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考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自考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自考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自考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心理

1.2.学前儿童心理学

1.3.观察法

1.4.测验法

1.5.作品分析法

2.1.年龄特征

2.2.儿童年龄特征

2.3.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2.4.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2.5.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

2.6.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2.7.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2.8.最近发展区

2.9.手眼协调动作

2.10.五指分工

3.1.注意

3.2.定向性注意

3.3.选择性注意.

3.4.无意注意

3.5.有意注意

3.6.注意的选择

3.7.注意的范围

3.8.注意的稳定性

3.9.注意的分配

4.1.感觉

4.2.知觉

4.3.视觉敏度

4.4.颜色视觉

4.5.弱视

4.6.色盲

4.7.触觉

4.8.适应现象

4.9.对比现象

5.1.记忆

5.2.幼年健忘

5.3.记忆广度

5.4.工作记忆

5.5.表象

5.6.延迟模仿

5.7.机械记忆

5.8.意义记忆

5.9.保持

5.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5.11.干扰说

6.1.想象

6.2.无意想象

6.3.有意想象

6.4.再造想象

6.5.创造想象

7.1.思维

7.2.客体永久性

7.3.类比推理

7.4.“展开式”

8.1.语言

8.2.言语

8.3.内部言语

8.4.语音意识

9.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论”

9.2.情绪丰富化

9.3.情绪深刻化

9.4.道德感

9.5.理智感

9.6.美感

10.1.从整体到局部规律

10.2.首尾规律10.3.近远规律

10.4.大小规律

10.5.无有规律

10.6.坚持性

10.7.意志行动

10.8.外部障碍

10.9.内部障碍

11.1.个性

11.2.自我意识

11.3.需要

11.4.动机

11.5.兴趣

11.6.气质

11.7.性格

11.8.能力

11.9.智力分化论

11.l0.智力复合论

11.11.智力内容变化论

12.1.社会性发展

12.2.亲子关系

12.3.性别角色

12.4.性别行为

12.5.男女双性化

12.6.亲社会行为

12.7.攻击性行为

12.8.社会性

12.9.挫折

13.1.生理成熟

13.2.早期隔离(剥夺)实验

13.3.遗传决定论

13.4.环境决定论

13.5.二因素论

13.6.相互作用论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心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体现在:(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

映;(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1.2.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学

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3.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

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

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

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

律和特征。

1.4.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

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

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

差异。

1.5.作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

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2.1.年龄特征: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

典型特征。

2.2.儿童年龄特征:儿童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

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

龄特征。

2.3.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

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

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2.4.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

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

化的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2.5.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

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

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2.6.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儿童学习某种

知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

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形

成:(1)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2)与儿童心理发

展本身的状态有关;(3)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有关。

2.7.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

的时期,称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语言

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2.8.最近发展区: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

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

的差距。最近发展区大小是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

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

都存在,同时又不断变化,因人而异。

2.9.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

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

的东西。

2.10.五指分工: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

活动时采取对立方向,坐爬动作有利于它的发展。

3.1.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

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

能动的状态,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两个特点。

3.2.定向性注意:由婴儿与生俱来的定向性反射发展

而来,主要是由外物的特点引起的,又是无意注意的

最初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

但不会消失。

3.3.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

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

象。

3.4.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的

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

意。

3.5.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付出一

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

3.6.注意的选择:指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

的反映,使儿童在一定的时刻选择重要的或符合需要

的对象,并做出清晰的反映,它的发展依赖于生理的

成熟,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以及兴

趣、情绪有关。

3.7.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

时间性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它是

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还取决

于对象的特点以及注意者本人的知识经验。

3.8.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

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

是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自身的状态都

有关系。

3.9.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

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即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注

意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同时从事两种以上的活动。基本

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是

非常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

4.1.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

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

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

等。

4.2.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

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

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代

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

有所不同。

4.3.视觉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

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

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4.4.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辨色力。

4.5.弱视:是视觉发育障碍的一种常见病,弱视者视力达不到正常水平,两眼不能同时注意一个目标,无立体感,不能判断自身的空间位置,分不清物体离自己的远近高低,定位不准确,不能完成精细动作。4.6.色盲:一般是先天遗传的,男性多,女性少,是颜色视觉异常的表现。大体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红绿色弱4种。

4.7.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和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4.8.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4.9.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5.1.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恢复三个环节,其中恢复又分为再认和再现两种形式。

5.2.幼年健忘:指3岁前的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的现象,和幼小儿童大脑皮质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也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间的连接——突触的功能成熟水平有关。

5.3.记忆广度:指单位时间内能够识记的材料的数量,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一般为7±2个信息单位,其增长受生理发展水平的局限。

5.4.工作记忆: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在幼儿期随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高。

5.5.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据加工创造的程度,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种,还可分为具体表象和符号表象两种。

5.6.延迟模仿:当刺激物出现后,不是立即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儿童的延迟模仿和表象发展有关。

5.7.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应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5.8.意义记忆:指根据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运用一定的记忆策略进行的记忆,因此又称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5.9.保持: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即把感知过的事物,练习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绪情感,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识记和恢复的中间环节。

