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资料

社会学资料

社会学资料
社会学资料

1)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科学,其对象是整个社会。代表:孔德。

2)认为是关于社会关系的科学,其对象是社会关系。代表:索罗金。

3)认为是关于社会行为的科学,其对象是社会行为。代表:韦伯。

4)认为是研究对象社会群体。代表:斯莫尔。

5)认为是研究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的科学。代表:帕森斯。

6)认为是研究人类共同生活的科学。代表:日本学者福武直和中国费孝通。

7)认为是研究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潮流、社会心理在内的社会事实的科学。代表:法国古典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8)认为是研究人们相互作用的社会形式的科学。代表:齐美尔。

9)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问题。代表:美国芝加哥学派。

10)认为是关于社会调查及其方法的科学。

这十种观点分为三类:

1)侧重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重在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过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的秩序和进步。代表: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孔德侧重一般结构,迪尔凯姆侧重特殊结构;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把握人的行为为动机理解社会现象的主观意义。代表:韦伯,齐美尔。

3)侧重以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为指导,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代表:马克思。

二、什么是社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本质在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必然发生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其关于社会的论述包括:其一,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二,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它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并决定社会的基本特征;其三,社会关系体系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明显阶段性和历史性,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社会的特征:其一它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社会由一定的数量和质量的人群组成的实体,但不像动物结群那样生活,人类社会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组织起来的,而只有人类社会才会有文化。其二从事生产活动室人类社会的一大特征。生产活动室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任何社会都必须进行生产。其三具体社会由明确的区域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其四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是社会的又一特征。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都是从前人那里继承的一份遗产;同时,它又和周围的社会发生横向联系,具有自己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非延续性。其五社会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能够主动的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创造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社会的主要功能:

其一整合的功能。社会整合是指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各要素联系在一起,调整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他们处于一体化的局面,社会整合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整合、规范整合舆论整合很文化整合。

其二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交往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从而保持和发展人们的相互关系。

其三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方向。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如通过法律等强制的手段或舆论等非强制手段进行;也可以是无形的,如通过习惯等潜移默化进行。

其四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的生命短暂,人类一代代更替频繁,二社会则是长存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

(1)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2)社会关系;(3)社会行动。

四、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

(1)广义上,文化简言之即人化,指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称。(2)狭义上,精神文化。(3)社会学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成果,即“人类耕耘即文化”。

特征: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超个人性是指个人虽然能够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但是文化的形成不在于个人。

(2)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复合要素组成的。

(3)象征性。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过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意义。

(4)传递性。文化一经产生,要被别人接受和利用。横向传递(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群体之间)和纵向传递(不同时代)。

(5)变迁性和文化堕距。文化是时刻处在不断变迁之中。变迁原因:自然条件的变化、不同文化的接触、不同国家在多个方面的交流、发明和发现。文化堕距同后。

五、文化的功能:课本内容:①文化的整合功能。即是文化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②文化的导向功能。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③文化的维持秩序的功能。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就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这种文化仍然起作用,这种秩序就会维持下去。④文化的传续功能。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

课外内容:(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2)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价值观念)(3)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的整合功能。(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生物人接受文化成为了社会人)

六、文化堕距:又称文化滞后,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速度不一样,结果构成文化的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从非物质文化来看,一般说来总是制度文化发生变化快,观念文化发生变迁速度要慢。

七、文化边际:所谓文化边际是指文化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一般说来,一种文化的中心地带位于文化的起源地,影响最强,边际文化也常出现两种以上文化的汇合。八、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对于文化震惊的态度:它是一种客观现象,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如果处理不当,将会产生盲目排外的现象。

九、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修改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种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类型:1)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认知的能力。 2)预期社会化,是社会化的这样一种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是相对于初始社会化而言的,着眼于人的完善,是在初始社会化基础上进行的。指成年人为适应新形式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人长辈。

5)再社会化,指全面的放弃学习的社会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

准和行为规范,着眼于人的发行,形式剧烈,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强制性的(如犯罪、新兵训练)。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所谓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实质: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人的本质的形成和实现的过程,人的社会化就是人的本质的现实化。第一,人的本质是一个现实过程。人的本质是人之作为人的根本规定,它具有稳定性、一贯性的特点,从而为贯穿一切历史时代的人提供稳定存在的基础。第二,人的社会本质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建立的。社会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本质属性。第三,个体的实践性、能动性本质是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

人的社会化的辩证特性:第一,从其实现的方式看,是受动和能动的统一。第二,从其实现的过程看,是内化和外化的统一。第三,从其实现的内容和结果看,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十、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一个与社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的社会学范畴,是指“就一个人或一群体而言,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向另一种社会社会地位或者社会阶级的变化。”社会流动实际上代表着社会成员在获取财富、权利和声望等社会资源方面的变化,因此,职业地位的变迁是研究社会流动的主要视角。社会流动是衡量社会分层灵活性的重要尺度。从社会流动的规模、速度和频率,可以知道社会等级结构中的社会约束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封闭、僵化的刚性的社会结构中社会流动会受到限制;而在开放弹性社会结构中,社会流动则会呈现出活跃的态势。

