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杜牧_遣怀_诗意旨发微

杜牧_遣怀_诗意旨发微

杜牧_遣怀_诗意旨发微
杜牧_遣怀_诗意旨发微

1999年3月鞍山师范学院学报M ar.,1999

第1卷第1期Jo urnal of A nshan T eacher s Co lleg e V o l.1 N o.1

杜牧《遣怀》诗意旨发微

刘 刚 许长虹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鞍山,114005)

摘 要 杜牧的《遣怀》诗历来被人误解为艳情诗,以为关涉杜牧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其实,杜牧的《遣怀》诗是一首咏怀诗,作于会昌二年杜牧外放黄州之时,诗中抒写的是他由京官而外放的不满情绪,诗虽提及他当年在扬州的狎妓旧事,但自嘲之中别有寓意,是在反讥谤毁者发扬州之事为口实实是吹毛求疵,诗歌表意虽迂曲婉约,但只要把诗放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中看,寓意还是相当明显的。

关键词 遣怀 放浪 扬州 逸游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有首《遣怀》诗,流传颇广。诗云:

落拓江南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关于这首影响广泛的诗,自古而今,多被误解。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从话》说:“余尝疑此诗必有谓焉。因阅《芝田录》云:牛奇章帅维扬,牧之在幕中,多微服逸游。公闻之,以街子数辈潜随牧之,以防不虞。后牧之以拾遗召,临别,公以纵逸为戒。牧之始犹讳之,公命取一箧,皆是街子辈报贴,云杜书记平善。乃大感服。方知牧之此诗,言当日逸游之事耳。”自胡仔考定此诗本事以来,这首诗就一直被研究者目为艳情诗。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此诗着眼在‘薄幸’二字。以扬郡名都,十年久客,纤腰丽质,所见者多矣,而无一真赏者。不怨青楼之萍絮无情,而仅躬自嗟其薄幸,非特忏除绮障,亦诗人忠厚之旨。”且不计俞氏“十年久客”之说之误,单就其对诗旨的阐发而言,俞氏认为;此诗主旨在于忏悔往昔如梦的放浪生活,而诗人“不怨青楼之萍絮无情,而反躬自嗟其薄幸”,忏悔中更显出诗人性格的“忠厚”之美,从前代对此诗理解看,虽然他厚赏杜牧的“忏除绮障”的过而能改之举,肯定杜牧为人的“忠厚”之情,但前提仍是将此诗当作艳情诗对待。直至当代,几乎所有的古代文学史著作以及评析文章提及此诗,都无一例外的认为此诗唯言艳情,或批评曰格调不高,或警示曰是杜牧诗中的糟粕。对于此诗,似乎已“盖棺定论”了。

其实,杜牧的《遣怀》诗虽关乎他在扬州时的浪游经历,但并非抒写艳情。

以诗题而论,此诗当是咏怀之作。诗题曰:“遣怀”,其中“遣”字无疑是“排遣”之义,在这一字义的限定下,在“遣怀”语境中的“怀”字的所指范围相应地缩小了,其所指当是一种苦闷、忧

32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1卷

郁、悲愁、懊恼的情绪,而决不是与之相反的愉悦、快乐、欢喜、留恋的情绪。这说明《遣怀》的诗,与《咏怀》、《感怀》不同,不像《咏怀》、《感怀》诗那样可以表现各式各类的情怀,而只能表现诗人要极力排遣的,使诗人感觉不快的情感。既然如此,那么诗人作此诗究竟为何而颇感不快呢?这便是释解杜牧《遣怀》诗的关键。

从此诗显层次的表象内容来看,令诗人不快的好像就是,诗人往昔“落拓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的如梦的浪荡扬州的生活,和因此而“赢得”的“薄幸”的颇不雅观的名声。然而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杜牧在扬州时确乎有过与歌妓舞女交游的经历,但杜牧并不是薄情的放浪士子。有诗人离开扬州时写给一位歌妓的《赠别二首》为证。其一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二曰:“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两首诗,前首极赞女子的青春美貌,后首则苦诉离别情愫。从后首抒写的离情来看,诗人之于女子依依惜别之情颇深颇浓,而女子之于诗人却只有一丝淡淡的感伤。我们从中看不出诗人薄情的任何迹象。杜牧还有一首《张好好诗》也很能说明问题,诗序说:“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似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环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诗人对一位曾经相识而后来沦为当垆卖酒的歌女尚有此情感,“薄幸”之责实是莫须有。假如诗人真个因为青楼女子怨其“薄幸”而懊恼忧愤,那么他何以在“青楼薄幸名”前冠以颇为自得的“赢得”二字以自嘲?又何以将扬州那段颇不光彩的经历说成是“梦”?更何以在事过“十年”之后才有“一觉”的大彻大悟?这种种疑点透露的消息,无疑说明诗人是在向读者暗示,此诗的隐层次中大有文章,别有怀抱。

