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干反射

脑干反射

脑干反射
脑干反射

脑干反射

脑干反射主要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脑干自上而下分6个功能面,可选用10个脑干反射(BSR)来判定脑干诸平面功能情况,以了解疾病发展趋势,判定预后。

睫状脊髓反射(CSR):疼痛刺激锁骨上区引起同侧瞳孔扩大。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损害扩展至间脑平面

额眼轮肌反射(FOMR):检查时用手指向外上方牵拉患者眉梢外侧皮肤并固定,然后用扣诊锤轻扣其手指,引起同侧眼轮肌收缩闭眼。意义:此反射消失为间脑-中脑平面受累。

垂直性前庭反射(VOVR):患者俯头或仰钭时双眼与头的动作呈反方向上下垂直运动。意义:此反射消失为间脑-中脑平面受累。

瞳孔对光反射(PLR):光刺激引起瞳孔缩小。意义:此反射消失是损害扩及中脑平面的表现。

角膜反射(CR):用棉花轻触角膜一起闭眼。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脑桥平面受损。

嚼肌反射(MR):扣击颏部一起嚼肌收缩。意义:反射消失是脑桥平面受累。

水平性前庭眼反射(HOVR):头向左右移动时双眼球呈反方向水平移动。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脑桥下部平面受累。

眼心反射(OCR):压迫眼球引起心率减慢。意义:此反射消失是延髓平面受损的表现。

掌颏反射(VMR):轻划手掌大鱼际区引起同侧颏肌收缩。意义:此反射的出现提示皮质-皮质下平面受累。

角膜下颌反射(CMR):轻触角膜引起闭眼,而且引起翼外肌收缩,使下颌向对侧移动。意义:此反射出现为间脑-中脑及中脑平面受累的表现。

其中前8种为生理反射,在脑干损伤时可依次消失。后2种为病理反射,当损伤累及脑干时才会出现。根据检查结果,功能障碍平面自上而下分为:皮质-皮质下平面,间脑平面,间脑-中脑平面,中脑平面,脑桥平面,延脑平面。

以下为脑干反射:

生理反射

1、睫脊反射:刺激锁骨上区皮肤引起同侧瞳孔扩大。

2、额眼轮匝肌反射:以手指牵拉病人眉梢向外上,以叩诊锤叩击手指,引起眼轮匝肌收缩闭目。

3、头眼垂直反射:使病人头俯、仰时,双眼球随之反方向上下移动。

4、对光反射:光刺激引起瞳孔缩小。

5、角膜反射:轻触角膜引起闭目。

6、嚼肌反射:叩击颏部引起咬合动作。

7、头眼水平反射:左右转动病人头部时,双眼球随之反方向左右移动。

8、眼心反射:压迫眼球引起心率减慢。

病理反射:

1、掌颏反射:轻划手掌大鱼际区引起同侧颊肌收缩。

2、角膜下颌反射:轻触角膜引起闭目,并反射性地引起翼外肌收缩使下颌向对侧移动。

部分反射通路:

1角膜反射:角膜反射是以棉花轻触一侧眼球的角膜,引起双眼闭合。

其反射通路是:角膜→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三叉神经脑桥核及脊束核→两侧面神经核→两侧面神经→两侧眼轮匝肌。

刺激一侧眼球角膜,可引起两眼闭合,其中刺激侧的反应称直接角膜反射,未刺激侧的反应称间接角膜反射。如直接和间接反射消失,见于患侧三叉神经病变;如直接消失,间接存在,见于患侧面神经瘫。

2瞳孔的对光反射:有视神经和动眼神经共同完成,

视网膜——视神经——是交叉——视束——顶盖前区灰质核换神经元——两侧动眼神经副核——睫状神经节——两侧瞳孔括约肌。

3.头眼反射

前庭外周感受器——前庭核——脑桥侧视中枢——内侧纵束——动眼神经核、展神经核——动眼神经、展神经——外直肌、内收肌——眼球对侧运动

该反射的中枢在脑干,因此该反射的完成必须有脑干的完整

4.咽反射:咽反射是用压舌板轻触咽后壁,引起软腭或腭垂上提及呕吐的动作。

其反射通路是:咽后壁→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孤束核→疑核→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软腭肌、咽肌。

该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咽反射即消失,如其中的传出神经受损,还伴有患侧软腭低于健侧、腭垂偏向健侧、吞咽困难、呛咳等。

十种脑干反射的检查方法及意义

脑干反射 睫状脊髓反射(CSR):疼痛刺激锁骨上区引起同侧瞳孔扩大。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损害扩展至间脑平面 额眼轮肌反射(FOMR):检查时用手指向外上方牵拉患者眉梢外侧皮肤并固定,然后用扣诊锤轻扣其手指,引起同侧眼轮肌收缩闭眼。意义:此反射消失为间脑-中脑平面受累。 垂直性前庭反射(VOVR):患者俯头或仰头时双眼与头的动作呈反方向上下垂直运动。意义:此反射消失为间脑-中脑平面受累。 瞳孔对光反射(PLR):光刺激引起瞳孔缩小。意义:此反射消失是损害扩及中脑平面的表现。 角膜反射(CR):用棉花轻触角膜引起闭眼。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脑桥平面受损。 嚼肌反射(MR):扣击颏部引起嚼肌收缩。意义:反射消失是脑桥平面受累。 水平性前庭眼反射(HOVR):头向左右移动时双眼球呈反方向水平移动。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脑桥下部平面受累。 眼心反射(OCR):压迫眼球引起心率减慢。意义:此反射消失是延髓平面受损的表现。 掌颏反射(VMR):轻划手掌大鱼际区引起同侧颏肌收缩。意义:此反射的出现提示皮质-皮质下平面受累。 角膜下颌反射(CMR):轻触角膜引起闭眼,而且引起翼外肌收缩,使下颌向对侧移动。意义:此反射出现为间脑-中脑及中脑平面受累的表现。 其中前8种为生理反射,在脑干损伤时可依次消失。后2种为病理反射,当损伤累及脑干时才会出现。根据检查结果,功能障碍平面自上而下分为:皮质-皮质下平面,间脑平面,间脑-中脑平面,中脑平面,脑桥平面,延脑平面。 临床意义 病理性掌颏反射出现示皮质—皮质下区受累;睫脊反射、掌颏反射消失示损害扩及间脑平面;额眼轮匝肌反射、垂直性眼前庭反射消失和角膜下颌反射出现为间脑—中脑平面受累的特征;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和角膜下颌反射存在示损害扩及中脑;角膜反射、嚼肌反射、角膜下颌反射消失示桥脑上平面受累;水平性眼前庭反射消失示桥脑下平面受累;眼心反射消失、双瞳散大、呼吸停止示延脑损害,脑死亡。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