社会流动的类型:(1)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2)代际流动和一生流动。(3)群体流动和个人流动(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

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1)社会结构的性质。社会结构的性质是指社会结构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它指的是一个社会在制度上建构某种社会结构的本质特点。(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4)家庭背景。(5)社会网络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流动的特点:(1)城乡之间的流动大大增加。(2)城市中各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明显增加。(3)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都有明显增加,并出现不断上升趋势。(4)结构性流动逐步增加并呈现日趋合理的局面。

合理的社会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社会保持一种开放式社会分层结构,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分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分层现象(事实不平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增加社会成员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机会(机会均等),促进社会平等发展。(2)有助于拓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界面,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联系,加强社会整合,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3)能够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精神。

完善社会流动机制的建议:(1)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为合理的社会流动提供良好的动力机制。(2)加快城市化步伐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多新的职业岗位和流动机会。(3)健全与完善社会流动的管理体制,拆除社会流动中的障碍与壁垒。(4)调整国家教育资源的分配机制。(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又指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而进入个社会阶层的客观过程。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的不平等。影响社会分层的根本原因一是社会分工一是社会制度。社会分层理论有两大理论传统一是马克思借机理论一是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与韦伯三位一体分层理论的比较。

(1)二者确定分层标准的指导思想不同。前者的阶级划分标准是一元的、定性的,它是建

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的。后者的分层标准是多元的、定量的,它是依靠社会观现象的表面的差异,否认是私有制造成社会不平等的。

(2)二者的研究目的不同。前者是批判和消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社会。后者则是在不触及私有制的基础上改良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机制,侧重于对社会分层结构的描述,但对阶层间的关系研究不够,它是以保守性、维护性为特点的分层理论。

(3)二者都是对社会制度、运行系统的共同的结构特征和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但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更多地强调社会冲突的方面;反之,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更多地强调社会协调的一面。因此我们在运用上述理论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分层结构时,要有选择地借鉴,为我所用,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某些词句。

十一、社会化的内容:(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

十二、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指个体层次与社会接触和社会文化接触的中介,是个人走向社会群体甚至更大组织的途径。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的行为时才能形成社会互动;

(3)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可以面对面,也可以以非面对面的形式发生;

(5)总是在特定的情况之下发生,同一行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之间的意义是不同的;(6)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并且可能对社会环境产生一定的作用;(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社会互动的意义:(1)社会互动能促进对自我的认识。(2)社会互动能满足行动者的需要。(3)社会互动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十三、社会互动的有关理论: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交往是由个人来完成的,而又不是单纯的个人交往,交往具有社会性。

2)符号互动论:是一种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被认为是符号互动论的开创者。

3)常人方法学:又称本土方法论或俗民方法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其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常识世界,研究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4)社会交换论:布劳的社会交换论也被称为结构交换论,因为他研究的重点不在人际关系,而在于社会结构。他认为交换的主体可以由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社会组织,于是交换也可以创造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

5)人际互动论:个人作为社会角色的承担者在同他人交往时常常带有个人特点,即个体性的因素会对人们之间的交往产生直接影响,我们把发生于个体之间带有明显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称为人际互动。

十四、库利的“镜中自我”的概念: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动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里发现自己那样。这一概念包含三个主要因素:第一,一个人要能够想象得出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第二,他要能想象得出别人对这一想像所做的判断及评价;第三,他能对别人的判断及评价做出相应的反应。

十五、社会互动的维度、类型:

维度:包括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关系的性质;深度:表明互动双方互相依赖的大小;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频度:反映在一定时期内交往的多寡。

类型:1)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即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

2)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即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十六、社会角色:

(1)概念:是指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2)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中,在角色之间或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的顺利进行。角色间冲突:由角色期望的差别,各角色的利益不同等原因引起的。角色对冲突:由于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之身,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3)角色中断: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承担的两种不同的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原因:人们在承担前一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角色做物质准备,或后一角色的行为规范与前一角色相冲突。例如一个人处在幼儿、儿童、少年、老年阶段,就要扮演幼儿、儿童、少年、老年等角色。(4)角色距离: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和他所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距。角色距离是客观存在的。要进入角色需要具备的条件:a、获得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b、具备承担某种角色的能力;c、本能地或积极地在精神上或体力上投入这一角色。

(5)角色混淆:又称角色不清,是指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和角色规范认识不清,从而使扮演该角色的行为与其他角色的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角色混淆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角色认知不清、场景分辨不清两种。例如婴幼儿可能采用对待家人的行动来对待客人,不会说委婉的礼貌语等等。

(6)角色失败:是一个人未能和无法成功地扮演某种角色的现象,这是角色承担者严重不称职或者他已不能继续承担这种角色的情况。例如恋人分手等。

十七、社会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先赋角色是建立在血液、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如性别角色、由年龄因素决定的角色、由种族决定的角色等;自致角色是经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

