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学

绪论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概况

一、比较政治学的概念

1.比较和比较研究:所谓比较研究是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

2.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由一系列松散的理论和方法组成,研究内容涉及政治学的各个领域,没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主要研究不同政治体系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政治过程、政治参与等问题,其主要特点是不受国家、地区等行政区划的地理限制,进行跨国别、跨地区的研究。

二、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1.旧比较政治学

研究领域相对狭隘,重形式主义和法律主义,以个案研究为主。

2. 新比较政治学的产生与鼎盛

以研究政治发展为中心

3. 新比较政治学的分裂

理论激增

三、比较政治学的成就

1.研究范围不断扩展

2.对个案国家的研究更深入

3.技术方法大量增加

4.理论更加丰富

第二节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意义和方法论问题

一、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意义

二、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

三、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技术性问题

一、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意义

1.帮助人们了解关于其他国家、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知识。

2.帮助人们超越种族中心主义。

3.帮助人们了解一个国家是如何发生变迁的,以及存在的变化类型。

4.可以激起人们对知识的兴趣。

5.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

6.比较政治学的方法是极为严格、有效的。

二、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

(一)两种范式:历史主义与实证主义

(二)三个研究层次:宏观、中观、微观

(三)理论与模式

(四)比较分析的类型

(一)两种范式:历史主义与实证主义

范式是科学界对世界的看法,是科学界的一套概念的、理论的、方法论的、手段的信条和职责,是指导科学界选择问题,评估数据,建立理论的信条。历史主义与实证主义是当代主要的两大范式,为当代社会科学提供了方法沦基础,也为比较政治学方法沦提供了两种不同方法论基础。历史主义产生于19世纪后期的德国,后被黑格尔和马克思所接受,并由马克思将其系统化。实证主义以古典的英国经验主义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由韦伯集大成。

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认为,要理解和判断某一事物的存在,必须观察这一事物在自己所处的世界的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主义注重宏观和整体。观察和说明某一事物,必须把这一事物放在更大的范围中,并观察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与历史主义相反的方法论倾向。实证主义注重可验证的和系统化了的经验,只有事实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科学化了的事实才是知识。实证主义排斥思辨的和超经验研究。只有基于实验和观察的事实才是真实的。实证主义将人类完全等同于自然界其他事物,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由不变的法则支配。

(二)三个研究层次:宏观、中观、微观

研究层次是指不同的分析单位、适用于不同分析单位的分析模式,以及所得出的不同水平的理论。

宏观研究:两个以上政治体制间的交叉比较。

中观研究:政治体制间的局部比较,如利益集团、政党、选举比较等。

微观研究:某个个体或小规模政治组织之间的比较。

(三)理论与模式

理论,是用特定模式(由一系列特定概念组成的逻辑框架),观察、接近和说明现实世界而得出的,对某种规律的系统陈述,是对经验事实的说明和解释。

模式,则是研究者用一系列的概念建构,用来接近和观察现实世界的分析框架,是建构理论所必需的工具。

模式可分为三种

一是分类模式,是用—定的范畴、种类和类型,将经验资料进行整理并归类的方法。

二是关系模式,是指两个以上现象或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类型化。

三是构成要素模式,目的是把握组成某种结构或现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四)比较分析的类型

空间比较,是相对于时间比较而言的,是指两个以上案例在空间上的比较分析。空间比较主要指交叉案例比较和个案研究等。

交叉案例比较,是指对相异或相同的多个案例进行空间交叉比较。

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特定政治体制或政治现象进行描述、说明和解释。

时间比较,是指把某种政治现象放在特定时间中研究。时间比较可分为通时间比较和同时间比较两种。

通时间比较,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交叉比较分析多个政治体制或多种政治现象,其目的在于,扩大比较的时间范围,验证某一规律适用的时间范围。

同时间比较,是指同一时间点上的多个政治体制或政治现象的比较研究。

三、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技术性问题

可比性的问题。

分类及分类标准的问题。

国别比较时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问题。

第一章政治发展

第一节发展研究概况第二节政治发展理论概述第三节政治发展诸问题研究

第四节政治发展理论的替代理论

第一节发展研究概况

一、发展研究兴起的国际背景

1、新独立国家自身的需求。

2、全世界开始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

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注。

4、资本主义经济学研究重点的变化。

5、19世纪进化论的相关成果。

二、发展研究的发展过程

1.单纯关注经济增长的发展研究。

发展研究是从发展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1960一1970)”计划实施时,联合国秘书长吴丹概括地提出:“发展=经济增长十社会变革”。

2.发展学进入多学科研究阶段。

学者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除经济指标之外,应包括各项社会指标,即反映生活质量的“非经济尺度”。“边增长,边分配”取代“先增长,后分配”。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发展社会学

3. “依附论”者的发展研究

“依附性发展”

依附论者认为:不是欧洲“发现”了不发达国家,而是欧洲“制造”了不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独立自主的发展,必须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三、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1.“现代化”理论或“文化扩散论”

代表人物:以帕森斯为首的结构功能学派

代表著作: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增长阶段》

勒纳在1964年出版的《传统社会的消失》塞缪尔·亨廷顿在1968年发表的《变化社会的政治秩序》

2.“发展极”理论

代表人物: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

代表著作:在1968年发表的《拉丁美洲经济发展与一体化中的跨国公司投资》一文3.“中心——外围”理论和“依附论”

“中心—外围”理论代表人物: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

“依附论” 代表人物:弗兰克

4.“世界体系论”和“全球体系说”

“世界体系论”:代表人物: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全球体系说”:代表人物:智利经济学家瓦尔多·富恩萨

第二节政治发展理论概述

一、政治发展研究兴起的背景

?1.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区域研究的发展。

?2.政治学的“行为主义革命”。

?阿尔蒙德和C·科尔曼《发展中地区的政治》

?阿尔蒙德和鲍威尔《比较政治学——发展的方法》

?路辛·w·派伊《政治发展诸方面》

?亨廷顿《转变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比较政治委员会出版了《政治发展的危机与序列》

二、政治发展研究的历程

?1.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民主

?2.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秩序

?3.第三阶段(70年代至今)依附论

三、政治发展的基本含义

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

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对其社会和国际环境中发生的变迁所做的反应,特别是对国家建立、民族形成、参与分配的挑战所做的反应。

派伊:《政治发展诸方面》

?(1)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政治先决条件;

?(2)政治发展是向着工业化国家政治形态的转变过程;

?(3)政治发展就是政治现代化;

?(4)政治发展就是建立和维持一个独立民族国家的过程;

?(5)政治发展就是行政和法制体系的发展;

?(6)政治发展就是大众动员与参与;

?(7)政治发展就是民主化;

