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John Milton

John Milton

John Milton
John Milton

John Milton biography

John Milton (9 December 1608 –8 November 1674) was born in a Puritan family. He was an English poet, polemicist, a scholarly man of letters, and a civil servant for the Commonwealth of England under Oliver Cromwell.

In his early years he received education Cambridge where he had already shown his talent in poetry writing. In 1632 he completed his M.A, and went to live at Horton, his country house for six years. In1638, he left Horton to make a grand tour of the Continent. He travelled principally in France and Italy. The tour was cut short by rumours of civil war in England. He returned to England in 1639. He worked as a school master after he had returned from the Continent but he soon because involved in the religious debates of his day. His inclination was towards the Puritans. As a Puritan, Milton was opposed to church government by bishops, and wrote several pamphlets advocating the abolition of episcopacy.

After the revolutionists had beheaded Charles Ⅰin 1649, the Royalists who were living abroad denounced the act as treacherous. Milton wrote a pamphlet called The Tenure of Kings and Magistrates (1649) in which argued that in order to defend their divine right and protect themselves the people could bring their governors to account and even execute a monarch who had become a tyrant.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government, Milton was appointed to be Latin Secretary to the Council of State, an office which he was to continue to exercise until the Restoration in 1660, As Latin was the language of diplomacy, his regular duty wad to draft foreign correspondence, translate, and communicate in person with foreign envoys. For twenty years Milton was engaged in office and wrote pamphlets to defend the commonwealth although his eyesight was failing. Defensio pro Populo Anglicano (The Defence of the English People) (1651), was the last work he saw. And from 1652 until his death he worked in total darknes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storation many of his former closest comrades-in-arms were either exiled or put to death. Milton himself was imprisoned for some time and his books were burned. Although he was completely blind and was living in dire poverty, he redoubled his efforts to denounce the restored monarch. In1665 after

seven years’ arduous labour in darkness he finished Paradise Lost which gave vent to his indignation against Charles Ⅱ.The story of the epic is based on Genesis. It was begun in1658 when Milton was still serving as Latin Secretary but only after the Restoration did he devote all his time and energy to the writing of the epic, finishing it in 1665.

Milton has created a lot of work ,The masque Comus(1634),Areopagitica:A Speech for the Liberty of Unlicensed Printing (1644), Paradise Lost (1667), Paradise Regained (1671), Samson Agonistes(1671). In these works, the most famous is Paradise Lost.

Paradise Lost

Paradise Lost is an epic poem in blank verse by the 17th-century English poet John Milton The poem is separated into twelve "books" or sections, and the lengths of each book varies greatly (the longest being Book IX, with 1,189 lines, and the shortest Book VII, having 640). The Arguments at the head of each book were added in subsequent imprints of the first edit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en books, in 1674 a fully "Revised and Augmented" edition with a new division into twelve books was issued. This is the edition that is generally used today.

The poem follows the epic tradition of starting in medias res(Latin for in the midst of things), the background story being recounted later. Milton's story has two narrative arcs: one being that of Satan (Lucifer) and the other being that of Adam and Eve.

The poem concerns the Biblical story of the Fall of Man: the temptation of Adam and Eve by the fallen angel Satan and their expulsion from the Garden of Eden. Milton's purpose, stated in Book I, is to "justify the ways of God to men".

Of man’s first disobedience, and the fruit

Of that forbidden tree whose mortal taste

Brought death into the world, and all our woe

With loss of Eden, till one great Man

Restore us, and regain the blissful seat,

The epic is describes the fallen angel Satan (Lucifer) after a failed rebellion to God and requicken, he is jealous of the world, and he used his strategy into a snake, tempted Adam and Eve in violation of bans stealing taste the fruit of the tree of wisdom of God, leading to people who are being expelled from the Garden of Eden.

Milton’s purpose for writing Paradise Lost, as he puts it very clear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oem, is to “assert eternal Providence and justify the way of God to man.” and he clarify the conflict between god's foresight and human free will. At the same time the Paradise lost reveal the original sin and corruption

The editors of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write, "Paradise Lost is ultimately about the human condition, the fall that caused 'all our woe,' and the promise and means of restoration. It is also about knowing and choosing, about free will." In addition to these philosophical concerns, they also note, "[1] The great themes of Paradise Lost are intimately linked to the political questions at stake in the English Revolution (1640–1660) and Restoration, but the connection is by no means simple or straightforward." [2]

参考文献

1.Abrahm M.H., Stephen Greenblatt, Eds.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 ,New York: Norton, 2000.

2.Johnson Samuel. Lives of the English Poets, New York: Octagon, 1967.