5.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遗忘规律的图像表示方法,基本内容是: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简单说就是: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5.11.干扰说:是揭示遗忘原因的一种理论学说,内容是: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排除干扰,记忆就能恢复,干扰因素很多,主要是学习材料、疲劳和紧张情绪等的干扰。

6.1.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两大基本特征;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是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不是词或符号;形成的新形象,可以是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不可能有的形象,但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6.2.无意想象:是一种无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它是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梦和幻觉都是特例。

6.3.有意想象:是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

造想象。

6.4.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

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

的过程,其新形象一般是以前已经存在的。

6.5.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

象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7.1.思维: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基本特点就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7.2.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信

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体在儿

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是

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

7.3.类比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在某种程度上属于

归纳推理,它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

用。

7.4.“展开式”:指儿童的推理是一步步进行的,进行

缓慢,主要通过外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

8.1.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是

交流的双方共同使用的。每个民族都有其共同的语

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8.2.言语: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

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

交流思想。儿童言语发展,首先表现在掌握语言的能

力不断地提高,能够越来越完善地运用语言来和别人

交往。

8.3.内部言语:儿童身心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

外部言语的内化,是思维过程的依靠,对心理活动有

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幼儿内部言语的产生也是幼儿心

理发展水平的一个质变。

8.4.语音意识:对语音的意识,指对语音的自觉态度,

儿童语音意识的发生,使儿童把语言活动作为自觉的

活动,能够有意地控制自己的发音活动,对于幼儿学

习正确发音、普通话以至于外语,都有重要作用。

9.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论”: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

奇斯提出的情绪分化论:她通过对一百多个婴儿的观

察,提出的关于情绪分化的较完整的理论和o~2岁

儿童情绪分化的模式。她认为,初生婴儿只有皱眉和

哭泣的反应。这种反应是未分化的一般性激动,是强

烈刺激引起的内脏和肌肉反应。3个月以后,婴儿的

情绪分化为快乐和痛苦。6个月以后,又分化为愤怒、

厌恶和恐惧。比如,眼睛睁大、肌肉紧张,是恐惧的

表现。12个月以后,快乐的情绪又分化为高兴和喜爱。

18个月以后,分化出喜悦和妒忌。

9.2.情绪丰富化: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

来越分化。情绪的分化主要发生在2岁之前,但在幼

儿期也继续出现一些高级情感,如尊敬、怜惜等等。

其二,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

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绪体验。

例如,亲爱的情感。首先是对父母或经常照顾他的其

他成人,然后对家中其他成员有了亲爱的情感。进了

托儿所或幼儿园以后,先是对老师,然后对小朋友有

了亲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范围也是逐渐扩大的。

9.3.情绪深刻化: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

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例如,被成人抱

起来,婴儿和较小的幼儿感到亲切之情,较大的幼儿

则会感到不好意思;年幼儿童对父母的依恋,主要由

于父母是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来源,年长儿童则

已包括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和爱戴等内容。

9.4.道德感: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

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

程。

9.5.理智感: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这是由是否满足

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

级情感。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

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适时地给幼儿提供恰当的知

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教

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9.6.美感: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

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对美的体验也有一个社会化过

程。婴儿从小喜好鲜艳悦目的东西以及整齐清洁的环

境。

10.1.从整体到局部规律: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

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

确化和专门化,这种儿童动作发展的趋势叫从整体到

局部规律。

10.2.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

然后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

动作。半个月内的婴儿,双眼协调动作就已经出现。

上肢动作发展早于下肢动作。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

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

从离头部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这种趋势也

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

10.3.近远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

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

细动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干,即脊椎)动

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

10.4.大小规律: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

较精细的动作。粗大的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的动

作,也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

走、跑、跳、踢、走平衡等等。大肌肉动作常常伴随

强有力的大肌肉的伸缩和全身运动神经的活动,以及

肌肉活动的能量消耗。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如

吃、穿、画画、剪纸、玩积木、翻书、穿珠子等等。

从四肢动作说,是臂和腿的动作先发展,以后才逐渐

发展起手和脚的动作。

10.5.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

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比如,初生婴儿已会用

手紧握小棍,这是无意的、本能的动作,几个月以后,

婴儿才逐渐能够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体。学前儿

童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

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

即服从“无有规律”。

10.6.坚持性:在较长时间内连续地自觉按照既定目的

去行动。在坚持性中,可以看到行动目的和动机的发

展水平及其作用,又可以看到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和

状况。

10.7.意志行动:一种特殊的有意行动,其特点不仅在

于自觉意识到行动的目的和行动过程,而且在于努力

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因此,儿童行动自觉意识性的发

展,要经过比较长的过程。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意志

行动也只是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10.8.外部障碍:在完成某种有目的的行动过程中,遇