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成人质控版) 第一部分脑死亡判定标准 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即死亡。 一、判定的先决条件 (一)昏迷原因明确。 (二)排除了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二、临床判定 (一)深昏迷。 (二)脑干反射消失。 (三)无自主呼吸。 靠呼吸机维持通气,自主呼吸激发实验证实无自主呼吸。 以上三项临床判定必须全部具备。 三、确认实验 (一)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正中神经显示双侧和(或)存在,、和消失。 (二)脑电图(,)。 显示电静息。 (三)经颅多普勒超声(,)。 显示颅内前循环和后循环血流呈振荡波、尖小收缩波或 血流信号消失。

以上三项确认实验至少具备两项。 四、判定时间 临床判定和确认实验结果均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可首次判定为脑死亡。首次判定小时后再次复查,结果仍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方可最终确认为脑死亡。

第二部分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 一、先决条件 (一)昏迷原因明确。 原发性脑损伤引起的昏迷包括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的昏迷主要为心跳骤停、麻醉意外、溺水、窒息等所致的缺氧性脑病。昏迷原因不明确者不能实施脑死亡判定。 (二)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可逆性昏迷包括急性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镇静催眠药物中毒、麻醉药物中毒、抗精神病药物中毒、肌肉松弛药物中毒等;低温(膀胱温度或肛温≤℃);严重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严重代谢及内分泌功能障碍,如肝性脑病、尿毒症性脑病、低血糖或高血糖性脑病等。 二、临床判定 (一)深昏迷。 .检查方法及结果判定。 拇指分别强力压迫患者两侧眶上切迹或针刺面部,不应有任何面部肌肉活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评分为分。 .注意事项 ()任何刺激必须局限于头面部。 ()三叉神经或面神经病变时,不应轻率判定为深昏迷。 ()颈部以下刺激时可引起脊髓反射。脑死亡时枕骨大

听性脑干反应(ABR)在新生儿及婴儿听力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听性脑干反应(ABR)在新生儿及婴儿听力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8-03-15T11:38:31.43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4期作者:马春霞[导读] 新生儿、婴儿听力障碍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尽早诊断与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兰州 730000)【摘要】目的:探讨听性脑干反应(ABR)在新生儿与婴儿听力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应用耳声发射仪进行听力筛查未通过的35例新生儿与婴儿应用ABR进行听力检测,分析总结筛查结果。结果:结果31(占88.57)例ABR检测异常,有28(占80.00%)例听阈测定为耳聋,其中有7例为轻度,8例为中度,7例为中重度,4例重度,1例极重度。结论:应用ABR对经耳声发射仪检测未通过的婴儿 与新生儿进行检查,能够对听力障碍类型与程度进行了解,为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关键词】听力检测;婴儿;新生儿;耳声发射仪;听性脑干反应;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4-0084-01 新生儿、婴儿听力障碍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尽早诊断与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耳声发射仪对新生儿、婴儿进行听力筛查,只有“未通过”、“通过”两个结果,不能判断听力障碍性质与程度。本院应用听性脑干反应对经耳声发射仪检测未通过的患儿进行检测,可有效检测出患儿听力障碍类型与程度,现将具体情况进行如下报告。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2017年在我院经耳声发射仪检测显示“未通过”的新生儿与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女性15例,男性17例,年龄在1个月~10个月之间。纳入患儿均于出生后2d~3d经耳声发射仪筛查结果为“未通过”。 1.2 方法 应用由美国智听公司(IHS)研制的听觉诱发电位诊断系统SmartEP进行检测,患儿在接受测试前应用浓度为10%的水合氯醛实施灌肠。均在隔音屏蔽室,于睡眠状态下实施检查。应用银/氯化银盘状电极,Cz放置记录电极,同侧乳突放置参考电极,前额Fpz接地。极间阻抗在4KΩ内,选用带屏蔽的耳机,以0.1msec短声进行刺激,在V波消失前一次刺激量为V波的反应阀,分析时间10ms,刺激重复率19.3/sec,叠加次数1024次。每个刺激强度至少重复2次,必要时重复4~8次,直到得出波Ⅰ、Ⅲ、Ⅴ或肯定它们消失。 1.3 观察指标根据WH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听力损失标准,将听力障碍分为五级,大于90dB为极重度,71~90dB为重度,56~70dB 为中-重度,41~55dB为中度,26~40dB为轻度。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0.0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核对,(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仅有4例完全正常,约占11.43%,有31(占88.57)例ABR检测异常,有28(占80.00%)例听阈测定为耳聋,其中有7例为轻度,8例为中度,7例为中重度,4例重度,1例极重度。详细情况如表所示。 3.讨论 导致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因素较多,主要危险因素有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注射史、高胆红素血症、低体重、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等。新生儿、婴儿不同程度听力障碍会导致患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降低、表达能力欠缺以及语言困难等问题。早期对听力障碍类型与程度进行诊断,并积极实施有效的干预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与康复效果。现阶段耳声发射仪是国内进行新生儿与婴儿听力筛查的常用工具,能够获得早期听力信息。耳声发射仪具有操作便捷、快速、灵敏度高和费用低的特点,但是对ABR异常或听力障碍导致对声音的无反应不能有效区分,也不能评价听力障碍程度,这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了困难。与耳声发射仪相比,ABR具有特异性强、无损伤性的优点,同时不会受意识水平、年龄影响,能够准确、客观反映被检测者听力障碍水平[1]。ABR检查通过对听觉通路功能状态进行了解,推测脑干功能发育情况,因此能通过婴儿与新生儿ABR的异常结果推断出其脑干功能的发育情况。ABR共有7个波组成,I~Ⅶ波分别起源于听神经颅外段、听神经颅内段和耳蜗神经核、上橄榄核、外侧丘系、下丘、内侧膝状体和丘脑听放射[2]。ABR的形成是由各级听神经元触电后的电位,通过观察ABR各波的出现率和波形的分化程度,测量各波的潜伏期来判断听觉传导通路对应区域功能结构情况。另一方面,I~Ⅲ峰间潜伏期IPL能够对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下方节段的传导情况进行反应[3],Ⅲ~VIPL能够对该通路的中桥脑上方以及中脑部分传导情况进行反应[4],因此对经耳声发射仪筛查“未通过”的婴儿与新生儿进行ABR检查,通过分析ABR检查结果,能够推断婴儿与新生儿脑干功能情况,判断听力障碍是否与ABR异常相关,为临床进一步诊断、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分析35例在我院经耳声发射仪筛查结果为“未通过”的患儿ABR检查结果,31(占88.57)例ABR检测异常,有28(占80.00%)例听阈测定为耳聋,其中有7例为轻度,8例为中度,7例为中重度,4例重度,1例极重度。该结果表明ABR不仅能区分患儿听力障碍类型,还能判断耳聋程度,分析听力障碍是感音性耳聋还是脑干听觉通路异常所导致的。需要注意的是ABR只能反映脑干听觉通路神经传导能力和外周听敏度,不代表真实的听力,ABR异常的患儿在低频区可能存在残余听力[5]。综上所述,应用ABR对经耳声发射仪检测未通过的婴儿与新生儿进行检查,能够对听力障碍类型与程度进行了解,为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病理反射检查

