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大学学科建设_高艳

论大学学科建设_高艳

一、什么是学科建设

1.什么是学科

学科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伴随着知识的产生与分化而诞生。[1]学科一词最初源自于一印欧字根,希腊文中的didasko (教)和拉丁文中的(di )disco (学)相同。从词源来看,学科一开始便与教和学相关联。古拉丁文中的discipline 兼有知识和权力之意。14世纪英国作家乔塞(Chaucer )时代,英文中的discipline 指各门知识,尤其是新兴大学中的“高等部门”

,如医学、法律、神学。在法国,学科最初指用来进行自我鞭策并进行自我约束的小鞭子(unpetit fouet ),在这种含义渐渐消失之后,学科变成了鞭策那些在思想领域进行探索的人的工具,再后来,他们把学科看作是科学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2]

在当代英语中,discipline 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包括学科、学术领域、课程、纪律、严格的训练、规范准则、戒律、约束及熏陶等。比利时学者阿波斯特尔(L ·Apostel )运用科学社会学的方法来考察学科,认为它是以建立模式为目

的(基础学科)和以改变客体为目的(应用学

科)的活动。[3]美国学者克拉克(Burton R ·Clark )则认为,学科明显是一种联结化学家与

化学家、

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它按学科,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4]

在我国古代,学科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学问的科目门类。二是指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学

业科目。[5]

在当代,我国《辞海》一书把学科看做“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

支。”[6]

《汉语大辞典》中把学科解释为“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或指学校教学的科目。”

从以上各种对学科的释义里可以发现,目前对于什么是学科主要有三种界定视角:一是从知识论的角度,将学科视为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强调学科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二是从活动论的角度,将学科视为生产、传授、应用相关知识的活动体系,强调学科有特定的研究方法、传授方法、习练方法和应用方法;三是从组织论的角度,将学科视为一类特殊的社会建制,强调学科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并得到社会认可和社会支持。这三种视角

摘要:本文从学科的要义和内涵出发,针对什么是学科建设、为什么做学科建设和如何开展学科建设等展开论述。通过分析一流学科的属性与特征,研究目前高等教育界几种主流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国内外各种大学和学科评价中排名靠前大学的学科情况,可得知:学科水平决定大学水平,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能在各种评价指标体系中名列前茅。学科建设可视为基于顶层设计,以目标为导向提升能力的过程。确立发展目标、遵循学科建设原则、合理配置资源、明确责任主体是高校开展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学科;学科评价;学科建设

论大学学科建设

高艳吴森林

郭兴蓬

相互补充,由它们共同呈现出的特征,代表着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形象。[7]

大学是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而各种不同的“学问”则以学科的形式出现,学科理所当然地需要承担大学职能。有学者将大学学科定义为:大学学科是以知识分类为基础,以高深专门知识为学术活动的对象,承担大学职能的基本单元。[8]

在大学,学科是具体的,既是以知识系统为基础的学科,又是以具体院校机构建制为依托的学科。学术性和组织性是大学学科的两重属性。作为前者,它是一个只按知识门类划分而不分国家、地域的体系。同一个知识单位,在不同的划分体系中可能处于不同的层级,即属于不同级别的学科。但不论哪一种划分体系,学科划分都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起着目录性的指导作用,规定着我们探索的范围和领域,成为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另一方面,它也起着范型的作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组织、制度和文化。[9]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把学科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3个门类,各门类下又包括若干个一级学科,如文学门类下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等3个学科。作为后者,它是一个学术实体,有自己的组织建制、力量配比、运行机制等,表现为不同院校的相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和特色。以电气工程学科为例,在处于全美首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该学科设置在工程学院电气与计算机科学系,学科方向涉及电磁、光子学、电力、能量、材料、设备、微系统、纳米技术和信息物理等诸多方面,学科交叉特征明显。而在位于我国首位的清华大学,该学科设置在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主要研究方向涉及电力系统、电力电子、电机、高电压、电路、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等,着力解决实际电力系统中的问题,并逐渐向新兴交叉学科延伸。