据缪钺先生的《杜牧年谱》,杜牧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之辟,入扬州幕府为掌书记,是在大和七年(公无883年)四月,而转真监察御史,离开扬州赴长安供职,是在大和九年(公元835)春。《遣怀》诗言:“十年一觉扬州梦。”语中“十年”之说,当为追述阔别扬州的时限。以此推算,此诗当作于诗人离开扬州的十年之后,若以诗人初到扬州的年份计算,是会昌二年(公元842),若以他离开扬州之时计算,是会昌四年(公元844),或在会昌二年与四年之间。按:杜牧大和九年离开扬州,入京为监察御史,不久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公元837),因为弟杜岂页医眼疾,去官,后应宣歙观察使崔郸之辟,入宣州幕。开成四年(公元839),迁左补阙、史馆修撰,又赴京供职。入京后又曾为膳部、比部员外郎,然皆兼史职。会昌二年,外放为黄州剌史。会昌四年九月,迁池州剌史。会昌六年(公元846)九月,移睦州剌史。考之杜牧在会昌二年至会昌四年间的事迹,我们认为《遣怀》诗当作于会昌二年杜牧被外放为黄州剌史之初。我们这样为此诗编年,不仅是因为此时距诗人初入扬州幕之时恰整十年,而且因为此时诗人的处境与心境同《遣怀》诗反映出的情绪相吻合。

当时,身为京官的杜牧对自己被外放为黄州剌史极为不满。他在后来写的《祭周相公文》中追述说:“会昌之政,柄者为谁?忿忍阴污,多逐良善。牧实 幸,亦在遣中。黄冈大泽,葭苇之场,继来池阳,西在孤岛。”这愤愤的言词,实在是在指责会昌年间的宰相李德裕,认为自己的外放黄州是李德裕的排挤异己所致。杜牧与李德裕本是世交,李德裕之父李吉甫自称“尝为司徒(指杜牧的祖父杜佑)吏”,杜牧之弟杜岂页也曾为李德裕幕僚,且关系至密。那么李德裕为何要排挤杜牧呢?缪钺先生在《杜牧传》中推测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杜牧虽然出身于高门世族,但为人倜傥,不拘绳检,与李德裕所标榜的山东士族谨守礼法的标准不合。二、当时牛、李党争,李

德裕与牛僧孺是敌对的,而杜牧在牛僧孺淮南节度使府作为掌书记,两人私交很好,李德裕可能认为杜牧是牛党。三、杜牧性情刚直,抱负不凡,不肯逢迎敷衍有权势的人,也许使李德裕觉得他难于接近。”缪钺先生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测李德裕不重用杜牧的心理原因,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但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弄清楚,这就是李德裕排挤杜牧出京外放的口实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史无所载,也只好去推测。《旧唐书?牛僧孺传》记载:“僧孺数为德裕为掎摭,欲加之罪,但以僧孺贞方有素,人望式瞻,无以伺其隙。德裕南迁所著《穷愁志》,引里俗犊子之识以斥僧孺,又目为太牢公。其相憎恨如此。”由此可知,李德裕对于政敌的攻击是不择手段的,他对于“无以伺其隙”的牛僧孺可谓是“洗垢求其瘢痕”,不仅以“里俗犊子之识”蔑喻牛僧孺,甚至用人的姓氏作文章,借太牢之祭用牛、猪、羊三牲,骂牛僧孺为“太牢公”。据《新唐书?牛僧孺传》记载,会昌二年牛僧孺被贬仅是因为有人举报他对刘稹受诛而“恨叹”而已。据《旧唐书?李德俗传》记载,大中二年李德裕被贬也是有人举报他的“辅政时阴事”。这说明牛李两党在互相攻击排挤时,多避讳触及皇帝最终决策的政事,而以揭发个人的“阴事”相讥谤。以此类推,李德裕对与牛僧孺私交很好的杜牧当有成见,对杜牧在牛僧孺扬州幕府中的那段经历当大为不满,况且李德裕曾接替牛僧孺为淮南节度使坐镇扬州,必知杜牧之放浪行径,他排挤杜牧的口实极有可能是杜牧在扬州的“逸游”之事。关于杜牧的扬州“逸游”,唐高彦休《唐阙史》称:“牧少隽,性疏野放荡,虽为检刻而不能自禁。”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亦称杜牧“美姿容,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杜牧的这一美玉之瑕当是“伺其隙”而“欲加之罪”的李德裕抓在手中的小辫子。