指椎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1.Babinski征:被检查者仰卧,下肢伸直,医生手持被检查踝部,用钝头竹签划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正常反应为呈跖屈曲,阳性反应为拇趾背伸,余趾呈扇形展开。 2.Chaddock征:由竹签在外踝下方足背外缘,由后向前划至趾跖关节处。 3.Oppenhein征:医生用拇指及食指沿被检查胫骨前缘用力由上向下滑压。 4.Gordon征:检查时用手以一定力量捏压腓肠肌。 5.Corda征:将手置于被检查者足外侧两趾背面,向跖面按压后突然放松。 2 特点 是生理性浅、深反射的反常形式,其中多数属于原始的脑干和脊髓反射。主要是锥体束受损时的表现,故称病理反射。出现病理反射肯定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但在1岁以下的婴儿则是正常的原始保护反射。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锥体束和锥体外系逐渐完善起来形成。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锥体束和锥体外逐渐完善起来形成髓鞘,使这些反射被锥体束所抑制。当锥体束受损,抑制作用解除,病理反射即出现。病理反射主要是巴彬斯基征及其有关的一组体征。巴彬斯基征的出现绝大多数情况下均表示锥体束有器质性病变。然而个别情况下,如低血糖昏迷或全身麻醉时,可有一过性病理反射阳性。此时如经静脉注射高渗糖或麻醉解除则此病理征迅速消失,这种情况似乎还不能表明锥体束已发生组织损伤。病理反射阳性出现的反应要由刺激下肢不同部位而产生、方法及名称较多、但巴彬斯基征常见,以有时巴彬斯基生虽为阴性,刺激其他部位引出阳性反应仍有临床价值。临床上主要的病理反射有以下几种:【病因和机理】 1.巴彬斯基征:传入神经为胫神经,中枢在骶髓1的后角细胞—腰髓4-5和骶髓1-2的前角细胞,传出神经为腓深神经。巴彬斯基征是锥体束损害相当可靠的指征,多见于锥体束损伤,亦可见于深睡、深度麻醉、药物或酒精中毒、脊髓病变、脑卒中、癫痫发作后的Todd氏麻痹时和低血糖休克等。疼痛过敏者、足刺划疼痛过重者,舞蹈症或手徐动症常有不随意运动。可出现Babinslci征,这是由于患者多动之故。 2.卡道克征:与巴彬斯基征相同。 3.高尔登征:与卡道克征相同。 4.欧笨海姆:与高尔登征相同。 【临床表现】 1.巴彬斯基征:患者仰卧位:用一钝尖刺激物刺划病人的足外侧缘,由足跟向前至小趾根部再转向内侧,引起拇趾背屈,其余四趾屈及扇形展开,称“开扇征”,是典型的巴彬斯基征阳性表现。第二种方法为刺激足底外侧缘时只出现拇趾背屈,其余四趾不牙合屈也不扇开。第三种方法是刺激足底外侧时,拇趾及其它四趾皆背屈,伴有四趾的扇形分开。临床上有足趾“开扇征”而无拇趾背屈,只能认为有锥体束损伤的可能性,不能肯定为巴彬斯基征阳性。 2.高尔登征:患者平卧,检查者用于挤捏腓肠肌,出现拇趾背屈为阳性。其临床意义同巴彬斯基征。 3.卡道克征:患者平卧位,双下肢伸直,用一钝尖物由后向前轻划足背外侧部皮肤出现足拇趾背屈,即为阳性。其敏感性与临床意义与巴彬斯基征相同。 4.欧笨海姆征:检查者用拇指和食指沿病人胫骨前自上而下加压推移,其反射和巴彬斯基征相同,其临床意义也相同。 【鉴别诊断】 (一)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早期一侧上肢运端肌肉萎缩,逐渐出现其它肢体肌萎缩,下肢及躯干偶可受累,最后面肌及舌肌受累才出现萎缩,1-2年才发展到全身肌萎缩。早期锥体束损害不明显,故早期诊断较困难,必须有明确的锥体束征才可确诊。约半数以上有Babinski征,无感觉障碍及大小便失禁,发生褥疮者罕见,早期有蚁行感、疼痛等。 (二)脑出血(cerebral haemorrhage)多有高血压病史,常在50~60岁发病,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发展迅速,早期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伴有脑膜刺激征及偏瘫、失语等脑局部症状,病情加重可出现昏迷,四肢肌张力低,鼻声呼吸,反复呕吐,常有双侧瞳孔不等大,一般为出血侧瞳孔扩大,部分病例两眼向出血侧凝视,出血灶的对侧偏瘫,肌张力偏低,巴彬斯基征阳性。针刺瘫痪侧无反应。腰穿可呈血性脑脊液,CT显示高密度灶。MRI、T1W、T2W脑内高信号区。 (三)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多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伴有高血压病史及脑动脉硬化者和冠心病或糖尿病史,男性多于女性。常于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病,1-4天内达高峰、昏迷较轻,头痛、呕吐者少见,瞳孔无变化,眼底动脉硬化,病灶对侧肢体瘫痪,常出现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颈部有抵抗,肌张力低,病侧巴彬斯基征、卡道克征及高尔登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多正常,颅脑CT显示低密度区。MRI、T1M低信号区,T2M稍高信号区。 (四)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多在20-40岁之间发病,很少在10岁以下(3%)及50岁以上(5%)发病者,女性多于男性。多有缓解与复发病史,多有复视,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肢体的感觉异常,锥体束受损可出现痉挛性肢体瘫,可表现为截瘫、四肢瘫三肢瘫、偏瘫或单瘫,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 (五)良性流行性神经肌无力(benign epidmic neural myasthenia)初期可有低热或无发热,潜伏期约1周左右,伴