3.罗经国,《新编英国文学选读(上)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

4.弥尔顿著(英);金发燊译《失乐园》页数:478 出版社:长沙市:湖南人

民出版社,出版日期:1987

5.弥尔顿著,朱维之译,《复乐园*斗士参孙短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6.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10363257.html,/wiki/Paradise_Lost#cite_note-26

John Milton and his Paradise Lost

学院:外国语学院

年级: 2010级14班

姓名:方竹

学号: 201005121426

孔繁森先进事迹学习体会

雪域之歌 ——电影《孔繁森》观后感有一种精神,感动了亿万人。 有一个名字,曾经响彻大地。 放弃本来优越的工作和生活,两进西藏,在那物广人稀、空气稀薄的高原,你带上“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时时心系百姓。第一次赴藏,在岗巴3年,你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第二次赴藏,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你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1993年春天,在赴任阿里地委书记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你去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在忘我的工作下,阿里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每次下乡,你把药箱背在肩上,治好了百姓的病,还带去了治愈贫困的希望。为了养活收养的孤儿,你化名“洛珠”去卖血。你把汗水洒在阿里,你把心血倾注阿里。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你知道这条路满是荆棘,却义无反顾。两进西藏,你心里牵挂的是百姓,在你心里,爱他们,胜过爱自己的亲人。为了阿里的百姓,你舍小家顾大家。顾不上吐血的妻子,顾不上未成年的儿女,

在你的心里,更重要的是阿里的百姓!以普通的标准来衡量,你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一个好父亲,但你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共产党员!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涣散,没有希望。偏远,不可怕,可怕的是柔弱的百姓被遗忘。你为西藏人民带去爱与希望,你的勤奋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 你尽自己所能,甚至不惜卖血来救助孤儿,你以实际行动诠释人间大爱,你把一生献给西藏!生前不知身后事,但蓝天白云见证你的大爱,高原深处留有你的足迹,阿里的子孙后代会铭记你的事迹。 我没有机会踏着你走过的路,寻找你的足迹,只好透过书籍、影片,一次次想象你的容貌、你的微笑,还有你望着百姓时眼神里流露出来的爱恋和心痛。 中学时读你,立志要做大爱之人,爱民如家人。 大学时读你,我毕业后奔赴基层,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广阔的农村做一名乡村老师,为了新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 如今读你,我不断反思自己:心中还有没有爱?少年时的梦想还在不在?我不停的回味电影中的那一幕幕,感悟你流传下来的真情和精神。我感觉我的双手被你握住,我听见你说:“来吧,去追回少年时的理想,做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坚持做你自己!”

孔繁森的感人事迹

孔繁森的感人事迹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

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 藏族农民向孔繁森敬献青稞酒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

大学生思想汇报:大学生学习孔繁森事迹

大学生思想汇报:大学生学习孔繁森事迹 这篇《大学生思想汇报范文:大学生学习孔繁森事迹》,是特地,供大家参考!相关内容,请查看思想汇报频道。 尊敬的党组织: 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孔繁森事迹录像片,我了解到孔繁森是西藏阿里地区的地委书记。他两次赴藏,历经10载。他把九旬老母.3个未成年的孩子交给了体弱多病的妻子。他在西藏用微薄的工资收养了3个藏族孤儿,为了抚养孩子,他曾3次卖血900毫升。他牺牲时,口袋里仅留下8元6角钱和一份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 12条建议。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他向人民奉献的是比血还浓的炽热情感,是博大、深沉和无私的爱。 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学习孔繁森同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孔繁森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惜撇下年迈的母亲和多病的妻子及年幼的孩子。他的这种精神给我们当代年轻人以启迪,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好好学习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满腔热忱和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位的崇高思想境界。他在西藏曾收养3个孤儿,并为他们付出很多心血。

3、学习孔繁森同志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孔繁森虽然是国家干部,但他从不占国家一点点便宜。为了抚养藏族孤儿,他曾3次卖血900毫升。 4、学习孔繁森同志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孔繁森两次进藏,都把全部身心放在发展西藏地方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而不顾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经过学习,我觉得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下,将会有越米越多的党员和干部成为焦裕禄、张鸣岐、孔繁森式的好干部。在我们的党内有这么多的好党员、好干部带头,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国人民将会形成更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富有更强的战斗力。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企图用“和平演变"等策略分化、瓦解社会主义中国,他们面对强大的中国都会望而却步,畏缩不前的。 目前,我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争取早日在思想上、组织上入党。

