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可能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可能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可能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可能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材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

3.在判断、交流与操作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难点:重点: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难点: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黄小球。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1、猜牌游戏

展示红桃A、黑桃A、方块A、梅花A各一张,然后洗牌,抽出一张,让学生猜这一张是什么A。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

师:你们有不同的意见,但谁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自己是对的吗?(没有)因此,咱们应该在回答时加上一个什么词?(板书:可能)这张牌有哪几种可能?让学生加上“可能”再回答一遍。

它可能是红桃K吗?(板书:不可能)

展示四张红桃A,然后洗牌,抽出一张,让学生猜这一张是什么A。

能说得肯定一些吗?为什么这么肯定?(板书:一定)

它可能是黑桃A吗?

2.小结展题

可能、不可能、一定是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三种情况,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我们要学会结合实际和自己的经验进行正确地判断,并能回答一些问题。

二、自主探索

1.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1)展台出示主题图引入:元旦节快到了,我们班要筹备开一个元旦庆祝会,会上每人表演一个节目,有唱歌、跳舞、朗诵、相声、小品、其它六种节目类型,怎样确定出谁表演那种节目呢?请观察图后说一说方法。

(2)小组讨论:如果让你抽一次,可能有什么结果?

(3)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

(4)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六种可能的结果。

2.确定性事件

(1)操作学具盒一

小组长组织同学们依次从纸盒中取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10次。

(2)你得出什么结果?从1号盒子里一定能取出红球吗?为什么一定能?还会取出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3.不确定性事件

(1)操作学具盒二

小组长组织同学们依次从纸盒中取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10次。

(2)你能确定每次取出什么颜色的球吗?

(3)指导自学例1主题图,回答书上问题。

4.初步运用

(1)练习二十四第2题

②小题只要不涂蓝色都正确,③小题只要涂黄色数量不超过4个都正确。

(2)师:在生活中判断可能性,我们可以用“√”表示“一定”,用“×” 表示“不可能”,用“○”表示“可能”。(配合手势)

①“地球每天都在转”,请你对这句话的做出判断。师说明理时介绍课外知识。

②小组讨论学习。

③全班统一订正,说说理由。

三、综合运用

1.游戏:你说我判断

①师生游戏。师出题,生用手势判断。

②生生游戏。

指导:两人一组,像课本108页3题图中两人那样。

2.教育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发现,判断得正确与否与自己的经验、知识联系得非常紧密,因此,同学们要多看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做个有心人。

3.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自己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且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事件进行判断。其中“不可能”和“一定”是能够在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而“可能”是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它通常包含经常、偶尔两种情况。

板书设计:

可能性

确定性事件一定

不可能

不确定性事件可能

四年级胡良志

2014-11-26

《可能性》教学反思

一定发生、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是必然现象,本课就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下面针对我在备课、授课中的体会做些反思。(一)、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我从大家感兴趣的“猜牌”游戏引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各种联系生活、生动有趣又层次分明的活动贯穿其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可能”、“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性大小”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猜牌”,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摸球”,让学生在摸球的过程中反思为什么摸到的都是黄球?引出、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第三次“摸球”,先让学生试着猜想“怎样做才能在盒子中摸到白球?”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在这节课中,我十分重视有意义的合作学习,并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能及时对合作的好的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势,推出“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交流,而且形式多样,例如让学生找自己的同桌或好朋友说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两个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一起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得出结论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盒子里可能摸出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这是小组内学生间的交流,再如学生代表小组演示汇报,这是全班进行了交流。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四)、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猜想、敢于质疑、勇于尝试、乐于交流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评价,体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获得的不仅是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化中愿学、乐学,尝到成功的快乐,建立了自信心。整节课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我觉得当前的数学课堂应该朝着“玩中学数学”的目标不断前进,作为教者的我们要不断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历数学,感悟数学,获取知识和能力。

本节课尚需改进的方面:初次体验“猜牌”和再次体验中“摸球”这两环节因为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活动时间过长,从而使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头重脚轻,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不是教学重难点,时间安排上可以紧凑些、把时间多放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