(2)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规定角色是指对角色的行为、行为规范和标准有明确有而严格的规定的角色;开放角色是指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只是指出了扮演这种角色所应遵循的基本思想,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3)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对于处于任何社会位置、承担某一角色的成员来说,社会都为其设计了一套应该遵守的、理想的、被期待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其行为,这套行为规范称为理想角色。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行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十八、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概念: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就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人的合成体,这个群体不但能被群体中的个人,还能被此群体之外的人意识到,这是从形态、性质方面来定义的。从结构功能方面来看,它是指可以定义为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认识,即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确定的目标、期望。

类型:按群体的规模可分为小群体和大群体;按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分为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可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其他分类有内群体与外群体、参照群体与所属群体。

十九、初级社会群体:

概念: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可以说,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生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库利认为,初级社会群体是培育人品德的地方,它能使未成熟的和自私的人逐渐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愿望,适应先人后己的社会生活。

特征:规模较小;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亲密;非正式控制。

功能: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负功能(过分发展可能抵制个人发展、狭窄的“家庭本位主义”与“小集团主义”)。二十、社区定义:社区是聚焦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它作为一种社会实体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一定的地域界限;共同的社会生活;社区文化;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类型:1)按功能可分为经济型社区、行政型社区、文化型社区、宗教型社区等;

2)按规模可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微型社区等;

3)按形成方式可分为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

4)按综合标准分类可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二十一、虚拟社区

定义:指与传统实在社区相对应,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活动区域、固定人群(网民)、人与人的互动。实在社区的活动同样存在(网上购物、教育等)。是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的场所。

特征:交往具有超时空性;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人际交往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流动较为频繁;自由、平等、民主、自制和共享的准则。

二十二、社会整合:社会不同的因素、部分结合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亦称社会一体化。它是与社会解体、社会解组相对应的社会学范畴。

二十三、文化与社区的发展:人创造文化,文化孕育人。要处于好几种文化之间的关系:(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协调发展并不以消灭传统文化为目的;(2)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协调发展;(3)城乡文化协调发展;(4)中西文化协调发展。

二十四、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1)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自我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扮演着一个中介角色。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的欲望组成,同肉体联系着并从中得到能量,它包含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理的冲动,尤其是性冲动。对本我的强调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志;自我是有意识的部分,处在本我和外界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而活动,同时控制和压抑本我,大多数情况下处于无意识之中。超我是社会规范的内化,即良心,是对从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内化,大致相当于米德的“客我”的理论。就是对人格的审查、意识和社会监控、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如果一个人要达到心理健康,人格的这三个部分,必须终其一生都是和谐的。(2)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最原始的人格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倾向;超我是个体对社会的道德限制和楷模进行内化的结果,它是人的行动的检察官;自我是来自本我但又经过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既监督本我,又满足自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能量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精神能量或性能量不断得以构成、再构成、寻找途径、贮存并得以释放。二十五、社会问题:广义上是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上是指由于社会结构或社会关系失调,导致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一般认为由四个要素构成:(1)必须有一种或多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的情况;(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3)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4)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

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课本内容(1)破坏性。(2)普遍性。(3)复杂性。(4)时空特征。课外内容(1)普遍性与变异性。(2)复合性与周期性。(3)破坏性与集群性。(4)治理的综合性。

二十六、与性有关的社会问题:(1)性病:艾滋病;(2)性犯罪:本质不是性,是侵犯了他人的权益与社会秩序,是暴力的倾泄和人身侵犯。如:婚内强奸、重婚纳妾、拐卖妇女(人身自由、婚姻秩序);少女母亲、未婚关系(社会秩序和方针政策)。(3)色情传播与嫖娼、卖淫等。

性社会学:社会学与性学的交叉点,是社会学在性现象这个特殊领域中的运用,它主要探索人类种种性现象中的社会问题和研究人类性现象在社会中的作用、与社会的关系。

二十七、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世界性问题。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人口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人口是一个统计概念,它是具有生物特征和社会特征的、一定数量的个体的总称。一定数量的个体共同生活于社会之中,产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人(人们)同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当这两种关系出现不协调甚至发生严重失调时,就发生了人口问题。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人口问题中的基本关系: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出现严重失调,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通俗地说,人口问题的实质是“口”与“手”的关系严重失调。它一般表现为人类的生存压力过大,即消费对生产能力的压力。人类生产能力不足有诸多因素造成:一是生产资料不足,主要表现为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二是人口结构不合理,生产人口与消费人口失调;三是人类生产能力低,或是人口素质低。所以,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失调也是人口问题的重要表现。

中国人口问题的表现:(1)人口规模过大抑制了社会发展。(2)年轻人口比重高、规模大,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3)人口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的要求。(4)未富先老带来严重挑战。

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国民素质低,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所以要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2)大力发展经济。第一,发展经济、增加财富可以直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之间的矛盾。第二,发展经济、增加财富可以兴办和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三,发展经济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劳动力过剩的压力。