孔繁森事迹5则_短故事

《孔繁森事迹》 孔繁森事迹(一): 一个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人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家中年近八旬的老母亲、三个幼小的孩子和体弱多病的妻子都让他牵肠挂肚。但是孔繁森想着党和人民需要自己,总要有人去,于是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期盼能为藏族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岗巴工作三年,全县的乡村、牧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与当地的藏族人民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都跑遍了。在他和全市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1992年7月,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孔繁森率工作组在羊日岗乡地震废墟上发现了三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是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他向乡干部提出抚养要求,并把孩子带回拉萨。看到他实在忙但是来,另一个藏族干部收养了大一点的曲尼。上个世纪90年代,孔繁森每月工资收入也就一千多元,其中在老家聊城的是四百多元,在西藏领的补贴是六百元。但是他在那里收养了孤儿,生活一下就更加拮据了,但他从没向组织上伸过手。每月发工资都是先拿出三个信封,分出曲印、贡桑的(他收养的孤儿),两个孤寡老人的,然后才是自己的生活费。援藏十年,孔繁森总是把自己的钱用来接济别人,搭上工资还不够,甚至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卖粮食的钱,都花在藏族老人、孩子身上。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已经所剩无几,有时连向食堂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自己经常白饭就榨菜,开水泡方便面。花七十六块钱买的西装,从内地穿到西藏,始终舍不得丢。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将军到他宿舍,竟然找不到一块香皂。 孔繁森事迹(二):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山东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61年,孔繁森17岁,他选取了光荣参军。在部队,他刻苦学习,勤于训练,连续六次被评为五好战士,连续六次参加军区直属部队用心分子代表大会,并获得特等射手称号。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孔繁森急公好义,助人为乐,是山东人推崇的仗义性格,他的口头语就是有事吗,是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心目中不怕麻烦、不怕吃亏的那种热情厚道人。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长高杉在理解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他是有名的三哥,你有困难,不等你张口,他就会主动出手帮忙。他能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买电视的

孔繁森先进事迹

孔繁森先进事迹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交关。藏族农民向孔繁森敬献青稞酒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孔繁森 生平、事迹资料——拼音版

孔繁森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孔 繁 森 k ǒng f án s ēn 孔 繁 森k ǒng f án s ēn 与y ǔ 家 人ji ā r ?n 的de 合影h ? y ǐng 人物r?n wù 概述gài shù 孔 繁 森kǒng fán sēn ,出 生 chū shēng 于yú 1944年 7月nián yua,山东 shān dōng 聊 liáo 城 ch?ng 人r?n 。1961年nián ,17岁suì 的de 孔 繁 森 kǒng fán sēn 光荣 guāng r?ng 参军cān jūn , 在zài 部队 bù duì连 年 lián nián 被 评 为bai píng w?i “五wǔ 好hào 战 zhàn 士shì ”。1966

年9 月nián yua,孔 繁 森kǒng fán sēn 光 荣 guāng r?ng 地dì 加入jiā rù中 zhōng 国 gu? 共 g?ng 产chǎn 党dǎng 。1969年nián ,他tā 从c?ng 部队bù duì 复 员fù yuán 后h?u ,先 xiān 当 dāng 工人gōng r?n ,后h?u 被 bai 提拔tí bá 为w?i 国 家gu? jiā 干 部gàn bù。1979年nián ,国 家gu? jiā 要yào 从c?ng 内地nai dì 抽调chōu diào 一yī 批pī 干部gàn bù 到 dào 西 藏 xī zàng 工作gōng zu? ,时shí 任ran 地委 宣 传 部dì wěi xuān chuán bù 副部fù bù 长 cháng 的de 孔 繁 森 kǒng fán sēn 主 zhǔ 动 d?ng 报名bào míng ,并 bìng 写xiě 下xià 了le “是shì 七qī 尺chǐ 男儿nán ?r 生 shēng 能 n?ng 舍shě 己jǐ、作 zu? 千 秋 qiān qiū 鬼 guǐ雄 xi?ng 死sǐ 不 bù 还 乡huán xiāng ”的 de 条幅tiáo fú 。 1979年nián ,孔繁森kǒng fán sēn 第一次dì yī cì赴fù 西藏 xī zàng 工 作gōng zu?,担任dān ran 日 rì 喀kā 则z? 地dì 区qū 岗gǎng 巴 县bā xiàn 委wěi 副fù 书记shū jì。在zài 岗gǎng 巴 bā 工 gōng 作zu?3年nián ,孔繁森kǒng fán sēn 跑遍 pǎo biàn 了 le 全 县 quán xiàn 的 de 乡 村xiāng cūn 、 牧区mù qū,与yǔ 藏 族 zàng zú 群众qún zh?ng 结ji?下xià 了le 深厚shēn h?u 的de 友谊yǒu yì 。 1988年nián ,山东省shān dōng shěng 再次zài cì选派xuǎn pài 进jìn 藏záng 干部gàn bù ,组织上zǔ zhī shàng 认为ran w?i 孔繁森kǒng fán sēn 在 zài 政 治zhang zhì 上shàng 成ch?ng 熟 shú 又 y?u 有 yǒu 在 zài 藏 záng 工作gōng zu? 经 验jīng yàn ,便 biàn 决 ju?定 dìng 让ràng 他tā 带 队dài duì 第二dì ar 次cì 赴 fù 藏 záng 工 作gōng zu?。进 jìn 藏 záng 后h?u ,孔 kǒng 繁 fán