大小这两个环节更为科学合理。

可能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科书第44-45页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根据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关系,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观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初步感知游戏规则公平性的数学含义。 教学难点:验证抛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1/2。 教学准备:硬币、写有数字1-6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请同学们认真的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出示故事视频: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

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师:农夫天天在这里等着捡兔子,他可能会等到什么样的结果呢?生:…… 师:农夫“可能等不到兔子”,也“可能会再捡到兔子”,那你们认为哪一种情况的可能性大一些呢? 生:…… 师:农夫是否能等到兔子,这是一件不确定的事,生活中许多事情的

最新人教版认识米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认识米 学习内容:教材第4页(例4、例5)第8页练习一的3、4、5题。 课标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进行测量。 学习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米) 任务评价: 1、通过提问1米大约有多长?检测目标1达成情况。 2、通过量黑板的长度,检测目标2达成情况。 学习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具准备:学生尺、米尺、软尺。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想知道黑板有多长,谁愿意来量一量黑板的长? 比一比,看谁量得快!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4:分别找学生用不同的教具上讲台量黑板的长,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展示测量的结果。 预设1: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量了很多次。 预设2:用米尺量黑板的长,量了两次。 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引出米尺) 师小结: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来量。板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2、认识米尺,学会用米量。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1)1米大约有多长呢?在自己的身上量一量、找一找有没有1米。 交流汇报,课件演示。 (2)把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3、学习例5 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用手势比划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 (2)提问: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米比1厘米长很多; 预设:1米里面有很多厘米。 (3)课件出示: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学生数后并作答。(师板书:1米=100厘米) 4、课堂练习用米尺量教室门的高(注意:量时O刻度对准门的一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 5.介绍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小知识:你知道吗?)课本第6页。 测量长度的工具除了米尺外,还有软尺、皮尺、卷尺和测量轮,用它们都可以测量出较长物体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公开课《可能性》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44页的例1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观察、实践、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猜礼物 2.猜猜糖果在哪只手里。 3.(1)教师将颗糖果握在手中,并在背后交换位置,让学生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 4.(2)教师打开没有糖果的手,再让学生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为什么? 5.3.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感知生活中的随机现象。 1.师:下周星期三就是万圣节了,老师打算在我们班举办一次联欢会。为了增加联欢会的趣味性,老师决定现场抽签表演节目。 2.指名回答。 (1)同学们用抽签的方式表演节目,能事先确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吗 (2)有哪些可能(此时由于不知道抽签的内容,因此有多种可能。) (二)活动探究,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例1情境)教师拿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告知学生),放在桌上,选三名学生依次上来抽签,并分三步分析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逐步完成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_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可能性》教学设计

师:刚才这一小组的同学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来描述了他们抽签的情况,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它们来表述事情的发生情况。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 2.二组展示 生1:我们小组通过认真思考,动手操作,并上网查阅了资料,认为抛硬币的方法是公平的,掷骰子的方法是不公平的。 生2:我们小组通过试验得出结论:抛硬币的方法是公平的。我们在家都进行了抛硬币试验,下面是我们的记录。生1和生2抛了100次,生3和生4抛了200次,发现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很接近。我们还上网搜集了数学家抛硬币的试验,他们抛的次数几千甚至几万次,正面朝上的次数更接近0.5. 生3:我们也研究了掷骰子的方法是不公平的,骰子上有六个面,每个面的面积相等,也就是每个面朝上的几率是六分之一,而大于3的数字有三个,小于三的有2个,所以对男生不公平。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们还制作了一个大圆盘,我们把它平均分成六份,分别标上六个数字,大于三的数占了三份,可以用六分之三表示,小于三的数字占了2份,可以用六分之二表示,六分之三大于六分之二,所以这个规则对男生不公平。大家看明白了吗? 师:怎样修改这个规则就公平了? 生:女生的不变,掷出大于3或等于3的数男生获胜,都是六分之三,这样就公平了。 生:也可以改成掷出的是偶数女生赢,掷出的是奇数男生赢。 生:可以改成每人掷一次,谁掷的数大,谁就获胜。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不仅动手操作,还上网查阅了资料,有理有据地论证了抛硬币的方法分糖是公平的,掷骰子的方法是不公平的。 3.三组展示 师:可能性就是数学中的概率问题,这一知识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中,还用于军事方面。看古代大将军狄青,(狄青,宋朝时的一名大将军,他勇而善谋,每次战争他都能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