读过杜牧诗文的人都知道,杜牧是一个有济世经国之志的诗人。早在杜牧二十岁的时候,他就通读了《尚书》、《毛诗》、《左传》、《国语》、十三代史书,并进行了潜心深入的研究,“见其树立其国,灭亡其国,未始不由兵也。”(《注孙子序》)表现了诗人早期关注国事民生的情志,和结合国情钻研治国措施的务实精神。虽然诗人大半生的政治追求不能得以实现,但诗人始终未冷却政治追求的热情。就在杜牧政治生涯中被外放黄州的最失意的时候,尽管蒙受执事者诋毁,但他并未就此消沉。诗人在《雪中书怀》中说:“如蒙一召议,食肉寝其皮!”期望重得朝廷重用,以展报国之志。就在诗人到黄州之后,锐志仍犹未减,诗人《郡斋独酌》一诗中说:“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在这满怀壮志的诗句里,诗人首先表达了他要用“五色线”去“补舜衣裳”的辅弼明君的政治理想,继而具体的倾诉了他的施政措施,一是要用“弦歌”、“兰芷”所象征的文德教化抚慰四方百姓,二是要以铁的手腕坚决打击“腥膻”所指的乱边的异族和“凶狠”所指的背叛朝廷的藩镇,三是要开创一个“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的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这要比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说得更为具体。它有理想、有措施、有目标,就好像用诗歌语言宣布的施政纲领。在晚唐藩镇割据,边乱频繁的社会现实和政治局面下,杜牧的政治理想和施政主张决不是纸上空谈,而是切切实实地从实际出发的真知灼见。事实上,杜牧在黄州时,虽不能如自己所愿做一个朝廷的辅弼之臣以展怀抱,但作为一方父母官却在其职事之内为国为民做了许多好事,政绩颇显。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与诗人的政治理想相违背,离开了京城,外放黄州,满怀壮志,一腔热情,济世经国的抱负毕竟难以实现,苦闷时也难免仰天长叹。诗人在这几句壮诉志愿的诗句后,不得不悲叹“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壮志难酬的现实的极性反差,使诗人的内心在失落感中陷入痛苦的深渊。《新唐书?杜牧传》说:“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即当是诗人此时心境的写照。

33第1期刘 刚等 杜牧《遣怀》诗意旨发微

34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1卷

了解了杜牧抒写《遣怀》诗的时间、社会背景和诗人当时思想的情况,我们就会对杜牧的《遣怀》诗有一种全新认识。至于杜牧在扬州的逸游放浪的一段生活,以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似乎有失于文雅的风范,但是以历史的客观角度去看并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五代人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说:裴思廉状元及第后,作红笺名纸十数,诣平康里(唐代长安妓院所在地)因宿于里中。诘旦,赋诗曰:‘银钅工斜背解鸣,小语偷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裴思廉是与杜牧同时的晚唐士子。这则轶事说明晚唐士子与歌妓舞姬交游本是平常之事,不仅不失士子身份,而且可显士子风雅。与杜牧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如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许浑等人均有与妓女交往的经历,即便是盛唐时的大诗人杜甫也有过“暂醉佳人锦瑟旁”的艳事。一代习尚如此,责之何必过于刻薄。由此可见,杜牧“逸游”的风流,被人做为诋毁的口实,着实有些小题大做,或曰吹毛求疵。杜牧在会昌二年写过一篇《上李中丞书》,书中说:“某入仕十五年间,凡四年在京,其间卧疾乞假,复居其半。嗜酒好睡,其癖已痼,往往闭户,便经旬日,市庆参请,多亦废阙,至于俯仰进趋,随意所在,希时徇势,不能逐人,是以官途之间,比之辈流,亦多困踬。自顾自念,守道不病,独处思省,亦不自悔。”这段话,说明诗人对因为嗜酒好睡,不能逐人,而仕途蹭蹬,并未后悔,反而颇为自得。由此推想,诗人对所谓“逸游”的谤言,当不屑瞻顾,“亦不自悔”,因为那本来就是不值得惊怪的事。

