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碳素思考题及答案

碳素思考题及答案

碳素思考题及答案
碳素思考题及答案

思考题

1.表征炭石墨材料晶体结构参数有哪些?各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答:d002层间距:石墨六角网状层结构层间距离;La:石墨晶体沿平面a方向的平均大小;Lc:石墨平面沿与其垂直的c轴方向进行堆积的厚度;P:石墨化程度

2.简述炭石墨材料的结构多样性?

答:炭材料结构具有多样性,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1)C-C键的键和方式:碳原子有三种杂化方式;(2)六角面网大小及其积层形式: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微晶生长,构成微晶的六角面网的积层形式逐渐向具有规则取向的石墨结构变化;(3)微晶取向:不同的取向形式与取向程度与碳材料的物性有很大关系;(4)集合组织:不同的组织集合,进一步影响材料的多样性。

3.简述炭石墨材料的主要性能特点。

答:(1).高导电性:导电性与铁相当。(2).高导热性:导热性接近铜。(3).耐高温性:最耐高温的材料之一,常温下没有熔点,4000℃开始升华。(4)自润滑性:在一定湿度下润滑性能好,但在真空干燥环境中润滑性能下降。(5)耐腐蚀性:耐酸、碱和有机溶剂的腐蚀,但不耐强氧化性酸的腐蚀。(6)易氧化性:在450℃的热空气中开始氧化。(7)抗热震性:热膨胀系数小,温度急剧变化不易产生裂纹和破坏。

4.简述炭石墨材料物理化学性能及其利用该性能的主要应用领域。

答:一.真密度:指不包括孔隙在内材料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常用的测定方法是溶剂置换法,其他方法有气体置换法.X射线衍射测定法.炭素材料的真密度反应其石墨化程度。二.密度:即体积密度.三.孔隙率:分闭合孔,开口孔,贯通孔三种类型.四.机械强度: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折强度.五.弹性模量:材料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应力和应变的比值称为弹性模量.六.电阻率:影响因素:1.原料,2.成品最终热处理温度,3成品的密度,4电阻率与测试温度,5. 石墨制品电阻率的各向异性.七.热导率:即材料试样在单位温度梯度下,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量.八.热膨胀系数:即材料受热后膨胀程度的度量.九.抗热震性:即热稳定性.十.灰分.十一.抗氧化性.

5.简述石墨电极的损耗类型及影响电极消耗的因素。

答:石墨电极主要用于电弧炼钢炉,其损耗的主要类型有:正常消耗:弧光消耗(蒸发消耗):由于电极和炉料之间产生产生电弧,温度高达3000℃以上,因此电极端部出现持续的电极消耗;化学消耗:电极与钢渣中的铁钙锰等氧化物作用或与钢水中的铁反应而被消耗;氧化消耗:电极与炼钢过程中的氧气、水汽反应而产生的消耗;非正常消耗:机械、人为的折断,接头脱扣、扣内严重氧化以及接头膨胀将电极胀裂等。

影响电极消耗的因素:

1)电阻率:电流相同时,电阻率越大,电极温度越高,氧化速度也越快,电极消耗速

度增加。

2)电极的石墨化程度:电极的石墨化程度越高,抗氧化性越好,电极消耗就较小

3)体积密度:石墨电极的机械强度、弹性模量、热导率随体积密度的提高而增大,

电阻率、气孔率随之增加而减小,随着电极体积密度的提高,电极消耗减少。

4)机械强度:一般来说,随抗压强度的增加,抗热应力的能力强,所以电极消耗下

降,但是抗压强度太高时,热膨胀系数会增高。

5)接头质量:接头是电极的薄弱环节,它比电极本体更容易损坏,常会出现电极丝

底断裂,接头中间断裂和接头松动脱落。

6.简述制备高密度高纯度各向同性石墨材料的主要技术途径。

答:制备高纯度石墨:制备工艺与普通石墨大体相同,但必须选用灰分低于0.15%的原料,多数采用模压和等静压成型,石墨化程度高,并在石墨化过程中通入卤素气体,以降低杂质含量。

高密度各向同性石墨制造工艺基本上可分为一元系和二元系:

一元系:原料用单一的骨料,如硬质球状沥青焦,沥青中间相球体,特殊处理的石油焦二元系:用细粒骨料+粘结剂,如菲焦+沥青粘结剂

为了达到高密度各向同性在工艺上采取如下措施:

(1)采用热处理时收缩率大的骨材,各向同性骨材,添加炭黑,采用炭化收率高的粘结剂,也可用加压炭化或在粘结剂中加入硫或者硝基化合物,以促进缩合(2)在一元系法时,尽可能使用细颗粒,如150μm一下,使粒度配比适宜以达到最大填充密度。

(3)采用等静压成型或摩擦冲击成型

(4)石墨化时使制品在高温下长时间保温或在高温下通入卤素气体以降低杂质含量7.简述影响石油焦质量的主要因素。

(1)灰分:石油焦中的灰分杂质主要来源于原油中的盐类杂质。生产一般炭素制品的石油焦要求灰分不高于0.5%,生产高纯制品的石油焦要求灰分不高于0.15% (2)硫分:石油焦中的硫来源于原油,存在形式可以分为有机硫和无机硫两种,硫是有害元素,1800℃时大量逸出,出现晶胀、气胀开裂

(3)挥发分:挥发分的含量是石油焦焦化成熟程度的标志,它与碳素制品的最终质量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对煅烧操作影响很大

(4)真密度:石油焦在1300℃温度下煅烧后的真密度大小,可作为其石墨化难易程度的表征。一般认为,石油焦煅烧后真密度越大,则越容易石墨化

8.简述煤沥青在炭石墨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

答:主要用作粘结剂、浸渍剂。

●煤沥青粘结剂在炭材料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l)煤沥青呈液态时使炭质骨料及粉料润湿、粘合及混捏成可塑性糊料,糊料加压成型及冷却后粘结剂沥青硬化,将骨料及粉料固结成生坯。

(2)生坯在高温下焙烧,此时粘结剂煤沥青参加炭化反应生成粘结焦并形成良好的固态结合,使制品获得固定的几何形状。

●煤沥青浸渍剂在炭材料生产中,以液态形式进入气孔,填充颗粒间的空隙以及粘

结剂挥发留下的气孔,从而达到降低材料气孔率、提升材料强度的目的。有时为

了达到良好的效果可进行多次浸渍。

9.煤沥青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有那些特点。

答:不同软化点煤沥青在相同的粘度范围内具有相似的温度敏感性,随温度上升而粘度迅速降低。

沥青粘度与温度的关系服从以下阿累尼乌斯方程式

η=Ae xp(Eη/RT)

式中:η—粘度;A—回归常数;R—气体常数;T—绝对温度;Eη—粘流活化能。

(书上P44还有一个公式,打不出来,请自行补充)

沥青粘度与温度的这种指数关系是由于粘性流动活化能条件改变的缘故。当提高加热温度时,沥青连续不断地转变为新的形态,沥青从原来的玻璃态转变为流动液态过程中,显然发生了结构变化,这与分子间的结合键变弱和分子外层结构桥键断裂有关

煤沥青充分熔融液化后,煤沥青体系呈牛顿型流变特征,但随着热处理进行,其显示出粘弹性。不同的沥青虽然其流变性能不同,但其总体趋势却是相似的,即固态煤沥青熔融呈液态,经过中间相阶段再逐渐固化成焦。

【下面这段可以看看,和题目关系不大】

(1) 煤沥青熔融软化阶段(室温~200℃)。此阶段煤沥青粘度随温度升高急剧下降,粘度曲线呈近似直线垂直变化。煤沥青聚合物由玻璃体逐渐转变成液体,熔融软化导致粘度急剧变化。此温度区间对应着粘结剂沥青的熔化、混捏、成型和焙烧前期阶段。

(2) 煤沥青流体稳态阶段(200~500℃)。此阶段煤沥青呈很好流变性的液态状态,其粘度基本保持恒定(约 100m Pa·s)。煤沥青经过熔融状态后,随着温度升高,会发生热解缩聚反应,并进入中间相阶段。由于升温速率非常缓慢,导致煤沥青分子的热分解和热缩聚反应比较温和,稠环芳烃分子逐渐长大和定向排列,同时这些平面状稠环芳烃分子的平行定向排列有利于降低煤沥青体系的剪切应力,从而从整体上保持煤沥青体系的粘度恒定。

(3) 煤沥青的固化成焦阶段(500℃以后)。此阶段伴随着煤沥青体系粘度的急剧上升。随着温度升高,煤沥青热缩聚反应逐渐占主导地位,温度升至 500℃左右,煤沥青固化并生成半焦或炭材料。

10.简述影响罐式煅烧炉火道温度的主要因素。

答:煅烧炉火道温度受很多因素制约,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燃料燃烧的影响

原料煅烧时产生的挥发分是热源的主要部分。因此要充分利用并严格控制挥发分。若挥发分不足,需用煤气进行补充,否则温度将会下降,影响煅烧质量;如果挥发分过多,要关闭煤气阀门,调整挥发分拉板,控制其给入量,否则挥发分过高导致温度过高,会烧坏炉体。因此生产中需严格控制原料配比、挥发分和煤气的用量,及时进行调整。