《认识米》教案

《认识米》教案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8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米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3厘米呢? (用手指比长度更加直观地加深了“厘米”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两名学生量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量讲台桌的长。 (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 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的1米长的卷尺。

学生分组分别用卷尺和折尺测量黑板的长度,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一端,对齐物体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读出准确的长度。 2、感知一米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 (让学生多用自己的身体比一下,体会1米的长度是多少,比较直观。去掉尺子,直接比出1米的长度,学生对“米”的长度就建立起了一个直观的观念。) 以小组为单位,用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大约是1米? 灯管的长大约是1米 门的宽大约是1米 4岁左右孩子的身高大约是1米 黑板的宽大约是1米 3、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到米尺上刻度1到刻度10表示10厘米,刻度10到刻度20表示10厘米……刻度90到刻度100表示10厘米,那么从刻度0到刻度100一共有多少个10厘米呢? 学生回答:10个10厘米。 师总结:1米=100厘米。 出示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所以1米里面有100厘米; 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验证一下1米是否等于100厘米。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量身高:()米或者()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工量下面的长度:前面黑板的长,后面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 3、在括号里里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4、填上“米”或“厘米。” 5、判断对错 1.小明的铅笔长约8厘米.( ) 2.小红的大拇指宽约1米.( ) 4.语文课本的宽约10米.( )

最新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案

《可能性》教学设计 城南小学王润娟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4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材分析: 可能性是数学学习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节课我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猜想、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能判断事物发展可能性。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探究新知 教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出示鼓和花)看到老师手里的东西,猜一猜我们要玩什么游戏?(学生回答:击鼓传花)老师想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选三位同学做为本节课的“幸运之星”。鼓声停下时,花落在谁的手里,谁就是本节课的“幸运之星”。你们猜一猜谁会成为本节课的幸运之星呢?(每位同学都有可能) (师生共同进行击鼓传花游戏) 教师:老师为这三位同学准备了礼物,分别是铅笔、橡皮和彩笔。究竟谁会得到什么礼物,我们用现场抽签的方式决定。首先是第

小学数学_可能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摸球游戏,充分体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对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确定性的描述. 2.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具准备:纸盒,乒乓球,记录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摸球活动,激发兴趣。 师: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一盒乒乓球) 生:…… 师:大家打过乒乓球吗? 生:……. 师给学生教授我们中国的乒乓球是很厉害的,是我们的国球,今天让乒乓球来当助手,帮助我们学习和数学有关的知识! 准备三个纸盒,标有1号,2号和3号纸盒,利用手中的纸盒和盒子中的乒乓球展开摸球活动! 1.活动一,第一次摸球全是黄球——体验“一定”“不可能” 让学生4人一组,分小组活动,一人摸十次,摸完再放回!让孩子通过孩子的摸球情况猜测纸盒中的乒乓球的情况,然后让孩子打开纸袋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建构概念,从自己亲身动手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2.活动二、第二次摸球既有白球又有黄球——体验“可能” 仍然是4人一组,每人摸十次,摸完后放回,纸袋中放有3个黄球。两个白球,可以利用活动一的经验,同样根据摸球的结果,让孩子猜测纸盒中既有黄球又有白球,让孩子再一次经历“激疑—猜测—验证” 的过程,让孩子在自己动手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学会用“可能”来描述发生的事情。