二十八、中国贫困问题:

贫困是个人或家庭缺乏必要的资源而不能达到的社会基本生活水准,通常个人或家庭收入或支出低于某一水平则被定义为贫困。

(1)现阶段中国贫困问题的基本特点:①贫困人口规模庞大,贫困程度很深;②状态结构与致贫原因的复杂性(结构: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区域贫困与阶层贫困并存,城市贫困与乡村贫困并存,精神贫困与物质贫困并存);

(2)贫困的原因:①历史因素(新中国成立后人口众多,政策失误(没有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观念落后);②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较差);③地区发展不平衡;④收入分配的原因(行业分配不公);⑤失业(收入来源丧失,陷入困境);⑥家庭结构与人口素质(文化程度低,受教育程度低)。

(3)对策:①调整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②强化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国家政策;③调整并规范国家收入分配政策;④尽快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⑤加大教育投入。

二十九、礼俗社会:亦称共同体,指传统社会,其特征是: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较少,

家庭为社会核心单元,占统治地位的是个人的或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人的行为主要受

习俗、传统的约束,社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法理社会:亦称交往社会,指现代工业社会,其特征是:规模大,有复杂的分工与角色分化,经济的、政治的、职业的等社会组织取代了家庭的核心地位,非个人的、不具感情色彩的次级关系居统治地位,人们的行为主要受正式的规章、法律等约束,社会具有很强的异质性。

三十、1、孔德: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的创始人、奠基人。他出版的《实证哲学教

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名词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标志着社会学

学科的产生。孔德开启了社会学实证主义传统的先河,他从秩序、进步的原则提出他的社会

学构想,主张用科学的方法获得实证知识,用物理学的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

静力学。他的这些思想为后人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100多年来西方社会学发展中的主流思

想。著有《实证政治体系》《主观的综合》等。

2、斯宾塞: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是社会进化论的创始人,认为社会进化同生物进化

一样;强调社会结构的功能,开启了结构功能理论的先河,对功能学派有重要影响;注重对

社会学的具体对象的研究。著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等社会学专著。

3、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他明确指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实践了孔德开启

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构想;系统论述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主张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

会问题。著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等。

4、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认为社会学是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

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开创了“理解的”社会学的传统。在

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的观点和“价值中立”的主张。他对于社会行动的分类、对于

权威的分类,他对于科层制度论述以及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关系的研究极大地

影响了后来社会学的发展。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 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总论 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核心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干《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 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1、[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而社会上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行的,于是又产生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首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二)经济社会学的先驱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Swedberg:“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都涉猎经济社会学,并对其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 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对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成效的探究,指出经济决定社会总的演变。 经济社会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雷蒙·阿隆:“马克思是一个社会学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是一个特定形式的社会学家,即经济社会学家”(Aron,1988:154) 富永健一:“虽然‘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并不能叫社会学,但可以说历史唯物论整个体系提出了一种经济社会学”(富永健一,1984:4) (2)马克斯·韦伯 经济社会学创始人经济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考察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整理稿