2)空气质量的影响

空气是燃料燃烧必备的条件,只有空气用量得当,燃料才能充分燃烧,煅烧炉的火道才能达到高温。空气量不足时,燃烧不充分,火道温度下降,同时还会在进入蓄火室或烟道以后继续燃烧,损坏设备;空气过剩,会把火道内热量带走,火道温度降低,煅烧质量下降。

3)负压的影响

以每组炉室顶部负压在49~98Pa,罐内负压接近于0最为理想。

负压过大,火道内空气流量大,热损失大;负压过小,挥发分将难以抽出,预热空气也将供给不足,燃烧不充分。因此,在煅烧炉的生产中,只有很好地掌握煤气、空气、和挥发分的供给量与负压的相互关系,并严格执行生产技术操作规范,才能保证恒定的煅烧温度,提高原料的煅烧质量。

11.简述影响回转窑煅烧温度的主要工艺因素。

答:(1)煅烧带的长度和位置对于煅烧作业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与物料烧损有关,

也与保护窑头与煅烧的最高温度有关。

(2)燃烧量和空气量的合理配比是保证回转窑煅烧温度的关键。

(3)给料量均匀,稳定和连续才能保证煅烧质量。

(4)回转窑正常生产时,窑内始终保持负压,负压过大或过小对窑内温度控制和煅烧质量不利。

12.简述物料粉碎过程中粒度的变化规律。

答:当一块单独的固体物料在受到突然打击粉碎之后,将产生数量较少的大颗粒和为数很多的小颗粒,也有少量中间粒度的颗粒。若继续增加打击的能量,则大颗粒将变为较小粒度和较多数目,而小颗粒数目大大增加,但粒度不再变小。这是因为大块物料内部有或多或少的脆弱面,在受力时,首先沿着这些脆弱面碎裂。当物料粒度较小时,这些脆弱面减少,小颗粒受力后往往不碎裂,仅表现为受剪切而出现一些微粒。因此小颗粒的粒度由物料的性质决定,而大颗粒的粒度则与粉碎过程有密切关系。

如用球磨机粉碎煤,最初的粒度分布显示一个单峰,相当于较粗颗粒的破碎特征。随着粉碎过程的进行,该峰逐渐减小,并在一定粒度时产生第二个峰,过程一直进行到第一个峰完全消失为止。第二个峰表征了被碎物质的特征,可称为持久峰型,而第一个峰称为暂时峰型。

13.物料粉碎作业有哪几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在粉碎操作中,有间歇粉碎、开路粉碎和闭路粉碎三种流程;

1)间歇粉碎是将一定量的被碎料加到粉碎机内,并关闭排料口,粉碎机不断运转,直至全部被碎料达到所要求的粒度为止,然后排出全部碎成料。一般用于处理量不大而粒度要求较细的粉碎作业;

2)来路粉碎是将被碎料不断加入,碎成料连续排出。被碎料一次通过粉碎机(又称无筛分连续粉碎),碎成料控制在一定粒度下。开路粉碎操作简单,一般用于破碎,如煅前料的预碎等;

3)闭路粉碎是使被碎料经粉碎机一次粉碎后,被粉碎后的颗粒由运载流体(空气或水)夹带而强行离开,再由机械分离设备进行处理,取出粒度合乎要求的部分,把较粗的不合格颗粒返回粉碎机再行粉碎。闭路粉碎是一种循环连续作业,它严格遵守“不做过粉碎”的原则。

三种流程的比较:

14.简述物料粒度分析的方法及特点。

答:根据物料粗细不同,常用的粒度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筛分分析:利用筛孔大小不同的一套筛子进行粒度分析,对于力度小于100mm,而大于0.043mm的物料,一般采用筛分分析测定粒度组成。筛分法设备简单,且易于操作。一般干筛至100μm,再细的可用湿筛。近代用光刻电镀技术制造的微目筛能更精确地测到10μm的细粒。该法的缺点是受颗粒形状影响很大。

2)水力沉降分析:该法是利用不同尺寸的颗粒在水中的沉降速度不同而分成若干级别。它不同于筛分法,因为筛分测得的是几何尺寸,水力沉降分析法测得的是具有相同沉降速度的当量球径。此法适用于50μm以上粒度范围的测定。

3)显微镜分析:主要用来测定微细物料,可以直观测颗粒尺寸和形状,常用于检查特殊产品或校正分析结果,其最佳测量范围为0.5~20μm之间。

15.炭素生产的固体原料中大颗粒、中颗粒和细粉各起什么作用,如何影响生产工艺和产

品性能?

答:①大颗粒:在生制品中起骨架作用。适当提高大颗粒的尺寸和数量,有利于改善制品的抗热震性和降低线膨胀系数,可以减少焙烧的废品率,但大颗粒过多,则制品的孔隙率增加,使制品体积密度和机械强度下降。

②中颗粒:填充大颗粒间的空隙。大颗粒49%,细粉51%,中颗粒25%时堆积密度最大。

③细粉料:填充大颗粒、中颗粒间的间隙。适当的增加细粉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提高制品的体积密度,减少孔隙率,增加机械强度,产品加工后表面光洁度也较高,但是粉料过多时,则易于导致在焙烧及石墨化过程中产生裂纹,使制品的废品率增加。此外,粉料比例的增加,相应粘结剂用量增加,当粘结剂用量超过一定数量后,就会导致制品孔隙率增加,而机械强度降低。

16.简述如何保证混捏质量?

答:为了得到结构均匀并具有一定塑形的糊料,并使糊料质量稳定,必须控制以下四个方面以保证混捏质量。

①混捏温度:混捏温度过低,沥青粘度增大,流动性变差,沥青对干料的浸润性不好,造成混捏不均,甚至夹干料,导致糊料塑形变差,不适宜成型,造成生块结构不均、疏松;随着温度的提高,糊料塑形变好,但温度过高,沥青发生氧化反应,轻馏分分解挥发,糊料老化,也不利于混捏成型。

②混捏时间:混捏时间过短,则糊料混捏不均,沥青对干料浸润渗透不够,甚至会出现夹干现象,糊料塑形变差;适当延长混捏时间,可以是糊料混捏更均匀,塑形变好,但时间过长,对其均匀程度提高甚微,反而使干料组成发生变化,粘结剂氧化程度加深,混捏质量变差。

③干料的性质:干料表面粗糙,气孔多,则粘结剂能很好的粘附在颗粒表面,糊料的塑性好;干料颗粒组成相差越大,则混合均匀性、密实性越高。

④粘结剂的用量与性质:粘结剂用量过少,则糊料发干,干料颗粒表面不能形成均匀涂布沥青薄膜,糊料的塑性变差;随着其用量的增大,糊料的流动性变好,均匀性提高,糊料塑性变好,但过多则会使生坯弯曲变形,焙烧废品率增大。

17.简述沥青改性的方法及特点。

答:国内改质沥青生产方法主要采用高温热聚法(间歇加压式、连续常压式和常压间歇式)和闪蒸法二种工艺。

改质沥青作为粘结剂的特点:

①结焦残炭值高,焙烧时可生成更多的粘结焦,制品的机械强度高。

②软化点高,夏天运输和远距离运输问题易于解决。

③混捏成型过程中沥青逸出的烟气较少,可减轻环境污染。

④沥青熔化温度、混捏温度高于中温沥青。

⑤改质沥青含有较多的树脂和次生QI,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有利于提高炭和石墨制品的质量。

18.什么是颗粒的自然取向性?举例说明在炭素材料生产中如何利用颗粒的自然倾向性?答:一切可以自由移动的颗粒都具有以其较宽,较平的一面垂直于作用力的方向的性能,也就是说颗粒能自然地处于力矩最小的位置,这称为颗粒的自然取向性。

举例:糊料及压粉的颗粒都不是球形的,在成型时的塑形变形中,它的延伸方向与自然取向是一致的,造成结构上的向异性。因此,不同的成型方法所得到生制品内颗粒排列方向与各向异性比也是不同的。挤压成型法制得的生制品,其颗粒沿平行于挤压力方向排列,各向异性比大;模压成型制得的生制品,其颗粒垂直于模压力方向排列,各向异性较小;而等静压成型的生制品在结构上各向同性。

19.简述凉料的目的及控制凉料程度的方法。

答:经过混捏好的糊料,一般温度达到130到140°C,并含有一定数量的气体。凉料的目的是使糊料均匀地冷却到一定的温度,并充分排出夹在糊料中的烟气。目前多数挤压机配备了圆盘式凉料级。比较先进的有圆筒式凉料机。

控制凉料程度的方法:糊料要凉到什么程度再加入挤压机料室,需视粘结剂用量,混捏出锅温度及糊料的塑性状态等情况而定。如粘结剂用量大,糊料的温度比较高,凉料时间应该长一些。反之,则凉料时间就短一些。凉料温度的高低及凉料的均匀程度对压型的成品率有很大关系。