幼儿园大班教学设计与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学设计与反思 活动名称:我是小司机 重点领域:健康 活动方式:分组 预设目标: 1、能依据交通指示标记,看信号改变走跑方向。 2、初步建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 活动准备: 胶圈若干、交通指示标记(停车P拐弯)、绕杆4支 活动预设: 1、幼儿手握方向盘(胶圈)做开车状,随音乐进入操场。教师与幼儿一起做准备活动。 2、“小司机”练本领。 教师扮“警察”叔叔扮“小司机”。 3、幼儿在教师的囗令下走跑交替。出示相应的交通指示标志,幼儿按指挥信号做模仿动作。 “绿灯”:小司机做开车快跑状。 “红灯”:小司机原地走跑状。 “弯道”:小司机转动方向盘做转弯状。 “停车场”:小司机模仿刹车动作。 教师出示不同交通标志,幼儿做“小司机”游戏。4.游戏:过隧道

让幼儿自由两人搭成“小隧道”,轮流当小司机穿过小隧道。 5.放松动作。带领幼儿做擦车、洗车的动作。 观察记录: 1、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握着方向做钻走跑的动作,一会停一会开,提议钻过滑梯的山洞。 2、在门囗的斜坡来回“开汽车”(提醒孩子注意控制上下坡的速度)。 3、我先向孩子认识所要懂的交通标记,他们很聪明,马上领会其游戏的要领,分成两组进行游戏。 有个别的孩子为争着排第一,碰撞到旗杆,于是与他们讨论怎么解决。前一组上的幼儿和后一组上的幼儿有不同的表现,先上的孩子要教师来解决,后上的孩子则提出解决的方法。 4、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在玩“过隧道”时,我马上调整游戏方案,和他们一起定下规则。他们在自己定的规则中愉快的游戏,并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识。 5、放松的环节幼儿则跟着教师做同样的动作。 活动反思: 在这个游戏设计上,孩子所要遵守的游戏规则很简单,因此玩起来很容易进入角色,教师不仅是他们的设计者、支持者,还是他们的监督者。在发现孩子违规时

认识米教案

斗南学校电子备课用笺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 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点明课题:认识米。(板书:认识米) (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米m) 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1米有5个20厘米,即: 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可能性教案设计完整版

可能性 李新庄镇中心小学郭灿灿 教学目标:1.使同学了解有些事情是必定发生的,有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2.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让同学体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3.渗透数学概率思想。 教学重点:使同学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难点:使同学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黑白棋子,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在游戏中度过,在玩的同时希望大家能积极思考,踊跃表达自己的见解。 师:欢迎同学们走进开心课堂,你们先猜一猜游戏。 师:它就在这两个盒子里的任意一个,大家猜一猜,他在哪个盒子里? (1)感受“可能” (2)感受“一定” (打开没有放宝贝的盒子)现在礼物在那个盒子里? 师:确定吗? 师:一定在我的2号盒子里吗? 师:果然在2号盒子里,这是一个铅笔盒。 师:老师没有提示的时候,可能在1号盒子里,可能在2号盒子里。老师打开后你们说宝贝肯定在我1号盒子里,生活中的事情就猜礼物一样,有些我们不能肯定它的结果,有些就可以肯定它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二、探究新知

出示主题图。 师:你们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每人表演一个节目。 生:三张卡片上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 (一)抽出后放回 1.教学“可能” (1)猜想。 师:老师这里有三张卡片,上面写着什么? 生:唱歌,跳舞,朗诵。 师:现在我把他们都放在一起,大家来猜一猜,如果让你从中抽一张,你会抽到什么节目?生:会抽到唱歌。 师:一定会抽到唱歌吗? 生:不一定。 师:那我该怎么说? 生:可能会抽到唱歌。 师:谁与他的意见不同? 生:可能会抽到跳舞。 生:可能会抽到朗诵。 师:他们说可能会抽到唱歌,可能会抽到跳舞,可能会抽到朗诵,谁说的有道理? 生:都有道理。 师:为什么呢? 师总结:因为三张卡片上分别写着唱歌,跳舞和朗诵,所以,如果让你抽,可能抽到唱歌,可能抽到跳舞,还可能抽到朗诵。 (2)验证 师:自己动手抽一抽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好不好? 生:好。 师:你第一个抽。一起说。 师:谁还想试一试?(把刚才抽取的卡片放回原来的卡片中) 师:谁再来?(摁住学生的手,稍作停顿)猜一猜他会抽到什么节目? 注意:整个活动一定要使学生抽出三种节目。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总结 师:看来,这三张卡片中抽取,我们可能抽到唱歌,可能抽到朗诵,也可能抽到跳舞。大家的猜测是正确的。 师:你们会抽到魔术吗?