脑干反射主要检查项目

脑干反射主要检查项目 脑干自上而下分6个功能面,可选用10个脑干反射(BSR)来判定脑干诸平面功能情况,以了解疾病发展趋势,判定预后。脑干正常神经反射以及病理神经反射的存在与否,对判定脑神经功能损害或受抑制的程度,进而对患者的病情预后做出相应的判断有重要意义,更是判别患者昏迷层面(皮层、间脑、中脑、桥脑、延脑)以及判定脑死亡的重要依据。对相关脑干神经反射的了解与掌握,有助于临床医师在医疗实践中更好的把握患者的病情,从而更好地把握临床医疗。 睫状脊髓反射(CSR):疼痛刺激锁骨上区引起同侧瞳孔扩大。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损害扩展至间脑平面 额眼轮肌反射(FOMR):检查时用手指向外上方牵拉患者眉梢外侧皮肤并固定,然后用扣诊锤轻扣其手指,引起同侧眼轮肌收缩闭眼。意义:此反射消失为间脑-中脑平面受累。 垂直性前庭反射(VOVR):患者俯头或仰钭时双眼与头的动作呈反方向上下垂直运动。意义:此反射消失为间脑-中脑平面受累。 瞳孔对光反射(PLR):光刺激引起瞳孔缩小。意义:此反射消失是损害扩及中脑平面的表现。 角膜反射(CR):用棉花轻触角膜一起闭眼。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脑桥平面受损。 嚼肌反射(MR):扣击颏部一起嚼肌收缩。意义:反射消失是脑桥平面受累。 水平性前庭眼反射(HOVR):头向左右移动时双眼球呈反方向水平移动。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脑桥下部平面受累。 眼心反射(OCR):压迫眼球引起心率减慢。意义:此反射消失是延髓平面受损的表现。 掌颏反射(VMR):轻划手掌大鱼际区引起同侧颏肌收缩。意义:此反射的出现提示皮质-皮质下平面受累。 角膜下颌反射(CMR):轻触角膜引起闭眼,而且引起翼外肌收缩,使下颌向对侧移动。意义:此反射出现为间脑-中脑及中脑平面受累的表现。 其中前8种为生理反射,在脑干损伤时可依次消失。后2种为病理反射,当损伤累及脑干时才会出现。根据检查结果,功能障碍平面自上而下分为:皮质-皮质下平面,间脑平面,间脑-中脑平面,中脑平面,脑桥平面,延脑平面。 临床意义 病理性掌颏反射出现示皮质—皮质下区受累;睫脊反射、掌颏反射消失示损害扩及间脑平面;额眼轮匝肌反射、垂直性眼前庭反射消失和角膜下颌反射出现为间脑—中脑平面受累的特征;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和角膜下颌反射存在示损害扩及中脑;角膜反射、嚼肌反射、角膜下颌反射消失示桥脑上平面受累;水平性眼前庭反射消失示桥脑下平面受累;眼心反射消失、双瞳散大、呼吸停止示延脑损害,脑死亡。

听性脑干反应(ABR)的临床应用

听性脑干反应(ABR)的临床应用 张敏 段吉茸 听力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听力损失的程度、性质以及病变的部位。通常分为二类,主观测听法和客观测听法,我们通常使用的纯音测听、小儿行为测听和言语测听都属于前者,需要患者对于刺激声作出反映;而不需要患者对刺激声作反映的客观测听法包括声导抗测听、听觉诱发电位、耳声发射和多频稳态等。我们现在向大家介绍客观测听方法之一——听性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当一定强度的声音刺激听觉器官时,听觉系统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电活动,称为听性诱发电位(AEP)。听觉诱发电位仪是检测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外界或内在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的一种现代化设备,它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将声音诱发出的微弱电反应从脑电等背景中提取出来,并在头皮上记录。它提供听觉系统电生理方面的客观证据。我们将要谈到的听性脑干反应只是听觉诱发电位的一部分。 听性脑干反应测听的操作技术 在进行ABR测试之前,应先了解病史。通过询问病史,了解测试的目的、听力减退的病史,有无头部外伤、饮酒,用药史,有无内科和神经科疾患。 受试者仰平卧与床上,放松,安静不动。儿童可服水合氯醛(镇静剂)。 电极位置:作用电极放置在颅顶,参考电极放置在同侧耳垂内侧,额部接地,一般用银盘电极加导电膏,其目的是为了使极间电阻小于4kΩ。 刺激声:临床上对婴幼儿各种耳聋判断与监护一般采用非滤波的广谱短声,它的频谱在0.5K~10KHz之间,包含纯音成分较多,几乎能引起全基底膜振动,所以,可更准确地了解听力。刺激间隔时间为75mss,耳机给声。 听力正常人在接受短声刺激后,10毫秒可从颅骨皮肤表面描记出7个正相波,称之为ABR,依次用罗马数字来表示即波Ⅰ,Ⅱ,Ⅲ,Ⅳ,Ⅴ,Ⅵ,及Ⅶ。计算各波之间相差的时间及能引出波形的最小声音,可以客观地评估听力的状况和脑干病变。这七个波并不是每人每次实验都能出现。ABR在70~80dB出现率最高。随着刺激声减弱,各波出现率也逐渐降低,至20db时,仅保留Ⅴ波,故波Ⅴ最接近听力计测定的阈值,是ABR中的主波,其次,临床意义较大的波是波Ⅰ和波Ⅲ。 在能清晰辨认Ⅰ,Ⅲ和Ⅴ时,或证实对每只耳刺激都不能引出时,检查才可结束。 正常人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如图: 临床上是通过量取各波的振幅和潜伏期(即从刺激开始到达波峰的时间)来判断病变的有无和病变的部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波Ⅰ,Ⅲ和Ⅴ,讨论其各自的意义。