说到这里,杜牧作《遣怀》诗的创作动机就十分清楚了。诗人借扬州生活的追忆所要抒发的不快之感是诗人的政治理想追求与这种政治理想追求不能实现的反差所引发的忧愤和苦闷。更有甚者是,诗人的政治理想非但不能实现,反而在政治理想的热烈追求中蒙受了沉重的打击;诗人的政治人格非但不被认可,反而遭受了执政者的无端指责,何况指责的口实又是那么让诗人无可奈何。因此,诗人只好不无遗憾地承认“落拓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的“风情颇张”的事实。而后则从遗憾中转出,联系十年后的处境,吐露了“十年一觉扬州梦”的彻悟,即万万没想到十年前的“逸游”竟成为十年后被人指责的口实,无奈中不无忧怨。最后才正话反说地以“赢得青楼薄幸名”自嘲,这自嘲实是苦恼人的笑,其真正命意在于,诗人虽“逸游”于“青楼”,而并未溺于“青楼”,这晚唐一代士子的风雅时尚,却被人说成轻浮的“薄幸”,真让人于啼笑皆非中无言以辩。从字面上看,这话的口气似乎说得很轻松,然而深层中蕴寓的情感却极为沉痛。杜牧在作《遣怀》诗的同年,曾定了一首题为《雪中书怀》的长诗,诗中有句云:“人才自朽下,弃去亦其宜”,自嘲自己才能低下,被人抛弃是理所应当。《遣怀》诗的结句就是诗人这种情感的负面表述。这种情感的诗,一直被人目之为艳情诗,实在是不可原谅的误解。

杜牧在写《遣怀》诗的同年,还写过一首《自遣》诗,可与《遣怀》诗参读。诗曰:

四十已云老,况逢忧窘余。

且抽持板手,却展小年书。

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

闻流宁叹吒,待俗不亲疏。

遇事知裁剪,操心识卷舒。

还称二千石,于我意何如?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年已四十,可以说已经老了,何况又经历了人生的那么多忧伤和困厄。我姑且放下上朝所持的手板,从繁杂的政务中抽出身来,来读些小寿命的人写的小见识的书。我嫌酗酒的阮籍过于狂放,我笑春秋时蘧伯玉自称“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未免有些晚

了。由于听惯了流言蜚语,所以听到了别人无端的指责,岂能感到惊咤!对待那些庸俗的人,我即不与之亲近,也不与之疏远,这因为“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碰到事情,我已懂得如何分析裁剪;操心操多了,我也学会了识时务,能屈能伸。如今在荒远的黄州,我又当了个二千石俸禄的刺史,对于我说来,这又会使我的心意如何呢?这里不嫌锁细地说解这首诗,是因为从这首诗中可以莸悉诗人作《遣怀》诗的心理状态。那年已老大,而有志无成的苦恼,那未曾轻狂,而被目为轻狂的遗憾,那不曾为非,而又不得不随俗去“知非”的悲叹,那对流言蜚语的无奈,那对世俗的鄙视,那原本性情孤高,而又不得已屈身从俗,学点世故的委屈,着实是诗人作《遣怀》诗的心理背景。更值得注意的是,“知非晚笑遽”简直就是“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注脚,“闻流宁叹吒”确乎更是“赢得青楼薄幸名”的笺疏。对扬州之梦的觉悟,不就是诗人“知非”的所指吗?所谓的“青楼薄幸”,不就是诗人耳闻的流言吗?

总之,杜牧的《遣怀》诗决不是艳情诗,诗中所抒写的,是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心情苦闷的自嘲式咏叹。

书 讯

由杨启昌教授任主编、鞍山师范学院教学法课题组编写的

《中学文科教学法与技能训练教程》和《中学理科教学法与技能训

练教程》,将于1999年3月由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两

部教程包括语文、历史、英语、美术和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共八

个分册。在这两部教材中,编写者把教学理论与技能训练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将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融为

一体,对提高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学能力有较大的帮助。需要者请

与本学报编辑部联系。35第1期刘 刚等 杜牧《遣怀》诗意旨发微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现实主义排律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 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 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