初中数学_感受可能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概率初步 6.1 感受可能性 一、备课标 (一).内容标准:认识随机现象,体会数据的随机性,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知道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来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二)核心概念:通过活动经历猜测、试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感受数据的随机性。 十大核心概念本节课突出体现为运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二.备重点、难点: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概率初步》第一节课感受可能性。本节课首先通过生活常识提问及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新课内容,进而判断事件类型,并不断渗透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掷图钉和掷硬币的试验,感受频率的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概率的定义,为学习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及今后学习概率的计算奠定基础。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让学生在经历猜测、试验、探究、交流与分析过程中获得结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在掷骰子的情景活动中,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测所给出的问题的答案,渗透估计思想,在“议一议”的游戏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概率思维和确定性思维的差异,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 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难点:理解生活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三、备学情: (一)学习条件和起点能力分析: 1. 学习条件分析: (1)必要条件:让学生亲自经历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亲自经历猜测、试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活动,以及大量的生活经验。 (2)支持性条件:通过猜测与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切身感受什么是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 起点能力分析: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等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但缺乏系统知识来规范。 (二)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理解,针对这一困难,采取策略是让学生参与游戏,在掷骰子的活动中统计数据感受可能性大小。

幼儿园安全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安全教案及反思 让幼儿初步了解并掌握在上车时、乘车过程中及下车时的安全常识。教育幼儿要注意安全,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以下是WTT 精心整理的幼儿园安全教案及反思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园安全教案及反思篇一 《安全乘车》附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并掌握在上车时、乘车过程中及下车时的安全常识。 2、教育幼儿要注意安全,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1、用小椅子搭建一个公共汽车的场景,方向盘一个。 2、教学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组织幼儿讨论乘车时应该注意什么。 1、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地方秋游。乘什么车去呢?乘车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老师根据幼儿的讨论内容,请幼儿找到相应的操作卡片,让幼儿分析原因,知道怎样做是对的。 2、你们是怎样和爸爸妈妈一起乘车的呢? 3、小结。

我们乘车时,首先要依次排队上下车,不能拥挤;上车后找到座位坐稳或用手抓住扶手站稳;乘车时不能哄闹,不能将头、手伸出窗外;在车上不能吃带壳、核、小颗粒的或棒状食品;车停稳后才可以依次下车。 二、组织幼儿在设置的汽车情境中游戏,巩固幼儿的安全乘车常识。 1、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游戏规则。 2、将幼儿扮演乘客和安全检查员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首先,通过提问,了解孩子们平时乘坐公交车的经验,让幼儿说说他们在车上看到什么?鼓励孩子们能大胆、积极说出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在看图讲述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能积极讲述图中所发生的事,并能正确判断图中的小朋友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做得不对,这样做有哪些危险,从而了解正确的乘车规则。通过这次活动,我班幼儿对安全乘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知道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遵守的交通规则。 幼儿园安全教案及反思篇二 《拉小车》活动反思 《拉小车》活动课程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按托班幼儿语言中“重复性”和“模仿性”等特点设计。希望通过此课程,丰富幼儿的语言,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能边看大书边学说儿歌。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米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前面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初步认识1米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可能性教学设计