孔繁森孝敬藏族老人的故事

孔繁森孝敬藏族老人的故事 孔繁森原是聊城地区的一位领导干部。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两次入藏,历时十年,支持西藏建设,为促进民族团结和西藏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最后,不幸以身殉职,被党和人民誉为 九十年代的焦裕禄 , 领导干部的楷模。 无情未必真豪杰。孔繁森虽然一直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但他心中也有对亲人深深的爱,有着刻骨铭心的母子情。 组织上基于工作上的需要,选派孔繁森第二次援藏。他是个孝子,平时只要工作不忙,总要抽空与老母亲聊聊天,与妻子争着照顾老人家。可这时,孔繁森的老母亲已经八十七岁了,因为生病,常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妻子儿女都希望他留在山东工作。孔繁森也渴望留在老母身边照料老人,但想到西藏更需要党的干部。他毅然表示服从组织安排。 临走那天,孔繁森默默走进母亲床边,望着母亲那稀疏的头发,沉默了好一阵,才轻声地说: 娘,儿子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 不去不行吗? 年迈的母亲拉着儿子的手,舍不得他走。 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 那就去吧,公家的事误了不行。多带些衣服干粮 想到这一去可能再也见不到年迈多病的母亲的面了。孔繁森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 自古忠孝难两全,娘,您多保重! 说着,他跪在地上,给母亲磕了一个响头,眼泪夺眶而出。 孔繁森来到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区的地委书记,立即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每当夜深人静孔繁森总会想起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为了党的事业,孔繁森把对亲人的感情深埋在心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他把藏族人民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一次,孔繁森冒着刺骨的寒风到拉萨的一所敬老院探望那里的老人。他拉着老人们的手热情地嘘寒问暖。当走到一位叫琼宗的老人面前时,发现老人脚上穿的鞋子破了。孔繁森弯下腰去,脱下老人脚上的鞋子,发现老人的脚冻得又红又肿,他心痛地把老人的脚放在自己的怀里,敞

孔繁森先进事迹演讲稿

孔繁森先进事迹演讲稿 孔繁森先进事迹演讲稿之一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b10363257.html,-学习胡忠诚先进事迹爱党演讲稿——忠诚】 亲爱的朋友: 当你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时候,当你缅怀孔繁森而深深思考的时候,你一定会想到这样一个概念——忠诚~ 这里,我要向大家讲一个人——他,就是“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京山县石龙乡副县级党委书记胡忠诚。 说来也巧,“忠诚”是他的名字,也恰是他人格形象的最大特征和最好概括。他的人生足迹,在大地上写满了关于“忠诚”的阐释。 那是1974年,他被任命为原丰谷公社党委副书记,此时,他正进行第五次血吸虫治疗,几针滴剂打下去,竟使他中毒休克。经抢救,他才慢慢脱离死亡线。醒来后,他对医生说:“我这是老毛病了,让我出院吧~”医生指着化验单严肃地说:“你肝功能严重不良,至少要治疗三个月~”此时,老胡心急如焚,他想到丰谷的 书记已是血吸虫晚期,急需他去协助工作,莫说等三个月,就是三天他也呆不下去啊~于是他来了个不辞而别,悄悄上任去了。 石龙人民永远忘不了1988年盛夏的那场百日大旱。此时,已担任乡长的胡忠诚,被诊断为“肝硬化并有转移造影”,刚从武汉治疗回来。他顾不上休息,拖着重病的躯体,来到旱情最严重的长岭村,自荐担任抗旱突击队长。白天热得发慌,他就到水渠里泡一泡;腹部痛了,他就用渠水吞几片止痛片;夜间困得实在难忍,他就在地上打个盹后爬起来再干。整整7天7夜,他带领干部群众挖引水渠3000多