20.简述影响挤压制品质量的因素。

答:1.糊料塑性。糊料塑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挤压制品的成品率。塑性好的糊料易于成型,且糊料间粘结力强,糊料与模壁间摩擦力小,如上所述,可在较小挤压压力下把生制品挤出,其弹性后效小,产品不易开裂。若糊料塑性不好,散渣,糊料间粘结性差,加压时,糊料与模壁间摩擦力大,必须加大挤压压力,使生制品弹性后效大,较易出现裂纹。

2.温度制度。A.下料温度要选择适宜的下料温度。下料温度过低,糊料发硬,使挤压压力增高;下料温度过高,糊料间粘结力减弱,易产生裂纹。B.料室温度糊料下到料室后,要经过捣固、预压和挤压三个阶段,糊料在料室中停留时间较长,所以会发生糊料和料室内壁间的热交换作用。若料室温度低于下料温度,表层糊料就把热量传给料室,使糊料本身温度降低,可塑性变差。若料室温度太高,会使糊料表层温度升高,降低了表层糊料的粘结力,使裂纹废品率增多。C.模嘴温度合适的模嘴温度可使生制品表面光滑,减少裂纹废品。模嘴温度过高,会使糊料表面变软,减小糊料间粘结力,容易产生横裂纹和生制品接头断裂。模嘴温度太低,会增大糊料和模壁间摩擦力,使糊料内外层压制速度相差太大,产生分层,并导致生制品表面出现麻面。

3.糊料状况与预压。糊料内各部分的温差不应超过4℃,糊料内的干料、油块。硬块等都

应除去。这样才能使糊料在压型时正常流动,保证生制品顺利压出。

预压能使糊料紧密,提高制品质量。用同一配方的糊料,经过预压和不经过预压所挤压出同规格生制品的物理机械性能有差别。

4.模嘴的选择。压制品的成品率及质量和模嘴的形状及尺寸有着密切的关系。A.模嘴出口的尺寸糊料挤出模嘴后产生弹性后效,生制品截面积有所增大,但生制品在焙烧和石墨化过程中又有所收缩,产品机械加工时也需要留有加工余量,因此,模嘴出口端内壁尺寸要比成品所要求的尺寸略大,一般应大5~10%。B.模嘴的长度挤压直径或截面大的制品时,模嘴应当长一些,这不仅为了使糊料受挤压过程缓和一些,减少生制品中心部位与表面部位的质量差异,也是为了使生制品经过直线定型段的时间长一些,使压出后制品的弹性后效小一些。C.模嘴变形部分的圆弧半径圆弧半径愈小,糊料通过挤压模嘴的阻力愈大。在挤压小直径制品时,由于料室直径和模嘴口直径的比值大(即挤压比大),圆弧半径比较小,糊料通过模嘴的阻力大,所需挤压压力大。当挤压大直径制品时,挤压比小,圆弧半径大,变形部分长,糊料通过模嘴阻力小,所需挤压压力小。但若圆弧半径过大,则将会失去挤压作用而影响制品的质量。

另外,制造模具时还应要求内壁表面光滑,模嘴结构的各部分对称性好,过渡部位圆滑,平整。

21.简述焙烧过程的四个阶段中制品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答:1)低温预热阶段(明火温度约350℃,制品温度在200℃左右)

当生制品加热到200℃时,粘结剂开始软化,生制品呈现塑性状态,但还没有发生明显的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主要排出吸附水。这时,由于制品体内的温差和压力差,粘结剂产生迁移。这阶段的升温速度要快一些。

(2)粘结剂成焦阶段(明火温度350~800℃,制品温度200~700℃)

在这阶段,粘结剂开始分解,排出大量挥发分,与此同时,分解产物进行缩聚,形成中间相。当制品温度达到450~500℃时,形成半焦。再进一步加热,半焦转变为粘结焦。为了提高沥青析焦率,改善制品理化性能,该阶段必须均匀缓慢地升温。若升温过快,挥发分急剧排除,制品内外温差加大,引起热应力,就会导致制品裂纹的生成。此外,在这阶段排出的大量挥发分充满着整个炉室,这些气体在炽热的制品表面分解,而产生固体碳,沉积在制品的气孔和表面上,提高了产焦虑,并使制品的孔隙封闭,强度提高。

(3)高温烧结阶段(明火温度800~1100℃,制品温度700~1000℃)

制品达到700℃以上,粘结剂焦化过程基本结束。为了进一步提高制品的理化性能,还要继续升温到900~1000℃。这时,化学过程逐渐减弱,内外收缩逐渐减少,而真密度、强度、导电性都增加。在高温烧结阶段,升温速度可以提高一些,在达到最高温度后,还要保温

15~20h。

(4)冷却阶段

冷却时,降温速度可以比升温速度稍快一些,但由于制品热导率的限制,制品内部降温速度小于表面的降温速度,从而从制品中心到表面形成大小不同的温度梯度及热应力梯度。若热应力过大,会引起内外收缩不均匀而产生裂纹,所以降温也要有控制地进行。

22.简述影响焙烧制品质量的因素。

答:焙烧制品的质量不仅与配料、混捏、压型等工序有关,而且受到焙烧工序的炉内气氛、压

力、升温制度、最终温度、填充料性质以及装炉方法等多种工艺因素的影响。

(1)焙烧体系中气氛的影响:若填充料和炉室上部空间粘结剂分解生成的气体浓度低,则分解气体从生制品中向外扩散的速度快,促进了粘结剂分解反应的进行,使粘结剂的析焦量相应减少。同时,粘结剂氧化,有利于析焦量增加,但受氧侵入的生制品会形成硬壳型废品。因此要使制品与氧气隔绝,如及时修补炉墙,保证填充料覆盖厚度等。

(2)压力的影响:加压焙烧可以促进缩聚反应,既可以提高析焦量,又有利于中间相小球体的生成。同时加压焙烧必然是一个密闭系统,可以防止生制品氧化,避免造成硬壳型裂纹。

(3)加热制度的影响:升温速度较慢时,粘结剂有足够时间进行分解及缩聚,所以析焦量增加,增大制品的密度,减少裂纹产生,物理机械性能也有所提高。

(4)填充料的影响:填充料的吸附性越强,挥发分吸收越多,粘结剂的析焦量就越小,焙烧后失重就越大。

23.简述加压焙烧的方法。为什么加压焙烧可以提高产品性能?

答:(1)加压焙烧有多种形式,如气体加压焙烧和气体压力与机械压力同时加压的焙烧。

(2)经过研究表明制品在一定压力下加热,可以大大缩短焙烧周期,即使以很高速度升温,也很少导致制品出现裂纹。而且,加压焙烧有利于促进粘结剂的缩聚反应,可以提高粘结剂的析焦率。另外,加压焙烧避免了常压焙烧时生成的多角形气孔而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有利于提高产品密度及强度。

24.简述石墨化的目的和方法。

答:目的:1)提高制品的导电性和导热性;2)提高制品的耐热冲击性和化学稳定性;3)改善制品的润滑性;4)排除杂质,提高制品的纯度。

方法:使用石墨化炉,按加热方式有直接加热炉和间接加热炉两种。

25.简述石墨化过程的三个阶段中制品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答:三个阶段。

26.简述石墨化及催化石墨化机理。

答:(1)石墨化机理:

1)碳化物转化机理:炭物质的石墨化首先通过与各种矿物质形成碳化物,然后再在高温

下分解为金属蒸汽和石墨。这些矿物质在石墨化过程中起催化剂的作用。碳化物转化

理论对分解石墨来说是正确的,但对非石墨质碳的石墨化来说,就不合实际了;

2)再结晶理论:

a)炭素原料中存在极小的石墨晶体,在石墨化过程中,由于热的作用,这些晶体通过

碳原子的唯一而焊接在一起成为较大的石墨晶体

b)石墨化时有新晶体形成,新晶体在原晶体的接触界面上吸收外来碳原子而生成,且

保持了原晶体的定向性

c)石墨化度与晶体的生长有关,主要取决于石墨化温度,维稳时间的影响有限

d)石墨化的难易与炭材料的结构性质有关

e)石墨晶体的尺寸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只是数量上的变化而已

3)微晶成长理论:石墨化原料的母体物质都是稠环芳烃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热的作用下,

经过不同温度下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热解反应,最终生成巨大的平面分子的聚集,即杂

乱堆砌的六角碳网平面,即微晶。

(2)催化石墨化机理:

1)不溶-淀析机理:无定形碳溶解于有催化作用的添加物形成熔合物,通过熔合物内部的

原子重排,碳从过饱和熔体中作为石墨晶体而析出

2)碳化物形成-分解机理:无定形碳与有催化作用的添加物形成碳化物,碳化物在更高的

温度下分解,生成石墨和金属蒸汽。

27.碳的同素异形体在结构上有什么差别?造成性质上各有什么特点?P5-7

答:碳有四种晶体,即金刚石,石墨,炔炭和富勒烯。金刚石是最典型的共价键晶体,每个碳原子通过SP3杂化轨道与相邻的4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石墨结构是由SP2杂化轨道形成的,呈六角平面网状结构,以平行于基面的方向堆砌;炔炭由SP杂化轨道形成方向相反,交角为180度,2个未参与杂化的2P电子形成π键,生成线性聚合物键;C60的结构为20个正六角环和12个正五角环组成的笼状结构;