到了外部条件的障碍,如生理上的疲劳,技巧上的不

足,物质条件的缺乏等等。遇到外部困难时,可能出

现新的需要和动机,于是产生内部障碍。因此,外部

障碍可能成为产生内部障碍的原因。

10.9.内部障碍:心理内部的困难,在完成某种有目的

的行动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需要和动机,与原有需要

和动机发生了矛盾,构成了内部障碍。

11.1.个性: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

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

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

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

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

性。

11.2.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

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

意识,就是自我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

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

是被认识者。它包括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两方面的

特征。

11.3.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它在

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

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

11.4.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11.5.兴趣: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11.6.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气质的特点包括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11.7.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包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

11.8.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反过来,能力又是成功完成活动的条件。

11.9.智力分化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是混沌不分化的,儿童智力因素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起先是一般化的智力,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些智力因素群。这种理论认为,将智力分成一般智力(决定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和特殊智力(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所必需的)的分法比较适合于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

11.10.智力复合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的智力最初已经是复合的、多维度发展的,其发展趋势是各种智力因素的比重和地位不断变化,复合性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

11.11.智力内容变化论:这种理论认为,同一智力因素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同是智力的一般因素,在婴儿期,其内容是感知动作性质的,以后则是认知性质的。

12.1.社会性发展: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12.2.亲子关系: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12.3.性剐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

12.4.性别行为:是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12.5.男女双性化:是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愿意献身(女性特征)。这种双性文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

12.6.亲社会行为: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发展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还是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

12.7.攻击性行为: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分为反应型攻击性行为和

主动型攻击性行为。

12.8.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人们为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

12.9.挫折:攻击性行为的主要直接原因之一,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13.1.生理成熟:又叫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生理成熟和遗传关系密切,一方面,生理成熟是以遗传素质为基础的。遗传素质是每个人最初的解剖生理特征,后来的解剖生理特征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另一方面,生理成熟的过程服从于种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也就是遗传决定了生理成熟的规律。

13.2.早期隔离(剥夺)实验:使幼小动物失去或部分失去正常的生活环境,然后对正常与非正常环境长大的动物行为的差异作比较,从而发现环境对行为发展的影响。

13.3.遗传决定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认为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被决定了,心理发展只不过是这些先天东西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而不能改变它。代表人物有:高尔顿及其“遗传定律”;霍尔及其“复演说”;盖塞尔及其“成熟势力说”。

13.4.环境决定论:这种理论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归结为环境教育机械作用的结果。行为主义者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

13.5.二因素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因其明显的片面性和绝对性而难以服人。为了比较全面地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折衷的观点,后被统称作“二因素论”。代表人物有:吴伟士、施太伦。

13.6.相互作用论:关于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的观点。持这种观点者不仅承认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指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

自考学前心理学押题卷及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押题卷 学前心理学押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卷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的无效。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学前儿童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从这种发展变化中去研究它的规律,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这反映的是( C )1-10 A.客观性原则B.活动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因材施教的原则 2.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变化的情况,被称为( B )2-25 A.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B.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C.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期D.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3.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的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这是( B )3-59 A.定向性注意B.选择性注意C.有意注意D.有意后注意 4.不仅注意到色调,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这一般是在儿童( D )4-86 A.2岁时B.3岁时C.4岁时D.5岁时 5.较小婴儿所具有的距离知觉是( A )4-103 A.以视觉为主B.以运动觉为主C.以听觉为主D.以经验为主 6.反映幼儿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的是( A )5-129 A.有意识记的发展B.无意识记的发展C.机械记忆的发展D.意义记忆的发展7.小班幼儿往往对某个故事百听不厌,其原因主要是( C )6-153 A.想像受情绪影响B.想像的内容零散 C.以想像过程为满足 D.想像具有夸张性 8.一小孩认为她所看到的一些小虫都是同一条小虫,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该幼儿处于

全国2019年4月自考00384学前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38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二写在答题纸上三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二姓名二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三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三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三 一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 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三错涂二多涂或未涂均无分三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是 A.0-1岁 B.1-3岁 C.3-6岁 D.0-6岁 2. 看到”二 听到”二 想象”二 思考” 记忆”是 A.心理过程 B.心理状态 C.个性心理 D.心理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学前期 D.学龄期 4.有个孩子听到妈妈说: 你是好孩子”三他说: 不,我是坏孩子”三这说明这个孩子处于 A.关键期 B.敏感期 C.危机期 D.最佳期 5.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 A.缩小 B.扩大 C.不变 D.不确定 6.幼儿有意注意开始萌芽的年龄是 A.出生 B.1岁 C.2岁 D.3岁 7.新生儿的最佳视距是 A.20cm B.30cm C.40cm D.50cm 00384#学前心理学试题第1页(共3页)