脑干反射主要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脑干反射临床意义 一、损害七层面: 1、皮质-皮质下区受累—病理性掌颏反射出现; 2、间脑平面—睫脊反射消失、掌颏反射出现; 3、间脑-中脑平面—额眼轮匝肌反射、垂直性眼前庭反射消失和病理性角膜下颌反射; 4、中脑平面—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和角膜下颌反射存在; 5、桥脑上平面受累—角膜反射、嚼肌反射、角膜下颌反射消失; 6、桥脑下平面受累—水平性眼前庭反射消失示; 7、延脑损害,脑死亡—眼心反射消失、双瞳散大、呼吸停止。 二、检查方法: 脑干自上而下分6个功能面,可选用10个脑干反射(BSR)来判定脑干诸平面功能情况,以了解疾病发展趋势,判定预后。 脑干正常神经反射以及病理神经反射的存在与否,对判定脑神经功能损害或受抑制的程度,进而对患者的病情预后做出相应的判断有重要意义,更是判别患者昏迷层面(皮层、间脑、中脑、桥脑、延脑)以及判定脑死亡的重要依据。对相关脑干神经反射的了解与掌握,有助于临床医师在医疗实践中更好的把握患者的病情,从而更好地把握临床医疗。 1、睫状脊髓反射(CSR):疼痛刺激锁骨上区引起同侧瞳孔扩大。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损害扩展至间脑平面 2、额眼轮匝肌反射(FOMR):检查时用手指向外上方牵拉患者眉梢外侧皮肤并固定,然后用扣诊锤轻扣其手指,引起同侧眼轮肌收缩闭眼。意义:此反射消失为间脑-中脑平面受累。 3、垂直性前庭眼反射(VOVR):患者俯头或仰钭时双眼与头的动作呈反方向上下垂直运动。意义:此反射消失为间脑-中脑平面受累。

4、瞳孔对光反射(PLR):光刺激引起瞳孔缩小。意义:此反射消失是损害扩及中脑平面的表现。 5、角膜反射(CR):用棉花轻触角膜一起闭眼。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脑桥平面受损。 6、嚼肌反射(MR):扣击颏部一起嚼肌收缩。意义:反射消失是脑桥平面受累。 7、水平性前庭眼反射(HOVR):头向左右移动时双眼球呈反方向水平移动。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脑桥下部平面受累。 8、眼心反射(OCR):压迫眼球引起心率减慢。意义:此反射消失是延髓平面受损的表现。 9、掌颏反射(VMR):轻划手掌大鱼际区引起同侧颏肌收缩。意义:此反射的出现提示皮质-皮质下平面受累。 10、角膜下颌反射(CMR):轻触角膜引起闭眼,而且引起翼外肌收缩,使下颌向对侧移动。意义:此反射出现为间脑-中脑及中脑平面受累的表现。 其中前8种为生理反射,在脑干损伤时可依次消失。后2种为病理反射,当损伤累及脑干时才会出现。根据检查结果,功能障碍平面自上而下分为:皮质-皮质下平面,间脑平面,间脑-中脑平面,中脑平面,脑桥平面(上部,下部),延脑平面。

中国脑死亡诊断标准

中国脑死亡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第一句开宗明义: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技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 先决条件包括:昏迷原因明确,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临床诊断:深昏迷,脑干反射全部消失,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呼吸暂停试验阳性)。以上必须全部具备。 确认试验,脑电图平直,经颅脑多普勒超声呈脑死亡图型。体感诱发电位P十四以上波形消失。此三项中必须有一项阳性。 脑死亡观察时间:首次确诊后,观察十二小时无变化,方可确认为脑死亡。 补充说明: 自主呼吸停止指需要手法或机械维持呼吸。停止手法或机械呼吸后,低流量供氧3~5分钟或应用常规诱发自主呼吸的方法,自主呼吸仍不能出现; 必要条件: 1、深昏迷:即病人对外界强刺激物任何反应(主要是面部不应有任何肌肉活动),Glasgow 昏迷量表评分为3分。药物中毒、低温、内分泌代谢疾病必须除外。不少镇静安眠药、精神药物、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剂都能导致深度昏迷,因此必须做血液、尿中药物浓度的监测。低于35℃的体温可能为冻伤,也需积极抢救。甲状腺功能低减、肾上腺皮质功能代减等病都应排除。心血管原因引起的休克会干扰下丘脑和脑干功能,引起一过性脑功能丧失。 2、脑干反射全部消失。脑干反射包括: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头眼反射、眼前庭眼反射(冰水试验)、劲睫反射、咽反射、咳嗽反射。但脊髓反射可以存在:在脑死亡时,由于人工维持呼吸、心跳、血压条件下足以保证脊髓血供,脊髓神经元得以存活。一般脑死亡发生后1-2天内会出现脊髓休克,闹事脊髓反射全部消失,在随后1-2周内脊髓反射可不同程度地恢复,出现一些肢体反射,这与脑死亡的诊断并不矛盾,故肌腱反射、腹壁反射以及在颈以下对疼痛刺激的反射可以消失也可以存在。脑死亡病人的脊髓反射可消失、存在或甚至活跃。因此,肌腱反射消失或脊髓反射消失并非诊断脑死亡的必要条件。 3、经规范的呼吸暂停试验确定的无自主呼吸:确诊自主呼吸完全停止时诊断脑死亡的关键辅助检测手段。但必须排除人过过度换气下自主呼吸被抑制的假象。PCO2正常值为40mmHg,延髓呼吸中枢受PCO2的调控,PCO2上升时兴奋延髓,下降时则抑制。当PCO2降至40mmHg 一下时,延髓呼吸中枢即被完全抑制,在人工辅助通气时,容易造成人工过度换气而至PCO2<40mmHg,从而造成患者原本尚存的微弱自主呼吸被抑制而完全停止的假象,而导致脑死亡的误诊。故对自主呼吸的存在除了观察胸腹部有无呼吸运动之外,还必须通过呼吸暂停试验来判定。试验要求:肛温>36.5℃,收缩压>90mmHg,PCO2>200mmHg的条件下实施,脱机8分钟,输入100%氧6L/min,期间测动脉血气不少于2次,结果判定如果PCO2>60mmHg 或超过基线水平20mmHg,仍无呼吸运动,即为阳性。这一实验较常见的并发症为心律失常和低血压,如发生,应立即停止。