金刚石具有很高的硬度和很高的熔点,而且是电绝缘体,而石墨呈偏状结构,具有很好的润滑性和导电性,炔炭熔点比石墨高,性质较为稳定,而富勒烯对称度高,比较稳定,不易导电。

28.炭素材料的强度有什么特点?P10

答:(1)炭素材料的强度具有各向异性,平行于层面方向的强度大,而垂直于层面方向的强度低。

(2)炭素材料的比强度在常温下属于中等,但在2500℃以内,它的比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9.什么叫自润滑性?为什么石墨具有自润滑性?P13

答:自润滑性:由于晶体易于沿晶体层面剥离,在摩擦面上形成极薄的晶体膜,而使摩擦系数显著降低的性质。

原因:主要是因为石墨层之间结合力弱,易于相对滑动的缘故。当石墨在金属表面形成石墨薄层后,就成为石墨与石墨之间的摩擦。在水和空气存在情况下,石墨工作面上吸附水和气体分子,增大了层面间距离,减弱了层间引力,另外,水和气体分子占据了石墨边缘自由键的位置,这两个因素都使石墨两摩擦面不易附着。

30.炭素材料的电阻率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P17

答:(1)石墨化程度:石墨化程度高,层面排列近于平行,晶体缺陷少,有利于自由电子流动,所以电阻率低;

(2)测试温度:一方面石墨晶体受热时,在价带上的电子激发跃到导带上,成为自由电子的数量多,电阻率减小;另一方面温度升高时,晶格点阵的热振动加剧,振幅增大,自由电子的流动阻力加大,电阻率加大;

(3)原料:沥青焦的煅烧后粉末电阻率高于石油焦,使用普通煅烧后(煅烧温度1200~1300℃)无烟煤生产的炭质电极其电阻率高于使用电煅烧无烟煤(煅烧温度1500~2000℃)的同类产品;(4)成品体积密度及孔隙率:在一定范围内,成品的体积密度较低或孔隙率较大会提高电阻率;

(5)成品的最终热处理温度:以石墨电极为例,焙烧半成品的电阻率与焙烧最终温度成反比例,石墨化后成品的电阻率与石墨化最终温度成反比例,最终温度愈高得到的焙烧半成品或成品的电阻率愈低;

31.为什么要生产超高功率的电极?它与普通石墨电极有何不同?P28

答:(1)随着电炉炼钢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功率、高电压和短电弧的高功率和超高功率电炉,这类电路可使冶炼时间缩短56%,每吨钢可节约电力22%以上,产量可相应增加1.3倍,与之相适应需要高功率和超高功率电极;

(2)这种电极特点是电阻率低,允许电流负荷比普通电极高25%~40%;允许的电流密度大一倍以上;热膨胀系数小;抗折强度高;氧化损失小;具有良好“稳弧”性能。

32.石油焦的石墨化性优于沥青焦与同级石油针状焦的质量优于煤沥青针状焦这两件事有

什么联系?

答:针状焦是制作石墨电极的原料,优于石油焦的石墨化性优于沥青焦,所以其针状焦的质量也更好。

33.煤沥青萃取所得的各组分在炭素生产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P43

答:在研究煤沥青时,常以不同溶剂对煤沥青进行抽提,分为不同组分。由于所采用的溶剂不同,所得到的祖坟也是不同的。经典的方法是用苯和石油醚作为溶剂,将煤沥青分离为α、β、γ三种组分。近年来常用的方法则是以甲苯、喹啉做溶剂,的代价本不溶物(TI)和喹啉不溶物(QI)。

(1)α组分为既不溶于苯,又不溶于石油醚的组分。α组分的分子量在800以上。一般认为,α组分没有粘性,石墨化性能较差,但α组分又是煤沥青焦化后残炭的主体。因

此,α组分不宜过多或过少,炭素生产中一般要求煤沥青中α组分的含量为17%~28%。(2)β组分是溶于苯而不溶于石油醚的组分,也称沥青质。β组分是煤沥青中主要粘结成分,有较好的石墨化性。在炭素生产中,他的含量直接影响碳素制品精密度、强度和

电阻率。一般用于炭素生产的煤沥青中β组分含量应达到20%~35%。

(3)γ组分为溶于苯和石油醚的组分。它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浸润性,但粘结性不如β组分,残炭率低于α和β组分。γ组分主要起到改善沥青流变性的作用。γ组分增加,

可以改善糊料塑性,易于成型,但含量过多,会降低沥青炭化后的析焦量。

(4)甲苯不溶物与α组分性质相近,

(5)喹啉不溶物是煤沥青中的惰性成分。原声QI会阻碍中间相的成长和发展,因此煤沥青中QI以较少为宜。

34.焦炭的煅烧与最终生成的炭素制品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P48-52

答:焦炭煅烧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生成的炭素制品质量的好坏。煅烧是炭素制品生产的原料预处理工序,煅烧能排除原料中的水分和挥发分,使炭素原料的体积充分收缩,从而提高其物理化学性能和改善其工艺性能。如果原料的挥发分过高,则生制品在焙烧过程中,将会发生过大的收缩,以至变形,甚至导致生制品的断裂。所以必须排除原料中的挥发分。在煅烧温度下,原料本身体积逐渐收缩,从而提高了原料的真密度和机械强度,使得原料愈容易石墨化。

35.煅烧过程中,焦炭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判断煅烧的质量?

答:(一)煅烧前后焦炭结构的变化

未煅烧的石油焦微晶的层面堆积厚度Lc和层面直径La只有几个纳米,它们随煅烧温度的升高不断变化。在700℃以前,Lc和La有所缩小,700℃以上则不断增大。

各种炭素原料在煅烧过程中,先后进行了热分解和热缩聚以及碳结构的重排。随着缩合反应的进行,晶粒互相接近,导致原料因收缩而致密化。这种收缩(致密化)直到挥发分排尽才结束。

煅烧过程中,加热制度对煅烧料的晶体尺寸也有影响。

(二)煅烧前后焦炭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①煅烧前后焦炭氢含量的变化。在1000~1300℃温度范围内,焦炭的氢含量几乎减少了十

分之九。

②煅烧前后焦炭中硫含量的变化。高温可促进焦炭结构重排,使C-S的化学键断裂。

③煅烧前后焦炭的收缩和气孔结构的变化。煅烧时焦炭的体积收缩是挥发分排出所发生的

毛细管张力以及结构和化学变化,使焦炭物质致密化而引起的。

④煅烧前后焦炭导电性的变化。焦炭导电性的变化与其结构变化相关,它取决于共轭兀键

的形成程度。

原料的煅烧质量一般用粉末电阻率和真密度两项指标来控制。原料煅烧程度愈高,煅烧后料的粉末电阻率愈低,真密度愈大。

36.什么叫多级粉碎?71为什么采用多级粉碎?画出多级粉碎流程。

答:在整个流程中,每台粉碎设备只实现一部分任务,形成粉碎和磨粉各阶段,这种粉碎方式叫做多级粉碎。

采用多级粉碎的原因:在碳素工业中,所用的原料破碎前块度为100~200mm,破碎后的粒度在4~0.075mm。若把100mm的物料破碎到0.075mm,破碎比高达1333,目前所用的粉碎机械不可能一次完成,通常是把几个破碎机和磨粉机依次串联,来保证所需的高粉碎比。

粉碎流程图:

37.炭素生产中的配料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确定粒度组成?p81 82

答:内容:(1)选择碳素原料种类,确定不同种类原料之间的使用比例;

(2)确定固体碳素原料的粒度组成,即不同大小颗粒的使用比例;

(3)确定粘结剂的种类、性能及用量;

方法:(1)根据原料性质来确定

各种原料都含有气孔,包括开气孔和闭气孔。有些原料结构比较致密,气孔少

又比较小,而有些原料气孔多且大,最大气孔直径达到5~6mm,因此使用石油

焦和沥青焦时,其最大颗粒尺寸应在4mm以下,目前是避免大的闭气孔的存

在,而使用无烟煤时,则可以使用6~12mm的颗粒,在生产电极糊时甚至可以

使用20mm直径的颗粒。

(2)根据产品的直径或截面大小来确定

大颗粒在制品中起骨架作用,所以一般来说,产品直径或截面愈大,其配料中

大颗粒的尺寸也应相应增大,以提高产品的抗热震性和减小产品的热膨胀系

数。在实际生产中,不可能每一种产品配料的最大粒度都选一个尺寸,而是采

取同一类产品的配料选择同一种最大尺寸的颗粒。

(3)根据制品的用途来确定

当制品要求较高的机械强度和具有一定的电阻时,按公式计算所得的颗粒最大

尺寸就不尽合理。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大颗粒的尺寸要比计算的小,而且多用

细颗粒料,混捏时煤沥青的用量也要多一些,才能保证制品的质量,以满足用

户的要求。

总之,在不影响产品的质量前提下,一般都力求选用大颗粒,因为大颗粒不仅能起骨架作用,还可以减少破碎时动力消耗,降低成本。

38.粘结剂的作用是什么?应具备什么条件?如何确定其用量?85-87

答:粘结剂作用:各种碳素制品的物理化学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粘结剂的性质和粘结剂对骨料颗粒的浸润,渗透和粘结力。