?(8)政治发展就是稳定和有序的变迁;

?(9)政治发展就是政治体系动员和能力的提高;

?(10)政治发展是社会变化过程的一个方面,与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过程。

亨廷顿、乔治·多明格茨:《政治发展》

(1)侧重于地理的:地理学指向的

(2)侧重于社会的演变:派生性指向的

(3)侧重于发展的目的性:目的论指向的

(4)侧重于政治的功能性:功能性指向

政治学家在政治发展概念界定方面有两种概念区别:

指述性概念,即把政治发展理解单一的或一组过程。

目的性概念,政治发展被设想为某个目标的运动。这些期望的目标可能包括民主、平等、高效、有序、多元化等内容。

四、政治发展研究的方法

体系功能方法(擅长于传统与现代社会类型和比较)、

社会过程方法(擅长于对现代过程的具体描述和解释)

比较历史方法

(一)体系功能方法

?体系功能方法把体系理论要素与结构功能主义相结合,源自于帕森斯的分析模式并受其论证的影响。体系功能方法的出发点是以对系统的维持和均衡为目的。

?在伊斯顿的政治体系理论中,他把政治学系统看作基本的分析单位,把各种系统相互作用作为研究的主要领域。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学核心概念是“政治体系”,而政治体系是一个包括环境、输入、转换、输出和反馈等系统的系统。

(二)社会过程方法

它关注的是社会过程,研究作为现代化某个部分并与政治发展有关的社会过程——诸如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识字率提高、职业流动等,这些因素的成长与变化会对政治变迁产生影响。

主要注重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政治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三)历史比较方法

?它是对两个以上或更多的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进行比较研究。从国家发展的制度、文化和

领域等因素入手,比较分析所有国家都要经历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国家选择的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以及对这些国家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的总结。

第三节政治发展诸问题研究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政治发展与政治民主

政治发展与政治参与

一、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一)政治稳定的含义(二)政治稳定的类型

(三)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四)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一)政治稳定的含义

1.政治稳定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系统保持动态的有序性和连续性。

2.政治稳定实际是一种政治秩序,“政治秩序则部分地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发达程度和新兴社会力量被动员起来参与政治的程度二者之间的关系。”

3.政治稳定是指政治机制的常态性、政治发展的直线性和政治规范的认同性。

区分几个相关的概念

?广义的社会稳定包括政治稳定,但社会稳定主要是指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稳定和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部分。但由于政治稳定常常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狭义上的社会稳定就是指政治稳定。

?政府稳定是指政府更跌的合理性.政府机构之间的平衡关系得以维持,政府领导成员的更换有序进行,合理的政治权力结构不受破坏,政府稳定属于政治稳定的范畴,是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权稳定是指政权性质、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不发生质变。政权稳定是政治稳定的核心。(二)政治稳定的类型

政治稳定的特征

第一,作为政治发展的条件,政治稳定不是完全静止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存序性、是一种动态中的均衡状态,而不是绝对的稳定,因而保持政治稳定不是去消极的维持现存秩序。第二,作为政治发展的目的,政治稳定是一个动态的目标,而不是既定的某种现实。

第三,国家的强制力是保持政治稳定的最后一道屏障。

(三)政治不稳定的原因

1.亨廷顿的分析模式

2. 列捏的期望膨胀论

3. 工业化与权威理论

4. 合法性与政治危机(四)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正统现代化论

代表人物:美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蒙德、科尔曼、鲍威尔等人。

代表作:《发展中地区的政治》、《比较政治学——发展的方法》、《政治发展的诸方面》正统现代化论的学者没有考虑到后发展中国家(即传统国家)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认为主要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政治发展.

现代化修正论

代表人物:约瑟夫·古斯菲尔德、莱因哈德·班迪克斯和艾森施达德。

现代化修正派学者开始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稳定的重要性,提出了利用传统性为现代化服务的主张。

第三派理论(强大政府论或曰政治秩序论)

代表人物:亨廷顿

第三世界新兴国家,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就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的历史阶段。欲根除国内政治的动荡和衰朽,这些国家必须建立强大的政府。所谓的强大政府也就是有能力制衡政治参与并实现政治制度化的政府。

1.政治发展须由政治稳定来作前提。

2.从政治稳定的内涵来看,政治稳定最关键的是政治制度稳定、执政党高层领导层稳定、政治认同感稳定等。

3.政治发展需要不断通过改革来实现,而这种改节必须以政治稳定来作保障。

二、政治发展与政治民主

政治民主是政治发展的目标,政治发展是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过程。

1.民主是完整的系统

2.民主是理想与事实的辨证统一

3.民主化是历史过程

民主是完整的系统(应然)

1.民主是一个原理体系

2.民主是一系列的原则体系。

3.民主是宽容的心态和遵守规则的习惯

4.民主是一系列的制度。

5.民主是一系列的行为过程。

民主是理想与现实的辨证统一(实然)

1.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是理想主义民主和现实主义民主的认识论基础。

2.理想与现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现实的民主是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而不是理想本身。

民主化是历史过程:民主化是经济发展、文化的世俗化、社会结构的分化、国际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中发展的历史过程。

1.社会结构与民主

2.文化与民主。

三、政治发展与政治参与

1.政治参与的含义

2.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的关系

政治参与的含义: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顾名思义,政治参与就是一定政治主体通过各种参与方式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亨廷顿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个人旨在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参与的关系

(一)一一对应

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超高,其政治参与的水平也越高。

1.在一个社会内部,政治参与的水平会随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而异。

2.社会经济发展也促进政治参与,因为它导致各种组织和协会成倍增加以及大量的人参加这些团体。

3.剧烈或持久的冲突或者对集团生存的挑战经历可能加强集团认同感,产生政治参与的持久格局。

4.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在某种程度上促成政府大大扩大其职能。

5.社会经济现代化所包含的政治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使政治参与合法化,。

(二)并非绝对一一对应

1.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决定政治参与的唯一因素。

2.城市化与政治参与没有必然联系。

3.社会经济现代化使决策中心由传统社会的基层转移到更高一级甚至全国一级。

第四节政治发展理论的替代理论

一、政治发展理论的困境二、发展中国家的替代理论

一、政治发展理论的困境

?1.其研究方法是建立在抽象的、理论公式基础上。

?2.西方发展所经历的时间、顺序和阶段都不可能为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所重复。

?3.对于今天第三世界的广大国家来说,发展的国际环境已与18、19世纪那些早先的发展者(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所面临国际环境大不相同。

?4.美国在越南进行的大规模的民主发展实践的失败。

?5. 他们没有能正确认识诸如家庭、种姓、庇护关系网和种族集团这样一些“传统”制度的作用。

二、发展中国家的替代理论

(一)文化理论(二)依附理论

第二章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它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客观的政治历史与政治现实,伴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而演进。

