候,我们学佛,往往在乎“功夫”怎么样——比如可以双盘很久,打坐时浑身发热、看到光明,念佛一心不乱……可是,别人一句话说过来,马上火冒三丈。或者虽然不发火,心里却郁闷得不得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学佛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佛法的修行,注重的不是觉受,不是气脉打通或者身体发热发冷发麻……这些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我们遇到问题时,在生活中跟人接触

时,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一样了,问题最终的结果也不一样了。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有所改变,那就是真正地学习佛法,真正地有收获了。 今天,我们主要是围绕着愤怒来谈忍辱。事实上,在佛法里,忍辱波罗蜜的范畴是非常广泛的,不仅是对于愤怒,包括财色名食睡,对于各种顺境和逆境,都要有忍辱的功夫。但今天我们着重谈愤怒。因为愤怒这种负面情绪伤害极大。 大乘佛法特别强调对嗔恨的对治。贪和嗔都会障碍解脱,为什么特别强调对治嗔呢?因为大乘佛法的修习重视度化众生。贪虽然障碍解脱,但它还不是特别障碍我们摄受众生、度化众生的因缘;而愤怒不仅障碍我们解脱,也会破坏我们利益众生的事业。所以,菩萨戒里,不管是《梵网菩萨戒》还是《瑜伽菩萨戒》,都把对愤怒的忍辱作为根本戒来行持。 第一讲认识愤怒 一、嗔的定义 在佛教里,对愤怒的概念有所界定。 众生有三大根本烦恼——贪、嗔、痴。嗔是其中之一。嗔的定义,在经典里这样说:“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 嗔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我们面对痛苦和带给我们痛苦的对象(如灾难、病痛等)时,生起憎恨和愤怒的心。当愤怒生起的时候,我们的善心就消失了,身心不安,在愤怒的推动之下,我们会造作种种恶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