条件:每使用不同原料,不同颗粒组成的配方的制品有一个最佳的粘结剂比例,粘结剂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能,所以最佳时的粘结剂用量在20%~22%之间用量:1:产品配方的粒度组成较粗,即粉状料用量较少,大颗粒用量较多,,且大颗粒尺寸较大时,粘结剂的用量应适当减少,反之粒度组成较细的配方,粘结剂用量必须适度增加。

2:粘结剂用量与固体原料的颗粒表面性质有关,比如,无烟煤表面光滑,气孔较少,对粘结剂吸附能力较差,所以采用无烟煤为主要石油焦原料的炭块电极糊等产品的粘结剂用量要少一些,沥青焦等为多孔结构,比表面积大,对粘结剂吸附能力大,所以用石油焦或沥青焦为原料的制品在一般情况下,粘结剂用量要多一些

3:成型方法对粘结剂用量也有直接用量也有直接影响。挤压成型要求糊料塑性好,所以粘结剂用量应多一些,而振动成型或模压成型时,糊料塑性可以差一些,因此,粘结剂用量可以相对少一些。

39.混捏的作用是什么?试述混捏的原理。从混捏原理分析影响混捏质量的因素。

答:混捏的作用:1:使各种不同粒径的骨料均匀混合,用小颗粒填充大颗粒之间的孔隙,以提高物料的密实程度

2:使骨料和粘结剂混合均匀,让粘结剂均匀地覆盖在骨料颗粒的表面,并部分渗透到颗粒的孔隙中去。由于粘结剂的粘结力把所有颗粒结合起来,赋与糊料以塑性,以利于成型。

原理:混捏有2种情况,一种是先将固体碳素材料加热到100℃以上,然后再加入液体沥青,另一种是将固体沥青(多数采用软化点高的沥青)破碎成粒状与固体碳素材料同时加入混捏锅。随着温度提高,沥青粘度降低,沥青野骨料湿润接触角降低,毛细渗透压增加,沥青不断渗透到颗粒孔隙中,从而成型。

影响因素:(1)混捏温度:沥青温度达不到规定要求时,沥青粘度大,沥青对骨料的颗粒湿润性差,会造成混匀不均甚至出现夹料使糊料塑性差且增加搅拌机的负荷,严重时会烧坏电机或折断搅刀,容易使生制品结构疏松,体积密度低混捏温度高会使沥青中部分轻组分分解析出,而一些重组分由于氧化而发生缩聚,使沥青老化,对骨料颗粒湿润性变差,使糊料塑性变

坏,甚至出现废料。

(2)混捏时间:混捏温度偏低,时间应适当延长,反之混捏温度偏高,混捏时间可缩短,因为在较低温度下延长混捏时间可使沥青对骨料的湿润性改善,有利于大小颗粒分布均匀,能改善糊料的塑性,当温度高时,延长混捏时间只会导致糊料塑性变坏。使用软化点较低的沥青时,在同样的混捏温度下可以适当缩短混捏时间,因为沥青软化点低时较短时间内湿润接触角就趋于稳定,,再延长混捏时间只会大颗粒骨料遭到破坏,打乱原来粒度组成而使堆积密度下降。配方中较小颗粒较多时,要适当延长混捏时间,,因为小颗粒的比表面积大,要较长时间才能被沥青湿润

(3)骨料表面性质:骨料颗粒表面粗糙,气孔多,则和粘结剂粘结力强,所得糊料塑性好,相反如果骨料表面光滑,气孔少,则与粘结剂不易粘结,所得糊料塑性差一些,当配料中加石墨碎和石墨化冶金焦时,要适当提高粘结剂用量才能保证混捏的质量。

(4)煤沥青的改质:采用载热体加热代替传统的蒸汽加热以及消耗更多的热量,对煤沥青进行稀释和加入改质剂,可以降低煤沥青软化点的同时,提高析焦率

(5)表面活性剂的使用:改变骨料的表面活性,使骨料对沥青的亲和力增加,从而提高粘结剂的析焦量和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

(6)降低糊料粘度,从而减少粘结剂用量使沥青渗入骨料毛细管中的深度增加

40.炭素制品成型方法有哪几种?它们与制品的各向异性程度有什么关系?它们适用于何

种制品?

答:(1)模压成型,挤压成型,振动成型,等静压成型;

(2)模压成型与挤压成型各向异性大,等静压成型制品在结构上是各向同性,振动成型制品在结构上是准各向同性;

(3)模压成型:适用于压制长宽高尺寸相差不大,要求密度均匀,结构致密的制品,如电机用电刷,电真空器用石墨零件,密封材料等;

挤压成型:适合于生产长条形的棒材或管材,如炼钢用电极,各种炭棒,电解用炭板等;

振动成型:大尺寸产品如铝电解槽用的大规格阳极,高炉用炭块等;

等静压成型;用于生产高密度,结构均匀的特种石墨。

41.影响模压成型制品质量的因素有哪些?p102

答:压块密度与压力,糊料与模壁间的压力损失,弹性后效,成型设备与工艺操作。

42.什么是弹性后效?如何防止?P104-105

答:(1)弹性后效:糊料在成型过程中,颗粒不但有塑性变形,也有弹性变形。当压块除去压力或脱模后,由于弹性应力的弛放,压块将发生弹性膨胀,体积增大这种现象称为弹性后效(2)防止措施:

a.混捏的温度不宜过高,混捏时间不宜过长,掌握好粘接剂的加入量。成型时糊料的温度不要太低,以提高糊料塑性

b在最高压力下保压2~3min,或使压力从低到高分成2~3段加压,可使颗粒充分移动,结合紧密,压块的密度与强度增大,从而减小弹性后效

c加压速度减慢

d成型时附加振动,可以消除颗粒间架桥现象和密度不均现象,从而减小弹性后效

e双向模压

43.挤压废品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答:挤压废品产生的原因:(1)、糊料的塑性不好,散渣,糊料间粘结性差。(2)、温度: 下料温度过低,糊料发硬,使挤压压力增高;下料温度过高,糊料间粘结力减弱,易产生裂纹。 料室温度:若料室温度。低于下料温度,表层糊料就把热量传给料室,使糊料本身温度降低,可塑性变差;若料室温度太高,会使糊料表层温度升高,降低了表层糊料的粘结力,使裂纹废品率增多。●模嘴温度:模嘴温度过高,会使糊料表面变软,减少糊料间粘结力,容易产生横裂纹和生制品接头断裂;模嘴温度太低,会增大糊料和模壁间摩擦力,使糊料内外层压制速度相差太大,产生分层,并导致生制品表面出现麻面。(3)、糊料内各部分的温差超过4℃,糊料不经过预压。(4)、模嘴出口端内壁的尺寸比成品所要求的尺寸小或刚好相等。模嘴的长度不够长。模嘴变形部分的圆弧半径过大将会失去挤压作用而影响制品的质量。

44.振动成型的优缺点是什么?p115

答:优点:设备结构简单,易于自制,造价低,所需动力较小,操作简单;在正确选择工艺因素和振动成型参数的条件下,所成型的砖坯密度较高且比较均匀,气空率较低,耐压强度高,外形规整,棱角完好;采用振动成型时,对砖模的压力和摩擦力很小,故对模板的材质要求不高。

缺点:用于操作的振动成型设备的零部件都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要采用抗振基础;震动成型设备的噪声较大,必须采用隔声设备。

45.等静压成型有何特点和规律?

答:等静压成型的主要特点:1.能够压制具有凹形,空心等复杂形状的生制品;2.能够压制各向同性结构的制品;3.可以制造高密度的制品,而且制品各部位的密度比较均匀;4.所得生制品的强度较高;5.生制品的外形尺寸和表面光洁度不易得到保证,要留有充分的加工余量。

等静压成型的规律: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等静压成形所得生制品的体积密度与加压压力成正比;2.等静压成形升压过程中,模具内气体排出量对生制品的体积密度有很大关系。

3.为了获得结构致密的生制品,可以在等静压成型的同时进行加热。使糊料在塑性状态下受压;

4.在高压下保持的时间对提高生制品的体积密度也有一定关系。保持高压的时间长一些,有利于提高生制品的体积密度。

46.粘结剂成焦和沥青单独焦化有何异同?