第一节政治文化概述

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学术渊源与社会背景

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政治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政治文化的类型

政治文化的分析功能

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学术渊源与社会背景

1.西方政治和社会思想家们长期积淀下来的知识传统。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理想国》《论法的精神》《罗马盛衰原因论》

《论美国民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2. 社会科学中不同学科的互相渗透。

(1)社会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人类学。

(2)以韦伯、帕累托、杜克海姆的研究为代表的欧洲社会学。

(3)调查研究,以及抽样、访问和数据分析等更为尖端的技术的成熟发展。

3.行为主义革命。

从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政治学中行为主义学派开始占统治地位。行为主义学派并不限于抽象地分析宏观的政治思想、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而是着重于政治行为的研究,并将政治过程与人们的行为普遍联系起来。

4. 政治现实也是促成人们去认识政治文化的重要因素。

欧洲大陆的事态变化;

许多新独立国家的宪政历时未久便迅速垮台。

二、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政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比较政治体系”,首次提出“政治文化”这一概念。

1963年,阿尔蒙德和维巴出版了《公民文化》一书,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 1966年,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合著的《比较政治学:发展研究途径》一书,把政治系统、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融合在一起。

1966年,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合著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与政策》。

1966年,派伊与维巴主编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

1967 年,派伊的《政治、人格和国家建设:缅甸寻求认同》。

1967 年,派伊的《中国政治的精神:对政治发展中权威危机的文化心理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期间,政治学家们对政治文化的一般性研究转为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期间,政治文化研究转向对个人选择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复兴,标志是阿尔蒙德与维巴对其开拓性著作进行修订再版,并题名为《公民文化:修订版》。

亨廷顿:《美国的政治:不调和的承诺》(1981)。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1990) 。

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1993) 。

三、政治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

阿尔蒙德在1956年的《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认为政治文化指每个政治体系所具有的多种行为倾向的特定形式。在他看来,政治文化包括“认知”、“情感”和“评价”三个展次取向。

他在1963年出版的《公民文化》一书中指出,政治文化是一种态度。即对政府体系及其各部分的态度以及对自身在政治体系中所处的角色的态度。

派伊在《政治发展诸方面》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中存在的政治主观方面,包括一个社会的政治传统、政治意识、民族精神和气质、政治心理、个人价值观、公众舆论等等。

政治文化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持久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的政治认识、政治感情和价值判断等内在的主观因素。

(二)特征

1.民族性

2.历史继承性

3.相对独立性

4.融合性

四、政治文化的类型

1.按政治文化的分布状态,将政治文化划分为:同质文化、极端文化、多元文化。

2.按政治文化的结构构成,将政治文化划分为: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化。

3.按照人们在政治参与中表现的差异,将政治文化划分为:狭隘观念者文化(村民文化或地域型政治文化)、顺从者文化(臣民文化)、参与者文化。

政治文化的分析功能

政治文化概念有助于研究体系的分类和比较。

政治文化概念有助于理清许多常用的政治概念。

用政治文化概念研究国家发展问题,可以使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出现共同的分析焦点。 政治文化概念对解释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 政治文化概念有助于重视不同类型的人类行为。

政治文化概念有助于了解政治发展问题。

第二节政治文化与政体稳定

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

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

“不稳定”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模式

政治文化的基本功能:1变革政治体系、2维持政治关系、3指导政治行为

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

1、整合的政治文化:英国和美国

特征是:一致和阶层化的政治认同,解决冲突的文明秩序,社会团体间的广泛政治信任、合理而持久的政治忠诚。

2、不稳定的政治文化:意大利

特征是:地方忠诚超过对中央政府的忠诚、缺乏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解决冲突的文明秩序、社会团体间不信任泛滥、中央政府在形式上和持续时间上倾向于不稳定。

“不稳定”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模式

1.顺从权威。礼仪型顺从或自利型顺从。

2.回返。接近于阿尔蒙德所说的村民取向、地区忠诚,也是社会学家所说的“退缩”,指

人们从他们觉得陌生的大社会退缩到自己更熟悉的小环境。

3.对抗。在个体感觉不被环境接受和认可的情况下,还有一种极端反应就是反抗权威、挑战权威和抵制权威。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政治社会化的比较研究

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传方式。

4.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从个体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获取社会中既定的政治文化,由“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的过程,同时政治社会化也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维持、强化、修正或改变自己的政治文化的过程。

从社会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培养、教育、训练社会成员接受现有的政治规范,支持、拥护现有的政治制度并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同时政治社会化在另一方面也包括一定的社会团体教育和训练社会成员去反对、推翻现有的政治制度并积极投身其中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可以区分为两类

显性的政治社会化,是指以正规方式进行的、主观有目的的政治社会化。

隐性的政治社会化,是指并无主观目的的、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政治社会化。

二、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儿童时期建立最初的肤浅的政治认知。

调查显示:美国孩子一般在十岁或更早的时候就对政治产生兴趣,十三四岁时兴趣已经相当大。

成年后政治取向基本确定下来。

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是贯穿人的毕生的。

成年人的基本政治取向随新的教育和学习过程、随社会阅历的加深,也会发生某些改变,甚至是根本的改变。

在一个人的整个社会化过程中,从儿童时到成人这一段时间是最重要的时期。

政治文化不同内容的形成时期

感情取向——人生早期形成。

认识取向——人生的青少年和成年时期形成。

评价取向——既与感情取向相联系,又以认识取向为指导,成人期达到评价高度。

派伊将社会化分为三个阶段

1.基本的社会化阶段

2.政治社会化

3.进入政治系统的政治录用过程

三、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家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学校的政治社会化教育

社会共同体的政治社会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影响

家庭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起点。

家庭最早在为孩子进行“心理化妆”:父母之间的谈话方式、家庭决策的制定方式、父母谈论新闻中的政治事件的方式、父母对待政治事务的态度行为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家庭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影响一般是较为正面和积极的。

但是那些对政治系统缺乏认同的成年人组成的家庭对实现其政治社会化功能作用则往往是反向的。其影响作用有限,但程度较为深刻。

家庭教育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中意义不同

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中,家庭教育或许可以被视为一般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不作为政治文化影响的重点。

但在中国,家庭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研究不可忽视的项目之一。

学校的政治社会化教育

学校教育可以教育数量可观的个人,可以系统地灌输政府希望公民具有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取向,所以政府总是更重视学校的政治教育功能。

学校是政治社会化的又一重要媒体,或者说它是正式的、有效的和系统化的政治社会化渠道。

学校中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通过正式的有关政治方面的课程。这种课程在西方国家也往往被称为公民课程。