活动中体验活动后提升 ——三上《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中例1、例2的内容,隶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的内容是一种“不确定性数学”,与传统的“确定性数学”内容上有较大区别。这一领域在小学阶段分别出现在以下两个个年级: 教材中,通过新年联欢会抽签演节目的主题图,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1摸棋子的实验,让学生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例2呈现6幅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相关的画面,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并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一些简单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学情分析: 我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前测,盒子中有白、黄两种颜色的球,如果让你闭着眼睛摸一个,你觉得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调查的38个孩子中有24个孩子认为摸到的是白球或者黄球,有14人认为两个颜色都有可能。然后,我又从24个孩子找了两个孩子进行访谈,“从这个盒子中,你一定能摸到白色的,是吗?”他们的答案却是不一定的。 从前测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心中知道摸出的结果不一定就是白的或是黄的,但是他们还是只猜其中一种情况。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造成的,

孩子们以前玩的掷硬币、掷骰子等游戏,虽然掷出来结果是不确定的,但是掷完 后的结果却只有一种情况,所以孩子愿意猜一种,他们会认为自己猜对了,或是 猜错了,不会认为是“随机”的结果。这说明三年级孩子心中对可能性的理解还 只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是非常模糊的,只是从生活经验出发的对事情发生结 果的一种判断,没有真正地从概率的角度认识可能性。 3、我的思考: 如何能让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和活动,如抽奖、放跳棋等活动,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参 与的抽奖活动,感知到抽奖的结果是可能抽中,也可能抽不中,当盒子里都是白 球时,则不可能抽到黄球,当盒子里都是黄球时,就一定能抽到黄球,在抽奖活 动中,学生感知到生活中一些事情的发生也像我们抽奖一样,有些事情的发生是 可能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可能的。学生在猜想、操作、验证和解释中,一点 一点地深入认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与交流,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 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的描述这种现象。 2.在观察、猜测、验证、交流、解释生活中可能性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和 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问题,渗透运动、全面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 义思想,在参与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用“一 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的描述这种现象。 教学难点:培养随机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一个抽奖箱,10个黄球,10个白球,两个透明容器,每人一个透明袋子,每人一个小盒子(里面10枚各种颜色的跳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明确学习内容。 1.你们参加过抽奖活动吗?今天咱们就来抽一次奖,抽中黄球的同学即为中奖, 奖品有铅笔、橡皮、尺子、转笔刀,中奖的同学可以从这些奖品中任选一件。谁 愿意来参加抽奖活动?

幼儿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幼儿园教学设计与反思 幼儿园教学设计与反思一 大班安全教案:遇到危险怎么办 一、设计意图: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幼儿年龄小、安全意识薄弱、安全防护能力差,所以,安全问题是时时存在,危险处处可能发生,这足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教师的重视。正如《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而“受人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时时防护幼儿的安全顾然重要,而教给他们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更是重中之重。而且,漫长的暑假马上就要开始了,许多家长无暇照管幼儿,会让幼儿单独在家,不安全因素时时存在,教给幼儿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是幼儿园教师势在必行、责无旁代的任务。于是,在本学期我就设计了安全教育活动《遇到危险怎么办》,主要目的是让幼儿知道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增强自护意识,掌握必要的、正确的自护常识,有效的进行自我保护,让每个幼儿都能平安、健步康、快乐的成长。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增强自护意识。 2、教会幼儿一些必要的自护方法,并能进行必要的自我保护。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三、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通过活动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活动难点:使幼儿掌握一些自护方法进行自我保护。 四、活动准备: 1、安全教育小故事的图片、影碟片等相关资料; 2、影碟机; 3、奖品; 五、活动过程: 教师以“生活中的危险真不少”引入课题,,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组织幼儿观看四个安全教育小故事的前半段: 1、小孩独自在家时,突然发现小偷进屋偷东西; 2、小孩独自在家时,有陌生人敲门; 3、小孩独自在家时,家里突然着火了; 4、小孩独自在家时,突然发生了食物中毒、受伤、生病的事件; 组织幼儿自由讨论:遇到上述的四种危险时,怎么办? 师生谈话活动,教师引导幼儿想出各种正确有效的办法。 组织幼儿观看四个安全教育小故事的后半段: 1、发现有小偷时,可悄悄的溜出门去报警或找邻居帮忙等;