米。事后,一位水利专家感到惊讶,说:“这是在正常情况下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程量啊~” 胡忠诚终于累倒了,他不得不住进了医院。这一年,长岭村虽然因灾减了产,但售粮却比哪一年都踊跃,长岭的老百姓说:“不完成定购任务,怎对得起胡乡长~” 最使人感动不已的是他扎根乡村的那种奉献精神。石龙是全省闻名的血吸虫重疫区,有人说在这里工作是“毁身子、苦妻子、误孩子”,这话一点不假,石龙现在13名党委成员全部感染过血吸虫病。忠诚同志的父母、妻子都患过血吸虫病。去年普查时,他大女儿又被确诊患有血吸虫病。外地干部谈虫色变,都不敢到石龙来工作。今年49岁的胡忠诚已在石龙工作、奋斗了33个春秋,身患血吸虫病,治疗过7次,两次被下达病危通知书。血吸虫破坏肝脏后,在他脸上、手上留下的鲜红印记表明,胡忠诚已是一名晚期血吸虫患者,如果生命科学不出现奇迹的话,他的时 间也许不会太长了。与他同时期的10名党委成员早已调离了石龙。上级几次要调他到县城工作,他都没去。前年换届,是他第五次进城工作的机会,老朋友劝他:“你已是快50岁的人了,这也许是最后一次机会,快走吧~”其实,这时他离开石龙,没有人会责怪他,而且对他的身体和家庭都有好处。但他想到,石龙还有几十户贫困户没有脱贫,需要他去帮助;万恶的血吸虫还在肆虐石龙人民,需要他带领干部群众去根治;他亲手绘制的发展石龙的宏伟蓝图还未实现,需要他去继续奋斗……他决定再次留下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为家乡人民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这就是忠诚~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甘愿“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还有什么比几代人的生命更为宝贵的呢, 村民张凤是乡里有名的特困户。去年,他的两个孩子同时考取了市里的两所中专学校,他东挪西借,仍没凑够孩子们的学费。他把两个孩子叫到面前说:“爸爸

诵读比赛《孔繁森故事 》

孔繁森故事(道白) 领男: 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卒于1994年11月29日,山东聊城人,共产党员。1961年,17岁的孔繁森光荣参军,在部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9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于1979年、1992年两次援藏干部,曾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去世前任新疆阿里地委书记。 领女: 时间定格在1994年11月29日,那日,在他去新疆西南部的塔城进行边境贸易考察返回阿里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领男女合: 2009年9月孔繁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一首王广西的《献给尊敬的兄长——孔繁森》与大家共分享。

领合:《献给尊敬的兄长——孔繁森》 作者:王西广 领女:兄长 女合:你比我先走一步 这始终是没有想到的结局 在新疆,在我居住的第二故乡 领男:我常常在想 男合:这死的念头一定早在你的心中 要不,你为何两离桑梓 舍亲情与孝道而不顾 只是怎样走这一步你不一定想到 领男:当你躺在冷冻车中 辞别你那件军大衣 返还乌鲁木齐的时候—— 领女:你不感到冷吗? 合:你可能对这样的结局一直想不通 领男:此时的灵魂 合:一定还在经受着锤子的敲打 镰刀锋利的收割 领女:兄长,你是否觉得 合:躺着的时刻是该有一个

共产党的地委书记的风度 领女:在岗巴县 领男:在拉萨市 女合:在狮泉河镇 男合:在雄性的岗底斯山 合:你是够清贫的了 三次献血,收养三个孤儿 领女:那时的你 领男:一定颇具一个乡下农人的模样 领女:兄长 女合:你比我先走一步 男合:遗憾的是我未到过阿里 即便在我身边的土地上 擦肩而过的瞬间 女合:你也未来得及让我握一握你那双粗糙的大手没有亲自去抚摸阿里那漫染你生命气息的土地男合:而我灼热的渴望 领女:是新华社一篇又一篇电传 领男:每一篇都是一首不朽的乐章 领合:想象阿里 你失血的苍白的脸上 合:一定被六万人民的牵挂而寒冷

最新孔繁森感人事迹五篇900字左右

孔繁森感人事迹五篇900字左右 在西藏高原,在齐鲁大地,在全国各地,一个响亮的名字传遍城乡。这个名字就是孔繁森。孔繁森生前两次赴藏,历时十载,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写孔繁森的感人事迹,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写孔繁森的感人事迹的作文1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孔繁森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不远万里来到西藏,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了西藏的建设中去。身为一名党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党的根本性质。从孔繁森这一名党员干部的身上,折射出了党无私奉献的光辉。

