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寻找卡尔·波兰尼的“互惠经济”

寻找卡尔·波兰尼的“互惠经济”

寻找卡尔·波兰尼的“互惠经济”
寻找卡尔·波兰尼的“互惠经济”

寻找卡尔·波兰尼的“互惠经济”

——关于市场转型理论研究范式的探讨

邓伟志 秦琴

摘要:本文通过对市场转型理论的梳理,新制度主义研究范式的把握,指出新制度主义范式中对制度的强调应该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而有关市场转型理论的探讨却似乎忽视了非正式制度这一块。于是,本文借用卡尔·波兰尼的理想类型划分来指出研究者们在运用新制度主义研究范式时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再分配经济;市场经济;互惠经济;新制度主义;市场转型

卡尔·波兰尼在他的名著《伟大的转折》中对人类的经济生产方式做出了三种类型的概括,即市场经济、再分配经济和互惠经济。学者们纷纷借用这种理想类型的划分进行学术探讨。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苏联、东欧和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社会变革,其根本就是从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极大地改变了这些社会的基本面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被学者们誉为社会科学界的另外一个灵感源泉。其研究范式也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研究兴趣的增加以及原有旧的研究范式解释力的不足而发生了变化。

由于学者们要分析的是从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所以着重分析的是作为正式制度的这两种经济中社会分层机制的不同,而似乎忽略了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的互惠经济的作用,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市场转型理论的梳理,及研究范式的把握,指出在有关市场转型理论的争论中对互惠经济关注的不足,并由此提出作为互惠经济中重要概念的社会资本应该进入到市场转型理论的争论中来。

一、新制度主义范式的提出

1. 新制度主义范式

在苏东和中国发生变革之前支配西方社会科学界对东方社会主义研究的主要是极权主义范式和现代化范式。极权主义范式无疑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研究范式。美国哈佛大学的沃尔德教授在他的《共产主义的新传统主义》一书中讨论了这一研究范式在社会学研究中的表现。他认为极权社会有两个非常特殊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涉及政党与其支持者之间纽带的性质。在作为资本主义另一极的极权主义看来,政党与支持者之间是一种事本主义的(impersonal) 、意识形态性的,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关系。即使在革命成功以后,意识形态取向仍是社会动员的基本手段。第二个特征可以称为社会的原子化。这种社会不强调区别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合法性,凡是直接妨碍执政目标实现的社会纽带均消失了。“原子化大众”的存在,不仅为维持权力所必须,而且可以确保毫无障碍地对群众进行总体性动员。[1] 对于现代化范式,虽然学者们表述不一,但主题是一致的:认为,在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一旦政权得到巩固,社会主义社会就必然致力于经济发展,这种增长要求实现现代化和引进现代技术,而工业化和现代科学技术又要求有一套相应的现代价值观和制度,从而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结构的变迁。现代化的过程将以自己的必然逻辑使社会主义国家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对自己进行重建。

然而苏东和中国转型的现实并没有给这些理论范式以验证的机会,面对这些社会变迁,以上两种范式显然是缺乏解释力的,但新的范式对旧的范式的批判不仅仅是局限于旧范式的适应性问题,而在于一些基本假设的根本不同。斯达克和维克多·倪认为,新制度主义范式的产生是以这样的一种假设为基础的,即社会主义社会既不像全能主义范式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的另一极,也不像现代化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其未来是与资本主义相趋同的,国家社会主义应该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它拥有自己的制度逻辑和发展动力系统,其经济行为是嵌入于非经济的社会关系之中的,这和整个社会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联系在一起。[1]

2. 社会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

新范式主要是弥补了旧范式忽视制度的缺陷,同时又要与凡伯伦和康芒斯等人在20 世

纪早期倡导的制度主义区别开来,所以被统称为新制度主义范式。

在社会科学中对新制度主义比较全面的理解来自彼得·霍尔和罗斯玛丽·C.R. 泰勒的《政治科学和三个新制度主义》一文,他们指出社会学制度主义的“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的规则、程序或规范,而且还包括符号系统、认知规定和道德模板(这些意义架构指导人类的行动) 。它们把组织和文化两者间的分裂融合起来,把文化理解成为组织所拥有的一种共同价值观和态度,理解成为惯例、符号或认知的网络,为行动提供模板,提供了一个“意义框架”来指导人类的行为。这个定义推翻了传统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分裂,把文化也定义为一种制度。

[2] (P24) 把文化纳入制度分析框架,其实有着悠久的传统。从经济人类学家卡尔·波兰尼对人类经济生产方式的划分可见一斑。他认为人类经济生产方式不仅包括以价格和货币为中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一种横向联系的“市场经济”,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没有横向联系,所有生产者都纳入经济管理的“中央”指挥下的纵向网络,产品和生产盈余自下而上地交给中央,中央按照纵向网络中的权力关系自上而下地对产品和剩余进行重新分配的“再分配经济”,还应该有一种“互惠经济”,其特征是,虽然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直接见面,但价格和货币并不是中介,代之而起的是信任和礼物,这种经济生产方式对人类资源的配置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3. 对卡尔·波兰尼三种经济形态的分析

波兰尼划分的市场经济、再分配经济和互惠经济中,市场经济和再分配经济属于正式制度,而互惠经济属于非正式制度。是人类资源配置的三种主要类型。

市场转型理论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在制度的框架内探讨有关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而引起的利益群体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结构影响,因此理清这个框架是必要的。

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但其长期受市场——等级二分法的支配,只看到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由此争论不休,遭到了社会学的批评。斯密是第一位明确阐明“供求法则”的人,但是人们却常常忘记了他还提供给社会学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对整个19 世纪的社会学理论具有指导意义:当现代社会彼此区分并且行动者追逐各自狭隘与特殊利益之时,是什么或哪些社会力量把他们聚在一起? 他的答案是:当理性的行动者在公开和自由的市场里追逐自己的利益时出现了道德的和符号的力量与“秩序的看不见的手”。[3] (P258) 互惠经济描述的就是这第二只“看不见的手”。

总之,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互惠经济和作为正式制度的市场经济与再分配经济并非两张皮,互不相干,作为不同的制度形式,它们包含不同的刺激和制约结构,以及由此而来的特定的选择参数。每种形式的构成要素在每个社会中不同层次上并存[4] 。

由此,我们说新制度主义范式对制度的关注应该既包括A 区又包括B 区,也就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共存,并且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但基于新制度主义范式的有关市场转型理论的争论却似乎缺少了点什么。

二、新制度主义范式下的有关市场转型理论的争论

普遍认为科尔奈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短缺经济”和“软预算约束”这些独特经济现象和运作机制,预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独特的制度安排,由此将“制度机制”引入到经济学研究中。而社会学领域中,在新制度主义范式下对社会主义国家转型过程中不同群体的利益得失以及转型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影响的探讨则开始于匈牙利裔美籍社会学家撒列尼( Szelenye) 及美国社会学家维克多·尼(VictorNee) 等人的市场转型研究之中。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转型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以及市场转型过程中的精英(elites) 转换问题。

1. 市场转型理论的争吵

社会主义是一个再分配经济,并有其一套独特的与再分配经济相适应的利益分配机制。这是撒列尼对比较分层研究的贡献。在撒列尼的启发下,维克多·尼借用波兰尼的市场经济和再分配经济的两种理想类型,对苏东和中国市场转型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他著名的市场转型理论,他认为,国家社会主义社会从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将会导致权力和特权的转移,即从再分配阶级手中转移到直接生产者手中。因此,在最初研究中,基本都肯定市场转型具有一种“平等化效应”。在之后的几年中,维克托·尼利用新的调查数据不断修改完善他的理论,但1989 年理论的核心观点基本没有改变(维克多·尼,1991,1992,1996 ) 。无