脑干反射

脑干反射 脑干反射主要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脑干自上而下分6个功能面,可选用10个脑干反射(BSR)来判定脑干诸平面功能情况,以了解疾病发展趋势,判定预后。 睫状脊髓反射(CSR):疼痛刺激锁骨上区引起同侧瞳孔扩大。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损害扩展至间脑平面 额眼轮肌反射(FOMR):检查时用手指向外上方牵拉患者眉梢外侧皮肤并固定,然后用扣诊锤轻扣其手指,引起同侧眼轮肌收缩闭眼。意义:此反射消失为间脑-中脑平面受累。 垂直性前庭反射(VOVR):患者俯头或仰钭时双眼与头的动作呈反方向上下垂直运动。意义:此反射消失为间脑-中脑平面受累。 瞳孔对光反射(PLR):光刺激引起瞳孔缩小。意义:此反射消失是损害扩及中脑平面的表现。 角膜反射(CR):用棉花轻触角膜一起闭眼。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脑桥平面受损。 嚼肌反射(MR):扣击颏部一起嚼肌收缩。意义:反射消失是脑桥平面受累。 水平性前庭眼反射(HOVR):头向左右移动时双眼球呈反方向水平移动。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脑桥下部平面受累。 眼心反射(OCR):压迫眼球引起心率减慢。意义:此反射消失是延髓平面受损的表现。 掌颏反射(VMR):轻划手掌大鱼际区引起同侧颏肌收缩。意义:此反射的出现提示皮质-皮质下平面受累。 角膜下颌反射(CMR):轻触角膜引起闭眼,而且引起翼外肌收缩,使下颌向对侧移动。意义:此反射出现为间脑-中脑及中脑平面受累的表现。 其中前8种为生理反射,在脑干损伤时可依次消失。后2种为病理反射,当损伤累及脑干时才会出现。根据检查结果,功能障碍平面自上而下分为:皮质-皮质下平面,间脑平面,间脑-中脑平面,中脑平面,脑桥平面,延脑平面。 以下为脑干反射: 生理反射 1、睫脊反射:刺激锁骨上区皮肤引起同侧瞳孔扩大。 2、额眼轮匝肌反射:以手指牵拉病人眉梢向外上,以叩诊锤叩击手指,引起眼轮匝肌收缩闭目。 3、头眼垂直反射:使病人头俯、仰时,双眼球随之反方向上下移动。 4、对光反射:光刺激引起瞳孔缩小。

神经反射与原始反射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 一.一般检查 1.一般情况 2.意识状态 3.脑膜刺激征 4.头部和颈部 5.躯干及四肢 二.脑神经检查 1.嗅神经 2.视神经(视力。视野。眼底) 3.动眼、滑车和展神经:(眼睑、瞳孔外形(瞳孔大小、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 4.三叉神经(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角膜反射、下颌反射) 5.面神经(运动功能、味觉) 6.耳蜗神经:听力 7.前庭神经:(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平衡失调) 8.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运动、感觉、咽反射) 9.副神经10.舌下神经 三.运动系统检查 1.肌肉体积与外观 2.肌张力(折刀现象、铅管样强直、齿轮样强直) 3.肌力 4.共济失调(指鼻试验、轮替动作实验、跟膝胫试验、反跳试验、Romberg征(闭目难立征)) 5.不自主运动 6.姿势和步态 四.感觉系统检查 1.感觉检查:浅感觉(触觉、温觉、痛觉、压觉)、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复合感觉(触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形体觉) 2.感觉障碍类型:周围神经型、后根型、脊髓型、脑干型、丘脑型、内囊型、皮质型 五.反射系统检查 1.深反射 2.浅反射 3.病理反射 4.脑膜刺激征 六.言语障碍检查 1.构音困难(肌肉病变、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上运动神经元病变、锥体外系统疾病、小脑疾病) 2.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感觉性失语症、命名性失语症、失写、失读) 3.失用症 4.失认症

反射发育评定 脊髓水平反射:脑桥下1/3的前庭外侧核传导的运动反射,协调四肢在屈曲和伸展模式中的肌肉。 ①屈肌收缩反射 检测体位:患者仰卧,头置正中,下肢伸展。 诱发刺激:刺激一侧足底。 阴性反应:受刺激的下肢维持伸展或对恼人的刺激快速地退缩。 阳性反应:受刺激的下肢失去控制而屈曲。 临床意义:出生后2个月内阳性反应是正常的,在这之后仍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 ②伸肌伸展反射 检测体位:患者仰卧,头置正中,两下肢一侧伸直,一侧屈曲。 诱发刺激:刺激屈曲的一侧下肢的足底。 阴性反应:屈曲的下肢维持姿势不变。 阳性反应:屈曲的下肢失去控制而伸直。 临床意义:出生后2个月内阳性反应是正常的,在这之后仍存在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 ③交叉伸展反射 1.第一种交叉伸展反射 检测体位:患者仰卧,头置正中,一侧下肢伸直,另一侧下肢屈曲。 诱发刺激:屈曲伸直侧的下肢。 阴性反应:在伸直侧下肢屈曲时,对侧下肢仍保持屈曲。 阳性反应:在屈曲伸直侧下肢时,对侧屈曲的下肢变为伸直。 2.第二种交叉伸展反射 检测体位:患者仰卧,头置正中,双侧下肢伸直 诱发刺激:连续轻拍大腿内侧: 阴性反应:双侧下肢对刺激无反应: 阳性反应:对侧下肢内收、内旋和足踌屈(呈典型的剪刀位)。 脑干水平 脑干反射是通过前庭外侧核到位于基底神经节下方的红核之间的区域传导的、 静止的姿势反射,它影响全身的肌张力变化 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颈部肌肉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反应 检测体位:患者仰卧,头置正中,上下肢伸直: 诱发刺激:将头转向一侧。 阴性反应:两侧肢体无反应。 阳性反应:面部朝向的一侧上下肢伸展或伸肌肌张力增高;对侧上下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临床意义:出生后4-6个月阳性反应是正常的,但任何时候出现的强制性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都是病理性的,出生6个月后的阳性反应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是本体感觉反射,由颈部肌肉和关节受到牵拉而引出 ○1第一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检测体位:患者取手足着地俯卧位或趴在检查者膝上。 诱发刺激:将头向腹侧屈曲。 阴性反应:四肢肌张力无变化。 阳性反应:上肢屈曲或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展或伸肌张力增高,4-6月阳正常。 ○2第二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脑干反射与意义