第二条途径是:人在一生中所进入的第一个团体,开始了解并且适应团体生活及个人在团体生活中的恰当位置,认识团体中的角色、规范,了解组织和制度的实际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理论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认识误区

1、灌输是一种单纯的强制方法

2、否定论

3、教条论

4、过时论

5、应急论。

二、原因分析

1、对灌输语义理解的差异。

2、历史上思想领域的错误实践。

3、当今仍在继续的传统教育方式对人们的影响。

三、新时期灌输理论实现的途径

1、坚持理论创新,丰富灌输内容

2、提高灌输主体的综合素质

3、全面分析灌输对象

4、创新灌输方法

社会共同体的政治社会化作用

社会共同体是由社会地位、利益相近,信仰大致相同,且有某种共同志趣的人组成的,诸如政党、工会、学会、协会、俱乐部,甚至包括其他更多非正式的团体,等等。

社会共同体在政治文化的确定上起着基本强化的作用,同时,通过社会共同体的社会化过程也可能改变个人的政治取向。

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一般包括网络、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在社会中大量传播信息的公开载体。

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其无时无处不与社会成员接触,其形式纷繁和易于接受,是其他途径所难以比拟的。

现代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认识、了解政治信息的程度和途径。

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每个人的政治方面的影响,往往因人的年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职业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人们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政治信息并不是全部接受,而是经过个体筛选。

四、政治社会化的比较研究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的隐形政治教育

日本的政治教育方法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1.执政党通过有效的控制传媒和信息的流通,为民众提供比较单一的观察现实的视点和政治观点,并以带感情的传播形式使之形成强大而又统一的思想整合力量。

2.执政党通过各种精心安排的形式使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参与各种由政府公开出面领导的公益活动和娱乐活动,从而加强他们对所接受政治信息的认同。

3.政府机关的广泛工作和对日常生活的领导方式,深刻影响着中国民众对政治制度的态度和理解。

4.政府正在努力建立的健康的社会公共文化环境会对人们的政治认知产生影响。

美国的隐性政治教育

1、美国的宗教活动更具有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的作用,更接近于“公民宗教”。

2、美国的各级学校,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政治思想教育大纲和统一教材,但也都设置各种形式的品德教育、公民教育、专业伦理课程。

3、社会服务也是美国政府大力推行的公共政策和美国学校培育和考核学生品德的重要方式。

4、美国的新闻媒体和电视电影也始终是在宣传美国式的政治文化。

日本的政治教育方法

1.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多彩。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主要体现为道德教育,它侧重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塑造。

3.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日本企业教育是日本教育的秘密武器,是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功巨”。

4.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机构、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所进行的,针对全体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5.宗教思想政治教育,名目繁多的宗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突出的。

第四节对政治文化研究方法的批评

1.政治文化是作为一种“剩余范畴”而被人们使用的。

2.政治文化的概念太含糊了。

3.政治文化关注的焦点是文化,忽略了对结构的研究。

4.政治文化忽略了国际影响。

5.政治文化带有种族中心主义的色彩。

6.批评《公民文化》的方法论。

第三章结构功能主义

第一节进入比较政治学之前的结构功能主义

一、人类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

主要派别有:

?马林诺夫斯基——功能主义

?拉德克利夫-布朗——结构功能主义

马林诺夫斯基

?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 )Malinowski,Bronislaw Kaspar

英国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科学的文化理论》(中译本名为《文化论》)一书是他的功能主义理论的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总结。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关于实地调查的方法论,对西方人类学和民族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和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 A.R.拉德克利夫-布朗一起创立了英国功能学派。他去世后,美国人类学、民族学界专门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林诺夫斯基奖。

?马林诺夫斯基强调需要、功能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人本身的现实需要是文化存在的基础。

拉德克里夫-布朗

?拉德克利夫-布朗(1881-1955)Alfred Radcliffe-Brown,原名Alfred Brown,英国人类学家,结构功能论的创建者。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英国人类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结合爱米尔·杜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伯特兰·罗素等人的科学哲学以及威廉·黎佛斯(William Halse Rivers Rivers)等人的社会组织研究,提出一套结合自然与社会科学的人类学理论。他认为透过观察抽离出来的社会体系与结构,能够找出套有系统的社会分析方式,进而探究人类的普同法则。

?拉德克利夫-布朗强调社会结构、功能

?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社会结构决定文化形式。

二、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内容:

?1.社会子系统的四个功能

人类行为的大系统有四个子系统:

行为有机体、人格、社会、文化子系统

社会子系统的四个功能:

(1)整合功能(2)完成目标功能(3)维持模式功能(4)适应功能

?2.行为模式变量

五对相互对应的价值取向

(1)行为动机:情感的——非情感的

(2)选择取向:团体取向——自我取向

(3)价值标准:特殊性——普遍性

(4)角色评价:先赋型——成就型

(5)角色关系:功能混合——功能独立

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结构功能主义进入了比较政治学领域,成为其主要的方法论之一。

●代表人物:阿尔蒙德

●三个基本假设:

1.政治结构的普遍性;

2.政治功能的普遍性;

3.政治结构的多功能性。

一、政治结构

●政治结构就是政治角色的某种组合,或者说是政治行为的模式。

●结构功能主义的结构主要指的是政府的宪政结构、行政结构、司法结构和非政府的政党结构、利益集团结构和政治文化结构等。

二、政治结构的功能

三、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要点

1.所有的政治体系都具有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且所有政治体系都会具有同样的政治功能。

2.在不同的政治体系中,相同的政治结构可能会履行不同的功能。

3.尽管政治结构是专业化的,但是实际上都履行着多种功能。

4.政治体系的某个功能可能需要不同的结构来履行,有些没有专门的政治目标的结构也履行政治功能。

5.不论在政治结构上还是在政治文化上,现代所有政治体系都是现代型和传统型的混合型。

四、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1.结构功能主义把政治结构当作政治分析的起点。

●2.结构功能主义分析的重点是政治体系的功能。

●3.结构功能主义主要是一种静态的分析。

五、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评

●1.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在本质上否定变革而强调延续的理论,带有保守主义取向。

●2.结构功能主义带有明显的种族中心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特征。

●3.结构功能主义具有某种随意性和主观性特征。

●4.结构功能主义往往忽略结构而过分关注功能,片面强调经由对功能的把握而理解结构。第四章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

第一节比较政治学中的政治经济分析

一、政治经济分析概述

政治经济分析要求我们关注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等概念,在国家的层次上研究国家、阶级和意识形态等,在国际的层次上研究帝国主义和依附现象等。

二、比较政治学中政治经济分析的各种理论

1、国家和阶级理论

(1)多元主义(2)工具主义(3)结构主义

2.发展和不发达理论

(1)改良主义

罗伊·普雷维什:最早把世界划分为中心和边缘,研究欠发达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良方案。