论撒列尼还是维克多·尼,都坚持由于再分配体制和市场体制在制度化安排方面截然不同的特点,作为再分配体制的受益者的干部,不可能像适应再分配体制一样完全适应市场规则;因而,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干部几乎或根本不占优势,所以,市场改革造就的新经济精英将主要由来自旧的再分配体制中下层群体(非干部) 的成员组成,也就是说精英是流动的。

如下图所示: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持相反的观点:市场改革的最主要的收益者并不是那些在旧的体制中的被剥夺者,而是那些旧体制中的政治精英(金欧伊JCOi,1989; 苏珊·雪克S)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1) 由于再分配体制内部筛选干部的标准在发生着变化,政治上的忠诚不再是惟一要求,教育水平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条件(安德鲁·沃尔德A·Walder,1995; 布劳P M.Balu&Ruan,1990; 撒列尼,1987) ;在这种情况下,干部因教育程度较高而适应了市场机制的要求成为收益群体。(2) 政治精英熟悉再分配体制运作的规律及其漏洞,并且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关系,这些因素在向市场转变过程中会以“政治资本”(斯坦尼斯基Staniszkis,1991) 的形式产生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干部可以利用市场化过程中各种政策法律漏洞及国家财富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甚至将其据为己有。退一步来说,这种“政治资本”也可以起到一个非正式个人的信息网络的作用,确保干部在竞争中可以获得最新、最准确的市场信息,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胜(金欧伊,1989;罗纳塔斯,1991) [5] 。

对于市场转型中的“平等化效应”,撒列尼和维克多·尼认为不平等的缩小是市场渗入(marketpenetration ) 的结果。他们认为当社会主义经济还处于主导的经济时,市场就具有平等化的效应。而当市场持续渗入时,市场就会扩大不平等。这时的再分配就可以起到减小不平等的作用,罗纳·塔斯称之为补偿性优势假设。他们进一步指出,市场和再分配并不内在地产生平等或不平等的结果。这种结果依赖于它们所处的广泛的宏观制度设置。

边燕杰和罗根在对中国天津1978 年到1993 年改革进程及其收入变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的改革是在两大制度未发生动摇的前提下进行的。一是共产党的地位没有动摇,因此保持了政治权力在控制社会方面涵义不变,二是城市单位制度未发生根本的动摇,因为截至1993 年,单位仍然是控制经济资源的关键部门,单位仍然是再分配的代理人。这两种制度的持续存在和发生作用保证了政治权力对资源的控制和分配。他们1977 年以后的平等化是国家再分配为了保持市场改革的顺利进行而提高最低工资的结果,而后来不平等有所扩大则要归因于市场渗入。而孙立平则在《权力与市场的双动力》(2001) 一文中认为,中国在短短的15年内,为什么贫富差距会有所拉大,就是因为再分配权力和市场形成了一股异乎寻常的合力,都对不平等起了推动作用。

2. 理论视角的转换: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

对市场转型过程中的诸多现象的认识,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归根到底还是在于学者们对研究范式的把握,和研究环境的差异。

从以上市场转型观点的梳理中,我们不难注意到,虽然制度因素成为影响市场转型过程中利益群体以及分层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但是学者们大都是在市场规则和再分配体制这两种宏观正式制度的框架内论述着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只关注了上图中的 A 区。孙立平教授将此界定为“自上而下”的视角。

他认为“市场转型”理论这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关注的主要是制度、结构、组织、精英转变的过程,但对普通人特别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的位置和境遇及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却几乎完全没有涉及。而中国自90 年代以来在资源重新分割的基本格局之下,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底层社会正在形成。这个底层社会主要是由贫困的农民、农民工和城市中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体的城市贫困群体构成的。这个底层社会,既是市场转型的产物,也是影响市场转型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6] 。因此,对底层社会的关注的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是不能忽视的。这将丰富对市场转型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社会变迁复杂性的理解。基于这种考虑,他提出用一种称之为“过程一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来研究社会现象,以更大程度地接迎实践形态的社会现象。在涉及到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具体分析时,他更强调重视深度的个案研究,并通过将日常生活看作是“上”“下”两种力量交互作用的舞台,来综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视角。

无疑,孙立平教授的观点弥补了市场转型争论中只关注宏观结构的缺陷,但是,新制度主义范式要求分析不仅要能充分重视社会主义国家中独特的制度安排,而且能将从属群体、社会网络、民众文化等诸多非正式因素作为其重要的范畴纳入到研究视野的中心,也就是说上图中 B 区也应该进入到市场转型研究者的视野中。本文认为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仍然没有能够关涉到这一点。

而且,有关市场转型的讨论在方法论上陷入到了“结构——行动”的二元划分的困境之中。不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都内在地承认这种二元划分。两种视角实际上都是在一个正式制度的平面内探讨结构和行动的问题,“自上而下”注重宏观结构的作用,“自下而上”则认为微观行动更真实,结构和行动的交织作用似乎更为合理地展示了实践的理性,但依旧无法超越这种二元划分。

本文认为只有找回卡尔·波兰尼的“互惠经济”这一市场转型理论中所缺失的工具,才能更加完整地从一种立体的角度来阐释市场转型。

三、寻找互惠经济:一种网络的视角

互惠经济是卡尔·波兰尼著名的理想类型概念,它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它不涉及讨价还价;它也不同于再分配经济,在再分配经济中资源的运动模式遵循集中制,即物资与劳务流入流出于一个中心点,互惠经济是以文化和习俗为基础,建立在信任和合作基础上的一种平衡的交换[7] 。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它是和再分配经济、市场经济两种正式制度相并行的;作为一种方法论起点,它走出了“结构——行动”的二元困境;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它是对地位结构观的超越。是市场转型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理论工具。

1.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制度是多人世界的行为规则,是“社会中个人遵循的一套行为规则”[8] ,它由国家规定的正式制度和社会认可的非正式制度构成[8] 。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设计和供给的一系列规则,如市场经济和再分配经济,它们是具有一定强制力,是突现在外的制度规范。而非正式制度则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由价值观、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组成。非正式制度通过对正式制度的补充、拓展、修正、说明和支持,成为得到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和内心行为标准。合适、有效的制度安排必定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有机统一。

非正式制度往往比正式制度更能决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如果不考虑非正式制度安排,正式制度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实际上,制度只能作为正式部分和非正式部分的整体来理解[8] 。

因此,不考虑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互惠经济,有关市场转型的讨论是片面的和不完善的,它和再分配经济、市场经济相并行,是不可或缺的,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2. 对结构——行动二元划分的超越

超越“结构——行动”的二元划分是80 年代以后社会学家们努力的方向,而市场转型的研究却似乎又陷入了这一困境。吉登斯的结构的二元性告诉我们结构主义忽视了人的能动作用或是人们反思、监督、定义和决策的能力。在宏观结构主义中,社会结构只要求行动者各尽其责就够了。但结构不是什么神圣的东西,并不把人变成机器人或者愚人。结构既为人的制约,同时也在人们利用这种结构时再生产出这种结构。结构内在于互动者的日常生活中并由这些日常生活再生产。

实践层面上,个人和结构具有吉登斯所说的二元性,那如何在理论上用一个基本概念去替代具有结构主义特色的“结构”一词呢? 吉登斯是通过对社会结构的重新定义,就是把社会结构视为规则和资源来完成的。在使用这些规则和资源时,行动者在时空中维持和再生产出结构[9] (P152) 。很显然吉登斯的概念仍具有结构主义的意味。而互惠经济中网络的视角则完全去掉了结构主义的影子。由于把结构内在于互动之中,并为后者所创造,同时也限制着互动,宏观和微观分析的二分法消失了[10] 。这正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视角所存在的缺陷。同时,也是对市场转型分析中明显体现出的地位结构观的超越。