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专门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可当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没有经历过父辈们的艰苦时代。一直是在党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但这并不代表这我们可以忘记,可以舍弃这样的精神。国家的建设,党的建设需要我们,长大后我们应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写孔繁森的感人事迹的作文2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山东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61年,孔繁森17岁,他选取了光荣参军。在部队,他刻苦学习,勤于训练,连续六次被评为“五好战士”,连续六次参加军区直属部队用心分子代表大会,并获得“特等射手”称号。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孔繁森急公好义,助人为乐,是山东人推崇的‘仗义性格’,他的口头语就是‘有事吗’,是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心目中不怕麻烦、不怕吃亏的那种热情厚道人。”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长高杉在理解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他是有名的‘三哥’,你有困难,不等你张口,他就会主动出手帮忙。他能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买电视的钱,借给朋友急用。他不是有了权之后,才开始做好事的,即便在生活困难的年代,他也会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薪金给同事的老人买包点心或者买斤红糖。” “孔繁森爱生活,爱自然,是一个多才多艺、情趣广泛的人。他喜

孔繁森故事十则

孔繁森故事十则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 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人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一、孔繁森小传 孔繁森( 1944.07.16—1994.11.29) ,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人,孔子第74代孙。1959年7月考入聊城地区技工学校,1961年7月毕业后应征入伍,1966年9月光荣加中中国共产党,1968年复员回到聊城,历任聊城地区技工学校革委会副主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和1988年两次赴西藏任职, 1992年11月,调任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1994年11月29日,他在赴新疆考察边贸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 50岁。 二、寒门才俊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冠县五里墩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五里墩住的都是孔氏后裔,?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

孝廉耻勇?这些传统民风深入人心。孔繁森的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温和柔顺、朴实厚道、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言传身教,成就了孔繁森五个兄弟姐妹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离五里墩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文庙,也就是旧时祭祀孔子的场所,庙中建有祭祀本地名流的乡贤祠和祭祀政绩卓越官员的名宦祠;堂邑县还有一位名人武训,他兴义学、办教育、乐善好施,深受后人赞扬。这些,都对孔繁森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激励他长大以后做一个办好事、有作为、受人敬仰的人。 孔繁森从小爱学习,在学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义务管理孔繁森陈列馆的孔祥印老人回忆说:我跟繁森是小学同学,六年来一直在一个班里,放学后,我们经常在他家做功课,然后一起割草、干农活。那时他就乐于助人,谁有困难都会帮一把,每当放假,都是他推着地排车帮老师运送行李。 1959年7月,15岁的孔繁森考入聊城地区技工学校,被分到电工206班。在班里,他是有名的?三多两难?学生:看的书多,思考的问题多,做的试验多;提的问题难,做的作业难。老师喜欢这样的学生,同学们也很佩服他,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从那时起,孔繁森乐于助人的品质就显现出来。学校每月发的 1.5 元钱的助学金,他除了花几毛钱买肥皂和学习用具,从不乱花一分钱。有家庭困难的同学吃不饱,孔繁森就不断拿自己的饭票送给他人,自己却时常饿肚子,夜里饿得睡不着,就喝白开水充饥。

学习孔繁森有感

学习孔繁森有感 2016年07月17日,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有幸跟随党员一起,驱车前往聊城参观孔瀪森纪念馆,并学习孔繁森相关事迹。通过参观纪念馆及现场解说员的讲解,孔繁森的事迹深深的打动了我,为他的人生履历感到震撼。从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本着一切为党一切为人民的他,一切听党指挥,一切为党和人民服务,先后两次赴藏,与藏族人民一同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于1994年11月29日在西藏以身殉职。“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形象的描述了孔瀪森的一生,也道出了人民对他的怀念,他是新时代的雷锋,九十年代的焦裕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也让我懂得了什么样的党员才算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我想以“学习孔繁森有感”为题,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共产党员是什么样的人?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是什么样的?学习孔繁森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我从以上3个方面谈及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一、共产党员是什么样的人 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一规定反映党员条件的本质,明确规定了党员应该是什么样的人。这表明,共产党员要比一般群众觉悟高,这个觉悟集中表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政策和制度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责外,决不允许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一个共产党员在其一生的言论和行动中,处处要体现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特别是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毫不犹豫地服从党和人民利益。这样的人才是共产党员。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看一个党员有没有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精神,能不能时刻以百姓利益出发为百姓做事,以此作为衡量我们每一个党员同志的行为尺度。只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自我牺牲精神的人,才是党的一员。 二、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是什么样的? 现如今的中国,正努力迈入小康社会的中国,虽然没有以前恶劣的生存条件,虽然不用再像以前革命先烈一样驰骋战场,但现在的共产党员更要以身作则,时刻想着国家的利益,在国家繁荣富强的道路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应有的力量。所以我想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是人民事业的责任,是共产主义的品德和风格模范,是影响和带动群众的先锋模范的榜样,是党和人民群众哪里需要就勇往直前的去往哪里的不怕牺牲的精神。虽然一个党员不能代表整个党,但是我们平时看党往往是从某个党员的形象来认识的,党员又是党组织的细胞,只有珍惜自己的光荣称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党增添光彩,这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如果作为一