佛梯多、桑克尔、卡多佐、卡萨努瓦

(2)激进主义:贝谷、普雷多、弗伦迪尼、多斯桑托斯、马里尼

3.资本的国际化理论

潘拉克斯创立了资本的国际化理论。

马库森、托普、海默、华伦

4.生产方式的模式和混合理论

混合意味着不同生产方式的并存及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依附论

一、依附论的理论构成

(一)依附论的起源

1.马克思主义思想

安德烈·贡德尔·弗兰克《拉美的资本主义与欠发达状态》

2.非列宁主义者

恩佐·法雷托、费尔南多·亨里可·卡多佐《拉美的依附与发展》

(二)依附论的新发展

1.承认有些南方国家的经济确实有所发展。

2.强调国家力量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3.承认第三世界的多样性。

二、依附论对发展主义的比较优势

1.发展主义面对依附论挑战的最大缺陷在于,它缺乏关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经济的明确和统一的模型。

2.发展主义的缺陷还在于其严重的种族中心主义倾向,它以西方的标准来设计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道路。

3.面对依附论的进攻,发展主义最为明显的致命之处,在于它的研究受帝国主义的操纵。

三、依附学派的未来

由于学术和政治上的双重原因,依附论将会保持它的团结一致。

1.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2.被依附论者所称的“半边缘国家”对世界体系的反应。

3.依附论的政治作用。

第三节世界体系论

一、沃勒斯坦和世界体系论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1930年生。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和纽约州宾厄姆顿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国际政治经济学家,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他著述丰富,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其耗费30多年心血的《现代世界体系》(The Modern World-System)。

二、世界体系论的主要内容

1.现代世界体系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2.世界体系呈现“中心——半边缘——边缘”的结构特征

3.世界体系的演变具有周期性

4.阶级利益需要在世界体系的层次上去理解

5.世界体系的前景是社会主义

政治学作业

1.政治的定义: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利确定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个基本点:其一、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权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其二,它强调一切通过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备政治性,同时它从利益、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含以上揭示政治的本职内容,因而力图避免政治范畴的多义性和歧义性。其三,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一方面,它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从这个层次上来把社会政治现象。另一方面,它指出政治的本质内容应包括利益、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三种基本关系。再次,它包含着人们的政治权利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着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低位和资格的分配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做过多方面的论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是: 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政治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关系,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就是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问题。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括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的内涵,确定政治的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3、政治学的含义:(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和“国家活动”,因此政治学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如认为“政治就是国事,政治学就是以国家为研究的对象的,或竟可称之曰国家学。”(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权力,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权力的获得和运用的科学。如“政治学是对权势和权势人物的研究。”(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政治学就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的研究。如“所谓政治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出关于管理众人的事的原理原则,造成一种精密的有系统的理论,和能够实地的应用的政策。”(4)政治学是对公共决策和政策的研究。“政治学历来自行规定的任务是了解社会政策应当是什么,那个政策应当如何被制定出来并付诸实施。” 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的内容构成:(1)按照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路来划分,可把政治学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按政治学的功能划分,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 (3)按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划分,可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政治学。 (4)按政治学研究的状况划分,可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 (5)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来划分,可分为规范的政治学和实证的政治学。 (6)按政治学研究的领域来划分,把政治学的研究划分为若干内容结构。 4、利益:从对利益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可见,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征的需要。按照这一定义,利益有三方面因素构成: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5、纵向利益矛盾:是发生在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在社会结构中,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因此,纵向利益矛盾实际上是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 7、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它体现在政治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的实际政治过程之中。政治权力是权力在政治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它是一种政治力量,所要实现的目的与政治相联系。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 (课程代码264001)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权利 2、国家 3、政治权力 4、政党 5、政治文化 6、两党制 7、政治统治 8、联邦制 9、政治管理 二、简答 1、简述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关系。 2、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类型。 3、什么是政治学?试简要对比中西方政治学历史演变。 4、什么是政党?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政党类型。 5、简述政治统治的基础与方式。 6、简述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性。 7、简述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三、辨析 1、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其余民主党派的实质身份就是西方政党制度中 的在野党。 2、苏联和中国都实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所以二者采取了完全相同的政党制度。 3、从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以后,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成为复合制 国家 4、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一样都只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四、论述 1、试结合现实,评述我国各类政治社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当前政治生活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有哪些特点?并据此说明在中国为什 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 2、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产物,是最高社会公共权力的体现。原始社会并未形成国家,但已在孕育之中。(血亲复仇、近亲不能结婚和氏族议事大会)形成国家的要素:领土、人口、语言、主权。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3、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最高形式是特定的国家权力。 4、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的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情感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6、两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两党制起源于英国,后推行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7、政治统治就是阶级统治,它是经济上最强大的、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而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 8、联邦制国家:由若干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或行政区域通过政治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联邦制国家的具体特点如下: (1)国家具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且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的范围内,各联邦成员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在对外关系中,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当前世界上主要的联邦制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巴西、

政治学作业

读《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有感 摘要:本文是韦伯在一八九五年五月的弗莱堡大学就职演讲时的文章,在德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困境的社会大背景下,韦伯阐述了东部农民问题、德国东部边界、经济移民和民族生存竞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庸俗经济学对立的他还在文章中不时攻击“经济”或“政治”,仔细品读,就会发现,韦伯认为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只能依据本国的国家理由,表达了对德国的强烈民族情怀,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斗争同时也是不同文化价值及不同民族理念和民族素质之间的斗争。他提出德国民族是一个政治上不成熟的民族,德国国内还没有一个阶级能够担当起领导德国走向政治成熟的重任,凸显了对德国未来发展的深深担忧。本人在仔细品读该文之后对韦伯的研究方法也由此产生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东部农民;政治成熟;民族斗争;研究方法 一、作者简介 作者韦伯(1864—1920),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被公认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二、主要内容简介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是韦伯的一篇就职演说,按老师要求读本书75-108页,这篇就职演说有近一半的篇幅是在讲德国东部的农民问题,当时,德国东部有大量波兰农工不断流入,并且在东部地区日益坐大,造成德国东部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韦伯发问,为什么波兰农民能在东部落脚,并获得越来越多的土地?是因为他们拥有先进的生产力,亦或者是他们资本雄厚?韦伯深刻指出,波兰农民并不是掌握先进的经济手段,而是他们凭借对经济和精神生活的低要求立足于东部的。也就是说,韦伯认为波兰农民给德国带来的是较低等的文明,并且这种低等文明渐渐将德国农民代表的较高文明的雇工文明驱逐出去。 韦伯认为,一个德意志国家的经济政策,只能是一个德国的政策,一个德国理论家所使用的价值标准,只能是德国的标准。如果一个德国经济学家按照某种全球化的标准来建议相应的经济政策,比如在自由主义经济的原则下开放东部的劳动力市场,那么他在韦伯的眼中肯定属于那种全无睿识和心肝的专家。在此点上,他认为,“全球经济共同体的扩展只不过是各个民族之间相互斗争的另外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并没有使各民族为捍卫自己的文化而斗争变得更容易,而恰恰使得这种斗争变得更困难,因为这种全球经济共同体在本民族内部唤起当前物质利益与民族未来的冲突,并使得既得利益者与本民族的敌人联手起来反对民族的未来。”对当时德国东部出现的这种情况,韦伯表现出来了强烈的民族担忧感。他从维护德国利益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关闭东部边界,防止外国人员跨国边界来务工,保护德国雇工的利益。第二,由国家大规模收购东部土地,一方面扩大皇室土地,一方面协助德国农民拓殖适合耕作的土地,尤其是拓殖适合耕作的皇室土地。在这里,我们注意到韦伯将矛头直指“既得利益者”,即彼时德国东部的荣克地主阶级。其实看看韦伯发表演说的年代,可以发现德国经济的各项指标都是在高速发展中的,国内的经济形势并未有明显衰弱的走势,为