3. 网络结构观

从上文中有关市场转型的讨论中来看,无论是“精英循环”还是“精英再生产”,以及不平等的产生机制,都是围绕位置特征来阐释的,换句话说,就是拥有某种位置是获得精英阶层地位的必要条件。比如撒列尼和维克多·倪持精英循环的观点,他们认为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再分配体制有利于共产党的干部,而市场规则的涉入则有利于下层民众,也就是说,由于占据的位置的不同,不同的体制会使不同的群体受益。精英再生产观点的支持者也基于这一前提假设,所不同的是不同的制度结构对不同的位置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这是一种地位结构观。但让人困惑的是:是否不占据进入精英阶层所需要的位置,就一定不能成长成为精英呢? 网络结构观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

网络结构观把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个体既能从结构(联系) 中摄取资源,又要受制于结构(联系) 。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关注人们在其社会网络中和他人发生什么样的联系,不论你是“干部”还是“直接生产者”,只要你和有利于你成长为精英的他人有着某种联系,就有利于你成长为精英。也就是说,起关键作用的是网络中资源的多寡以及质量的优劣,这与地位结构观将一切都归结为人们的社会地位的观点是不同的。

网络结构观构成了互惠经济的内在规定性。作为一种建立在信任、义务以及习俗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形式,它强调人们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对资源配置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平等所造成的影响,它认为经济行动是嵌入到社会结构之中的,处于其中的人的经济行为必然受社会网络的影响。它更多关注的是在网络中摄取资源的能力以及遵循“人情法则”对于精英的形成和不平等的作用。比如说虽然占据着“非精英”的不利位置,但通过与精英的密切关系,仍然可以获得某种资源成长为精英。也就是说在市场转型过程中虽然正式制度的变迁必然会影响着精英的转换和社会分层机制,但互惠经济提供给我们的网络的视角告诉我们网络资源的多少,以及获取网络资源能力的大小也是影响精英形成和造成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我们这个重视关系的国度更是如此。林南将这种网络中接触到的资源称为社会资本(Lin 1995, Flap 1996, Tardos 1996, Burt 1997, Portes1998 ) 。这个概念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立体的考察市场转型的视角。

参考文献:

[1] 孙立平. 社会主义研究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J]. 战略与管理.1997. (5) .

[2] 杨雪冬.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 特纳.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 曹荣湘. 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M]. 上海:三联书店.2003.

[5] 宋时歌. 权力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转换过程中精英再生与循环的一种解释[J]. 社会学研究.1998. (3) .

[6] 何晓斌. 市场转型理论及其发展. 社会[J].2002. (12) .

[7] 边燕杰. 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M]. 北京:三联书店.2002.

[8] 王廷惠. 非正式制度、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J]. 开放时代.2002. (3) .

[9] 何梦笔. 网络、文化与华人社会经济行动方式[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0] 张其仔:社会资本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谢建社)

作者简介:邓伟志(1938- ) ,男,安徽萧县人,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教授。秦琴(1974- ) ,女,湖北鄂州人,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原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2期, 2004年3月

文章来源: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

波兰尼大转型读书笔记

读书随笔—波兰尼的《大转型》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奥匈帝国。他终其一生致力于寻找一种人道主义的新社会:一个欣欣向荣、但经济标准和价值并非至高无上的社会,一个公有共享且不是马克思集体 主义的社会。 波兰尼努力破译他所处时代问题的答案,首先因为他是一个艰难时世的见证者。他目睹了金本位制的崩溃、充分就业的瓦解、法西斯独裁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的惨剧、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五年计划,以及自由放任主义的损害和凯恩斯预算干涉主义的胜利。经历了众多的灾难,热情而富于使命感的波拉尼转向历史和比较的证据以确认社会 脱节的经济原因。 波兰尼揭示了市场资本主义并非仅凭演化力量就可以实现。其实,市场资本主义的起源是由于国家权力的占有者一方出于有意的努力和战略利益的考虑,创造出了最适合于市场经济的各种制度及管理上的安排,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劳动力的市场化。因而,资本主义以及作为其必要条件的劳动力的商品化都是一种政治上的建构。在波兰尼眼中,“市场是政府一方有意的、并且常常是暴力介入的结果。这个

政府出于非经济的目的把市场组织强加于社会之上。”波兰尼根据人类学研究成果指出,市场虽然是调节经济生活的一个非常古老的制度,但是在现代社会之前,从未成为社会经济组织的中心,甚至很少成为重要的制度。19世纪之前的人类经济活动史表明,除了体现市场功能的交换之外,人类经济活动方式还有互惠、再分配以及家庭, 后三者甚至是主导性的。 在此,波兰尼的矛头直指亚当·斯密开启的古典经济学。正是亚当·斯密这样的思想家提出,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的存在,或者,像他所说的那样,社会劳动分工依赖于人类“以此物换彼物的倾向”。这句话后来产生了经济人的概念。而实际上,亚当·斯密关于早期人类之经济心理的见解,与卢梭关于原始人之政治心理的观点一样,都是错误的。劳动分工,作为一个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现象,源自于性别、地理和个人禀赋这些事实上的固有差异;而所谓的人类天生倾向于交换的说法,几乎完全是虚假之言。波兰尼认为,在传统社会里,利润的想法是受到禁止的;临机应变和讨价还价行为会被谴责;慷慨的赠予是一种美德;所谓的以物易物、实物交换和对换的自然倾向是不会出现的。经济制度实际上仅仅是社会组织的一个职能而已。“尽管19世纪的学术界主旋律如此执着,但通过交换获益和得到利润从未在人类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自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市场制度相当普遍,但其对于经济生活来说不过是偶尔发挥作用。”

互惠互利的商务谈判例子

商务谈判案例 商务谈判概述 一提到谈判,可能很多人眼前浮现的都是这样一幅画面: 一张硕大无比的谈判桌,谈判桌两边对坐着一群神情严肃、西装革履的人,正在唇枪舌剑地讨论某个议题--往往我们会觉得谈判是一件很专业、很深奥、很紧张、很艰难、很神秘的事情。而事实上呢?我们每天都在谈判,谈判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谈判不仅仅是在谈判桌上进行的。我们说,当今是一个人人都需要谈判的时代,还价成交,无所不在。 每天早晨当闹钟响起的那一刻,就首先开始了与自己的谈判--现在就起床还是再睡一会儿? 在菜市场上的讨价还价。 老公和老婆之间经常有谈判。老婆说: “人家想要那个钻石嘛。”这是老婆跟老公的开价。老公说: “我捡个石头送给你吧。”这是老公的还价。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谈判--“给我买一个奥特曼的玩具吧。”父母: “行啊,只要你期末考试拿到双百,一定给你买。 --不要怕谈判。 第一节什么是商务谈判 一、商务谈判的含义 指谈判各方反复磋商以求达成一致的协议,是一种满足各方需求的交易过程,同时也是具有竞争性的活动。 1. 构成谈判的三个要素 (1) 你可以改变条款。如我们不会去谈水电费的打折扣,如不和医生、老师、强权者谈判。 (2) 资源及资源的供应渠道有限(如果是无限的,我们都可以去找新的而不用谈了). (3) 共同点和分歧点同时存在。如买菜的行为,买卖双方的共同点是都想成交,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分歧点在于买方想以最低的价格成交,卖方想以最有利于自己的价格成交。 2. 谈判的三个层面 谈判作为一种竞争活动,满足双方需求的活动,有三个层面: (1) 竞争层面--双方各自寻求己方利益,我赢你输。 一方要求什么就得到什么,或一方完全满足另一方的要求,这就不是谈判。案例: 夫妇二人买钟的故事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说的是一对夫妻,在一家古董店看到了一座老式木钟,夫妻双方都非常喜欢,一心想买下它。木钟的标价是750元,而夫妻俩只有500元。妻子当时就泄气了,但丈夫仍决心试一下。经过私下商谈,他们决定由丈夫作为谈判者,争取以500元买下。随后,丈夫鼓起勇气,对那座钟的售货员说: “我注意到你们有座钟要卖,定价就贴在钟座上,它蒙了不少灰尘,一定放了很久吧?”他看了看售货员,然后接着说: “我给你出个价吧,不管你接不接受,反正我就只出这个价。”他停了一下以增加效果,“你听着--250元。”那座钟的售货员连眼睛都没眨一下,说道: “卖了,那座钟是你的了。”那个丈夫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得意洋洋?不但获得了优惠,还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不,不是的! 他的最初反应是: “我真蠢,早知道这样我该出150元才对!”他的第二反应是: “这座钟应该很重才对,怎么那么轻呢?我敢说里面一定有些零件不见了!”这座钟买回家去,夫妇二人的噩梦就开始了。虽然这座钟放在家里的客厅里,看起来非常美丽,而且也似乎没什么毛病,但是他和妻子却始终感到不安。买回钟的那个晚上,夫妇二人半夜曾三度起来。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听到时钟的声响。这种情形持续了无数个不眠的夜晚,他们的健康迅速恶化。为什么?只因为那个售货员不经交涉就以250元把钟卖给了他们!