8.新生儿的听觉偏好是 A.爱听柔和的声音 B.就人声和物声而言,趋向物声 C.就声音音调来讲,趋向于低音调 D.就母亲声音和陌生人声音而言,趋向新鲜的陌生人声音 9.幼儿出现可以保持终生的记忆在 A.0-1岁 B.1-2岁 C.2-3岁 D.3-4岁 10.把记忆的材料保存在头脑中的环节是 A.再认 B.再现 C.保持 D.识记 11.在学前儿童的想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2.下列选项中,从哪个角度来说,学前儿童的想象具有再造性 A.想象发生 B.想象过程 C.想象目的 D.想象内容 13.儿童对空间概念的学习中,最难掌握的是 A.上下 B.前后 C.左右 D.中间 14.关于幼儿对时间概念的掌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未来认识的发展水平高于对当日的认识水平 B.对未来认识的发展水平低于对过去的认识水平 C.对一日时间延伸的认识水平低于对当日时序的认识 D.对一日时间延伸的认识水平高于对当日时序的认识 15.语言和言语不同,语言是一种 A.自然现象 B.交流活动 C.社会现象 D.言语过程 16.儿童原始的情绪反应特点是 A.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 B.出生后适应新环境需要的产物 C.情绪天生具有系统化二社会性的特点 D.新生儿情绪和间接动机相联系 17.一个发育正常的儿童,在同龄孩子都能独立走路时,他必须拉着成人的手才能走路三其实质是 缺乏独立行走的 A.兴趣 B.需要 C.目的性 D.有意性 00384#学前心理学试题第2页(共3页)

(完整版)自考学前教育(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 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据了解,开始出现以“幼儿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如日本学者若井邦夫等著的《幼儿教育心理学》 是在2 0世纪的( C.80年代 ) A. 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2. 一般我们认为可以把幼儿教育心理学思想追溯到( D.卢梭 ) A. 福禄贝尔 B.裴斯泰洛齐 C.蒙台梭利 D.卢梭 3. 维特罗克学习过程的生成模式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C.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经验 A. 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 B.动机、注意、感知和记忆 C.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经验 D.先前经验、动机、注意和思维 4. 下列选项在布卢姆认知领域六个层次的分类中没有..提到的是( 评价 A. 分析 B.领会 C.评价 D.综合运用 5. 下列选项中,在潘菽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分类中没有 A.知识的学习(1) B.动作技能的学习(2) C.创造性学习 D.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6. 学生的学习准备包括哪两个方面(C ) P61 )P50 D.综合运用)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 提及的是(C.创造性学习)P58 ⑶智慧技能的学习 4) 1、个体生理因素的发展,特别是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这是学习准备的物质基础; 素的发展,包括智力与技能两方面。这是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3、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学习态度以及兴趣等,这些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意志品质。 A.动 机状态和智力水平 B.原有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D.遗传素质与心理发展水平 7. 提出“发现学习”的是( A.布鲁纳 ) A.布鲁纳 B.加涅 C.奥苏伯尔 D.布卢姆 8. 下列选项中,班杜拉没有.提及的强化类型是( A A.内部强化 B.外部强化 C.替代强化 D.自我强化 9. 在学习理论中提出“中介变量”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魏特海墨 B.加涅 C.托尔曼 D.苛勒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前运算阶段幼儿认知特征的是( 1?自我中心;2、只能片面地看事物; 言 认识事物;6、能作出延迟模仿 A.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C.自我中心 )P92 C.托尔曼 P125 3、不理解事物的可逆性; 4、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 2、个体智力因 如学习动机, 5、能通过语 11. 冯忠良先生认为迁移的实质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而整合是通过( A. B. C. D. B.不能通过语言认识事物 D.无逻辑性的转换推理 B ) P138 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而实现的 同化、顺应和重组而实现的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而实现的 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循环而实现的

自考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自考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 题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名词解释题目录 .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 .观察法 .测验法 .作品分析法 .年龄特征 .儿童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最近发展区 .手眼协调动作 .五指分工 .注意 .定向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注意的选择 .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感觉 .知觉 .视觉敏度 .颜色视觉 .弱视 .色盲 .触觉 .适应现象 .对比现象 .记忆 .幼年健忘 .记忆广度 .工作记忆 .表象 .延迟模仿 .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 .保持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干扰说 .想象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思维 .客体永久性 .类比推理 .“展开式” .语言 .言语 .内部言语 .语音意识 .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论”.情绪丰富化 .情绪深刻化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从整体到局部规律.首尾规律 .近远规律 .大小规律 .无有规律 .坚持性 .意志行动 .外部障碍 .内部障碍 .个性 .自我意识 .需要 .动机 .兴趣 .气质 .性格 .能力 .智力分化论 .智力复合论 .智力内容变化论 .社会性发展 .亲子关系 .性别角色 .性别行为 .男女双性化 .亲社会行为 .攻击性行为 .社会性 .挫折 .生理成熟 .早期隔离(剥夺)实验 .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二因素论 .相互作用论 名词解释题答案 .心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体现在:(1)心 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 映;(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 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学 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 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 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 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 展的规律和特征。 .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 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 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 的差异。 .作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 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年龄特征: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 型特征。 .儿童年龄特征:儿童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 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 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 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 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 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 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 化的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 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 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儿童学习某种知 识,形成某种能力、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 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儿童心理发展敏感期的 形成:(1)与生理发展的加速期有关;(2)与儿童心 理发展本身的状态有关;(3)与儿童心理的整体发展 有关。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 时期,称儿童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语言 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最近发展区: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 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 差距。最近发展区大小是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 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在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 刻都存在,同时又不断变化,因人而异。 .手眼协调动作: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 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 到的东西。 .五指分工: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活 动时采取对立方向,坐爬动作有利于它的发展。 .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 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的、 能动的状态,指向性和集中性是两个特点。 .定向性注意:由婴儿与生俱来的定向性反射发展而 来,主要是由外物的特点引起的,又是无意注意的 最初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位日益缩 小,但不会消失。 .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 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 象。 .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的努 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是不自主的、被动的注 意。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付出一定 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 .注意的选择:指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的 反映,使儿童在一定的时刻选择重要的或符合需要 的对象,并做出清晰的反映,它的发展依赖于生理 的成熟,与后天的学习、训练,个人的知识经验以 及兴趣、情绪有关。 .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 间性片断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它是 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有一定的生理制约性,还取 决于对象的特点以及注意者本人的知识经验。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 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它是注意的一种重要品质, 是幼儿游戏、学习活动等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 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及幼儿自身的状 态都有关系。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于两种或 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即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注 意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同时从事两种以上的活动。基 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 是非常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程度。 .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 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 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 觉等。 .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 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 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 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 觉会有所不同。 .视觉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