比较政治学课堂笔记

比较政治学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政治学 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思想、行为和政策的比较而进行研究。它是政治学里唯一的一个把研究方法作为自己名字的分支领域。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指的是对本国之外的国家的政治进行的研究,并不一定要和什么进行比较。 2、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既是新制度主义的一支,也从属于政治学里的理性选择主义。理性选择主义认为,个人利益的总和不等于集体的利益。个人的理性总和也不等于社会的理性。理性选择主义的重点是,理性的个人在环境约束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选择,并且根据与别人的行动的互动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策略。 3、囚徒困境 它讲的是两个人作案被抓,但警方没有确实的证据,只能靠囚犯中的一个自首并揭发另一个。于是警方向两个囚犯提出,如果一个自首揭发另一个,另一个拒不交代,则自首的可获自由,另一个会获刑10年。如果两人都交代,每人需服刑1年,如果两人都拒绝与警方合作,则警方会因证据不足,两人都获自由。虽然拒绝交代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人交代了,另一个人就会在监狱里待上十年。因此,理性的囚犯都会选择交代。这个悖论讲的是,对个人来讲理性的选择会导致对集体来讲不理性的结果。 4、社会资本 帕特南第一个将其引入政治学研究的。社会资本的多寡与民主的运行有极大的关系。所谓社会资本,是一种信任的、宽松的、互助互利的、充满公共参与精神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像社区委员会、合唱团、俱乐部、合作社等等。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有合作意识、富于公共精神。这种关系网络有助于民主制度的运行,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5、公地的悲哀 由哈丁首先提出。它讲的是假定有一片草地为多户牧民所有,如果大家都只管放养,不管养护,那么草地到最后必定沦为荒地谁也用不了。 6、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反动,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以及新的价值和宽容的心态。 7、集体行动逻辑 基本含义是指: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集体行动的逻辑指出,个人理性(利益)和集体理性(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8、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代表着组织起来的、与国家政权相分离的、以理性精神为基础的政治实体,包含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认同以及对社会成员利益的关切。它是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公民权利之上的,其中包括言论、结社、新闻和信仰的自由。

2010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提要

10秋《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提要 第一部分教学要点回顾 第一章绪论 政治就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获取、组织和掌握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以决策为核心内容来谋求人民利益的一切形式和行为。 西方的政治学家从不同角度表述了“政治”的含义。而马克思主义将“政治”概念界定为: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这揭示了政治的本质。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确定了政治的属性。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描绘了政治的基本内容。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这表明了政治的特征。 西方的政治研究可大致划分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和现代时期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全新的体系。 第二章国家的本质、历史类型与职能 国家指的就是某种具有领土、人民、政府和主权的特殊政治共同体。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表述。但是,国家在某些情况下会脱离阶级属性而存在,这表明国家还具有相对自主性。 国家的起源理论包括自然生成论、君权神授论、社会契约论、暴力征服论和社会分工论等。马克思主义是从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社会阶级分化两个角度相结合来说明国家起源的。 国家的历史类型分为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两大类。其中,传统国家形态包括古代城邦国家、古代帝国、中世纪封建王国、专制国家等几种具体形态。现代国家的具体形态包括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第三世界的威权主义国家。 国家的基本职能从本质来看,包括政治统治的职能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从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现代西方国家职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迁。 第三章国家形式 国家形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二是国家结构形式。 政体,是指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国家权力机构,具体表现为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关系,即同一层级上不同国家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模式。本章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古代政体理论、波利比乌斯的近代混合政体理论及现代民主政体理论。重点对比了君主制和共和制、议会内阁制与统制的差异。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与地方权力机构,也即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单一制和联邦制是两种最主要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在坚持单一制的前提下,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四章国家机构 现代的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构。现代政府的基本原则有:人民主权原则、责任政府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法治原则。 国家元首是主权国家形式上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 立法机构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集体议事机构。主要职能是代表职能、立法职能和监督、制约职能。其构成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院制还是两院制、委员会制度、议

政治学概论作业

政治学概论作业 (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古代的“政治”,主要是()的意思。 A、教育 B、治国 C、统治 D、自由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 A、国家政权问题 B、阶级斗争问题 C、主权国家问题 D、政治运动问题 3、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的实质是() A、公共权利的设立 B、生产力水平 C、政治统治 D、阶级专政 4、资本主义最后阶段的国家形态是() A、自由资本主义国家 B、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C、福利国家 D、法西斯国家 5、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 A、实行民主 B、发展经济 C、无产阶级专政 D、阶级斗争 6、在我国国家权力的中心是() A、国家主权 B、主权国家 C、国务院 D、人民代表大会 7、在政治发展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是() A、政治发展动力 B、政治发展方向 C、政治发展目标 D、政治发展途径 8、政党的首要作用是() A、争取本阶级的群众和同盟者的支持 B、掌握政权 C、统治阶级意志 D、操纵选举 9、国家意志是指() A、全体人民的意志 B、少数统治者的意志 C、集中阶级的意志 D、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10、任何国家制定法律都是为了() A、遵守 B、治国 C、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D、遵守和执行