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身体性维度

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 的身体性维度 【内容提要】在身体性这个维度上,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和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之间存在着某种思想的会聚。从知觉的身体性出发,通过对“身体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关于身体的辅助意识的核心地位、“通过寓居而认识”等思想的阐发,默会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知识的身体根源。在关于他人之心的知识和身心关系问题上,波兰尼在强调心灵的身体性的同时,对心灵与其外在表现、心灵与身体作了区分,得出了心灵是其外在表现的意义,心灵是身体的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默会认识论/身体性/波兰尼/梅洛-庞蒂 一、默会认识论和现象学传统 波兰尼在哲学上最具原创性的贡献是在两种意识的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默会认识的结构。比如,在用锤子敲钉子的活动中,我们既意识到钉子,也意识到锤子和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在此,我们注意的中心是钉子,而不是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我们对于后者的意识不是为了其本身,而是为了前者。波兰尼认为,我们对钉子的意识是焦点意识(focal awareness),而对握锤子的手掌、手指中的感觉的意识是一种辅助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默会认识就建立在两种意识的动态关系之上。为了把握某一对象,我们需要将有关的各种线索、细节整合为一个综合体来加以认识,这就涉及到了默会认识的两个项目。我们对各种线索、细节、部分的辅助意识是默会认识的第一个项目,关于对象的焦点意识是第二个项目,为了认

识后者,我们必须依赖于前者,我们从前者出发来关注后者。默会认识就具体地展开于从(from)第一个项目转向(to)第二个项目的动态过程之中,“默会认识是一种from-to的认识”[1—p34]。 20世纪60年代,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已趋成熟。在阐发默会认识论的各种理论意蕴,展示默会认识论解决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潜力的同时,波兰尼也注意到了自己的学说和其他哲学传统之间的关联,现象学传统就是其中之一。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和现象学传统的关联,具体表现为它与现象学的三大观念的交接。这三大观念是:意向性、在世和身体性。 关于默会认识和意向性的关系,波兰尼说:“布伦坦诺指出,意识必然关注一个对象,只有有意识的心灵活动才会关注一个对象。我对默会认识的分析,扩展了对意识的这种看法。它告诉我们,意识不仅是意向性的,而且它总是具有各种根源,由此出发去关注其对象。它包括对其辅助项的默会意识。”[2—p32] 在波兰尼看来,默会认识的from-to结构比起布伦坦诺的意向性理论,更充分地阐明了意识的本性。它不仅展示了意向性,即意识的向量性质,而且表明,意识的指向性是以对辅助项的默会意识为基础的。①意识除了有其“to”的方面之外,还有其“from”的方面。 波兰尼从默会认识论的from-to结构引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认识是通过寓居而展开的(knowing by indwelling)。正是在这一点上,波兰尼看到了默会认识论和海德格尔的“在世”思想的关联。在《个人知识》火炬丛书版(1964年)的序言中,波兰尼说:“所有理解都

几种卡尔曼滤波算法理论

自适应卡尔曼滤波 卡尔曼滤波发散的原因 如果卡尔曼滤波是稳定的,随着滤波的推进,卡尔曼滤波估计的精度应该越来越高,滤波误差方差阵也应趋于稳定值或有界值。但在实际应用中,随着量测值数目的增加,由于估计误差的均值和估计误差协方差可能越来越大,使滤波逐渐失去准确估计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卡尔曼滤波发散。 引起滤波器发散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1)描述系统动力学特性的数学模型和噪声估计模型不准确,不能直接真实地反映物理过程,使得模型与获得的量测值不匹配而导致滤波发散。这种由于模型建立过于粗糙或失真所引起的发散称为滤波发散。 (2)由于卡尔曼滤波是递推过程,随着滤波步数的增加,舍入误差将逐渐积累。如果计算机字长不够长,这种积累误差很有可能使估计误差方差阵失去非负定性甚至失去对称性,使滤波增益矩阵逐渐失去合适的加权作用而导致发散。这种由于计算舍入误差所引起的发散称为计算发散。 针对上述卡尔曼滤波发散的原因,目前已经出现了几种有效抑制滤波发散的方法,常用的有衰减记忆滤波、限定记忆滤波、扩充状态滤波、有限下界滤波、平方根滤波、和自适应滤波等。这些方法本质上都是以牺牲滤波器的最优性为代价来抑制滤波发散,也就是说,多数都是次优滤波方法。 自适应滤波 在很多实际系统中,系统过程噪声方差矩阵Q和量测误差方差阵R事先是不知道的,有时甚至连状态转移矩阵 或量测矩阵H也不能确切建立。如果所建立的模型与实际模型不符可能回引起滤波发散。自适应滤波就是这样一种具有抑制滤波发散作用的滤波方法。在滤波过程中,自适应滤波一方面利用量测值修正预测值,同时也对未知的或不确切的系统模型参数和噪声统计参数进行估计修正。自适应滤波的方法很多,包括贝叶斯法、极大似然法、相关法与协方差匹配法,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相关法,而相关法可分为输出相关法和新息相关法。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

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30题,参考时限25分钟) 每道题包含一段话或一个句子,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完成陈述。注意:答案可能是完成对所给文字主要意思的提要,也可能是满足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 1.理查德?比特纳把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借款人描述为“信用状况一塌糊涂,收入微薄工作时 有时无,没有租房史,也没有储蓄维持生活”。银行把钱贷给这样一些人显然是不可行的, 政府监管也是不得力的。但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或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 以上文字的主旨最可能是: A.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 B.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银行的次贷危机引起的 C.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银行把钱借给了大量没有还贷能力的穷人 D.美国政府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监管不够 1.【答案】A。解析:材料中先是用理查德?比特纳的话对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借款人做了一 个描述,然后作者简单地评论,“银行把钱贷给这样一些人显然是不可行的,政府监管也是 不得力的”,作者紧接着提出自己的疑问,一个“但”字,强调了作者的真正想法,那就是: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作者最想表达的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就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因此A是正确选项。 2.其实对于人生、道德、审美以及社会的解释,并无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提出问题的冲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这种历史需求的,便是所谓的“恰 当学术”。你可以嘲笑胡适浅薄,称其提倡的实验主义颇为浅陋,甚至不如学衡派所推销的 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精细,但没用,后者就是不如前者适合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趣味。 以上文字是在阐述:

寓言故事:互惠互利

寓言故事:互惠互利 寓言故事:互惠互利 狐狸当上独木县县长没几天,他那当包工头的表弟就拎着大包小包的找上门。一见面表弟便满脸堆笑地说:哎呀,表哥呀,我给你道喜了:恭喜你荣升县太爷!这下好了,我们。。。。。。 表弟的话还没说完,狐狸便故作姿态地抢上说:瞧你这大惊小怪、张牙舞爪的,不就是个九品芝麻官嘛,有什么可喜的! 哎哟哟表哥呀,你可别小瞧这九品芝麻官呀,那可是个肥差使,你没见。。。。。。表弟的话刚说了一半,狐狸又抢上说:瞧瞧,瞧瞧,就像你当过这县太爷似的。 咳,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肘吗!你的前任就那个叫、叫什么&lsqu;李大划拉&rsqu;的,三年县长下,就成了百万富翁。这谁不。。。。。。 行了行了,我这把县太爷的交椅还没坐热乎,你就给我灌迷魂汤,啥意思哇,啊? 没啥意思,没啥意思,这不就闲说嘛。 闲说也不行。注意,以后这种话在外面不许乱讲。 明白,明白。嘿嘿嘿嘿。。。。。。表弟毕恭毕敬地把大包小包的塞给狐狸表哥说:这点小意思,不成敬意,还望表哥

县长大人笑纳。 嘿你小子,又拉拢腐蚀干部是不? 嘿嘿,不敢不敢,嘿嘿。。。。。。 嘿嘿这世上还有你不敢的?我可告诉你表弟,现如今干部讲究清正廉洁,这礼我是不能收的。 你不收我收。随着话音县太爷的夫人从里屋走了出,阴阳怪气地说:甭理他表弟,他就这么个人,越敬越歪腚! 说啥呢?往后这事你少参合。狐狸一脸的不高兴。 喂哟哟,你瞧瞧,瞧瞧,刚刚当上这芝麻官还没几天就摆上臭架子了!不就是个县太爷嘛,有啥了不起的!哼!夫人气哼哼地扭着屁股、拎着大包小包地进了里屋。 你、你你。。。。。。狐狸气得一时说不出话。 算了表哥,别跟我表嫂计较了。女人嘛,都这样。 真是头发长,见识短!说吧,找我有啥事? 嘿嘿,真是不好意思表哥,你刚上任就给你添麻烦。我。。。。。。 嘿你小子啥时候也学会客套了?赶紧点,我这还有要紧事呢。 那好吧,我就不绕弯子了。我听人说,今年咱们县里有几项大的政绩工程,你看能不能弄几项包给我?我保证。。。。。。 行了行了,你也用不着山盟海誓的,我干脆地告诉你吧: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 一、背景 (1)个人背景:默会知识的概念与理论最初是由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的。波本是一个卓有建树的化学家,后来转向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该理论不只是在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波及到人类文化几乎所有重要的方面。如科学、伦理、政治、法、经济、教育等。 (2)理智背景:挑战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所形成的“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真正的知识应是明确的、客观的、超然的、非个体的)。 “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其根源可追溯到柏拉图对话《拉凯斯篇》,该对话的主题是“勇敢”。在关于“勇敢”的对话讨论中,苏格拉底提出,“我们既然知道,那么也一定能够说出来”。作为将军的拉凯斯说,“我认为自己对勇敢的性质是知道的,但不知怎么地,我总是抓不住它,无法说出它的性质。”按照苏的看法,拉凯斯既然不能说出勇敢的性质,那么,实质上他不知道什么是勇敢。 “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不能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知道。”这个思想在近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形成“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说的。”这一观点与上述“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正好相对。它肯定了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知识的独立性与合法性。 (3)知识界的广泛认同 波兰尼提出的默会知识理论,现已得到国际社会科学界广泛的认同。例如,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即关于事实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如有关自然法则与原理方面的科学理论。(3)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指做某些事情、完成某种活动的技艺与能力。(4)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知道如何某些事的信息。 在这里,前两类知识主要通过书籍、报刊、光盘、数据库等载体,能够用语言、文字、数字和图表清楚地表达的知识,属显性知识,后两类往往难于编码和度量,是存储于人们头脑中的属于个人经验、诀窍、灵感的那部分知识,常隐含于人的行动之中,属难以量化处理的隐性知识。 二、何谓默会知识理论? (一)什么是默会知识? 1、定义:“默会的知识”(又称“缄默的知识”,又称“内隐的知识”),主要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即是所谓的“行动中的知识” ( knowledge inaction),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 (action-inherentknowledge)。 “对知识的表达而言,行动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方式。”(挪威哲 学家格里门)

三种卡尔曼滤波理论

经典卡尔曼滤波 动态系统的卡尔曼滤波数学模型包括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对于线性系统,其离散形式为 X k = Φk ,k?1X k?1+ G k?1W k?1 L k = H k X k + V k 其中,X k 为系统在t k 时刻的n ×1维状态向量,Φk ,k?1为系统从t k?1时刻到t k 时刻的n ×n 维状态转移矩阵,W k?1为t k?1时刻的r ×1动态噪声,G k?1为t k?1时刻的n ×r 动态噪声矩阵,L k 为系统在t k 时刻的m ×1维观测向量,H k 为系统在t k 时刻的m ×n 维观测矩阵,V k 为系统在t k 时刻的m ×1维观测噪声。 根据最小二乘原则,可推得卡尔曼滤波递推公式为: 1)状态向量一步预测值为 X k ,k ?1 =Φk ,k?1X k ?1,k ?1 2)状态向量一步预测值方差矩阵为 P k ,k ?1 = Φk ,k?1P k ?1,k ?1 Φk ,k?1T +G k?1Q k?1G k?1T 其中,Q k 为动态噪声方差矩阵。 3)状态向量估计值为 X k ,k = X k ,k ?1 +J k L k ? H k X k ,k ?1 4)状态向量估计值方差矩阵为 P k ,k = I ? J k H k P k ,k ?1 其中,J k 为滤波增益矩阵,具体形式如下 J k = P k ,k ?1 H k T H k P k ,k ?1 H k T + R k ?1 R k 为观测噪声方差矩阵。 基于方差补偿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 假定 W k 和 V k 是正态序列,X 0是正态向量。则定义l 步预测残差是 V k +l = L k +l ? L k +l ,k 其中,L k +l ,L k +l ,k 分别为第k +l 期观测值和它的最佳观测值L k +l ,k = H k +l Φk +l ,k X k ,k ,则V k +l 为正态向量。V k +l 的方差阵S vv 为: S vv = H k +l Φk +l,k P k Φk +l ,k T H k +l T +R k +l + H k +l Φk +l ,k +i l i =1 G k +l ,k +i?1Q k +i?1G k +l ,k +i?1T Φk +l ,k +i T H k +l T

走向后批判哲学

?《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 走向后批判哲学 ———论波兰尼对“批判哲学”的超越 郁 振 华 内容提要 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从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对近代批判哲学所竭 力排斥的“信念”、 “传统”和“权威”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分析,揭示了它们对于科学研究的构成性意义。波兰尼从而以自己的后批判哲学实现了对批判哲学的 超越,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对启蒙运动原则的扬弃有着相同的理论旨趣。 关键词 波兰尼 信念 传统 权威 后批判哲学 作者郁振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哲学博士。 在波兰尼(Michael Polanyi)那里,“批判哲学”这个词和一般通常的用法不完全一致,指的是自笛卡尔以来的那种贬斥信仰、传统、权威,推崇批判、怀疑的整个哲学倾向。波兰尼充分肯定了批判哲学的历史功绩,认为批判哲学也许是人类心智最富有成果的努力,但他认为,批判哲学一味强调批判、怀疑,对于信仰(念)、传统、权威等只见其消极面,未能认识到这些因素在科学研究乃至一般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在理论上未免失之偏颇。他以一种“走向后批判的哲学”,试图对批判哲学作一番理论上纠偏补正的工作。 一 西方近代文化是在反叛基督教中世纪文化的过程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中世纪文化的特征是信仰,而近代文化的核心精神则是批判。最能体现批判哲学之精神的是怀疑原则。批判哲学无条件地信赖怀疑原则:“真理是经由笔直而狭窄的怀疑之路而被逼近的”①。从笛卡尔提出普遍怀疑的口号以来,休谟、康德、穆勒、罗素等都主张,若要避免谬误,确立真理,必须诉诸怀疑原则。因此,对于波兰尼来说,在走向一种后批判的哲学的道路上,首先必须对集中体现了批判哲学之精神的普遍怀疑原则作一番检讨。 波兰尼追问道:普遍怀疑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我们以彻底的逻辑来贯彻怀疑原则,即拒绝接受任何未经批判的信念,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由于在我们最基本的感性知觉中,在我 ①Michael Polanyi:Personal Know ledge,Routledge,London,1958,p.269.