2018年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根据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2-7岁儿童的思维处于()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A.0-3岁 B.3-6岁 C.6-12岁 D.0-18岁 3.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防止疑虑、孤独,这些教育措施主要是针对() A.胆汁质的孩子 B.多血质的孩子 C.粘液质的孩子 D.抑郁质的孩子 4.生活在当前信息社会时代的儿童,与生活在过去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儿童,在心理特点方面会有所差异,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 A.稳定性 B.可变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5.1-1岁半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 A.单词句 B.电报句 C.简单句 D.复合句

6.在对学前儿童心理进行研究中,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这种方法称为()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访问法 D.测验法 7.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 8.著名的“哨兵持枪姿势”实验主要是研究幼儿的() A.坚持性 B.目的性 C.暗示性 D.果断性 9.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通过对100多个婴儿的观察指出,儿童出生时的情绪反应是() A.完全未分化 B.高度分化 C.相继分化 D.基本分化 10.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对它的反应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作() A.记忆的潜伏期 B.回忆 C.客体永久性 D.习惯化 11.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A.痛觉 B.听觉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 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

学前心理学真题_全国自考试卷

学前心理学真题_全国2008年7月自考试卷全国自考2008年7月学前心理学真题 湖北自考网11月12日整理 课程代码:0038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独立性的出现是以下哪一种心理现象开始产生的明显表现?( ) A.社会性B.自我意识 C.情绪D.意志 2.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 )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 C.选择性注意D.定向性注意 3.以下对婴儿注意偏好描述错误的是( ) A.偏好简单的刺激物B.偏好曲线 C.偏好对称的刺激物D.偏好集中的刺激物 4.起先儿童观察图画只能认识到个别对象,后来逐渐能观察到图画的整体内容,把握图画的主题,这说明的是儿童观察( ) A.目的性的加强B.方法的形成 C.细致性的增加D.概括性的提高

5.儿童最晚出现记忆的是( ) A.形象记忆B.语词记忆 C.情绪记忆D.运动记忆 6.最能体现幼儿记忆发展中质的飞跃的方面是( ) A.无意识记的发展B.有意识记的发展 C.机械记忆的发展D.意义记忆的发展 7.幼儿认为男的是“头发短短的”,女的是“梳小辫的”,这说明儿童所掌握的概念( ) A.以低层次概念为主B.外延不恰当 C.内涵不精确D.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8.儿童最初出现的推理是( ) A.演绎推理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D.转导推理 9.儿童的数概念的形成,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别是( ) A.口头数数—按数取物—给物说数—掌握数概念 B.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C.按数取物—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掌握数概念 D.按数取物—给物说数—口头数数—掌握数概念 10.掌握言语表情技巧是下列哪一方面发展的表现?( ) A.口语表达(武汉自考)能力B.书面语阅读能力 C.词汇数量和词义D.语音及语法意识 11.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这可称为本能的

(含答案)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2015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 :0088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 1.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20 小题 ,每小题 2 分 ,共 40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 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哪一种不属于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A P121-122) A.习惯化 B.语言理解学习 C.操作尝试学习 D.观察模仿学习 2.游戏之所以成为幼儿进行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因为幼儿学习过程的( D P125-126) A.无意性和外显性 B.有意性和内隐性 C.有意性和外显性 D.无意性和内隐性 3.儿童学习的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称为 (C P136) A.认知图式 B.认知风格 C.学习品质 D.学习兴趣 4.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 ,持有这种观点的为 (D P135) A.尝试学习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操作学习理论 D.情境学习理论 5.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这是 (B,P147) A.表象 B.命题 C.图式 D.概念 6.幼儿知道怎样看图说话,这属于 (D,) A.知识的同化 B.陈述性知识 C.知识的顺应 D.程序性知识 7.在运动教育看来,任何一个运动都可以由四个要素组成,即 (D,P186) A.身体意识、空间意识、动作技能和相互关系 B.身体意识、空间意识、动作技能和感觉统合 C.身体意识、空间意识、作用力和动作关系 D.身体意识、空间意识、作用力和相互关系 8.艺术表达能力属于(C,P60) A.教师的调节控制能力 B.教师微观层面的能力 C.教师宏观层面的能力 D.教师的个性化能力 9.应激包括 (C,P60) A.紧张阶段、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 B.警觉阶段、阻抗阶段和衰竭阶段 C.警觉阶段、抵抗阶段和枯竭阶段 D.警觉阶段、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 10.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D,P101) A.认知结构形成的过程 B.知觉重新组织的过程 C.生成过程 D.信息加工的过程 11.中国古代的学习过程观中,围绕智力因素展开的主线是(C,P100) 1