以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杜甫《登高》为例试比较李杜诗歌艺术特色

以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杜甫《登高》为例试比较李杜诗歌艺术特色 李白与杜甫,同是盛唐诗坛的两颗巨星,但是两人的个性和作诗的风格却又完全不同。杜甫《赠李白》诗云:“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的《戏赠杜甫》诗则写道:“饭颗庄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两位诗人的相互评价,体现出了两人各自不同的个性与风貌。 宋人严羽《沧浪诗论·诗评》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又说:“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人们大都以“豪放清新”和“沉郁顿挫”分别概括李杜诗歌风格主要特征。现以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杜甫《登高》为例试比较李杜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不同 所谓“风格”就是指作品的整个风貌和格调的基本特点,是反映一个作家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性,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李白、杜甫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是沉郁顿挫。 李杜诗歌主导风格的不同如在语言方面。太白诗歌是自然朴素,所咏之物脱口而出,不加雕饰。子美诗歌语言力求锤炼,加以推敲。一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个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天高云淡,雁阵远上,意境开阔,使人“对此可以酣高楼”。于是诗人暂时忘却生活里的种种不快,开怀畅饮,显得自然,不加修饰。也就有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脱口而出且毫无遮掩的豪放情绪。 杜甫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吸取古人的长处,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有人说过杜诗“无一字无来处”,他力求诗句的表达效果达到最高境界。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之所以被称为“诗圣”“诗史”就是他能通过语言把民族矛盾以劳动人民的苦难表达出来,并且诗歌的艺术性很强。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画面是惨淡的,同时也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也体现出了国破山河在的爱国情绪。 二、诗歌形象不同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它可以是指具体的人,也可以是具体的物,也可以是一处景致、一个片段、一个画面、一种意境等。李白诗歌的形象多凭主观想象幻化而成,往往从大处落墨,作总体勾勒,犹如泼墨写意;杜甫诗歌的形象多来自生活,真实具体,且善作精雕细琢,颇多工笔彩绘。 李白凭借想象的翅膀,驰骋古今,翱翔八荒,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运用想象的彩笔,点化事物、渲染意境。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全诗以唱叹起调,感慨去日苦多,今日愁闷。接下来,“蓬莱”二句,切题面的权位关系,说校书叔文章老成,得两汉蓬莱之风,切建安风骨;自己则如建此楼的谢朓,诗文清新秀发,由此,两人相俱有壮志逸兴,可共上青天搅取明月,至此,先前的烦忧在这想象中似已烟消云散。但是,这逸兴来去皆匆匆,诗人的愁思又猛然袭来,他以“抽刀断水水更流”作起兴,来抒写自己“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情怀,说明“酣高楼”反而让心中的烦愁更加深重了,因而不禁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感慨。这个“不称意”又对应了起首句的去日之苦和今日之烦忧,由此诗人自自然然地发出了解冠泛舟,归隐江湖的宣叹。全诗虽跳荡不羁,却起伏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现存杜诗1400余首,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第四、创造地运用各种诗体,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杜甫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全面发展和完善了诗歌体裁,真正做到了众体皆备。将五言古诗这种诗体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并发展了律诗的形式。 第五、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综上所述,杜诗的艺术特色可谓鲜明,树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面大旗。同时中国的诗歌到杜甫又达到了一座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我国后来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1]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摘要: 杜甫和他的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在古今中外的诗坛上,杜甫的诗篇别具一格,独占鳌头。无论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可谓前无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古人后启来者。 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 三、万方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他的诗歌特色各有千秋 讲到杜甫的诗歌,必定要讲到大唐的盛衰,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那个动荡而苦难的时期是杜甫诗歌灵感的发源地。杜甫的诗歌是根植于当时的动荡社会,与日渐黑暗的政治生活糅合在一起的。 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有能反映杜甫的人生观,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愤慨。曾经杜甫也有伟大的抱负,壮志凌云,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仕途的渺茫,使杜甫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弊端,人民的疾苦,促使他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真实而悲壮,慷慨又悲凉。杜甫的诗歌跌宕起伏在他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具体说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年轻的杜甫少年气盛,虽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当时他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

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唐诗的浩瀚海洋中,最为夺目 的莫过于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 实主义的伟大成就, 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李白和杜甫是中 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 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 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 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 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 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 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 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 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 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 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 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 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

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最新李杜诗歌的比较上课讲义

1、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 一、总的评价: 地位和评价。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兼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人物,被称为“诗仙”;杜甫则是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被称为“诗史”“诗圣”。 背景、个性和风格特色。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裴斐观点) 李杜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由于出身、个性、经历和个人