波兰尼从科学家向后批判哲学家的转变

波兰尼:从科学家向后批判哲学家的转变 王靖华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南京 210093) 摘要:本文详细地阐述了著名思想家波兰尼从科学家向具有后批判意蕴的哲学家的转变历程,旨在从波兰尼这一视角,来审视对客观主义科学观的批判与后批判哲学的认识论之间的发生学关系,并从中领略后批 判认识论,尤其是波兰尼以“个人知识”为核心的新认识论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波兰尼;科学;哲学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3)10-0033-06 作为20世纪欧洲卓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的专业生涯颇为传奇。在前30年的科学工作中,波兰尼声名显赫,但较之同时代的科学家们他无疑更为热情和浪漫,即便是在因成功解决纤维素纤维X射线衍射方面的难题而声誉鹊起的时候,波兰尼对科学之外的整个世界的真诚志趣与人文关怀亦没有丝毫削减;而就其晚期的哲学家角色而言,波兰尼又显得犹为严谨与深邃,由科学而哲学的道路与背景成就了他独特的理论视角与严密的逻辑思路,令他在科学哲学领域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最终凭其著名的意会(tacit)认知理论和富有人性的科学哲学观引发了认识论上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可以说,波兰尼一只脚坚实地站在科学共和国的门槛上,另一只脚则义无返顾地涉入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的旋涡中,再没有人能比他更为深刻而无私地洞悉这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里的奥秘了。不过,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非正统的视角与思考理路,波兰尼的思想在其生前并未能在主流学界中取得广泛的共鸣,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波兰尼方才受到瞩目,人们越来越将波氏的思想看成“哲学思想迈向后现代语境”的重要代表,而波氏本人也与哈耶克和波普尔同被誉为自由主义“朝圣山三巨星”和“当代认识论中的哥白尼”。 (一) 19岁的时候,波兰尼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脑积水液体化学》,并于1913年获得布达佩斯大学授予的医学学位。接着,他又连续在匈牙利和德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量子理论的应用及热力学与热力学吸附领域的文章。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波兰尼成为奥匈帝国军队里的一名军医。军医波兰尼习惯于超时工作,他一刻不停地思考着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化学问题,籍籍无名的年轻军官甚至曾鼓足勇气致信爱因斯坦,向他阐述自己的科学理念,而爱因斯坦也亲笔给他回了一些热情洋溢的信,虽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交流,但这已经足以使青年波兰尼深受鼓舞了,他似乎看到了自己在物理化学领域里的康庄大道。不过好景不长,艰苦的行军生活和恶劣的工作条件使波兰尼患上了白喉,他不得不住院修养。养病期间,波兰尼着手将自己这些日子以来的思考整理成一篇题为《固态非挥发性吸附剂对气体的吸收作用》的论文,并在1917年凭此获得了布达佩斯大学的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然而,波兰尼吸附作用理论的成功如同昙花一现,其中的因由恰恰体现了科学领域里正统思想对科学实践的统治和对异端的限制,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来详细介绍1917年以后围绕着波兰尼的热力

波兰尼意会理论的深层内涵及其意义

※哲学研究※  6  波兰尼意会理论的深层内涵及其意义 李弘毅 (无锡轻工大学社会科学系 无锡 214000) 内容提要:波兰尼个人知识论的立论基础是意会理论。他指出知觉中存在着意会认知结构。 意会认识的觉察连续统一体使经验具有功能关系、现象结构、语义和本体映射等特性。概念化与身体化是认知活动连续统一体,通过这种双向的内居使知与在同一。意会知识是任何知识的基础,通过意会认识可以融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本文指出波兰尼发展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理论,从知与在统合的角度审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方法论上的片面性,对融合当代两大社会思潮具有启迪意义。 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是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他首倡的个人认识论在当代思想界引起很大反响。誉之者曰,他的哲学是认识论的第三次“哥白尼革命”,毁之者嗤之为“蒙味主义者”,“不入学院哲学之流”。笔者以为,尽管其理论本身并非尽善尽美,但他的个人认识论无疑提供了一个融合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的新视角。 立论基石———意会认知与个人知识 波兰尼的被誉为第三次“哥白尼革命”的后批判哲学,是对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怀疑论和休谟的经验主义怀疑论的辩证否定,又与康德的折衷主义的批判哲学有别,更不同于非理性主义。波氏认识论革命的要旨在于从个人之知的深层重新发现人之存在。危机中的人怎样从人可以建构自己的经验这个发现中自赎呢?他认为:“知觉统合的逻辑可以作为发现的逻辑的模式。”〔1〕 他借用格式塔心理学一则实验:取两张不同照片,透过立体镜双孔各看一张,我们立刻见到一幅立体景像。波氏认为知觉活动中存在着意会认知结构。“当我们由于注意某种另外的东西(B)而相信我们觉察了某种东西(A)时,我们不过是对A的附带觉察。因此我们集中注意的东西B有A的意义。我们集中注意的对象B通常是可辨认的,而附带觉察的东西,象A,可能是不可辨认的。这两种类型的觉察相互排斥。当我们转移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直附带觉察的东西时,它就失去了先前的意义。简言之,这就是意会认识的结构。”〔2〕他举例说明道,人们学骑自行车时,注意焦点是看前方并保持平衡,此时可以觉察到自己手脚的肌肉活动却不能同时注意肌肉如何运动,否则就跌倒。因此在学骑车的认知活动中人对保持方向和平衡感的认知与对肌肉活动的认知之间存在着一种意会认知结构。 意会认知是认识者心领神会却默然不能或无意以言语形式表达的致知活动。它具有三元结构即认知者、附带觉察和集中觉察。认知个人在注意立体景像的同时对两张不同照片、视觉活动等的觉察就是附带觉察,而对

波兰尼提出他的隐性知识理论

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来源:互联网发布时间:2009.04.20 在制造领域,模具是基础。而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在历史上主要靠一个个模具师傅的经验、判断和个人知觉,所以要开一个新模具,需要让这些师傅满意:陪笑脸、递烟倒茶拍马屁。富士康也是这么做的,但富士康之所有能有今天的成就,在于他们下了很大的决心去建立模具设计的数据库来支持,经过数年数百人团队的努力,将大部分模具设计的工作显性化,这样子富士康才能迅速发展壮大。 全聚德的烤鸭也是靠师傅的,但也可以做成电子傻瓜炉烤鸭,其实也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成果。中医主要靠隐性知识诊病,所以比较难复制和推广。 这说明,隐性知识并非是永远的隐性知识,知识有一个成熟的过程!今天的许多显性知识,在当年也是隐性知识,可能经过几百年实践、学习、反思,最后可以显性化成文章、判断、农谚、行业俚语等。 但在某个历史阶段,对于特定的人、组织,一定是存在隐性知识,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又分两种情况: 一、对于单个人或单个组织的隐性知识,可能在别的人、别的组织已经成为了显性知识,这就要求要有广泛的学习渠道去学习。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原来觉得某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但让你说明白你很难说清楚,当看到某个书籍或文章的时候会感觉“心有戚戚焉”,这其实就是在你这里还是隐性在别人的地方已经是显性了。对于整个行业或者人类都没有显性化的知识,那么谁能最先显性化,谁就可以先发论文、先写书、先出产品和服务,可以先赚钱。 二、虽然已经有组织、个人显性化了,但我们得不到。或者整个行业、人类都没有显性化,这个时候只能在一个组织内部、个人想办法去管理。这个时候注意:对于个体的组织和个人,在某个阶段内可能有一些知识永远没有办法显性化或者显性化的成本过高。