认识米。教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

《可能性》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04-105页,例1、例2以及相应练习。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交流,体验事件发生有些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 2.列出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 活动准备: 小组竞赛表格、奖品、抽奖箱、两种味道(水蜜桃味、柠檬味)的小糖果、课件 活动过程:

师:今天这堂课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游戏,而且要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出示竞赛表格),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游戏做得最好,有小奖品的哦,大家有没有信心啊?(有)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接受挑战吧!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第一个游戏是——击鼓传花。老师先来介绍一下游戏规则:放一段音乐,由一个同学来控制,当音乐停下时,花传到谁手上,谁就上来选择一个题板(课件显示),看屏幕,这边有四个题板,后面分别藏着奖品和数学题,大家想翻到什么啊?(奖品)那就来试试你的运气吧!(先后产生四名同学) 师:你先来选择一个题板,猜猜后面是什么呢? 生1:奖品。 师:一定是奖品吗? 生1:还有可能是数学题。 师:选择一块题板,有可能出现奖品和数学题两种情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我们来看看题板后面是什么吧?(奖品) 师:你选择几号题板,你希望后面会是什么呢? 生2:奖品。

师:如果不是奖品,还有可能是什么? 生2:还有可能是数学题。 师:有两种可能。[板书:可能]看看是什么吧。(数学题) 师:你来选择一个题板,有没有可能是让你上来给同学们跳支舞呢? 生3:不可能,因为只有两种情况。[板书:不可能] 师:看看是什么吧。(数学题) 师:现在只剩下一张牌了,如果老师告诉你四张牌中有两道数学题,两份奖品,现在这块牌后面藏着什么?还用猜吗? 生4:一定是奖品。因为两道数学题都翻过了。[板书:一定] 师:如果老师把四张牌都换成奖品,翻到的是什么呢? 生:是奖品,一定是奖品。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能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5、47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了解有些事情是必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2、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让同学体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渗透数学概率思想。 3、使同学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同学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难点:使同学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述、情境:我校每年十二月份都有一次大型的活动,大家知道是什么吗?为了庆我校的文化艺术节,我们每个班都要出节目,老师想了解一下我们班同学的文艺细胞,要求每人表演一个节目,节目的形式有:唱歌、跳舞、朗诵、相声、小品等。用抽签的方法决定。今天老师准备了其中的三张卡片。 2、同桌讨论:大家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吗?为什么? 3、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必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

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今天我们就学习《可能性》(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一) 1、请三位同学来抽签决定自己要表演的节目。 第一位同学抽完卡片,说出自己抽到了什么?其他两位同学说说自己接下来有可能抽到什么,一定或不可能抽不到什么? 第二位同学抽完卡片,说出自己抽到了什么?剩下的那位同学说说自己接下来只能抽到什么,一定或不可能抽不到什么? 看三位同学的表演。 2、看完表演,老师想看看同学们对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翻开课本45页,一起来完成。 3、翻开练习十一第一题,独自完成。集体订正。 二、新知探究(二) 1、摸球活动。活动规则:准备4个黄球,1个绿球,球的大小一样,放进盒子里,搅拌一下。 (1)四人小组活动。每人摸5次,每次摸一个球,然后把摸出来的球放进去,搅拌后再摸第2次、第3次……填好摸20次的统计表(可用“正”字)。 (2)同学分组活动。 (3)观察: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一样吗? (4)再摸一次,摸出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并摸一摸。 (5)观察讨论:汇总后的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接近? 2、练一练 (1)说一说,教科书第46页,做一做。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Teaching design and explanation of "understa nding of rice"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 (上册)第52~53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 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2.知道1 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 绸带、标签纸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 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 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二、初步认识1米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

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谈话:大家都想 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 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说明:对于“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 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身高谈起,再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估计,唤醒 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为下面的学习做 好准备。]2.认识1米。出示米尺。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 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 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 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 置贴上标签)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 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说明:学生的年龄小,合作学习的经 验不足,适时进行合作的指导和示范,可以使合作更有秩序,更 富实效。同时,又兼顾并重视了合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个体体验 与思考。]谈话:现在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大家张开双

相关文档