孔繁森故事十则(精)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 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人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一、孔繁森小传 孔繁森( 1944.07.16—1994.11.29) ,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人,孔子第74代孙。1959年7月考入聊城地区技工学校,1961年7月毕业后应征入伍,1966年9月光荣加中中国共产党,1968年复员回到聊城,历任聊城地区技工学校革委会副主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和1988年两次赴西藏任职,1992年11月,调任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1994年11月29日,他在赴新疆考察边贸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二、寒门才俊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冠县五里墩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五里墩住的都是孔氏后裔,“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些传统民风深入人心。孔繁森的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温和柔顺、朴实厚道、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言传身教,成就了孔繁森五个兄弟姐妹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离五里墩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文庙,也就是旧时祭祀孔子的场所,庙中建有祭祀本地名流的乡贤祠和祭祀政绩卓越官员的名宦祠;堂邑县还有一位名人武训,他兴义学、办教育、乐善好施,深受后人赞扬。这些,都对孔繁森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激励他长大以后做一个办好事、有作为、受人敬仰的人。 孔繁森从小爱学习,在学校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义务管理孔繁森陈列馆的孔祥印老人回忆说:我跟繁森是小学同学,六年来一直在一个班里,放学后,我们经常在他家做功课,然后一起割草、干农活。那时他就乐于助人,谁有困难都会帮一把,每当放假,都是他推着地排车帮老师运送行李。 1959年7月,15岁的孔繁森考入聊城地区技工学校,被分到电工206班。在班里,他是有名的“三多两难”学生:看的书多,思考的问题多,做的试验多;提的问题难,做的作业难。老师喜欢这样的学生,同学们也很佩服他,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从那时起,孔繁森乐于助人的品质就显现出来。学校每月发的1.5 元钱的助学金,他除了花几毛钱买肥皂和学习用具,从不乱花一分钱。有家庭困难的同学吃不饱,孔繁森就不断拿自己的饭票送给他人,自己却时常饿肚子,夜里饿得睡不着,就喝白开水充饥。 他经常帮助同学们洗衣服。尤其在夏天,上实习训练课时,由于劳动强度大,出汗多,同学们的衣服脏得快,孔繁森便在同学们休息后,将他们的脏衣服收起来,洗净晾干后再送给他们。对那些独立生活能力差、年龄小的同学,孔繁森更是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他们。老师

[孔繁森事迹简介]孔繁森简介

[孔繁森事迹简介]孔繁森简介 【先进事迹材料】 孔繁森简介篇(1):小学五年级思品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思品教学计划,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虽说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但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切忌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所以我尝试以动情的话语,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而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趣味性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以情育人,永远是思品教育的主要途经,今后还须坚持以情育人的教学法。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课程改革,不断完善教学研究机制,不断创新有效的教学研究方式。课堂上注重四个强调,四个转变,四个还给,四个到位。以“五爱”教育为基本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加强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又要重视道德行为的指导。以健康心理品质养成为目标,加强艰苦朴素和热爱劳动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三、本学期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1、知道一些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并赞美他们。 2、懂得在集体生活中,有事要与大家商量。学会遵守集体生活原则,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 3、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关怀和父母、老师的教育和培养。能孝敬父母、尊敬老师。

4、懂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要从小勤奋学习,热爱科学。懂得学习、做事要讲效率,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 5、知道国家有法律,少年儿童是受法律保护的,小学生要学法守法。 6、懂得社会财富、幸福生活都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能尊重各行各业的劳。 7、乐意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 8、知道要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同学间能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9、懂得为人要诚实正直,处事公正,能说真话。 10、懂得做事要有责任心,对师长和集体交给的工作能认真负责地去完成。

孔繁森的故事读后感

孔繁森的故事读后感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和1988年他两次赴西-藏工作,他在带领工作组去新疆塔城地区考察时,不幸以身殉职。 孔繁森两次进藏工作,家里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但他仍然克服困难,带领当地干群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西-藏地区海拔高,地广人稀,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都没有让他退缩。 1992年,孔繁森收养了三个地震孤儿,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每次下乡,他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钱不够用,他就经常吃榨菜拌饭,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 读了《孔繁森的故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 一、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别人援藏只去了一次,而他去了两次,西-藏那么艰苦,是什么让他这么坚定?是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再大的困难也难不了他。 二、他对藏族同胞无限的关爱。他把身上的钱给了藏胞,带领藏民脱贫致富;收养三个地震孤儿,献血换钱来给他们