三清开题报告

波兰尼“整体学习”思想研究文献综述 一对波兰尼及其默会认识理论的研究 1.国内的研究成果 1.1.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国内对波兰尼理论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主要集中于哲学领域的研究。刘仲林于1983年发表了《认识论的新课题—意会知识—波兰尼学说评介》①,开始在国内推介波兰尼的认识论理论。1984年,他翻译并发表波兰尼《人类的意会知识》,在此文中,波兰尼把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认识论,并指出默会认识的结构“在理解活动中表现得极为清楚,这是一个领悟过程:把不连贯的局部理解为完整的整体。”此后,哲学界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深入探讨波兰尼的认识论思想。张一兵、黄瑞雄、郁振华、钱振华等学者相继发表了相关论文,并将研究推向深入。主要的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介绍波兰尼本人及其他的默会认识论。郁振华在《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②中集中探讨了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结构和理论特征。他认为,在波兰尼看来,默会认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understanding),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智控制的能力。他在另外一篇文章《从表达问题看默会知识》③指出,默会知识是语言不可穷尽的,在逻辑上不可言说的。默会知识是人的一种认识技能。洪晓楠、俞胜在《也谈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兼与郁振华先生商榷》④一文中反驳了郁文中的观点,他们认为,郁文把“默会知识”等同于“默会认识”是错误的,通过“默会能力”得出的知识并不就是默会知识,每一种知识的形成都是可言传知识和默会知识的混合物。李白鹤的《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研究》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概括了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的基本内容,并表示默会认识实际上就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身心合一的整体理解。默会认识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认识活动,是一种对象的整体认识活动。这 ①刘仲林.认识论的新课题—意会知识—波兰尼学说评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5. ②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8. ③郁振华.从表达问题看默会知识[J].哲学研究,2003,5. ④洪晓楠,俞胜.也谈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兼与郁振华先生商榷[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 ⑤李白鹤.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卡尔曼滤波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卡尔曼滤波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卡尔曼滤波在信号处理与系统控制领域应用广泛,目前,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应用的各个领域。为了更好地理解卡尔曼滤波的原理与进行滤波算法的设计工作,主要从两方面对卡尔曼滤波进行阐述:基本卡尔曼滤波系统模型、滤波模型的建立以及非线性卡尔曼滤波的线性化。最后,对卡尔曼滤波的应用做了简单介绍。 卡尔曼滤波属于一种软件滤波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以最小均方误差为最佳估计准则,采用信号与噪声的状态空间模型,利用前一时刻的估计值和当前时刻的观测值来更新对状态变量的估计,求出当前时刻的估计值,算法根据建立的系统方程和观测方程对需要处理的信号做出满足最小均方误差的估计。 最初的卡尔曼滤波算法被称为基本卡尔曼滤波算法,适用于解决随机线性离散系统的状态或参数估计问题。卡尔曼滤波器包括两个主要过程:预估与校正。预估过程主要是利用时间更新方程建立对当前状态的先验估计,及时向前推算当前状态变量和误差协方差估计的值,以便为下一个时间状态构造先验估计值;校正过程负责反馈,利用测量更新方程在预估过程的先验估计值及当前测量变量的基础上建立起对当前状态的改进的后验估计。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称之为预估-校正过程,对应的这种估计算法称为预估-校正算法。以下给出离散卡尔曼滤波的时间更新方程和状态更新方程。 时间更新方程: 状态更新方程: 在上面式中,各量说明如下: A:作用在X k-1上的n×n 状态变换矩阵 B:作用在控制向量U k-1上的n×1 输入控制矩阵 H:m×n 观测模型矩阵,它把真实状态空间映射成观测空间 P k-:为n×n 先验估计误差协方差矩阵 P k:为n×n 后验估计误差协方差矩阵 Q:n×n 过程噪声协方差矩阵 R:m×m 过程噪声协方差矩阵 I:n×n 阶单位矩阵K k:n×m 阶矩阵,称为卡尔曼增益或混合因数 随着卡尔曼滤波理论的发展,一些实用卡尔曼滤波技术被提出来,如自适应滤波,次优滤波以及滤波发散抑制技术等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其它的滤波理论也迅速发展,如线性离散系统的分解滤波(信息平方根滤波,序列平方根滤波,UD 分解滤波),鲁棒滤波(H∞波)。 非线性样条自适应滤波:这是一类新的非线性自适应滤波器,它由一个线性组合器后跟挠性无记忆功能的。涉及的自适应处理的非线性函数是基于可在学习

波兰尼共生理论多元文化研究论文.pdf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波兰尼的生平与著述;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述要及其贡献;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波兰尼家族产生了后来使匈牙利知识界引以为自豪的杰出人物、波兰尼应邀到美国的大学作有关当前国际形势及国际关系的巡回讲演、波兰尼的制度演化思想及制度分析范式、波兰尼的“嵌入”理论、波兰尼的“双重运动”(DoubleMovement)理论、波兰尼实在主义的社会经济思想、波兰尼关于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思想、波兰尼“双重运动”理论的重要价值、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价值、波兰尼文化理论的重要启示、波兰尼共生理论(co-Existence)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等,具体请详见。 一、波兰尼的生平与著述 卡尔·波兰尼(KarlPolanyi)1886年10月21日生于奥匈帝国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波兰尼家族产生了后来使匈牙利知识界引以为自豪的杰出人物:作为著名社会思想家、经济史家、经济人类学家的卡尔·波兰尼;作为物理、化学家和著名哲学家的迈克·波兰尼(MichaelPolanyi)以及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迈克之子约翰·波兰尼(John,Polanyi)。卡尔·波兰尼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布达佩斯大学攻读哲学及法律,于190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12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并取得律师资格。1924--1933年,波兰尼在维也纳作为副总编辑和专题分析编辑在著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杂志社工作。在维也纳期间,受马赫思想的影响并作为马赫研究协会的一员,波兰尼撰写了大量关于科学、医学、人类疾苦及共产主义道德的手稿。1933--1935年,他移居到伦敦,继续为杂志社撰稿直到1938年。1935年发表《论法西斯主义的本质》的著名论文。波兰尼应邀到美国的大学作有关当前国际形势及国际关系的巡回讲演,先后在美国的38个州举办讲座。1940年他与彼得·德鲁克继续在美国讲座,并在德鲁克的推荐下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成为佛蒙牧州BenningtonCollege的访问学者(1941--1943),在此期间波兰尼完成巨著《大转型》的撰写,并于1944年在美国出版。1947年以后,波兰尼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学者并受聘为副教授,讲授经济史课程并主持经济增长制度因素的跨学科研究课题,1957年出版《早期帝国的贸易与市场》。这一时期最终奠定了波兰尼经济人类学实在主义学派学术领袖的地位。 波兰尼晚年致力于创办经济学和政治学比较研究的跨学科《共生》杂志,致力于深入研究文化差异,改善人类生活状况并实现世界和平的工作。据波兰尼夫人所言:“直到死神来临的前夜,卡尔一直在伏案工作着”。在1964年4月 23日《共生》第一期出版之夜,卡尔·波兰尼与世长辞。 二、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述要及其贡献 1波兰尼的制度演化思想及制度分析范式 波兰尼社会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区别于主流经济思想的制度分析范式、分析框架与分析方法。从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的互动中,探索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波兰尼认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经济与社会关系、文化传统及资源环境约束保持内在关联和有机协调,脱离和背离社会文化约束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终难以避免走向危机的归宿。在波兰尼看来,经济是一个制度化进程,是嵌入特定社会结构、历史传统和观念文化体系之中的动态过程,强调把经济——社会——文化关联的制度分析范式,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尺度,把经济视为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脱离社会环境的孤立存在,主张从社会关系、自然环境、人类多元文化关联互动的角度来分析市场机制的作用。他指出:“人类经济是嵌人制度、经济及非经济的环境中。宗教和政府与经济的结构和功能上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货币制度或生产工具的创新。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对制度演化、经济发展的持续影响作用不容低估。 波兰尼认为,前工业化社会长期存在的互惠模式(Reciprocity)、再分配(Redistribution)和家计(Houshold)模式,乃是深深植根并嵌入特定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自然演化的结果。波兰尼创新性地揭示出,只有到了近代,以货币为媒体的市场交换模式才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交换模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凌驾于社会关系之上,成为主宰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机器。然而,在波兰尼看来,这种自我调节的市场机制是一种非嵌入性机制,在社会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加速恶化,导致人与自然环境的加速恶化。波兰尼科学地预见到,这种近代出现的自我调节市场机制必然导致社会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必然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较早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市场制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性,与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内在不协调性,最终难以长期存在。 2波兰尼的“嵌入”理论(Embeded) 波兰尼对当代社会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最早提出“嵌入”理论及其分析框架。他认为:经济是“嵌入”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之中。人不仅作为其物质财富和个人利益的卫士,而且还作为其社会角色、社会需求及社会资产的卫士。无论是社会生产还是交换过程,并非单纯的经济利益关系,而必须充分考虑诸多社会因素。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在人、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把握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应当构成研究的起点。在波兰尼看来,经济是一个制度化进程,把握经济嵌入社会关系及其演化的规律极为重要。然而,19世纪以来在西欧出现的以自我调节的市场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则是人类有史以来在机器生产方式推动下出现的一次大转型。对于自我调节市场经济这种非嵌入经济体,如果一旦市场机制成为人类命运的主宰,成为自然环境乃至购买力使用的唯一主宰,那么,它将彻底毁灭这个社会