才能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总的说来,李白的诗歌表现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的诗歌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李白多平民的个性、自豪和反抗;杜甫多人道主义的关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二、不同风格的表现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萧涤非 内容提要(一)对杜诗的艺术性应有足够的认识:杜甫是十分重视诗的艺术性并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十分严格的诗人;杜甫又是在体裁、风格、艺术技巧、创作方法等方面集大成的诗人。(二)杜甫的叙事诗多即事名篇,自创新题,且全用五、七言古体,其艺术特点是:典型化的手法、对现实的客观描写、心理刻画、语言的个性化、细节描写。(三)杜甫的抒情诗所抒之情真实而重大,其艺术特点是:具体形象、景情交融、语言精练、大发议论、幽默含蓄。(四)杜甫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原因,主要是学习,特别是向民歌学习。 我想分以下四个部分来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性:一、对杜诗艺术性的应有认识。二、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点。三、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四、杜甫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基本原因。为了突出杜诗的艺术特点,除结合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外,将尽可能和李白、白居易等诗人的一些作品作些比较。比较,确是一个很好的容易说明问题的研究方法,但要做到恰到好处也颇不容易。因为首先得注意到拿来作对比的作品,在内容题材上是相同的,至少是相近的。然而这样巧合的作品是并不多的。 谈到比较,倒不禁使我们想起贾至、岑参、王维和杜甫4 人所作的“早期大明宫”那4首七言律诗。虽然这种诗不可能有什么高度的思想性,只能是一些官样文章,但由于写的是同一的题材,拿来作对比倒是十分合适的。前人也曾这样做过,想定出个甲乙丙丁来。有的评岑参第一,有的又推王维,也有不少好心肠的评论家和杜诗的注释者一定要替杜甫争面子,说还是杜甫那首写得最好。但一般还是倾向于王维,《唐诗三百首》选了王维和岑参的,没有选杜甫和贾至的,正代表了一般的看法。为什么王维那首早期诗能居第一呢?这是因为诗中有这么两句漂亮的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是从今天来看,王维这首诗要算是最坏的,因为他在睁着眼睛说瞎话,歌功颂德简直到了无耻的地步。我们知道,他们这4首唱和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也就是安史之乱的第3个年头。这时长安、洛阳刚刚恢复,安庆绪还占领着邺城,史思明仍盘据河北,到处还正在流血,为了换取回纥的兵力,唐肃宗就在这一年的7月,还不得不把自己的一个最小的女儿——宁国公主嫁给回纥。这哪里谈得上什么“万国衣冠拜冕旒”呢!顾亭林在《日知录》“文词欺人”一条中说:“古来以文辞欺人者,莫若谢灵运,次则王维。”我看,这首诗也是一个证明。杜甫固然不会说这种瞎话,就是岑参也不会说。由此可见,即使是一首应制式的诗,在两相比较之下,也仍然可以看出不同作家的不同作风。同时也可见,王维这位田园诗人是颇不老实的,他很会粉饰现实,很会做官。 说来也很巧,4位诗人中,岑参是边塞诗人代表,王维是田园诗人领袖,是“诗佛”,而杜甫又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诗圣”。但也很遗憾,当时李白没有在朝做官,否则让“诗仙”也写上一首,那可能就更有意思了。 我讲上面这段话的意思,不过在说明“比较”确是一种很好的能说明问题的方法,但必须注意题材的一致性。

李杜诗歌的比较

李白、杜甫诗歌的比较 谈到诗歌,我们就会想到诗歌的分析和理解,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和理解诗歌呢?我从付老师讲的《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以及袁行霈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总结出诗歌分析理解的几个方面,简单地说,要从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意境、风格以及格律等方面研究。诗歌与诗歌之间的比较也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这篇文章主要分析李杜诗歌。 说到比较就能想到有同有异,但是由于李杜诗歌的相同之处甚少,这里就省略而过了,重要的是分析他们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一 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评》中有一句话道出了李杜诗歌的不同“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飘逸和沉郁是相对的,这也是李杜诗风的不同,诗风的不同取决于李杜两个人的性格、愿望、人生经历以及创作题材的差异。首先,我们来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五岁随父亲迁居四川青莲乡,号称“青莲居士”。他五岁好剑术,游神仙,观奇书能作赋,李白喜出游,游遍了大江南北。就算被“赐金放还”但他还保留着这种爱好。而杜甫则一直心在长安,担心着国家的安危。他一生颠沛流离,坎坷波折。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创作风格的不同,李白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诗歌多以自我为中心。而杜甫却为国担忧,身处战乱,忧国忧民,更多的是国家之思。 正是因为遭遇不同,导致了他们诗歌语言的差异。下面让我们来看李白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开始描述了友人为其践行而设宴款待,但是自己却不能食,内心茫然,前六句的语言稍微有些低沉,可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句,感情基调开始改变,语言开始变得潇洒豁达,那种酝酿已久的感情冲了出来,一句“直挂云帆济沧海”写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下面再来看杜甫的一首诗——《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写于滞留夔州时期,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是藩镇割据,战争仍然不断,诗人独身一人漂泊沧江且疾病缠身。从诗人的语言中,可见这时的杜甫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奈。“他日泪”包含了诗人多少辛酸痛楚,一个“系”字,传达出自己对故园(家乡长安)的无尽思念。诗歌语言细腻,感情基调沉郁,无形当中透着一种伤感,意味深长。 所以综上两首诗大致的分析,可以看出李杜的诗歌,一个高昂,一个低沉;一个飘逸洒脱,一个沉郁顿挫。