二、多项选择题 1、西方政治学者把当今世界的所有国家划分为() A、现代化国家 B、过渡国家 C、发展中国家 D、民族国家 E、传统国家 2、下列关于新型民主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新型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 B、新型民主是最高历史类型的民主 C、新型民主是新型专政的保障 D、新型民主是最后历史类型的民主 E、新型民主是新型专政的表现 3、关于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有() A、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 B、国家是阶级统治 C、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D、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E、国家是个机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国家随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 B、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指国家的分类问题 C、国家权力与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 D、在西方领主制经济里,土地允许买卖 E、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 5、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体 B、由普通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有日本 C、人民代表享有人身特殊保护权利 D、政治统治方式即国家治理方式 E、划分敌我的基本标准是阶级关系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政治学?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简述国家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3、什么是政党?政党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五、论述题 试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读《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首先,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 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 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④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政治学》主要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和谐发展教育观和教育年龄分期。 在书中,他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把教育视为奴隶主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教育的政治意义,要求由国家创办并管理学校教育。他还把心理学引进教育学的讨论中。他首次提出的教育须依靠并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的思想,开启了后代资产阶级"遵循自然"教育思想之先河。他最早依据儿童发展顺序作了划分教育年龄阶段的尝试,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他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身心具有作人的某种特性。因而只有遵循这种特性,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21岁期间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初生到7岁为第一个时期;从7岁到14岁(青春期)为第二个时期;从14岁到21岁为第三个时期。他把课程分为有用和文雅两类的"文雅教育"思想支配欧美中等和高等教育达两千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及他的《政治学》,既影响了阿拉伯的文化教育,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学校教育的发展,又对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发展,起了相当大的启示作用。他对幼儿教育的专门论述及在道德教育中注重躬行实践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借鉴作用。须指出的是,他的整个教育体系,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中充满了阶级的偏见和反动思想,这些都要需要批判的。 这也正是说明了在该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取之处。不过这大部分体现在他对政治体制方面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提出了“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的动物”的命题,阐述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和活动原则,提出了关于公共权力、政体、法治等方面的理论。亚里士多

政治学概论期末测试练习题4

一、单选题 1、从欧洲成长起来的现在国际体系,其生长与扩展的核心动力是______ A.英国的崛起 B.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 C.美国的霸权 D.资本主义的扩张 正确答案:D 2、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是: A.长期的政治竞争与军事割据 B.封建统治的强化 C.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D.频繁的贸易往来与人口流动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 1、以下哪两项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义: A.贸易 B.专业化生产 C.政府调控 D.重商主义 正确答案:A、B 2、以下哪两项是民族国家的别称: A.威权国家 B.有机国家 C.现代国家

D.自由国家 正确答案:B、C 3、马克斯·韦伯定义下的民族国家包含哪几个特点? A.一系列的机构 B.全职的行政人员 C.对暴力工具的合法垄断 D.一定的地域 正确答案:A、B、C、D 三、判断题 1、对中国以外的政治学研究都属于国际政治学研究。(×) 2、比较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是毫无关联的。(×) 3、现在国际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序的国家间的竞争,这也是研 究国际政治的一个起点。(×) 4、在目前,联合国可以避免国家间的竞争。(×) 5、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只有官方贸易往来,没有民间贸易往来。(×) 6、欧洲残酷的军事竞争促使国家组织职业化与专业化。(√) 7、民族主义是被发明出来用于增加国家中人民的凝聚力等的。(√) 8、在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也是商品。(√) 9、只要有资本主义或市场经济,就一定会出现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10、现代国家从一开始就有两个核心的特点,一是对内部的统治力,一是对外部的主权。(√) 11、主权一词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发明出来缓解残酷的军事竞争与战 斗的。(√)

政治学原理作业2.

政治学原理作业2 个人讨论提纲: 在全球经济趋向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内容及目前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企来信息化中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政府和企业合力,以达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信息化革命在打破并重级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使其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并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社会急慢,企业的生存的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从当前来讲,先一步的企业常会成为赢家,而那些不能及时做出应对的企业即使幸免被淘汰,也只能被挤到低增长的经营领域中分得残美美没实。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它包括着企业内容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 联系实际的例子: 据国家对重点企业的调查分析,我国企业普通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存在地区不平衡,还较多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没有深入到企业的还行,管理各个环节,企业信息化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存在的两大难题。 认识是一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方面比人做得更好。 高层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 例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正确和充分。 例如,中小企为信息化在实施中充满艰辛。实施一套信息系统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中小企业要实施信息化,同样要投入大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要引进和留住高级工厂人才很困难,不易具备建立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组的条件,缺乏管理,这些都是影响项目成功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的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便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来行到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就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问题则在于任何那些来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小组讨论提纲: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实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一方面减少企业的劳动力和管理等成本,为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竞争创造了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也加强企业的技术和资本成本特征,使信息技术成为企业竞争的新的壁垒。 怎样要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怎样积极营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怎样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怎样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单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对政治的科学解释)(多选,简答)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多选): (1)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 (2)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多选)(6个): ①政治学基础理论(含政治思想史) ②中国政治(这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③比较政治 ④公共政策 ⑤行政管理 ⑥国际政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多选)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多选): ■(单选)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单选)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①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罗斯福新政”是其典型代表。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为政策的制定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主要内容:(简答) ①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②它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③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④它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⑤它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多选)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制度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5)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方法。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比较政治制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比较政治制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单选(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 下列国家中,属于二元制君主制政体的是( )。 A.丹麦 B.荷兰 C.约旦 D.比利时 2. 下列国家中,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是( )。 A.法国 B.瑞士 C.加拿大 D.美国 3. 总统制是最早由( )创立的政体。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4. 下面国家中采用柔性宪法的是( )。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巴西 5. 下列国家中,采取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的是( )。 A.法国 B.日本 C.加拿大 D.意大利 6.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出现于( )。 A.美国 B.日本 C.瑞士 D.法国 7. 根据英国1911年英国议会法规定,英国下议院每( )年举行一次大选。 A.2 B.3 C.4 D.5 8. 下列国家的国家元首,由直接选举产生的是( )。 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9. 下列国家中,采用混合代表制选举产生议会下院议员的是(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10. 法国总统选举采用( )。 A.一轮多数投票制 B.二轮多数投票制 C.三轮多数投票制 D.四轮多数投票制 11. 自1955年以来,长期执掌日本政权的政党是( )。 A.民主党 B.社会党 C.自由民主党 D.公明党 12. 选民登记制度于19世纪末在( )建立。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13. 下列国家中采取两党制政党体制的有( ) A.印度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14. 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经参议院提出咨询意见和同意)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参议员( )的赞同。 A.3/5 B.3/4 C.1/2 D.2/3 15. 以建设性不信任案方式推翻政府是( )特有的政治现象。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6. 下列国家中,在政府的组织原则上采取不相容原则的有( )。 A.英国 B.美国 C.加拿大 D.澳大利亚 17. 下列国家元首中,属于虚位元首的是( )。

