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

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

李孝聪著《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

钮仲勋

自80年代以来,流散在国外的中文古地图虽日益受到国内研究地图学史学者的关注,但有关介绍仍限于少数国家收藏的部分地图,有所研究的只是个别地图。因此,很有必要对流散在国外的中文古地图做一番调查整理,编辑一份较全面的、介绍性目录,以利于学者深入研究,从而推动国内地图学史研究的发展。近年,李孝聪先生所著《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以下简称《叙录》)一书的出版,正适应了这方面的需要。

《叙录》是一部对所收录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给予说明的中、英文联合文献目录。该书所收录的古地图凡300幅,所收地图的编制时代,截止于1900年以前。在书后附有常见明、清地方行政建制名称英译,收藏单位名称与缩写,主要参考文献、索引及古地图复制照片32幅。该书有以下优点:

(一)体系构成较为恰当

《叙录》将所收录古地图分为世界图、外国图、山脉图、河流湖泊图、海岸图、交通图、城市图、历史地图、天文星象图、中国全图 连省合图 地图集、地区图等11类,分类编排,同类地图按绘制时代先后排列。所收地图的著录项目有图名、作者、绘制时间、印制地、载体形态、制版类型、尺寸、比例尺、描述、收藏地、参考文献等,并由分类号、本目录的序列号和绘制年代组成编码。这样的体例构成较为恰当,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既便于读者了解欧洲部分国家主要图书馆和博物馆所藏中文地图的概况,又便于读者了解被著录地图的形式、尺寸与版本,覆盖范围与内容,渊源关系、学术价值以及错讹。该书所著录地图的收藏地点、收藏号,以及已发表的研究该图的中、外文参考文献,尤便于读者查阅和深入探索。

(二)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作者从1991年以来,在欧洲先后走访了荷兰、瑞典、丹麦、德国、奥地利、法国、比利时、英国、意大利、梵蒂冈的主要图书馆和博物馆,查阅了上千幅中文地图,搜集整理了一批中文地图资料。在此资料基础上,再进行深入分析,详加考证,编写了这部《叙录》,作为其“海外收藏的早期中文地图”课题的第一个成果。可谓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由于不少古地图在形式上与书本有别,因而保存比较困难,易于散失毁损,因此,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地图的数量是相当少的。《叙录》收录了一批流散在海外的中文地图,其中有不少属珍稀之品,为地图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很有价值的资料,从而为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中英对照、相得益彰

《叙录》采用中、英对照,但是英译文不是全文翻译,仅择其概要。这显然增加了作者在编写上的难度,但却增添了该书的使用价值。长期以来,由于语言文字的障碍,西方制图学者对其国家所收藏的中文地图难以作较为深入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叙录》为西方制图学家提供了一份较全面的有关中文地图的目录,可以根据其介绍说明,进一步查阅这些地图,以收深入研究之效,从而对中外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四)判识方法较为系统

在对中文古地图的整理、研究时,判识无题

?

3

8

1

?

新 书 评 介

款地图的绘制时代,一直是个难题。作者在该书前言中提出,判识无题款的中国地图绘制时代可以采用4种方法,即:(1)“利用不同时代中国地方行政建置变化,来确定成图的时代,这是一般常用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办法。”(2)“利用中国封建社会盛行的避讳制度,审查图内是否有因避讳而改写或缺笔的文字而判识地图绘制的时间上限,在较宽的时间尺度上判识是

有意义的。”

(3)“有时上述两种判断方法都无法借鉴,则需要依靠历史地理学的知识来推考。”

(4)“借助国外图书馆藏品的原始入藏登录日期

来推测成图的时间下限,也不失为极富价值的手段。”作者还提出:“应当综合上述几种方法,并观察图的整体风格、款式、色泽等等,方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上述的判识方法是较为全面系统的,对古地图绘制时代的判断是行之有效的,除第4种方法因国内外情况有所不同外,其余方法在国内均有借鉴意义。由于作者所采用的判识方法较为系统,故该书所收录的地图在绘制时代的判断上较为可靠。

前言是该书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视为作者在地图学史研究方面的一篇重要论文。前言不仅介绍了早期中国地图西传的路径、欧洲中文古地图的收藏概况、作者的研究视界与方法等,而且还通过对欧洲收藏中文古地图的调查与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为当前国内地图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作者的主要见解有以下几点:

(1)作者认为:“海外收藏的中文古地图为

中国古代地图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他在列举海外收藏的明代地图后,指出:“这些地图具体形象地揭示了明代地图在《广舆图》系统之外的其它地图类型,相互间的渊源关系;特别是古代中国传统全国总图在绘制方法、内容要素、表现形式等方面,发展演变的脉络和特点。上述地图在国内均已不存,但正是由于近些年来它们逐渐被发现,并引出国内外学术界数篇研究佳作,方得以补以往撰述之不足。”在众多的明代古地图中,以具有我国传统特色“计里画方”的《广舆图》系统影响最大,但在《广