《发展社会学》复习资料整理稿 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P24 2,迟发展效应: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因其现代化的起步较晚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而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具有不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的发展优势与劣势,这就是所谓的“迟发展效应”。P13 3,现代化:在发展社会学中,现代化是指近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全面社会变革过程,或者说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4,二元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结构,即整个经济体系分为“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工业部门两大经济部门。(其原因在于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的压力)P90 5,逆城市化:是指在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城市中心地带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交通条件日益拥挤以及地价日益上涨等原因,中心城区居民向城市边缘、郊区及乡村地带迁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口空心化和产业空心化。P114 6, 世俗化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在科学与理性精神日益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与前现代的宗教处世观相比,民众日益关注世俗社会现实切身利益,越来越重视对社会事物参与的过程。P130 世俗化是与宗教化相对应的概念,一般是指人们关注现实生活的取向。 附:世俗化的基本特征是:现实性(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注重现实生活质量等) 、理性化、个人主义倾向、社会参与性。 7,社会植被:主要是指凝聚社会个体并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P248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强调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相和谐,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第二、强调当代人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代际公平问题,当代人在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同时不应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第三、强调代内平等的观念,即要实现当代人在发展机会、享受发展成果上的平等权利。 二、迟发外生型的社会发展特点: ①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这些国家开始现代化发展时,其内部现代化因素或远未成熟,或根本缺失。这些国家大都遭受过长期的殖民统治,在进行现代化时,往往有资金严重匮乏的许多问题和困扰。) ②发展动力的外缘性。(现代化的最初动因和最初的现代化因素是来自于外部的刺激与压力、挑战。) ③发展进程的跳跃性。(在社会内部缺乏现代性因素的积累的情况下,强行启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总结,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根据那一个方向去写,这个是部分大学生的一个通病,在这里学术堂根据网友的反馈以及大学生的需求不同,在这里以经济社会学专业为例,举例了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希望 能够帮助到在这方面有困难的同学,论文题目的定位非常重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祝各位学子毕业成功,前程似锦!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 学专业为例 3. 社会经济形态视角下的屯堡族际婚姻观变迁研究 4. 中缅. 中老. 中越少数民族跨境婚姻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5. 西方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一个历史的考察 6.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7.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8.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9.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类期刊管理学系列 10.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11. 仪式礼物变迁的经济社会学思考--以广西田阳县龙河村那逻屯祝寿仪 式为个案 12. 试论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统计学的发展 13.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公共关系优化对策分析--以社会化媒体时代为背 景 14. 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探索 15. 近百年来客家乡村妇女经济地位的变迁研究--以梅州市部分农村为例 16.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17. 代际经济支持健康效应检验 18. 统计在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应用 19. 老年人社会经济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发展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题:试述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材P12-13) 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一般与早发内生型发展相对应,其主要特点如下: (1)发展条件的劣质性:迟发外生型国家多历经殖民与奴役,这一过程使其人民饱受灾难,经济和资源遭受巨大损失,恶劣的发展条件成为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障碍。 (2)发展动力的外缘性:该型发展国家的发展动力一般来自于其社会外部的刺激与压力,其现代化进程的实质是国家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一种被迫回应,而不是内部现代化因素的主动要求。 (3)发展进程的跳跃性:由于迟发外生型发展是在其内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强行启动的,并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目标,因此必须在短时间内兼顾许多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跳跃性赶超(或称跨越式发展)的特征。 第二题:如何评价现代化理论(P35-37) 现代化理论的实质是一种以“传统-现代”为核心概念的发展理论。它既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又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1)现代化理论的可取之处主要有: ?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即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人格等多方面共同进步的总体进程。 ?强调发展的渐进性:即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需要逐步进行。 ?重视发展的内因分析:认为社会是否能实现现代化,在于其内部是否具有体现现代性的因素。 ?重视发展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现代化是为了人的现代化,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水平。 (2)现代化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较为单一和片面,主要有: ?持“西方文化中心论”,忽视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持“发展道路同一论”,忽视社会发展的特殊性。 ?持“克服传统束缚论”,片面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忽视了先发展国家给落后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题: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的区别(P53) 世界体系论和依附理论都属于以“核心-边陲”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发展理论,但两者仍有一定区别: (1)两者的创始者不同:世界体系论主要是华勒斯坦的个人成果,而依附理论则是一批拉美学者的集体成果。 (2)两者的分析单位不同:世界体系论的分析单位是整个世界体系,而依附理论的单位则是国家。

社会学复习资料

罗伯特·斯宾塞:英国人,早期社会学家,代表作是《社会学原理》。斯宾塞将人类社会比作有生命的有机体,一个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国家和经济,都是相互依赖的,并为保证整个制度的巩固和生存而尽力。他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认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为整体的稳定而效力的思想,以及社会的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思想,被后来尤其是“二战”后的许多社会学家所接受并进一步发展。 埃米尔·涂尔干:法国人,创建了法国年鉴学派。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涂尔干社会学的核心是社会秩序问题,在论述社会秩序时,涂尔干使用了“社会团结”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维持社会的最基本力量。把个体连结成社会的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亦即“集体意识”。在西方社会学史上,涂尔干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任务,社会学真正实现了建成一门完整、严密的科学的目标。 马克斯·韦伯:德国人,主要代表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他主张通过理解主观意义来认识社会实在。对社会的研究只能从作为客体存在的个人及其社会行动出发,从社会行动者——个人赋予其行动的主观意义出发,使用特殊的方法,如反省与移情即主观理解的方法。韦伯和涂尔干冰城为古典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理想类型:是社会学为达到对个别、具体的历史事件的总体把握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概念工具。 严复:中国福建人,是介绍、翻译西方社会学著作的第一人。在《原强》中,严复首先简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然后介绍斯宾塞及其“群学”。严复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专著《社会学研究》,定名为《群学肄言》。 早期结构功能论思想:从系统的角度考察社会生活,把文化或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互相依存。在很大程度上,这种系统被认为存在这为确保生存所必须满足的需要和必要条件。功能主义思想家们倾向于从常态或病态去考察存在需要和必要条件的系统,这就意味着系统均衡和趋衡,当把社会生活看成是一种系统时,社会生活被看成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 乔治·米德的互动论(学生布鲁默收录):基本观点是:(1)我们是根据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我们对它采取的行动的;(2)我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是色会互动的结果;(3)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要经历一种内部解释过程,即“和自己对话”,目的是给这个环境确定一个意义并界定怎样行动。明确自己所处的情境,并选择与其具体情境相协调的行为方式。这种行动前的考虑过程就是美国早期社会学家托马斯所说的“共享的情景定义”。 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占据共同地域、共享某种文化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由个人、群体、组织和制度构成的较为宏大的网络模式依靠人们交互作用自我维持延续的相对独立体系。 社会群体:是指由两个或更多人组成的,按照已经形成的和持久的方式相互频繁交往;这些人自称为某一群体的成员,而且非本群体的成员也一致认为那些人属于某群体。 首属群体:在少数人之间有亲密的、持久的关系特征的群体属于首属群体,如家庭、伙伴群、邻里等。首属群体包含的人数较少,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较为直接、密切和持久。他们之间互相熟识,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交往。 次属群体:次属群体的关系不依赖于个人的吸引力和亲密程度的永久。次属群体往往是为了某一目的的暂时组合。次数群体里的关系是非个人化和强制性的。如海尔公司、国民党、新加坡政府、哈佛大学之类的正式组织。 差序格局:中国从本质上是个乡土社会。“以‘己’为中心形成的社会关系,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社会结构上是一个以己为中心,边界弹性很大的差序格局。特点是离圆心越近,道德性和工具性责任越重。差序格局是以首属群体为基础的权利义务关系。