2.什么是一流学科

从学科的内涵出发,可以分析归纳出一流学科所具备的主要特征。开展学术活动的主体是人,因此一流学科首先要有一流的队伍。一流的队伍是从事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的先决条件。但一流的队伍还需要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作为支撑,学术活动才能得以顺利开展。作为大学的基本单元,一流学科必须能很好的承担大学职能,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水平便成为学科水平的直接、重要体现。因此队伍、平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反映学科水平的要素。

为了对学科水平进行评价,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机构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在评价学科时都离不开对学科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和社会服务等一个或多个方面的情况进行考查。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影响较大的指标体系主要有如下几种:(1)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主要考查学科方向、学术团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支撑条件等6个方面的内容;[10](2)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一级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设置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与创作、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声誉等4个一级指标;[11](3)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主要指标包括获奖校友、获奖教师、高被引科学家、论文数、高质量论文比例、科研经费(仅工科使用)等;[12](4)《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①,评价指标分为教学、研究、论文引用、工业收入和国际化5大类;[13](5)QS世界大学排名,主要采用学术声誉、雇主评价、师均论文引用、师生比、留学生比例、外籍教师比例等6项评比指标;[14](6)ESI学科领域排名,根据一个机构在一个学科领域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决定该机构在这个学科领域的位置。[15]

综观这些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可总结归纳出一些共同的评价指标,并根据各项指标重要程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核心指标、关键指标和重要指标。首先,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学科建设必须依靠学科队伍来实现。没有一支

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就不可能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因此,队伍是评价学科的核心指标。其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均可通过论文、专利、获奖等成果形式来体现,将这些作为评价学科的关键指标。再次,科研项目与经费、平台和基地为学科发展提供支撑,国际化水平、生师比是影响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指标均列入学科评价重要指标的行列。

上述共同的指标对学科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学科水平的外在体现进行评价,一流的学科具备一流的队伍、一流的平台等特征,更有利于汇聚吸引高水平人才,从而产出高质量成果。因此一流的学科无论用何种指标体系来评价均能名列前茅。例如我国清华大学,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该校电气工程学科排名全国第1;而在2013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该校电气工程学科名列世界第21,也是国内首位。北京大学的语言文学、自然科学、生命医学等学科领域的多个学科在上述两个评价体系中均占据国内第1的位置。

3.什么是学科建设

学科发展的形式是多样的,人们主动进行学科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学科建设是对学科自发演进的一种促进和引导活动,是努力为学科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科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学科建设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16]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很广,不同类型的大学、同类大学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学科建设的定位、思路和策略都会有所不同。只有把学科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的系统中去考虑,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抓好学科建设。归纳起来学科建设可视为基于顶层设计,以目标为导向提升能力的过程。顶层设计包括研究规律、总体规划、优化布局,目标导向包括凝炼目标、形成共识、建设制度,能力提升包括协调落实、促进发展、提高水平。

二、为什么做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会有一流的大学,也就无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更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17]学科建设是学校提升水平的永恒主题,需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18]

1.学科发展的需要

学科建设的动力是多元的,既有内动力,又有外动力。内动力是学科逻辑自主发展的规律;外动力是指学科发展的社会需求,而学科建设是内外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19]

就知识建构和方法建构而言,推动学科演进的力量是各学科的内在矛盾。由学科内部矛盾而生产的科学问题,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实际起点,也是将研习者聚集起来的黏合剂。换言之,具有不同动机的研习者,可以将解决学科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共同的工作目标而走到一起,成为有某种建制化水平的学科共同体。这就提供了如下可能性:在提高学术共同体建制化水平的过程中,使消除学科内部矛盾的自发目标,转化为自觉进行学科建设的一种动力。[20]因此,可以说学科建设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2.学科水平决定大学水平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要素,是大学实现三大社会职能的载体,知识和知识创新及其形成的学术发展是以学科建设的形式来实现的。大学的教师也都是归属并专长于一定的学科,通过学科的形式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一流的大学往往都在某些学科领域处于世界的前沿,并在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提升和确立学校的地位与知名度。学科建设水平是大学专业教育水平、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层次、大学文化层次的综合体现。