添补营养,要知道他的家里并不富裕,家人急需他的关怀和爱护,是什么让他这么赤诚?是他心中装有藏族同胞和对他们无限的关爱、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 孔繁森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用生命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更有价值?他爱人民、爱集体、爱祖国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2.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

孔繁森的主要事迹

孔繁森的主要事迹 孔繁森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的精神事迹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孔繁森事迹,希望您喜欢。 孔繁森事迹(一): 一个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人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家中年近八旬的老母亲、三个幼小的孩子和体弱多病的妻子都让他牵肠挂肚。但是孔繁森想着党和人民需要自己,总要有人去,于是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期盼能为藏族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岗巴工作三年,全县的乡村、牧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与当地的藏族人民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都跑遍了。在他和全市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1992年7月,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孔繁森率工作组在羊日岗乡地震废墟上发现了三个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是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他

向乡干部提出抚养要求,并把孩子带回拉萨。看到他实在忙但是来,另一个藏族干部收养了大一点的曲尼。上个世纪90年代,孔繁森每月工资收入也就一千多元,其中在老家聊城的是四百多元,在西藏领的补贴是六百元。但是他在那里收养了孤儿,生活一下就更加拮据了,但他从没向组织上伸过手。每月发工资都是先拿出三个信封,分出曲印、贡桑的(他收养的孤儿),两个孤寡老人的,然后才是自己的生活费。十年,孔繁森总是把自己的钱用来接济别人,搭上工资还不够,甚至把家属在农村卖棉花、卖粮食的钱,都花在藏族老人、孩子身上。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已经所剩无几,有时连向食堂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自己经常白饭就榨菜,开水泡方便面。花七十六块钱买的西装,从内地穿到西藏,始终舍不得丢。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将军到他宿舍,竟然找不到一块香皂。 孔繁森事迹(二):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人。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山东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61年,孔繁森17岁,他选取了光荣参军。在部队,他刻苦学习,勤于训练,连续六次被评为“五好战士”,连续六次参加军区直属部队用心分子代表大会,并获得“特等射手”称号。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孔繁森事迹观后感孔繁森观后感心得体会

孔繁森事迹观后感孔繁森观后感心得体会刚才我又一次观看了影片《孔繁森》,他的动人事迹使我的思想受到很大震动,使我的灵魂受到洗礼,使我的精神得到升华。他给我树立起了共-产-党人光辉的榜样,在我的心中又矗立起一座时代英雄的巍巍丰碑。 孔繁森同志作为山东的援藏干部,两次赴藏,历时十年之久。先后担任西-藏的岗巴县委副书记、拉萨市副市长、阿里地区地委书记,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西-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幸于1994年11月因公殉职,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奋斗之歌,人民群众热爱他、敬佩他、怀念他、学习他,称他为“新时期的雷锋”、“九十年代的焦裕禄”。他的理想、信念、精神、人格、情操、业绩,都是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的延伸,都是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在新时期的生动体现。 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开拓进娶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孔繁森同志有理想有抱负,他不管在哪个地方工作,不管担任什么职务,都对自己的工作确定很高的标准,都力求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他不空谈,讲求实干,注重工作效果,在担任阿里地委书记后,他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胞,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全地区106个乡他就跑遍了98个,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制定建设新阿里的蓝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矗他团结和带领当地干部和群众,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进行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藏族同胞的

爱戴和尊敬。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党和全国人民的关怀带给了西-藏人民,使藏族同胞看到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在建立 * 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加需要继承和发扬孔繁森同志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需要。让我们紧急行动起来,以孔繁森为榜样,努力学习,加倍工作,严格管理,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在西藏高原,在齐鲁大地,在全国各地,一个响亮的名字传遍城乡。这个名字就是孔繁森。孔繁森同志一生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己任,两度奔赴雪域高原,不畏严酷的自然环境,为藏族同胞呕心沥血谋福祉,一腔热血都倾注在阿里高原上。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塑造了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具有时代精神的奋斗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的人生哲理;孔繁森同志的作风是朴实的,但朴实中映射出夺目的光彩;孔繁森同志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他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他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满腔热情,对自己严格要求,这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灵魂上的洗礼。 家在山东的孔繁森同志要去上任的地方是环境极为艰苦的阿里。那里海拔很高,地广人稀,艰苦的条件令许多人都望而生畏。但是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