社会学史(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社会学史 一、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 1. 社会学的起源 社会学起源19世纪中叶的欧洲(法国、英国、德国)。此前的社会研究是社会哲学家的研究领域。一般认为,社会学奠基人是法国思想家孔德,早期的经典社会学家主要是马克思【德】,斯宾塞【英】,迪尔凯姆【法】,韦伯【德】,齐美尔【德】。 2.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1)启蒙运动。 2)工业革命。 引发社会变革,农民的城市流动;城市的膨胀;传统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发生变革;作为道德权威的宗教对人们的行为开始失去约束力;劳动分工引起的阶层分化等。 3)自然科学。 4)欧洲各国与殖民地的广泛的社会接触。 3.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1)【启蒙阶段】19C30s—19C末。代表人物:【法】孔德,【英】斯宾塞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社会本身不是超出个人的实体,而是由人们的社会活动以及社会关系结成的关系实体;作为关系实体的社会不是无机体的东西,而是有机体的东西,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展;在竞争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原则是“适者生存”;取消男女老少的差别,使个人的能力得以自由发挥。 (2)【形成与发展阶段】19C后期-20C中期。代表人物:【德】滕尼斯、【法】迪尔凯姆、【德】齐美尔、【德】韦伯、【意】帕累托、【美】萨姆纳、【美】社会学学会的创建者和美国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库利 (3)【美国社会学主导阶段】20C40s中期-60s中期。代表人物:【美】帕森斯、【美】默顿、【美】戴维斯、【美】穆尔、【美】利维(舒茨) (4)【理论纷乱阶段】20C60s中期以后。代表人物:【美】加芬克

尔、【美】米尔斯、【德】科塞、【德】达伦多夫、【美】布鲁默、【美】戈夫曼、【美】霍曼斯 注:美国的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真正使美国成为世界社会学中心的标志,当是帕森斯、默顿、霍曼斯以及拉扎斯菲尔德的社会学理论的诞生。第三阶段帕森斯是最主要的社会学家,他把欧洲的社会学理论引入到美国之后,成为美国社会学的开始。 当代前期的社会学理论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默顿的中层理论、科塞的社会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的辨证冲突理论、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布朗的结构交换理论、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戈夫曼的拟剧互动理论、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马尔库塞的工业社会批判论、米尔斯的美国文明批判论、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批判论。 当代后期的社会学理论 福柯的后现代社会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4.社会学古典理论 (1)功能主义理论—斯宾塞、迪尔凯姆、帕累托、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帕森斯、霍曼兹、默顿、戴维斯、穆尔、列维、斯梅尔塞(2)冲突论—马克思米尔斯、科塞、达伦多夫 马克思的冲突论(阶级斗争)20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在欧洲的社会学研究中占居统治地位。其后,受到美国社会学家的重视,米尔斯、科塞认为每个社会都存在着不同社会集团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例如青年与老年、生产者与消费者、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等等。 (3)相互作用论—韦伯、米德、库利、戈夫曼(戏剧表演方法论)、霍曼斯(交换理论) 5. 19世纪至今的主要社会学研究潮流 (1)英国的经验主义(洛克、休谟、米勒)和法国的古典实证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 ?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 ?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 ?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 ?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 ?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 ?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 ?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 ?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 ?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 ?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 ?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 ?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

社会学复习资料

导论 一、最早提出社会学的是---孔德 二、社会学的定义 定义: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代表人物(严复) 1.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此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特点 2、综合性特点 3、科学性特点 4、应用性 四、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社会的转型与巨变。 2、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帝国主义的出现。 3、资本主义建立后的社会问题、矛盾。 4、民众对正常社会秩序的渴望。 社会学产生的历史传统 1、英国功利主义传统 (1)一种个人主义的理论。 (2)经济人观点。 (3)社会学功能理论、理性选择理沦和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2、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