学科水平决定了专业教育水平。学科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都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该校的学科水平。专业教育以学科为依托,一流的学科造就一流的专业教育。MIT、剑桥大学培养了世界上为数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为美国硅谷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哈佛大学商学院培养了缔造微软、IBM、Facebook等一个个商业奇迹的人。背后的原因都是因为有一流的学科作为支撑。

学科水平决定了科学研究水平。学科奠定了科学研究的知识与方向,给科学研究提供了系统化、专门化的知识,学科建设的发展又不断地指导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和进程。[21]科学研究中重大问题的解决要靠强大的学术实力。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可能聚集一批高水平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基地,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只有拥有高水平的学科,社会才能对其产生认同感、信任感,因而也才有可能承接重大的科研项目。[22]这些都是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基础。

学科水平决定了服务社会的层次。社会服务的实质就是知识转移,高水平的社会服务需要有一流的学科成果作为基础。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王选的汉字排印、清华大学的核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无人飞机、华中科技大学的数控,无不以一流的学科成果为依托。

学科水平还决定了大学的文化层次。大学文化的核心在于追求真理,并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从而推动社会文化建设,这些都要依托大师、专著以及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它们都是学科水平的反映。

3.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一流的学科

学科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力量之源,是大学兴衰成败的关键。大凡名校都有名牌学科,学科代表了大学的特色和水平,一流学科以其稳定性、延展性、辐射性而使名校长久不衰,美名远扬。[23]高等教育学界对世界一流大学较为公认的评价是:位居全世界最前列,达到卓越的国际标准。[24]大凡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可谓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中流砥柱。[25]

对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201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6]中排行前100位的大学进行调查统计表明,这些大学进入ESI 排名前1%的学科数均在15个以上,并且这些大学至少有3-5个学科排在世界前50位。例如,哈佛大学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有22个,其中18个学科排名世界前50位;MIT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有21个,其中13个学科排名世界前50位。又如,在2013-201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排名第1的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科学排名全球第1,工程技术全球排名第4;排名第2的牛津大学,5个学科领域处于全球顶尖水平,临床预防医学全球排名第1,社会科学全球排名第2,生命科学、艺术与人文全球排名第3,物理科学全球排名第8;而排名第5的MIT,也有4个学科领域在全球名列前茅,如工程技术全球排名第1,生命科学、物理科学、社会科学全球排名第2。

国内顶尖高校同样拥有一批一流的学科作为支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16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1,清华大学14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1;这两所高校拥有全国排名前三位的一级学科数量分别为35个和24个,拥有全国排名前五位的一级学科数量分别为38个和32个,均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高校。同时,它们也是仅有的两所跻身于2013-201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世界大学50强的中国高校。

三、如何开展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创新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精心研究,有效配合。开展学科建设,更需要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分步推进。

1.确立发展目标

定位是确立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学科建设的定位应根据学校的整体定位来确定,而学校的整体定位是通过学科建设的定位来体现的。也就是说,学校的整体定位决定学科建设