自考学前心理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某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在白色的背景上贴上大红花,以利于幼儿观察。这位教师这样做是利用了知觉的 A.刺激物的组合规律 B.对象的活动性规律 C.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规律 D.刺激物的排列规律 2.研究者利用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称为 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访谈法 3.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儿童心理发展在短期内容易出现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这个特殊的时期被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 A.转折期 B.最近发展期 C.高原期 D.最佳期 4.教师组织幼儿排练文艺节目时,既要求幼儿边唱边跳,同时,还要求幼儿具有丰富的表情。在此,幼儿所表现出的注意品质属于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范围 D.注意的分配 5.心理学家吉布森等人发明的“视觉悬崖”实验装置主要运用于研究婴儿的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方位知觉 D.深度知觉 6.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规律”表明,遗忘进程的总趋势是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不快不慢 D.均衡发展 7.幼儿先学习的汉语拼音对后学习的英文字母会产生干扰作用,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 A.外抑制 B.倒摄抑制 C.超限抑制 D.前摄抑制 8.小班幼儿绘画时常常是画了“气球”,又画“小鱼”,再画“小船”,最后还画了一把“牙刷”。总之,他们往往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这表明幼儿想像的一个特点是 A.想像受情绪影响 B.想像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C.想像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D.以想像结果为满足 9.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感知运动阶段出现在 A.0~2岁 B.2~4岁 C.4~7岁 D.7~11岁 10.儿童出现出声的自言自语的年龄大约在 A.1岁左右 B.2岁左右 C.3岁左右 D.4岁左右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2010年4月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C )9-300 A.智力高者必定有高创造性 B.高创造性者智力未必高 C.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D.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2.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分为( C )9-305 A.实践归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 B.提出问题、查阅文献、思维求索与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 D.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文献查阅与得出结论 3.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2-49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4.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2-56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5.智力技能按其性质可分为( A )6-200 A.感知技能与思维技能 B.决策技能与推理技能 C.元认知技能与决策技能 D.监控技能与反思技能 6.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 C )6-218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7.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D )1-18 A.自然科学 B.偏重自然科学的边缘科学 C.社会科学 D.偏重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 8.“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3-74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9.“中介变量”的概念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 C )3-87

2020年4月浙江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4月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儿童守恒性的形成在以下哪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2.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桑代克 C.加涅B.西蒙 D.奥苏伯尔 B.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面对加涅的学习记忆模型描述正确的是() A.学习是S-O-R简式 B.学习是学、思、习、行的循环整合 C.学习是由加工、预期和执行控制三个系统协调活动的过程 D.学习是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的建构并生成意义的过程 4.原有知识为下位概念,新知识的概括性和包容水平比原有知识高,新旧知识之间构成总括关系,这种学习称为()

A.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5.学习准备的重要标志是学生的() A.身心发展水平 C.心理因素的发展水平 6.世界上第一个学习理论是() A.联结说 C.顿悟说B.概括说 D.同化说 B.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 D.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 B.下位学习 D.发现学习 7.奥苏伯尔根据学习的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A.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C.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8.幼儿学习的基本形式和方法是() 1B.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D.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A.认知 C.游戏 9.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叫()

A.迁移 C.负迁移 10.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是指() A.0~2岁 C.7~11岁 11.象征性游戏的萌芽从何时开始?() A.1岁左右 C.3岁左右 12.以下不属于游戏的认知特性的是() A.自我导向 C.灵活性 13.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是() A.想象 C.表象B.思维 D.操作 B.正迁移 D.零迁移 B.2~7岁 D.11~15岁 B.2岁左右 D.4岁左右