(1)法国的实证主义传统。 (2)实证主义的意涵。 (3)反对迷信,提倡科学。目的是发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自然法则。 (4)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3、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差异。 (2)人类世界是被有意识选择的世界,不受自然法则的支配。(3)研究行为者的主观意图。 (4)研究社会内部的文化特征,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5)各个社会文化传统的独特性。 4、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 (1)美国人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实用。 (2)美国人的第二个特征是鼓吹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五、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 1.坚持实践原则 2.坚持科学分析视角 3.坚持辩证思维方式 4.坚持研究方式的批判性 5.坚持理论视野的开放性

六、韦伯 韦伯和新教伦理(1)反对马克思经济是社会变迁动力学说,提出宗教是社会变迁动力。(2)提出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七、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 城市社会学与定性研究方法的拓展 1、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城市研究 2、芝加哥社会学派与中国社会人类学的渊源 八、社会学冲突 (1)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 (2)人类社会的主要冲突源自人类所需资源的稀缺 (3)社会通常是在利益冲突之中整合在一起 九、符号互动论、 1)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 (2)人类社会的主要冲突源自人类所需资源的稀缺 (3)社会通常是在利益冲突之中整合在一起 十、冲突论代表 (1)代表人物乔治·米德、库利、托马斯。 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的双重性。 重视对社会微观层次的研究,强调个人的特殊性。 重视经验世界的考察,主张从生活经验中归纳出理论。

经济社会学课程大纲

《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48 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发展着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有所了解;锻炼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探讨各种理论的前提和解释边界,借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经济社会学是当前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最富活力之处在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开始出现有建设意义的对话,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有潜力的理论生长点,出现了一些可资继续开掘的研究成果。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已经演变成一个逻辑相对严密的体系。许多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在这个严密的体系中进行思考,对某些基本假设习以为常,而疏于

对在假设中被排除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因素,很可能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反观社会学,却常常可以发现对这类因素的关注。因此,与社会学对话,有利于使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更加逼近现实。 对社会学来说,它虽然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但却缺乏对理论的更为严密、精确的陈述,特别是欠缺对于理论前提的思考;此外,由于“剩余策略”的影响,也使得社会学在需要面对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经济生活现象时,显示出力不从心。和经济学开展有建设意义的对话,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局限加以弥补。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课程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献,都是有理论代表性的。 本课程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作为学科基础课,注重以社会学的视角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学生对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内容之一的经济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授的过程中,强调以理论为经,经验现象为纬,帮助学生构筑经济社会学在知识、理念等方面的基本框架,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 社会学就是对人类的社会生活、群体和社会的科学研究。 个体是依据自己生活中熟悉的特征来看待世界;社会学则需要更广阔的视角。 1.社会学的视角 社会学想象力: “想象自己脱离了”生活中那些熟悉的惯例,从全新的角度看待他们。社会学家能够自如地跳出。 学习社会学: 以社会学视角看待离婚、失业问题。 ●个人困扰 ●社会大趋势 社会背景 ●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为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 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社会学思维的发展 1.理论与理论思路 ●事实性研究揭示了事物是如何发生的 ●理论建构抽象的揭示,说明广泛的经验 ●理论思路就是通过事实性研究来验证理论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法国(1798—1857)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寻求建立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说明社会世界的法则,所有学科都共享一种揭示普遍法 则的逻辑。 3.实证主义 社会学应该采用类似于物理学或化学的严格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4.三阶段法则 ●神学阶段:宗教观念 ●形而上学阶段:文艺复兴时期,自然角度看待社会 ●实证阶段: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时期的科学技术作用 5.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法国(1858—1917) ●社会学可以通过经验的方式检验传统哲学的问题,从而阐明这些问题 ●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做物来研究 6.社会事实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 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个体的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

社会学重点资料

社会学复习概要 名词解释: 1、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是对个人经验和广阔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强烈意识,使我们能够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使我们能够探索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模式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 2、结构功能论:该理论从系统的角度考察社会生活,把文化或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 3、冲突论: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对社会的作用不仅具有破坏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建设性的一面。 4、社会唯名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只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单纯的名称,唯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的研究对象是个人及其各种共同的或相互的行动,只有这样才是研究了社会真实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一个虚化的社会。 5、社会唯实论:、该理论认为,社会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社会并非一个虚化的、纯粹抽象的概念,而是对一种真实的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不仅是象物理世界那样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而且还凌驾于社会中的个人之上,并因此而外在于个人,不受个人的影响。、 6、社会地位:指任何具有从社会角度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位置,通常是根据财富、声望、权力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多寡作出的社会排列。 7、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社会群体: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感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享有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 9、机械团结:、即依靠社会成员担任相同的社会角色和遵循共同的价值观念来维持社会团结的一种模式。 10、有机团结:、即依靠社会成员高度专业化的角色,因而相互依存来维持社会团结的一种模式。 11、文化模式:指多种文化特质或多个文化丛经过长期的接触、融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系统。 12、文化堕距:指文化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 13、社区:“社区”是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社会,其成员共同拥有一个地域环境,他们的主要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属于同一类型,并通过与其成员的经常互动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