答:粘结剂成焦和沥青单独焦化的异同:粘结剂焦化的实质是炭化反应。一般炭素制品都用煤沥青作为粘结剂,煤沥青的成焦过程即是煤沥青进行分解、环化、芳构化和缩聚等反应的综合过程。煤沥青的炭化是液体炭化,在350~400℃之间形成中间相小球体,这种小球体随加热温度提高进行融并、长大,最终生成可石墨化炭。但粘结剂的炭化过程与单纯沥青的炭化过程有着一定的差异,这一方面是因为粘结剂沥青中含有10%~20%的游离碳,它会妨碍中间相小球体的融并和长大,另一方面,更为突出的是因为粘结剂沥青填满骨料的间隙,以薄膜形态受到热处理。因此,粘结剂焦的石墨化性较骨料焦差。

47.如何制定焙烧曲线?p124该曲线和制品质量有什么关系?

答:焙烧温度曲线要适应沥青的挥发分、析出速度和沥青焦化的物化变化,应该遵循“两头快,中间慢”的原则;根据产品种类和规格的不同制定曲线;根据焙烧炉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焙烧曲

线;根据炉体结构制定相应的焙烧曲线;生制品体积密度大时,升温速度要慢些,生制品骨料粒度小的,升温时间要长些,粒度大的,升温时间可短些。

关系:(1)制品体积密度变化随着曲线上粘结剂软化点的升高而增大。(2)焙烧时电极制品的质量损失在混捏时间不变时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混捏温度不变时,随混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48.根据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匣钵焙烧与加压焙烧对煤沥青析焦率影响的原因。答:匣钵焙烧时,匣钵加盖,虽未密封,但仍阻碍了挥发分的自由析出,使匣钵内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微正压区域,具有一定加压焙烧作用,因此,沥青析焦量和制品体积密均有所增大。采用加压焙烧时,当焙烧体系达到300~400℃时,粘结剂的分解和缩聚反应同时进行,此时增加体系的压力,反应将向缩聚方向移动,同时,提高焙烧压力还可以减少分解产物的浓度梯度,使第一次反应产物在焙烧体系中延长停留时间,有利于参与缩聚反应,提高沥青析焦量。

49.二次焙烧与一次焙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143二次焙烧的技术要求是什么?144

答:二次焙烧与一次焙烧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二次焙烧的制品是经过了一次焙烧而再浸渍的制品,它已经固定了几何形状,在二次焙烧时,不会发生整体变形;浸渍制品的热导率比原来的生制品大,因此二次焙烧比一次焙烧的热处理过程要快;二次焙烧时不用填充料。

浸渍电极二次焙烧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当焙制品达到400~500℃时,浸渍电极中将会有部分沥青受热而熔化并流出,另有一部分则挥发成可燃气体溢出。因此,二次焙烧时,应使入窑制品得到充分预热;应有效的控制溢出物,控制窑内温度,尽可能采用能使电极中溢出可燃物有控制地在窑内直接燃烧的焙烧装置。

50.焙烧工序产生废品的原因是什么?

答:焙烧工序产生的废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焙烧体系中气氛的影响。焙烧过程中,由于生制品中粘接剂的热分解和热缩聚反应,在生

制品内部及周围形成一定的焙烧气氛。但实际焙烧过程并不在封闭体系中进行,且焙烧体系中存在着氧,因而会产生硬壳性废品。

2、压力的影响。在加热工程中,若制品内外收缩不均匀,则会造成硬壳性裂纹。

3、加热制度的影响。升温速度过快,引起生制品内外收缩不均匀,产生内应力,造成制品开

裂;升温过慢延长了粘接剂氧化时间,将使带硬壳裂纹的废品增加;冷却速度太快,使制品内外温度梯度过大,造成制品开裂。

4、填充料的影响。焙烧过程中为保证制品质量,不使新鲜补充的填充料与生制品接触,填充

料的材料和粒度组成应保持稳定。

51.如何评价浸渍效果和浸渍质量?p151

答:评价浸渍效果的方法有(公式见书上P151~P152):

1、用浸渍后的产品理论增重与实际增重的(浸渍率)来表示

2、用浸渍前后制品的增重率来表示

3、用浸渍后制品中的气孔的填充率来表示

52.专用浸渍沥青与粘结剂沥青的质量要求有何不同?p160

答:粘附剂沥青油软化点,甲苯不容物,喹啉不溶物,β树脂,结焦值,灰分,水分,挥发分等要求。

专用浸渍沥青则是软化点,甲苯不溶物,喹啉不溶物,固定碳,灰分,含硫量等要求

53.影响浸渍制品的质量有哪些因素?如何控制?p160

答:浸渍温度。要选取适宜的浸渍温度,有些需要预热

浸渍前真空度与浸渍时压力。浸渍前必须在浸渍罐内抽真空,已排除气孔内空气。实验表明真空度越大,浸渍效果越好;浸渍时需要施加一定压力,随着压力升高,浸渍效果提升显著,使浸渍深度增加。但加压到一定程度,浸渍量将达到饱和状态。

浸渍时间。浸渍时间指加压时间,不包括制品预热和浸后冷却所需时间。浸渍前真空度大,浸渍压力高,被浸制品尺寸小都可以缩短浸渍时间。

54.何谓“死炉”?如何防止?

答:所谓死炉是指调压变压器输出的二次电压已处于最低电压,输出电流以达最大允许值,炉阻还在下降,而送电量尚未达到规定值,产品的石墨化过程尚未完成,但由于电压无法继续下降,变压器的额定功率使电流不能再加大,为了保护供电设备的安全,不得不停止送电的情况。最低电压不能过高;采用电阻率大的电阻料或加大制品间距,以提高炉芯电阻;石墨化炉应与供电设备匹配。

55.电阻料与保温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对他们有哪些质量要求?

答:电阻料:电阻率远大于制品,约有98%的炉芯电阻是由电阻料产生的,电阻料的电阻及其变化对炉芯电阻、升温速度及最高温度有重大影响。要求:电阻料的电阻大一些,提高炉芯温度,可以保持较高的电效率,但不宜过大,否则造成电阻相差大,造成制品内外温差和热应力过大,产品出现裂纹,或者延长送电时间,针对不同电阻料理化性能,来确定电阻料的配比。使用混合焦时,要让冶金焦和石墨化焦混合均匀。电阻料的质量要求:其灰分质量不能大于15%,其中小于规定粒度的含量不大于10%,大于规定粒度的含量不大于5%,石墨化焦不允许有外来杂质。

保温料:良好的保温条件,减少炉芯的散热损失,才能达到规定的石墨化温度,实现经济的能耗和降低成本。要求: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绝缘性以及2000℃以上的高温不熔融性,其次是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合适的物料组成,一般由冶金焦。石英砂和木屑组成,保温料中,焦炭粒度小,热导率和导电率就小,保温料中水分不宜过多,否则热导率增加。

56.大规模制品与小规模制品想比,其石墨化工艺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石墨化生产工艺包括石墨化炉的装出炉方法,供电制度以及炉温测量,电平衡和热平衡等内容。

石墨化炉的装炉:大规格制品采用立装,小规格制品采用卧装。小规格制品可以成组吊入炉内。

供电制度:小规格制品采用冶金焦做电阻料比较适宜,此时即使采用较高的开始功率和上升功率送电,产品一般也不会因内外温差过大而产生裂纹。大规格制品宜采用混合焦或石墨化焦做电阻料,这样制品与电阻料的电阻率相差较小,石墨化的开始功率和上升功率可提高2~3倍,送电时间可缩短15%~25%。小规格产品耗电量比大规格产品稍低一些。

大规格产品的炉阻小,要求低电压、大电流;小规格产品炉阻大,要求高电压、小电流。

57.内串石墨化能否无限制地提高加热速度?为什么?

答:不能。采用内串石墨化方法,制品通过相当高的电流密度被直接加热,电流分布均匀必然

带来温度分布均匀。因此,在电极抗热震性允许的前提下,尽快加热是可行的。但当无限制地提高加热速度时,石墨电极在经历温度剧烈变化时,材料本体若不能及时将热量传递出去,电极的表面与内部之间,上部与下部之间,接头与本体之间就会产生温度梯度,累积较大的热应力,石墨电极因耐受不住这种热应力的作用而出现破碎、断裂,造成了电弧炉冶炼指标消耗过高或者造成停产事故。故内串石墨化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加热速度。

博士政治思考题1

9月9日思考题 1、马克思提出,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必须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这一论述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请谈谈你对这个思想的理解。 首先,“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即天人关系,也就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解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种“和解”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向人的生成”,即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把自然界中人的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又表现为“人向自然界的融化”,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广泛掌握和同化自然力,用各种自然物的属性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命活动,使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发挥根植于自然系统的演化之中。“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实践基础是物质生产活动,实现这一“和解”,要求“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用“物质变换”的概念说明了人类与自然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对立统一、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 其次,“人类本身的和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马克思、恩格斯看穿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另一部分民族、国家和阶级不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加深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分裂和对抗,阻碍着世界性普遍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建立起有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制度,把人自身从自然和社会条件的束缚中、从资本主义悲惨的境遇中解放出来,最终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人类本身的和解”昭示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关系,其实践基础是物质交往活动,表现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或体制的建构与完善过程。一句话,就是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再次,“两个和