论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白与杜甫所代表是二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形式,李白的诗歌运用奇特的夸张和想象,往往所表达是一种超脱自然的盛世情怀,而杜甫运用写实的手法,在意的是对于客体的一种真实的再现,所以在后人面对这样的二种风格的时候,在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相当的时候,总是想去比较一下谁代表的是盛唐诗歌的最高的艺术成就。 其实,面对二位天才级的诗人,我们后人这样的比较实际就存在着不适当,他们所代表的二种的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了几千年的栓选已经证明了他们二人共同所代表的一座后人无法仰及的高峰,对于我国的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无法替代的贡献。 一.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 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 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 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 是个谜。大约五岁时,随家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可想道教给他的一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18岁时,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等地,就是在漫游,任侠中李白度过他的一生。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或个人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写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作者的愁不是停留在伤秋悲春之中,而更多的是作者的积极的态度上的基础上的一种豪迈之愁,愁中更有豪气十足。 在诗体上,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李白推崇....“.清真..”.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古风·其一》)。这种“清真”,应该是一种自然朴素而又炉火纯青的美。“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王安石评价道:“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李杜诗歌异同

一.从风格上来看,两人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一)不同的创作道路。主要和他们的生活年代有关。 李白诗歌创作重在唐朝祸乱酿成之前,暴露和抨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李白身平影响他的创作道路主要是从开元十二年,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时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但不久后,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当时政治非常不满,诗歌是他抨击黑暗政治的发泄地。 杜甫诗歌创作重在祸乱既起之后,反映了国家忧患和人民疾苦。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是他的长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与其说他曾经看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不如说他更多地认识到衰败到来的危机四伏。而且,接着,他便被卷入战火之中,面对满目疮痍,而流徒奔波。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杜甫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写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有着更大的比重。 (二)不同的创作方法 李白善用虚,“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又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上句写思念长安,思念是一种精神活动,当然不可能挂在树上;下句写思家,归心不是物体,当然也不可能吹堕。但是这样写,思念的急切却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表现。 杜甫善写实,1,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如《兵车行》写咸阳桥头哭夫别子送行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天宝后期拓边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群众对拓边战争的态度与心情。2,对客观世界观察的细微,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濛濛雨雾,无声无息地飘落,用一个“潜”字,一个“细”字,真是把春雨的神韵全传达出来了。3,常常用描写与叙述,在叙述描写中抒情。 当然李白也有写实的诗,只不过写实的方法在李诗中不占主要地位;同样杜甫也有时用写虚的方法。他们只是各有侧重,李白的善于写虚与杜甫的善于写实,都各自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三)不同的艺术风格 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爆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壮美的诗境,构成了李诗清雄奔放的风格特色。 李白的诗歌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他的诗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则是爆发式的。他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而是火山爆发、大河奔泻一般,把感情倒出来。他常常是一气直下,大有欲止不能之势。他的诗,想象十分壮丽,而且常常瞬息万变,驰骋于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来去无踪。前人说他“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指的正是这一点。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境界何等壮美!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

浅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论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现实主义排律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

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 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