脑干反射与意义 脑干反射的定位及其临床对昏迷病人预后及预测价值概述昏迷(coma)是高级神经活动的极度抑制状态表现为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的刺激无意识反应并引起运动、感觉和反射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等。 昏迷是临床上常见的危急症状痫死率很高如能迅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及时果断的处理病人往往可以转危为安。 概述昏迷过程中若功能障碍沿脑中轴自上而下依次发展以脑干生理反射消失为依据若功能障碍自下而上回逆好转则以脑干生理反射出现而定。 概述不同功能障碍平面的预后各异。 凡功能障碍平面纵向自上而下扩展者预后不良凡功能障碍平面自下向上消退者恢复有望。 中脑平面为可逆的临界线远此而下病损即呈不可逆性。 概述功能障碍平面的确定判断功能障碍平面的脑干反射共有个。 前种为生理性反射后种为病理性反射脑干损伤平面的分层将大脑皮质以下至整个脑干自上而下人为地划分为个不同的功能平面:、皮质皮质下区受累病理性掌颏反射出现、间脑平面睫脊反射消失、掌颏反射出现、间脑中脑平面额眼轮匝肌反射、垂直性眼前庭反射消失和病理性角膜下颌反射、中脑平面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和角膜下颌反射存在、桥脑上平面受累角膜反射、嚼肌反射、角膜下颌反射消失、桥脑下平面受累水平性眼前庭反射消失、延脑损害脑死亡眼心反射消失、双瞳散大、呼吸停止。

①中脑平面损害是一个临界值。 ②脑干平面的划分系指其功能障碍而言并不真正代表其解剖结构。 中脑网状结构丘脑大脑皮质之间存在往返的神经联系构成所谓神经环路。 即所谓网状上行、下行激动系统维持人正常中脑网状结构主要是激活新大脑皮质而下丘脑是激活大脑边缘系下丘脑也激活中脑网状结构。 中脑网状结构对意识有作用外下丘脑健全也很重要。 中脑网状结构主要是激活新大脑皮质丘脑下部激活大脑边缘系也激活中脑网状结构。 昏迷是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网状结构处于抑制状态。 瞪眼昏迷是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 脑干各部分功能已恢复皮质和脑干的功能表现分离现象选定种脑干反射.睫脊反射(cilios)inalreflexCS)检查方法:疼痛刺激锁骨上区引起同侧瞳孔扩大。 反射弧:①传入神经颈神经。 ②中枢C~T的侧角。 ③传出颈交感神经。 意义:此反射消失提示损害扩展至间脑平面种为生理性(~)种属病理性(~)用以代表每一脑干平面的特征性功能以利观测脑干损伤范围的动态变化。

脑干反射

脑干反射 一、脑干反射的名称 1、睫脊反射:刺激锁骨上区引起同侧瞳孔扩大。 2、额部眼轮匝肌反射:术者用手指向外上方牵拉病人眉外侧皮肤并固定之,然后用叩诊锤轻叩其手指,引起同侧眼轮匝肌收缩闭目。 3、垂直性眼头运动反射或垂直性眼前庭反射:病人头俯仰时双眼球与头的动作呈反方向上下垂直移动。 4、瞳孔对光反射:光刺激引起瞳孔缩小。 5、角膜反射:轻触角膜引起双眼轮匝肌收缩闭目。 6、嚼肌反射:叩击颏部引起嚼肌收缩。 7、水平性眼头运动反射或水平性眼前庭反射:头左右移动时双眼呈反方向水平移动。 8、眼心反射:压迫眼球(自外向内)引起心率减慢。 9、掌颏反射:轻划手掌大鱼际区引起同侧颏肌收缩。 10、角膜下颌反射:轻触角膜引起眼轮匝肌收缩闭目,且反射性地引起翼外肌收缩使下颌向对侧移动。 其中,掌颏反射和角膜下颌反射为病理反射,其他为生理反射。 二、脑干反射变化与脑干功能障碍的相互关系 1、皮质-皮质下平面:以病理性掌颏反射的出现为其特征,

同时生理反射均保留,病人一般呈朦胧状态或浅昏迷,肢体对刺痛能定位,可伴醒觉反应或痛苦表情和自发性眼球游动,瞳孔正常或稍大,可伴癫痫发作及神经功能障碍。 2、间脑平面:以睫脊反射消失为其特征,同时掌颏反射消失,昏迷加深,肢体对刺痛呈板型屈曲反应,逃避而不能定位,偶呈伸直反应,而无表情,眼球游动,瞳孔正常或稍缩小,可有癫痫发作。 3、间脑-中脑平面:以额部眼轮匝肌反射为其代表,该平面损害时1~3反射均消失,同时出现病理性角膜下颌反射,四肢对痛刺激大多呈伸直反应,肌张力增高,牙关紧闭,面无表情,眼球固定,瞳孔大小正常。 4、中脑平面:以瞳孔对光反射为特征,1~4反射均消失,角膜下颌反射仍存在,深昏迷,去大脑强直,面无表情,眼球固定,牙关紧闭,瞳孔轻度扩大。 5、脑桥平面:以角膜反射为代表,功能障碍达上脑桥平面时,1~6反射消失,下脑桥平面时1~7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均不出现,深昏迷,四肢松弛,运动反应消失,下颌松弛下坠,流涎,伸舍。 6、延髓平面:以眼心反射为特征,所有反射全部消失,深昏迷,呼吸停止,双瞳孔散大。 三、临床意义 1、病理性掌颏反射的出现提示皮质-皮质下区受累。

反射和大脑脑干

反射 一. 简介 反射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神经活动,它是机体对刺激的非自主反应. 反射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活动需要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和高级中枢的调节来实现. 反射弧中任何一处中断,都可引起反射的减弱和消失.同时反射弧还接受高级中枢的抑制和易化,因此当高级中枢病变时,可使原本受抑制的反射(如深反射)增强,受易化的反射(如浅反射)减弱 二. 分类 1. 生理反射 深反射:指的是刺激肌腱,骨膜的本体感受器所引起的肌肉收缩,属于单突触反射弧 临床上常见有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反射,膝键反射等 浅反射:指的是刺激皮肤,粘膜引起的肌肉快速收缩反应. 临床上常有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等 2. 病理反射 当锥体束损害时出现的各种异常反射.1岁半的婴儿除外.常见的病理反射有Babinski 征,Chaddock 征, Oppeneim 征等 中枢系统各个部位损害的表现和定位 大脑半球 一. 简介 1. 构成: 包括大脑皮质,白质,基底节和侧脑室 2. 功能: 1) 优势半球: 指的是在语言,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和计算功能等占优势的半球,多为左半 球 2) 右半球: 主要在音乐,美术,空间,几何图形和人物面容的识别和视觉记忆功能等方面 占优势 二. 额叶 (一) 简介: 1. 构成:包括了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 2. 主要功能: 随意运动和高级精神活动有关 三. 顶叶