毛概第四章习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A 2C 3D 4B 5B 6C 7B 8D 9B 10B 11C 12C 13C 14C 15A 16A 17B 18B 19B 20B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 A、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B、中国的民族问题; C、中国关于“一国两制“问题 D、中国的“三农”问题 2、毛泽东明确号召“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是在()。 A.遵义会议上; B.瓦窑堡会议上;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 3、1978年,邓小平支持和领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针对()。 A、“以阶段斗争为纲” B、苏联模式; 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 D、“两个凡是” 4、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A、人民大众的参与 B、无产阶级的领导 C、反对帝国主义 D、反封建主义 5、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A、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D、工农运动、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6、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思想是()。 A、“中间地带”的思想 B、“三种力量”的思想 C、“三个世界”的思想 D、“两个霸权”的思想 7、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什么是解放思想、怎样坚持解放思想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实施改革开放 D、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坚持实事求是 8、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 A、强大的人民政权 B、强大的人民军队 C、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D、自己的发展 9、.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格局所呈现的特点是()。 A、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 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C、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 D.、沿海、周边、内地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 A、发展商品经济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完善生产关系 D、完善上层建筑 11、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十三章 政治文化 思考题参考答案编辑定稿

第十三章政治文化 思考题参考答案 1. 什么是政治文化? 它有哪些特性? 政治文化指的是社会文化的政治方面,它是特定政治共同体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长期积淀而成的一整套政治取向模式。具体而言,构成这套模式的包括政治认知取向、政治态度取向、政治情感取向、政治信仰取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等,这些取向在人们长期的政治交往过程中组合为特定的政治传统和政治价值观念,塑造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影响着政治体系的合法性。 政治文化的特性有:(1)显著的民族性。民族共同体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模式,导致了不同民族政治文化的差异性。(2)突出的继承性。政治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是政治共同体成员政治生活的世代积累过程。一些相对稳定的心理取向世代相传,绵延不断。(3)特有的复杂性。这首先表现在其开放性,即变迁和适应带来的多样性;同时还表现在其结构的复杂性和历史发展的综合性。(4)明显的相对独立性。一方面,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政治文化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逻辑;另一方面,政治文化的相对独立性还通过其稳定性的特征表现出来。 2. 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1)政治认知,即人们对社会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是对于政治共同体、政治人物、政治事件及其规律的感知,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判断等,是政治心理体系的基础。 (2)政治情感,即人们对于政治体系、政治人物和共同体政治事务的内心体验和判断。如果说认知偏重个别感知和认识,那么情感则偏重于整体性感受和理解。 (3)政治态度,即政治心理过程的综合体,是人们对政治现象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是政治行为的前提和基础。 (4)政治评价,即人们对政治事务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权衡和评判过程。其关键的内容是政治价值,它决定着人们对国家的认同和对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判断。 (5)政治象征,即具有政治意义的象征性表达或表现形式,包括象征符号、象征物、象征仪式等等。它可以代表政治权威或秩序,表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也可以昭示人们的心理

政治学 思考题

政治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思考题 1、应当如何理解政治的内涵? 答: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 (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 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当代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 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 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些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 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2、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 (1)社会学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一般将政治关系、政治组织看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或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视为社会高级器 官及其活动,政治存在的意旨就在于维持社会的协调运转。 (2)社会视角下的政治也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政治成了指向整个社会的社会功能之一。 3、法学视角下的政治 (1)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成了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 (2)有的法学家认为作为现代政治核心所在的国家就是法律的产物,国家是位执行 法律而设置的:有点法学家认为国家本身也只不过是一个法人,是一个具有独 立人格和相应意志及行为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 4、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 在当代人类学研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下,政治成了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政治具有自身的意义。 5、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 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政治首先是被当做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对待的。至于到底什么才是政治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政治科学领域内部也同样有着一耳光刘辩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作为政治科学研究对象的政治也并不完全一样。 就狭义而言,当代的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就广义而言,当代的政治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多哦你都敢形式及其关系。从时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而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 2、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答:1、政治学即国家学。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5、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及其公共政策。 3、简述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答:1、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包括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2、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度研

第四章课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课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案要点]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的矛盾?[答案要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所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决定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存在条件的。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属于私人所有,他们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以及品种等,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或者说,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的生产者,他们要生产什么,怎样进行生产,生产多少,完全是他们个人的私事。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各个商品生产者客观上都要为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因此,他们的劳动又都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这样,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劳动。对此,马克思指出,当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后,“从那时起,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化成它们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所具有的这二重性质,表现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统一的,同时也是对立的。其矛盾性表现在:作为私人劳动,一切生产活动都属于生产者个人的私事,但作为社会劳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并不是它的社会性,他的私人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即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他自己并不能决定,于是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实现。当他的产品在市场上顺利地实现了交换之后,他的私人劳动也就成了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他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才是社会需要的,他的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价值才能实现。如果他的劳动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卖出去,那就表明,尽管他是为社会生产的,但事实上,社会并不需要他的产品,那么他的产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 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容的: ①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观点 ②无产阶级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提出合理的科学理论 ③自从有阶级以来,理论的科学性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性联系在一起的。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3、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篇作文中得到的人生启迪; (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3)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存在形式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 ②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答案。重点。思考题。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充当主角的国际政治行为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 2.雅尔塔体制:指美、苏、英3 大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3.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多级化趋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 4.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它由两部分构成,即物质的、可见的、可计量的力量和精神的、不可见的、难以计量的力量。 二、思考题: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 3 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 ,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 世纪50 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3)两极格局的演变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 年12 月25 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战后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是什么?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具有哪些重大影响?原因: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实力消长的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称霸世界,大搞军备竞赛和到处扩张,严重地影响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结果拖垮了苏联、也削弱了美国。相反地,日本、西欧等国家的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力量进一步壮大,由此推动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影响:两极格局解体后,使世界政治格局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次格局转换的特点是:第一,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第二,新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演进过程。因为,现在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级世界,但他没有足够的

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竖曲线设计 4.3 某条道路变坡点桩号为K25+460.00,高程为780.72.m,i1=0.8%,i2=5%,竖曲线半径为5000m。(1)判断凸、凹性;(2)计算竖曲线要素;(3)计算竖曲线起点、K25+400.00、K25+460.00、K25+500.00、终点的设计高程。 解:ω=i1-i2=5%-0.8%=4.2%凹曲线 L=R?ω=5000×4.2%=210.00 m T=L/2=105.00 m E=T2/2R=1.10 m 竖曲线起点桩号:K25+460-T=K25+355.00 设计高程:780.72-105×0.8%=779.88 m K25+400: 横距:x=(K25+400)-(K25+355.00)=45m 竖距:h=x2/2R=0.20 m 切线高程:779.88+45×0.8%=780.2 m 设计高程:780.24+0.20=780.44 m K25+460:变坡点处 设计高程=变坡点高程+E=780.72+1.10=781.82 m 竖曲线终点桩号:K25+460+T=K25+565 设计高程:780.72+105×5%=785.97 m K25+500:两种方法 1、从竖曲线起点开始计算 横距:x=(K25+500)-(K25+355.00)=145m 竖距:h=x2/2R=2.10 m 切线高程(从竖曲线起点越过变坡点向前延伸):779.88+145×0.8%=781.04m 设计高程:781.04+2.10=783.14 m 2、从竖曲线终点开始计算 横距:x=(K25+565)-(K25+500)=65m 竖距:h=x2/2R=0.42 m 切线高程 (从竖曲线终点反向计算):785.97-65×5%=782.72m 或从变坡点计算:780.72+(105-65)×5%=782.72m 设计高程:782.72+0.42=783.14 m 两种方法结果相同 下图为Excel计算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与答案

绪论 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从18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在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绶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法国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发生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英国、法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作为历史发展主要动力的无产阶级已经独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与其历史任务相适应的理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3)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在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毕生事业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之间的紧密联系。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去,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4)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失业,民主生活权利的大量剥夺,无情的经济战争,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外债和相关机制的恶化,军火工业及其贸易,核武器的扩散,种族间的战争,幽灵般的国家(如黑手党、贩毒集团等等),国际法以及相关机构的非正义状态。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于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现实社会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并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人民一举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1[6]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

政治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 课后题整理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名词解释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某种物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商品的二因素与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 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货币 1、名词解释: 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发挥货币职能的纸制货币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或其价值可以忽略不计。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2、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由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向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向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变化的过程。货币是交换价

工程热力学思考题答案-第四章(汇编)

第四章 气体和蒸汽的基本热力过程 4.1试以理想气体的定温过程为例,归纳气体的热力过程要解决的问题及使用方法解决。 答:主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1) 根据过程特点(及状态方程)——确定过程方程 (2) 根据过程方程——确定始、终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 (3) 由热力学的一些基本定律——计算,,,,,t q w w u h s ??? (4) 分析能量转换关系(P —V 图及T —S 图)(根据需要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 例:1)过程方程式: T =常数 (特征) PV =常数 (方程) 2)始、终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12p p =21 v v 3)计算各量:u ?=0 、 h ?=0 、s ?=21p RIn p -=21v RIn v 2211v v dv w pdv pv pvIn RTIn v v v ====?? 21t v w w RTIn v == 21 t v q w w R T I n v === 4) P ?V 图,T ? S 图上工质状态参数的变化规律及能量转换情况