2017年04月自考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精神的某种能力在某个时期里对某种环境能敏感地反应和发展,并称之为(D) A.关键期B.准备期C.发展期D.敏感期 2.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学习模式,一种是派生下位学习,另一种是(A) A.相关下位学习B.变式下位学习C.同化下位学习D.推理下位学习3.我们如果口渴了就找水喝,出汗了就需要毛巾,这类决策的知识表征方式是(D)A.概念B.表象C.图式D.产生式 4.幼儿可以说出笔是用来写字的,这是(A) 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信息类知识D.数据类知识 5.在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个(D) A.具体目标B.网络系统C.变式D.核心经验 6.感觉与统合障碍称为(C) A.感觉统合下降B.感觉统合误差C.感觉统合失调D.感觉统合失误7.按照内部和外部动作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与(D) A.知觉技能B.运动技能C.操作技能D.智力技能 8.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就是(B) A.幼儿社会性B.幼儿社会性学习C.幼儿社会化D.幼儿社会学习9.学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幼儿学习心理和幼儿(A) A.教学心理B.游戏心理C.认知心理D.发展心理 10.幼儿园情绪智力教育模式包括赏识教育模式和(A) A.情境教学模式B.活动教学模式C.暗示教学模式D.角色扮演教学模式11.儿童的发展是一种服从自然规律按照成熟类型进行的过程,它并不依赖于教学。这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 (A) A.皮亚杰B.维果茨基C.桑代克D.考夫卡 12.学前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C) A.实验法B.调查法C.观察法D.测量法 13.首次提出“发展适宜性教育”这一概念的组织是(B) 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B.美国幼儿教育协会C.儿童权利基金会D.世界学前教育年会14.“教育心理学之父”是(B) A.梅伊曼B.桑代克C.华生D.乌申斯基 15.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教师开始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处于(C) A.关注生存阶段B.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儿童阶段D.胜任阶段 16.教师在于完善个体的心智,是知识渊博、有理智和有道德感的人类发展者,这体现了教师是(D) A.执行者B.治疗者C.辅助者D.解放者 17.根据霍夫曼的道德情感发展理论,儿童不能意识到另4人是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一个,通

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21.个性化教育:是指承认儿童的能力差异,从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地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每一个儿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22.智力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 23.亲子互动风格:亲子互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4.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013.4 21.学习关键期: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期同动物一样,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将会很少甚至没有 22.平行游戏法:是指教师接近儿童,并且用相同的游戏材料玩同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予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23.教育活动设计:是指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对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预先加以筹划,从而安排教育情境,以期达成教育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24.亲子互动:就是父母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2012.7 1.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行为活动能否导致特定结果的预期,而不是为行为将产生的结果的直接预期。简而言之,就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进行预期主观判断时所产生的体验。 2.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 3.亲子互动:就是父母与子女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4.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2012.4 1.合作游戏法: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 2.学习关键期:儿童行为学习的关键期同动物一样,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将会很少甚至没有 3.移情:是指对另一个人在某一特殊情景中情绪体验的理解和分享。 4.创造性学习:是指旨在保护和培养个体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2011.7 1.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2.运动教育:就是把身体活动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培养动作(运动)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 3.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4.个性化教育:是指承认儿童的能力差异,从而按照不同的能力制订不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地发展每一个儿童的可能性和每一个儿童的能力的教育活动过程

2020年自考《学前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三)

2020年自考《学前心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三) 1.与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反应相关的是() A.生理需要 B.社会性需要 C.社会性适应 D.脑成熟 2.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这可称为本能的情绪反应,或( ) A.原始的情绪反应 B.基本的情绪反应 C.混合的情绪反应 D.高级的情绪反应 3.原始情绪的种类有( ) A.怕、怒、爱 B.恐惧、惊奇、喜悦 C.怕、乐、爱 D.痛苦、愉快、厌恶 4.布里奇斯认为3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 A.快乐和愤怒 B.快乐和厌恶 C.快乐和恐惧 D.快乐和痛苦 5.情绪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的年龄大约是( ) A.2岁以后 B.3岁以后 C.4岁以后 D.5岁以后 6.儿童情绪的社会化与儿童的社会性需要与以下哪个方面有关() A.社会性交往 B.社会性动因 C.社会性认知 D.社会性适应 7.儿童出生时,最明显的情绪表现是() A.笑 B.哭 C.怒 D.怕 8.婴儿最初的笑是( ) A.出声的笑 B.有差别的笑 C.诱发性的笑 D.自发性的笑 9.“男孩摔倒,从来不哭。”是家长、教师等对儿童自我情绪控

制的有效( ) A.鼓励 B.转移 C.暗示 D.自我说服 10.当孩子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闹时,有经验的幼儿教师和妈妈常常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结果孩子自己会慢慢停止哭闹。这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是( ) A.转移法 B.自我说服法 C.反思法 D.冷却法 11.有经验的老师和妈妈对孩子不良的情绪表现,不是简单地批评、训斥,而是让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绪表现是否合适。这种教育孩子调节自己情绪的技术或方法是( ) A.想像法 B.自我说服法 C.转移法 D.反思法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 原始情绪反应 三、简答题 1.情绪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和交往发展的作用。 3.学前儿童恐惧分化经历的阶段。 四、论述题 1.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 2.学前期儿童情绪培养的策略。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4分) 1.小班幼儿莉莉的妈妈是个善于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母亲。一天,莉莉跟着妈妈逛商店时看到一个玩具要妈妈买,妈妈认为这与家