(一) 简介 1. 构成: 中央沟、顶枕裂、外侧裂、顶间沟 中央后回、顶上回、顶下回、缘上回、角回 四. 枕叶 (一)简介 1.构成: 视觉中枢,亦称纹状区 2.损害: a) 视野改变:偏盲, 黄斑回避 象限盲(上、下); 皮质盲(光反射存在) b) 视幻觉: c) 视觉失认:触觉可辨认 d) 视物变形:视觉中枢及顶、颞、枕交界区 五. 边缘叶 1. 构成: 扣带回、海马回、钩回 杏仁核、丘脑前核、乳头体核、丘脑下部、岛叶前部、额叶眶面 2. 主要功能: 参与高级神经活动,精神(情绪、记忆), 内脏活动 六. 内囊 构成和损害 七.基底节

脑干反射

脑干反射 1、瞳孔对光反射 (1)检查方法 用强光照射瞳孔,观察有无缩瞳反应。光线从侧面照射一侧瞳孔,观察同侧瞳孔有无缩小(直接对光反射),检查一侧后再检查另一侧。光线照射一侧瞳孔,观察对侧瞳孔有无缩小(间接对光反射),检查一侧后再检查另一侧。上述检查应重复一次。 (2)结果判定 双侧直接和间接对光均无缩瞳反应即可判定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3)注意事项 ①脑死亡者多伴有双侧瞳孔散大(>4mm),但少数瞳孔可缩小或不等大。因此,不应将瞳孔散大作为脑死亡判定的必要条件。有些药物如阿托品可以影响瞳孔的大小,但不影响对光反射。 ②眼部外伤可影响对光反射的观察。 2、角膜反射 (1)检查方法 抬起一侧上眼睑,露出角膜,用棉花丝触角膜周边部,观察双侧有无眨眼动作。两侧同样操作。 (2)结果判定 双侧刺激均无眨眼动作才能判断为角膜反射消失。 (3)注意事项 1)即使没有明确眨眼,但上下眼睑和眼周肌肉有微弱收缩时,不能判定为角膜反射消 失。 2)眼部外伤出血、球结膜水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三叉神经损害可影响角膜反射的 判断。 3、头眼反射 (1)检查方法 用手托起头部,撑开双侧眼睑,将头从一侧快速转向另一侧,观察眼球是否向相反方向转动,检查一侧后查相反一侧。 (2)结果判定 当头部向左或向右转动时,眼球均固定不动,没有向相反方向的运动,即可判定为头眼

反射消失(眼外肌瘫痪者除外)。 (3)注意事项 颈椎有外伤时禁做此项检查,以免损伤脊髓。 4、前庭眼反射(温度试验) (1)检查方法 将头部抬起30度,用一弯盘贴近外耳道,以备灌水流出用。用注射器抽吸0-4℃冰水20ml,注入一侧外耳道,注入时间为20-30秒,同时撑开抬起两侧眼睑,观察有无眼球震颤。完成一侧检查后以同样方法测试另一侧。 (2)结果判定 注水后观察1-3分钟,若无眼球震颤表示前庭眼反射消失。 (3)注意事项 ①试验前必须用耳镜检查两侧鼓膜有无损伤,若有破损则不做此项检查。外耳道内有血块或堵塞,处理后再行检查。 ②即使没有明显的眼球震颤,但有微弱的眼球活动,就不能判定前庭眼反射消失。 ③头面部外伤造成的眼部出血、水肿可影响眼球活动的观察。 ④本试验方法与耳鼻喉科使用的温度试验不同,后者用20℃的冷水或体温±7℃的冷热水交替刺激,不能用于脑死亡的判定。 5、咳嗽反射 (1)检查方法 用长度超过人工气道的吸引管刺激气管粘膜,引起咳嗽反射。 (2)结果判定 刺激气管粘膜无咳嗽动作,即可判定为咳嗽反射消失。 (3)注意事项 刺激时,若有胸廓运动,应认为咳嗽反射存在。

(二)、脑干水平的反射和反应

(二)、脑干水平的反射和反应 脑干水平的反射和反应是“静止性”的姿势反射,是为了适应在空间中的头部与体干的运动变化,或者是为了适应头部相对于体干所发生的运动变化而带来的全身性的肌紧张力分布的变化。 脑干水平的反射包括: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3.仰卧位的紧张性迷路反射;4.俯卧位的紧张性迷路反射;5。连合反应;6.阳性支持反应。 1.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检查时的体位为仰卧位,面部朝上,头部处于中间位,上下肢处于伸展位。检查时施加的刺激是使头部转向一侧。 阴性反应:无论患儿的头部转向哪一侧,被检查患儿的肢体都无任何反应。如同2—9: 图2—9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阴性反应 阳性反应:当头部向侧方旋转,处于同侧一方的上下肢伸展或者伸肌的肌紧张度增高,而另一侧的上下肢屈曲或者屈肌的紧张度增高,这种表现为阳性反应。如图2—10: 图2—10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阳性反应 评价:阳性反应在小儿出生后的4个月到6个月之间出现为正常。6个月以后出现阳性反应,则有可能是神经系统育停滞或迟缓的一个症侯。6个月以后包括成年,如果非对称性颈反射呈阳性反应,那么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出现都是病理性的一个症候。 2.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有两个检查方法: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1)的检查体位是四肢立位或者是趴卧在检查者的双膝上。检查时施加的刺激是使头部前屈。 阴性反应:上下肢的肌紧张度没有变化。如图2—11:

图2—11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1 阴性反应 阳性反应:上肢屈曲,或者说是上肢的屈肌肌紧张度占优位;而下肢伸展或者说下肢的伸肌肌紧张度占优位。如图2—12: 图2—12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1 阳性反应 评价:阳性反应从出生4个月开始到6个月这段时间内出现属于正常;如果在6个月以后出现阳性反应,则可能是神经系统发育停滞或迟缓的一个症候。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2)的检查体位是患儿取四肢立位或者是趴卧在检查者的双膝上,检查时施加的刺激是让被检查者头部背屈。 阴性反应:上下肢的肌紧张度没有变化;如图2—13: 图2一13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2 阴性反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