的定位,学科建设的定位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定位。

每所高等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办学特色。因此要在分析学科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学校各学科建设的定位,包括确定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学科,重点扶植、发展学科的定位等。[27]学科发展目标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内外环境的变化来确定。一方面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坚持特色,发扬优势;另一方面应当适应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能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同时要有具体的达成时间和确定的内涵。以某“985工程”大学为例,该校在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排名中的位置是全球301-400位,是一所工科和医科占优势地位的高校。从学科水平来看,该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全部在工科,1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6个在医科,4个在工科。从高层次人才来看,该校拥有12名院士,其中11名在工科;历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等人才大多集中在工科和医科。在教师队伍规模、人才培养规模、国家级平台、科研经费与成果等方面,该校工科和医科也占明显优势。在准确把握学校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十二五”初期该校勾勒了未来的发展愿景,即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研究型、综合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一明确目标的提出决定了该校学科建设的方向和路线:要从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着手,实现“工医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通过建成若干全国排名第一的学科、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若干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学科,逐步接近和达到世界一流。

2.学科建设原则

关于学科建设原则现有文献中已有较多论述。总体而言开展学科建设应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是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就是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学科规律反映的是学科知识体系内部本质的必然联系,构成知识体系的各

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作用及其发展趋势,[28]它包括学科内部关系规律——

—学科在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与学科外部关系规律——

—各学科之间、学科与外部制约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学科是科学的分门别类,学科演进很显然是和科学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前,科学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诸方面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过去所要求的“客观、独特”的研究对象,“惟一、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线形、单向度”的知识体系转向“相对、系统”的研究对象,“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球体、多向度”的知识体系,[29]必然带来学科发展的变化和加速。从总体上看,当前学科的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是分化与综合的高度对立统一”的规律。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利用学科之间的相关性、相融性、互补性,使学科之间知识对流、理论互鉴、模式组合、方法碰撞,在多学科的融合、互动和多向交流中,实现学科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第二是生态性原则。知识虽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学科,但这些学科并非绝对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大学如果孤立地发展某些学科,而忽视另外一些相关学科,即使取得暂时的发展也难以持久,更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最终影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质量。[30]潘云鹤先生认为:学科具有生命体现象,从单个学科的发展来看,可以区分它的诞生、成长、繁荣、衰老乃至衰亡。从多个学科之间的关系看,它们可以互为输入、输出,彼此影响,互为营养,并能交叉、繁殖,产生新的学科。结构优化的学科系统相对比较稳定,也容易产生生态边缘效应,催生新的学科。因此,学校的学科建设应该重视形成合理的学科门类结构,形成由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同存共荣的结构优化的学科生态系统。[31]

第三是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32]:一是学科在制定学科目标时,要注意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内容和要求,使学科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定位相一致,与国民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国家重大需求相适应;二是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由多个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涉及到学校多个相关部门的工作,当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形成一致的合力时,学科建设才会达到最大的效果;三是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时必须注重学科体系的建设,作为大学基本单元的学科,其三大职能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偏废,开展学科建设要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是前瞻性原则。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要有超前性、前瞻性、预见性。要抓住学科前沿,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注重新兴、交叉学科的培育。抓住了学科前沿,就抓住了学科发展的方向,从而可以加速学科的建设和发展[3]。学科处在发展的状态中,只有不断寻找新的生长点,学科建设才能焕发生机。生长点具有时代性、灵活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这就要求不断追踪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勇于探索,努力创新。通过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的学科方向,往往会催生新兴学科。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态势下,一定要注意对此类学科的发现与扶植,这是一个学校学科建设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3.构建评估机制

为保证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除需要实施者周密筹划、精心组织以外,还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监控机制。评估检查就是一项重要的监控措施。学科建设的实施过程怎样,效果如何,都可以通过评估检查得到反馈。开展学科评估工作,运用科学的量化和非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对学科建设现状和水平进行全面检查和评定,是加强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客观、科学、全面的原则,学科评估指标体系项目的选择应遵循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功能的学科,坚持数量指标考核、质量指标考核、无指标考核相结合,实行分类评估。还可参照国际标准,实行学科国际诊断性评估或国内同行专家诊断性评估。此外,进行评估检查,要坚持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要在评估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