第一章:公司宗旨 E国电子商务公司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

第一章:公司宗旨 E国电子商务公司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希望能与XXX网站开展电子商务合作。 第二章:公司简介 E国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成立最早也是最成熟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E国公司随着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不断成长壮大,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00多名员工的盈利的电子商务企业,旗下拥有2家非常成功的电子商务网站,在中国拥有 上百万电子商务顾客群。 Eguo的经营理念就是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手段,给广大消费者和企业提供最 方便的服务和最优惠的价格。Eguo经营的产品丰富,产品包括:食品百货、 鲜花礼品、化妆品、个人护理、音像图书、软件游戏、玩具、数码家电、通讯 器材、时尚家居、服装服饰、运动休闲、艺术音乐、汽车用品等等。由于采用 电子商务的先进手段,Eguo销售的产品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任何线下传统零售 商的规模。 Eguo和众多知名厂家积极发展战略合作,共同开拓中国电子商务市场。Eguo 的合作伙伴包括可口可乐,雀巢,西门子,高伦雅芙,曼秀雷顿等等。 263mall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之一,通过提供互联网电子商务交 易技术平台与服务体系,采用招商的模式,实现网上商品销售、网上商品推广 及网上营销服务。 目前263mall日页面浏览量超过150万,拥有50多万注册用户。月销售额500多万,有200多个入驻商家,40多万种商品在线销售,在电子商务网站 中名列前茅。263商城的商品涵盖数字卡、数码产品、手机、电脑、家电、音像、软件、图书、票务、化妆品、香水、玩具、鲜花、礼品、运动休闲、服装、食品日化、保健品、成人用品等,以及家居装饰、招生培训等服务类项目。

263mall已经拥有跨越多种行业的合作伙伴,其中包括美国宝洁公司、美国雅 芳化妆品、德国贝塔斯曼媒体集团有限公司等名列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还有国内各传统行业的巨头,如中国对外演出公司、金象大药房、恒昌电脑、NO.5香水店、家和庄兴数字卡店等等。 第三章:项目介绍 一、平台系统介绍: 新建的平台管理系统,在前台可帮助企业整理店面,在后台按商家要求设立商 店管理员权限,为商家在网上管理商店提供条件和工具:包括商品库存管理、 定单查询跟踪、销售跟踪,帮助企业积累客户数据,缩短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中 间环节,建立直接联系。 商家同时享受商城完善的网上支付服务系统,支付方式包括:货到付款、邮政 汇款、银行汇款、工商银行牡丹信用卡、工商银行牡丹灵通卡、招商银行一网 通以及首信支付平台(包括:中国银行借记卡,中国银行长城卡,工商银行存折,建设银行龙卡,浦东发展银行存折,浦东发展银行东方卡)。解决客户支付问题。 新建的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便捷的网上购物----浏览选择方式和搜索 选择方式。浏览选择方式,这种选购货品方式和消费者逛商场的方式十分相似,消费者只要按照我们的页面提示逐页浏览就可以了,看中了喜欢的商品,随时可以点击购买按钮将它丢入购物车,并且每一页都设立了购物线路图,让消费 者安全,清晰的获得理想的商品。搜索选择方式,消费者可以在页面顶部搜索 区域进行多条件商品搜索,首先键入关键字,然后选择商品主类及子类,点击 搜索,直接找出想要购买的商品,方便快洁。 二、项目优势: 与各地合作商合作共建的商城平台具有独立与联合两种性质。 独立性,共建的商城平台在当地拥有一定的知名度,E国公司的网站具有较高 的全球排名和完善、成熟的电子商务运营理念,双方合作提高了平台的含金量,

2020年上海市高考历史二模试卷-金山区

金山区2019学年第二学期质量监控高三历史试卷 2020.05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次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朝就可能出现了牛耕,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孔子有位学生姓名为司马耕字子牛 C.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D.《诗经》中有关于农耕生活的描写 2.观察下列“穿越时空对话”图,关于图中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图1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图2是专制主义制度的产物 B.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C.从图1到图2的变化实质上是历史的进步 D.从图2内容已看到民主制度的迹象 3.下表是某学生整理的数据,不能用此来研究的主题是 时期赋税徭役 汉高祖十五分之一每年一个月 汉景帝三十分之一每三年一个月

A.“无为” 到“有为” B.与民休息 C.轻徭薄赋 D.文景之治 4.“魏之先(祖)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材料中的“魏”当指 A.西周时的魏国 B.战国时的魏国 C.三国时的曹魏 D.北朝时的北魏 5.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整整这个朝代, 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北宋 6.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言:“中国人害怕并且不信任一切外国人。”最能反映此论断的史实依据是 A.朝贡贸易 B.榷场贸易 C.早期西学东渐 D.闭关锁国 7.按干支纪年法,今年是“庚子年”,以下中国面临的外部侵略同样发生在“庚子年”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雅克萨之战 8.与“千年帝厦一朝倾” 相关的事件是 A.清末新政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9.下列报道不可能出现在《申报》上的是 A.清廷学部考试结果 B.张裕葡萄酒广告 C.汽车肇祸 D.新中国成立 10.右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自国外的一张 明信片背面,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11.南京国民政府为制造“对外自主”的形象,发起了 A.开罗会议 B.东北易帜 C.五四运动 D.改订新约运动 12.要研究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下列城市中最值得寻访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