舆图》之外,还有其他的地图类型。作者明确地指出这一问题,对研究明代古地图的系统渊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2)作者认为,“海外收藏的中文地图从一

个侧面反映了几个世纪以来,中外科技文化的交往,人类对地球、地理和地图认识的相互丰富与补充”。接着又举以下的事例来说明,“如果将十五世纪以来,西方各国印制的世界地图或有关东亚、中国的地图拿来,按时间先后顺序做一个排比。不难发现,西方地图对亚洲东部地理大势与地貌的描绘是由粗略逐渐趋于精确,由失实逐渐趋于真实,直至与实际相符。西方对东方地理的正确认识,有一部分来自涉足东方或中国国土的西方人的观察与实测;而更多的信息,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则主要借助于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舆图提供的资料。”过去国内在地图学史的研究中,对西方经纬度制图方法传入中国及其影响的问题较为重视,研究也较为深入,而对中国传统舆图传入西方及其影响的问题则很少论及。作者不仅在前言中对早期中国地图的西传路径作了简要的介绍,而且对中国传统舆图对西方的影响有所论述,这一论述对中外地图交流历史的研究具有拓广领域的作用。

(3)作者还针对一些专题地图谈了研究心

得,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关于沿海图视觉方向。他认为,“中国的沿海图通常有两种视觉方向,而不是采取现代制图学惯用的地理坐标。一种以长卷式《七省沿海图》为代表,随着中国海岸线的走向,总是从海面向陆地视;另一种为海防军事营汛图,只描述某一段沿海的防守状况,一般多采取由陆地向海洋的视位。前者似应主要服务于沿海岸航行的船只,后者则用于在陆地驻防的军队,二者需要观察的方向不同,故图的方向也各异。”沿海图在明清古地图中占有相当比重,不仅受到地图学史研究的重视,而且在历史地理学、地名学的研究方面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作者的上述认识,对沿海图绘制方法的研究是一种新的探讨,对沿海图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481?历 史 研 究

总之,《叙录》不失为一本有价值的书。由

于此前国内外尚无有关海外中文古地图的目录著作,该书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因而更见其难能可贵。 《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李孝聪著。39万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8

月出版。

仓修良、叶建华著《章学诚评传》

陈鹏鸣

章学诚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自从本世纪初日本人内滕虎次郎编著《章实斋先生年谱》以来,章学诚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以前,尽管海内外出版或发表了不少研究章学诚的著作或论文,但关于章学诚学术思想评传的著作只有美国学者倪德卫所著《章学诚的生活和思想》一书。仓修良、叶建华合著的《章学诚评传》,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章学诚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成就的专著,该书从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史学理论、方志学理论、校雠学理论、谱牒学理论、文学理论及教育思想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系统地论述了章学诚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成就。仓修良先生曾出版过《章学诚和〈文史通义〉》等专著,整理过《文史通义新编》等古籍,是国内外著名的研究章学诚的专家。综观《章学诚评传》,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将章学诚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客观公正地评价其成就和不足。《评传》开篇第一章叙述了那个万马齐喑的专制时代,描述章学诚活动的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章学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时代背景的描述,并不像当前某些著作那样,只是一顶帽子,谁都可以戴,和后面的内容关系极少,而是与后文构成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评传》的最后一章,将章学诚放在浙东史学的殿军位置上考察,指出他继承和光大了浙东学派的治学特点,从而把浙东史学推到了高峰,这实际上是从浙东学派的发展史上看章学诚的贡献。不仅如此,《评传》在论述章学诚在方志学、校雠学、谱牒学等方面的贡献时,亦能从方志发展史、校雠学发展史及谱牒学史上看问题,这便将章学诚的学术成就放在学术发展史的长河里去考察,从而有可能给章学诚一个恰当的历史定位。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仓修良教授早在1983年便出版了《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在1990年又出版了《方志学通论》等书,对史学及方志学等,都有自己系统的看法,故能举重若轻,娓娓道来,评说章学诚在学术上的长短得失。

客观公正地评价章学诚的贡献,不因是自己的研究对象就刻意夸大其成就,掩饰其缺点。如在评论章学诚“志为史体”说的时候,作者从方志的起源谈起,一直到清朝乾嘉时代有关方志为历史抑或地理的争论,然后指出章学诚此说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的目的在矫枉,反对把方志看成是地理著作,同时,又是为了提高方志的地位,强调方志的作用和价值”。同时,作者又指出这个观点的片面性,因为方志既不是地理著作,也不是单纯的历史著作,而是“介于史地之间的一种边缘学科。它是记载某一地区的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著作”(第267页)。

第二,敢于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与持不同观点者进行争论。一段时期以来,学术界出现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学者们很少在自己的著作里公开地批评他人的观点,以至

?

5

8

1

?

新 书 评 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