试论韩愈诗歌奇崛的艺术风格

试论韩愈诗歌奇崛的艺术风格 指导教师作者 摘要:韩愈诗歌以其奇崛不群的诗风,独树中唐诗歌一派大纛。他的诗作中虽偶有佶屈聱牙之瑕,但瑕不掩瑜,韩诗正越来越以它奇崛的特质,放射出其奇诡绚丽的光彩。毋庸置疑,韩愈以不因循前人独辟蹊径的创作手法,奇崛雄豪的意境创设和超异寻常的奇异想象,为自己的诗歌创造铺就了一条通天大道。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我们有必要作一番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奇崛风格诙谐戏谑浪漫 韩愈,字退之,中唐诗人,南阳(今河南孟县),韩氏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比韩愈晚半个世纪的晚唐诗人司空图形容韩愈诗歌艺术风格说:“韩吏部诗歌累百篇,而驱驾气势,如掀雷扶电,撑扶于天地之间。物状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一言蔽之,奇崛,就是韩诗艺术上突出的表现,或突出的风格。韩愈以他的奇崛,独树唐诗一派大纛,和元白诗派及其它诗派一起,大大活跃了中唐诗坛,造就了唐诗至盛唐以后又一个鼎盛局面。 一、韩愈奇崛风格的形成 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论到韩愈诗歌时说:“韩昌黎生平的心慕力追者,唯李杜二公。顾李杜之前,未有李杜,故二公才气横恣,各开生面,遂独有千古。至昌黎时,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唯少陵奇险处尚有可推扩,故一眼觑定,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此昌黎之注意所在也。”按此说法韩诗奇崛风格的形成原因是:一是韩平生心慕力追者唯李杜二人,他的奇崛诗风的形成,和学习李杜关系很大。二是韩才大学博不甘居人后,但李杜在前,诗歌发展已备极壮观,难乎为继,欲辟新径,唯李杜奇崛处“尚有可推扩”。这个说法很有道理,韩诗中提到李杜的诗句很多,而且他总是李杜并举,持平的态度也很突出。在《调张籍》一诗中,他曾对自己的心慕力追李杜的心情和感受亦有极形象的描写。另外,韩愈不但在政治上极有抱负,在文学上也是很自负的。“屠龙破千金,为艺亦云亢”“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他学习李杜,是自李杜始,希图有所创新,而不是单纯的模拟李杜。他在李杜之中寻求的是个人发展的途径,扩而充之,从而超出李杜,另树一帜。一个诗人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定型,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具体到韩诗的奇崛诗风的形成,至少还应在赵翼总结的以外再补充四条: (一)韩愈在文学上好奇的个性于诗歌的影响。好奇、标新立异是他在文学上的美学理想,凡异于常者,则认为是好。他在答到刘正夫书中说:“百物朝夕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其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足下家中之物,皆赖而用也,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为文,岂异于是乎?……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它,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其好奇,喜标新立异的文学个性由此可见一斑。凡古籍中之奇奥处,对他也特别具有吸引力,他在《上兵部李侍郎》中说:“凡自唐虞以来,编简所存,大之为江海,高之为山岳,明之为日月,幽之为鬼神,纤之为珠玑华实,变之为雷霆风雨,奇辞奥旨,靡不能达。”大约天地、人物、江海……之中,他喜的是扬沙走石,危峰峭壁,戈矛叱咤,浊浪排空。“尔雅注虫鱼,定非磊磊人。”他似乎不屑于在细支末节上汲汲追求,这就是他的美学理想,其势必影响他的诗歌。 (二)韩文的尚奇于韩诗的联系。韩愈是诗文皆擅的,韩文的突出特点也是尚奇,唐人李肇《国史补》说:“元和以后,为文笔则奇诡于韩愈。”宋人苏洵《上欧阳内翰书》也有一段形容韩文风格的:“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以此而论,韩诗奇崛的文风必然影响到其诗歌的创作风格。 (三)摧陷廓清充斥中唐诗坛的大历柔靡诗风的不良影响的需要。 (四)以文为诗创作手法的大胆使用。

李白.杜甫诗歌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

李白,杜甫的诗歌为后世诗歌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以其鲜明的诗歌创作特色并峙于盛唐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传奇。李诗的的豪放飘逸,杜诗的沉郁顿挫,为何他们之间,有如此区别?这是因为,李白出生于商家,杜甫则出生于官宦家庭,两人出生于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后来的生活经历不同,从而形成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的第一点不同——人生经历不同,除此以外,李杜诗歌创作方法的不同,也是李杜诗歌艺术特征不同的原因之一;李杜诗歌还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即使一草一木,一鸟一兽都会在他们的笔下放出异彩,李杜诗歌意象群的对比为本文的第三部分;在语言方面,李杜也各领风骚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凡一代文学自有其一代之作家”。在唐朝这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真是名家荟萃,菁华宏富。在其众多的优秀作家中,尤为卓越伟大者,当推李白和杜甫。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风,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把诗歌推向了艺术的高峰。 李白杜甫诗歌的两种不同艺术特色,对整个唐以后的诗坛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李白在诗歌艺术特色上主要注重奇特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其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杜甫在诗歌艺术特色上注重描写现实,以沉郁顿挫为感情基调,其诗中有一种深沉的忧思,写出生民疾苦,怀友思乡,也写到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显得深沉阔大。李白杜甫的产生,绝非偶然,他们是唐代社会兴衰之交催生和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孕育的伟大诗人,对于他们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特色原因,文章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出身不同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大约五岁时,随家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可想道教给他的一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18岁时,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等地,就是在漫游,任侠中李白度过他的一生。 杜甫则是由盛唐转衰的一位伟大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官宦之家。其家庭有奉儒守素的文化传统,给他很深的影响。他经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使他历尽人生辛酸,看尽生民疾苦,因而关心国家安危。 2、人生经历不同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他年少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