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1答案 一、填空题: 1、政治化; 2、政党分肥; 3、潜意识; 4、利益; 5、君主专制; 6、村民自治; 7、城市国家; 8、政治关系。 二、选择题: 1、D; 2、B ; 3、D ; 4、AC; 5、C; 6、D ; 7、ABC; 8、ACD; 9、ABD ; 10、D ; 11、ABCD;12、D ;13、ABCDE ;14、ABCD;15、BCD;16、BCD;17、 A ;18、D ; 19、B ;20、B 。 三、名词解释: 1、政治学: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的学问或科学。 2、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3、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4、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四、简答题: 1、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答: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理论内容是:(1)行为主义政治学坚信,社会理论应当建立在对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基础之上。(2)行为主义政治学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或个人所组成的团体行为作为其分析研究的基本单位,把政府描述为一个由个体的人和人群相互作用所组成的过程,着重研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和选民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3)它借助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系统分析的概念、假设和解释,在理论上,一反过去传统政治学者偏重历史分析、规范分析、制度分析法的趋势,而着重于客观的、经验性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所谓“结构功能理论”、“系统分析理论”、“政治沟通理论”、“决策理论”以及博弈论等理论,取代以往人性论、正义论、历史决定论等哲学理论,而成为政治行为研究分析的依据。 3、答:理想主义方案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以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会弃暗投明反璞归真。对公共权力多持肯有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上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政治,保证选拔“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现实主义方案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另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对公共权力多持否定性倾向,政治设计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是“法治”社会的 政治设计思路。 4、答:近代以来,思想家们对权力下过很多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霍布斯认为,权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2)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3)马克斯•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

政治学概论课堂笔记

第二讲政治的概念 一. 共和主义传统的政治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1. 政治具有最高性:在亚里士多德时代,政治和其他领域是没有区分的,一切问题都是政治的问题;而在现代社会,分为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 2.政治具有公共性:各种权威有不同类型,政治家所治理的是自由人,主人所管辖的是奴隶。“政治中没有专制者的位置”。武力不是政治的解决方式。 3. 政治是理性言说;人性的特征是in-between,神兽之间,有朽与不朽之间。人最根本的追求就是正当性。 二. 现实主义的政治概念 韦伯认为德国的政治不成熟:1.经济取代政治:经济是普遍主义的,经济考虑的是利益问题,而政治在本质上关乎生存,政治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发生在国家之间; 2. 在考虑国家政策时怀抱理想主义,以信念替代责任; 3. 主要阶级鼠目寸光,没有担当领导国家重任的阶级,追求一些信念伦理,或是追求一己私利,靠政治为生还是以政治为业; 施密特论政治的概念:1.施密特对自由主义的批评:自由主义的根本误区是不懂什么是政治,在对待凡尔赛和约和处理德国内部事务中很幼稚; 2.理解政治的范畴: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的具体划分便是朋友与敌人的划分。人类总有一些事情无法用说服与沟通的方法解决,必须诉诸暴力手段。施密特十分精彩地诠释了韦伯关于国家的定义“当各种冲突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国家介入”,政治最高形式是杀人; 3.处理国内政治:将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良好的法律构建的政治体系能将大部分政治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面对一些危机国家存在的例外状态主权者可以用法外的权力保卫法; 4.处理国际政治:政治的问题体现为主权的问题,政治的本质是生存问题,不受国际法和国际规范的约束以争取国家的生存。

政治学基础期末考试重点

一、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分析 (一)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道德政治观 1.孔子:“政者,正也。”-仁义礼智信。柏拉图: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亚里士多德:国家等同“最高的善”,是人们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2.道德政治观的根本弱点: (1)从哲学思辨出发,具有浓厚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2)掩盖了社会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 (二)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神权政治观 1.“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绝对精神 2.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三)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法家-韩非:政治就是用权 马基雅佛利(意大利):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利或力求影响力的分配。哈罗德.拉斯韦尔(美):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2.权力政治观: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恩格斯)。 (四)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 1.孙中山:“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吴恩裕:政治乃是用用公共的强制力对于众人之事的治理。G.庞顿和P.吉尔(美):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地集体活动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2.众人管理政治观的特点:政治的公共性;政治的管理性 (五)其他观点: 政治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过程; 政治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是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5.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的含义: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四、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主要由利益关系的状态和政治权力关系的状态、性质双方力量强弱等因素决定的) 1.指令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宣传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2.压力方式-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以此使权力客体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作出行为选择。

政治学原理作业参考答案(2012)

《政治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答案1-4) 作业一 结合本案例,你认为对政治权力而言,权力制约与道德制约哪一个会更好?如何制约政治权力?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我认为权力制约更好。权力制约原则是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A. 腐败就是为了谋取私利,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共利益,破坏某种限权关系的行为。而对于掌握公共权力的人,不进行权力制约,很可能造成腐败。 B.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从人性恶的角度分析了权力制约的必要性,他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兽欲,虽最好的人们也未免有热情,这就往往在执政的时候引起偏向。”而相互制约是防止人们恶性膨胀的根本途径,“人之间互相依仗而互相限制,谁都不得任性行事,这在实际上对个人都属有利。因此,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选举、限任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C. 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环节。就宪法的基本内容来说,不仅应该首先确认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而且对国家权力不同部分之间的制约机制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权力制约成为宪法对国家组织建构的核心要求之一。 D.具体说来,权力制约的原则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首先,在人民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可以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其次,在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一般都规定了有关监督方面的内容。 作业二 个人讨论提纲:(30分) 在全球经济趋向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内容及目前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企来信息化中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政府和企业合力,以达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问题对策。 信息化革命在打破并重级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使其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并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社会急慢,企业的生存的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从当前来讲,先一步的企业常会成为赢家,而那些不能及时做出应对的企业即使幸免被淘汰,也只能被挤到低增长的经营领域中分得残美美没实。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它包括着企业内容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 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广州市近日规定官员不接受或不配合舆论监督将被问责。如专家所言,此举凸显了政府部门的开明和进步。但是,官员能不能接受,“配合”舆论监督并不十分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媒体能不能理直气壮地,坚定不移地对官员进行舆论监督 假如媒体能够大胆监督,就完全可以将官员的“不接受或不配合”如实曝光,这本身就是一种舆论监督的手段和内容。 然而,现实中常见的情形是部分媒体对某单位,某官员的违纪违法或涉嫌犯罪的行为进行调查,初步掌握了一些证据,但记者采写的稿件,却迫于某种压力而不能发表,使得媒体的舆论监督前功尽弃,无疾而终。这样,从表面上看某官员并没有不接受或不配合舆论监督。按照规定,他不会受到责任追究。同时,媒体对他的舆论监督,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