4.2 对于理想气体的任何一种过程,下列两组公式是否都适用? 21212121(),();(),()v p v p u c t t h c t t q u c t t q h c t t ?=-?=-=?=-=?=- 答:不是都适用。第一组公式适用于任何一种过程。第二组公式21()v q u c t t =?=-适于定容过程, 21()p q h c t t =?=-适用于定压过程。 4.3在定容过程和定压过程中,气体的热量可根据过程中气体的比热容乘以温差来计算。定温过程气体的温度不变,在定温过程中是否需对气体加入热量?如果加入的话应如何计算? 答:定温过程对气体应加入的热量 2211v v dv w pdv pv pvIn RTIn v v v ====?? 21 t v w w RTIn v == 21t v q w w RTIn v === 4.4 过程热量 q 和过程功w 都是过程量,都和过程的途径有关。由理想气体可逆定温过程热量公式2111 v q p v In v =可知,故只要状态参数1p 、1v 和2v 确定了, q 的数值也确定了,是否q 与途径无关? 答:对于一个定温过程,过程途径就已经确定了。所以说理想气体可逆过程q 是与途径有关的。 4.5 在闭口热力系的定容过程中,外界对系统施以搅拌功w δ,问这v Q mc dT δ= 是否成立? 答:成立。这可以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知,由于是定容过 2211v v dv w pdv pv pvIn RTIn v v v ====??为零。故v Q mc dT δ=,它与外界是否对系统做功无关。 4.6 绝热过程的过程功w 和技术功t w 的计算式: w =12u u -,t w =12h h - 是否只限于理想气体?是否只限于可逆绝热过程?为什么? 答:不只限于理想气体和可逆的绝热过程。因为q u w =?+和t q h w =?+是通用

初中政治试题及答案

2013咸阳师院附中青年教师业务考试初中政治 (共100分,90分钟) 一、单项选择(本题包括11小题,每小题2分,共2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A、严重违法性 B、刑罚当罚性 C、刑事违法性 D、严重危害性 2.商务部2012年11月15日公布《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酒类流通实行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和溯源制;向______售酒者,处2 000元以下罚款。() A.未成年人B.老年人C.智障人士D.妇女 3.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______全面实现15年免费教育,即学前3年、小学6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 A.新疆B.西藏C.贵州D.甘肃 4.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______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首次将______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A.十七科学发展观 B. 十七三个代表 C. 十八科学发展观 D. 十八三个代表 5.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是() ①对人有礼貌②尊重他人的劳动③尊重他人的隐私④尊重他人的人格⑤专讲他人的好话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6.下列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有() ①正在中国读书的外国留学生②潜逃在国外的中国政府腐败官员③尚未成年没有领取身份证的中学生 ④在监狱服刑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作了重要补充和完善,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全国人大修改刑事诉讼法是在行使。() A.监督权 B.重大事项决定权 C.立法权 D.人事任免权 8.浙江省教育厅发布建立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检查制度,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B.社会保护C.司法保护D.学校保护 9.2011年5月至12月,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为期约七个月的网上追逃专项督察“清网行动”,共抓获涉嫌故意杀人在逃人员1.2万人,潜逃10年以上在逃人员 2.3万人。我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清网行动”。() ①说明国家的中心工作已经开始转移②有利于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③从根本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④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0.截止到2011年2月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共有239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近8600件。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体现了依法治国基本要求中的() A.违法必究 B.执法必严 C.有法必依 D.有法可依 11. 201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我们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是() A.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 B.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四章 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CPU与I/O接口间的信息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答案:数据信息状态信息控制信息 2、CPU通过一个外设接口同外设之间交换的信息包括数据信息、状态信息和_________. 答案:控制信息 3、状态信息表示外设当前所处的_________,例如READY(就绪信号)表示输入设备已准备好信息,BUSY(忙信号)表示输出设备是否能接收数据。 答案:工作状态 4、控制信息是由CPU发出的、用于控制外设接口工作方式以及外设的_________的信息。 答案:启动和停止 5、74LS244是一种__________输出的八缓冲器和线驱动器。 答案:三态 6、74LS245是一种三态输出的__________总线收发器。 答案:八 7、在8086/8088工作于最大模式时,总线周期状态S2、Sl、S0中至少有一个状态为______________. 答案:低电平 8、当LOCK为_______时,其它总线主控部件都不能占用总线。 答案:低电平 9、在DMA期间,LOCK端处于________。 答案:高阻状态 10、在T2、T3、Tw、T4状态时,S6为________,表示8088/8086当前连在总线上。 答案:低电平 11、CPU与内存及I/O装置间传送数据的硬件线路通道称为________。 答案:总线 12、CPU中的总线接口部件BIU,根据执行部件EU的要求,完成CPU与_________________的数据传送。答案:存储器、I/O设备 13、各类微处理器的引脚信号即片总线,例如8086/8088CPU的地址线、数据线和控制线等即构成该芯片的__________。 答案:片总线 14、当存储器的读出时间大于CPU所要求的时间时,为了保证CPU与存储器的周期配合,就要利用_________信号,使CPU插人一个TW状态。 答案:READY 15、片总线通常包括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_________总线等三组总线。 答案:控制 16、地址总线通常是_____总线,由CPU输出,8位微处理器有16条地址总线,16位微处理器有20条或更多。 答案:单向 17、总线通信协议主要是解决信息传输的开始和结束问题,是实现总线__________和信息传送的手段,常用的通信协议有同步方式和异步方式两种。 答案:仲裁 18、8086/8088CPU的数据线和地址线是以_________方式轮流使用的。 答案:分时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 绪论 1.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参考答案: (1)关于马克思。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如果从狭义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观点和学术体系,如果从广义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还不太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的理论,它还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创立并在此后得到不断发展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并非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或者现在完成进行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决定他能够永葆时代的价值,为什么当今时代离不开马克思?可能从三个层面来讲,一个是马克思所针对的时代的问题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他提出的解决措施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二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前瞻性,既属于那个时代也是超越那个时代,它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步骤

政治经济学作业思考题

第一章作业思考题 1、什么是政治经济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出发点是什么? 2、怎样正确理解生产关系? 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4、什么是经济规律?它的类型、客观性和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作业思考题 1、什么是商品?如何正确理解商品的价值?为什么说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什么? 4、货币具有哪些职能?如何正确理解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5、什么是价值规律?它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 第三章作业思考题 1、货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 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4、什么是资本?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C和V的依据及其意义是什么? 5、什么是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第四章作业思考题 1、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分析,揭露哪些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家为什么要进行资本积累?决定和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哪些?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4、为什么说相对人口过剩既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章作业思考题 1、什么是资本循环?资本循环要经过哪三个阶段和采取哪三种职能形式? 2、资本循环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3、什么事资本周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由哪些因素决定? 4、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C 和V与把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及其意义是什么? 5、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何影响? 第六章作业思考题 1、个别资本运动和社会资本运动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2、什么是社会总产品?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条基本原理是什么? 3、社会总产品是通过哪三次交换实现的? 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5、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第四章 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抽样与抽样估计 一、单项选择题 1、实际工作中,小样本是指() A、样本容量大于30的样本 B、样本容量小于30的样本 C、样本容量等于30的样本 D、样本容量小于等于30的样本2、从5个字母中随机抽取2个字母作为样本,采用重复抽样,考虑顺序,则可能的样本个数为() A、10个 B、20个 C、25个 D、30个 3、当总体方差未知,且样本容量小于30时,进行正态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应采用的临界值为() A、F值 B、Z值 C、t值 D、2x 值 4、当总体方差已知,无论样本容量n的大小如何,进行正态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应采用的临界值为() A、F值 B、Z值 C、t值 D、2x 值 5、在总体内部情况复杂、且各单位之间差异程度大、单位数又多的情况下,宜采用() A、等距抽样 B、整群抽样 C、简单随机抽样 D、类型抽样 6、根据重复抽样的资料,甲单位工人工资方差为25,乙单位为100,乙单位抽的人数比甲单位多3倍,则抽样平均误差() A、甲单位较大 B、甲单位较大 C、无法判断 D、甲、乙单位相同 7、某学校在全校学生中随机重复抽取100人调查身高,计算出抽样平均误差为5cm。如果改用不重复抽样方法,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其抽样平均误差将会() A、大于5cm B、小于5cm C、等于5cm D、不确定 8、纯随机重复抽样条件下,样本容量扩大为原来的9倍,其它条件不变,则() A、抽样允许误差不变B、抽样允许误差缩小为原来的九分之一C、抽样允许误差缩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D、抽样允许误差增大为原来的九倍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主要有() A、总体方差或标准差 B、样本容量 C、抽样方法 D、抽样组织方式 E、抽样的对象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 A、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B、抽样误差是可以避免的 C、抽样误差可以计算但不能加以控制机 D、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的随机性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