学前心理学自考试题

全国2002年4月学前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与心理特征变化最大得时期就是( ) A、0—1岁 B、1—2岁 C、2—3岁 D、3—6岁 2、幼儿得行为动机常表现为( ) A、内部动机 B、间接动机 C、直接动机 D、远景动机 3、有得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与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她们观察得( ) A、持续性延长 B、目得性加强 C、细致性增加 D、概括性提高 4、“六一”儿童节聚会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这首乐曲时,就知道自已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 叫做( ) A、再认 B、识记 C、回忆 D、保持 5、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得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得情绪反应,即( ) A、愉快与惊奇 B、愉快与悲伤 C、愉快与厌恶 D、愉快与不愉快 6、属于儿童道德范畴得社会性内容就是( ) A、亲子关系 B、亲社会行为 C、同伴关系 D、性别角色行为 7、幼儿瞧到天上白云得形状,一会儿想像它就是一匹飞奔得“骏马”;一会儿想像它就是一座会动得“山”……这种想象属于 ( ) A、无意想像B、有意想像C、再造想像D、幻想 8、在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得阶段理论中,2—4岁儿童得思维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概念或象征性阶段 C、直觉思维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9、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一直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得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 ) A、注意得选择性 B、注意得范围 C、注意得稳定性 D、注意得分配 10、儿童从出生至3个月处于前言语得( ) A、简单发音阶段 B、连续音节阶段 C、学话萌芽阶段 D、复杂发音阶段 11、学前儿童行动过程中,体现学前儿童意志发展得最主要指标就是( ) A、有意性 B、目得性 C、计划性 D、坚持性 12、在幼儿期,应主要发展幼儿得( ) A、第二语言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对话语言 13、新生儿得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就是一月一个样;可就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得儿童, 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得一个基本特点就是( ) A、发展得连续性B、发展得整体性 C、发展得不均衡性D、发展得高速度 14、属于性格特点得就是( ) A、动力性 B、遗传性 C、惯常得行为方式 D、对刺激得反应强度 15、学前儿童心理学就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得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得科学。这个“一定年龄阶段”就是( ) A、0—1岁 B、1—3岁 C、3—6岁 D、0—6岁 二、解释概念 16、攻击性行为17、无意注意18、创造想象19、能力20、敏感期 三、简答题 21、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得主要阶段。22、简述幼儿期自觉行动目得发展得过程。 2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得总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并作简要说明。24、幼儿常见得记忆策略有哪些?并略加解释。 四、论述题 25、试说明思维得发生发展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得意义。26、试具体说明幼儿自我评价发展得趋势及其主要特点。 五、案例分析题(共14分) 27、最近,一位母亲来信反映她3岁半得孩子患口吃至今已整整一年多。表现为一说话便高度紧张,言语断断续续,尤其就是在人多得场合更就是如此。虽然夫妇俩经常提醒、纠正孩子得说话,有时甚至还吓唬、惩罚孩子,但收效很小。孩子已变得十分沉默、自卑。据这位母亲反映,她们夫妇俩及孩子得直系亲属得言语能力均属正常;孩子得听觉、发音等器官及相关得言语系统经医院检查也无异常。这位母亲十分焦虑、苦恼,但再也不知怎样做才好。请您帮这位母亲就其孩子患口吃得原因进行准确得分析并提出有效得矫治方法。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A 2、C 3、B 4、A 5、D 6、B 7、A 8、B 9、C 10、A11、D 12、C 13、C 14、C 15、D 二、解释概念(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指伤害她人或东西得行为,如打人、骂人、故意损坏东西、向她人挑衅引起事端等。17、无意注意就是指没有预定目得、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得注意。 18、创造想像,就是根据自己得创见,独立地构建新形象得过程。

自考1月学前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自考2010年1月学前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全国2010年1月自考学前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感谢长在阳光雨露提供此答案 课程代码:0038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哪个原则不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D) A.客观性 B.活动性 C.发展性 D.高效性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A) A.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B.一般的、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C.本质的、一般的、可变的心理特征。 D.一般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A) A.0~1岁 B.1~3岁 C.3~6岁 D.6~14岁 4.在1/20秒时间内,幼儿能注意到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墨点数是(B) A.1~2个 B.2~4个 C.4~6个 D.6~8个

5.听觉和视觉的明显协调约在出生后(B) A.10天 B.半个月 C.20天 D.1个月 6.幼儿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是(B)A.机械记忆效果好B.意义记忆效果好 C.两者都在发展D.两者不可比较 7.整个幼儿期,占主要地位的记忆是(B) A.语词记忆 B.形象记忆 C.有意记忆 D.意义记忆 8.幼儿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是以下哪方面的具体表现(B)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有意想象 9.直观行动思维的工具是(A) A.感知、动作 B.具体形象 C.语词概括 D.概念、判断、推理 10.问幼儿“什么是鸟?”回答说“鸟会飞”,据此可说明幼儿下定义处于哪种水平?(B) A.同义反复不会下定义 B.依据具体外部特征下定义 C.接近下定义水平 D.初步概念水平 11.儿童在语音发生过程中,扩展和收缩趋势是(D) A.同时发生 B.实际不存在 C.收缩在前,扩展在后 D.扩展在前,收缩在后 12.儿童识字的过程,可有顺序地分为(D) A.再现阶段、识字阶段、泛化阶段 B.泛化阶段、再现阶段、识字阶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