现代化发展的资本主义模式与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一、现代化模式的概念 发展有双重含义。发展既指人类社会随时间的推移由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的变迁,又指向某种既定目标的有意识的行动。因此,从时间向量上说,发展概念既可以是对历史变迁的描述,又可以是对未来历史前景的设计和预测。那么,从“发展”的双重含义出发,“发展模式”既可以是对人类社会历史进化所遵循的方式的抽象和概括,又可以是对人类社会从现实状态向未来状态进化所遵循方式的设计和规划。换言之,发展模式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较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转化时所遵循的方式,即它所遵循的原则、途径、程序及终极结果。“共同形态的现代生产力作用于不同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国际条件下,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权力结构形式,聚合成为新的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现代化模式。”,这是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中对现代化模式的解释。 二、现代化模式的划分 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争论由来已久,这是争论了近一个世纪之久的老话题,一种意见是二者可以划等号,即“现代化=西化”,另一种是持否定态度。但随着东亚现代化的初步成功,这便证明了: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或欧化,现代化道路并非只有一条,现代化的模式也并非只有欧洲或美国的经典模式,人类的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现代化的模式同样也具有多样性,就像美国现代化专家布莱克在其名著《现代化动力》一书中对多种现代化模式的论述:“没有两个社会以同一

种方式实现现代化—没有两个社会拥有相同的资源和技术、相同的传统制度遗产、处在相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具有同样的领导体制模式或同样的现代化政策”。因此,现代化并无统一模式。 现代化发展的模式到底有几类,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在这里我仅列举几种划法。按现代化模式的动力来源(来自内部或外部)划分为两种大类型:一种为内发型(内源型),另一种为外发型(外源型),前者动力渊源来自该社会本身,后者动力渊源来自外力的干扰或冲击的结果;从现代化过程的特点又可以划分为“原发式”发展模式、“后发式”发展模式和“新发式”发展模式;从地域角度可以划分为非洲模式、印度模式、巴西模式和东亚模式;按经济形态可以将现代化模式划分为三类:第一种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类型,第二种为苏联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类型,第三种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混合式现代化模式。在本文中,我只介绍最后一种划分方法所划分出的现代化模式。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中国现代化研究的著名专家罗荣渠教授把现代化模式归为三大发展类型:即上文所说的资本主义类型、社会主义类型、混合类型。资本主义发展类型完全是自发形成的,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步趋于成熟形态;社会主义发展类型是自上而下的定向发展,至今只是雏形;混合型发展则是前两种发展形式的结合,目前尚处在成形之中。他认为,“每一类型都有多种发展模式,没有两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是完全相同的。众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模式变项在特定的条件下聚

经济社会学知识点

经济社会学 第二章 1,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式,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 2,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想象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 3,主流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的比较:(论述) (1)行为者。经济学研究是以个人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点的;经济社会学家研究的基点是群体、制度和社会。 (2)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行为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经济社会学家则认为人有不同形式的行为。经济学家的理性只是一种“有效理性”,经济学家将理性视为常量,社会学家则将理性视为变量 (3)经济行为的约束。影响人经济行为的因素: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限制,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 (4)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5)分析目的 (6)使用的方法 (7)知识传统 4,经济社会学家认为经济行为不但受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的限制,同时还受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 5,农业社会表现为对土地的拥有,而现代社会显示其地位的符号为房子、汽车、艺术品等。第三章 1,马克思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1)短期自利目标的工具理性行动、(2)有意识的信仰和认同的价值理性行动(3)情感行动(4)传统行动。 2,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是以宏观社会系统作为研究目标,以微观的个体行为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合理性说明有目的的行为。合理性是理性行为者的行动基础,行为者的行为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得效益。通过研究个人行为和个人行为的结合如何产生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如何孕育社会系统行为,实现围观——宏观的联结。 3,社会资本理论以社会网研究为基础。社会网的基本元素是接点和联系。 4,社会资本——指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它具有网络性、增殖性和不可让渡性等一系列特征。 5,,由于社会资本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的,迁出则切断了与原有某些关系的联系,原社区的居民可能遭受损失,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这种原有关系的中断,因此,稳定的社会结构产生广泛的社会资本。 6,组织中权力的另一问题是公司中的“权力距离”。所谓“权力距离”,是在一定等级制度情形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度,以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权力距离”是公司管理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反映。 7,有学者视群体动力学现象为“信息瀑布”,借助于所提供的信息,使私有信息公有化,从而改变另一些人的偏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8,学者们对理性的概念提出了挑战,人们认为理性是有限的,即所谓“有限理性”。学者们认为,在许多情况下,由于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行动者不能克服的困难,因而追求理性最大化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老师划的重点在练习册上,如果有漏掉的各位补充一下!) 第一章P6 名词解释: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简答: 简要指出职业和行业之间的异同: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代和劳动分工的结果。行业是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职业与行业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不同点是,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第二章P18 名词解释: 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简答:1.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答: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2. 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试简要回答。答: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持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3. 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答:(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