4.合理配置资源

办学资源的有限性和学科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33]决定了在资源配置上的选择性。在资源配置上要同时兼顾非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战略需求。任何学校在任何时期,其资源都是有限的,且不同学科阶段发展目标不同,学科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也存在差异,因此,非均衡发展是学科建设必然选择。非均衡发展是指一所高校要成为一流大学,应首先在一、二个学科领域取得突破,达到一流水平,然后带动其他学科整体上水平。然而,协调发展战略是学科持续发展的保证,一流学科的建设需要一个良性学科生态系统的支撑,需要有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群,构建起综合性的学科体系。[34]因此综合性大学配置学科资源时,在优先支持优势重点学科之外,还应兼顾基础学科和特色学科,促进良性学科生态的形成。

此外,应将学科建设目标与进展的评估结果,作为学校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将政策支持、人才引进配套资源、高层次岗位、人员编制、科研用房、科研基金、平台建设、学科建设经费、博士生指标等资源的配置与学科建设成效挂钩,通过激励效应形成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以评促建”。

5.明确责任主体

学科建设在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具有不同的任务。学校学科建设的任务主要包括:制定并贯彻实施学校有关学科建设的方针政策,负责全校学科的合理布局及学科结构的优化配置,保证学校学科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院系学科建设的任务主要包括:为学科建设制定各自的规划,并实施具体的目标建设。在学科点层面则要抓住学科方向、队伍、项目、基地等四个方面。校长是学校

学科建设的责任人,要在战略层面做好顶层设计;职能部门是学校学科建设的贯彻者,要做好各种服务支持工作;院长、系主任是院系学科建设的责任人,要明确目标,规划路径,落实任务;教授则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教授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凝练目标、形成共识,将学科建设变为教授们自觉的有组织的行动,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四、结语

本文对什么是学科建设和为什么做学科建设给出了相对较为详尽的解读。由于篇幅所限,对于如何开展学科建设只给出了理论层面要点性论述,在开展学科建设操作层面需要详细解答的问题,如制订学科规划、学科谋篇布局等,涉及面非常广,后续工作中将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本文的主要观点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罗俊院士2011年在该校暑期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论学科建设》。罗院士对文本的写作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华中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赵仲宇老师为《论学科建设》报告提供了大量数据和信息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①《泰晤士高等教育》2010年起和汤森路透合作,启用新的排名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8]康兰.关于大学学科和大学学科建设概念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0,(2):9-10.

[2][3][5]杨天平.学科概念的沿演与指谓[J].大学教育科学,2004,(1):13-15.

[4][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34.

[6]辞海(中)[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947.

[7][9][20]谢桂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8-59,70.

[10]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Z].国家教育部,2006年11月.

[11]关于参加第三轮学科评估的邀请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Z].2011年12月.

[12]刘念才,程莹,刘莉.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的现状与未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3):8-15.

[13]《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官方网站[EB/ OL].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0886026.html,/world-university-rankings/.

[14]QS世界大学排名官方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0886026.html,/ projects-and-services/world-university-rankings/. [15]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官方网站[EB/OL].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0886026.html,/.

[16]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6-20.

[17]李化树.论大学学科建设[J].教育研究,2006,(4):85-88.

[18]姚盛德,方志刚.依托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108-109.

[19][33]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6-8.

[21][23]蒋洪池,黄小敏.学科建设:培育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3-5.

[22]罗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5,(7): 45-50.

[24][34]周光礼.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质[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4-47.

[25][30]李枭鹰.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路[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2):45-47.

[26]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官方网站[EB/OL].http://ww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0886026.html,/ARWU2013.html.

[27]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9,23(5):46-52.

[28]韩文瑜,梅士伟.把握学科规律培育学科文化促进学科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1,(7):22-24. [29]刘小强.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D].厦门:厦门大学,2008.

[31]李枭鹰.论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J].高教论坛,2005,(1):62-64.

[32]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长沙:湖南大学,2005.

作者简介

高艳:华中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

吴森林:华中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

郭兴蓬:华中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

邮编:43007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